市场化就业(共12篇)
市场化就业 篇1
1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 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市场机制“有所不能”的方面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可以完善就业市场, 统筹和优化各种资源,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2013年大学毕业生699万人, 为历史之最,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但从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月收入来看, 和上两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表1~表3) 。报告显示, 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 比2012届 (90.9%) 略有上升;从就业满意度来看, 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56%, 与2012届 (55%) 基本持平。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从近三届的数据还可以看出, 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3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 (3250元) 比2012届增长了202元, 比2011届增长了480元[1]。
%
%
元
注:数据来源于凤凰数据网
现在都说就业难, 找个工作并不难, 而是找个待遇好的工作难。就业的现实和期望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表明现在大学生关心不是就业数量问题, 而是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 大学生、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政府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理论上看, 大学毕业生占我国劳动力的总量不到5%,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就业质量应该很高, 但现实却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就是: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 把分配和安置大学生完全推给市场,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失灵和大量就业不公平的现象。所以, 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 不完善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市场是最有力的、也是最灵敏的指挥棒。市场会不断地引导用人主体和求职主体做出调整。比如, 一些城市开始产业转型升级, 一些加工贸易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过去是大批劳动者涌向沿海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现在是生产资料到中西部去寻找劳动力。同时, 一些企业在积极改善劳动环境, 加强人文关怀, 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以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 稳定职工队伍[2]。市场既无法解决所有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也无法解决就业过程中市场失灵问题, 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政府对自身的职责认识和其他各种因素的限制, 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市场,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2.1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不通畅
在管理体制方面, 主管单位有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共青团、残联、妇联和地方政府等等。“各自为政”和“政出多门”使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服务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的就业公共服务职能还局限于单一的岗位匹配和简单的就业指导, 如相应的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就业咨询、档案保管等服务内容和质量都远远赶不上市场急剧变化的需求[3]。
2.2 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不到位
在地方保护主义方面, 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本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出台一些具有障碍性的就业政策, 主要表现在待遇好的就业单位只限于本地生源和本地户口的大学生。这样人为政策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自主调节。在用人单位实行歧视性政策方面, 如学校歧视、学历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面相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等, 这严重侵犯了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对此也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甚至听之任之。
2.3 大学生就业市场政策法规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方面, 不论是立法执法还是法律监督都有些不合理。有些立法和执法要求大学生履行的义务多, 享受的权利少。法律监督也没有明确的主体。这些法律法规很难为大学生提供切实的保障。在政策方面, 尽管政府每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颁布有关措施, 但没有将重点放在构建面向所有劳动者群体的公平就业环境和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这种政策分割, 特事特办的就业政策取向, 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公平化的客观要求, 而且导致了制度安排的畸形和政策措施的低效化[4]。
2.4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不规范
我国就业市场是“二元制”结构, 这是由经济上“二元制”结构决定的, 导致了就业市场出现了产业分割、分配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所有制分割。在东南沿海地区、在大城市和在国家单位就业, 工资待遇较高, 工作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 就业质量比较高;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和民营单位就业, 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不稳定, 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 就业质量比较低。另外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常常遇到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不通畅和就业政策有歧视等问题,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无序竞争, 而大学生是弱势的个体, 无法和强势的用人单位相抗衡。
3 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整体水平仍不令人满意。所以, 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质量不仅仅要在认识上提高, 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3.1 理顺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 整合相关单位的职能, 明确人保部门的就业局为唯一的主管单位, 建立问责机制, 把大学生就业质量纳入政府的考核。在服务体制方面, 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主要的服务单位, 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增加其职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失业预警等职能。
3.2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
强化对用人单位用人行为的监管, 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给毕业生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对各种就业歧视的现象, 依法予以严惩, 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3 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政策法规
在《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 颁布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法》, 规范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要增加招聘程序、反歧视、终身雇佣和新人采纳的条款, 使大学生处于有利的地位。同时加强执法和法律监督。另外就业政策的决策要科学和民主, 执行也要有可操作性。比如:“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西部计划”等就业人员身份性质的明确。
3.4 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
对于“二元制”的就业市场, 根本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近期看,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福利保障功能,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5]。对于无序竞争, 就业信息要透明, 就业渠道要通畅, 就业歧视要消除。政府应利用自身的优势, 建立就业信息的“大数据”, 所有的就业信息交由公共就业服务中心, 再由中心发布给高校, 使高校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负责联系用人单位, 筹办招聘工作, 推广学生, 并且消除歧视性的政策, 最终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是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仅关心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也关系到人们对高等教育和政府的信心。市场在决定大学生资源配置的同时,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改善就业市场, 就一定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据此,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完全依靠市场很难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还得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质量整体不高的背景下, 由政府来完善就业市场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不完善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完善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孔悦.2013“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率超九成月入3250元[EB/OL].[2014-06-16].http://hn.ifeng.com/jingji/jinrijingji/detail_2014_06/16/2436155_0.shtml.
[2]信长星.人社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才能解决供求结构矛盾[EB/OL].[2011-01-28].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wenjujiuye/20110128/3344398.shtml.
[3]孙娜, 刘德宇.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职能的完善[J].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30) :3~5.
[4]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 2006 (4) :17~19.
[5]赖德胜, 孟大虎.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责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8) :10~12.
市场化就业 篇2
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宁心慧
主题:了解就业市场,预设就业定位—就业前期训练项目一
时间:2011年8月20日~22日
地点: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浦北县民医院
以下是有关此次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
学校为了让我提前了解,掌握我目前专业--高级助产专业在未来就业市场的情况以及
就业定位状况如何,特此设计“有关了解就业市场”的2013届毕业生2011年暑假训练项目,以帮 助和自助的方式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首先,感谢学校的帮助,我在此项目中对就业市场概念不再模糊,对我即将会去应聘的就业单位对我专业的招聘也都大概明确.其次以下就是我对未来就业单位的深入了解调查总结与对比就业市场前景.以下是调查内容概括:
调查起始时间:8月20日——8月22日
调查地域包括: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浦北
县人民医院.调查方式:钦州市的医院通过网上了解,向熟人了解,获取信息。浦北县医院通过到目
标单位观察了解,向人事处咨询。
第一,有关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简介与招聘情况的概括: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于1965年,前身是钦州地区人民医院,现占地面积47540平方米,建筑面积65974平方米。经过40年的建设与发展,医院已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现代化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是钦州市医疗与预防保健指导中心。荣获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爱婴医院、全国首批百姓放心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院务公开示范医院、全国人文管理医院、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沿海医疗卫生产业人才小高地等荣誉称号。是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中医院等30所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医院现有职工13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38人,主任医师26人,副高职称103人,中级职称360人。医院成立党委,有13个党支部,中共党员257人,学科齐全,拥有万元以上的先进医疗设备469台,设有41个临床医技科室,二级分科程度在广西地市级医院中是最完善的医院之一。至于招聘信息,我透过熟人了解和在那实习的学姐说,助产专业的需求量大于县级医院。所以在这里工作的机会大多,但是要想在那工作,首先具备以下条件:1学习成绩要优秀;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身体
健康,能适应岗位要求;4学科带头人;5助产专业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有护士执
业证和助产士证并在其他三级医院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工资待遇也不错,工作环
境也可以。
第二,有关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简介和招聘情况的概括: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北部湾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
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钦州市建院历史最长的公立医院.现有在职职工887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70名;开放病床700张。拥有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等高、精、尖
医疗仪器设备300多台套,总价值超亿元。按国际标准配置先进的手术室、ICU(重症监
护病房)及烧伤病房;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联合成立北部湾地区首家心血
管疾病诊疗技术协作基地,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广西“科技先进单
位”全院设置临床、医技科室36个,拥有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胃肠腺体外
科、创伤手外科、脊椎骨病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耳鼻喉科、眼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肿瘤科等优势和特色学科。累计开展腔镜手术1.5万例,急诊量和
出诊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教学科研工作同步发展,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逐步完善。
是区内外20多所医学院校定点教学医院,近五年获省、厅级科研立项80多项,有20多
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的科学技术进步奖。根据在那实习的学长透露,至于招聘信息对
于我们护理和助产专业需要护士执业证和助产士证,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能力
强,勤快,大专以上学历。对于我们的专业,需求量还是很大的。院工作环境也相当不
错。
第三,有关钦州市妇幼保健院的简介和招聘情况如下:
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于1974年,担负全市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教学、健康教育指
导等任务,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优质的服务。1994年获全国“爱婴医院”
称号、1998年通过“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并多次被评为钦州市和广西区卫生系
统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妇产科被评为广西和全国“巾帼文明
示范岗”。
医院占地面积1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6千平方米(现新建的一栋高9层,总共建
筑面积9600平方米的水东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正在装修,将于2004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医院分临床部与保健部、临床部有6个病区、1个综合门诊、2个分门诊和9个医技科室、保健部有4个科室、日门诊量达500多人次,开放病床数为150张,全院职工210人,医务人员占职工数的83.3%、医疗方面以儿科、新生儿科、产科、妇科、生殖健康中心、小儿外科等学科在那市占有相当优势,所以针对于我们助产专业是非常有利的。就业机
会的可能性很大,助产士要求执业资格证和护士职称证。要求热爱护理事业,有爱心,吃苦耐劳,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还有母婴保健技术证书。护理方面的工资待遇平均也
有一千五。
第四,有关浦北县人民医院的简介和招聘情况如下:
我们人民医院属于国营的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它目前的的病床数量有243床,年门诊量
达186150人次,是我们县其中一所医保定点医院。近年来它又从国外引进了心脏监护仪、全身CT、全自动生物化分析仪。B型超声诊断仪等。新门诊大楼在今年3月份已建成使用,新大楼的设备更加完全,医疗服务更加周全,病床数量也大大增加。新大楼的环境更加
优美,让患者能够更加在舒适的环境中恢复健康。中医院是属于一级甲等医院,它目前
拥有的病床有60床,也是一所医保定点医院,它的年门诊量达55845次,为我们的健康做
出了一定的贡献。妇幼保健院目前拥有的病床数量40床,和前面两所医院比起来规模相
对较小,但是它也是医保定点医院之一,年门诊量达40150次以上。它目前的一些先进医
疗设备有血气分析仪、腹腔镜,B超等。它对妇幼保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大提高
了医疗卫生水平,这里的医护人员在妇幼保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为广
大妇女同胞带来了福音。也为我们广大助产士更大的就业机会。
最后是我对几个就业单位的对比分析总结:
目前我想要去工作的就有这几家医院,但是面对不同医院的待遇,我的选择更多了,也
让我对各医院的规模,人才招聘了解更多,根据此次活动的调查对比,我知道妇幼保健
院更需要我们助产士,但是市医院也相当缺乏。可能我们县医院对助产士需要不是很强
烈,但是护士人才还是挺缺乏的。虽然各医院都有吸引人的一面,但是我总结得根据我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虽然对各医院的了解都不太深,但是这是我以后想要就业的单
位,所以都有认真的去通过各种信息了解。
以上就是我的暑假活动的调查报告总结。
就业市场“中游断层”之痛 篇3
为何出现“中游断层”?
何谓“中游断层”?顾名思义,就是就业市场中有衔接上下游功能的中游机构的严重缺失,致使求职大学生因为求职经验、心理承受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在大城市稳定、安全居所的缺失而失败。那又为何会出现“中游断层”?毋庸置疑,不是市场的发展不需要,也不是自由的市场发展无法产生,而是政府方面对中游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及时建立和扶持相关机构的发展,造成市场自发产生的中游企业也没能壮大到足以为广大的求职群体进行有效服务的程度。
“职达求职旅社”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曾向记者表示,“职达”的建立和发展,本身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盈利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是旅社发展的重心。换句话说,“职达”选择的是一件崇高的事业,但未必是一个能迅速赚钱、赚很多钱的事业。记得那位管理人员在被问到竞争者是否会超过“职达”的时候,曾紧盯着记者的眼睛说:“我们把一天24小时和整颗心都扑在了这家旅社上,别人就算做到最好,也最多和我们一样好。”
由此可见,中游机构身兼为就业市场上下游提供帮助的重任,也有可能从中发现较好的商业模式,但至少在初期是很难以单薄的力量完成上述重任的。如果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则连发展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都会面临危机。因此,这位高层管理人员指出,政府应当在某些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扶助。因此,“中游断层”直接原因可说是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与滞后,而根本原因还在于政府的缺乏重视。
修弥“断层”,路在何方?
如果说上文那位“职达”高层所说的浓厚的理想主义是“职达”理念的核心,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职达”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对于成功经营模式的批量复制,无疑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巨大动力。而在复制之前的问题,首先在于“职达”的经营模式是否是最好的?这种求职网站与旅社经营实体相互配套的经营模式在受到广泛认可与称赞之时,是否也淹没了其他方面模式产生的可能?例如专为求职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心理诊所、专门为求职大学生进行包装与培训的公司等等。其中的很多模式也许会同样的有市场,毕竟如“职达”市场部一位高层所言,毕业生就业市场这块蛋糕很大,“职达”目前所切的只是一小块。
市场化就业 篇4
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也许又会被简单的归咎于城乡不公。但果真如此吗?虽有高校就业处负责人称,现实生活中,城市生源的毕业生确实比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占据了不少优势。但在高校毕业生全国范围内流动的大背景下,城市学生的优势显然并不明显。真要说有优势,也是本地人的优势,但这不全是“人情”、“关系”因素在发挥作用。
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不仅是因为城乡户籍因素,与其多到外地就业,而非本地生源也有很大关系。到陌生的外地城市求职,其择业面肯定比本地人窄得多。通常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知根知底,用起来更放心的本地人。而且本地人对当地更有归属感,一般不会像外地员工一样动辄换一个城市就业或是干脆回老家,就业稳定性更强。加上本地人无需租房,食宿费用相对较低,某种情况下对薪酬要求反而没外地人那么高。这是很多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本地人的原因。对政府部门和国企来说,多招本地生源毕业生也是提高本地就业率的重要办法。即使没有“人情招聘”、“萝卜招聘”,对外地大学生来说,和本地毕业生竞争也存在先天不足。而在一些服务行业或是直接与市民打交道的单位,会说本地话本身也是招聘要求之一。虽然这涉嫌就业歧视,但除非用人单位公开排斥外地人,否则很难找到证据投诉或处罚。同等条件下本地人优先的潜规则恐怕将长期存在,除非你有足够的实力打败所有竞争者。
事实上,城市毕业生也有相同遭遇,除非是留在本地就业,否则根本指望不上父母亲友的人际关系。何况多数来自普通市民家庭的大学生,根本就没什么特殊背景,求职还是得靠自己。只是农村大学生赴外地求职的较多,而城市毕业生多数留在本地就业,才会导致失业率上的城乡差距看起来特别大。
不能因这一调查结果过分高估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在大城市中城乡背景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比较大,而在一些地级市地区,这种差异会明显减小的调查结果也说明到外地求职与否和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存在一定关系。因为地级市地区相比大城市,对外地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多是本地人之间的竞争,失业率上的城乡差距就不会那么明显。
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除了没关系没背景,也可能是高不成低不就惹的祸,好歹总是本科生,不可能像高职生和大专生那样放低身段去求职。而一些学校与市场脱节的教育模式也导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反而不及高职毕业生。很多农村大学生都有不混出人样不回家乡的想法,加上父母、亲友对其期望过高,导致他们求职较为挑剔。要是收入不如同村的农民工,怎么有脸和家人说?许多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中的高薪工作,才宁愿维持失业状态。当然,孤身在外打工导致房租、水电费和饮食支出较大,薪水太低存不住钱,也是农村大学生不愿“委屈求全”,找份低薪职业暂时过渡的重要原因。
蓝皮书称,重点本科和高职毕业生的收入,城乡差异不太大。城市家庭出身的重点本科毕业生月薪(3910元)只比农村毕业生(3849元)高61元;而城市家庭出身的高职毕业生的月薪(2218元)比农村家庭毕业生(2241元)低23元。这一调查结果也说明,就业市场更看重真才实学。文凭过硬、有充足就业技能的毕业生就不用担心自己来自农村,没有关系和背景。农村大学生想要顺利就业,还是得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文凭没法变成211、985高校的,但提高专业水平、多学几门实用技能还是能做到的。只有更加珍惜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想方设法充实自己,才能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村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和他们不愿再回农村有很大关系。离乡背井去人地两生的大城市求职,向来是很困难的事。如果愿意回乡就业,也许不会出现这么高的失业率。很多农村地区也需要本地人才回乡就业,帮助改变落后面貌。如果一直处于人才流失状态,别说追赶发达地区,不拉大差距就不错了。农村大学生不愿回农村问题不仅发生在贫困地区,很多并不贫困的地方甚至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样面临招聘难,别说普通企业了,就连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也时常面临没人报考的境地,只能一再降低招聘条件。
如果农村的就业市场有城市一半兴旺,能提高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农村毕业生跑去外地,更不会变成就业困难群体。显然,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只是促进就业公平的问题,还须完善农村就业环境,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纳力。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和较高的收入,才能真正增强农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乐于返乡就业。很多城市都有大学生就业补贴,那是不是能对回农村就业的农村大学生也给予专项补贴呢?通过政府补贴缩小城乡薪资差距,增强农村的吸引力,留住更多人才。同时也要针对农村毕业生的特点与农村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解决农村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
市场营销就业方向 篇5
1、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是主要属于理论性的学科,本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比市场营销学得更广泛,理论性学科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踏入社会后基本上没太大的实际作用。现在在深圳某电子商务公司从事销售中层管理职位。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的主要择业方向是销售类的和市场类的工作。
销售类前期可能会辛苦一点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建立自己的客户群,业绩突出的话可以提升到主管或销售经理,然后再向总监或者分公司负责人去发展。市场类一般开始也会要求先熟悉业务,前期会有一段时间的销售过程,然后再转作市场,市场类主要以市场策划为主,负责公司市场调研、分析、针对市场制定适合的销售策略及公司发展规划。这类工作在销售中也会有涉及。
销售跟市场工作的区别,销售工作前期比市场工作会辛苦困难些,但是成长起来后后期的发展和“钱”途要更大;市场工作相对销售工作的区别在于要比较稳定些,底薪会比较高一些,但是一般没有提成,只有奖金。一个成熟的销售人员跟市场人员比较起来,销售人员的收入和成长会更大。
2、选择企业:
营销人才需求很大,比较好找工作,对学历要求不很高.但是刚踏入社会选择私企的销售工作会比较好找些,毕竟国企和外企对销售人员的聘用要求会很高,也会比较严格些,竞争也更激烈。一般国企外企虽然待遇和福利会好些,但是招人都只会招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目前你的情况比较难进。
3、行业的选择及积累人脉
你说的应该是客户资源的积累,客户资源积累才跟行业相关,积累人脉则不同。至于哪个行业人脉积累比较重不应该作为你选择行业的标准,你应该以你感兴趣的,或者你以后创业打算从事的行业来作为选择目前就业选择行业的标准,因为没有哪个行业积累人脉容易些,而且人脉的积累与积累客户资源是不同的概念,人脉的积累是看你的交际能力,积累人脉不是考你做业务来积累,是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4、“我想选好一个行业就一直干。
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积累了经验和人脉,再找准商机跟朋友合伙创业。”
你的这个想法我很赞同,营销要干好最重要的一点是心态要好,要能坚持,毕竟销售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为什么做销售的人这么多,但是成功的这么少,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人不能坚持。做销售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心态。一个人能否成功,最关键的不是能力如何,而是心态够不够好。一个人能力再强,但是心态不好,三天打渔二天晒网,这个公司做几天,坚持不了,又换另一个公司呆几个月,这样下去永远只是在原地踏步,不会成功;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只要不是特别的差,如果心态够好,只要能坚持下去,至少也会成为行业里的专家,虽然我不能肯定的说他能做得非常成功,至少不会太差。我部门招人的时候我首要观察的就是应聘人员的心态,此外才是能力,如果心态好,能力只要不是太差我一般都会聘用,如果心态不好,能力再强我可能都不会选择,因为心态不好是会传染的,传递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的就是整个部门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这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招聘业务人员的方式。
选择职位主要还是得根据你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来确定,如果你抱负比较大想创业做自己的事业去做销售会比较合适,销售做得好的话前途要大一些,毕竟销售时最锻炼人的行业,销售行业常说的有句话:销售中没有不可能的,只有不敢想不敢做的。中国有80%
以上的企业老板是做业务出身的,不过前期比市场型工作要辛苦、困难些,因为做销售都是靠提成吃饭,底薪普遍比较低,前期没成长起来之前业绩一般不会很高,因而工资相应的会比较低,但是只要坚持成长起来之后月薪上万或者几十万都有可能。
本人跟你的计划差不多,06年毕业现在从事电子商务销售管理5年(大学有1年兼职经验和1年全职经验),现在创业的条件基本具备:销售管理能力、人脉、资金等,正在规划打算来创业做自己的公司。我在你这个时候跟你想法比较相似,经历过你这个阶段,所以感触也比较深。
二
:市场营销同推销相比具有重大的差别。推销注重卖方需要;市场营销则注重买方需要。推销以卖主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而市场营销则考虑如何通过制造、传送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要。可见,市场营销的四个支柱是:市场中心,顾客导向,协调的市场营销和利润。推销观念的四个支柱是:工厂,产品导向,推销、赢利。
现许多企业仍然以产品推销为导向,经营观念仍处于以推销为主。毕业生可以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在每一次的人才交流会上,市场营销人员都是最受欢迎、最供不应求的人员,进入企业后,一般从做销售(推销产品)开始,逐步走上管理岗位,从事策划、管理等工作。总之是就业前景最广阔职业之一。
三:
老师讲的都是理论知识。我是营销老师,但我有三年的营销经验,业务员 经理区域代表,终端销售,社区商场超市我经历很多。至于你的前途不用担忧,没用一点用都没有,保持乐观。
理论与实践差距太大,只有实践才能懂得理论。比如你是药品销售员,怎样才能让药店的销售员麦你的药。销售员卖得越多。你的提成才越多,领导才会欣赏你的能力。同样的品牌要很多。所以你要根营业员保持好的关系,如送钥匙链 纸巾 买个泡泡糖,营业员一般都是小姑娘,关系好了。他才会给顾客推荐你的药品,顾客一般都会相信营业员的推荐。不如你感冒了,到药店买药,营业员会推荐那种品牌,想一想,不说了,刚工作 待遇很低1200元左右。内向的人一般不适合,因为你要和各种人交谈,玩脑子。把顾客说服了,他才会购买你的产品。但也不用怕。职业可以选择 工厂的销售部策划部教师业务员广告公司策划公司 改天有时间跟你好好聊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追问
高手啊!
越看我越心里没谱了,上课感觉老师讲得狠空虚,没多大用处,再加上我们学校不咋地,对前途没点信心了,迷茫啊!
能加你qq吗?
回答
美国就业市场“唯有读书高” 篇6
高学历者“坚挺”失业潮
就业市场前景不妙,这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个一直悬在头顶上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爆炸。尽管最近有科学家说,困难时期可能并不都意味着坏事,最新的研究证明,困难时期可能对人的健康有利。科学家们称,失业率每上升1%,人们平均抽烟、肥胖病和不锻炼身体的可能性就分别降低0.6%、0.3%和1.8%。但天知道,在失业大潮中,究竟还有几个人能“笑”对健康?
就业前景惨淡,自然波及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阶层。远至“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几大公司丑闻频频曝光,近及第二次海湾战争和“SARS”风波,美国经济接连受到负面影响。许多企业纷纷裁员,一些酒馆的服务员职位成了大学生竞聘的岗位。
据统计,2000年11月有大学文凭失业的比率仅1.5%,但到2001年12月,由于股市不坚挺,高科技股滑落,大学生失业率猛增到3.0%。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过去的两年里,雇主计划招聘的新大学生总数比上年减少了l/3。同时,对那些能够找到工作的幸运儿来说,他们拿到的起薪也比以前大为减少。
尽管有20%的大学生认为,经济不景气是工作难找的罪魁。但是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不论这些手拿大学文凭的白领们找工作多么艰辛、失业率如何高,但是和那些没有文凭或者文凭较低的人比较,他们还算幸运的了。人才市场表明,教育程度越高,就业也就越稳定,这真应验了中国古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据各项数据显示,学历越高,则其失业率也相对越低。2000年11月,有高中以下学历的美国人失业率为6.5%,有大学文凭的人的失业率为1.5%。到了2001年12月,有高中以下学历的美国人失业率为8.3%,而有大学文凭的美国人的失业率为3%。2003年1月份,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失业率从3.0%升至3.1%。而有一般大学学历的人的失业率稳定在4.8%。
从今年1月开始,有高中文化以下的美国人失业率从8.5%升到9.2%,而高中文化程度的失业率从5.1%升到5.5%。尽管大学生或白领失业率有所攀升,但和全国约6%的失业率比较,还是相对较低的。
除了找工作更为容易之外,人才市场上那些有大学学历找工作的人找到工作之后更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高中文化以及教育程度更低的失业人数却一直上升。经济学家称,主要原因是制造业的萎靡和零售业的停滞。这两个大的行业主要需求的人就是高中文凭甚至更低的人。
此外,有专家分析,美国近十年开始从制造型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型过渡,雇佣人员模式发生了相应转变,即对被雇佣的人学历要求高了,这也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易找工作的另一原因。有学历的白领大多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那些没有学历或学历较低的人无法应对时代的转型,一旦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衰退,他就很难再去适应新的工作。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对那些失业的大学生、白领而言,生有一技之长,倒还可以豪言壮语一番,而对于那些读书少、又失业的人而言,则只有扼腕叹息了。
公立高校学费猛涨10% 在这次持续多年的美国失业潮中,真正最大的赢家大概得算是那些公立高等学校了。根据高等院校委员会的一份调查发现,受美国政府预算裁减的打击,美国公立专科学院和大学近年来的学费已提高近10%,私立高等院校学费攀升也将近6%。
对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来说,进人大学学习是终身的梦想,但是,现在这个梦想却逐渐变得昂贵起来。报告同时还发现,在最近低通货膨胀的十年间,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学费增长了38%。在过去十年间,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私立高校学费增长了31%。在一所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四年制私立大学就读,今年的各种开销加起来大概在24000美元左右,合196000元人民币。许多中产阶级的家庭在过去两年中因为净收入的减少,开始面临人不敷出的压力。在半个世纪里,美国人第一次发现他们开始寻求更多各种形式的财政贷款和资助。 但是相比之下,公立高等院校的学费增长幅度却更叫人咋舌。两年前,公立高等院校提高学费4.4%;去年提高学费7.7%;今年,公立高等院校学费增长了9.6%,使学费平均达4081美元。在过去十年间,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公立高校学费增长了20%。一所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四年制公立大学,一年各开销加到一起高达55000元人民币左右。这对很多美国家庭有很大影响。
在美国,每年大约75%的这生进入学费相对较低的公立高等院校就读。有趣的是,美国大学毕业生现在在跨出大学校门的时候平均负担18000美元的债务,比十年前高出10000美元。而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大学生的这一债务负担将越来越加重。借债读书、工作还债的现象将在美国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内盛行。
名校进修一掷千金
美国各名牌大学的商学院一向以收费昂贵著称。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是名气大的商学院越是门庭若市,日进斗金。财源广进的原因是,名牌商学院不但为世界500强企业输送了极具“领导潜质和雄心”、熟谙现代企业管理的工商管理硕士,而且还为大公司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了“充电”的机会。当然,这些充电机会是收费的,而且价格不菲。近年来,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也传染给了各商学院的这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班”。曾经红红火火的这类培训班变成了商学院惨淡经营的一个项目。 2004年春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批企业管理人员又重新开始到商学院充电。美国《商业周刊》对各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情况做了排名和调查,各商学院院长说,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各类培训班入学率上升了20%至30%。学费有的高达每周1万美元,两周2万美元。一些名校更是从去年就开始沐浴在这阵春风里。
经历了经济不景气的打击,企业管理人员的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如何改善管理以赚取更多利润,争取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需求最大的短训班是有关高级管理人员如何提高领导才能以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训练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负责管理人材培训的副院长伊森·汉纳贝瑞说,从2003年到现在,哥大商学院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入学率上升了90%至120%。他说,该校一个14天的培训班学费是1.9万美元。哈佛大学商学院这类培训项目的入学率也有大幅增长,一个为期5天的“开发高领导潜质”培训班收费9000美元。
据商学院负责管理人员培训的项目主任们介绍说,如今的管理人员来商学院学习多数已经不是为了“镀金”或升职,他们很需要讲授谈判技巧和如何做成他们想要做成的交易的课程。沃顿商学院长期开办一个名为“管理人员谈判专题研讨会”的短训班,学费是8950美元。这个5天的研讨会讲授如何从生意往来中获取你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个研讨会原来是针对中、低层管理人员,现在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那些大企业的高级管理层,甚至首席执行官们的需求。
花这样大的价钱,自然会有人大喊值得。约翰·圣·约翰(John St.John)是南卡罗莱纳州一个销售门窗及门窗设备的公司的销售及市场部主任,他说,他从沃顿回来后立刻就学以致用。就在那几天,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把价格削减到只有他公司产品价格的一半左右。要在平时,他觉得几乎可以肯定他会失去很多客户,但他在沃顿学习到在做生意中除了价格还有很多别的重要因素。约翰说:“我发现,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很多具有长期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那些靠削价来和我们竞争的对手无法提供的。我交的学费得到了回报,数倍的回报。”
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如何让公司为你支付这笔可观的学费也大有学问。西北大学商学院管理人员教育部市场主任艾里克·弗雷德曼(Eric Fridman)说,你必须向你的上司展示公司面临哪些挑战,并具体说明你将要学习的课程能够怎样帮助你迎接和处理这些挑战。如果上司没有被说服,你可以要求以你年终的分红来支付部分学费,让公司支付余额。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那些参加过同类培训的管理人员给你的上司打个电话,说明充电的好处。多数美国商学院都有一份参加过这类培训的管理人员名单,他们一定会乐于提供任何可能说服你上司的人选。也许让盎格鲁或约翰给你老板打个电话,你去商学院充电的机会就可以最终定下来了。(见附表)
就业节目大热美国
虽然美国的就业形势已在不断好转,但“你被解雇了(You’re fired)!”这句让职场中人噤若寒蝉的话最近在美国大街小巷异常火爆,快成了时尚的口头禅。这一切,都源于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台(NBC)的一档叫做纪实秀的节目(Reality Show)——“学徒”(The Apprentice)。通过这档节目,电视台不仅大赚了广告商的钞票,同时还告诫了所有美国人就业成功的法则。
美国当红的纪实秀为数不少,有的让参与者在热带岛屿的烂泥中汗流浃背地忍饥挨饿、为蚊虫提供大餐,有的让一个假冒是百万富翁的英俊男士挑动25个蒙在鼓里的佳丽为争金龟婿而伎俩用尽。“学徒”应该算是迄今为止最贴近生活的“纪实秀”了:16个参赛者,八男八女分成两组,到纽约来面对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挑战。大家轮流担任团队领导,每一周分别作一个诸如卖矿泉水、出租房子的项目,输掉的一方中会有一位对团队最没贡献的成员被“炒掉”,最后胜出的一位则可以得到一年的合约,在唐纳德·特朗普旗下的某个公司担任“学徒”。
可别对特朗普的这位“学徒”看不上眼,学徒一年的工资为25万美元。虽然这一年薪无法与其他“幸存者节目(Survivor)”动辄百万美元的奖金相提并论,但参赛者在NBC的曝光和在万众瞩目之下兜售自己的才智刘其事业发展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成功的参赛者或者不用投资时间与金钱在商学院埋头苦读便可获得就业敲门砖,或者可以平步青云,一举越过公司中的重重晋升阶梯加入公司组织高层,人生可以少奋斗20年。美国电视与流行文化领域的教授认为,这对所有做着美国梦的人们来说,是绝好的成功机会。
职场“灰姑娘”的故事抓人之处是在宣扬人人平等而且机会众多的美国,它揭示了美国梦游戏的规则:只要你聪明而且勤奋,那么就一定有机会成功。“给你一个机会展示自己,获取成功”是“学徒”节目吸引了众多美国人眼球的主要原因。有20多万人报名应征节目中这16个职位,而且在其第二集播出时就创下了全美纪实秀收视率最高纪录:两千万观众。
市场化就业 篇7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大学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试验,相较之下,作为培养大学生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则显得相对滞后,没有从“课程”层面寻求更多的高等教育价值实现的机会[2]。地方本科大学是作为学术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重要的是,地方本科大学培养的学生约占本科生的45% 。因此,在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如何改革课程体系使其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尤其是就业能力提升和符合社会期许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本科大学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地位的重要议题。
一、市场化改革、就业能力需求变化与地方本科大学面临的挑战
对于就业能力( employability)1,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可雇佣性”。欧弗图恩( Overtoon,1998) 认为,就业能力是与所有职业横向相关、与所有职位纵向相关的能力。哈维( Harvey,2001) 从需求的角度定义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总和[3]。约科和奈特定义就业能力为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使他们成功胜任所选择职业的一组能力、理解力和个人特质[4]。尽管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学者的共同观点,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市场上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始于1978年的市场化改革使得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改革最早触动的不是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等问题,而是毕业生分配问题[5]。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市场主导”等三个阶段。在“统包统分”阶段,学生进入学校后只需完成学业,就业由国家统一计划,学生的就业与就业能力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毕业之后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专业、生源地等条件由国家自上而下计划配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产品市场、投资体制等相关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力市场逐渐发育,高校毕业生计划配置开始松动。毕业生分配主管部门和学校有一定计划调整的权利,允许各级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毕业生和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工作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此阶段后期,大学生扩招使得学生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余地加大,大学生的就业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日益紧密。200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从根本上确立了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这意味着毕业生进入了自主择业的阶段。源于市场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日渐兴盛,这种思潮逐步渗透至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领域内,大学的学生经常被界定为消费者或将为工商业购买的适销产品[6],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成为学生价值的判定标准。按照市场的逻辑,用人单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优先选择素质高的人才而较少考虑生源地、户籍等因素,优胜劣汰,就业能力强、适应性强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价值高,个人就业及职业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最早市场化的劳动力市场之一。在我国,大学生无论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依据国家政策,在升入大学时所有人都属于城市户口,这一政策解决了其在就业时不像农民工一样存在户籍制度及相关的福利障碍2,因此,与其他层面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相比,大学生就业市场市场化改革是改革阻力最小的领域。当前,已市场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这一点无论是在历年大学生就业现实还是官方的表态中均可以得到证实。2013年的毕业生为699万,为2003年毕业生的3倍多[7],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未能提供如此多的新工作岗位,大学生毕业半年失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能力对学生个人发展及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扩招后学生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分化并存,以追求学术、追求知识、接受高深学问教育的学生无论在数量和比例都不占任何优势,反而,将大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学生占主导地位。
我们对一所地方本科综合大学涉及17个学科中对312人的问卷调查表明,将大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准备的占98. 7% 。相比传统的学术型的学生,他们学习兴趣不足。同时,规模的扩大使得大学生早就被挤出“天之骄子”的行列,他们必须从大学教育中获得相应的技能以便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校的课程更多地被期望能够与未来就业相关联。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经济利益的追求比知识的追求更重要[8]。从经济学的角度,个体选择高等教育行为取决于该行为的成本和收益。接受高等教育不但要缴纳学费,而且要四年的时间投入,预期收益是不仅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是改变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阶层,尤其是贫穷家庭子女改变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改变落后状况的主要途径。如果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不仅改变不了生活状况或取得收益,甚至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个体或家庭就没有动力投资高等教育。
市场化改革使得社会对大学的期许发生重大变化。从大学的演进历史考察,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由学术自由向承担社会职能转变,加之信息化的发展,大学不再是高深知识的便利传播平台,以“高深学问”作为大学哲学和课程目标失去其支撑条件。正如鲍曼所说: “互联网使得每个人可以便捷的学习到最新的科学思想,大学对知识资源道路的垄断权不断被削弱……把大学作为‘追求高深学问’的唯一场所让任何人都觉得苍白无力。”[9]而且大学的组织与制度也履行着促使知识专业化、塑造近代专业人员形象的功能[1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业型的大学以及学术资本主义可以看作大学对市场化的一种迎合[11]。李实和万海远( 2014) 研究劳动力市场培育与中等收入陷阱时赞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2011》中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匹配的观点,认为关于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能否满足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问题[12]。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进程中,就业能力与教育主体学生个体的发展休戚相关,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期许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大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前阶,实现提升其就业能力素质的目的。与之相呼应的是,社会也更期望大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就业市场,希望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学术型大学面临教育主体和社会关于教育价值中就业能力的教育诉求,不仅应从体制、管理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应从学校能够掌握主动权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毕竟就业能力素质大多来源于课程体系知识的转化。
二、地方本科大学提升就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
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大学的教育者还是大学教育机构都认识到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既然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有必要澄清在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是重塑还是微调? 重塑意味否定原有体系中的核心或架构,而微调是不改变原有课程体系的核心,从外围改变课程体系的内容、分支结构。重塑是否会“过犹不及”? 微调是否会“隔靴搔痒、不起作用”? 我们的答案是微调更为恰当。
如前文所述,市场化进程改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的变化。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依照市场的逻辑,课程改革应服务于学生的需要,这种价值取向是重视个体本位的选择。然而,重视个体本位不能忽略社会本位,即课程最终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必须与本国社会发展以及意识形态协调发展。支撑重塑理念的逻辑是原有的课程体系极为不适应就业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是否如此? 如果我们不考虑就业之后的职场适应问题即就业六个月内离职的情况,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近年保持在70% 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率是相当高的[13]。不可否认,较高的初次就业率也与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有关。然而,仅从就业率下滑就判定当前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总体上不适应社会及个人发展需要而要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体系改革,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更重要的是,如果重塑新的课程体系,是否一定会比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就业能力素质方面有所提升? 即使部分试点院校取得了成功,这种改革是否具备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院校推广的可能?
教育改革本身的规律决定了微调的可行性。教育改革的连贯性使得任何国家在教育改革时都要保持审慎的态度,我国院校众多,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 3% ,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 3% 。涉及如此庞大的群体,在改什么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等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14]。我们高校最大的痛苦即缺少相对持续稳定且行之有效的办学准绳,不断地推倒重来又不断地整顿纠偏,乃至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15]。历史经验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改革政策的实践表明,循序渐进的改革更符合中国的人文生态。任何脱离国情的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来说,微调的改革理念比重塑在推广改革方面更具可行性。
我国是一元强制型社会博弈结构,课程政策具有高度的中央集权性质[16],历次课程改革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主,“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在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显然,微调比重塑的改革成本要低,一项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改革政策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改革的成本。即使重塑课程体系的改革政策本身具有很多优点,综合考虑改革成本和收益,最终不会成为决策者的最优选择。因为作为一项宏大的规划,它的具体落实是通过中间代理人逐层实施的,要求被引入规划的关键个体如校长、教师放弃原有课程体系的核心,增加了他们投身事业自我寻求的不确定性,会引发这些关键个体对改革信心的不足,利用个人及专业的影响阻止和反对变革,从而导致改革失败。
此外,深度市场化的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表明,市场导向氛围中的课程改革,面临着质量与公平、竞争与合作、标准与多元、控制与自主的困境[17]。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微调理念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更切合实际。以日本为例,日本的课程改革尽管课程称谓从通识教育、一般教育转为教养教育,改革实践中主要是加强适应学生需要的软件建设以及充实图书馆、信息系统等环境装备为主,通识教育中的核心科目和必修学分变化并不大。
三、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地方本科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式
市场导向下的就业教育是全方位、长实效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组织几个讲座。美国的研究表明,泛泛介绍的职业指导课对就业及工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18]。最为理想的是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渗透在课程体系中,即就业能力这种内在素质必须落实到课程中才有可能生效,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19]。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将就业的技能性知识移植到课程中,而是依据专业特色,以点带面,有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市场对就业能力需求结构和就业能力与课程的关联,我们把地方本科大学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课外支持体系等三类。
( 一) 在基础课中融入就业能力教育
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主要在入学的前两年进行,一般认为是作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通达未来的基础。基础课有着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在教育价值追求上是非功利性的,是追求人的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自由,追求人之为人实质所在[20]。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大多依专业不同而不同,但国内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具有趋同性,以英语、数学、教育和思想政治为核心科目。从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基础课中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可能与就业能力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然而,就业能力除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础课中多元化知识的转化,这些知识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判断能力和有益于学生心智发展的能力。
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和教育经历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具备了相应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习意愿具有内趋性的特征。基础课强化就业能力教育可以借鉴美国大学教育中知识串的教学模式,知识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基础科目之间彼此孤立、封闭的状况,从而构成能够展现生活世界的独特统一体。设置综合科目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综合科目涵盖文学、艺术、历史、数学、社会分析、哲学等知识领域,每个领域应有多个科目可供选择,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最大限度保证学生选择的自由,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富有弹性的需求,弱化过于刚性的培养机制。
( 二) 在专业课中融入就业能力模块
毋庸置疑,专业教育培养了就业能力占据主要地位的专业技能,但从整体论角度,专业知识不是就业能力的全部。在专业课教育中能否融入其他可转移能力是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业教育改革核心。英国实施的“技能强化项目”证实了即使是高度模块化的课程,在课程中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可能的,因为当代的大学学科构成的知识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21]。
以“实践学派”著称的施瓦布批判美国教育学界的课程研究者“逃离田野”,这一点与马克思批判认识论优先的哲学是一致的。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应该在课程的层面做到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就业意味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就业能力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在课堂上将文本描述为实践的情形,而是通过理解和应用,实现学习主体、课程文本和实践活动的互动。理论与实践双向介入才能使得学生将能量、信息进行充分的吸收、交换和分享。课程与实践平台的合作与互动,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对就业能力的提升至为重要。实践必须以内源式的归纳积累方式获得[22],脱离实践平台的就业能力培养只是空谈。课程文本与实践活动过程的融合,使学生可以从观察、操作中发展就业能力,学生对课程文本的感受不再是围绕静态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而是实践的抽象与还原课程体系改革的新理念。要求学校自主地适应社会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发挥本科教育的最大用户———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用人单位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能锻炼自己能力的相关用人单位中去实践和实习,加强具体的知识转化成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的后劲。
我国高校的大部分专业课程从结构到内容,大都通过公式化的模仿和改造而来,教学内容千篇一律[23]。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看不到与就业机会的联系。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必须对固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突出学生学习与思考、专业应用能力、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课程中就业能力教育模块依据课程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市场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不仅要解决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生命体的需求和自主能动性,这意味着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教与被教”,这种转变使得课堂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需要重新定位。在这种转变前提下,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设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如何使学生达到目标及如何评价进行事前计划,依据教学内容、目标及条件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如互动、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而不是坚持固有的同步教学模式。
( 三) 课外支持体系改革
由基础课和专业课所构成的学科知识形态稳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当前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者以及执行人在谈及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时,其关注焦点是知识体系完善,学术型大学的优势也在于此。然而,就业能力素质群中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协调等多是在应用环境中产生的,完善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在一系列自发秩序创造的环境或者多样化的有组织综合行为框架中实践才有可能转化成这些能力素质。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群提升的需求,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应不止于此。
营造知识体系的环境和组织多样化行为情境的非正式课程应纳入课程体系改革的视野,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非正式课程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有机地与活动内容、过程融合在一起。课外社团活动是这一类非传统课程的典型代表。大学生在课外社团活动中共同分享跨学科的情境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不断地积累和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发展为就业能力素质。在现实中,大学生很多时间是花在学校社团的活动中。如果说课外社团活动更多是源于个人行动的自发秩序形成,那么,组织多样化综合活动则是课程体系改革者自觉的责任。由学科背景、思维训练以及成长环境差异造就的学生个人知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不断的检验和修正,从而发展为具有元认知特性的就业能力。非正式课程的开展不仅需要教育改革者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理念予以支持,更重要的是,其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和话语权应被重视和体现,即与传统课程学分设定、学时认定、考核评定方面应有细致的规范和制度认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搭建传统课程与非传统课程之间的有效桥梁,才能构建全方位服务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体系。
此外,完备的就业指导也应作为课外支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深度市场化的国家,学校并不承担学生就业责任,但是由于学生就业与学校的声誉息息相关,因此,大学都非常重视就业教育,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以美国为例,在就业指导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接受就业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专业定向和择业目标指导,拓展实践途径,服务雇主,举办校园的招聘面试服务等,整个指导全方位、立体化并全程服务,普遍借助职业测试工具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状况,而且指导贯穿整个学生生涯。
四、结语
在市场化导向背景下,地方本科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被教育主体学生还是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期许发生了变化。促进大学分类招生可以被认为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此种潮流变化的认同和适应。地方本科大学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是实现其服务就业市场价值的手段和措施,这种变革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引发的张力。以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之一的课程体系改革本质上是外部驱动的而非教育体系内部自我驱动,这种外部驱动是由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价值观念偏好和社会对大学的期许变化引发的。在我国中央集权度较高的课程政策环境下,无论是从改革成本、实施可行性及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角来看,地方本科大学提升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应是微调而非重塑。就业能力教育模块应该融入到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以及课外支持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改革的关注点在于知识体系的完善,课外支持体系改革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在这种改革理念指导下,基础课的改革应在保持核心科目稳定的前提下,引入知识串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 专业课的改革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平台的联结; 课外支持体系中非正式课程作为学生在校内实现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的桥梁,理应得到教育改革者的理解和支持,并逐步运用规范的制度逐步与传统课程纳入到统一的培养框架内。总之,所有的课程体系都应服务于一个目的,即解决学生主体力问题,满足学生作为教育生命体的成长需要。
摘要:在市场化导向背景下,教育主体学生和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期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课程体系要适应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必须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平衡个体本位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不是要重塑而是进行微调。课程体系中基础课改革侧重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夯实就业能力中非专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专业课主要通过加强与实践的联结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非正式课程作为学生在校内实现学科知识转化的主要媒介,其在课程体系的地位和话语权应当被重视。
就业市场:新年新变化 篇8
2012年, 经历过多重国际风云考验的中国就业市场将会迎来怎样的变化?不同群体的求职者和往年相较有何区别?企业除了资金、市场外, 还应关注哪些生产要素?新的一年, 这些话题的焦点直指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依旧艰难
开春后,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忙着投简历、找工作。但几经辛苦, 不少人的工作前景仍一片渺茫。很多人把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归结于就业观念有问题———“宁要东部一张床, 不要西部一间房”, 大学生单纯滞留大城市, 寻找高薪工作。现实果真如此吗?近日, 记者走访了几所大学。
厦门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小王告诉记者, 每年学校都会启动下基层的“选调生”、支援西部的“西部计划”等活动, 学生们对此挺热情。“可以享受公务员的待遇, 工作稳定, 未来也有发展空间。”小王说, “我也想去, 但因为是专科学历, 不够报名资格, 所以只好放弃。”
福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类选拔活动大多要求学生干部, 并且还要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 录取人数相对来说不是很多。”该工作人员说, “‘西部计划’大概是几选一, 而‘选调生’能达到十选一。这还是在限制报名的基础上录取的结果。”
在采访中, 记者发现许多大学生的求职观念也日趋理性。一位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大四学生说, 自己毕业后会去一些广告公司看看, 工资在2000至2500元都可以考虑。他们的想法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业环境不一定非得是大城市, 薪水收入也不一定非要多高, 先就业保证生存, 再谈择业和创业的问题, 这成为不少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做出的首选。采访中, 一些学生也表示, 如果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哪怕是份不给钱的工作也愿意去干。
“就业难是个多层次的社会问题, 需要多方努力去解决。首先, 国家应把安排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系统工程, 协调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一位高校就业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 “国企、民企等用人单位也应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全社会都有责任关注大学生,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中低层岗位人才缺乏
在2009年之前, 相对岗位较低的人才招聘, 对很多企业来说, 那真可谓百里挑一。但是从2010年开始, 这种现象发生了逆转, 更多是“工作找人才, 而不是人才找工作”, 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很懊恼, 高管们更加大了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投入。
在2011年年底福州的一场招聘会上, 1304个岗位, 招聘人员5586人, 其中技术工种类岗位需求占第一位, 占全部招聘总数的30%。在福州的劳动力市场中, 对技工的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与大学生就业难、薪水不高相比, 高级技工在薪酬方面与大学生、白领形成鲜明对照。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不仅就业率不及中职毕业生, 一些从事知识含量较低的脑力劳动的白领, 在加薪升职或是发展潜力上, 已经远远被中高端蓝领甩在后面。原本被很多人不看好的“进工厂、当工人”职业, 现在成为就业的热门。北京一家大型汽车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今后几年中, 每年都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几百人。许多汽车企业迫切需要汽车研发、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和汽车制造的技术工人。
在江浙一带的经济开发区, 一些企业高级蓝领的薪酬已经直逼甚至超过所谓的白领, 如剪切工年薪竟超过10万元, 机修钳工也达8.6万元。如此薪酬, 依然难聘到合适人选。
中高层人才需求有限
相对中小企业来说, 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体现的不够明显, 这些企业更多的是家族企业 (自家人管理, 别人没份) 、朋友介绍、或企业培养的人, 需求有限。
但是在大企业中, 中高级人才一直都是董事会成员们最关心的, 也是需要最大的, 而且有的企业也花费了很多钱通过猎头公司去招聘。但在今年的情况来看, 中高层跳槽比较多, 相对往年比较好招聘, 但是这些人才更多的是看重企业的平台、企业的文化。一位广告公司的总监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 上级命令的执行与落实在一些企业都很难做到, 工作氛围比较死, 这样的企业难以让人有空间。”可见, 中高层人才在应聘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潜力。
新兴行业急寻行业策划人
策划的理念正以加速度渗透进各行各业。上海劳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商务策划师汪萍说:“任何行业、任何企业、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策划, 需要懂行的策划人员出谋划策。”在这一背景下, 招聘媒体上的各类新兴策划职位层出不穷。
专业的会议策划公司招募会议策划师, 大大小小的短信产品提供商急寻短信开发策划人员、彩信策划师, 房地产策划师则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最为紧俏的人才之一。此外还有会展、游戏、手机营销方面的策划等。新兴行业更是对专业策划人才求贤若渴, 富有创意的策划师供不应求。在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中, 商务策划师、房地产策划师、会展策划师均被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正式“收编”。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专业策划公司已超过1万家, 从业人员达到100万。现有65%的企业急需聘用企划人员, 但其中90%的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人才。据预测, 今后几年中国企业需要数百万策划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学、系统策划的重要性, 策划与各类新兴行业的结合还将产生更多的专业策划师, 策划人才正在进入‘细分时代’。
纵观以上几点, 目前的就业形势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挑战, 相信在一场场招聘会结束以后, 人力资源管理将在企业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而使企业更人性化、更健康地成长。
市场化就业 篇9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专业人才市场
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来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 高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和补充, 是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随着网络时代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逐步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即信息市场, 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电子邮件、报刊以及其他通信和传播手段完成供求双方的联系、洽谈和签约过程。而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 由市场组织者为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就业洽谈和招聘活动[1]。本文以重庆为例, 就建立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作一思考与研究。
一、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概况分析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 全国毕业生人数以每年超过50万的数量递增。2008年全国毕业生总数将超过550万, 就业压力更加凸显, 而重庆市将历史上首次达到11.5万高校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承担着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大学生人才交流, 配置大学生人才资源, 实现大学生人才社会化服务的重任, 其现状如何呢?笔者调查了解, 目前,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按主办者分类主要包括人才市场招聘会、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和小型专场招聘会。
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主办者是各类人才市场。重庆市人才市场共计98个, 其中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个, 区域性人才市场22个, 基础性人才市场68个, 网上人才市场 (人才网站) 7个。为数不多的人才市场招聘会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各类求职者, 仅在极少数时间举办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
二、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问题
2004年11月, 国家人事部为重庆大学生就业市场揭牌, 该市场以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为服务主体, 致力于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各种问题, 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人事政策咨询、人才素质测评、网络求职、入户申请、档案托管及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服务, 是当时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第一家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性人才市场。其后,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方兴未艾, 逐步经历着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是,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第一, 人才市场招聘会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发挥不够充分。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但是, 从人才市场从事的人才交流活动来看, 其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的发挥不够充分。一是服务目的明确性不够。人才市场招聘会单纯追求企业赢利的经济效益, 忽略扶持就业的社会效益, 在招聘活动中, 不管单位性质、无论岗位质量, 只要招人交纳展位费都欢迎入场;不管学历水平、无论专业水准, 只要找工作买门票都欢迎入场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而导致人才市场招聘会的招工单位良莠不齐, 鱼龙混杂, 这既影响了各类人才 (包括大学毕业生) 有针对性地求职择业, 也严重损害了人才市场的社会声誉;二是服务功能系统性不够。就重庆市现有人才市场看来, 占地空间面积狭小, 面试模式简单陈旧, 后续服务手段匮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人才市场在满足企业和人才多元需求方面显得力所不逮;三是服务大学生就业针对性不够。重庆市人才市场有的由政府举办, 有的由民间个体举办, 政府举办的区县级人才市场较少涉及大学生人才服务, 也有一般仅针对本籍毕业生, 范围不够广泛;其他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学生专场也很少, 尽管这些人才交流会都不排斥毕业生, 但由于其参会单位质量不高和缺乏针对性, 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一形式成功就业的比例很低, 因此, 这种运作模式下的人才市场无法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充分发挥服务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 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不够强效。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具有规模大、壁垒少、选择面广等优势, 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 其在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上仍显捉襟见肘。一是安全隐患制约双选会的规模成效。重庆市毕业生综合性双选会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都是由市教委统一协调, 在集中的时间内 (通常为15天左右) 连续举行, 一般为市教委主办一场 (2006年文科、理科分场举行, 2007分专业大类举行) , 各主要高校分别举行一场, 总量在20场左右。这种集中统一的双选会形式由于参会学生人数众多 (个别双选会参会学生超过万人) , 组织单位运作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规避意外事故发生, 市教委在组织重庆市毕业生双选会时, 不仅进行文理分场, 而且有意识地控制参会单位数量, 从而限制了双选会的规模, 也影响了双选会的成效。二是参会单位准入资格审核难度大。重庆市各综合性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一般在300家左右, 个别高校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甚至超过500家, 参会单位中既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也有三资、民营等企业, 行业覆盖广, 既有大中型企业, 也有小型企业, 既有本地企业, 也有外地企业。尽管组织者在企业资质审核程序上采取了相关措施, 但受人手、经费等限制, 不能排除个别运营不规范的企业或借招聘名义进行企业宣传的单位参与招聘, 从而导致参会单位质量良莠不齐, 增大毕业生择业就业难度。三是人才供需双方双向交流浅尝辄止。由于参会毕业生人数众多, 双选会现场空间地域狭窄, 供需双方无法进行深入沟通, 用人单位的多数考察招聘形式难以实现, 从而无法完成有效的双向交流, 双向选择停留在面上感觉, 导致用非所需、录非所愿的情况发生, 人为增加毁约行为。
第三, 小型专场招聘会引导大学生就业不够高效。小型专场招聘会属于定单招聘, 根据所需, 寻求所用, 避免了供需双方在双向选择中面临多元选择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缺陷, 最大的弊端就是成本与效果不对称, 由于就业市场发展明显滞后, 人才需求信息没有规范的交流渠道, 就业市场有效信息不畅, 小型专场招聘会的参会单位单一, 应聘学生专业较为单一, 在解决就业高峰形势下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是烛火微茫;学校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涉及场地安排、会务服务、人员接待等一系列事务, 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组织的专场招聘越多, 投入越大。显然, 小型专场招聘会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不够高效。
三、对建立重庆市大学生专业就业市场的思考
第一, 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所谓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是指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 专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经常性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培训测评以及其他就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的具有明显公益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很明显, 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和招聘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非大学毕业的其他求职者及其对应的招聘单位不是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涵盖大学生就业的一切事宜, 从求职前的培训测评等就业指导到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和招聘会的举办以及毕业生人事代理等后续服务, 甚至可以包括毕业生就业派遣;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性质必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其区别于其他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根本特征之一。为保障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公益性服务特征, 其管理主体必须是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联合体。重庆人才市场也挂“重庆大学生人才市场”的牌子, 但其服务对象众多, 缺乏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而且公益性不明显, 因此不具有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
第二, 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应该基于其基本要素、立足于服务大学生就业来建立。笔者认为当前建立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整合高校资源, 形成推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合力, 因此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应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 由重庆市高校或主要高校共同建设管理。重庆现有的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是教委所属的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建立重庆市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可由中心牵头进行, 各高校参与并成立管委会。这样不仅赋予中心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功能, 而且也使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更便于实施一条龙服务。
第三, 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与其他人才市场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 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 并不否认已有的其他人才市场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处理、协调好他们的关系。不同的人才市场配置不同的人力资源, 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不一, 同一层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不一, 其就业所对应的领域以及毕业生就业期望也大相径庭, 在发挥好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对本科、研究生等较高层次人才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应进一步发挥区域性人才市场、人才网站等对应用性专科人力资源等的配置功能;同时, 高校组织的各类双选活动还应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在相当的时间内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形式的就业市场并存, 各自占据自己的市场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专业就业市场应该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西亚就业市场调研分析与对策 篇10
一、引言
自2008年至今,我院已有200余名旅游与酒店类专业的学生到阿联酋和卡塔尔两国实习就业,分别在阿联酋、卡塔尔的酒店、航空公司、机场免税店、购物中心等实习就业。应阿联酋迪拜的帆船酒店、亚特兰蒂斯棕榈岛酒店、卡塔尔多哈的四季酒店、阿联酋酒店管理学院的邀请,我们于2014年1月8日—15日赴卡塔尔的多哈、阿联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调研考察境外实习就业基地,看望在境外工作的毕业生,并洽谈建立境外实习就业基地等合作项目。
二、西亚就业市场调研目的
通过考察调研,达到了如下五个目的:看望在境外实习就业的学生,了解学生需求,征求建议;考察境外实习就业基地,洽谈合作引入国外酒店行业标准及行业证书;建立学生境外实习就业基地、课程设置与改革、教学合作等项目;密切与境外合作企业、领事馆的合作关系,达成长期合作意向;扩大学生境外实习就业规模及质量。
三、西亚就业市场调研的主要收获
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西亚的多哈、迪拜、阿布扎比是现代文明的城市,有着优越的就业环境;西亚的几个城市是绝对安全的好去处;迪拜等世界闻名的购物天堂,不仅是毕业生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大世界,而且是全面磨炼并提升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锻炼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含金量好平台;难得的职场机遇与挑战,迪拜将承办2020年的世博会,多哈将举办2022年的足球世界杯,这不仅加速相关国家及城市的对外开放,而且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求职与发展的机遇,在那里工作3年,或继续成长,或回国发展,对毕业生来说都是难得的职业经历。
毕业生谈到满意,开心快乐。她们对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满意;对高收入满意,年收入少则10多万元,多的达到20-30万元,感觉很自豪很体面;对境外的全面锻炼满意,不仅英语口语而明显提升,而且在生活自理自立、人际交往与沟通、承受工作压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明显收获;对个人成长满意,离开父母倒逼出来开很多潜能,自立自强了,心态稳定了,就业满意度提高;对团队合作满意,不论多哈,还是迪拜、阿布扎比,不论在机场免税店,还是在商务中心做专卖,他们都组成6-8人的工作团队,相互配合,而且在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上上差距也不大;对就业安全绝对放心满意,社会安定,路不拾遗,民风朴实,夜不闭户,食品安全,优质绿色,生活安全,条件优良。
四、问题与对策
1. 没有组织,相互交流沟通少,多半属于散打状态。
需选拔优秀毕业生组成各个工作城市的合作交流团队,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加强沟通交流,在工作、生活、职场发展等多方面互助互帮,形成凝聚力。
2. 外语能力有限,需进行有针对性地口语训练以提升,达到面试要求。
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例,很多毕业生初试合格,但在服饰中的英语口语面试中淘汰一大批。这不仅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更主要的是要改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变应试法为应用法。
3. 对特困生,学校要帮扶。
建议学院设立境外就业助困资金,拿出100万元专门用于境外就业助困基金,无息或低息贷给学生,已解决优秀特困生出国发展经费问题。
4. 出境学生流动性大,不够稳定,逐步完善出境后的管理与服务。
这要求学校、中介公司密切合作,做好毕业生出境后的后续管理与服务工作,如网络心理疏导、跟进现场指导、及时调整岗位、协调解决劳资纠纷,对毕业生初到国外,远离父母,会遇到各种困难,有的缺乏坚持,不勾执着,有的波动性大,情绪不稳定,有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因此,出境后的后续职业发展指导与工作生活指导都需要跟进,这样,我们才能把境外就业做大做强。
5. 及时改进教学,服务境外就业。
市场营销角度透视大学生就业 篇11
摘要:拜金融危机所赐,大学生就业又一次成为了当下热议的话题。
走进就业市场,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尤其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最重要的核心特点就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中心的。作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会轻视职业的长远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了同一个目的一就业的实现,求职者们动用了各种推销自我的策略:实习、充电、网申,海投·这恰恰与营销观念的几个特征是相一致的:①企业的营销是以顾客为中心的;②企业注重与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③企业必须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及各部门的整合营销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就业的本质就是求职者的自我营销。
关键词:市场营销角度大学生就业
1营销环境分析
宏观来看,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加大,新职业大量出现,职业层次形成若干大的“高新第三产业”职业群(如金融、商贸服务、传播、智力服务业等),出现“第四产业”、“第五产业”范畴。这是我校毕业生面对的主要市场。然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减薪裁员,市场容量出现萎缩,近期前景不容乐观。
在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今天,没有任何职业经验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常常被名目繁多的职业种类弄得晕头转向,茫然不知所向。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讲,采用完全市场覆盖的手段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更为优化,有选择的确认一类或几类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可以避免分散精力和过度竞争,从而使自己在就业市场的自我营销更加有效。
2市场细分
3目标市场潜力及竞争分析:
3.1地域:一般来讲要考虑该地的人才竞争与需求情况、优势行业与企业、经济发展潜力、人文与居住环境、人脉或其他资源等因素。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最好,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政策宽松,工作、生活条件好,收入高,自然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向往的地方,市场竞争自然也最为激烈。
内地的二三线城市发达程度不及沿海城市,名义收入较低。但人才相对不足,竞争相对缓和,大学生更容易崭露头角,实际生活方面,中小城市可能会优于大城市。同时还要考虑语言、习惯、社会关系对自己工作地点选择的影响。
3.2单位类型:单位的选择要考虑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与自身性格能力的吻合度,单位的发展潜力和个人的成长空间,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等等。
外企合资企业以其良好的经济待遇、完善的培训制度、良好的用人机制、明晰的成长路线而对毕业生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只要看一眼外企招聘时人头攒动的笔试考场,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对学生巨大的吸引力。
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其高稳定性而吸引着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减薪裁员,更增加了很多毕业生对稳定性的渴求,招考公务员报考的火爆现象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然而上述单位由于应聘者众多而用人数量有限,竞争也自然更为激烈,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而且即使应聘成功,这样的企业也必然卧虎藏龙,高手如云,进入后未必能够得到想象中的重视和待遇,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我国的企业中80%是民营企业,但由于企业本身用人观念、人才奖励机制、企业文化等因素以及毕业生对企业社会知名度、稳定性等条件的期望,除去少数“航母”外,却很少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选。而实际上,私企、民企挑战性强,人才紧缺,成长空间大,
4目标市场与毕业生目标及资源优势的吻合度分析
4.1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力SWOT分析:
Strengths:①上财的培养方向更注重实践,学生就业的自主意识强,专业理论扎实,外语水平良好,具备基本的财经知识基础,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更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需求为中心)。②上财毕业生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中有良好声誉。(品牌效应)。③学校对就业的重视程度较高,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零级渠道,采用积极主动的战术,占领市场份额),进行就业指导(产品包装)。
Weaknesses:①专业性强,知识领域较为单一,局限性较大,发展后劲不足。②心态比较浮躁,权衡偏向功利,就业期望(如地区,行业)集中,容易“短视”。③本科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有限,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实际经验。
Opportunities:①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比如财经记者,培训机构,理财师等。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与发达国家财经类从业人员的数量相比,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Ⅱ自也比较小。②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地相关部门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辟途径,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鼓励毕业生创业,吸引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和农村地区,灵活就业。③急需高级复合型财经人才,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行业知识、法律、外语、行为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沟通协调等软技能。
Threats: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用人需求减少,尤其是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国家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将比较稳定,但其他类型单位的就业市场都有所萎缩。②财经类专业毕业人数众多。③一些破产企业或失去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毕业一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毕业生的有力竞争者。
4.2市场历史及现状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①金融机构48.40%②全球四大35.00%;③事业机关7.60%;④其他9%。
数据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注明: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我国金融机构绝大多数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或股份制改革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上财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就业市场M1、M4、M7这首先是与上财在中国财经界,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品牌效应有关;其次也与上财本身的地理位置有关,市场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上财的生源地绝大多数是沿海地区。
5目标市场定位及策略
M1、M4、M7仍会作为上财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市场而存在,但其市场容量已趋于饱和,局部市场可能已出现超负荷现象,并且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M7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受经济增速减缓影响,大量民营企业遭遇困境甚至倒闭,因此M10市场的需求量短期内可能会有较大程度的萎缩,但长远来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民营企业必将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因此MIO市场的长期发展潜力还是值得期待的。
开拓M2,M5,M8,M11市场,开发M3、M6、M12市场,在MIO、M11、M12中,毕业后自主创业或者说有一定工作经验后的自主创业可以成为新的亮点。
6结束语
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的变化研究 篇12
1 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形势
1.1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660万,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680万,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700万, 算上前些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 全国大概有800多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与此同时, 在未来还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社会, 待业毕业生的数量会与日俱增。
1.2 各种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占据了一定的就业机会, 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每年还有大量的留学人士回到祖国就业, 这些人士经过海外的洗礼, 具有世界眼光, 同时具有很高的学历, 掌握最先进的知识, 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许多企业都愿意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因此这又占据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致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从前更大,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1.3 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企业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范围内经济良好, 我国企业也会飞速发展, 如果全球经济形势下滑, 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现阶段, 金融海啸的浪潮还没有完全退去, 我国各企业的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好转, 各大企业纷纷开始裁员, 还有一些企业因无法承受金融海啸的冲击已经开始退出市场。这样,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还会有更多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市场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就更加不如以往, 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如乐观。
1.4 就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虽然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是不同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极度不均衡, 在一些大型城市,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在一些小型城市,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同时, 城市的生活条件、发展空间、经济水平都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2 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变化
虽然现如今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但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所提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还是受到市场的青睐, 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断加大, 企业的招工意识不断转变, 部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具有极大的就业空间, 就业市场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到青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技术人员缺乏
现阶段, 我国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能掌握一定技术的专业人员市场空缺极大。目前, 市场上需求最大的劳动力就是具有中等或者高等学历, 同时又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以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为例, 这一地区发展理想的技工人数为千万以上, 但是目前只有不到600万的技工在这一地区从事工作。人们的就业观念和受教育理念长期得不到转变, 认为只有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才是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不是人才, 因此企业不愿意招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家长也不愿意将孩子送至高职院校就读, 一些人宁可不上学也不就读高职院校, 生源严重短缺, 加之, 社会上同样缺乏对技术工人的认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会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
2.2 国家和院校的重视
为了弥补专业技术人才的空缺, 国家始终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视。近些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 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使得更多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愿意到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 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国家大力促进高职院校的改造升级, 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 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 以国家力度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比如, 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其中规定各地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 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 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说明国家充分认识到了我国技术工人缺乏这一问题, 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推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待高职院校态度的转变也推动了全社会对高职院校态度的转变, 促进全社会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发展机会。
2.3 对市场的深入调查
一些有能力的高职院校, 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 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学校成立了学生就业实习指导部门, 有专门的老师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现阶段市场上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在学生毕业时邀请相关单位到学校开设专业招聘会。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计划, 使培养的技术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 提升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能力, 扩大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空间。
2.4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目前,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学校设置的课程没有针对性, 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 造成学生在毕业后没有真正的一技之长。现阶段, 一些职业院校不断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 调整和改革相关课程设置, 使得学生能够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程上,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扩大了学生的就业前景, 使学生得到市场和企业的欢迎。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在近些年不断扩大, 具有专业技术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市场的欢迎,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视,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会更加广阔,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空缺现象会逐渐得到改善。
3 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
3.1 以市场理念为指导, 开拓高职院校就业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想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就必须不断以市场为导向, 尊重市场规律, 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的发展。在发展高职院校就业市场时, 需要有专门人员对市场进行研究, 分析市场经济下就业市场的变化, 预测就业市场的变化形式, 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提供正确的发展和教学策略, 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真正做到“市场、学校、学生”三者的有机统一。
3.2 提升毕业生质量,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不断提升毕业生的质量, 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扩大其就业机会。高职院校要不断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需求, 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 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这样才能扩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 激发毕业生的发展潜能, 这样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并且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还要充分营造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环境等, 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拓展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能力越强、质量越高, 对市场和社会的适应性就越强, 就业的前景也越广阔, 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就越强, 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发展。
3.3 加强与企业联合, 拓展高职院校就业领域
要想使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取得长足发展, 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市场质量, 就必须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就业领域, 加强学校与市场和企业的联合, 不断开拓视野和发展领域,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学校要始终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的原则, 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学校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指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时更有针对性, 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 就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专业学习。企业还可以定期在高职院校中举行专场招聘双选会, 使有能力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走向社会, 为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高职院校还要“走出去”,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察, 一是要考察市场, 根据现阶段市场的最新变化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二是考察企业, 及时了解企业现阶段的用工需求,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先进经验, 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只有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不断推进联系的全面性, 不断开阔视野, 把握就业机遇, 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
3.4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扩大高职院校就业范围
现阶段,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至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要想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就业范围, 就要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在网络上建立一个无形的就业市场, 这样就可以使毕业生不出校园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市场就业情况, 这样既可以减轻学校和企业举办各类招聘会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 又避免许多毕业生盲目进行择业, 无心学业又没有良好就业机会的问题。网络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样可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泛、全方位、更高效的服务, 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就业范围, 拓展高职院校就业市场。
3.5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学校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与企业签订协议, 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避免学生在毕业时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
4 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就必须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的建设, 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范围和招生数量不断扩大,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加之金融海啸对经济的冲击,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现阶段就业市场的变化, 采取有效措施, 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形势, 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丁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
[2]李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之我见[J].镇江高专学报, 2005 (04) .
[3]汪胜.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4) .
【市场化就业】推荐阅读:
就业市场需求05-10
就业市场价值08-02
就业市场开拓方案08-16
英语专业就业市场调研10-24
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10-20
光信息专业就业市场调查05-20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11-07
学生就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11-05
高校教育如何面对艰难就业市场论文07-14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