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制度

2024-09-06

市场化制度(精选12篇)

市场化制度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行各业在飞速发展当中, 在生产逐渐深入过程中, 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污染, 要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使社会生产能够可持续进行, 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做好对环境的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环境问题, 及时对其做出处理。而要想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规范开展就要构建出环境监测法制制度, 对监测工作做出约束与管理。本文主要基于环境监测市场化法制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而为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法制制度,社会生产,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近年来较为关注的法制制度, 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立法、严格执法、落实监督的有效依据, 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在增强, 对环境监测也有了更大的需求, 当前的环境监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监测市场的需求变化。社会上诸多环境监测机构的涌现使环境监测市场进一步扩大, 但是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相关规范落实的仍不到位。为此, 要想使环境监测市场法制制度构建的更为全面、规范, 就要从环境监测市场的主体、内容、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出环境监测市场化相关法律制度。

1 市场化下的环境监测主体

1.1 政府职能部门

环境保护政府职能部门是环境监测当中的重要管理部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当中, 明确规定了:环境监测工作法定职责是县级以上环境部门承担的。在当前, 环境保护政府职能也能够承担相应的环境监测工作。但是, 即使环境监测市场已经进一步开放, 但依然缺少主体力量的支撑[1]。

首先, 要能够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因为环境保护职能能够影响到公共利益, 必须要对环境污染的相关影响要素进行监测。在西方一些欧美国家, 很多政府职能部门都有环境监测的义务, 主要监测的内容是公共利益事务, 比如, 海洋环境的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等。还有一些国家会对特定的领域做出监测。比如, 日本在福岛在2011年发生了核泄漏事故, 日本政府除了组织专业的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监测以外, 我国的海洋局环境部门也组织人员对相关海域进行了仔细的监测与排查, 为掌握海洋发射性污染情况提高了更为准确的资料与数据[2]。

其次, 环境保护职能部门还要对社会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做出监督、管理。国家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出相关管理制度, 并不断对相关立法进行完善, 设立出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 并对其运作法律进行规范, 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当中, 要确保每个监测点或者是监测环节都有特定的监督方法、管理意见[3]。比如, 设备在验收时要有准确性的对比, 并要借助可靠性的验证技术进行管理, 做好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存储。

最后, 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是国家的特殊民事主体, 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 同时, 也可以通过开展环境监测服务直接参与到环境监测市场化运行当中。国家以特殊民事主体参与到民事活动的管理中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4]。在环境监测的特殊市场化背景下, 环境保护职能成为了代表国家的标准, 能够持续不断的向环境监测机构购买环境监测相关服务, 并支付相应对价行为。在这种背景之下, 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社会当中的环境监测机构地位上是平等的, 环境保护职能部门要结合特定情况, 选择有监测资质、监测能力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 并购买相应的环境监测服务, 由国家财政负责支付相应的款项[5]。

1.2 社会环境监测服务机构

社会环境监测服务机构是一种监测市场化行为, 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市场化也将不存在。通常来说, 环境监测社会化机构能够开展环境监测活动, 并提供相应的环境监测服务, 并能够取得相关报酬的一个机构组织。该机构包含了社会监测服务公司、境外环境监测组织、科研工作的境内组织、环保NGO等机构。对于社会化环境监测服务公司, 会通过立法确立起自身的法律地位, 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服务公司只有具备了市场准入资格, 才能建立起法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依据法律的相关内容进行环境监测[6]。

1.3 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是一种环境监测的市场化活动, 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种是大众对环境监测的潜意识, 在公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 人们能够通过购买相关环境监测服务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环境进行监测。二是可以为相关研究领域做出协调, 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一些监测工作[7]。公众会对造成环境污染、危害自身健康的环境要素有强烈的监测意愿, 但是仍然会对大气中是否存在辐射物质等问题有所怀疑。在监测市场中, 只有公众有异议, 公众就能够通过环境监测服务公司购买监测服务产品, 从而对污染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目的是对消费者做出保护, 但是在环境监测领域, 存在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在方法上公众一般难以掌握, 而将购买环境监测当成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当中的一部分, 将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8]。

2 市场化下环境监测制度的重要内容

2.1 环境监测市场化各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2.1.1 针对政府职能部门, 需要履行的权利与义务

环境监测权:履行我国环境监测各要素的相关环境监测权力, 包括涉及到国家利益的特殊监测项目或者是涉及到国家密集的监测事项;环境管理权:有权力对环境监测事务做出管理;环境监督权: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有监督权力;环境监测许可权:有通过制定相关市场准入制度的权力, 针对环境监测设立行政许可证;环境监测的处罚权:有权对于一些违法开展环境监测的主体或者是个人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 这些权力来源于国家。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监测市场化以后, 可以享受到更为广发的权利, 包括平等的竞争权、获得报酬的权利、环境监测参与权、民法中其他民事权利。

2.1.2 就环境监测主体而言, 政府部门的职责

环境监测职责:包括由国家承担的环境监测工作, 负责环境监测的相应职责, 还包含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与职责;完善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职责:对监测市场进行规范、引导, 进而为环境监测市场服务提供职责。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义务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义务。按照法律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义务;积极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要积极配合并服从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行政管理;按照实际情况提供监测数据的义务:提供真实的监测数据, 不能随意对数据进行伪造或篡改。

社会公众环境监测中需要履行的义务:有依法监测环境的义务。对经过了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进行监测, 只有在得到了审批资格以后才能开展监测活动;适当、正确的公开环境监测信息义务:在对监测信息公开时, 要采用正确、恰当的手段, 避免引发公众不满。

2.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首先是对环境监测设备的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设备的质量是否能达标关系到监测质量与数据的真实性。鉴于环境监测设备与一般的商品有所不同, 质量是否得到控制更关系到群众的利益, 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能否实现, 为此, 不能光依靠工商部门进行监督与管理, 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也要参与到管理中来。

其次是环境监测标准与相关技术规范制度。我国在近年来出台了很多环境监测标准制度, 对不同领域环境监测做出了规定, 比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还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当前情况下, 构建出环境监测市场就要借助立法准则, 对环境监测当中的各项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 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监测机构指导。

3 市场化环境监测主体的法律责任

3.1 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在开展环境监测过程中, 整个监测服务环节都要按照合同中的内容落实到位,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 在监督机构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时, 应马上向环境监测委托方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环境监测委托方不能及时支付相关报酬, 则要及时向环境监测委托方承担违约责任。环境监测侵权民事责任则主要是指环境监测机构不能按照相关的法定程序开展监测, 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 为第三方造成了利益损失, 则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例如, 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委托方的意见, 对重污染企业进行环境监测时, 不能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监测, 最终使数据失去真实性, 更加剧了周围环境的恶化程度, 为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对于这种出现了重大失误的环境监测机构, 要予以委托方一定的赔偿, 承担侵权责任。

3.2 刑事责任

在环境监测活动当中, 只要是构成犯罪的都要依法追求其刑事责任。但是这些规范只能引用, 没有描述具体的罪名。比如, 对于社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 在监测中随意对数据进行篡改, 造成恶劣影响的是否应将其升级为犯罪的, 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对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理进口固体废物罪, 这些是人为造成的违法行为, 国家会追究其刑事责任。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环境监测市场化主体、环境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市场化环境监测主体的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可见, 为了确立社会生产能够规范进行, 使各个领域的环境得到有效监测就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市场化法律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齐奇, 唐议.我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制度评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20 (6) :910-915.

[2]吴岩.浅析城区环境噪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12) .

[3]林华宝.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的几点认识与体会[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 (6) :192-193, 114.

[4]闻欣, 张迪生, 王合生, 等.中国台湾地区对社会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与启示[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6) :9-11.

[5]陆卫军, 张涛.成功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对环境国际合作的启示[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5) :1-3.

[6]许瑞芝, 王云鹏.谈谈退役电子产品的环境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3) .

[7]张晓辉, 黄根华, 曾德相, 等.浅析南海区国管填海项目海域使用与海洋环境动态监测和监管[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 (4) :28-30.

[8]龚琦.基于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云南洱海流域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市场化制度 篇2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10日 第07版/理论 张金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完善自主经营机制、增强竞争力、提高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人民币贷款利率已完全放开。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未放开。国际经验证明,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在银行借贷仍是大部分企业获得资金主要渠道的现状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企业尤其是那些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对商业银行而言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贷款的用途、风险大小和期限长短来决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这会促使银行开发更多市场化定价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以满足多层次客户需求。但与此同时,在市场竞争加剧、利率波动加大的影响下,银行可能要面临存贷款息差降低以及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的局面,因而

必须加快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比较而言,中小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由于受技术和人才的制约以及资金实力和客户实力的影响,面临的挑战更大,不排除个别银行有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的可能。

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来自储户的存款,万一倒闭,往往会牵涉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银行倒闭问题。以往我们往往采用国家赔偿的方式保护储户的利益。对于国家全资拥有的商业银行而言,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商业银行不是国家全资所有的情况下,再由国家全部承担银行经营失败的责任就不甚妥当。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商业银行退出机制。这也是我国积极研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因所在。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根据吸收的存款额度及承担的风险大小,向存款保险公司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费,形成一笔数额可观的存款保险基金。一旦银行发生危机或破产,存款保险基金能够及时支付储户存款的损失,确保储户利益。目前,国际上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普遍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从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存款保险制度既为商业银行平稳有序退出市场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营造银行业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只要银行经营失败无法挽救,就可果断地令其退出市场,通过存款保险基金赔付储户的损失。这会督促银

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银行规模往往是储户选择储蓄银行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小银行,大银行破产倒闭往往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多数储户认为国家不会让陷入危机的大银行破产倒闭。国家对大银行的这种隐性担保使得大银行更容易吸收存款,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要向存款保险机构购买保险。存款保险机构对储户提供的存款担保是一样的。相同信誉的担保使得小银行与大银行具备了相同的竞争条件,有利于公平竞争。

市场化制度 篇3

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项基础性的举措,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使利率管制放开、竞争加强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使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导部门一直把实现利率市场化提到改革议程的重要地位。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提速。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以后,在中国的存贷利率体系中就只剩下存款利率还存在行政规定的上限了。接着在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宣布,将在一两年内放开存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进程能够加快到什么程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做好各项配套改革的进度。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利率市场化也是这样。虽然它作为市场在资金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条件,对于强化金融机构的竞争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竞争的强化也可能产生某些副作用,例如,发生挤兑风潮和收储机构的破产,使千千万万存款户、特别是中小存款户受到严重的财产损失,以致衣食无着;而且,这种兑付危机还有可能在金融体系中扩散,以致引发系统性的危机。

在银行业的早期发展中,由于缺乏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不论是存款人还是收储机构所面临的风险都很大。1929年大萧条发生以后,发达国家频繁地出现银行挤兑风潮。在这以后,西方国家才陆续建立起国家级的存款保险机构和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当收储机构发生兑付困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数额兑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商业化经营。由于这些商业银行都属于国家所有,当银行或城市信用合作社等收储机构发生兑付问题时,对于居民存款通常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全额刚性兑付,实际上是由政府提供隐性保险,最后由纳税人埋单。这种由政府提供担保的办法虽然保证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由于它破坏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条件,造成存款人不关心收储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收储机构不注意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不但加大了财政负担,并且使中央银行被动地扩大货币供应,到头来会使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所以,在当前加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中国也必须效法其他市场经济的先例,尽快把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然而存款保险制度有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存款保险制在保险金缴纳和赔付限额上的规定也各不同。选择什么样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认真权衡和精心设计。例如,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存款保险机构实行全额刚性兑付,将会弱化收储机构风险防范意识,而存款赔付限额规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不良后果。而且存款保险的具体制度如何设定,不但受存款结构和银行结构决定,而且与相关金融机构的状况有关,需要认真研究和仔细计算。

市场化制度 篇4

制度变迁的动因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本文立足于我国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制度变迁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制度背景,从市场化改革角度考察了导致我国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并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角度对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将趋向更加激烈,政府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幅度将越大,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将提高得越快。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进一步研究表明,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的变迁将导致企业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提高了现金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于1978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市场化改革举措。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市场化改革要求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的地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面临竞争也就越激烈;其次,市场化改革要求减少行政手段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为此,在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的地区,政府也就越有动力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再次,市场化改革要求依靠法律调解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矛盾, 保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此,在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的地区,中介机构发育和法律执行得越好,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也越高。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市场化程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将趋向更加激烈,政府将更大幅度的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将提高得越快。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目的而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

(二)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基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视角的分析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产品市场竞争来看,产品市场竞争趋向更加激烈所带来的充分信息和破产清算威胁减少了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浪费公司资源和为了个人利益持有高额现金资产,并转移现金资产的倾向。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显然有助于增强控股股东或管理者优化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提升企业价值的动机,导致企业向目标现金持有水平调整的速度加快;第二,从政府干预来看,政府干预越强,企业受到的预算软约束和薪酬管制问题也就越为严重。而政府对企业干预程度减少的越快,预算软约束得到硬化的程度也就越强,薪酬受到管制的程度也就越低,这不仅能有效地约束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薪酬激励作用的发挥,从而减少他们通过滥用现金资产或对现金资产进行侵占来获取个人私利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第三,从法律制度来看,在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方面,在股东与管理者代理冲突比较严重的企业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者会在对当前的过度投资和未来的资产侵占进行权衡,如果管理者偏好于公司的扩张,他们会将产生的额外现金流用来扩大公司规模,使得公司实际现金持有水平低于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如果管理者偏好于对资产进行侵占,那么,当公司产生额外的现金流时,出于对持有高额现金的偏好,管理者不会将资金用于投资,而是积累现金,这会导致公司实际现金持有水平高于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另一方面,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冲突比较严重的企业中,控股股东也有可能偏好于在公司内部积累现金以便较容易地实现其利益侵占行为,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而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提高得越快,抑制控股股东或管理者积累现金的动机、以及减少了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滥用现金的动机也就越强,这将有利于企业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为此,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2: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的变迁将有助于企业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得研究样本为2005 -2010年间沪、深两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并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样本期间被PT和ST的上市公司;(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 最后,得到包含812家公司4872个观测样本的非平行面板数据。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市场化改革、政府干预的变动以及法律制度的变动数据来源于樊纲、王小鲁和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中提供。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本文首先建立回归模型以考察市场化改革对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的影响,然后,将建立现金持有的部分调整模型以考察制度变迁对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其变量定义为表1所示。

(1)关于制度变迁动因的研究。本部分将通过回归分析来确定我国制度变迁的动因。回归模型为:

其中,Institutionalchangei,t表示t年末的制度变迁,这里用 △CS、△GOV与△IV分别表示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Marketindexi,t-1表示t年初的市场化程度。

(2)关于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影响的研究。本文在借鉴Ozkan and Ozkan (2004)、Teruel and Solano(2008) 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部分调整模型来估计企业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并在标准部分调整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变迁变量,构建了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以此来考察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构建过程为:

将(2)式代入(3)式,整理后得到标准部分调整模型:

为了考察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在标准部分调整模型的右边加入了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changei,t-1以及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changei,t-1与现金持有水平Cashi,t-1的交互项Institutionalchangei,t-1×Cashi,t-1,得到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

其中,Cashi,t表示t年末的现金持有水平,Cashi,t-1表示t年初的现金持有水平,δ 为模型估计得到的样本公司每年平均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向量组Xi,t-1为影响现金持有水平的控制变量。根据Dittmar等(2003)、Almeida等(2004)、连玉君和苏治(2008)等研究,使用(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总资产来衡量企业的实际现金持有水平。

四、实证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表2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分析结果。其中,回归(1)、(2)和(3)分别考察市场化改革对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的变迁的影响。从回归(1)可以看出,Marketindex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将趋向更加激烈。从回归(2)可以看出,Marketindex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政府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幅度将越大。从回归(3)可以看出,Marketindex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将提高得越快。上述研究结果与本文的假设1相符,即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

注:表中数据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括号内的的数字为 t 检验值,*, **,*** 分别表示在 10%,5%和 1%的水平上显著 。

(二)制度变迁与现金持有调整速度表3列示了制度变迁与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回归结果。其中,回归(1)、(2) 与(3)分别引入变量△CS、△GOV与△IV,是为了考察制度变迁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根据本文的预期,△CS和△IV的符号应该显著为负,△GOV的符号应该显著为正。回归(1)为产品市场竞争的变动与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1)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125.24,在1%水平高度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637,说明模型整体上比较显著。现金持有(Cash)和产品市场竞争动态变化(△CS)的交互项Cash×△CS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负,这说明产品市场竞争越趋向激烈 (△CS越大),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越快(v越大)。回归(2) 报告了政府干预的变动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 (2) 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132.73,在1%水平高度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652, 说明模型整体上比较显著。现金持有(Cash)和政府干预动态变化(△GOV)的交互项Cash×△GOV的回归系数在1% 水平显著为正,这说明政府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幅度越大 (△CS越大),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越快(v越大)。

回归(3)为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的变动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3)可以看出,该回归方程的F值为128.48,在1%水平高度显著,且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669,说明模型整体上比较显著。现金持有(Cash) 和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动态变化 (△IV) 的交互项Cash× △IV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负,这说明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提高得越快(△IV越大),抑制控股股东或管理者积累现金的动机、以及减少了控股股东或管理者滥用现金的动机也就越强,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越快(v越大)。这也与本文的假设2相符。

(三) 稳健性检验本文还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1) 将扩展的部分调整模型中制度变迁t-1年的指标Institutionalchangei,t-1用t年的指标Institutionalchangei,t替换。(2)采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衡量现金持有水平。这些敏感性分析的回归结果与前文的研究结论无实质性差异。

五、结论

市场化制度 篇5

一、我国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意义

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商业保险主要险别的价格向市场回归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改变了车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第一次使市场成为决定费率的主导力量。作为财 产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机动车辆保险(本文主要探讨车辆损失险)在性质上属于典型的商 业保险,其费率理应由市场决定。在这次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主管部门将 费率形成的决定权交给对自己所承保的业务自负盈亏的保险企业,由后者根据赔付率、费用率、合理利润预期、市场供求关系和各种风险因素等市场情况自主确定。市场第一 次成为决定我国车险费率的主导力量。这是符合我国 经济 市场化的进程的,也是与车险 保险费率市场化的世界潮流相吻合的。

第二,大幅度地降低了车险费率的总体水平,在车辆保险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公平的原 则。随着机动车辆安全性能的增强,道路、信号系统和其他 交通 设施状况的改善,交通 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平均严重程度大大降低,保险赔付率大幅度 下降,车险费率在客观上有了较大的下降空间。同时,由于经营车险业务的企业同业竞 争的加剧,车险费率也有向下变动的客观要求。通过费率的市场化改革,车险费率的决 定主体由政府转换为保险企业,费率水平大幅度地降低,从而减轻了广大保户的保费负 担,真正体现了车辆保险过程中对被保险人一方的公平。

第三,细化了车险费率的形成要素及其权重,使车险费率的构成趋于合理。这次车险 费率制度的改革,不仅将车辆损失险的费率与第三者责任险的费率区别开来,从客观情 况出发有升有降,而且还纠正了原来以“从车”为主的片面性做法,贯彻了“从车”、“从人”、“从用”、“从地”相结合,加大“从人”权重的原则。一些保险公司在私 人自用车辆基本险费率表和私家车基本险费率表中,直接载明固定驾车人或主驾车人年 龄、驾龄、性别或职业、客户信用等级与安全等级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或上调的比率或 系数(表中提供了改革初期华安广州分公司私家车费率的优惠系数,从中可以看出“从 人”因素等在费率构成中的作用)。另一些保险公司虽未在车辆基本险费率表中直接规 定这样的比率或系数,但载明了驾驶人员不同期限有无违章纪录、车辆不同期限有无赔 款纪录的优惠比率或系数,或上调的比率或系数。在车辆保险事故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导 致的现实条件下,加大“从人”的权重的原则,体现了各类因素风险程度与其费率水平的一致性,必然使车险费率的结构更为合理。

第四,降低了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迫使保险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机动车辆保险是商 业性的保险。保险企业经营车辆保险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这个利润应该是净保费收入与 净赔款和费用支出之和的差额(只是由于保险企业在不同年份的赔付率波动较大,保险 企业的年利润应看作若干年份净保费收入与净赔款和费用支出的差额的平均数)。显然,在总保险金额、净赔款和费用支出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费率越高,保险企业的利润就 越多。在保险费率长期维持在远远高于合理水平的条件下,保险企业只要扩大承保规模,就可以将其盈利水平维持在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上,甚至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这 就必然导致保险企业更加倾向于向规模要效益,而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我国车险市 场粗放经营的内在根源。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车险费率总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降低了保险企业经营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迫使它们强化经营管理,从主要倾向于扩 大业务规模向规模与管理并举,更加突出管理的方向转变。这对提高我国内资保险企业 的管理水平,增强正当竞争能力,积极应对来自外资保险企业的更加激烈的挑战,无疑 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有利于规范保险企业的竞争手段,净化车险市场。由于车险的现实费率水平远 远高于合理费率水平,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必然主要集中在对车险份额的争夺上。同时,也正是由于车险的现实费率水平远远高于合理费率水平,保险企业即使为展业付 出高额费用也会有利甚至是暴利可图,它们才敢于向代理人或经纪人支付高额佣金,向 被保险人一方的经办人(如果被保险人为企业、机关、团体,则为实际管理车辆的负责 人)支付高额回扣,致使我国的车险市场成为表面有序而实际上高度无序,甚至是滋生 严重腐败的场所。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车险费率总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缩小 了保险企业支付高额佣金或回扣的空间,从长远看,必将对规范保险企业的竞争手段,净化车险市场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国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但应当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在我国 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还存在诸多的,甚至是相当复杂和严重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各保险企业之间在费率上恶性竞争,费率降低幅度过大,易造成保险企业的亏 损或偿付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在这次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期,除营业性用车辆 外,其余车辆的保险费率均有大幅度的下调。自2003年1月1日起车险费率制度市场化改 革全面启动之后,各家保险公司就将车险费率整体下调了10-15%,有的保险公司费率的 最高降幅甚至超过30%。车险费率改革前,我国各保险企业车险的赔付率一般在55-60%,各保险企业大约有10%左右的利润空间。这样高的降价幅度,必然会导致保险企业车 险业务的严重亏损。这一点已经为我国目前多家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经营现状所证实。例如,截至2003年10月底,上海财险公司车险赔付率达69.9%,已超过保险公司的收支平衡点,车险业务已出现全行业亏损。由于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的原因,与改革前相比,我国的车险的降价空间是比较大的。然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 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保险企业的经营费用水平不能迅速降低到相应的水平时,由车 险费率一次性降低幅度过大所导致的保费收入相对甚至绝对的大幅度减少,很可能会导 致保险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使它们应该提供的无偿性服务尤其是应该 承担的赔款大打折扣,从而最终损害被保险人一方的利益。

波兰市场准入制度一瞥 篇6

2012年9月20日,为期3天的中国出口商品展(波兰)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来自中国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250多家企业前来参展。来自浙江绍兴的纺织企业天鹿集团是第一次前来波兰参加展销会,副总经理陈建捷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绝对是有的,2012年欧美的订单明显在减少,美国市场的萎缩对库存的影响比较大。而东欧地区的俄罗斯加入了世贸组织,波兰的发展也非常快,现在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市场。所以,我们正在对东欧业务的发展模式进行改变,原来是通过中间商来做,现在需要我们自己来进入这个市场。”

然而,在中国企业进入波兰市场时,由于不熟悉波兰的市场准入制度,中国产品在波兰海关受阻的情况屡屡发生,中国产品被波兰当局召回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因此,中国企业熟悉波兰的市场准入制度是颇有必要的。

B-MarK转变为自愿性认证

早在1993年,波兰政府就颁布了《检验和认证法》,根据该法律规定,凡是可能威胁生命、健康和环境的国产及进口产品应申报安全检验及认证,并加贴B安全标志(B代表bezpieczny,是波兰文“安全”之意)。B标志安全认证作为一种强制性认证,是目录内产品在波兰国内销售的先决条件,其检验认证工作由波兰检验和认证中心(PCBC)及其授权的检测认证机构进行。其认证范围主要包括:钢材制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精密仪器、运输工具、电子产品、建材、玻璃制品、木材和纸张、部分服装和纺织品、劳保鞋和手套、玩具等。

随着波兰在2004年5月正式就加入欧盟,B标志安全认证失去了其作为强制性认证的法理依据,变成了自愿性认证。随之而来的是,波兰市场准入制度也完全参照欧盟相应法律法规,按照欧盟的基本指令对其产品进行CE认证。

在波兰,凡是可能危害到消费者安全的本国产及进口产品,或用于保障生命,维持卫生及保护环境的产品,如果没有CE标志,则必须在包装上附贴B标志(B-MARK),B代表波文Bezpieczny(安全之意)。这类产品包括燃料、机器、家用化学产品、精密电子仪器、建筑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及运输工具等。

虽然是自愿性认证,但是B标志依旧是波兰本国安全认证的标准,是产品进入波兰市场的自愿性安全标志,表明该产品已符合安全、卫生、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等一系列欧洲指令及波兰相关法律的要求,可以在波兰市场上进行销售。只有当产品被证明对生命安全、环境保护无任何危害方可附贴该标志,如果产品没有标贴该标志,则表示不符合技术安全要求,不允许进入波兰市场销售。B标志适用于建筑法规范围内的所有种类的建筑产品,根据相关法律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建筑产品的认证都是强制性的,特别是用于防火的建筑产品,即必须在产品包装上附贴B标志及随附以下证书(产品名录在GAZETTE OFFICIAL NO.5/2000 ITEM53):

由波兰认证机构签发的产品安全证书;

由波兰认证机构检定认可的外国认证机构签发的产品合格证书;

由波兰认证机构检定认可的外国或波兰制造商的产品合格证明;

但是,凡是经检定后确认对消费者安全、环境保护无显著影响,以及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均遵循有关管理条例的,这类建筑产品不用附贴B标志,也无需随附相关文件。

申请波兰认证标志的程序

波兰检验和认证中心(PVBC)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从波兰质量标志办公室(BZJ)转化的产品质量中央办公室(CBJW),其主要任务就是从事产品的检测和实施B标志安全认证、“Q”标志自愿性认证及质量认证。CBJW与世界及欧洲范围内的许多组织在质量检测认证领域合作并加入了IECEE(电工产品安全认证体系)组织。

2004年,波兰检验和认证中心正式获得了欧盟制定机构“notified body”的资格,其指定编号为1434号。波兰检验和认证中心被授权可以在73/23/ECC-低压电器;89/336/ECC-电磁兼容/88/378/EEC-玩具安全,89/106/EEC-建筑产品;98/37/EEC-机械产品;94/25/EC-娱乐设施,90/385/EEC-可植入医疗装置,93/42/EEC-医疗器械和98/79EC-体内诊断医疗装置的指令范围内开展认证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波兰检验和认证中心(PCBC)加入了IECEE组织,是代表波兰的成员机构,PCBC可以出具的证书范围为:家用电器、信息技术和办公设备,以及电子娱乐设备3个类别,同时还可以办法电磁兼容EMC的CB报告和证书。

持有CB测试证书的申请人可以使外国制造商,或是其代理人。申请PCBC自愿性标志时要提交的文件有:申请表(表格可索取)、有名称及地址的申请函、CB测试证书及CB测试报告复印件,如果CB测试报告中包括国家差异,则不需要做补充实验。除需要提交1个产品外,还需要提交波兰文字的用户手册,以及与产品有关的维修手册和EMC(电磁兼容性)的测试报告。

在安全性测试方面,德国莱因测试报告和GS证书或由德国莱因发出的CB测试报告和CB证书可以被接受;在EMC测试方面,PCBC接受由DAR 所立案通过的TV Rheinland 测试实验室发出之 EMC测试报告。另外,我国某些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比如方圆认证,也已经和波兰检测与认证中心(PCBC)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也为我国企业进军波兰市场提供了便利与桥梁。

认证机构在对建筑产品是否合格进行评定时,会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和检查,然后进行评估、验证,确定该产品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要求的程序,同时还要注册登记、认可和批准,最后颁发合格保证。

目前,波兰检验和认证中心(PCBP)作为国家认证机构加入了几个欧洲的区域组织。如:1999年加入了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的认证协议(CCA),2004年波兰加入了欧盟,PCBC成为欧盟的制定机构。在国际上,波兰加入了质量体系的国际组织——IQNet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的IECEE组织,并作为波兰国家的成员机构和国家认证机构。

市场化制度 篇7

一、国有企业高管管理制度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探索, 国有企业高管管理制度已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科学的制度, 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促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但通过查阅新闻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不难发现, 国有企业高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如国有企业高管选任过多地受行政干预, 尚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 高管薪酬与企业的绩效“背道而驰”, 行业、地区、管理层与员工的薪酬差距较大, 高管变更的制度不规范, 同行业变更、政企交差任职等情况还比较突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阻碍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新形势下, 如何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管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本文将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 探讨国有企业高管的选任、评价、薪酬、变更等制度。

二、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

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 就是要做到来源市场化、标准市场化。所谓来源市场化, 就是要扩大选人用人范围, 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 面向国内, 甚至全球范围内选拔优秀的高管。同时, 选拔的标准也要市场化, 即选拔标准既要考察其前期的任职经历、管理能力, 也要评估其能力是否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等相适应。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 就是要改变当前国有企业高管选任中的来源单一, 标准模糊的问题。同时, 也要探索建立国有企业高管库, 对国有企业高管与党政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分类管理, 尽量减少交差任职、交流任职等。

三、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高管评价制度

对于企业高管的评价, 关键是评价其经营管理能力。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 所以要围绕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制定国有企业高管的评价制度。同时, 国有企业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因此, 在国有企业高管评价制度中, 应加入社会责任的评价, 但要主次分明。在制定国有企业高管评价制度的过程中, 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展较好的企业高管评价制度, 结合国有企业的发展实际, 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和保值增值的目标来展开, 着力考核企业绩效, 尤其是要评价高管的经营能力在企业经营中对企业绩效增加的贡献度。

四、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一直备受社会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管薪酬公开不及时、不准确;薪酬制度没有与企业的绩效相适应。因此, 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具体而言, 需要借鉴同行业、本地区其他企业的薪酬制度, 将国企企业高管薪酬制度与企业本身的绩效挂钩, 与高管的经营能力挂钩。企业高管薪酬的总额应随着企业绩效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高管薪酬与员工薪酬的差距也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针对一些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而言, 企业的高绩效往往离不开行政垄断或资源垄断, 这就需要对高管的薪酬进行合理地、一定额度的限制。同时, 应建立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薪酬的数额等信息的披露制度, 让这些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减少社会质疑,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高管变更制度

企业高管的变更主要分为正常变更与非正常变更。如对正常变更的制度进行规范, 那非正常变更时就可以参照正常变革的制度来实施。因此, 本文主要探讨正常变更的相关制度。国有企业高管正常变更, 就需要充分评估高管任期内对企业绩效的贡献,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市场化管理制度。同时, 应禁止同行业, 尤其是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高管相互任职。因为这一现象既违反竞业禁止的相关法律规定, 也增大了企业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 不利于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公平、公正的竞争。

国有企业高管的管理制度涉及范围广, 影响重大。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在发展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也有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因此, 还需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高管管理制度的研究, 尤其需要研究配套的管理制度, 让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合力, 有序、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高管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市场化制度 篇8

2014年12月1日, 《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 明确规定了即将实行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范围及存款种类、投保金额、保费费率、缴纳方式以及保费运用等内容细则, 标示着酝酿已久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正式建立, 成为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后, 我国金融改革又一里程碑式的进展。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历了20余年的筹备阶段,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就提出了有关的构想。目前随着意见稿的发布, 说明方案细节和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具体实施指日可待。我国之前采取隐性存款保险体制, 政府信用为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如果出现问题将动用财政资金和央行再贷款进行兑付。由于我国大型银行基本均属于国有银行, 政府为银行兜底的同时也实际控制着银行的经营。这种担保方式既缺乏法律依据, 也不利于银行市场化经营的推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和民营银行的建立, 公众会逐渐对这种担保方式失去信心。回顾历史, 不排除发生挤兑的可能, 进而严重威胁到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这种隐性的契约不可持续, 建立明确和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二、促进行业新格局的形成

(一) 短期增强小银行信用, 最终大中型银行收益

此次规定的投保存款种类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 涵盖了个人存款、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等, 投保额度为50万, 根据央行的测算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 因而50万可以很好地符合存款保险的覆盖原则。

可以预见未来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 银行经营和存款分布可能出现较大变化, 50万以内的储蓄存款更看重存款利率孰高;而50万以上较高金额的资产则更注重存款的安全性, 投资者会更倾向于稳健经营资质深厚的大中型银行。因为50万以上的资金若出现风险, 保额赔付为50万, 剩余金额来源为银行清算资金, 这部分偿付具有不确定因素。在利率定价的策略上, 小型银行和未来民营银行很可能采取较高的利率来吸引50万以下资金, 从资产端挖掘小微企业来弥补负债端的高定价。而大中型银行则以其安全稳健的特点来吸引高净值客户。

另外一个问题是可能出现“存款搬家”的情况, 即储户将超过50万的存款进行拆分存入多家银行开立账户以达到保障的效果。这部分存款大约占到我国存款总额的20%, 占储蓄存款的40%左右。然而目前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市场化, 储户金融知识层次不一, 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不会非常大, 交易的便利性、储户对原有储蓄习惯的依赖性还是会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大银行营业网点分布的广泛、经营风格的稳健以及“大而不倒”的隐性支撑, 相信最终大中型银行将从中受益。

对于企业存款, 选择银行的主要考虑因素为安全性、结算便利、其他服务 (包括现金管理、贷款支持、投行业务等)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存款账户都远超限额, 一旦银行破产进行存款赔付, 企业存款获得的赔付相对总额杯水车薪, 因此存款保险赔付对于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进行分散化既不合理也不经济。

因此安全性、便利性和服务多元化依然是企业和个人投资者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考虑因素。规模较大、金融服务综合化、具有对公传统优势的全国性银行和实力较强的地区性银行依然是吸引存款的有利竞争者。

(二) 初期保额缴纳对利润略有冲击, 长期影响不大

目前规定中采用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原则, 还未出台具体的保额费率。根据国际经验, 在筹集存款保险基金的初期, 费率可能在万分之一以上, 同时也可能根据机构的规模和风险特征不同实行差别费率。假设费率为万分之一, 使用客户存款作为保费计算的基数, 用25%的税率对保险费用进行测算, 缴纳保费对银行业整体的利润影响在2%-3%之间。根据国际实践经验, 进入平稳运行期后, 保费费率会进一步下降, 同时采取风险差别费率以进一步拉开费率档次的差距。

对于小银行而言, 保费的缴纳特别在初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出于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考虑, 届时应该会出台相应的缓冲措施, 比如从营业税率方面入手调整来对冲保费上缴而产生的利润损失。待制度进入平稳运行时期, 这部分损失也会逐步平滑。因而从长远来看不会过度削薄利润。

(三) 推动市场化经营, 行业格局可能重构

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有望进一步确立银行的市场地位, 促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隐性担保下, 政府对银行存在担保责任的同时也会对银行经营产生较多干涉, 从而阻碍了银行的市场化经营进程。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解除了财政对银行的担保责任, 有望降低政府对银行的干预, 明确银行的市场地位。

同时这项制度也为利率市场化进行了充分的铺垫。未来利率完全放开后, 为了争夺和抢占市场, 各银行可能会采取较为激进的定价策略, 特别是小型银行, 从而大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和挤兑可能。推出存款保险可以有效增强储户对银行的信心, 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体风险, 缓解兑付危机, 从而促进银行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随着银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未来的银行业格局也可能出现大的变化。银行趋向于多元化经营, 创新的意愿更强烈, 市场的争夺更剧烈。业内竞争的加剧使得在市场化进程中经营策略不力的银行可能会被整合, 而此时不再有政府兜底, 而是逐步建立“退出机制”, 由市场力量来决定银行的存亡。这将促使银行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 加强风险管理水平, 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积极转型应对未来挑战

(一) 合理定价理财产品, 推进零售营销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会进一步加剧负债端业务的同业竞争。此外, 在互联网金融日益月滋的今天, 银行要通过规模增长来驱动业绩增长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有竞争力的产品定价至关重要。如上文分析, 对于50万以下的存款帐户, 存款人更看重利率高低, 而在目前的降息环境下, 相信储户资金中很大一部分会投向理财产品、债基、货基等风险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合理设计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 结合网点的营销推进, 吸引这部分对利率较为敏感的客户, 避免存款的外流。

(二) 把握利率市场化机会, 拓展中间业务

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 预期未来会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 增加银行可以自由支配的廉价超储资金。但随着央行不对称降息政策的推出, 银行息差进一步降低, 此前依靠生息资产驱动的增长模式正在逐渐被摒弃。在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下, 商业银行需进一步探索打造各条线特色业务, 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及业务结构, 继续大力拓展投行业务、同业业务等, 对大客户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 同时公司金融业务向中小型企业进行倾斜, 提高议价能力, 形成收入、费用新结构。

(三)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坚持稳健经营

存款保险制度的落实对银行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及监管改革使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面临压力, 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这暴露出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不够完善, 其中贷后管理基础还较为薄弱, 仍需加强全过程管理流程、各环节制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严格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 对信贷准入行业分类及时调整更新并贯彻实施, 进一步降低不良率。

(四) 推进综合金融服务, 稳定业务收入

从综合金融服务着手, 公私联动培养潜力客户, 提升客户忠诚度和综合收益回报率, 从对公对私两个业务条线进行核心客户的识别, 以稳定的业务收入来平滑未来保费费用、息差降低等对利润带来的冲击。在零售方面, 注重私行客户的维护和营销, 同时借助公私联动挖掘价值客户。对公方面关注龙头企业, 重点营销高粘度、低资本消耗的产品, 推进供应链营销, 打通上下游“链金融”。培育优质客户, 提高客户粘度, 可以有效增加和稳定业务收入, 缓解未来存款保险制度等利率市场化行为可能带来的冲击, 从长远角度应对银行业市场化经营的竞争压力。

摘要:目前我国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商业银行正在逐步探索转型方向, 寻找相应的盈利模式。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建立商业银行退出机制并解除政府隐性担保, 有力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 形成行业良性竞争新格局, 保证利率市场化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如何在目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抓住改革机遇, 成功实现市场化经营, 是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也是行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化经营,推动

参考文献

[1]陈迅.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合理定价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 2013 (6) .

[2]孙宗宽.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5) .

[3]李可佳.村镇银行差异化监管制度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 2014 (4) .

[4]万荃.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J].吉林大学, 2013 (6) .

[5]李艳.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商业银行优化负债管理[J].银行家, 2015 (1) .

市场化制度 篇9

住房公积金在本质上属于个人财产的范畴, 在正常情况下, 个人应该可以自由支配其所有的财产。但是,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专项管理、专款专用限制了个人自由支配其财产的空间, 而且与《物权法》中“孳息归属”的原则相背离, 这正是目前问题难解的根源所在。实际上, 住房公积金制度并非我国特有, 新加坡、德国都有类似的制度, 但由于采取的是市场化路径, 所以并没有出现我国这样的问题。另外一个可以类比的, 就是我国的教育问题, 上学贵也曾经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但由于没有采取行政化的路径, 而是采取教育储蓄、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以市场化为主的办法, 却也成功解决了上不起学的问题。

无论如何改革, 住房公积金作为一项稳定住房秩序、解决住房困难的社会福利, 应该得到保留, 甚至应该强化, 只不过实现路径可以在市场化的主导下, 在保证个人可以自由支配个人财产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

首先, 住房公积金福利“保底额”的确定可以借鉴甚至与最低工资制度相结合。在“保底额”的确定上, 应该明确国家支持、单位补贴和个人负担的科学比例, 根据每一个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的平均水平, 像最低工资制度一样, 动态调整单位补贴的额度。在公积金的发放上, 直接将单位补贴和个人应该缴纳的这部分所得, 计入最低工资总额进行发放, 并实行免税政策。这样, 既保证了住房公积金的社会福利性质, 也解决了公民对个人财产自由支配的问题。

其次, 住房公积金的国家支持可以以多种形式来实现。其一, 成立各级政府的住房支持基金, 这一部分的资金来源, 可采取初始资金由财政划拨, 后期补充从国有企业分红中抽取, 并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以保值增值, 明确这部分资金专用于保障房建设和个人首次购买商品房补贴, 并为商业金融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便利。其二, 建立住房储蓄制度, 出台专门政策, 储户根据自己的住房需要和储蓄能力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签订《住房储蓄合同》, 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以存定贷、存贷挂钩”、“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与利率结构对称”等原则, 根据储户连续储蓄金额和时间, 确定低息配贷的不同额度与还贷时间。

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种种限制条件, 使得许多低收入人群无法满足最低提取条件, 而有能力支付首付款的高收入人群, 则可提取公积金贷款, 这就实际背离了当初给中低收入人群“雪中送炭”的初衷, 成了给高收入人群的“锦上添花”。4月4日, 《南方日报》与新浪乐居联合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近八成受访网友认为住房公积金对解决住房问题有帮助, 但是有超过九成受访网友担心, 在房价过快上涨的背景下, 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能力会相对下降, 七成网友期待公积金制度改革, 以让公积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货运市场渴盼制度崛起 篇10

新中国成立后, 公路货运业掀开了垄断经营的历史篇章, “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输组织”的严格经营管理体制, 使货运业得到较快发展, 逐步形成了全国性、大区域的汽车零担运输网络。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我国公路货运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个体运输业兴起, 极大缓解了运输业的紧张局面。

90年代中期后, 随着高等级公路网的逐步形成, 车辆技术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 我国公路货运业却没有出现应有的规模经济现象, 货运主体多、小、散、乱、差, 原来具有规模经济的零担货运网络业不复存在, 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

以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时间断面来衡量, 改革开放后, 我国公路货运业在量上的确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企业规模和市场机构演变的路径却与同样具有大国经济特点的美国正好相反。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规模经济, 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生产集中化和专业化。从我国公路货运实践来看, 已经逐步具备了规模经济的所有要素, 但公路货运市场结构还没有向规模经济方向演进或者演进的速度很慢。

那么, 究竟什么才是影响公路货运市场结构演进的关键因素?

本书作者从对美国公路货运业的分析得出结论, 联邦政府对公路货运业的管制是企业能否发挥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 对公路运输市场结构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和政策因素的深入分析。

本书认为, 对公路货运业属性特点认识不清、对问题的本质把握不准, 是导致国内行业发展缺乏实效的根本原因。

因此, 在研究方法上, 本书没有沿袭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而是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理论, 把制度因素作为公路货运业市场结构演变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行考虑, 并对制度引致的交易费用进行研究, 以剖析货运业的交易费用为切入点, 分析影响公路货运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关键原因。

在政策建议上, 本书认为, 目前, 我国公路货运市场恶性竞争的程度已经超出了市场自我恢复的能力, 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无法使结果调整到最优化。政府的经济管制在短期内可以解决供给过多的问题, 但从长期看, 经济管制可能比恶性竞争存在更大的效率损失。

作者建议, 未来, 我国公路货运业的发展仍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增长, 但同时更要注重市场机制的建立。公路货运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经济”发展和“理性构建”发展相结合, 政府要从直接介入经济活动转向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建立必要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公路货运更需要的是制度的崛起。

正如作者所言, “本书从理论上可以弥补转型期政府管制和制度变迁理论的不足, 从实践上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促进我国公路货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市场经理制度建设与规划 篇11

一、理清关系,明确定位

(一)市场与编辑

编辑的工作重心在于生产产品,而图书产品的生产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作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专业的编校当然是核心内容);二是面向读者,提供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市场部的工作重心在于以图书产品的生产为核心,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在面向作者的服务方面,市场经理需要提供的支持服务主要以图书的营销推广为主(旨在通过作品提升作者的社会影响力);在面向读者方面,市场经理需要向编辑部门提供的支持服务以提供市场调研报告为主。

(二)市场与发行

发行经理的工作重心在于如何把产品送到客户面前,并成功收回资金,实现商品的价值。主要涉及物流、资金流和销售渠道的建设与管理。市场经理的工作重心在于树立出版品牌、产品品牌,给客户提供购买产品的理由和刺激。

(三)以服务定位自身

总的来看,编辑主要关注产品内容及其形式,市场经理主要关注产品市场,并把市场信息提供给编辑,为编辑服务;发行经理主要关注渠道及资金回收,市场经理主要关注客户(终端),通过各种方式有力触动客户的产品购买,为发行经理成功实现渠道销售服务。

二、功能定位与主要职责

从图1来看,市场经理的功能定位通过编辑、发行(渠道)、产品与客户四个维度分成了四个部分(或者说象限)。

首先,看第四象限,它是由编辑和产品两个维度合成的区域。编辑是产品生产的主导者,但是编辑在产品加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市场面向。这个面向是由客户和发行(渠道)两个维度的介入所造成的。简单的说,市场经理在这个区域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发行(渠道)的需求和客户需求引入到编辑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来。

在此模块的工作内容上,市场经理向编辑提供的服务如下:

其次,看第三象限。它是产品和发行(渠道)两个维度合成的区域。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发行渠道,只有适合产品销售的发行渠道,才能够实现资金的流转。但是产品对于渠道的影响又受到编辑对于产品的设计规划及其所面对的客户(终端)影响。简单来说,市场经理在这一区域所做的工作就是把编辑对于产品的设计规划和客户(终端)的需求引入到发行渠道的设置中来。

在此模块的工作内容上,市场经理向发行经理(渠道)提供的服务如下:

第三,看第二象限。它是发行(渠道)和客户两个维度合成的区域。

客户是发行(渠道)的终端,客户能否在现有的渠道上购买产品将决定整个发行(渠道)的成败。而编辑在产品的规划设计上已经考虑了客户需求。换句话说,市场经理在这一模块所做的工作就是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对接,并刺激客户(终端),从而使得客户通过发行渠道的购买满足需求。

第四,看第一象限。它是客户和编辑两个维度合成的区域。

从整个出版过程来看,编辑是除去作者之外的起始点,而客户(终端)则是终点。但是客户所接触的不是编辑,而是产品和渠道,他们从渠道中购买产品。市场经理在这一模块中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客户对于产品的反馈(包括产品销量)和渠道的诉求反馈给编辑。

三、职责细分与工作流程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市场经理的功能和职责可以细分为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在执行层面可以按照如下流程操作。

以上通过编辑、产品、发行(渠道)、客户四个维度对市场经理功能定位及需要开展的工作模块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性的概括。然而,从目前的市场经理的人员配备和工作经验来看,还远不能满足以上四大模块中所提出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量。但是,随着市场经理团队工作经验的不断提升,以及相应的培训的配套,相信市场经理业务团队能够快速发展,为出版社实现下一个辉煌贡献力量。

市场化制度 篇12

关键词:存款保险,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何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关键。与此同时, 金融业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建立包括最后贷款人、审慎监管和存款保险等功能在内的现代金融安全网、能为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目前, 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审慎监管职能已经确立, 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长期以来, 我国事实上实行由国家全额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 一旦金融机构发生资不抵债, 最后都由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给予赔付。隐性存款保险不利于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效率的提升, 国家财政还会面临较重负担。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一大好处是让金融机构自己出资建立保险基金, 而非纳税人买单。当前, 我国银行普遍盈利丰厚, 这为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 包括设立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改革也正式起步了, 存款保险既有助于村镇银行等小银行同大银行竞争, 又可以避免个别小银行倒闭而引起恐慌。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政府在今年两会上宣布我国将于今年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

本文论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第二部分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简述

1993年我国提出利率自由化的构想, 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 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1996年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以使其利率水平基本反映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1998年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 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的贷款自主定价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2006年建立上海同业拆借市场, 上海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2012年6月, 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3年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 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同年7月20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还需完成最后一道门槛, 即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设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 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

三、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

(一)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1.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 存贷款利差减小, 经营风险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对存款依赖性很强, 利率市场化之后, 各商业银行之间为了占领市场势必会导致利率竞争, 以提高存款利率, 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资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 存贷款利差的大幅收窄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间, 导致经营风险的加大。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难免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严重的还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动荡。

2.银行借款客户结构发生变化, 潜在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之后, 由于资金成本升高, 为了增加利润, 一方面, 银行会对一些利率市场化之前难以获得贷款的企业发放贷款, 这些企业发生违约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方面, 在高利率的刺激下, 企业的盈利空间变小, 借款者有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的冲动, 而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退出信贷市场, 使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增加。并且更严重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之间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 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 经营效率低的金融机构会面临破产风险。

3.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普遍存在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 资产和负债之间不匹配状况严重, 并且市场主体普遍缺乏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利率市场化之后, 利率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发生的频繁波动会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一是增加了银行资金定价的难度, 导致重新定价风险的加大;二是即使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 但只要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 银行也会面临基差风险;三是利率市场化后客户根据利率变化行使存贷款及期限的选择使银行承担更大的选择权风险。

(二) 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由于上述原因,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及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和问题银行的退出机制, 一些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风险加大, 并可能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而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构建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

长期以来, 我国在处理问题银行时, 实际上是实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导致了大量弊端。一是由于国家承担存款保险责任, 导致市场主体过分依赖国家信用, 不能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 削弱了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二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随意性, 给存款人造成银行越大越不会倒闭的预期, 更愿意将钱存入四大行, 不利于商业银行间平等竞争。三是巨额的担保责任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同时,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2.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 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 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2014年第8期中旬刊 (总第561期) 时代Times一定的保险金, 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 保证其清偿力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制度。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 一能保护存款人利益, 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和投资信心;二能防止个别金融机构倒闭的传染效应, 抑制银行挤兑和由此引发的银行危机,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三能建立问题银行的合理处置机制, 降低道德风险。其次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增强中小银行的竞争能力, 促进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效率。再次, 存款保险制度能依照法律手段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加强监管有效性, 减少风险损失。最后,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描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 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分析得出, 利率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 利率市场化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 抓紧落实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方案, 为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二) 培育有效的货币市场, 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 适时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优胜劣汰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倩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J].商业环境 (2009) .

[2]张维, 谷政.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主要障碍与政策建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4) 11-18.

[3]姚志勇, 夏凡.最有存款保险设计——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 (2012) 98-110.

上一篇: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下一篇: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