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制度

2024-08-03

资本市场制度(精选12篇)

资本市场制度 篇1

我国自2009年6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以来,取得的成效逐步显现。截至2010年底,已有20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全国共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24.31亿亩(林木蓄积40亿立方米),占总面积的88.6%,发证面积20.1亿亩,占总面积的73.4%,7260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全国林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1.07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9万亿元。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农民有了大量的林业资本,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热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拓宽;增加了农民的财产和收入,农民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调处了大量林权纠纷,农村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改善;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林权市场开始步入资本市场。

2009年11月7日,中国第一家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南昌成立。11月23日,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北京正式揭牌运营。仅隔半月,南北两家林权交易所相继挂牌,主要从事林地、林木、股权、债权、项目(工程)、技术等的转让交易,并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森林资产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自运作以来,已经开展林地、林木等林权交易400多宗,成交13.7万亩,成交金额近5亿元。让人不禁对林交所满怀期待,而且寄予厚望。

按照中央要求,力争今年完成林地确权任务,明年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4月15日上午,我国南北联合林业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以南北联合林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完善市商、金融服务商、经纪代理、中介服务等会员体系,树立区域性市场地位;积极筹划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和适时建立森林碳汇交易中心,组建森林资产评估中心和森林碳汇检测中心;加强南方林权交易网和林产品网上商城升级改造及推广,形成全国林产品销售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

南北联合林业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是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引进风险投资基金5000万元后,所搭建的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力争三年后进入证券市场上市。这是我国林权市场迈向资本市场的深度标志性一步。

一是林业产业实现资源和资本市场的有效链接

虽然林权交易市场还刚建雏形,但其潜力却在逐步彰显。浙江、江苏和江西等地的产权交易所已经陆续有林权项目上马,而随着两大林交交易所的成立,掀起新一轮的林地投资热指日可待。

林权交易所成立更加强化了森林资源的商品性,增加了市场要素,加大了林地的流转功能,使林权等不能流动的资源也具有了流动性,从而提高其价值水平。由于目前的林权改革主要是针对集体所有的部分,而国有林权改制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期林权交易的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林权将会成为未来新的投资和热点,林权交易所的成立正是为极具潜力的市场提供了一个规范操作的信息平台。

期待林权交易所将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注入林业产业,使林地、林木和林产价值最大化,同时也逐步提升林业产业投资的回报率,从而实现林业资源和资本的高效链接。

二是林业低碳经济步入市场化运营

当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虽然我国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但仍存在国内企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相关碳交易存在严重的价值低估现象,且在国际碳交易规则的制定上也缺乏有力度的凭证。

中国林权交易所作为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许可经营森林碳汇的交易所,将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范森林碳汇市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提供是一个有力的平台。林权交易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凝聚国内外企业、中介、银行、投行等市场主体的强大市场平台作用,发展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真正成为中国”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一块基石。

期待进入市场化的碳汇能更高效地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使森林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林业第三产业由此蓬勃发展

在林业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一直是个薄弱产业,而其中的林业信息咨询业还尚处在孕育状态。新成立的林权交易所将信息咨询业放在重要的业务范围,这是一大亮点,一大突破。成立后的林权交易所将提供全国范围林木林地交易托管及信息查询服务、林权证抵押融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大宗林业商品交易等服务、为林业企业提供改制上市的咨询服务以及林业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服务等。

期待在林权交易所的带动下,林业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将由此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林业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因此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有来自湖北、安徽、福建、广东、山西、重庆、广西、四川、浙江和湖南等省份的林业投资者进入南方林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南方林权交易所区域性影响地位正在逐步形成。但林业产权交易所影响力要迅速辐射全国,仍存在市场培育需要持续和足够的资金投入、收费标准和单位管理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缺乏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的平台等问题亟待解决。

资本市场制度 篇2

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是为了满足不同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和公司融资、证券交易的需要而设置的。市场经济需要资金的流转,而资金的流转则需要企业、公司进行交易的实施,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鲜活性和流通性。资本市场和证劵交易场所便是基于此需要而建立,并促进各个企业、公司更好地进行交易。企业公司进行交易需要根据商品、交易额、交易方式、交易者的不同进行层次的划分,市场也因为交易层次的不同而设置成不同的层次,促进了多样化市场的形成。我国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的形成时间尚短,国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证券交易场所的发展可以作为我国发展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的借鉴。从国外成功的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建设来说,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设定不同的上市(挂牌)标准,针对不同的企业融资需要和方式设定不同的条件是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成功的要素之一。而其中的法律制度完善问题更是成为标准和条件的关键和依据,对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法律制度的构建是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其长久存续的基础。

一、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理论

目前所谓的场内市场指的是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场内市场一般具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交易时间。在我国一般指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场外市场在国外一般多为柜台交易或店头市场,因此场外市场又被称为OTC市场。指的是在证券交易所外所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外所进行的证券交易均被称为场外市场。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场外市场不断得到发展,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得到广泛的延伸。当前发达国家对场外市场所持有的观点认为,场外市场是一个相对分散化的市场,但是场外市场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分散,其商品交易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化设施进行操作,具有方便性、及时性。场内发展和场外发展是资本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资本市场体系构建中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重要考量。

二、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和体系,其划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场外市场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

转让系统、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重新股权转让中心等。除去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我国证券市场还包括二板市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创业板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多样化,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还不尽如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主板、中小企业和创业板在证券交易场所的差别不大

我国证券交易场所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此满足不同企业和公司的需要,但是现在证券交易场所市场发展并不均衡,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证券交易场所,其他证券交易场所则规模较小,法律对其保证措施不够。主板和中小企业在交易场所的地位和性质差别不大,无论在交易流程、审核流程还是在审核标准上,两者基本相同,只是中小企业被纳入到深圳中小企业板块,而没有纳入到上海主板结构中。但无论两者纳入到哪个版块,其监管标准均为相同。

2.主板、中小企业和创业板在证券交易场所适用标准未对其产生根本改变 中小企业与创业板的上市标准和监管标准略有不同,但是两者的区分并不大。创业板放松了对发行人发行前的连续盈利、营业收入、发行前股本总额和净利润的要求,但并没有从创业企业特点和融资需求方面进行单独定位和功能创新,与其他版块的差异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差别。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了证券适用的“两高六新”,但符合“两高六新”要求的企业较少,能够适用此法律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使法律的设定流于形式。

3.我国证券发行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企业公开发行的股票、公司债权等其他证券,只允许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禁止其在其他交易场所进行交易,这种“潜规则”与我国《证券法》的要求并不相符。同时,因为证监会通过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限制股票过户,也使企业公开发发行的股票、公司债权等证券在场外交易场所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变得更低。

4.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混乱

当前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不断拓展地方融资渠道,力争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各地方官员和商贾想尽办法创建多种交易场所,虽然中央对此不断禁止,并进行了整改之风,但是因其利益的驱使,加之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漏

洞,使中央的制止成为“一纸空文”,没有达到根本改变的目的,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央对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默认。

三、做好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的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所的现状使得我国不得不正视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进行重新考虑和研究,制定出最适合资本市场及证券交易场所发展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

1.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的改革

我国证券交易所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和国家的支持,经过政府批准的交易所才能进行股票等证券的交易,这在无形之中限制了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并且我国证券交易所出资并非来自交易所的出资,而是依靠国家出资设立,具有国有性质,当前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充满了公权力的色彩,所得的费用并没有用于会员的划分,不利于证券交易所自身的发展。因此,为了证券交易所更好的发展,对其组织形式进行变革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不同性质的证劵交易所可以将证劵交易所进行会员制与公司制的划分。会员制证券交易所可以作为证券交易所的原始形态存在。对证券交易所进行会员制与公司制的划分,首先要对两者制度的特征进行把握。会员制具有拥有所属会员,非营利性的性质,所收取的费用均用于公益性质,不向会员进行利益分配,会员制证券交易所进行组织的自我管理。公司制则由股东出资设立,以营利为目的,其内部组织机构与公司相似,带有自律管理性。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相比较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便于证券交易所结构治理的完成,便于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便于确定交易所的的财产所有权,有利于跨国交易所的交流、竞争。

对证券交易所的变革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综合考虑改革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在现有的证券交易所形式下逐步进行组织形式的改革,可以保留现有的会员制度,并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会员制的过度。但是无论怎样改革,都需要保留相应的法律条款作为依据;其次,坚持政府支持做引导。我国现有的证券交易的改革应当坚持国家政府做引导,加大证券交易所公司制的变革。依靠政府支持,依靠政府主导,进行渐进化的改革,逐步加大证券交易所会员制比例;第三,坚持合理分配股权的原则,将我国进行证券交

易所改革过程中要注意股权分配的比例,会员之间的分配和置换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在法律制定上要进行相应的法律条款细化,做到任何股权比例的划分都有据可查。

2.做好相应法律条款的修改和制定,确定自律管理范围

目前我国针对证券交易市场有直接影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进行证券交易市场改革的前提则是需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和制定,使其适应新时期的证券交易市场需要,对证券交易市场进行规法和管制。比如,针对证券交易所形式组织的变革,法律条款应当做相应的修改和内容的增加,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采用会员制或公司制。这样证券交易所的形式则能够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针对会员制证券交易的章程还要进行详细规定,如要求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章程中要列明交易所设立的目的,交易所名称、场所所在地,其职能范围包括的内容,申请会员资格及退出程序,会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高级管理员的职责、权利、义务和限制,以及其他的相关事项,根据这些规定,对会员制证券交易所进行规法和限制。

证券交易所还要规范其相应的自律管理范围及责任。交易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这种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强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范围,保证其依法进行有序运行。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明确规定了证券交易所为自律管理的法人,因此,对于交易所自律管理职能范围要进行详细规定。如针对市场的监管,和交易所内企业上市与交易活动的监管,需要在法律条款范围内进行相应的修改,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保证交易所健康有序的运行。

结语:

资本市场制度 篇3

首先,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机构投资者少,股民散户大量存在,作为经济社会基本细胞的企业缺乏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的能力和意识,从而不能有效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经营和交易;而更多的股民散户在这个市场上由于获得信息的绝对不对称性,更是被某些机构投资者设下的层层圈套深套,造成个人财产的严重损失。

其次,资本市场架构不合理。资本市场的要求是一个多层次、宽构架、不同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市场。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却是一个结构单一、层次不明、交易产品稀缺的市场。这一点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表现得尤为充分,虽然后来陆续开设了中小板、创业板交易市场,三板交易市场也将启动,但仍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不相匹配,特别是制度设立上雷同,没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设立主体的针对性。老百姓的资金没有更多的渠道投资,而是在证券市场上挤“天梯”,结果赔得一塌糊涂。

第三,资本市场的审批制度不合理。资本运作本来是市场行为,投、融资的参与者都是市场的主体。但我国投、融资的主体的交易行为均为行政审批的对象,这样首先牺牲了市场的效率,其次部分环节和领域成为审批者寻租的温床,牺牲了市场的公平。企业的投资价值应该交由市场决定,融资能力也应该由公司的价值决定。发达的资本市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投、融资主体行为采取注册制而非审批制,这一成功经验有待我们学习。

第四,金融产品设计不合理。金融产品(包括金融衍生产品)本该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金融机构发展需要而设计的,是对经济发展运营起到促进作用的载体。但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顶层设计的缺失,金融机构成了国家垄断行业,面对单一的市场金融产品,广大群众想要买的更是门槛畸高的稀缺品种,由于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很多产品不能进入投资领域交易,市场产品丰富速度缓慢,投资资金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转转。

第五,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层层的审批制度使一些金融产品畸形出生、畸形生长,股市中长期存在的“三高”现象就是最好的佐证。

第六,房地产市场这个准金融产品制度设计不合理。在一个超过13亿人口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国,土地的稀缺性无疑使房产的资源属性日显突出,进入交易市场后逐步演化为一种准金融产品。体现为许多开发商本来没有什么资金实力,但就是因为取得了政府审批的一块土地项目,就开始了集资、贷款、垫资施工、售卖楼花、收取与收款、银行按揭、滚动开发的金融运作之旅。长此以往就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绑架了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甚至到了一但发生重大闪失就会将整个经济推入崩溃边缘的程度。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经济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为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汲取过往教训,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妥善解决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做到有机结合,使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诞生。国家要鼓励资本拥有者创办投资机构,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大机构投资者比例,对大规模投资者要加强监管,对中小规模投资者要有充足的保护措施。

第二,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调整市场结构,解决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要尽快放开三板市场,认真执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相信群众的智慧,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自己适合在哪个平台上交易、交易哪些品种,以使资本市场繁荣发展。

第三,解决审批制度不合理的问题。逐步取消审批制并过渡到注册制,遵循管办分离的原则,证监会要突出一个“监”字,也就是发挥监督职能,维护市场秩序,查出违法行为。扩大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合理确定上市公司的价值。尽快使资本市场形成多层次、宽结构的合理局面。打破资本市场不活跃、管理混乱的状态,使经济发展有适合的资本市场与之配套。

第四,解决金融产品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必须首先着手解决产品设计缺陷的问题,使广大群众投资的金融产品不再稀缺。放宽准入标准,让民间资本积极介入资本市场的建设,规范金融产品的交易门槛、交易层次、交易标准和价格。

第五,解决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的问题。必须解决的是利益输送问题,首先要解决非市场化定价问题;其次是发行流通股锁定期问题,不能人为制造证券产品的稀缺,继续加快推进市场交易全流通工作;再次是增加金融产品品种,丰富金融产品内容,抑制投机炒作,让不同投资档次的品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

第六,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抓源头治理,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各项调控政策和措施,绝不能使一些两手空空的开发商通过批文、拿地、融资、按揭等流程制造创富神话,对房价推波助澜直接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让房地产回归大众商品的属性,净化资本市场,防止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发生。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 篇4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

(一) 体制性缺陷

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行政化问题, 这正是因为政府权力与行政机制的存在。

第一, 行政垄断妨碍了一级资本市场融资机构社会化, 阻碍了融资渠道的开通。第二, 资本二级市场上出现了“政策市”的不正常现象。

(二) 机制性缺陷

1. 竞争机制弱化。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市场主体之间产权关系未能明确的问题, 市场价格不是由竞争决定, 同时市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机制所取代, 这使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规范。

2. 约束机制失灵。

我国上市公司多数存在转轨不转制的情况。体现在:第一是“翻牌”, 将尚未彻底改制的原名公司改为股份公司, 并相应建立其组织机构, 但在执行国家股份制会计要求、按规定要求披露公司信息方面, 多未达到国家上市企业的各项要求;第二是“圈钱”, 在上市过程中一方面按溢价募集资金, 另一方面力保配股资格, 以便持续从市场中筹集资金。

3.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发达国家上市企业的经营者普遍同时采用即时薪金与长期薪酬的方式, 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激励功能。而在我国目前只采用即时薪金的收入方式, 尚未建立起长期薪酬的激励举措, 尤其是上市企业股票的价格涨跌与公司的决策经营者之间不具备直接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公司的长足发展, 领导者没有足够的远见。

(三) 规则性缺陷

无论在任何国家, 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市场经济规律, 同时要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未能真正建立起这样一套完善的法规系统。首先,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 我国的《证券法》与《公司法》都存在较为突出的制度不足。其次,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我国公司章程多采用模式化的方式, 其最主要危险在于造成上市公司仅仅是“公治”却不能“自治”。行政权力的存在会使企业的独立品格、独立意愿与独立收益都流于形式。

(四) 结构性缺陷

1. 资本市场发展结构不合规。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之间的重要过渡是债券市场, 但是因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不足, 这使企业融资方式由银行贷款直接过渡到股票筹资, 社会信用发展出现了断层。

2. 间接融资的规模偏大, 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 融资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 较为突出的现象即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功能不强。直接融资的规模过低, 但是间接融资的比重日益增加, 所以在银行体系内部出现较为突出的金融风险积累问题。

3.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内部发展不均衡。

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不断攀升, 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市场服务系统却迟迟没有建立。国债的发行及交易发展迅猛, 但是公司债券发展迟缓, 信息系统的发展居于落后位置。

4. 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缺少相应的流动性。

我国上市企业的股本结构较为繁复。因为流通市场的差异, A股、B股、H股处于分割状态, 其他的股票不能任意地流通转让。不合理的股权结构现象不但导致资本市场缺乏必需的流动性, 同时由于国有股的独大, 造成“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日益严重。

5. 交易产品种类过于单一, 证券公司体系不合理。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 股票债券等交易较为发达, 但是期货、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力度不足。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卖空机制, 从而股票市场缺乏相应的流动性。

(五) 功能性缺陷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 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是资本市场最核心和最主要的功能。所以资本市场的健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 价格形成的机制在于市场化。供求关系的失衡, 另外不完善及不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 使我国资本市场上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品种间的价格结构相继产生扭曲。双重扭曲必然造成市场价格失真问题的出现, 同时失真的市场价格必定无法完成优化资源配置的任务。

其次, 市场上由聚财到用财再到生财机制的完善及健全。如果利用市场方敛财、采用行政方法用财, 而且生财能力不高时再到市场上采取配股、增发的方法来融资, 那么资本市场就很难形成资源配置及优化机制, 而将会长期位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其后果一定是牺牲社会的效率。

再次, 市场必须同时具备自我收敛、自我扩大、自我调节及自我甄选功能。资本市场自我发展机制及创新功能或者发展不够完善, 或者彻底被弯曲, 尤其是在失去了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及自我甄选机制的现状下, 市场上存在的协调因素就会很大程度上小于掣肘因素, 市场就难以发挥其优胜劣汰的能力。

二、弥补缺陷的对策

为加强资本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内在功能, 以弥补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 建议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 规范资本市场的行政作为, 依照市场规律发展

政府虽然要尽可能发挥其在制度创新等方面的能动性, 但仍要严格规定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以规避政府对市场功能的彻底取代。并且要靠市场来决定哪些可以进入, 哪些能够发展, 哪些应该被淘汰。

(二) 促使资本市场的彻底流通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根本性制度问题是股权分裂, 归根结底的解决方式就是要完善市场的流通能力和构建与利益取向相符合的股权结构。在健全股市全流通的进程中, 有三个方面要特别考量:首先要制定通行规则, 其次要确定价格, 再次要规定路径。

(三) 建全具有独立性的监管制度, 体现证券市场治理的市场化

建全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创新有两条主要途径:第一, 完善资本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 做到科学规划、系统配套, 避免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互相抵触。第二, 转变资本市场的监管方式, 同时积极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加强市场自律管理。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在20多年的时间内,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从漏洞百出到基本完善的艰辛路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 资本市场作为中长期资金的融通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制度缺陷, 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予以弥补, 促使我国资本市场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对策

参考文献

[1]胡汝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2]吴晓求.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9) .

[3]刘义圣.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张陆洋.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资本市场运作作业 篇5

• 1:某投资者为买Intel公司的股票,市场上该公司股票的现价为50美元,自有资金

50,000美元,券商规定“买空”的初始保证金比率为50%,则该投资者以年利率8%借入50,000美元,购买Intel股票(可买100000/50=2000股)。

• ①若一年后,Inter公司股价上涨到55元(上涨10%),投资者的回报率是多少? • ②股价降至多少,会收到追收保证金通知?(假定最低保证金率40%)

2、A公司准备购买B上市公司的股票,该股票去年的每股股利DPS0.5元(今年发

放),预计以后每年以6%的增长率增长,A公司的资本成本11%,B上市公司股票当前交易价15.58元。

• 问A公司能否投资于B公司股票?若预计股利增长率为12%能否投资呢?

3、某只股票在一个月内成交了2000万股,而该股票的总股本为1亿股,流通股本

为2000万股,计算其在一个月内的换手率。

4、某上市公司按10:3配股,配股价8元,配股前一天其股票收盘价15元,若某投资者在除权前持有1000股该公司股票而不参与配股,则其配股除权价,除权后该投资者拥有的股票市值减值。

5、某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3,000万股,发行日期为7月1日,当年预计税后利润总额为2,160万元,公司发行新股后的股份总数为8,000万股,用完全摊薄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EPS?

6、某公司2002年12月31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100万股,2003年4月1日由于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行使转换权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为12万股,2003年8月8日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36万股。2003年加权平均股数为多少?

7:B公司2003年年度报告中注明:2003年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为20,000万股,实现税后净利8,000万元,其中:

①、公司2012年5月1日起发行可转债300万份,每份面值100元,共筹资30,000万元,从2013年5月1日起至2014年4月30日止一年的时间内,转债持有人可以1:20的比例,将每份转债转换为普通股股票。截止2014.12.31日由于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行使转换权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为4,000万股;

②、公司2014年派送红股公告,公司经批准向老股东,以10送3的比例派送红股,不再发放现金股利,股权登记日为2014年4月30。

③、预计2014年公司可实现税后利润EAT为12,000万元。

中国资本市场应以制度性建设为主 篇6

自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来,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持续了75年。现而今,一年前还不可一世的华尔街投行,如今集体遭遇滑铁卢。而这是否标志着投资银行的灭亡?

对此,凯易资本CEO王冉表示,即便这一次5大独立投行全部变成商业银行的一部分,未来在大型私募股权基金的参与下,一定会有大型投行重新从商业银行母体中被独立分拆出来,成为新一代独立投行巨人。

华尔街噩梦也直接牵动中国金融市场的神经。“我们似乎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照抄照搬,要么充耳不闻闷头做。”在最近的一场关于中国金融变局与对策的论坛上,一位投行人士称,华尔街投行的兴衰也给年轻的中国投行带来了教训和启发。

“不要把美国看成全球。”王冉认为,即便华尔街的风向暂时发生变化,也不意味着中国或者世界上其他自有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国家就要闻风而动。很多在美国适用的模式拿到中国来并不一定适用。“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金融,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建立资本市场游戏规则和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这是一切后续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

资本市场制度 篇7

一、做市商制度稳定资本市场的机理

在法马等经济学家的模型中, 价格发现功能是衡量股市有效性的一个主要指标。尽管从理论角度来看, 股票作为虚拟资产的“真实价格”本身就是一个假设;现实也似乎表明并不存在真实的股票价格, 且股票价格的运行轨迹也似乎无规可循。但是由于投机性因素、内幕交易等行为导致的股价剧烈波动对宏观经济及其微观基础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者, 都希望有一个能够对信息做出较充分反应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

在既定的制度结构、制度安排条件下, 交易方式就是影响股价的一种有效信息显示机制。就交易委托指令驱动系统而言, 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买卖委托, 电脑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 对买卖委托直接进行撮合处理。当然, 在这种系统中也存在着具有信息和知识优势的中介机构, 如NYSE和LME都存在着专业经纪人或场内专家、特种经纪人。但是, 无论是专业经纪人还是佣金经纪人都没有提供交易价格的义务, 这是现行交易方式的一个明显不足。

反观报价驱动系统, 做市商作为报价撮合人, 它根据行情同时报出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 通过为卖而买、为买而卖的方式连接买卖双方并组织市场交易, 创造出转手交易市场, 同时赚得买卖差价收益。为了撮合交易, 做市商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买卖双方所接受的价格, 且实现做多和做空市场的大致均衡, 否则它自行承担的买卖义务将面临严重的敞口风险。所以, 做市商实际上起到了价格稳定者、信息提供者和市场机会提供者的重要作用。若没有这种做空机制, 市场金融风险会严重得多。《戴维森报告》指出:香港股票市场缺乏卖空机制是引发1987年股灾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 做市商业务还带来一系列正外部性。比如, 在买卖双方尚未成交的过程中, 做市商的自行买入和卖出行为解决了交易者排队问题, 大大增加了二级市场的派现能力、交易频度、流动性。正是这种作用, 使得NASDAQ市场在美国证券交易市场上异军突起, 成为能够与NYSE媲美的主要力量。

二、做市商制度与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均衡发展

政府主导型的股票市场往往容易使委托指令系统的 (股价透明和公正) 优势逐步丧失, 因为在我国新兴的股票市场上, 既存在退出机制、市场准入机制等非市场化因素, 又存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以致信息严重不对称问题, 使得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浓厚的投机气氛。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股价的暴涨暴跌和价格频繁大幅波动。如1992~2000年间, 沪深股市平均峰谷相差在200%以上, 远高于美国成熟市场的60%左右。 (2) 高比例的换手率。在正常情况下, 市场认可30%~60%的换手率, 而沪深股市的换手率大都保持在300%以上的水平, 远高于同时期发达国家股市的换手率水平。过高的换手率现象反映了股市存在严重的投机性。 (3) 过高的市盈率。成熟股票市场相对合理的市盈率大体在15~25倍之间, 如2000年纽约、伦敦和香港的股票市场市盈率分别为19倍、17倍和18倍。而同年, 我国沪市的市盈率却高达60倍以上。

投机性巨大的股市则意味着有较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据分析, 纽约交易所系统性风险 (不可分散化风险) 占1/4左右, 非系统性风险 (分散化风险) 占3/4左右;而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系统性风险占2/3, 非系统性风险占1/3。可见, 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所占比重较大。这是因为我国股市缺乏对冲机制和稳定力量, 而市场竞价的平面网状构造与信息平行传导机制会造成股市波动, 以致市场的风险迅速扩大和深化。

虽然不能说交易方式从委托指令驱动系统到报价驱动系统的转变就能减少系统性风险, 但在二级市场上引入做市商制度却可以减少非系统性风险。其作用原理如下: (1) 在电子交易方式下, 做市商的报价驱动系统由投资者形成的第一层次和做市商形成的第二层次构成。这种结构使得非系统性风险被分散于两个层次上, 从而减少了它的冲击力度。 (2) 从价格形成机制看, 做市商通过对证券市场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据此提出的报价, 经过交易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均衡价格一般比较公平。 (3) 做市商的双向造市作用有利于市场均衡, 它既可以做多, 也可以做空, 即可以进行现货和开展期货业务, 催生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产品, 从而减少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三、中国资本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面临的主要困难

1. 来自于理论方面的认识误区。

在交易技术方面, 有些人认为报价驱动交易系统似乎与当今普遍实施的电子交易技术趋势相违背, 并因此认为做市商制度不适合于我国。事实上, NASDAQ市场的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交易水平与NYSE相比毫不逊色。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交易制度而非交易技术。正是由于政府的强制性规定而非市场的竞争导致了沪深股市较低的以交易日计算的委托差价。如果扩大时间跨度, 我国股价的波动幅度则远远高于世界水平。否认做市商制度的第二个理论是市场透明度。据分析, 指令驱动系统比报价驱动系统更透明, 是以市场竞争充分的前提和与报价驱动相比的意义来说的。在我国, 既然没有做市商制度, 也就没有什么报价人撮合问题, 也谈不上由此引起的投机操作问题。的确, 我国目前市场的透明度不高, 主要原因是国有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即产权主体虚位, 导致股权交易中出现内幕交易的投机行为。因此, 只有深化改革, 完善包括做市商制度在内的制度建设, 才能切实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2. 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制约。

我国《证券法》第35条规定:证券交易以现货进行交易。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应用指南》中对该条款的解释是:对于证券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种, 暂不列入本法的调整范围。政府既然限制了做空机制, 也就自然地限制了券商的融券之类的信用交易。但没有巨额的资金做市商, 就难以起到撮合和平衡交易、稳定市场的作用;也难以通过自营业务来发挥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及时性的作用。

3. 对政府监管能力的挑战。

尽管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安排中处处存在着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子, 但政府作为监管者又对市场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十分担忧。因为目前我们的监管配套制度存在缺陷, 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还比较落后, 这使得监管部门疲于应付股市的各种投机行为。做市商不但要掌握一些隐蔽信息如未成交委托报价和数量、买卖盘记录等, 而且做市商身兼二职即既担任自营者又担任代理者, 会增加其操纵市场、损坏委托者利益的可能性。在现有的信息监管功能残缺和券商的保证金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 引入做市商制度会对政府的监管能力形成巨大挑战。

四、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政策建议

1. 政府要转变观念。

政府对做空的限制, 实际上是迫使投资者通过不断做多来刺激市场发展。这样短期内虽会有一定效果, 但会导致泡沫产生。一旦泡沫破灭, 市场会单边萎缩, 投资者会遭受惨重的损失。它使得我国股票市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做多———股票单向发展———泡沫产生———消灭泡沫——市场萎缩——政策救市———股票单向发展———泡沫产生……它进而使得证券监管部门对股票市场的监管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股市发展———讨论泡沫——打压泡沫———股市萎缩——救市———讨论泡沫———打压泡沫……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股票市场已经有一定规模、投资者日趋理性的今天, 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 允许做多, 还市场本来面目。

2. 澄清理论误区。事实一再表明, 报价驱动交易与电子

交易技术是内在一致的, 重要的不是交易技术而是交易制度。再者, 由于政府对股票规定了较低的买卖价差, 这使得股票市场单日波动性可能不是很大。但只能做多的交易制度却使股票市场面临系统性风险, 单日较小波动换来的是较长时期内的大起大落, 剧烈波动。哪个负面影响更大, 一目了然。

3. 正式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继续完善和推进国债期货和商品期货交易的基础上, 通过先仓单市场、后期货基金市场的顺序, 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逐渐在期货市场上建立全面的做市商制度。二是在股票市场上, 一方面通过先发展股指期货、期权交易, 进一步减少融券限制以为发展信用交易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来说, 可参照纳斯达克的经验, 在创业板交易市场或在主板市场的特殊行业如以生物医药、计算机、电信等指标股为主的高科技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中引入做市商制度, 然后逐渐推广到整个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

4. 突破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制约。

如前所述, 政府自视处于造市的主体地位, 为维护短期市场繁荣的政策需要, 用法律的形式否定了期货交易的合法性, 由此也自然地否定了券商融券之类的信用交易。由于缺乏做市商制度, 使得在我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上很难积聚起庞大的资金, 难以形成撮合和平衡交易、稳定市场的力量, 也难以通过自营业务来发挥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及时性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在法律法规上有所突破, 积极引进做空机制, 尽快建立做市商制度, 完善产权制度和股权流通制度, 促使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 提高经营业绩, 从而确立其在证券市场上的主体地位。这样就可以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协调引导下, 发挥指令驱动系统和报价驱动系统两种交易方式各自在股价形成方面的优势。即指令驱动系统的网状结构以较差的股价稳定性和流动性可换取股价形成机制的透明和公正;而报价驱动系统以较高的交易成本可换取市场较好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性。

5. 政府应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 无论是市场运作机制的法规制度, 还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广大投资者, 都还很不成熟,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技术系统还有不少缺陷, 机构投资者队伍还不够庞大, 市场非理性的机会主义成分还比较重, 这些都给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们既要大胆探索, 又要谨慎行事。譬如, 引入做市商制度可以掌握一些隐蔽信息如未成交委托报价和数量等, 从而有利于监控市场, 但由于做市商者身兼二职, 即其既担任自营者又担任代理者, 因而会增加其操纵市场、损害委托者利益的可能性。因此, 引入做市商制度后, 监管部门必须完善监管制度, 严厉打击幕后交易、庄家操纵股市等各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从而为做市商制度的推出打好制度方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资本市场制度 篇8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资本市场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逐渐出现和成长的。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资本市场上百年的道路。现如今,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有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实行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开始。1981年国家决定发行国库券支持国家建设, 证券开始进入资本市场。

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 企业债券和股票初露锋芒;1990年12月19日上海和1991年7月3日深圳两个交易所的建立, 揭开了资本市场发展的新篇章, 标志着现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经过20年来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在2011年全球交易所全年成交额排行榜上, 上海证交所名列第三, 成为跻身六大交易所行列的唯一的新兴市场国家代表。截止到2011年4月, 我国沪市上市公司1207家, 深市上市公司1246家。在发展的同时, 我国资本市场也暴露出了以下缺陷:

第一, 投资品种单一。投资品种单一直接导致我国投资渠道狭窄;第二, 制度缺陷。制度缺陷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最根本缺陷;第三, 缺失信用。信用缺失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先天性弊端;第四, 结构失衡、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直接导致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难以均衡;第五, 本身基础薄弱。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制造虚假信息, 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第六, 市场运作违规。市场上的投资者不按正常的市场规则进行投资, 导致资本市场泡沫化现象严重;第七, 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出台的《证券法》还有一些部分存在漏洞。

针对上述缺陷, 我国资本市场应该做到以下调整:

1、丰富投资品种, 完善交易层次。

在我国存在股市波动幅度大, 系统性风险高, 这使得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

2、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在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中, 应当将稳步发展股市与结合大规模基础建设、企业兼并重组这两方面同时抓紧, 并加快企业债券的发展速度。

3、壮大证券公司实力。

我国证券公司实力弱小, 为解决自身资金短缺难题, 证券公司曾发生过挪用客户保证金买卖股票来解决自身资金短缺的违法事件, 我国严格禁止这种损害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

4、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只有资金、信息专业水平等大体相当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主要的市场投资者时, 市场的投资理念才有转变的现实基础, 证券市场才具有真正的内在稳定力量, 因此我国应加大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力度。

5、完善监管体制。

我国政府监管存在明显的是错位问题, 致使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 我国应学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监管经验, 将重心转向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市场机制正常运作为主。

6、加强资本市场法规建设, 建立有效的市场运作监管体系。

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管理不够严格, 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投机的一面, 给市场带来很大的风险。我们应着力规范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法人行为, 建立有效的市场运作系统。

三、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上市公司市值猛增;资本市场促进了企业和资产价值的重新发现, 促进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一, 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真正做到公司化、市场化。应当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 加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

第二, 继续解决国有股减持和安全流通问题。在新发行的股票中国家、法人想买股份, 也一律按照市价购买。国有股和法人股还可以向外资转让, 同时应当鼓励和提倡国内民营资本参与上市公司的重组和并购。

第三, 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和中介。大力度发展机构投资者数量, 结合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我国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第四, 改革现有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改变现行的发行和上市制度;建立高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明确立法原则, 完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

第五, 建立健康运行的信用体系。随着资本市场功能与作用的日臻完善, 资信体系的范围与功能也在不断扩大。我们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信用体系, 积极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不成熟阶段。但回顾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了20年的跨越式发展, 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可我们发展的脚步绝不会就此停止, 我们将会在国际大舞台上继续创造奇迹。

参考文献

[1]刘义圣:《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胡汝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3]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 2007 (3) 。

[4]马德伦:《推进产品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 大力发展企业直接融资》, 《中国金融》, 2007 (10) 。

[5]胡海峰、孙飞:《中国奇迹下的资本奇迹》, 《教学与研究》, 2011 (1) 。

[6]刘文娟:《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当代经济管理》, 2010 (10) 。

[7]刘鸿儒:《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地位与前景展望》,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7 (4) 。

资本市场制度 篇9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然要认真面对,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要注重这些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由于问题较多, 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才能加以解决, 但是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先是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T+0还是T+1

中国资本市场原来是有T+0这样的制度, 但是在1995年中国股市改变了T+0制度为T+1制度, 也就是当前买进的股票, 由当日可以卖出, 变为次日可以卖出。本来这样的制度无可厚非, 因为交易者面临的是同样的制度, 对交易者无疑是公平的。但是后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可以双向操作的股指期货, 它是T+0交易, 还有相对股票交易较为复杂的融资融券。由于大部分的交易者是没有能力或资格参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交易的, 这样就将普通的股票交易者置于不利境地———别人可以做空, 自己只能看着当天买进的股票价格一路下跌, 而无能为力。

任何市场交易者只要面对交易制度是相同的, 具有同等的交易权, 则制度是公平的。所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存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可以做空, 股票市场也都是实行T+0无涨跌幅限制的市场交易, 无论资金规模的大小, 可以根据市场状况随时买进或卖出。我国股市的T+1制度剥夺了广大普通投资者当前卖出股票和捍卫财富的权力, 存在严重的不公。在法制的市场经济下, 这样的制度应该改变。

2 股债税率差异是否合理

一般来讲,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入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即投资者收益越高, 风险偏好越强, 低收入者通常是和低风险投资品种相联系。所以高收入者多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市场, 低收入者则多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市场。

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在股票和债券上实现差别化, 且高债券税率, 笔者认为存在着税收上的不公。我国股票市场的红利税率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为:持股一年以上的为5%, 持股一年以下、一个月以上的为10%, 持股一个月以下的为20%。非国债的债券利息的税率则为20%, 无论是相对于现在的银行储蓄利息免税, 还是相对于股票红利税, 整体上都是偏高的, 有悖于高收入者多交税, 低收入者少交税的税收调节收入的税制初衷。国外在债券利息所得税上通常是, 税率在15%~20%, 像我国台湾等则有着较高的豁免额度。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税收负担过重的实际, 应该像台湾地区一样实行较高的债券利息免税额度。

3 信息披露的违规处罚的责权利问题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上解决投资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渠道, 也是投资者据以做出是否对经营者公司进行投资的依据。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财务造假、信息错误、延迟披露、走漏重要信息等信息披露违规案件频发, 这与欺诈公司及高层管理人员所受处罚与其欺诈行为量的相关度很差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制度建设上应该加重对于信息披露违规者的重罚, 从经济和行业准入上加大处罚力度, 涉嫌财物造假等问题的, 连同相关审计等相关机构一同问责, 实行终身的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行业禁入。对于信息披露违规的企业, 不能以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来代替对于违规者的重罚, 而且应该加重对于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罚, 并将信息披露违规的事件记录入经营者个人诚信档案。

乱世需重典, 只有通过严厉的处罚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的权威, 使违规人员付出惨重的代价, 才能以儆效尤, 让世人看到证监会规范市场制度的信心和决心, 也会让意欲图谋者望而却步, 扭转整个信息披露市场的环境。

4 资本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是解决国有企业发展困境的产物。此种思路和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思维使得资本市场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政府控制:一方面控制供给, 以便于政府“偏爱”的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另一方面控制需求, 以防止企业的控制权落入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群体手里。

这样资本市场的供求就取决于政府管理者的意志, 因为它们控制着企业的供给和需求, 或者是资金的需求和供给,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这样当前者的供给减少, 需求增加时, 就会出现疯狂的暴涨;相反, 则会出现市场的暴跌。一个相对于开放的市场则由于自身的资金庞大, 在供给和需求上有市场的自发调节, 则不会出现“意志”控制下的暴涨暴跌。但是直到现在, 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还处于严格的额度审批之下, 只能部分和少量的进入, 资本市场还没有实现较大的对外开放。

5 投机还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上市在正常条件下是企业发展受到制约, 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发展资金的需要。这也是西方股份制产生的原因。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是出于上市套利的目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自身特点导致了上市企业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股票的疯狂飙升, 票面一元的股票发行到二级市场上市有些达到上百倍。其产生的巨大套利空间, 让一些投机之人垂涎三尺, “成立企业———企业上市———所持股份解禁———套利走人”变成为了他们的四步曲。

对于不是企业发展需要融资, 而仅仅是羡慕投机套利的企业, 应该拒绝。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识别不易, 或者成本过高。当前的限售政策只是解决了当前的抛售股票, 将问题向后退了一段, 核心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对此, 证监会应当做出相关明确规定:股票的大股东等特殊持有人在抛售股票前数月必须在公开指定媒体上发布欲出售股票公告, 来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信息劣势的一方有优先选择是否出售的权利, 让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最后做出选择, 而不必纠缠于限售解禁时期的长短和限售解禁期的集中到来。

6 路径依赖下的畸形化市场化问题

6.1 炒新潮

人为控制下的供给与需求市场对于市场化运行的资本市场改革形成了路径依赖。审批制下的有限的企业资源供给使得新股的炒新潮成为投机者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审批转为注册之前, 由于非大陆资金依然需要严格的审批, 大陆资金2007年高点下来的伤痕依然未消, 资本市场的低迷, 使得资金选择了炒新。

伴随着一批股票的IPO, 必然又会掀起一番炒新潮。一面是股票市场的低迷, 资金不愿意进场, 一面是热火朝天的炒新, 或将转化为二级市场新的疤痕, 即二级市场的最终接棒者的高位套牢。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一级市场定价的高低, 而在于路径依赖下的获利模式。于是就形成了“二级市场越差, 人们就热与炒新, 炒新人越多炒新获利越多”, 二级市场和炒新变成了冰火两重天。

6.2 市场定价和注册制改革

虽然二级市场低迷, 但是IPO市场依然火热。审批制向注册制的改革也必然会将整个正式制度下的规则引进入一个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不成熟的环境。当一个本身供给和需求缺乏自身调节的市场来定价一个本可以在自身调节的市场中定价的时, 我们是否充满了幻想?这个市场是否是畸形化了的市场。

现阶段IPO的重新起动, 到底是市场决定的, 还是政府部门的决定?市场的投资者主体们以股票市场的下跌的掌声表达了对IPO的“欢迎”。对于这样热情的市场, 证监会是有预期的, 但也只有“半夜鸡叫”了。

或许这是我们路径依赖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当从一个严格管制的市场走向一个自由的市场的时候, 需要一个完整的改革框架。应该有, 但是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当部分是市场的, 部分是非市场的时候自然就会存在许多的问题。改革必然就会经历一个混乱的阶段。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消灭解放上海时的资本市场后的漫长年代后而产生的, 是在国有企业亏损日益扩大让财政、银行无法承担的条件下的无奈选择, 与西方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虽然产生的路径不同, 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就成为选择的必然。在这个过程中, 证监会一方面要弥补市场失灵, 抓好监管, 同时亦不可过度干预抢了市场的功能。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一段时期的不如意, 这也在所难免。不过, 笔者认为, 以上问题的解决较为迫切而已。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制度。中国资本市场无疑是要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市场。但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制度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到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 文中列出的则是制度建设中最为紧迫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资本市场,制度建设,T+1,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鸿儒.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几个认识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 2002, (3) .

[2]姚长辉.规定收益证券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 (第二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韩德宗, 陈其欢.证券欺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2, (11) :1-6.

资本市场制度 篇10

一、资本市场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过去的一年,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证监会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积极拓展资本市场发展空间, 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 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稳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 平稳重启新股发行, 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落实钢铁、汽车等行业振兴规划, 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行上市。完善并购重组制度体系, 创新并购重组手段和方式, 支持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2009年, 99家企业发行上市, 150家上市公司再融资, 境内融资额达4562亿元;56家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 交易规模达3694亿元, 12家上市公司进行海外收购, 涉及金额531亿元。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债券融资, 扩大债券市场规模, 推动上市商业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 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取得积极进展。去年45家企业发行公司债, 筹资734.9亿元。

平稳推出创业板,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去年, 发布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稳步推出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 构建了包括发行审核、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市场监管相关规则在内, 适合我国创业板市场特点的制度体系。2009年10月23日, 创业板正式启动。推出创业板是我国去年迎难而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大亮点, 也是去年全球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

强化期货市场基础建设, 增强服务国民经济能力。从期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 我们建立并实施了期货市场统一开户制度, 明确期货保证金存管银行的监管政策;加强持证企业境外期货套保业务和期货公司境外子公司监管, 强化市场风险监测预警;完善已上市品种期货合约与业务规则, 新推出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品种, 期货上市品种达23个, 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形成, 期货市场对产业链相关企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去年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位居世界第一。

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009年, 我们深入推进“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 着力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 强化股价异动的信息披露监管, 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完善证券营业网点设立政策, 积极支持证券公司发展集合理财业务, 稳步扩大直接投资业务试点, 推动证券公司市场化整合。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创新发展和诚信运作, 平稳推出“一对多”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出台基金评价和销售费用管理制度。截至2009年底, 证券公司总资产达2万亿元, 实现净利润933亿元, 比上年增长94%。基金公司管理各类资产3.1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40%。

坚持依法治市, 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去年以来, 我们大力推动完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 制定修订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39件, 清理、废止41件。严厉打击“老鼠仓”、非公平交易和利益输送行为, 集中查处融通基金“老鼠仓”案、高淳陶瓷内幕交易案等一批市场关注高、社会影响大的案件, 全年调查案件419起, 对33家机构、218名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对52名当事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配合公安机关立案侦破非法证券活动近百起, 抓捕犯罪嫌疑人300余名。

二、资本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大有可为

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这不仅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资本市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是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在资本市场上, 公司的投资价值主导资本流向, 借助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 既可以迅速聚集大量资金, 为结构调整开辟增量资金来源渠道, 又能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为经济转型拓展空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 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日趋活跃, 2008和2009这两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金额接近7000亿元, 对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行业整合与产业升级。

资本市场有利于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后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 必须着力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不断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本市场在市场准入、信息公开、并购重组、退市等方面有严格的制度安排, 有助于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 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同时, 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 他们对产业和企业的选择反映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有助于企业自觉调整发展方向, 改善公司经营业绩, 切实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科技和资本相结合, 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资本市场提供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能够筹集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的发展资金, 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小企业板设立5年多来, 已上市企业365家, 中小板公司上市后研发费用平均增长47.4%。目前挂牌的58家创业板公司中, 高新技术企业达49家。全面深化科技金融合作, 构建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 有助于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融资结构, 是维护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重要平台。早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就强调要“扩大直接融资, 减少银行贷款风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表明, 在一个经济体中, 企业和居民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风险巨大。在我国当前的融资结构中, 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银行体系集中承担了过多的企业经营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积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运用好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 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 促进全社会金融资产合理配置, 防范系统性风险隐患, 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 中国证监会将全力落实中央“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部署,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坚定不移地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加快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步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准确把握创业板功能定位, 完善创业板发行监管规则, 在严格把关基础上, 积极扩大创业板市场规模, 增强资本市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加快场外市场建设, 制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具体方案, 研究拟订场外市场建设总体方案。积极发展债券市场, 创新公司债券品种和发行方式, 提高债券审核效率, 增加公司债券融资规模。适应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需要, 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安排。

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 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 根据试点情况及时完善业务规则, 审慎稳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股指期货顺利推出、平稳运行。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 优化发行条件和程序, 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 完善一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上市公司并购和退市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的渠道和方式。以深入推进上市公司治理整改活动为契机, 鼓励部分改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 解决同业竞争, 减少关联交易。完善并购重组市场化制度安排, 提高并购重组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进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改革, 防范和打击通过操纵利润规避退市的行为。

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切实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 及时、准确公开监管信息。加强新闻发布工作, 制定公开征求意见制度, 强化行政行为的全程约束, 着力推进市场监管公开化、透明化。进一步督促上市公司健全信息披露内控制度, 依法公平披露信息。加强对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重要环节的信息披露监管, 防止发生恶性造假和内幕交易行为。完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提高市场整体透明度。

维护市场“三公”秩序, 引导和规范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加强市场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配合做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修订工作, 推动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强化对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常规监管, 完善违法违规线索的发现处理机制, 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老鼠仓”和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好“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深化投资者教育和服务, 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个人资本有望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篇11

日前央行表示,我国将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社会关注已久的民间借贷问题有望得到重大突破,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只贷不存”的放贷人。此举将有望盘活数万亿的资本。

突破:允许个人成立放贷机构

央行表示,目前正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将明确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规范民间金融,使其尽快浮出水面,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

据了解,《放贷人条例》的最大突破将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以自有资金注册成立“只贷不存”的放贷机构,从而打破被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但注册门槛和具体约束条件还没有明确公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说:“《放贷人条例》一旦推出,会完善多层次信贷市场,有助于只贷不存的专业贷款机构的发展,这些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截至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已超过48万亿元,并且同比增长20%以上,储蓄率仍呈现居高不下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约80%的资金需求来自自我积累和民间融资,缺乏贷款支持。由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往往门槛高、服务不周到,很多中小企业便转而向非正规渠道寻求资金来源,但往往风险较高,并且不受法律保护。央行表示,推出《放贷人条例》,有助于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专家:借钱灵活化应时应景

尽管一直缺乏准确的统计,但无疑民间借贷的总量是很大的,专家认为,在当前保增长压力不减,而社会投资相对不足的背景下,释放民间融资是适时之举。

专家认为,当前国家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近几个月信贷猛增,但资金大部分仍然流向大企业、大项目,对发展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不利。

据专家估算,民间资金总量至少在2万亿元左右,现在释放民间融资的活力,对拉动民间投资,保经济增长意义很大。但政策也要把握好规范和激励的尺度,以真正起到疏导民间融资的效果。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就看《放贷人条例》,国家对这一类的限制和优惠政策到底是什么样,如果说这方面限制比较严,监控比较严,或者说税收比较高,那有可能不见得他愿意去登记成正规的,或者说注册成正规的放贷人。”

专家还建议,央行个人信用报告应当尽快市场化,这也有利于各级贷款机构和公司凭借信用放款。

事实上,民间金融“阳光化”早有先例。如我国香港地区就有《放债人条例》,其中规定:任何人经过注册都可以从事放债业务,利率、金额、借款时间和偿还方式由借放款双方自行约定,但利率不得超过规定的年息上限6厘以上。如南非《高利贷豁免法》规定,机构或个人只要是发放50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管其利率高低,只要到管理机构登记就算合法。

地方投融资平台先行

3月23日,央行和银监会公布了其3月18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将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合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上述《指导意见》明确表示,除了支持合规的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还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制度 篇12

1 选择性披露与公平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有效市场假说”指出所有公开信息都应该被充分披露和揭示给每一个投资者, 投资者根据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来决定具体的买卖行为 (Fama, 1970) 。该理论证实了会计信息能够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 说明了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够减少外部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是解决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投资者资本成本,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这样由于信息披露能产生经济后果, 公司管理当局就有为自身需要或某种特殊目的而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的动机, 这在强制性信息披露上往往表现为时间的非公平性, 如提前向部分投资者披露;在自愿性披露上, 表现为披露对象和披露时间的非公平性, 提前或仅向部分投资者披露。

为了改善证券市场环境, 防止少数主体独享上市公司价值信息, 保护中小投资者知情权, 各国资本市场纷纷提出公平披露原则。2000年8月, 为保证中小投资者利益,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通过了《公平信息披露法案》, 其规范重点在于禁止上市公司及其代理人在对投资大众发布重大讯息之前先行向特定人士批露上市公司“重大非公开”信息。这一法案旨在规范上市公司的选择性披露行为, 从而使投资者能公平享有获得信息的权益。我国深交所也在2006年8月先后针对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出台了《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引》, 其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平信息披露”的概念。2007年1月,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出台, 公平性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平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 以使所有投资者平等获悉同一信息, 旨在从时间和空间上降低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保护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

2 社交媒体与公平披露规则

在传统意义上, 报纸、杂志、电视等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但是报刊有其固有缺陷:在时效性上, 离投资者要求的及时披露差距甚远;在可用性上, 报刊中传统文本、表格式的财务报告投资者并不能直接使用, 仍需要再加工;在信息承载量上十分有限, 容易带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前后之差, 同时难以获得多家公司可比的财务信息;在传播形式上比较单一, 不具有音频、视频效果;在信息沟通上, 投资者互相分割, 并无太多决策观点沟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报纸、电视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之外, 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一时间, 门户网站、政府网站、公司网站大量产生, 其逐渐代替某些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趋势, 美国SEC于2008年8月颁布了《公司网站使用指引》。其指出公司通过网站进行信息披露是企业对公众信息披露方式的重要补充, 将企业选择性披露监管推向一个更广的范围。为符合公平披露规则该指引提出企业利用公司网站进行信息披露的三原则, 一是用公司网站进行信息披露这一渠道必须被投资大众所知晓和认可;二是公司网站对于证券市场投资者是便于进入的;三是发布者必须证明在网站与分析者和投资者分享信息前, 市场对发布的信息有一个合理的等待与反应期。

近年来, 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由web1.0进化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web2.0时代。根据相关统计, 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会访问社交媒体, 而且其访问时间增速是互联网访问时间增速的3倍。如今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 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势力。在信息传播速度上, 社交媒体多对多的网状模式使得信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模式快速传播, 有效突破时空限制, 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求。在信息传播承载量上, 社交媒体数字化文件信息的强大储存功能几乎能满足企业披露任何信息容量的需要, 并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投资者的信息个性化需求。在信息传播渠道上, 社交媒体将传统媒介时代潜在的、数量有限的信源及沉默的受众变成了积极的、无限量的传播者, 不同立场、观点、来源的信息实现互通, 提高了投资者间互知状态, 减少了相互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传播形式上, 社交媒体可以把图片、视频、文本和传统内容进行集中混搭处理, 同时能根据数据分析进行细分的信息推送, 自动帮投资者筛选相对有效信息。在信息加工程度上, 社交媒体“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不仅仅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 (受众) , 更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 个体成为信息制造、集散和发酵的中心”, 较传统媒体, 社交媒体能更好地连接社会关系, 使得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升, 对解决投资者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快速解读企业信息有重要意义。

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披露也伴生着诸多问题, 2013年4月美国SEC公布了一个名为《Netflix investigation report》的针对社交网络的公平披露法案指引, 确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Twitter、Facebook及其他社交媒体宣布重大信息, 但前提是需事先通知投资者上市公司计划使用哪些网站进行信息披露。引起SEC正视此问题的事件是2012年7月Netflix公司执行长Reed Hastings通过个人Facebook账号宣布公司数据使得公司当天股价从70.45美元一路飙升到81.72美元, 但该公司无论是在提交给SEC的文件还是公司新闻稿中都未提及此事, 并且过去也从未在Facebook上宣布过公司的数据, 也没知会过投资人企业会利用Facebook揭露公司信息。SEC原本要调查Netflix此举是否违法, 是否造成特定投资人受益, 但调查发现Hastings的Facebook网页是开放存取的。于是, SEC转而接受企业以社交媒体作为公开讯息的批露平台并试图通过这一法案指引来推进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企业信息公平披露制度的发展。

SEC于2008年宣布企业只要事先通报投资人, 就能利用公司网站来批露重要讯息, 2013年4月则确认社交媒体为公开讯息的合法途径。事实上, 以互联网技术为工具的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的确快于正式文件或声明, 确实有利于企业信息的传播与分享。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是相伴而生的, 从纸质到Web1.0, 再从web1.0到Web2.o,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也随之更新升级。

3 社交媒体信息披露时代资本市场的机遇

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新形势下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具体而言, 社交媒体通过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以下机遇。

其一, 企业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披露能及时提供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在新型社交媒体出现之前, 原有的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往往不能满足形色各异的投资者要求, 中小股东诉求常常被忽视, 同时外部投资者往往因信息劣势而遭受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在利用社交媒体披露的新形势下企业信息披露更完全, 中小投资者信息获取更广泛, 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力解决。

其二, 企业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披露能提高资本市场决策反应效率, 有效降低企业信息扩散成本, 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 投资者根据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来决定具体的买卖行为。社交媒体对信息的高速传播与扩展能提高资本市场决策反应效率, 同时能有效降低企业信息扩散成本, 从而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印第安那州大学的博伦 (Johan, Bollen, 2013) 研究指出微博等社交媒体确实可以追踪反映甚至是预测股市的发展趋势, 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精准, 但确实有不少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三, 社交媒体能帮助投资者发现资本市场投资热点。股票市场是一个由信息面、资金面和投资者情绪三者共同驱动的市场, 而微博、微信、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媒体恰恰就是信息和情绪的最佳结合体, 这些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越多, 相应的情绪变化就越多, 信息情绪的集合点则帮助投资者发现近期的投资热点。

其四, 社交媒体对企业信息的适当有效披露能降低投资者的必要投资回报率, 增加资本市场交易量, 从而提高企业的流动性。Barnes和Lescault (2013) 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在美国企业中发展迅速, 五百强企业有近77%的公司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企业信息披露, 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披露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的一种主流方式。Blankespoor和Miller (2013) 分析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企业缩短与投资者、企业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距离, 而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对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流动性, 主要体现在股票的买卖价差上, 同时社交媒体的这种作用力对于可见度低的企业比对于可见度高的企业更显著。

4 社交媒体信息披露时代资本市场的挑战

由于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 原有的企业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会更加凸显, 而社交媒体本身的特点也会给企业信息披露带来一些新问题。具体而言, 社交媒体信息披露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以下新挑战。

其一, 企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选择性披露。选择性披露包括披露内容的选择, 披露时间的选择、信息披露对象和方式的选择。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式、披露内容和披露时机的选择上很随便, 将一些重大未公开的信息私下里向部分分析师透露, 而不是公平地向市场所有投资者披露, 以至于造成大量的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广泛传播。这使得市场的大部分投资者与少数知情人士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其二,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 虚假消息的负面作用被放大。“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催生出无数分散的、不稳定的信息个体或信息小集团, 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信息传媒的碎片化”。由于监管部门尚缺乏对社交媒体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法律规范, 社交媒体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伴生着发布上市公司未公开信息、传播谣言等违规现象。近年来通过微博、股吧发布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加剧了股价的非理性暴涨暴跌。如潘石屹的中标信息微博, 信息并不完全, 其实中标对该建筑公司业绩并未造成重大影响, 却明显引导了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其三, 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短期热点, 持续时间短。对于高频交易者而言这或许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 但是对于资本市场中大多数并不适合以天甚至小时为时间单位进行交易的投资者而言, 交易成本过高会吞食已得利润。社交媒体对于发现短期投资热点有很大的优势, 但用来代替长期投资决策并非明智之举。在微博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面, 一切都是向着所有人公开的, 资本市场在信息完全公开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存在额外收益。

其四, 互联网的特性也会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 (印刷媒体) 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 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 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 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

5 结语

社交媒体在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应用, 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这种益处并不是绝对的, 它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信息披露的合规性便是其中一大问题。本文指出社交网络对企业信息披露的机遇与挑战。上市公司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披露活动的不规范, 让极少数市场参与者通过占有特殊的信息资源, 而非凭借自身专业技能或勤奋努力来获取利益, 明显违背了证券市场“三公”原则。上市公司及其监管部门应当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对公司网站、官方微博以及公司董监高人员等内部人员的认证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的归口管理, 从源头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权小锋, 吴世农.投资者关注、盈余公告效应与管理层公告择机[J].金融研究, 2010 (11) .

[2]王雄元, 王永, 喻少华.经济后果、选择性信息披露与信息披露管理[J].会计研究, 2006 (05) .

[3]杨继东.媒体影响了投资者行为吗?—基于文献的一个思考[J].金融研究, 2007 (11) .

上一篇:平面艺术设计下一篇: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