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通用11篇)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1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1.取消首次出资比例是指公司申请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注册资本是否可以“零首付”?
答:是的。2014年3月1日起,股东(发起人)可自主约定出资方式和货币出资比例,不再要求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必须有首期出资,对于货币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也不作要求,有助于提高公司股东(发起人)资金使用效率。
2.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后,申请人申请设立公司时是否可以随意申报注册资本数额?
答:不可以。有的申请人会认为注册资本申报得越大,表明自己的公司越有实力,甚至在申请设立公司时将注册资本认缴额大到几个亿。需要提醒的是,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并没有改变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承担责任的规定,也没有改变承担责任的形式。新《公司法》中明确: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承担责任。投资者应根据自己实际的能力、实际的资金供给来决定设立什么样的企业。
3.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后,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是否意味着股东(发起人)注册资本可以不实际到位?
答:不是。股东(发起人)要按照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的认缴出资额、约定的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向公司缴付出资,股东(发起人)未按约定实际缴付出资的,要根据法律和公司章程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股东(发起人)没有按约定缴付出资,已按时缴足出资的股东(发起人)或者公司本身都可以追究该股东的责任。如果公司发生债务纠纷或依法解散清算,没有缴足出资的股东(发起人)应先缴足出资。因此,这就要求公司的股东(发起人)在认缴出资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所具有的投资能力,理性地作出认缴承诺,并践诺守信。
4.取消公司设立最低注册资本规定后,可以成立注册资本为1元的有限公司吗?
答:从理论上说可以申办“一元钱办公司”,但实际上注册资本只是设立公司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维持公司的基本运营也需要一定的资本,办公司要场地和人员费用开支,所以完全不花钱办公司是不可能的。
5.企业是否要进行年检?
答: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停止企业检验工作的通知》(工商企业字
[2014]28号),企业检验制度将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自2014年3月1日起,停止对已领取营业执照的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其他经营单的企业进行检验,而由企业自主进行报告。报告具体的实施时间及操作办法,登记机关将另行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予以通知。
6、住宅能否作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办法》,申请人将住宅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申请登记的,其住宅应具备经营条件,同时向登记机关提交住所(经营场所)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的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文件和产权证明即可。
7、工商机关在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
工商机关实行注册登记“零收费”,同时为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凡大学生创业项目,自受理之日起3日内办结企业注册登记手续。银川市工商局西夏分局咨询服务电话:0951-2088865
银川市工商局西夏分局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2
关键词:注册资本,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策
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入市门槛。
传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审批程序复杂, 时间长, 费用高。公司要想进入市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投入很大精力, 花费很多资金才有可能进入市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1) 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许可审批; (2) 减少资质资格许可, 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 一律予以取消;按规定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 改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 (3) 减少投资项目审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 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 (4) 改革将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分开, 完全放开一般经营项目, 商事主体在领取营业执照之后即可自由经营, 降低了公司注册的准入门槛。
2、有利于提高公司效率。
传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 新公司的设立必须准备启动资金和注册资本两部分资本。这样就提高了公司设立的资金门槛, 降低了资本利用率, 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1)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 将营业执照简化为商事主体资格凭证, 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和成本; (2) 降低了投资费用。改革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 经营场所可以和住所地址一致。允许“一址多照”和家庭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 大大减少公司投资费用, 特别是降低写字楼的租金; (3) 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 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降低收费标准, 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从而降低了公司设立成本, 提高了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创业者创业。
(1) 企业登记体制的改革, 有效解决商事登记制度存在的不利于创业突出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和创业环境, 构筑全新的商事登记制度基础, 激发投资者的创业热情; (2) 申请公司登记不用再为注册资本发愁。公司股东承诺认缴多少就是多少, 经营者风险自担, 可以使广大创业者在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创业。降低创业的门槛,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方便全民创业、鼓励全民创业, 从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 激发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积极性; (3) 降低个人经营者的经营成本, 有利于增强初步创业者的生存能力, 为创业投资行为提供便利。
4、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市场管理制度改革, 其重要方面是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这次改革的重要目标, 对于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使社会组织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扩大;二是使社会组织服务机会和服务质量提高;三是使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的功能和作用增强;四是使社会组织机构和人员增加。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管理。
5、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以社会诚信为基础的, 没有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很难推进, 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目前, 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这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障碍。为了推进改革, 必然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特别是个人信息的丰富和充实。社会信用制度一旦建立, 除了身份证的一般信息外, 还会纳入更多的个人信息, 如银行的个人信用记录、公安部门的犯罪记录等, 类似于个人档案, 更有利于提高个人信用, 为基本信用制度建设打下基石。
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1、政府职能部门不适应。
(1) 政府对管理权限的调整不适应, 在权力下放时, 明放暗不放; (2) 对职责转变不适应, 职责明转暗不转; (3) 职能转变不适应, 把职能转变当成职能放弃, 不问事, 不管事; (4) 对政府要由守门员实现到裁判员的角色转换不适应, 把降低门槛, 视为放松管理, 放弃管理; (5) 对新的职责不适应, 原有职责不放弃, 新的职责不清晰, 而且对新的职责是明里负责暗里不负责。
2、投资者对市场不适应。
(1) 投资者对市场的高风险不适应。传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 市场经营风险相对较小, 而且有些风险可以实现共担。体制改革后, 不仅市场风险增大, 而且全部风险都由自己来承担, 投资者对此思想认识不足; (2) 对新的管理模式不适应。习惯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 对新的管理模式不适应; (3) 对新监管体制不适应。体制改革后, 在多数情况下, 原来由政府监管的职能, 现在改由股东自己监管, 如何对经营者进行监管, 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和利益, 投资者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弱化监管、放弃监管, 使监管流于形式, 甚至名存实亡。
3、社会诚信体系不适应。
这里讲的社会诚信体系不适应是指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诚信度低, 不能适应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要求。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以社会诚信为基础和前提的。目前整个社会缺少诚信的现象特别严重, 制假造假成风。对投资者和股东利益不关心, 个人诚信的信息记录没有建立, 所有这些都会给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带来困难和问题。
4、社会组织不适应。
(1) 社会组织的思想观念不适应, 组织结构不适应, 人员素质不适应; (2) 社会组织结构不适应。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之前各种社会组织就已存在, 但是这些组织特别是行业组织不健全、不完善, 行业多、组织少, 不少行业组织形同虚设; (3) 社会组织人员不适应。人员少, 而且相当一些社会组织中的人员不懂专业、不懂管理, 对改革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和准备不足; (4) 功能定位不适应。改革后, 许多原来由政府管理的职能要交由社会组织管理, 原来从属于政府的管理职能, 现在由社会组织独立行使, 短时间内社会组织也很难适应。
三、对策建议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不单单是一个简政放权的问题, 它涉及到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为保证这一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1) 更新思想理念:确立改革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对市场管理的理念;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而不是权宜之计的理念。 (2) 明确管理目标:改革是鼓励投资者投资而不是限制投资者投资;改革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氛围。 (3) 创新管理模式:政府管理为主的模式, 转变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的模式。 (4) 创新管理体制:由政府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市场共同管理的体制。 (5) 政府要不断探索市场管理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手段。确保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顺利进行。
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 也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的深入, 社会组织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不断扩大, 在市场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增强。 (1) 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 政府在积极指导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管理的同时, 要着手建立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2)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 政府要把能够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 尽可能地由社会组织来承担; (3) 在社会服务方面, 政府要更多地给予社会组织机会, 让社会组织得到更快的发展; (4) 在协调相互关系方面, 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育、指导和支持,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3、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1) 充分认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它不仅能遏制失信行为, 也能辅助守信者提高效率。一个权威的信用信息, 就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2) 建立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社会信用代码是标识社会信用信息主体的惟一的、不变的代码, 包括公民信用代码和组织机构信用代码, 是采集、查询、比对信用信息主体。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3) 加大对企业的诚信监管。对那些诚实守信, 守法经营的企业, 让其放开手脚, 参与竞争。对那些失信企业, 就要进行警告, 限期整顿; (4) 建立诚信信息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企业诚信信息平台, 完善企业监管体系, 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实现企业诚信信息实时传递交换、共享、及时公示和对失信行为的共同监管。
4、深化市场法规制度改革。
法律制度是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法律保证。 (1) 依法规范行为主体行为。一是将政府行为纳入法制管理范围, 使政府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二是确立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 规范社会组织义务、职能和管理权限;三是明确投资者的法律地位, 权益和义务, 依法规范投资者的经营行为。 (2) 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对在注册过程中直接违反国家对公司登记的管理制度, 侵害公司、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 危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经济活动公平, 破坏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等行为给予法律认定和制裁。 (3) 建立法定代表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违法经营者、中介人员、相关业主、投资人、公司高管等约束制度。 (4) 建立专门监管制度。对经济实力雄厚的公司必须规定其设立监管制度或监督人制度。要对监督机构的设置做出法定要求, 以防止少数人操纵, 控制公司, 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易东.开公司无需为注册资本发愁[N].深圳特区报, 2012.11.21.
[2]袁国礼.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变为认缴[N].京华时报, 2013.3.11.
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新公司法;公司注册资本制度
2013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正案正式通过,本次修改以注册资本制度为核心,打破了资本信用的神话,使人们对注册资本有了新的理解。但是任何制度都存在缺陷,此次改革也带来了侏儒公司和无赖公司剧增、公司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侏儒公司可能剧增
有的公司在章程中确定的注册资本数额很小,甚至只有几分钱,这种公司虽写明了注册资本,但远远偏离正常的公司状态,就如人得了侏儒症一样,据此大家给它取名为“侏儒公司”。侏儒公司的存在并不违反公司法的规定,也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只要股东缴纳了注册资本,哪怕是几分钱,在没有其他违法的情况下,即使法院也不能追究股东的连带责任或赔偿责任。然而这类公司以极低的资本获取他人的财富,这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尽管在外观上符合公司法的制度规则,但若债权人由于疏忽,在没有设定担保的情况下与这类公司进行商业往来,很容易受骗,并难以获得救济。
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可以请求法庭调查公司财产的去向,如果通过法庭的调查,证实股东违法分配公司财产,或以关联交易使资金转出,或将公司财产赠送他人等,使股东或其他利益关系人获得不正当利益。这时法庭可以根据《公司法》第20、21条的规定,由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和赔偿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承担赔偿责任,从而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然而,法官的调查需要时间和成本,调查起来也并非易事,这明显加大了债权人维权的难度和成本。即使债权人胜诉了,由于债务公司长期不当的经营和股东违法的行为,已没有剩余资金可供赔偿,极易出现赔偿金额执行难的问题
此外,即使注册资本都是一元的公司,也存在差异。每个公司的经营状态不同,需求不同,如商贸公司需要强大的资金,如科技服务型企业需要高科技的人才,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对资金实际应用的差别,使得债务人和法官难以判断公司的注册资本与交易状态是否相符,难以确定股东的责任。侏儒公司的存在,迫使公司的交易相对方自己掌控风险,自己防范风险,太多因素的加入,会打消交易方对交易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二、无赖公司可能剧增
有的公司注册资本高达数百万,实际缴纳的只有几万,剩余的则在章程中规定自公司成立后30或50年内缴纳完成,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暂且称它为无赖公司。有的人创办这种公司出于注册资本越高交易方越信任自己心态,这明显是资本神话留下的烙印,若这时公司运营规模较大、公司信用良好、每年完成一定金额的出资,将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若运营规模本就很小或规模较大而出资没完成,将不利于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有的人创办公司纯属是随意玩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公司不发生交易额或仅仅发生几笔很小的交易,那么这就是一场华而不实的闹剧,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几率比较小。
当真正出现资不抵债时,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债权人不能请求股东立即履行资本缴纳义务。只要股东在章程中约定的出资期限没有到期,即使股东没有完成出资,在没有其他违法的情况下,股东并不违法,不需要承担责任。此时,债权人只能对公司提出破产申请,按照公司破产流程,由管理人催促股东完成出资,以此实现债权。这种解决方法既耗费成本和时间,又难以在债权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达到平衡,债权人的利益要想最大程度的得到实现,必然以公司主体资格的消灭为代价,于公司和社会皆无利处,但若保存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又不能得到最好的救济,因此这是两难的选择。总体而言,无赖公司的剧增,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
三、与注册资本有关的刑事法规存在矛盾
刑法中的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罪和抽逃出资罪存在于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下,是为了债权人和第三人的利益而给予的刑法保护。我国这次公司法的修改,打破了资本信用的传统观念,对注册资本的正确解读,使得这三个罪的犯罪构成已不合理,并与当前世界范围公司资本制度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虚报注册资本罪保护的法律主体是注册资本,在旧公司法中,实收资本是登记机关重点审查事项,注册资本只是必须登记事项,股东或发起人如果虚报注册资本有很大可能虚报的是实收资本。现如今,实收资本已不被列入公司法律体系,所以虚报注册资本罪在现行公司法下属于“法律虚置”。同时虚假出资罪也因公司法和司法解释中相关规定而失去现实意义。根据公司法第28和30条的规定,未按时完成出资义务股东应当继续完成出资义务,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以非货币财产出资股东若出现出资不实,应补齐差额,同时公司设立之初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7条规定,股东瑕疵出资的,公司可对其股东权利如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作出相应的合理限制,甚至可以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由此,虚假出资在公司法与司法解释中已经有严格的民事违约责任加以限制,此外,在这次改革中,出资开始交由社会监督机构去评估,那么刑法中的规定就过于严格了。股东履行出资后,该笔财产的所有权人由股东变更为公司,股东凭借出资享有相应的股权。抽逃出资会使人产生一种直观的错觉,即股东出资后又抽逃,这是否等同于未曾履行抽逃部分财产的出资义务,应承担出资义务未履行或未履行完全的法律责任,但显然这是一种误解。股东出资后未经公司同意,再对该财产行使所有权人的权利时,侵犯了公司的独立财产权。根据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158和159条的解释,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只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因此这三个罪目前只适用于仍实行实缴制的公司,
那么实行认缴制的公司在注册资本方面就缺乏刑法保障。
新公司法对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对于这次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司法实践以及将来的立法中加以完善,促进配套制度和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最终达到促进市场经济健康高效运转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毛磊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完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2.
[2]洳斯.公司注册资本改革的发展.中国商网.2014.2014-10-27[2015-06-01].
作者简介:
陈宝慧,女,(1991.12~)江苏连云港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会议指出,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建立高效透明公正的现代公司登记制度,是新一届政府转变职能总体部署和改革方案中又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将这一改革举措全面推开,十分必要。这样做不仅顺应广大市场主体的热切期盼,有利于扩大社会投资,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而且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微观干预,保障劳动创业权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在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更多受益。
会议强调,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就是要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会议明确了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克服检查的随意性,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平性和效能。三是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四是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注重运用信息公示和共享等手段,将企业登记备案、报告、资质资格等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成本”。五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行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5
改革实施以来,河南省个体私营市场主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私营企业增速较快,单体实力相对较弱
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三个月以来河南私营企业总量增长的情况看,私营企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且每月增速一直高于各类企业、各类市场主体的总体增速。私营企业比重稳步提升,企业数量比重由2013年末的77.05%提升至79.05%,提升了2个百分点;主体数量比重由2013年末的15.53%提升至15.78%,提升了0.25个百分点;企业资本比重由2013年末的52.45%提升至55.67%,提升了近3.25个百分点;主体资本比重由2013年末的47.7%提升至50.25,提升了2.55个百分点,占比过半。
新登记市场主体户均资本规模虽有大幅增长,但横向对比仍存在差距,仅相当于全国户均资本规模的75.4%。尤其是虽然私营企业的数量及资本均高位运行,但从户均规模与内资企业及各类企业的对比情况看,私营企业的整体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二)个体总量增速较低,“个体大户”占比超三成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三个月以来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率变化情况起伏较大,3月份同比增长%,4月份同比增长22.9%,5月份同比仅增长1.8%,三个月共登记个体工商户17.8万户,同比增长17.3 %,远低于私营企业113.3%的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从业人员超过20人的可归入小型企业。截至2014年5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中,从业人员超过20人的“个体大户”已达80.6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总量的36%。
(三)企业个体比偏低,省内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新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中,企业数量占比偏低,个体工商户数量占比偏高,新登记企业户数仅相当于广东省的三分之一,企业个体比为0.24:1,低于全国平均的0.43:1;
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新登记数量最多的地市与最
少的地市相差20倍,区域发展不够平衡。18个省辖市中,郑州、南阳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达4.1万户、4.0万户,远高于其他地市;洛阳、信阳、开封分列其后,新登记户数分别为1.8万户、1.4万户、1.3万户。
(四)个体批发零售业居多,私营企业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在新登记的市场主体中,批发零售业14.9万户,占新登记总数的63%,占比最大;位居二、三的是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分别为2.1万户、1.9万户,分别占新登记总数的9%、8.1%。
从全省个体工商户行业发展情况看,个人投资仍然集中于批发零售业,数量占比超七成,资本总额占比过六成。从占比情况看,受新设行业格局变化的影响,存续总量变化明显,居民服务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之下,农、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数量占比有小幅上扬,资本占比跃居第二位。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6
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问题1:什么是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
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是指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自2016年10月1日起,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下称“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申请人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个体工商户工商及税务登记的登记制度。“两证整合”后加载统一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具有原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功能。
问题2:“两证整合”的适用范围?
“两证整合”适用于本市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包括港澳居民、台湾居民、台湾农民设立的个体工商户。
问题3:什么是市场主体“五证合一”登记制度?
在“三证合一”“两证整合“的基础上,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自2016年10月1日起,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核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登记证不再另行发放。
问题4:“五证合一”的适用范围?
“五证合一”适用于本市登记的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市场主体。问题5:什么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建立覆盖全面、稳定且唯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该代码设计为18位,一个主体只能拥有一个统一代码,一个统一代码只能赋予一个主体。主体注销后,该代码将被留存,保留回溯查询功能。
问题6:“两证整合”“五证合一”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实现“两证整合”“五证合一”是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对于营造有利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创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7:2016年10月1日前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如何办理“两证整合”“五证合一”?
2016年10月1日前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可以直接向工商(市场监管)部门申请换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也可以在变更登记同时换领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
问题8:已办理“三证合一”的市场主体是否还要重新办理“五证合一”?
已办理“三证合一”并领取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的市场主体不需重新申请办理“五证合一”。
问题9:办理“两证整合”“五证合一”是否需要缴回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 个体工商户办理“两证整合”时,无需缴回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
其他市场主体办理“五证合一”时,需要缴回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无需缴回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
问题10:本次换照收费吗?
换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不收取任何费用。问题11:“两证整合”“五证合一”后,未换发的证照可以使用到什么时候?
暂未办理“两证整合”的个体工商户,其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继续有效。
除个体工商户外,暂未办理“五证合一”的其他市场主体,其证照在2017年12月31日前继续有效,有关证照到期的可以向工商(市场监管)部门申请领取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
问题12:换发营业执照后,注册号变成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否有相关证明文件?
市场主体换领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后,可以要求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启用证明。同时,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网()办理职工参保登记手续,同时补充填报相关社保信息(如单位开户银行基本账户、单位社保工作联系人等)。具体详情可登录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办理调整手续。问题20:取得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后,市场主体注销登记后是否需前往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保注销手续?
已为职工办理参保登记的用人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后,应在注销之日起30天内至参保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保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社保经办机构将对社保账户作暂停处理。申请办理社保注销登记前,应当缴清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滞纳金和罚款。
问题21:取得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后,其他关于社保登记的其他事项该如何知晓?
可登录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或致电12333咨询。
问题22:实行“五证合一”后,原持有的“上海市统计登记证”该如何处理?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7
一、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解读
此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核心是将企业注册登记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 不再进行验资和限制最低注册资本。需要说明的是, 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并没有改变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承担责任的规定和承担责任的形式。也就是说, 要求公司股东 (发起人) 按照其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的认缴出资额、约定的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向公司交付出资, 同时这部分信息公司应当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并且公司必须对缴纳的出资情况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负责。
应披露企业相关注册登记信息的需要, 此次改革中提出将企业年度检验验照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是指企业应当按年度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年度报告, 并向社会公示。企业年度报告中, 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等信息。根据《方案》,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等手段, 企业在享有改革赋予的便利条件的同时, 也要相应承担本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义务和责任。
为了保障该《方案》的实施, 相关部门须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以使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等级和信用信息, 并扩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为积极稳妥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 必须建立信息公示体系等相应机制来规范企业对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 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具体表现为, 部分企业以自身利益为重, 仅对有利于企业形象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而对一些关键的负面信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进行隐瞒或仅是一带而过。个别企业甚至对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不予披露。例如, 2012年, 成城股份孙公司江西富源贸易有限公司被判偿还6 750万元本金及利息, 成城股份及其实际控制人成清波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但成城股份却未对此重大事项进行披露, 在近年年报里仍表示“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这种选择性披露会计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 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掌握企业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重要信息和资料。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这主要体现在定量数据和文字叙述不实两个方面。我国已出台的《会计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以及《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都明文规定禁止公司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但部分公司为了取得上市资格、提升股价、避免停牌等原因, 在财务报告中使用含混不清的语言进行信息披露, 亦或是披露虚假、严重失实的会计信息。
(三)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目前存在部分企业不及时公布会计信息, 致使信息使用者做出的决策失去时效性。根据有关法规条例的规定, 在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后, 公司应立即对有关事件向社会公布, 并说明事件的实际情况。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公司能够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判断依据。但部分公司不能遵循这一规定,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及时、不连续, 为内幕交易的进行提供了便利。由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导致的内幕交易使证券价格和指数成为少数人利用内幕信息炒作的工具, 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侵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和财产权益。
(四)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形式、内容、时机上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我国已发布《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但对非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则没有明确的要求, 导致了某些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对如何披露、披露多少等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 很多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口径也不同, 导致信息数据存在一些出入。
三、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信息披露的建议
会计信息披露是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 健全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了解企业情况、规范企业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企业披露完善的会计信息, 不仅有利于保障企业关系人的利益, 还有利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健康运行。就目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来看, 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 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都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保障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 本文拟对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规范内部治理结构。
实行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 涉及到公司基础制度的调整。因此, 公司应完善内部治理机构, 健全自我管理办法和机制, 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各司其职, 使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能够处在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中。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公司可设立一个专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其主要负责的是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增强内部的监管力度, 从而减少虚假会计信息,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 董事会成员持有适当数量的股份。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 董事会成员持股的数量与发生财务欺诈的可能性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 让董事会成员持有适当股份, 有利于提高董事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其监管积极性。 (3) 建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这种关系, 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层双方的权责利关系。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的客观性。 (4) 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司应按照内部自制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 明确内部治理的各方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 使会计信息更加符合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披露要求。
(二)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为实现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宽进严管的基本原则,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的构建成为其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之一。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必须要以相配套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支撑。除了要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概念、内容、格式以外, 还应该针对新注册制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来填补原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空缺。在披露内容上, 应对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或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等信息进行具体的披露, 并要求着重披露一些投资者所关注的信息。在披露格式上, 应该制定出一套标准的信息披露格式参考样本, 从而使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规范。新注册制下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 还要向社会公示, 并且任何机关和个人均可查询该部分信息。因此, 为了便于非财务信息使用者有效利用该会计信息, 可以考虑采用主题式的信息披露方式, 也就是根据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性质, 划分成一些不同的主题, 分条进行报告, 而所有的主题的加总则能够反映新注册制下要求披露的全部会计信息。
(三)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
针对目前良莠不齐的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必须大力加强监管部门的监查力度, 以保障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稳妥推进。除了工商管理机关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监管以外, 还可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此部分会计信息进行监督。通过制定具体、透明、可操作的监督检查办法, 加强监管人员的队伍建设, 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风险意识, 以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在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的同时, 还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形成对企业违规披露会计信息行为的制约。另外, 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未按规定披露会计信息的行为做出合理的惩罚, 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提高监管市场的积极性。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规定, 公司应对其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经监督机构检查, 一旦发现公司有隐瞒真实信息、弄虚作假的情况, 立刻公布于众, 将公司违法违规的行为记录在案, 并对公司部分权限进行限制, 形成“一处违法, 处处受限”的局面, 最大程度地约束公司违规披露信息的行为,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结语
结合上述分析,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有所提升, 需要建立和完善诸多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不仅要根据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还应考虑到我国目前企业信息披露的现状。要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 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使其更好地顺应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要求。
摘要:随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推进,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解读《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对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下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会计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 .张友兰.对我国注册资本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 .
[2] .李刚, 宁超.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中股权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 2012, (12) .
[3] .周江燕.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15) .
[4] .郑栋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8) .
[5] .葛瑶.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4) .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8
关键词:编辑;续展登记注册;继续教育
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规定,编辑人员每三年一次的职业资格续展登记注册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就是在近三年中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数不少于72小时。几年来,编辑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提升编辑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编辑继续教育的效率和水平,这从首次续展登记注册便可窥见一斑。由于大多数编辑继续教育的学时数达不到续展登记注册的要求,各地便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有的省市要求把继续教育证书填满就行,睁只眼闭只眼敷衍了事;有的省市突击举办全省性的培训班集中补课;也有的省市严格按照规定办事,致使一些出版单位干脆暂时放弃登记注册静观其变。分析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勿让编辑继续教育成为“鸡肋”,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编辑继续教育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出版单位的编辑继续教育机制尚不完善,考核机构、考核人员、考核办法、折算标准、奖惩办法等尚不明确,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设置“关卡”进行推动,如规定编辑人员如果每年达不到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就不能参加年度考核,不能参加续展登记注册,不能进行正常的职称评聘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编辑继续教育内化为编辑的自身需求,走过场在所难免,本该严肃的编辑继续教育演变成了形式主义。总署推出的在线学习课程不少,方便选择,但互动性差,学习效果一般;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针对性强,但收费昂贵,超出了有些单位的承受能力;有些培训机构只管收钱,编辑签到了事,培训与旅游结合,拿到学时就行,至于培训效果则无人考核,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 编辑继续教育缺乏科学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无论是总署还是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都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编辑继续教育大纲,没有相应的继续教育教材,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草台班子”比比皆是。编辑工作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殊性,对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师资要求较高,但目前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普遍缺乏新颖性、前瞻性,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不能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培训效果不理想,编辑感到收获不大。尽管《暂行规定》中提出了多种继续教育形式,但目前主要还是采用网络在线学习以及集中讲授的培训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效果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
3. 编辑继续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
“编辑无学”的观念在社会上依然根深蒂固,因此,缺乏培养高层次编辑人才的教育体系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就不足为奇。一直以来,针对编辑教育的学术研讨活动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缺少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查询发现,目前发表的编辑教育方面的文章,大多是应用类的,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有所创新和突破的文章并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研究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编辑继续教育的水平。
二、提高编辑继续教育质量的对策
1. 完善机制,促进编辑继续教育的科学性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健全的机制作为指引和监督。各级人事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单位要从机制上保证继续教育的贯彻实施。第一,要制定编辑继续教育规划,加强编辑继续教育的规范性、系统性,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考核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建立编辑继续教育的良好模式;第二,制定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各层次的继续教育教材,并与时俱进做好更新工作,满足不同编辑群体的需求;第三,加强对继续教育机构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的评估、检查,切实保证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满足编辑继续教育的需要,防止出现利用编辑继续教育敛财的行为;第四,出版单位要保障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继续教育的经费并适当增加,支持编辑继续教育;第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编辑继续教育评估机制,确保继续教育投入发挥应有效益。
2. 精选内容,提高编辑继续教育的针对性
科学合理的编辑继续教育内容对提高编辑继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编辑人员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不同,尤其是工作分工也不同,只有提高针对性,选择科学合理的内容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编辑的需要。除了编辑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在当前的出版环境下,编辑所在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数字出版知识也是编辑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编辑只有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精深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了解所在学科的发展动态,提高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以独特的视角策划独具特色的选题,准确把握选题的质量。
3. 创新形式,增强编辑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编辑继续教育形式对提高编辑继续教育质量同样重要。《暂行规定》中已经提出了若干种继续教育的形式,包括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各类培训活动、职业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在职自学、在线学习等。不少学者也提出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科研、自主学习等形式。②有的省市规定参加出版专业的学术会议、发表出版专业的学术论文可以折算为一定的学时;对出版单位自身制定的培训计划,只要年初送省局审核备案也可以折算一定的学时。据笔者了解,不少出版单位为了达到72学时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个经济有效的“养证”方案,应对续展登记注册。首先,出版社编辑通过参加总署培训中心的在线学习获取规定的24个面授学时;其次,出版社制定每月一次、全年共36学时的自主培训计划,邀请出版专家、其他领域的专家以及本社资深编辑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并在年初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剩余12个学时则通过参加省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其他方式获取。
为了真正学有所用,笔者建议编辑参加非出版专业学术会议、发表非出版专业学术论文也可以折算为继续教育学时,激励编辑参加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并撰写相关学科的论文。编辑参加这些学术会议既可以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热点,又可以与参会专家学者零距离沟通,是接受继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翟宇, 东南大学出版社编辑)
注释:
董拯民.勿让编辑继续教育课程成“鸡肋”[J].现代出版,2012(1): 70~71.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篇9
注册登记企业监管工作规范
一、学习制度规范
1、注册登记、企业监督管理人员应加强政治学习,注重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文明高效、纪律严明”的注册登记监督管理队伍。
2、学习内容。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及法律法规;对登记工作中的问题进行适时讲评;对新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做到传达学习不过周,及时更新业务知识;通过学习,达到人人讲政治、懂法律、精业务。
3、学习时间。工作日每天上午8:30-9:00为学习时间。
4、学习方式。坚持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
5、学习要求。学习要保证人员、时间、内容三落实;要有学习笔记本,指定专人做好学习记录;学习实行签到制度。
6、督导检查。县局定期对各单位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抽查、通报,各单位对学习情况要做好定期检查和督导。
二、工作职责规范
1、注册登记、企业监管实行地域管辖、指定管辖和授权管辖相结合的登记管辖原则。
2、注册登记管理科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主要负责办理内资企业(含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登记注册及监督管理工作,其管辖职责主要包括:
(1)负责全县注册登记、企业监督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及考核。
(2)负责全县企业登记注册信息的分析、公开工作;
(3)负责县辖区内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和的注册登记;
(4)负责县局直接注册登记的企业和其他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
3、各工商分局主要负责本辖区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及监督管理工作。
4、审查人员工作职责:
(1)受理审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申请,决定是否予以受理;
(2)受理审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名称预先核准申请,决定是否予以受理;
(3)核准企业、个体工商户名称;
(4)核准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住所(经营场所)、企业经营(营业)期限的变更登记和办理备案登记事项;
(5)核准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年检;
(6)注册登记及年检资料的录入、建档、归档;
(7)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5、核准人员工作职责:
(1)对审查员决定受理并报送的注册登记申请予以审核,做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2)对申请材料需要核实的,做出决定并组织实施;
(3)组织听证和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4)核准企业名称;
(5)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登记制度规范
1、注册登记、企业监督管理工作实行“一审一核”制、首办责任制、AB岗工作制等工作制度。
2、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登记制度,各单位对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离岗培训;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审查员、核准员资格,调离注册登记、企业监管工作岗位。
3、一审一核制
(1)注册登记、企业监督管理工作实行谁审查、谁负责、谁核准、谁负责的“一审一核终身负责制”。
(2)登记注册由受理、核准两个程序完成,受理人履行审查职责;核准人履行核准职责;简易登记事项登记及年检(验照)事项由受理人员直接核准。
(3)审查员、核准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工商注册登记的相关规定,依法审查、依法核准并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4、首办责任制
(1)申请人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有关事务,第一位接待申请人来访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
(2)责任人应做到热情接待,详细解答申请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3)对属于责任人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责任人应负责处理,并一次性告知相关的办事程序及要求。能办的事项,应及时处理;条件不符合或手续不全的,应耐心地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4)对不属于责任人本职范围内的事务,责任人应耐心、详细的告知当事人承办该事务的具体部门,必要时做好协调工作。
5、AB岗工作制
(1)AB岗工作制度是指在工作日内,A岗责任人因各种事由不在岗,B岗责任人应顶岗的工作制度。
(2)注册登记各个岗位都要确定AB岗,保证工作岗位自始至终有工作人员,避免出现无人顶岗的现象。
(3)B岗职责人在顶岗期间应做好本职工作,并享有A岗职责人的职责权利,对A岗的工作认真负责。
(4)A岗职责人因事由不在岗,必须提前做好工作的移交,因特殊原因来不及移交的,B岗责任人要主动顶岗。
6、限时服务制
(1)
限时办结制度是指申请人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事,在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手续齐全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政务服务承诺,在承诺期限内办结申请人提出的有关事务。
(2)承诺期限: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2个工作日内办结;申请企业设立、变更和注销登记手续齐全的,5个工作日内办结;申请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手续齐全的,2个工作日
内办结。
7、预约服务制
预约服务制度是指申请人因工作需要或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办理有关事务或进行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应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在职责范围内办理申请人提出的有关事务。
8、一次性告知制
一次性告知制是指申请人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事项或咨询有关事项时,工作人员在受理过程中,应采用书面形式(两联单、双签名)全面、准确地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依法应当提交的所有文件、证件以及申办条件、办理依据和注意事项等。
9、重大(疑难)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
(1)注册登记审查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特殊情况随时召开会议。
(2)对登记中涉及的一般(疑难)事项,由注册登记科长召集相关工作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对重大(疑难)事项,由县局注册登记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重大(疑难)事项无法准确把握的,应形成文字材料,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4)集体讨论决定有关登记事项应有专人记录。会议记录是有关事项登记的重要依据,应作为内部资料保存。
10、数据录入和档案移交制
(1)工商登记档案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留价值而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书记录资料。
(2)工商登记电子信息实行“谁受理,谁录入”的原则,登记纸质档案实行“谁受理、谁装订”的工作原则。
(3)工商登记电子信息要做到及时录入;纸质档案要做到及时整理,每月装订移交,并由移交人员做好档案移交记录;对档案未能按时装订、移交而产生不当后果的,由直接责任人负责。
(4)县局要定期对本单位登记信息录入和档案整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规范。
四、工作纪律规范
1、注册登记、企业监管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文明高效、纪律严明”,时常牢记“六五六五”禁令,树立良好的工商窗口形象。
2、注册登记、企业监管人员应严格遵守“六不准”、“六禁止”工作纪律:
(1)“六不准”:
①不准迟到、早退、离岗、脱岗,严格遵守单位考勤和请销假制度;
②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
③不准办人情照,收人情费、验人情照;
④不准利用职务之便,私自代理注册业务;
⑤不准接受服务对象礼金、有价证券和礼品;
⑥不准接受服务对象可能影响依法登记的宴请等娱乐活动;
(2)“六禁止”:
①禁止工作时间网上聊天、炒股、玩电脑游戏;
②禁止电脑屏保使用美人照、家庭照,一律使用风景画面;
③禁止使用反动、粗俗用语,散发恶意信息,进行人身攻击;
④禁止登录非法、黄色网站,浏览非法、黄色信息;
⑤禁止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文件、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维护网络安全;
⑥禁止不按规定程序操作电脑,更改电脑设备。电脑不能正常使用时,应按规定报修。
3、凡工作人员违反工作纪律,一次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写出书面检查,取消年内评先、评优资格;二次停职、待岗培训;三次调离工作岗位,并视情节给予处分。
五、着装礼仪规范
1、注册登记、企业监管人员工作时间要严格按照规定着工商制服,着装必须按季、整洁,标志佩戴齐全;工商制服不得与
2、工作时间应使用工作规范用语。
3、申请人到窗口办事时,工作人员应做到热情服务、礼貌待人。
4、接待服务对象时,要使用“您好”、“请稍候”、“不客气”等文明用语,不讲粗话、蛮话、狠话,不得高声说笑,要保持工作场所安静。
5、对服务对象的咨询和意见,要耐心倾听,认真解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准与服务对象发生争执。
六、办公场所规范
1、注册登记、年检场所是工商部门的形象窗口和脸面,代表工商部门的对外形象。登记场所要保持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做到“三齐、四无、五到位、”。
“三齐”即:资料、表格、文具等办公用具摆放整齐;桌椅、电脑、职责牌等办公物品排列整齐;法律法规、办事指南、政务承诺等展示牌匾规范整齐;
“四无”即:办公场所无浮尘、无垃圾、无杂物、无安全隐患;
“五到位”即:工作职责规范到位;登记事项公示到位;文书格式示范到位;工作纪律提示到位;政务承诺公布到位。
2、工作人员应自觉维护办公场所环境卫生。每天上班后应先打扫办公区卫生,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下班后,要对桌面重要物品做好清理保管。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篇10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注册资本 法律冲突 商事自由
一、现实背景
中新网10月27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内容主要有: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在重中之重中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三是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四是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五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行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b限等,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
二、法律与行政法规的冲突
《公司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法》属于法律范畴;法理学中行政法规专指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依据宪法的权限法定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②与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和它发布的行政命令,亦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常务会议的决定是一种行政法规,那么对于这种行政法规与《公司法》的效力如何,我们应该遵守那个制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根据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③首先明确法的效力位阶,可以看出《公司法》不管是从制定机关还是其指定的程序严格程度,都是高于此次常务会议的规定的。根据上位法由于下位法原则,同级权力机关的立法高于同级行政机关的立法。当同级的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发生冲突时,权力机关的立法处于上位、优位,同级行政机关的立法无效。这样我们在适用法律时原则上是先法律后行政法规,现实中确实适用行政法规(常委会决议),这便产生了法律冲突。
我们知道《公司法》对公司设立的注册资本、出资方式、设立登记等做了严格的规定,④但是此次决定确定这些内容就行了大修改,可以说与我们的《公司法》内容背道而驰。按照法律规定,适用规定可以说是违法的,适用公司法又违背了制定者的意愿,这对法律冲突又体现了出来。
公司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问题从公司资本注册制度改革实际操作层面分析,改革面临着诸多的法律冲突。本次国务院力主实行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旨在降低开办公司门槛、放宽公司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对于鼓励投资、提高经济效率角度看,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公司资本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的实际操作将面临着诸多的法律制约和现实问题。因此,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需要对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司法解释等进行统一修订,否则,将面临法律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将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交易安全与秩序制度的建设。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适用此项规定可以说与本次会议精神背道而驰,如适用,亦违背《公司法》之规定,但是按现实来看,我们可能会修改《公司法》来适应这项规定,随之而来还有其他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期待我们去解决。
三、商事自由的高调
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中,这是新一届政府转变职能总体部署和改革方案中又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力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这一句又一句的解释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事活动的未来,也让我们每个大学生瞬间有了创业的冲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公司设立的一些问题。
(一)自由与监管
自由是法律实施的目的,自由的精神也贯彻在宪法、民法的条文中,还包括我们的公司法也一再强调自由,公司法的立法宗旨便可以体现出来。⑤但是,我们的政府,我们有形的手仍然在发挥作用,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府的调控随处可见,时时可见。
当我们在高调的宣传激励投资活力,鼓励商事自由的同时,我们同时看到了政府这只有形的人在发挥效力。且看此次改革内容后续记载: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抓紧依照法定程序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快制定完善配套措施。各省级政府要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抓紧建设本地区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优化流程、完善制度,确保改革前后管理工作平稳过渡。要强化企业自我管理、行业协会自律和社會组织监督的作用,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切实让这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业活力,催生发展新动力。这是一些后续配套措施,我们一方面强调推动公司自由设立,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依然要强调提高监管,加强监督,监管和自由的矛盾仍然进行着。
(二)相对自由的继续发展
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公司的设立制度问(下转第103页)(上接第78页)题,各国公司法都把建立高效、安全的公司设立制度作为本国公司法的重要使命,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别有自由设立制度、特许制度、核准制度、单纯准则制度和严格准则制度。纵观以上制度,是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各个国家的公司设立制度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逐步确定的。
回到中国,我国2005年新公司法第六条规定,我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原则上采取严格准则主义,除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用核准主义,很多学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该全面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严格准则主义,因而在本次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个人设置公司的自由度大大增强。⑥
与当下中国实行的法定资本制度对比的是授权资本制,在授权资本制度下,公司章程通常要求公司在设立登记时写明一个公司资本数额,即授权资本数额。在该制度下,授权资本的数额是明确记载在公司章程大纲中的,也形似一种“注册资本”,但是,授权资本不必然需要发行和实缴,其决定权全在董事会。而由于授权资本允许董事会根据公司经营的实际需要和不时发生的融资需求,随时发行在授权范围内的未发行资本,实现了融资的灵活性,因而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授权资本制避免了法定资本制下的种种尴尬。
以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改革为契机,如果我国公司法进一步顺势而为,采用更为开放的授权资本制度,不但公司在融资方面的灵活性将得到改善,且由于授权资本制要求以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原则为基础,因此公司经营效率和管理层的成熟度也将得到大幅提升,从而在宏观上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势在必行,鼓励投资,激励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也迫在眉睫。当我们启动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防御风险,降低“皮包公司”、“无头公司”的出现率,这时要求政府有良好的配套措施以规范公司的正常运行,如何做到既然市场企业活动起来又让政府的“手”发挥作用恰到好处使我们仍然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进行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既有现实客观情况的复杂情况,也有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围绕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需要全面客观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兼顾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现状,发挥公司自身的积极创造力,理清现有企业注册资本登记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从推动市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要求出发,完善企业注册资本登记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体制建设。
注释:
①2013年10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来源中国新闻网。
②张文显著.法理学第四版[M].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③张文显著.法理学第四版[M].法的效力沖突及其解决的原则.
④覃有土著.商法学第三版,第八章,有限责任公司,第页到166页;第九章,股份有限公司,第169页到189页.
⑤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条,立法宗旨。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推荐阅读:
注册资本资本改革07-28
资本制度改革10-11
中国红十字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制度09-13
注册资本变革08-01
注册资本认缴制10-21
登记注册格式文件08-31
出口商品注册登记管理08-2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0-27
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规定05-27
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