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2024-05-27

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规定(精选8篇)

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篇1

东莞市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集群注册登记管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广东省商事登记条例》《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集群注册定义)本办法所称集群注册,是指多个有限责任公司以一家企业的住所(经营场所)地址,作为自己的住所登记,并由该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组成企业集群的登记注册模式。

本办法所称托管企业,是指为多个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住所托管服务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集群企业,是指由托管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

本办法所称住所托管服务,是指托管企业为集群企业提供住所,并代理收发集群企业的公函文书、信函、邮件等住所联络活动。第三条(住所托管的性质)政府部门、其他单位或个人通过邮政、快递或者其他方式,按集群企业登记的住所地址递送集群企业的公函文书、信函、邮件等,自托管企业代理签收之日起,视为已送达集群企业。对于税务法定文书,应由受送达人或者受送达人的代理人签收。

托管企业代理签收递送给集群企业的公函文书、信函、邮件后,应立即通知集群企业。

第二章 托管企业登记

第四条(托管企业类型)在本市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经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孵化器建设运营企业,可以申请从事住所托管服务。

根据《东莞市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开办的托管企业可以继续从事住所托管服务。

第五条(从事住所托管服务的条件)申请从事住所托管服务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提供托管服务的住所(经营场所)须有明确的可供送达文书的地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场地为租赁的,租赁期限自申请之日起不少于2年;

(二)申请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近3年在工商、税务、公安、人民银行等部门无违法(犯罪)记录及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等不良信用记录;

(三)申请企业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曾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或负责人,在其任职期间该企业近3年未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没有税务不良信用记录。

第六条(托管企业登记)从事住所托管服务,应向登记机关提交以下材料,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取得“集群企业住所托管”的经营范围:

(一)办理变更登记所需的材料;

(二)标明面积的产权证明,属于租赁房产的,还应当提交载明租赁期限的房屋租赁合同;

(三)工商、税务、公安、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具的申请企业近3年无违法记录证明、信用记录证明(包括是否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等不良信用记录情况,下同),及申请企业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近3年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信用记录证明;

(四)托管企业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和联络员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五)申请人签署的承诺书,承诺对申请材料真实性负责、遵守本办法有关规定及行业规程,配合监管部门,积极履行自身义务。

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和联络员在办理登记时,应到场确认其个人信息的真实性。

(六)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执业证书,孵化器建设运营企业提供经市级以上部门认定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证明。

第七条(托管企业住所变更)托管企业在场地租赁合同期限内无特殊原因不允许变更住所(经营场所),合同期满后需要变更住所(经营场所)的,应当提前30日通知集群企业并协助集群企业通过申请换发营业执照登记方式办理住所变更。

托管企业申请住所变更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已通知集群企业的情况说明。

第八条(托管企业终止托管)托管企业终止从事托管业务的,应当通知并协助集群企业办理住所变更登记,在集群企业住所变更登记全部办理完成或托管合同到期、解除后,方可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托管企业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注销登记,须向登记机关提交集群企业住所变更登记全部办理完成或托管合同到期、解除的情况说明。

第九条(联络信息备案管理)托管企业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和市场主体联络员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发生改变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资料修改登记。

第三章 集群企业登记

第十条(集群企业登记)申办集群企业登记注册应当委托托管企业办理,以托管企业出具的住所托管证明文件作为住所使用证明。集群企业住所地址由“托管企业地址”+“(集群注册)”方式组成。

集群企业办理其他许可审批及登记备案时,需提交住所使用证明或场地证明的,使用托管企业出具的住所托管证明文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申请许可的企业经营场所需满足特定面积或布局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集群企业准入负面清单)下列市场主体不得申请登记为集群企业:

(一)经营范围涉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中所列事项的;

(二)从事生产加工、餐饮服务、旅业、娱乐服务、网吧、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处置、食品(含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机动车维修、放射性物品、旅行社、互联网金融、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证券服务、拍卖、典当、仓储、物流等行业的;

(三)港澳台、外资企业不得申请登记为集群企业,经市科技局认定的港澳台创新创业人才投资设立的除外。

第十二条(集群企业住所变更登记)托管企业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的,集群企业应当在托管企业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申请换发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集群企业解除托管)集群企业与托管企业解除托管关系,应当在解除托管关系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机关申请住所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并提交解除托管关系的证明。第四章 托管企业与集群企业义务

第十四条(托管企业住所变更后续处理)托管企业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的,应当在托管企业住所(经营场所)变更后30日内,在原住所(经营场所)继续为尚未变更至新住所(经营场所)的集群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

第十五条(托管合同)托管企业为集群企业提供住所托管服务,应当订立书面托管合同;托管企业为集群企业提供税务代理服务的,应订立书面合同,明确涉税文书签收、记账、报税等服务内容及双方法律责任。

合同应当约定集群企业自愿接受托管企业和本市监管部门属地管理,集群企业因消费纠纷、涉嫌违法等情形,监管部门通过托管企业通知其到场接受调查、调解或提供有关证据,集群企业不配合的,托管企业有权根据监管部门的意见单方解除托管合同。

合同应当约定集群企业自愿委托托管企业代理签收政府部门、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公函文书、信函、邮件等。

第十六条(托管企业管理制度)托管企业应当制定集群企业管理制度和细则。第十七条(托管企业档案管理义务)托管企业应当建立集群企业管理档案,档案内容包括:

(一)托管企业代理集群企业办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及其他许可、资质、登记申请的结果及相关文件;

(二)集群企业投资人、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的主体资格证明(身份证件)复印件和上述人员的联系电话及与集群企业约定的联系方式;

(三)代理税务、代理记账的,应有台账及凭证;

(四)托管企业与集群企业签订的托管合同书;

(五)托管企业与集群企业定期联系情况记录;

(六)其他应保存的档案资料。

第十八条(托管企业配合部门监管义务)托管企业应配合监管部门对集群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托管企业应当协助监管部门督促集群企业按时提交报告,公示企业信息,及时办理税务申报及其他应当办理的许可。

托管合同到期未续约,或托管企业与集群企业双方同意提前解除托管关系的,或托管企业依本规定第十五条单方解除托管合同的,托管企业应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登记机关,其中托管企业单方解除托管合同的,应同时书面通知集群企业法定代表人。

托管企业发现集群企业违法线索,应当立即书面通报监管部门,并协助监管部门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九条(托管企业季度报告制度)

托管企业应建立季度报告制度,每季度结束后10天内,向属地登记机关书面报送履行托管义务情况、集群企业联络情况。

第二十条(托管企业联络员制度)托管企业应建立联络员制度,联络员要向登记机关备案,负责与监管部门联系工作。

第二十一条(托管企业保密义务)托管企业未经授权不得泄露或不当使用集群企业财务数据、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身份证号码、住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第二十二条(托管企业信息公示义务)托管企业应当通过网站公示本企业登记注册信息、联络方式,托管的集群企业名单及其登记注册信息、许可信息、联络情况等。托管企业应当为登记机关信息集中公示提供数据或数据接口。第二十三条(托管企业主动联络义务)托管企业通过约定的联系方式,超过1个月无法联络集群企业的,应通过网站公示无法联络的集群企业名单;超过3个月无法联络集群企业的,应将无法联络的集群企业名单书面报送登记机关;超过6个月无法联络集群企业,且约定代理税务业务但已过超过6个月没有发生代报纳税的,托管企业应邮寄一次通知信函至无法联络的集群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人身份证地址确认经营情况,确认结果书面通报登记机关。

第二十四条(集群企业配合托管企业管理义务)集群企业应当配合、协助托管企业按本办法的规定履行义务。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对托管企业的监管)下列情形,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外,纳入信用管理,登记机关根据情况可以暂停办理托管企业新设集群企业登记业务,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托管企业隐瞒违法(犯罪)记录、不良信用记录等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工商登记,或者串通集群企业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工商登记的;

(二)托管企业未履行本办法第九条、第二十条规定,或备案虚假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和市场主体联络员信息的;

(三)托管企业未按本办法规定通知、协助集群企业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的;

(四)托管企业未履行本办法第四章规定义务的;

(五)托管企业建立集群企业档案不齐全、内容不完整,经登记机关限期改正仍不改正的;

(六)托管企业连续两个季度未按时向登记机关报送履行义务情况、集群企业联络情况的;

(七)托管企业不按规定在网站上公示相关信息,或者不为登记机关集中信息公示提供数据或数据接口,或者公示的信息不完整、不规范、隐瞒真实情况,经登记机关限期改正仍不改正的;

(八)托管企业不配合不协助登记机关加强集群企业管理,或串通集群企业逃避登记机关监管的。

第二十六条(集群企业异常名录)集群企业未按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办理住所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的,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对集群企业的监管)

托管企业通过约定联系方式无法联络并书面上报登记机关的集群企业,登记机关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连续6个月以上未开展未经营活动的,登记机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集群企业通过变更住所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不得再次登记为集群企业。

第二十八条(其他法律责任)托管企业、集群企业存在其他违法行为,由相关部门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章 行业自律

第二十九条(行业协会)鼓励托管企业成立集群注册托管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负责制定集群注册托管服务行业规范、集群企业托管业务规程、托管服务合同格式文本,明确托管企业、集群企业的责任义务;对集群注册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并向登记机关和有关部门报告;协调解决托管企业与集群企业之间的经营纠纷;对违法失信的托管企业予以公示;建设集群注册托管行业协会网站,为托管企业信息公示提供便利服务。

第三十条(托管企业接受行业管理)鼓励托管企业加入行业协会,遵守行业规范和业务规程,接受行业协会的管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解释部门)本办法由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有效期)本办法自2018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 月 日。

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篇2

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组织, 正在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 它是围绕核心能力,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 与全国乃至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 合作目的达到后, 合作关系随即解散。以此种形式, 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 为我所用, 从而缩“从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不仅如此, 灵活的“虚拟组织”, 可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目前, 欧美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引进了虚拟组织模式, 竭力实施敏捷制造等实践活动。

但是虚拟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契约混合体, 伙伴的独立性、分散性与合作的动态性使得协作的难度大, 由此带来系统内部运作的高风险。同时虚拟组织中的信任、沟通与跨组织文化问题也成为了虚拟企业的发展障碍, 阻碍了这种新型组织方式的发展。

二、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模式

虚拟组织的性质决定了虚拟组织是一个临时的、动态的组织, 而其成员本身的经营是长期的、持续的,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使企业连续的形成虚拟组织成为新的难题, 由此引出了集群化管理模式。

1. 集群化管理能够提高虚拟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集群化管理, 虚拟组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 提升整个组织的竞争能力, 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 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 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2. 集群化管理能够保持虚拟组织的相对稳定性。

虚拟组织具有临时性、敏捷性的特点, 这是虚拟组织无与伦比的优势所在。但是, 又正是由于虚拟组织之间相互独立的关系, 无法保证形成长期的供应链, 并且在技术创新项目中, 各自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加之各系项目开发成功后, 又可能为了形成技术垄断而打破供应链的平衡, 因此, 企业合作中的机会主义问题突出。虚拟组织产生的利益不能长期维持。通过集群化管理, 可以加强虚拟组织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 群内组织之间密切联系, 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 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 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 在集群内部虚拟组织能够长期稳定的被组建。

3. 集群化管理有利于虚拟组织长期持续发展。

集群化管理从整体出发挖掘虚拟组织的竞争优势, 突破了虚拟组织的边界, 着眼于一个特定范围内中, 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集群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邻域竞争优势的虚拟集群, 考虑整个集群的竞争与合作, 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虚拟组织和成员的利益。当整个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时候, 虚拟组织的向外扩张力将大大的增强。

三、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环境建设

1. 集群平台的建设。

集群平台是集群中组织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 平台可以是非正式组织, 例如论坛, 也可以是正式的组织, 例如协会。集群平台的构建能够减少虚拟组织成员寻找伙伴的时间与费用;降低了构建虚拟组织中的交易成本 (包括谈判、签约、执行等成本) ;创建了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的氛围与合作机制;减少了不同企业的文化与运作方式的冲突;减少了信息在跨组织传递中的技术与标准障碍。

2. 信息网络的建设。

网络技术是实现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最强有力的保障虚拟企业是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 因特网及其相关的IT技术是虚拟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地理上的分散, 成员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主要通过网络, 这就要求成员之间在技术上要统一标准、相互兼容, 充分的利用网络完成各成员之间的交流。

3. 诚信机制的建设。

诚信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 在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在虚拟组织中, 成员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 成员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成员之间的深刻信任, 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因此诚信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诚信变成一种标准, 虚拟组织的集群化管理模式才能健康的生存下去。

4. 集群化管理下政府的定位。

虚拟组织在集群化管理模式下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减少甚至消除政策、体制的制约对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影响。政策制约主要就是由于国家缺乏关于虚拟组织的法律规范, 这要求政府不断制定, 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制约的根本在于各自为营的行政狭隘观念, 实施集群化管理必须打破这一障碍才能打下稳固的基础, 形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统一运作的虚拟组织集群网。集群化管理的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 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 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 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 繁荣集群经济。

凡事有其利, 必有其弊, 任何企业网络组织形式都有其不可避免的优势与劣势。虚拟组织协作的难度大、机会主义倾向严重等弊端已经一步步地显现出来, 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的提出, 较好地解决了虚拟组织的矛盾, 适应了虚拟组织发展的要求, 对虚拟组织能够长期、和谐的发展必将是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全球虚拟业务框架与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1 (12) :71~72

[2]易军:虚拟科技园组织结构与模式探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8)

集群化管理 篇3

关键词:基层党校图书馆 集群化管理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集群化管理,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将区域内基层党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在同一业务平台,实行统一规划、协调采购、联合编目、集中检索、通借通还、共建共享,形成虚拟化的区域“大党校”格局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 基层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现状

2006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议”,确定了首批以中央党校为主体、由全国15家副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联合参与的15个具有党校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大型数据库的共建工程[1],但对于省级以下图书馆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加之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基层党校特别是区县级党校图书馆的业务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数字资源还是空白,笔者就烟台区域内13个区县党校2013年图书经费进行调查,最多的3万元,最少的只有0.5万元,其中只有1个党校实现了图书的业务自动化管理,并购买了知网充值卡和超星读书卡,大多数党校电子资源的购置费为零,教师的教学科研主要依靠网上资源以及零星的几本期刊和报纸,有急需下载的文章只能到他馆寻求帮助,存在着严重的资源缺乏、供给不足的状况。而对于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明显优于基层区县级党校的市级党校,也存在着资源闲置与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囿于单个党校的培训规模以及师资规模,已购的上万甚至十几万的数字资源其有效利用率还是较低,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较为严重。以烟台市委党校购买的中国知网为例,知网可同时检索和下载文献的标准并发人数为50人,该校共有教研人员50余人,每天同时在线的人数不超过10人,大多并发数是闲置的,未能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而另一方面一些对党校教学科研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特色数据库如统计年鉴、国研网等因单个馆资金有限而无力购置,无法满足党校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需要,因此基层党校图书馆的集群化管理变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 基层党校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优势

第一,具有同一系统的组织优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下进行整体建设,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各级党校属于同一个系统,2008年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上级党委党校负责对下级党委党校进行业务指导”,[2]这种上下级党校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便于进行集中的组织、协调、管理,为共建共享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具有服务客体的同质性优势。党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党校教职员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尽管各级党校所培训的学员层次不同,但所培训的目标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党校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科研内容大致相当,图书馆的资源配置相近,这种服务客体的同质性便于集各党校图书馆的资金、技术、资源于一体,集中采购、联合共建、开放共享,有效地实现区域内党校系统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益解决单个党校图书馆势单力薄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区域内党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干部教育培训以及党的建设工作的大局。

第三,具有畅通的网络环境和开放的集成管理平台优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提供了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撑,而基于B/S模式的第三代图书馆集群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为区域内各个独立分散的党校个体图书馆依托网络而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虚拟整体图书馆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支撑平台。同时由于许多基层党校特别是区县级党校还未搭建自动化业务平台,避免了因异构平台对接而产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和重复建设的浪费,使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基层党校图书馆在集群的技术、资源支撑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一条现实而又经济的可行途径。

3 基层党校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策略

第一,实现基层党校图书馆业务的集成化管理。将区县级党校图书馆的全部馆藏资源(包括书目数据、馆藏数据、读者数据、流通数据)统一集成到市级中心馆的自动化业务平台中,建立全市党校系统图书馆的中心业务数据库;针对党校的学科设置,各馆有所侧重地进行协调采购、联合编目;读者通过浏览器登录OPAC即可检索党校系统的馆藏资源数据并凭借“一卡通”在集群内任意馆都可以预约或借还图书,在方便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最大效能地利用党校系统文献资源。

第二,实现基层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联合采购。图书馆集群管理可充分发挥联合体优势,通过开展联合议价,以团体优惠价格组织引进数据库;对一些利用率高而价格不菲的数据库,基层党校图书馆可以共同出资,在中心馆的服务器上建立镜像站点,各馆通过VPN访问中心馆服务器即可共享,实现各成员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共享成本最小化。

第三,实现党校特色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基于同一业务平台的图书馆集群管理,有利于党校系统间的协调沟通、统一规划,在标准化、规范化、可扩展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合作、联合建库。由于党校图书馆服务客体的同质性,联合建设具有党校特色的党校文库和教学参考资料库,特别是与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能反映当前干部教育特点、适应干部教育需要、并能紧密跟踪学科研究前沿方向的数据资源[3],不仅可以汇聚系统整体合力,达到以强带弱、联动发展,而且可以极大地避免“你有我有、你无我无”的重复建设和人、财、物的浪费。

4 基层党校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保障

第一,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党校图书馆实行集群化管理,必须要从党校事业整体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从培养党的各级各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总体需求出发,依靠各级党校主管部门和校委的行政推动,以确保政策落实、资金到位。

第二,必须建立以中心馆为核心的组织和协调机构。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制度是保证集群内各成员馆高效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市级党校图书馆在资源、人力、经费、软硬件环境等方面都领先于市域范围内的区县级基层馆,在集群管理的组织、协调、引领等方面理应发挥核心作用。

基层党校图书馆的集群化管理,不仅解决了基层党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规模小、藏书少、业务弱、资源匮乏、服务能力差等问题,也标志着区域党校系统图书馆整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形成虚拟化的区域“大党校”格局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干部教育数字化平台,为将来横向上与区域内公共馆和高校馆构建区域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纵向上汇入全省党校系统乃至全国党校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胡利勇.论党校系统信息生态体系的良性构建[J].图书馆,2007(5).

[2]光明网.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EB/OL].(2008-10-30)/

(2014-09-20)http://www.gmw.cn/01gmrb/2008-10/30/content_

854074_2.htm.

[3]周健.党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干部教育[N].学习时报,2014-

09-08(A16).

证券经纪人执业注册登记管理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证券经纪人执业注册登记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经纪人自其取得证券经纪人证书之日起每()检查一次。

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三年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2.按照《证券经纪人执业注册登记暂行办法》的规定,证券经纪人应通过()向中国证券业协会申请执业注册登记。

A.互联网直接

B.其所服务的证券公司

C.各地方证券业协会

D.证券营业部所在地证监局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二、多项选择题

3.按照《证券经纪人执业注册登记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证券经纪人的()等事宜,并对证券经纪人执业注册登记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本题有超过一个的正确选项)

A.注册登记

B.证书印制

C.资格考试

D.后续职业培训

您的答案:D,B,A,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4.按照《证券经纪人执业注册登记暂行办法》的规定,证券经纪人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证券公司应当在发生之日或知晓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向协会进行相关人员执业信息备案。(本题有超过一个的正确选项)

A.与证券公司终止委托合同

B.在执业过程中违反职业道德

C.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监管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自律规则

D.受到证券公司处分

您的答案:B,D,A,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三、判断题

5.证券经纪人委托合同到期,证券公司不提交终止委托合同备案的,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从业人员执业证书管理系统将视同委托合同终止。()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6.证券公司内部营销人员和证券经纪人都是代表证券公司从事客户招揽和客户服务等活动的人员,二者无实质性区别。()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7.证券公司与证券经纪人是委托代理关系,签订的是委托合同,因此,证券经纪人不属于证券从业人员。()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8.一般法律意义上的“经纪人”只包括自然人,而证券经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形式。()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9.未通过年检的证券经纪人,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注销其证券经纪人执业注册登记,证券公司应将其证券经纪人证书收回。()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10.尽管证券经纪人与证券公司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而其从事的业务活动又与证券市场规范运作、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息息相关,因此,证券经纪人的规范管理也必然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企业注册登记管理工作总结 篇5

2014年企业登记注册管理股

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注册登记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6月15日,实有企业2450户,注册资金302314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56%、36.95%。

其中:内资企业224户,注册资金546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3%、23.6%;私营企业2226户,注册资金29684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9%、37.2%。

我局辖区实有个体工商10064户,注册资本3641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0.8%、9.0%。

我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16户,注册资金1136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6.7%、628.2%。

截止2014年6月15日,我局共办理新设立企业212户、变更366户、注销33户,接待咨询2560多次,协助有关部门查询企业档案86户,为有关部门提供数据12次。

截止2014年6月15日,我局共办理股权出质13件,金额500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6.7%和400%

二、认真开展年检和个体验照工作、认真组织,抓好宣传。组织召开了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工作会议,为搞好年检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以及出租车广告牌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企业提高自觉接受年检的意识,及时提醒和督促企业按时参检,通过红盾网,发放年检须知、现场咨询、电话等形式,向企业讲清年检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及材料的

提交,方便了企业,强化了服务。、改革年检方式,年检效率、年检

质量明显提高。今年企业年检采用网上年检的方式,企业通过任何一台电脑,上网登录年检网站,填写年检所需材料,然后只需在家等待网络审查结果即可,如果网上审查通过后,企业便可以打印出年检报告书到工商年检窗口进行实检。

提高服务质量,方便企业办事。今年年检企业股继续坚持对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实行上门实地年检。现场为工业园区的企业38户企业办理年检。、突出年检重点,完善企业法人条件。一是严格审查企业的前置审批。二是严格审查分期出资企业出资到位情况。、年检期间积极做好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给私营企业发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情况登记表》及企业年检表。、企业年检情况:

截止2014年7月6日,已检企业1761户,年检率达92.78%。其中只有21户企业不是通过网上年检的方式进行

年检,网上年检率达到了98.81%。因部分企业存在资质证的检验问题,提交缓建报告书99户。

三、加强登记队伍建设,创建文明高效窗口规范登记行为,提高主体登记质量

为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和规范登记管理工作,我局从点滴做起,从每件事情做起,通过细微的服务,力求达到优质、高效、便捷的目标,依法规范执法行为,奠定规范登记基础。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一审一核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权利、义务,层层落实责任,奠定了登记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登记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坚持依法许可,提高登记效率,进一步健全措施,完善了“一口清”制度,增强了企业登记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

四、提速提效,便民利企,服务经

济发展

我局立足工商职能,在服务指导思想、鼓励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创优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促进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找到了最佳定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注销登记工作。、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建立服务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简化登记材料和发照程序,登记服务窗口推行即时办结,对招商引资项目推行了特殊情况延时服务制度,建立了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创业帮扶和为企业办实事活动。

加快股权出资出质登记工作步伐,力促企业运行优化。帮助13户中小企业解决当前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同时,进一步扩大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允许投资人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权和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帮助市场主体盘活

存量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深化工商数据分析应用,力促投资环境优化。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定期编制《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等信息分析报告,客观反映项目推进落实情况,为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

五、办理案件情况

企业注册股在2014年上半年办理案件并结案14件,入库金额16.5万元。正在办理调查案件4起,未结案。

六、创新服务,提升品质,务求创建实效。

企业股为不断提高窗口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拓展窗口服务内容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窗口建设“四个一流”的目标。

七、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煤炭市场行业的准入关和监管关,加大对煤炭行业和非煤矿山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据乌工商办字2号《关于开展春节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开展了春节市场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45人次,检查高危重点行业132户,对3户企业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配合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乌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乌海市公安局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涉及人力资源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0余户。、利用年检之机,严把企业前置审批许可关。检查的内容主要看前置许可及相关许可证是否过期,其它证照是否齐全。在年检

当中必须有安全设施“三同时”才能年检,否则不得年检营业执照。

八、存在的问题

一、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学习抓的不够紧,时紧时松。工作忙时,便不能够坚持。存有实用主义的思想,业务素质的自我培训标准低。今后将抽出

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分局的学习活动。

二、在办理案件中,着眼点不全面,今后将力争从不同范围发现案源。

三、在信息报道方面宣传的不够到位,由于企业股工作单一,工作量大但可报道的题材少。今后,我股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作全面报道,加强宣传力度。

九、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通过上半年的年检验照工作,从中发现一部分企业在经营中存在注册后超过六个月无业务,并且这类企业注册资本金大多不在账上或不用于生产经营。对此类企业我股要着重监管,重点查处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的企业,从中积累办案经验,争办大案、要案。

集群注册登记管理规定 篇6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硅谷的成功为契机,高新技术产业区在全球兴起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硅谷模式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模式。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特点及其与硅谷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途径是本文的研究初衷。

一、集聚优势与硅谷成功因素

Bahrami,Evans和Cohen认为,硅谷成功源于以下因素:供应商网络(Saxenian,1994),接近大学和研究机构(Storper,1993;Storper和Salais,),劳动力的流动性(Angel,1991;Saxenian,1994),边缘技术,丰富的风险投资以及企业家精神(Gilder,1989)。究其原因,集聚优势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以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有效并且可行的途径。

二、我国高新园区产业集聚现状

自1988年我国批准建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已有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上许多地方创办的高新区,我国高新区的数目估计在世界上是绝对领先的。从高新区创造的效益来看,到年底,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000亿元,产值10000亿元,财政收入570亿元,出口创汇达210亿美元,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高达60%以上。事实上,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这种集聚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高新区的产业集聚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形聚而神不聚”,高新区企业的聚集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新区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区而形成企业聚集的。这种聚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物理”上的集中,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新区数量的增加,各地政策空间日益缩小,靠优惠政策的生存理念渐已成为过去,使得这种聚集的脆弱性暴露无疑。此外,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产品从创新出世到成熟、衰退的时间较传统产业要短得多。

2.缺乏完善的产业群集机制

目前,我国除个别高新区外,真正的聚集体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高新区内产业协同网络尚未形成。Saxenian的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硅谷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协同网络体系。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间业务关联性较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环节也较少,加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中介服务产业发展相当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区产业网络的构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大多数的高新区都是缘大学或研究机构而建,可以说,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拥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机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螺旋结构”作用的发挥,使得高新区企业并未很好地利用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知识溢出,影响了聚集体的形成以及其作用的发挥。

3.缺少植根于本地化的区域文化

Saxenian在其研究中指出,硅谷的成功受益于其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的硅谷文化。而这种所谓的硅谷文化正是与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相容,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它需要敢冒风险的创新。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则明显地有助于这种快速整合。显然,我国高新区的茁壮成长需要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国文化的扶持,也需要有这种异质文化的引入与共生。而目前我国的高新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三、高新技术产业区协同网络管理模式

事实上,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赋予集聚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协同网络中各成员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帕雷托最优。J.B.Barney曾把公司资源划分为实体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它涵盖了公司的能力、组织要素、价值观以及土地、设备和厂房等实体资产。虽然每个公司都拥有多种资源,但最为关键的还是那些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就其内、外部资源的`协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

企业内部资源是企业的主要资源,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就是将企业内部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协同起来,以使它们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1)人力资源的协同。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R&D)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纷繁复杂的各子系统组成了产品研发的全过程。如在软件业中一个复杂的软件包往往由许多相互独立的子程序组成。如果在研制开发过程中,按照产品设计过程逐一完成,则往往由于科技产品的时效性而使产品失去竞争力。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时可以根据研发人员的不同特点(特长),将其组合成一个个独立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负责其中一个子部分,由各工作组组长负责,并由项目管理人员负责其中的衔接,最后项目主管将各个独立的子课题协同起来,如图1所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更为重要的是使研发周期大为缩短,从而为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赢得了时间。

附图

图1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协同

(2)资金的协同。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资金短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外部融资;二是内部融资。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以及企业资信差等特点,加之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中央银行多采取谨慎的信贷政策,无疑加重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困难。其次,由于我国一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收资本及盈利情况等条件的严格限制,二板市场又迟迟不能浮出水面,使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内部融资(上市筹资)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只能通过高息在民间拆借筹集资金,但这又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这样,高新技术企业不能茁壮成长,区域的内源力得不到提高,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到影响。在引入协同的概念后,我们将为高新技术企业缓解资金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资金协同的核心内涵是,即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协同企业内部资本结构和经营计划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资金,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的资金得以充分利用。

2.企业外部资源的协同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资源有限,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以及资源外寻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协同企业外部资源,进行社会化合作和建立动态联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

(1)采购协同。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规模小,产品产量有限,原材料使用量相对较少,故在采购价格、

运输费用上不占优势。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则因其产品系列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使其在原材料的使用上有相似之处,鉴于此,此类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以组成“临时性或流动性采购联盟”。联盟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联盟成员就其相同的原材料采用联合采购的方式,利用批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采购协同。

(2)销售协同。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即不支付就可享受某种资源。体现在销售协同上主要是:新产品进行销售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已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尤其是当新旧产品间是互补关系时)。实现销售协同一方面使得新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推上市场;另一方面还节省了筹建新的销售渠道所需的大量人员费用、广告费用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利用本企业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新产品,可以享受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效应。

(3)管理协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始人或管理人员多为从大学、研究机构独立出来创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潜在的新技术及可能的应用能做出快速反应,但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的协同一方面表现在同行业管理人员的协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猎头市场”引进在该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利用其丰富的管理经验管理企业,使高新技术企业尽可能避免陷入经营中的误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各类专业性公司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应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专业公司的优势,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对于某些不涉及企业核心技术,而又占用大量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通用技术,可采取OEM(即对外发包)的形式,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此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外脑――一些专业性的咨询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力量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建议。

(4)技术的协同。产品研发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但由于企业经济实力所限,其研发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的技术协同,共享技术开发资源,不仅降低了产品的研发成本,还由于研发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同时对具有技术衔接关系的产品进行共享界面设计,使界面成本大大降低。

(5)生产的协同。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产量较少,难以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生产成本较高。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着资源的浪费。而通过生产的协同,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采取某种形式的“动态生产联盟”,就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联合生产,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以及由规模经济产生的效益,极小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就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特性(协同管理的类型、竞争优势及协同可能带来的成本)归纳如下,如表1所示:

表1 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特性分析

协同类型 协同方式的来源 潜在的竞争优势 协同带来的成本

采购协同 共同投入品 企业对投入品的质 量要求不同

共同投入品货源地 降低投入品的成本 致成本高于要求较低 的企业

销售协同 共享品牌 降低广告成本 产品形象相互冲突

共享销售渠道 降低销售成本 一种产品质量低劣使 整体受损

共享销售队伍

生产协同 共享生产能力 提高生产能力 企业对质量或精度 的利用率 的要求之一

技术协同 共享技术开发 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影响技术的独特性 及技术的保密性

对有技术衔接 研发规模的扩大可

关系的产品 提高产品创新性 非标准界面设计降低 市场有效性

降低界面成本

共享界面设计 通过卓越的专利界

面操作实现差异化

人力资源 对人力资源的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的有效协同 共同需求 提高效率配合

资金协同 共同筹措资本、 达到筹资规模,降低 高效的资本市场

利用资本 筹资成本

无形资产 相似的价值链形式 降低受让单元的成本 一种产品质量低协同 相似的价值活动 增强差异化程度 劣使整体受损

协同管理方式可以广泛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各类资源的管理上,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则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及其所处的环境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使用。

(收稿日期-04-25)

【参考文献】

1 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台湾天下出版社,.

2 孙颖,王缉慈.硅谷和128公路的对比看技术创新能力的保持.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9

3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科研管理,.5

4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5 SaxenianA.,CultureandCompetitioninSiliconValleyandRoute128,Cambridge,

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

6 MichaelE.Porter,Cluster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

Review,No.11~12,

7 Barney,J.B.,“FimResources&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ournalof

集群存储实现海量备播数据管理 篇7

以往,电视台节目生产与播出业务受传统技术模式的限制,播出系统备播工作流程主要是基于效率底下的节目磁带库作为近线存储,节目素材从本地上载到播出服务器,人工将播后素材再迁移到带库,无法直观地统一管理备播素材。

近年来,随着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的建设发展,节目的播出业务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国电视节目备播系统正在向网络化、文件化以及流程化的业务系统发展。而随着高标清同播业务需求,按照标清播出文件的码率为12Mb/s,高清播出文件的码率为50Mb/s来计算,每小时高标清同播的素材大小为62×3600/8=27.9GB。传统的在线存储空间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海量备播节目数据的存储需求,因此,建设集中的后台集群存储作为备播业务支撑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播出素材的上载工作,安全稳定地保障备播区域素材到播出服务器的迁移工作,方便直观地开展播后素材管理以及重播、重审工作。

但是海量的备播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向集中的集群存储数据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一方面要应对数据容量的不断扩充,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所有有效数据的高安全性和可管理性。

2 集群存储平台介绍

2.1 集群基础架构

集群存储平台系统主要由元数据服务器集群、存储服务器集群两大部分组成。元数据服务器集群管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管理整个存储系统的命名空间,对外提供单一的系统映像。存储服务器集群存储用户的实际数据,是整个集群存储系统的存储资源提供者。整个集群按大模块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元数据服务器(Metadata Server,简称MDS)。元数据是集群存储的核心,文件的地址、基本属性、列表、一致性维护、负载均衡和副本等信息都存储在元数据服务器上,读写文件时能提供高效的信息随机访问。

存储服务器节点(Data Server)。存储节点仅提供单纯的存储服务,功能较简单,应用客户端根据元数据反馈给它的设备信息和偏移信息直接和存储节点建立通信存取数据。

应用客户端(Client)。此模块安装在需要访问集群存储的服务器或PC上,负责提供统一视图的存储空间给服务器(Windows服务器看到如同新增一个本地硬盘,Linux新增一个挂载目录),同时负责跟元数据服务器交互元数据属性信息,跟存储节点交互数据流。

2.2 元数据工作原理

(1)为了提高元数据的安全性,元数据服务器总是成对出现的,每台元数据服务器上存放的元数据信息metadata在设计时又被拆分为metadatal (M1)和metadata2 (M2)两部分。(2)元数据服务器MDS2提供M1的服务、M2的备份;元数据服务器MDS1提供M2的服务、M1的备份。(3)元数据服务器MDS1既提供M1的服务,又提供M2的服务;元数据服务器MDS2作为备份服务器。(4)元数据服务器MDS2既提供M1的服务,又提供M2的服务;元数据服务器MDS1作为备份服务器。

默认情况下,元数据服务器1提供metadata1的服务,元数据服务器2提供metadata2的服务,假如元数据服务器2异常离线或服务关闭,用户在访问客户端(客户端有读/写操作)时,metadata2的服务会自动切换到元数据服务器1上。元数据服务器2启动恢复服务后,元数据服务器1上的数据会自动同步到元数据服务器2上,保证了主备元数据的一致性和冗余性。

3 备播系统采用集群存储优势

3.1 系统容量扩展

由于备播节目数据量在非结构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指数增长,未来系统所需容量难以预估,初步部署时可预估两年内容量进行部署。集群系统支持ScaleOut的扩展方式,保证整个系统的扩展非常平滑,任何存储节点可以在线地添加和删除,相应地可以在线扩容和缩小容量。添加或删除节点后,存储节点上的数据会均匀分布到每一个节点。

3.2 数据读写性能

集群存储可以使用全台网备播系统现有的以太网环境,总带宽达到2.2GB/s以上,部署万兆+千兆工作站及服务器的高速交换网络。单存储节点的64M分配机制可保证同时多硬盘的读写,加上分布式文件调度的多节点同时读写,使所有的存储服务器上的磁盘性能和网络带宽都可以同时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集群存储系统的聚合带宽由多台存储服务器上的IO带宽相加而成,从而克服了NAS的单一出口点所造成性能瓶颈,可以满足高速度素材送播。

3.3 数据安全性

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实现路径 篇8

【关键词】图书馆;集群管理;Interlib

一、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

由于长期受到原有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地区图书馆普遍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封闭运行的状况中。这不仅造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使得有限的公共资源被重复配置,且固化现象严重,资源使用效率极低,原本紧张的经费、人才、设备、技术、维护等问题越发变得尖锐。部分城市的图书馆长期以来受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观念的影响,各图书馆虽各自建立了文献资源,但各图书馆资源独立,读者只能享受到本馆的资源服务。单一的服务模式给读者造成了不便,也使区域内整体建设的资源得不到协调有效的利用。在这种形势下,公共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应运而出。

公共图书馆集群化管理,即是在网络背景下,选取一个中心图书馆和若干成员馆来组成一个同区域内的图书馆集群网落,所有成员馆都采取统一管理模式,将集群内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真正实现集群服务与管理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并通过统一有效的管理平台和运营规则来实现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管理。图书馆集群化管理不但包括物理上的连通和资源共享,同时更包括各成员馆之间的互利互惠,真正实现了图书馆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的增加。

二、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现状

(一)部分图书馆没有能力开展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各城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呈现多渠道、多载体、多元化态势,并且在数量上急剧增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经费支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集中在省馆和市级馆,县区图书馆无论是经费还是人员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因而部分地级市和非省会城市只有少数图书馆正在筹建,绝大多数的图书馆没有能力开展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二)图书馆联建共享范围不够全面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图书馆联建、共享一体化服务体系网络平台,基本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等图书馆以及图书室文献资源的联合编目、资源共享、一证通服务,而且运行效果基本良好。但是,由于部分石油企业、医院以及中小学校等单位的图书馆属于内部图书馆,单位外市民不能进入其图书馆借阅,造成读者能在统一平台上查询到图书信息,但却不能够实现借还。让联建共享的意义没有完全达到。

(三)图书馆集群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全市实施联建、共享一体化服务体系,由于每个图书馆比较分散,而且面向的读者也不尽相同,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管理机制还较为严重,图书馆工作缺乏宏观的规化、管理、指导以及调控能力,从而造成各个图书馆之间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严重阻碍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知、共享,同时也制约着图书馆的整体网络化建设。

三、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

如今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于集群管理模式最为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系统平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该系统在各地区各类图书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辐射效应扩大到全国范围。目前已发展总分馆集群用户3500余家,包括广东流动图书馆,黑龙江、青海、山西、海南等省共享工程,杭州、宁波、苏州、青岛、大连、长春等实施总分馆的城市。利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可以做到:一是实现图书采访、分编、典藏、流通、检索等业务管理系统现代化,并通过网络将各馆馆藏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平台中。各中小学图书馆可以较好利用中心的资源,快速方便地实现自动化管理。二是建立各学校及乡镇学校多级网络体系,提高图书馆群体为社会配套服务的效能和服务覆盖率。三是书目及全文数据服务。为读者提供网络电子图书借阅与下载、网上资源导航,提供各種数据库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待建的特色数据库、音视频点播数据库等的共享服务。通过统一的跨库检索系统,以统一的读者检索界面来检索各类异构数字资源。四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为青少年读者服务;为各中小学学校提供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网上专家咨询导航服务。

(二)助理技术平台落实

由于图书馆集群管理平台使用对象较多,为了实现该管理平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综合城市不同图书馆的需要,统筹购买书籍。因为是统一的管理系统,并能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可以采取联合购买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对于共有资源要实现相同编目。集群管理系统要对各馆的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对相同资源进行联合编目是实现该平台运作、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3)图书馆群目录代替单馆目录。集群管理系统具有资源共享、资源庞大的特点,对于文献目录的要求不应再是单馆的目录,提供给学生和老师等读者的目录应该是图书馆群的目录。(4)要做到对用户的同步管理,通借通还。各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馆藏资源不同,为方便读者,集群管理系统需能做到多校的通借通还,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三)完善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机制

体制机制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其中总分馆制是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就是要在现有条件下节省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共享,通过一证通用、通借通还等服务,将最终完善图书馆服务网点布局,形成“图书馆群”,实现市域范围内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图书通借通还的目标,使图书馆公共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联合体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并相应建立业务管理中心,即文献采编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构建一个分布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以联合体中心馆为核心,各成员馆加盟,中心馆负责系统的组织、指导、协调与技术保障工作,提供门户网站服务,各成员馆承担文献信息传递等服务功能。

(四)深化图书馆集群管理,树立服务全社会的建设理念

图书馆服务全社会是针对区域内图书馆发展不均衡、资源分布不均状况,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该理念源于图书馆集群理念,是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上的表现形式,是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服务全社会首先应重建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地方的文化服务理念,树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理念,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的文化教育理念,以兼容并蓄为宗旨的文化创新理念;其次,重塑服务模式,从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扩展,从馆内封闭式向馆外开放式扩展,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扩展,从综合服务向专题、特色服务扩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图书馆已开始使用集群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规范标志、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共享资源”的管理模式。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在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道路上艰难前进,我们要积极的探索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实现路径,从制度、理念、平台搭建与执行等方面真正实现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全面覆盖。

参考文献:

[1]梁斌.图书馆集群管理总分馆制模式的构建及发展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年11期.

上一篇:年气象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桃坪乡中心小学巡河和汛期学生护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