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资本制度(共8篇)
授权资本制度 篇1
论授权资本制度与折衷资本制度应当缓行
[内容提要]资本制度无庸置疑是公司制度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不仅涉及公司本身,更与整个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在公司资本制度的选择上,近来一直存在着法定资本制与折衷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之争,不可否认主张实行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的声音似乎更高一些。如果仅从制度方面考虑,此种观点似乎更站得住脚,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国家而言,一项制度不仅要满足先进性的需要,更要满足国情的需要。本文从……
如果说资本是公司的血液,那么公司资本制度就是其运行的规则。纵观公司资本制度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一个在安全与效率之间不断寻求最佳平衡点的过程。
法定资本制充分体现了人类在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出现初期为保证交易安全所持的谨慎态度。随着效率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人们逐渐发现固守资本制度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经济的效率,于是资本制度又走向了追求效率的极端――授权资本制应运而生。授权资本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无可否认,但其导致公司的滥设和损害交易安全同样有目共睹。当人们遍尝了这两种资本制度的优缺种种后,便试图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于是出现了折衷资本制的设计。就安全性而言,折衷资本制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法定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的优点,成为资本制度的新宠。关于折衷资本制本身的优点在理论和他国实践中都得以充分的论证和体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在我国,就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而言,学界大致持如下观点:对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折衷资本制,而对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授权资本制。在这个问题上,多数学者的分析论证主要立足于资本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但鲜有充分考虑在现阶段我国的相关社会环境是否适合实行这两种制度。作为总体法律制度乃至社会制度系统中的一部分,某项具体法律制度是否会被整个制度系统和社会接纳,其自身的优越性并不足以成为论证其立足于一国社会制度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不能与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制度磨合成为一体,或时机不成熟就贸然引进,再好的制度也只会被社会系统排斥在外,并由此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一个立法上的例证就是证券法确立的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体制,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金融业混合经营的趋势就已初露端倪,但考虑到我国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立法者还是切合实际地采取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营监管体制,这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拒绝与国际接轨,只是国情使然。
一、折衷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的共通之处
客观地说,折衷资本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法定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的优点,从辩证的观点看,集两种制度优点于一身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情况下也会集两种制度的缺点于一身,出资不实和导致欺诈的恶疾同样会出现在折衷资本制中,并且随首次发行资本与授权资本界点的位移而程度有所不同。既然折衷资本制设计的初衷是在部分地保证安全性的同时降低公司的门槛,那么公司设立时发行或缴付的资本必然只相当于公司总资本的一部分,那么从纯理论上我们可以简单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折衷资本制更接近于某种资本制度的话,答案显然是授权资本制。如果说公司滥设和导致交易秩序混乱是授权资本制的两大致命缺点,折衷资本制同样会遭遇类似问题。既然这两种资本制度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为什么许多国家还是选择了其中之一呢?答案就在于,虽然从法律角度来说,“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1],但就经济而言,效率应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说毕竟法律是为经济服务的,这是国家选择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的根本原因。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法律制度必须完美无缺,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要基于某种制度的优点采用该制度,必须同时为其固有缺陷“买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此缺陷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降至最低。也就是说,采用某项法律制度不仅要从制度本身考虑,同样要有经济上的考虑。引用法律制度不能不计成本,就比如在原始社会中土地的主要用途是放牧而不是耕种,相对于土地数量而言,社会人口较少,牧群也很少。在此不存在施肥、灌溉等其他使土地增值的手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土地所有权的公共登记制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其收益,并且代价很大[2]。同理,在公司资本制度的问题上如果时机选择不当会遭遇同样情形――付出本可避免的经济代价与社会代价。在此笔者认为授权资本制与折衷资本制安全性缺陷的弥补,首期缴付或发行的资本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完善的个人和社会信用系统及具有较大能动性的司法制度。
二、中国实行折衷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度的时机仍不成熟
(一)社会环境:信用在克服折衷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缺陷中的事先基垫作用
法律的作用在于增加破坏信誉的成本,使人们自觉地也是被迫地遵守信用。从制度本身来讲,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如果好的信用环境在授权资本制下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其保证交易安全,那么它在折衷资本制国家发挥的作用会更大,故在这里只须分析信用在实行授权资本制国家对资本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就可以了解信用在实行折衷资本制的国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实行授权资本制的美国为例,其资本运作的效率和安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相关法律极为健全,并且信用观念已深入人心。美国的信用管理服务可以追溯到1830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相关立法有17部。即便如此,自美国的“安然”、“毕马威”、“施乐”等信用丑闻曝光后,据美国一个公司调查,全美在纽约上市的7000家公司中,有1/3的财务报告不真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纽约时报》披露,52%的美国公民认为美国经济正走在危险的道路上[3]。立法如此完善的征信国家尚会出现这样的信用问题,处于信用危机中的中国拿什么来降低现阶段实行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所必然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呢?我国目前属于非征信国家,国人信用观念淡漠,信用的维持仍处于自发或放任自流阶段,国家尚未制定专门的信用法律,有关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也刚刚开始,1997年人民银行批准了9家信用评级公司,才掀开了信用评级的始页。2000年7月,上海率先在全国实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并采取政府M建公司运营,才开始有了消费者信用服务公司[4]。在此种背景下,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的判断:我国每年信用缺失的代价是5855亿元。其中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造假售假造成的损失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地财务成本约2000亿元。有人估计,GDP中大约有10%-20%为失信的损失成本[5]。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中国企业信用调查报告”:我国有77.9%的被访者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信用令人担忧,有62%的企业认为在商务活动中一定要谨防受骗[6]。目前的信用状况已经如此,甚至有人悲观地估计中国重新产生信用需要50年,在这样的信用背景下实行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只会令中国的信用危机雪上加霜,信用危机反过来又会在
一定程度上抵消或抹杀这两种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虽然同是出现失信的状况,中美两国的情况却大有不同,美国是在立法相对完善的情形下出现信用问题的,反映出其法律应社会的需求应该进一步完善的需要,而我国的信用危机出现的背景是无相关法律予以规制,如果说美国面对的是第二轮信用立法的呼唤,那么中国面对的首要任务是初步构建其信用体系与信用立法。我们不能因为美国出现一系列的信用丑闻就将信用立法和信用管理体系贬得一文不值。在我国现在的信用状况下,实行自由的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无疑为恶意圈钱或的人开了制度上的口子。
(二)、司法环境:司法在克服折衷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缺陷中的事后补救作用。
有权利就要有救济,实行折衷资本制或者授权资本制赋予公司股东更宽泛的权利,相应地,可能受其影响的相对方在范围或受侵害程度上都不同程度上有别于在法定资本制下,所以对股东相对方权利的救济应更为完善充分。美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在股东责任方面,逐渐形成了公司人格否定原则、深石原则和控制股东诚信等原则,并逐渐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或借鉴。该救济途径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公司人格否定理论,在英美法系称之为“刺破公司面纱”,该理论的孵化器为英美法系,更确切地说是判例法。该理论作为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曾倍受推崇,即使在某些方面曾受到质疑,但其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在两大法系的司法框架下,该理论在法律制度和法律职业者方面获得了双重认同,因而获得了产生和生存以及被移植的可能性和空间。在保护股东相对方利益的.同时也求得了公司法人制度的自身发展。一项法律技术或法律理论的产生是有其特殊背景和环境的,其他国家移植也不是无条件的,虽然并非将其土壤全部移植,但也应在主要成分上不要有太大的差异,否则只会出现水土不服等症状。当初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移植公司人格否定这一法律技术时,至少具备了较高素质的法官这一非常重要的条件。我国司法制度与两大法系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司法方面的差异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在适用法律时有着较大的能动性,具有造法的功能。由于其司法的基本特性,就授权资本制来讲,因其较为灵活,实施起来出现的情况必然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司法能够及时地予以补救,公司法人格否定原理就是以判例法形式确认起来的,在英美法系判例法具有法律效力,能够较为及时地回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弥补成文法立法滞后的缺陷。法官创造了判例法,也正是由于判例法这种法律传统的存在,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程度上的发挥,法律的相对灵活性也因此而来,授权资本制的缺陷因此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弥补。就大陆法系来讲,以德国为例,德国虽然不承认判例的法律效力,但法院判决实践中,经常能够确立一些惯常做法或惯例,例如,德国联邦法院在1987年的一个基本的、造法性的判例中判决:即便在股份法中没有提及,所有涉及公司根本的事项必须得到股东大会3/4多数的同意[7]。就公司人格否定的法律技术来讲,德国并不是予以全盘照抄,而是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远远小于英美法系。
从司法的灵活性以及公信力的角度而言,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有代表性的大陆法系国家,其司法体系中都具有能够不同程度地弥补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缺陷的制度。那么从同一角度看中国,在中国判例没有法律效力,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有限,对于个案中出现的法律没有涉及的问题,若利用禁止权利滥用、诚实信用原则无法解决,法官往往束手无策,很多时候,只有在一类案件成批出现、情况比较严重、成为一类典型时,才可能由最高法院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法律进行解释以适用于个案,司法应变力不高,而且救济途径不畅,法律中大量的权利没有规定救济途径,而规定了救济方式又无法操作的情况比比皆是。没有救济或救济不及时是实行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的大碍。其后果只能是给予少数人更大的圈钱空间,而广大的中小股东只有买单的份。在中国,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直接导致司法的公信力不高,据北京市对企业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发生纠纷,首选“私了”为解决方式的占65%,首选诉讼为解决方式的只占20.8%[8]。一言以蔽之,就克服折衷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缺陷而言,中国并不具备司法制度和公信力方面的条件,我国的司法制度还承受不了实行授权资本制或折衷资本制带来的司法震荡。
2、法官素质方面的差异实行授权资本制或折衷资本制对法官的素质要求极高,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英美法系法官遴选制奉行“经验”、“精英”、“年长”的原则,德日等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在法官选任上近于严酷,虽然法官选任机制大有不同,两大法系在法官的任命上的共同点是从法官质量和数量上严格把关,使得法官精英化。特别是英美法系的法官,在没有先例时,他们可以创造先例,而有先例时,他们可以通过区别的技术对其进行扩张或限制性解释。即使对制定法的解释,也有较大的自由伸缩空间。所以英美法有法官法之说。一方面,法官本身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格,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法官具有灵活适用法律的权力,这种能力+权力式的组合在法官能力过硬的前提下,以能力巩固其权力,以权力加强其能力,更能够发挥个人能力与司法权力互动的优势。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往往从律师中脱颖而出,这些法官具有相当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当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先例或对先例进行扩张或限制性解释,甚至创造先例,最终解决问题。任何法律制度的产生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的。如果说,授权资本制的产生是在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反对束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那么法官的高素质与司法的灵活性就是实行授权资本制的最有力的救济,给予公民最广泛的自由的同时也给予其最强大的威慑与最严厉的惩罚,这也许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制度体现出的一个特点。即使在大陆法系,其法官地位虽然不如英美法官,但因其入门的门槛极高,其素质之高也是必须承认的,以日本为例,统一的司法考试素以十分严格著称,其平均及格率基本上维持在2%左右。反观中国,法官整体文化层次不高,非专业化现象相当普遍。我国法官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政法院校的毕业生,二是部队转业干部,三是考入或调入的其他人员。我国对法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低,初任法官的学历起点是“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知识”,而就经验来讲,没有任何要求。法官不懂法、枉法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目前法官中当然不乏精英人士,但总体来说,我国法官的素质不足以适应灵活的折衷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所带来的复杂情况,以能力+权力的公式观之,若能以高能力为基础,该公式对法官的地位和司法的公信力可以起到乘数效应,但若以低能力为基点,恐怕只能对二者带来“开方”效应,落实到折衷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结论就是:若以我国法官现在的总体素质,给予其这两种资本制要求的对于个案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能导致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好的资本制度被现实抹去了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成为其向当事人要钱的工具,结果就是司法的更加腐败。
结语:国家应根据自身的法律传统与现实需要参考他国的做法,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立法时机,这里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不
仅指法律方面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环境,至少是一个大体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就公司资本制度而言,不可否认,折衷资本制与授权资本制的制度设计折射出对人的自由的充任尊重与对人本身的充分信任,但制度不是产生和存在于真空中的,故意的和过失的“恶”与其他制度的不完善还是大面积存在的,本文认为近期内不应急于将授权资本制或折衷资本制付诸实施,而应致力于法律制度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的改造,至少是初步改造,待到成效初步显现时,实行新制度的时机会更加成熟些,起点也更高,少走一些弯路,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参考书目:
[1]ThomasHobbes,Device,ed,S.P.Lanpreche,NewYork,1949rh,part13,B2.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第4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江金骐《警惕信用建设被“注水”》中国经济快讯周刊第三十一期。
[4]陈文玲《中美信用制度建设比较》新华网引自经济参考报209月20日
[5]高帆《信用缺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中国国情国力年第九期
[6]同[3]。
[7]联邦最高法院判例民法编83,121,Holzmueller-Urteil
[8]赵刚古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中国法学》第一期
授权资本制度 篇2
事实上, 大陆法系的资本三原则理论体系, 在历经数十年理论与实践的冲刷之后, 早已难再维持其本来面貌, 授权资本制和折衷资本制的引进, 修改了资本确定原则原有之涵义, 使得章程规定的注册资本总额, 已相当程度丧失其信用保证的指标功能;特别股或溢价发行的可能, 也改变了原始资本定义, 认为资本即是发行股数乘以票面金额的概念;而随着新兴金融工具相继出现, 财务管理日趋复杂, 致使资本定义与公司实务间的落差增大;加上公司处理财务, 尚可藉由中间证券, 如可赎回特别股或受偿顺位殿后之债券等, 致使公司法当初藉由资本三原则以保障公司债权人权益之功能, 在现今其实际作用已相当有限, 因为目前公司债权人最希望得知的, 乃是公司适时准确的披露相关财务讯息, 以作为其对于交易风险、机会、价值等评估的依据;另外, 由于世界范围内会计处理方式日新月异, 资本三原则原本的设计理念, 也不符合当今税法会计原则的运作, 无法全部适应现代公司活动的特质。所以, 资本三原则本身, 也要配合外在时代发展而有所调整。
比如, 大陆法系一向立法以严谨著称的德国, 是较早采用法定资本制的国家, 并演绎出以资本三原则为核心的一系列公司资本制度理念。但是随着企业内部发展的需求, 或资金取得的便利与合理, 德国学者即以实证分析该国公司法规有关资本三原则的多处规定, 发现其已与企业实际要求不尽相符。从而, 资本三原则之肇始者德国, 除大部分条文维持不变外, 已逐渐将以往严格、甚至僵化的部分规定, 予以适度的放宽规定或弹性调整, 以求公司资金更合理周全的取得与运用。
由此, 大陆法系的立法政策改变了原有立场, 不再以传统资本三原则固步自封, 正视人合团体的分合原则, 以更积极的态度, 思考建构保障债权人的更为有效机制。如德国法学发展经验显示, 在肯定股东退股与除名运作的同时, 除仍严守资本充实与维持原则, 以求尽善保障债权人权益, 并肯定公司之独立法人格地位, 同时尚容许某些例外特殊情况外, 得以既有学说及法说所发展出来的直索责任补强现行法规定不足之处, 此种兼顾整体全面法制度之规范, 在立法政策上来说较为妥善, 应该是值得中国仿效的做法。
当今世界各国公司法出现了一个管制从严到松, 从法定资本制到折衷资本制甚至进而到授权资本制的这样一个发展潮流。大多数学者认为, 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行授权资本制的条件。但是整个世界公司法发展的方向是不可改变的, 中国去年的《公司法》修改也因应了这种发展潮流, 在法定资本制内部做了比较宽松的规定。正视资本增值性的要求, 对公司资本进行动态和静态辩证统一的理解和规范。
那么在对传统公司法上的资本制度进行了修正和变革后, 如何保护债权人利益?这是人们甚为担心的一个问题, 也是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将来我国公司法采用更加弹性化的资本制度时才没有后顾之忧。
首先, 应当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现代化的资本制度与整个社会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公司的设立时采用宽松的资本制度, 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 公司自己没有遵守信用的意识, 交易相对人又无法通过第三方的信用体系来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经营状况, 这个社会的商业交易将会充满了投机与欺骗。
其次, 不仅要从立法上, 更要从审判实践上建立“揭开面纱”制度。废除法定资本制是为了刺激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为公司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 而并非为股东、公司滥用权利逃避债务提供方面。因此, 在废除了法定资本制的情况下, 有必要建立“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如果发生股东投资不充分或者只有名义投资或者抽逃资本, 或者发生公司不遵守公司程式等现象, 则应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 使股东直接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我国修改过后的《公司法》已经引进了这一制度, 但是在审判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制度, 使其发挥该有的作用并避免大规模的负面效应, 殊值思量。
再次, 应当强化董事、经理的受信义务及其执行机制。董事、经理是公司的管理者, 其对公司资产增值负有直接责任, 如果董事经理经营无责任心, 或者违背良心“偷窃”或者“浪费”公司资产, 必将直接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 间接损害债权人利益。因此, 公司法应当强化管理者的受信义务, 使其尽心尽责地经管公司财产, 忠诚地将公司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 保障公司资产的增值保值。如果董事经理违反了其受信义务, 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通过派生诉讼机制来落实这种责任。目前, 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仍嫌原则性过强, 操作性不足。
最后, 强化披露制度, 尤其是对公司债务结构和公司前景分析以及债务担保与保全等信息的披露。让有关利害关系人在充分了公司的资本和资产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理性决策。如果利害关系人通过相关信息披露或者通过其他手段了解到公司资信状况不佳或者行为不良, 则应慎重决定是否与这样的公司建立交易关系。
授权资本制度 篇3
关键词:公司法;授权资本制;债权人利益
公司资本,是指记载于公司章程的由股东出资构成的公司财产。它是公司独立人格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司所有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公司资本制度,则是围绕着股东所缴纳的出资所创设的一系列的规则及程序的总和。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法定资本制、授权资本制及这种资本制三种公司资本制的模式。
一、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
我国《公司法》制定于1993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刚接触市场经济体制,各种法律法规、配套设施等还不完善,市场中有很多不确定性,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的状态,导致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危机,亟需法律加以规制,较为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应运而生。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法定资本制也导致了抽逃出资和虚假出资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国有企业一枝独秀。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为了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需求,2005年《公司法》修正案采用了折中资本制。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相对放松了公司的出资比例及出资形式,允许了公司分期缴纳出资等。2013年《公司法》修正案,确立了授权资本制度,取消了注册资本的最低注册资本、货币出资比例、实缴资、出具验资报告等限制,便于活跃市场、避免资金浪费,公司增资程序相对灵活,实现了将公司资本制度从法定资本制向授权资本制的变革。
二、授权资本制下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缺陷
公司资本制度的选择,是在效率和安全上的抉择,我国《公司法》先前选择的较为严格的法定资本制,是以追求交易安全为目的,但现在的授权资本制,则其功能转移到追求效率上,自治空间更大,但利益和风险也是相伴而生的。
新的《公司法》没有最低注册资本额的限制,在促进投资的同时,却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欺诈事件发生,而且在破产时降低了公司对债权人的清偿能力;我国目前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导致了债权人与公司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扰乱债权人投资决策;现行的法律只规定了公司高管的勤勉义务、注意义务及股东代表诉讼,但没有对债权人承担直接的责任规定,可能导致诚信的缺失。
三、授权资本制下的完善措施
授权资本制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它的运行并不是孤立的,有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及实施环境,法律规则的背后总蕴涵着一定人文类型的法律传统所凝聚的价值理念。
(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我国社会信用状况确实,尤其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诚信关切债权人的切身利益。首先加强诚信立法,以法律来规制社会的诚信;其次推动社会诚信评估制度的建设,通过专业的评估方式,对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最后,建立一系列的失信惩罚制度,从民事处罚延伸到行政及刑事处罚,推动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立。
(二)落实资本充实原则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司资本的不足及抽逃资金,现在我国立法没有最低注册资本额的限制,但并不等同于在成立公司从事特定的经营活动时不需要最低的资本额。我们应贯穿资本充实的原则,将公司的资本保持在与其从事的经营行业相对应的资本数额以上,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以此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三)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
公司信息披露是保护债权人的重要方式,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大都有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公司的资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资产信用要求对公司的资产情况作出真实、准确的计量,由此才能对债权人进行“量化”的精确保护。完善公司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使公司财务信息曝光于债权人,通过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对公司决策事前控制及事后的监督,推动公司内部信息的披露。
(四)特定行业的强制保险制度
新《公司法》下新设公司没有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限制,而且在公司资本原则的影响下,公司若采用欺诈手段成立或抽逃资金,尤其是对那些影响范围广、危害更为严重的公司。随着我国《公司法》授权资本制的确立,为避免大规模侵权行为对债权人的侵害,有必要在《公司法》中增加对特定行业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增强对债权人的保护。
(五)扩大高管的信义义务
《公司法》虽然规定了董事的勤勉义务及忠实义务,高管仅在公司破产时才对债权人承担责任。我国《公司法》应增加高管对债权人信义义务的承担范围,扩大到公司自申请设立到破产的整个阶段,以此增加高管的责任心。除了民事赔偿责任外,增加行政乃至刑事责任,保障公司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营。
授权审批管理制度 篇4
授权审批管理制度
第一条 目的
为不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明确授权的机制、原则及责任追究,建立合理的授权审批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对
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全部人员有效。
第二条 授权审批的原则
2.1 坚持授权的范围和深度与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程度及管理人员的控制水平相匹配的原则。
2.2 坚持根据公司管理经营情况变化适时调整授权的原则,兼顾相对稳定 和持续优化。
2.3 坚持授权与授责相结合,有权必有责,授权范围内的事务产生的结果由被授权人承担,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2.4 坚持授权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权利被恰当、有效使用。第三条 授权审批的范围
3.1 本制度所称授权是指总经理按照公司章程、《总经理工作细则》及董事会的相关规定,对董事会授予其行使的经营管理权限再次分解、下放,赋予公司副总经理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代表公司处理具体经营事务的决定权,以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决定。
3.2 总经理授权的范围必须为在公司《总经理工作细则》及董事会相关书面决议中已经明确授予总经理的权限。具体包括预算内的经营性支出、固定资产购置权、销售折扣审批权、部门经理及以下员工的任免、奖惩、休假、差旅、薪资、福利权;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开关店合同、广告合同等预算内支出项目合同的签署权等。3.3 公司涉及对外投资、担保、借款、抵押等董事会的权利及预算外的经营支出、固定资产构建支出等权利,总经理无权授出。
第四条 授权审批的程序及管理
4.1 公司《审批授权表》的拟定及修改由财务管理中心负责,财务管理中心所属内控风险管理部及财务部负责对具体授权事宜的评估及各主体对已授权利使用的监控,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的变化、内部控制逐步健全的情况及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控制能力的提升情况及各部门对授权的建议和意见提出对公司授权的调整建议,报分管财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审核、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核通过,总经理签批后生效。
4.2 公司各部门、各管理岗位对公司已经颁布的《审批授权表》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也可向内控风险管理部及财务部提出书面提案,内控风险管理部及财务部应当适时受理、开展相关调研和评估,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提案人。
4.3 原则上,内控风险管理部及财务部至少每年对授权审批制度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根据评估情况提出对次年《审批授权表》的具体条款,于每年12月25日前逐级报分管财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经理审批。
4.4 《审批授权表》未涵盖的新业务或者未确定批准权限的项目发生时,相关业务部门必须事先咨询公司内控风险部。如有必要,由内控风险部按照上述程序提请公司审批,严禁未经授权实施审批;
4.5 公司通过《审批授权表》授给各副总及各部门经理、子公司经理的审批权限,原则上各被授权人不得再行授出;各副总认为确有必要授出的,由《审批授权表》明确的各被授权人商内控风险管理部门同意后签署转授权文件授予相应部门负责人,同时将转授权文件副本抄送内控风险管理部及财务部备案,并将该转授权事宜向涉及该转授权限业务的全部部门和员工公告。第五条 授权审批的形式
公司授权审批通过《审批授权表》的形式体现,该《审批授权表》经公司分管财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经理签署并向公司全员公告后生效。财务部、机要秘书保留签署文件的正本并在OA系统中留置。
第六条 控股子公司的授权审批
6.1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公司依法行使对控股子公司的股东权利和义务,向控股子公司派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制订并决定投股子公司的以下重大经营决策:经营方针、投资方向、对外投资、担保、借款、抵押、制订控股子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决定控股子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决定并审批控股子公司的预算、决定控股子公司预算外的经营支出、预算外固定资产构建支出以及利润分配等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决策等。并对控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6.2 为提高公司控股子公司管理效率,控股子公司的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不再行使对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权利,由公司采用竞聘方式选择和派出控股子公司经理,负责控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具体规定如下:
6.2.1 控股子公司经理应视同公司部门经理(总监)进行管理,其任免按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相应任免管理办法及流程进行处理。
6.2.2 控股子公司经理一经任命,将依照公司颁布的《审批授权表》中相应子公司业务审批授权范围在已审批的预算内行使公司授予子公司经理的相应审批权限。
6.2.3 控股子公司经理在子公司行使的日常管理权限,需由子公司执行董事签署授权委托书,授予子公司经理行使除本制度第6.1条中应由公司依法行使的所有股东权利和义务外的其他子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权限(具体包括在《审批授权表》所载金额范围内的预算内的经营性支出、固定资产购置权、销售折扣审批权;该子公司所属员工的任免建议、奖惩、休假、差旅、薪资、福利权;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开关店合同、广告合同等预算内支出项目合同的签署权等。)此授权至该子公司经理不再担任相应职务之日起自动失效。
6.2.4 控股子公司经理向公司销售部总监、营销中心副总裁汇报工作。控股子公司由营销中心统一指挥,统一执行公司的各项营销管理政策,并由公司营销中心与人力资源部共同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案,报公司审批后由销售部总监对控股子公司经理进行季度、的工作绩效考核。
6.3 控股子公司执行董事应当履行以下职权:
6.3.1 负责召集控股子公司经营汇报会,同时要求控股子公司经理定期(最少每半年一期)向股东(公司)报告子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销售业绩。
6.3.2 对控股子公司月度、季度、的财务报告的知情权及对控股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审计结果的知情权。
6.3.3 对控股子公司经营情况的质询权;对聘用的控股子公司经理的考核建议权;对连续出现经营不善、未完成公司确定的子公司业绩考核指标的,或出现其他重大损害子公司利益事项的子公司经理的罢免权。
第七条 监督监察
7.1 公司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物流部、信息部、机要秘书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审批授权表》的规定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审核、监督被授权人对所授权利的使用。
7.2 公司审计部门每年定期或者不定期审查授权执行情况,并根据审查情况至少每年出具一份检查报告报送公司总经理及董事会。
7.3 公司董事会对控股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健康性以及持续有效提升经营能力进行审查,对子公司持续经营不善、其经营已与子公司设立的战略目标相偏离或背离,或子公司出现其他重大损害公司利益事项时,董事会将依照相关问责管理制度对子公司执行董事进行问责。
第八条 授权审批的责任追究
公司将不断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全面贯彻有权必有责,权责必相称的原则,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本着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的态度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在公司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审慎行使被授予的各项权利,并全责承担因不当使用权限而引发的各项后果。具体如下:
8.1 违反公司制度规定不恰当使用权限或超越所授权限处理公司事务,公司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机要秘书等职能部门应拒绝办理相关事务,同时将其不恰当履职的情形抄送其上级领导;一年内发生类似情形三次,经审计部调查属实的、予以降职处分;
8.2 对其权限范围内的事务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审批,一经发现将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等处分,如因此给公司带来不良影响或造成损失的,应该赔偿全部损失并处降职、免职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公司决定是否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8.3 被授权人在办理公司事务中有掩盖事实、弄虚作假或滥用权利、营私舞弊等行为的,一经查实立即予以解职;如因此给公司带来不良影响或造成损失的,被授权人承担全部责任并予以赔偿,同时由公司决定是否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附则
9.1 本制度由财务管理中心内控风险部负责解释。
中国##银行授权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中国##银行(以下简称##银行)一级法人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辖属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依法经营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授权,包括直接授权和转授权。
直接授权,系指##银行总行对辖属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授权。转授权,系指根据##银行总行或上级行的授权并在本行受权范围内,省级分行(含直属分行,下同)对辖属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二级分行对辖属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县(市)支行对辖属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授权。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授权机构,系指向辖属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授予经营管理权限的##银行总行、省级分行、二级分行和县(市)支行;受权机构,系指接受经营管理权限的##银行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
第四条 ##银行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具有法人资格,在总行或上级行授予的权限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严禁越权从事业务活动。
第五条 分支机构的行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受权机构的代表
人,代表该分支机构、职能部门行使授权范围内的各项权利。
第六条 本制度适用于##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对境外分支机构的授权,由总行根据我国和驻在国(地区)的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另行规定。
第二章 授权依据
第七条 依据下列指标,对分支机构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授权。
(一)所在地经济发展情况;
(二)资产负债规模;
(三)资产质量;
(四)经营效益;
(五)经营管理水平;
(六)风险状况;
(七)其他影响授权的情况。
第八条 对分支机构授权按省级分行、二级分行和县(市)支行依次逐级进行。若有必要,总行可以对辖属任何分支机构直接授权。
第九条 根据职能部门的职能、授权执行情况及主要负责人的素质,按照权责一致、合理适度的原则,对职能部门授权。
第十条 根据受权机构经营管理、授权执行、风险控制等实际情况,可对授权实行动态调整。
第三章 授权方式
第十一条 授权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银行基本制度和上级行授权,对辖属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从事日常业务经营管理活
动进行基本授权。
第十二条 授权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银行基本制度和上级行授权,对辖属分支机构、职能部门或个人从事创新业务以及超过基本授权范围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特别授权。
第十三条 基本授权采用书面即授权书形式,在授权机构盖章、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后生效。
第十四条 授权书是指授权机构制作的向受权机构授予经营管理权限的书面文件。
第十五条 授权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授权机构名称;
(二)授权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
(三)受权机构名称;
(四)授权范围;
(五)授权期限;
(六)其他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十六条 ##银行授权书采用统一标准格式文本,统一文本由总行法规部制定。
第十七条 受权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向授权机构申请特别授权。第十八条 特别授权采用批复形式,或者签发特别授权书。第十九条 对受权机构的特别授权申请,授权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原则上为十个工作日)未能给予答复,视为同意授权。
第二十条 权限不明确时,受权机构应向授权机构书面请示并取
得明确授权。
第四章 授权范围
第二十一条 基本授权的范围包括:
(一)资金组织管理权限;
(二)资金计划管理权限;
(三)信贷管理权限;
(四)结算业务管理权限;
(五)财务管理权限;
(六)外汇业务经营管理权限;
(七)代理业务管理权限;
(八)银行卡业务管理权限;
(九)资产损失管理权限;
(十)机构、人员和劳动工资管理权限;
(十一)法律事务管理权限;
(十二)非业务活动经营管理权限;
(十三)其他经营管理权限。第二十二条 特别授权的范围包括:
(一)创新业务权限;
(二)超出基本授权的权限。
第五章 转授权
第二十三条 转授权必须遵循有限原则,不得大于原授权。第二十四条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内部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可以对营业所转授权。
第二十五条 转授权采用书面即转授权书形式。转授权书内容、格式参照授权书制定。
第二十六条 转授权不当时,上级行可以调整或撤销原授权。第二十七条 各分支机构的转授权,必须报上级行备案。
第六章 授权的调整与终止
第二十八条 基本授权的有效期原则上为一年,特别授权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有效期。
第二十九条 发生下列情况时,授权机构可调整或撤销原授权,并报上一级行备案。
(一)受权机构发生重大越权行为;
(二)受权机构的行为失当造成重大经营风险或法律责任;
(三)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四)内部机构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五)其他情况。
第三十条 调整与撤销授权,应重新制作授权书,并收回原授权书。
第三十一条 发生下列情况时,原授权终止:
(一)实行新的授权制度或办法;
(二)受权机构发生分立、合并等情况;
(三)受权被撤销;
(四)授权期满;
(五)其他需要终止授权的情况。
第三十二条 ##银行法定代表人及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变更时,若授权范围等内容不变,授权书、转授权书继续有效。
第七章 授权管理
第三十三条 各级行的法规部门是授权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授权管理的组织协调、授权管理制度的制定、授权内容的法律审查、授权文本的制作以及授权管理的综合评价等工作。
第三十四条 没有设法规部门的行,由各行办公室负责授权的综合管理工作。
第三十五条 受权机构应在授权期满20日内向授权机构报送有关授权执行情况的报告。临时发生重大风险,应及时向上级行报告。
第三十六条 总行或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对辖内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相关业务授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重大风险情况实行跟踪监测。根据检查和监测情况,对调整授权提出意见,对越权违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第三十七条 各级行的稽核监察部门要把检查监督受权机构执行授权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有权对越权违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章 责任
第三十八条 受权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发生滥用权利、不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影响##银行信誉或造成经济损失,要追究受权机构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受权机构未经授权或者超越授权开展业务活动,影响##银行信誉或者造成经济损失,要追究受权机构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如授权不明确,受权机构未经请示擅自开展业务活动,影响##银行信誉或者造成经济损失,要追究受权机构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省级分行可根据本制度制定转授权实施细则,并报总行(法规部)备案。
第四十二条 本制度由总行负责解释。
企业内部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 篇6
制度名称
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
受控状态
文件编号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规范资金支付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有效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及资金风险,保障各项经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企业所有的支出依照已批准的预算及审批程序核准后支付。
第3条
企业对资金的支付实行分级授权批准制度。
第4条
本制度所称的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停留在货币阶段的那一部分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第5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各职能部门。
第2章
货币资金管理的原则与依据
第6条
为加强企业对货币资金的管理,本企业实行资金预算制度,资金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严格遵循资金预算流程的规定。
1.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资金预算,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起指导性作用。
2.企业根据资金预算和月度工作计划,编制月度资金预算,作为企业月度资金管理的指令性标准。
第7条
企业财务部设资金管理岗,负责收集各部门的月度资金收支计划,编制企业的月度资金预算,并提交企业月度工作会议讨论批准。
第8条
批准后的月度资金预算是企业下月资金使用的准则,必须严格遵守。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由使用部门申请,副总经理、总经理共同批准后,财务部方可办理。
第3章
资金支付的程序规定
第9条
企业各职能部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1.支付申请。各职能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应随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
2.支付审批。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
3.支付复核。财务部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4.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册。
第4章
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授权审批规定
第10条
企业资金支出申请的审批权限类别。
1.审核:指有关管理部门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对该项开支的合理性提出初步意见。
2.审批:指有关领导根据审核意见进行批准。
3.核准:指财务部负责人或指定人员根据财务管理制度对已审批的支付款项从单据和数量上核准并备案。
第11条
企业预算内资金审批权限规定。
各职能部门资金支出申请按规定经领导审批后须由财务部门核准。具体各类用款的审批权限如下表所示。
企业预算内资金审批权限说明表
工作事项
使用部门
部门长
财务部长
财务总监
总经理
固定资产购置
―
万元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批④
―
万元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货款支付
―
万元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核④
10―
万元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办公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招待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差旅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培训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通讯费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宣传广告费用
3万元以内
提出①
审批②
审核③
审批④
3万元以上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利息支出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批③
工资、奖金、福利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对外捐款赞助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对外单位借款
提出①
审核②
审核③
审核④
审批⑤
第12条
企业预算外资金审批权限规定。
企业预算外资金支出的审批程序为: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财务部审核,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审批。
第13条
企业货币资金支出必须逐级审批,各级经手人必须签署审批意见并签字,严禁越级审批。
第14条
超过10万元的资金使用,必须经过总经理的审批,批准后财务部方可办理。
第15条
财务部资金管理专员负责保管财务印章,严格按照上述资金支出审批权限与程序监督各项资金支出的执行情况,同时资金主管应定期向财务总监、总经理汇报资金收付情况。
第5章
附则
第16条
本制度由企业财务部负责制定、修订及解释,本制度自总经理办公会审批通过之日起执行。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公司资本制度研究 篇7
关键词:资本制度,法定资本制,出资责任
1 资本三原则——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
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 原为法、德所创, 后为大陆法系国家所继承。我国公司法第36条、第84条、第94条等规定体现了资本三原则的要求。公司资本三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公司的偿债能力、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维护交易安全。这些原则对维护债权人利益和保障股东的利益以及维护交易秩序都有一定的意义。
资本三原则是对公司资本规则的抽象概括, 在公司法中并没有直接加以规定。资本三原则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日益脱离现实, 遭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抨击, 它的价值理念也备受质疑。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不难发现, 公司的注册资本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在公司成立后, 公司的资产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资产和资本总是不一致的, 因此注册资本对于债权人而言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对于债权人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的资产信用。“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的转变, 其突出的法律意义不在于设计多少新的法律制度和增加多少法律条文, 而在于对现行公司法制度的改革, 在于取消由转变信用决定的、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制度和约束, 改革现行的资本制度, 发展和完善公司的财务和会计制度, 并从实现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全面和根本性的保护。”
2 法定资本制的坚守者——我国公司法的立法设计
(1) 法定资本制由法国、德国首创, 为众多大陆法系国家所模仿。法定资本制度注重债权人利益保护和商业交易安全理念。法定资本制度对公司设立的门槛过高, 阻碍投资, 而且公司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 从而贻误商机, 这种资本制度已为许多国家公司法所废除。“废除最低注册资本的理论依据是, 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具有任意性, 而且与公司的真实资本需求没有关系, 因而对债权人的保护就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
(2) 授权资本制为英、美公司法所创设, 其中美国是典型的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国家。授权资本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赋权。在这种制度下公司设立不会因为资金不到位受到影响, 公司在运营中需要增加资本或减少资本不需要召开股东会, 董事会在授权范围内凭其商业判断就可以自行决定, 减少了公司成本, 避免了资本的浪费。
(3) 折衷资本制是大陆法系国家在吸收授权资本制优点的基础上, 采用介于法定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之间的一种新的公司资本制度。该制度是授权资本制的改良品种, 它吸收了传统的法定资本制的一些因素, 对董事会的授权加以限制。折衷资本制既规定了一个较低的、确定的公司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 又赋予了股东在法定比例及一定的时间限度内灵活出资的权利。相对于法定资本制而言, 减少了设立公司的难度, 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司运作, 提高了社会资本的运作效率, 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3 有待完善的出资责任制度
3.1 违反出资义务所承担的出资责任
“大陆法系国家学者一般认为, 投资者认购股份的行为是申购人 (股东的前身, 简称认股人) 与公司 (或设立中公司的机关) 所缔结的以加入公司为目的的社团法上的入社契约行为。”“英美法系学者认为, 股份认购是一种表示愿意购买一个公司 (包括设立中的公司) 当时尚未发行的特定数量的股份并支付价款的要约, 与公司的配股行为 (承诺) 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契约关系。”“ (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构成对公司章程的违反, 从根本上讲, 是一种违约责任。因此, 如果因为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而给其他已经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发起人不依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 应当按照发起人协议承担违约责任。”然而如何理解公司法第94条的规定呢? 根据该条规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缴足出资的承担补缴责任, 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有疑问的是其他发起人或设立时的董事可否要求未缴纳出资的发起人承担违约责任呢?该条没有给出答案。笔者认为若排除违约责任的适用, 在公司成立前未缴足出资的需要承担补缴和违约责任, 而公司成立后只需要承担补缴责任, 这显然违背了逻辑和理性。因此笔者认为股份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缴足出资的仍然违反了发起协议, 还应当承担对其他发起人或公司的违约责任, 这样才符合法理。
3.2 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责任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责任有违约责任、补缴责任、差额填补责任及其他股东的连带责任, 表面上看其设计是比较完美的, 是加强公司的资本信用的保障, 但实践中这些违反出资义务的责任由谁来进行追究呢?首先我们来分析其他股东或发起人的立场。公司的资本状况公司的董事和公司设立时的发起人最清楚, 对于公司成立后资本充实情况更是了如指掌, 如果有股东没有出资或者出资不实, 他们在催缴无果的情况下会提起诉讼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胜诉后, 若该股东被强制执行如数缴纳了出资, 大家皆大欢喜, 但若该股东无可执行财产, 或可执行财产少于应缴资本, 那么公司其他股东或发起人就面临危险即承担补缴责任, 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次, 董事是否会以公司名义提起诉讼呢?也不大可能。因为公司的主要决策由董事和主要控股股东决定, 而董事依然听命于控股股东, 以公司名义提起诉讼, 其他股东或发起人同样面临前面所分析的风险, 权衡利弊他们依然不愿以公司名义提起诉讼。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公司法对股东出资责任的规定存在缺陷。公司法需要进一步明确出资责任的追究主体, 建立完善的出资制度制度, 必须在立法中明确责任的追究主体是公司, 建立催告失权制度, 公司设立时的股东或董事必须承担催缴责任。可以考虑如下行权步骤:公司设立时的股东或董事通知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于一定期限内缴足出资;期限经过后仍未缴足的通知失权并追究其违约责任;通过拍卖的方式充实资本, 其他发起人承担差额填补责任;若公司设立时董事怠于履行义务, 则规定公司设立时董事承担连带责任。
参考文献
[1]傅穹.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冯果著.公司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旭东.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授权资本制度 篇8
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
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的有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我院的医疗技术准入授权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范围:本制度是指医院开展的一类医疗技术的授权以及已获上级行政部门批准实施的二类、三类技术的授权。
二、授权准入与审批流程:
1、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申请开展医疗技术操作的人员进行资格授权与再授权,医务股和护理部分别负责对申请医疗技术准入的医(技)师和护理人员进行审核与日常监管。
2、授权准入条件:凡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持有相应资质上岗证的各类技术(如《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血液透析质量管理规范》、《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我院医护人员需取得相应的准入资质后方可独立开展该技术,并符合卫生部、卫生厅颁布的相应管理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未规定的其他准入要求应为在我院有执业资格的医师和护理人员,以及有相应毕业学历和职称的检验、药剂、康复、病理、放疗等专业技术人员。
3、授权时间:每两年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权限审核,审核时间为次年10月;每年10月对新分配职工及新聘职称职工的医疗
技术进行授权审批。
4、具体审批流程:
手术/操作级别的授权:开展手术/操作的医师、护理人员→填写《手术/操作级别授权申请表》(一式2份)进行申请→科室质量与安全小组制定本科室考评标准,并对申请人员进行能力考评,填写评估意见后交医务股或护理部→医务股/护理部审核后填写初步审核意见并提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由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签字授予各操作人员相应的手术/操作级别→反馈回相应的科室并在医务股/护理部建档留存。
重症医学科、放疗室、病理科等特殊科室医技人员的授权:申请者填写相应的专科权限申请表(一式2份),科室质量与安全小组制定本科室考评标准,并对申请人员进行能力考评,填写评估意见后交医务股→医务股审核后填写初步审核意见并提交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由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签字授予各操作人员相应的技术级别→反馈回相应的科室并在医务股建档留存。
处方权的授权:取得相应《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且注册执业地点在我院的临床医师→填写《市医院普通处方权审批表》,经科室考核、填写审批意见后交医务股→医务股审批后授予相应的处方号并开通医生工作站权限→开展相应的临床诊疗工作。
具有处方权并获得《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合格证》的临床医师,取得中级职称后(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肿瘤科等特殊科室为住院医师即可),填写《医院毒麻处方权审批表》,并按以上流程申请毒麻处方权。
④操作权/报告权的授权:医技科室医师、检验科医(技)师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在符合相应的准入条件后,填写《医院操作权/报告权审批表》经科室考核、填写审批意见后交医务股→医务股审批后即可开展相应的诊疗/检查操作或出具检查/检验报告。
⑤处方调剂权的授权:药剂科技术人员在符合相应的准入条件后,填写《医院药师普通处方调剂资格审批表》→经科室考核、填写审批意见后交医务股→医务股审批后即可进行普通处方调剂。
具有普通处方调剂权的药师获得《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合格证》后,填写《医院药师毒麻处方调剂资格审批表》,并按以上流程申请毒麻处方调剂权。
⑥护理人员技术准入: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并符合相应的准入条件,在科室进行为期2个月的试用期工作后→填写《聘用人员劳动合同鉴定表》,经科室考核并签定考核意见→交护理部审批→开展相应的临床护理工作。
⑦各类介入手术/操作及麻醉科的授权:参照医院《高风险技术操作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授权和管理。
三、监督和管理
1、各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应结合本专业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对科室申请医疗技术准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评和初步认定。
2、医务股/护理部负责对申请医疗技术准入人员的考核、授权与再授权实行动态监管工作,除日常对科室考评工作进行监管外,还应每两年对授权项目及授权资质进行更新。对于在两年考核周期内出现严重医疗安全安全不良事件的,医务股/护理部应向医院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提出相应处罚意见。
3、新调入职工或新晋升职称达准入资质的医护人员,按医院规定的审批流程进行申请。得到医院授权后方可独立开展相应医疗技术工作。
4、当各类医疗技术人员违反本管理规定时,按照医院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四、本管理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授权资本制度】推荐阅读:
授权制度05-12
再授权制度10-21
腾讯授权管理制度08-11
医院院长授权管理制度05-26
对子公司授权管理制度06-12
资本市场制度08-03
资本制度改革10-11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05-26
公司资本制度研究07-14
资本金制度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