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共9篇)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1
**银行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贷管理,进一步规范信贷决策行为,不断提高办贷效率,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总体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是指总行对所属关键信贷业务岗位、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和支行授予开展贷款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
第三条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是本行信贷经营和管理岗位在授权范围内履行的授信业务管理职责和应尽义务。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贷款是指本行对客户提供的各类信用总称,包括本外币贷款、贸易融资、银票承兑与贴现、保函、担保等表内外信用业务(银票承兑、信用证、保函敞口部分计入授权限额)。外币贷款按审批日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入贷款授权管理范围管理。
第五条 授信业务授权管理遵循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别对待、动态调整。
第六条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包括授权和转授权。董事长代表董事会对总行行长授予贷款经营和管理权,总行行长在授权范围内承担贷款管理状况的实际责任。总行行长代表行长室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内对分管信贷副行长、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支行负责人分别授权。支行负责人可在总行行长的授权范围内,对本单位分管信贷副行长和信贷业务人员进行转授权。转授权不得大于原授权。
第七条 总行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贷审会”),按照《贷款审查
委员会工作制度》开展工作,下设贷款会办小组,承担授权范围内日常贷款业务工作的处理。
本行实行审贷部门分离制度,由支行、总行信贷前台部门负责授信调查和授权范围的决策;总行信贷中台部门负责授权范围的授信审查,并按授权范围提交总行贷款会办小组或贷审会审议决策,超过总行行长受权范围的,提交董事会授权人审议决策,需上报省联社备案的,按规定程序报备;总行信贷中台部门负责用信审查和授信条件的落实。
第八条 支行必须设立贷款调查岗、贷款审查岗、成立本单位贷款会办小组作为决策岗,对应会办的贷款实行集体审议,支行负责人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发放。超过授权范围的,按规定程序上报总行审批。
第二章 董事长岗位职责
第九条 董事长根据本行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董事会信贷工作年度、阶段性工作计划,明确信贷工作目标、重点、措施等,经董事会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十条 董事长代表董事会向行长进行贷款授权,并负责监督、考核行长室贷款授权执行情况。
第十一条 董事长不直接处理具体贷款业务,尊重行长在授权范围内所行使的正确决策权。
第十二条 董事长对超出行长授权范围的贷款发放,应根据董事会授权进行审议,对审议事项具有一票否决权。
第三章 行长岗位职责
第十三条 总行行长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内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负责。
第十四条 按信贷管理责任制要求设置信贷管理相关部门,实行审贷部门和岗位分离,并明确其职责,按照岗位要求配置信贷经营和管理人员。
第十五条 及时掌握信贷计划执行情况,正确把握信贷投向与投量,优先满足全市“三农”经济发展的合理信贷需求。
第十六条 审核信贷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不断加强信贷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第十七条 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内,对总行分管信贷副行长、信贷管理部门及支行负责人进行转授权。
第十八条 监督总行贷审会和会办小组的决策,合理使用授权范围内的贷款一票否决权。
第四章 分管副行长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履行信贷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职责,对行长负责。
第二十条 组织制定信贷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督促信贷管理部门和支行贯彻落实信贷方针、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全辖信贷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第二十一条 负责召集总行贷审会和贷款会办小组会议,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决策或审议贷款发放。
第二十二条 协助总行行长合理设置信贷岗位,定岗定人负责。加强全辖信贷管理,加快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组织开展清降不良贷款工作,加强待处理抵债资产管理,努力实现各项信贷工作目标。
第五章 信贷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
(信贷部门是指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国际业务部、授信管理部、风险管理部)
第二十三条 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贯彻执行全行信贷经营方针、政策,负责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 依据信贷管理目标,制定信贷工作计划,分解信贷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措施,落实到支行,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优化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致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全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清降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和考核支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管理情况。
第二十六条 按程序和权限调查、评价、上报贷款,在授权范围内审批贷款。第二十七条 组织开展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客户分类和统一授信等基础性工作。
第二十八条 按时准确上报有关信贷报表,收集与信贷相关的经济信息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总结交流信贷管理工作经验,为支行开展信贷业务提供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
第二十九条 组织开展全辖信贷人员业务培训和岗位管理考核工作。
第六章 支行行长岗位职责
第三十条 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贷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设置信贷岗位,定人定岗负责。
第三十一条 依据总行下达的信贷管理目标,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措施,实现信贷资产质量目标,对本支行的信贷工作负全责。
第三十二条 负责成立由支行行长、副行长、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会计主管等人员组成的本单位贷款审批会办小组,按程序和权限组织会办审批贷款,在
授权范围内,审批发放贷款。同时,承担评价、上报超权限贷款和贷后管理责任。对本支行贷款投放和推荐具有一票否决权,无一票发放和推荐权。
第三十三条 在总行行长授权范围内,对本单位分管信贷副行长、信贷人员进行转授权。
第三十四条 实现总行下达的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目标。
第七章 支行调查管理岗职责
第三十五条 对借款申请人提出的贷款要求的合法性、安全性、可行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调查并提出明确意见,提交审查岗、决策岗审批同意后办理发放手续。
第三十六条 对已发放贷款用途、去向、借款人的资金状况、抵押物、担保能力进行监督与管理,按月收集客户的财务报表,按季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支行负责人和总行信贷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七条 贷款到期前发送到、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并取得回执。第三十八条 建立所分管范围客户经济档案。
第三十九条 负责信贷报表、信用评估、客户分类、客户统一授信、贷款五级分类、信贷档案管理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第四十条 负责行长授权限额内的贷款发放与收回工作。
第八章 支行审查管理岗职责
第四十一条 对调查管理岗提供贷款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如资料不全、不实、不合法、不合规,有权要求调查管理岗重新调查认定或予以否决。
第四十二条 对贷款风险性进行审核,并复测贷款风险度,审查贷款数量、用途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
第四十三条 对贷款的种类、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进行调查。
第四十四条 配合做好对借款人的监督检查、风险防范及实现信贷管理目标的相关工作。
第九章 信贷决策岗职责
(信贷决策岗是指支行贷款会办小组和总行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一般成员)
第四十五条 对提交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审议的贷款投向、投量、种类、期限、利率、方式、违约责任、合法合规性、风险性等提出意见。
第四十六条 对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审议事项的程序、方式、要素等提出意见。
第四十七条 对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的工作提出建议与意见。
第十章 分级授权审批规定
第四十八条 本行董事长对信贷管理工作具有检查、指导、质询等职权。第四十九条 本行董事长代表董事会授予本行行长日常贷款经营和管理权,并对单个贷款总额在5000万元(不含贴现)以上公司类客户新增授信有审核权,必要时行使否决权。
第五十条 本行行长不担任本行贷审会和贷款会办小组成员,对贷审会、贷款会办小组审议通过的事项,签署审核意见,合理行使一票否决权。
第五十一条 本行贷审会审批权限是:
1、单个贷款总额在5000万元(不含贴现)以上公司类客户的新增授信,并按
规定程序报行长、董事长签署审核意见;
2、单笔新增3000万元(含)以上的授信;
3、所有项目授信;
4、集团客户的认定;
5、单个贷款总额在5000万元(不含贴现)以上集团客户的新增授信,并按规定程序报行长、董事长签署审核意见;
6、其他需要贷审会讨论决策的事项。第五十二条 本行贷款会办小组审批权限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1000万元以上至50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不含贴现);
2、单个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1000万元以上至50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不含贴现);
3、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新增授信;
4、符合规定条件的贷款利率优惠: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和所有公司类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②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基准利率上浮幅度;
5、其他需要贷款会办小组讨论决策的事项。以上审议的事项需报行长签署审核意见。
第五十三条 本行分管信贷前台部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国际业务部、资金运营部)副行长审批权限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贷款(单笔发放500万元以上的短期贷款需及时报行长备案,不含贴现);
2、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
(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4、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100万元以上至3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授信/贷款;
5、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0万元以上至3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6、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0万元以上至3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7、单户同日单笔或多笔票面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银票贴现。第五十四条 本行公司金融部审批权限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控制在500万元(含)以下的新增增授信/贷款(单笔新增贷款额度100万元以上需及时报分管副行长备案,不含贴现);
2、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4、存单质押及全额保证金的票据承兑、保函(单笔额度超100万元以上需及时报分管副行长备案)。
第五十五条 本行个人金融部审批权限是:
1、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控制在1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含)的新增授信/贷款(单笔发放50万元以上贷款需及时报分管副行长备案);
2、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
办小组决策);
3、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1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担保方式调整;
第五十六条 本行授信管理部审查范围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新增授信;
2、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新增授信;
3、所有项目授信;
4、专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第三方授信;
5、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和所有公司类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利率优惠;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利率优惠;
6、公司类客户内部信用等级为AA、AAA级和自然人内部信用等级为“良好”、“优秀”的评级认定(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第五十七条 本行风险管理部审查范围是:
1、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用信审查;
2、单个公司类客户贷款总额1000万元以上及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总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担保方式调整(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贷款风险分类形态调整(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4、贷款展期;
5、贷款借新还旧;
6、动产质押贷款。
第五十八条 本行国际业务部审批权限是:客户全额保证金信用证。第五十九条 本行资金运营部审批权限是:单户同日单笔或多笔票面金额
1000万元(含)以下的银票贴现。
第六十条 支行下列行为必须报总行审批:
1、客户年度统一授信及追加临时授信;
2、中长期项目及配套流动资金贷款;
3、公司类客户新增流动资金贷款;
4、超过规定权限的客户内部信用等级的认定
5、贷款风险分类形态调整;
6、贷款展期;
7、借新还旧贷款;
8、银票承兑与贴现;
9、开立信用证、保函;
10、单个自然人客户超过规定权限的贷款。第六十一条 支行审批权限是:
1、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余额控制在10万元(含)以下的授信/贷款;
2、单个自然人客户贷款余额控制在10万元(含)以下的利率优惠(自然人经营性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不含)以下的优惠,由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决策);
3、公司类客户内部信用等级为A级(含)以下和自然人内部信用等级为“一般”(含)以下的评级认定。
第十一章 授权的管理和监督
第六十二条 授信管理部是贷款分级授权日常管理部门,拟定授权人权限,经授权人审定后,负责具体办理授权手续及开展授权管理的综合评价等工作。
第六十三条 监事会负责对行长室、各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及各支行信贷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重大风险情况实行跟踪监督。根据检查和监测情况,对调整授权提出建议意见,对越权违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意见。
第六十四条 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及稽核审计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各支行执行授权制度的情况开展检查和监督,发现越权行为,及时纠正并问责,确保严肃执行授权制度。
第六十五条 总行可根据授权机构经营管理、授权执行、风险控制等实际情况,对授权实行动态调整。
第六十六条 授权采用书面形式的授权书,在授权、授权机构和主要负责人盖章签字后生效。
第六十七条 授权书应报无锡银监分局**办事处备案。涉及外汇业务的授权书,应报**市外汇管理支局备案,支行的转授权书还应同时报总行备案。
第六十八条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本行可调整或撤销原授权。
(一)受权机构发生违法、违纪或重大越权行为;
(二)受权机构失职造成重大经营风险或法律责任;
(三)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四)内部机构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五)总行认为需要进行撤销或变更授权的其他情况。第六十九条 发生下列情况时,原授权终止:
(一)实行新的授权办法和制度;
(二)受权被撤销;
(三)其他需要受权终止的情况。
第七十条 本行董事长、行长、分管副行长及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和各支行主
要负责人变更时,若授权范围等内容不变,授权继续有效。
第十二章 罚 则
第七十一条 受权机构和受权人在授权范围内发生滥用权力、不正当行使权利或者超越授权行为的,要按本行相关规定追究受权机构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2
1.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
只有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才有资格接受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 是一种依据医生的能力来进行对医生能够进行的手术种类进行规定的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的基础, 是医生能够进行各类手术的能力, 是建立在医生足够的手术能力上的。所以, 越是有资历有经验, 越是手术能力高的医生, 才能获得授权去做难度大的手术。这样的授权方法, 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也是对医生的一种激励和肯定。
2. 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
一般来说, 执业医生的手术能力评价不是空口无凭的, 会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度来相对应。在这方面,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制度也在越来越完善。
通常看来, 这样的能力评价是间隔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一次。而且评价的标准也有严格的规定。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级别的手术的完成情况, 是否发生手术死亡事故, 以及有无医患纠纷等等各类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是硬性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只有能力过硬的医生, 才能获得更高的评价, 也才能获得授权处理更高级更难的手术。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 对于医生是很重要的, 关系到一个医生的手术能力, 也关系到医生所在的医疗机构对医生的重视程度。在医疗行业, 医生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执业医生手术能力评价制度的完善, 更是让医生不得不扎扎实实地在实际手术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手术水平,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南郭先生类的医生,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是无处遁形的。
3. 执业医师再授权管理制度
执业医师再授权管理制度的核心, 是再授权程序。一套严格的再授权程序对于执业医生的再授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 执业医生的手术分级再授权程序是比较复杂的, 需要层层的审核和具体的证明资料和能力评估证明。这样做的好处, 一方面是可以严格把关, 让真正有能力的医生能够得到重用;另一方面, 是为了让能力不足却硬要揽重要手术的医生望而却步, 让医院的手术分级授权制度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执业医师的再授权一般是需要在医院内部公示的, 让大家都了解到被授权的医师, 是对医师的一种肯定。而且需要备案, 在医院内保留医生的全部资料。备案也是有诸多必要性的, 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但是一定要引起相关医院的重视。很多医疗机构就是对医生没有备案或者备案信息不完全, 导致了医生资源管理的混乱无章。
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的深入剖析
1. 整体性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和执业医师的再授权管理制度, 这三部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共同形成了对医生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 以及实现了把不同能力的医生按照评级来分配到相应难度的手术中, 实现了医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用。
执业医师的手术能力评价是这三部分的基础, 是进行另外两项授权的前提。这就保证了真正有能力的医生可以得到重用, 不会让医院出现好医生得不到重用而技术差的医生却进行高难度的手术的情况,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 这也是对患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难以想象, 不能胜任手术的医生给我们做手术的情况, 这对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的。这样的能力评价作为基础, 大大保证了医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也让医患纠纷控制在了最低的程度。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再授权制度, 在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基础上, 完整地保证了医生能力和工作的对等性, 让医院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让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能力也达到了最大化。一个基础, 两个分级授权, 这样的有机整体, 既稳固又灵活, 既简单又全面, 为医院的手术治疗高效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 独立性
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 既是有机的整体, 也是单独的个体, 彼此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评价医生能力和安排医生手术工作的各个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不受彼此的影响, 做到公平和公正, 达到最好的评级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 已经有不少的反例, 一些医院因为医生的能力评价含糊不清, 掺杂了各种医生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原因, 导致了没有能力的医生反而在进行高级别的手术,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医院纠纷。在对患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的同时, 也让医院的声誉大受影响。这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要尤其注意。
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的独立性, 保证了对医生能力评价的足够准确和客观, 让有能力的医生的手术能力得到肯定, 让能力稍差的医生能够在相应的低级别手术中得到足够的锻炼。这样的独立性是非常有效而正确的, 医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只要认真坚持制度, 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三、目前国内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制度的优劣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国家的正确政策领导下,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就, 在很多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能力评价以及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在这其中,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承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是要认清的是, 在目前来看, 我国的相关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还是可以有进一步的完善的。
一种好的制度, 总是能够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体系和手术分级授权体系, 就是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形成和完善的, 自然非常适合我国的医疗国情, 能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 我国大力推广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制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医患纠纷方面, 让医院和患者双方都受益良多。相信我国目前的这套制度的优点已经不必多说, 综合起来, 就是:实际操作性强、从程序到备案各方面制度都很完善。
但是, 一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不断改进和进步的, 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 只能加速灭亡, 这是千百年来的道理。在执业医师的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制度中, 这样与时俱进、顺应国家政策的改善更是必须时刻进行的。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要做到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 及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认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 让我们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潮流, 随时进行完善和补充。
目前我过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 但也并不是没有。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医生就反应这样的制度比较繁琐、往往审批流程非常复杂, 庞大的审批程序和人员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费用和开支, 也拖慢了医生能力评价的效率, 给医生带来了不少的时间损失。在这方面的呼声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在积极进行改善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牢记原则, 就是“能者居之”!一定要用尽量简单的制度来选拔到更好的人才, 这样才是这套制度的最终目的。在提出改善意见的时候, 医务工作者也要注意联系实际来进行, 在缩减医院经费的同时, 努力把医生的能力能够检验出来, 不可以让“南郭先生”这样的医师浑水摸鱼, 给医院带来潜在的危害。
总之, 我国现在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管理制度, 是优势大于劣势的, 甚至可以说, 优势很大。我们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只要认真执行, 就可以把医患纠纷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让医院的手术能力保持稳步的提升。
四、总结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医院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是对患者负责, 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一种保障。对于医生来说, 是能力定胜负, 对于医院来说, 更是如此。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已经基本成熟, 优势很大, 需要的只是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严格贯彻和执行。当然, 我国的这方面的制度也是有进步空间的, 广大相关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中积极观察, 努力研究, 提出更好的改进意见, 来让我国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在这方面, 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来寻找原因和突破口, 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也要虚心向国外的一些先进成熟的体系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制度和方法还是有我们学习的价值的, 当然也不能直接照搬, 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这方面, 有待相关人士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青龙, 刘广东, 张思兵, 等.实施手术准入管理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 :28-30.
[2]马金红, 叶舟, 付玲玲.实施医师手术权限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12) :25-27.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分类管理;监督体系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银行内部出现了差错需要对客户进行经济赔偿,或者是由于其他外界因素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大幅度低于预期收益,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不是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一种操作行为风险,它涉及到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业务办理流程的监管,银行内部专用系统的设计合理性,业务审核过程是否存在欺诈,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
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种类:①操作风险:指银行内部专用系统与内部监控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失灵,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差错,银行外部人员欺诈,黑客入侵等风险;②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在申请批款成功后出现信用问题或意外事件导致无能力偿还借款,而造成了呆账、死账的风险;③流动性风险:指因无法为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的增加提供相应的资金,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而导致经济损失甚至是破产的风险;④人员风险:指银行内部的就职人员利用自身职位的特殊性,动用银行资金、操作性违规、造假手续等监守自盗的行为,造成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特性
1.内生性。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营行为对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几乎都发生在银行的内部,尚且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信用风险,基本属于外生性风险。
2.复杂性。由于引起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原因有很多,网络、员工、程序等都会造成风险,加上不可抗拒力因素与信用风险的诱因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其复杂性的特点。
3.隐蔽性。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出现在银行内部,导致了风险存在但并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情景会使银行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这种不易被察觉的风险就是它的隐蔽性。
4.关联性。在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与审核过程中,往往很多业务都是应用于相同的系统,相同的软件,相同的数据,前一项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错误,也有可能被直接应用到下一个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传递,操作流程的环环相扣恰恰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关联性。
三、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与分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的分级管理主要是借助新的监督系统,建立统一监督管理系统平台以及相应的系统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对流程顺序与步骤进行行为监督与确认监督,系统先将风险进行分类,依据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自身的性质、产生风险的行为性质、风险最后的严重程度、风险产生的后果是否可控、后果所造成的影响力等等,综合评估出风险的级别与类型,不同类别的风险配有不同的监管体系,要求不同的业务应按各自的风险类别进行操作审核,并按所涉及到的金额数目和所产生风险的性质进行等级划分,然后逐级进行核查,逐级向上汇报,逐级进行责任划分,逐级进行管理。
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根据已划分好的风险类别和风险级别,安排对应的负责人,遵照本监管系统的操作流程规范进行分类业务办理。在业务办理时,要由各级别负责人进行级别监管审核;并对商业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层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操守培训,上岗前也要对职业操守与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与审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控监督制度,要求管理与操作分离,银行与客户分离,系统程序编制人员与业务监管人员不得从事商业银行内部相关业务的操作。
监管工作还要求借助于相关信息渠道以及相应工具的使用,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发布信息,并将完整真实的信息传递给相关的部门以及现在负责相关联的操作、监管级别负责人,并建立与之相关的高效流程,要求问题及时汇报,风险及时处理,且处理过程必须到位。
明确各级职责、落实整改。明确风险事件的分级标准、核查流程和管理流程,明确各级行领导、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在业务运营风险分级管理的核查途径、分级报告对象和内容;明确各行风险管理岗、现场管理在风险事件分类控制和分级管理职责;各级管理机构根据风险事件划分等级标准,按违规性质、严重程度评定风险等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督促各行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落实和反馈报告。
四、结束语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系统程序、人员操作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风险大都可控,加之现在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业务运营风险的防范,建立并实行新监管系统应用与其相应的新监管体系制度的规范,对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各项操作与操作系统进行全新的改革,实现对业务运营风险先分类,再分级的管理体系,注重新管理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保证了运营机制的高质高效,维护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减少了由于业务运营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黄 艳 敖 建 张大用:商业银行网点操作风险分析与策略研究[J]. 武汉金融. 2011(07):13-16.
[2]李万里: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华北金融.2009(05):15-18.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4
一、本制度适用于医学影像科室、检验科、脑电图室、肌电图室、动脉硬化检查室、骨密度检查室、TCD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室、诊断核医学医疗技术人员
二、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分级授权项目和要求
1.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授权项目:仪器操作和维护和审签报告。
2.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授权要求:按照相关规定接受特殊检查专业技能培训,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专业技师应有专业资格证书。
三、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分级授权程序
1.各相关科室成立技术人员授权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技术人员的权限管理,科主任任组长,为本科室技术权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2.管理小组定期对本科室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诊断权限评估工作,结合每位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与能力明确其具体的权限。
3.管理小组讨论确定技术人员的权限后,填写权限申请表,经科主任签名确认后报送医政科,医政科将申报情况上报科学技术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技术人员方获得相应的操作和诊断权限。审批材料一式两份,一份由科主任保存,另一份由医政科备案。
四、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权限的动态管理
1.根据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级别变动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科室管理小组将适时组织特殊诊疗权限的再评估工作,并在履行申请审批程序后,扩大申请技术人员相应的特殊诊疗权限。
2.一般情况下特殊诊疗技术人员不得超权限实施操作,否则给予通报批评或降低、暂停操作权限3个月至1年等处罚。
3.对德才兼备、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经科室特殊诊疗管理小组、医政科、主管院长研究同意后,可适当放宽操作范围,但应在上级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4.发生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技术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权限的再授权机制
1.被降低、限制医技科室诊疗权限或暂停执业的技术人员,医院将责成本科室的管理小组对其进行考察,考察时间为3个月至1年不等。
2.考察期满后,管理小组对被考察技术人员再次进行操作和诊断权限评估。
3.根据评估结果,如管理小组认定被考察技术人员可以再申请或恢复相应权限,需填写再授权申请表,并经申请技术人员、科主任签名确认后报送医政科。
公司类授信业务督办工作制度 篇5
督办工作制度(试行)
为加大XX支行公司类授信业务督办力度,加快工作进展,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督办公司类授信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按时序完成,特制订本督办工作制度。
一、督办工作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行公司类授信业务开展和领导交办的任务进行督促办理,及时发现和督促解决项目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我行公司类授信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二、交办部门和承办部门
交办部门:公司业务部
承办部门:公司业务中心各小组
三、督办工作内容
(一)对已明确有资金需求的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办;
(二)对已受理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办;
(三)对已审批项目贷款的发放进行督办;
(四)支行领导认为有必要督办的其它事项。
四、督办工作任务
项目督办的任务是督促客户经理及时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进项目的完成。通过督办,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确保被督办项目按时按要求完成从 1
项目调查、审批至信贷资金上账的工作。
五、督办工作办理程序
(一)督办落实
原则上从第一次与客户确定信贷需求关系开始,由公司业务部负责将《项目督办事项登记表》(见附件1)相关事项填好后交承办部门办理落实。下发《项目督办事项登记表》前,公司业务部和公司业务中心各小组应先确定经办人员(客户经理)。
(二)反馈回复
1.督办项目进展情况的反馈,每周一和周三由承办部门经办人员将项目进展情况分两次以书面形式反馈公司业务部,直至被督办项目资金上账或被督办项目不符合准入条件,报经分管领导同意暂不受理为止。要求:经办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反馈被督办项目的进展情况,按时按要求将填写好《项目督办事项登记表》交回公司业务部备案。
2、公司业务部在收到经办人员上报的《项目督办事项登记表》后,及时汇总情况,了解督办项目进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3、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负责于每周一,将督办工作总体情况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向分管公司业务副行长或行长汇报。
(三)立卷归档。督办项目办结后,公司业务部应将督办
过程中来往材料组成案卷归档。
六、督办工作原则
(一)督办工作以催办促办为主,交办部门不能直接代替承办部门处理所督办的具体事宜,即不代替客户经理的工作职能。
(二)督办工作纳入客户经理退出机制中考核,对拖拉推诿、敷衍塞责等作风不实,导致督办项目办理工作拖延或达不到要求的,给予有关人员批评教育,对引起客户投诉或因工作不到位,造成失去客户的,将对责任人调离公司业务中心客户经理岗位。
七、本制度由解释,如与上级相关规定有不一致的,以上级规定为准。
八、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贷管理,完善信贷业务分级授权工作机制,加强贷款业务授权管理,根据《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关于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xx县农村信用联社关于设立三个贷款营销管理中心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分级授权的对象和程序
第二条 本办法中分级授权是指联社对基层各网点办理贷款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各网点必须在规定的授权权限内对客户办理授信、用信,行使贷款业务审批权,并承担贷款业务管理责任。
第三条 根据本办法中所述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联社对全县各网点实行一年一考核、年初进行考核打分,根据得分情况以文件形式下发信用社授权等级,及时调整其贷款业务授权额度,满一年期限重新考核评级授权。
第三章考核指标计分和等级划分标准
第四条 联社每年根据各网点上不良贷款占比、存款完成比例、利息完成比例、到期贷款收回率、不良贷款控制五个方面指标,同时结合各网点管贷能力、辖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状况以百分制形式进行考评确定等级,各项指标计分标准如下:
(一)五级不良贷款占比(10分):根据上年末不良贷款(含隐性)占比与全县不良贷款占比相比,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得10分,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每高1个百分点扣1分;
(二)存款完成比例(10分):根据上存款任务完成比例得分;
(三)利息完成比例(10分):根据上收息任务完成比例得分;
(四)新放到期贷款收回率(40分):该项按比例计分,计分公式为:上到期贷款收回率=上收回到期贷款金额/上到期贷款总金额×100%×40分;
(五)五级不良贷款控制(10分):在联社下达控制余额范围内计满分(上联社下达有净降任务,按任务完成比例计分),反弹社不得分;
(六)综合管理(10分):根据各网点信贷基础管理考评得分,具体包括:合规发放贷款占3分,信贷档案及贷后管理占4分,管贷总量占3分。
(七)辖区经济发展状况(5分):分为城区(5分)、城乡结合部(4分)、一般区域(3分)和欠发达地区(2分)。
(八)辖区信用状况:最高得5分。
第五条 联社根据最终得分将信用社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四类社,划分等级的标准如下:综合考核分值在90分(含)以上为A级,分值在85分(含)以上至90分以下为B级,分值
在60分(含)以上至85分以下为C级,分值在60分以下为D级。
第四章分级授权及管理
第六条 授信权限。联社对A级、B级、C级和D级四类网点的授信权限分别如下:
1、综合考核为A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5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15万元;
2、综合考核为B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5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10万元;
3、综合考核为C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3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5万元;
4、综合考核为D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3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3万元;
5、各网点在以上授信权限内的一切授信行为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联社的信贷政策,超过以上授信权限的贷款仍按照原审批流程逐级上报。
第七条 动态授权原则。各网点在其信贷业务分级授权权限有效期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联社将及时调整其信贷授权权限,必要时暂停乃至取消对其授权。造成损失或产生不良影响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一)随意超信贷计划的,违规发放多头、借名、冒名、跨区贷款的;
(二)办理信贷业务时客户经理有吃、拿、卡、要等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较大经营风险或严重违规违纪案件的;
(四)其他明令禁止的违规违纪行为。
(五)新放贷款收回率差,信贷基础管理不达标的。
第八条 授权管理及责任。联社由业务部牵头负责对各网点进行综合考核并最终划分等级,拿出初步意见,提交联社理事长办公会议研究,经会议通过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网点执行;
第九条 各网点要结合各自实际,参照此办法中等级设定标准,对信贷岗位人员进行考核测评,以网点为单位由网点负责人确定每名客户经理的贷款审批权限,最高授信不得超过网点负责人贷款最高权限,同时要求形成网点会议记录,每年元月30日前上报联社业务部、风险部备案(本次上报客户经理贷款授信时间为2012年3月20日)。
第五章附则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7
一、让与担保制度概述
(一) 让与担保的概念
让与担保者, 是指当事人经由转让供作担保的财产, 以达成信用授予之目的的担保制度, 亦即为担保债权的实现, 由债务人或第三人将担保标的物之权利让与担保权人, 使担保权人在不超过担保目的的范围内, 取得担保标的物之所有权, 债务履行期届至时, 担保权人得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担保权人应将担保标的物返还于担保提供人 (债务人或第三人)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者, 担保权人得依约定之方法, 就担保标的物受偿之非典型担保物权[2]。
(二) 让与担保与相关制度的界分
作为担保制度的一种, 让与担保与传统的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明显的区分。
1. 让与担保与抵押的界分。
让与担保与抵押的界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定方式不同。抵押权的设立一般是通过限制抵押人所有权的形式设定, 债务人或第三人可以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 而让与担保则是债权人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2) 债权人享有的权利性质不同。抵押权人对标的物享有定限物权, 所有权仍属于抵押人, 而让与担保权人享有标的物所有权。 (3) 权利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不同。抵押权人只能以抵押受益人的名义参加诉讼, 而让与担保中的按揭权人可直接以房地产所有人的名义参加诉讼。
2. 让与担保与质押的界分。
让与担保与质押的界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标的物的占有方式不同。质押以权利人直接占有标的物为特征, 而让与担保中权利人可以直接占有标的物, 也可以占有改定的方式间接占有标的物。 (2) 标的物灭失的后果不同。质押权人负有对标的物的保管义务, 对质押物灭失的风险承担责任, 而让与担保标的物灭失时, 让与担保的债权人仍可就债务人的一般财产求偿其债权。
(三) 让与担保的立法命运
在物权法立法的过程中, 对是否将让与担保纳入物权法体系, 使之成为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相并列的担保制度, 学术界和实务界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这一问题, 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主张在物权法中规定让与担保制度, 以梁慧星教授为代表。梁慧星教授认为, “中国民法立法和实务本无所谓让与担保。近年来, 许多地方在房屋分期付款买卖中推行所谓‘按揭’担保。这种担保方式系由中国香港地区引入, 而香港地区实行的所谓‘按揭’担保, 来源于英国法上的mortgage制度, 相当于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日本的让与担保。而德、日等国迄今并未在立法上规定让与担保, 只是作为判例法上的制度而认为其效力, 学说上称为非典型担保。因此, 中国物权法上是否规定让与担保, 颇费斟酌。考虑到许多地方已在房屋分期付款买卖中采用所谓‘按揭’担保, 所发生纠纷因缺乏法律规则而难于裁决, 因此有在物权法上规定的必要。如果物权法不作规定, 将造成法律与实践脱节, 且实践得不到法律的规范引导, 也于维护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不利。因此, 决定增加关于让与担保的规定。”[3]二是主张在物权法中不应规定让与担保制度, 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王利明教授认为, “让与担保的情形比较复杂, 在不同让与担保中, 权利人的权利效力有所不同。就日本法上规定的让与担保来看, 弱性让与担保, 债权人优先受偿时应为结算, 更具有担保物权的特性。但让与担保毕竟缺乏公示性, 债务人在清偿债务后, 向债权人请求返还标的物的请求权只是基于债权的请求权, 而非基于其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因此, 在物权法中可不规定让与担保。”[4]“无论是让与担保还是所有权保留, 抑或是买回等制度,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交易的需要, 而基于契约自由原则产生的具有内在担保机能的新型制度。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相同, 由于现代信用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型的担保债权实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从传统的物权与债权二元体系的角度确实无法将这些新型的保障债权实现的方式归入适当的位置。如果非要认为将这些新型的制度与抵押权、质权等历经千年历史发展而非常成熟完善的制度规定在一起, 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而且可能限制它们的发展。”[5]
虽然主张将让与担保制度法典化的声音非常强烈, 但中国的物权法最终没有规定这一制度。然而, 物权法公布以后, 仍有学者不断提出将让与担保制度纳入中国民法典体系的主张, 如有学者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对担保财产使用价值的支配, 随着当事人意思自治空间的扩大, 担保物权公示方式的完善, 非典型担保形式不断发展, 中国未来的民商立法应当给予让与担保以应有的位置。”[6]
二、让与担保与物权法体系的冲突与调和
在否定让与担保制度的观点中, 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它与物权法理论存在诸多冲突之处, 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让与担保制度违反了物权法定原则及流押禁止的相关规定。但是, 让与担保制度与物权法理论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
(一) 让与担保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与调和
在传统民法中, 鉴于物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各国物权法均贯彻“物权法定主义”, 其基本精神是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统一规定, 当事人不得以自己的意志自由创设物权。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事人不得创设物权法不承认的新类型物权, 即类型强制;二是物权的内容也必须由法律规定, 即内容固定。鉴于此, 否定让与担保制度的学者认为让与担保未被法律明文规定, 因而与物权法定原则相违背。
对于让与担保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 一般认为让与担保制度是习惯法规定的一项制度, 是习惯法上的担保物权, 因此并不违背物权法定原则。这一解释能否调和让与担保与物权法定原则之间的冲突, 关键在于物权法定中的法是否包含习惯法。对此, 日本学者普遍采肯定的见解, 笔者也持这一态度, 这是因为, 从让与担保的发展历史来看, 让与担保制度是经过上百年的经济活动演变而固定化和类型化的制度, 其内容呈现出高度的确定性, 即使没有将其法典化, 也应当构成一种习惯法。在中国, 让与担保制度的发展历史虽然没有那么久, 但近十年来按揭制度在商品房买卖中也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相关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虽然在物权法中没有规定, 但也可以看作一种习惯法作为对典型担保制度的补充。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法律体系也证实了让与担保制度作为习惯法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中国《台湾民法典》中均未规定让与担保制度, 但判例法通过对民法典的解释, 已经肯定了让与担保的合法地位。具体的解释方法是将让与担保看作两个已有法律制度的结合, 如担保物所有权移转和占有改定的结合[7], 或者是标的物所有权转移和信托行为的结合[8]。因此, 通过判例法的方式以及对成文法的解释确立让与担保制度, 与物权法定原则并不冲突。
(二) 让与担保与流押禁止规定的冲突与调和
出于保护债务人利益的需要, 中国物权法有禁止流押的规定。物权法第186条规定:“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 不得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这一规定在理论上被称为流押禁止。否定让与担保制度的学者往往认为让与担保制度与流押禁止的规定相悖。
但是,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让与担保不同于质押、抵押, 其设定功能在于平衡当事人双方之经济风险, 保证经济利益的最大实现。让与担保标的物之所有权虽移转于债权人, 但该债权人 (担保权人) 并未当然确定的取得标的物之所有权, 设定人即使在债务清偿期届满后, 仍可于一定时期内清偿债务, 并请求返还标的物之权利, 而且, 债权人在变价或拆价处理标的物时仍应依信托约款或履行清算协议进行, 实与质权或抵押权之流质契约之禁止不同[8]。
三、让与担保的司法态度
中国的物权法没有规定让与担保, 但这并不能阻止社会经济生活中让与担保的适用, 对于由此产生的纠纷, 中国司法界也有几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认为当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 应承认让与担保的合同效力, 但根据物权法定原则, 并不因此承认其具有物权担保效力, 不能产生物权, 除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明确承认外, 让与担保仅为债权担保方式, 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9]。理由是“当事人创设的物权类型不符合法律规定, 将导致物权不能设立、不能产生物权效力的后果, 但旨在设定物权的合同仍然是有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将当事人设定的权利看成债权。例如, 当事人约定设立让与担保, 因物权法未规定该担保权类型, 使该让与担保不生物权效力, 但因让与担保合同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应认定有效的, 如一方违反约定将承担违约责任”[10]。二是对让与担保持绝对肯定的态度, 不仅承认担保合同的效力, 而且承认具有物权内容的非典型担保的完全物权效力[11]。三是对让与担保持绝对否定的态度, 以没有法律规定为由, 否定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进而否定让与担保合同的效力。
上述三种司法态度中, 实践中普遍采纳的是第一种态度。由于物权法没有规定让与担保, 实务采纳绝对肯定态度的做法较少;同时, 由于让与担保的现实存在, 绝对否定让与担保效力的情况也几乎不存在。笔者也赞同第一种司法态度, 主要理由包括:一是将让与担保作为债权担保方式是对物权法规定缺失的妥协。中国物权法没有规定让与担保, 但让与担保在实践中又被广泛适用, 一旦发生纠纷如何适用相关法律是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虽然赞同将让与担保纳入物权法体系之中, 但在目前物权法相关规定缺失的情况下, 适用物权法显然不妥。在这一背景下, 将让与担保解释为债权担保方式适用相关规定最为符合让与担保的本质, 是对物权法规定缺失的妥协。二是将让与担保作为债权担保处理符合物权法的立法初衷。如前文所述, 物权法立法过程中, 没有将让与担保纳入其中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债务人在清偿债务后, 向债权人请求返还标的物的请求权是基于债权的请求权, 而非基于其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 将其作为债权担保更为适当。事实上, 在让与担保立法的争论中, 除了在物权法中规定让与担保的主张外, 也有学者提出了将其债权法典化的立法模式。如有学者从立法论的层面出发, 认为法定化模式下的让与担保制度有两种机制可选择, 一为法典化, 即在民法典中明确规范让与担保制度, 二是采用单独立法机制, 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存在, 并进一步指出“基于事物本然之法理, 债权法典化的模式更符合让与担保的内在品格及担保法的发展趋势”[12]。可见, 将让与担保作为债权担保的处理方式同样是符合立法逻辑的。
四、让与担保在银行授信业务中的适用
让与担保制度在中国主要应用于商品房按揭业务。目前, 由于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按揭业务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 按揭的引入与发展
按揭是一个外来词, 由英美法中“mortgage”一词翻译过来。按揭制度就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的土地交易, 是指为担保给定债务的履行或其他义务的解除而进行的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和让渡。按揭中, 须移转按揭财产的所有权, 按揭人设定按揭后, 按揭财产的所有权就从设定按揭时转移给按揭受益人, 在债务人履行债务后, 再从按揭受益人那里赎回按揭财产所有权[13]。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商品房按揭制度也随着由香港地区传入内地。2000年后, 中国全面停止了福利分房, 商品房交易迅速发展起来, 但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高使居民的购房需求与购房资金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按揭制度引入以后, 不但缓解了居民购房资金的紧张状况, 活跃了房地产市场, 同时也拓展了银行业务, 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有关按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 国务院做出深化城镇住房改革的决定, 许多金融机构在其内部制度中规定了商品房按揭。1997年发布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对商品房抵押设定、登记等操作程序进行了规定。1998年5月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标志着房地产按揭进一步走向程序化。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中国人民银行规范住房业务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贷款的相关制度。2007年中国《物权法》颁布实施, 但没有对按揭作出明确规定, 商品房贷款的相关规定仍然散见于上述法规、规章中。
(二) 按揭性质的确定
中国的按揭制度与英美法相比略有不同, 设立按揭时银行仅要求买方交付权利证书, 实现按揭时房屋的所有权并不当然转移给银行, 而是先由银行将按揭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 或者由房地产商将房屋回购, 并以回购款偿付银行本息。按揭制度引入以来, 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按揭制度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 但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将其看作让与担保。关于按揭制度性质的其他观点还主要有抵押说、所有权保留说。抵押说认为按揭的设定目的和法律效力都应与抵押基本相同, 并未超出抵押的范畴, 因此按揭应为不动产抵押。所有权保留说认为房地产商与购房人之间订有所有权保留和分期付款条款, 房款付清前, 购房人仅得享有于特定条件满足时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期待权, 这种以不动产物权的期待权为标的的抵押为权利抵押, 可以准用民法关于抵押的规定, 因此这中观点也称为准抵押说[13]。
按揭制度表面上类似于抵押权, 但是如前文所述, 它与抵押权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所有权转移以及按揭人违约后, 按揭受益人是以所有人的名义起诉等方面, 这与抵押权中抵押权人的地位有着本质的区别。事实上, 正是基于这些区别, 才产生了按揭和让与担保制度。因此, 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将按揭认定为让与担保, 是非典型担保的一种, 区别于抵押、质押等典型担保。
五、让与担保主要风险防控
作为让与担保在中国现实应用中的表现形式, 按揭制度在法律适用上应当根据让与担保的性质, 适用债权担保的相关规定。但是, 由于目前这方面的规定仍然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中, 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 给银行按揭业务带来了一定法律风险。目前还在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即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而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源于按揭贷款市场中大批次级购房者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因此, 加强银行按揭业务中的风险防控, 不仅是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且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一) 严格落实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按揭贷款审批流程是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严格落实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制度, 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贷前审查在按揭贷款中起到防患于未然的关键作用。中国商业银行发放按揭贷款的依据主要包括购房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两个方面, 其中第一还款来源是房贷的基本前提, 第二还款来源只能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补充。但是, 为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根据第二还款来源发放贷款的现象仍然存在, 带来了很大风险隐患。为此应坚决纠正这一做法, 发放贷款时应重点调查客户现金收入是否充足, 避免简单依据第二还款来源选择客户。
贷中管理要坚持审慎的原则, 在发放按揭贷款前要充分考虑商品房的供求关系、价格变化以及利率、汇率升降等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按揭成数和风险溢价, 最大限度地防范贷款风险。
贷后监控中, 要建立起先进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和对贷款人财务状况的监控体系。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贷款人的还贷情况进行监测, 贷款人逾期还贷时, 可以及时查找原因, 银行相关部门据此可以及时与贷款人商谈,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防止坏账的出现。对贷款人财务状况的监控体系可以在贷款人提供的收入来源信息基础上, 对其财务变动状况进行跟踪, 掌握贷款人财务的变动情况, 进行贷后跟踪管理, 及时发现、防范风险。
(二) 建立完善实现按揭权利的法律预案
对于确已无法还款的贷款人, 商业银行应根据让与担保的相关规定实现按揭权利, 最小限度地减少损失。为此, 商业银行应根据让与担保的法律特征, 完善按揭贷款合同中的相关条款, 减少合同中的漏洞, 为通过法律手段实现按揭权利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同时, 要建立完善的实现按揭权利的法律预案。由于按揭制度在本质上属于让与担保, 其担保权利的实现在权利保障范围以及诉讼程序、证据搜集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抵押权和质权, 因此, 要制定完备的法律预案, 对实现按揭权利的可能涉及的流程以及主要部门、岗位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 为快速、高效实现按揭权利、减少商业银行损失提供内部制度保障。
(三) 健全个人征信系统
为了提高商业银行贷前审查效果, 防范按揭贷款风险, 人民银行还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对历史信用、履约情况、贷款担保甚至个人财产状况进行详细的登记, 以供商业银行对贷款人进行信用审核, 防范风险于未然。
摘要:中国物权法中没有规定让与担保制度, 但商品房买卖中广泛应用的按揭制度本质上就是让与担保。立法上的缺失给商业银行的按揭业务带来了风险, 商业银行应严格落实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实现按揭权利的法律预案等来防范风险。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8
“也有朋友介绍我们找担保公司贷款,但是涉及合作方太多、作业链太长、时效性太差了。”一年前从国内知名石化企业贸易部经理职位上下海单干的王总大倒苦水,“好不容易拿到资金已是‘时过境迁’,我们一再错失机遇。”凭着自己多年从事化工产品进出口工作经验和积累的丰富人脉关系,短短一年,裕力公司已取得国际知名催化剂和助燃剂品牌中国地区唯一代理权,并与中石化、中石油下属数十家企业建立了供货关系。
近期,王总与中石化、中石油老客户签订了常年供货协议,本该高兴的他心里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为买方在合同签订后预付30%货款,货到验收合格后3个月内才付余款。上游也是国际知名大公司,要求开立即期信用证付款,全靠裕力公司自有资金难以应付。“万一付款供货不及时,得罪了两头大客户,今后的业务不就‘黄’了?”王总诉苦:“银行的朋友说,他们看好我们公司的结算记录和发展前景,但是按照授信条件,怎么算也达不到审批标准。”
“后来物流公司的朋友向我推荐了深发展进口全程货押授信业务,解决了难题。真是太适合我们了!”王总兴奋地介绍,“深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出了全流程融资的理念,该系列产品项下的未来货权质押开证业务正适合我们这类公司——规模不大,自有资金紧缺,无法提供足额担保抵押。深发展告诉我们,凭借稳定的购销渠道、适销的商品我们就能取得融资,而且从进口开证到货物销售全过程,我们都可自主使用这部分融资。”
王总所说的深发展未来货权质押开证服务,是深发展近日推出的“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的一种,该行可以对减免保证金部分以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作为质押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而且,到单后进口商还可以选择直接付款赎单,或者根据需要办理现货押汇,正好满足了王总的要求。下游付款及时,公司即可直接赎单,节约融资成本。下游迟付,公司又可立刻申请办理现货押汇,解决自有资金占用问题。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篇9
1.《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等。(ACDF)(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
A. 中资
B. 信用合作社
C. 中外合资
D. 外商独资商业银行
E. 城市商业银行
F. 外国商业银行分行
2.《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指引所称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一些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请简述这些特征?(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
答案:(一)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二)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三)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四)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3.《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所称授信业务包括:(ABDEFGHJK)(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A. 贷款
B. 拆借
C. 福费廷
D. 贸易融资
E. 票据承兑和贴现
F. 透支
G. 保理
H. 担保
I. 银团贷款
J. 贷款承诺
K. 开立信用证
4.请简述《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所称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第一章 总则 第五条)
答案: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集团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收回由于授信产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或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
5.请简述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应遵循的原则?(第一章 总则 第六条)
答案:(一)统一原则。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对集团客户授信进行风险控制。
(二)适度原则。商业银行应根据授信客体风险大小和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合理确定对集团客户的总体授信额度,防止过度集中风险。
(三)预警原则。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集团客户授信风险。
6. 商业银行应根据《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状况,制定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其内容应包 括等(ABCDE)。(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七条)
A. 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
B. 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具体措施
C. 确定单一集团客户的范围所依据的准则
D. 对单一集团客户的授信限额标准、E. 内部报告程序以及内部责任分配
7.商业银行制定的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应报(C)(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七条)
A.中国人民银行B.证监会C.银监会D.保监会
8.商业银行应建立与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各级行应指定部门负责全行集团客户授信活动的组织管理,负责组织对集团客户授信的。(ACD)(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八条)
A. 信息收集
B. 信息分析
C. 信息管理
D. 信息服务
E. 信息通报
9.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应由为主管机构。(C)(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九条)
A. 集团客户注册地所在的分支机构
B. 集团客户经营地所在的分支机构
C. 集团客户总部(或核心企业)所在地的分支机构或总行指定机构
D. 集团客户申请贷款地所在的分支机构
10.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应实行定专人负责集团客户授信的日常管理工作。(C)(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条)
A.经理负责制B.主任负责制
C.客户经理制D.经手人负责制
11.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内各个授信对象核定最高授信额度时,在充分考虑用状况、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的整体信用状况、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最高授信额度应根据集团客户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变化及时做出调整。(B)(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一条)
A. 每个单一企业,整个集团
B. 各个授信对象自身,集团客户
C. 每个单一企业公司,集团客户
D. 各个授信对象自身,整个集团
12.当一个集团客户授信需求超过一家银行风险的承受能力时,商业银行应采取组织措施分散风险。(ACD)(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二条)
A. 银团贷款
B. 增加客户抵押品
C. 贷款转让
D. 联合贷款
13.本指引所指的超过风险承受能力是指一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超过商业银行资本余额以上或商业银行视为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其他情况。(B)(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二条)
A.10%B.15%C.20%D.25%
14.商业银行在对集团客户授信时,应当要求集团客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包括集团客户各成员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注册地、注册资本、主营业务、股权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情况、财务状况、重大资产项目、担保情况和重要诉讼情况等。必要时,商业银行可要求。(D)(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三条)
A. 集团客户聘请的公证机构关出具证明材料
B. 集团客户聘请的会计事物所出具财务报表材料
C. 集团客户聘请的咨询机构关出具评估材料
D. 集团客户聘请独立的具有公证效应的第三方出具资料真实性证明
15.商业银行在给集团客户授信时,应进行充分的资信尽职调查,要对照授信对象提供的资料,对重点内容或存在疑问的内容进行,并在授信调查报告中反映出来。调查人员应对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负责。(D)(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四条)
A.电话核查B.突击核查C.访谈核查D.实地核查
16.商业银行对跨国集团客户在境内机构授信时,除了要对其境内机构进行调查外,还要关注其等情况,并在调查报告中记录相关情况。(BCEG)(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十五条)
A. 境外公司所在地的国家风险
B. 境外公司的背景
C. 信用评级
D. 信誉
E. 经营和财务
F. 法人代表的经营能力
G. 重大诉讼
17.商业银行在给集团客户授信时,应当注意防范的风险。对于集团客户内部直接控股或间接控股关联方之间互相担保,商业银行应严格审核其资信情况,并严格控制。(C)(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六条)
A. 集团内企业之间互相融资
B. 集团内企业之间互相持股
C. 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互相担保
D. 集团客户发生重大改革
18.商业银行在对集团客户授信时,应在授信协议中约定,要求集团客户及时报告受信人净资产以上关联交易的情况。(A)(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七条)
A.10%B.20%C.30%D.35%
19.商业银行给集团客户贷款时,应在贷款合同中约定,贷款对象如有发生哪些情形之一,贷款人有权单方决定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请简述有哪些情形?(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八条)
答案:(一)提供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经营财务事实的。
(二)未经贷款人同意擅自改变贷款原定用途,挪用贷款或用银行贷款从事非法、违规交易的。
(三)利用与关联方之间的虚假合同,以无实际贸易背景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债权到银行贴现或质押,套取银行资金或授信的。
(四)拒绝接受贷款人对其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有关经营财务活动监督和检查的。
(五)出现重大兼并、收购重组等情况,贷款人认为可能影响到贷款安全的。
(六)通过关联交易,有意逃废银行债权的。
20.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后的风险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针对整个集团客户的联合调查,掌握其整体经营和财务变化情况,并把重大变化的情况登录到全行的中。
(D)(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九条)
A.台帐系统B.信贷系统C.诚信系统D.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21.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暴露后,商业银行在对授信对象采取清收措施的同时,应特别关 注。(C)(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条)
A.集团内企业之间互相融资、持股
B.集团董事会发生的重大改革、决策
C.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
D.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互相担保
22.商业银行总行同时应检查分支机构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应严肃查处。商业银行应至少向银行监管部门提交一次相关风险评估报告。(B)(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一条)
A.每年,半年B.每年,每年C.半年,半年D.半年,每年
23.银监会将按本指引的要求加强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ACE)(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二条)
A. 授信管理制度的建设
B. 授信管理的指导方针
C. 执行情况
D. 信贷信息系统的维护
E. 信贷信息系统的建设
24.商业银行在给集团客户授信前,应查询集团客户的贷款卡信息、负债信息、大事记、关联方信息、对外对内担保信息和诉讼情况等,防止对集团客户。(B)(第三章 信息管理和风险预警 第二十四条)
A. 超额贷款
B. 过度授信
C. 抵押品管理不当
D. 贷前信息搜集不全
25.商业银行应根据集团客户所处的行业和经营能力,对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资产负债指标、盈利指标、流动性指标、贷款本息偿还情况和关键管理人员的信用状况等,设置。
(D)(第三章 信息管理和风险预警 第二十六条)
A. 风险报警信号
B. 风险底线
C. 授信最高额
D. 授信风险预警线
26.银监会将建立并视个别集团客户风险状况进行通报。
(C)(第三章 信息管理和风险预警 第二十七条)
A. 大额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预警
B. 集团统一授信,风险分析
C. 大额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分析
【授信业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授信业务09-06
某商业银行异地授信业务管理办法09-09
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评价报告07-15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审查审批要点09-28
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08-24
授信管理11-03
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07-26
钢贸通达授信管理办法10-14
中国银行个人授信风险管理暂行规定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