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授信风险

2024-09-18

医疗机构授信风险(精选7篇)

医疗机构授信风险 篇1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 但医疗机构落后的医疗设施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需求。医疗机构开始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建活动, 其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 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向医疗机构提供授信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医疗机构授信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并初步寻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医疗机构,授信风险

目前,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和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 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更多的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改变了以往“小病硬撑着, 大病吃点药”的习惯, 有病就去医疗机构就诊。但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 医疗机构也显现出低配置的硬件设施无法适应逐渐增多就诊人数的问题。许多医疗机构的病床数量偏少, 住院病人无床位时只能通过加床解决, 而加床使原本就狭小的病房更加拥挤, 落后的医疗设施无法为病人提供良好的诊疗环境。同时, 许多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长, 技术水平落后, 加之检查人数增多, 无法为病人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陈旧落后的硬件设施严重阻碍着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 医疗机构开始加大改善硬件设施的步伐,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大量购买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要求, 建设医疗用建筑物和购置医疗设备所需资金往往较大。政府由于财力有限, 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 其对私营医疗机构没有任何补助, 对国有医疗机构的补助也仅限于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的一部分, 医疗机构只能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解决固定资产投建的资金来源。医疗机构日益增加的融资需求, 为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商业银行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授信品种主要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外国政府转贷款。医疗机构由于收入较稳定, 现金流较充裕, 还款能力较强, 对医疗机构发放贷款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揽的业务, 但医疗机构的授信业务也存在诸多风险值得关注。

一、医疗机构的分类

医疗机构的分类方法较多, 按照所有制性质可分为国家所有制医疗机构和私人所有制医疗机构;按照是否营利, 可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小、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科研能力可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 每个等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

二、医疗机构授信业务存在的风险

(一) 商业银行存在违规风险

对医疗机构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主要用于建设病房楼、门诊楼等设施, 或用于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机构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 未取得齐全的审批手续, 有的项目没有立项和可研报告的批复, 有的项目没有用地审批手续, 有的项目资本金没有全部到位。但由于商业银行间同业竞争激烈, 商业银行往往在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放松了对项目审批手续的审核, 在项目审批手续不齐全、资本金没有全部到位的情况下, 仍然为医疗机构发放固定资产贷款, 造成违规放贷。

另外, 商业银行在向医疗机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时, 对贷款用途监控不严, 尤其是将用于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医用材料等日常经营周转的流动资金贷款投向固定资产建设和购置医疗设备, 造成贷款挪用风险。

(二) 贷款期限与医疗机构的还款能力不匹配

有的医疗机构为尽快改变硬件环境, 提升外在形象, 在短期内超规模发展。医疗机构每年的总收入只有几千万元, 但其在短期内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几亿元, 资金来源中除少量来自医疗机构的自有资金外, 其余均来自银行贷款。同时, 许多医疗机构为节约财务费用, 用流动资金贷款代替固定资产贷款, 造成短贷长用。这些医疗机构由于债务负担重, 银行贷款期限较短, 每年需偿还的各项工程欠款、购置医疗设备欠款和银行贷款本息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偿还能力, 造成支出大于收入, 导致因贷款期限与医疗机构的还款能力不匹配, 使医疗机构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 最终使银行贷款出现不良。

(三) 医疗机构存在经营风险

医疗机构的部分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较低, 缺乏责任心, 频繁发生医疗事故, 从而使医疗机构的声誉下降, 诊疗人数减少, 医疗机构的事业收入因此减少, 最终使医疗机构出现经营性风险, 导致还款来源不足。

(四) 第二还款来源较弱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 医疗机构的资产不能抵押。同时, 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 其寻找对外担保较困难, 能寻找到的担保人也只是一些为其施工的建筑承包商, 担保能力偏弱。医疗机构的第二还款来源较弱, 存在担保风险。

三、医疗机构授信风险防范对策

(一) 商业银行合规经营,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商业银行需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 在发放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时, 高度关注合规性风险, 加强对项目审批手续、资本金到位等合规性审查, 在确保授信项目的立项、可研报告、土地、环评等审批手续齐全及项目资本金全部到位的情况下, 为医疗机构发放固定资产项目贷款。

商业银行在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时, 严格审查授信用途, 将贷款资金直接汇入医疗机构的药品或医用材料的供应商账户。防止用于医疗机构日常经营周转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购置大型医疗设备。

同时, 在借款合同中, 除保留基本条款外, 可根据未来医疗机构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涉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在借款合同中设立触发条款, 通过设立关键时间点、关键财务指标、关键外部条件等各项指标, 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情景, 预先提出保全措施、违约处置和例外处置条款,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二) 设置合理的贷款期限

1. 分析医疗机构的偿债能力。

医疗机构的财务制度采用收支两条线, 我们在判断其偿债能力时, 除了要看其偿债能力指标外, 还要看其事业基金的情况。当医疗机构的事业基金余额为负值时, 表明其已将提取的专用基金全部使用完毕, 并超支使用, 超支部分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或医疗机构欠付药品或医疗器械款, 在账面表现为应付账款增加。此时, 医疗机构的偿债压力加大, 商业银行需提高警惕, 审慎评估其还款能力。

2. 建立医疗机构未来还款能力测算模型。

首先, 测算医疗机构未来几年的大额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数据。了解医疗机构目前的负债情况, 包括工程欠款、医疗设备欠款、银行长期借款等。同时, 了解医疗机构未来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医疗设备购置计划, 根据医疗机构未来几年的支付欠款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测算其未来几年的大额支出金额。

其次, 测算医疗机构未来几年可用于大额固定资产购建支出的资金来源。医疗机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和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个资金来源是医疗机构每年从支出中提取出的修购基金的70% (修购基金的30%用于房屋修缮和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费用, 70%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支出) 。计提修购基金类似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医疗设备一般按5年提完修购基金, 建筑物按20年提完修购基金。第二个资金来源是医疗机构每年从收支节余中提取的事业基金, 医疗机构每年将收支节余的60%作为事业基金, 40%作为福利基金 (用于发放医疗机构职工的福利, 包括奖金、补贴、生活补助等) 。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事业收入或称医疗收入, 商业银行可将医疗机构上一年度的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的提取数作为基数, 按近三年的事业收入增幅来测算未来年度的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的提取金额。

再次, 将未来年度的修购基金的70%和事业基金的合计数减去未来几年的大额支出金额后, 最终得出医疗机构未来几年能用于归还银行借款的金额, 由此可测算出合理的银行贷款期限。

(三) 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经营管理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培养出自己的学科带头人, 也可以从内地知名医院聘请知名医疗专家来提高治愈率, 病人的治愈率提高了, 医疗机构的口碑自然好了, 知名度也会相应提高。同时,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使用国内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来提高诊治精准度, 从而提高诊疗水平, 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另外, 医疗机构需加强自身的管理, 明确对医护人员的奖惩措施, 鼓励先进, 惩罚落后, 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四) 加强第二还款来源

医疗机构授信的担保方式可使用收费权、应收账款等质押方式, 作为还款保障。医疗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于门诊收入、住院收入和药品收入, 其中门诊收入作为医疗机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其具有收入来源稳定、现金流充足的特点, 可将医疗机构的门诊收费账户质押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其次, 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余额较大, 一般占其年事业收入的20-30%, 而该部分的欠款基本是医保局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未及时清欠保险基金造成的临时性欠款, 由于医保局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还款能力充足, 该应收账款的基本无坏账风险, 将应收账款质押作为担保方式, 可有效降低风险。另外, 医疗机构购置的大型医疗设备的生产商基本是国内外知名企业, 这些设备生产商资产规模较大, 抗风险能力较强。同时, 由于医疗机构对大型设备的付款方式均是分期付款, 且目前医疗设备市场是买方市场, 医疗设备生产商为销售设备也愿意为医疗机构提供担保。由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商提供担保, 可为医疗机构授信的安全性提供增级服务。将以上担保方式相结合, 可以最大程度地加强风险缓释手段, 增加授信安全性。

浅析企业授信风险管理 篇2

一、授信风险种类

1. 违约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后, 可能会由于客户无法偿还而造成损失。这是公司面临的违约风险。

2. 流动性风险。

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应收账款可立即无损地迅速运转或变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不能以较低的成本、不能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使客户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风险。应收账款是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账款能否按时收回, 对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应收账款能够按时收回, 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就能够用来满足同期的现金流出的需要。反之, 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发生坏账, 那么, 企业原计划的现金流入将会落空, 进而严重影响到当期的现金流出计划。

二、企业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 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 风险防范管理意识淡薄, 对风险防范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往往对授予客户的信用未作调查了解就匆忙发生业务往来, 授信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必然使企业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一些企业则片面地追求产品销售数量, 却对产品销售后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够充分重视, 引起了企业产品售后账款回收艰难等问题。事实上, 我国企业目前很多风险都是来自于老客户的身上, 由于对于老客户过于信赖, 而忽视了对企业老客户的风险防范管理与正确估计, 风险发生之后就变得格外小心谨慎, 因为害怕承担信用风险, 结果造成销售额急剧下降。因此,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是加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 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诱发授信风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与完善。在以信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 我国大多企业还不能适应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一整套风险防范管理体制, 在风险防范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而且缺乏对国际国内客户风险防范的科学、合理、系统的研究与评估。很多企业因缺少风险防范管理部门, 没有具体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有效的信用管理就不能进行开展, 使得企业因合约不能履行或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企业在经营中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3. 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良好的诚信投资环境, 对于企业积极防范风险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诚信环境不够优化的状况下, 诚信的选择性表现得就更加强烈, 因为诚信环境不够优化表明完全讲诚信的企业不多。由于我国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必然导致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 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目前, 我国企业的诚信环境不够优化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一方面有的债务人违背诚信原则, 违约赖账。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对违反诚信经营的做法采取容忍态度, 不少企业即便自己能够做到诚信经营, 但对于其他企业的不诚信经营行为, 却没有加以制止。缺乏有效的信用保障机制, 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不完善。同时, 我国也缺乏有关信用管理制度的立法, 即法制不健全, 人治重于法制, 使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较差。

三、对企业授信风险防范管理的对策研究

1. 增强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正确的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理念, 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切实搞好了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 才能使企业以最少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着力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 牢固树立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使命感、紧迫感, 不断增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自觉性、坚定性与创造性。

2.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与沟通交流力度明显不足, 一些关键客户信息仅仅掌握在少数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手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所以,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形成对客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 是加快促进企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交流, 有效防范与控制我国企业信用风险, 促进我国企业不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健全完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 特别是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 是我国企业进行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 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 首先通过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构建企业的客户资信资料信息库;其次是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信用分析, 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准确的估测, 为后续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不断降低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成本, 提高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金融机构综合授信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金融机构,评级授信,授信额度

一、综合授信业务的概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对其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所辖服务区及其客户所规定的内部控制信用最高限额。具体范围包括贷款、贴现、承兑和担保。”而综合授信业务则泛指金融机构统一向客户提供的各种信用支持的总和。其实质是法人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 按照统一的标准, 集中统一识别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并向客户统一提供信用支持, 并对集中管理和控制客户整体的信用风险和具体业务风险。综合授信业务既包含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等表内业务, 也包括票据承兑、保函、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 以及不可撤消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二、金融机构开展综合授信管理的意义

一是综合授信管理将金融机构的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结合为一体。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BA-SEL II) 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一个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应该是其表内信贷资产和表外信贷资产, 但一个金融机构未形成完善的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之前, 其信用风险的管理多侧重于贷款等表内业务, 并且其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相互独立。但是在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 其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风险管理被纳入同一管理框架内, 并且被赋予同等的重要性, 可以使这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框架。二是金融机构的授信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各项信用风险的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对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管理方法不同, 因此将其确定为这类金融机构授信管理的主要对象有利于其业务人员甄别不同风险, 保持适当的信贷操作、风险衡量及监控程序, 实施有效管理, 确保信贷风险监控的充分性和全面性。三是无论商业银行还是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授信管理的层次都可以分为客户的风险识别、公司的信贷资产组合计量, 以及客户的单项信贷业务管理等几个层级。从多个维度与层面, 为其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从而更有效地管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综合授信管理对金融机构信用类业务的规模进行宏观控制。在保证其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在监管部门要求的范围内, 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以及自身的资金实力, 合理安排信托贷款、贷款、贴现和承诺等表内外资产的结构与规模, 并实时监控业务发展动态, 确保全行各项业务发展指标合规运作,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四是通过综合授信管理体系的搭建, 可以合理控制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 平衡表内表外资产的占比, 进而调整优化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针对客户不同区域、行业、实行差别的授信政策。一方面, 加大对国家鼓励行业的信贷支持, 另一方面加大对产能过剩等行业的减退力度, 加快对低端客户和回报率较低客户的压缩和退出, 保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三、金融机构的综合授信管理体系探究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无论是商业银行的多层级授信审批体系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扁平化审批体系。其综合授信管理按照功能和层级划分, 都由四个子功能管理板块构成:一是对客户总体债务上限的评价, 二是最高授信额度的核定, 三是公开授信额度管理, 四是授信余额管理。这四个层级由相对宏观至具体业务管理, 体现了综合授信业务在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精细化推进过程。

(一) 客户总体债务上限评价。

客户总体债务上限是指其能够偿还的最高的有息债务总额。它是以客户风险分析为主, 测量客户所能承担的由外部各单位授予的各种形式的信用量总和。它的测定方式, 主要是以客户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为核心, 以客户信用评级情况为基础, 并结合其所属行业的平均合理的债务水平, 同时将其所处的地区因素以及客户特质 (如客户成长阶段、信用程度) 、近况 (如客户资产的具体构成、当前及未来预期的盈利水平) 等定性因素作为调整因子, 而将调整因子对应情形折算成一定的修正系数, 对其最高负债水平进行修正而获得。

在授信业务管理中, 对于非贸易单一法人客户的总体债务上限可以通过综合授信参考值公式取得。

其中:Fn为授信测算参考值;R0为客户基期资产负债率;L0为客户基期负债总额;T为行业付息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NA为客户基期有效净资产;C为客户风险调整系数 (通过客户的评级体系获得) ;Rm为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客户最高资产负债率。

关于参考值公式的分解。授信参考值公式是以客户的资产负债率为核心指标评价其理论上所能承载的最高负债。首先假设客户基期的资产、净资产与金融机构核定的可承担客户最高资产负债率时的资产、净资产均不发生变化, 对公式进行假设的简化处理为Fn=客户最高负债*T*C。

Rm为一个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客户最高资产负债率, Rm的确定可根据客户历年经营情况的资产负债率和基期的定性分析情况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确定, 当客户属于国家重点支持或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时, 可适当选取其历年资产负债率较高值, 放宽对其风险容忍程度。反之可选择较低值。

(二) 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核定。

客户总体债务上限的评价是金融机构对一个法人客户所能承受最高信用量的测评, 其只能为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管理提供客户的最高风险承载能力情况, 并没有与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偏好和自身状况相关联。

最高综合授信额度, 也是一个金融机构对一个法人客户所能承受的最高授信额度上限。金融机构依据自身实力和风险偏好在一定期限内能够和愿意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总量。与客户最高债务上限的评价相比, 它是以提供授信的金融机构风险分析为主, 依据金融机构风险资本配置及资产组合情况, 测算对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 并综合考虑其他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融资情况, 测算出一家金融机构理论上可对该客户提供的表内外最大信用风险敞口。它是在总体债务上限范围内的授信额度理论最高值。通常核定客户最高授信额度最简单的方法是客户总体债务上限减去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有息负债, 并结合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进行调整。

(三) 公开授信额度管理。

最高授信额度通常只是一个金融机构给予一家法人客户授信额度的理论最高值, 实际上它只作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客户风险计量参考数值。最高授信额度的制定只是在客户最高债务上限的基础上, 参考了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情况, 并没有结合授信业务的具体品种和其的流动性管理情况。因此在最高授信额度的基础上需进一步确定给客户明确的授信额度, 即公开授信额度管理。

公开授信额度也称承诺授信额度, 是指在确定客户最高授信额度的基础上, 金融机构通过内部程序审定后, 公开承诺或内部约定, 给予客户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使用的信用额度。它是金融机构根据客户提出的融信需求量的申请, 并结合考虑其近期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客户未来现金流量情况, 在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下核定的在一段时期内可用于客户信用交易的风险限额。

在公开授信额度的管理中, 可以根据金融机构不同业务品种风险系数的差异, 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平衡各项授信业务品种的信用风险敞口。公开授信额度的使用通常需要附带一些授信条件, 如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或遵循一些限制性契约条款, 以寻求第二还款来源、减少借款人道德风险等措施来缓释或降低第一还款来源存在的风险等措施。

(四) 授信余额管理。

授信余额是指客户实际使用公开授信额度后形成的各项未偿还信用余额的总和。对授信余额的管理是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中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的措施。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在进行综合授信额度的执行中, 具体的操作环节都涵盖在授信余额管理的板块中。授信余额的管理在操作上类似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 不同的是授信余额的管理更侧重于债权与债项 (含表外事项) 的结合评价。业务人员需实时关注并记录债务人每一债项债权变化, 记录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定期评估债务人的风险状况, 调整授信额度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郭清马.商业银行综合授信风险管理探讨[J].征信, 2008 (6)

[2] .于淑娟.论商业银行综合授信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23)

[3] .章璋.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统一授信制度的不足[J].金额论坛, 2002 (1)

医疗机构授信风险 篇4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波特认为, 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及辅助活动的集合, 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皮特·海恩斯把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与传统价值链相比, 海恩斯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其价值链范畴, 这意味着任何产品价值链的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 而波特的价值链只包含那些与生产性质直接相关或直接影响生产行为的成员。20世纪90年代, 美国杜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格里芬把波特的价值链概念应用于全球范围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条的概念, 其含义是全球不同的企业在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等行为组成的价值链中开展合作。英国经济学家卡普林斯基认为, 生产价值链条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的实现过程, 它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生产和财务管理、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美国Market space公司首席执行官Jefferey F.Rayport和哈佛商学院John J.Sviokla于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他们认为, 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由物质世界构成的实物价值链和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价值链。信息技术的发展揭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领域, 价值链被看成是包含信息的创造和利用。美世管理咨询公司的顾问Adrian Slywotzky在《利润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价值网是价值链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和拓展。价值网是由虚拟企业构成的网络, 依靠电子信息技术, 将相互独立的企业联系起来, 共享信息资源, 优势互补,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傅元略 (2004) 将价值流、价值网、虚拟价值链和智力资本价值链进行集成, 提出了网络价值链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受美国计算机商业应用权威专家詹姆斯·迈天提出计算机网络化的企业的启发, 根据计算机网络在财务领域应用发展的趋势和适应企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环境而提出的。网络价值链中的“网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二是指类似动物的神经网络可对实体的外部环境实时做出反应的价值链网络系统。网络价值链是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计算机化企业快速变化, 能够学习、进化和自我快速应变的网络价值链管理系统, 是按照控制论原理而设计的计算机网络化的价值链系统, 其以价值流为基础, 能对企业的环境变化、竞争、顾客需求和供应商供给做出即时反应, 并对企业进行虚拟或联盟运作, 实现实时财务监控和联盟企业的财务信息共享。

二、网络价值链系统对传统财务的影响

其一, 网络价值链系统的出现拓展了财务关注的范围。从网络价值链的特征看, 其是价值流、价值网、虚拟价值网和智力资本价值链的集成, 既重视企业传统的价值链管理和价值流财务信息的应用, 也重视企业外部 (包括市场、顾客、供应链节点企业、相关利益者等) 对企业资金流和财务目标的影响及其协调作用。就目前我国企业的ERP、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应用发展来看, 引入网络价值链系统, 对于推动企业信息网络化系统从企业价值管理比较注重内部资金管理逐步扩展到企业外部链节点的价值流协调管理, 从事后过渡到实时, 从静态到动态, 促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不断丰富, 同时也可促使价值链管理研究的领域和问题不断延伸。

其二, 网络价值链系统概念的提出, 使财务监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价值链系统中普遍采用的电子交易和电子资金结算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和资金结算方式, 其结果必然使企业各部门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其外部联网改变着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乃至一般顾客的沟通方式, 从而改变着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则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为企业间的竞争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舞台。空间上, 网络价值链系统中, 管理控制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 网络监控实现了包括远程资金安排、远程财务信息处理、远程审计等的多种远程管理控制, 使网络价值链节点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总部与分机构间的空间距离由物理距离几千公里或几万公里变成了鼠标的几十秒或几秒的光速距离。利用这些快捷功能, 财务总监几乎可以零距离地对企业全部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在时间上, 电子商务供需链下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与业务之间的同步实时信息处理, 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 从静态走向动态, 实现对企业的一切活动进行在线管理。在实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财务总监将能够同步地对供需链上物流和资金流进行管理实时控制, 并存在的问题适时做出相应的财务安排和解决。

三、网络价值链系统中授信风险控制

在网络价值链系统中, 授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实时监控机制的缺乏。无论是公司自身管理制度, 还是客户的相关信息, 如果能够及时反映到财务部门, 并采取相关的措施, 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授信风险的产生。然而我国很多企业, 即使建立了基于因特网的信息系统, 但由于管理思想理念的落后, 业务之间不协同, 财务与业务不协同, 总分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有时还是一个个信息孤岛, 财务总监无法获得实时动态的信息, 使管理控制不力, 更谈不上实时监控。在手工或信息孤岛环境下, 财务总监并不能及时获得有关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 财务部门所作的工作往往仅限于被动地进行事后反映销售活动和应收账款变动情况, 而不是主动地发挥实时控制作用。

根据网络价值链系统的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 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对授信风险进行控制。

其一, 可以考虑实现销售和财务的实时控制。网络的出现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使得财务可以跨越时空与业务同步, 而财务与业务的协同, 实现了信息集成。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就是:进行实时的授信风险控制成为可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动态的、有针对的管理实时控制。对这些实时信息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监控, 是一个十分庞大而艰辛的工程。因此, 在财务总监实时监控体系中, 应采取控制点实时监控和中心实时监控结合的双层实时监控方法。

(1) 控制点实时控制。所谓控制点实时监控, 是指根据企业环境、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具体特点, 对有关业务环节设置关键控制点, 在关键控制点通过计算机系统设置相应的监控指标, 由计算机实施对控制点的刚性监控。例如, 企业的信用政策为90天, 于是可以在销售子系统 (销售部门) 设置控制点, 对账龄超过90天的客户, 不允许再作销售。这样, 销售部门拟作销售时, 须将客户信息输入系统, 而系统会自动分析客户信用情况, 将欠款账龄超过90天者硬性阻止在销售对象范围之外。设置关键控制点, 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刚性的实时监控,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务总监的工作强度, 并且其监控是行之有效的。作为财务总监, 应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 对于那些易于把握、可以制度化、不需主管判断的业务环节, 采取控制点实时监控方式, 设置控制点及相应的控制指标。

(2) 中心实时监控。中心实时监控是指财务总监根据各业务部门及财务部门传递的各种实时信息, 按照一定的标准, 运用职业判断, 对相关业务进行管理实时控制并将相应处理予以反馈的过程。中心, 是将财务总监作为管理实时监控体系的中心。对于那些复杂、需要其他数据支持和主管判断、控制点实时监控无法解决的业务环节, 有关信息将传输给财务总监, 由财务总监做出相应的处理。中心实时监控, 是在考虑了计算机刚性控制的局限性的前提下, 结合财务总监的主观能动性 (判断性) , 设置一种柔性控制。由此中心实时监控弥补了控制点实时监控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 控制点实时监控的实现要求相应管理软件能够提供设置关键点和各种控制指标的功能, 这是企业在选择软件时要注意的。关键控制点实时监控的结果应生成报告信息传给财务总监备案。控制点实时监控和中心实时监控相结合的双层实时监控方法, 充分利用了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高速性, 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实施时控制中发挥主导作用, 将有助于全面、有效地进行管理实时控制。

其二, 要使授信风险管理控制人员的观念实时化。授信风险控制要实时化, 企业首先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实现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 也不是资金, 而是管理思想上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要实现授信风险管理实时控制, 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人”字。在决定授信管理实时控制能否实现、效果如何的诸多要素中, 人是第一位的。因此, 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支能够适应网络环境先进技术的过硬人才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中销售人员、财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授信管理实时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必须走出以往单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误区, 培养其信息意识和信息使用及处理能力。

其三, 改进营销管理和资金管理流程。企业要从一种外部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角度, 并通过不断应用新技术来将这些流程自动化。在自动化跟踪控制方面可增加一些重要的工具来改进财务部门和营销部门业务集成化。财务经理和销售代表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进行更加便利的交流。他们主要通过个人计算机来进行信息传递、收集价格信息或者关于客户的数据。除了电子邮件之外, 语音邮件也已经成为了企业用来传递内部信息和追踪客户需求的一种重要通信工具。财务部门为了更好的进行自动跟踪, 可考虑给销售点代表配备如下的自动化工具包: (1) 电子目录 (EZ) ———可以被用于向客户报价, 也可以被用于向忠诚公司的客户提供本公司的产品信息。 (2) 销售代表工具箱 (SRTK) 。一种趋势记录系统, 可被用于分析客户业务, 或者是对某个细分市场进行分析。 (3) 自动定价工具 (PX) 。可以使得销售代表向客户提供一系列的价格选择, 从而尽量减少价格变更对双方原有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Rayport, Jeffrey F.John J.Sviokla.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Dec., 1995, 75-99.

[2]Shank, J.K.and Govindarajan, V.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the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J], 1992, 179-198.

[3]Michel Crouhy, Dan Galai and Robert Mar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N],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0, 24, 59-117.

医疗机构授信风险 篇5

一、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运作机理

根据我国的金融法律, 物流企业不能从事金融业务。因此, 实际操作时一般采取物流企业提供担保、融资企业将商品质押给物流企业, 然后通过反担保的形式进行融资。即商业银行首先对物流企业进行评估, 根据其规模、经营业绩、运营能力、资产负债比率及信用状况, 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授予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根据融资企业的信用状况为其提供信用担保, 并以融资企业质押在融通仓内的货物作为反担保, 从而确保融资企业信用担保的安全。其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具体来说, 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的具体业务流程是:

1. 物流企业依据企业信用担保规定及银行要求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

2. 银行综合考虑物流企业的经营状况给予一定额度的授信。

3. 融资企业将质押物交由物流企业监控以申请贷款。

4. 物流企业根据质押物的价值按一定折扣率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

5. 融资企业向物流企业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或新质押物用于换取旧质押物。

6.物流企业根据保证金数量或新质押物的价值释放相应数量的旧质押物。

重复以上第五、六步骤的操作, 直至整个贷款完成。

二、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我国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发展的时间较短, 现阶段开展统一授信业务模式的整体环境还不完善, 存在着一些风险和威胁。根据风险产生的源头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物流企业的运营风险、银行的运营风险和融资企业的运营风险三类。

1. 物流企业运营风险机理分析。

(1) 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采用统一授信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企业首先需要实地考察融资企业以往的履约能力, 评估其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然后作出是否合作的基本判断。对于存在不良信用纪录的融资企业, 物流企业应当坚决避免与其合作。

同时, 融资企业对质押物是否具有相应的物权, 这是物流企业重点考核的问题。物流企业必须要求融资企业提供与货物相关的单据, 并通过检查相关单据的真实性以确认货物的合法性。

如果融资企业规模较小, 规章制度不很完善, 企业的资料更新速度较慢, 这会加大物流企业的担保风险。因此, 物流企业需要与融资企业、银行及时沟通, 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及时、畅通地传递, 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风险产生。

(2) 质押物风险。质押物品种的选取对物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现实操作中, 物流企业一般选择价值容易确定、流动性能好、变现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容易储藏保管的大众化物品。同时,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控制贷款期限的长短、质押贷款的比例、设立风险保证金等各种方法, 尽量避免融资企业质押物的市场价值波动风险。

另外, 物流企业应该设立质押物存量预警线。当质押物的市场价格跌破预警线时, 物流企业应该及时地通知融资企业增加质押物或保证金数量。由于市场复杂多变, 产品价格波动较快, 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 物流企业应该对不同是抵押物进行细化管理, 充分了解市场容量、价格变动趋势、产业产品升级和行业交易信息等情况, 并通过调查行业内部人士、征求专家意见、利用统计资料、参考现行价格和销售价等方法来准确评估融资企业质押货物的实际价值。

为了减少质押物灭失的风险, 物流企业应该要求融资企业为质押物办理财产保险, 以避免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另外, 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第三者责任保险, 分散和转移风险。

(3) 仓单风险。仓单本身的真实性以及仓单内容的真实性对物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物流企业开展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风险防范的重点。

首先, 规范空白仓单的领用登记制度。物流企业要严格控制空白仓单的领取数量, 对于仓单编号、密码、领取人、领取时间、批准人、发放人等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空白仓单和仓单专用印鉴必须由物流企业指定的专人负责, 妥善保管, 防止丢失。

其次, 严格执行验单、验证、验印制度。物流企业在办理各种出库业务时, 除了验单、验证、验印以外, 必要时还应该与融资企业联系, 确认提货人的身份;或者与银行联系, 取得银行的确认和许可。另外, 鼓励物流企业开具带有密码的提单, 在融资企业提货时进行密码确认, 防止有人利用假提单提货造成的货损风险。

(4) 物流企业的操作风险。目前, 由于开展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业务的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某些工作环节停留在人工作业阶段, 很容易出现内部人员操作不当造成失误。因此, 物流企业必须培训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物流金融业务, 并通过制定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规范, 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所带来的风险。

对物流企业来说, 质押管理的核心就是严格控制质押物的数量与质量。而质押物通常都是流动的, 融资企业经常不定时地对货物进行赎回。因此, 物流企业除了要保证质押物的品名、规格、型号、材质等属性以外, 还要保证质押物的库存数量维持在规定的限度之内, 即严格控制融资企业质押物的存量下限。当融资企业的质押物存量低于下限时, 物流企业要及时采取提出警告、或冻结现有质押物等控制措施, 以免给整个融资业务带来风险。

物流企业要严格控制出入库作业环节, 坚决避免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同时, 通过业务流程优化、岗位职责细分、业务制度完善、货物出入库验收、检验等方法, 严格控制各种风险的产生, 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辅助操作人员进行货物管理, 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另外, 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内部人员的管理, 避免内外部人员串通作案带来的损失。

2. 银行运营风险机理分析。

(1) 质押物监管风险。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质押物具有监管的责任, 其风险大小取决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及办理质押物出入库时的风险控制手段, 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进一步提升其竞争能力。

为了控制质押物监管风险, 银行必须选择仓储管理水平高、企业资产规模大、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对质押物进行监管和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合作, 协助其制定完善的质押物出入库风险控制方案, 将质押物的监管风险降到最低。

(2) 质押物变现风险。在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某些融资企业破产或者违约的风险, 此时银行就要对融资企业的质押物进行处置。银行在处置融资企业的质押物时, 有可能出现质押物无法变现、或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等问题。为了有效地控制此类风险, 银行应该要求融资企业开立保证金账户, 并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质押物处置方面, 物流企业应该协助银行对货物的市场价格和未来价格的可能走向进行评价, 预防银行方面出现质押物变现风险。

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其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导致了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这就很容易引起融资企业的质押物价格波动。同时, 如果融资企业的质押商品品牌或质量出现重大负面影响事件, 也会严重影响其变现能力。为了控制此类风险, 银行必须要选择一些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销售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

(3) 法律风险。目前, 我国的担保法还不很完善, 在提货权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议, 也没有行业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 因此, 进行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业务, 很容易在质押物的所有权问题和合同条款规定方面产生法律纠纷。对此, 参与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的三方应该签订具有法律效用的书面协议, 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以保证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进行, 从而保证各方长期合作, 减少各项操作成本。

3. 融资企业运营风险机理分析。

融资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和发展能力等, 它能全面地反映融资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其风险产生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

(1) 仓单及提单管理不善。虽然我国的合同法规定了仓单必须记载的内容, 但由于物流企业现有仓单的设计问题, 以及仓储双方为了简便手续, 一般除了填列存货人名称、数量、日期等主要项目外, 其他项目常常忽略不填, 这对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的安全性留下了一定隐患。

对于同一仓单项下的质押物在不同时间提取的情况, “专用仓单分提单”释放的管理风险很大, 能否做到每释放一笔质押物都在相应的仓单下作销账记录, 决定了提单管理风险的大小。仓单和提单风险是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遇到的经常性风险, 在该业务操作过程中, 难免会有不法分子利用物流企业监管方面的漏洞制造虚假仓单来骗取质押物。

(2) 融资企业经营能力有限。有些融资企业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运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量力而行进行融资贷款, 而是抱着钱生钱、利滚利的投机目的盲目地向物流企业贷款。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融资企业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企业成长与发展能力, 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运作不善, 失去偿债能力, 甚至资不抵债而导致破产, 对整个融资过程中的担保方———物流企业的带来十分不利影响。

三、结论

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是今后商业信贷发展的方向。为了预防各类风险产生对物流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造成的危害, 需要从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防治, 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不断完善我国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的发展体系, 从而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于维生, 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武淑琴.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与统一授信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5 (6) :223-226.

[3].莫静.物流金融风险形成及防范[J].青海金融, 2007 (7) :58-59.

[4].丁勇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9 (5) :26-27.

[5].孟庆亮.试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及防范[J].现代商业, 2010 (30) :196-197.

[6].李丽.基于统一授信模式融通仓的第三方物流选择中小企业[J].工业工程, 2010 (4) :48-52.

医疗机构授信风险 篇6

关键词:统一授信,物流金融,风险机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 融资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物流金融业务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然而现有的基于仓单质押业务的融资模式由于其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风险, 已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规定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对传统的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创新的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应运而生。

物流金融是指现代物流供应链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有效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的货币流动, 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目前, 物流金融的运作多以仓单质押业务模式为主。由于传统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存在着同一机构内部多头授信、分散授信, 多个机构分散授信等方面的种种缺陷与不足, 加上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复杂, 关联企业授信及其风险骤增等不利因素的增加, 逐渐为金融机构所摒弃。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可有效解决单一品项质押贷款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必将成为未来物流业融资发展的主流。

1 统一授信担保业务模式分析

统一授信担保业务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 它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其运作流程是: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资信情况、业务规模、商业运作状况、行业主导力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及《抵押贷款协议》, 以一定的资产为抵押, 将一定额度的信用资金授予物流企业;然后由物流企业综合考察货主企业状况, 与货主企业签订《抵押贷款协议》, 在货主企业提供一定货物、商业订单抵押的情况下, 为货主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货主企业根据签订的相关协议与合同, 分批次的向物流公司质押货物并分期偿还贷款。其业务模式流程如下图所示: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与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比较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与传统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相比, 统一授信业务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物流企业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 提高了质押贷款业务的运作效率;

(2) 减少质押贷款中的一些烦琐环节, 提高了贷款企业产销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3) 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 灵活开展质押贷款服务, 优化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 降低贷款风险;

(4)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开辟更广的利润空间, 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2 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风险产生机理

尽管统一授信担保模式有诸多优势, 但由于我国推行统一授信担保模式物流金融的整体环境还不完善, 现阶段开展统一授信业务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风险和威胁。根据风险产生的源头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银行工作不严谨产生的风险、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和货主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三类。

2.1 银行工作不严谨产生的风险

(1) 审批决策草率。

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查申请贷款企业的相应资质时对“三查” (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制度执行不力。对贷款企业的经济实力、资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产品市场销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益等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甚至还存在部分的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导致贷款投向不合理, 久而久之形成了巨大的坏账。对财产担保或抵押的审查不严, 对于大量的个人房贷不符合相应资质情况, 银行为增加贷款额度, 增加业绩, 往往简化手续、审查草率, 对那些不符合信贷安全的案例统统放行。

(2) 授信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 商业银行的授信指标体系不完善, 授信额度测算的精确性得不到保证。授信额度的准确核定是授信管理的关键环节, 准确核定授信额度需要有一套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授信额度的测算通常依据粗略的理论及从历史经验数据得出公式, 输入的数据变量是客户的历史数据, 而不含银行自身实力及对客户未来发展的预测数据等。这样, 授信额度的测算模型在精准度、稳定性、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风险量化能力不足, 使得综合授信管理在银行风险防控体制上只能发挥出有限的功效。

(3) 授信后期管理不善。

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可以为银行减轻不少工作, 但是统一授信并不是一授了之。目前, 一些银行对授信管理存在只授不管的问题, 不少从业人员认为按照有关方法测算了受信人的最高信用额度后, 授信管理就此结束, 具体用信时再依靠贷款审查来把关, 控制风险。这种错误认识和思想倾向, 使得银行授信管理有时流于形式, 制约了授信功效的发挥。

2.2 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

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银行与货主企业之间的结合剂, 在物流金融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流公司由于自身的管理及运营不善产生的偿还危机, 将对银行产生最直接的风险:

(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审查能力。贷款的货主企业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赢利来源, 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对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商业银行借到贷款后, 不能因为急于实现利润而将资金盲目贷与货主企业, 却不对其进行严加审查;不能图省事, 只审读货主企业提供的纸质材料就发放贷款。为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审查小组, 深入实地对货主企业及其质押货物进行检查, 确保所选择的货主企业和货物的有效性。

(2) 货权处置不当。我国担保法规定, 出质人必须依法享有对质物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因此, 货主企业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申请贷款时, 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其质押货物进行验收, 还要进行货权验收。货权验收较为困难,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严格考核该货物是否合法, 是否为走私货物, 或是否为合法渠道所得货物, 只有货主企业拥有所有权的货物才可以进行质押。

(3) 对质押物的选择。质押货物种类多种多样, 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货物的品质特性不了解, 对质押品没有进行仔细审查, 选择了易变质、易破碎等不易保存的货物, 都会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在目前的买方市场时代, 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质押物价格如果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定或者略有上涨, 则不存在任何价格风险;一旦行业出现动荡, 存货价格大幅下降的话, 可能就会出现企业贷款额高于质押物价值的现象, 使得货主企业失去还款能力或者不再愿意还款, 由此就会给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并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4) 质押物监管力度。质押货物在监管过程中, 由于各方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或者信息失真及滞后等原因, 都会造成质押品的监管风险。尤其是在异地监管中, 容易出现如下三类风险:一是同一商品被重复质押的风险。质押商品出质不实施移库, 质物仍存于原仓库中, 极易发生仓库重复开具仓单, 同一商品重复质押担保的情况, 从而出现第三人对质物提出权利主张;二是质押商品被非法挪用的风险。质押商品存放于原仓库中, 很难完全避免发生质物未经质权人同意而被转移、挪用等情况, 致使债权人的质权落空;三是质物的保管安全问题。质押货物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盗抢、灾害和灭失的风险, 这要求货主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好权责的划分和质物投保工作。以免制约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5) 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首脑, 指挥、协调公司的各项活动。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学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高低直接对下属的工作产生影响, 较高的领导力会给员工的工作以鼓励和帮助, 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学历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质押货物的监管需要一套烦琐的安全管理系统、各种信息管理设施及其业务开展等都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而且, 对于这些系统的具体理解也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学历及专业素质。因此, 将管理人员学历情况和业务素质选为一个评价指标。

(6) 组织机构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组织机构设计是为了便于管理, 实现企业目标和计划。组织机构设计应遵循方便协调、信息畅通等原则, 合理与否对管理工作起到了决定作用。组织机构应根据公司目标和计划、生产特点、人员素质等因素进行设计, 其形式可采用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网络制、混合制等多种形式。组织机构设计的是否合理, 将对后期工作的开展及权责的划分产生影响。组织机构设计不合理甚至混乱, 就会导致工作过程中权责不明确, 甚至出现多头领导的局面, 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组织机构运作的效率低下。

2.3 货主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

(1) 仓单及提单管理不善。

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必须记载的内容, 但由于各仓储企业现有仓单的设计问题, 以及仓储双方为了简便手续, 一般除了填列存货人名称、数量、日期等主要项目外, 其他项目常忽略不填, 这对贷款的安全性留下了一定隐患。而对于同一仓单项下的货物在不同时间提取的情况, “专用仓单分提单”释放的管理风险较大, 能否做到每释放一笔货物都在相应仓单下作销账记录, 决定了提单管理风险的大小。仓单和提单风险是仓储企业开展业务遇到的经常性风险, 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 难免会有不法分子利用物流企业监管方面的漏洞制造虚假仓单。

(2) 货主企业经营能力有限。

有些货主企业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运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不是量力而行进行融资贷款, 而是抱着钱生钱、利滚利的投机目的盲目地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贷款, 而在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营运能力、赢利能力、企业成长与发展能力, 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运作不善, 失去了偿债能力, 甚至资不抵债而破产,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4 其他风险

(1) 法律环境风险。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 这就使得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 可能出现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的问题。物流金融操作程序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到银行、借款者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也会影响到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纠纷问题。

(2)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称道德危机, 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可理解为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作为银行和货主企业间的“粘合剂”, 物流企业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银行提供虚假数据, 蓄意骗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 由于经营不善, 物流企业丧失还贷能力而不进行偿还, 致使银行蒙受损失;作为货主企业也会采取类似不道德的行为, 蓄意骗取物流企业的款项携款潜逃或申请破产而不进行偿还, 将风险转嫁于物流企业。

3 结论

基于统一授信担保的物流金融模式是今后商业信贷发展的方向。为了预防各类风险产生对物流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造成危害, 需要从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防治, 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在各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多方努力下, 共同完善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丁勇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9 (5) :26-27.

[2]孟庆亮.试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及防范[J].现代商业, 2010 (30) :196-197.

[3]刘贤娴, 郭田子.物流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5) :137-138.

[4]夏洪胜, 周鑫.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研究——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J].未来与发展, 2012 (3) :4548.

医疗机构授信风险 篇7

关键词:国有大型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风险管理内容上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过渡,风险管理技术由“浅度度量向模型深度度量方式”过渡,风险管理组织由“层级管理向垂直管理”过渡。然而目前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如何强化授信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含义

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是指国有大型银行运用系统且规范的方法对自身授信业务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二)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程序

1、授信风险的识别

即从国有大型银行纷杂的外部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银行授信业务带来意外损失的风险影响。授信风险的识别不仅要确定国有大型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哪些风险,而且还要找出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这就要求采取科学的识别方法(如客户信用评级法、专家观察法等),以避免主观臆断。

2、授信风险的衡量

即在授信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授信风险发生概率及影响程度进行计量或估算。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风险的衡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估计某一信贷资产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一般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来表现;另一方面是估算授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数额。

3、授信风险的控制处理

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或方法,使授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国有大型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策略较多,包括风险防范、风险回避、 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等,以此可以实现对授信风险的控制处理,降低信贷资产的损失程度。

二、国有大型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授信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

1、明确自身的授信风险管理取向、授信风险偏好及战略目标

国有大型银行要尽快实现从“规避风险”到“管理风险”的转变,考虑如何去识别授信风险、判断授信风险的大小、分散授信风险、为授信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障等工作。

2、在明确授信风险管理取向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授信风险管理文化

授信管理风险风险是以加强国有大型银行所有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解授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授信风险管理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等为基础,培育全体员工的授信风险管理意识,并通过大家逐步认同来自觉地将授信风险管理的方法、规定和制度落到实处。

3、鼓励和提倡授信风险管理创新

国有大型银行应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定期进行授信风险管理创新课题立项工作,从日常费用中拨付一定费用设立创新基金,为员工的风险创新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技术部门支配专业设备和人手来协助完成创新贷款信用风险模型和避险工具的设计、模拟运作和检验工作;对优秀的创新成果要进行适当的激励,从而激发个人和团队的创新积极性。

(二)提高授信审批的独立性,改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

1、国有大型银行要提高授信审批的独立性

国有大型银行内部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垂直管理的授信业务审批部门,各级授信审批部门要设立相应级别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的考核与经营业绩无关,各级风险经理接受上级行的直接领导,并对授权范围内的授信业务进行独立审查审批,各级行的行长与各级风险经理共同完成对授信业务的审查审批,从而使授信风险控制能够贯穿于整个授信业务流程,降低授信风险。

2、国有大型银行要改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

授信管理信息系统是授信风险管理和授信决策的主要依据,建设和合理利用授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授信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为了改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国有大型银行要努力提高授信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含量,在信息的完备性上下工夫;要进一步完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中定量分析模型,通过风险定量分析模型来提高对基础信息数据的分析强度,加大对各行业和各个层次客户的主要风险因素的系统性定量分析;要继续加强行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从而强化同业内的比较分析;要建立和完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旦出现风险预警要及时提示授信工作人员,以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散。

(三)进一步强化授信风险识别体系

我国的国有大型银行应该推广实施内部评级法,以此来帮助自身转变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和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管理模型,推动集约化和全面性的风险管理。国有大型银行在进行授信风险参数估计时,除了考察借款人财务状况(如现金流量重组下、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等),还要考虑行业特点、经济周期、市场竞争、区域特性、产权结构及管理水平的呢过对借款人偿还的影响,以此来为自身授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加速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授信人员绩效报酬机制,减少固定工资在授信营销人员收入中的比例,适当增大效益报酬比率,从而提高授信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强化授信风险损失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级行负责人坚决实行不良资产上升问责制度以及“尽职免责”制度;要完善授信业务经营管理责任移交制度,各级行要坚持责任移交制度,在发生移交事项时,可由审计部门、接手责任人、授信风险经理等部门人员通过贷后管理检测形式,对移交责任人经管的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认定,然后由接、交双方签字认可。

三、结束语

上一篇:法律不足下一篇:GPIB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