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2024-08-03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精选12篇)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1

0 引言

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近年来, 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 研究涉及国家、地区、行业、园区或企业等不同层面,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方法及指标的设置也因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不同而各异[1,2,3,4,5]。对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也较少。

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是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 可以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时间序列, 全面反映区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 也可以对国际间、地区间、城市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对循环经济内涵的深入认识出发, 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基础, 结合所描述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 能够定量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有关指标的有机组合, 而不是指标的简单拼凑和堆砌, 是一种对复杂系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因此, 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3,6,7,8,9]: (1) 系统优化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2 循环经济内涵剖析

目前, 关于循环经济, 国内外虽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但形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循环经济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注重减少因废弃物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害。在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上, 特别是循环经济所包括的范围上, 学者们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循环经济着眼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 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在此意义上,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

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体现了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样的循环经济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中心, 涉及能源、矿产、水、木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经济过程之内的循环使用, 也涉及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排放等, 其宗旨是兼顾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互利。

本文认为,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战略途径, 但是不能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或和谐社会, 因此本文更认同狭义的循环经济的含义。本文也是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的理解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这样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 对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 更具体。

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强调: (1) 循环经济是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 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 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 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 (2)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的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资源化 (resources) 的3R原则[9,10]。

总之, 循环经济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强调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 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 (企业) 共生组合, 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 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 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3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

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 可以发现循环经济围绕的核心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资源和环境, 而且是从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综合利用, 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本文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为综合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将其分解为输入端指数、过程指数、输出端指数和全环节指数。输入端指数主要反映资源投入强度, 反映的是在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投入强度;过程指数主要反映区域经济系统运转过程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情况;输出端指数主要反映整个区域经济系统向外部环境排出的废弃物情况;不能单纯的划归为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的资源利用情况, 我们用全环节指数来表示, 主要反映涉及经济系统全环节的资源利用情况, 如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人均资源消费量、单位能源消费量所产出的GDP (资源利用效率) 、低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

然后再在每个指数下面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都要直接围绕资源和环境来设置。

根据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如表1所示。

注:三级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从统计年鉴及相关主管部门获得。

4 小结

本文在分析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在对循环经济的广义和狭义含义进行深入分析, 并指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 更应该从狭义角度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含义后, 文章从区域经济系统运转全环节、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四个角度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筛选设置, 最终构建了能够真正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内涵和本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06.9:23-26.

[2]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4:155158.

[3]苏建设.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活力, 2007.7:12-13.

[4]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4:47.

[5]于丽英, 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 2005.12:44-53.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 2009.7:28-29.

[7]张敬惠, 袁彦.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分析[J].生态经济, 2007.12:49-52.

[8]张秋根, 魏立安, 殷茵.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 (26) :12747-12748.

[9]杨华峰, 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9:123-127.

[10]陈文晖.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经济管理.2006.8:56-59.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2

在学习之余,通过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法律体系标准:首先,相关部门应当明确立法的宗旨,明确立法的真正意义所在,才有助于整个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当前针对循环经济开展立法的德国,在立法中对企业生产中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明确,尽可能的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资源变为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过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2]。其次,完整的法律结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其常常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在实际中不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构架出完整的法律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三,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应当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人员参与到其中,为促进众多人员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加顺利和协调,要求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应当具有较强的协调性。第四,保证制定法律的有效性[3]。法律本身是否具有有效性决定着其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如果法律在制定之后,并不能够严格的去执行,就变为了一纸空文,完全起不到任何的效果,更谈不上对企业和人们起到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环境、基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日益深入民心,达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监控。本文对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和运行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作为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采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利用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

2.科学考核企业经营绩效。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考核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的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绩效大小。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资源的大量耗费为代价,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方式,以便将考核、人事任免、奖惩制度等作为企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原动力。

3.减少物质的投入量。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是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通过循环经济指标的监测、考核及其监督作用,督促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

4.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许多企业仍存在着排污不达标,乱排、偷排、超标等现象屡禁不止,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遏止。通过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中的Recycle,即以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二、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层次高、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在对其评价时,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的内在联系。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总指标逐层分解,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达到系统最优化,有利于各级部门对企业的发展、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控。

2.科学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内涵,要求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合理地涵盖事物的主要性质、特点、内在的运行规律,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只是从经济效益,主要从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概括的反映了企业绩效的全貌。根据这一原则,要求指标的概念要明确,内涵和外延要清楚,统计和计算方法要科学。

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我国目前的或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将要改进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会计报表制度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资料,如企业环境效益中的绿色能源使用比例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清洁生产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增长等等。而且要力争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

4.可量化与可比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定性指标应有一套科学方法将其量化,对专家评判法中采用的一些指标尽可能准确、简化,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应要统一计算口径,将其综合平衡。在指标的选取和设置上,要达到企业内的纵向比较和企业间、行业间的横向比较,以此来科学、合理解释说明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评价指标体系起到应有的作用。

5.独立性原则。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度低,避免使研究对象的某一面得到夸大或缩小,这需要在对各评价指标选取中,认真分析相互间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评判法、层次分析法进行过滤,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重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

关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报道。本文在参考仅有的少数研究和最近国家环保局下发的宏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的再循环,结合工业企业的运行特点,认为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资源产出指标。该部分是指消耗主要矿产资源(如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土地、能源、水资源所产出的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出来的GDP)。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资源消耗指标。该部分是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重点产品单位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重点产品单位水耗,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该部分是指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废物排放(或处置)降低指标。该部分是指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该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主要解决了工业企业内数据来源的收集便利性,并能在国家环保局、各级地方政府已实行的其他传统评价指标数据和体系沿用基础上,重点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结构简单、内容较全面、操作简单可行,收集后的量化数据通过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计算最后总分,结果能够作为工业企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有力说明,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四、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要研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对我国原有的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环境标准进行完善、改进,形成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具有指导意义和监督意义的法律法规体系。

转变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应转变为自觉地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把3R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并作为对经营者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风气和发展模式。

加强政府和企业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工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真正运行并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工业企业对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收集、整理、分析、计算,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证数据的规范化,避免数据的造假、缺损、遗漏等现象发生。

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工业企业有效落实开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严格贯彻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作为示范企业在行业中推广学习,对结果较差企业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罚、约束政策。

提高公众、社会媒体的关注意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与保持是关系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工作,还需要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为此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给予监督、举报,从社会各界力量督促企业真正将循环经济思想落实、贯彻。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李武威.循环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J].经济论坛,2006,16:29-31.

[2]王爱莲.给予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 2005,19:177-178.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4

一、循环经济对电子产业业绩评价的要求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闭环流动型 (Closing material cycle) 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闭环流动型 (见图1) 表现为“两低两高”, 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 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它的生产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修复生态系统;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5R”原则:减量化 (Reduce) 原则, 旨在从输入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重组化 (Reorganize) 原则, 在生产制造的环节中把不同种类的废弃物以多种方式组合, 以此产生新的产品;限制性 (Restriction) 原则, 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手段, 减少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再利用 (Reuse) 原则, 目的是一件物品在扔掉之前, 应考虑是否还有可利用的剩余价值;资源化 (Recycle) 原则, 通过把输出的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的废物处理量。其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二) 循环经济对电子产业的影响

电子产业是制造业的典型, 是工业资源最密集、最有影响力的消费品之一。目前电子产业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 家电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家庭, 目前, 家电产品的耗电量已经超过全国总用电量的15%, 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 同时, 早期的家电产品都已经或即将进入报废期, 随着我国3G牌照发放条件的成熟, 将会有上千万部手机淘汰, 所以我国电子垃圾已开始步入高峰期。

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 我国政府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定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 电子产业也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实现创新和变革, 才能够获得持久竞争力。此外, 资源之争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国家都有实施循环经济的特色措施, 所以, 走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我国电子制造业占有世界经济市场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 电子企业遵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及清洁能源的原则, 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 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的。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推动企业主动节能, 塑造自己的品牌。而对电子产业的业绩评价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成就。

(三) 循环经济对业绩评价的要求

在循环经济下,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从资源的节约、产品的循环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等方面, 对企业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方面更好地促进循环系统的发展。通过评价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 判断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另一方面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利用循环经济下的业绩评价指标, 更全面地估计企业的发展前景, 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循环经济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必不可少的政策性工具, 可以更好地实现建设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标, 使经济社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业绩评价的指标设置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当前盈利性+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因此电子产业业绩评价包括以下方面的指标:

(一) 当前盈利性

企业有赢利才能生存下去。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财务效益状况

主要是反映企业的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 用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它体现的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 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一般认为,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 运营效益越好, 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2、资产营运状况

主要是评价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 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资产利用率高, 在等量资产条件下可以创造更多的收益。因此, 资产营运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主要指标是总资产的周转率。

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数值越高, 周转速度越快, 销售能力越强, 资产利用效率越高。

3、偿债能力状况

指企业偿还债务能力, 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负债筹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同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 因此现金流量和相关债务数据的比较, 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 该评价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承担债务能力越强。

(二) 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增强企业的内部循环是保证企业价值创造持续性的关键。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 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形成无废、少废的生态工艺 (见图2) 。因此, 对于一个独立的企业, 做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 是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首要任务。

1、新生产工艺投资比率

电子产业改进和发展新技术, 可以防范污染及更好地进行末端处理, 同时对开发二次资源和防止物料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企业的经营规模及财务范围内, 该指标应是越高越好:

2、节能环保原材料使用率

企业使用环保节能原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排放废气物量的多少, 甚至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程度。此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越积极:

3、能源消耗降低率

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能源危机问题, 所以, 企业应该着重使用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能源消耗降低率指标, 来反映企业能源消耗趋势:

4、生产过程废物利用率

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管按减量化原则来进行生产, 但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 所以, 企业要尽可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采取多种方式利用, 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 减少最终的排放。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程度, 该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的能力越强,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5、绿色产品销售比率

绿色产品是在其生命周期全程中, 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的产品。电子产业生产的产品应注重节能和环保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所以企业开发出的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大、销售额越大, 意味着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好:

6、废旧产品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率

对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旧产品及包装进行全面回收,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该指标越高, 说明了企业对于产品、包装物的回收和利用率就越高:

(三) 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

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是指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潜在能力。未来价值增长的潜在能力取决于对企业长期价值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源头因素———价值驱动因素。驱动流程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价值实现能力。因此, 在设置企业盈利能力增长潜力的指标时, 应分别从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评价企业的增长潜力。

1、新产品研发投资率

电子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 客户需求多变, 产品竞争激烈, 所以要求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大, 是企业将来盈利能力增长的基础:

2、社会贡献率

作为社会化的企业, 应遵循各项法规,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依法纳税, 提供公益等途径回报政府与社会, 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努力做好工作, 积极创建和谐环境。这些工作不仅会提高企业社会价值, 也会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持续驱动企业价值增长, 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该指标用于揭示一定时期内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和支付价值的能力。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 (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 、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己交的各项税款、附加等:

三、结束语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电子产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引导下,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是由以上一系列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指标体系构成, 系统地反映企业各层面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与创新, 2001 (6) .

[2]、王育松.我国电子垃圾的现状、危害及资源化对策分析[J].资源发展, 2008 (2) .

[3]、袁建国.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初探[J].商业会计, 2007 (2) .

[4]、张川, 潘飞.国内外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评述[J].当代财经, 2008 (4) .

[5]、纪咏梅.权变的业绩衡量——谈企业管理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0 (11) .

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 篇5

2005-01-06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多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

替代技术: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压力的技术。

减量技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再利用技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资源化技术: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多产品联产通过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科学地分配来生产不同产品,或者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对副产品进行充分开发利用,都可实现多产品联产。

产业共生将不同的产业、行业耦合在一起共同生产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某一个行业生产过程的产品或废弃物,可能正好是另一个行业生产过程所需的原料。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配置在一起,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以下,就一些重大的循环经济技术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将煤气制成合成气,再由合成气经费—托合成生产汽油、柴油,或利用先进的浆态床一步法工艺大规模生产甲醇(代汽油)或二甲醚(代柴油)清洁燃料,将可有效缓解我国面临的油气资源紧张局面。

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我国的农业生产每年产生大量秸杆,其中可用于能源的部分相当于1.8亿吨标准煤,约为200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4%。以村镇为单位,采用高效秸杆气化技术、高密度化技术等生产高品位能源或用于小型发电,可有效改善农村用能效率,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减少秸杆直接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远期来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油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或实现以绿藻为体系的低成本大规模生物制氢,亦可获得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我国集约化畜牧生产提供的猪肉、鸡蛋已分别占到全国总产的20%和40%以上。1999年全国养殖业畜禽粪尿排出量相当于当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绝大多数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和推广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收集、转化、干燥、粉碎、脱臭、包涂等工序,将之转变为工业规模的高效生物肥料,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替代相当数量的化肥,也缓解了我国高效有机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

熔融还原冶铁新工艺与钢铁—煤化工产业共生

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焦炭需求日趋增加。我国焦炭资源有限,炼焦企业出于环保要求又被限制发展,焦炭供不应求已成为必然趋势,非焦炼铁也将势在必行。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是前沿炼铁技术,它利用非焦煤生产液态铁,流程短,成本低,污染小,铁水质量好。熔融还原炼铁附产大量煤气,可利用化工过程将之转化为甲醇或二甲醚清洁燃料。工艺概算表明,联合工艺可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一倍,产品能耗下降60%,吨钢成本下降50%。对于传统的炼焦—钢铁联合企业,利用大量剩余焦炉煤气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亦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的可行途径。在新技术基础上构建新型钢铁—煤化工联合企业或生态工业园区,对未来的冶金、化工环保和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化学技术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化学工业必须向生态化方向转变,绿色化学技术是这一转变的基础。它包括新型催化技术、改进溶剂和反应条件、“原子节约”型清洁合成路线开发、安全化学产品设计等,实现“全生命周期清洁”的过程工业,可从根本上减少化工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为推动绿色化学研究和绿色化学新工艺快速发展,美国1996年起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日本2002年起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重视绿色化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以化学矿物加工为核心的生态工业系统

我国西部地区化学矿产丰富,特别是磷钾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应按照生态环境思想,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利用过程进行技术集成、物质集成和能量集成,构建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生态工业系统。如生产1吨黄磷副产14吨左右的“废物”,包括磷渣10吨,一氧化碳尾气3.8吨,磷泥0.2吨~0.5吨,磷铁0.1吨。如果利用磷渣生产建材,尾气生产化工产品,磷泥回收利用,磷铁生产纳米级新材料,构建“磷化工-碳化工-建材-新材料”多产业耦合的生态工业系统,则可在磷矿消耗不增加的前提下,仅靠充分利用副产物就获得3.5倍于原产值的回报。

水泥生产新工艺

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对水泥的需求量居高不下。2002年我国生产水泥7亿~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0%~50%。但当前水泥生产的结构极不合理,落后的立窖水泥仍占总产量的80%,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只占11%,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劳动生产率很低。国家必须坚持淘汰压缩落后的立窖水泥的产业政策。同时,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解决新型干法水泥的大型化、节能化和智能化问题,开发劣质能源、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水泥生产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

废旧机电装备再制造技术

我国设备资产有几万亿元,每年因磨损和腐蚀使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愈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再制造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修复和改造废旧机电设备,使之恢复性能甚至获得新的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再制造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的作用是巨大的。美国有48万人从事再制造,每年可创造530亿美元的产值。研发废旧设备的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发展成一个新产业,是我国作为一个设备大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举。

“电子垃圾”资源化的单元技术与设备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6

[关键字]: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 绿色税收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两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1.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发展到现在,主要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2.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这一用语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现存的经济模式,从而解决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古典经济学曾视环境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资源。但是到了近代,环境经济学家开始将环境视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提倡给环境定个“价钱”,让污染者与所有者能协商出一个交易环境的合理价格,这就是绿色经济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视土地、劳动及人造资本为三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则将土地扩大为环境资本,包括所有自然环境的存量及其再生系统,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足鼎立,形成一套分析的架构。

3.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即减少资源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产品和资源,将废弃物转换为可再生资源,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宗旨,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

可见,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及绿色税收体系

1.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

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着力点是源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也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社会成本包括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加上受到污染影响的旁观者的外部成本。也即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因此,生产的最有数量,小于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所以均衡数量大于社会最适量,边际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小于生产的社会成本,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在社会成本曲线之下,因而是无效率的。所以,只要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低于均衡水平,就会增加社会总福利,使得新的供给曲线和社会供给曲线相一致即可。

2.解决环境负外部性的方法

(1)政府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庇古税。庇古税的核心是征收环境税或者向污染者收费,使得负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方法体现了绿色税收体系的思想,也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重要方法。表现为对污染物或者污染行为等征税,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

第二,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最直接的环境举措,如限制排放数量,设定排放上限等。同时可以配合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通过法律和道德约束来尽量减少污染,让外部性内在化。

(2)私人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科斯定理。科斯的思想核心是确定产权,随后私人部门进行产权交易,这样不论污染许可证的所有权在何方,都能克服外部性。具体表现为相关权利的买卖,如《京都议定书》中,排污权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第二,集團化生产经营。即在同一企业内进行两种或以上活动,让外部效应内部化,即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合二为一。集团化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市场将决定每种货物的帕累托有效产量。

3.政府对解决方案的评价

(1)庇古税比政府直接管制更有效

首先,管制规定的是污染量,这是一种消极的反应。而庇古税规定的是污染权利的价格,这会引起一种积极的反应。环境税将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

其次,庇古税对环境更有效。虽然设置最低排放水平可以保证污染水平不会超过规定的标准,但是如果政府不对最低排放水平做出持续的调整,污染企业就没有运用新技术减少排放量的动力,也不会在乎他们持续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与之相反,庇古税在理论上可以将污染企业与其创造的污染外部成本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刺激企业去减少污染水平,直到减少污染所花费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税负时为止,也就是说,即只要庇古税的边际税负高于减少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企业就会选择继续减少污染量。

最后,庇古税与大多数税收不同,不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反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使得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

(2)产权不清晰使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无法实现

我国目前产权市场不成熟,相关经济主体无法清晰辨认政策利益导向,因此,目前我国排污权买卖的路子走不通。另外,对企业本身而言,改善和治理环境完全是资金的支出,很少有收益流,所以企业本身缺乏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动机,因此不能消除企业已经造成的污染存量。既使在许可证交易存在的情况下,也只是对污染的排放量予以限制而已,不能减少存量。

4.绿色税收体系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绿色税收”改革的热潮。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绿色税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利用有关的各个税种、税制、税收管理的总称。相应的税种有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相应的税制有为实现特定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措施(如补偿)、政府影响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税收手段。由于“庇古税”本身的优越性,也就自然成为绿色税收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绿色税收将政府与企业融入一个政策与战略博弈的框架内。在这种体系下,政府层面可以实现减少污染和增加税收的双赢目标,企业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达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所期望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政策导向集中在两条线:第一,利用税收(主要是资源税)作为杠杆抑制污染企业;第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低能耗、无污染、高就业的替代企业或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开征的初衷是为了调节贫富矿之间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1984年9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从1984年10月1日起,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先行开征资源税,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其适应税率=根据销售利润率×速算累进率-速算扣除率,根据累进计算原则计算得出,即资源税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而且对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暂缓征收。从199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指出,资源税开始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再乘以单位税额得出。对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开始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新资源税制,这就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赢利都普遍征收。

资源税改革方案其实已在2008年年末提交国务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项改革不得不停滞下来。而随着近几个月来经济的转暖,中央政府开始频频发布推进资源税改革的信息。在财政部6月17日召开的2009年“两会”资源税改革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将资源税改革类建议提案确定为今年重点办理建议提案”。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改进建议

1.资源税改革建议

首先,可以适当扩大征收范围,尽快将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将对土地资源课征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收益金等并入到资源税中。

其次,完善计税依据,分别根据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开发利用情况等特点,以节约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将相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采用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相结合的征收办法。

再次,调高现行资源税的税率。从税负水平来说,我国的资源税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石油为例,我国的从价税率不到1%,而英国石油开采税率为石油价格的12.5%,俄罗斯为16.5%,美国的内陆石油矿区使用费费率为12.5%、海外石油为16.7%。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外部成本,结合资源本身的市场价值,对于不同的资源品种确定不同的税率。重构税率标准,应本着“不可再生资源高于可再生资源,稀有程度大的资源高于普通资源,经济效用大的资源高于经济效用小的资源,对环境危害大的资源高于危害程度轻的资源,再培育周期长的资源高于再培育周期短的资源的原则。”

2.建议开征环境税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收费制度。这种污染收费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收费法律效力不高,收费标准过低,收入不稳定,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易造成乱收费,收费的执行成本与监督成本较高,执法的随意性大等。在学术界,我国环境税征收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各界学者已经提出了成熟的环境税收政策,中央政府正在伺机开征环境税。在已有的文献中,已经大量阐述了环境税对外部成本的弥补作用。如庇古(1920)、科斯(1960)、德威斯(1983)、鲍莫尔和奥茨(1988)、哈恩(1960)、皮尔斯和特纳(1990)。他们都认为,只要能大体测定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环境税就能体现“谁污染,谁买单”这一准则的实施。

3.加大其他税种税收优惠力度

首先,为了促进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对环保科研成果的“中试产品”免征增值稅和所得税;对正式投产的新的“清洁产品”和“绿色产品”给予比一般新产品更多的税收优待。

其次,企业所得税的产业优惠政策偏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和设备购买等,应与以前相比予以更多的税收优惠,一定程度上体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向。所得税优惠的形式,不仅有直接的税额减免,还包括了税率优惠、减计收入和税额抵免等形式。但是所得税的优惠,仍以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创投企业、非居民企业和民族自治地区优惠为主,而产业优惠政策偏少,存在着产业导向功能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方面还可以加大力度。

作者简介:吴旭东,男,1954年2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李静怡,女,1983年7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7

一、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制造业循环经济涉及的领域以及内涵、特征,制造业循环经济这个总系统可以分为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排放、污染处置和投入产出5个子系统,这5个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子子系统(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课题组”,2006)。具体指标见表1。

二、评价方法

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中,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二级指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统计测度方法上,采用模糊排序综合评价法,建立“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等级的“评语等级论域”,然后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求出模糊关系矩阵,选择合适的模糊算子,求出历年的等级评语量化合成值,最后对安徽省制造业历年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判。依据等级量化值标准:(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为(100,80,60,40,20),则每年的模糊评价点值结果判断标准为:0~30为很差;30~50为较差;50~70为一般;70~90为较好;90~100为很好。见表2。

由此可见,随着国家不断推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颁布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安徽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1991年到2008年是稳步上升的,并且于2007年得分达到70.60,实现循环经济较好水平。但是从2001年至2005年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其上升的速度明显变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其间国家的持续性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较少,另一方面主要靠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的方式很难让企业主动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从而导致循环经济水平发展速度变慢。而2006年底国家实行绿色采购政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个企业降低污染等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因而在2007年时循环经济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加强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现实途径。通过尽可能减少制造业的废弃物排放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保持环境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制造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制造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现状。

第一,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从根本上保护和控制资源环境。末端治理由于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同时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从源头控制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二,加强智力开发,突破技术障碍。传统生产工艺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大量排放工业“三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受到影响。因此,应该积极开展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研发水平和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可进行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绿色生产工艺、改进或淘汰现有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实施绿色制造和绿色生产、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第三,完善产业链,突破资源环境的循环瓶颈。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废弃物自身无法进行循环处理,需要其它制造业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可再利用的资源。而我国在废弃物循环处理方面有资质处理的制造业不多,往往是一省甚至是全国只有一家或零星几家,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的现实需求,形成了制约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瓶颈。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和分布一批资质企业专门处理,使其变为再生资源。

摘要:目前,制造业对全社会实施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评价制造业的循环经济状况已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了安徽省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研究,2006,(9):23-26.

[2]、李武威.循环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J].经济论坛,2006(,16):29-31.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8

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从而使得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循环”, 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而言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 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而传统的工业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所以, 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目前, 循环经济体系尚无明确定义, 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体系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 体现循环经济的特点。循环经济体系由横向三层次与纵向三条块综合构成。横向三层次是指:在企业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小循环, 在工业园区形成循环经济中循环, 在区域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大循环。纵向三条块是指三次产业各自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重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一个区域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 即是在整个区域实现空间上、地域上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与环境现状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各种资源呈现出日益减少的趋势, 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水源丰富、年降雨量较大,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 有些地方还处于干旱地带。内蒙古、宁夏的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大型支撑性灌溉工程非常少,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低, 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矿产资源。无疑是少数民族地区引以为豪的“长项”, 尤其青海、西藏等地, 矿产种类及储藏量, 都要大大高于中东部地区。但是, 由于科技力量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并不充分。而且这些地区是生态脆弱区, 在一些进行了矿产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科研水平的掣肘, 无序和低水平开采现象严重, 已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土地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山地、丘陵和山间平坝分布较广, 普遍存在着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并且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 可利用土地资源损耗浪费严重, 使得土地侵蚀与退化日益加剧, 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森林资源。近年来由于过度追求高产出, 高收入使生产能力超出生态承载能力, 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疆、内蒙古、西藏草场都由于超载放牧和使用不当而严重退化, 并出现沙漠化的迹象, 并且已经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增收。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过度依赖, 以及不法商家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被猎伐。草原过度放牧和森林过度开采都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 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签2007》的统计数据, 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1) 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全国工业废水达标率平均为90.7%,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西藏、宁夏和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分别为77.0%、28.2%、64.8%和61.1%,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从工业废气各组成成分去除量和排放比例来看, 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0.64、27.27和9.0。内蒙古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32、30.25和5.9;广西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51、10.3和4.1;宁夏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10、12.1和4.1;新疆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分别为0.04、9.53、3.3。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和去除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内蒙古以外, 工业烟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处理情况。新疆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较突出,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比为0.00007,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329。广西与宁夏的这一数据分别为0.00390、0.00376, 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尤其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量呈现上升趋势, 水源短缺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用水量, 环境压力并未释放。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扭转。因此, 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三、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优势

1、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近年来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 并实行投资倾斜, 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土地贫瘠进行治理, 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 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

2、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目前, 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内, 基本存在已建成及在建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 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践及研究, 可总结并借鉴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从而将循环经济模式扩大到全区, 建立起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例如, 1999年, 广西贵港市建设国内的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 (制糖) 示范园区, 经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其生产出来的酒精所需原料全部来自该公司上一个生产流程的废弃物———废糖蜜。广西贵糖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蔗田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生态工业网络。蔗田系统, 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甘蔗原料。而糖厂在生产中产生的废糖蜜、蔗渣、蔗髓则分别进入酒精、造纸和热电联产系统, 对中间产品和废弃物进行交换, 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让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广西贵糖 (集团) 有限公司已成为现实, 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广西贵糖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 可带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3、物资循环利用率存在更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签2007》数据分析可知,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为0.611, 内蒙、广西、宁夏、新疆这一数据分别为0.447、0.589、0.541、0.475, 均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 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循环利用率潜在的提升空间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大,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将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大的效益。

4、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后发优势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三个层次上的九大优势:首先, 与东部地区相比, 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三个方面有潜在优势;其次, 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 少数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的区位、丰富多彩的文化、优惠倾斜的政策三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最后, 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能源战略接替区、生态安全的屏障、巩固国防的保障三个绝对优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 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教育水平都比较低, 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利用后发优势, 少走弯路, 把跟随战略转变为赶超战略, 能更快更好的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

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1、建立资源节约机制

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 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 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 降低自然资源, 从而原材料的消耗, 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 节能降耗, 污染减排, 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自然资源节约机制, 包括建立目标机制、价格机制等。

2、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 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应由政府和国家组织制度环保法, 建立法律机制, 用国际和国内的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 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 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 限制严重污染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 对于环保不合格企业, 实行关闭、停产整顿和高额罚款的处罚,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3、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 还必须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 以便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首先, 对每一项生产活动, 特别是像水电、火电、核电建设、化工企业的开办等生产活动, 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 依靠专家进行决策, 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的目标服务。其次, 对每一项生产活动, 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的生产等生产活动, 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 限制他们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4、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首先,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 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 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 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其次,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 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 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同时, 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 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 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摘要:构建循环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界定出循环经济体系的涵义后, 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优势, 并且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和环境现状的分析, 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行方:循环经济[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8.

[2]西闻:广西贵糖创新发展循环经济[N].消费日报, 2008-01-09.

[3]王来喜、赵萨日娜:“后发优势”论及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1) .

[4]张小兰:少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应走循环经济之路[J].贵州民族研究, 2006 (2) .

[5]张巨勇、杨玉文: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压力与对策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4) .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9

一、我国现行环境税费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已实施的环境税费政策和税收措施, 基本上采取的是“奖限结合”的办法, 其存在不少问题。

1. 我国环境税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税制的绿化度, 即环境税费总量占税收总量与环境的收费总量之和的比例, 2000年为10.24%, 2001年为9.18%, 2002年为9.16%, 而我国环境税费总额2002年为1778.32亿元, 比2000年增长了19.28%, 环境税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制约了环境税制的作用力度, 助长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和谐。

2. 现行环境税费措施调节力度不够。

环境税费政策措施的实施, 是对市场经济主体环境保护行为施加一定的经济奖罚, 但由于现行政策中为贯彻环境保护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调节面窄, 调节深度不够, 如很多税收制度主要以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 即减税、免税政策来体现对环境保护的税收调节, 往往影响税收措施的作用力度。

3. 现行环境税费政策种类繁多, 执行标准难统一。

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税费政策和措施, 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税收政策上的激励, 但从具体的税费种类来看, 税费种类过多,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 在标准尺度的把握上往往很难统一, 容易导致征收过程中随意性加大, 无法有效地发挥现有的环保税费政策的优势, 从而直接影响环保税费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支持体系

在立法设计过程中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 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

1. 完善现有税种

(1) 改革增值税, 体现环保理念。利用增值税支持节能产业发展方面, 可以借鉴国家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相关政策, 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且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 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2) 增强资源税的环保功能。通过改革资源税, 禁止地方对矿产资源的滥开滥挖和企业对资源的大量耗费, 使资源走上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轨道。一是扩大征收范围。二要强调资源税的特殊性、惩罚性。三是资源税的征收应发展为事前行为。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3) 调整高能耗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提高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 以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煤炭及焦炭、电解铝、磷矿等国内紧缺且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与此同时, 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 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 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以强制出口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

(4) 调整现行消费税政策。一是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二是根据不同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 设计差别税率以鼓励清洁环保产品的使用, 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5) 调整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政策。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 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车辆, 可按适当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 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 实行差别征收。

(6) 完善企业所得税政策。 (1) 鼓励节能产品生产和开发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一是建议对专门从事节能产品生产和非专门从事节能产品生产的企业生产经营节能产品取得的所得,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 (2) 促进节能产品使用和消费的所得税优惠措施:一是建议对企业为达到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进行节能改造而购置的节能产品, 按其产品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中抵免。二是对企业用于资源节约型、再利用型和清洁生产型产品的关键设备, 可适当缩短折旧年限或实行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三是对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所取得的收入, 可减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 开征新税种

(1) 开征环境保护税。可考虑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环境费税综合政策体系, 促进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开征燃油税。开征燃油税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而且可以使技术先进、耗油量少的车主导市场, 有助于形成更理性的汽车消费习惯, 使各地进一步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主力军作用, 缓解我国能源紧缺问题。改革现行对原油征收资源税的计税办法, 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 使国家能从原油价格上涨中分享部分收益。

(3) 开征碳税。从长期来看, 采用碳税, 或者与能源税相结合的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采用碳税会实现较好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 同时对经济影响有限。考虑征收碳税可能会促进我国一些新兴行业发展, 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促进我国的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 进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此外, 财政、金融、价格政策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等, 都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性问题。因此, 国家财政在支出方面, 应关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投入,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积极财税政策支持。在对税收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10

电子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产生连锁反应, 推动循环经济链条的延伸与“绿色技术”的研发, 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具体实践。目前陕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主要局限于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 对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无论从理论研究、政府政策还是试验试点都落后于全国, 特别是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与实证研究基本是空白。因此, 从区域出发, 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循环经济研究回顾与分析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称为3R 原则) 为行为准则, 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 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从而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 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 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 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 3R 原则, 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回顾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 美国、德国、日本和欧盟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的发展, 早期的循环经济实践以企业自发启动为主, 主要是对资源使用方面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90 年代以后, 欧盟各国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 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 相继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 并通过强化循环经济立法、调整税收等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在《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中明确了日本在 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 其目标是在 2010 年前将本国建成生态型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型国家。

国内对于循环经济的报道最早见于 1997 年。牛文元、马凯等学者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发展意义、基本原则、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诸大建、李兆前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预测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冲击, 认为循环经济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王廷荣、赵国杰等学者从具体行业或不同产业内循环经济的运用进行分析;任勇、刘云兵等主要论述了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的法律、政策保障。

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所做的几乎都是循环经济理论、政策方面的研究, 而较少研究区域内具体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而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各行业循环经济的健康运行, 本文想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是构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其进行评价。

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时,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评价指标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 从而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2.1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特点以及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我们来选取反映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鉴于目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又囿于相关统计数据收集的约束, 因而作者不建议在评价中选用太繁杂的指标, 而是遴选出真正反映循环经济内涵和核心的指标。从这个角度看, 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服从以下原则:

(1) “3R”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要体现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其运用效果, 因此在选择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时, 要突出体现“3R”原则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整体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它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就业相统一的“三赢”经济, 追求的是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整个大系统的角度出发, 将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等诸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3) 数据可得性原则。因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因此, 必须保证能够获得不同时间阶段的评价指标值, 最好能够通过现有的统计活动获得。此外, 通过统计渠道获得的数据能够保证其分析成果的运用与推广。

(4) 动态性原则。区域发展系统不是静止的, 而是按一定方式不断运动着。循环经济发展系统就是要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运用评价体系对系统动态过程进行监控。另外, 人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又会有新的认识。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 随着区域的发展不断改进。

(5) 地域性原则。由于各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的差异, 造成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 因此评价体系要根据不同地区有所改变, 使之具有地域性。在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在选择一些基本指标的前提下, 再根据所评价对象的特点, 采用某些特别指标。

2.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循环经济内涵以及选取原则的理解, 我们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具体见图1。

注:图1中的各评价指标均是针对陕西而言的。

3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有关评价的方法比较多, 如模糊评价法、专家定权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尝试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使用) 用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其中使用层次分析法的目的是确定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指标的权重, 而使用模糊评价法的目的是通过各指标的实际数据评价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3.1 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权重集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将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 即分解、判断、综合。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 构造判断矩阵; (3) 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向量; (4) 对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的权重向量作一致性检验; (5) 计算总排序 (方案层各指标相对于预定目标) 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3.1.1依据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按照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形成一个递阶层次。处于最上面的层次是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即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中间层次是准则层B (本文中指Bk, k=1, …5) , 最低一层是决策的方案层C (本文中指C1……C26) 。

3.1.2对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如: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Cij (i表示横行, j表示纵列) 是对于B1而言, Ci对C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 通常Cij取1, 2, 3, …, 9及它们的倒数, 其含义见表1, 它们之间的数2, 4, 6, 8及各数的倒数具有类似意义。

对于准则B1, 通过n1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设判断矩阵为A, 则A= (Cij) n1×n1具有下列性质:

undefined;undefined指第k个准则下所包含的方案层的指标个数, n指方案层的指标总数,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其他的判断矩阵。

3.1.3 由判断矩阵计算该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undefinedi

第二步:将undefined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wi, wi即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且undefined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undefined

其中, w= (w1, w2…wn1) ′, (Aw) i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3.1.4进行一致性检验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在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向量时, 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检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undefined

第二步:计算一致性比率CRundefined其中, RI可以查表2得到, 如果CR≤0.10,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重新计算。

3.1.5计算总排序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设方案层各指标 (二级指标) 相对于准则层对应准则的权重为wi, i=1, …, n, 准则层各指标 (一级指标) 相对于预定目标的权重为w′k, k=1, …, 5

总排序 (方案层各指标相对于预定目标) 的权重值向量为

Wi=|w′1w1…w′1wn1w′2wn1+1…w′2wn2…w′5wn4+1…w′5wn|, i=1, …n, 且undefined

一致性检验如下:

undefined

其中, CIj, RIj (j=1…5) 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权重向量时的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指标的修正值。

undefined

如果CR≤0.10,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通过层次分析法, 可以得到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于权重的计算, 为了防止个人的主观性过强, 通常可以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

3.2 用模糊评价法评价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2.1 确定评语集。

本文针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二级指标中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的特征, 对于各定性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对于各定量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V={各指标的原始数据}={xij}, (其中, xij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 i=c1…c8, c10…c13, c16…c25, j=1, …m, m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被评价的年份数量, 本评语集中的1……m只代表不同的年份) 并未采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其原因是, 若采用“优, 良, 中, 差”作为评语集, 则需要每位专家针对每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二级指标进行具体的评比并给予“优, 良, 中, 差”中的某种评价。然后统计每一个指标分别得“优, 良, 中, 差”的次数。显然, 如果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较多, 难以保证专家对每一项指标都非常了解, 又鉴于本文是对不同年份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的纵向比较, 是一种相对值, 因此可以对各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后加以应用。

3.2.2 二级指标综合为各模块 (相对应的一级指标) 得分。

(1) 对于各项定量二级指标, 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始数据开始, 通过公式1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处理后数据。

undefined (公式1)

其中, xij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 min (xij) 为xij的最小值, max (xij) 为xij的最大值, rij表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年份的该项定量指标中的相对大小, rij是界于 (0, 1) 之间。

i=c1…c8, c10…c13, c16…c25, j=1, …m

以求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为例。

通过公式1进行数据处理后, 得到下面的6×m矩阵I。

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权重矩阵 (w1, w2…w6) 乘以矩阵I就得到一个1×m维的矩阵II, 矩阵II反映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该m项得分都是界于 (0, 1) 之间的。类似地也能够得到社会进步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各模块的得分。

|第1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第m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1×m (矩阵II)

注: 为了书写方便, 矩阵II中第j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即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

(2) 对于各项定性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 其得分为:undefined其中, p=4, 3, 2, 1 (4, 3, 2, 1分别代表优, 良, 中, 差) , αpij代表评价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性指标时p出现的次数, i=C9, C14, C15, C26, j=1, …m, 得到rij后, 结合二级定量指标的rij同理可以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管理情况和环保实现情况的得分矩阵, 各得分在 (0, 1) 之间的。

可以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情况、管理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和环保实现情况模块的得分综合成一个5×m维的矩阵III。

(3) 各模块得分综合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用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w′k乘以矩阵III可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数矩阵, 这些发展指数的大小代表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弱。 即

undefined

|第1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第m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其中, w′k=|w′1w′2w′3w′4w′5|。

总体而言,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相对较好的评价方法。将其应用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不仅原理科学, 逻辑合理, 方法简单, 结论可靠,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作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 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的归类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进行归类分析。具体做法如下:以rij为横坐标, 以Ci的总排序权重Wi为纵坐标, 可以将影响第j 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分为四个部分, 如图2所示。通过图2, 有助于确定陕西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应当优先着重改善哪些二级指标,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 属于图2中各区域的二级指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发生变化。

那些rij值较高, 重要性也较高 (即Wi较高) 的二级指标属于保持区, 对于这些因素, 应当注重保持已有的优势, 并适时地进行发展, 使优势得以不断地巩固;那些重要性较高, 而rij值较低的因素属于加强区 (优先改进区) , 应当特别重视处于加强区的因素, 尽力提高这一区域的各rij值, 使之向保持区靠拢, 因为加强区内指标的rij值的提高, 可以极大地促进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备区中包含那些rij值较高而重要程度不高的因素;最后的一些因素是那些重要程度不高、rij值也不高的因素, 对于这些因素, 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 可以进入忽略区。

总之, 对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结合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模糊评价法来比较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优劣;在此基础上, 通过归类图可以确定某年各二级指标处于哪个区域, 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海英, 熊飞.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3) :54-55.

[2]白雪梅, 赵松山.由指标重要性确定权重的方法探讨[J].江苏统计, 1998 (3) :22-23.

[3]牛映武.运筹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

[4]刘东红.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7:4-6.

[5]冯艳, 冯晓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 2006, 25 (8) :121-128.

[6]刘轶.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保障策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1;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214-03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for Circular Economy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Zou Detao1 Sun Gang1,2Fang Yan2 Zhao Yan3 Cao Yonghong1 Shang Jincheng1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3.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Using expert consultant method and layer analysis method,an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for circular economy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s established,which is composed of aim layer,system layer,and index layer.The security strateties for circular economy are discussed,including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ic technology,building eco-corridor,increasing intensity of soil use,promoting green investment,encouraging green life style.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security strategy;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17次提到循环经济,把它作为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同时也是应对入世挑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3]。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数百亿元的效益[4]。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家,2007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GDP)12 695.96亿元、工业增加值9 199.7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14%)、工业总产值(现价)38 426.28亿元、税收收入2 036.77亿元、出口1 780.84亿美元、进口1 527.9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73.21亿美元,依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48%、24.10%、27.28%、29.73%、19.32%、14.18%和17.77%,地区生产总值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高于全国增幅14.02和4.17个百分点。多年来,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一直充当着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者角色,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初步开发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探讨了循环经济的保障策略,有助于对开发区内物质代谢、能量流动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副产品交换、能量梯级利用、废物回收再用、生态技术应用、设施共享等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1 研究区域概况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CETDZ)座落在长春市区东部,1993年4月4日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5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累计批准设立企业4 819户,其中外资企业达572户,世界500强企业29户,占长春市的63%。区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6.6%,占长春市的12.5%;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7.5%,占长春市的21.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5.1%,占长春市的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5.3%,占长春市的11.8%;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50.6%,占长春市的20.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31.3%,占长春市的42.0%。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优秀开发区”。2002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投资区。2006年在商务部对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5位,在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1位。2007年在首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荣获“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称号。尽管开发区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环境污染、能耗较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弊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

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断推进,急需对传统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而循环经济是最典型的应用[5]。在充分体现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经济运行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循环经济信息体系,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对开发区进行调控,实现数据管理的集中化和统一化,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为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6]。

结合国际化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纲要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在保证系统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前提下,建立了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主要有3个方面内容:(1)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2)生产过程中主要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收集和处理;(3)重点领域和企业的生产、运行和安全状况。具体包括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图1)。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目标层下,设置5大系统,即生态效益、生态工业特征、生态潜力、环境保护和绿色管理,权重分别为0.26、0.20、0.19、0.18和0.17。在指标层中,含有权重不同的23个指标。系统权重和指标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

3 循环经济保障策略

3.1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产业链延长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发挥长春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作用和优秀科技人才的优势,提高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形成有效的环境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3.2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形成环网式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空间布局包括绕城高速公路绿化带,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走廊等大量分布的绿化带,以及城市综合公园、专项公园、居住区公园、街头游园等。

3.3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严格控制项目进区的准入条件和动工、竣工期限,严格制订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利用强度、投入产出效率等指标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实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实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3.4 继续促进“绿色招商”

坚持污染源头控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通过建立健全开发建设项目的环保准入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区域功能和行业特点,适度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建项目,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强项目审批的规范性、科学性,建立专家咨询网络、完善公众参与渠道。

3.5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模式

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培养绿色消费需求。编写绿色消费行为规则和资源节约公约,规范消费行为,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方式。宣传绿色生活模式,鼓励使用再生材料生产或带有能效标识的产品,食用绿色和有机食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建立绿色商业服务中心。

4 结 语

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信息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相关体系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对不确定性做出充分评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科学、可行的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开始阶段不可能非常完善,需要在生产和实践中不断修改和补充。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可操作性是否达到要求,与实施和评价质量的优劣直接相关。此领域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阮平南,边元松.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9):37-40.

[2]季拥政.信息资源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现代情报,2007,27(5):61-63.

[3]孙刚,盛连喜,郭平,等.绿色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1,20(1):59-62.

[4]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51-56.

[5]席俊杰,吴中,马淑萍.从传统生产到绿色制造及循环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5,(5):95-99.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篇12

一、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是指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生产的过程, 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与建设中的应用, 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 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下, 以更低的资源消耗, 更多的劳动就业为目标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经济活动的规律, 同时遵照生态环境的保护准则, 将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目标, 以绿色环保作为思路, 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经济评估与产业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中, 遵循资源利用减量化 (Reduce) 、产品再使用 (Reuse) 、废弃物再循环 (Recycle) 、回收再利用 (Recovery) 、再制造 (Remanufacture) 的“5R”原则。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贯彻多层级循环利用的方案, 以环境友好作为指导方针,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朝生态化、绿色生产模式的转变。采用资源利用的反馈式流程, 将农业经济活动组建成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 有其开采率低, 利用率高, 污染排放低的特点。它同时也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并严格遵照生态系统的规律, 并引入现代工业技术与环保技术, 促进资源的梯次利用, 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机化发展, 贯穿了环境保护的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评析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属于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 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管理制度、参与主体、农业资源、农产品等, 并通过调节与之密切相关的各发展因素, 实现协作、互动与耦合, 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目标层。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大对农业废弃资源、农产品的利用, 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物质投入, 以降低废物的排放量, 提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产出量, 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向发展。

2. 主体层。

参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实施的主体层包括农户、区域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层。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同时减少对人类有害的部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 应用新型的清洁生产方式,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减少不可再生农业资源的消耗、采集与利用, 选择更多可再生能源来替代污染较为严重的不可再生能源, 降低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污染。生态农业层面则主要依照生态观点、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建设, 进而推动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它以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作为参照物, 将农业资源与能源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得到重复利用, 同时做到资源共享, 将生态农业扩展到生态贸易与服务业, 实现农业生产废物的循环利用, 充分利用农产品, 建立循环生态产业体系。在循环农业经济系统中, 各产业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产业网络, 促使农业资源能够达到最佳配置, 以降低环境污染。区域循环层, 其主体则为各级政府, 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 确立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行为, 并通过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宣传与发扬, 使得其能够被更多社会群众认可与响应。

3. 技术层。

技术层则主要是指在循环农业经济生产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手段,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将新型的农业清洁生产与生态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中, 为农业发展的转型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4. 制度层。

制度层则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政府宏观的制度引导, 通过财政政策与手段, 提供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持资金, 制定投资鼓励策略, 在农业生产地区修建综合效益相对比较高的沼气池, 促进能源的重复利用。其二, 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 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排污市场的建立, 拓宽环境容量, 优化资源配置。其三, 借助法律手段, 确立推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 强化居民的责任意识, 加强引导与宣传, 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四, 积极鼓励社会公民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中, 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规范自身行为, 推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强化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认识, 不仅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朝新型的生态化经济发展转变, 进而协调环境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促使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徐晓东.分析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吉林农业C版, 2012, (10) :10.

[2]王庆东.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农业经济, 2013, (2) :72-73.

[3]孟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黑河市为案例[D].吉林大学, 2010.

上一篇:资本市场制度下一篇: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