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2024-08-03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共9篇)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1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的网络服务如QQ、微博、微信、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以及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进入千家万户,从而也带来了各种复杂的信息安全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络用户出现低龄化趋势,不足16岁的青少年网民数量估计有1亿到1.2亿人,约占中国网民总数的16%~20%。对于青少年来说,一方面他们积极接受和利用这些新事物;另一方面,作为未成年人,社会阅历及经验较少,自我保护意识差,极易被黑客和不法分子攻击和利用,给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1 信息安全及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和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三个方面[1]。信息安全范围很广,从国家政治军事等机密信息安全,到避免个人信息泄露、防范商业秘密泄露、防范青少年浏览不良信息等方面,它与国家和个人的安危息息相关。

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知识、能力、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

2 青少年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网络时代电脑和智能手机已成为必要工具。2015年6月7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了《2015年青少年上网安全分析报告—案例篇》,详细描述了青少年易受骗的十大案例,包括虚假中奖消息、网上兼职诈骗、游戏交易诈骗、二手交易诈骗、虚假购物诈骗、兑奖缴费诈骗以及兑奖盗号诈骗等[2]。通过调查周围青少年利用网络的方式和习惯,总结出如表1所示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诈骗电话和诈骗短信现在很普遍,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少,对诈骗电话和短信等甄别不足,很容易就会上当受骗。

3 提高青少年信息安全意识的措施

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增强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已成为现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3.1 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营造好的网络环境。学校可以开展安全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就“上网安全”“诈骗短信”“电脑病毒”等一系列社会现象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来进行讨论。学生上网时需要有老师或家长监控,控制学生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时间,禁止访问不良网址。

3.2 积极引导,防止沉迷于虚拟世界

要让青少年意识到,网上的东西是虚幻的,如果有人伪装,是很难识别真伪的。在网上不应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能轻易和陌生人见面。如果上网,主要以玩益智类小游戏为主。这些一方面靠学生自身判断,另一方面,还需要学校、家长等不断监督,提高学生自律能力。

3.3 提高辨真去伪和自我保护能力

互联网时代已到来,青少年完全远离网络不太现实,堵不如疏。要教育青少年,对于辨别不出真伪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可向老师和家长问询。学校要在计算机或信息课堂,教会青少年利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来防毒,教会学生清理自己的上网记录。特别是在使用公共电脑时,不要采用密码存储、账户托管、自动登录等方式,以免被其他人利用。

3.4 加强青少年信息安全知识和素养的培养

重视中学信息课程的教学。信息安全教育需制定目标,确定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有如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操作实践、角色扮演、宣传教育等多种方法,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学生只有掌握知识和原理,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

4 结语

网络环境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信息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对青少年特别要加强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需要法律化、制度化,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培养青少年辨别信息的能力,强化青少年信息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有效保护青少年安全。

参考文献

[1]奚鸿良.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J].科教导刊,2013(6):83.

[2]未来网.网络安全周青少年日360发布青少年网络诈骗十大案例[EB/OL].(2015—09-22)[2016—07—15].http://news.k618.cn/dj/201506/t20150607_6008355.html.

[3]沈霞娟,高东怀,许浩,等.大学生信息安全素质教育探索[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3):54-55.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2

为确保学生在本宫的一切安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本宫工作的有序进行,特制定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一、门卫安全管理制度:

1、严守大门,严禁闲人自由进出本宫,不得无故脱离岗位。

2、注意观察进出少年宫人员情况。

3、负责检查各室门窗关锁情况,经常巡视校园,确保宫内财产安全。

4、如发现安全隐患及发生安全情况及时向本宫领导反映和联系。

二、设备设施检查制度:

1、成立本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本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检查设备设施情况,并做好记录。

3、全体教职工要关注存在在身边的安全隐患,及时向本宫领导汇报。

三、集会活动安全制度:

1、本宫举行大型活动,要有活动方案,安全措施。

2、组室举行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得到主任室审批同意。

4、本宫举行远距离或重大师生活动,必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批。

四、用电安全制度:

1、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常识的教育,不准随意触摸电源和线头等。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随意让学生做开启电源等工作。

3、教师在使用电器前必须检查电源、线头等安全。

五、节假日值班保卫制度:

1、凡重要节假日必须由本宫作出值班保卫安排,教职工有义务做好

此项工作。

2、凡安排到值班的教师必须准时到岗、坚守岗位、加强巡视、做好记录。

3、严禁擅自脱岗、私自调岗。

六、组织保障制度:

1、建立本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宫安全工作。

2、健全安全工作台帐资料,确保安全工作有台帐。

3、每学期对安全工作有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4、实行定期检查安全工作制度。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3

随着交通安全的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青少年的安全与交通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运用分析因果链条、多重表征和多中心方法、风险分析方法等对于交通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建立了道路交通系统交通安全可靠性模型[1,2,3,4]。文献[5-9]通过对于中小学生的相关交通行为和现状进行了调查,将回收后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量化,确定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后,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分析。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城市小学生安全过马路行为表现比国外小学生差。面对复杂的交通现状,国内的研究也认为短期行为和临时性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10]。本文基于出行行为分析理论,通过对于青少年安全调查数据的分析,针对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真实交通环境下青少年的交通行为的几个关键性因素进行过深入研究,以加强对青少年交通行为的理解,同时探讨教育、意识、态度、个人因素对于青少年安全行为的影响,通过对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得分,并进一步进行探索性分析,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为预防与控制交通伤害,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1调查与分析

1.1调查对象

按照学校生源的不同,将广州市主城区学校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城市学生学校2大类,从每个大类中随机抽取2所小学,2所中学, 再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4所学校分别随机抽取5个班,共抽取40个班的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

天河区天泽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各5个班,共计430人;天河区东方小学五、六年级各5个班, 共计490人;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初一、初二年级各5个班,共计440人;天河区五山小学五、六年级各1个班,共计440人。调查人数总共1 800人。

1.2调查方法

1.2.1问卷编制

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需要对影响青少年交通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是人、车、路、环境这4个方面针对青少年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并将其分成5大块,分别是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态度、交通安全行为以及学生基本信息进行问卷的设计。最终,选择一些可量化的指标设置问卷问题,并将分数按照梯度设计问卷选项。

问卷设计依据青少年自身的认知 特性而设 计。问卷包括5个部分,共35个问题。

第1个部分是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意识、 态度调查。这一部分的操作比较特殊,共设35个题项。第一,要求青少年在每个题项中选出自己在参与道路交通中所表现的行为,以评估青少年交通行为安全性;第二,要求青少年在每个题项中选出自己认为参与道路交通中安全的行为,以评估青少年交通安全意识;第三,要求青少年在每个题项中选出自己认为参与道路交通中危险的行为,以评估青少年交通危险意识。

第2个部分是青少年的过去30d道路交通行为,共10题。包括各种常见的不正确的交通行为的发生次数。

第3个部分涉及人 口统计学 的信息,包括: 年级、性别、年龄、出行方式、接送者、离校距离、安全教育途径,共7题。

第4个部分是对青少年的家长的调查,共9题。

完成每份问卷内容所需要的时间约15min。

1.2.2数据收集

整份问卷由青少年自己填写完成,在青少年不理解的题项上,由调查人员解释说明,以确保调查数据无误。本次调查问卷共1 800份,删除因填写不规范或 者部分空 缺而不合 格的问卷102份,共收集合格问卷1 698份。

1.2.3分析方法

利用SPSS19.0分析数据:第1,对问卷第一部分打分。 问卷调查 表的设计 采用了李 克特 (Likert)5分制量表,问卷为每个维度的潜变量分别设计了2~3个可测量的题目。其中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行为和交通安全意识计分均一致。其得分越高,表示交通安全教育、意识、态度越好。第二,对问卷第二、三部分进行频率和描述统计分析。然后进行频率和描述统计分析,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1.3调查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于4所学校的系列调查,城市学校的综合交通安全得分好于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得分, 中学的综合交通安全得分要好于小学得分。通过图1~5可以看出,由于家庭条件、年龄、父母文化水平、家到学校的距离等因素的原因,离学校近的学生采用步行为主,离学校远的学生采用公共交通为主。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的安全教育越好,学校整体的安全意识及态度得分越高。家庭条件也影响着安全意识、态度的整体水平。

2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青少年交通安全意识、 青少年交通安全态度和青少年交通安全态度和其他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其他影响因素指的是将年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以及父母文化水平这四部分相结合所得到的得分。被解释变量即为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得分。运用SPSS19.0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进行实证分析。

2.1皮尔逊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按照青少年安全教育、青少年安全意识、青少年安全态度、其他因素以及青少年安全行为得分这4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19.0软件对这5个变量之间做其皮尔逊相关矩阵见表1。

注:**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1可见,交通安全行为得分与青少年安全教育、青少年安全意识、青少年安全态度、其他因素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并且5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即其相关系数通过检验,得出的相关系数R值可以使用。并且我们可以看出,与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得分相关系数R值按大排到小分别依次是青少年交通安全意识、青少年交通安全态度、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和其他因素。其R值分别为0.744,0.654, 0.518,0.373。说明改善青少年交通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提高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意识,并且青少年交通安全态度和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而其他影响因素的R值只有0.373,相比其他几个变量来说比较低,但是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他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交通安全行为存在着潜在的影响。

2.2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回归分析

经过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相关分析后,为了进一步分析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需要对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寻找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函数式,从而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近似的表示出来。由相关分析可知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因而选择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式中:Y为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得分;X1为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X2为青少年交通安全意识;X3为青少年交通安全态度;X4为其他影响因素;α为常数项;e为随机变量。并使用SPSS19.0软件对这5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 分别得到以下数据,见表2、表3。

表2列出了模型的R,R2,调整R2、以及估计标准误差。其中R称之为多元相关系数;R2为模型的拟合度,就是说R2的值越大,其反映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共变量比率越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越好。本次定义模型所得的多元相关系数R =0. 862,拟合多元线性回归的确定系数R2=0.743, 调整后的确定系数为0.740,估计的标准误差为0.869。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还是比较良好的。

表3中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为21 702.540,残差平方和为7 493.261,总平方和为29 195.801, F值为228.806,F的值比较大,这代表着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并且sig.的值约等于0.000,sig. <0.05,因此可以认为本次所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有效。表4为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的系数。

本次模拟因变量Y(交通安全行为得分)对4个自变量X1(安全教育)、X2(安全意识)、X3(安全态度)、X4(其他因素)的回归的非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092,0.485,0.292,0.060,对应的显 著性检验 的t值分别为3.230,12.661,9.339, 3.068,4个回归系数b1,b2,b3,b4的显著性 水平sig.最大为0.001,所有的sig.<0.05,因此可以认为自 变量X1(安全教育 )、X2(安全意识 )、 X3(安全态度)、X4(其他因素)对因变量Y (交通安全行为得分)均有显著影响。根据以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完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可以很明显地从回归模型式(2)中得知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得分与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青少年交通安全意识、青少年交通安全态度,以及相应的其他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青少年交通安全意识和青少年交通安全态度的影响最大。

图6用来研究残差的直方图。是用来观察残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工具方法之一。在此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残差在该图形上的形状基本上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如图7所示,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出残差图是散点图,并且可以看出散点都是随机分布在e=0为中心的横带中,因此可以证明该模型是可以使用的。

通过图6和图7的模型拟合分析结果,可以确定得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可行的。

3结束语

笔者通过定量分析的形式,结合广州市主城区青少年安全调查数据,建立并标定了青少年交通安全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得出了2点结论。

1)模型不仅体现了对于青少年交通安全状况的分析,还可以用来对于交通安全状况进行预估和评价。

2)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态度几乎主导着青少年交通安全行为,提高青少年意识和态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青少年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ELVIK R.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road safety evaluation studies by analysing causal chains[J].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2003,35(5):741-748.

[2]WANG Xiang,PAN Xiaodong,CONG Haozhe.Children road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effect evaluation based on multiple-representations[C].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MSIE),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Harbin:IEEE,2011:89-92.

[3]VIET Hung K,HUYEN L T.Education influence in traffic safety:A case study in vietnam[J].IATSS research,2011,34(2):87-93.

[4]LI Shuqing,LI Zhe.Construction of the traffic safety reliability models in Road Traffic Sys-tem[C].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ICCTP).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2011:2086-2091.

[5]姚玉华,陈道湧,周峰.上海市虹口区小学生预防交通伤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11:991-992.YAO Yuhua,CHEN Daoyong,ZHOU Feng.Traffic injury 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kou district in shanghai[J].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8(11):991-992.(in Chinese)

[6]石琦,王雪松,杨东援,等.中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2):143-152.SHI Qi,WANG Xuesong,YANG Dongyuan,et al.Analysis of traffic safet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afety education improvement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1,21(12):143-152.(in Chinese)

[7]王薇,黄瑛,高宁波.基于模糊界定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5):87-92.WANG Wei,HUANG Ying,GAO Ningbo.A road safe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fuzzy definition theory[J].Journal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2013(5):87-92.(in Chinese)

[8]王丽,王雪松,杨东援.考虑学校和年级差异的精细化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30(1):103-110.WANG Li,WANG Xuesong,YANG Dongyuan.Precise education of pupils’traffic safety considering schools and grades differences[J].Journal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2012,30(1):103-110.(in Chinese)

[9]李海琼,秦雅琴,赵琳琳,等.昆明市儿童行人交通安全行为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2(1):45-49.LI Haiqiong,QIN Yaqin,ZHAO Linlin,et al.Research on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of children pedestrian in kunming[J].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2012(1):45-49.(in Chinese)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4

XX区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督查的通知》(皖防溺水联办〔XX〕1号)和市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的通知》(马预办〔XX〕1号)精神,进一步落实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责任,逐步完善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制度,不断强化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的安全防范和工作监管措施,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现将XX区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加强防溺水工作组织领导

区政府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建立由分管区长作为召集人、区直有关部门与乡镇(街道)等16家成员单位组成的XX区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指导各成员单位有效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区教育局也将该项工作作为学校安全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XX年4月2日成立预防学生溺水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学生预防溺水工作,确保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区教育局印发了《XX年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了责任,切实落实各项预防学生溺水工作措施,有效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各学校学校加强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宣传教育,开展学生防溺水安全大家访活动,确保覆盖到每位学生家长,保障学生暑假安全。

二、认真开展防溺水隐患排查

区教育局组织学校力量定期对校园周边水域的安全隐患开展全面细致的排查,做到排查一处标志一处,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处;在校园内水洼地段设立防溺水警示标志(位置醒目、加装防护设施),安排人员定期巡查,确保学生安全。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组织人员定期对各自权属的水域(河道、水库、池塘、水坑等)安全进行隐患排查,建立完整台帐;对设置的警示标志进行检查,标志缺失和不醒目的,及时进行了增设和更换;落实了包保责任制,公布相关责任人电话,确定专人加强巡查;在危险水域放置竹竿、绳索和轮胎等简易救援器具,以便于紧急情况救援。同时,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书面报请了区政府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治。

三、深入开展防溺水教育活动

各中小学紧密结合实际,根据区教育局《XX年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实施方案》,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生预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4—6月份全区学校开展预防溺水宣传教育(电子屏及横幅标语67条、警示教育宣传牌45块、校园广播184次、国旗下讲话33次、教育讲座56次、发放至家长一封信XXXX封)。

一是重点抓好“十个一”的宣传教育工作。即:上一堂预防溺水专题教育课;暑假前集中开展一次安全教育;组织一次预防溺水和游泳安全知识竞赛或知识展板等宣传活动;印发一份游泳安全和预防溺水宣传册页;召开一次家长会;开展一次家长专访活动;印发一份致家长一封信;布置一篇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业;建立每周一次专题教育制度;建立每日一次安全提醒制度,课前课后进行安全提醒。

二是重点要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一会”。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上下学途中、节假日不到江(河)、水库、池塘等地戏水玩耍;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尤其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施救,立即寻求成人帮助)。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和技能。

三是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采取召开主题班会、手抄报、宣传橱窗设计、让学生查找身边安全隐患等形式,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讲述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要点,讲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易发生溺水的危险地带、水域,学生自我分析应如何避免溺水现象的发生,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是强化假期、双休日、节日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延伸到节日、假期,做到学生放假,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放假”。通过开展安全家访行动、学生签订预防溺水安全承诺书等多种形式,把学校预防学生溺水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做到节日、假期学生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

五是强化重点对象教育。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把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用事故实例予以警示,使学生知晓擅自游泳、玩水的危害性。对爱好游泳、玩水的学生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登记,落实好教育和监管的措施,讲清擅自游泳的严重后果,让防溺水安全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四、努力构建防溺水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学校防溺水教育长效机制。进入4月份后,区教育局要求各校严格落实“三个一”机制,即:放学前一分钟防溺水教育;节日前,各校集中进行一次防溺水专题教育;暑期前,开展“中小学防溺水教育周”专题教育活动。

二是建立学生互相监督和举报机制。把学生防溺水“六不一会”教育纳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建立学生互相监督和举报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按照校纪校规进行处理;农村分校根据学生的居住地情况,统一编排同村学生为一个小组,并选取其中一名学生为组长,组成“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教育”的防溺水“三互”小组,以加强上下学途中的互相管理和自我约束。

三是建立家、校、社会共同管理机制。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充分利用宣传车、条幅、展板等方式,学校利用家长会、网站、短信息、《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家长书》、《监护人承诺书》等载体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家长做好学生离校期间的安全监管监护责任。

五、部门联动合力推进防溺水工作

区政府将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与安全生产、抗旱救灾等当前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巡查、同督查、同落实,坚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认真梳理工作思路,不断完善防溺水工作动态管理制度。XX年6月10日向区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的通知》(雨预办〔XX〕1号),努力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警示标志全覆盖、隐患排查全覆盖、监管监控全覆盖,全方位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网,确保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切实履行社会安全监管责任,与学校建立预防溺水共管机制,重点落实危险水域警示标志和学生放学途中、节假日学生监管机制。同时,聘请义务监管员(志愿者)在关键时段对危险水域进行巡护;对外来人口集聚、有条件的村(社区),为外来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提供暑假期间避暑活动场所;协调当地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在双休日、节假日播放中小学生防溺水公益动画、广告、字幕等,引导学生、家长、社会共同预防溺水事故。

试论青少年网络安全及立法建议 篇5

关键词:网络安全,青少年,个人信息,网瘾,网络犯罪

0 引言

近年来, 网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网络受众群体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到了网络, 在享受网络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青少年上网的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 即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可以保持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网络服务不中断, 包含了网络的设备安全、信息安全和软件安全。然而当今社会, 许多网站经营者或不法分子通过对网络安全的破坏, 并且利用青少年不够成熟的心智,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对其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014年3月9日, 共青团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的“呼吁健全信息安全立法”的提案指出, 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2.35亿人, 占网民总数的41.6%, 从各级团组织的调研情况看, 青少年在信息获取、交流沟通、休闲娱乐和商务交易等方面对网络和新媒体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手机, 已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上网终端, 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已成为青少年了解社会、沟通联系的主要渠道。[1]并且, 青少年时期的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网络, 高中生比初中生更频繁地使用网络。[2]农民工子弟每周上网时间多于城市学生。[3]

许多校园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 只是购买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 缺乏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老师们对学生的上网安全问题意识不够, 导致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 而面临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社会上, 网吧对青少年的随意开放大大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到互联网的可能性, 并且社会环境复杂, 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极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 其身心容易受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

1 网络时代青少年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信息量大且鱼龙混杂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 今天, 网络已发展到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 是集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为一体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其交互性使得网络可以实现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各种科技。青少年一旦进入这样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网络, 就可以得到几乎有关任何方面的信息, 并且数量非常庞大。

网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虚拟化”,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在上面发表观点和言论而不用承担带来的后果, 这让许多网络使用者和经营者免去了责任。这些不加筛选的信息, 将网络环境变得异常复杂, 增加了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甄别信息的难度, 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大量的信息时, 往往会失去自己的判断, 受低俗信息和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的误导, 使其原本接受的主流思想和道德教育被稀释、替代, 甚至价值观发生扭曲或偏差, 对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1.2 个人信息容易泄露

在网络中, 各种各样网站的会员注册都需要填写个人的姓名、电话、照片甚至家庭住址、身份证件号码等, 而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往往对网站的正规程度缺乏鉴别能力, 对个人信息是否应当填写缺乏经验, 使得自己的信息过度曝光。许多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个契机套取个人信息, 有些网站将这些信息卖出以牟取利益, 导致众多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个人信息泄露并且被犯罪分子利用。犯罪分子在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恐吓时, 青少年往往又因为缺乏判断能力而轻易相信, 使自己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1.3 利用网络教唆青少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针对和利用网络实施犯罪行为, 将其作为现实中犯罪的一种延伸, 进而破坏互联网的安全和社会秩序。青少年作为上网人群中最容易被诱导的群体, 显然就成为网络犯罪的重点对象。许多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结识青少年, 教唆其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而回报以一些物质利益, 或者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对一些在网上宣泄自己消极情绪的青少年精神诱导, 使其自残或者自杀, 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 是一种利用网络侵害青少年利益的违法行为。

1.4 网瘾

许多青少年由于缓解学习压力或者对网络的好奇, 而接触到网络游戏、网上聊天, 由于父母、学校疏于管理, 使得许多青少年们沉迷于此, 无法专心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严重影响甚至损害青少年的身体, 并且耽误了学业。如果青少年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供他们上网, 当他们网瘾发作时就会做出一些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而得到上网的费用,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5 色情、暴力信息引发犯罪

在虚拟世界中, 信息传播者的责任很难量化, 甚至传播信息的人都很难查找。这使得经营色情、暴力或与之有关的游戏的网站经营者可以大量谋取利益而逃避法律的制裁。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屡禁不止, 网络中的暴力欺凌行为猖狂, 均严重危害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也容易诱发其违法犯罪心理和行为。青少年这一群体, 好奇心重、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但情绪调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社会经验少。[4]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的青少年, 会习惯于说话口无遮拦, 做事为所欲为, 甚至在一些游戏的影响下而倾向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一些色情内容的影响下沉迷于不良的淫秽内容, 甚至养成偷窥、偷听的习惯甚至实施强奸行为, 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危害。对社会的安全秩序造成冲击。

2 我国有关网络安全问题的立法现状

目前, 我国有关青少年的网络安全立法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合同法》有关电子合同的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

我国网络立法主要的问题有:一、立法层级低, 法律的强制力不够, 因此适用范围有限, 实施效果差;二、条款过于概括, 可操作性差;三、相关规定缺乏统一性, 立法的内容交叉、重复, 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第四, 存在许多法律空白, 且具有滞后性。

2.1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不足

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第15条规定了有关网络安全行为规范的内容,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具体有违反宪法、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荣誉、煽动民族仇恨、破坏国家民族政策、破坏公共秩序、色情暴力等内容, 并在第20条中规定, “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第15条所列内容之一的信息,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并由发证机关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经营许可证, 通知企业登记机关;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并由备案机关责令暂时关闭网站直至关闭网站。”[5]

这些条文对互联网的信息以及有关的行为进行了规定, 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 对于信息的界定太过笼统、宽泛, 没有将内容细化, 使得实践中很难针对具体的犯罪行为援引法律进行操作;其次, 对于通过网络安全实施犯罪的行为也没有进行详述, 涵盖不全面, 对教唆犯罪、自杀等网络信息传播者的行为没有进行规范;再次, 未显示出对青少年网络安全给予的特别保护;最后, 在20条中所规定的处罚力度还是层级比较低, 对当今网络安全方面的犯罪行为起不到强有力的惩罚作用。

2.2 刑法的空白

我国刑法中, 第286条规定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规定了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改, 后果严重的”、“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改, 后果严重的”和“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后果严重的”的三种行为予以定罪处罚。同时287条规定,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机密或者其他犯罪的, 依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不难看出, 刑法中的以上条款, 均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保护, 这只是网络安全的一个方面, 而忽略了网络安全中对信息内容的规范和保护,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 立法只是确保计算机系统能正常、安全的运行, 而没有重视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中传播淫秽、色情或暴力因素的犯罪行为正在逐渐蔓延, 更是没有对于通过网络侵犯青少年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行为进行规制, 属于立法空白。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内容过于宽泛

我国专门针对保护未成年人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 涉及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条文数量少、内容宽泛。

第11条“监护人的责任”, 规定“监护人应当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而具体监护人怎样做才算尽到了预防和制止的责任, 对于“沉迷”的界定标准, 法条中并未提及。由于每个人对法条的解读不同, 所以, 这一条在实践中基本无法执行, 更谈不上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利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学校保护”的章节中, 没有规范学校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应做出哪些行为、承担哪些责任, 严重忽视了学校是青少年进行网络学习和接受网络教育的一个重点区域。

在“社会保护”章节中, 第31、33、34和36条分别从“社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服务”、“国家采取措施推广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的网络信息等”、“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四个方面规定了社会的责任。

不难看出, 上述条款的主要问题是过于笼统和滞后。条文中的措辞基本都围绕在“不要散步淫秽、色情信息”, “监督未成年人使用网络”,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不要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等, 这些措辞在原则和方向上可以体现出我国立法对于网络信息进行监管的明确态度, 但是, 具体的条款中没有对于用词的解释——网络信息是“安全健康”还是“淫秽色情”, 怎样算是“沉迷”, 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尽到责任不让未成年人进入, 看到可能是未成年的上网者, 应检查身份证件, 怎样算“尽到责任”, 对于这些条款中含糊不清的用词, 各营业者、家长、学校均有自己的理解, 既不利于各主体对未成年进行有效的保护, 也不利于执法部门在实践中有法可依。并且,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实施对青少年人身和财产方面危害的手法层出不穷, 要想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法律就要与时俱进, 而现行的法律条文太过滞后, 使得实践中执行起来无法可依而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第六章“处罚”中, 基本采用了“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说法。例如第64条, “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的, 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这样的说法, 首先, 极易将责任模糊化, 从而不能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其次, “主管部门”具体依照怎样的法律确定, 应该予以明确, 否则在实践中很难追责, 让具体的主体承担责任。再次, 法律的处罚力度也不够, 应该加大打击力度, 从立法角度从严管制。

2.4 法律层级过低

2012年12月28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中明确对公民个人身份、隐私的电子信息给予保护;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 确保信息安全, 防止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泄露、毁损、丢失;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 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 防范、制止和查处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网络信息违法犯罪行为。

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虽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法律力度不及普通单行法规, 利用互联网进行违反犯罪的活动的收益是巨大的, 在处罚的条款也不能有效地起到惩罚、制裁的作用。

3 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的立法建议

在青少年上网的安全问题中, 家长、学校、网络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各

主体应携手为青少年修筑一道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切实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其中, 法律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的强制性标准, 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2年个人网络安全年度报告》中, 79.9%网民希望“通过网络安全立法改善我国网络安全现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除了学校、家长的积极配合, 一部完善有效的立法是规范网络社会更加有力的手段。我国现行的网络安全方面立法中, 规定都比较原则, 很少有具体的罪名, 这些法规在实践中结束了计算机犯罪无法可依的局面,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只有制定相关法律, 明晰法律责任, 细化惩罚措施, 将危害网络社会的行为绳之以法, 给予严惩。才能真正规范网络经营着和不良网民的行为, 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利益, 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 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上网空间。

3.1 设立网络内容评级制度

大量暴力、色情、低俗的信息在网上传播, 极易对尚未形成基本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要想保护青少年安全上网, 避免青少年接触到对身心不利的内容, 就应该建立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管理分级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内容评级制度, 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 严格禁止未成年人浏览、观看不适宜的内容。

对此, 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网络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 国家应尽快出台更加切实有效的制度, 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落到实处。可以设置ABC的等级, A级为最安全, 最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 而学校的计算机和家庭网络也需要装上网络内容评级制度, 从而实现对青少年全方位的保护。对于儿童游戏的制造商, 要求其自游戏包装的显著位置就需要标明该游戏适合的年龄阶段, 有助于家长为孩子选择, 而其他游戏则需要标注其具体的内容和可能涵盖的暴力、血腥成分。

3.2 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网络安全涉及面广, 但立法应有重点。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和延伸, 因此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就是现实社会的安全问题。

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 “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 但这一条款并未说明包括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和资料, 因此, 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如何保护, 服务商对取得的用户资料如何使用和流通, 是法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汪习根提出, 有一种“被遗忘的权利”, 即网民有权提出删除个人数据信息的主张, 这实际上是隐私权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发展。为应对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国需要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 要将“被遗忘的权利”明确地写进该保护法中, 并完善相关法律救济途径和侵权责任认定标准, 以实现对个体网络隐私保护最大化。[1]

在网络社会, 不法分子一旦得到青少年的个人信息, 就可能进行敲诈、勒索甚至威胁其人身安全, 如果未成年人缺乏防范心理, 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建立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 有助于增强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 也有助于规范网站经营者的行为以保护客户隐私, 打击将客户资料卖出以牟利的非法行为。也是对网络中的个人信息最直接有效的保护。

3.3 法律法规细化各主体的责任

为保护青少年而对于互联网的治理不能“堵”而要“疏”, [6]要在顺应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的同时, 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时进行补充或修订, 清晰认定并有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出台相关立法迫在眉睫, 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刻不容缓。

政府要做出更加强有力的监管, 调动公安、工信、文化等职能部门, 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综合运用行政、技术和宣传手段, 保持严打态势, 完善举报渠道, 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网络信息监管部门要健全网络游戏分级制度、网络产业审批管理制度等, 对申请网站经营的网站进行严格的审查, 不定期检查, 并明晰网络侵权责任, 向网络、电信运营商强调其职责, 从严掌握从业标准, 斩断利益链条。

如今, 学校都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教育青少年该如何正确适用计算机和网络, 因此, 加大学校对于青少年网络安全的责任是很有必要的。法律可以规定学校应该开设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 与计算机课程一样, 学生需要通过测试才能适用计算机, 确保青少年会健康、独立地使用计算机和进入网络, 会辨别恶意邮件和恶性网站, 学会保护个人信息, 提高上网时的警惕性等等, 细化学校网络教育的内容。同时, 加强对学校在相应方面失职的惩罚力度。

3.4 制定一部系统的网络安全立法

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面, 缺乏立法的统一性, 应尽快总结现有的网络安全立法经验, 制定出一部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 并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更加严格的保护。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长、运营商各方的责任, 并加强行政机关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行政机关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它有利于网络的巡查和健康发展, 一方面, 行政管理有利于防止低级下流的信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 也可以防止网络犯罪。[7]明晰其日常义务, 涉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犯罪的各种行为, 涵盖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系统运作、电子商务、网络诈骗、网络教唆等等, 并通过司法解释加强执法的统一性。

3.5 加强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之一就是风险小而收益大, 发现和侦破此类案件有相应的难度。需要专门的技术设备和具有高度专业水平的侦查人员。随着我国网络的深入发展, 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这就迫切需要我国培养一支具有网络专业水平的网络警察。[8]并且, 我国网络行政法律制度与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不平衡, 在刑法方面可适用的法律较少, 因而极有可能导致对网络案件的处理倾向于行政处理, 从而很难真正达到司法的强制效果。因此, 应在加强刑事方面立法的同时, 加强执法监督机制,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徐汉明.《加强网络安全立法研究,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 《法制日报》2013年7月25日第011版.

[2]魏军锋.《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即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河南大学教科院.

[3]何晶.《从网络聊天透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基于与北京市青少年的比较》, 《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4]童春荣, 徐伟.《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心理矫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年12月, 47至49页.

[5]《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经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9月25日公布施行.

[6]于飞.《谈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培养》, 《现代教育》2012年第10期, 83页.

[7]姚雪存.《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的探讨》, 《福建电脑》2007年第10期, 66至68页.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6

安全校园的精华读本

放心妈妈的爱子指南

关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的首选报刊。

《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 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 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3-0065, 邮发代号:17-169。四开四版, 全彩印刷, 每份1.00元, 全年52.00元。

订阅热线:0311—88641139 886431

投稿邮箱:snszjyb2009@163.com

网址:http://www.yueduchuanmei.com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天苑路3号少年素质教育报编辑部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甘肃省白银市校外青少年, 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 分别深入场所 (网吧、游戏机房、酒吧和歌舞厅等) 和社区选取230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 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 (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户籍等) , 艾滋病相关认知, 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 获得的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等。

1.3 资料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经整理统一编码, 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按照知情同意原则, 完成了对230名合格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梅毒感染率为1.30% (3/230) , 未发现HIV感染者。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72±1.94岁;男性148人, 女性82人, 男女之比为1.80∶1;文化程度初中占52.61% (121/230) , 高中或中专占34.78% (80/230) , 大专及以上占12.61% (29/230) ;婚姻状况未婚占66.95% (154/230) , 已婚占5.22% (12/230) , 与朋友同居者占27.83% (64/230) ;白银市户籍占92.17% (212/230) , 本省其他地市与外省占7.83% (18/230) ;城市占41.30% (95/230) , 农村占58.70% (135/230) ;独生子女占38.26% (88/230)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2.61% (167/230) 。

2.2 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

在230人中有53.48% (123/230) 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 20.00% (46/123) 最近一年发生过商业性行为, 有5.40% (8/148) 的男性校外青少年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不安全性行为在校外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 最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为53.66% (66123) , 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从未使用比例明显降低, 同性性行为中均未使用安全套 (表1) 。

%

2.3 安全性行为影响因素

2.3.1 人口学特征与安全套使用关系:

以安全套使用率为因变量, 以人口学特征为自变量, 来分析校外青少年安全性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校外青少年安全性行为的因素有年龄、家庭所在地和活动场所 (表2) 。

2.3.2 性行为特征与安全套使用关系:

对首次性行为年龄与发生情况、商业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和性伴数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安全性行为的因素有:商业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和首次性行为的发生原因 (表3) 。

2.3.3 艾滋病知识得分、预防相关服务与安全套使用关系:

艾滋病知识得分、是否获得免费安全套和咨询服务是影响安全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4) 。

2.3.4 影响安全套使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P<0.05单因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有:调查对象年龄、家庭所在地、样本来源、商业性行为、艾滋病知识得分、获得免费安全套和艾滋病咨询服务 (表5)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53.48%, 其中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37.40%, 无论是性行为发生率还是商业性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国内对各类在校学生性行为的研究结果[2]。这与校外青少年较校内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接触社会, 更容易受到开放的性观念影响和涉足不安全性行为有关[3]。在发生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 有26.02%的人在性生活中从来不使用安全套, 有46.34%的人最近一次性生活中没有使用安全套, 仅有22.76%的人能够做到每次性生活中均使用安全套, 这与在辽宁省鞍山市的调查结果 (21.00%) 基本一致[4]。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由于得到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服务方式的不同, 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调查对象安全套使用率明显高于农村, 来源于活动场所调查对象安全套使用率高于社区, 年龄与安全套使用呈负相关, 可能与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孕、并未意识到使用安全套对预防艾滋病的作用有关[5]。目前, 在没有有效疫苗预防的情况下, 在高危人群中推广安全套, 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策略[6]。调查结果显示, 在商业性行为中校外青少年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和最近一个月安全套每次使用比例均有所增加, 从未使用比例明显降低。

国内研究显示, 校外青少年安全套使用受其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对艾滋病易感性认识的影响[6]。本研究发现, 除艾滋病知识得分外, 免费安全套和预防艾滋病咨询服务的获得也是影响校外青少年的安全套使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提示, 在为校外青少年提供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提高安全性行为意识和技能时, 还需加强安全套和咨询服务等综合干预措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石晓燕, 余小鸣, 段春明, 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1) :52-54.

[2]潘毅, 卫平民, 黄明豪, 等.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12) :889-891.

[3]常春, 陈磊, 孙昕寞, 等.以整体观分析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易感脆弱性[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39 (2) :132-135.

[4]秦桂秀, 李春灵, 刘勇, 等.广西流动人口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5) :368-370.

[5]邓鹏翔, 张士清, 郑志伟, 等.高危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综合干预模式的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4) :382-384.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安全防护,教育现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预防意外伤害, 提高自救能力”的教育要引起重视。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坚持11年对学生进行抗震演习,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 仅用96秒的时间就带领全校2200名师生全部安全撤出。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安全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迪, 安全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教育, 不仅要让学生重视安全, 更要让他们学会安全逃生的本领。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甘肃靖远县的300名中小学生, 小学生占了10.7%, 中学生占了47%, 高中生有42.3%。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7%, 女生为51.3%, 42%在农村上学, 其他58%的学生在城里上学。独生子女有22.7%, 95%的家庭都是完整的且80.5%的家长都能够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

2. 调查方法

采用的是走访、抽样问卷调查法, 发放自行设计问卷总共300份, 收到有效问卷300份。主要测量的内容有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技能、学生在一定危险情况下有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上的做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1. 青少年在安全防护及教育的现状

(1) 在这随机调查的300名学生中, 遭受伤害的事故及比例

在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 遭受伤害事故的学生达到了34%, 其中遭受溺水的学生最多, 为6%, 其次为触电和火灾, 各自占了5%。这些数字告诉我们, 青少年在自身的方面, 防范意识低, 遭受伤害的事故较多, 要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高度重视。

(2) 青少年安全防护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青少年对常见的自救防灾知识比较缺乏, 防护意识较薄弱, 如果具体的相关事件发生时, 能把知识用于实践的就很难说了, 毕竟人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与在心情平静时面对危险所做出的反应大不一样, 所以我们还应经常进行适当的安全演练。

(3) 青少年在一定危险情况下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 当我问到“你选购食品时, 首先关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 有22.3%的学生首先关注的是食品的价格, 有62.3%的学生则认为首先应关注的是食品的生产日期, 其他15.4%的学生认为首先应关注产品的包装。而近年来,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层出不断, 如三鹿婴儿奶粉事件、重庆火锅石蜡底料等, 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这说明青少年在食品安全上, 安全防范意识明显不足, 应该好好加强教育。在问到“如果有陌生网友约你见面, 你会怎么选择”时, 有94%的学生都表明会婉言谢绝, 只有2.3%的学生表示乐意见面, 其他依情况而定, 这说明学生在这一方面防范意识相对较好, 也希望一少部分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小心处理, 时刻保持一颗谨慎的心。对问题“你放学回家的路上, 或者出门遇到陌生人有人问路, 刚好顺路, 车上的人再三要求你乘车你怎么选择”时, 有9.7%的学生表示愿意乘车, 65.3%的学生表示会婉言谢绝, 其他会依情况而定。对问题“若出现头疼发热等身体不适, 你的选择是什么”, 57.3%的学生会选择立刻就医, 有29.3%会自己吃点药, 13.4%会挺一挺。在性安全防护问题上, 若学生遭受性侵害, 68.7%的学生将会告诉家长, 19.3%选择不告诉任何人, 12%会选择轻生。这样的一种结果不免让人痛心。这些问题说明, 一方面, 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没有反抗力, 另一方面, 学校和家长的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活动开展了不少, 但效果并不显著, 这也是学校将要主要解决的问题。

2. 学校在青少年的安全防护及教育的现状

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不少, 但效果并不好。数据显示, 虽然有76.6%的学校开展了地震、火灾等逃生演练活动, 但真正学到东西的同学只有37.3%, 39.3%的同学只是觉得好玩, 同时, 85.6%的学校开展过图片展、报告会等安全教育活动, 但40.3%的学会认为没有事迹意义。对安全教育课程, 80.6%的学校开始安全教育课程, 可55.3%学生认为是照本宣科。这些问题说明, 我们学校教育一定要切合当下的形势, 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 要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三、讨论与对策

1. 讨论

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发现, 青少年遭受的伤害事故比例较大, 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自我安全防护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好, 在具体的伤害事故中是否能够实现自我安全防护还需进一步验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68.7%的父母不注重孩子的安全教育, 不是给孩子随口说说, 就是很少提及这一方面的知识, 没有使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 从而使孩子缺乏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学习自我保护的相关技能。另一方面, 一些学校不注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 只是“走形式”、照本宣科,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留下不重要的意识, 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种逃生技能。

2. 对策

青少年的安全如果仅仅依靠父母、学校的保护, 那只能是治标不知根, 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预防应对这一现状, 要对青少年进行每一个阶段的定期安全教育。让他们重视安全, 学习相关的安全自救知识, 在实战演练中掌握各项逃生技能, 是他们能够在危险中通过自救来保证自身的安全。我们常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可见相当重要。为人父母, 即使你在忙, 也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教育。学校需要加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对老师也要进行定期的安保培训。当事故发生时, 能在第一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高效、有序的逃生, 减少对学生的伤害率。同时, 政府要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让安全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必须的学习的科目, 因为学生需要教育, 家长也需要教育。

参考文献

[1]蔡永红, 劳凯声.我国青少年安全事故的现状分析[J].统计研究, 2002, (4) :54-58.

[2]吕琦, 魏纯镭.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133-136.

少年宫的安全管理工作 篇9

一、青少年的主体特征自身主观能动性分析

1. 政治态度坚定正确, 与我国政治体制的需求相统一。

青少年群体总体以其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 自觉地塑造自己成为文明向上的当代青少年形象,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联系在一起, 为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精神风貌更贴近社会和生活。

青少年有融入社会的期望,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们希望自己能取得好的成绩成为生存的强者,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希望有人能够帮助和引导。

3. 思想观念和意识更符合时代要求。

他们思想解放, 信奉真理, 独立自主、自信活泼。具体表现在:当代青少年价值观从单一走向多元, 但基本上以健康向上为主导;信仰多维, 坚定性差, 但真实少盲从;思想独立, 处事自信, 具有批判精神, 但易出差错。

4.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有理想, 有信心, 把学习当成自己成长的主要任务和途径。承认自己是弱势群体的一员, 对家庭有依赖, 对学校信任, 希望有好伙伴好朋友, 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5. 崇尚知识, 尊重科学。

当代青少年摒弃空洞、形而上学的“政治”, 对科学知识的内在精神、包括对政治的认识更接近现实。他们的科技意识崛起, 追求创新, 越来越重视科学知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二、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心理特征是复杂多变的, 缺少相对的稳定性。第二, 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第三, 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学校教育的相对滞后, 再加上个人意志的薄弱, 使部分青少年养成了不良习惯。第四, 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不容乐观, 人际关系存在隐忧。第五, 家庭亲子间沟通存在一定问题。第六, 成长中存在自我不和谐。第七, 专业学习、就业择业过程中有很多困惑。第八, 重大灾害中的失亲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第九,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社会融入相对滞后。

三、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任务

第一, 开办青少年社会保险和服务事业, 为保障青少年的生存条件服务。第二, 根据青少年地域特点和需求特点, 有目的地建立青少年的活动阵地, 培养青少年的情趣并为青少年提供适当的专项服务。第三, 以人为本实现助人自助。帮助青少年充分认识自己, 并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理想与愿望切合实际, 能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善于从体验、教训中学习;积极实现自身潜能, 促进服务对象在人生目标中实现持续性发展。

四、调动青少年主观能动性的措施

调动青少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使青少年成为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主动者, 离不开社会工作者专业的理论伦理和技术。

第一, 贯彻以青少年为本的理念, 促进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每一个社会工作者, 必须成为青少年良好习惯养成的“热心人”、“有心人”, 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 帮助和引导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习惯更符合社会和自身的需要。第二, 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要求自主、独立的人格特征, 尊重其成长期的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社会工作者要相信、依靠他们, 带着深厚的感情对待青少年。第三, 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说服、示范、引导、服务等方式、方法, 启发引导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才能, 从而实现他们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第四, 确立个性帮扶与引导的理念。注重青少年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 更要重视他们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的开发与引导,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使每个青少年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第五, 在咨询中激发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助人自助的效果。对青少年的咨询应包括心理咨询、法律咨询、信息咨询、职业准备咨询、有关知识和社会问题的咨询等。对青少年的咨询一般采取面对面咨询与非面对面咨询、即时答复式咨询和非即时答复式咨询、发展咨询与危难咨询、个人咨询与团体咨询、定期咨询与非定期咨询相结合。第六, 体验式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 掌握按照轻重缓急依次去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 亦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五、结语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下思考青少年的社会服务工作, 促进青少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定能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士桢, 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下一篇:净化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