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2024-09-06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共12篇)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篇1

听、说、读、写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目的, 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关键的, 能为我们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各方面全面发展和提高。”那么, 怎么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和习惯呢?我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挖掘教材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认识提高自身, 不断学习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技能, 给学生以新鲜的东西, 认真挖掘教材潜能, 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放到实处, 教材知识要与高考考点融为一体, 使学生学习知识能来源于课内, 运用于课外。

现在的英语教材前面都有提示部分, 我们要认真挖掘这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认真总结, 给予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挖掘教材知识要求我们做到: (1) 提问。就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要引导学生认真处理,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或者教师提问, 开发学生的思维, 使阅读能准确定位, 起到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做到有的放矢。 (2) 提纲。对于文章中的文体、背景、中心、特点等要总体把握, 这样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通过找到重难点使学习更具效率性。 (3) 比较。英语学习要经常进行比较, 语法、词汇、用法都要积极进行比较, 比较其使用的范围和用处, 不能混淆, 要求同存异, 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做到“四会”, 即不同单词对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不同程度的掌握。

二、教学潜能的发挥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者, 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找到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英语语言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积极与学生互动,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 找到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 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因此我们的根本任务不是教学, 而是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高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尽可能使用录音机、语音室、幻灯片等新的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同时, 教师要不断进修, 终身学习, 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的情境, 吸收新鲜的血液, 给学生学习以积极的指导。

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 而学习是我们获得能力的桥梁, 我们只有将基础知识学好学扎实, 才能运用自如, 英语教学潜能的发挥要建立在词汇学习、语法学习、口语学习的基础上, 将这些知识综合起来运用于实践, 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学习到的知识才能运用到实际中, 学生对语言的连贯性和情境的理解有利于交际、运用目的的实现。

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将练习题正确归位

课后练习题做的时候, 学生不要着急做出答案, 而要先明确练习题要考查的内容和出题的意图。一般练习题会考查我们的筛选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考查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讲方法、讲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呢?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明确题意。对于出题的意图和考查的知识点, 我们要心中有数。 (2) 因题求解。通过引导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思考作业, 或者是稍加提示便能完成。 (3) 继续深入。课后练习题做完后, 我们不能简单了事,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结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能力, 要能举一反三。 (4) 知识迁移。一个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因此, 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知识迁移, 变换考查形式, 使学生思路开阔, 培养学生多角度解题的能力。

3. 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1) 词汇学习要化整为零, 要给予学生清晰正确的语言观念, 围绕课文内容创设情境, 使学生对单词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造句和翻译的能力。 (2)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 围绕一个话题或者一个词汇, 我们可以开展英语讨论和交流, 自由发挥, 使语言在连贯学习中巩固和深化。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 比如,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选择得体、合适的语言进行交流。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 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相互交流的乐趣, 为英语课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总之,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态度, 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分数, 我们不能丢开课本搞题海战术,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学形式, 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培养学生阅读和交流的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潜能能否正常发挥, 不仅需要教师发掘教材内容, 深化教材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发挥教学潜能, 摆脱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 总结自己,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篇2

现代成年人脑平均重量1400克,有的人脑重量高于平均数,有的人脑重量低于平均数,但是这种轻重的差别,与记忆力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有人对世界名人的脑重量做过调查,结论是杰出人物的大脑未必重,普通人的大脑未必轻。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脑重量克,法国著名作家法郎士的脑重量只有1017 克,两人的脑重量几乎相差 1000 克,但却都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脑重量只有1179克,还没有达到人的平均脑重量。近年来的心理学及教育实验对潜能的存在也提出了客观的证明。拉扎诺夫综合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音乐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一种利用音乐和调整呼吸节奏开发大脑学习能力的方法,与常规教法相比能使学生学到比以往多几倍的知识。这证明了学习的巨大潜力,只要人突破逻辑防线,可望有大的收效。另外,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致力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了情绪、情感与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认为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只用“驱动”来描述是不够的,情感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即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强、组织、选择式干扰、破坏等方面的作用。情绪对人的思维、记忆、想象、注意、感知有积极影响,否则就会造成认知的低效率。我国愉快教学理论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现代教学活动应是“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在良好的心境之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可看作是潜能存在的又一方面。行为主义研究中也发现“潜伏学习”的存在。他们强调学习强化后所获得的经验,如让白鼠随意在迷宫中行走,一般来说它学不到什么东西,然而随后进行强化训练,它行走的正确性提高得很快。

这种无意的经验显然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少过目不忘的佳话:《晋书·符融传》记载,符融“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宋史·刘恕传》记载,刘恕“书过目即成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在十岁时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四种语言,在他的中学毕业证书上,关于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业成绩,评价是“非常好”,他几乎能够阅读欧洲所有国家的文字,能整段地背诵歌德、但丁和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枯燥的数字是很难记的,但是国际上却有背诵圆周率的世界记录:1957年,一位英国人可以正确无误地背诵到小数点后5050位;1958年,一位17岁的加拿大学生,能背诵到小数点后8750位;1980 年,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一名职员,能背诵到小数点后两万位。有学者估计,一个人即使终生苦读,努力记忆,也未必能够利用记忆潜能的10%,其余的90%仍旧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对于记忆力,同学们应当有理由充满信心。要使人的潜能真正得到开掘,我们在了解了人的潜能存在的可能性基础上,还得深入认识人的潜能的特殊性,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发挥这些潜能。人的学习潜能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相近性和差异性相近性指的是学习的可能性大致相同,它揭示了一个人无论是白痴,还是天才;是得不到教育的兽孩,还是得到教育的.社会人,人的发展前景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其他。正如夸美纽斯称许的: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言中了人的潜能受教性的存在,也旁证了人学习潜能的相近性。相近并不等于相同或相等,人的潜能还存在不同之处,这就是学习潜能的差异性。当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发现,脱氧核糖酸(DNA)是贮存一定遗传信息或密码的单位,它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了人千差万别的性质。这一发现恰恰证实了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主要是由环境和分工造成的,而不是由潜能差异性引起的。二、最佳性和成熟性人的学习潜能有其特有的规律,即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种潜能处于优势,若得到及时有效的影响,可望得到较好的实现,潜能的这一特性为潜能的最佳性,当代生理心理学家证实:神经原因连接最快的时期在5岁以前,3 岁时就可达到70%—80%。另外,方展画同志在他的“假设及构想”中,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系着手,认为15岁左右标志着人的潜能实现过程的基本终结。

转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潜能 篇3

1、语文课堂的感觉效应

大多语文教师只凭已有的经验和某些参考资料,忽视每个学生的实际,惯用“唯智是举”的倾向。

2、语文课堂的机械流程

大多语文教师恰恰都误解语文本身的特点,为求得所谓的标准答案,采用强人所难的方式,非得迅速得出不可,于是大多由优等生包办。

3、语文课堂的传统印版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手段单一,课堂极为枯燥,一方面使课堂气氛沉闷,另一方面加重了某些差异特点比较明显的学生的语文负担。

上述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反,它还具有极大危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扭曲了学生的个性;

其二,压抑并取消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时间也没必要思考,教学成为不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

其三、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参与的机会,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的水平 。

综上所述的种种弊端及危害,现在急需提出的便是: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差异的存在,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潜力,都有自己的特长,那么利用语文这个大课堂,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一切条件,让他们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也有一个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打破教科书中心。一直以来,语文学习被限定在教科书的学习上。教科书上的知识,要求一点点学深学透,教科书之外的则完全不被接受。然而,正如现在我们知道的,要想提高语文素养,仅仅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2、打破教师中心。一个善教的教师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吗?我们一向认为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所以教改的重点总是放在教师如何教得更好上。教师的“善教”,不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知识掌握和传授,而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

3、打破课堂中心。我们一直强调“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以为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学生。但学生的学不只是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堂外。必须把课堂与课外都纳入到教育者的视野中来。

4、打破“标准答案”的神话。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人类的精神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语文学习不但要顾及共性,更要顾及个性。不能用政治化的语言来解读文学作品。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在过程的实施,清静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目的是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把学习认知、心理生理情感、行为价值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主见融于发展中。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对于内容丰富、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中是否用课件有着很大的区别,如《荷叶圆圆》一课,在课堂上,媒体呈现“夏夜美景”情景图,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学生模拟动物语言生动形象,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巧设问题,激发求知欲

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多花心思。如讲《司马光》一课,我是这样设疑的:司马光掉进缸里有救吗?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答案也就随着诞生了。3、体现民主,加强激励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教师重视语言激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真正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探讨、探究的空间,同学间通过互补,合作,都能给每个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建立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探讨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学生思维活跃,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展开,不为一种答案而满足,潜能也得到充分展示。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综合素养各个层面完成调整和质的升华,重新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型角色,才能与时代对教育的期望共呼吸,才能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契合。

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 篇4

一、教材潜能的认识

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 (人教版) 采用了听、说领先的结构功能教学法, 初中共分三册, 每册均以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用书、阅读训练、口语和听力录音带、教学挂图等配套发行。其中学生用书的编排体例以“单元 (unit) ”为单位, 每一单元都包含着句型操练、功能用语、话题、阅读材料和语音语调和学习方法与操练等几个部分组成, 在单词的掌握上向学生提出了“四会”的分级要求, 即不同单词对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不同程度的掌握。从而, 学生用书在客观上照顾了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应掌握大纲上规定的“四会”的单词这一最低标准, 又为重点学校的学生在词汇量的要求上显示了一个最高极限 (即全套教材三册共计120 0词汇) , 同时高频度的复现单词是该套教材的另一特色 (据统计, 新教材词汇总体平均复现率为59%—1 07%, 而旧教材同等程度只有16—24%) 。新教材大大减少了记忆单词的困难, 有利于初中学生对单词的重复记忆。单词高频度复现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的记忆特点。

二、教学潜能的认识

我国中学英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变成连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 它所调动的和充分利用的学生大脑功能, 只是与机械的逻辑的无情感的那一部分相联系,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智力教育的培养, 也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其次, 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机械地接受一些英语语言中通常只是语言知识的那一部分信息, 而语音素质、言语能力的培养远远重视不足。综合各种成因进行考虑, 笔者在此将这种不利局面的构成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 即中考指挥棒的误导, 教学设施的匮乏和师资素质的蜕化。

初中英语教学不应仅仅把中考测试作为我们的教学的宗旨, 我们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让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中考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把更多的心血倾注在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上。

至于中学师资蜕化的问题, 实质上它与前两者因素相辅相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以上两种因素导致的直接恶果。长期以来, 培养英语的语境一直成为中学英语教学中困惑的难题, 甚至某些重点中学也出现了普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英语教师讲的英语不纯正, 中国人听起来像外语, 外国人听起来是汉语拼音。语音失真姑且不论, 词不成句, 句不成章几乎比比皆是, 笔者不仅感慨, 自身不保, 又何以为师?然而, 这种现象绝对不仅是英语教师的过失。事实多次证明, 即使是语言能力相当不错的毕业生, 一旦在中学呆上几年, 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逐渐地消疲了, 蜕化了。所以, 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 解决这一症结的办法首先是英语教师本身应不断地自我进修, 努力创造语言环境;其次, 学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办理培训班或将老师送往高等学校反复进修吸取新的血液。

三、教学潜能的常规发挥

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精髓, 而获得英语基础知识是学生通向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桥梁。因此, 要使中学英语教学潜能得以正常发挥, 就应集语言训练和言语训练于一体, 并进行相应的交际训练。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过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对即将讲授的单元化整为零, 进行语言性讲解, 给学生以清晰正确的语言概念, 同时围绕要涉及的功能项目组织语言性练习, 练习形式可采用问答、造句、联句、翻译、填空等。还可以训练学生某一单项语言能力为主, 以语音、语调、词形、句型、词汇等基本语言单位为重点, 这同以往传统的教学基本相同。

第二步, 在语言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交际化言语练习, 如围绕某一话题, 乃至某一词汇、语法项目、口语句型等进行交际性对话, 还可设置情景对话, 自由对话, 听、说的阅读复述等等, 使学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能够在连贯言语中得到巩固和深化。

第三步, 教师可将文中所授的内容归纳为某种特定的交际中功能情景, 如问候, 告别、道歉、寒暄、介绍、谈论日期, 谈论健康、运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选择得体、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功能言语能力的操作, 通过类似反复的训练, 逐步使学生的连贯言语能力进一步上升为交际能力, 为将来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何发挥学生数学创新潜能 篇5

如何发挥初中数学创新潜能,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应尽量保持和

大学网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带来兴趣。教师可通过实施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方法来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被积极带动。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二、倡导求异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对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了学生能否有着独特新颖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采用新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不论是讲授新课,还是在上习题课和复习课时,教师都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质疑。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应该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解例题时,必须坚持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题目,同时从不同的解题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解决同一数学问题。在民主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下,让学生能够大胆思考,及时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克服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为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能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其思维过程的可行性和欠妥性,进而再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解题中,能应用旧知识去解决问题且解法异于课本中的解法,实际就是一种创新。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篇6

[关键词]流水教学 专业模块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李西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82-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关键环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升学、就业、服务社会”的重任,为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何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以流水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教师的潜能

1.流水教学。教师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特别注意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技术与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可将生产产品流水线的思路引入教学中,节省教师资源,为教师提供自我提高的机会,因为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流水生产线”是由各“工序”组成,而“流水教学线”是由“专业模块”组成(见图1)。

2.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实现与社会、与对应产业相沟通,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以“应用”为课程及教学内容的灵魂,使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基本知识适用、专业技能自如运用。为此,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优化课程体系就是根据就业导向、能力本位要求,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共同支撑培养目标。特别要围绕核心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优化课程体系的完成为“流水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专业模块。职业教育应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形成职业能力(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注重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当代科技知识更新快,产业结构变化快,毕业生只有接受继续教育才能长期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职业教育要服务社会,完成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重新就业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会逐步过渡为终身教育。图2反映了高职教育与岗位工作的关系。

根据产业结构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将高职教育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模块”,通过接受其中某些“专业模块”的学习即可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专业模块”也随之变化,在岗人员可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下岗人员可通过再教育的途径(逐步过渡为终身教育)选择自己需要的“专业模块”来学习,以实现胜任本职工作或再次就业的目的。

4.教师的角色任务。每个“专业模块”应由若干个专业教师配合完成,其形式见图3。把“专业模块”再次合理细分后,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就更为具体,也就是说一个“专业模块”的教学工作是由按合理次序安排的若干个“流水教学”组成,避免或减少了教师间的重复工作。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有时间、精力对教学内容做充分准备,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摸索、探究,使每个教师的潜能都能发挥出来。同时,模块式课程结构的构建、课程体系的优化为“流水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流水教学法”的实施也为高职教育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保证。

三、创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圆满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

优秀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示范。师德水平的高低,将对一代甚至几代人才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不但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将职业理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二是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课程观和学生观,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教师应该做研究型教师,做有思想、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学会从研究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三是具有“双师”资格。

“流水教学法”的实施避免或减少了教师间的重复工作,为教师提供了下企业学习、参加培训、教学研究的时间,为其成为优秀的高职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完成好“升学、就业、服务社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柏良.论高职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10).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篇7

最初设计此节课,是按照书上的准备题找两位同学笔算整数加减法,说出加减法的意义及笔算方法,以此让学生在掌握笔算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然后,按照例1、例2、例3一道一道扶着学生做,一步步引出计算方法。听课老师指出,教案初步注意了对儿童兴趣的激发与合作学习的设计,但整个思路还未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注重教法,忽视学法的影响。这样的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为此,我一遍遍修改教案。修改教案的过程也就是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过程。观念转变后,我确定此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尝试练习及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围绕教学目的,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初步建构

一些家长为了辅导孩子学习,买了教参,并按照教参上的提示事先给孩子讲解。这样,如果教师再按照教参上的内容讲解,学生就会对本节课的内容失去新鲜感。从生活问题引入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本节课的引入时,我考虑到商店中的物品价钱通常以小数的形式出现,五年级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一上课我就直接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出两件物品的价钱并算出两件物品一共用多少钱,其中一件物品比另一件物品贵多少钱。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经常算的,他们很快算完,并与同组同学交流着自己的算法。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了教学之中,初步建构了自己的认知。

二、人人做数学,借助生活经验,建构新知

我以谈话的形式,出示了例1:老师有两条塑料绳,一条长5.32米,另一条长6.38米,你们能算出两条塑料绳一共长多少米吗?学生立即在本上列式计算。订正后,又将例1的加法题改编成减法题计算,有6.38-5.32、11.7-6.38、11.7-5.32。学生平时的购物经验,支撑了学生构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此,当我提出“怎样笔算小数加减法,做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时,同学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口述了计算过程,有的说:“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也有的说:“计算时先不看小数点,按整数做。”这时,立即有学生补充说:“算完后在得数里补上小数点,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学生也准确地找到了自己做题中易出错的地方,充分发挥了内在潜能。

三、设计发展性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知识学生较易掌握。我除了出示基本练习题外,还设计了一些发展性练习题,有10-2.97、9.9+10.11、10-2.4-7.6、5.62+10.8+24.38。这些题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遇到,主要是看学生能否把过去的经验迁移到小数情境中来。比如10-2.97,学生想出了多种算法:10-3+0.03、10-2-0.97、10-2-1+0.03、10.97-2.97-0.97等。最后,经过讨论大家找出最简便的算法。这样,我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突破了小数减法中的教学难点———连续退位的减法。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应三课时的教学在一节课中完成。在剩下的二节课中,我加强了练习的密度与难度,有选择地出示了三种类型题:基本题、较难题、提高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保证了基本题人人掌握。这部分知识中的每道题,学生都亲自尝试,建构自己的认知,人人在课中做数学,增加了练习机会,增强了自信心。我班一同学平时数学课中不太爱发言,总怕自己说错。这部分知识,通过她亲自做,亲自与周围同学讨论,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后,也敢于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篇8

一、完善学校督导机制,强化学校督导职能。

目前,鉴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性、时效性、前瞻性、多元性等特点,教育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教育要不断完善健全其督导机构,丰富细化评价内容,明确督导职责和任务,创新督导方式方法,探寻提高督导质量的突破口,切实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良性发展。学校督导不但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凸显督导计划的周密性,而且要体现督导的政策性,更要展现其发展的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督导工作的监督、指导效能,使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风格、办学品位、管理水平等得到同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得到增强,形成和谐教育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有针对性地勤查勤督,促进后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全力提高督导的实效性。

学校督导要坚持针对性的勤督,重点要在指导上下工夫。据多年来在勤督重导上所取得的成绩,工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勤督重导必须措施得力。如何勤督?这就要求督导人员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上,做出科学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安排,真正体现勤督勤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如何指导?不仅要考虑指导内容的前瞻性和教育教学的导向性,还要周密考虑指导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

其次,勤督重导必须跟踪到位。学校事务庞杂繁多,督导

2. 结果

对照组成绩优秀者37例,良好者33例,合格者22例,不及格者11例,对照组良好率为67.96%,不及格率为10.68%;实验组成绩优秀者39例,良好者42例,合格者20例,不及格者0例,实验组良好率为80.20%,不及格率为0。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成绩良好率和不及格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成绩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及格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实验组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目前已成为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合格护理人员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各种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由于高等专科教学在对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中,学制为三年,时间较短但所需掌握的科目较多,教学速度快,学习任务同志一定要思路清晰,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阶段性工作与随机工作有机结合,脉络清楚。随时跟踪督查现时工作,适时跟踪指导阶段工作,既不放松一件大事,又不放弃一件小事,使学校各项工作均能高效有序开展,这样,学校督导工作就会体现出强大的督导效能。

再次,勤督重导必须以知识为引领。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向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复杂过程,要做到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前提和载体。因此,学校督导人员必须以丰厚渊博的知识为底蕴,以较强的专业知识为保障,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张弛有度,督导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最后,勤督重导必须重视技能培训。“教学有方,但无定法”,虽说这是教学工作者常说的,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诠释却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对其正确理解和全面客观诠释,才能启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灵动智慧,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拓宽教学视野,增强创新欲望,做好勤督重导工作。教育督导人员一定要活学活用,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敢于实践,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工夫,给教师教学带来充满个性魅力的视觉盛宴,更新传统的教学观,用实际效应感染教师、提高教师、发展教师,在点拨和指导中促其专业成长,从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通过对素质教育活动的督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测,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再结合校情,指导帮助学校制订素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用素质教育活动丰富学校生活,给学生提供色彩纷呈的精神家园,保证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师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得到不断增强。所以说,勤督重导工作必须在“导”字上做文章,“督”是手段,“导”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督导督查工作的实际效率。

三、转变督导观念,更新督导思想,不断探索新的督导模式,突出督导的针对性。

伴随国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机制的转变,督导工作必须顺应潮流。面对督导,我们必须明白,观念的更新是保持督导工作恒久魅力的基石。在督导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的督导方式和方法,又要不断探索新的督导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创新形势下课改工作的全新局面,保障课改实践的多元发展,促进高效课堂的自然生成。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综重。很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急危重症的相关概念理解能力较差,对急诊或重症监护室的工作存在某些误解,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针对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总设计思想是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性。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是最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们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尝试可发现,案例分析法可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一种有利于急危重症护理临床课程教学的方法,值得各学校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晓莉.案例分析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10,3(25):65-66.

[2]柴翠萍,赵翠枝.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2012(9):195.

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王艳杰

(昌黎县昌黎镇第一中心小学,河北昌黎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这一不容忽视的群体体现出了特有的作用:开发校本课程时荐言献策,提供思路;实施过程中又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为校本课程实施成果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家长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长校本课程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特征,我校开发并实施了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实施的意义日益凸显出来。要想使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展,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家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一、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和合作的事业。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下,其影响不亚于学校教育。校本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并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那样成熟,有一定的教学资料、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它需要教师结合当地特点共同开发并实施。家长既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又是孩子成长与进步的评价者、鼓励者和促进者,所以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家长。

另外,学校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家长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随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也趋于民主化与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正是这一趋势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落实与反映,而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的民主化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鉴于以上原因,家长有权利和责任,同时也有必要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二、家长重要作用的体现

1. 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开发荐言献策,提供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依照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客观现实,设计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课程,以符合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特点,促使其全面发展。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进行合作,如此才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由于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与学校接触的固有的特殊群体,因而家长自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在赋予学校和教师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了家长一定的子女教育方面的自主权与发言权。合督导工作。

在日常教学督导中,学校督导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工作的侧重点,积极履行督导职能,适时进行单项内容的单项督导和多项内容的单项督导。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课改教研、安全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工作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如在进行教学质量多项督导时,可以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单项督导。首先应督查学校在开学初对学困生现状的分析资料,学校对转化学困生所制订的计划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其次对具体实施过程资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和家长这两个“天然”的合作者创造了合作的契机与空间。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利的群体,在确定开发的课程后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素质能力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做到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这是我校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从而体现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家长的重要作用。

2. 家长能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监督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学生家长直接联系起来,凸显出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必然会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给予关注,进行监督,并作出评价。这种监督,由过去对其子女学习成绩的监督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监督,这种监督方式的转变既是学校工作的压力,又是学校工作的动力,从而促使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在我校开展的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其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本质上改变现在独生子女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不懂得关心他人、脆弱等缺点。但由于学生不知是因畏惧老师还是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这些缺点并不能都表现出来,使每一位教师看到的都是不全面的学生,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看到学生是否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使自身的缺点得以克服,从而不能更准确地衡量教育目标是不是很好地实现。这个时候家长就成为我们课程开展的监督者和促进者,使教师无法掌握的学生情况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也有利于我们随时对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调整,保证校本课程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

3. 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实施成果反馈信息,提供服务。

家长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一途径和形式,可以激起他们参与学校工作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在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发言积极性和良好愿望,继而从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和职业体验出发,随时向学校提供与校本课程相切近的各种补充信息,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校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充分体现了家长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告诉我们,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教育也应该利用家长、社会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料进行查阅,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场调查了解,掌握动态管理;最后是通过查看学期末的相关数据、实际效果,通过对以上信息的论证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督导效果。

发挥猪场员工的最佳潜能 篇9

1 养猪企业的制度不完善

养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把猪养好并不容易。本人由于工作的便利, 走访了很多大型养猪企业, 发现一个共性, 即发展好的大型养猪企业制度都比较健全, 而且执行的比较好。光有制度没有道德, 人会听话, 但没有境界和羞耻心;光有道德没有制度, 人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任何结论都有前提存在, 若前提变了结论也要变, 人在制度面前, 我们要假设人是恶的。制度的设计要先小人后君子, 先小人后君子大家都是君子, 先君子后小人大家都是小人。很多养猪企业在制度的制定上出现了问题, 只是自己或几个人在办公室里完成, 并没有广泛征求意见, 导致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成了一纸空文;也有些企业广泛征求了大众意见, 制定的比较好, 但到了执行时老板或几个主要领导带头违反, 或者是要求别人遵守而自己不遵守, 变成了弹性制度或老板制度, 同样成了一纸空文。笔者以为不只是规模养猪行业, 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出现的瓶颈, 主要是老板的境界不够高, 观念相对陈旧, 对新的事物接受较慢, 具有小富即安的心态。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 必须要有一个简单易执行、广泛接受过员工意见的好制度, 从老板到每个员工都要执行, 老板和高层要率先执行, 树立榜样, 要不被道德所困, 不被感情所困, 不被利益所困。也就是说, 任何制度都无法十全十美, 只要95%的人认为是好的制度, 就要坚决执行, 即使公司高层或老板亲属违反制度同样要惩罚, 哪怕是业绩突出、对公司有贡献, 违反制度也不能豁免, 要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老板最大的智慧是舍得, 舍小利赢大利;企业只有做到不依赖能人的团队执行力, 团队的智慧与能力才会无限增长。好的企业成立制度委员会, 将制度凌驾于董事长之上, 运行3~5年, 做到无为而治。比如:任正非创立华为时强调, 人人股份制, 但个人不持股, 由持股委员会持股;牛根生在创立蒙牛时明确规定, 公司高层直系亲属不参与公司经营和工作;上海农场规定, 猪场场长级别以上领导, 夫妻不得在同一单位工作。这些企业都很好的执行了制度, 也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 猪场企业文化不浓

企业是硬的, 文化是软的, 只要软硬兼施就能将管理推到极致。多数养猪企业的老板受传统养猪观念的影响, 总是认为养猪很简单, 不把自己的养猪企业作为现代企业来管理, 虽然猪场建设的比较现代, 但是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更不用谈现代企业的文化了。其实, 规模化猪场做大了, 就是一个企业, 和其他行业没有什么两样, 也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即文化场, 也就是工作的氛围。老板的主要工作就是用好人、制定政策、建好文化场, 经营人就是经营文化场, 企业里面的人有问题, 核心不是人的问题, 是场的问题, 所以老板不要想着改变人, 而是要改变场。

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狼性, 也就是一定以发展成果为导向, 要有明确的远景规划、战略、价值观等, 将来在行业的定位, 让员工看到企业的未来, 这一点对新员工来说特别重要, 狼性文化就是要有竞争, 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如此;五千年来所有成功的组织都是以组织的利益为中心, 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也要以组织的利益为中心。经营企业就是与人交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有两大需求, 一是物质需求, 二是精神需求, 谁能满足人的需求, 谁就能让人产生动力, 就能领导人。猪场由于条件限制, 经常封闭在里面, 只有物质生活远远不够, 更需要丰富文化生活, 打造一个好的文化场, 这对猪场员工非常重要。

一些好的农牧企业, 其企业文化做的很好, 如温氏企业的发展理念 (部分) 是精诚合作, 各尽所能。用科学, 办实事, 争进步, 求效益。文明礼貌, 胸怀宽广, 磊落光明。同呼吸, 共命运, 齐创美满生活等。牧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部分) 是倡导“利他”主义, 走共同发展道路。认为企业的责任一是为员工创造机遇, 为社会创造财富, 为人类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放心的猪肉。二是让每个员工工作都顺心, 每个家庭生活都幸福等。新农的企业文化 (部分) 是:远景要成为中国规模化猪场教槽料第一品牌, 其使命是致力于让农牧行业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行业, 企业精神是踏实、专业、忠诚, 集团战略是聚焦教槽料、做互补型集团化公司, 企业价值观是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创造超出客户期望的独特价值等。

人才 (员工) 为什么会跟着老板干, 核心秘密是老板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他能给人才带来希望, 这就是老板领导力的玄机, 反过来讲如果你不想干大事, 你就没有领导力。比如现在一个50头母猪的猪场和10年前同等规模猪场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 10年前500头母猪的猪场是大规模猪场, 如果发展到现在还是500头规模, 那么在行业中就是小场, 招聘人员相对比较困难, 再不发展过几年甚至就会被淘汰。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型企业招聘难, 而大企业容易, 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划, 未来定义不清晰, 而大型企业直接告诉你未来是什么, 将来你有什么位置, 年轻人能看到希望, 看到希望的企业招聘就容易, 这就是大小企业的文化区别。

3 分配机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大的成功就是分配机制的改革, 实现按劳分配,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前100年的发展速度, 其核心就是分配机制非常好, 让有成果的人先富裕起来, 让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有先富裕起来的机会, 而且执行的比较好。五千年来所有的革命都是因为分配不均引起的。企业最大的创新是分配机制的创新, 分配问题解决了, 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管理有三个境界:一是员工替老板干, 二是员工替自己干, 三是员工跟老板一起干。唯有“一起干”能产生无限能量, 其实就是股份制分配。华为1988年12万元创业, 人人股份制, 创造千亿神话, 马云股份制创造阿里巴巴传奇, 柳传志股份制创造联想传奇, 温氏集团股份制创造年上市1000万头猪规模传奇。实现股份制的案例还有很多, 农牧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 从业者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总认为自己艰苦创业所取得的成绩如果实行股份制就是瓜分给了别人。其实不然, 股份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工具, 作为老板或者企业家, 必须从发展企业的高度出发, 怎么样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让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充分发挥出来, 每个人都为企业的未来献计献策, 这样的管理模式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 唯有股份制能有这种效果。

股东主要是公司核心人才, 入股时不注册, 用签协议的方法入股, 但享受所有法人股东拥有的权利。成为股东的人, 首先是立场一致、忠诚之人, 就是核心价值观跟企业、跟老板价值观一致;其次是度人之心、分名分利, 意思指股东就是老板, 对老板最大的考验就是度人之心、分名分利, 做不到就不能成为股东;第三是独当一面、成果显著, 意思是指必须是公司里面成果最好, 独当一面之人才能成为股东。

入股时, 首先要公布入股原则;其次入股要一个一个有竞争的, 分层次的入股;第三入股一定要出钱。有进就有退出, 只有活的机制才能创造伟大的企业。1988年任正非创办华为, 人人股份制, 成立持股委员会, 个人不持股, 由持股委员会持股, 任何人离开华为都带不走华为一份股份, 人是活的, 股份也是活的。退股主要是贪污腐败、主动辞职、能力不足、职务下降、自然灾害等, 前两者可以一次性退出, 后两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减少退出, 保证股权人适当的分配利益。

分配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期权分配, 其主要对象是各部门业务骨干, 以及优秀的中高层干部;二是分红分配, 其主要对象是全体员工;三是薪酬分配。

养猪行业分配机制的操作往往比较简单, 很少有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分配机制, 大锅饭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是生产活畜产品, 对员工的责任心要求很高, 如果绩效考核不健全, 生产水平难以提高。本人在猪场工作多年, 对猪场员工的需求和想法以及养殖行业的特殊性比较了解, 必须把绩效政策制定的比较合理, 从哪个方面撬动绩效考核改革非常重要, 此刻是打破平衡的关键。当然想改变并愿意改变时也非常简单, 一个没有绩效的场子, 开始改革时一定要广泛征求全体员工意见, 实行奖励政策, 收集真实的原始数据, 对干得好的要及时奖励, 把积极性先调动起来。半年或一年后当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 对制度进行重新制定, 成立制度委员会, 实行奖多罚少, 让大多数人看到希望并容易达到。在提高基本待遇的同时逐年提高考核标准, 加大考核力度,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优胜劣汰的分配体系, 企业的生产水平也会逐年提高, 员工待遇也同步提高, 企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均会明显提升, 优秀人才的招聘也就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4 结语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篇10

当然, 我们的学生身处农村学校, 由于生活经历少, 艺术修养又不足, 思想认识也比较肤浅, 对课文的把握可能比不上教师认识深刻。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深刻认识去点拨、引导学生, 但是不可以越俎代庖, 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学生的认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一定意义上说, 学生拥有自己的认识虽不深刻, 但却是他们的财富。

然后, 教师在点拨、引导学生时, 还须注意方法和技巧。第一要善于运用“提问”。既可以用“质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听课的思路, 也可用‘对话’的方式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学生的回答, 本人一贯的原则就是“开口就好”。我觉得这个“开口就好”意义非凡。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羞于发言, 怯于发言, 只要他敢开口说了, 那么不管对错都是进步。我常对学生说:不要怕说错,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作出回答。也许我们不如名人们的见解深入, 但只要是自己的理解, 它的意义就一点儿不逊于“名人名言”。

如果教师能激励学生自己发问效果会更好。想起刚开学时上的一节语文课, 我在讲课时提起一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旨在引导学生试写这个话题的作文。正说着, 忽然注意到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差、上课又爱捣蛋的男生正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还嘻嘻直笑。我停下正说的话, 微笑着叫其中一个男生的名字:“你有什么笑话能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吗?”他站起来, 憋住笑, 半天才开口:“老师你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那谁才是成功它爹呢?”话未落音, 学生哄堂大笑。谁是成功它爹?我真愣住了。脑中纷乱之际, 忽然灵光一闪, 想起田玉老师《潜能作文》中的一页:“你问得真好!是呀, 那谁是成功它爹呢?失败之后, 怎样做才能不再失败, 迈向成功呢?大家可以随便说自己的看法。”大家的兴趣更上来了, 你一言我一语的。在同学的热情讨论中, 我们共同总结了诸如“坚持”“自信”“激情”等许多答案。我随即让学生把讨论的情况记录下来, 以作为作文的材料积累。这一段小插曲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主动发问的“甜头”, 在后来的教学中都尽量制造这样的机会, 学生反应挺好。

当然, 教师提问时的语言也需要技巧。越是新颖、时尚, 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他们就越感兴趣。前几天听我们学校七年级的语文老师任老师上《天上的街市》一文, 记忆深刻。任老师在个别读、全班读之后, 说了这样一句话:“咱们各小组来‘PK’一下怎样?让我看一看咱们各小组推选代表的超水平发挥!”“PK”一词一出, 同学们都笑起来, 各小组都热烈讨论开了。听课的老师们也都笑了。这种朗读竞赛的提问方式多精彩啊!

除了善于提问以外, 我以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巧妙运用动作演示、演唱演示、读说演示等, 以引发学生兴趣, 并且可以多让学生演示。比如有一节课是学习《杨修之死》, 我在讲课之时, 就稍稍演示了一下杨修和众人分吃“酥”以及曹操所谓“梦中杀人”的动作, 学生哈哈大笑, 笑声中又加深了对杨修、曹操二人的认识。再尝试让学生自己来给杨曹二人“配配音”, 学生兴趣更浓。于是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认为杨修此时说话会是怎样的动作表情和语气语调?学生众说纷纭。我趁机再启发: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说话的人吗?他 (她) 说话时的样子你能写下来给我看一看吗?……无意之中, 学生动笔, 百十个字的作文片段很快完成了, 且大都写得挺好。

对于学生来说, 敢于发言、敢于作文, 才是作文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更严重的问题。本人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除了以上所说种种说和写的尝试之外, 也努力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寻找出路。我首先强调课文预习时对课文的“朗读自由”。也即是捧起课本后, 先别想背景、主题、中心什么的, 只是纯粹的读书而已。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 任凭自己的想象在作品中飞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屈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无所畏惧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每一个人物都可以是自己化身的形象。也许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 但是没关系, 重要的是投入进去, 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其次, 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个性”, 敢于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得”。

另外, 我还借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 随机给学生补充精彩小故事等。我称之为“雪中送炭”。我找的材料多以小故事为主, 以简短、精炼而又意味深长为原则, 最好内容还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如《读者》、《心灵鸡汤》、《智慧背囊》等书中有许多经典小故事, 如:在火车上, 一位年轻姑娘羞涩地微笑着, 毫无疑心地让一位沉默的陌生男子帮她看着厕所的门 (门闩坏了) , 这份难得的信任让这个男人大为震动 (他是一名在逃犯) , 他思索良久, 终于毅然折回头, 自首去了。 (《信任》) 还有, 一位空军飞行员讲述了他高三那年如何在因故未被录取的情况下, 如何百般困难之下坚持不放弃, 再试一次, 终于成功的故事。 (《再试一次》) ……学生在听我说这些小故事的时候, 连平常爱捣蛋的学生也安静下来了。我知道, 他们的心都被触动了。这些短小故事不同于语文课本上的正经说教、“长篇大论”式的课文, 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心。多找些这样的材料, 让他们感动之余, 随手把自己的两三句感悟记下来, 既能使他们受到教育, 又能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 可谓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发挥学生的作文潜能,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努力为他们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潜在的智能、创造性、高级情感诸方面都能获得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潜能作文.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46.

[2]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 2003, (6) .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篇11

一、兴趣——开动潜能的钥匙

只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其潜能。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视觉冲击,引起兴趣,激发潜能

如今,新课程改革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方便。我常用优美的图片去吸引学生的眼球,用视觉来冲击学生的大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课堂。

(二)动手操作,培养兴趣,开发潜能

兴趣可以不受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广泛地利用各种知识渠道,去获取广泛知识,这点与信息技术课堂推崇的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相吻合,围绕教学目标,又不拘泥于某一知识点。教学中,我通常采取多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课堂中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三)作品展示,巩固兴趣,表现潜能

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鼓励。例如,我在讲授Pollution 这一主题时,就提前布置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周末和家长外出活动时拍一些景物,包括被污染的、没有被污染的。上课时我帮学生通过平台一幅一幅的展示他们的作品:有美丽的小山村;有肮脏的小河,有浓烟滚滚的工业区……我就通过学生的作品根据主题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跟他们交流,学生能用完整流利的英语句子与同学分享,与同学交流学习、分析污染造成了哪些影响。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成功的收获。

(四)激发求知欲,启动学生潜能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质疑—解疑—再疑”这样的循环过程。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要将课堂变成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不断涌现,不断升级的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生的目的不是教他们没有问题,而是教后让他们产生更多的问题,并大胆地问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我通常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不会轻易地直接进入,而是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发挥潜能,寻找答案。最后,将学生大同小异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二、发展空间——提升潜能的保证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年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吸收不仅限于教材,而更需要拓展到教材以外。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话题情境。例如,在讲购物这一主题时,我预先选定一个室场作为百货公司,然后准备了一些物品,把物品分好类摆放好。上课时,就把学生从课室带到这个“百货公司”来,让学生分别扮演收货员和购物者进行购物活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情景感到很兴奋,给了他们亲临商店的感觉,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呈现诸如“What can do for you? Id like…,How much is it? 等等的购物用语。学生能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交际中能脱口而出。

(二)举行各种竞赛:让学生展现个性

初中的学生好动好胜,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授课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各种各样的竞赛,满足学生的性格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如讲授color时,我就准备了一个“忽悠眼睛”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全班学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接受挑战,快快乐乐就掌握了知识。

(三)开展课外活动:扩充学生的表现力

学生大都是爱表现、爱表演的,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在编排表演节目时,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的创意是无限的,他们的潜能也是无法估量的。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我常常会安排一些表演任务:对话式的主题以分角色表演为主、短文式的主题以小品表演为主等等,学生都乐意接受任务,而且交出来的成绩单都是出其不意、令人满意的。

三、总结

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个崭新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与我们的新课标进行融合,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通过一个信息平台,把学生从固定的课堂带到外面的世界,能在实际中活用英语,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真正做到素质教学。

英语教学的潜能发挥 篇12

关键词:问题意识,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创造潜能

我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 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理学家朱熹有句话“读书无疑者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非常辨证地阐述学习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老师的质疑, 缺乏主动提问的思维惰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1、提问者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2、问题的操作, 流于流式。3、问题的解答, 追求统一答案。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 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 思维含量低, 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 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不给学生思考时间, 做完暗示做提示, 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 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另一种倾向是一节课总是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1、创设教学环境, 让学生敢问

提问是人的本能。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 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 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 教师也决不批评, 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 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 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 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要给学生讲明原因, 提供解决问题可用资源;简单、幼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 自行解决。这样, 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 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2、创设课堂情境, 使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 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出来, 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内容, 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情境, 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 就是要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

3、适时点拨引导, 使学生善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 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 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 浅层次的,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 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 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4、指导提问方法, 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提问, 提高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者对学生的问题应能及时分辨出哪些与文章内容有关, 哪些是无关的。从而抓住关键问题逐步深入, 而不是让问题成为一盘散沙, 无所目的。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文章时, 会遇到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有涉及文章内容的, 也有无关紧要的, 而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 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进而读懂课文, 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小说单元时, 我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主旨的把握等方面提问。起初学生提的问题有些散, 长期训练下来, 学生的提问就越来越有价值了, 而且, 当学生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去自读课文时, 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上一篇:市场化制度下一篇:音乐教学与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