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实质(通用12篇)
英语教学的实质 篇1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接受效能的关键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 所以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从这个角度上讲, 学生的接受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 因此,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是提高接受效能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 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 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 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 接受教师的要求。如果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 那么, 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 学生也不会接受, 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因此, 在师生发生冲突时, 要采取宽容和接纳的态度, 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信念和态度, 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 对方会感到理解和尊重, 从而感到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 为我进一步实施教育影响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可以说, 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 尊重, 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 那么, 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
2概念整合、逻辑演绎是提高接受效能的重要逻辑思维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逻辑推论组成的, 这三者按照逻辑演绎的方法建构起有机的理论整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把理论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再现出来, 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增进接受效能。在教学实践中, 常用的逻辑思维是概念整合和逻辑演绎。所谓概念整合, 就是用学科中少数的几个基本概念来统摄构成学科的有机板块。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概括性思维, 是归纳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理论的各自组成部分都可以使用相应的核心概念来整合, 类似于一张网上不同的网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就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网结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定位:已经接受的, 正在接受的和将来要接受的, 哪些课是围绕哪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 哪一节课是围绕哪一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 使学生接受知识始终在学科的整体框架在运行, 从而提高接受效能。所谓逻辑演绎, 就是运用演绎的方法从基本的原理或基本概念中推理出一系列的逻辑推论, 进而展示教学进程的一种逻辑思维。它实际上是逻辑科学上的演绎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演绎法来展示理论内在的逻辑推演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以致于它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从而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震憾他们的心灵, 来启迪他们的思想, 接受效能因此而得到提高。任何一次成功的教学效果的产生都是这两种逻辑思维的交互使用产生的整体效应的结果。整体使用这两种思维的优势在于:概念整合展示的是“理论之网”的网上纽结, 而逻辑演绎展示的则是交织网上纽结的纵横网络。两种方法并用就能把理论的有机整体展现出来。
3问题引导、民主讨论是提高接受效能的重要教学手段
“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对“师者”可划分为以下依次提升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层, 即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第二层次是能力层:即教师传递知识的同时, 传授方法, 使之能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 归纳, 形成知识结构;第三层次是素质层:即向学生施以“道”和“智慧”, 传授人的生存之道, 做人之道, 奋斗之道, 成功之道和人生智慧。我们知道, 素质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 是对于人才接受知识和获取知识, 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存在。教师“有所作为”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 (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 素质教育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院校的教育, 其主题就是培养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呢?人们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如:启发式、研究式、开放式、案例式、虚拟式、网络式等等。贯穿这些方式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问题——解题——问题的这一共同的思维过程, 我们称之为问题——解题式教学思维。所谓问题引导, 就是每一次课都是以问题开始, 并终于更深层次的问题。所谓民主讨论, 就是在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师生共同讨论问题, 以求得问题的真正理解和真正解决, 并转移到更深层的问题。两者相比, 后者侧重于手段, 而前者则侧重于目的, 即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思维始终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推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以问题促进学员素质的培养。这种方式最能体现教学思维的现代性。教学实践证明, 问题的解决绝不可能在一种教师只顾自己说, 而不需要学生反应的“干燥的光”中进行, 而是在一种富有弹性的、双向交流的民主气氛下方能寻求解决。所以在现代化教学中, 教师必须具有接受效果这一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汪旭辉.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英语教学的实质 篇2
回顾历年考研英语的考试大纲我们可以发现,在近十年中,大纲在05年发生了一次巨大变化:增加了新题型。在2010年发生了又一次变化:用英语考纲分成了英语一和英语二,除此之外,可以说,历年的大纲整体上来讲非常稳定,只有局部微调。
此外,尽管大纲发生了这两次变化,但是这种貌似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考研英语考察的实质内容。无论大纲的形式如何变化,实质上,大纲考察的实质都是十分稳定的。
因此,广大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像往年一样,针对大纲考察的实质内容进行复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从容的应对考研英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考研英语历来注重考察的哪些内容呢?我们应该做出哪些针对性练习呢?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考研英语主讲老师,笔者惠新华具有如下的分析:
1. 考生的语言基础:当然,语言基础是任何国内英语考试都必考的东西,试想,无论何种题型,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亦或写作,它无非都是在考察如下三点:篇章结构、句型、固定表达、词汇量。如此而已。纵观十年的考研真题,你会发现,它考察的篇章结构、核心句法、词汇、甚至作文话题、都是在重复、轮回。所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只要把握好十年真题,吃懂吃透,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那么考研英语对考生来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2. 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研究过真题你会发现,考研英语的题目,尤其是阅读理解,理解了原文,也就是语言能力过了关,你会发现仍然有的题目做不对,因为题目中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会设置一些小陷阱。换句话说,即使把考研英语的文章和选项都翻译成中文,也未必能够全会,因为,考研英语不仅考察语言,还考察逻辑。但是考研英语设置的陷阱往往都是使用的相同的策略。所以说除了语言能力要过关之外,我们还有根据十年真题训练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学会识别陷阱,绕过陷阱。
综上所述,各位考生不必慌张,不必猜测考试大纲,只需踏踏实实的,逐句逐句的把十年真题弄懂弄透,句子结构把握,单词背会,那么基本上过线是很有保证的。暑期已经到来,希望广大考生充分利用这段可以自己把握的考研黄金复习时间,大幅度提升英语水平!祝愿考生取得成功!
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质 篇3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平台、渠道和环境,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规律,提升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而真实、扎实、落实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习,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全體、绝大多数学生);教学资源消耗较少(时间、精力和物资);教学过程快乐有趣(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更强的学习能力)。
如何使学生学得有效,教师教得有效,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针对英语教学,因此就要考虑:是学习“真正”的语言还是只是学习语言?是为了考试而学语言还是为了学习“真正”的语言而学语言?我认为是学习“真实”的语言。比如,在教师创设的购物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apple,orange,banana.../How much is it?/It is...yuan.等相关词汇句型完成一次购物,就是“真实”的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那么,何来扎实?扎实表现为语言学习过程的平衡和有效,需要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获得。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因此,在有效性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习策略的形成孕育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要掌握学习策略,就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说,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对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独立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学生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扎实”地学好语言。如:在复习use一词时,帮助学生知道词根是use,后加r变成名词user(用户、使用者);后加ful变成形容词useful(有用的);在useful后加ly成为副词usefully(有用地);在use后加less构成useless(没用的)。这样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从而理解了各自的含义,这样单词不仅记得牢固,而且即使以后忘记了,也容易从相互联系中恢复原有的记忆。
如何落实呢?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如网上发布的由特级教师沈峰执教的观摩课“Review and check”,教学片段之一: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幻灯片显示):刘涛老师生病了,请一名学生当代课教师,教学内容是复习句型“What’s the matter?”(“T1”代表小老师)
T1:Oh!(做打哆嗦状)
Ss:What’s the matter?
T1:I’m cold.
S1:Wear my coat.
S2:Why don’t you go to bed?
S3:Have a cup of tea, please.
…
随后这位小老师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口头交际能力。孩子们智慧闪烁,灵感凸现,他们分别利用“I’mill.”“I’m hungry.”“I’m angry.”等多种情景自如地运用了句型“What’s the matter?”课堂也因此成为想象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学生们也在创造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这样得到了“落实”。
因此,有特色的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要做到“真实”“扎实”“落实”课堂教学。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语言学习的高效性体现为单位时间和资源利用的价值最大化,(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可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真实是语言学习的内在追求;扎实表现为语言学习过程的平衡和有效;落实体现在学生语言运用活动中的成功表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力、学习状态和发展要求,研究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和发展平台,从而做到“真实”“扎实”“落实”课堂教学。
通过英语学习达到开放思维、加强学习、逐步提高、适应变化、提高素质的目的,这正是英语生态课堂教学的追求。真实、扎实、落实是英语学科生态课堂的实质追求,抛砖引玉,也可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质追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英语教学的实质 篇4
商务口译从汉代开始, 到现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之间的频繁交流, 商务活动在贸易、金融、保险、旅游、运输、投资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 主要以国际会议、贸易交换和商务谈判等形式展开, 从而也引发了对商务口译员需求的激增。因此, 培训合格的商务译员成为了口译研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高职商务口译教学就是该研究中的一部分, 其目的在于培养既具有英语和商务知识又掌握口译技能的跨学科的实用性口译人员。因此, 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准确定位高职《商务口译》课程, 弄清其实质, 探寻适当的教学方法。
1 高职《商务口译》课程的实质
1.1 高职口译教学的实质
在讨论高职学生口译教学时, 区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以及教学口译和口译教学不可避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穆雷教授[2]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到“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 既教学翻译, 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 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动方面的异同;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 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 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刘和平[3]教授在《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区别:“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同培养职业翻译, 学习一门外语同掌握两种以上语言学习翻译, 单语交际同用一种语言理解, 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听懂信息同听懂后记忆并完整表达信息无补存在差异。……概括地讲, 语言教学中, 翻译的目的常常是理解, 是学习语言;在翻译教学中, 理解是基础, 理解的目的是翻译, 是进行交际”。
高职口译课程是以交流和理解语言为基础的, 似乎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 然而, 教学实践的所有迹象都显示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口译员, 因此, 属于口译教学的范畴。
蔡小红[4]提到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的过程, 由三大块组成:左边是原语输入, 右边是译语输出, 中间连接左右两边的是信息概念转换。Gile[5]认为口译需要某种供应有限的脑部‘精力’, 口译活动几乎占用口译员这种脑部精力的全部, 有时甚至超过了可利用精力的总量, 这时口译表现就会出现退化。显然, 口译员应该首先解决注意里转移的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简化复杂的操作方法。因此, 蔡小红[4]认为口译培训过程是“一个从陈述性阶段过渡到程序性阶段的过程”。通过强化训练, 译员的知识和技能转变为自动化和程序化, 其“注意力多集中于高级处理程序上”, 因为口译过程所需的注意力无疑会减少。然而, 目前大学口译课程的学时安排很难保证实现以上所述阶段, 因为很难获得所需的大量时间和训练。所以高职学生要掌握全面的口译技能确实很难。
因此可见, 鲍川运[6]认为“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 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 ”“作为一门口译入门课, 口译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口译的策略和技巧, 也可以对口译进行尝试, 进行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兼职译员和自由职业译员, 而不是职业译员, 让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 又有一定的口译技能, 能从事基本的口译工作。高职口译教学与大学本科口译教学在实质上是一样的。
1.2 商务口译教学与一般口译教学的区别
学生在中学和大学所学的基础英语被称为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 , 将日常生活英语作为其内容和写作风格。廖瑛和莫再树[7]在其书中提到为满足工作研究需要所教的英语被称为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 将科学、技术和商业文章作为其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总的来说, 专门用途英语 (ESP) 包括两大类: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 和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
尽管专门用途英语有自身特殊的词汇和语言风格, 它与通用英语仍有许多相同之处, 这些相同之处也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支撑通用英语教学方法的理论也能支撑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法, 但是各自使用的具体方法不同。通用英语的教学方法应着重语言本身、词汇和短语的用法以及句子的结构。然而,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法不应将注意力放在语言自身表面结构的研究和教学上, 而应强调研究和教授如何用语言去表达和描述特殊领域的作品和知识以及在使用语言时的过程和思考方法。
商务口译教学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范畴, 而一般口译教学属于通用英语教学的范畴。因此, 两者之间在理论基础上有共同之处, 但是教学实践中各自采用的具体方法却有所不同。
2 高职《商务口译》课程的教学
口译是一项高要求、高挑战性的工作。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一名合格的口译员通常除了需要必要的身体和心理条件为, 还需要掌握专门知识和强化训练。了解这些要求无疑能帮助口译员在实战口译中表现得更好。林郁如教授[8]认为一个好的译员需要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广泛的通用知识、足够多的主题知识以、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口译技巧的掌握, 这些技巧包括笔记技巧、归纳和释义能力、公众演讲能力以及非常好的记忆能力。Gile教授[2]认为口译和笔译需要的知识和技巧就是被动掌握被动工作语言, 好好掌握主动工作语言, 了解文本或者讲话的主题, 以及知道如何翻译。
口译是一项以技能为主的言语传递方式。口译训练不是语言学习的继续, 而是一种技能化的训练。正如刘宓庆教授[9]所说:“翻译的技能意识, 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 (包括方法论) 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 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 (场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 自觉地指导或检查自己的译作及整个过程”, “建立技能意识是翻译者跨入翻译殿堂的第一步。技能意识建立得越早, 登堂入室就会来得越快, 反之亦然。”
2.1 高职《商务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商务口译》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英语技能、商务知识和口译技能的复合型、实用性的商务口译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 以推动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发展。因此, 目前《商务口译》课程教学的改革应该打破现存的传统模式, 紧密结合外语教学和商务课程教学, 融合能力和素质培训的教学知识。
一般情况下, 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其培养方向和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每一门课程也有自己明确的教学大纲。《商务口译》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英语专业 (国际经贸方向) 和商务英语专业中的一门课, 根据其课程性质、课时量以及学生的程度, 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以建立语言和口译技能模块与商务知识模块为主要教学目的, 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在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五大语言技能的基础上, 强化商务知识构架的建立。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相关专业与外语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促使学生从单一的语言学习向多元化、复合型、宽厚型的知识掌握转化, 能够基本了解商务活动与谈判的常用模式、基本程序和相关知识;
2) 通过课内的模拟口译现场训练以及课外的实战口译训练,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其掌握一些商务口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程式, 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一般的商务口译工作;
3) 培养双语思维能力, 打破单语思维习惯, “脱离原语言外壳”, 进行意义的转换, 从新的角度认识语言。
2.2 高职《商务口译》课程的教学要求
《商务口译》课程应采用纵向深入与横向展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浅入深地进行口译技能训练, 并横向展开学习商务知识, 将口译技能与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以课堂实践为主, 技巧方法的介绍为辅, 穿插讲解词汇的用法。
口译技能是口译课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刘和平教授[10]认为“口译属于专门的心智技能, 有其特殊的规律。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心智技能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 口译思维训练的核心是逻辑思维和灵敏思维训练。”商务口译课上的练习应遵循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地安排口译技能 (方法) 的训练。口译技能训练主要从视频观摩、教师课堂讲授技巧、单个技巧实例演示以及学生全场模拟现场口译四个方面展开, 着重进行以下四大模块的训练:听力与理解训练、记忆与笔记训练、翻译技巧训练以及表达与交流技巧训练。与此同时, 《商务口译》课还应横向展开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商务等专题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以丰富学生的商务专业知识。
教学过程中, 除了以指定的教材为主线以外, 还应以其它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为补充, 力求做到系统性、实用性、时效性和丰富性。学生应当在课前查询和收集将要涉及的相关知识, 就规定专题进行课前准备, 准备PPT在课堂上做专题演讲或者讨论;课内积极参与互动式的口译训练, 增强实践能力;课后主动消化课堂内容, 总结所学技巧并进行强化训练, 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有关知识的掌握。
高职《商务口译》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技巧的讲解和应用为主, 商务口译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有:数字的特殊译法、同位语的译法、总说分述、词性转换、排比结构的处理、前后语序的倒置、相关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变译技巧、信息补充、长句的拆分法、难词的译法、顺译中的断句、句子间逻辑关系的突显、隐含句子的处理、词语语义色彩的选择、原文可有可无文字的删减、多义词词义的选择、无主句主语的补全、复杂句的断句译法、推测语气的译法、文句的修饰性、利用语气辅助表意、次序的调整、后语与前言的关系、口译中空间连续性的注意、口译中的逻辑衔接、中英文表达在意思与形式上的对等、英语中意义相近词的翻译和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用法的翻译等等。除此以外, 常识在口译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般常识是不同层次口译训练的原则和基础, 在中国的口译界已被广泛接受。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增加自己的百科知识 (Encyclopedia Knowledge) , 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 注重知识深度的加强, 在口译时做到运用知识游刃有余。
此外,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强调理解和笔记的重要性。理解是口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 而且口译的理解与一般人自然的理解不同, 是在听辨同时启动的对原语内容进行思维加工的心理努力。学生应改变旧的思维习惯, 打破语法思维, 建立意义思维的习惯, 在听到复杂句子结构的同时, 自然从意义结构上着手理解。而口译笔记则是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 以提醒译员为目的而对某些内容的简要记录, 是一种记忆激发手段, 而不是讲话内容的完整记录。商务口译中数字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任何一个数字都将直接影响谈判的成功与否以及谈判双方的利益。《商务口译》课程应加强学生的笔记能力, 尤其是数字笔记, 因为译员对数字的翻译正确与否是体现译员合格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
3 结束语
高职《商务口译》课程以交流和理解语言为基础, 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为了促使该课程教学方式的进步, 高职教师必须明确高职商务口译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口译, 恰当定位, 订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的商务口译人才对于推动国际贸易、促进技术交流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rieger, Nick.The York Associates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New York:New York Associates Publications, 1997:12.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65.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23.
[4]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2 (2) :26-29.
[5]Gile,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4-5, 161.
[6]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25 (5) :27-31.
[7]廖英, 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89.
[8]厦门大学外文系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4.
[9]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252-254.
英语教学的实质 篇5
欧阳林 江苏常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徽师大教育硕士)
《语文建设》第四期刊登了几篇文章,讨论了新课程的生成性目标和传统教学目标的利弊问题。其实在教师眼中,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针对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教什么的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问题往往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问题。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在这里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几个概念的内涵并加以区分。
一、“过程目标”即“内容目标”、“结果目标”即“能力目标”
刘华老师所认为的“过程目标”[1]着眼于对学生活动的描述,即通过把学习活动明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行为。钟启泉、王荣生两位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内容目标”[2]虽没有具体的定义,但描述为“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并举例子,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从这些表述来看,“过程目标”与“内容目标”的内涵基本一致。钟、王二人所说的“能力目标”是“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的描述”,显然与刘老师的“结果目标”内涵一致。
进行这番比较是为了说明“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将本文讨论所使用的术语限定为“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也就是说“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混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笼统地把它们称为教学目标,也包括在第一期上发表文章的三位老师。比如“要针对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对课前设置的目标进行调整”[3],根据作者前面所举的学习《隆中对》和《桃花源记》时生成的问题--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桃花源记》的主题应是对不守信的人进行批评,可以看出所要调整的目标实际是内容目标,而作者后面所说的“学年”、“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则是典型的能力目标。之所以要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因为将二者混在一起将直接导致教师对“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以及“让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4]。而教师对应该“教什么”的`认识模糊不清,那么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就很难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因为他缺少判定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
二、解决途径--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
由于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而在课堂上因生本对话、师生对话而生成的问题改变的是内容目标,因而这实质上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生成的问题。新课程提出“生成性”目标,是对学生个人体验和认识的尊重,而如果我们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就可将教师和学生变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生成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并且,根据后现代课程与实施理论,“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向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5]由此在课堂上因“即时生成的问题”而可能产生的教学“随意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它为教师提供了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例如,在学习《隆中对》时,有学生认为诸葛亮是最大的“蠢材”,因为他老躲在深山老林里等待别人来挖掘,不会主动出击。这个节外生枝的话题可能打断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但是它却又可能比教师的精心设计更有教学价值。因为这是学生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做出的真实解读,虽然荒谬,但有其合理性,即他是以现代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为判断标准的。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引出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诸葛亮这样做的理由(合理性)是什么,传统的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或者由此引出其他同学的不同看法以及评价的依据。通过这样多向度地解读文本形成的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文章,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情怀以及传统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典型体现;也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关照和解读”[6],修正自己原有的观点,避免单一、刻板、狭隘的认识。这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可以说能更完满的实现教学目标。
分清能力目标和内容目标,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看待“生成性目标”,就可以跳出所谓能否完成或是否要改变教学目标的局限,并有助于教师判断出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3]刘和程《目标的灵动与有序》,《语文建设》,4
[2][4]钟启泉、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语文学习》2004,1
[5][6]郑国民《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论视野中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5
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研究 篇6
【关键词】英语 核心素养 教学
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英语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培养其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比较丰富。本文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四方面分析了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目前,“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了英语改革的新动向,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关系,英语的育人价值中包含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会强调思维的培养。通过对英语的育人价值的分析,有利于对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把握。
英语学科不仅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英语能力,还应当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心智能力、社会责任等发展的促进,这就是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人们往往会将英语视为交流工具,除了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学习英语似乎并无其他作用。事实上,英语教育还具有育人作用,英语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作,且与英语国家文化联系密切,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其思维发展,也利于了解外国文化,并培养自身跨文化理解的意识与能力。
二、英语科目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人们通常认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养成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树立健康正向的情感态度及掌握优良的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过对现有的主题与语篇的理解,在不断的语言与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学会创新迁移。而若从英语核心素养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具体内涵包括:第一,对于英语及其学习过程的认识;第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状况,特别是在建构与表达意义时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对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英语书面语篇及口语的理解能力;第四,英语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五,应用英语进行交际交往的能力。
应当注意的是:首先做为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在语言知识中,除了词汇、语音、语法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和语篇知识;其次在培养语言能力时,除了学习语言知识,还应当学会如何用语言知识来表达意义;再次,对语篇的分析、判断、思考比较重要;复次要关注不同思维层次目标在语言能力描述中的反映;最后语篇的人际意义得到了强调。
2.思维品质。语言和思维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借助思维才能学习运用语言,并且思维发展可因对语言的学习运用得到促进,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可丰富其思维形式,促进其思维发展。而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指的是和英语学习关系密切的思维品质,比如:对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借助英语形成新概念,实现对世界的加深认识,通过句式和词语,培养在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能力等。学生通过用英语进行表达与理解,不仅可其提升推断、理解、识别等通用思维水平,也有助于培养使用英语者的擅长或独有的思维能力。
3.文化品格。现如今很多人仅仅把英语视为一种语言工具,但并没有看到英语学习对学生文化品格方面的培养。事实上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每个学生都应当具备良好的国际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而通过英语的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二方面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英语的书面语篇、口语语篇,并从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现象。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在飞速发展着,所有学科的学习会积极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过程,英语自然也不例外。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到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情感态度,还能够培养对其他国家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传统的鉴别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与立场。因此英语学习对于文化品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4.学习能力。在社会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每个人均应当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增强英语学习能力对于我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因种种原因,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会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很多障碍,难以很快的学好英语,于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形成较佳的英语学习习惯。对于核心素养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包含了学习策略与方式,也包含了看待英语及其学习的方式,如正确认识英语学习,并富于学习兴趣,可以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和实践等。此外关于学习策略与方式,学生应当学会对策略与方式使用状况的监控,并对取得效果进行评估,进而适当进行策略与方法的调整。
三、结束语
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还应当关注培养自身思维素质、并通过接触其他国家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使其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珕.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7).
[2]张慧敏.语言能力: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探微[J].内蒙古教育,2015(12):62-62.
语文阅读教学中“模糊性”的实质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模糊性
一、文本理念:反对支解,强调整体
文本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它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有机融合,完整统一。在这融合、统一中突现出文本各个部分共同的特点、性质、规律,其特点、性质、规律,又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游离的抽象存在,而是渗透、融铸在各个部分之中的,同时又赋予各部分以整体的美感和生命力。
鉴于事物的整体美与结构整体性原则,我们不可任意的对文本精确还原和量化分割。文本是作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而存在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们血肉相连的表现为一个整体,体现整体的生命力与魅力、感染力与艺术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倡导整体把握。
当然,也并不意味部分之间绝对不可分而必须把文章囫囵的吞下去。这里强调整体的模糊性,是强调在整体之上的相对独立的分离部分,而分析部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欣赏整体,并且在分离之后,仍要回归整体,以整体的姿态展现给读者,而非零星的知识碎片。假如把作品里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从作品这个整体里截然分开,一层一层地剥离,一步一步地细化,结果偏离作品这个整体,而得到一堆像游离身体之外的细胞一样的东西,可想而知细胞的重要性将化为虚无,毫无意义,反而对身体有害;如果有机的将它纳入身体之内,那对之于身体是毫不可少,至关重要,所以这里强调整体,亦强调回归整体。总而言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应是“整体——部分——新整体”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观自主建构,突出创新
斯皮若等人1990年提出认知弹性理论,其原理之一就是,概念与案例构成的多维与非线性的“十字交叉”形状表明,有理由、有根据的正确理解会因背景的不同而存有差异。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止一个的正确答案。
由“十字交叉形”这一隐喻引申开来,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多个“十字交叉形”的网络。首先,一个文本就是一个“十字交叉形”网络,从浅表层看,文本的构成元素字、词、句、段、篇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图式中并不是顺序性的序列显现,而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心理对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形成模糊的网状结构;从深层意义看,它是一个意义网络。文本的意义是多层次性的和多义指向的,还有文本的作者义、学者的阐释义(不同流派、不同学者、不同角度的阐释义)、教师、学生的理解义等等足以从不同经度和纬度构成“十字交叉形”结构网。其次,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态的、动态的“十字交叉形”系统。教师、学生、文本、情境四要素在过程中相互作用,生成意义,创造意义。再次,阅读教学资源更是一个庞大的“十字交叉形”网络。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学生自我的、家庭的、社区的、自然世界的、社会的、虚拟世界的……各种丰富的语文阅读资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网络。
这些阅读过程中“十字交叉形”网络内部与之间充满了相对性、多义性、多样化、亦此亦彼等多种不明晰与不确定,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面刺激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图式,完全意义上冲破了现代阅读教学从明晰起点到明确终点的单一的线性过程模式,亦即“教师——文本——学生”(教师传递明晰的知识使学生获得终极的知识)的过程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维“十字交叉形”的不确定的网络过程,即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知识从不同方向与层次出发映射到教师和学生心里,又经过多种碰撞,构成多维的知识表征方式,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我意义上的超级链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网络,并像生活一样处于不断发生、转化和变化的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能常常表现为不确定性的“产生——消除——再产生”,其实这就是一个超越稳定性、激发内在创造性潜能的过程,通过学生自组织、自建构,达到“不经意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创新境界。
三、阅读教学目标观
从语文教育的“知识中心论”走向语感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论”。
知识中心论是长期以来受唯科学主义观影响以及对西方教育理论的盲从下的“畸形儿”。斯宾塞在《教育:智力、道德与体力》中问道:“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唯一的答案是——科学。在所有方面都是如此。”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科学理性观念,它驱逐了人的欲望情感和想像等非理性因素。表现在语文教学上:把语文教学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把文本当作物质化的对象进行阐释,过分关注知识与纯技能的训练。正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所指出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知识体系中分支的分支,直至无穷,这种‘全面狂’是过度强调教育的一种价值——以知识为目的,而忽视其他价值的结果。”[1]“这种过度的工具化使语文教学逐渐步入丧失情感意趣、沉湎于知识技巧的怪圈。它使语文丧失了最为根本的想像性、体验性、审美性等人文性特征,沦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 、知识之学,甚至变成机械的应试训练。”[2]知识化工具化了的语文教学不注重语言感受力、想像力、描述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教育、忽视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与个性差异,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课堂里只允许循规蹈矩的问答,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对于这种过分重视认知而严重忽视情感的状况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早在20世纪上半叶,朱光潜就指出,德育、智育、美育“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的教育中,只有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3]专家的提醒并没有引起教育者的注意,语文教学之路由此愈走愈尴尬,越走越远,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众叛亲离”的科目。
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突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语文素养”成为一热词,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索和讨论。下面择取两种极具代表性的阐述:
语文素养是指经过长久的语文训练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一种语文品质,及在此基础上养成的内在的语文修养。这里我们表现出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由外在的知识、技能深化到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融注到人的心灵与品质之中,指向人的素质修养。因而它与生命体的内在感觉和感受力一脉相连。缘其如此,专家学者道: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
参考文献
[1]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潘庆玉.背景.理念.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8).
高中英语教学实质论 篇8
一、演说者与听众的关系
英语是一门语言, 那么对英语的学习我们自然要重在交流。在传统的教学当中, 教师往往唱的都是主角, 而学生只是一群忠实的听众。这就抹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会考试的工具罢了。不过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因为毕竟是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 很多时候还是需要老师这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先对他们进行知识的灌输, 只是我们这里的听众有绝对的发言权而不仅仅是一味的听众, 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就更加人性化了。
二、朋友之间的对话关系
教学其实还是一种师生之间类似于朋友般的对话关系, 现在高中英语新教材起点高、灵活性强、容量大、内容广, 而且要求严, 这对教师优化设计教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应该有一定的互动, 而且是没有距离的互动才好, 所以教学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 不过这个话题的发起者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担当。老师的教学仿佛就是在告诉学生自己或是大家的真理, 而学生一般都喜欢寻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以满足求知欲。因此在听老师讲的同时, 可能会对这个真理有所疑问, 有所思考, 这样一来, 相关的对话关系便无意间展开了。
三、辩论中的辩友关系
在教学当中, 我们从不提倡“老师就是对的, 学生就是错的”这种思想, 因为毕竟人无完人。因此对于课堂上老师出现的错误和表现的不足, 学生是完全可以批评指出甚至予以反驳的。正如在以上两种关系中一样, 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有发言权。英语是一门外语, 它也有丰富多样的语言知识和技巧, 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和用法习惯, 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一一准确掌握的, 因此教师更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讨论的关系来展开教学, 才不至于误人子弟。
正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一样, 老师与学生之间一旦有不同的见解时就应该积极的展开讨论, 而不应该感到没面子。而且作为教师, 在自己犯了 (下转第4页) (上接第3页) 知识性错误的情况下更应该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 有时甚至还可以夸奖在讨论中表现得好的同学, 这也是一种很好地对学生的启发方式。而且这样的教学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 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这对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否则一旦老师有错误, 学生不敢指出, 结果只会误导其他的学生, 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因此教师在这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发言, 为寻求真理展开更多更激烈的辩论。
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因此对于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 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去解决, 但是教学的实质还是一个师生之间最轻松自然的知识传递的交流过程。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 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做学生的决策者、指挥者、解释者、监督者和评价者, 不过于凸显师生之间的距离才有助于顺利完成英语的教学, 才有助于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摘要:2003年秋季, 教育部开始在全国各地颁布执行重新修订后的新的教学大纲和与之相配套的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任务型”的新教材, 要求实现新的教学模式, 不过即便是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仍然是一个不变的师生交流的过程, 只是这种交流在不同学科的学习和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不同的, 英语的教学更是如此。不过一旦弄清楚教学的实质并沿着这条路一直走, 那一定是一种正确的教学途径。因此, 要把英语这样一门外语教好, 首先得弄清楚这种教学需要师生之间以一种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交流,实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构造模式的指导意见.人民教育, 1996 (7/8) .
抓住问题实质优化教学过程 篇9
然而, 小学语文教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小学阅读教学而言, 仍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是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被教师一连串的问题问来问去, 但实质上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其二是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识不够, 偏重于内容方面, 而远离了语言的基础训练;其三是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不够完整, 体现不出从语言到内容, 从内容到语言的全过程, 所以不能够很好地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 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 实质就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认识不够深。那么, 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怎样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怎样更好地体现学生是阅读课的主人?怎样遵循学习的规律组织学生完成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以下谈几点我粗浅的看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的主人。以往, 我们常看到的是教师代替学生的语言活动, 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因此, 我们要打破“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抓住教学重难点,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会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阅读过程。要突破“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还必须解决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思维规律的认识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到概况, 再从概况到具体。这两个过程不断反复, 是辩证的统一。
加强语言训练, 充实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 而且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也就是会读书, 会写作。要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
一、训练什么?
除了要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外, 还要加强语言品格的训练。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及接受能力, 应训练以下几种语言品格:
1. 语言完整性的训练。
即要求学生说、写的每一句话都要完整, 不能说半句话或不完整的话。这是低年级语言训练的重点。
2. 语言条理性、系统性的训练。
训练方法: (1) 抓段的层次; (2) 抓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应作为中年级训练的重点。
3. 语言明确性、具体性、生动性的训练。
训练方法一般为: (1) 抓关键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 抓比喻句、拟人句教学; (3) 抓住对用词精妙的句子的理解。这是语言训练的难点, 也是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地方。
4. 语言构造的训练。
抓住语言构造的内在联系, 如, 字 (语素) 与词的关系, 词与句的关系, 句与段的关系, 段与篇的关系。
5. 语言速度的训练。
学生听、说、读、写都要有一定的速度。读得太慢不行, 效率不高;读得太快, 不理解也不行。因此, 速度要适当, 各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
二、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很多, 但我只从语言训练原则上谈一谈。
1. 以语感训练为基础, 以语言规律为指导。
什么叫语感?凡通过听人说话或阅读直接来感知语言, 就是语感。语感训练主要靠读, 特别是朗读。阅读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 既要靠语感训练, 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进行直接感知语言的实践, 同时, 还应有语言规律的指导, 使学生能独立地去读、去写。
2. 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阅读一篇文章时要会理解文章的语言。理解词是理解句子的基础, 理解句子是理解段的基础, 理解段又是理解篇的基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指会说、会写, 这需要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训练。会说、会写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 会遣词造句、分析句子等,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训练。
3. 要体现出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有的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阅读的次数不少, 但从全过程看, 体现不出阅读训练的层次性。凡是有经验的教师上课, 每次读练的目的, 都要向学生交代得清清楚楚, 这具有一定的难度。
英语教学的实质 篇10
一、想学生所想, 明确探究的目标
窃以为, 我们要让学生探究的无非是两种结果:一种是已知的结果, 比如数学中的定理或物理题目的答案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常常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探知结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收获成功的喜悦;另一种是未知的结果, 即让学生在探究中对前人的知识有所发展, 比如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竹”的象征意义。学生从竹的形象可以探究出“坚韧”、“高洁”这些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 还可以从竹的特征中探究出“虚心”、“有气节”这些不常被提起的意义, 甚至还可以从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植物, 一段一节的特征中看出它每一个阶段一总结, 从而得出竹有极其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这一前人没有提出的象征意义。同样,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合作探究的内容有很多, 比如在情景对话复述中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熟练使用所学的Reading部分进行英语口语的复述, 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英语准确地表达相关意思, 而表达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其中的情感特色等。
二、析学生所惑, 锁定探究的难点
探究的方式有多种, 可以自主探究, 可以合作探究, 而需要合作探究的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鉴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预设问题, 使问题形成一定梯度, 再确定哪些问题可让学生自主探究, 哪些问题可让学生合作探究, 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例如, “Listen!There must be someone coming over because our dog is____ (bark) .”因为有“listen”的提示, 很快学生就得出答案是“barking”, 所以只需学生自主探究即可。而对于“I____ (forget) to post the letter on my way here this morning.I’ll do it this afternoon.”学生不能找出相应的时间状语, 故需通过教师详细告诉学生“I will do it this afternoon”是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故用现在完成时态。与此同时, 教师需举出其他与现在完成时态连用的时间状语, 如“during the past three years, since ten months ago”等, 并巩固现在完成时态的含义。
三、引学生所趣, 丰富探究的形式
通常人们都认为, 合作探究就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得出答案的过程。也就是说, 合作的阶段是在探知结论的过程中。其实, 这仅仅是合作的一种形式。学生个体或小组在展示答案的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评价, 会得到老师的指点, 这些都是合作的不同方式, 而且合作的范围还延伸到了全班同学和全体师生中。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探究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等多个角度, 丰富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从探究的形式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拓展学生参与的思维深度, 从而提升探究的效率。比如, 在单词、词汇的记忆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让学生合作完成单词的抽背记忆, 还可以让学生对单词、词汇进行造句等, 同时, 也可以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对话中熟练而准确地使用相应的单词、词汇、短语等。这样, 学生在互动、表达等训练中提升了对相应内容的认知深度。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一定要组织一次或几次的小组讨论, 只要契合学生的参与兴趣, 只要能服务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都可以采用尽可能丰富的合作探究形式来达成有效的探究。
英语教学的实质 篇11
一、高屋建瓴,拓宽学生的视野,准备充分,急学生之所急
教学设计的视野不能片面和狭隘,应当充分考虑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四年级下册第2课浏览器的使用中,单纯用系统默认的IE浏览器开展学习,就显得单薄、不够厚重,不能达成让学生感受浏览器的多样性并了解浏览器的基本功能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的几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引入环节:老师先请学生观看IE浏览器、火狐浏览器、百度浏览器、猎豹浏览器、搜狗浏览器,体验浏览器的多样性,再请学生试一试:任选几个浏览器(组长安排组员选择不同的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学校网站,感受不同浏览器的窗口界面虽然各有不同,但浏览器的功能大致相同;②实践操作环节:准备丰富的常用儿童网站,如:迪士尼、动物世界、福建文明小博客、红泥巴村、科技中国、六一儿童网、童年网、青少年读书网、中国儿童网、中国儿童资源网、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生物大观园、中国未成年人网、中国虚拟博物馆、腾讯动漫、网易公开课。请学生设置某一种浏览器为默认浏览器(要求3人小组分工,使用不同的浏览器),在欣赏完网站后(预设:前进和返回按钮、选项卡的作用区分),收藏自己喜欢的网站。
教学工作即便再怎么繁忙,也要把课堂细节处理好。如学校某个班级因为自己在上周请假落下了一节课,当天,算上补课,这个班要上两节信息课。在上午的第一堂课上,某一个学生的电脑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启动,就先被安排在教室后面的备用电脑桌就坐,下课后,这个同学一再央求要赶紧要修复好他的电脑。下午的第三节课,还是这个班级上课,上午的这个孩子一进入机房就忙问我是否修好了他的电脑,我含笑回答:“是的,已经修好了。”收获的是孩子—脸欣喜的神情,这必将震撼我的心灵,直至我老去不复记忆。
二、一腔热忱,真诚感染学生,实物展示,助力解决学习障碍
信息技术教学应当让学生领略学习的核心——润泽生命的智慧。充满智慧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触发学生心灵的悸动、灵魂的参与。教育有道,教法自然,信息技术教学应循道而行。如三、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首当考虑的应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他们的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孩子比较喜欢学习带有具体事实和生活经验的知识,对有实物的观察内容比较感兴趣。课堂上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如在四年级上册第9课制作通讯录中,我引入环节的设计是这样的:①小组成员相互在学习平台上找一找好朋友的电话号码(电子名片上包含的内容),体验麻烦、费力的滋味;②投影展示—份学校老师的实际通讯录,并请学生找一找自己班级老师的电话号码(看到自己班级老师的联系电话后,学生那兴奋的劲头令人难忘),来对比刚刚在学习平台查找电话号码的感受,然后引入本课主题:通过学习平台的信息查询,在word软件中制作小组成员的通讯录。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课生活与网络中,课前尽最大努力将相应教具准备详实,如网线、光纤、交换机、无线路由器、手机。课堂印象深刻之处有:①老师在讲到网络传输介质的不同时,配以网线、光纤、无线路由器说明,透过学生的眼球,看到的是兴趣盎然;②直接投影展示用手机连接WlFI上网的过程(无线接入),教室里瞬间就静下来,赢取了所有学生的认同感。
三、任务分层,直面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课堂评价,促生动活泼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候老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制订得“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个l生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常常是让“前面”的学生等“后面”的学生,以此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这样子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直面学生的差异是—个永恒的话题。老师应该直面学生的差异,承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出来。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获得有差异的评价。
如在四年级上册第2课设置文本格式中,任务设计上主要考虑:①按照要求,能设计出效果;②对于优秀的同学,开放式的作业布置也能秀一秀。课堂试一试环节的任务:请打开习作01,将标题“母爱伴随我成长”的字体设置成华文行楷,字号设置成初号,将母爱两个字的颜色设置成红色。要求:①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字体组中找一找文本效果、清除格式,并试一试;②3人小组互帮互助,时间为5分钟。待交流汇报以后,课堂作业布置如下晴组长考虑各组员试一试任务进度岳,安排成员的任务选择):①继续用字体、字号、字形、字的颜色功能,美化文章中剩余部分的内容;②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习作,尝试用“字体”组功能美化整篇文章内容(习作01母爱伴随我成长、习作02母爱如水、习作O3感谢有你、习作04爱你刻骨铭心、习作05思念)。对选择作业2并完成优秀的同学,给予彩色打印的奖励。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评价会拉近师生的情感,能使老师成为学生的鼓励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英语教学的实质 篇12
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提升,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民办本科是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教育模式改革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曾经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这也说明了, 在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中, 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的内涵
民办本科院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 利用非国家性财政经费, 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本科高等院校或其他教育办学机构。民办学校包括独立学院、部分中外合作高校的本科专业、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等等。在相关教育政策中,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它们同样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毕业文凭相同、学历相同、学生同样纳入国家的助学体系, 在政府资助、评优评奖、升学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由于民办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本思想, 注意自身的办学特色,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已经进入了一个教育办学的发展高峰期
2 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发展意义
教育是立国之本, 教育事业是国民经济政治提升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民办学校还是公立学校, 学校的教育意义都是以人才的培养为重心。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教育要点》强化和优化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和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和科学改良, 促使民办学校总结自身办学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创新, 最终构建出适合民办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 民办本科的教学优化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实践方法, 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标准, 为提高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提供切实可靠的管理办法, 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广义上说, 民办本科的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凸显出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 本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会直面激烈的人才竞争, 由此可见, 民办本科的办学压力也逐渐增大。只有优秀的教育行业才能管理好教育好人才, 增强学校自身的教学效益。另一方面从民办学科的管理模式上讲, 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养成, 民办学校需要教学管理的有力支持, 随着民办本科院校的紧密计划, 必须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从而改变人才的效用。
3 民办本课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下, 开放教育成为推动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学行为也逐渐规范, 一批有特色、有质量的民办学校正在形成, 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 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中国的教育转型和社会建设。
3.1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了新型办学格局
如今, 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悄然不见, 民办高等教育的诞生使中国教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民办高等学校打破了原有的教育体制, 改变了教育经费单靠财政列支拨款的现状, 打破了国家包办教学的单一性, 让社会力量聚集到特色办学中来, 并且形成了以政府参与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为辅助、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新面貌。
3.2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缓和了教育需求
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缓和了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如今, 民办高等教育学校的数量已经达到731所, 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9.37%, 民办高校和在校生的数量都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正是因为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 全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做出了贡献, 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3.3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充分吸纳社会资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 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策略, 也是教育改革发展而重要战略任务, 人民群众对于教育质量的期望远远高于其他的领域。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模式已经凸显出一定的弊端。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民办本科高校在充分吸纳社会资金的同时, 减轻了国家的教育支出, 为众多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也减轻了受教育者的压力。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让数以千计的青年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更突出的是让很多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了更加宽松的教育条件,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强化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几项策略
4.1 健全民办本科的管理体制, 加快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
为了强化民办本科的管理体制, 相关职能部门需要予以帮扶, 强化各项政府职能, 完善民办教育的各项管理机制, 构建民办本科教育的公用服务体系。如今, 上海市、大连市都纷纷出台了相应策略, 积极探索和创新,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校的措施, 运用多种形式扩大办学资源、解决管理问题。不断探索地区发展的教育途径, 使地区性、民族性办学理念更加融入学生理念中。
4.2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改革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
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各行各业的共同目标, 为了让民办本科教育学校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相关部门要将市场意识、资源意识和风险意识融入其中, 在办学活动中引进多项扶持政策, 通过调节资源配置获取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也多为学生着想, 提供尽可能的优异环境, 实现办学条件的优化, 为公办院校在经济转轨时期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逐步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 不断探索中央高等院校与地方学校的交流沟通, 搭建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一个长效的、科学的办学管理机制。
4.3 要寻求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思路
时代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 民办本科院校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转变思维模式, 拓宽民办学校的发展路径。有效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 增加国际合作和交流, 例如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 对课本教材、教师资历、教学方法等不断推陈出新,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 吸收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的交流合作项目,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逐渐形成民办高等教育学校的管理新局面和新模式, 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的行业应用型人才, 满足社会建设、企业发展、个人完善的多重需要。
4.4 加快对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升级
民办高等学校是由社会力量兴起的, 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1) 集合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一体, 完善建立决策咨询型专业科研组织。 (2) 集合评估和鉴定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转型升级服务组织, 针对本身教育模式提供独立的评估和鉴定, 定期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规范办学民办高校, 引导社会和家长对民办学校的正确认识, 从而不断提高民办学校教育质量。 (3) 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多做调研, 为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升级提供助力。
5 结语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 高等本科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 必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要加强协同合作的理念, 积极探索交流各项创新机制, 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教育机制的提升,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促使我国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模式改革的内涵与实质进行探讨, 简析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意义、发展现状, 以及强化民办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教育改革,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劲, 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 (3) .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7) .
[3]禹华平, 杨海艳.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演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6) .
【英语教学的实质】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实质研究论文06-17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07-07
语文教学的实质与实效07-22
浅谈英语故事教学在英语教学的运用08-29
英语的变体对英语教学的影响05-30
英语的写作教学06-06
英语教学的乐趣07-17
英语教学的挑战10-16
英语教学的初步06-03
英语教学的基础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