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挑战

2024-10-16

英语教学的挑战(精选11篇)

英语教学的挑战 篇1

0 引言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双语教学的开展,关于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整体构建便被提到了教育改革的日程上来。本人依据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双语教学的概念与模式,机遇与挑战,以及问题与策略进行了探讨,尤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及评估测试提出了相关看法与建议。

1 双语教学概念

双语教学来自于双语现象,是指个人或语言社区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例如,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会本民族的语言还要学习各民族通用的汉语,ABC(美国/澳大利亚出生的中国人)在美国或澳大利亚使用中文和英文。双语现象(bilinguist),会产生双语者,也就导致了双语教育的流行。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学生实行的两种语言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的母语,另一个则通用语言(第二语言)或学生是学习的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朗文应用语言学”双语教育项目的解释:双语教学是实行双语教育的手段。所有的双语教育,都是以学习两种语言作为交流媒介的,通过学习这学科专业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此外,双语教学旨在提倡教授者与学习者的积极互动,而绝非仅仅是传统教学中单一消极被动听从教授者在课堂上自始至终用外语授课。双语教学是达到既能使用英语学会学科知识,又能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握该外语的目的。

2 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育最初源于美国,并很快在世界各地的蔓延开来,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即非在校学生在家使用的教学语言的传授,完全强调非母语第二语言教学。第二,保持性双语教学,即学生刚开始进入学校,可以用自己的本民族语,然后再逐步熟悉第二语言。第三,过渡性双语教育,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来说就比较宽松了,是指学生进入学校后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只是在后来逐步改变只使用第二语言教学,并不硬性要求他们。中国目前的语言环境,不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其他双语国家,英语是官方语言的官方语言双语教育(维修双语教育)在适当的时间打开了学校科目的,在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校和双语幼儿园,并逐步推广使用双语教学。

然而谈到双语教学,首先需要追述至沉浸式双语教育(immersoim bilingual education),其源于196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兰勃特(St.L,ambert)小学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当时,一些说英语的中产阶级的家长劝说学区管理人员开办一个双语教育幼儿实验班,全班共26名儿童,其目的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培养这些孩子成为掌握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的人才。结果,这些孩子居然逐渐地学会了法语,通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并且同专门将法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其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其教学规则是对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儿童而言的,使他们从入学开始就以法语作为语言媒介并始终浸入在法语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其熟练掌握英法两种语言。其次,香港的一些高校的实践对此也可以佐证。在香港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全部采用一种称为“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所谓浸入式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被“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教师只用英语面对学生,采用全英文教案、板书、教材等方式教授课程。

3 双语教学面临的机遇挑战

21世纪的中国呼吁倡导双语教学,然而真正实施双语教学,依然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只有新型的教学思想、教材、师资和评估,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真正意义上有效实践。

3.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提倡以师为本,注重输入(input)忽视输出(output);重视书面,忽略听说;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教材、课程、忽略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忽略以学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学即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抛去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英语听说读写的平衡应用能力,重视英语与学科的相互渗透理解。另外,要在专业学科教学中,确立英语作为媒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者,双语教学不单纯是我教你学灌输式,而要以有效英语交际为实质,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双语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

3.2 改革教材

目前外语教材的编定基本上是以英语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能力的测试为主旨,专业学科方向的双语教材少之甚少,而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依据目标学习者(target learners)的具体目的(specific needs)编制各学科的双语教材,既要求地道的英语,又要求科学的知识体系,既要编排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学科的思维性和新颖性。另外,我国中小学,高校课程教材的编定由国家安排,因此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学科英语教材,有利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双语教材的编写事关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成败。具体而言,教材与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的关联,是各种教学理念、途径、方法和手段的直接体现。可见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要重视知识信息,其次要重视语言信息,教材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目前有关双语教学的教材种类繁多,但符合国际国内形势文化以及目标学习者(target learner)需求的高质量教材却极少。首先,课文的内容仍多以语言技能训练语法演练为主,对于目标学习者语言难易度的跳跃性太大,而学术英语相关知识含量又极少,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信心没有兴趣甚者抗拒,导致产生放弃的念头。当然部分教材学术知识含量虽高,但理论目标过多,概念性定义抽象加之对专业术语往往没有系统的归类,为学生在查找资料或复习时设置了障碍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典型实例较少,启发性不够,导致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一些教材由于缺乏用于巩固知识以及鼓励学习者创新的实践练习,目标学习者则不能充分理解教学目的或者忘记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更无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具体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部分已编写的习题里,与专业知识相关少之甚少,造成输入无以有效输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滋生学生学习的懒惰性。再次,教材修订周期较长,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秒钟都有新的信息产生而相对一成不变的课本内容可能会掩盖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误导学生的识别能力。如果学生无法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就不知道自身学习的需求,也就无法将个人与真实世界的相关任务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学习的自主也就不可能提高。

3.3 改革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分为非英语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部分。公共外语教学是以语言讲解和训练为主,旨在训练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技能,培养他们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就双语教学的性质而言,公共英语并未包含如专业英语所传授的各种知识性和研究性的课程,而是以语言技巧类为主。其次,公共英语教学的课堂规模过大,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互动较少无法满足语言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比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众多学生中只有思维活跃、性格开朗的学生才可能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得到老师的认可或者暴露出自己的缺点从而得到自身的提高。然而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去表现,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减退,不利于学生自己专业学科及语言的提高,不利于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增强,甚者阻碍教授者自身的学术提高。再者,在双语教学中,课时的过短与内容的过多成为公共外语教学中主要矛盾。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或者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涉及专业术语或文化历史背景时,教师认为无法或无需深入,所授知识只是该领域常识的介绍,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深层次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及拓展性而忽视该课程。此外,授课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模式以教授灌输为主,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一味的被动接受从而失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探索新知识的习惯,不利于他们知识面的扩展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3.4 加强师资建设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位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必须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并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词语概念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做到语言得体,理解正确。进行双语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有师资保证。目前来看,既懂学科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太少了,具有双语教学意向的各个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教师。比如,在澳洲悉尼市中心有一所英语汉语的双语小学,该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所有相关双语老师必须熟练精通汉语达到中国家长的满意,并且以英语为自己的母语(Language Australia,2000)。由此可见,双语教师的资格从某种程度上由教育机构决定认可(Foster,Valdman&Hartford,1982)。不仅教育部颁发的高教文件对双语教学提出要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双语教育的水平的好坏。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教师大多专攻语言文学,在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要想提高双语教育的水平,还要在教师自身素质这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最常见的是在理工科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对双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至少要有外语和学科两门专业知识,但实际情况住往是要么教师懂外语而无法胜任学科知识,要么教师懂学科而外语水平又欠佳无法有效准确传达教授内容,致使外语和专业知识脱钩。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学校教师本人,都没有时间就某一学科进行充分的学习与研究。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教师是因为缺乏危机感,不想自我提高,得过且过,所以就无所谓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陷入了只懂英语而没有其他专业知识的尴尬境地。

社会对高校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必然会大大提高,但这种双语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实施双语教学应该有批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应作为重中之重并切实地给子政策支持和财力资助。双语教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运用英文水平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教师比一般母语教学的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因此学校应该将双语教学纳入到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战略发展的计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学校应该积极支持与资助教师和学生在国外杂志发表文章,参加国际会议对于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实施专项津贴并购买大量的教辅和外文资料方便教师与学生学习。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双语教学模式并且创新双语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选择合适的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充分调动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改革项立项中,学校可以将双语教学改革作为优先支持项目,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各种教学评估和奖励评选中,也将双语教学改革成果作为重要依据以促进双教学的积极开展。

3.5 创新评估机制

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怎样评价十分重要。如果用传统的考试去衡量,双语教学就会面临困境。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教育的理念与评价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双语教学也应有相应的评价手段来保证。依据Collier,1998,大规模的评估方法应该使用于双语教学成果检测中(Collier,1998 cited in Baca&Cervantes,1998)。要进行双语教学,就必须改变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鼓励学生向多元化发展,重视学生的文化、语言、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养,惟其这样,双语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率实施。另外,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必须把现行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提高能力的过程和发展的潜能。建立这样的发展性评价,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所化出的努力与成果,才可能得到科学公正的反映,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也才得到了坚持下去的又一种推动力。

4 双语教学意义

为了迎接国际化科技、信息化环境、全球化经济的到来,新世纪人才必须在语言、文化、知识、等各方面向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标准迈进,由此,学校在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上,必须顺应时代需求,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双语教学的提出与实施就是真正改变传统教育体系、确立新的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语言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的,鼓励外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成就复合型师资人才,强调加大投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语培训和进修,对于积极投身于双语教学的教师应予以优先安排外出培训进修,做到学以致用,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由于国际交流和市场国际化发展潮流的不可逆反,随着全民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是提高我国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未来精品课程中将有双语教学课程的一席之地。

相信不久以后,在我国的教育队伍中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的教师人才,合格的双语教学人才也会随之大量诞生,我国的双语教育事业会日臻完善,及时与国际化教育轨道相接轨。

参考文献

[1]Baca,L.M.&Cervantes,H.T.(1998).The bilingual special educa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2]Foster,C.,Valdman,A.&Hartford,B.(1982).Issues in internationalbilingual education:the role of the vernacular.New York:Plenum Press.

[3]Language Australia.(2000).A description and exploratory evaluation ofprogram types in 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languages:final report.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4]Richards,J.,J.Plait and H.Webber 1985.Longman Dictionary ofApplied Linguistics,Longman.

[5]贺利芳,张刚,周围.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6]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育,2007,(1).

英语教学的挑战 篇2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教学;自主学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中国加强了同各国的经济政治交流,因此,学好英语在21世纪的今天乃至未来都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但英语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绝对优越感、对西方文化不自觉的排斥和抵制,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呈现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状态,加之中国式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进行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少,在教师片面强调试题的作答、成绩取得的情况下,学生逐渐成为考试的机器,丢失了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思维和表达能力不高,综合运用英语亦不能得心应手。经综合分析,这一消极现象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高中生,他们本身处于幼稚与成熟的过渡期,而高中英语的学习也处于由易转难的阶段。面对这一挑战,加快转变教学模式和策略,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高中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挑战变成机遇,切实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正如每个人对新鲜的事物都会感兴趣,大部分刚刚接触英语的学生也都会对英语学习充满了期待与神往,初级英语中简单的词汇运用较好掌握,这让学生的信心和自豪感倍增;但进入高中后,随着英语学习的逐步深入,教材容量逐步扩充,内容更加深刻广泛和抽象化,词汇量加大,句型句式变化繁复,一些不能根据英语学习变化做出及时调整的学生无法适应,他们在迷茫中彷徨,久而久之,丧失了新鲜感和兴趣,却衍生出对英语学习的乏味、厌恶感、无力感,也因此在无形中使英语教学的难度加大。如何在相关英语知识基础缺乏的情况下,对英语学习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学习成为英语教学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如何顺应英语课程改革推动英语教学发展

在教学体系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中教学的核心课程,英语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且这个比重还在逐渐加大,这说明了国家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也在逐步加强,但目前的状况却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在英语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样一个现实:课程标准缺乏稳定、统一和基础,学科特性和时代特色不突出。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创新教学策略,使其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与时俱进。

既然在中国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那么创新教学策略就要从教师着手,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已经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当成一种固定模式,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转变,摒弃所谓的落后于时代的“经验”。科尔顿也曾说:“迂腐以墨守成规的错误自傲。”教师的“大权独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教师要转变观念,应当意识到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自我学习过程,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所有英语知识,最重要的是引领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使其从被动学习的误区中走出来,积极地探究更高级的英语,勤说、勤写、勤听,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不是容器,灌多少就能吸收多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适当加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学“Wildlife protectiong”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简单阅读文章,然后找出描写野生保护的单词和句子,并且自主地记忆新单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记录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教学的内容应从侧重于课本知识转向注重与现实相结合,突出英语在现实应用中的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和真实性,而不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问答对话,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跨越,知识与应用相结合,才能学以致用,经世致用。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Friendship”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上台用英语讲述自己与某位朋友的友谊,以及分享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会先认真学习文章中的单词和语法,并且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中生作为高中英语的学习对象,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也尤为重要,对此上文中也提到过,自主学习意识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的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巨大作用,它是英语学习乃至各科学习的初始源泉和根本动力。通过开设英语角,制作英语报,表演英语话剧,开展英语歌曲大赛,成立英语兴趣小组等活动方式一改往日枯燥、单调、乏味的学习方式,使英语教学呈现多样化、艺术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适时调整学习方式和态度,创新思维能力,使英语学习蒸蒸日上。

现阶段,英语学习的实践性还不是很突出,高中英语学习的最直接目的是应对高考,其应试教育模式存在很大弊端。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国家的重视带来了新的希望。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新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要将中学阶段作为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当然只有政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创造英语学习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娟.素质教育模式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刍议[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04).

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篇3

1 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并且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的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听,说,读,写。首先我们从一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肯定是学习读和写的,也就是单词的记忆和朗读,这是最初的阶段,要求积累一定的词汇量,然后才能看懂,对已经掌握的单词还要能够正确的朗读,因为只有读好了,才能听得懂,才能跟别人进行交流,最后一项是说,说往往是先从最简单的单词,然后是句子,然后是段落。要想说好,必须要学好系统的语法知识,否则说出的都是错误的句子,都是病句。因此,英语基础知识囊括了词汇,语法和拼读,这是最根本的,有了词汇和语法,会读了,才能继续顺利的往深层次学习。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高专的大一学生不具备这些基础,没有词汇量,对语法知识一窍不通,连最简单的一般时代都不能理解,更别说是完成时态了。针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去教给他们大一学生的英语课本知识呢?他们根本是听不懂的,我们的教学对他们来讲是无效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他们就看不下去,后面的课程根本无法进行。而这种没有词汇量,语法系统一窍不通的学生,也肯定读不出课文,可能连文章的标题都不能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要建立在学生能够听懂教师,师生产生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的基础之上的。

为什么很多学生会这样呢?首先,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是比较有限的,教师本身也很少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其次,名牌学校的毕业生都选择了留在大城市就业,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教师几乎都在大中城市里,农村中学里几乎没有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任教。再次,因为农村中学教师匮乏,一个老师教好几个班,甚至不同的年级,不存在教师之间的评比,教师本身没有压力,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方面没有创新,因此学生学习效果比较差,而且一般情况下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上可以分组进行。基础最差的学生分配给他们加强基础训练的作业,从本基础的读和写开始练习,并认真督促他们完成。语法系统较差的学生分配给他们完型填空,单项选择。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步骤。

2 高职高专类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够自觉地学习,在没有老师督促的情况下,他们不会去背单词,读课文。更有甚的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也托托拉拉,不能按时按量完成。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顺畅,达到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但是,大部分学生是完全不会提前预习的,他们只被动的听讲。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和网络能够给他们提供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很多非常好的英文学习网站,学生们可以方便快捷地登陆并学习英语听说读写的任何一方面。可是,很多学生不会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他们上网可能是听音乐,可能是看电影,可能是读小说,可能是打游戏。

这也是一个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资源,同时,要更新本身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上的师生角色,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一直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学生不需要去思考,去分析,只是接收信息。教师要把这种模式改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3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很陌生,很不好掌握的学问,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的,对它感兴趣的学生会迎难而上,慢慢取得进步之后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和动力,但是这样的学生太少了。大多数学生,是对英语不感兴趣的,而且他们觉得以后从事的工作跟英语没有联系,也失去了功课英语难关的动力,久而久之,英语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座永远翻越不了的山。这座山又那么难以翻越,干脆就退缩了,他们对于英语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没有耐心。

这样的学生教师教起来更是费力,无论教师讲什么,学生都没有反应。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多样化,丰富多彩,授课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要结合时代特征,让书本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感觉到英语的有用性,利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英语对白,增强英语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渴望学会英语的想法。

面对英语成绩特别差,对英语学习自卑的学生教师不能放弃,要耐心地对其进行引导,多和他们交流沟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用坦然的态度面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所犯的错误。尽量给学生正面的评价,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学习信心。

4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正确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是纯粹为了考试而学英语,只会写不会说。高中时期他们学英语是为了参加高考,为高考总成绩拉分,大学时期是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更有一部分学生逼自己学英语是为了把各科成绩都拉上去,以便拿到奖学金。

这种不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导致了阶段性的英语学习和哑巴英语。所谓阶段性学习就是考试前一个月加强学习,临时抱佛脚,平时学习态度松懈,学生们学出来的英语跟老师想要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英语角的学生总是那么少,就那么少的学生当中能真正说的好英语的更是少之又少,哑巴英语现象很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开口说英语,多用英语跟学生们交流。

参考文献

[1]周巧红.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J].娄底师专学报,2002(4).

英语教学的挑战 篇4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振兴中华》第二课的第一目内容。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握的一条主线。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清醒、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我国发展面临哪些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整合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播放视频《中国执法船巡航钓鱼岛》的新闻,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及时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既树立信心,又不忘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战略机遇期

教学难点:国际竞争及其实质;中国面临的挑战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了解国际时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的时政资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案例分析与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中国执法船巡航钓鱼岛

反击日方海空干扰》

提问:中国该不该打日本?为什么?其他国家希望中日打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今天我们就从国际角度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一起来探讨《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局势篇

提问: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谈谈当今国际局势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国际格局”、“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三个方面来说)第二篇章:机遇篇

提问:中国自身有哪些优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了基础之后,还有什么有利条件?加入WTO,对我们来说有何好处?

总结:中国面临的机遇: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新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加入世贸赢得了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篇章:挑战篇

请学生看课本71页第二段材料。提问:各国都要发展自己,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争什么?实质是什么?

总结:国际竞争主要表现:①原料的争夺、②市场的份额、③科技的创新、④文化的较量、⑤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等

这些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即综合国力。展示材料:2010年综合国力的排名

提问: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项指标都同等重要吗?什么最关键?

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必须靠人才,接下来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展示材料:中美人才现状对比。

提问:为什么我们中国留不住人才?(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的国情展开)

总结:中国面临的挑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等;加上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挑战可谓相当严峻。第四篇章:奋斗篇 我们再来看看两段材料,①课本71页第一段;

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正处于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勃兴而促动的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期。但我们中国正在浩浩荡荡的进行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给中国的发展建设带来重大灾难的浩劫。提问:这两段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总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要重视机遇,善抓机遇。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往往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反之,则必定会落到时代潮流的后面,甚至被动挨打。

提问: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总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课堂小结

按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应该……”自主总结。(四)课堂检测(见练习册)

向凯洛夫教学论体系的挑战 篇5

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赞科夫(一九○一——一九七七年)曾于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探索教学与发展关系的实验研究。他写了不少反映实验成果的教学论专著,如《论小学教学》、《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它是实验最终的总结性著作)等。其中有三本书,我国已出版了中译本。

所有这些专著,充满了向传统教学挑战的革新精神。尽管赞科夫在他批判传统教学观的这些著作中,并没有指名批评凯洛夫,但是我们仍有理由把凯洛夫当作这个传统教学观的权威代表。事实上,自五十年代以来,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在我国传播很广,影响很大,至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仍在继续沿用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因此,我们在评述赞科夫的教学论专著及其教学思想时,把凯洛夫的教学论观点放进来加以比较,是大有裨益的。

贯穿于赞科夫教学论专著的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按照赞科夫所申明的定义,不仅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因此,应该把它理解为“儿童心理一般发展”。

赞科夫为什么要以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向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体系提出尖锐的挑战呢?这一方面是由于凯洛夫教学论体系本身所存在的空白和缺陷,另一方面则不能不归因于时代的客观要求。

凯洛夫的《教育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4。了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的教育学。它总结了二十到三十年代苏联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并针对二十年代教育界的混乱局面(如“学校消亡论”和“自由教育论”泛滥,“单元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法”风行,以各种材料取代各科正式课本等),进行了纠正。它提出“三中心”,强调要抓好“双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确实反映了要掌握某些学科知识所应当遵循的规律。通过贯彻凯洛夫的教学体系(当然也还有其他因素),苏联教育所培育出来的几代人,具有相当高的教育和教养质量。四十年代的卫国战争和五十年代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是苏联公民思想教育质量和知识教养水平的突出反映。这说明凯洛夫的《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体系是适应他那个时代的要求的。

然而,随着“知识爆炸”和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凯洛夫的教学论体系就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了。它只强调了教学的教养职能和教育职能,却忽视了教学的发展职能。在凯洛夫的《教育学》中,虽然也时常提及“发展”和“一般发展”,但它只是强调教学要消极适应这种发展,而不提促进这种发展,而且它对“发展”这个范畴也没有任何说明。它最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在谈及各科教学的职能时,只突出它们的“教育的与教养的意义”,而忽略了它们的发展意义。由于这个大空白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它在研究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只注重教师教的一面,却忽略了研究儿童学的一面;只研究知、能、巧的传授艺术,而没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面。因此,包括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在内的许多教育家都指责这种传统的教育学是“不见儿童”的教育学,这确实是入木三分的。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飞速增长,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赞科夫指出的,“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博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天资。”而传统的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显然已无法适应这个要求了。在实践上,正如赞科夫所指责的,传统教学把教材编得过于容易,教学进度过慢,反复重复;理论知识贫乏肤浅,服从于技巧训练;轻参观和直接观察,重口头和文字教学;主要负担放在记忆上而忽视思考,以致很少引起内部诱因;教学活动单一化,学生只能跟着老师亦步亦趋,限制了儿童个性的充分表现……这一切显然都不能促进学生的迅速发展。在理论上,传统教学论仅仅从智力或认识能力发展这一个方面泛泛而谈,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却并没有在教育学里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作过实验性研究。由此可见,赞科夫的发展学说,是在传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无法满足时代的客观要求下应运而生的。

发展性教学的提出,必然导致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变化。儿童这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赞科夫强调指出,“教学与发展问题本身的性质要求必须把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有机地包含到教育学研究中去,因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教学结构与学生心理发展进程的本质联系问题”。“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学分析应当成为教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赞科夫的这一论述,固然是在目睹国际上心理学研究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取得很多成果的情况下作出的,但它依然使人感到耳目为之一新。

凯洛夫的《教育学》确也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和解决教学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问题,然而它在应用的同时往往暴露出形而上学的弱点。它遵循了唯物主义,却缺少辩证法。例如,它强调教学、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却忽略了这些只有通过儿童身心机能发展的内部对立统一过程才起作用。另外,从凯洛夫《教育学》中所阐明的教学教育工作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来看,也完全是指教学要消极地适应儿童身心机能发展的既有水平,而无走在发展之前并推动发展前进之意。不仅如此,凯洛夫《教育学》在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时,也给人们一个印象,即:环境和教育是外因,遗传是内因。这种机械的“内因论”无疑是片面的。

在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和解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赞科夫比凯洛夫更具体、全面、深刻得多。

首先,赞科夫继承了维果茨基对发展性教学的研究成果。维果茨基曾指出:儿童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把教学建立在这种水平上;这样一来,就和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处在矛盾之中,这种外部的对立性就会引起儿童心理上的内部矛盾;而“凡是没有自我运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发展(就这个词的深刻而真实的含义来说)的地位。”

赞科夫沿着维果茨基的路线继续前进,把问题阐释得更为明确深入了。他指出,教学结构的性质决定着学生一般发展的进程,“不过,这不是说,应当在同样意义上来理解发展对教学的依存关系。发展过程的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这种内部制约性的基础。”如果否认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泉源,那只能是形而上学的理解。不难看出,赞科夫在这里对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关系的阐释,是十分精辟的。

一般教学论著作往往认为采用一些“个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就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赞科夫与此相反,认为“教育作用的完整性是保证教育作用对发展有高度效果的关键所在”;而这种完整性,指的“不只是个别学科,不只是个别的方法和方式,而是一个包含整个小学教学的教学论体系”。赞科夫援引巴甫洛夫关于大脑两半球皮质活动的系统性学说证明:由于外部的系统刺激的效应而产生一个协调的内部过程体系,换言之,内部过程体系是由一定的外部作用体系所决定的,而“内部过程的‘协调的体系’之存在,看来触及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赞科夫在这里把辩证唯物论和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性学说”结合起来,用以说明用整个教学论体系去促进儿童的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实是独到的,高明的。

对于作为发展内因的各种心理成分的重要性,赞科夫也予以高度重视。他认为儿童的精神需要,特别是认知的需要即认知的各种内部诱因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由于认知的需要所拥有的那种“内部激发力”而产生出积极性时,才能达到认知的高度效果并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其次,他特别重视良好的道德情绪、审美情绪、尤其是智力情绪的重大作用。他指出,情绪“要么对智力活动给予强化影响,要么给予压抑的影响”,“情绪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此外,他把由多种积极动机构成的“动机结合体”以及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通过上述简略叙述可以看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在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比凯洛夫大大前进了一步。

由于凯、赞两家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同,就决定了二者的教学原则的明显差别。

凯洛夫《教育学》提出五条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赞科夫也提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原则,使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原则。笔者认为,在两者教学原则的名称上争论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弄清二者间的本质差别。这些差别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前者只凭表面经验而不引用科学研究资料,或只引用“在按传统教学法所教的儿童身上进行的”心理学研究的失真结论,来证明儿童思维的具体性、否定小学生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可能性,因而得出直观性原则。后者则引述现代许多心理学研究的真正科学成果,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验结论,来证明小学生思维概括的可能性,因而得出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二、凯洛夫的可接受性原则,只强调讲授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把这些特征看作是只能去单纯适应的标准,而没有看到这种特征对于教学过程的结构的依存性。与此相反,赞科夫的高难度原则,则主张积极地处理教学与年龄特点的关系,充分估计当代儿童的学习潜力,提出一定的最优难度。

三、凯洛夫教学论以“精简教材”和反复复习来实现它的巩固性原则,而赞科夫则以知识的广度求知识的巩固,即通过把不断丰富的知识纳入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中来实现其高速度原则。前者靠无批判地大量引证乌申斯基的古典教学经验;而后者则以巴甫洛夫的科学结论为根据:“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这个细胞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因此,如果“让学生接连不断地去完成千篇一律的练习,他就会堕入半睡眠状态”。无疑,赞科夫的引证是有说服力的。

四、凯洛夫的积极性原则与赞科夫的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重知其然,后者重知其所以然,按赞科夫的说法,前者“是指向外部的,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而后者是指向内部的,即指向学习活动的进程本身”。

五、赞科夫的使包括差生在内的全班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是作为他的前四条原则的总效应而提出来的,凯洛夫那里没有对应的原则可以同这条原则进行比较。这条原则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导思想,开创了一条通过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子。

赞科夫所进行的连同总结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教学实验,共抓了一千五百个实验班,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作为对世界教育科学宝库的划时代贡献,已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的基本精神,已经渗透到教学教材中去了。在我们今天着手进行教育战线的全面改革之际,吸取发展性教学理论之长为我所用,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自然,我们在借鉴赞科夫的发展学说时,也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赞科夫把教学的发展职能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多少有贬低(虽然他自己否认)教学的教养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倾向。我们不应受这种倾向的左右。合理的提法应当是: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养、教育和发展。赞科夫以“教学与儿童一般心理发展”作为其研究课题无可非议,但这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能把“一般心理发展”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割裂开来。所以,以教学促“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始终不渝的方针。赞科夫在有些原则的表述上不够严谨和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我们不应过于拘泥这些用语,而应着重看它的实质,吸取其积极精神和科学因素。赞科夫的著作有否定一切之弊,我们不可偏信,还是以兼取众家之长为宜,即使对于凯洛夫的《教育学》也是如此。赞科夫在研究“教学与发展”这个课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远没有穷尽它。我们在借鉴的同时,应该努力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合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体系来。

(《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版,0.70元;

《教学与发展》,杜殿坤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版,1.10元;

《论小学教学》,俞翔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版,0.64元)

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师的新挑战 篇6

20世纪70年代,西方语言学家就提出了交际教学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即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指任何一种重在语言的意义及其应用而非强调语言的形式的语言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旨在通过外语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要求英语教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再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交际法在发展中借鉴了大多数传统教学法的优势,摈弃其不足,以一种较全面的语言教学理念为中外所接受,成为当前最受推崇的教学法之一。

学生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进程的监控者,交际过程的参与者,交际成果的评估者,以及教学效果的研究者,教师在其过程中起了一个必不可不少的作用。教师为了适应并能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交际法,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同时提高实践水平。

1. 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自身角色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兴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渴望,让学生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灵活使用英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这是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所以教师能否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能否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达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另外,教师在创设语境时,必须以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语境为依据,同时还要注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情趣爱好相贴近,尽一切可能创造真实的、自然的氛围。

2. 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因此课堂教学并非是绝对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情形运行,这样看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要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职责,担当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牢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但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另外,在学生每次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都应做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交际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英语学习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交际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中进行交际,做到理论应用于实际,从而改变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手段、角色表演等。

4.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学生由配角变成主角,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而老师由主导变成指导,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自尊,增强自信。另外,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VR教学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篇7

2015年底,在“数字科学家——3D照片DIY”的教学研讨会上,我看到暴风魔镜是个不错的产品,其显示原理也是人眼的立体视频形成原理,于是我们就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近的暴风魔镜公司。这是我第一次感受眼罩+手机+APP的虚拟现实技术。

VR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简称。VR技术,也称人工环境,是指利用电脑或其他智能计算设备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完全浸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VR技术可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语言文化、人文历史等多学科领域。美国提出重新发明制造业,核心就是在虚拟世界里完成设计、仿真、验证、工艺、制造活动全流程之后,再在实物世界里面去生产。可以预见,VR技术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会促进人的学习与发展。

目前,对人的学习机理的解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情境主义和联通主义等。如右图所示,我们从这些不同的学习理论来审视VR技术对于学习的影响。一是行为主义:进行重复练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比如,在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飞行驾驶训练等。二是建构主义:学习者学习知识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建构的,对于学生缺少的经验,可以借助沉浸在模拟环境之中,通过与模拟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快捷地获取相关经验,有效进行科学想象和知识建构。比如,学习电场、宇宙航行、分子生物学等内容。三是情境认知主义:学习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完成的,因此,可以模拟仿真出跨时空的自然乃至社会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自主地、身临其境地观察对象与进行操作,在互动之中达成认识。比如,在学习某些历史或者科学发展史等人文知识时,就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穿越时空,有效学习。四是元认知主义:由于VR技术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在各种学习场景中转换,因此,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自主学习,训练对于自身学习的认知和控制。

目前的VR教学尚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难以深入开展。我认为VR教学主要应该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要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即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研究和创造。其次,由于VR技术将要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因此,在适切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环节之中应该培养学生将VR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意识和基本技能。再次,对于VR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该具有交互性。要解决好虚拟与现实有机结合的问题,VR教学的结论要有实际或者实物的印证。最后,关注VR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的“双刃性”。由于VR技术会影响到人的信念体系,对于学生的身心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走班制”教学的冲击挑战和对策 篇8

何谓“走班制”?“走班制”最早起源于美国, 在欧美发达国家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已较为成熟, 但在中国却是新生事物。所谓“走班制”, 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考试难度是不同的。兴趣主导与尊重个性差异是“走班制”的核心, 适合与可选择是“走班制”的关键词。

实施“走班制”教学有何必要性?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笔者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 从学校实际出发, 谈谈自己对“走班制”教学的一些认识, 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迪和借鉴。

一、为什么必须实施走班制教学?

首先是培养全球化时代新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显著提升, 但仍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国民素质和创新型人才是差距的关键, 这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尤其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亦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的痛, 解决此问题的钥匙即是教育的根本变革。教育培养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应是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理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 结合目前世界教育经验和当今中国国情, “走班制”教学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首选模式。

其次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众所周之, 学生爱好和擅长是不同的, 那么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也必然不同;学生性格不同, 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不同, 那么教师授课的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孔子早在五千年前即有“因材施教”的呐喊, 那么当今时代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标准件生产式的教学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成绩评价方式, 显然已经成为过去时。

最后是适应新高考指挥棒变革的要求。2015新高考改革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科、自由组科的权力, 高校自主招生趋势也在扩大, 因此基础教育的学校必须提前作出相应的调整, 否则难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二、走班制教学的冲击和挑战

“走班制”教学的出台, 是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次彻底更新, 势必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及全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 对学校的冲击和挑战

学校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机构, “走班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将会面临全面重构的冲击和挑战。

1.教学空间和师资配备的不足。“走班制”下, 大多数学校现有的教室完全满足不了班额增多的需求, 而且现有的校舍布局, 不太适合选课走班, 学生上完一堂课, 得奔跑到下一间教室, 如果遇到下雨, 可能会被雨淋, 影响上课效果。班额增多, 势必会导致授课教师的增多, 很多学科面临师源严重不足的窘境, 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匮乏, 会日显突出。

2.学生的考勤和德育管理的难度加大。“分层走班”打破原来固定的行政班管理, 学生流动上课成为新常态, 如何动态适时管理学生的考勤, 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宗旨, “教”和“育”是不能分开的, 但“走班制”下, 学生流动而分散, 一旦出现德育问题, 如何及时有效解决, 成为德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否则, 长此以往, 学校教育的功能势必会成为全社会的诟病。

3.班主任和导师之间的分工协作难以调和。“走班制”下, 行政班和教学班会并行存在, 班主任和导师需要默契配合, 但如何做到既分工明确, 又能及时有机协调, 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更好地对学生负责,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这对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来说, 是一大全新的挑战。

4.课程重构和分层标准的制定。真正的走班是分层分类教学, 核心是课程建设。就像吃自助餐, 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菜品, 选择其实没有意义。真正的自助餐要有几十种上百种菜品, 而且要色香味俱全, 营养丰富, 这时的自助餐才是真正的自助餐。杭师大附中、青岛二中、北京十一学校都有200 门左右课程可以选择, 新课程不仅要有难度的差异, 更要有特色的差异, 无论如何, 首先是解决课程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其次才是解决学生的选择问题。分层走班绝不是分快慢班、实验班, 分层的依据不仅要看学生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还要听取学科教师的建议, 更要尊重学生个性选择。“走班制”下, 如何开设大量既让学生满意有特色的课程, 又能分层合理公平, 如何既能调动老师的热情和潜能, 还能让新课程适应校情和新高考的需要, 这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5.师生评价方式的重构。“走班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 激发学生的潜能。传统的单一成绩“甄别”和“选拔”, 会失去“走班制”教学的意义, 学校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如何让学生既能发挥个性空间, 又能尽快提升学习成绩?全面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是关键。“分层走班”、导师制、课程重建, 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唯此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二) 对教师的冲击和挑战

笔者认为, “走班制”教学对学校的冲击是短时间的, 但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 长久的。

1.角色急待转变。“走班制”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教师也必须关注个体成长。每位教师的角色都必然发生重大改变, 教师要成为导师、咨询师、心理辅导师还有职业规划师。教师既要以身示范, 又要对学生实现高位引领;既要善于对话和交流, 又要善于尊重和倾听;既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 又要时时学习, 完善自身, 和学生共同成长;既要积极开发特色课程, 又要有热情活力投身课堂。“走班制”教学中, 教师身兼多职,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如果不提早做好知识、心理、精神乃至体力准备, 恐怕到时很难适应。

2.内功亟待提升。“走班制”下, 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在加大, 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方法活、善学习的教师会大受欢迎, 甚至会门庭若市, 相反, 那些知识结构单一、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弱的教师则会大受冷落, 甚至门可罗雀。作为教师, 你准备好了迎接“走班制”的冲击吗?

3.工作量大增。“走班制”下, 大多数教师都会身兼多职, 还要时时充电, 有计划开发各式各样特色课程, 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 可以想象, 教师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定会大幅增加。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压榨, 多数教师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 如果不能尽快加强体质, 调整身心, 是无法适应高强度“走班制”教学冲击的。

(三) 对学生的冲击和挑战

应该说实施“走班制”教学, 受益最大的就是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会真正彰显, 自主选择权力会显著增强, 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会大幅提升, 交流的机会和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同一层次之间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更会越来越浓, 学生的潜能会被空前有效地激发出来。但家长和老师也不该盲目乐观, 要理性看待, “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

1.盲目性。长期应试教育的羁绊和束缚, 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被隐藏或埋没, 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没有被合理开发和利用, 加之选课不仅要依据个人兴趣爱好, 还要结合高校专业的要求, 短时间内让学生做出长远的选择, 难免会出现盲目性。

2.不稳定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但很难稳定, 选错课, 后悔了的情况会不时发生。

3.不适应性。“走班制”教学对那些基础薄、自主性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来说是严重的考验。流动上课, 没有班主任的时时约束和教诲, 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各位未来要走班的同学, 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四) 对家庭的冲击和挑战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成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走班制”下, 由于学生的自主权力增强, 个性得到发挥, 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 势必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

1.家生矛盾。传统教育中, 更多的选择权在父母手中, 有些父母对子女包办代替太多, 甚至可以决定子女的前途和命运。但“走班制”下, 孩子需要父母能够时时引导自己, 发现自我, 挑战自我, 完善自我, 寻找最好的自我。观念落后, 缺少沟通交流, 不善倾听的家长会很难跟上孩子的步伐, 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

2.家校冲突。近几年所有的学校已经取消了快慢班, 重点班。但分层走班, 会让部分家长产生误解, 以至不理解, 不支持, 不合作,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告状”的现象。

(五) 对社会的冲击和挑战

当今中国, 教育理想总是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虽然教育改革的愿望和宗旨是好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不可预知和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能否理解和支持, 舆论媒体能否正面报道, 客观评价, 都是摆在教育改革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走班制”是全球化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势在必行, 虽然对于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全社会来说, 还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走班制”洗礼, 但“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只要全社会能积极面对, 同舟共济, 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走班制”教学一定会走得更远。

三、对策

(一) 学校

局部试点, 稳步推进, 转变观念, 灵活应对。

提早制定周全详尽、可操作性的“走班制”教学方案, 设计出台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平台, 进行师生日常量化管理和考核, 并能及时反思和调整。

群策群力, 发挥集体智慧, 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交流会, 集思广益, 及时发现问题, 有效解决问题。

运用灵活的管理技巧, 比如A班是弱班, 由管理型老师授课;C班是强班, 由学术型老师授课。

学生评价应考勤、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应课程开发、教学成绩、工作量、学生评价相结合。

不定期举办专家讲座, 适时派教师外出学习充电。

定期召开家长会, 答疑解惑,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的师源和财政支持。

(二) 教师

1.更新观念, 做好准备, 适应角色变化, 积极修炼内功。

2.善于学习, 阅读“走班制”教学、教育学、心理学、人际交往、人生规划等相关书籍和文章。

3.根据个人性格能力和爱好, 有准备、有计划地设计符合校情和学情的特色课程。

4.正确养生, 提升体能, 以适应未来大工作量的考验。

(三) 学生

1.强化认识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和理想。

2.强化规划意识, 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 制定适合自己的阶段性人生规划。

3.强化合作意识, “走班制”下, 要和导师、班主任、同学、家长密切合作。

4.强化自律自觉意识, 减少依赖性和盲目性。

(四) 家庭

1.转变观念, 提升引导。

2.善于学习, 了解相关“走班制”信息, 聆听专家讲座, 及时转变观念。

3.善于倾听, 养成与子女沟通交流的习惯。

4.善于合作, 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

(五) 社会

媒体应该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

1.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正评价, 利弊结合, 正面宣传。

2.定期制作“走班制”教学的相关报道和讲座, 扩大宣传力度, 打消社会顾虑。

“走班制”教学是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光明和希望, 但“走班制”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 加之校情和学情等方面的差异, 具体实践过程中, 出现问题在所难免。纵观古今中外历史, 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只要改革者有胆识、有魄力, 有义无反顾的信念, 能够群策群力, 大胆决断, 能够灵活应对, 及时反思调整, 那么长风破浪会有时, 终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走班制”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走班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 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但“走班制”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 尚处于试点阶段, 势必会对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产生强力的冲击和挑战, 改革中, 学校应充分考虑国情、校情、师情、学情等因素, 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 趋利避害, 稳步推进, 最大限度发挥“走班制”的教育教学功效。

关键词:走班制,变革,自主,选择,分层,冲击,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高海明.走班制教学成为课改趋势[J].教育, 2014 (4) .

[2]王芹.分层走班教学探究[J].管理学家, 2014 (5) .

[3]虞晓贞.全员走班制教学下学生评价方法的实践?[J].上海教育, 2015 (1) .

[4]王俊杰.新课改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8) .

英语教学的挑战 篇9

“在以前, 奔跑对我是一种享受。而在今天, 我必须慢慢地走, 因为我的孩子的脚太弱了。”

这是台湾作家席慕蓉《爱的絮语》里的一段话, 其中充满着温馨与爱怜。我在感动之余, 最具感触的是“我”角色的转换, 那是多么值得深思啊。

母爱是高尚的, 而那大多数是出于本能, 更多的表现出生物特质;倘若要据此联想到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 我们就应该由此推想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时的角色转换, 思考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态度。

反思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种种做法吧:我们总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主角, 从不反思自己打量学生的眼光是否太高, 是否太挑剔, 而一味地抱怨学生跟不上自己的点;我们总喜欢用最高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作业, 从不反思自己所定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我们对学情了解多少;我们总抱怨学生悟性不够, 不能很快地接受知识, 从不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急躁冒进、缺乏耐力……这些情形都是有悖于教学基本规律的, 都应该对照那段母爱的温馨转变反省的。

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什么呢?除去教师自身的性格脾气、业务修为、工作态度等个人因素外, 恐怕我们所处的教学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的教学基本是追求功利的模式, 应试教育的短期目标取代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必然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评价、教学措施等发生相应的畸变, 甚而至于出现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过激行为。我在这里无意于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状况指手画脚, 只是想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 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真正让学生跟在老师后面学到知识、学会学习。

让我们再回到席慕蓉的那段文字上, 我们不难看出“我”这样的转变是把孩子当做游戏的主角, “我”是在为孩子服务;我们不难读出“我”这样的转变是出于对孩子真诚的爱怜与呵护, “我”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感受快乐、远离伤害。我想, 这些不也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吗?教学的游戏主角理所当然的是学生, 他们的感受、收获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杆, 故而, 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教师教学不是不能享受教学的快乐, 而是这样的快乐应该是建立在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基础上的, 如果教师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那这样的所谓快乐有何意义?学生是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的, 他们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提供帮助, 教师就如同搀扶着孩子走路一般, 不能抱怨孩子走得太慢, 要耐下性子;在实际操作中真真切切地帮学生解决问题, 把提高学生的技能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大追求。倘若一味自顾自地做事, 只能是徒劳无益, 只能是对学生造成伤害。

英语教学的挑战 篇10

针对这些现象,笔者确立了两个思考方向:1,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评课教师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语文课堂教学优劣,才能在整体上达成一致的观点?适逢南京市“十一五”个人规划课题研究工作启动,笔者将这两点思考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低威胁一高挑战”的教学行为方式研究》这一课题。有幸申报成功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实践,进而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促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特点,形成研究专题,于是课堂教学渐趋系统、科学、艺术,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课堂教学四部曲:在课前预设时,挖掘“低威胁-高挑战”的资源;在课始导人时,巧设“低威胁-高挑战”的情境;在课中精读时,把握“低威胁-高挑战”的时机;在课末延伸时,创设“低威胁-高挑战”的实践活动。

一、课前预设时,挖掘“低威胁-高挑战”的资源

[案例一]

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研讨活动,要求任课老师就“u”的四声教学,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比赛。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后,都写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一声平——u;二声扬——u;三声上——u;四声去——u。反复读……_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运用教具演示,边演示边模拟汽车开动的声音发u的四声;学生跟着学,手握方向盘,边开边发音;用儿歌总结规律——一声道路直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下面看看哪个小朋友把汽车开得稳,发音准;带着手势反复读……

接着,让这两位老师就用自己的方法在课堂上试上。结果,第一位老师上课,学生毫无兴趣,掌握的效果也不理想。而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远远高于第一班。

[分析]

有一个学者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比作一个工具箱,各种教学方法就是工具箱中的“钳子…‘锯子”……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任务时就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如果拔钉子,就选用钳子。当然,有时需要将工具混合使用,有时甚至没有需要的工具。这时就需要我们来改造工具或创造工具。上例中第二位老师能巧妙地设计情境,营造了轻松活泼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低威胁”状态,孩子在脑、眼、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中化难为易,同时适当地激发学生表现自己,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案例二]

在组织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水上飞机》一课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三位教师就如何突破让学生把握水上飞机的特点进行课前预设。

师1:直接出示重点问题“水上飞机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水上飞机特点的句子:

分别指名读画出来的句子;

师生交流,总结出水上飞机的特点。

师2:请同学们收集水上飞机的图片或资料;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

说说通过收集到的资料,你对水上飞机的特点有了多少了解;

读课文,深入感受水上飞机的特点。

师3:出示“掉到”和“降落”:

这两个词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读一读:

出示文中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小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了?”

“我是降落在海里的!”

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感觉到,这两句话语气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很担心、同情;第二句:很自信、自豪)

我们见到的飞机都是在天上飞的,难怪小海鸥担心吃惊。那么这架飞机怎能落在海里的呢?

想不想知道?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谁聪明,能弄明白这个问题;

提醒学生读书习惯,边读边作读书记号。

组织交流……

再读“掉到”和“降落”;

带到文中句子中读,说体会……

[分析]

表面上看,三位老师的预设各有千秋,第一位老师从中心问题人手,开门见山,迎难而上;第二位老师从收集课外信息资料人手,从图片资料中直接获得答案;第三位老师从文本中的字词句入手,在品读文本语言过程中弄懂水上飞机的特点。研究一下就会发现第—位老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要有较强阅读能力才能概括出答案,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只能是陪听了,教师引导也不及时,造成了高威胁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僵局。第二位老师要求学生查阅图片资料来了解水上飞机的特点,而文本研读方面明显淡薄了,偏离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游离了文本。相对而言第三位老师却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求解决办法。而且设计巧妙,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读“掉到”和“降落”,感受两个词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在读句子的过程中,感受两个句子中蕴含的不同语气;接着,激发学生童年的好奇心“那这架飞机怎能落在海里的呢”,让孩子去研读文本;最后,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之时,也正是水上飞机的特点被找到之际,再读课前出示的词句,学生感悟会更深。第三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就凸显着“低威胁一高挑战”的理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二、课始导入时,设置“低威胁一高挑战”的情境

[案例三]

2006年2月在南京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活动中,一位老师上《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在导入时有一段师生对话:(师生问好后)

师:同学们知道我的名字吗?

生:您叫郑雪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投影上有。

生:外面的黑板上有。

师:真聪明,观察仔细!可是你想知道我父母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吗?

生:想!

师:好那你猜猜看。

(停一会儿,学生猜不到……)

生:可能是你妈妈在大雪覆盖的山顶上把您生下来的。

(现场一片哗然)

师:猜不到吧,老师告诉你们。那是因为老师小时候,父亲特别喜欢抽当时很有名的“雪峰”牌香烟,所以就给我起了个名字“雪峰”。

(众生大笑)

[分析]

不知从何时开始,导人新课时兴起了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做法,有时写名字,让学生大声叫老师的名字;有时说自己名字的由来,

或者让学生猜老师名字的由来;还有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老师叫什么名字……他们这样做,是为拉近师生距离,打消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能处于放松状态下学习。课前两三分钟这样“热身”,也无可厚非,也可让学生处于“低威胁”状态,学生容易放得开。可是,这几年的教学公开课上,这样的做法越来越多,而且用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亲身经历南京的两位特级教师用以上导入法,整整花掉了8分钟时间。但是,观察一下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什么,人们在“低威胁(甚至是无威胁)一低挑战”状态下学习、工作,效率最低。人们只有在“低威胁一高挑战”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最有激情,效率最高。那我们来看看那些教育大家是如何用此法导人的。

[案例四]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上国标本苏教版第六册《雪儿》开头导入片断。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像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为什么称它为“雪儿”呢?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分析]

同样是从介绍名字人手,但是,薛法根老师导人方式却是那么的自然贴切。是那么的艺术,又是那么的符合逻辑。既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又让学生开心地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同时还暗示中国人名字里面蕴藏着美好祝愿,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渗透。学生在介绍名字创造的低威胁状态下,精神变得愉悦了,但薛老师并不满足于这一单项的放松,而是相机话锋一转: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为什么称她为“雪儿”呢?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活泼的天性受到尊重,好奇的童心被激发,学习兴趣盎然。

三、课中精读时,把握“低威胁-高挑战”的时机

[案例五]

2007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我区语文中心组开展的苏教版第十二册《明天,我们毕业》“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执教老师在带着学生学完生字词、初读课文之后,在激发学生情感,体会文本情感价值观这一环节时,课堂教学方式明显不同:

片断一:

师:(沉重而又深情地)课文读到这里,即将离校的那份眷念之情油然而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首毕业诗,老师就朗诵给你们听一听。

(老师伴着带有淡淡哀伤的音乐,动情朗诵着那首表达同学与老师分别之时的无限眷念的毕业诗)

学生静静地听着……

师:听完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要离开了,真舍不得老师。

生:我们不会忘记老师。

师:你能说说,小学阶段哪个老师对你最好,他为你做了那件事让你最难忘?

(学生沉默,不知什么原因,学生突然一个也不发言了)

师:那、那你们说说舍不得什么?

生:舍不得老师。

生:舍不得老师为我们做出的一切。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仿照书上赞美老师的句子,再说几句:老师您是_____;老师您是_____;老师您是_____……

师:我们最后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读得很悲伤)。

片断二:

师:课文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课文中回忆小学生活中的哪些事?

生:回忆了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活动情况。

师:书中这一天学校学习生活与我们一样吗?自由说一说。

生:我对每天的午间写字印象最深,就是每天的15分钟练就了我一手好字;

生:是每天的课外活动,让我有机会练习足球,成为全镇最佳前锋;

生:是每天做操或体育活动,让我的幼儿时的不正体形被纠正过来了:

生:是每节课伴着我们学习知识的铃声

师:难道我们的小学生活就只有这一天吗?

生:不。是六年。

师:那为什么只写一天呢?

生:都写太多了,只能选写一天。

生:一天代表了六年的每一天。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迭方法。

师:还回忆了什么?

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师:读一读书上的语言。

生:(读)

师:咱们把这些赞美老师的语言补充完整才能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情,试一试:

老师,您是大树,_____;老师,您是天使,_____;

老师,您是_____,_____;老师。您是_____,_____;

师:填得真好,这已经是一首小诗了,读出诗韵味。

生:(读自己填的诗)

师:还有什么愿望吗?

生:最后一次为校园的小树浇水。

师:仅仅为浇水吗?他们、你们在为校园的小树浇水时会想到什么?

生:不辜负母校的希望。

生:我们将走进高一级学校,我将更加努力。

师:那我们再一次来读课题,这次再说说你读课题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我的小学生活很充实,所以我读得很自信。

生:六年来我遇见了好同学,有好老师与我朝夕相处,我读出了幸福。

生:我对我的未来充满希望,我读出了向往。

生:我舍不得老师、同学、母校,我读出了不舍。

师: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毕业留言卡片,将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想法写在上面,赠给母校、同学或者老师,也可以留给自己。

[分析]

两个片段的目标是—致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毕业生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的留恋。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行为方式,结果有很大的出入。片断一中的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好创设“低威胁-高挑战”的时机,急切地用配乐朗诵毕业诗,过早地奠定了文本的情感基调——伤感,学生已经处于高威胁状态之下,情感和思维已经被局限,最终只能说说空话,真情已经调动不起来了。更遗憾的是,老师的误导造成了学生对文本丰富的情感价值的片面体会。片断二则及时抓住了

在精读课文的时机:首先让学生读文本,回忆六年来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再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畅所欲言,为孩子奠定了丰富的情感基础;最后再引导学生填补诗句,畅想美好未来,带着各自的独特情感体验诵读课题,可谓是水到渠成。在既轻松又富有挑战的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中达成目标。

四、课末延伸时,开展“低威胁-高挑战”的实践

[案例六]

上完苏教版第十二册《海伦·凯勒》一课后,孩子们对海伦充满了敬佩之情,也领悟到了做人要坚强,要敢于面对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孩子们谈得很好,我正打算布置作业下课。

突然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从课外书上看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认识,和你讲得不一样。”

师:说说看。

生:那本书上说得很有意思,现在请大家看我把a-z这26个字母按顺序分别按1-26的数值计算,算一下单词字母的总分。

(这个学生分别写下了“money=”、“friend=”、“love=”、“health=”、“attitude=”)

其他同学很快把它们翻译过来:“money(金钱)”=75、“friend(友谊)”=56、“love(爱情)=“54、“health(健康)”=54、“attitude(乐观豁达)”=100。

(同学们一脸茫然)

生:由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来人生中拥有金钱、友情、爱情、健康都得不到圆满,唯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让你享受圆满的人生。

(也不知这个学生是从哪里收集来的,虽然有些学生还是不明白,虽然有的还有点疑惑,但是听他说得这么精彩都很叹服)

[分析]

这是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教学意外情况,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教师因势利导,将这一事件开发为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积极性,开展了“低威胁一高挑战”状态下的课外实践活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英语教学的挑战 篇11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1. 小学英语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在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基础部分。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根据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自己学习英语的思维。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注重英语教学的“基础性”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以我们的课本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

2. 小学英语具有探索性的特点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特点。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引导,带领学生去探索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整体上我们的教学就具备了探索性的特点。

3. 小学英语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小学英语在新课改以后,从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反映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如Myself,My family,My school等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就更多的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去理解课本知识点架构的这一特点,从而利用我们生活的场景将我们小学英语的这一教学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功效。

4. 小学英语更倾向于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也在教学中更多地倾向于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特点也更加突出,在教学的设计上也更多地突出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完成知识的传授。

二、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小学英语因课改与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挑战也在随之变化。笔者认为,所存在的变化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小学英语教学随着现代社会对于英语要求的增加,其教学的难度性也在增加

而且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年龄结构也在不断出现“年轻化”的趋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具备足够相关的教学经验,对于我们小学英语的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并没有足够透彻的了解,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没有符合英语教学的特点,从而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教育的时候,备课不充分,认为教学只是哄着孩子玩,这样就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还有一部分教师为图省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去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教学,这样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自己对于所准备的东西也不熟悉,最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

2. 我们现在在课堂设计上更多的还是以我们的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这一状况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索空间不足,从而使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理念,最终无法满足小学英语教学新课改的要求。

三、小学英语教学新措施

1. 补足基础,提升素质

针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基础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通过公开课培训等形式,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2. 灵活安排,提高效率

我们应该从教学组织与课堂入手,以我们的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

(1)由于小学英语每周课时较少,因此为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接触英语,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笔者将每一节课再划分为两节,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多次地接触英语,从而使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开展小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结成互帮互助的小组,这样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彼此帮助,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从而保证了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

(3)积极鼓励,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及时的评价,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收到及时反馈,从而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更加享受整个学习过程。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及随着这一特点而来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仔细研读课程与了解学生的心理,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等特点的课程,这样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课程才会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摸清楚这些,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是很有帮助的。结合教学实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特点,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启垒,张计坤.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活动的设计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8).

上一篇:结构性金融下一篇:变电站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