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2024-09-20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精选5篇)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篇1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摘要: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下滋生的教学范式,在实践中具有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和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的特征。然而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面临挑战: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技能的挑战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鼓励教师发展支架运用技巧和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支架式课堂教学;范式;挑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5011703

“支架”一词借用自建筑行业,原意是“脚手架”,指用来建造或修正建筑物时使用的临时性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将“支架”用于学习领域,喻指为学习者提供的暂时性支持,这种支持可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支架”被认为是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的认知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支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目前极少有研究为支架式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点,探讨支架式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和应用支架式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1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征

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下滋生的教学范式,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操作范式: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

1.1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种类颇多,如提问、暗示、解释、示范、鼓励、图表等。采用何种支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表现综合决定。由于学生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不能事先就确定学生需要的支架类型,而是需要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选择。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主题,相同学科下也有不同的教学主题,如语文学科下的阅读和写作,数学学科的几何和代数。此外,同一主题并不限于使用一种支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不同环节选择适合的支架,从而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1.2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

由扶到放”意味着为学生搭建的支架是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而逐步撤去的。给予学生的支架包括支架的数量和支架的支持度。支架的数量即提供给学生的支架总数。支架的支持度指面对同一学习任务时,对学生认知活动的支持程度。以教学生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为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就比仅仅暗示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支持度要强。在教学初期,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的知识,对知识的适应性较弱,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数量更多,支持度更强。随着学生对新知识愈发熟悉和适应性的逐渐增强,教师便可以逐渐减少和降低支架使用的数量和支持度,最终使学生无需教师的帮助便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1.3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

责任的转移与支架的渐撤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支架的逐渐退隐,学习任务的责任逐渐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支架的逐渐减少不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支持程度的逐步降低,也代表教师的角色已由学习任务[HJ46x]的支配者转化为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教师配合并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对学习活动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时,意味着学习任务的责任已经慢慢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2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挑战

鉴于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点,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面临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技能的挑战性和教学评价的局限性三个主要问题。

2.1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西方学者最初是在社会情境下研究支架式教学。布鲁纳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时,发现母亲给予幼儿的支持与建筑上使用的支架有极其相似的地方,由此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然而,这种情形下的支架式教学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且学习环境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的发生可不分时间、地点。当将支架式教学的应用从社会转移到教室,教学对象也从一人转向多人时,支架式教学的有效性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先,同一学习任务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次,不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必然会产生多个“最近发展区”。这些空间、时间、对象的变更无疑增加了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和应用支架的难度。

2.2教学技能的挑战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支架式教学能否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支架式教学的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准确选择支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熟知各种支架的类型和特点,并懂得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支架;其次是适度使用支架,即给予学生的支持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这点要求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由于支持过多而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者由于支持过少而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最后是敏锐捕捉学生反应。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不够敏感,就很可能在无意中忽视学生的需要,在学生需要支架帮助的时候未能提供及时的支持。此外,由于受到个体的主观倾向性的影响,教师很可能会用自己的想法来臆断学生的反应,这种错误的判断可导致教师搭建错误的支架,从而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些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新的挑战。

2.3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价值取向,旨在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评价支架式教学有效与否不能仅仅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在类似学习情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习能力的内隐性特点,其评价标准的设立和评价实施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倾向于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业,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而,仅仅依靠这一种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尽管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着影响。由于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教师更愿意为能即时看到的成效而努力,往往“舍远而求近”。在这种情况下,支架式教学缺乏应用的基础性保障,其优势也无从体现,进一步阻碍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3提高支架式教学实效的建议

针对支架式课堂教学实践挑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3.1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

教学支架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使教学支架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效用也不尽相同。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应选用哪种支架、所选用的支架是否有效、在哪些方面有效等等,这些均是教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重点。以语文学科为例,它分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如识字、阅读和写作等。在低段识字领域,基于学生形象感知事物的特点,可借助图画支架帮助学生识字,如教学“禾”字,可给学生出示甲骨文“[XC盛艳fh01.tif]”,教学“羊”字,可出示“[XC盛艳fh02.tif]”,将字与事物的形状相联系,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在写作领域,范例支架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写作角度,以供参照,如天上的明星出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请学生根据范例进行仿写,牵牛花开放了,……。小草探出了头,……。学生往往在范例支架的示范下,能发挥想象,写出佳句。因此,对不同学习领域支架有效性的研究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国外不少学者针对特定领域教学支架的有效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杰纳克(Janneke)等人通过分析1998年至2009年期间在社会科学引录(SSCI)发表的有关支架式教学的论文,总结出研究教学支架有效性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KG-*6]1][KG-*6]。这些研究[HJ41x]为教学支架在特定学习情境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因此,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以本土化研究为根本,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应用教学支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3.2鼓励教师发展支架运用技巧

教学支架的选择是否正确和运用是否恰当是制约支架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约翰(Joan)等人对9至11岁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为期4个学期的支架式教学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教学目标的阐释不清晰,给予学生太多的指示性信息,提供的支持性帮助过少,假性互动,即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未发生实质性影响,以及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主观臆断,这些均是支架在课堂教学中失效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对支架如何进行选择和应用是亟待关注的领域。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死海不死》时,两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一位教师用解释的方法向学生说明死海不死的原理;另一位教师则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为孩子搭建了理解的支架,教师拿来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水杯,里面放入一个鸡蛋,通过不断加盐,鸡蛋最终浮上水面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当水的密度高于人体密度时,人就不会下沉的道理。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也有助于他们进行类似的迁移。两种教法,效果截然不同,前者机械呆板,后者较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需着力于提高教师教学支架运用技巧,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教学体悟,不断自我反思,突破支架应用障碍,将自身的支架运用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3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通常用来检验教学成效,它的功能不仅仅是评判,还包括反思和改进。不少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运用得当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然而,由于当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业成果反映,更多的体现为终结性评价,而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缺少关注。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疏于钻研教材教法,他们关心的是目标达成的结果,对目标达成的过程缺少关注。正是因为对教学过程中策略运用的方式方法缺乏有效评估,导致支架式教学踟蹰不前,仅仅停留在零散的教学经验上,无法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学策略,用于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因而也就无法凸显支架式教学的优势,这为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和推广带来阻碍。只有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一致的教学,才能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不仅能为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指引方向,确保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还能修正教师的育人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个好的评价系统的形成应当是不断优化的结果。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架式教学的优势,为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供了重要保证。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篇2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 原意为建筑行业的脚手架, 即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平台、柱子等。[1]根据这个建筑隐喻, 伍德等人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支持。[2]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 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3]

在支架式教学中, 支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描述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学习者被看作是建筑, 其学习是不断积极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的必要支架, 支持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 建造新的能力。[4]

“支架式教学”概念自提出就受到极大关注, 很多研究者对其展开探讨, 但目前还未形成关于概念的统一认识。迪克森、罗森赛恩、伍德、斯南文等学者及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等[5]都对其概念做出过表述, 如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界定为“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 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6]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直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他将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分两部分:“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指“由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能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更有能力的同伴”和学习者分享知识来搭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 一旦学习者知识发展、能力提高, “最近发展区”则随之转移, 因此支架式教学需要不断转变, 以适应学习者需求。

以“最近发展区”为指导的教学, 关注学习者水平的确定, 并让学习者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努力去做。支架式教学也强调教师只在超出学习者当前能力时提供帮助, 当学习者自己能承担任务或掌握知识时, 教师开始“淡出”, 让学习者独立完成。由此, 有学者提出支架式教学的三个环节[7]:预热, 探索和独立探索, 也有学者提出五个教学环节[8]: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总之,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有教师指导下的探索, 教师为学习者搭建支架, 通过支架把监控学习和探索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习者, 随着教师的逐渐淡出, 学生达到独立探索的地位。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

1) 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习者。使用支架式教学需要了解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 即对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判断, 这样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 从实际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

2) 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架式教学给学习者提供的支架, 是以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为基础的, 是多样化、个性化的。这样使得不同风格、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可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支架。

3) 有助于学习者获取预期知识和技能。支架式教学在不同阶段给学习者提供不同支架, 学习者可在学习过程中任意选择适合的支架, 取得收获。这样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 对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会有更大保证。

4) 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在合适的时候给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支架, 再在合适的时候撤掉支架, 教师逐步减少对学习者的控制, 使学习者在学习任务中逐步增加自身对学习的监控, 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5)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但他们会获得支架的帮助, 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 这样学习者会有收获感, 能激发学习动力, 努力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6) 容易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支架式教学将学习者置于一定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支架的使用和淡出, 学习者开始独立探索问题, 在发现问题而后自己解决问题的反复探索中, 学习兴趣被唤起和激发。

7) 减少学习挫折感。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遇到困难会得到支架帮助, 所获得的阶段性成功, 减少了学习挫折感。

2.挑战:

1) 教师准备支架较为耗时。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主要由教师提供, 那么准备充足、合适、多样化、个性化的支架则是一大挑战, 根据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情景的不同耗时也会不同。

2) 对最近发展区的判断必须准确。支架式教学首先要对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判断, 教师在判断学习者原有知识和技能、学习风格、能力水平、情感因素的基础上设置情景、安排学习任务、准备支架。而学习者的不同、教师能力的差异、测量工具的选择都会影响到这一判断的准确性, 并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3) 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 做到有效示范。支架的提供要掌握个性化原则, 考虑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偏好、兴趣和能力等, 否则学习者对支架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 与教师的预期不能耦合, 达不到帮助学习者的目的, 还会适得其反, 产生无效支架或负面支架。

4) 教师的淡出容易失去对学生的控制。支架在支架式教学中最终是要淡出的, 学习者要自己掌控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行为、完成学习任务, 而教师的“淡出”与“控制力”之间的度, 对初学者是有困难的, 对教师也有较高要求。

5) 支架式教学还没有现成的实例。现如今, 支架式教学以及教学中提供的支架还需要教师自己准备, 没有固定和现成的实例教材作为指南和参考, 这就需要教师做很多创新性工作。

参考文献

[1][5]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 (10) :4—5

[2][3]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3:92

[4]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6.略有改动

[6][8]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1997 (5) :75

支架式教学模式 篇3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编辑本段最邻近发展区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编辑本段脚手架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编辑本段支架式教学的组成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篇4

一、餐饮行业定义及分类

餐饮业基本上应该涵盖三个组成要素:

一、必须要有餐食或饮料提供;

二、有足够令人放松精神的环境或气氛;

三、有固定场所;满足顾客差异性的需求与期望,并获得经营者的特定目标与利润之商业行为。

餐食内容大致可分为中餐、西餐、日本料理、快餐餐厅及异国风味餐厅„„等等。若依消费方式来区分,又可分为豪华餐厅、主题餐厅、家庭式餐厅、自助式餐厅„„若依经营方式、则可分为独资经营、合伙经营、连锁经营、企业化经营„„等等。若依服务方式来区分,则有餐桌服务方式的餐厅(例如中、西餐厅、咖啡厅等)、柜台服务方式的餐厅(如快餐餐厅、PUB等)及自助方式自取的餐厅。

二、餐饮行业的特性

餐饮业属于服务业,其所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无形而随即消逝的,与其它产业有明显差异之处。

1.生产与消费须同时出现与进行

餐厅所提供的服务,始于客人进入餐厅后、点菜、到厨房依其所点的菜肴制成成品,这之间是无法事先作好和预料得到的,可说与一般零售店的商品展示销售有所不同,同时也别于制造业的商品可依尺寸大量生产。所以餐饮业较不容易做好销售量的预估以达到控制生产量的结果,因为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2.无法事先预知

一般顾客在餐厅所接受的服务品质,很难在消费之前获知或察觉,不像购买其它商品,如洗衣机、沙发椅等日常用品,可事先检视打量清楚,符合品质要求标准后再行购买。所以餐饮服务业更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口碑,使顾客在消费前能了解餐厅所提供的服务品质,产生正确的期望,减少对餐厅的抱怨。

3.异质性

由于餐饮服务业是与客人商密度接触的行业。同样的服务员在不同时间与场合所提供给客人的服务,可能不尽相同,更何况不同的服务员所表现出来的服务品质可能也不一样。再者,不同顾客所需求的与期待的服务也因个人特质而会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克服此特性,达到餐厅服务标准化与一致性,是餐饮服务业古往今来的挑战。

4.起伏不定的需求

由于餐厅的生意比较被动,须等客人门才算,不管是外卖、外送或在餐厅里面用餐。对于客人的数量,以及所消费的餐食,一般很难预估,所牵涉的因素也很广,如客人对食物的喜好及交通、天候、情绪等的影响。在某些地方的餐饮业,淡旺季很明显,较容易处理,在人力支持方面可事先安排,使管理上减少很多的困扰。但在菜肴的准备与生产上,一样是不容易。

5.产品无法储存

餐厅有形的产品,如菜肴、点心,经过短时间储放就会变质,如果没有消费掉,可能就要丢弃,因而会增加食物成本;其次为要保有食物新鲜度,餐食不能太早准备的。所以餐厅成品是很难事先储备的。餐厅的座位数,也可视为商品的一部分,每天都是固定的量,如果当天没有用完,不可能隔天就会坐满,或因此增多数量,一切都将归零从头算起,所以如何达到最高的使用率与最大的销售额,乃是经营者最主要的行销策略。

6.上班时间特殊

餐饮业为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营业时间通常较长而且特殊,如采中间空班制,亦即「两头班」,假日无休等,为求公平及应付不同时段的客人,员工必须接受轮班与轮休的安排,工作与休假时间很难固定。目前主管人员的工作时间平均在12小时以上,可说相当长,如果对这行业没有相当喜爱与投入,一般人实在无法胜任与适应。

7.劳力密集

餐饮业是讲求服务的地方,而服务须由人来担纲提供以示谨慎,很难由机器来取代,尤其讲求细腻精致服务的高级餐厅更是如此,故餐饮服务业对于基层的工作人员需求量很高。为要使整个餐饮作业程序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服务人员密集无隙的提供服务非常重要,一旦人手出现不足现象,服务水准立刻就会降低。

8.对无形产品难标准化

餐饮业所提供的服务,大部分很难有一套准确的衡量标准,不像制造业可以大量而标准化生产,最主要它是以人为主的服务业,服务人员外在表现与内在个性都会影响顾客对服务品质的认定,再者,只要服务人员合了顾客的口味,让顾客顺心对眼,则顾客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就会感到满意,否则不论有多好的服务热忱及亲切态度,一旦让顾客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就很难得到顾客正面的肯定。因此员工教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服务品质的一致性与持续性。

9.包罗万象

消费者意识抬头,而且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源,餐饮业相对地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顾客不断改变的需求与期望。例如外卖、外烩、窗口服务、外送服务,提供计算机网络、商务与休闲设备的服务等,充分延伸餐饮服务业的范围与内容。

三、餐饮行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餐饮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餐饮业每年都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是GDP发展速度的2倍,可以说整个餐饮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旅游餐饮、家宴、婚庆消费成为经营亮点,经营特色化和市场细分化更加明显,大众消费进一步成为餐饮业的消费主流。餐饮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增强,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异地扩张和餐饮集团化、连锁化成为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餐饮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餐饮业的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管理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培育和餐饮企业竞争的核心,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来看,餐饮业已经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而目前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要体现和政策取向。另一方面,餐饮业还是经济农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畜牧业产品的最直接变现的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行业,所以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产业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倾斜。

在市场方面,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由于人口众多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

2004年,我国餐饮业实现销售额7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合肥市的餐饮业一直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高速发展,已连续8年实现高增长,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24.18亿元,同比增长24.3%,对于促进我市第三产业以致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餐饮业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润与风险同在,我们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面临的挑战。中国的餐饮业面临着如下挑战:

1、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国外大型餐饮公司以丰富的菜品和独特的文化进入中国,他们比我们更能够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同化消费者,国际著名品牌既快又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必将给我们的餐饮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2、来自国外的餐饮企业,将以各种手段、优惠条件、雄厚的资金实力、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来吸引餐饮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我们餐饮业面临专业人才流失的挑战。

3、企业规模的竞争,中国餐饮企业普遍是中小企业,很难同国际大企业相提并论,而规模的大小对竞争的实力和成本有较大的影响。

综合服务素质的竞争和挑战,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我们的研究能力和从业水平有待提高。

五、餐饮业发展趋势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餐饮业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汇,餐饮市场异彩纷呈,美食节的兴起、菜肴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变异、餐饮市场的进一步细化,使得人们能随时、随地、随心、随意享受美食带来的欢愉;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长、传播媒介的积极引导、营销的合理组合,使人们可支配的收入有了富余,也使得我国餐饮市场的消费潜力不断壮大。总之,我国的餐饮业,将从餐饮主流阶段走向餐饮多元化、地方化和国际化阶段,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1.餐饮超市大量涌现

餐饮超市以全天候的客源市场、多功能的经营布局、全品位的周期循环,汇集地方风味、外国风味、乡土风味于一体,实施“明厨、明炉、明档、明价”的全透明经营模式。在餐饮超市里,宾客对自己所点的菜肴从规格、分量、定价、加工、烹调、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均能一目了然;宾客自称斤两、自定口味、因人而异;不设最低消费,价格面向大众,实行超市价格。餐饮超市集中各行业的优势,促成餐饮、购物、旅游、休闲、娱乐等消费活动、相互牵连、相互渗透,逐步形成规模经营,获得巨大的效益。

2.地理位置日趋重要

饭店业先驱埃尔斯沃思-斯塔特勒曾说过:“对任何饭店来说,取得成功的三个根本要素是地点、地点、地点”。现代餐饮企业在进行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经济、区域规划、文化环境、消费时尚、竞争状况、经济成本、地点特征、地点面积、餐饮企业的形象特征、旅游资源、交通流量、社区服务等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预测本餐饮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制定可行性经营计划方案,确定目标市场,进行餐饮定位,并付诸于实施。选择餐饮场所的地点和确定

营业区域要考虑以下因素:

餐饮场所的地点要设在交通便捷之处,但并不一定要位于城市中心、经济中心、旅游中心或文化中心;必须具备广阔的停车空间,增设代客泊车、免费代客洗车等服务。

在不断扩大餐厅营业面积的同时必须配备优良的中央空调系统。餐厅中系统调协高、中、低档消费区域。

餐饮市场的区域分布,由中心向周边辐射(这里的中心是指地区或城市中的餐饮龙头

企业或餐饮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样有助于加强餐饮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从而提高餐饮市场的总体经营管理水平。例如早在80年代末,广州环市东路一带就成了饭店业、餐饮业的高度集中地区;香港的兰桂坊,早先是专营兰花、桂花等花卉买卖的花店,如今却变成了全球餐馆集中密度最高的地区,促进了香港旅游业和餐饮业的繁荣;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对面的食街,有北京的“万国料理”之称,意、日、韩、德式菜等应有尽有,中餐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3.快餐业将迅速发展

1987年11月12日,在北京前门的繁华商业地段出现了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到目前为止,肯德基连锁店在中国的分店早已超过500家。现在,我国专业大快餐企业逾300家,不同形式连锁经营的加盟企业亦超过860家,呈现出海内外、高中低、传统与现代并存,取长补短,互相竞争,共谋发展的市场格局。据统计,快餐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国食品营业额的1/3。

洋快餐秉承标准化质量监控系统,做到口味独一无

二、始终如一;以营造温馨的氛围作为其服务主题,以儿童作为目标和市场的基准点,在中国迅速掀起快餐旋风。洋快餐值得国内餐饮企业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它的经营管理信条、文化气氛和严格的产品质量监控。快餐帝国麦当劳把Q.S.C.V(即品质、服务、清洁和价值)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对于产品质量控制,麦当劳规定:巨无霸汉堡包“肉饼的直径为98.5毫米,厚度为5.65毫米,重47.32克”;炸薯条“炸出7分钟,如果还未出售,即不允许出售”。相比之下,中式快餐经营品种单调、产品质量低劣、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服务态度呆板冷漠、不注重塑造企业形象、后劲不足等正是必须改进的问题。

4.经营方式日趋多样

餐饮企业除独立经营之外,还可以连锁经营、租赁经营或特许经营。

连锁经营:

餐饮企业的连锁经营有以下特点和长处:

管理模式统一。连锁店以主店为大本营,并在中央管理系统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进行投资、采购、出品、服务、销售、业务推广等一系列经营活动,在成本投入方面能够有效加以控制。

连锁经营企业的产品可以说是主店产品的“克隆品”,其餐饮产品和餐饮服务能够保持主店的水准,遇到问题时又能及时得到主店管理系统的帮助和解决。

连锁经营可不断增强本餐饮系统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其分布地点大多位于新城旺地和繁华的商业地带,加之企业品牌鲜明,传播速度极快,能迅速拓展业务,可形成规模经营。

营销计划和促销活动同步展开。各连锁经营店分摊广告宣传费用,能在进一步发掘潜力的客源市场的同时,有效调节各店之间的需求平衡,使本系统在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下良性发展。

特许经营:

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一些餐饮娱乐公司得以在全球推广它们的产品,并统一规格,统一市场形象,统一服务方式。大多数特许经营店为本地企业或私人投资,它们比母公司购得商标使用权;母公司有责任对投资者在可行性研究、地点选择、资金筹措、建筑设计、人员培训、广告宣传、原料采购、管理方法、操作规程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给予咨询。目前在我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都是特许经营的餐饮企业。

5.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可以设想一下未来提供电脑服务餐厅的情形:宾客到达餐厅后,只要轻轻按动计算机的键盘,计算机屏幕上就会出现正在供应的菜肴和酒水的品种、风味、特色、规格、价格、营

养分析等具体信息资料;宾客选定具体品种后,可通过自动收款机交款;宾客交款后,计算机就立刻指示厨房配套。另外,宾客还可通过上网,及时了解全球美食讯息,如因特网上已开辟了“网上名厨”栏目。

6.高、中、低档餐饮企业全面发展

大众化消费比较稳定,并且具备极其丰富的消费潜力。事实证明,谁赢得了大众,谁也就赢得了市场。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只有及时研究市场运动规律,掌握餐饮需求的动态趋势,适时调整定位,以不变应万变,灵活主动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才能稳操胜券;另一方面,餐饮企业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扮演着向大众传播餐饮文化的角色,以让人们了解美食,钟情美食,享受美食。民以食为天,经营以民为本;所以,从现实和长远的观念来看,大众化永远是餐饮消费市场的主旋律。目前,许多中、低档餐饮场所已占据了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它们凭借着充足的客源市场、合理的定价策略、整洁宽松的就餐环境、可口卫生的菜肴、优良快捷的服务态度、诚实可靠的信誉,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高档饭店的餐饮经营,其规模和经营水准,代表了我国目前餐饮界的最高水平,在当地发挥着领导美食潮流、影响餐饮时尚的巨大作用;注重追求文化品位、体现个性魅力、升华美食理念,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的菜肴制作赋特色创新于传统经典,款客服务赋超常超值于标准规范,营造气氛赋主题概念于典雅装潢,宣传促销赋承诺回报于宾客上帝。高档餐饮企业设备设施先进,技术力量雄厚,信息来源广泛,形象设计完美,这些明显的行业优势有利于加强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餐饮企业合作。美食节的成功策划与举办,一方面为餐饮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扩大了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推动了餐饮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高档饭店餐饮客源市场以社会名流、专家学者、高档商务客人为主。他们在消费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档餐厅在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地理复习课上引入支架式教学 篇5

【摘要】本文对初中地理复习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阐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复习中所起到的效果,并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间的评价三个方面对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初中地理 复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148-01

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将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地理复习课中引入支架式教学法可增加地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详略得当,明确课堂教学主题

教师在引入支架式教学法时,事先需设定难度适宜的趣味引导问题,要让学生能通过引导问题,提高对教学重点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多民族的家庭》的内容为例,这是一堂复习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急着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而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设计引导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以下问题:“同学们,谁能说出我国都有什么民族?”“这些民族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团结各民族的政策对祖国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的创设,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民族问题,台阶式的问题增加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一堂课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的重点知识,让学生有重点地掌握其中的内容;对于相对并不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只需使用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点拨讲解,而不需要过多地占用宝贵的课堂复习时间。

二、小组合作,扩宽学生思维宽度

支架式教学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共同解决相关地理知识难题。小组合作的模式提高了?W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扩宽思维宽度,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课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掌握本课涉及黄河发源地等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繁杂,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复习中导入了影音视频,通过形象的视频画面,使学生对黄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大家认为黄河的发源地是哪里?”“为什么会有黄河精神这一思想?这发源地代表了什么意思?”等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这些问题,在相互讨论中交流了思想,提升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度。

初中地理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教师若一味枯燥地、机械地教授课本的知识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减弱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产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则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扩宽学生的思维。

三、客观评价,纠正学生错误思想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只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点,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需总结知识点。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引入支架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其有意识地针对自己学习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在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形地势特征》一课教学中,教师使用了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国的地形地势状况如何?”“我国的地理结构如何?”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如:“你认为这节课的复习效果如何?”“自己今后还要在哪些方面改进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语,对自己进行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自我评价,也对其他同学进行了评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也对其他人存在的优点进行了赞扬,此举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及时的指导,这个指导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让其学会自省,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教师在初中地理的复习教学中导入支架式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扩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上一篇:反面典型剖析心得体会下一篇:“知党恩、报党情、跟党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