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特征

2024-06-12

课堂特征(精选12篇)

课堂特征 篇1

闲来有暇,常赴中小学观课。一是重温一番当学生的感受,印证今昔听课的心理异同;二是观察课堂的学习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行为方式;三是考察当下课堂教学现状,判断教师的教育认知与教学倾向。随着观课的渐次深入,发现在一些学校,课堂生活中几种消极特征凸显。

一、传道有余而解惑不足

耳闻几位教师的课堂讲授,思维清晰而流畅,条理明确而通达,表述正确而详尽,将知识的生成、要素、构架与功能陈述得明明白白,阐释得干干脆脆,专业水准有目共睹,讲授能力可圈可点。陈述有条理、讲解很分明的课堂呈现于世人面前,莫说众人无话可说,就连学困生的家长听完课后,也无法埋怨老师,而只能责怪自己的孩子愚钝笨拙。

如果说,上述表现只是课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接下来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序的提问、质询、讨论、演算、练习等方式来验证学生对所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便发现认知思路、角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作以弥补纠偏,确保知识得以迁移、心智得以启迪、技能得以训练,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道有所悟、理有所明、知有所获。但现实却不然,几位教师将重心和精力全都放在了讲授的一端,而讲后必要的查缺补漏、疑惑解答、障碍扫除、个别辅导等重要教学环节却被忽视和淡漠了。因此,教师辛苦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真实缘由,大概与此不无关联。

课本,在教师眼中,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因其鲜有超出教师专业领域;可在学生心里,就算得上一座大山了,因其大多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课堂的使命与目标,主要是判断与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与会学,而非教师讲授讲述得通畅与精彩。课堂上能将知识之“道”“传”得清晰明确,确属教师的分内之责任,但能将学生学习之“惑”解得通透圆满,才是教师的能力之奇葩。这既是课堂的神圣之妙与教学的艰难之巅,也是课堂的核心所在。

二、自信有余而信他不足

几次听完教师授课,不禁为教师的充分自信而慨叹不已:备课充足而详实,设计缜密而完整,教具丰富而多样,课件清晰而精美。如果此时把讲台换成为舞台,教师变成了演员,我坚信,这样准备丰沛、信心丰盈、表现丰美的展示,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喝采与掌声。因为剧场的法则是:以演员自身的充盈自信精神与演艺水平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从不考虑观众通过节目观赏是否掌握了某种演技能力。

教师课堂有自信,本是一件好事儿。但凡事不可过度。如果课堂上教师自信的张力过了头,蜕变成了强势与强悍,惟我是从,惟我是听,那对于学生学习的进展与信心的培植来说,无疑是一场霜冷与冰冻。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的一些内容,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思考与相互交流轻松搞定,教师大可不必从头到尾讲述一遍。进入课堂之前的学生,大脑并非空白,眼睛并非遮蔽,心中并非无梦。如果教师能够多一分理解与信任,将一些浅显简单的学习任务放手交给学生课余习得,课堂上与学生一道奋力攻克深奥复杂的关山险阻,课堂教学效率的改善与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课堂教学一个最不易觉察而又最致命的现象是:上课前,学生不知道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这个现象呈现出的遗憾至少有三:一是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信心与能力,因而也就不预先给学生设计学习内容与要求;二是教师不懂得教学的内在精髓与核心使命是“教”学生会“学”的教育原理,不知“学”才是根本目的,反误将工具的“教”当作了教育目的;三是不知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激发学习活力、化解认知障碍、交流方法体会、检验学习成效的多方多向互动与验证过程,而绝非简单强势的单向输出。

三、刚正有余而情趣不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个倡导已久的教师理想标杆。在观课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一标杆的感染性与影响力。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正确而流利,粉笔字写得规范而流畅,教风仪态端庄而大方,学习要求明确而简洁,课堂纪律严肃而不拘。但就观察到的教师课堂上的精神态度、教学用语、专业呈现、人格情操等方面的表现,与“学高身正”的标准相差还是很远。

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学严肃、要求严明,的确是个好气象,学生有范可学,有规可依,当然值得肯定与旌彰。但同时还须清醒地明白:人说到内心深处,流淌的还是情感的血液。尽管客观的知性与理性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元素,但温柔和合的人性与感性依旧是人类个体本能恒久的需求与呼唤。假如因为强调前者而忽视淡漠了后者,易使课堂陷入生硬乏味、冰冷无情、令人生厌的境地。严肃严格教学固然是教师的应尽职责,但课堂情趣的营造开发,更是教师努力修持的教育智慧。而只有当“学高身正”与“才茂艺强”的教师出现在课堂之中,严肃严格而又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方能产生。

四、真诚有余而文化不足

无论是语文、英语、美术课亦或数学、科学、音乐课,虽然课程的学理结构与内涵功能迥然不同,但教师的态度与精神是无所保留、热情真诚的。在字词的解读、事例的剖析、单词的使用、公式的讲解、音符的认知、线条的勾勒等基础环节方面,谆谆教诲、殷殷叮咛是教师一贯的风范;课堂秩序井然、教学进展有序、学习节奏适度也体现出教师认真负责的精神。如果单从课堂秩序与教学态度方面考量教师,还真地难以挑出个“刺”来。

但有一个核心立场决然不能放弃或替代:“真诚”只能算是构建好课堂的一个前提,而绝非好课堂的全部。一个好课堂的内容,应当是充盈着浓浓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殷殷的文化气息,弥漫着厚厚的文化味道。因为学校的使命说到底,是要传承文化的。一个教师精神再虔诚、心意再真诚、态度再认真,如果自己脑中空洞、腹中空虚,势必导致课堂的空洞与空虚,最终的恶果自然是学生的空洞与空虚。万分可惜的是,在真诚方面挑不出“刺”来的课堂,在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方面,却已“荆棘丛生”了。

美国落杉矶霍伯特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30年来一直在霍伯特小学五年级任教。他不仅教数学与自然课,还教阅读与历史课。雷夫的课堂,文化的成分很多、很浓、很强。课上,他不仅引领学生探索数学、自然、文学与历史的知识奥秘,同时,他还教学生学音乐、弹吉他,给学生开出了文学名著书单与经典电影篇目,尤其组织班上学生自导自编自演的莎士比亚戏剧,更是誉满全美与英伦。在这样丰富而美雅的文化中求知并濡染,学生焉能不成!

课堂的本质是感化人、教化人、转变人,从其性质目的、方式手段与功能使命等方面来看,课堂的社会价值更为弘大、哲学意蕴更为宽广、历史作用更为深远。因此,上乘的课堂应当唤醒学生自信、注重化解心惑、充满智情雅趣、洋溢文化魅力。

课堂特征 篇2

对于理想课堂特征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新,实,活,乐。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好课往往会有一些基本的特性。在课程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一堂好课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最高要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反思性和评价性,这是当前一堂“好课”所应具有的重要特性。

1.主体性。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好课”一定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里没有学习欲望,完全被老师牵引着被动地学习,思维不活跃,怎么会学得好呢?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既无广度也无深度,那这堂课也很难算是好课。

2.有效性。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的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有所兼顾,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是不平衡的。

3.生成性。理想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我们要以需要为准则,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则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有“生成”的课才是有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能算是“好课”。我觉得我们教师写教学反思时,要围绕生成性来思考。

4.互动性。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好课”一定是互动的。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尊重学生,当好学习共同体“平等中的首席”,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师生都能在教学中体现各自的生命价值。

5.反思性。理想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课堂。严格说来,并没有完美无缺的课,即使“好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那种貌似完美的课,常常只是流利的表演,而真实的课堂总是会有“遗憾”的,总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好课”应该令人回味无穷,促使教师、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以求不断进步。我们老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必须要有反思,每周至少要有两次反思。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观念;教学目标

一、教师教育观念和转变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能够及时转变,在课堂中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用心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不被教材所束缚,不照本宣科,高效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才能够实现教学与教师的改变,高效课堂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高效自主课堂是追求目标的完整性、多面性,而且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的成长,高效课堂的教师为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效课堂自主,教师既是合作者,也是促进者和服务者。

二、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为方向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处,教学目标的设计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方向,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明确了解教学目标,才能科学体现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和调整教学活动,准确地分析和评价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三个目标,既实现了双基体掌握,又实现了情感态度的升华。

三、要有扎实可用的教学内容

高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的重点、难点要适当,要能够根据材料的整体内容设计出教学时能够让学生明确的知识目标结构,高效课堂设计的内容要根据课程标题为准,设计的教学内容活动要有习惯性,要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越快,教学效果越有效、明显。

四、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多种多样

高效课堂向传统课堂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走下高高的讲台,由权威者变成学习的伙伴,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高效课堂上自主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关系,多设计一些能够与学生有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

总之,高效课堂任重而道远,高效课堂标准的核心是学校、老师、教程,造就高效课堂,力求最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一直所追随的目标。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多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合理的设计,高效课堂才會离我们越来越近,也会跟我们越来越符合,学生在课堂上也会了解得更多、更有趣的知识,高效课堂也会成为学生知识的超市、老师教学的原动力。

论优质课堂的特征 篇4

一、优质的课堂是文化的盛宴

文化的外部层面, 体现为知识与经验的认知与掌握。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数学的运算原理与方法、外语的单词拼写与语法规则、科学的认识规则与方法、艺术的美妙本质与表达技巧、历史的人物沉浮与时代兴衰、地理的丰富形态与变化……这些经过提炼浓缩后的学科精华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上, 源源不断地为学生呈现新颖神奇、丰富具体、魅力无穷的文化佳肴与知识美餐, 充分满足学生感受、理解、掌握一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诉求, 进而使其具备习得、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文化的内部层面, 体现为人文与科学精神的领悟与修养。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 文化知识只是生活与工作的工具而已, 它最多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 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看, 只了解、认知、掌握知识的本身, 而对知识发展的源流、背景、动力——知识背后隐藏的精神、原理、规律茫然不知、浑然不懂, 那其理解掌握的知识无疑是浅薄的、片面的、无根的、零碎的。因此, 优质课堂在提供鲜活生动、品类丰富、新颖神奇的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充分、深刻地揭示、呈现、弘扬支撑知识、引领思想、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使课堂上的文化盛宴不仅品类齐全、味道鲜美, 而且营养均衡、品质优良, 学生的知、情、意、行才能有序有效地得到全面培养。从视觉角度来看, 课堂的文化盛宴不仅体现在教室中粘贴学习规则、作业登记表、作息时间表、名人名言条幅等, 而且还应当贴挂地图、教学挂图、学习图片, 还应当有书架 (书架上摆放着各种词典辞书、图书、学习资料、学习工具) , 还应当展示学生制作的各种手工制作、班级日报、学生拍摄的假期旅游、运动的快乐照片。只有在各种感觉方式全部产生效能的前提下, 文化盛宴的优质课堂才有望生成。

二、优质的课堂是公平的天堂

1. 公平的课堂评价。

一是公平的课堂评价理念, 课堂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理念,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二是公平的课堂评价内容, 公平的课堂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中心的评价, 特别在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下, 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智能的评价。三是公平的课堂评价方法, 要采用定量与定性、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主观体验。四是公平的课堂评价主体, 公平的课堂评价主体不仅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 也指学生自己以及同学和家长。

2. 公平的课堂提问。

一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避免出现歧视性、片面性现象;既允许学生向自己提问, 也允许学生参与提问。二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提问模式, 建立公平的课堂提问模式, 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还要让学生阐述答案的具体理由或依据。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 不论学生的回答怎么样, 教师都需要继续追问:你以什么证据、理由或逻辑推理来支撑你的答案。

3. 公平的课堂管理。

一是公平的课堂管理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不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与工具, 而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未成熟的、完整的、大写的“人”, 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二是公平的课堂管理制度, 在建立课堂管理制度的时候, 教师需要将每个学生都定位在制度、原则范围内, 不能有特殊的、不公平的现象。三是公平的课堂管理行为, 教师要秉持一碗水端平的原则, 坚持公平的奖赏或惩罚。

三、优质的课堂是活动的乐园

活动课堂是自主课堂的必然要求, 没有学生的活动, 就没有自主可言。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 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惊奇、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有经验的教师从不陶醉于、满足于个人的表演, 而是一环扣一环地诱导、引导、辅导着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听一听、议一议、试一试、争一争、练一练、想一想、演一演……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水平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使学生兴趣盎然, 乐在其中。但在今天, 我们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教师的“讲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 其中“传统习惯”所塑造的我们的性格是重要原因。我们的个性普遍缺乏表现力, 大多过于内敛, 过于拘谨, 缺乏奔放的、洋溢的生命活力。为了真正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形成良性的“课堂互动”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 “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 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教师要将课堂的时空尽量地还给学生, 要懂得“退出”。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时间与空间, 才有学生“进”的时间与空间。如果教师一味地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优势而占据这个时间与空间, 那学生永远都只能仰视自己的老师, 将自己的老师当作一名自己无法企及的演员, 从而使自己在学习这条道路上不思“进”取。

四、优质的课堂是情感的世界

优质的课堂里不仅仅只有读书声, 而且不乏掌声和笑声。在优质的课堂里, 师生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协商, 友爱的交流与合作;在优质的课堂里, 师生之间心相印、情相通。听过窦桂梅讲课的人都有共同的感受: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听她的家常课, 还是听她的公开课, 这种艺术感染力也会分外鲜明地体现出来。她全身心地投入, 讲到激动处, 激情飞扬;讲到愤怒时, 扼腕长叹。可以说, 每次课堂教学就是她和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共振。在窦桂梅看来, “课始”的情能否激发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每次备课时, 她都格外注重对学生的情的调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她想办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 深刻感悟文章的内涵。课终的时候, 精心设计作业题, 帮助学生抓住并回味情感的余韵, 从而达到以真善美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标。这就是窦桂梅追求的教学特色“三情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生, 课中悟情情更浓, 课终谙情情未了。“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我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 在各个教室里观摩, 近20年来一直如此。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 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 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1]”一句话, 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 是飘扬着“人”的旗帜的课堂。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和不幸。生命教育尽管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 但它能大踏步地提升教育的品质。

五、优质的课堂是生活的延伸

优质的课堂从不屑于干巴巴的知识罗列, 而总是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其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所以, 成功的课堂总是力求贴近生活, 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让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有的老师上课, 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 先干什么, 再干什么, 后干什么, 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和教学的本真。教师上课应当心里有路数, 但全力关注的理应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 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教师应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 做到为学习服务, 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不把孩子们当成从自己的内心来发问的教育的主人公, 不从孩子们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一味地只从外部向孩子们的身上反复地粘贴各种知识, 这样做不管是如何要求有最好的教材, 如何在授课时间的增减上做文章, 要求加强补习, 其结果仍同样不过是“剥落”的再生产而已。[2]”从人生历程来看, 课堂无疑是体现教师和学生真实的生命存在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形态, 因此, 课堂中不仅要传承知识, 更要激扬和体现人的生命价值, 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 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 既学习与生成知识, 又获得与提高技能, 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六、优质的课堂是艺术的天地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 也非美好的未来, 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学生的好奇心、传授的艺术性。在优质的课堂里, 人们听不到枯燥的说教和布道, 看不见刚性的威逼与强制, 而洋溢其中的是动人之情和引人之趣。教师善于挖掘材料本身的趣味性, 将知识用趣味化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 使一节课生机盎然、情趣无穷。“我的梦中常常出现上课的情景。我梦中的课堂, 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3]”在优质的课堂里总是处处闪耀着艺术的火花———引人入胜的开头, 渐至佳境的层次, 贯穿全课的主线, 跌宕起伏的情节, 余音袅袅的结尾……在优质的课堂里, 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恰到好处的点拨, 无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优质的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 而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艺术和教育是孪生的兄弟, 谁也离不开谁。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在洙泗之间教学, 弦歌一堂。他和学生即使被困于陈蔡之间, 生命受到威胁, 也“弦歌不绝”。为什么?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著其教焉。古希腊的教育家柏拉图, 在他的《理想国》中, 规定小孩子一进入学校就要学习音乐, 因为音乐能使灵魂“和谐”。可见不论中外, 教育中必有艺术, 艺术中必有教育, 两者水乳交融, 难舍难分。

优质课堂的精心建构, 对于学生来讲, 福祉快乐莫大于此;对于教师来讲, 却是一个异常艰巨的挑战与考验。能不能将自己的课堂经营打造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公平、有活动、有情感、有生活、有艺术的优质课堂, 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自觉, 更取决于教师的行为自觉。只有教师从思想观念层面真正启动理想与责任的引擎, 开始自我加压、自我奋进和自我超越, 持之不懈地读书、思考、实践, 不断优化提升专业精神与品质, 优质课堂的美好期盼一定会在探索与奋斗中如约而至。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12.

[2]大田尧.把自然还给孩子.朱浩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69.

高效课堂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篇5

我认为数学的高效课堂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先声夺人的课堂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引入能够先入为主,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互动探究。

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旅程,好的数学课堂,一定要由好的数学老师来打造,数学老师上课一定要求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点评到位。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要由浅入深,浅入深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的问题较难,我们还应该把它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在逐一解决。

有的问题,特别是几何证明,定理证明的问题,应从结论出发,要证,只要证……最终回到已知。

三,善于设置悬念,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必须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这就要求老师能够适当的设置悬念(卖关子),掉学生胃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课堂小结,要做到画龙点睛。

语文高效课堂的五大特征 篇6

一、教学目标定位恰当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确定失当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高效课堂要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具体、集中。

1、定位准确。有的老师,确定教学目标把握不住度,不是过低,就是过高。比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作者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情感态度,把握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这个目标要求明显偏低。学生只要读一遍课文,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钦佩、爱戴和崇高评价。这个目标应该调整为:根据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情感态度和评价,概括马克思的事业成就,探究马克思的人格魅力。调整后的目标有相应的难度,但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2、定位具体。一些老师确定教学目标大而化之,过于宽泛。教学散文就是把握思想情感和思路线索,教学诗歌就是意象分析、意境欣赏,教学小说就是分析人物性格、梳理情节结构,教学文言文就是文言知识积累,没有针对一篇课文的一个课时来确定一两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另外,有的老师确定教学目标看似具体明确,实际不够细化。如《逍遥游》,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文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这就不够细化。应该进一步具体化为:感受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运用大量的幻想、传说表现自己观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定位集中。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学目标要集中,教学问题要少而精。因此,确定教学问题不能四面出击,遍地开花,要从整体出发,聚焦和集中于教学目标,使问题成为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如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把握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教学该单元的《祭十二郎文》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探究:(1)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抒发情感?(2)这些材料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3)作者的情感和思绪是怎样展开的?教学过程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内涵。

有的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上述三个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不严格遵循教学目标,而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或者刻意追求课堂生成,任由学生拓展延伸。结果造成教学过程偏离甚至脱离预设的目标和方向。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锁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不折不扣的实施,才能达到预设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优化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并依据新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层级、依据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逻辑序列,对内容教学进行选择、组织和再加工,达到优化组合。

1、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对次要部分、浅显内容,则可让学生课外解决。例如《边城》(节选)第一部分主要写民风民俗,教学中只要围绕“民风民俗”组织教学即可:这一部分写了边城的哪些民风民俗?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民风民俗的?为什么写这些民风民俗?这三个问题是主问题,具有很强的辐射性,每个主问题的解决都能带动几个子问题的解决。抓住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归类合并,整合重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把互为关联的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类合并,重新组合。如《包身工》,课文很长,如果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的教学,恐怕五个课时也不够。这是一篇报告文学,全文用一条线索(时间,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串联起三个新闻场面(包身工起床、早餐、上工)、两个新闻背景(包身工的来历、包身工兴盛的原因)和两类新闻人物(包身工群体和“芦柴棒”个案),主要运用叙事和描写、议论和说明四种写作手法。因此,教学本文,可以把教学内容整合重组为三块:线索和场面,背景和人物,写作手法;各安排一课时。经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集中,重点突出,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科学合理

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一定是科学的、合理的、优化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产生教学效益。科学、合理、优化的教学过程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教学结构精心设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对教学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一堂课要安排多少环节,几个步骤,这些环节、步骤如何排列,每个环节、步骤需要多少时间,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

2、教学环节严密有序。高效课堂的教学环节应该合理、有序、完整,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各环节之间用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串联起来,衔接要自然流畅,严密有序。比如,教学《拿来主义》,可以设计这样四个教学环节: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探讨“拿来主义”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意义。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如何实行“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有怎样的指导作用?四个环节层次清晰、逐层推进,四个问题紧密关联,纵向延伸,确保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展开。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高效课堂呼唤高效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

1、综合性原则。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比如情境教学法,它能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教学内容,却不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把握;探究式教学法便于理性把握文本却不利于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又如,合作探究教学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却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品格;自主探究教学法便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远不能和合作探究相比。这就要求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方法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用情境法展示作品描绘的优美画面,便于感受诗歌的意境;用朗读法诵读课文,便于体验诗歌的思想情感;用自主探究法品词析句,有利于诗歌的个性化解读;用合作探究法探寻诗歌的内蕴,思维和思维的碰撞会使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

2、灵活性原则。灵活性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不断变换和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就应该不同。比如抒情类文本的教学,要以品读教学法为主,重视诵读指导和美读品味,读中品,品中读;读出情感,品出内涵。小说则应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完成对文本的多维解读。戏剧则可采用表演法再现场景、人物和故事,如临其境地走进文本。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情境也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和调整。就阅读教学而言,一般来说,走进文本的初级阶段,适宜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法,让学生沉潜在文本中品味揣摩,自主探究,初步理解文本内容。走进文本的中级阶段,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集思广益,对文本进一步探究。走进文本的高级阶段,适合采用师生合作学习教学法,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成对文本的深度探究。

教学方法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随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变。教学方法机械死板,一成不变,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失去兴趣。

五、教学主体深度参与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是为了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参与面不够广,参与度不够深。这种参与是少数学生的部分参与,大多数学生充当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主体参与度低是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高效课堂教学主体的参与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深度参与。

全员参与是指教学主体学生全体成员都能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它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它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师生交流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品尝参与的快乐,享受参与的成果。全程参与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参与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各个环节,而且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安排,乃至教法、学法的选择。在学生全程参与的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领路人。

上述五个方面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只要扎扎实实地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就不难打造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00

[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15

[3]孙芳.阅读学习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151

[4]田艳.语文课堂阅读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2013,05

[5]李雪娇.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教文汇,2014,06

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 篇7

一.教师仍需继续充电。

知识就是力量。在这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只有不断汲取“活水”, 课堂教学才能永葆青春。而如今,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师考核机制的拉动, 不少教学关系仍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语文课堂只是教与学的机械叠加。这种课堂教师惯于静态传授, 学生惯于被动接受, 学生懒于动脑, 容易走神, 更不会自主发现问题。

基于现状,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继续钻研新课程标准, 研究成功的教育案例, 转变教学理念, 备课突出学生“主动” (动口动手动脑) , 授课重在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和谐高效课堂是爱心洋溢的课堂。

于漪老师说过:“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感情的交流, 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是教不好的。”要构建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要感情投入, 主动走到学生中间, 以平等的心态, 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 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切忌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 我们要倍加关心呵护, 用我们的真心唤起他们的自信, 用我们的热情点燃他们脆弱的心灵。本人从教十余年, 教学效果一直不错, 因为我挚爱着这项事业, 用真情感动着我的学生, 他们爱语文, 他们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和谐高效课堂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

教师应关照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课堂倡导各抒己见, 开展百家争鸣, 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古怪问题、不着边际的学生, 教师应有宽容心理, 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 要心平气和地因势利导, 使其巧妙地过渡到正确思路上来。对于学生独特的见解和那些闪现着创新意识的火花, 教师要倍加鼓励, 相机诱导, 使其思维向更深方向发展。

曾记得在讲校公开课《石壕吏》时, 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官兵为什么不抓杜甫?这个问题不扣当时教学目标, 但思维价值含金量较高, 我立刻表扬了该同学, 并让大家讨论, 然后明确了答案:杜甫穿着官服, 官兵即使抓人, 也不会抓他。最后, 该生又补充说“老师, 我明白了, 杜甫做官却不住旅馆, 可见他真是一个生活俭朴、忧国忧民的清官”。该生有些“歪劲”, 但“歪劲”却被充分利用, 他的聪明才智也就被挖掘出来。

四.和谐高效课堂是学生心理自由的课堂。

民主是创新的前提, 自由就是创造的土壤。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心理安全”得到保证, 他们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才敢动口去问去说, 才敢动脑去想课本以外的问题, 这样自主互动、拓展运用才成为现实。实践证明:没有自由, 就没有民主, 更没有创造。那些过于严肃的教学行为, 甚至体罚的做法, 只会损害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才能很难真正展现。

五.和谐高效课堂是激励人心的课堂。

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就要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 能给学生以帮助, 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 又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 如“你肯动脑筋”、“你真伟大”、“你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你比老师高明”、“你的回答真精彩, 我建议大家给他鼓鼓掌”!这些赏识性的评价, 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内心愉悦, 努力思考, 热情洋溢地表述自己的自由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许多名师之所以教学成功, 是因为他们自觉实践教育民主和谐, 课堂融入爱心、信任、微笑、激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 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 努力打造和谐课堂, 让学生真正展翅高翔。

高效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篇8

一、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及含义

高效课堂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知识分类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课堂教学三范畴理论, 中国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的课堂生命说等理论构成的。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效益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改的指导下,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出发, 通过教师精心准备、设计, 在课堂上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感,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师生共同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性, 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渴望, 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 (三维目标) 之间的协调发展, 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

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 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中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效课堂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会学习”。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 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2) 课前准备充分

要构建高效的课堂,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备课阶段我们必须多下功夫, 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 做到“三备”, 即备内容, 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 掌握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实现教学内容的高效性;备学生, 教师要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 对教学环节做精心准备, 周密布置,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帮助全体学生实现成长的愿望,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全方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备训练,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 做到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实现课堂训练的高效性。

(3) 课堂提问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 所提的问题必须有价值、有启发性且有一定难度, 整堂课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延展性的提问, 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达到想说会说、想答会答的境地。

(4) 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高效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疏密结合、张弛有度。对非重点的内容, 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而对重难点部分, 则必须“浓墨重彩”, 认真研读。在教学中, “张”的时间不可太长, 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 也不可过度, 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要减少“讲与听”, 增加“说与做”, 尝试“教与评”。

高效课堂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 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5) 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变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应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 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 促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 寻找解决策略,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要发言, 要听取同学的意见, 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 这样, 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 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讲求分工协作, 避免“单兵作战”。合作必须把握好时机, 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 合作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 而且不宜过多。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明确分工, 充分体现个体在小组中的地位,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有事可做”, 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每个小组,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及时规范不良学习行为,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 及时排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 并适当地进行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的学习紧张而有序。

(6) 学法指导潜移默化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重要的保障。为了引导学生“会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更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 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的训练, 通过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7) 激励评价恰到好处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普遍关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需环节, 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口头表扬, 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 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因此, 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拥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赞扬要适时而有度, 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 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8) 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

试论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篇9

研究生态课堂, 自然地就要弄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是自然界里的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地域 (或空间) 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另一个是生态平衡, 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我认为, 生态课堂其实就是把课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 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 包括学生、教师、课程、教学资源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适应, 并且和谐的统一起来, 促进师生共同协调平衡发展的高效的课堂。因此, 我认为生态课堂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然性特征

自然性是自然生态里最基本的特征。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 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因此, 生态课堂的第一特征即是自然性特征。教育呼唤自然, 师生渴望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的展现。生态课堂应摒弃盆景工艺式的缠扎, 回避惩罚强化般的鞭打, 远离铸模造型的禁锢, 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 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这样的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彰显,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 即所谓在课堂里“以生为本”。

二、整体性特征

生态学认为, 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生态课堂即是由“师生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交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考虑的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 而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包括教师本人、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种要素在本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设计, 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中各要素的效能, 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

三、和谐性特征

自然界里良好的生态系统, 必然是和谐的生态系统。因此, 生态课堂也应该是和谐的课堂。而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和谐关系上。教师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营造温馨、轻松、宽容、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师与生、生与生才能进行良好的互动。人际关系和谐, 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 没有任何压力, 自信快乐, 健康成长。教师尊重学生, 是师生和谐的基石, 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感受到课堂是幸福的乐园。

四、平衡性特征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理念。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必然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但同时, “生态学认为, 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也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因此, 生态课堂也应该是平衡的课堂, 而是动态平衡的课堂。如:在课堂教学中, 在不考虑其他生态要素的影响下, 输入学生没有掌握的信息和知识, 经过学生的内部“加工”,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 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 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 以促成动态稳定。

五、适应性特征

自然界里的各种生物之所以能生存繁衍不息,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能适应生存的环境。适应环境就能很好的生存生活, 生生不息;不适应环境, 就无法生存, 甚至灭绝。生态课堂要实现高效的课堂, 那么构成生态课堂的各种要素之间则要彼此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孩子的学习要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内容要适应孩子的认知结构和水平, 教学资源要匹配教学内容, 适应教学的需要。只有各要素之间彼此适应, 才能构建起高效的生态课堂。

六、适度性特征

自然界里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个限度一般都各种因素的相互限制而自然的形成。一旦系统中的某一方面的限度被打破, 都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失衡, 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 生态课堂中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行为都应该是有限度的, 以彼此适度为最好。例如, 教学中, 教师的讲要适度, 教学内容的多少要适度、班级学生的数量要适度, 学生的作业量要适度等。只有适度, 才能和谐发展, 反之则会抑制发展。

七、互动性特征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课堂中的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具体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上。例如, 教学中师与生的互动、生与生的互动、生与课程的互动、师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等。只有各要素之间实现充分的互动, 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发展。

八、生活化特征

教育生态学认为, 教育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对学生而言,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 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生态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 同时, 也提倡让课堂向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从生活吸取知识, 又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九、可持续性特征

自然界里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必定是可持续发展的。

乐学:生态课堂的醇然之境

——浅谈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汤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目前语文教学, 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还相当普遍, 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不是很高, 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应当先让学生爱上祖国语文, 觉得语文可爱, 最起码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 学生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语文, 享用语文, 营造酣然的生态课堂!

如何让学生主动走进课文, 乐于探索呢?下面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以问促思、以读品味”中体验语文乐趣的一些尝试。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言语, 思考:面对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小鱼, 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生自由朗读, 请读完的学生同桌交流)

生:他走得很慢, 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 捡起里面的小鱼, 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和同桌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联系上下文, 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同桌讨论后发言, 在读中与文本对话)

生:那么多小鱼需要他去救, 为什么小男孩还走得很慢?

生:为什么小男孩要“用力地”把小鱼扔回大海?

生:小男孩明知道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并归纳小结, 确定学习目标。板书:走得慢?不停地?用力地?)

师: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读文质疑, 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放权给孩子, 他们就能做到!]

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老师想与小朋友合作读一遍课文, 好吗? (师生轮读)

师:读完了课文, 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男孩明明知道了成百上千条小鱼, 他是捡不完的, 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

生:小男孩不停地捡, 就可以多挽救几条小鱼的生命。你看, 课文中写到“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说明小男孩已经“不停地”救了许多小鱼。

因此生态课堂, 也应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培养终生发展能力。在生态课堂上,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是孤立的, 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 是面向未来的, 是连续的。如果学生今天学习了, 明天就不想学习了, 那就不是生态的课堂, 那就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师: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

生: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他为了捡鱼, 已经顾不得抬头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 “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后面有省略号, 说明男孩救了许多鱼, 看出他在“不停地”捡。

生:“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 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他连回答问题, 也没有停止捡鱼, 希望能救更多小鱼!

(这时, 刚才提问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

生: (激动地说) 我知道小男孩为什么不停地捡鱼, 你看, 文中写了“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这一条, 这一条……”小男孩知道小鱼是多么希望活下去, 他“在乎”小鱼, “在乎”小鱼的生命!

师:说得真好, (擦掉“不停地”旁边的“?”, 板书:在乎。)

[说得多好啊!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 问题激话了他们的思维, 说自己的理解, 说自己的感受,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这不正是个性化阅读的魅力吗?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越来越深刻。]

师:小男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 他在乎小鱼。生活中, 还有哪些事物值得你在乎?

生:狗儿流浪街头, 我很在乎, 希望它有个家。

生:小鸟受伤了, 我很在乎, 希望它能快些好起来。

生: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失学了, 我很在乎, 希望他们能早日上学。

[用“在乎”练习说话, 孩子在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师:世间的万事万物, 所有生灵都值得我们去在乎, 去热爱。让我们来赞美赞美这位小男孩吗!

(生齐读4-6段, 琅琅书声中融入了孩子们对“在乎”的理解, 对生命的热爱) 。

师: (指着“走得慢”?“用力地”?) 还有两个小“?”号, 谁来解决?

(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双双小手激动地挥舞着, 都想畅所欲言一番)

生:小男孩“走得慢”是因为捡鱼很认真, 生怕漏掉一条鱼。

生:小男孩很在乎小鱼, 他怕走快了, 有些小鱼他看不到, 他对小鱼负责, 对小鱼的生命负责!

新型小学语文课堂的特征浅析 篇10

语文本是一门流淌着情感, 充满着灵动的学科, 作为语文教师本应快乐无比, 倍感幸福,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传统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将弊端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 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 若不, 就努力引导, 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是我国小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大遗憾。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 纵观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诸多, 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 从表现形式看,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改革, 摒弃了所谓的“填鸭式”“串讲式”等的陈旧方法, 但从本质上看, 始终未能突破“教师主宰课堂”的怪圈。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视备课的好传统, 但许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 课中按部就班, 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我们新型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全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与“自我”。因为整个课堂就是自我生成问题、自我参与讨论的过程, 教师将“首问权”倒置, 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 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学情予以引领, 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真正根植于教师的心底。

第二, 著名特级教师孙健锋深刻指出: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新型语文课堂应该是全程充分体现生生间、师生间多边互动与交往, 而不是以前的师生的双向交往, 在“我这时是阅读组长”“我这时是求助者”“我这时是分享者”“我这时是援助者”的角色交错中, 在“同学们, 我们小组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同学, 我能帮助你们”“同学, 我对你的回答有异议”“同学, 我对你的回答有补充”“同学们, 这里你们的思考还不成熟, 老师作作引导”的语言形式引领下, 通过多元互动, 最终达到人人都是“思维者”, 人人都是“表达者”, 人人都是“受益者”之目的。

第三, 我国教育界叶澜教授早就呼吁儿童的“六大解放”, 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活的、开放的语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无论学生内心装有多么丰富的生活感性材料, 作为老师, 如果不给学生倾诉与表达的机会, 再多、再好的材料也无法渗透到课堂中来。学习者可以自主生成问题, 用“我的观点我举证”的理念, 解放儿童的“嘴”, 为课堂与生活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第四,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的概念, 是我国教学目标表述的质的飞跃, 在教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只有全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才能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进而才能提升整个人的 (受教育者) 综合素质, 最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谈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设;培养

一、教师应具备活用课堂用语的能力

就课堂用语而言,无论是普通话还是英语口语都要说得规范、地道、标准,英语教师一口流利纯正的口语能给人以英语的享受,相反教师连发音都不正确,又怎能给学生做以示范呢?所以在給学生每天安排听音模仿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给自己布置听读任务,在不断地听读训练中提高、巩固语音的标准性,如何用好课堂用语,要看教师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去组织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点到为止,切不可啰嗦,这就要求教师讲得巧、讲得精,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中,低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英语,离开了情境,只是一味地反复朗读,几分钟就烦了,不认真听讲,教师适时地创造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Stand up,Please和sit down,please时,表现好的孩子可以成为小老师,孩子们生怕自己当不上用心去学,用心去读,小老师要配合老师进行活动,我说“class begins.”小老师说“stand up,please.”我说“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小老师在师生问候完毕时候说“sit down please.”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身信心。

三、培养实际意识

创设文化氛围,感受语言文化,小学生学英语主要靠的是熏陶,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个语言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教师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字,结合英文名字来讲解西方国家姓氏的来历,如:Anlice代表着真理,John是上帝的礼物,这样的介绍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不断地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真正的高效教学。

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 篇12

数学课堂作为小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中,优质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图片、实物教具的展示对开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原本就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渴望探知性,在数学知识中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课件、图像、图片、实物教具的展示,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乐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探索新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以下是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心得.

一、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能很好通过思维的多变和考虑方式,全赖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与建设.在教学课堂中,教学课件只是起着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这些需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将同学们思路引到既定的流程上,在同学们对数学课堂有了探索兴趣后,老师再有效地引导其积极探索,让老师与同学们之间思维碰撞,智慧地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从而不失课堂的创造性,又将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灌输到学生们的思维中.

因为小学生年龄的特征,注意力不够持久,优质课堂中教师发挥了课堂主导作用,通过提前设计学案等操作方式,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序探索,实现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传授知识是一个细化铺开的过程,形成智慧则是一个简化浓缩的过程.不同时期优质课程教学主题均不相同,既存在共性,也有着一些差异体现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堂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特征.

(一)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将文字内容图像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原本枯燥的文字叙述就这样简单而深刻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1. 余数问题

余数有(N-1)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N-1).周期性变化时,不要看商,只要看余.

例如如果时钟现在表示的时间是18点整,那么分针旋转1990圈后是几点钟?

分针旋转一圈是1小时,旋转24圈就是时针转2圈,也就是时针回到原位.1980÷24的余数是22,所以相当于分针向前旋转22个圈,分针向前旋转22个圈相当于时针向前走22个小时,时针向前走22小时,也相当于向后24-22=2个小时,即相当于时针向后拔了2小时.

即时针相当于是18-2=16(点).

2. 路程问题

(1)相遇问题

相遇那一刻,路程全走过.除以速度和,就把时间得.

例如甲乙两人从相距12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20千米/小时,多少时间后相遇?

相遇那一刻,路程全走过.即甲乙走过的路程和恰好是两地的距离120千米.除以速度和,就把时间得.即甲乙两人的总速度为两人的速度之和40+20=60(千米/小时),所以相遇的时间就为120÷60=2(小时).

(2)追及问题

慢鸟要先飞,快的随后追.先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差,时间就求对.

例如姐弟二人从家里去镇上,姐姐步行速度为3千米/小时,先走2小时后,弟弟骑自行车出发速度6千米/小时,几时追上?先走的路程,为3×2=6(千米),速度的差为6-3=3(千米/小时).所以追上的时间为:6÷3=2(小时).

(二)简单的知识兴趣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应关注小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课例比较研究中,通过日常生活中购物,让学生们在生活场景中熟知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达的意义,使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加减乘除法,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作为下一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引导.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口溜可运用到生活中,例如:

1. 多位数读法

读数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要从最高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掺和.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2. 思路举例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种应用题,是大小两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已知差与两数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这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所以“比……多”与“比……少”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的逆推题,题目结构相同.已知条件为“多几”与“少几”的应用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已.学生解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多”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凭个别字眼判定算法.

走进学生们的童心童趣,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节课都满怀期待,以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程的到来.

三、总结

上一篇:农村农业技术下一篇:城市规划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