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特征(精选7篇)
链式特征 篇1
摘要:电视音响录音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由于诸多环节因素的影响, 工作中很难做到完美, 通过对电视音响技术的制播流程分析, 首次提出“链式”技术特征, 认为加强“环节”管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较好途径。
关键词:电视音响,链式特征,环节管理
1 引言
从事电视音响工作以来, 总体感觉是紧张、忙碌, 经常被现实工作中各种困难现象所困扰。不久前, 我台发了一个问卷调查, 其中一栏是“你认为在从事的技术专业中, 工作难点在哪里”。想来想去都无法用一个“难点”来概括。脑海里呈现的是一连串的难点, 在不断梳理这些“难点”的过程中发现:电视音响录音工作, 无论是从业人员的知识构成, 系统设备驳接, 信号流程, 以及节目的生产和工作过程, 都带有一种明显的“链式”技术特征。大家知道一根链条是由若干个环节组织而成的, 它的特点就是整个链条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存在质量问题, 都可能由此而引起断链, 从而导致整根链条失去它的功能作用。
电视音响工作之所以难做, 原因就在于工作中影响它的“环节”因素太多。工作时的任何一个细小环节上的疏忽和失误, 都能很大程度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结果, 甚至能让我们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在电视台内, 和其它技术专业相比, 电视音响录音专业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专业。因此大多数人对它的性质特征, 缺少必要的认识与了解, 容易对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存在误解甚至偏见。
因此很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篇文章, 让更多人对电视音响技术的“链式”特征及工作特点, 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共同促进电视音响录音技术的发展提高。
2 音响录音技术的知识环节链
音响录音技术是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学科, 它涉及到电子工程学、计算机学、声学、电声学、建筑声学、音乐理论、乐理知识、乐器声学等多个相关知识领域。从它的结构来看, 它是由若干个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叉组织而成。因此录音音响专业也被称为边缘学科专业。其从业人员应该是典型的知识复合型专业人才。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音响录音设备的一些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化, 工作门坎有所降低, 部分无线电专业人员以及音乐工作者也能较好地溶入到这个专业领域中来, 于是就有人片面地认为音响录音工作是个入门容易, 技术操作简单普通技术工种。
其实在电视技术领域中, 声音技术恰恰是一门较难掌握的技术, 摄像师工作时可看着寻像器、构图、聚焦、调整光圈。而录音师工作时是无法直观地了解到声音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声场中的来去变化的, 必须靠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快速的判断调整。
从很多方面看音响录音专业和医生的专业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 都需要丰富的“临场经验”和“临床经验”。不同的是医生的专业门坎较高, 专业权威性也较高。总之具有这类专业特点的工作, 非常强调的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你的知识环节链中, 如果知识盲点、断点较多的话, 解决问题时就可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三, 影响你的问题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比方说, 你可能精通电子技术, 也熟知音乐, 但缺乏对“建声”知识的了解。那么在一个存在明显声“缺陷”的场合录音时, 就可能因此而少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因此要做好电视音响录音这个行业。就应该不断完善和加强录音音响专业的知识体系建设。
3 音响录音设备的系统环节链
一条质量上乘、配置合理的音响设备系统环节链, 是保障节目声音录制质量的关键所在。一套简单音频设备系统, 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构成, 见图1。
一般的设备配置原则是这样的, 首先是根据你的工作需求, 对所需系统设备的档次等级 (高、中、低) 做一合理定位。然后所有的系统设备尽量能在同一档次标准上进行搭配, 最切忌的一点就是系统里高、低档设备的混合搭配, 在整个的系统环节链中, 哪怕就存在一个低端设备环节。整个系统的通路指标, 如:“频率响应”, “失真度”、“信噪比”等多项指标, 都可能因此而严重下降。也就是说, 一套设备系统的性能指标往往决定于设备系统中最差的那一个环节, 如我们经常所说的“短板效应”在这里不妨说成“弱环效应”。
目前在一些大型音频设备系统项目招标时, 更倾向对整套系统分段进行招标。基本划分为“调音台”、“周边设备”、“话筒、扬声器”三大类别, 这样可避免, 所有设备由一家代理商包干时对部分设备环节, 采取少配、低配的方式, 捆绑最低价中标现象。分段招标使设备选择面更多, 设备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4 电视音响系统的信号环节链
当话筒将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后, 我们首先要将它进行放大、音质调整, 记录合成, 这是一个简单的信号制作过程, 看起来并不难。
但电视音频信号的处理和控制, 却相对困难得多, 其根本原因也是“环节”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通过看一个现场直播过程中的声音信号流程来清楚地描述这个过程, 见图2。
在此信号环节链中, 声音信号可能会在多个部门环节经历调整处理后才能进入最后的节目播出环节,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稍有不当, 均能引起整个声音信号劣化。信号在流经的每个环节中那怕是一个细小的误差, 到了信号播出终端都可能形成一个很大的累积公差。
一些节目部门人员对音频设备的非专业操作也是导致声音信号质量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当调音台接入一个线路信号时不懂得调整台口增益, 更不知道将台口20dB预衰减开关按下去。只是一味减少输入推子量, 殊不知此时信号已在台口严重地过载失真了, 接下来也只能一路失真下去了。另一种情况就是, 调音台的口子电平开的太小, 一味地靠后级输出推子来提升电平, 由于后级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较高, 因而在提升信号电平的同时, 噪声电平也会按相同的放大倍数得以提升从而引起声音的“信噪比”指标下降。由于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环节多, 声音质量的责任划分上不很明确, 所以声音方面出了问题, 板子多数会打在音响部门身上, 或者是各打五十大板的“模糊”处理。
针对上述情况, 音响部门除了做好自身环节的工作外, 也应注重和了解外部的相关技术“环节”, 如德国电台每个音频机房都配有一卷帘式的系统方块图, 任何一个外来录音师都能快速了解和使用系统设备, 受此启发, 像我们声音信号流经环节较多的演播厅工作系统, 应有一个内容包括从现场调音系统到节目播出系统的声音信号环节的“电视音频制播全流程”音频系统方块图, 使我们对节目声音信号环节链能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
5 电视音响录音的工作环节链
电视音响工作, 经常会受到一些工作关联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使得其工作品质提高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舞台舞美的方案设计, 材料选择, 会影响声场的好坏。
(2) 大屏和灯光的杂波及噪声会破坏声音质量。
(3) 摄像机机位对话筒位置的合理放置形成了限制。
(4) 节目部门一些声音劣质的“片头”、伴奏带的强行使用。也使节目的整体声音质量大打折扣。
(5) 外部设备系统的接入影响:许多大型直播现场的前端调音设备多由活动举办方商业租借而来, 档次偏低, 也是质量问题的多发环节。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工作环节链中, 录音师的能力和作用就变得非常有限了, 因此业内曾有这样的说法:“电视声音, 有声声不断就行啦。”这也反映出电视音响技术人员对无法控制的工作环节因素的一种无奈心理。
例如前年我台举办了一次“百姓关注”下地州的大型异地直播活动, 社会反映非常好, 取得了巨大的宣传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直播过程中还是暴露出许多声音环节的质量的问题, 其中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对声音质量难于控制和难于改变。像直播用的全玻璃结构的直播间是由行政部门设计制作的, 没有对房间的声学设计和声学处理加以考虑, 因而声场质量较差。直播过程中插播的广告节目电平相差较大, 存在部分失真, 部分下传节目带也因设备原因有明显失真, 当地新闻采访节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由于前面的声音指标较差, 我们后面的处理手段就变的非常有限, 基本上无法作为。我们唯一能较好控制的就是主持人面前的那两支话筒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的插曲, 节目开始前要让主持人试镜头、试声音, 摄像人员突然发现主持人背后的LOGO贴的太高了, 但此时已没有时间再进行改动了, 于是只好让主持人升高座位来将就画面, 如此一来声音效果变得更差了, 从我们音响技术方面考虑, 是想让主持人尽量贴近话筒说话, 以便使房间声缺陷的影响减至最小。于是我们坚持强调要以声音质量为主,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 节目负责人最终听取了我们的意见, 决定背景的问题放到第二天去解决, 此时声音更重要。通过这件事我们切实体会到的一点就是“做声音难, 做电视声音更难”, 欲提高电视声音质量, 还需从工作环节抓起。
6 逐步建立形成电视音响技术的“环节”管理链
电视声音技术这种多环节的链式特征, 决定了它在电视领域中, 管理难, 发展提高慢的特点。
曾听到不少人说, 电视的音响技术, 就是不如广播的音响技术,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片面和简单。自己曾在电台工作多年, 对情况也有所了解, 通过一些对比, 我们就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在工作难易程度上是有差别的, 电台音频技术的特点是“核心大、外沿小”, 管理相对容易, 节目制作多为个人单独完成, 且少有在同一厅堂内既扩音, 又录音的情况现象。因而操作起来相对简便。电视音频技术的特点是“核心小、外沿大”管理难度大, 节目制做通常为多人合作完成形成, 其操作也相对复杂。但央视的情况有所不同, 它有一个管理级别较高的音频部, 对相关工作环节有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 另外它下面又分设若干个科室, 分工较细, 可采用“铁路警察, 各管一段”的工作方式, 因此受环节因素的影响不大。
但多数省级电视台对音频技术的管理模式还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纵向管理模式, 缺少一种与声音环节相对应的横向管理机制。因此电视声音技术水平的提高, 还需在管理机制上有所改变与突破。目前电视技术正在向数字化、高清化方面快速发展, 声音技术成了影响节目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 它既能成为节目质量中的一个“亮点”, 也能成为节目质量的“瓶颈”, 重视电视声质量, 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多声道环绕声技术, 被广泛运用到许多比赛项目的电视转播中, 让我们在获得高质量视听享受的同时也看到了电视声音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电视音频技术的“环节”管理体系。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需要。
目前,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工作方式上的积极改变, 让电视音响技术进入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
(1) 我们在一些重要的大型节目直播时, 可考虑临时增设一个管理级别较高的“音频技术统筹”岗位, 使其能够有效地协调和解决各相关环节问题, 形成一个权威的管理环节链。
(2) 技术管理部门可通过定期的开展声音质量周, 质量月等活动来强化各声音环节部门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利于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声音技术环节链。
(3) 提高工作服务意识, 加强与各节目部门的密切合作与沟通, 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环节链, 像今年我们与唐亚平工作室合作完成的第一部高清电视纪录片《彩鹳飞来》, 我们在片子的音乐、音效的设计制作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节目部门的编导、领导也因此和我们成了知“音”朋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音响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 这对电视声音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作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电视音响技术一定能进入一条科学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链式”反应 篇2
其实, 在为老妇人修沙发时, 他们从标签上发现那只沙发并不是他们店卖的产品, 而是从别的家具店买的。儿子曾经不解地问父亲:她根本就不是我们的顾客, 我们为什么还要一分钱不收地为她修理沙发?父亲看着儿子的眼睛, 郑重说道:“不。过去她不是我们的客户, 但是现在已经是我们的顾客了。”儿子仍然听不懂父亲的话中的意思。几天过后, 那位老妇人再次光临这家家具店,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 这一次她从店里买走了价值几千元的一套新家具。而且, 那位老妇人还变成了这家家具店的“活广告”, 逢人就介绍他们讲究信誉, 售后的服务工作做得如何的好。在她的介绍和积极宣传下, 她的亲戚朋友, 左邻右舍, 不少人都来光顾这家家具店, 甚至成了店里的常客。
可以说, 这家家具店的老板是很有经营智慧的, 他在明知维修的沙发不是自己店卖出的商品的时候, 仍然热心地为那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免费维修, 以自己的行动感化了老人。看起来是吃了亏, 只有付出没有得到回报, 但是却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进而把过去的非客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客户。
上海食品犯罪走向“链式作业” 篇3
2015 年, 上海全市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打击力度, 全年共批准逮捕上述两类案件275件335 人, 提起公诉395 件475 人。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周永年介绍, “去年3 月起, 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部署, 在全国检察机关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
据了解, 食品犯罪案件涉案食品种类繁多, 涉及面广, 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犯罪主要表现在麻辣烫、牛肉汤、小龙虾等食品内添加罂粟壳等有毒有害物质; 非法销售病死肉、过期肉, 走私并销售疫区牛肉、含瘦肉精牛肉, 以鸭肉、猪肉假冒牛羊肉等; 面制品中滥用明矾等含铝食品添加剂。”周永年说, “以上三种类型案件占食品安全案件数量的八成以上。”
周永年称, 食品领域犯罪呈现出由“单打独斗”向“链式作业”发展的趋势。犯罪分子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分工协作, “互惠互利”, 形成了相对稳定、隐秘的利益链。
浅析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篇4
一、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概述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理论一直是价值链理论。近年来,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才被国内外学者逐渐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 并将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提出。德尔和瑞维斯 (Dyer and Reeves, 1995) 是研究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第一人。德尔和瑞维斯在组织绩效测量的方法研究过程中发现, 组织绩效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 即人力资源实践影响雇员产生, 雇员的产出从而对组织产出造成影响, 组织产出同时又影响到了财务产出, 最终造成公司市场产出的变化发生。在该基础上进行分析, 他们提出了早期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继德尔和瑞维斯之后,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其中贝克和胡塞利 (Becker and Huselid, 1998) 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提出了到目前为止最为详细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该模型表明:商业战略驱动人力资源系统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雇员的技能、动机、工作的结构和设计产生直接影响, 而这些因素又会对雇员的行为造成影响, 进一步将组织的运营绩效, 推动企业盈利及增长, 最终造成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
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主要是为了将自身的战略目标得到实现, 组织对自身岗位和部门进行分类, 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链形成, 依照业务环节关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组合成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业务链, 与内部市场化原则相结合, 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和方法。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每一条人力资源链的存在都是单独的, 开展人力资源配置、开发和使用, 将所有的人力资源链连接在一起, 就组成了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是根据组织价值链的构成管理所产生的, 不仅包括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更是一种全员化、网络状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相比于传统的一站式管理, 链式管理在人力资源活动上更加趋于柔性化, 能够提升各部门和员工在人力资源活动中的参与度, 提升管理的透明性。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节点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链是由多个节点构成的, 对应企业的岗位, 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着三种比较常见的关系, 即从属关系、考核关系和对等关系;二是环与环之间的关系。环所对应的是组织中的部门, 与节点一样, 环与环之间同样存在着三种关系, 包括从属关系、对等关系和考评关系。
二、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原则及特点
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产生直接联系。合适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存在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所在。链式管理将过去垂直的“一站式”管理过于刚性的弊端改变, 使管理单元间横向的联系加强, 使管理具有柔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就是在价值链理论和链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人力资源管理链, 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创新。其管理原则与特点如下。
(一) 管理原则
经济全球化对组织冲击最大的并非是产品, 而是对经济体制造成的冲击, 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怎样创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才能使组织的人才不会流失, 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这就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组织只有从战略的高度, 将适合新形势和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出来, 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 实现组织的发展。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融合了价值链理论及链式管理理论, 所以要想将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工作做好, 确保管理效果, 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人力资源的链式管理, 实际上是通过构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链, 通过对每一条管理链作用的利用, 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协调, 确保其能够为组织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服务。
2.系统性原则。在链式管理的管理链中, 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并非随意进行, 而是充分考虑了组织的文化、结构、制度及战略等因素,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和人力资源管理链中的其他相关环节共同完成的。
3.激励原则。人力资源部、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员工是每一条人力资源管理链中所包含的对象, 在三方的共同意愿下实施管理工作, 通过激励性措施,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
4.优化原则。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似,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主要目的, 是为组织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 确保组织的价值创造。因此, 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 尤其是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 确保人员能力与岗位需求相互匹配, 做到人尽其才。
(二) 管理特点
对比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链式管理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组织的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将人力资源引进、配置及考核等环节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协调得以实现。具体来讲,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配市场化。在链式管理中, 接受服务付费是基本的管理理念, 提供服务赚钱。如果上一道工序要求相应的中间产品或服务, 那么可以委托下一道工序去实现, 但必须要与服务的价值相结合, 支付相应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组织中每一个岗位的服务都有与之相应的价格, 服务需求者向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而为了确保自身能够有更多的服务机会产生, 下一道工序则会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为上一道工序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 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2.管理链式化。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管理链形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通过人力资源价值链, 将组织价值实现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进行明确, 而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链, 则可以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3.管理人性化。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推动下, 将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得以实现, 进一步推动了精确管理转变为模糊管理的发展, 在管理中, 突出人性化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管理效果。[3]随着我国新经济的发展, 21 世纪的企业管理会面临着知识管理及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柔性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发展途径
(一) 组织价值创造
人性化管理倡导“以人为本”,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化, 建设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具有人性化管理、对称性及链式管理等特点。对于组织而言, 想要构建人力资源管理链组织价值的创造过程, 是极为复杂且繁琐的。在组织中, 存在着大量的部门和岗位, 这些部门与岗位之间存在相互独立且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协商, 创造出组织价值。对此, 应该结合生产流程与服务流程, 对不同部门和岗位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特别是关系到各个岗位。然后, 与分析结果相结合, 根据有利于生产、价值创造、有利于员工的原则,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链, 同时, 与不同管理链的性质相结合, 运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 环与节点界定
在组织中, 环代表了不同的部门, 节点则代表了不同的岗位, 两者是一个范围的集合。为了确保每一个独立考核单位的作用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减少推诿扯皮现象,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应该结合组织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 与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和工作流程相结合, 对辅助部门的工作进行范围的界定和内容的调整, 对相应的职责进行明确。以建筑工程建设为例, 应该做好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的职责界定, 若要求设计部门对工程质量考核工作进行承担, 在服务期内, 若建筑工程有质量问题产生, 应该由设计部门承担全部责任。
(三) 构建运转模式
对人力资源管理链的运转模式进行构建, 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化开展。例如,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可通过竞标的方式, 将回采专业对工作面的使用权得到确定, 使配置的最佳化得以实现, 保证生产效率。同时, 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制度, 为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组织应该立足自身实际, 对岗位进行合理分析, 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 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 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同时加强对于员工的考核工作, 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薪酬和职位晋升挂钩,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企业应该及时更新观念, 转变人才管理模式, 引入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对人力资源进行引进、配置、开发、考核等,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 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马晓东.现代人力资源的链式管理研究分析[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2) :66-67.
[2]胡琴.论企业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的实施[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2009 (4) :35-37.
[3]瞿刚.浅议人力资源链式管理[J].中国商界, 2009 (7) :224.
[4]杨剑.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企业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 2012 (22) :147-148.
[5]王新华, 佟强, 张延庆, 袁清和.企业链式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
双链式冷床的概述与计算 篇5
关键词:钢管,双链式冷床,结构分析,计算
1 引言
钢管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在冶金、建筑、能源工业中,钢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石油开采工业中,无缝钢管更是这个行业中的支柱材料。近年来我国无缝钢管生产设备发展很快,产品类型也很多。钢管冷床是钢管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一种常用的运输机械,主要作用是用来冷却热轧后的钢管,也常用于工艺流程中钢管的长短距离运输,起到缓冲生产节奏等作用。钢管冷床的类型主要有链式、螺旋式和步进式等。链式冷床分单链式和双链式两种。本文介绍的是链式冷床中的双链式冷床。
轧制后的钢管在冷床上进行冷却时,除了轧制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弯曲外,钢管本身组织转变不一致,也是造成弯曲的原因。有些钢种在冷却时,过冷奥氏体组织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还会产生一部分贝氏体,贝氏体组织应力较大,钢管冷却不均匀,先冷却的部分可能发生弯曲。所以冷却能力和冷却效果是冷床选取和设计的关键。双链式冷床钢管的旋转效果较好,冷却均匀,钢管平直,表面擦伤小,因此被广泛使用在现代化高产能的无缝钢管生产线上。
2 双链式冷床的结构分析和基本尺寸的计算
2.1 结构分析
双链式冷床主要由传动装置、链轮、正向链链条、反向链链条、机架和拨料盘等组成。工作方式是传动装置驱动装在传动轴上的若干个链轮旋转,通过链条和导轨把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这样,通过拨料盘放在链条上的钢管就能在链条的带动下实现平移运动了。结构如图1(a)、(b)所示。
正向链与反向链的非工作段链条有三种支撑方式,第一种是全部自由悬垂如图2,由链条自身的重量使工作段链条张紧,这种形式适用于短距离运输。第二种是全部托起如图3,这种形式适用于长距离运输,避免因运输距离过长,链条张力过大,磨损链轮和链条。第三种是靠近正向链和反向链的主动链轮处的非工作段链条采用一部分悬垂,其他部分用导轨托起如图4,这种形式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短距离和长距离的运输。
1.传动装置2.链轮3.正向链链条4.反向链链条5.机架6.拨料盘
2.2 基本尺寸的计算
2.2.1 冷床宽度
双链式冷床由多组正向链链条和反向链链条组成,每组链条的间距由钢管的最小长度决定。采用几组链条即冷床的宽度取决于冷却钢管的最大长度,一般冷床宽度比冷却钢管的最大长度多1~2m。
2.2.2 冷床长度
冷却时间的选定是决定冷床长度的关键,冷却时间的计算一为按热传导公式计算,二按实测值,在设计和生产中冷却时间一般采用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的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t-冷床冷却时间,h;g-钢管单位长度的重量,kg/m;F-每米长度钢材的散热面积,m2;△t-重量为1kg、散热面积为1m2的钢材冷却时间,h。通常钢管出冷床温度为100℃,环境温度为50℃。其数值可由表1查取。算出了钢管的冷却时间,冷床长度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Q-轧机的最高小时产量,t/h;a-钢管在冷床上的间距,即链式冷床的齿距,m;t-钢管冷却时间,h;G-每根钢管的单重,kg。
工厂生产的钢管产品规格差别较大,冷床长度的设计原则应使大多数产品满足冷却要求。根据设计经验,在生产小规格钢管时,冷床的冷却能力不够,而生产大规格钢管时冷床的冷却能力反而富余,这是因为在轧机小时产量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小规格钢管的节奏大于生产大规格钢管的节奏,使得小规格钢管在冷床上停留的时间远远短于大规格钢管在冷床上的时间。因此要分别计算钢管的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的冷却时间和轧机的最高小时产量来最终确定冷床长度。每组冷床的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将使链条张力过大,传动机构负荷过重,因此,当需要较大的冷床面积时,应将冷床分成若干组。
3 双链式冷床的工作原理
双链式冷床的正向链与反向链各有一套传动装置,正向链主动链轮安装在钢管横移方向的前端。正向链的拨爪带动钢管平稳地前进。反向链的主动链轮安装在钢管横移方向的后端。反向链的链板高于正向链的链板,主要承担钢管的重量。冷床正常工作时,反向链的运动方向与钢管相反,这样随着正向链带动钢管向前运动,反向链上产生的摩擦力使钢管产生持续的旋转运动。冷床非正常工作时,正向链停止前进,反向链持续工作,钢管靠自身重量始终压在正向链的拨爪上,靠反向链带动持续旋转。这种持续旋转避免了钢管在前进过程中的拉弯和擦伤现象,同时也避免了钢管与链板接触的断面上产生冷却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双链式冷床的设计必须满足无论正向链是否工作,反向链都能带动钢管持续旋转。冷床设计需要根据以下公式进行。
已知条件:钢管最大直径D,半径R=D/2;单根钢管最大重量G;钢管与支撑面的滚动摩擦系数μ=0.05;钢管与支撑面的滑动摩擦系数μ1=0.15。冷床设计参数:拨爪滚轮半径r,支撑面到拨爪滚轮中心线距离h。
钢管在冷床上的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
图5中,钢管受重力G,支反力N,反向链工作时的力F,拨爪滚轮对钢管的支反力N1。MF为力F产生的滚动力矩,M1为拨爪滚轮对钢管产生的摩擦力矩,M2为反向链对钢管产生的摩擦力矩,M为正向链工作时,拨爪滚轮对钢管的推力产生的滚动力矩。按静平衡条件:
由式(3)、(4)、(5)解得:
将式(9)、(10)及已知条件代入式(6)、(7)、(8)得N1、N2、F。
将N1、N、F及已知条件代入式(11)、(12)、(13)得MF、M1、M2。
由图5可知,冷床正常工作时,钢管受到的力矩为M、MF、M1、M2,当满足M+MF>M1+M2时,钢管就可以产生旋转运动。正向链停止工作时,M=0,只要满足MF>M1+M2,无论正向链是否工作,只要反向链正常工作,钢管都可以在冷床上持续旋转。
4 结语
确定了双链式冷床的尺寸和链条主要参数后,就可以设计并计算出链条数量及重量。结合冷床负荷及速度分别计算出正向链和反向链的链条拉力,为下一步传动机构的计算做准备。双链式冷床在钢管制造和加工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本文的目的是对这种冷床的结构和设计关键点做一论述,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伸和改进,设计出更适合实际应用的机构。
参考文献
[1]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等.中小型轧钢机械设计与计算[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8.
地质灾害能量链式演化规律研究 篇6
关键词:地震灾害,能量链,演化过程,介质载体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我国对于结构抗震设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抗震设计方法,但对于已建成建筑或拟建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的有效化实施仍处于瓶颈阶段,并未实现抗震加固设 计 (如阻尼器 的设置)的高效化 实施。 从地震能量致灾演化的本质角度对地震能量的致灾机理进行研究,结合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进行理论探索,分析能量链演化各阶段对地基土及结构构件的变形影响,为地震作用下薄弱环节的探索提供帮助。
1能量链的演化
地震灾害能量环链效应关系,是描绘和反应多灾害能量致灾演绎行径的重要表征,在能量致灾演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研究灾害能量致灾演绎的关键。从自然灾害单一能量致灾规律研 究基础提升到对灾害能量致灾叠合演化过程的研究。灾害能量致灾叠合演化主要通过灾害能量环链关系的演化、“质点—环链—面—体”之间的演化关系、灾体之间综合循环演化以及能量破坏体的激进变形演化来实现其演化行径和特征显示,而能量致灾演化规律将具有普适性,适合分析多种灾害的成因。
1.1地震能量“质点—环链—面—体”关系演化
地震能量链的演化符合突变理论原理,虽然地震能量在介质载体中传播规律具有复杂性,但能量链的演化却显现出能量致灾过程的 规律性。在地震能量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聚集、耗散、耦合等量变过程,能量将实现链式演化关系,各阶段具有量变演化与质变演化,整个灾害的致灾过程也具有量变与质变演化关系。整个能量链的演化是认识地震灾害的诱发与实现灾害隔断的基础。
1.2地震能量致灾综合循环关系的演化
地震能量演化过程存在能量的叠交,能量在介质载体中演绎形成无数能量极值点。当无数能量极值点在某一区域介质中继续演化形成能量环链, 无数能量环链之间叠合演化最终形成能量破坏面、 能量破坏体。能量破坏体在不断的演化激进变形, 将以某种形态的综合破坏作用于地面及基础设施; 破坏作用之后,能量中的部分能量继续作用在介质载体中,并循环演化,体现了灾害能量的破坏性、循环演化等特点。
2链式演化与介质载体的形态变化关系
从能量角度探究地震灾害诱发的本质原因,对于人类认清地震、预防地震、减少灾难具有较大的意义。首先,地震的爆发主要以能量或者波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地震灾害诱发的各个环节中,地震能量总是存在于复杂的传递过程中,地震能量在介质载体中不断演化,其演化形态与介质载体的物质形态转化具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灾害的诱发主要以能量的形式拓展,而能量的演化过程离不开介质载体的物质传输。
从动力学角度来分析地震灾害诱因与介质载体的关系,地震灾害爆发的形式主要是地层的剧烈运动,而能量在介质载体中复杂的传递过程,使得介质粒子不断地吸收能量,当地层能量的大小超过地层介质粒子间的摩擦力时,介质粒子将发生相对间的位移,粒子位移从开始至结束整个过程存在能量的传递与耗散,使得介质载体位移不断扩大,即地壳运动的不断扩大。
介质载体粒子不断吸收能量,并引起地层的开裂,当某一区域的介质粒子产生局部集中位移,使位移达到了地壳破裂的程度,则导致地壳从开裂扩展到破裂,介质位移形成了一条或若干条滑动面, 当滑动面上的介质粒子继续吸收能量,使位移进一步扩展,整个地壳将发生剧烈运动,导致地震破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灾害产生的实质是能量演化引起介质载体不断运动的结果。
介质载体粒子的波动不会一直进行,但地震能量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地震能量在介质载体中不断演化,当地震爆发停止时,能量演变仍在进行,只不过介质载体粒子的位移暂时处于平衡消逝状态。在灾害诱发至爆发结束的整个环节中,介质载体对能量的吸收与耗散也是分阶段交互演化的。介质载体位移与地震能量破坏力的作用共存于一体,即破坏力作用于结构,使结构构件产生破坏的同时也在耗散能量,破坏力的产生与能量的耗散同时产生、同时消逝。此时,地震灾害爆发后,灾变能量又将继续在介质载体中聚集与储存,为下一灾害的孕育提供了演化的启蒙条件,即在自然界中各灾害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
另一方面,地震灾害爆发后,地震能量 作用通过介质载体作用于基础设施,此过程介质粒子与结构构件同时吸收地震能量,并以介质粒子位移与构件变形等方式耗散能量,直至灾害爆发,此灾害发展阶段能量演化突然结束,但介质载体不会因能量演化结束而消 失,而是恢复 其中性态 存在于自 然界,这正好体现了介质载体的物质中性性质和物质不灭关系。
3能量链演化致灾行径分析
地震灾害能量在介质载体传输演化过程中表 现出能量链式阶段性,能量链演化各阶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延续性。链式演化过程体现了灾害诱发的必然,地震能量各阶段演化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孕育、中期发展、晚期爆发三个阶段,各阶段地震能量演化形态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但整个阶 段的能量 演化体态 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主要从能量演化影响程度、灾变速率、演化强度及演变时间四个指标参数来反应地震能量演化阶段的形态特征。
3.1地震能量演化早期孕育阶段的形态表现特征
地震能量在介质载体传输初期对介质粒子的 扰动较小,这就决定了能量演化的早期孕育要经过漫长的阶段,并表现出 能量致灾 演化一般 速度较慢、影响强度较小的特点。由于介质载体形式多种多样,能量在不同类型介质中传输演化形 态不一, 能量传输演化可以由固体介质向液体介质传输,也可由液体介质向气体介质传输,或者能量演化到一定程度,可以导致“介质扰动”现象,即地震能量可在固态、液态及气态介质中演化传输或引起体态转化,但这种介质质变现象在地震能量演化早期孕育阶段具有微弱潜存性,且不易显示出来,介质扰动的阶段性特征如表1所示。
3.2地震能量演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形态表现特征
地震能量中期阶段又称地震灾害潜存阶段,该阶段介于早期能量演化传输孕育与晚期能量演化积聚爆发之间的阶段,该阶段能量演化由能量质点向能量链、能量链向能量面阶段演化,这种演化过程在此阶段表现很强烈,伴随着能量的快速聚集, 能量聚集也表现出对介质载体的扰动程度,即体现介质载体向破坏断面的演化。该阶段对于地震能量演化的影响较明显,以介质载体出现的各种奇异现象为标志,比如地质岩体出现错位、大气圈层变化及震前区域出现动物行为异常等现象,种种现象均能体现地震能量在中期演化的影响程度大、演化速率大、演绎时间较短及表现形式明显等特点。
3.3地震能量演化晚期爆发阶段的形态表现特征
地震能量在介质载体中传输演化至晚期,能量演化由能量破坏链向能量破坏面过渡、能量破坏面进一步演化为能量破坏体,同时在破坏状态处于临界状态时,还伴随着能量破坏体的继续演化,其能量演化形态将产生复杂变化,可能发生静动态的转化,此阶段能量大量聚集,演变程度较剧烈。地震能量在介质载体传输演化过程中对介质载体的扰动很猛烈、波及范围很大,其演化程度越厉害,波及区域就越大,即造成地震的影响区域就越大。该过程是地震能量在介质载体中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影响最强烈,演变速率及强度最大,时间最短,体现在该阶段地震爆发的瞬时性、破坏性,能量演化各阶段的特征如图1所示。
4结束语
链式结构上排序算法的研究 篇7
1 冒泡排序算法在单链表上的实现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各种排序算法在链式结构上的实现,必须先定义链表的结点,可定义如下的链式结构:
在众多的排序方法中,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最简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顺序表上冒泡排序的实现非常简单,在链表上的排序思想也一样。在单链表上的实现思想可描述如下:对于链表每一个结点可看成是竖着排列的“气泡”,然后分别从头结点向尾节点扫描。在扫描的过程中时刻注意两个相邻元素的顺序,保证前一结点元素的数据域小于后一节点元素的数据域,这样经过一趟扫描后就使较大的元素沉到链尾,然后记住链尾结点的位置。下次又从头结点向后扫描,由于在前一趟扫描过程中最大的元素已经沉到链尾并记住了该元素的地址,所以这次扫描最大的元素不再参加排序,将剩下的元素进行排序,排序的过程中保证使得后一结点元素的数据域大于前一结点元素的数据域。这样反复的扫描,并不断缩小排序空间,直到整个序列有序位置为止。这样看来,在排序中,只需记住最后排好序的元素的位置即可。具体算法设计如下:
2 插入排序算法在单链表上的实现
插入排序就是指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假设前面(n-1)[n>=2]个数已经是排好顺序的,现在要把第n个数插到前面的有序数中,使得这n个数也是排好顺序的。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全部排好顺序。直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而在链表中,也可以这样认为,链的前面n-1结点已经有序,现在要把第n个结点插到前面的有链表中,使得这n个结点也是排好顺序的。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全部排好顺序。这样,就实现了链表上的插入排序。
定义结点如上文,对具体算法思想描述如下:在带头结点的单链表L中,如果将已有元素进行升序(或降序)排列,可先将原单链表L暂时断成两条短链L1和L2,新链L1的头结点是原链L的头结点(head),并且链L1中仅放一个元素即原链的第一个元素。而链L2中的头结点可从原链的第二个元素开始,然后用L2中的第一个元素与L1中的第一个元素作比较链入链L1中,接着继续在L2中取一个元素让它跟链L1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向后比较找相应位置插入完成排序操作。后面元素的排序同理。具体算法如下:
3 选择排序在单链表上的实现
选择排序在单链表上的基本思想和线性表上是一样,都是从记录的无序子序列中“选择”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并将它加入到有序子序列中,以此方法增加记录的有序子序列的长度。具体为n个记录的全排序需进行n-1轮次;每轮次,在剩余的记录中直接找出最小(大)的记录,交换到相应位置,重复直至全部排序完毕。
具体算法思想可描述如下:在选择排序中,将所有元素进行从链头扫描到链尾。在扫描过程中记住最小元素的位置,最终,将最小元素交换到最前面完成一次排序过程,这样重复进行扫描交换,最后变为有序序列。具体算法如下:
4 比较
在线性表上的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最好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n),最差和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是O(n2),辅助空间为O(1),算法一般不稳定。在单链表的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稳定性与线性表上完全相同。所以从实现过程和算法的分析,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两种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基本相同。而且实现过程也非常相似。只是在单链表上的冒泡排序算法需记住最后排好序的元素的位置(即尾指针)。
5 结语
通过以上几种排序算法在链表上的实现,了解到排序算法实现的广泛性,不仅仅在顺序表上能实现,而且在链表上同样也能实现。但与顺序表上的排序算法相比,链式结构上的排序有其明显的优越性:链式结构上的排序只改变链的指向,而不会改变数据元素所占结点的位置,即不会出现大量数据元素的移动。链式结构上每个数据元素占用一个结点,而不会有多余的结点存在,所以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不会浪费。时间的开销和顺序存储结构上的运算时间相同,而效率却比顺序表上的更高。
摘要:讨论了链式存储结构上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和选择排序算法,并用高级语言编程实现了这几种算法,分析了这些算法的性能。
关键词:链表,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算法分析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Shell D L.A high-speed sorting procedur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59.
[3]Robert L.Kruse,Alexander J.Ryba.Data Structures and Program Design in C++[M].Pearson Education,USA,2001.
[4]耿国华.数据结构(C语言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Caire G.Tuto rial for Beginners[EB OL].http:jade.t ilab.com JADEP rogramm ing Tuto rial for Beginners.pdf,2003.
[6]傅清祥,王晓东.算法与数据结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7]任志国,蔡小龙,等.插入排序算法的双链表模拟[J].电脑编程与维护,2010,(06):8-9.
【链式特征】推荐阅读:
链式07-17
链式系统10-18
链式管理07-23
链式护理08-26
链式理论10-29
链式STATCOM06-18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11-01
建筑供应链式管理模式05-30
数字营销的链式反应06-18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三线性表的链式存储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