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特征

2024-10-19

优势特征(共8篇)

优势特征 篇1

微赤藓糖醇是一种低热量甜味剂, 具有热值低、结晶性好、口感好、非至龋齿性, 对糖尿病人安全等特点, 应用前景极为广泛, 本文主要介绍了赤藓糖醇的理化性质和生理特性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赤藓糖醇为1, 2, 3, 4—丁四醇 (分子式:C4H10O4, 英文名Eryth ritol, 分子量122.12, 熔点126℃, 沸点329~331℃) 是一种四碳多元醇, 外观为白色粉状结晶, 甜度为蔗糖的70%。甜味纯正, 十分接近蔗糖的口味, 没有不良后苦味。其天然品广泛存在于海藻、蘑菇、甜瓜、葡萄中, 同时也存在于人体眼球、血清、精液里。

赤藓糖醇是一种天然、零热量、可替代蔗糖的填充型甜味剂, 不引起血糖升高, 不至胖, 防龋齿。天然是指其为生物发酵糖醇;零热量指代其口感清凉、发热量低, 仅为蔗糖发热量的1/10, 是低糖低热量天然食品研发的首选配料。

赤藓糖醇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益处

赤藓糖醇的理化性质:白色晶体、低吸湿性、高溶解吸热、甜度相当于蔗糖的70%, 中等溶解度, 溶液粘度很低、良好的冰点降低和沸点升高特性, 高结晶性、晶体松散且流动性良好, 溶液具有很好的耐热耐酸性、抗褐变能力强。

赤藓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原理分析:

极低的能量值——源于其独特的代谢性质, 赤藓糖醇是小分子物质, 分子量仅为122.12, 在各类糖醇中是最小的, 其进入人体后极容易被小肠吸收, 绝大部分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由于不会被代谢掉而直接随尿排出体外。这一独特的代谢性质, 决定了赤藓糖醇低能量值特性, 产生的能量最大只有0.2 Kcal/g。

高耐受量、高安全性——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相比, 赤藓糖醇有最高的耐受量, 其耐受量是木糖醇、乳糖醇、麦芽糖醇和异麦芽糖醇的2~3倍, 是山梨醇和甘露醇的3~4倍。男士的耐受量为0.68g/kg体重, 女士的耐受量为0.80g/kg体重, 如果以50公斤的女士体重计算其耐受量为40g/天, 服用安全性很高。据Nebraska (美国) 大学的健康科学研究中心报道, 动物的耐受量达到20g/kg体重, 建议人体摄入量为1g/kg体重/每天;Nebraska大学药物研究中心的W.O.BERNT在急性实验部分报道赤藓糖醇在动物中的耐受量为18g/kg体重, 经毒理实验也确定了赤藓糖醇是安全的。

不引起血糖波动——血糖和胰岛素控制方面, 赤藓糖醇的吸收有90%直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并不影响血浆中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波动, 这使得赤藓糖醇成为适合于糖尿病人食用的甜味剂。

非致龋齿性——以突变链球菌为代表的口腔微生物不能依靠赤藓糖醇生长繁殖, 不会产生有机酸使牙斑表面pH值下降。因此, 赤藓糖醇不会致牙齿发生龋变, 还具有抑制口腔微生物发酵某些糖类物质的能力。

抗氧化性——赤藓糖醇可以作为一种抗氧化剂, 在体内有助于防止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损伤。据欧洲医学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报道:赤藓糖醇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抑制剂。

赤藓糖醇的应用分析

赤藓糖醇的应用行业非常广泛, 其中在保健品行业的应用是最广泛的, 用量约占我国赤藓糖醇总产量的40%左右;糖果行业所占的百分比约为35%;其余市场份额主要应用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其他行业。

保健品行业——由于消费者对低热、减肥产品和控制体重产品的热衷, 赤藓糖醇可以满足其以上功能。赤藓糖醇用在保健品中可适量添加高倍甜味剂, 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等, 可实现降低热量约50%, 可有效地遏制肥胖病患者热量的摄取, 也可以同胶原蛋白等复配使用, 因赤藓糖醇有良好的甜度和较好的成形性, 与药品、保健品中的功能性物质在无水条件下一起拌和压片可掩盖功能性物质的苦味、涩味等不良味道, 是医药、保健品行业良好的矫味剂与赋形剂。可将其制成饮片、粉末、颗粒、胶囊等剂型。

糖果行业——赤藓糖醇应用在糖果食品中的优势有纯天然、无热量、抗龋齿无糖 (适合高血糖人群) 、高耐受量不易吸潮、易于包装, 其生产工艺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 并且能够缩短加工时间。不易发生美拉德反应, 也很少出现褐变或分解现象, 十分适合应用于口香糖、糖果等忌湿食品中。

目前, 糖果市场上品牌繁多, 大批优秀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格局, 各品牌也可以充分利用赤藓糖醇出色的功能性, 研发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引导消费需求, 细分市场从而创造销售额。保龄宝焙烤项目组现在已经获得赤藓糖醇应用到浇注型糖果的关键参数, 为赤藓糖醇在硬糖市场的推广获得可行性的系统数据。

巧克力——在制作巧克力的过程中加入赤藓糖醇, 能使巧克力在80度以上的环境中进行加工, 不仅改善产品风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加工时间。由赤藓糖醇替代糖, 能使巧克力的热量减少30%。

乳制品、饮料——在发酵乳制品中添加一定浓度的赤藓糖醇, 能适当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利用赤藓糖醇溶解时的吸热效果 (溶解热为-43cal/g) , 可生产出自冷性的固体粉末饮料。用于生产低热量酒精饮料可以降低酒类饮料的酒精异味和感官刺激, 改善蒸馏酒和葡萄酒的质量, 提高产品的天然风味。

医药产品——赤藓糖醇在医药领域被用来包衣药片, 它赋予药片入口清凉、适口性好的新形象, 其低热量、易贮藏的功能特征, 更是药品制造所追求的目标。赤藓糖醇是天然甜味剂和无热量赋形剂的良好载体, 粉末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是口腔护理产品中的无热量甜味剂。

新型调味品——调味品在国内外的工艺水平已经非常成熟, 现如今主要是在产品配料和研发侧重点的选择上, 很多企业更加关注功能性配料的选择, 如赤藓糖醇、低聚糖、木糖醇等已经成为焦点。各生产企业根据相应功能性配料的理化性质和国内外发展趋势选择符合自己生产工艺和市场趋势的功能性配料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目前开发功能性调味品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上将大有作为。

医用保健品和洗发液——赤藓糖醇可以改善粗糙皮肤, 是一种适用于改善和预防皮肤粗糙或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的治疗皮肤的外用组合物。

餐桌甜味剂——赤藓糖醇与三氯蔗糖复配使用后会有协同增效作用, 在甜度和甜味上增效明显, 使口感改善更佳, 而且可以掩盖高倍甜味剂的一些不良气味和不良特性。现在已经有企业运用其保健功能, 特别针对糖尿病人群开发赤藓糖醇泡腾片。

赤藓糖醇在全球相关应用法规

日本:批准赤藓糖醇直接作为食品配料。

美国:赤藓糖醇获得FDA于1997年批准了GRAS认证。

WHO/FAO:WHO/FAO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甜味剂, 并对其毒性进行全面评估, 对其ADI不做规定。

澳大利亚、新西兰: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配料。

欧盟:批准对赤藓糖醇ADI值不做规定, 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但不能无限制的用于所有食品。

加拿大:允许赤藓糖醇作为食品甜味剂使用。

中国: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中。

目前, 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以色列、南非、欧盟、加拿大及中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均允许赤藓糖醇用于食品中。

赤藓糖醇代谢途径分析

赤藓糖醇的独特代谢途径, 由于人体内没有代谢赤鲜糖醇的酶系, 所以当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 通过肾脏将其滤出, 不会被代谢, 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体外。只有约10%进入大肠, 随后被肠道细菌发酵后产生CH4和H2溶于血液, 通过呼气排出。所以进入大肠中的赤藓糖醇几乎没有被细菌发酵利用。赤藓糖醇的低热值和独特的体内代谢途径不引起血糖升高, 使其可以成为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肥胖病患者的食品。而且赤藓糖醇的极大耐受量使其很难引起腹胀、腹泻等副作用, 能适用于各类人群, 食用起来更加安全可靠。表1为赤藓糖醇及某些糖醇的最大耐受量对比。

随着赤藓糖醇应用行业的不断扩展及市场对低热值功能性甜味剂需求的不断增长, 赤藓糖醇的市场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优势特征 篇2

对复垦20余年的荔浦锰矿区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分析.该矿区共有高等植物22科36种.矿区土壤和13种优势植物内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表明,土壤可能已受Mn污染,局部区域受到Cd污染,但Cu,Pb量较低.矿区植物的.Cu,Pb量正常,但部分植物的Cd,Mn量超出正常范围.板栗、商陆对Cd和Mn的生物累积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表现出很强的富集能力,适用于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但作为此矿区主要经济作物的板栗,其果实重金属的质量分数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不宜食用.

作 者:罗亚平李明顺 张学洪 刘杰 黄海涛 蔡湘文 LUO Ya-ping LI Ming-shun ZHANG Xue-hong LIU Jie HUANG Hai-tao CAI Xiang-wen 作者单位:罗亚平,LUO Ya-ping(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李明顺,LI Ming-shun(广西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广西,桂林,541004)

张学洪,刘杰,黄海涛,蔡湘文,ZHANG Xue-hong,LIU Jie,HUANG Hai-tao,CAI Xiang-wen(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

优势特征 篇3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从组成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

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之所以是政党制度的普遍现象,说到底是由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构成决定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政治力量的分布总是不平衡的,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政治原因,而社会利益的多样性和政党的多样性则是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直接原因。概括起来讲,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一、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社会利益诉求多样性的要求。政党是社会利益诉求群体,而社会利益诉求从来都不会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必然形成不同的政党,而不同政党的不同社会利益诉求必然形成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

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政党的多样性的要求。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政党的多样性,不同政党的存在就是社会利益诉求多样性的产物。政党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将不同的社会利益诉求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意见表达,进而影响政府决策。而政党的多样性客观地要求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只有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才能容纳不同政党的多样性的要求。

三、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政治力量不平衡性的要求。由于社会利益诉求的多样,必然导致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性。政党既是不同利益的代表者,也是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者。政治力量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政党力量的不平衡。自政党产生以来,政党力量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的政治力量必然形成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

四、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反映了不同政党政治主张差异性的要求。政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就在于它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而政党的政治主张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如果政党的主张都是一致的,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政党存在,政党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能够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差异性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五、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内涵着不同政党合法性的要求。毫无疑问,在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否是对等的(其实不同政党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从来都不可能是对等的),而在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只要不同政党的存在具有合法性,不管其地位和作用如何,它们就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非称性体政党制度体现出不同政党合作性、宽容性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政党间必然存在差异,政党间的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然而,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包容性,能够创造一种体制和机制,使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政党在全局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和相互宽容。

总之,非对称性是现代政党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是实现现代民主政治最适宜的政党制度形式。

中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非对称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比较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从政党制度的角度看,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初步形成了既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又内涵现代民主政治精神的多党合作制度。这种中国式政党制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没有培育体制性的反对力量,而是借助各种传统的体制、制度和组织资源,不断地建立各种新兴社会力量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制度化联系机制,其中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合法发展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成为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特殊机制。二是在社会日趋分化的过程中,没有倡导竞争性政党关系,而是通过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优势,将各党派及不同的社会力量吸纳到人民政协中来,通过人民政协实现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达到既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又保持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对照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从构成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而这种非对称性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上。

一、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二、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在要求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疇,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参政党并不谋求执政地位,但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是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的。

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各政党的共同目标。在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协商合作,其内容涉及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等等。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这种监督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的内容包括: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执行情况;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工作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等等。

从以上共产党与参政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对称的。然而,这种非对称性正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在中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从形式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不对称的。但从实质上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则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长处是,既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又比较充分地吸纳了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人士参与政治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全国政治力量的合理整合与协调一致。

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优势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团结合作的鲜明特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资源整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党制度具有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l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在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奋斗目标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团结合作,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组织整个社会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民主包容的丰富内涵,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汇集了各民主党派等各界各方面人士,在社会基础、组织构成上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一制度,拓宽了反映社情民意和利益诉求的渠道,既尊重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从而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的履行,各民主党派通过各种形式,对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特别是各级党委依法执政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进行监督,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稳步发展。

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凝聚力量的顯著功能,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评判任何政党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要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坚强领导,保证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献计出力。这样的制度设计,实现了目标方向一致性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统一、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统一、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统一。这一制度,照顾到了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能够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许多重大意见建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共创和谐的目标追求,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政党关系的团结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不同于西方的竞争性民主,它强调以民主协商代替竞争冲突。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彼此倾轧,而是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政党攻讦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维护政治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与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从而导致党争频繁、互相掣肘、内乱不断、效率低下的情况相比,中国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女性领导特征及柔性化管理的优势 篇4

一、女性领导风格学说的诞生

早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是固定的管理男性化概念, 支持坚定的男性观念和对权力的喜好, 而避开了柔性的感情, 例如和谐和谅解。Helgese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她的女性领导 (管理) 风格学说, 这种管理风格注重沟通、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集体的成功。尽管这种学说相当刻板, 但有大量的拥护者。

Helgesen的论证反映出了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那就是宣称女性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比男性更有效和更人性化。这种学说认为, 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经验, 女性较男性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养和敏感性。因此女性可以成为很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Helgesen的女性领导风格学说提出之后, 很多学者都支持以Helgesen为代表的认为两性领导风格有显著差异, 并且女性领导风格可能更有效的观点。

支持Helgesen的观点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udy B.Rosen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女性领导方式”的文章。Rosener的研究基本印证了Helgesen的女性领导风格学说。她指出, 突破玻璃天花板的成功女性领导者, 从她们作为女性的经历中演变出了一种不同于男性的领导方式, 这一方式显著地增强了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生存机会。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Rosener提出, 男性多数采用的是一种交易式的领导方式, 并且, 男性领导者更倾向于使用组织所赋予的职位权力。相反, 女性领导者采用的是一种变革式的领导方式, 即通过设计一个更宽的组织目标, 将下属的个人兴趣融合到组织当中,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并且, 女性领导者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个人魅力、勤奋工作以及与下属之间的个人关系, 而不是来源于组织中的地位。女性领导者通过鼓励下属参与、提高下属的自我价值实现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等手段, 形成了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的互动式领导方式。女性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不同于男性的领导风格, Rosener认为, 这是由于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 (善于合作、寻求支持等) 和女性的成长经历 (没有权利的志愿者、个人奋斗) 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女性领导者取得成功的背景因素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 组织的快速成长, 组织环境的剧烈变革;第二, 组织中明确的业绩评价体系。

女性的领导风格和管理方式是不同的, 这种管理方式给组织注入了力量, 促使组织有良好的表现。女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她们的处理方法通常是试图达成一致。当经济进入需要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兼并与重组以及需要建立战略联盟阶段时, 女性的管理方式变得特别有用。将女性置于高级管理团队中, 会给员工传递组织接受性别差异的信息, 也会确保不会错过市场机会 (因为女性在消费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

二、女性领导的特征

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风格是基于女性领导者所具有的特征基础上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Merry wiesner Hank强调了研究组织中男性领导特征与女性领导特征的重要性。她指出:“男性经理和推销人员受到称赞是因为其竞争和团队精神, 他们被看作是公司文化的头脑, 而女性则是公司文化的心;成为经理的女性常常专门从事人事或人际关系工作。

莎莉·赫格森 (1995) 针对数位在商业界相当成功的女性作观察访谈, 并以记录日志的方式, 纪录这些女性主管在企业当中的活动。赫格森发现这些女性主管的特征在于: (1) 女性的工作步调稳定; (2) 女性不会将一些不在预定中的工作和谈话视为干扰, 因为女性主管认为关心、参与、帮助及负责可以通过这些不在预定中的工作和谈话达到效果; (3) 女性会抽出时间来从事一些与工作没有直接相关的活动, 虽然手上无止境的工作必须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但却不表示她们会因此忽略了家庭生活; (4) 在公司之外, 女性经理人也维持着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她们会花20%~40%的时间与顾客、同事们相处; (5) 女性极为重视领导的环境生态学, 意即不会将自己过度沉浸在每天的管理工作中, 而是参与到社会的脉动中; (6) 女性管理者视自己为具有复杂而且多面性身份的人, 即女性只将工作视为人生中的一小部分; (7) 女性会规划出时间来和他人分享信息, 她们所注重的不是向下分享, 而是向四方伸展。

我国台湾学者黄丽蓉 (1996) 将女性领导者的特征归纳成五个方面: (1) 互动型的领导风格。罗珊娜 (1990) 曾经访谈多位女性主管, 她发现这些女性经理人所采用的领导方式与传统的“命令—控制”做法不一样。罗珊娜指出, 女性善于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企业组织的目标, 并以此激励他人。这些女性经理人都很努力地营造合适的工作环境与组织文化, 最终目标则是达到一种“双赢”的情境, 亦即希望组织的一切运作对于组织本身和员工们都有所助益。罗珊娜将其称为“互动型的领导”, 并且揭示出互动型领导包含“鼓励参与”、“分享权利与情报”、“强化他人的自我价值”以及“促使他人乐于工作”四大重点。 (2) 组织关系呈包容性的蛛网状。莎莉·赫格森 (1990) 归结其研究与儿童心理学家卡罗尔·基利甘 (1982) 的研究, 提出网状的领导概念。卡罗尔·基利甘认为, 女性领导总是强调她们与他人的联系以及她们对他人的责任;而男性领导却倾向于强调他们正式的、抽象的权利。这种差异的结果之一就是:首先, 女性领导不同于男性领导, 在假定她们能够改善关系的情况下, 将放弃某些权利。其次, 在对道德问题做出决定时, 女性领导更多地会想到给该决定将要触及的那些人带来的后果。而另一方面, 男性领导信奉一种非引发结果性观点, 他们更注重必须坚持的原则。如果某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 那也是对所涉及到的原则支付的必要的代价。再次, 女性领导更容易接受不良道德行为的借口或理由, 而男性领导通常将不良道德作为谴责犯错误的人的全部理由。最后, 女性领导经常把一种道德选择放在产生这种情境的历史语境之中进行解释, 而男性领导通常将选择从它们的特殊性中抽取出来, 把它们作为普遍的道德选择。莎莉·赫格森描述女性领导是从组织的中心往外扩散, 就像是建立一个蜘蛛网, 目标在于形成相互关联的团队, 与中心领导者连结在一起;而男性则采用由上而下的科层制领导。莎莉·赫格森在1995年发表《包容的网络》一书中, 提到女性领导人均深谙如何激励员工, 和员工们培养良好的关系, 并且擅长保持多线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 也就是说女性领导擅长建构一种蛛网式的组织结构。她们把自己定位在组织的中心, 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并且总是想办法在日常工作中挪出时间与员工共享信息。这种将组织成员关系紧密连结在一起的领导, 突破了传统金字塔结构的权威式领导, 不仅具有弹性, 也建立起一个人人互助、受尊敬的工作环境。 (3) 全面而多元的思考方式。在过去男性主导的工作职场中, 主管与下属的接触往往只限于和“工作”、“公事”有关的话题, 而女性主管相较之下喜欢采用“全人格沟通”的方式, 她们不只是希望了解下属在工作上的表现, 也喜欢不时与下属进行较深度的交谈, 下属的抱负、理想、家庭与情操等, 均是她们关切的对象。她们从多元的角度来认识员工, 延伸到工作方面。由于员工和组织的关系无法断然切断其它一切因素, 只留下工作的关系, 加上私人领域的问题必将连带影响工作时的情绪与绩效, 故以宏观多元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员工, 找出适当的互动关系, 这样才是比较健康与完整的做法。 (4) 善于授权和建立团队。Aburdene和Naishitt (1992) 认为, 最能形容女性领导的词汇可能是“授权”。一般而言, 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人际交往比较深入而细心, 她们有优秀的倾听和沟通潜能。许多研究都显示, 女性是绝佳的团队成员。从管理实务方面来看, 主管如果不是那么在乎权力的“得”, 而是能更重视权力的“给”, 就有比较大的可能创造出高绩效的团队。现今社会一些女性主管众多的产业, 如广告业、信息业、旅馆业、新闻界等, 正是团队合作色彩明显的产业, 更印证了这一事实。 (5) 重视员工的教育与成长。在大多数的人类文化中, 孕育和养育下一代的重责, 多半是落在女性肩上, 在怀孕、生子、养育儿女的过程中, 培养了女性强烈的传承使命感。“拉扯提拔他人长大, 并引导他们向前”的女性重要本能, 在女性逐渐由私人领域步入公共领域的同时, 也一并被带入组织中。

三、柔性化管理概述

1. 柔性化管理产生的背景

20世纪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倡导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刚性管理”, 而柔性管理的产生正源于此, 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柔性管理是以人性化为标志、以人为中心的全新管理模式, 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性化管理, 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方式, 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由此看出, 柔性化管理注重的是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看重的是员工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约束。它强调灵活与弹性、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 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 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等等, 实现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 创造竞争优势。而现代组织发生深刻变革后与这一特征完全吻合。

2. 柔性化管理的特点

柔性化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柔性化管理不依靠外力, 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 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 柔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感情投资, 推行民主管理, 强调人际关系和谐。 (3) 柔性化管理重在引导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致,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优良业绩。 (4) 柔性化管理符合现代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组织内部的良好沟通, 改善传统意义上的员工和领导的关系。

因此, 柔性化管理符合现代组织的发展要求, 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组织发展的主流模式, 而女性领导力的特殊特质又与柔性化管理的客观要求高度一致。因而, 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管理为女性领导力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绝佳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于是,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 女性领导者只要在柔性化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领导力, 让柔性化管理变为自己驾轻就熟的管理方式, 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四、女性领导中的柔性化管理风格

1.女性领导者更倾向于民主决策, 推行民主管理, 而较少地采用独断专行的行为方式。女性领导者较强的亲和力又不失民主原则, 给每位追随者提供同样参与自己组织管理的机会, 给每位员工打造平等的晋升平台, 营造了组织民主和谐的工作气氛, 这无疑打好了成功组织的第一仗。

2.细节决定成败, 既注重细节而又顾全大局的女性领导者, 擅长将公司内的财物等事项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在宏观上, 又会发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对组织未来整体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驾驭, 这在组织的战略层面上体现得淋滴尽致, 战略上的出奇制胜让她们拥有了在同行当中更加骄人的资本。

优势特征 篇5

1 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瑞典由生物科技、生物工程、医药、医学技术、医疗器械、诊断设备等组成的生物科技产业,以世界一流的大学及它们培养的专业人才为基础,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推出了呼吸器、人造肾、移植心脏起搏器、超声波、生物传感器、伽玛刀、局部麻醉、静脉营养学、阻滞剂等许多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这一领域共有4000多家企业,其中生物科技与工程方面的企业900家,制药企业1500家,医疗器械企业900家。瑞典生物科技产业以药物研制为主,占行业总量的54%,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瑞典就有两家。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除了产品研发和制造外,还有许多从事原料采购、市场销售、技术咨询和业务分包的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瑞典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1.1 斯德哥尔摩与乌普萨拉之间的产业集群

首都斯德哥尔摩与北面的大学城乌普萨拉之间,大约相距70公里,这里是瑞典生物科技产业最重要的聚集地带。该区域内拥有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皇家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它们培育了许多生物医药方面的高新技术公司,并直接或间接为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服务。该区域形成的产业群,聚集的生物科技企业占瑞典全国的56%,产生过法玛西亚、阿斯特拉和安玛西亚等著名公司。

1995年,法玛西亚和美国普强药厂合并为法玛西亚普强公司。2000年,它又同孟山都公司合并,成为世界最大制药企业之一的法玛西亚公司。2002年,法玛西亚公司并入美国辉瑞公司,在制药企业中名列世界第一。2009年1月,辉瑞公司以6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惠氏公司,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最大制药企业的地位。

1999年,阿斯特拉公司和英国捷利康公司合并为阿斯利康公司,在世界制药公司中位列第三。该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后盾, 致力于研制、开发、生产和营销优越的产品,在心血管、消化、麻醉、肿瘤、呼吸等五大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4年,安玛西亚公司所有股票,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组建成通用医疗集团,拥有全球领先的医学影像、服务和信息技术,并拥有医疗诊断、患者监护、疾病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长期致力于病症的早期探测,并为病人确定“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目前,辉瑞、阿斯利康和通用医疗集团,都把瑞典作为研究、开发和制造生物医药产品的重要基地。

1.2 以哥德堡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哥德堡是瑞典西南部海岸著名的港口城市,在瑞典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二。位于卡特加特海峡、约塔运河畔,与丹麦北端隔海相望,产品向世界各地扩散十分便捷。当地哥德堡大学的健康科学研究院,是瑞典著名的医学院,在干细胞等领域研究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还参与了阿斯利康公司畅销的抗溃疡药品研制。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生物科学研究,把自然科学理论与工程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并使其向纵深推进。这里聚集了全国20%的生物科技企业,主要从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其中重点是药物的临床研究。

1.3 隆德与马尔默之间的产业集群

瑞典南部斯康纳省的隆德市,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中世纪的街道布局,同时又是一个繁荣兴旺的国际性现代化科学城。该市的隆德大学及其附近的科技园,集中了当地生物科技产业的主要研发力量。离隆德不远的马尔默市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它踞守波罗的海海口厄勒海峡东岸,对面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两城之间有火车轮渡相通。在瑞典和丹麦两国政府的联合规划下,这里形成了北欧著名的“医药谷”,推动生物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除了上述三个产业集群外,瑞典北部的于默奥和东南部的林雪平两市周围,也集中了相当规模的生物科技企业和研发力量。

2 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瑞典生物科技产业是个非常活跃的经济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吸纳的资金数量巨大,科研实力雄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长,容纳的企业类型越来越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产业经历了并购、重组,以大吃小、强强联合等演变,形成一些巨型跨国公司。同时,由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又不断孕育出许多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目前,瑞典生物科技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链,集中分布在这一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的高端领域。

2.1 占据医疗药物的高端领域

在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是医疗药物企业。它构成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的内圈层次,两家最大的制药公司又构成这一层次的核心部分。该层次的企业,除了瑞典本国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外,也有不少是国外大公司在当地设立的研发机构。它们与瑞典大学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科研机构提供经费,同时,又把大学研究出来的发明成果及时开发成新产品。它们主要针对肥胖症、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和中风、胰岛素抵抗、II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肿瘤等各种疾病研制治疗所需的药物。还有一些企业不是开发某种药品,而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已有药物的治疗效果。例如,怎样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达体内的靶分子,如何使已有药物在病人体内达到令人满意的溶解效果等。

2.2 进入诊断设备的高端领域

瑞典从事诊断设备制造的企业,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诊断工具与技术的开发、检测仪器的研制,以及血液分析设备的更新等方面。瑞典这类企业,与大学或医院的科研机构关系密切。它们经常以相互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某些科研项目。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往往比制药企业快得多。

2.3 攻占生物科技开发所需仪器设备的高端领域

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药物研制,需要许多高科技设备和工具,如生物芯片、生物分子分析仪、生物传感器、生物分离机、基因扩增仪、定量PCR基因检测仪、基因分析系统、核酸蛋白紫外检测仪、DNA测序仪,以及发酵设备等。瑞典拥有覆盖整个生物科技领域的仪器设备研发机构,拥有分析基因、蛋白质和生物制药等方面最大的设备制造商,拥有世界领先的生物分子设备组装的探测与监控技术。

2.4 拓展生物制品的高端领域

瑞典的生物制品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分子、微生物或细胞等方面的开发和生产。近年,这类企业不断向高端领域拓展,它们的产品包括:国际领先的蛋白质胺基酸胜太键复合物、单克隆抗体、熔化蛋白和其他重组蛋白,以及生产青霉素制品的原材料等。

2.5 进入基因作物改良的前沿领域

。瑞典企业运用基因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改良,或进行生物性作物保护工作,已形成可在田间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它们已在油菜、芹菜、马铃薯和甜菜等方面培育出10多个基因改良作物。

2.6 进军生物保健的高端领域

瑞典企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各种功能食品、保健营养品和美容用品等。其中一家最大的生物保健品公司,以雷特氏乳酸菌为原料,制造人和动物的前生素食品。前生素是一种非消化性食物成分,到达后肠道后,可被有益菌利用,而有害菌却无法利用。前生素包括多种物质,如含氮多糖或寡糖、辅酶、某些氨基酸和维生素,甚至包括半纤维素和果胶等。瑞典企业研制较多的是寡糖类物质,如低聚糖等。大量研究表明,低聚糖能明显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显著提高动物的日增重量。

3 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的主要优势

瑞典通过发掘生物科技领域的深厚传统,大力整合制药行业,激发众多创业者涌入生物科技领域,建立风险资本的畅通渠道等措施,促使生物科技产业迅速成长为本国的支柱产业,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特有优势。

3.1 拥有整体实力强大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资料显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与乌普萨拉区域、哥德堡周围、隆德与马尔默区域存在的三个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名列欧洲同类产业集群前茅。它们拥有世界一流的生物科技工具、生物科技供应链,以及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3.2 拥有雄厚的生物科技领域研发实力

瑞典生物科技领域,通过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乌普萨拉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医疗保健单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等,组合成一个强大的研发群体,既深化了科学研究,又促进了应用开发。瑞典科研人员在干细胞、神经系统科学、新陈代谢和传染性疾病等方面获得了许多新发现,特别是糖尿病、肥胖症、新陈代谢综合症、动脉硬化症等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3.3 拥有优越的生物科技产业成长环境

一是瑞典政府把生物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和许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其快速发展。二是众多企业积极参与生物科技领域新产业链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覆盖着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药物开发的各个阶段,使企业获得节约费用的聚集经济,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率。三是风险资本市场功能完善、渠道畅通,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商,专注于生物科技领域的资金动作。四是根据个人身份证号码建立的瑞典公共医疗保健体系,便于对病人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

4 瑞典生物科技产业集群的创新进展

4.1 基因领域的新成果

瑞典生物科技专家与丹麦科学家发现,一种帮助农作物抵御真菌感染的基因,同样有助于农作物吸收有毒的亚砷酸盐。这一成果有望应用于开发不吸收砷的转基因农作物,降低人们因饮食而导致慢性砷中毒的概率。砷是一种毒性很大的致癌物质,它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亚砷酸盐等形式存在。在世界许多国家,砷导致水、土壤和农作物污染。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水源污染导致饮用水和农作物中的砷含量较高,砷中毒成为严重问题。

4.2 蛋白质领域的新成果

⑴瑞典生物科技专家和美国科学家通过一项合作研究揭示,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与一种叫做p11的脑蛋白联系密切。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里有种化学物质5-羟色胺,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也与产生抑郁症有关,还有一种1B受体在诱发抑郁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发现,p11蛋白控制着大脑细胞是否对5-羟色胺做出反应,它还能增加细胞表面1B受体的数量,并调动这些受体与5-羟色胺一起工作。这一发现,为人类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起因,提供了新思路。⑵哥德堡大学的生物科技专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波兰弗罗茨瓦夫医科大学等学者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从血浆中分离鉴别出18个信号蛋白,能用于作为鉴定阿兹海默症样品的生物标记蛋白。同时,对这18个信号蛋白的生物学分析,也为进一步了解阿兹海默症提供了重要资料。

4.3 细胞领域的新成果

⑴哥德堡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的生命科学家发现,如果一种叫做星型胶质细胞的脑细胞不被激活,那么植入鼠脑的干细胞就能够产生更多、更成熟的神经细胞。这一发现,对干细胞研究是一个重大进步。目前,给大脑植入干细胞和激活人体自身干细胞,是对医治多种神经紊乱疾病疗效显著的新方法。⑵哥德堡大学的生命科学家,在人类大脑中发现一种物质,能对新神经细胞的生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叫做GIP,是一种缩氨酸。由于该物质分子适合用于传统的鼻腔喷雾剂,科学家们希望今后能用含有新成分的鼻腔喷雾剂,来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和痴呆症。

4.4 疫苗领域的新成果

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的联合研究,对于疟原虫本身是如何在胎盘中隐藏的现象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有望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疟疾疫苗。⑵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开发新型癌症疫苗,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这种疫苗是利用基因技术制成的,它通过模仿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功效来发挥作用。血管生长抑制剂,能够通过阻止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这种治疗方案,被称为抗血管生长疗法。有专家称赞道,它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打败癌症的方法,意义十分重大。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生命科学家,发现一种能用于研发对抗癌症肿瘤的疫苗分子。他们对一种免疫T细胞进行深入分析。T细胞能够识别具有在转移细胞中常见缺陷的其他细胞。他们找到一种短的肽分子,它能够被T细胞识别。利用这种肽,研究人员能够接种疫苗,并防止不同组织肿瘤的扩散。

4.5 药物领域的新成果

⑴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发现,补充OMEGA-3脂肪酸,可减缓轻度早老性痴呆症,但对重度病症则没有这种效果。补充OMEGA-3是安全的,病人的血压没有变化,验血结果除了显示出血液中脂肪酸含量高外也没有别的变化。⑵哥德堡大学开发出治疗白血病新药物。据瑞典《每日新闻》报道,哥德堡大学研制的二盐酸组胺(Ceplene)的药物,获得欧盟药品委员会的检测通过,允许在欧盟地区使用。二盐酸组胺是骨髓移植的一种替代药物,用于治疗急性髓样白血病(AML)。经过化疗的病人服用此药18个月就可维持约5年的生命,有40%的病人可以摆脱白血病。此药为治愈白血病又提供了一种可能。

4.6 医疗仪器领域的新成果

中瑞典大学科学家,在数字彩色X射线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数字彩色X射线技术的机理,与核物理学家用来探测新的基本粒子的先进技术是一致的。关键在于,怎样使大型探测设备缩小到普通X射线相机的尺寸。为此,研究人员把X射线相机感应器每个像素点的电子读出装置,压缩到55×55微米大小。进而在减少X射线装置放射剂量的同时,发明了一种提高彩色X射线成像质量的方法。这样,X射线相机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并能高质量的显示出更多的色彩。这项成果,为医学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4.7 植物领域的新发现

⑴瑞典农业大学的生物科技专家揭示植物开花之谜:植物中有一种叫“FT”的基因。它活跃在叶子中,能够制出一种在叶子和根尖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分子”,然后“信使分子”刺激植物的基因程序,产生花蕾。此外,温度和土壤条件是植物适时开花的重要原因,它们与“FT”基因一起影响植物开花。科研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水稻。通过揭示植物开花的秘密,人们将来能让水稻的花期提前,通过控制它的花期时间来增加每年的收获次数,提高产量。⑵于默奥大学的生物科技专家,在位于瑞典达拉那的浮露山上,发现一棵携带有9550年前遗传物质的云杉。由此推算,它是在约公元前7542年开始生根的。据考证这棵云杉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树。此前,人们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是在北美有4000多年树龄的松树。这颗树的发现,把活着的古树树龄延长了5000年。

4.8 动物领域的新成果

哥德堡大学的生命科学家成功地让子宫移植的实验羊怀孕,研究人员先把母绵羊体内的子宫完整地取出来,再让子宫在绵羊体外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将子宫重新植入母绵羊体内,结果被植入的子宫恢复了先前的功能。这是瑞典医学界,首次在大型哺乳类动物身上做子宫移植手术实验。不久前,已经有4只接受上述手术的母绵羊在农场中与公绵羊交配后怀孕。专家认为,这项实验的成功,为实现人体子宫移植手术的目标,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4.9 食品领域的新成果

⑴隆德大学的生物科技专家开发出一种可降低胆固醇的啤酒,它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β-葡聚糖。有专家认为,由于该啤酒中存在天然抗氧化剂β-葡聚糖,具有潜在的保健和预防疾病作用,将使其成为促进心脏健康的营养型酒精饮料。⑵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脱脂奶制品相比,长期食用全脂奶制品不仅不会使人体重增加,反而有助于保持体形。他们选择近2万名瑞典妇女,从1987年开始对她们的饮食习惯进行记录,并计算她们的BMI体重指数,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之后每隔10年对她们的BMI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坚持每天喝一杯全脂牛奶或食用高脂肪奶酪的女性,其BMI指数与实验初期相比有明显下降,而高脂肪奶酪的瘦身效果比全脂牛奶还要明显。 ⑶瑞典隆德大学一项研究表明,过多食用高脂肪食品可能会阻碍脑细胞再生,从而影响记忆力和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瑞典科技发展概况[R].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5),2006-11-14

[2]夏炳军.瑞典创新体系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Z].国家商务部网,2008-04-21

[3]袁瑛.瑞典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角色[N].商务周刊,2007-10-22

[4]陈杰.瑞典科技创新的体制与文化[J].华人世界,2007⑽

[5]孟海波,朱明,王正元,等.瑞典、德国、意大利等国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与经验[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⑷

[6]张明龙.经济学新问题求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E W ONSTANT.The Origins of the Turbojet Revolutio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8]D MACKENZIE,J WAJCMAN.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ition[M].MIT Press,1999

优势特征 篇6

1 主要农业经营组织的特征

传统小农户目前仍然是我国数量最大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具有区别于其他主体的明显特征。一是传统小农户生产经营比较分散, 规模较小, 难以形成聚合优势, 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二是大多小农户的生产经营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阶段, 没有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明显特征。三是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家庭组织的统一体, 其成员之间的联结主要不是依靠契约, 而是依靠血缘关系。四是由于传统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小, 它们的生产经营一般难以达到、更不可能超过社会平均收益, 没有能力引入较多的现代生产要素。五是小农户一般没有成本效益核算等经营管理制度。六是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技术, 缺乏市场竞争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综合判断, 小农户不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1.1 农业专业大户

农业专业大户是我国农村改革后最早出现的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大户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在分工的基础上从传统农户中分离出来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主要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生产的农户, 目前对其界定主要是以种植或养殖的规模为标准。农业专业大户的发展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农业专业大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多数农业专业大户的土地流转不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而致纠纷不断, 动摇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土地的有序流转。二是一些农业专业大户承租的耕地存在“插花”现象, 制约发展规模化生产。三是大部分农业大户缺乏专业培训, 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

1.2 农业专业合作社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截至2012 年第一季度, 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超过了55万家, 有4 300 余万农户被吸纳进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03.7 万hm2, 占全国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3.4% 。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对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 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提高市场谈判地位、低成本进入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监督和计量的困难, 加之农民合作社的运行具有非盈利限制和社员行为难以做到步调一致, 使得进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领域的合作社步履艰难。据对宁夏农民合作社的调查, 现实中多数农民合作社实际上都在从事公司化经营。大约10 年前, 一些城市工商企业借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进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据农业部统计, 截至2012 年12 月底, 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有186.7 万hm2流入工商企业, 占流转总面积的10.3% 。 工商资本下乡一方面带来了农业发展急需的人财物、技术和社会等稀缺资源, 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 也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如果工商企业大规模、长时间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势必压缩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企业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生产率比较低, 有悖于劳动力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双提高的目标。三是有些工商企业将流转的土地用于“非农”或“非粮”生产经营。因此, 工商企业不可能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导。

1.3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生产经营的单位是家庭。家庭农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几乎继承和体现了家庭经营的所有特点。二是家庭农场坚持适度规模经营, 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①经营规模匹配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 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全体家庭成员的技术、知识和劳动潜力, 又能够避免过多雇佣农工而降低劳动效率;②能够保证家庭农场人均收入达到、甚至超过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2]。三是家庭农场实行集约化生产。即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经营方法, 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和劳动, 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为手段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家庭农场实行商品化经营。即家庭农场以生产农业商品并将其销售到消费领域为目标, 家庭农场既是生产主体又是经营主体。五是家庭农场的主业是农业生产经营, 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农业生产经营。综合分析认为, 家庭农场具有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要求。

2 家庭农场的比较优势

2.1 家庭农场所有权成本较低

家庭农场成员共有并共同经营家庭所有土地, 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契约关系, 不存在代理成本。通常情况下, 家庭农场的风险尽管很难借助于分散投资来规避, 但仍可通过金融市场或其他方式进行转嫁或规避。因此, 从所有权成本角度来看, 家庭农场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适宜组织形式。

2.2 家庭农场易于形成一体化经营

从理论上讲, 在农村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但是, 现行的“龙头企业+农户”一体化模式大多不能保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资本与小农户争利的现象广泛存在。实践证明, 在科学政策引导下, 通过土地流转和小农户分流, 可以将农村千千万万小农户演变成数量不多的家庭农场。如果以相对数量不多的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 以不完全契约为纽带与服务于农业的贸、工、商、产、供、销等服务组织相连接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不但容易成功, 而且所产生的组织成本、内部协调成本、谈判成本、集体决策等成本, 要比把巨量小农户连接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的成本轻微几十倍。

2.3 家庭农场具有制度高效优势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实践来看, 农业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的一种基本形式, 较之于其他农业经营方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2013 年资料显示,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日本, 家庭农场分别占全部农业生产的98.0% 、91.5% 、90.4% 、80.0% 、75.0% 、90.0% 、87.0% 。 农业家庭经营之所以具有如此广泛的适应性, 从根本上讲, 是由于家庭农场天然适应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特殊性, 与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比较, 不需要进行精确的劳动计量和监督, 具有更显著的制度高效性, 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先天最适宜组织形式。

2.4 家庭农场能够解决我国未来 “谁来种粮”问题

当前, 农村和农业生产战线的精壮劳动力严重流失, 农业这个国家基础产业主要依靠老、弱、病、残和妇女支撑, 农业和农村的弱质性正在深化。未来由谁来种粮, 何以保证国家粮食的高品质和足量供给, 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农场经营要求农场主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 以及经营管理、市场判断能力和现代农业经营的风险意识等更高的职业素养。因此, 在政府支持下, 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来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 就可以使农业生产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 有效破解中国“未来谁来种粮”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2.5 家庭农场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

小农户经营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与一家一户的生产特点不符合, 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发展, 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二是小农户经营不能实现规模经济, 无法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和提高农业产量。三是小农户经营不利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博弈, 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风险大、保护自己利益的力量薄弱。在这种情况下,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通过适度集中, 进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能够获得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 提高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现代化[3]。总之, 相对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在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4]。

3 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关系

家庭农场以小农户为土地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家庭农场的创建及其规模的扩大多数是以小规模农户的土地流转和劳动力释放为前提。小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 同时将其部分成员流转到家庭农场成为雇员。家庭农场数量的增加、扩大和小农户数量的减少是全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 家庭农场和小规模农户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组织形式, 二者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伙伴, 只不过前者以现代生产要素为主而后者则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主从事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理论上讲, 家庭农场与小农户相比, 前者更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然而,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漫长这样的国情, 以及目前我国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由小农户经营, 因此认为, 小农户在今后相当长时段内仍然是我国粮食生产经营的主要微观主体。

家庭农场是农业专业大户的升级版。家庭农场与农业专业大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照农业部提出的家庭农场的三大主要标准, 农业专业大户必然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或来源, 但家庭农场的界定标准高于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农民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对象。37 年来农村制度改革的历程已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当前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这一基本制度更需要统分结合的最佳结合点, 实现“统”的层次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最现实的体现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合作社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供销、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 增强家庭农场的技术、自然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5]。笔者认为, 在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 家庭农场一定会迅速发展为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基本主体, 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对象。

家庭农场以工商企业为重要补充。工商资本在物质、资本、技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工商资本进入设施农业、农业水利、规模化养殖和“四荒”资源开发等更适合企业化经营的产业, 能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 工商资本还能够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和精深加工。但是要注意避免工商资本凭借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与弱小的家庭农场争夺耕地的生产经营权。总之, 在一定的范围内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 能够对家庭农产起到补充作用, 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农场的优势。

4 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 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农业经营主体演化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在农村适度发展家庭农场, 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有利于农业向集约化、商品化、科技化发展, 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摘要:分析了传统小农户、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工商企业5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 重点考察了家庭农场的比较优势及其与其他4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 提出了构建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要点。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家庭农场比较优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政策要点

参考文献

[1]岳正华, 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4) :420-424.

[2]袁赛男.家庭农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南方农村, 2013 (4) :5-9.

[3]赖作莲.家庭农场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4) :276-281.

[4]曹茸, 宋修伟.发展家庭农场:意义重大, 难题待解[N].农民日报, 2013-03-08.

优势特征 篇7

第29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已圆满结束,47个小项的141枚奖牌“花落各家”。在激烈的奖牌角逐中,再次展现了世界田径诸强的实力。奖牌的分布呈现了小范围的变动,进入第一集团的国家逐渐增多,实力相当,使得当今世界田坛的竞争更加激烈。回顾前几届的奥运会田径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田径运动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各大洲乃至一些国家拥有自己的强势项目[1]。因此,奖牌“花落各家”,美、俄统治田坛的绝对优势不再明显。本文对此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奖牌的区域分布和优势项目的分布特征,探析当今世界田坛的实力格局,对于确立我国田径在世界的新位置,明确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的努力方向,促进我国田径水平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的奖牌分布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参照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田径项目的奖牌分布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从文献资料中,获取第29、28届奥运会田径比赛的结果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奖牌的国家分布,奖牌的洲际分布和项目分布的数理统计。

2.2.3 归纳分析法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第29、28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奖牌的国家分布,奖牌的洲际分布和项目分布的统计结果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特征和探寻当今世界田坛的实力新格局。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田径实力格局分析

北京奥运会无论在场馆设施、交通条件,还是在比赛组织及运动员食宿安排等方面,都做到了历届之最,这为绝大多数项目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良好的外界条件。在本届奥运会中有4项世界纪录16项奥运会纪录被重新改写。最大的一个奇迹来自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他在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比赛中三次夺冠且三破世界纪录,其中后两个均是保持了十年以上的尘封纪录,成为“鸟巢”最耀眼的明星。另一个奇迹来自俄罗斯的女子撑竿跳高名将伊辛巴耶娃,她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再次书写了不可思议的历史。透过本届奥运会田径各项目比赛的成绩,可以反映出当今国际田坛的整体实力格局。

3.1.1 第29届奥运会田径项目金牌及奖牌的分布

3.1.1.1 美、俄绝对统治田坛的局面不复存在,“后起之秀”气势如虹

世界田坛已从过去的“三强鼎立”以及后来的“一枝独秀、百花争艳”的局面继而转变为现在的“群雄争霸” [2]。本届奥运会美国虽然以7枚金牌、9枚银牌、7枚铜牌、总奖牌数23枚保持住了他在田坛的第一交椅,但是领先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见表1)。俄罗斯、牙买加、肯尼亚三个进入第一集团的国家已紧随其后,实力相当,且气势咄咄逼人。

3.1.1.2 进入第一集团的国家增多,实力非常接近,竞争十分激烈

雅典奥运会上,只有美、俄两个国家处于第一集团(见表2),在本届奥运会上突增至四个,依次是美国、俄罗斯、牙买加、肯尼亚。并且这些国家实力相当接近,竞争十分激烈,都对田坛的领头羊位置虎视眈眈。

3.1.1.3 “黑马”牙买加掌控短跑项目,跃居第三位,直逼美、俄

悉尼奥运会牙买加仅获得3银3铜的成绩,连前25名也进不了;雅典奥运会牙买加以2金1银2铜的成绩跻身田坛的第7位;今年的北京奥运会牙买加狂揽6金3银2铜仅次于俄罗斯,跃居第3位。

“后起之秀”牙买加在北京“鸟巢”一路凯歌,包揽了男女100米、200米的金牌,尤其是女子100米,三面牙买加的国旗在“鸟巢”女子100米的颁奖仪式上同时升起。更为激动人心的是,以旗帜性人物博尔特领衔的牙买加田径队三破尘封十多年的短跑世界纪录,分别是男子100米、男子200米、男子4×100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盛产“飞人”的国度。全“鸟巢”最耀眼的焦点——“三料冠军”博尔特三改世界纪录,三次为世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时刻,夺取了牙买加本届奥运会总金牌数的半壁江山,成为对手的偶像,成为世界的焦点,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3.2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各洲田径优势项目的分布状况

3.2.1 从整体实力来看各洲的田径实力

欧洲和北美洲国家的田径运动发展水平继续处于高位,非洲水平居中,而南美洲、大洋洲、亚洲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本届奥运会的田径项目比赛,欧洲共获得53枚奖牌,北美洲获得45枚,非洲获得29枚,亚洲和大洋洲各获得6枚,而南美洲却仅获2枚。亚洲、大洋洲、南美洲3大洲的本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仅为北美洲的29.8%,只有欧洲的26.4%(表3)。

3.2.2 从各洲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来看各洲所占据的优势项目

本届奥运会由于欧洲、北美洲田径运动整体水平较高,在跑、跳、投各项目中都有金牌进账,几乎包揽了短跑、跳跃和投掷的所有奖牌,并且将全能的6枚奖牌全部囊括在手中。而大洋洲、南美洲、亚洲却只在个别项目上有稀少的闪光点。从表4、表5可以看出:北美洲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短跑项目;以俄罗斯、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跳跃和投掷,中长跑和短跑也绽放光芒[2]。共获得53枚奖牌,占了田径项目总奖牌数的37.6%,继续引领田坛。欧洲在传统优势项目上继续保持领头羊地位,获得跳类项目8枚金牌中的4枚,投类项目8枚金牌中的6枚,全能项目的霸主地位再次得以捍卫,获得了1金2银的骄人成绩。欧洲在男子、女子所有跑、跳、投类、全能项目上,除了在男子短跑类项目上一金未得和男子全能金牌流失外,其余项目均有金牌入账。欧洲在本届奥运会田径项目比赛中共获得17枚金牌,共有12个国家获得金牌,除开俄罗斯一国独揽6金以外,其他国家均只有1枚金牌进账,金牌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非洲的优势项目是中长跑,非洲选手凭借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强大实力,使他洲选手只能望牌兴叹。以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为代表的非洲获得本届奥运会全部中长跑项目14枚金牌中的10枚,45枚奖牌中的25枚,其中男选手获得了所有男子中长跑项目24枚奖牌的15枚,再次证明了非洲在中长跑项目的超群实力,捍卫了非洲在此项目的绝对优势地位。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实力相对薄弱,仍旧难对欧洲、北美洲国家形成威胁。在本届奥运会中,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大洋洲国家,只摘取了跳跃类项目中的男子撑竿跳高和投掷类项目中的女子铅球2枚金牌。亚洲国家当中,只有巴林获得中长跑类项目中1500m的唯一1枚金牌, 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我国仅收获2枚铜牌。与欧、北美及非洲相比,亚洲运动员的实力较弱,占据的优势项目较少,能够与之抗衡并夺得金牌的项目稀缺。而南美洲国家的实力最弱,只有巴西在女子跳远项目获得了1枚金牌和厄瓜多尔在男子20公里竞走中获得了1枚银牌,处境依旧尴尬。

3.2.3 当今世界田坛实力格局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田坛实力格局仍不平衡,其金(奖)牌的分布呈分流态势,具有鲜明的洲际地域特征[1]。依本届奥运会田径项目金(奖)牌的洲际优势强弱排序依次为: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南美洲。

4 结论

1.美国的田坛霸主地位岌岌可危,虽然夺得了7金9银7铜共23枚奖牌的成绩,暂列奖牌榜第一。俄罗斯的表现也还差强人意,以6金5银7铜共18枚的成绩保住第二名。但牙买加、肯尼亚挺进第一集团,其气势咄咄逼人,对美俄的领头羊位置虎视眈眈。第一集团的四国(美国、俄罗斯、牙买加、肯尼亚)共获得奖牌66枚,占了46.8%的奖牌总数。埃塞俄比亚以4金1银2铜领首第二集团,直瞄第一集团的位置,令其他第二集团的国家望尘莫及。

2.欧洲和北美洲的田径整体实力依然突出,分别获得53枚和47枚奖牌,分别占本届奥运会奖牌总数的37.6%和33.3%。非洲继续绽放光芒,捍卫了其在中长跑项目的优势,牢牢地居于田坛的中游。大洋洲、亚洲、南美洲的实力依旧低迷,难逃下游的尴尬境地。

3.各洲的项目分布方面,欧洲各个项目实力超群,尤其是投掷类和跳跃类项目,女子的短跑项目呈现出上升趋势。北美洲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短跑项目上,几乎囊括了短跑项目的全部金牌,表现尤为抢眼的是盛产飞人的国度牙买加。非洲运动员在中长跑项目上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一枝独秀。大洋洲、亚洲、南美洲整体实力处于落后位置,优势潜优势项目稀缺,难以与欧洲、北美洲、非洲相抗衡。

摘要: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的奖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参照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田径项目的奖牌分布情况,分析奖牌的区域分布特征:进入第一集团的国家增多,实力非常接近;美、俄绝对统治田坛的局面不复存在,“后起之秀”气势如虹;欧洲和北美洲国家的田径运动发展水平继续处于高位,非洲水平居中,而南美洲、大洋洲、亚洲整体水平依旧低迷。优势项目的分布特征:欧洲的跳跃和投掷类实力超群;北美洲掌控短跑项目;非洲在中长跑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洋洲、亚洲、南美洲优势项目稀缺。

关键词:29届,奥运会,田径,奖牌,区域分布,优势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宝珠.当今世界田径格局的地域性特征[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徐国伟.第28届奥运会我国田径运动的实力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5,(1).

优势特征 篇8

一个完善、高效率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节约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现代物流的发展突显出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向。这使得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仅仅是从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成本节约上来提高交易的简洁性和快捷性, 更应该注重整体性能的集成, 从而实现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技术更应该科学地选取。

1 Web Services技术及其特征

Web服务 (Web Services) 是一种基于Internet标准协议或规范的可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发现、调用的自描述的服务器端软件组件, 该组件技术的目的主要是程序之间的交互。Web Services是由W3C联盟制定的一系列标准组成, 用来促进跨平台的程序间的通信。Web服务基于HTTP等TCP/IP协议, 采用可扩展置标语言XML, 定义了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WSDL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 UDDI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统一描述发现集成) 以及WSFL (Web Services Flow Language:Web服务工作流语言) 。

Web服务由服务描述和服务实现两部分构成。服务描述用于描述服务调用的接口信息, 服务则是服务描述的实现, 是一个软件模块。服务被部署在可通过网络访问的服务平台上。Web Services技术的主要特征和应用优势如下:

(1) 松耦合性。采用Web技术实现的信息系统, 客户端不需要在程序中绑定链接对象。Web Services技术动态地获取服务端地址, 动态地建立连接、获取服务。只要服务调用的界面不变, Web服务地址或服务实现方式的变化对调用者都是透明的, 这使得基于Web服务架构建立的信息系统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 简单性。Web Services技术采用可扩展的置标语言XML来定义其各种协议。XML的简单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开放性使得采用SML语言的Web Services的实现比传统的组件实现技术要简单高效得多。

(3) 高度可集成性。Web Services是一种跨平台技术, 它采用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标准Web协议作为服务界面和协议描述的规范, 从而屏蔽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 能够将各种技术实现的组件有机地集成到一起。

(4) 开放性。Web服务采用的结构化的信息建模语言XML, 建立了开放的协议族和技术规范, 并且得到了工业界的广泛支持。

2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物流作业优化管理、库存优化管理、仓储管理、运输与货物跟踪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平台。现代物流管理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系统必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 开放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 信息起着主导作用。现代物流管理正是通过对信息的共享和运作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的。因此,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 而是一个能够借助Internet和网络通信技术与其合作伙伴或其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无缝链接的开放式信息系统。

(2) 可重构性。现代物流管理需要应对快速复杂的市场需求变化, 常常需要通过合作、战略联盟等虚拟规模扩张形式来产生规模效应, 这要求其信息系统的结构也必须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随时的、灵活的组织变动、业务重组和新业务开拓的需要。

(3) 集成性。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以系统整体最优为目的, 通过对物流供需链的整个过程的最优化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能实现内部数据库的无缝连接, 而且还能实现企业与外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3 Web Services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要求其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都需要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和模块化的技术, 从而满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和系统扩展的需要Web Services技术的开放性是其对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好支持。Web服务正是被设计和用来促进跨平台的程序对程序通信, 他能够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适应于Internet的应用, 能够为异构系统提供服务, 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解决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功能的缺陷, 将企业的资源管理扩展至整个Internet。

Web Services技术的松耦合性和高度集成性能够完全满足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可重构需求。使用Web Services技术, 采用软件组件工程方法, 可以开发出一组高质量的业务组件、共用组件、综合分析组件、中间件组件以及框架集成等各种组件, 根据市场和管理的需要装配成柔性结构的应用系统。能够很好地将物流信息系统与其他各种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

4 结束语

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应用于Web环境中的分布式组件开发技术, Web Services具有包括.NET和J2EE在内的众多实现平台和开发工具, 它的开放性、简单性、规范性、可扩展性、松散耦合性和高度集成性使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彦辉.基于Web Services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与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4.

[2]卢守东.Web服务技术及其应用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 .

[3]罗玲, 白晓颖.Web服务技术的分析[J].计算机科学, 2004 (4) .

上一篇: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下一篇: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