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2024-10-19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通用10篇)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1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是指调动各方要素,对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对安全事故进行控制、救援与处理的功能系统。关于高校体育安全事故,相关专业领域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就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出了一般性的揭示,然而高校频繁的体育安全事故给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造成了一幕幕惨痛的悲剧。因此构建一套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对当前各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体育人员安全保障体系

高校人员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是指保障人员安全的所有措施,即保障因个人的问题而导致的所有体育安全事故。高校人员体育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提高高校师生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安全素质和加强高校师生的体育安全管理两部分。

1、人员直接安全保障体系

人员直接安全保障就是通过体育安全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高校师生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安全素质。包括针对个别人员进行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体育教师或其他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体育安全问题发生或即将发生时,使他们能够及时的采取正确的、合理的措施来处理此类问题;学生通过接受各类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安全意识、规范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正确行为,使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减少体育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在体育安全问题产生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这些安全问题。

2、人员间接安全保障体系

人员间接安全保障就是加强高校师生的体育安全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因间接原因而产生人的差错。对高校师生的体育安全管理主要集中在对体育安全问题责任的归咎,制定高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对师生进行约束,让他们明确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即将发生或发生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如体育安全发生时对人员和财产进行及时的抢救,体育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明确他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安全问题发生后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高校体育安全物资保障体系

高校体育安全物资保障体系是高校体育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是保证高校体育安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校体育安全物质保障体系包括高校体育安全资金保障和高校体育设施安全保障两个方面。

1、体育安全资金保障体系

资金是搞好高校体育安全管理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高校体育安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作保证。高校体育安全资金保障包括对保障高校体育安全所需资金的筹集、调拨、使用、结算、分配等,还包括主动投入资金和被动投入资金。主动投入资金是指预防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和消除隐患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所需的全部资金,包括对体育安全人员的培训、安全器材设施的购置、体育设施的检修、保养以及更换进行保障;被动投入资金是指发生体育安全问题后,为处理体育安全问题所支出的全部资金,如:体育场馆的建设、日常维护成本、人员值班补贴、损失赔偿费、医疗费和安全事故处理费等都需要大笔经常性投入,它是体育安全问题产生后的紧急处理和事后赔偿的资金保障。

2、体育安全设施保障体系

从保障高校体育安全的角度来讲。高校体育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体育设施的安全设计,对体育场地、场馆设施的设计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体育器材目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二是高校体育设施的检修、保养和更换。对体育设施的保养、检修和更换要做到及时全面,使体育设施的使用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三是高校体育设施的故障——安全对策,这是保证体育安全问题的发生不至于恶性循环。

三、高校体育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高校体育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主要是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构建。

1、高校体育物质环境保障

高校体育物质环境是指高校体育安全环境的外在标志,是硬件部分。良好的场地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是构成高校体育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校体育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因素,其中体育活动的场所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的设施以及这些场馆设施的周边环境。

体育活动场所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所处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体育活动的场馆设计、建设以及场馆场地内部设施的整体布局不仅要考虑到影响建筑方面的因素,如:采光、通风、建筑材料等,还要考虑到设施的布局符合运动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安全、卫生等的要求。体育运动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体育运动器材设施的设计和摆放要考虑到项目及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体育器材目录》,按目录要求严格实施。

2、高校体育人文环境保障

高校体育人文环境是指在高校里围绕体育这一主体发生影响的社会及各种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教学因素等。高校体育人文环境的文化因素是指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以及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否良好会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态度、习惯以及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文化因素也是关乎学生体育安全的一个重要人文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人文环境中的教学因素对高校体育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良好的体育教学气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减少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四、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提出高校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体育人员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提高师生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安全素质和加强师生的体育安全管理。

二是高校体育安全物资保障体系,包括体育安全资金保障和高校体育物质安全保障。

三是高校体育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包括高校体育物质环境保障和高校体育人文环境保障。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包括:人员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物资保障体系和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体育安全事故,体育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丽萍,夏成前.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及安全教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4,(12).

[2]吴秋玲.关于学校体育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华章,2009,(2).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2

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体育教学内容密不可分,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体育教材的内容,还包括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和引导,以及动作、方法的指导。因此,构建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必须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一方面,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要选择有利于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要考虑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否可行,是否真的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就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特定的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爱好、兴趣、个性心理特征等,保证学习内容切实使学生受益。

4.2优化体育教学时间管理

一方面,在体育教学活动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尽量快速进入教学,尽可能的节省活动开展的过渡时间,同时,在活动中,要避免突发和冲突事件的发生,如果发生了突发和意外,应该及时、冷静地处理;另一方面,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注重对最佳时域的把握,适时进行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在活动进行到一定时间时,要对信息量进行适度把握,如果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过于松散,就容易导致时间的浪费;如果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会导致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做好对体育教学的时间把控,对提高学生专注率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4.3注重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指导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3

摘 要 户外运动课程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体魄,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毅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户外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户外运动的现状及安全问题,并探讨了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策略。希望为高校户外体育运动课程的良好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高校 户外运动课程 安全保障体系

一、户外运动的基本定义及特点

户外运动的基本定义为:一项在自然环境和场地内举行的一组集体体育运动项目群。也有部分学者将以走出家门,而更加贴近大自然的运动统称为户外运动。无论定义如何,户外运动都是一项具有很强自然性和綜合性的运动,广泛的涉及水、陆、空三界的多种体育运动。参与者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具体需要,进行户外运动形式的自主选择。

与一般性的运动相比,户外运动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点。首先,当前的许多户外运动带有探险性质,其不乏很大的挑战性,具备一定的极限及亚极限运动特点。其次,户外运动要求贴近自然,挑战自我,对个人毅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很强要求。另外,户外运动对场地的要求较低,随户外环境的变化可选择不同的项目及难度。

二、高校户外运动课的现状及安全问题分析

我国自21世纪初以来,对高校户外运动的发展日益重视。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2003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这两项文件,明确将露营、野营、溯溪、攀瀑、攀岩、登山、野外生存、远足、郊游、山地自行车、穿越、蹦极、漂流、潜水、探险、滑冰、滑雪、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纳入了大学体育教育的范畴。2005年,“山地户外运动”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

但随着户外运动的开展,很多的户外运动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一年,其发生的户外安全事件就多达100多起,而其中,高校学生户外运动事故占到了其中的三成以上。目前,造成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安全意识薄弱;二是户外运动的相应安全教育缺失;三是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四是公共救援体系的相对不足。

三、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一)强化户外运动的教育培训

“安全”是户外运动首先应该重视的。而要保障户外运动的安全,其安全教育必须先行。在户外运动课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唯有如此,才能在课程活动中保持警惕,避免因疏忽大意出现的安全问题。户外运动的安全教育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专业教师培训,由于户外运动在高校的普及较慢,所以部分高校的户外运动课程并非专业教师任教,这也给相应的户外运动课程留下了安全隐患,因此,高校要注重提高相应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可利用相应的在线课程培训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还能促进其实践水平的提高,为户外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户外运动的安全防范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提高学生在安全事故中的应急救护能力。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可先对学生进行户外安全常识的教学,并进行相应的测试。之后再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通过两者结合运用,促进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危险预测、安全防范及应急救援等多种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二)强化户外运动安全监督管理

强化户外运动安全监督管理对户外运动的安全保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户外运动安全监督管可分为技术监督和行为监督两种。其中技术监督指代的是对物质条件的一系列监督,包括设备器械、场地环境等,防止这些物质条件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行为监督则主要针对师生的行为规范,通常包括规章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安全责任的实施、师生安全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另外,还应该针对户外运动进行危险预警,通过对各类户外运动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及整理工作,向学生及教师发布响应的预警信息,避免危险时段在危险地区进行户外运动课程,以降低户外运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面对户外运动的安全事故,预防是第一重要的。但在安全之外,还要注重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避免万一情况下的事故处理,以便事故出现时能够进行快速而有效的应急救护。首先,学校要在户外运动课程中开展有关户外运动急救课程的单元,并注重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救及救援能力。并通过授课的方式,不仅要教导学生充分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进行应急处理,还要教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外界求援,从多个方面进行事故的应急处理。

另外,针对较为严重的事故,要协调处理好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部门帮助时,要积极联系,并对相关课程的安排、人数等具体情况做好详细的上报,以便于消防、通讯、医疗、交通、专业户外救护等组织机构的协调处理。

四、结束语

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学生有着诸多益处,不仅可能锻炼其体魄,还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户外运动又有其危险性,因此,学校方面一定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并协调建设好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以便防止户外安全事件出现,并在万一的情况下,也能做好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微娜,周成林,孙君.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运动氛围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2011.10:41-47.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4

确立了正确的质量观以后, 应该确立体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影响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目标与发展模式、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教学方法等。因此, 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就是要把影响其质量的诸因素有机地协调、统一、组织起来, 按照一定的程序有机地运行, 形成遵循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注重产学结合的教学与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其体系应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

一、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应充分体现体育继续教育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特征。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把握的教学监控, 主要应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常规管理体系—教务办公室;评估考核体系;教学法规体系—组织专人负责将有关教学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使之符合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质量管理。

二、体育教学质量信息系统

质量信息系统是对体育教学过程、学习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一方面吸收、分析各种信息, 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另一方面接收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需求信息, 以加强体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适应性。因此, 信息系统也就应包含两个方面:校内体育教学活动信息以教务办公室为核心, 建立一条教务办公室—聘请学校院系教师的教研室—教师—学生的纵横交叉的信息跟踪、反馈网络;另一条线是学校—社会行业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系统。

三、体育教学质量督导机制

督导系统应由一些富有教学、管理经验, 有威信, 有教学思想的教师组成, 主要任务是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教风、学风建设等进行监督、考察、指导、反馈等。督导作用的发挥, 不仅在于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导, 还在于它应成为我们体育学院继续教育的“智囊团”及“高参”。督导机制的运行可采取以下方式:监督、考察、指导—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反馈) 师生、教务办公室、院领导— (反馈) 师生—提出教学思想。

四、战略发展机制

建立合适的体育教学机制核心在于克服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与体育继续教育不符合的教学思想, 把体育继续教育特色凸显出来。为此, 要建立体育继续教育的战略发展机制。具体地体现在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应建立一个科研能力强的高教所 (室) 。如继续教育的发展环境、体育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体育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社会各行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变化等, 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上体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前三个方面侧重在过程的监控, 后一个方面侧重在战略与结果的控制。只有构建了科学的、正确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才不至于重回不切实际的教学道路上去, 适合体育继续教育的教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体育继续教育的特色与质量才能有过程性保障。

五、体育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的引导与管理。从社会各行业的人员素质方面来看, 政府应尽快健全“职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 这种政策的确立与就业制度的建立, 对于克服社会各行业就业中的学历至上、纠正“学历高等于能力高、素质高”的错误倾向是一个重要的引导。

六、体育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一)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加大体育教学内容、热点培训方向的改革力度

按照适合体育继续教育发展的教学体系, 体育继续教育在培训方向设置上, 应针对地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向热点技术领域和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在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 应以分析体育受训人员能力入手, 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在教材的建设上, 应突出实践特色, 淡化过重的理论色彩, 合作开发一些能体现体育继续教育特色的教材。

(二) 强化实践教学, 树立新的体育继续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观

1.教师的“教”。

理论课教学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首先是体育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 以此为标准;同时, 要强化实践教学, 力求使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之比达到1∶1。

2.学生的“学”。

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侧重受培训企业人员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包括自学方法、实践方法、调查方法等。

3.教学方法、手段与质量测评。

对照质量保障体系, 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 如选项课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制度, 鼓励教师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体育教学, 要以教师是否能在实践环节中有效教学去评价其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

4.完善质量监控制度。

应从体育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教学计划、培训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规范、督导工作条例等F方面完善。

(三)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应包括以下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督导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 其主要职责是保障教学常规的开展。

体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资队伍的特殊性。“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 高校体育继续教育要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制度与措施。要完善高校体育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就应落实好这类人员的工资待遇、聘任制度、职责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源.普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分析与测定[J].体育学刊, 2007, (3) .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篇5

编制单位:河北天圣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 2017年3月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建筑企业内部的特点,并形成安全体系文件;人员的配备、岗位的设置应符合工程的特点,做到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动;配备必要的设施、装备专业人员,确定控制检查的手段和措施,确定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关键点、危险部位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以确保安全保证计划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严密性、可行性。体系图

安全管理职责

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1.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任务是落实安全管理目标,制订安全保证计划,根据保证计划的要求落实资源的配置。

2.负责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过程中的执行、运行,实施监督和检查。3.针对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运行过程中尚未达到要求的问题,以及施工中尚存在的隐患,制订整改和预防措施,并对上述措施进行复查。

二、职责与权限 1.项目经理

1)项目经理对本工程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 2)履行合同要求,确定安全管理目标,确保工程安全施工,对工程的安全全面负责。

3)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建立项目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组织编制安全保证计划。

4)贯彻执行各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令、法规、标准、规范和制度,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资源的配置。5)支持项目安全员及施工管理人员行使安全监督、检查和督促检查工作的权利。

6)适时组织对工程的安全体系评审和协调。2.项目生产副经理

1)根据项目安全保证计划组织有关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并注意经常督促检查。

2)协调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3)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4)实施组织管理标准化,确保操作现场工作环境不影响施工安全。5)组织安全设施的验收,协助上级部门对工程的安全检查和监督。6)处理一般工伤事故,协助处理重大工伤、机械事故,处理事故遵循“四不放过”原则,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防止再次发生。7)对各分包单位制定例会制度,建立会议纪要,并发给有关人员。3.项目技术科

1)贯彻项目部安全管理目标,组织实施安全生产保证体系。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负责对安全难度系数大的施工操作方案进行优化。

3)组织编制相应的安全保证计划,并组织内部评审,上级审核通过后督促实施。

4)确定危险部位和过程,对风险较大和专业性强的项目应组织安全技术论证。

5)负责工程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以及特殊脚手架、施工用电、大型机械拆装方案的落实。

6)制定针对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必须补充的安全操作规程。7)选择或指定施工各阶段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文本。8)对工程技术部门负责的安全体系进行监控,落实改进措施。4.项目施工科

1)按照安全保证计划要求,对施工现场全过程进行控制。2)严格控制监督实施各工种的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3)有权拒绝不符合安全操作的施工任务,除积极制止外,有责任向项目主管安全经理汇报。

4)组织对劳务人员上岗前安全规章和文明施工制度教育。5)认真执行对施工人员的分部分项工程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6)协助对现场各种施工班组的安全生产监督。

7)发生工伤事故,应立即采取措施,并保护现场,迅速报告。8)对已发生的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并向安全经理报告整改情况。5.项目安全科

1)贯彻安全保证计划中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组织参与安全设施、施工用电、施工机具的验收。

2)监督、检查操作人员的遵章守纪,组织参与安全技术交底,对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实施控制,并做好记录。3)掌握安全动态,及时发现事故苗头并采取预防措施。4)制止违章作业,严格安全纪律,当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有权制止冒险作业。

5)对进入现场使用的各种安全用品及机械设备,配合材料部门进行验收检查工作。6)对施工现场的用电设备,按要求验收并进行日常安全用电的管理。

7)协助上级部门的安全检查,如实汇报工程的安全状况。8)负责一般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协助处理重大工伤、机械事故,并参与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6.项目材料科

1)按照项目安全保证计划要求,组织各种设备、材料资源的供应工作。

2)对供应商进行分析,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

3)负责对合格供应商供应的各种机械设备、安全防护保险装置及安全防护用品的验收、取证和记录工作,做好验收状态标识,储藏保管好安全防护用品(具)。

4)对各类机械设备,必须配齐安全防护的保险和安全设施。5)对新添置的机械设备,做到熟悉了解机械性能,对无质保书或出厂证明的施工机械不得采购使用。

6)对现场的材料,必须按场容标准化要求堆放,消除事故隐患。7)对各类型机械的安全保护装置,进行使用前的验收,按规定严格执行日常保养及维修制度,确保安全运转。

8)对现场使用的脚手架、吊钩、钢丝绳、安全“三宝”、配电箱、触电保护器、安全网及消防器材等安全设施和配件,应保证质量,定期检查和试验。对不合格和破损的,要及时进行更新替换。对报废的机械要及时处理并发出停用通知,认真做好记录。9)对现场易燃易爆物品,必须进行重点保管。

10)密切配合项目部及安全部门,开展各种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检查。搞好现场的材料、场容场貌、文明施工。参加各类机械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并作出有关技术鉴定。7.综合办

1)开展各种多样化的安全培训教育,如定期出黑板报、张贴安全标语。

2)对施工过程中劳务人员进行进出登记和技术培训、发证工作,做好动态管理。

3)做好施工现场动用明火和宿舍的防火安全工作。

4)对食堂的用电用气进行安全管理,搞好食堂的清洁卫生和后勤生活环境卫生。

5)做好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教育与指导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负责管理施工现场及项目部办公室的安全保卫工作,特别是财务、资料、电脑室、食堂、仓库、车库等场所。

7)对安全生产违章违纪的惩处及先进典范的表扬奖励,对一般工伤事故进行抢救、调查、处理、教育。资源

1.配备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的管理、执行和检查人员。2.指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3.设置用电和消防设施。4.配备施工机械安全装置和设施。

5.配备必要的安全检测工具(测定扣件紧固的力矩扳手、风速仪、接地电阻测试仪等)。

6.保障一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经费。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原则: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以国家有关施工安全标准、规范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BJ08—903—98)为依据,从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全面实施。安保体系是项目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举措,是确保安全生产、杜绝事故隐患、实现项目部安全目标的保证。

1.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应遵照《安全保证体系》程序文件的要求,并符合建筑企业和本项目施工生产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2.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并形成安全体系文件,包括安全保证计划,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法律和法规文件、各类记录、报表和台帐。

安全生产策划

1.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结构、环境、承包性质、技术含量和施工风险程度等因素实施安全生产策划,策划内容如下:

1)配备必要的实施、装备和专业人员,确定控制和检查的手段与措施; 2)确定整个施工过程中应执行的文件、规范。如:脚手架工程(含特殊脚手架)、高空作业、机械作业、临时用电、动用明火、沉井和深基础施工作业规定;

3)确定冬季、雨、雪天保温防冻及夏季防暑降温、防风放干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确定危险部位和过程,对风险较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进行安全论证。同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5)作出因本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而需补充的安全操作规定; 6)选择或制订施工各阶段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文本; 7)制定安全记录的表式,确定搜集、整理和记录各种安全活动的人员和职责。

2.根据安全生产策划结果编制安全保证计划,安全保证计划可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完整体现。

3.安全保证计划实施前,须经工程项目部的上级机构确认。4.确认要求

1)上级机构有关负责人主持安全保证计划的审核;

2)执行安全保证计划的工作,项目部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参与确认; 3)确认安全保证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4)确认各级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5)解决任何与安全保证计划不一致的事宜; 6)确认工程项目部有满足安全保证的能力; 7)记录并保存确认过程;

8)经确认的安全保证计划,应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工程的难点、重点,对安全难度系数大的施工操作方案指定了下列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1)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2)扣件式悬挑脚手架施工方案; 3)吊篮脚手架施工方案; 4)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施工现场安全控制

项目部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进行控制,确保施工生产遵照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顺序要求进行

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

1.落实施工机械、安全设施设备及防护用品的计划。2.落实现场施工人员。

3.按业主提供的资料对施工区域及其受影响的区域内地下障碍物予以清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周围道路管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4.按安全、文明、卫生、健康的要求设置宿舍、食堂、饮用水及卫生设施。

5.办理职工意外伤害保险。

持证上岗

施工现场内的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电工、焊工、施工升降机的装拆工人,应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持相关证件方可上岗,由综合科及相关负责人负责确认。

安全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的检查验收

本工程占地面积大,施工人数多,安全防护工作十分重要,对临边洞口、高处作业、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必须做到防护明确可靠,技术合理,经济适用。

实施要点

1)按照安全防护的技术措施方案执行。

2)防护职责落实到人,具体由各施工班长负责操作。3)在主体建筑物的周围,按标准化规范搭设双层防护棚及人行通道。(具体实施:架子工)

4)加强对临边洞口的封闭围护设施的检查工作。

5)对外脚手架与建筑物间空档较大的部位增设隔离杆,再铺毛竹笆。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 1.临时用电技术措施

1)地下室临时用电线路全部架空,临时照明采用36v安全电压。施工现场供电线路、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保养及拆除工作必须由电工组长负责,组织专业人员(持有效双证的维修电工)进行施工。

2)配电房内安全工具及防护措施,以及灭火器材必须完好齐全。3)对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存放场所的设备,要严格监控、经常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4)对移动机具及照明的使用,应实行三级配电,二级漏电保护,并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由电工负责。5)施工现场大型用电设备等,应有专人进行维修和管理。6)每月一次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2.实施要点

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按照项目部临时用电设计(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进行设置,再由安全科及技术部门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对大型机械如塔吊、施工升降机等机械,应单独设置随机控制电箱。

1)施工现场每天由专业电工负责安全用电的巡视、维修和整改工作。

2)夜间值班电工必须两人上岗。

3)特殊情况下需要带电操作时,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用具,采取可靠的安全隔离措施,并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监护。4)杜绝施工用电常见通病。

施工机械

一、塔吊

本工程为了确保施工正常进行,配备塔吊三台。协调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转,定期对塔吊的运转进行维修及保养工作。

二、中小型机械的使用

本工程共有钢筋弯曲机两台、钢筋调直机两台、钢筋切断机两台、木工机械两台、搅拌机三台、混凝土震动器两台、电焊机两台。因此,必须根据《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的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中、小型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管理。1.实施要点

1)项目部派安全科负责机械使用前的验收工作,平时经常检查机 械运行情况,保证正常工作状态。2)中小型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3)按规定搭设机械防护棚。

4)机械设备必须接地或接零,随机开关应灵敏可靠。

5)督促操作人员作好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工作,并作好运转记录。2.控制点

1)机械设备的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严禁带病运转,机械使用前要进行检查、验收工作。

2)固定机械设备和手持移动工具必须实行三级配电、二级漏电保护,由电工负责。

3)中小型机械的使用必须做到定机、定人、定岗位,并持证上岗。

脚手架工程

1.本工程采用外脚手架进行施工。2.实施要点

1)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人员作安全技术交底,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搭设。2)按照文件规范要求搭设,并按JGJ59—99中的脚手架检查评分要求进行搭设。

3)安排经过培训的持有上岗证的架子工进行搭设。4)搭设、拆除时,必须设立警戒标志,并指派专人监护。5)搭设完毕,须经验收合格挂牌后方可使用。3.控制点

1)必须选用优质的钢管材料。

2)搭设过程中分阶段验收,分步、分阶段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并设有接地避雷措施。

3)使用时要按规定荷载要求使用,严禁乱堆乱放各种物件,严禁超载。防火安全

保障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以利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施工要点

1)在防火领导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按照防火制度对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必须及时清除。2)建立义务消防队,正常进行活动。

3)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定期更新。2.控制点

1)必须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节假日的动火作业要经上级审批,明火作业监护人及灭火器材到位。事故隐患的控制

1.按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标准,制订各工种、各工序的安全技术交底,按两级交底(项目部向班组长交底,班组长向员工交底)的要求,及时贯彻执行。

2.任何人不得违章指挥作业,安全员是安全的执法人员,有权制止违章作业。

3.当生产施工与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服从安全需要。

4.做好全员动员,使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事故隐患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不使用不合格设施,不通过不合格过程,不放过不安全行为。

5.对已发生的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以达到规定一切,并组织复查验收。对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员进行教育或处罚。纠正与预防措施

一、纠正措施

1.项目安全员在查明原因并调查结论的前提下,提出纠正、防范措施的建议,由安全科负责。

2.根据建议,由有关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进行审核批准。3.安全科监控纠正措施的落实,并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过程。4.实施纠正措施,并验证纠正措施的效果。

二、预防措施

1.预防的根本是安全生产体系的健全和正常运作。

2.推行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教育工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执行各项安全技术规范和日常的监督、检查、指导,是预防的保证。

3.针对性安全交底和教育是预防事故的必要手段。

教育与培训

1.做好进场工人的安全教育,并贯穿施工生产的全过程,覆盖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教育培训的重点是操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2.在事故多发期及上级部门下达指令时,进行针对性教育。3.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教育形式。如黑板报、宣传标语、大会、录像等。4.实施施工队伍职工的安全进场教育及平时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新工人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

5.由综合科负责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建立职工劳动保护记录卡。

安全记录

1.由项目部安全员组织相关人员建立证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安全记录。包括相关的台帐、报表及原始记录。

2.安全记录由项目部安全资料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标识、编目和立卷。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6

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伤害事故层出不穷的原因

进行体育训练活动时,安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实施安全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高职院校经常性出现安全事故,就会给老师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压力,不敢开展有创造性的职能训练,对职能训练存有畏惧心理。学生也会因为不安全,降低参与的积极性,甚至找各种理由逃脱训练,进而家长也对学校产生不信任。这些最终都会影响高职院校职能训练的正常开展。职能院校的职能训练承载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项目人才,因此,我们要分析产生事故的原因,制定相应的保障体系,从而避免伤害事故发生,使高职院校职能训练回归正常、回归安全。

1 . 1 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目前,学生身体素质综合能力普遍降低,没有忍耐力,意志力差,这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有的学生不适合危险系数高的职能训练项目,安全意识淡薄,在瞒着老师和学校的情况下,硬性训练,导致训练受伤事故。有的学生是安全意识不强,对老师交代的训练规则不够重视,训练过程中违规操作,甚至打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 . 2 部分教师安全意识不高, 训练指导不准确, 引发伤害事故

目前出现部分老师,安全意识不强,训练过程中疏忽大意,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训练要领指导不够精准,造成学生训练受伤事故的发生。在学生受伤事故发生后,有的教师缺乏对事故处理的经验和处理能力,延迟对学生受伤的及时治疗和处理,致使引发情节更严重的事故。

1 . 3 家长不合理的培养理念是造成伤害事故的间接因素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更是有增无减,使孩子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惯性思维,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吃苦,意识薄弱,没有毅力,做事没有持久性。身体缺乏锻炼,饮食不合理,使孩子过早肥胖,影响职能项目的训练。更有甚者,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还为孩子开虚假的身体情况证明,让孩子逃脱严格的训练项目,成为孩子不能很好进行专业训练的“帮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 . 4 学校各方面的不完善也是构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制度上,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及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方案,学校体育场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维修更新不及时,安全监察制度不到位。另外,有的训练项目,场地活动空间有限,造成学生训练时意外伤害。学校没有定期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宣传,生命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良好氛围。

2 构建与实施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体系须注意的五个方面

构建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安全防范机制,有利于安全体育环境氛围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几率,也有利于安全文化的建设,也为学生更好地快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构建与实施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2 . 1 将预防环节前置, 形成重预防轻治理安全共识

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引入为借鉴和参考,做好预防工作,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重预防轻治理的理念,将预防为重的理念植入教师、家长、学生的心中,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学校要持续性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讲座,组织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题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形成预防重于一切的良好氛围,将事故的发生尽量扼杀在摇篮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2 . 2 建立学生档案, 制定《危险预知手册须知》

建立学生身体情况档案,尤其是患有先天性疾病和体质弱的学生,要完善档案记录,如实记录和调查,将工作做到前面,把由于身体原因造成的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编制《危险预知手册须知》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检测对于我校体育项目曾经发生的事故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进行统计进行汇编成册,成为制定《危险预知手册须知》的理论根据。二是通过调查或走访和体育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总结事故发生的案例,分析原因,总结成为体育活动操作过程中注意的要点。三是详细介绍体育项目安全预防知识要点,以及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

2 . 3 加强高职院校体育安全文化环境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体育安全文化环境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设施、体育管理制度、安全意识等三个层次。在体育设施方面,要建立体育设施维护制度,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对于不合格、陈旧报废的器材要及时淘汰,更换器材或是进行维修,提高器材的安全稳定性,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另外,在必要的场地位置,设置安全温馨提示标志牌,让学校的全体人员都有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从管理制度上来说,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职能训练安全监督体系,设定安全考核标准,责任到人,责权明确,让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适时地进行安全制度和规章细则的宣传,不定期进行讲座,让教师、家长和学生都知晓,提高安全意识。从安全意识层面来讲,就是让教师、家长和学生明确自己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明白遵守学校安全细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后果的危害性,避免出现家长帮学生作假证明现象的发生。以便学生能够有毅力地完成职能训练项目,练就忍耐力,意志力,提高身体素质。

2 . 4 构建高职院校体育安全操作运行机制

教师应承担起查找事故发生原因的责任,严把关口,将工作前置,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前,一定要将训练的要领讲清楚,讲透彻,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明晰,有一个不清楚都不行,把危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万事都有个万一,对于发生事故的事件,教师要及时处理,按照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先对事故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由负责监督的责任人进行事故处理全过程的监督。然后做事件记录,建档案,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将要点补录在《危险预知手册须知》中,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从源头抓起,将安全隐患杜绝在发生之前,并将这些预防措施及时补录到安全保障体系中。

2 . 5 确保体育机制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可行性是关键

构建和实施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训练项目不同,保障体系有所不同,总之是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执行的保障体系。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假”“大”“空”只能是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具体体现在:安全保障体系的编写要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容易让人看明白不产生歧义,具有可执行性。注重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安全管理流程精简,高效,责权明确,责任到人,制定考核目标没纳入考核日程,充分调动个层面的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职院校的体育安全保障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职能训练的要求的提高,难度增高,项目的变化,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也会相应不断增加和完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向着更加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减少事故发生的方向发展,向着更有利于学生职能训练的方向发展,向着更利于学校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人才的方向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安全事故频频出现,以学生伤害事故为主,这不仅影响学生的专业职能训练,还引起家长对学生安全的担忧和对学校的不信任,影响学校声誉,进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该文在分析引发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实施体育安全保障体系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以便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为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安全保障机制,路径

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体育运动教学其独特的性质, 致使学生意外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 高校应给予学生安全保障工作足够的重视, 将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从而降低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本文以高校公共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 并对实施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高校公共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高校在开展公共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其安全内容涉及的内容有很多, 具体来说, 可以归纳为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身体安全。高校应要保证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活动过程中, 体育器械、活动环境都能安全使用, 保证学生的身体不受到危害, 使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 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 避免学生遇到危险的事情。但是,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 学生因发生意外而受到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因素、物资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员因素这四方面, 因为, 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防护能力, 所以, 很少发生大型事故, 对他们造成损伤的项目都是那些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运动较为激烈的和运动强度较大的, 一般都集中在田径比赛、足球和篮球运动上。

2、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安全保障体系所涉及的内容

高校体育学生安全保障体系所涉及的内容, 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事故预防体系, 另一方面是法律处理体系, 具体内容如下:

2.1、事故预防体系

(1) 高校公共体育伤害事故保险方案。

首先, 应对高效体育保险体系进行完善。其次, 应建设一支高校体育保险人才队伍, 和其他保险类型相比, 学校体育保险尤其一定的特殊性, 这就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不仅要了解专业的金融保险知识, 同时, 还要对体育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最后, 加快推进高校体育保险行业的发展, 高校体育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完善相关制度, 以促进高校体育保险行业的发展。

(2) 以法律责任为角度。

首先, 高校自身的预防,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 法律赋予了高校一定的安全责任。高校不仅要提供给学生符合国家标砖的体育器材、场地, 还要完善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机制, 给予学生的安全问题足够的重视。同时, 还应扩充安全措施的防护渠道, 加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其次, 体育教师的预防, 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运动技能以及思想素质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履行好其职责, 在上课之前应备好课,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 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对体质较弱的学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切不可强求。此外, 在体育活动开始之前应对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 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最后, 就是学生自身的预防。大学阶段的学生, 大都已经成年, 他们已经具有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控制的能力。因此, 学校应加大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的认识逐渐加深, 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 高校体育工作分类。

首先, 体现在教学方面, 教师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 采取有效地手段以减少运动事物的发生。其次, 体现在体育课外活动方面,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内容, 体育课外活动也是易发生运动伤害的场所, 因此, 学校应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 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维修和检查, 排除安全隐患。最后, 体现在竞赛方面, 虽然, 体育竞赛并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却是必不可少的校园文化, 因此, 组织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而有效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2.2、法律处理体系

第一, 目前, 涉及到高校的公共体育安全管理以及相关事故处理的法律和法规主要有:《体育法》、《民法通则》、《教师法》、《教育法》等等, 这些法律是高校在处理相关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第二, 处理公共体育伤害事故的流程。首先, 应了解受伤人员的时间、伤势、地点以及原因, 保护好事故发生的现场, 及时通知救援部门。其次, 在进行现场处理的过程中, 应将现场状况了解清楚, 并拍照存证。再次, 查看伤势, 并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与陪护人员留好联系方式。最后, 如果是受伤的人数较多, 应对人数进行清点, 在后续的治疗时, 应观察学生的康复情况, 若是需要和学生家长洽谈赔偿事宜, 学校应承担起应付的责任, 主动和其协商和解, 积极开展保险赔偿工作。第三, 在发生伤害事故时的法律归责和赔偿。首先, 若是因为学校和教师因未履行相应义务或过失而产生的伤害事故, 应由学校和教师承担责任。其次, 若是因为学生未履行相应义务或过失而产生的伤害事故, 应有其自己承担民事责任。最后, 若是因为学校、学生、教师以及侵害人的过时而引发的伤害事故, 应根据各自的过程行为以及程度来进行民事责任的分担。

3、实施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有效路径

完善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本质目的在于, 对体育教学活动中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提前预防, 并能够采取有效地解决措施, 实现救援处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的依据既有现实的需求, 也有系统理论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实施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有效路径有很多, 具体来说,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体育教师安全保障机制进行完善

体育教师的安全保障机制指的是为保障人员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两方面, 一方面是促进师生体育安全素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是对师生的安全管理进行强化。体育安全事故的逐年增多, 使得高校意识到了体育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对体育教师的定期培训, 来加深他们的医疗知识水平了解, 培养他们开展紧急救援的技能, 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 在根本上来促进他们的防范意识和安全素质的提升, 从而使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不仅能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正确的判断, 同时, 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还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进行正确的处理, 降低学生的伤害程度。此外, 学校还应扩展宣传途径, 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3.2、对基础管理保障机制进行完善

其实,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 是其开展安全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各项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都需要组织的支持。高校应把法规管理和组织管理作为入手点, 结合学校的现状以及上级单位的要求, 来制定本校的管理保障制度。首先, 应有体育工作的责任管理人, 这个责任管理人不仅要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各项制度、工作方针都要有所了解, 还要对体育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 同时, 还应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安全隐患定期进行检查, 加大体育安全活动的宣传力度, 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存在的危害性。其次, 以法律为依据对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 体育安全法律法规是各个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法律保障, 也为高校处理体育安全问题提供了依据, 但是, 现阶段针对高校体育安全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很多, 虽然, 国家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规范, 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3.3、对体育活动环境安全保障机制进行完善

所谓的体育环境指的就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体育锻炼场所, 也包括体育器材和设施。而体育活动环境安全保障机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应对高校体育设施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检查, 看是否存在设计漏洞和安全隐患, 以及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 应对相关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以实现体育设备的更新换代, 保证这些体育器材和设施都能处于安全状态。

3.4、对体育活动物资保障机制进行完善

可以说, 安全物资保障机制是完善高校体育安全机制的重要前提, 更是各项体育活动得以安全开展的物质保障。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体育安全的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是体育设施的安全保障。体育经费作为高校体育的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 对体育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高校必须设立体育经费, 并要开展好资金的划拨、预算以及使用工作。同时, 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体育设施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和消除。并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 为安全问题的处理提供资金, 也就是受伤人员的赔偿金和医疗费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通过完善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途径来降低高校公共体育活动中产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本文的宗旨是为了对高校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进行预警, 从而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 在事故发生之后, 学校能够有效组织救援和处理工作, 将伤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 使他们能够在轻松安全的校园氛围中生活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嘉司.体育行政立法管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 .

[2]郁俊, 陈锡林.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与处理的法律探[J].西安体育学校学报, 2002, (02) .

[3]黄恩洪, 李圣傅.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7) .

[4]刘勇新, 杨江明, 刘显.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5]郭海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8) .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8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的现状

(一)高校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安全保障问题的态度

一直以来,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发生教学事故的情况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事故的发生,并没有引起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学和进行体育活动时保障安全工作的足够重视。在每年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资力量差的高校由于教师缺少安全保障的意识,忽略安全保障问题带来的危害,没有及时的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做好预防、安全操作,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在事故发生之后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甚至情况严重的会发生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

在高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频频发生事故,这些事故的危害因素有很多,像运动机械、运动本身的教学操作和运动方式不当都会使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变大,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同时还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当今社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议论的热点,怎样有效的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高效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是目前政府部门、高校以及教育从事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的结构规定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的拓展体育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体育教学课程可以根据学生自已的喜爱和特长来自主的选择上课时间、上课的内容和任课老师,主张营造生动、主动的学习氛围,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教育的课设设计理念,我国超过9成的高校已经将铅球、铁板和标枪这些项目从高校的课程中去除,减少了这些危险的课程活动,在必要的开展危险活动时要求高校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和配套的安全设施,采取科学的方法推出安全隐患较小的路线,确保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安全能够受到保障。例如,游泳是大学生们都喜爱的体育项目,由于在水中,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状态都不相同,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溺水的情况,而老师在同一个时间内又不能看好每一个学生,所以大多数的高校没有开设游泳课程。

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课余的兴趣爱好,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没有,对于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危险系数大的体育活动要预先进行危险评判,确保危险性能降到最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规范高校公共教学的问题

学生的安全是教育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我们教育的对就是学生,没有了学生,任何教育教学都成为空谈,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安全性问题,将基本的安全教育认知安排在公共教育课程当中,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明白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学生安全措施的实施和学生安全保障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如果在上课过程中感觉到身体不适合动作做起来很吃力,我们要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个基本的分析,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对身体有没有伤害,适当减轻运动量,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针对不同的学生作出适当的调整,这都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

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保障学生正常体育活动的进行,是不断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开展大众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高校体育场所的安全管理需要安排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对活动器材进行检查和维修,及时的发现和处理问题,减少后期事故的发生,重点检查对象包括:篮球架、排球架、足球架、铁网围栏、单双杠、健身器材,吊顶天花板,电器开关等。及时消除潜在的隐患,明确禁止易燃易爆物品带入活动场所,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违反者给予一定的处罚,还要对场所内的电器线路,防火通道,消防栓做定期的检查和更换,保证场所内的安全性。

(三)加强意外事故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学生对意外事故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从源头上对危险有警惕,减少事故的发生。虽然某一起事故的发生,我们从内心里感觉这可能只是巧合,其实纵观所有的事故,它们之间虽然事件不一样,但是事件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事故的受害者缺少对事故安全防范的意识。加强学生对安全的防范意识,让学生了解事故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这样做可以减少这些危害的产生。例如,在进行1000米跑的体育活动中,在进行跑步之前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来活动我们的身体,让身体活动开来,不至于在跑的过程中不能适应跑步的高强度的节奏,同时在跑步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感觉到身体已经不能再坚持下去,呼吸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让自已的步伐慢慢降下来,然后做适当的休息调整,不能盲目的逞强坚持,最后给自已的身体带来危害。所以,增强学生对意外事故安全防范的意识,是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方法。

(四)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规章制度是通过法律途径来减少意外体育事故发生的方法,让意外事故在发生之后有法可依,依法执行。根据研究表明,将体育工作的开展纳入到法律的体系,不仅仅能够保障各个群体的利益,同时也能使学校在发生意外事故后有法可依,不再发生学生家长来学校闹的种种丑闻。让学生在发生事故之后,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让高校不得不重视学生安全的问题,让学生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就我国目前而言,关于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比较缺少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作出及时的改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处理相关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五)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意外事故的责任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假如发生了意外事故,就要积极的面对,不要回避这些问题,不要怕会给学校的名声造成影响而去不承认。事故发生了,就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是需要我们经过合理的分析和认定的,不是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事故,就应该由学校来承担责任,也不是说学生是由于自身体质的原因造成的事故,学校就没有任何的责任,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些想法和看法都是不正确。高校发生意外事故责任是否由学校来承担,主要是看管理者有没有失误,这种失误和事故的发生有无责任,主要包括: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和全部责任。客观的认定高校有无责任,是否对学生进行了防范安全意识的教育,认定和检查高校有无责任的客观化有利于在开展体育运动和比赛过程中,预防和减少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安全隐患。

1. 主要责任

所谓主要责任是指学校一方或者学生一方不遵守相关的规定而发生意外事故,违章行为对事故影响大的一方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比如,在1996年上海徐汇区法院对“肖涵索赔案”的审理,认定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应为学生的翻墙行为,如果该学生没有爬墙就不会将腿摔伤,所以学生在此次案件中负主要的责任。

2. 次要责任

次要责任是指事故是在学校和学生双方都不遵守相关规定下发生的,而对事故的发生影响小的一方属于次要责任的承担方。在“肖涵索赔案”中校方应该承担次要责任,由于:一是学生在正常的体育课时间,没能按照上课时间及时的到达,学校老师应该及时的发现这个现象,并及时制止该学生的行为;二是事故发生之后,学校没有做到及时的将学生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在客观上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存在失职的行为,所以应该承担次要的责任,给学生做出赔偿。

3. 同等责任

同等责任是指学校和学生双方都不遵守相关规定发生的,而双方对事故的影响作用是一样的,不分大小,双方同为事故的承担人。如,哈尔滨市某高校的学生在田径运动场上随意的穿越行走,最后被正常投掷飞行的铁饼所击中头部,在这起案件中双方都存在过失,学校对其危险区域监管不严,学生不按规矩随意穿越,所以双方应该承担同样的责任。

4. 全部责任

全部责任是在校方或者学校的某一方不遵守相关的规定下发生事故,在这种情况下,认定该方要负责事故的全部责任。比如,在北京的某高校,有位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事后通过调查发现该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入学之前没有参加学校规定的体检,事后学生也没有向学校反应自已的身体情况,学校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所以学校无需承担责任。

三、结语

保障大学生的安全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减少高难度,危险系数大的体育活动,增加一些常规性,大众化的活动,比如像跆拳道这种活动,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制,加强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将学生的安全落实到实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切实的做到从根源上未雨绸缪。同时加强学校的管理水平,明确责任,增设应急处理体系,不断加强学校对意外事故的处理能力,让学生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袁铁民,刘涛.试谈高校体育基础课中的安全问题[J].体育科技,2013,24(01):55-57.

[2]李茹.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2):46-48.

[3]杨月敏.体育教学安全十部曲[J].中国学校体育,2010,4(03):12-16.

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 篇9

一、体育课程引入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重大意义

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程当中, 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要保证个人和集团的安全、健康等需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养成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安全教育的目标是:首先, 理解日常生活所有领域中安全、保健所必要的知识, 遵守安全、保健规则, 培养能安全活动的能力和态度;其次, 预测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危险, 能经常确认安全、保健上的危险, 培养以正确的态度安全的行动能力;最后,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保健生活, 培养能在家庭、社会、工作中安全的发挥作用的态度和能力。当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这些时才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加珍惜和爱护, 所以引入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生命安全教育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论依据

1. 教育学。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 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首先应关怀人的生命, 关注人的价值, 关注人性的完善。“以人为本”的代价已经走进人们的头脑中。生命无可替代成为教育的重心, 我们教育应该尊重人的生命, 还人主体地位以激发生命活力, 开发人造的潜能、关爱人的自然生命, 完善人的社会生活, 构筑人的精神生命。只有立足生命, 以完善生命为己任, 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发展的。

2. 生理学。

人类是生物的一个种类, 生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 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 总是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体育通过身体运动刺激人的机体, 使人产生短暂的适应, 如心率提高、呼吸加快等。由于每一个个体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因素的不同, 在人的生命同一阶段, 又会表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体育课程中考虑人的生理特点安排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 能够使学生很好掌握, 以便应用。

3. 心理学。

体育课程无论是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还有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因为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 课程学以学校如何更有效的育人为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课程的理论基础, 所以心理学的基础对高校的体育课程设计安排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有着深远影响。

三、生命安全教育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依据

1. 明确高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广大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确定体育课程学习领域水平目标中的安全学习目标, “达到学生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的体育学习目标”。

2. 克服“矫枉过正”现象。

学校为了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采取了限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手段, 取消了一些项目比较激烈的体育活动, 其理由是开展这些运动项目不好管理, 容易产生运动伤害事故, 这种做法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 于当前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3. 实践探索。

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并且结合体育课程是一门兼有课外活动的特点来进行知识的传播,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懂得其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 并且对未来生活有指导意义。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自救自护的游戏, 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 一定要设置场景,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情节, 进入角色,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有兴趣。在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还要结合定向越野项目或者拓展训练, 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好。

参考文献

[1]董俊.体育课程理念变革的述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5) :127-129.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出版社, 2003:34-36.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篇10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把影响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等系列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 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保障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统一体系。本文所指的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 不包括体育类专业教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人们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然而我国的大学生体质水平指标却并不尽人意, 近些年来, 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体育教育思想屡见不鲜, 面对我国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有一个根本的改善呢?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它对促进体育教学科学管理, 改善体育教学效果, 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等意义重大。

相反, 如果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缺乏科学的质量监管体系, 那么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就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教学质量自然下降, 势必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进程。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应当是指通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而表现出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多种目标要素, 指向的是体育教学效果, 而非过程。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教育的始终, 而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

2 影响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人的因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管理的核心是人, 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以及管理者的“教学服务意识”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 通过规范的教学保障体系促使其形成合力, 实现真正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次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管理、体育教学研究等因素。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日常管理、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评价与反馈、体育师资建设水平和体育科研水平等因素。

最后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管控力度。大学体育教学过程是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多种体育教学与管理因素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学过程, 并决定的其质量的高低, 因此必须通过管理和引导机制将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各相关要素捋顺、整合, 形成一个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序的统一体, 它们相互促进, 形成合力, 不断推动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扩招以来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 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如“快乐体育”、“三自主”及“俱乐部式”等教学模式的改革, 但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 从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看, 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并不理想, 甚至还有下降。其原因尽管很多, 不可否认的是, 大学体育教学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更加注重传授给学生体育技能, 授课的地点几乎都在户外场地, 户外教学环境的开放和嘈杂使教师几乎都是在直观地进行技能教学, 而学生则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除了学习体育技术和技能外, 并没有学会如何锻炼身体, 体育教师也没有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对湖北省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9.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掌握一至两项健身手段或健身方法, 6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

其次, 从教学班容量来看, 扩招后大学体育课的班容量及体育教师的课时量都大幅提升。抽查部分学校得知, 扩招前体育课堂班容量一般保持在20~25人之间, 扩招后增至35~45人之间, 与此同时, 体育教师的课时量也由扩招前的每周14左右增加至20节左右。在班容量和课时量大幅增加的新形势下, 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体育教学, 如何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数量, 况且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正处在由传统的统一性向多样性转化进程中, 大学体育教学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最后, 从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看, 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培养与发展”教学理念到后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满足和适应”教学理念, 从传统的“统一教学”改革发展到“俱乐部式教学”以及“三自主教学”, 都是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尽管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又不得不让我们沉思。如“三自主教学”中, 体育教师、体育项目和体育上课时间等都由学生自主选择, 由于缺乏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的引导, 学生们往往选择避免日晒的体育项目、选择易过、能得高分的运动量小的项目, 使得“三自主”成为真正的“三容易”。这些都与敢于吃苦, 勇于挑战, 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相背离。

4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根据近几年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体育教学实际和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特点, 将保障体系按三个部分来设计。按保障功能不同分为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与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三个子体系。其结构基本框架图, 如图1所示。

4.1 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与质量管理体系解析

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与质量管理体系是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总设计和决策部分, 新形势下, 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必须基于以下几点。其一, 其设计要有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要倾向于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倾向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其二, 在班容量大和课时量多的情况下, 解决好大学体育教学中“尺度”的问题, 设计出既保质又保量的最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方案;其三,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下, 设计出切合实际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符合现代体育精神理念。这个体系由专家管理系统根据各个院校大学体育教学实际来设计完成, 再由行政管理系统来具体组织和执行, 它是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判的出发点。

4.2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解析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是指对影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各因素的评估。它依据制定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一定的大学体育教学评测标准, 对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系统测量和调查, 评定出“教”与“学”效果的优点和缺点, 为体育教学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体育教学改进和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它是大学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估, 任何管理都不完整,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估必须根据大学体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目标, 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严格的规范程序进行, 收集的信息要全面。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专家评估、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估及教研室评估系统。多层次、多角度对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体育教师教学、学生体育学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和课外体育竞赛等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教学质量评估。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知识和手段的掌握、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促进以及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方面的评估, 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体育意识情况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状况, 也要体现出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现, 也是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最重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学生评价体育教学质量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组织教学、教师的知识技能掌握和熟练程度、教师上课的热忱、责任心的体现、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和尊重、课程的进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4.3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反馈体系解析

高效的大学体育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是不断提高和强化监控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也是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实施有效监督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主要用于监控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它是一个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于一体信息反馈系统。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离不开体育教学相关信息的收集, 有关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信息主要来源如表1所示, 包括专家的反馈信息、师生的反馈信息、甚至包括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将收集的信息反馈给体育教学管理部门, 以便及时对影响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各主要环节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整改, 确保最终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总体规划目标。

因此, 不难看出,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反馈体系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的渠道有多种, 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校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中心收集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科研成果和体育教学保障活动信息;二是通过体育教学质量专家来收集体育教学质量信息, 主要涉及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体育课程知识内容以及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等情况;三是通过体育教学督导、体育教学评价和学生反馈等途径来获得体育教学质量信息。将收集的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后及时反馈给体育教学相关部门, 以便做出正确决策, 及时改进和矫正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从学生的评估内容中找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性改善体育教学, 不仅优化了大学体育教学效果, 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5 完善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丰富学生体育健康和保健知识, 改善当前并不乐观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增强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意识, 培养和引导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特提以下几条建议:首先, 体育教学的管理决策部门要经常检查各子体系的日常工作是否与大学体育教学总体规划目标保持一致。始终不断贯彻大学体育教学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 不忘大学体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目标和根本任务。其次,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的体育能力和教学能力、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直接影响着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注重年龄的老、中、青教师的搭配, 职称和学历上的高、中、低教师的搭配, 实现教师队伍配置合理化。此外, 要培养教师队伍终身学习意识, 鼓励教师进修培训, 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谨记体育教学实践始终要与大学体育教学总体规划目标一致。第三, 借助或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拓展大学体育课程知识内容。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实际看, 每周一次的大学体育课, 学生也只能学习一些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 难以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大大丰富了体育课程知识内容, 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育兴趣,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后, 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监控, 促使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达到规划目标。一是通过教务管理等信息平台或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不断收集学生教学反馈信息, 紧紧围绕体育教学总体规划目标, 及时整改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二是通过教师同行, 教学秘书, 教研室听课等提出的教学建议。如, 信息反馈显示, 体育教学有问题的教师, 要由体育教学管理部门或教学督导机构选派教学专家对其进行帮助与指导, 及时纠正, 并定期检查, 促其改进。

参考文献

[1]刘金富, 陈浩, 王训令.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6, (02) :151-156.

[2]黄小波.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与运行——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 2013, (05) :68-71.

[3]徐建平.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措施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05) :179-180.

[4]叶鹏, 王永盛, 潘耀滨.中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9) :88-91.

上一篇:武术健身活动下一篇:优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