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势

2024-10-18

培养优势(精选12篇)

培养优势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保山市永昌小学是隆阳区教育局经过布局调整, 在城区新建立的一所寄宿制小学。校址虽然建在城区, 但生源90%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的子女, 其中还有20%的学生是属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子女。不同的学校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 导致生源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城区的其他学校。尤其是在寄宿制背景下, 一些住宿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再加上从农村初来到城市, 从走读变成寄宿制生活, 环境变化引起思想和行为上的波动, 一些住宿学生比吃穿、乱花钱、进网吧, 不良习惯的定势作用与新环境下行为的不定性, 交错影响, 纠结干扰,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因此, 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就成为学校工作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出各年级的管理目标:一二年级以全面照顾为主;三四年级以指导性帮助为主;五六年级以引导帮助为主。自理能力培养目标:

1.生活自理目标:使学生学会一些浅显的生活知识, 让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学习自理目标: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劳动自理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措施

1.注重实践, 家校合作

为避免“5+2=0”现象的发生, 学校必须把对学生的培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中把“家校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1) 在学校生活中, 学会生活基本自理。学校是学生生活体验、自理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学生在学校中, 应该了解日常的生活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 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的动作要领, 养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 更生活化的生活技能无法在学校培养中得以传授, 如上街买菜、清洗厚重外套、清洗床单被套、缝补针织、烧菜做饭、待人接物等, 必须在社会、家庭中才能得以锻炼。

(2) 在家庭生活中, 学会家务基本自理。通过布置家庭生活作业、家校反馈等形式, 使学校生活能力培养向家庭延伸, 使学生明白我是家庭一员, 做家务是我的义务。进一步自觉强化自理自立意识, 才能学会担当家庭、社会的责任, 这种教育与实践, 学校是无法替代的。

(3) 在社会生活中, 学会基本角色适应。与整个现实社会生活相比, 学校、家庭的范围小, 情况单一, 而现实的大社会则情况复杂, 要了解、学习的东西更多。为此,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 利用节假日主动参加各种活动, 努力让学生在社会上充当一个角色, 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而锻炼自理、自立能力。

2.制定目标, 管理制度化

在自理能力的养成教育过程中, 学校必须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 让他们明白奋斗目标, 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原动力。因此, 要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 结合学校的实际, 拟订《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星级寝室评比制度》《文明用餐评比规则》, 使个人和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既便于执行, 又便于检查。通过规范管理, 使寄宿学生很快适应和融入集体生活。

3.开展活动, 训练自理能力

通过对宿舍的清洁卫生、床铺整理、物品摆放等进行评比, 评出“文明寝室”“星级宿舍”, 使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回味成功;在餐厅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桌员”“全能标兵”等评比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评比活动, 有力地强化训练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调动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

四、培养方法

1.通过多种渠道培养自理能力

(1)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自理教育。小学语文、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等各种教材中, 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理教育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自理教育。如《语文》教材中“劳动的开端”“学会看病”“动手做做看”“特别的作业”等;《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家庭小账本”“做生活的小主人”“吃穿用哪里来”;《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让我们教室清洁又美丽”“美化家园”“花草树木点头笑”等, 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有度、有效地渗透自理教育, 增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2)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自理能力。围绕“学习自理、生活自理、劳动自理”三个方面内容, 扎实有效地在学生中开展“热爱学校、安心生活”“学会适应学校生活”“战胜挫折从我做起”“学会自理, 争做能手”“学会相处, 做文明舍员”“学会生活争做强者”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 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会适应学校生活, 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安心住宿生活, 学会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 养成良好习惯。

(3) 在学习生活中强化自理能力。学生实践的主要方面就是日常学习生活, 为此, 学校十分重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学生的自理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 学校具体细化学习、生活、劳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便于教师从细节入手, 从小事抓起。如我们把生活自理分为洗脸、刷牙、洗脚、穿衣、洗碗、叠被、洗头、剪指甲、洗小件衣物、扫地等20个具体内容;把班级公益劳动分为擦玻璃、扫地、打水、领饭、擦黑板、摆桌子、打扫卫生、整理器物等8个具体内容;把学习自理分为削铅笔、包书皮、整理书包、写作业、查字典等12个具体内容。在训练中, 我们定时间、定内容、定目标, 开展指导和训练, 定期评比表彰, 由于强调一个“细”字, 突出一个“严”字, 把握一个“实”字,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1) 榜样示范法。以自理能力强的学生为榜样, 通过他们的亲身交流、现场表演, 让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 增强教育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同时, 学校也十分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引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掌握教育技巧, 对待学生要“爱、细、导、哄、严”, 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 健康成长。

(2) 实践锻炼法。围绕“学习自理、生活自理、劳动自理”三个内容, 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整理书包”“包书皮”“削铅笔”“叠被子”“洗衣服”“钉钮扣”“种菜”“种花”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动脑动手, 在实践中提高自理能力。

(3) 行为训练法。围绕“学习自理、生活自理、劳动自理”三个内容, 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行为训练, 通过“具体指导———反复训练———督促检查———行为评价”等步骤, 达到提高自理能力的目的。

(4) 规范制约法。通过制定培养自理能力目标, 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 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评价激励法。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法, 对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 每学期都要评选“文明宿舍”“学习自理标兵”“生活自理标兵”“劳动自理标兵”。

五、研究成效

1.完善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内容和目标。两年来, 学校探索了培养自理能力的“一个前提”“三个途径”和“五种方法”, 培养了学生自理意识, 提高了学生自理能力。

2.提高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水平。通过实验, 在学习上, 学生的主动意识应明显增强, 能自主获取知识;在处事上, 大多数学生能为他人着想、做事有较强的责任感;学生们不怕吃苦, 具有较强的毅力。而且通过实践, 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2010年至2013年度的全区统测中, 学校教学质量一直遥遥领先, 成为全区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示范小学。

3.强化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课改精神。学校积极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成果, 两年来共有270多篇教学论文获奖, 其中20多篇在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发表。通过课题研究, 带动了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迅速成长起来。

4.助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成为“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 被认定为“云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学生从301人发展到1086人, 教学班从8个发展到29个。目前, “寄宿制、小班化、现代化”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学校“打造美丽教育、成就学生追梦历程”的有力抓手, 学校在优雅的华丽转身后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示范小学, 更是隆阳教育乃至保山教育的一朵奇葩。

培养优势 篇2

在进行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验中,我们感到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有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一年级学生所喜欢的。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教材展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但并不局限于学科结构,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经过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下面是教学实验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如在教学“9加5”的算法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小组之间比一比,看哪组算法多,然后全班交流算理,使学生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以后的计算,也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你能算出来吗?”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算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用好新教材,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开学初,实验伊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别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习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观察每组是否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一定的辅导,在此基础上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一个学期下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四、设计实际背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学“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3个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1个学生,教室后面站2个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3个学生走到一起时,教师说停,这样反复走动了3-4次,让学生观察此情境,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个同学和2个同学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再如,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创设实际情境――教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教师后面(也就是汽车上)有4个学生。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报站名,停车,又上来了3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教师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7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2个学生,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5个)。这时抽象出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这样,通过设计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算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使用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切实发挥实验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优势;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为了节约时间,会直接跳过做实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直接进行记忆。而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更新,要求教师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要把做实验当成化学教学的灵魂,还要对实验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探究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受到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同时还能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想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展开探究。

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1.教师精心设置实验课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生学习的主力,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与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着,在上化学实验课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化学课程精心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探究,设计方案,然后学生通过相互讨论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与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教师改进以往传统的课本实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我们以往传统的化学实验中,教师一般从学生的安全角度考虑,总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学生在旁边观看,虽然学生对做实验非常感兴趣,教师却没有给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从而达不到实践的能力。所以,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进以往的教学实验方案,将实验教材中一些比较安全、简单、容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做实验的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对书面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师要从生活实际方面体现绿色化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化学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不能单方面靠书面内容来获取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化学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调查研究,利用生活中人们比较熟悉的安全的化学产品进行实验验证,可以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教师应提倡学生做绿色化学实验,它是社会对化学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能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绿色化学实验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绿色化学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让他们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尽量选择没有污染的、绿色环保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究的

兴趣。

综上所述,要想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得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要把做实验当成化学教学的灵魂,还要对实验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时,应该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研究,并将它们进行改进、补充、拓展和创新,同时还应重视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把化学实验当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主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友松.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27).

[2]陈志明.利用实验优势,培养学生探索能力[J].科教文汇旬刊,2012(02).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能力 篇4

一、质疑促思, 引发创新兴趣

“学起思, 思源于疑”。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生疑”对学生来说, 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 又是促其奋发学习的动力。 学生能针对教材提出疑问, 便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始。 因为学生的质疑问难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和很想知道的知识, 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 多角度思考解答疑难。 《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 为什么在宣王与湣王执政期间有两种不同的境况呢? ———体制不同了, 改革了。 悄悄逃走的南郭最后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感兴趣了, 想象的翅膀展开了, 答案令老师欣慰: (1) 南郭回乡找到里正, 以宫廷乐师自居要求补助。 (2) 无颜面对众乡邻, 经不住指目, 上吊了。 (3) 隐姓埋名, 居于海滨, 成了渔民。 (4) 拜师学艺, 三年后成了天下第一竽手。答案无不折射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 《南郭后传》 的作文成功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列举了花红的六个原因, 哪个是主要的? 一个多月后, 有位学生告诉老师是第一个原因———细胞液中含有不同酸碱度的花青素。 这个学生把一支黄色玫瑰嫁接在红色玫瑰上, 成活了, 开花了, 母本上开的红花, 子本上开了黄花。 课堂恰当的质疑引发了浓厚兴趣, 播下了“创新”的种子。

二、唤起欲望, 激发创新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滔滔不绝讲, 学生默默聆听”。 学生能将老师讲的内容背下来, 考出好成绩, 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 教师便成了“好老师”。现在则行不通了。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分析问题、力求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加大对课文词语的品评和知识迁移的力度, 在“启迪引导”学生上下工夫,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唤起独创性的表现和求知之乐, 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的真谛” (爱因斯坦语) 。 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时, 除了实现知识、能力、思想目标外, 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 如 (1) 如果你今天遇到愚公“面山而居”的困难, 你该怎么办? (2) 现代社会,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愚公这样搬山, 一代不行, 两代;儿子不行, 孙子, 代代重复, 这种简单的劳动行吗? (3) 今天有愚公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4) 如果文章不用神话结尾, 那么你该怎样结尾? “一石激起千重浪”, 不仅答案不拘形式,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从灵魂深处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性, 没有思维的发散过程, 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多用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导向。 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 可引导学生假设:于勒真的是一个“大款”, 其结局如何? 如果于勒当时认出了哥嫂, 那么会是怎样的一出戏? “我”今后会不会巧遇于勒? 让学生续写。 名人名言、警句成语, 都有一定哲理性, 旷日持久, 人们习以为常, 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即对观点和事物产生“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 但是, 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而言的,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作文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就某些名言、成语, 提出新的观点。如“艺高人胆大”, 但要看到“大意失荆州”“河里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人”, 因此艺高也需谨慎。 又如“笑比哭好”, 笑有欢愉的一面, 所谓“欢歌笑语”;但偶尔也有悲伤的一面, 所谓“落第举子笑是哭”。 哭本是痛楚的表现, 所谓“欲哭无泪”, 但是也有高兴的一面, 所谓“出嫁闺女哭是笑”。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 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挑战的精神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增强。

四、满足需求, 鼓励创新长久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 为了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 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作出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 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创新信心,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到的见解”“老师还没想出来, 你已经想出来了, 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不仅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逢有征文活动, 更是语文老师激励学生创新的大好时机。 学生的积极参与, 老师的悉心指导, 获奖后的喜悦,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既而鼓励学生将创新的触角伸向其他学科。

培养优势 篇5

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 5=?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图})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应怎样计算?

(附图{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这时水到渠成:20 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图})

想:

(附图{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附图{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

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图})

(1)(2)

生:列式1.6cm 4cm 6cm 4cm=20cm

生:列式2.6cm 6cm 4cm 4cm=20cm

6×2 4×2=20cm

生:列式3.(6 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优势 篇6

一、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活用表达方式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则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那就势必要求我们美术教师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外还要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

在教学《我的小学生活》一课时,我就精心选编内容,平时就把学生小学生活中点点滴滴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以摄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课堂上以课件的形式播放,师生共同回顾一起走过的一幕幕,有欢笑,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败,极大地引起孩子情感的共鸣,激发出他们创造的欲望,此时我再让他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由于表达形式不限,最后学生呈现出的作品有绘画、有泥塑……真是丰富多彩啊!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此事例说明,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不仅是作业内容的灵活,而且还要求作业形式的灵活,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以发挥创造力的可能。

二、因势利导,营造氛围,创造想象,促进创新

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的萌芽状态,就像埋在土中的春笋一样,需要不断挖掘,施肥培土,以促其生长,促其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教师能像伯乐一样慧眼识才,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绘画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比如,在准备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赛”时,我只给了学生一个主题——“2010年的感动”,学生在准备参赛作品时,只字未提统一要求,就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整出千篇一律的作品来,学生的初稿出来后,我也只是给予适当的建议,放手让学生自己反复修改后出来的作品真是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令人感动的事跃然纸上,让人目不暇接。由此可见,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应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评价因人而异,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知识起点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即使取得显微的进步也要加以肯定,平时还要善于抓住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加以赞扬,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作中的自我意识。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教师,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成为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发挥教材优势, 培养学生能力 篇7

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只要相信学生,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

如在教学“9加5”的算法时,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 小组之间比一比, 看哪组算法多, 然后全班交流算理, 使学生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 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以后的计算, 也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二、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 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抽象出算式,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如在教学“9加几”时, 教材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 先引导学生观察, 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 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你能算出来吗?”这一数学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 然后在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首先, 在课余时间, 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 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 注意倾听, 学会补充。再次, 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 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 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 教师观察每组是否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如果没有, 应及时加以一定的辅导, 在此基础上深入到一个组内, 作为组内普通一员, 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 凡是学生会的, 教师决不代替, 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时加以点拨, 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四、设计实际背景, 增加生活体验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 在教学中, 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 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 增加实际体验, 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

培养优势 篇8

关键词:语文教材,培养,审美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语文课本所选取的范文应该说都来源于生活, 都具有文体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强的美学价值。所以, 语文教学不仅仅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知识, 同时还应该使学生在优美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美。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 心地纯洁, 情感和信念端正。”那么,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意识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 在美读中去体味美

审美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从对美的感受出发。先天性盲人感受不到视觉美。常人如果不睁眼去享受大自然, 同样感觉不到它的美。要去感受文章的美时, 第一步的接触就是阅读, 并且我们必须将阅读提升为美读才行。叶圣陶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读的若是白话文, 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文, 即使用各地的传统读法, 也务必尽力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不同的文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可以播放录音, 教师可示以范读, 也可指导学生范读比较, 也可用多媒体导读。读的过程中根据情节情感来决定快慢、缓急、高低、说唱……。譬如《荷塘月色》我们用舒缓淡甜的声音诵读它, 可以读出她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苏轼《赤壁赋》则“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 歌大江东去 (1) ”, 唱出高昂慷慨之声;《祝福》中详林嫂回顾儿子被狼吃的话, 莫过于麻木呆滞地读……。这样, 在一次次美读中去体味感悟李白们洒脱飘逸的神韵、杜甫们沉郁隽永的情怀。正如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评川剧中的帮腔那样:“激昂你便嘹亮, 舒缓你更悠扬, 雄壮你会急切, 哀婉你也悲伤……梦中也绕梁 (2) ”。总之, 都要围绕文章的情感来选择美读的方法。

2 在寻味中去品咂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探讨来升华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反复寻味、品咂, 进而去发现美, 这种发现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价值判断。通过寻味、品咂去发现作者的那种“多一分则太长, 少一分则太短”的遣词行文的独运匠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方法很多。比如识别写作技巧。好的文章有它的写作特点:《祝福》中对详林嫂的几次肖像的不同描写的对比技巧, 《边城》中情窦初开的翠翠的心理描写技巧, 《荷花淀》中那散文诗似的语言技巧, 《荷塘月色》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等等, 它都是学生学习鉴赏文章的美的所在;比如把握文章情感。要想鉴赏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还需从把握文章情感着手, 辅以作者个人阅历, 时代环境等因素。就拿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 它之所以如投枪似匕首, 不仅因为他的个性文风, 还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把握住他对当时百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辛辣、犀利、尖锐的语景根源, 从而更好地体会鲁迅的伟大情操。文章本身有情感, 更需要我们品读者投入充沛的情感在其中。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伴随着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去品咂作品, 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以饱满的情感去引导学生, 从而让文章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那么, 文章的美也就会逐渐突现了出来;还比如设身处地创设情境。人与人之间因情感、生活经历、时代、年龄等的不同而有个体差异。要理解作者的文章, 去鉴赏文章的美, 还少不了的就是想象, 就是进入语景之中, 与作者融为一体, 生发感情上的共鸣, 产生自然陶醉。如笔者在教学《<宽容>序言》中, 指导班上的同学分别扮演守旧老人、先驱者、村民进行角色美读的点评和师生互动的参与过程中, 逐渐深刻领会到了作者的意图。而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 跟着诗人“脚着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去见那天姥山的奇妙美景的神情。在柳永《雨淋铃》的“留恋处兰舟催发”中, 去体会那凄凉的离别之情。再说, 文章中的美处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 (3) ”, 它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的去鉴赏文章的魅力, 在多种寻味、品咂文章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积淀审美能力。

3 在实践训练中去表达美

要养成审美意识, 仅仅是体味美、感受美、品咂美、鉴赏美是不够的。赏习文章的美, 培养审美意识, 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创造美。让学生如何去创造?就是要使学生在体味、感受、品咂到美的基础上能鉴赏美, 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 从而激发他们跃跃欲试地去探索写作——表达美。让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实践的写作训练中去提高语文水平。《庖丁解牛》中庖丁的解牛技能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是因了长期的准备和训练的过程, 才变成了创造性劳动的。所以在教学各类文体时, 老师都要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 进而模仿练写、实践创新。学了诗词歌赋, 可以练习写诗作赋;学了散文, 当然可以鼓励学生写生绘景, 散打闲侃;学了议论文, 可以让学生针对现实阐发自己的观点理由;读了小说, 只要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同样可以编出跌宕多姿的故事和鲜活独特的人物, 反映沸腾的生活。我们只要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去训练, 让学生在积累中去领悟, 就一定能创造出美的作品。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 这既需要教学意识和方法, 更需要教学思想和技艺。只要我们利用好教材的自身优势。尤其善于在教材中发掘出精粹与丰富的审美资源, 利用好它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望, 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味感觉美、理解品咂美、实践表达美, 最终使学生得到心灵美的升华, 产生审美意识, 养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俞文豹.吹剑录.

[2]魏明伦.诗人型导演.[J].四川日报 (12版) .2001, 9, 14.

培养优势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课文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的发育, 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只有解决这些困惑和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栋梁。对此,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 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 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1999年下达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四有新人的素质教育中, 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调控自我, 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向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专门途径外,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举两得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 可以说对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文化之学、灵魂之学的语文, 是培养人们情感、人性、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 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发扬民主、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 这必将对中学生的精神领域, 独特的个性, 完善的人格和创造的精神产生深广的影响。将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可以使学生乐在其中, 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举多得。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所传达的深刻的内涵和塑造的丰富的形象, 来引导学生揣摩、体验, 辨别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相信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 学生们会不知不觉地吸取文章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 从而使自己的情操得到不断升华, 建构自己完善的精神世界。

三、以高中第一册课文为例分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怎样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文本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在此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章为例, 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四个维度:即生活目标与理想, 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学习适应性和人际关系和谐度, 试作分析:

(一) 有生活目标和理想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相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 因此, 确定远大理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 努力地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两方面:

1.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树立远大理想

穆旦在《赞美》中抒发的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 对“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的赞美之情。闻一多的《死水》通过反讽的手法怒斥腐烂不堪的旧社会, 渴望充满生命力的新社会。学习《〈呐喊〉自序》中鲁迅不断追求真理,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感受《毛泽东词二首》中革命前辈以革命实践回答“谁主沉浮”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 不计个人安危, 顾全大局, 只身说服秦王, 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江泽民主席《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对学生培养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能深深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 热爱中华民族, 奋发向上,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放眼世界, 树立为全人类服务的理想

通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生除了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 更重要的是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通过《我有一个梦想》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 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阅读《我的呼吁》, 可以体会“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培养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这些文章使学生关注国家, 关注世界, 从“小我”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二) 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 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热爱自然,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 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健康状况、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学习状况、性格气质、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等方面, 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既不自我欣赏, 也不自惭形秽, 不论性别男女、相貌美丑、智力高低, 都能悦纳自己;不管周围环境优劣、条件好坏, 都能从实际出发, 努力适应。包括两个方面:

1.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文章有:飘着淡淡荷香的《荷塘月色》, 李乐薇建在山上的《我的空中楼阁》, 徐志摩“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再别康桥》, 以及教会大家发现美、感受美的《花未眠》。

2.珍爱生命。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名人传>序》体味英雄的伟大之处———拥有崇高的心灵, 超越自身苦难。学习《勾践灭吴》中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 刻苦自励、卧薪尝胆、战胜困难的精神。要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体味《致大海》中普希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与积极奋进的精神。学习《篱笆那边》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通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开始对陷于苦难中的人的关注, 拥有“大爱”“博爱”。学习《我的呼吁》培养珍爱一切生命的意识。

(三) 乐于学习

知道学习是自己的重要任务, 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不把学习看成负担。愿意学习, 努力掌握知识技能, 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经刻苦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获得成功的感受。

《劝学》说明“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秋水》说明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 不能骄傲自满。懂得“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的道理, 学无止境, 力戒骄傲。

(四) 情绪稳定, 充满朝气, 与人友好相处

情绪稳定、乐观、表现适度, 做情感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不为一时冲动而违犯守则规范, 不为学习的困难而焦虑重重。不仅尊重自己, 也尊重别人, 乐于与人交往, 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师长尊敬、有礼貌;对同学信任, 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对弱势群体同情、尊重和热心帮助。包括三方面:

1.对亲人———感受亲情, 学会感恩。体会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深挚的感情, 以及那深撼人心的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对爱人———抛弃《错误》中那种依附的爱, 选择《致橡树》中独立、平等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或者是《我愿意是急流》中那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

3.对朋友和一般人———《〈宽容〉序言》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待人处世要有宽容之心。《烛之武退秦师》里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抓主要矛盾, 与人交往中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的理想、志向。《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应从善如流, 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以及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从《触龙说赵太后》中学习处理事情应从长远考虑,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交往中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 让对方心悦诚服。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充分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 才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篇篇文章如珠玉、如明星熠熠生辉, 滋养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培养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高中语文第一册》 (人教版)

培养优势 篇10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同样应从优化课堂结构入手.一堂充满探究气氛的课堂, 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探究意识.因此, 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程序时, 就应按照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探究知识的顺序, 来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教法, 优化教学程序, 把科学本身的探究内容与课堂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运用实验,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 自然地形成探究意识.

如, 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本人就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围绕“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开展教学.

1.创设情境.将一只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鸡蛋沉入杯底;然后在烧杯中逐渐加入食盐, 发现鸡蛋慢慢浮起.学生通过分析这一实验, 很容易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然后引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兴致很高, 将生活中一系列经验贡献出来, 有“深度、物体重力、液体体积……”

2.选择课题.由学生选择要研究的课题, 学生选择了“浮力大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 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带领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记录表1.

分析表中数据, 学生得出结论:在物体没有完全浸入水中时, 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 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我要求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两种情况归纳在一种原因上呢?”,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个原因是“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那么与物体的质量、密度等等因素是否有关?我们选取三块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分别进行实验, 当它们都浸没在水中时, 结果表明, 所受到的浮力相同, 这一方面验证了“浮力与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的结论.

3.理论推导.那么能不能把已知的两个因素进一步合成为一个因素呢?经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进行如下的推导: ρ液V排=m排液, m排液g=G排液.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是否有关?如果有, 是什么关系?只能通过实验说明.

4.实验验证.利用排液法测出不规则石块完全浸入溢水杯的水中受到的浮力, 然后用弹簧秤测出排出液体的重力, 验证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最后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也是一种希望解决问题的内在冲动.教师要创设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情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情境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而引发.例如, 在学习“氢气的制取”过程中, 我提出:“能否用其他金属代替锌做这一实验呢?”学生很兴奋, 一个个跃跃欲试, 希望能立即揭开谜底, 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意识.接着让学生投入到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中, 把学生的强烈的探究意识转入到实际行动中.

情境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来创设.情境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理想实验”来创设.

三、改进演示实验, 发展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既然是创

新意识的“初级阶段”, 那么它就必然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而演示实验的创新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当学生看到经过创新的演示实验时, 他就很自然地产生“为什么可以如此?”这样的疑问, 这就是探究意识.比如, 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我先出示了如图2的装置, 学生感觉很新鲜, 因为它与书本上原有的装置不同, 从而产生了怀疑, 难道这也能用于制氢气吗?他们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要求学生把此装置与课本装置作比较, 找出异同点, 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接着, 我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是否能设计出更多的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学生的探究欲望空前强烈, 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 又设计出如图3一些符合要求的装置, 通过这种创新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发扬民主教学, 保护探究意识

好动的学生一到实验室就再也闲不住了, 往往教师还来不及开口, 他已经动上手了, 为什么?因为此时他的探究欲望特别强, 他希望尽快通过自己的双手解决一些问题或发现一些新奇的现象.显然, 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为安全事故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发生.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新的发现也最容易在此时出现.因此, 教师一方面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另一方面, 更应十分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探究意识.

当碰到这种由“学生不听话”引起的实验失败事件时, 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将会起着深远的影响.态度粗暴、强硬的教师也许能上出一节教学秩序良好的实验课.学生的实验习惯也会“很好”, 但学生那一点点仅有的探究意识也许会被扼杀.民主、平等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既保护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探究的过程中,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科学教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范杰.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王文军.中学理科教育问题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4]邵学文.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培养优势 篇11

关键词:中学数学;思维定势;求异思维;新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98-01

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但许多文章多是谈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较少谈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在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试图对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讨论。

思维定势或叫心向,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而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囿于原有的思维定势,随时准备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方法、更新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人的思维发展,它们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求异,就意味着否定原有定势,建立新的思维定势,而不断发展的思维定势又为更高层次的求异思维奠定基矗于是,人的思维水平,尤其是辩证思维的能力在这种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事实上,人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经验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线性增长和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不断地用新经验去否定或修正老经验,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老经验的扬弃,即吸收老经验的有用部分,否定其“错误”的部分,获得新的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思维定势往往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多次强化才能形成。例如,学生对于一个新的概念不是一下就能“熟练掌握”的,往往要通过多角度、多次在不同环境下对这一概念进行识别、理解和运用,其间可能发生多次错误,甚至是同样的错误多次出现,使我们多次接受教训又多次总结经验,才逐步实现“熟练掌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思维定势建立的过程也正是对旧有思维定势的“求异”过程。

可以说,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定势和求异思维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科学思维定势的基本内容就是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

其中,“熟练”就是比较“牢固”的思维定势,这是求异思维的基础,也是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基础。“三基”之所以重要,也正在于此。如果当学生对新问题的规律还未掌握,思维定势还未形成时,就对其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所谓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不但不能掌握技巧和灵活性,就连基本技能也难以掌握。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很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思路分析得头头是道,而教出的学生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却又束手无策,也由于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思维定势已经形成,教师却不能及时增加难度,“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则必将使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学生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次思维定势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一个阶段的求异思维训练。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时是很难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如对初一代数的学习,学生常常希望回到算术中去而讨论字母运算;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初期,往往会无意识地以平面几何的观点来处理空间问题,看立体图“立”不起来;学过任意角的概念后,仍将任意角视为锐角或钝角;学生由实数集“跨”入复数集后很不习惯,往往不知不觉又“退”回到实数集中去,将复数集问题当实数集问题解决……这些新旧知识和观念的转化过程之艰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耐心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对比(寻找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旧有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和新观念逐渐认同,进而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定势。

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这样的思维定势(习惯):面对任何一个新的问题,首先要审清题意,仔细分析已知条件与要求解的问题(或求证的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联想、抓住本质、理出思路,最后化新问题为旧问题,化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思维定势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个个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抽象概括,又是在大量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强化的结果。同时,人的态度、思想、观念等,都是高层次的思维定势,它们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随著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这些思维定势会越来越趋于稳定。中学阶段这些高层次的思维定势正处于形成、变化和渐趋稳定的阶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全面理解教学大纲,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

培养优势 篇12

从父亲手上接过苗木生意, 七八年时间, 李亮不仅将自己的基地经营得有声有色, 而且带动起了周边的农户, 苗木种植面积近4000亩。楸树、国槐、栾树、银杏、合欢、女贞、速生杨、红叶杨、全红杨等, 多种规格、树形的 绿化苗木 应有尽有, 且形成了规模化优势。

都说同行是冤家, 李亮却要大力扶持、挖掘同行, 这是怎么回事?

起初, 基地的生意很好, 比种庄稼蔬菜赚得多。亲戚和邻居见到这生意赚钱, 就想有样学样地跟着干。李亮答应了大家的请求, 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关系很好, 自己懂市场, 会销售, 帮这个忙不费劲;另一方面是, 苗木市场很大, 苗木一直供不应求, 有更多的人参与, 供货量也就能上来了。

李亮一边教他们种什么苗木, 怎么种, 同时还要负责销售。很快, 李亮就发现了一个让他非常惊喜的事儿———不但销量上去了, 慕名而来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原来, 看到李亮这里的苗木种植面积大, 客户都很感兴趣, 一方面觉得跟有实力的苗木基地合作, 质量和信誉方面都有保障, 另一方面则是能够一次性买齐自己所需要的苗木种类, 不必东奔西跑, 不但省时省力, 而且还能抓住商机。业内人都知道, 客户最头痛的就是配不齐所需要的种苗, 而偏偏又耗不起时间, 因为商机稍纵即逝。比如从市政接了一个绿化的工程, 总不能为了等你凑齐所需要的苗木才开工吧。所以, 能够一站式购齐所需要的苗木, 这是客户最喜欢的事儿。

认识到这一点, 李亮不再等人开口, 而是开始主动出击, 发动大家一起, 改行来种苗木。虽然李亮用自己做例子现身说法, 可要让祖祖辈辈习惯种庄稼、蔬菜的农民一下子转变思路, 去种从来没有摆弄过得苗木, 很多人还是颇为犹豫。为了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李亮不但承诺教技术, 而且第一年包销, 带大伙入 门。由于不愁销路, 大家也就没了顾虑, 很多人开始试着跟李亮一起干。

李亮订阅了十多种关于苗木的杂志、报纸。农村人都习惯听广播看电视, 读书看报的人不多。李亮把订阅的杂志、报纸放在家和基地。无论是和大家闲聊, 还是别人遇到技术或销售方面的问题上门求教, 只要一有机会, 他就向对方推荐。

每次参加大型的苗木行业展会, 李亮都尽量带大家一起去参展。有道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展会上, 通过和其他同行、客户面对面交流, 不仅能够销售苗木, 而且能够了解市场的走向和趋势。有的大型展会还会邀请业内的专家、学者讲课, 从市场到技术, 涵盖方方面面。参加展会, 给大家带来了更直观的体验。

李亮觉得, 让大家都成长起来, 既能发动更多的人来坚定不移地从事苗木生意, 实现区域产业规模化, 又能减轻自己负担, 比如说扦插、移栽之类的技术 , 不用动不动就找自己。最关键的是, 大家都成长了, 就更容易统一思想, 拧成一股绳, 有问题可以集思广益, 开拓思路 , 这样再决策, 风险低收益高。

在多数人看来, 和种植培育技术相比, 销售的难度要大得多。技术可以一点点学, 可商机确实稍纵即逝。李亮觉得, 生意想做好要靠两点, 一是诚信, 二是服务。先说诚信, 就是要按照客户的要求, 保质保量地提供苗木, 不能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比如客户要胸径至少20厘米的苗木, 绝不能发小于这个规格的苗木去糊弄人, 哪怕一点点也不行, 再如, 有时客户打电话来定苗, 而基地里没有这个规格或数量不够, 那就对客户实话实说, 对缝的事儿绝对不干。再说服务, 就是要尽量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多数客户都是从外地过来, 身处异地, 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事儿, 只要客户提出要求帮忙, 李亮都会施予援手。给客户的感觉就是, 只要到了李亮这里, 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完全没有拘束和不方便的感觉。

这两点, 说起来容易, 要时刻做到却不容易, 李亮以身垂范,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员工和合作伙伴。大家在一起时, 李亮就拿自己做例子, 给大家讲解如何做销售。李亮注册了公司, 建立了网站, 运作正规化、标准化。为了拓宽销售渠道, 除了参加展会, 还通过杂志、网站、QQ群、微信发布广告。

上一篇:小分子干扰RNA下一篇:超/近临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