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五环节

2024-05-10

地理教学五环节(共12篇)

地理教学五环节 篇1

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展了六、七年了,一直不断完善深化,并卓有成效。近两年来再接再厉又推出了“五环节”教学法。教育界的“五环节”教学法有很多。最传统的“五环节”:一是备课;二是上课;三是作业;四是辅导;五是评价,这种“五环节”与课改不沾边。最著名的“五环节”是前苏联教育学家改革推出的: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三是师生交流,合作总结;四是组织练习,强化巩固;五是知识整理,内化巩固,这种“五环节”得到教育界的认可,符合新时期课改理念。各种“五环节”都有相通之处,各有妙处。我校的“五环节”更加贴合二中实际 ,并且增添学校特色 ,让二中师生收获颇丰。历史课一直是一门让师生又爱又恨的科目,喜欢历史的厚重醇香,但又对死板枯燥的历史知识难以亲近,而通过这“五环节”教学的改革,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我对课改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入,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在历史课堂用起来颇为顺手,使用最多。这里的合作是指师生合作。由老师提出探究题目,可以从一幅历史地图、一段原始材料或课本上的一段原文入手。精心设计的题目起到了创设情境的作用,问题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兴趣。这种互动问答教学改变了师生地位,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不再是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而是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心理放松,精神集中,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自然而然培养了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

我校以前的认知是高三不课改, 理由是复习课合作探究难以开展,流于形式,课改方式会影响高考成绩。其实通过实践上复习课时此环节有奇效。当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时,重新复习不免乏味,提不起兴趣。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掌握深度有限,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创设难度加深的新情境,设置新矛盾,重新激发学生兴趣,给教学进一步发展补充新能量。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各国研究者均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自主学习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近年来的课改对此倍加推崇,西方学者在综合各派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教师必须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将课堂还给学生,拒绝“演讲课”在这一环节得到突出体现。或梳理知识脉络,或分析材料,或做道习题,这些任务都可以交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由学生静心独立完成。毕竟最终高考是考查学生自主完成的能力。刚开始放手时不要怕学生不会,怕“浪费”时间,放手给学生才会产生更高级的学。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对老师、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减弱,培养了“我可以”“自己现试试”的心理,丢掉了“我不会”“我再等等”的消极态度,主动学,成为学习主体。它为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小组讨论

此环节我校自改革以来就有采用, 而陇西二中今天的小组讨论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改革之初还在摸索,毕竟有许多不足 ,过去的小 组讨论过 多纠结于 分组 ,要有快慢 组 ,选拔组长,严格的人数规定,班主任代课老师要定期对小组进行考核。小组为“组”而“组”成为形式,徒增师生负担。现在的小 组讨论重 “讨论”而轻 “小组”,师生可以 根据需要 随时随地编组,组员不需固定。小组讨论主要是解决自主学习时没解决或难度更大的一些问题, 可以相互检验独立完成的成果 ,“三人行 ,必有我师 焉”再次得 到放大 ,让学生相 互交流,用多种思路解决同一任务,知识互补,开拓思维,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互穿插使用实现了个人学习与集体学校的结合,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让学生由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得到了发展提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三环节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在课间休息时,堂堂自习课时均可以展开。

四、精彩展示

这是教师检查,掌握学情,并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个环节。最初用在历史课堂上并不自如,使用频率较低,但随着不断使用、琢磨,慢慢找到了些技巧。历史课堂的展示毕竟与理科有很大区别,不能一味地进行板书展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不同学生都能发挥潜能,都能在学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展示可以是书面的,有不少学生在课后搜集材料,思考总结的历史小论文让人惊艳。也可以是语言的展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之前缺少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另外张开口说就是突破。这样的展示就会面向全体,避免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产生被“遗忘”“边缘化”的心理,使一些口才不错的同学也得到发掘和锻炼。

五、点评巩固

此环节的任务最重, 教师要对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要对知识作系统串讲;要强调知识重点;要突破难点;要小结归纳并再次巩固。有时候一节课的重头戏在这最后一环。一定不要说教师的点评必须短小精悍,必须限制在几分钟内。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课程,一些史实的补充、史论的传授、情感的传递,需要教师用有感染力的历史语言传播给学生。课改最终着眼点是课堂教学,最终落脚点就是教学实效,教师绝不要妄自菲薄完全弱化自身作用,抹杀教师语言的作用,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曾经的课堂是‘学生带着问号,带着句号走’,而今天的课堂需要‘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是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又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空间。

地理教学五环节 篇2

——有效课堂教学三年规划实施心得体会

吴家庄学校

张国印

在秀林学区的大力倡导和严格要求下,我校在创建爱生学校过程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认真按照《秀林学区有效课堂教学三年规划实施方案》开展教学工作,积极践行“有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感受很深,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抱着怀疑态度尝试

《实施方案》刚执行时,老师们包括我在内,总有一种抵触心理,总觉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不争的真理,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设计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课型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数学课、科学课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还可以,而语文、品社、英语等科目套用“五环节”会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于是,便产生了一种“怀疑心理”。但这毕竟是学区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慎重研究制定并推行的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更好的模式可以替代,因此,便抱着一种“怀疑态度”去尝试。

针对老师们普遍对该方案不理解、难接受的心思,我认为要真正贯彻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首要问题是为老师们“洗脑”,通过强制性灌输、强制性要求和强制性落实使其更新、转变教育理念,进而使该教学模式被接受、认可并得到积极推行。

1、强制性灌输

学校根据中心学区分阶段要求,首先明确课改的目的,就是让教师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围绕各环节目标和要求,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认真、深入解读《实施方案》各个环节,对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指导,组织全体教师共同探讨。第三,每周四下午用两节课时间开展教研活动,由骨干教师做引路课,通过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对各环节具体操作方法形成统一认识,力求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强制性灌输,使老师们的观念转变过来。

2、强制性要求

只靠集体学习和教研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这就必须严格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所有科任教师都要严格按照该模式去备课、讲课,就连听课、评课也要分别按五环节逐一落实。要求每周起码对二至三节课认真进行反思,反思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该模式的,每个环节设计是否理想,实施是否顺利,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有哪些成功之处等,以便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强制性要求,使老师们的思想重视起来。

3、强制性落实

我们深知,仅靠强制性灌输和强制性要求很难发生质的改变,必须狠抓落实。首先,学校加强备课督导,每月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对未按要求备课或支应差事的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改正。其次,推行全校集体听课、分年级互相听课和领导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课堂教学中“五环节模式”常态化,并对其课堂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纳入绩效考核。再次,重点抓好学区验收时未达标的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实行骨干教师与被帮扶教师“一帮一”,通过共同备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被帮扶教师上“汇报课”等方式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强制性落实,使老师们的教学自觉起来。

二、怀着喜悦心情收获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在去年冬季《实施方案》的验收工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作课教师无论什么学科、几年级都能按照学区推行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把该模式与本学科教学实际相结合,能较好完成每个环节的要求和目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明显提高。更让人欣慰的是老师们对 “五环节”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理解,能灵活巧妙地把该教学模式与自己的个性设计有机结合,创新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正是我们大力提倡、特别鼓励和热切期望的。其实,“五环节”教学模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程序化、规范化的设计思路,它更需要全体教师集体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才能向更高、更深延伸。实践证明,“五环节”教学模式适用于全学科已经得到接受和认可,用“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学已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一条解放教师和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正在生成。

三、带着批判思维反思

反思对“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误解,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自己的思维僵化。恰恰是自己对课型设计的僵化思维和教条主义,使我对“获取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方法不能透彻理解和把握。细细想来,其实这是一个理念问题,是一个“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甚至是“授人以欲”的问题。如果说起初的想法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知识获取的话,那么“五环节”教学模式更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甚至是获取知识的欲望,而这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英语“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3

一、激趣

激发兴趣之目的,是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

1.新奇引趣法

1.1以唱歌形式使学生顺利通过英语入门阶段。

如在教学第一册第四十三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名词的词性物主代词的使用。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学生对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掌握必须准确熟练,才能区分开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词性物主代词的异同点。首先我 将事先准备好的代词再现在学生面前,利用问、答、译、比等方式的交际原则,使学生明白了各类代词的正确 使用,然后用旧词填新曲的方式将代词表格编成一首歌,两分钟内,背诵表格人人过关,接着我走下讲台随手 拿来各种衣物进行师生间的对话。最后将对话编成歌,对名词性物主代词进行小结:

T——This ruler is my ruler.

S1——This ruler is mine.

T——That ruler is your ruler.

S2——That ruler is yours.

T——Whose ruler are there?

S3——They are his and hers.

T——Whose are there rulers?

S4——They are ours and thiers.

1.2 利用口訣简化难点,使学生顺利攻克难关。 当学生对可数名词的记忆及使用以及some,any的使用望 而生畏时,在师生的交际练习完成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口诀四人一组小结不可数名词及some,any的用法,于是 出现了: 不可数名词这样记, 一日三餐要调剂, 早餐面包泡茶水, 午餐纸包鱼肉鸡, 晚餐米饭加奶汁, 饭后再做作业题。 以上名词不可数, 要数别忘加量词。 some用于肯定词, 肯定回答也用此。 any用于疑否句, 不可数名词this is.

1.3利用简笔画、图表、设问引答,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1.4借助游戏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2.竞赛激励法

实践证明,将带有竞赛性质的练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但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赛的心理,还训练了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1差异训练。如平时测验根据学生的现状,我总是印2~3套题,一套面向全班,好学生做题速度快,再发给他们难度稍大的第二、三套题,这样做,不同程度的学生既有统一的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差异又有不 同的奋斗目标。既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又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好风气。

2.2小组比赛。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加机会,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 信的交流场所,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赛。如学了情态动词can,启发学生用can造出六个句子。然后三大组 参赛,其余的组评判。粉笔如同小小的接力棒从后到前,比赛内容是将句子变成否定句、一般问句、选择问句 、特殊问句,大家对此兴趣盎然,课堂上个个跃跃欲试。

二、创景

学生的兴趣神经一旦被触发,他们自然会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见情思意。

例如:为了创设情景,学会句型Is watching TV too much bador good for your health?铃声过后, 教师一边捂着肚子一边吃面包,满脸痛苦的样子,走上讲台自言自语道“Is eating too much bador goo d for my health? I thinsk it's bad. ”然后我提出了“Whatis good (bad) for your health?”四人一组 的讨论开始了,很快答案产生了。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Keeping the classroom clean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Watching TV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eyes.

Playing games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study……

接着教师在动词下面划了线,问“为什么?”立刻有人回答,动词加了ing 才能充当主语。交际的目的达 到了,语言难点突破了。

又如,第二册第45课是有关月份的内容。师生以问答方式引出了对话。(带方括号的词表示写在黑板上)

T——Which is your [favourite] month,do you think?

S——I think October is the [best].

T——And the worst?

S——December.

T——No.1 think January is the [worst] than December.

教师建议学生编一个相似的对话,要利用黑板上的划线词。他们很快编出了——

S1——Which is your favourite food?

S2——I think meat is the best.

S1——Why.

S2——Because it's the most delicious of all.

S1——Which is the worst?

S2——noodles.

S1——Why.

S2——because I will be hungry soon.以及你最喜欢颜色(运动、 城市、 动物、 学校、 老师等)。 其中because与Why的引入又为下一单元重点做了超前学习。这样以旧引新,用新带旧,使对话变得更丰富、更 充足,再通过教师的讲评,使学生对自己的首创精神产生一种向往之情。从而培养了学生扩散性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求知创新的技巧。

三、启发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归纳出规则,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因为认识规则的 监控作用不仅能有意识地利用语言规则,促进理解语言材料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规则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启发得出规则的具体过程为:

积累材料——套用句型——点破规则——练习运用——系统归纳

如第二册第34课中难点与要点既多又集中,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可采取分散教学各个击破的方式。首先要 掌握need与had better的使用。教师可以用桌上没有粉笔这一实际现象, 生气地说:“Who is onduty t oday? There is not any chalk in the box, What shall Iwrite with? I need some chack. Xixi, you'd better go andbring quickly.”等Xixi取回粉笔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句子,并在need与had better下面划了线,问答在师生之间展开了:

T——I need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S1——You'd better use a piece of chalk.

I need to sit down.

S2——You'd better find a chair.

I need to clean the classroom.

S3——……

教师问Can you tell me the usage of need and had better

学生小结:need to do Sth; had better to sth.

T——Your chair is broken.

S——You'd better not sit on it.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用had better和need编段对话。

S1——What's wrong with you?

S2——I am very hungry.

S1——Did you have food this morning?

S2——No, my mother didn't give me money.

S1——Do you need money to buy food?

S2——Yes,

S1——You'd better borrow it from your friend.

S2——Good idea, thank you.

四、探求

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就要在教学思路上表示为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 方式进行思考,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只寻求一种答案,而学生并不因为找到一个答案而满足,而是一问多 答或一答多问,而创造性活动便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当学生对于一般問句、选择问句、特殊、反意问句等基本掌握后,搞一些多项性提问,判断性和逆向性提问。特别是逆向性提问很受学生的欢迎。所谓逆向性提问是教师先提供答语,让学生根据答语提问,所提问题 必须与答语吻合,这种方式使得答语有好几种提问,学生顺着答语可以开拓思路,增强思维力。例如基于学生 已学过一般问句的提问和回答,给出Yes, I am, No, I am not. 学生针对第一答案提出:Areyou listenin g to your a teacher now? Are you old? Are you agood student? Are you going to play games afte r school? ……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忠实于该课的内容,又体现了语言重点,既训练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又培养 了学生思维的能力。

五、交际

浅谈地理教学五环节 篇4

自主预习是学生学习地理新知识的开始, 自主预习的范围是教师课上要讲的内容,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把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完成。自主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通过学生个人的学习、阅读和理解, 从而全面了解所要讲的基础知识。例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节课, 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 先了解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其次了解温带的五种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后了解寒带的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自主预习, 就好比到某一个名胜地去旅游, 如果预先看一下导游图, 大概了解一下要去的地方, 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体现的是团队意识, 一个人搞不明白的问题大家商量讨论搞清楚, 一个人完不成的作业大家互帮互助来完成。同时, 优等生弄不懂得问题, 可以与教师交流;中等生弄不懂的问题, 可以与优等生交流;后进生弄不懂得问题, 可以与大家交流。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上《中国的河流》这节课, 在合作交流这个环节, 我让学生徒手画图。在课间学生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前面的黑板上画上黄河的干流及支流的草图, 在后面的黑板上画上长江的干流及支流的草图, 在中间的黑板上画上我国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图。在课间的十分钟时间, 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都互相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 他们也能够默契配合, 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课堂上, 在合作交流这个环节, 我分配两组学生, 每组3-4人, 让他们拿上课本、地图册、教学挂图、导学案及粉笔, 让他们把黄河和长江的支流、源头、流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线、主要的水电站、发源地、流经的省、流经的地形区、沿途的湖泊、气候、城市等全都标在黑板上, 然后再分配两组学生进行检查补充, 把错误的更正了, 把不到位的画到位, 把不全面的补充全面。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同样的作业。通过徒手画图这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知识, 还学会了与同学合作交流, 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学识才华, 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学习效率相当高, 学习效果相当好。

三、展示拓展

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 学生对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有发散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然后在展示拓展这个环节上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以充分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例如, 在学习《中东》这节时, 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第一组的学生从本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入手进行分析:长期以来, 中东国家内部的民族、宗教矛盾与冲突并不突出, 但是伊战后问题日益凸显。中东及北非地区情况复杂, 是全球恐怖主义最活跃的地区, 民生问题、民权问题、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等纠结在一起, 如果局势失控, 有可能涉及该地区各个国家, 从而引发中东国家之间的冲突。第二组的学生从石油之争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中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就分别达到约占全世界的60%和40%, 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导致各能源消耗大国的激烈竞争, 给能源生产地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第三组学生从政治因素出发, 他们认为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 政府职能弱化, 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总之, 学生的发言是积极的、主动的、有趣的, 形式各不相同, 内容丰富多彩, 教师和其他学生在认真听取的同时, 还不断地进行点评, 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检测反馈

围绕教学目标中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确保目标达成。检测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读图题、问答题等, 检测的形式有笔试和当面提问等。在检测的过程中, 教师要查漏补缺, 及时反馈, 及时评价。例如, 学生主动举手发言, 回答问题流利, 思路清晰, 得5分;学生主动举手发言, 回答问题含糊, 得3分;学生被同学推选或教师点名发言, 回答问题流利, 思路清晰, 得2分;学生被同学推选或教师点名发言, 回答问题含糊, 得1分;不愿意回答问题或回答问题错误, 学习态度不认真, 得0分。通过检测反馈, 学生能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师点评对优等生是一种鼓励, 对后进生是一种鞭策。学生自我发言能提高学生的自信, 激发出学习的激情, 让优等生更加骄傲自豪, 让后进生产生积极上进的动力, 让全班学生在一种激烈的竞争中学习。

五、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要体现在归纳总结这个环节中, 学生对本节课学了些什么内容, 重点是什么, 难点是什么,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 都要在课快要结束的5分钟内进行归纳总结, 让学生知道这40分钟时间我干了些什么, 哪些问题掌握了, 哪些问题还比较生疏。学了这节课, 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等, 这些问题都得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上一遍。例如, 学习了《中国的河流》这节课, 学生不仅要了解长江和黄河的有关基础知识, 更要关注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特别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 教育学生从我做起, 多栽一棵树, 多种一棵草, 号召全社会的青年学生为保护河流,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地理教学反思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导学案。一个好的导学案, 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导学案编写要详略得当, 科学合理。 (2) 反思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节课做到心中有数。 (3) 反思教学资源。地理教学资源很多, 有教材、地图册、配套练习册、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如何应用好这些资源, 使每一个教学资源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用得恰到好处,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 (4)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都要精心准备, 认真编排, 不能有丝毫马虎。 (5) 反思教学成绩。成绩的高低, 直接反映着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摘要:在教学中, 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管理模式, 好的课堂气氛, 优秀的导学案, 矢量的作业, 及时的评价等, 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构建高效率的课堂。

131五环节教学总结 篇5

131五环节教学在我校推广应用1年了,模式是固定的,又因人因科而异。1年的应用有收获也有困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首先,是形式的改变。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本不再单纯由一条条横线组成,而是填空式,明确备课的各个要素,让人一目了然。(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否又陷入了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我们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了,下决心要改变以前的教既为主导又为主演,累死老师,困死学生的现象,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大课堂。

131是指: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三部分,师生所占用的时间为1:3:1,其中第一个“1”为教师引导部分“3”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拨引导),第二个“1”为师生共同总结、反馈部分。五环节是指:创设情景,目标导学、学案设疑,自主探究、尝试解疑,交流点拨、精讲点拨,建构拓展、达标检测,效果评价。具体到本人所带的历史学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依据每学期的总课时及教师用书明确每单元及每课所用的课时;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制定,强调其整体性、高度性。具体到每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主要依据教师用书及学生的实际而定,做到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细分为五个环节,我把它合并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目标导学。最多不超过5分钟。不管什么形式,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为目的。作为历史来说一般有复习、开门见山、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歌曲歌谣、漫画、视频等导入。目标可由老师说出,或导学案,或小黑板展示,让学生心中有数。

第二三环节:学案设疑,自主探究、尝试解疑,交流点拨合并,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前自主完成“预习笔记”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小组内合作完成“主干知识提炼”和“课堂问题探究”,互相帮助解决其他组员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不了的由小组长记录下来,留待全班交流解决。用时15-20分钟。

第四环节:精讲点拨,建构拓展,教师充分发挥作用,明确重点及,解决难点,关键还是以提示、引导为主。用时最多不超过10分钟。

第五环节:达标检测,效果评价。小结本课,主要是知识的线索,情感目标的落实及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做《历史助学》中的“课堂达标”题为主如时间允许可补充从网上下的精典题。用时5-10分钟。

既是新模式,在运用中肯定有困惑之处:之一,有句话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度量的把握,限于个人驾驭课堂和把握教材的能力。

虽说倡导素质教育,归根到底现在的考试机制仍落脚到知识的落实上,近几年的七八年级期中期末检测均涉及到全国各地中考题,问法相对灵活,考察范围很广,角度很特别,这也许是考察学生能力的表现吧。

总而言之,131五环节的教学模式经过试验,证明其生命力是旺盛的,是符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希望在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真正成为我校鲜明的特色之一。

枣庄四中

问题五环节教学模式初探 篇6

关键词::自学;质疑;分析;归纳;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31-01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无论从内容、过程和方法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应有敏锐的洞察力,需不断加强教研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在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和探索“问题五环节教学模式”,从课堂入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疑——分析——归纳——运用的思维过程为步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巧妙设问,恰当拟定自学提纲,运用启发式、激励性和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素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并积极动脑,形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利于能力培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自学

这一环节的教师活动是导入激趣,引导自学,提供自学提纲。导入课题要找准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可采用讲故事、谈话、听音乐、唱歌曲等形式。如教学《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放《生日快乐》这首曲子,学生随着音乐不由自主地唱起了生日快乐歌,渲染了课堂气氛,也唤起了学生对过生日的回忆,有的学生就会向大家交流:“我过生日时,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我过生日时爸爸给我买了新衣服”……。接着老师出示自学提纲:“1、自学课文,画出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学习字词;3、想想课文的大致内容是什么?”给学生约十分钟的时间自学,教师巡视,有目的地个别辅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学生相互质疑

此环节首先要交流自己的自学所得,解决字词障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充分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通过“我读懂了什么”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交际水平,并达到解读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时教师只是交流平台中的组织者,可适当点拨,重在引导,切不可滔滔不绝,喧宾夺主,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自觉地消化吸收课文内容,收到人课合一的效果,使人觉得这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再现和表演,如在品读《小红松救活了》时,学生都紧紧围绕“马永顺爷爷对小红松的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我相机点拨:“这棵红松就是他的……”学生立即产生了共鸣,有的说“心肝”,有的说“宝贝”,有的说“是他的希望”……。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主题进一步升华。教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正把语文课变成了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课。

三、教师质疑,学生答疑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学生是否充分理解了课文的深刻内涵,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呢?教师应精心准备拓展问题,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如在教学《绝招》时,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三胖、二福和小柱子的绝招,在惊叹于三位小朋友精湛的绝活之后,我问:“你们想练什么绝招呢?”通过讨论,学生纷纷发言:“我要练一副好歌喉”、“我要练一手好字”、“我要成为神医”……不经意中学生道出了练“绝招”的真谛——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这种精神境界,圆满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师生共同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结构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学会了课本知识,掌握了学习重点,但对知识的理解是零散的,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缺乏逻辑性。因此,将知识提练并形成系统的逻辑性强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当学生初步理解大自然的天然指南针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太阳、北极星、大树、雪……是怎样指方向的,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指南针有个系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培养了学生治学的态度。此环节也应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自行提炼。教师还可有意出错或与学生争论,提高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

五、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用“五环节”教学法鉴赏诗歌 篇7

一、在自学中熟读诗歌

俗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当一首陌生的诗摆在学生面前时, 首先要求学生高声诵读它几遍, 读中注意诗的音韵节奏, 平仄变化;接着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 勾出诗题的组成, 勾出文中的景物, 勾出表明情感和色彩的词, 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 勾出诗后的注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达到初步把握诗句的目的。在这个自学环节给学生限定5分钟的时间。 (举例略)

二、在互学中揣摩诗歌

带着对诗的初步了解,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从勾出的诗题、景物、直接抒情句中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先以小组形式交流3分钟, 然后在全班交流10分钟, 从而达到学生在互学互助中揣摩诗歌的目的。

1. 揣摩诗题。

《秋晚登古城》诗题“秋晚登古城”——“秋晚”表明时间, “登古城”表明事件,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古城”, 并通过它可以解读出两个信息, 一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 体裁是怀古诗;二是文中所写的景是登上古城所见之景, 所抒之情是见景之后生发的情, 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可能会用“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之类的表现手法。

2. 揣摩景物。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很多。所以, 要去一一解读描写的这些景物所寄予的情感, 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物前面那个修饰词, 这个修饰词或是对物的色彩的描绘, 或是对物的某一特征的描绘, 甚至可能是环境氛围特点的暗示。通过解读意象内涵和修饰词, 可以大概推断出诗人喜怒哀乐的情感。首先, 抓意象。“夕阳西风与残照, 沉浮身世苦命郎;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这几句诗中的“落日”“寒雀”“晚乌”几个意象就传达出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孤烟”“秋风”多传达一种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尤其在“烟的前面加上一个“孤”字更是平添了一种在哀怨惆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其次, 抓修饰词。次联“颓墉寒雀集, 荒堞晚乌惊”中, 通过四个修饰词“颓”“寒”“荒”“晚”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晚归图:衰败的城墙头, 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 不时又阵阵惊起。看到这样一幅图景, 作者油然而生一种哀怨惆怅的孤寂之情。还有第四联“霞景焕余照, 露气澄晚清”中的“余”和“晚”字也暗示着诗人内心抑郁的情感。

3. 揣摩情感。

诗中诗人除了通过一些典型意象暗示自己的情感外, 还通过一些直接抒情句来表露自己感情。如:首联“怅然临古城”中的“怅然”就抒发了内心的惆怅落寞, 而其中间三联的写景句就是围绕这个词来描绘的。结尾的直抒胸臆句“秋风转摇落, 此志安可平!”它和首联形成呼应。同时, 也表明他对现实的抗议:“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 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

三、在导学中解答诗歌

在自学和互学环节中, 学生应该充分地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时老师就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答具体问题, 主要指导解答技巧和方法, 这个过程限定时间12分钟左右。问题:《秋晚登古城》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有什么作用?首先, 指导学生根据题干判断需要解答的是哪一种题型, 然后再根据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来解答。上面的第一问是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景物即是意境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1) 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问是诗句作用, 要从诗歌结构和主旨两方面来思考。要注意首联在全诗中的位置, 分析这样描写对后文及表现全诗的主旨的作用。最后, 要求学生动手组织语言, 并在作业本上形成书面答案。根据学生答案做适当点评, 指出得失之处。第一问可以解答:首联描绘了日暮时分, 四野幽冥纵目远望, 路途还很遥远, 诗人在怅然间, 登临苍凉的古城 (步骤一) 。这是一幅秋日登临图, 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 (步骤二) 。抒发了诗人惆怅落寞孤寂之情 (步骤三) 。第二问解答: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 渲染了萧瑟凄寂的氛围, 既照应了题目, 又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四、在自测中巩固诗歌

为了检验学生的迁移能力, 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自测, 在自测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举例略)

五、在总结中反思诗歌

把握五个环节培养地理素养 篇8

一、“听”

当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实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转变, 但教师的讲解仍然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所以, “听”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是首要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认真听课、专心听讲, 听教师对地理知识、事物、现象、原理、规律的讲授、归纳、总结, 听教师解释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的成因等, 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 广大地理教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 例如, 山东某中学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某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其核心都是“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精练、自主学习,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就必须在课下多下功夫, 精心备课, 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梳理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优。

二、“说”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提问、多设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表达意见, 说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课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置问题, 并且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梯度、难易度、切合度、灵活度, 形式可以是让全体学生回答, 也可以是让指定学生回答, 或者针对不同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或者让学生转变角色, 进行回答,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宗旨。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一课的内容,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是什么?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提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合理措施。

学生通过同桌或者小组讨论, 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中“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的讲解时, 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南康路福国际服装城和南康国际家私城这两个大型的服装、家具零售批发专业市场的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主要影响因素是两个市场临近105国道、赣定高速、京九铁路, 交通便捷。通过分析, 学生认识到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一些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教师通过身边的实例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了地理知识。

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一节内容时, 可结合教材组织一场辩论赛,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拟出提纲, 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 每组选出三名代表, 代表本组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组织班级辩论赛, 既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和精髓,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客观地、辩证地分析地理问题、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说”,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畅所欲言, 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树立了自信, 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地图、表格、教辅资料和其他地理课外读物, 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读”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记忆、理解, 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思考和复习。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针对重点难点要做好记号, 特别是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知识点更要重点做出标记, 以便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读”的另外一层意思还包括多看, 看教材、课外读物、资料, 看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多媒体课件等。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天气预报》《新闻联播》;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探索·发现》等栏目, 使学生在获取大量地理信息、地理知识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地天气、气候的差异及特点;从地理的视角及时了解当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看到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学以致用, 用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要处处留心。

四、“写”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做笔记, 记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做课堂笔记、写作地理小论文, 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例如, 学习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中“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地理小论文《低碳生活, 保护环境》的写作, 既能使学生理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 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珍爱地球, 善待环境。这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写”还包括绘图、画表格、列提纲。教师可以通过“描”“摹”“画”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指导学生多动手、勤画图, 既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的思想, 又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例如, 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按步骤在课本上或草稿纸上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还可以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进行PK。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规律、周期等知识。

五、“练”

在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诸多策略中, “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练”的实质就是要多做、多动手。学生通过动手做练习、做作业, 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习成绩和自身素质。

“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教学用具、地理模型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排球或篮球, 插上地轴, 架上支架, 在上面画上经纬线、南北两极,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再如, 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内部圈层”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的内部圈层”模型, 使学生了解划分的依据, 分清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地幔以及岩石圈, 能够结合模型进一步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组成物质、物质形态及特征。

“听、说、读、写、练”五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基本策略, 它们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整体, 把握好这五个环节, 对提高学生全面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完善人格修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 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

摘要: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地理学习能力差、地理素养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地理教师应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从最基本的环节入手,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

关键词:把握环节,深挖潜力,地理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向忠.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 (1) .

[2]王洪强, 时康康.元认知策略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 2013 (1) .

例谈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五环节 篇9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八年级下册开始,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英语教材阅读部分内容难度加深, 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因此, “三湘”英语教学研究人员从2015 年初开始就部署研究该问题, 11 月20日至22 日, 他们在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集中开展相关教研活动, 展示了15 堂精彩纷呈的现场课, 尽显教师教书育人的智慧。本文以湘潭市周华老师的课堂为例, 重点介绍阅读课教学五环节, 即“准备、亮标、输入、输出和应标”。

一、教材及其内容分析

阅读语篇材料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教材《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 What’s the matter?3a—3c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the Old Man。原文如下:

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the Old Man

At 9:00 a.m. yesterday, bus No. 26 was going along Zhongshan Road when the driver saw an old man lying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A woman was next to him, shouting for help.

The bus driver, 24-year-old Wang Ping, stopped the bus without thinking twice. He got off and asked the woman what happened. She said that the man had a heart problem and should go to the hospital. Mr.Wang knew he had to act quickly. He told the passengers that he must take the man to the hospital.He expected most or all of the passengers to get off and wait for the next bus. But to his surprise, they all agreed to go with him. Some passengers helped Mr.Wang to move the man on the bus.

Thanks to Mr. Wang and the passengers, the doctors saved the man in time. “It’s sad that many people don’t want any trouble, ”says one passenger.“But the driver didn’t think about himself. He only thought about saving life.”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 阅读内容是公交司机和乘客见义勇为送因心脏病突发而倒地的老人去医院及时救治的故事。教师可以借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即当人们需要帮助时, 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另外,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 学生了解了新闻报道的特点、新闻六要素等, 并能够运用所学阅读技巧来阅读其他新闻报道。

二、教学环节及分析

(一) 准备

准备是为了承前启后, 导入新课, 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预测能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课的学习。一般来说, 此环节包括师生问候、复习、头脑风暴、导入等活动。

在简短的师生问候之后, 教师开展了这样的活动:Say something about Miss Zhou, 教师要求学生用“5W”的方式提问, 如:“What’s your name?”“When did you come to Changsha?”“Who is your favourite film star?”“Where are you from?”“Why do you like teaching?”等。

这三个活动是读前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求学生向自己提问, 这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又为新闻故事题材的阅读策略做了铺垫。

(二) 亮标

亮标是为了向学生呈现教学目标。教师上课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环节, 导致听课者不清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因此, 该环节有必要加以强调。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教学目标。

这堂课通过让学生读新闻Bus Driver and Passenge rs Save the Old Man的方式, 亮出了教学目标。

(三) 输入

Larsen-Freeman (2003) 提出了三维语法的概念, 即意义 (meaning) 、形式 (form) 和运用 (use) 。前两个维度 (意义和形式) 大部分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输入环节, 意义维度是通过阅读掌握故事内容, 也就是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阅读策略等, 其中有一部分为输出环节活动。形式维度是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知识, 这样在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上, 关注了对阅读材料的层次处理, 从而促成有深度的阅读理解, 使得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成为架设支架性 (scaffolding) 活动的过程, 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技能的迁移。

1.“意义”维度的教学活动

在这一维度的活动中, 学生需要理解并分析阅读文本的意义, 如, 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所陈述的事实和作者观点等。从初中阅读课文的长度、难度以及所涉及的技能来说, 这一维度的阅读教学常常训练的是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也是教师常设计的教学活动。

该课例中安排了这样一些活动:活动1:通过图片预测故事的情节 (见图1)

教师用准备环节中的“5W”提问法展开提问, 进一步强化了新闻故事的阅读策略意识, 同时预测情节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 也激发了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兴趣, 培养了其想象力和预测能力, 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想象和预测中得到充分挖掘和锻炼。

活动2:阅读新闻标题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the Old Man, 快速浏览材料

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报纸新闻的特点, 即标题可以省略冠词, 标题一般用现在时态, 报纸新闻一般是最新消息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体裁, 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活动3:快速阅读语言材料, 掌握段落大意, 完成段落大意匹配任务 (见图2)

学生可快速阅读获取各段大意,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从而体会作者要传递的主要信息。

活动4:细读第一段, 把握重要信息 (见图3)

教师提醒学生新闻的第一段一般为重要的信息来源, 主要包含文章的5 个要素: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 而且第一句话在新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 本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话:At9:00 a.m. yesterday, bus No. 26 was going along Zhong Shan Road when the driver saw an old man lying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2.“形式”维度的教学活动

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认知并掌握阅读材料中的重要语言形式, 即语言知识点, 比如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

该课程安排了这样一些活动:

学生跟读课文, 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难词和难句问题, 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 如:替换with the help of / thanks to, the people who took the bus / passengers, right away / quickly等, 翻译:使他惊奇的是, 乘客们不害怕陷入麻烦。To his surprise, the passengers weren’t afraid to get into trouble. 填空:He _________ most or all of the passengers__________ and wait for the next bus.他期待大部分的或所有的乘客下车等下一趟车。

教师虽然对阅读活动非常熟悉, 但是在初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过度讲解语言知识点;二是“淡化”或回避语言知识点。英语新课程并不主张淡化语法, 只是提出教师不要过于强调单纯的语法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过程中不要脱离语境和记忆语法规则, 学生也不要脱离语境学习语法 (程晓堂2007)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论文进行多渠道的学习, 尝试一些处理语言知识点的新方法, 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在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扫清读后写作环节中的语言知识障碍。

(四) 输出

输出环节的功能是指在真实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要求比输入环节更高, 语言活动常常是真实的, 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 要求运用自然且生活化的语言, 从而达到一个真实的运用效果。

该课例输出活动有:

活动1:阅读课文第三段回答问题 (见图4)

严格地说, 乘客对大巴司机的看法还是属于输入环节意义维度的, 但是学生对大巴司机的看法却是输出环节的活动, 因为这是读者对事件的看法, 需要通过输入的语言知识和语言信息内化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活动2:采访大巴司机 (见图5)

这一活动把读者置身社会之中, 如果你是大巴司机, 你会对乘客说些什么。这种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交谈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准则和人际交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3:小组合作, 按照老师所给新闻提示写下面新闻, 最后1 人报导新闻。要求:新闻第一句尽可能地包括最重要的信息。

这种仿写活动是运用维度的教学活动对阅读活动进行延伸,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仿写活动既是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也是对所学语言知识点、所领悟的主要信息点进行运用和拓展, 它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其写作兴趣会有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五) 应标

应标顾名思义是呼应教学目标, 其功能是小结、检测和巩固。这些评价方式可用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 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中反思, 在反思中得到进步。

活动1:点睛非语言目标 (见图6)

这一活动点睛新闻故事的教育意义, 帮助他人正是本篇新闻的正能量所在, 通过以往各项活动的开展, 点睛是水到渠成的事, 也是本堂课成功的亮点之一。

活动2:布置作业 (见图7)

布置作业是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过程, 该活动得到公认, 不再赘述。但建议第二项作业描述要更具体一些, 比如:Read 3 pieces of news from English newspapers, such as China Daily. 这样联系课堂就显得紧密一些, 也便于教师检查落实, 如, 通过第二天的值日生报告展示所阅读的新闻。

美国著名学者马杰 (R.Mager) 提出:教学设计由三个环节组成, 即“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已到达了哪里?”。“我要去哪里?”指立标;“我如何去那里?”指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 也就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哪里?”指教学的当堂检测。因此, 笔者认为, 应标活动还应加上一个当堂检测, 这样教学效果会变得更加突出。

结束语

阅读课的课堂活动可以设计很多活动类型, 也可以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 还可以借助阅读材料教词汇、语法, 但是所有的活动设计都应该围绕某一个焦点, 扎扎实实地处理好阅读材料,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主线、有层次的, 才不至于看起来热闹, 实际上凌乱。为了达成有深度的设计阅读理解教学活动, 并搭建好支架以帮助学生完成写作, 教师可以在案例课中呈现准备、亮标、输入、输出和应标五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摘要:以一堂现场阅读课为例, 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为准备、亮标、输入、输出和应标五个环节, 以期构建有深度的阅读理解教学活动, 指导教师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关键词:阅读课例,教学模式,五环节

参考文献

程晓堂.2007.考试, 不是新课程的天敌——关于英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评价关系的思考[J].人民教育, (6) :35-37.

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五环节教学中地理导学案的应用 篇10

导学案也称为学案, 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建构基础知识填空、拓维思考、小组探究、当堂训练、高考链接等内容。一般操作流程为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自学尝试回答问题, 填写基础填空, 小组合作探究辨析问题, 进行当堂训练等一系列环节。结合五个一, 我编制的地理导学案设计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提纲、问题探究、知识拓展、当堂训练、知识体系、归纳反思等环节。

我校自2008年办学以来, 一直倡导“五环节”教学模式, 即“读一读、试一试、讲一讲、练一练、记一记”, 特别注重老师少讲, 学生多练。它完全改变和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精讲精练, 讲练结合”, 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课堂于学生”的科学教育思想,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具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解疑、训练的作用。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 学案的内容从“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那么, 利用地理导学案教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一、地理导学案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导学案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入口, 导学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预习、自学、探究, 以及更有效地练习。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地引导学生, “导学、导读、导思、导练”, 对于学生的自学内容、合作探究内容加以点拨、点评, 对重难点进行拓宽和加深。

例如, 学习必修1《洋流》一节时, 课前先发一张导学案, 自觉的学生课间就能按照既定程序自学完成基础部分了。上课时, 老师简单导入, 明确学案上的第一个环节, 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然后让学生对照PPT答案快速修改, 老师对寒暖流的判读、洋流分布规律等重点、难点进行解读,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部分, 老师点评, 最后完成当堂训练部分, 下课前收缴学案, 一节课结束。这样的一节课, 学生的自主动手、动脑部分占了课时的一半多,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实际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制作导学案和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 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以及不足, 总结如下。

1. 编制地理导学案费时费力。

地理导学案的编制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表格等素材, 同时在编写时要考虑目标的制订, 要抓住重难点以及高考考点。自学提纲的问题设置, 探究题、当堂检测题的设置也必须考虑深度、广度, 所以导学案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具体操作流程中的时间不好把握, 常常不能完成当堂预设内容。

受教材的限制, 学生在完成自学提纲时花费时间多, 从而影响了整堂课的进度, 完成不了当堂导学案预设的内容, 而课后学生也没时间补做, 降低了导学案的效能。此外, 还存在学生因为忙于做导学案, 重难点及知识要点没有真正掌握到位的问题。

3. 导学案教学对教师的精讲要求更高。

教师主要讲解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知识拓展部分。但是, 因为导学案教学对老师的讲解时间压缩得很厉害, 所以利用现有的、不多的时间把该讲的内容讲透, 讲精彩很不容易。老师在备课时也很难把握,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经常比较矛盾。

三、改进措施

当然, 我们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正处于摸索和开始实践阶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行不断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以后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 在编制导学案时尽量多搜集素材, 多分析、多思考, 提前精心制作和准备好所需要的导学案, 做到有的放矢。

2. 在导学案的问题设置上下工夫, 力争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

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要通过导学案提前暴露、展现, 使教师的讲解有针对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3. 配合导学案教学做好精致的课件。

结合导学案制作的课件要能起到画龙点睛、拨云见雾的作用。

“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探微 篇11

一、夯实课外阅读——以读促写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强调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基于此,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夯实课外阅读。首先推荐经典书目,积累素材,除课文后所提供的如《童年》《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骆驼祥子》以外,还为他们介绍往届学生的课外读本,如《春天的雷雨》《欣赏生命》《哦,大海》等,强调学生一定要看,每周要求学生看名著做摘抄,积累素材。其次,为加强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密度,在单篇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片断练习。如学了《背影》就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亲人感受最深的特征描绘下来;学了《春》就引导学生对景物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个角度描绘;学了《沁园春·雪》就试着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片断练习等。同时还要抓好片断练习与大作文训练的有机结合,做到片断练习为作文训练服务,大作文写作以片断训练为基础。此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后的整理(如坚持写读书笔记),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写作水平。

二、开展实践活动——创设情景

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学校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开展校园文化“八个一”活动:三八妇女节让孩子们回家给母亲梳梳头,母亲节让孩子们给母亲盛碗饭,父亲节让孩子们给父亲洗洗脚,等等。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感恩。这样,孩子们作文,写的是自己想说的话,自己做过的事。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经常开展活动,学生的经历多了,视野扩大了,积累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拿起笔就有大量的内容可选择,改变了过去那种“看到题目皱眉头,拿起笔来咬笔头,无话可写摇着头”的状态。学生也就开始视写作为生活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还能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熏陶,也增强了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活动中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使教与学、导与行始终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三、开展课前演讲——口头说评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强调要善于将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每天上课前抽出四分钟时间,开展课前演讲,即在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材料由学生事先准备好),再由学生进行一分钟评议(指定两名中、上等水平学生口述腹稿,其余同学每4~6人为一组,推荐一名同学对口述的文章作点评,教师作必要补充),共四分钟。四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是很短的,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每天的四分钟,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孩子们的胆子更大了,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作中更有“源头活水”了。

四、整理思路——快速成文

每个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大胆构思,结合对口述者的点评和总评,快速调整自己的思路,用45分钟的时间快速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学生的快速作文,要以强化快速训练为基础。作文所耗费的时间随年级的升高可逐渐缩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分类限时,并注意以同题而不同体裁的作文强化变形训练。训练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书面作文,也可口头演讲,总之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路不断开拓,潜能不断开发。

五、师生评改——相互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以4~6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组,互相传阅批改。小组每人准备一篇作文,先速读作文,再欣赏文章的亮点。小组学生集体批改手中的作文,凡在批改中感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寻找组长或教师帮忙,做到人人参与。

在高效课堂的教改与课改的探索和尝试中,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充满了信心。世界是无穷的,生活的魅力也没有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孩子感受生活和语言文字的美,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能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四中学)

地理教学五环节 篇12

“3L型课堂”, 即Life ( 生活) —Learning ( 教学) —Life ( 生活) , 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而且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 培养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 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

一、第一个“Life (生活) ”包含的环节

情景导入 (1~2分钟) :结合初中思品课的学科特点, 使用最“新鲜”的实事话题,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 造成一种急待解决的心理,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 情境创设途径可以是视频、材料、漫画、动画等。

环节一学习目标呈现 (1~2分钟) : (1) 教师出示目标。 教师将三维目标问题化、具体化、过程化, 明确需要记忆背诵或需要理解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台、板书、口述等方式呈现给学生。 (2) 学生感知目标。 以个人领会、个人领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强化感知, 明确学习方向。 (3) 教师解读目标。 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说明, 强调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及实现目标需要注意的细节。

环节二学生自主预习 (10~15分钟) :学生自主预习可依据预习内容和课堂需要设计成集中预习和分散预习两种形式。具体步骤为: (1) 出示预习指导。 教师明确提出预习要求, 包括:预习内容、预习方法、预习时间、预习后应实现的目标。 (2) 学生自主预习。 依据预习目标和预习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从书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此过程要求学生做到“三真”, 即“真阅读、真思考、真发现”。 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可借助二人小组的力量完成。 (3) 预习效果检查。 教师采用个别抽查和学生互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二、Learning (教学) 包含的环节

环节三巧设活动展示 (10~15分钟) : (1) 教师在导学案上预设一至两个能突出重点、难点的问题, 学生“爬”黑板进行作答。 (2) 学生学习中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随机问题, 引导学习小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展示, 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并质疑其他小组的观点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并在质疑、挑战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此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认可、自我欣赏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 养成交往中倾听、接纳、欣赏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实现双赢和多赢。

环节四主流价值点拨 (5~8分钟) : (1) 归纳小结。 以个人、小组、教师为主体, 灵活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小结和学习反思, 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知识。 (2) 整理反思。 整理笔记, 反思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 鼓励学生提问并由教师或学生解答。 (3) 强化记忆。 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或记忆。 可采取二人小组互述知识点的方式, 要求具体做到“五真”, 即 “真提问、真复述、真倾听、真纠错、真共识”。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和系统化归纳能力, 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正反两方面总结, 学会反思并明确课后的学习方向, 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第二个“Life (生活) ”包含的环节

【环节五 】当堂检测反馈 (3~5分钟) : (1) 学生检测。 教师在导学案上根据教材内容, 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独立完成并进行红笔纠错、自我评价。 检测题依据学习目标分层设计, 设计要精当、应对中考, 材料题要具有接受性 (学生身边的、具体恰当的) 、典型性 (与中考题类似的) 、时代性 (当前流行的) 、功能性 (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检查形式为: 学生互相检测、 教师分组检测或学习小组内检测。 (2) 教师检测。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 在教师有序指导下进行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检测。 检测结束, 教师要对典型问题有指导、有反馈。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练习中边收获知识边收获学习技巧和技能。 (3) 对情感态度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 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 学生尝试剖析实例本质并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 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好与坏、是与非。

此环节通过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点,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养成互相评价、互相欣赏的行为习惯, 进而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突出班内的“弱势群体”, 让他们说、谈、演、写, 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实现“兵强兵”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链式特征下一篇:关联博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