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2024-07-22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通用9篇)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篇1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栗山学区三和中学 李君阳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一、荡阅读之舟,涤写作之愁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 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在读中悟写,读中练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技能。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的指导。例如如何抓住人和事物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怎样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怎样进行作文的选材剪裁,怎样结构文章„„很多课文本身就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在学习理解这些经典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相关的写作知识。

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好契机和结合点进行作文训练。如在课文学习中学习了精彩的语言及时进行语言的仿写训练,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进行“补白”、“续写”、进行想象和新的创编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接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课文进行摹写来训练学生的布局谋篇和构思能力,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写仿写《秋》,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想和做》也让学生来写《我的想和做》等,学生一般都能够摹写出较好的作文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作手法、精彩语句作评点来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通过寻找和把握这些契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使读写有机结合。三是通过阅读来积累和历练学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语言的厚度就是思想的厚度,语言的美丽就是智慧的美丽。学生作文思想肤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要使作文的思想有厚度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来从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科学的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历练和丰富学生的思想。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操千曲,观千剑”,在读中悟写,巧持阅读的彩练,学生作文时才能上演作文的精彩。

三、以写促读,畅流开源

以写促读,即是说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畅流”使“源”更“活”。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形象的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的锤炼,对阅读无不起促进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让学生“读了再写,写了再读”(茅盾),以写促读,反哺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阅读之趣更浓。

总之,阅读与写作,休憩相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是密不可分,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壁,就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底生花。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从事语文教学十四载,经历了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又到新课程的变革,传统教育满足知识的掌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新课程改革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抓其主线是关键所在。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时,可抓住范进中举后拍着手说的一个词“好了”,那范进中举后什么好了,无外乎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中举前就是不好,来探讨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通过他老丈人的称呼,中举前是癞蛤蟆,而中举后一跃成为天上的文曲星,从而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在教学文言文《口技》时,可抓住篇首的“善”字,“善”是此文的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揭示文章中心的字眼,也就是文章的灵魂,通过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设计两大问题,一是表演技艺的“善”,二是文章写法的“善”。在学习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抓住第九段的过渡段,那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露盆子们和木莲们!蟋蟀、覆盆子是百草园里的动物们,可带出百草园,从中也看出鲁迅童年时对百草园的留恋。离开了百草园又到哪去了,于是引出了三味书屋。这样本文的两大主体也就都涉及到了,还有在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抓住结尾的两个独句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意思以前我是小孩子带出插叙的两件事,一是赖床不起,二是去银行寄钱,那现在我长大了,以此烘托父爱这一主题。

众所周知,语文这一学科可以用浩瀚无边来形容,繁而杂,庞而大,抓住了主线,可以化繁为简,简化我们的教学头绪,去粗取精,直指教学的重点,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接受系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抓住了主线,也就抓住了阅读课堂的主旋律,必将使我们的课堂奏响动听、丰富、和谐的乐章。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篇2

教学设计不是传统备课的代名词, 它是运用学习和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的, 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实施与评价的操作程序, 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力图优化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对教学过程有指导和定向的作用, 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那么,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一) 整体把握教材, 挖掘教学本质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要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例如在本单元中, 它的地位作用, 在整条历史长河中, 它又起着怎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历史不是孤立的, 教师要把每节课分散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使其整体化、统一化。把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以及历史学科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教材, 也才能抓住历史教学的本质。这也是对教师历史素养和基本功的要求。

(二) 深入调研学生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所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 表达的是学生学习后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教学活动, 不仅需要教师的教, 更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参与。教师应以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进行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情, 从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 特别是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 这样才有利于学习新知,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实施。

因材施教, 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即使是同一个班级里。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所受教育的经验不同, 他们的发展需求也不同, 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点, 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 教师应尽量帮他们客服困难, 深入地进行学生调研, 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和水平, 有效地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 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和教科书内容, 它是集课程、教材并结合各种实际的一个综合体。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是构成教学内容的三个基本要素。“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什么叫适宜的教学内容呢?我认为, 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 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 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 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 建构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一)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进行选择

教师应在深刻领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深入钻研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 从而确立重难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依据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反映教学目标,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

(二) 针对学生实际, 整合教学内容

对已有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入手, 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 整合、拓展, 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三) 遵从适度原则, 把握内容度量

选择教学内容, 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 立足于教学目标, 把握好内容的广度、难易程度和教学深度。教学内容过难、过深, 学生不易接受, 容易打消学生积极性。教学内容应突破教科书的局限, 根据教学目标灵活确定, 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 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 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层次化。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好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加贴近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因此, 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 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这一点上, 要充分展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为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遇到较枯燥、学生又缺少感性经验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 根据教学内容, 努力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方法、题材

教师在讲授新知时, 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合点, 由浅入深, 慢慢引导学生, 从而讲授新知。

(三) 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必须考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技能状况、能力高低和智力、情感的发展特征,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 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四) 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学校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 任何课程、科目的时间是限定的, 而教学内容则是相对无限的, 教学要求和任务是相对比较高的, 解决这一对矛盾, 就要求教学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也就是节约时间、追求效率。好的教学方法, 至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应力求选择这样经济有效的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设定。教师应尽量使教学内容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黄红成.从应然到实然——基于目标有效达成的教学设计撰写方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11) .

[2]闫玉玲.历史教学:方法与观念关于素质教育观念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3) .

[3]肖兴会.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书育人, 2011 (16) .

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 篇3

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他们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需要的根本保证。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狠抓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学习。那么,怎样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学习呢?笔者认为要做好课堂三个阶段的教学。

一、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

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地,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不同,导入语设计也应该不同。在此举四种较为常见的导入方法。

1.讲故事导入法。故事对学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形象生动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2.音乐感染导入法。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

3.直观教具导入法。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4.引述性导入语。引述性导入语是教师引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文赋等学生熟知的资料构成的导入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提高读的效果,培养读的能力

读是最根本的阅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基础,抓住课文重、难点,有效地提高读的效果,培养读的能力。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初读课文,有自由读,轻声读,朗读等训练。主要是朗读训练。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这是书面语言的有生化,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口、耳、眼,共同参与,协同活动的一种阅读方式。因此,朗读最重要,它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有效途径。方法有二:一是朗读的节奏要读出词与词、标点,段落之间的不同停顿。二是要读出句子的语调和课文内涵感情,要做到以声传情,以言动人,以情感人。

2.读课文,突破重点。再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突破,还应该进行默读训练。默读是不出声的读,是阅读的主要形式,默读视觉广度大,速度快,利于思考比较,阅读效率高。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进行默读训练,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动手圈划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动作、语言。说说鲁提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样理解课文效果得到提高,也突破了课文的重点。

3.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必须进行深透细致的读,也就是精读。要求对课文进行咬文嚼字式的细细研读,不仅逐字逐句地反复琢磨,而且深入细致的研究全篇,从而理清脉络,抓住重点,理解内涵,体会写作特色。精读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通过进一步地学习、理解,使学生比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背读课文,积累词汇。背读就是背诵。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积累词汇,熟悉更多的句型和布局谋篇的许多表达方法。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当然,背诵必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在熟练的过程中加深背诵。方法有:一是按自然段背诵;二是按层次背诵;三是记忆背诵;四是默抄背诵。如每册的古诗词就用此种方法。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只有在读的实践基础上才能形成阅读能力。要通过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读达到思想的升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灵活采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又能提高读的效果,培养读的能力。

三、灵活设计绝妙精彩的结尾

阅读教学中的结尾,即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下面浅谈常见的三种结尾:

1.总结式结尾。总结式结尾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节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可充分利用教师的板书。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结合这样的板书结尾:遇鬼——骗鬼——宋定伯捉鬼勇敢与智慧——卖鬼。利用这个板书,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归纳中心。

2.存疑式结尾。新课结束可围绕重点、抓住特点,捕捉疑点而精心设问,巧妙存疑,以问促想,启发想象,诱发创造。

3.号召式的结尾。教学结束式,可捕捉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的结合点,以高昂的激越的语调,真切感人的情感,活泼明快的语言提出要求,发出号召,以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篇4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课堂教学是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的,而过去有些教师因为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控制学生的思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而如今有些教师则与之完会相反,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故伎重演,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无需备课和写教案,以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观点正好把预设与生成对立起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完善的,“预设”与“生成”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充分预设、把握生成

⑴、确定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任务观。在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⑵、确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向是由教师所掌握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预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⑶、确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意识。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完全受到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完全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练习,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与封闭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预设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要求艺术的捕捉各种生机、各种意外生成因子。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篇5

主体地位的关系

乌海市第十八中学 孙岩 叶圣陶先生讲过:“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要在教学实践中解决好如何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怎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之乐学、爱学、会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所以我们摒弃了漫画中所展示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开始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摒弃“满堂灌”这个教学模式的极端时,有的教师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主体地位过分突出。

学生主体地位过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自主探究

不少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迷惑、偏差,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绝对化的倾向,不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学习方式,而是让教学内容来迎合学习方式。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学习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其实,在教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

2、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而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学习内容,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教师则在做旁观者,任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就会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停滞不前。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和低效。所以,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泛滥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但是,有些教师只是由于过分依赖小组合作学习,什么都让学生小组合作,令学生不知所措,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合作学习次数过多,泛滥使用。这样做很有可能使学生养成学生浮躁的学习心境,形成低效率的学习习惯。这种现象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似乎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教师允许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行了,至于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合作学习方法与要求是哪些等的问题,教师则不太关注。杜威在 《思维与教学》一书中写道:“教师在旧式教学里是独裁之王,在新式教学里是无用之物。” 正是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处境,那我们该怎么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愉快学习的关键,它决定整个课堂的交际氛围。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信任,对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尊重和爱护。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那么就不太可能引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和大胆质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学生表达的观点也就更加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才有可能形成。

二、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自主性、独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特征表明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包括能否接受教育、如何接受教育,都要受到自身意识的支配。学生的意识,一般说是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形成的,但这种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表现为对外界的影响具有分析、判断和选择的倾向,凡事都要经过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抉择。

2、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它是学生主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明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内在世界的鲜活、生动、独立,是不可重复、不可再造的价值主体。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针对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被我们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界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甚至是很大差异。可以说,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组成的一个独特结构。在这个独特的整体素质结构中,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即表现出个体内在素质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

3、能动性

学生的能动性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征。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特性。这一本质特征在各种形式的认知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认知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的主体,他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也不像录像机那样,机械地把教师讲的或外界的信息录取和储存下来,而是经过自己头脑的认识加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把外在的知识、信息、要求、影响等等,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形成为主体的认知、经验和行为品德。

4、创造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主要是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经验,凭借自己的智能去了解掌握他所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它们,就应算是创造力的表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特殊的认知-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内在意向,具有无限潜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主体在认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它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基础所在。主体的发展,不仅仅是某个方面或部分的片面发展,能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三、扮演好教师的三个角色

1、教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

作为教师首先一个指导者,应帮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对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要给予指导。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分析透教材,让学生首先能知道自己要通过这种活动获取什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怎样与教材联系起来,又怎样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作为教师首先给他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要让学生们在这些氛围中发现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而且是沿着教材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找到兴趣点,探究点。

2、教师应该还是一个组织者

教育教学中,教师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组织者,组织学生如何理解教材,组织学生如何有序地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当同学们把自己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整理成文,并得出自己观点时,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同学们创设、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及时延伸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比如:讨论会,答辩会,辩论会。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组织好学生共同探讨,研究。随着交流的深入,组织好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3、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

作为教师应把同学们通过艰苦努力获得的东西应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不管它是一个小小的问题,还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总之是孩子们思想的结果。教师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除指出不足之外,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可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人欣赏鼓励他们这种探索精神。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更有利巩固学生的研究热情。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学生会从中获得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创设良好外部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地理。

1.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激活地理课堂气氛的必要准备

每节课的引言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是一个值得精心设计的部分,引言处理得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思路进入课题。因此,引言的设计应力求新颖、巧妙和多样化。教师要根据与地理课题内容有联系的知识和现象设计引言,灵活把握。引言可以是趣味故事、奇闻轶事、警句等。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为激活课堂气氛做好了准备工作。.学生熟悉的知识是激活地理课堂气氛的源泉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篇6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要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凸显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动手操作、记录,从中探究某些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机会。那么怎样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的几个关系呢?

一、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自主的探究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课仅仅是为了达到合作的气氛,没有真正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在教学推导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开始出示问题情境后,没给学生一点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所给的问题,这样做对学生一点帮助都没有,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后来我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出示问题情境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余地,等学生有了初步的设想方案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机会,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要正确处理好小组长与小组成员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组长是每个小组的核心人物,组长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任务是带领全组同学思考问题、交流思考方案、探究某些规律、帮助学困生。总之,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用至关重要。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就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对同学们提出要求:“请各小组成员认真思考问题,把自己思考的方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请小组长在讨论交流时,把组员思考的方案记录下来,并帮助小组内的学困生搞好交流。”那么怎样处理好组长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呢?我认为组长可让小组成员轮流来担任,组长也是小组成员之一,组长必须为小组成员服务,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交流的机会,认真倾听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在学习方面不得包办代替小组成员,特别是学困生。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必须以组长为核心,全身心参与学习活动,相互协调,在小组内大胆探究,踊跃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努力搞好本组的合作交流。

三、要正确处理好小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让人人都参与学习活动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因此,如果不处理好小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就容易造成分化,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所以,我能细致地研究分组情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等情况来分组,也可以按性别来分组,可以优化组合,还能让学生自愿组合,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搞优等生一言堂,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让学困生有进步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四、要正确处理好小组与小组公平竞争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的高低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同。因此,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中会有明显的差距。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调?有∽槌稍钡难?习积极性、主动性、潜能性和创造性。对于比较滞后的小组要给予鼓励。在课堂上可以搞一些奖励活动,比如,在进行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时奖一些画片、一些用纸剪的五角星、红花片、绘制的大苹果、梨桃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进小组与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由公平竞争到激烈竞争。对于落后的小组,教师要运用激烈的竞争机制,找出他们的闪光之处;对于比较先进的小组,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奋斗目标。只有处理好小组与小组公平竞争关系,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总之,只有处理好以上几个关系,才能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篇7

从语言来说, 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 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 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学什么学科, 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应从“文”和“言”两方面入手去把握。论语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内涵, 就是看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对矛盾。下面就围绕这一对矛盾,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 谈谈我对论语教学浅陋的思考。

一.“言”和“文”的矛盾因何而来

何谓“言”?何谓“文”呢?各人的看法不同, 但大体而言, “文”应为“文章、文学、文化”, “言”应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两者的矛盾在论语教学中尤为明显, 论语教学甚至比普通的文言文教学更难。这是为何呢?

1.高考考纲的影响:

根据考纲要求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考题设置, 很多老师认为, 就《〈论语〉选读》而言, 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 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论语》的课, 听得也比较多, 很多老师受高考考纲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时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文言字词、文言语法现象的教学。然而这两方面固然重要, 而且在考卷上能体现出其有效性, 但是, 在“文”和“言”的处理上却有很大的欠缺, 文言语法分析得再清晰, 文化内涵挖掘得再透彻, 脱离了文学气息和语言艺术, 那就不是语文, 起码, 它缺乏了语文味。

比如有位老师在上《诲人不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1) 串讲词句, 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 师生互动, 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3) 自主学习, 课文其他问题研读。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 你怎么看? (4) 拓展提升, 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例:“有教无类”的认识。在这堂课中, 他运用了很多教学手段, 也补充了很多的课外知识和名家的论语赏析, 但是我感觉他将“文”和“言”分离开来处理的方式不妥。特别是在分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一句时, 除了提问“天何言哉”是什么特殊句式以外, 就什么也没再分析。把这个绝佳的比喻轻轻的放过, 也把圣人的寓教学于玩笑之中, 以独特的方式引入正题, 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给忽略不计。像这样的将论语教学中的“文”和“言”分离, 其实是割裂了论语的整体性。

吕淑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的确, 语文教学是审美的活动。论语教学中教师应把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 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 一句句深入浅出的话, 通过孔子那优美而简约的语言, 将它们再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究欲望。文言知识和语言艺术在论语教学中同样重要, 文学气息和文化内涵也需共存。从根本性或者人文性的角度看, “文”的知识似乎比“言”的知识更具有魅力, “言”无疑是“文”的基础和载体, “文”才是根本。

2.论语教材的特点:

《论语》以其短小的篇幅, 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笔墨, 便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简约美”, 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真实美”, 在章节之间又具有“对称美”。而我们教材中选择的篇目又是重新组合而成的, 它不似传统的文言文, 有整篇文章可以阅读、分析和体会, 除了《沂水春风》外, 其它的篇目都是由章节组合而成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于这样的语录体不太能理解, 而且章节之间的逻辑也不是特别严密, 要很连贯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我们必须从孔子那简约而优美的语言中去细细体会他的感情, 比如他对颜回、对子贡, 甚至对子路的感情。

《〈论语〉选读》教材的特殊性, 使得传统的“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在论语教学中也无法起到作用。对于语句的初步理解, 学生完全可以对照文下的翻译进行自学, 而由于这些翻译的存在, 很多教师就认为对于文言字词、文言知识的分析是教学重点。殊不知, 有了这些翻译, 学生对大部分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都能理解, 他们需要的是透过这些语言, 看到孔子等人物形象和其中包含的情感。因此, 语言艺术和文学气息才是论语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文”和“言”的矛盾如何解决

1.从文言知识中体会语言艺术。

言简意赅, 惜墨如金, 一字传神, 是人们对《论语》语言个性的极好形容。清桐城派古文家已有“简为文章尽境”的精妙论述。一“简”字可以概括《论语》中遣词造句的语言特色。《论语》是语录体, 它的语言虽是散珠碎玉, 基本风格朴素简洁, 却也文彩富赡, 既精练含蓄, 又韵味深长, 处处流金溢彩, 时时掷地有声, 其表现的内在的深度和视界的广阔无与伦比。而这样优美的语言艺术我们完全可以在论语教学中通过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分析,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到。

比如我在教《君子之风》时, 对于孔子说:“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对于这一句的分析, 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贤哉, 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置句, 但是并不到此为止, 还需从文言知识中品读语言艺术。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要把‘贤哉’放在前面呢?这和直接说‘回也’‘贤哉’有什么不同?前后反复出现, 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提问就能使得学生明确: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强调颜回的贤德;反复出现, 加强语气, 表现出对颜回的高度赞赏。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诲人不倦》,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对于这一句的分析, 我在课堂中先让学生诵读, 首先明确“小子何述”和“天何言哉”两句是宾语前置, 然后请学生将这两句的情景进行简单的表演, 经过演绎, 学生感觉到圣人有时候还真会开玩笑。教书先生突发奇想, 居然说自己不想讲话了。不想讲话怎么教书呢?子贡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疑问。如果我们来回答, 那就只好改开聋哑学校了吧。可圣人却不这样回答。圣人话锋一转, 抬头望天。请问, 天讲了什么呢?不是照样运行四季、化育万物吗?原来, 圣人并不是在开玩笑, 也不是真的不想讲话, 而是以独特的方式引入正题, 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啊。通过这样的文言知识理解, 带动了他们体会语言艺术的积极性, 也能感受到孔子那“言有穷而意无尽”的语言魅力。

当然, 《论语》中的语言艺术不仅限于此, 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只能从文言知识的分析中去体悟孔子的语言艺术魅力。

2.从人物对话中分析人物形象。

《〈论语〉选读》以语录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 那我们就应该从人物的对话中分析人物的形象, 挖掘文化内涵, 以期在“文”和“言”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论语》所使用的“师徒对话”的表达方式, 内在地规定了它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的语言风格;朝夕相处的耳鬓厮磨, 师生间达成的默契, 使他们的谈话只须点到为止, 形成其语言的简洁精练, 含蓄隽永;坐而论道的潇洒雍容, 使其于简单淡泊中透出生动的气韵。

比如在《雍也》中, 孔子指天发誓:“天厌之?天厌之!”夫子回后他的得意门生子路脸色非常难看, 夫子情急之下急忙发誓:我如果做了坏事, 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用重叠修辞格表白其确实没有在放荡的卫灵公夫人南子面前出过差错。其实这段在教学中学生非常感兴趣, 因为这让他们感觉到孔子他老人家也有可爱的激动的一面。于是围绕这句, 我和学生展开了讨论:“这里塑造了孔子怎样的形象?”学生纷纷举手:“可爱的!”“怕自己的学生误会的!”等等。最后, 以一位学生的发言作结:“夫子很可爱, 子路你也太小看老夫了, 以为为师是为了在卫国谋取政治地位或是亲近美色去接近南子, 其实于美色,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 如周敦颐之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是为中庸。”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环节 篇8

主要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要求、方法和手段的差异很大;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个人教学风格对学生学语文的不同影响;中小学学习语文的时间安排、学习方法、习惯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得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師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二、寻找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力措施:

1、作为小学教师除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外,还要通读领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目的性。

适当讲述一些初中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初中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2、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将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所以小学阶段应加大古典诗歌、名言警句、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因为这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

5、读写结合,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衔接。

读写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谁的伞自己舍不得用,留给别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新的语文教学的格局。

6、适当向口头作文的能力。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7、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得更紧密些,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

8、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需要在中学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

如何处理冲突 篇9

【本讲重点】

对冲突的认知 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合理运用各种策略 怎样处理部门之间的冲突 作为调停者要注意的问题

对冲突的认知

什么是冲突

企业组织中的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产生意见分歧,出现争论、对抗,导致彼此间关系紧张,这种状态就称为冲突。

冲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上的冲突,一种是人际关系上的冲突。例如在工作上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由于分工不同,会经常产生冲突。销售人员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夸大一些事实;服务部门在跟进的售后服务中,部分服务人员为了省事,或为了掩盖自身对技术掌握的不足,将出现问题的责任推给销售部门。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工作上的冲突。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上的冲突更多,比如评选年终先进,由于名额的限制,最后要从两个都十分优秀的员工中选一个人当先进,此时这两个优秀员工之间的冲突,或者他们与部门经理之间的冲突就很可能出现了。

作为部门经理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任何时候只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放在一起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

产生冲突的原因

要想顺利地解决冲突,将冲突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甚至是消除,一定要从了解产生冲突的原因入手。

产生冲突的原因很多,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有效冲突

有效冲突是指对部门或个人有利的冲突,表现在:

◎部门内部的分歧和对抗,如果得以解决就可以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的体系。

◎冲突的暴露恰如提供一个出气孔,让员工得到机会发泄不满,否则怒气长时间被压抑,最后可能产生极端的反应。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有效冲突可以拉进冲突双方的距离,同时增加内部的凝聚力。

◎对于大集团或者大部门之间的冲突,可以促进双方的联合,避免无休止的斗争,一起求生存,去垄断市场和行业。

如果是有效的冲突,那我们不必要去避免这个冲突,而是应该增强这种有效冲突的建设性。

作为部门经理,要学会利用冲突的有效性去达到自己管理的目的,要设法激发有效的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门的活力、工作的顺畅。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激发有效冲突呢?

有害冲突

如果冲突妨碍了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或者阻碍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有害的冲突,部门经理必须及时处理。有效冲突也可能转化成有害冲突。冲突的五个阶段

冲突的产生和爆发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就产生冲突的。大致说来冲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冲突的不同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达到处理冲突的效果。

◎潜在的对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是出现了双方意见潜在的不一致或者对立,有可能激发为冲突,也有可能及时化解。

◎冲突的认知和个性化阶段

当潜在的对立显示出来的时候,双方都意识到可能会出现冲突了,所以对冲突进行认知和个性化。情绪可以影响到对冲突的认知,消极情绪导致对问题不负责任地处理,而积极的情绪则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探寻解决冲突的新方法、新思路。

所谓的个性化就是对冲突的认识是由人的个性所决定的,把人的感情介入到冲突之中。个性化的处理将决定冲突的性质。而冲突的性质界定又极大地影响解决冲突的方法。所以这个阶段将直接关系到冲突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行为意向阶段

所谓行为意向是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定,指一个人作为外界的认知,他的情感和外界的行为之间的特定联系。只有判断出一个人的行为意向才能了解到他下一步的行动。

◎冲突爆发阶段

冲突的爆发表现为双方的活动、态度和反应等等。在冲突爆发的过程中对冲突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刺激,可能会由于判断失误或者缺乏经验导致冲突背离了本来的意图。这个时候更要引起部门经理的注意。

◎冲突的结束阶段

任何一次冲突总会有一个解决的结果,以最后的结果来结束冲突。

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在处理冲突之前要做好详细周到的准备工作,评估冲突的当事人的情况、预估和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有一句名言:“如果准备工作失败了,就准备着失败吧。”可见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满足对方的需求,纵坐标表示满足自己的需求。从图中可以看到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只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是暴力的策略;

◎既不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回避的策略;

◎只满足对方的需求,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迁就的策略;

◎既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方的需求,则是协作的策略;

◎如果两方面都取中,一部分满足自己,一部分也满足对方,就是妥协的策略。

合理运用各种策略

暴力策略

暴力策略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利益,是以权力为中心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可以动用一切权力,包括职权、说服力和威逼利诱等等。

暴力策略的特点是对抗的、武断的和挑衅的,为了取胜不惜任何代价。其缺点在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不能令对方心服口服。

采用暴力策略的依据是适者生存的原理,无论如何我都是对的。

迁就策略

迁就策略是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为了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愿意牺牲自我。这种策略往往会受到欢迎,但是同时也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其特点是宽容,为了合作,不惜牺牲个人目标。采用迁就策略的理由是一件事情不值得冒险去破坏关系或者造成不和谐。回避策略

回避策略是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是逃避它,既不合作也不维护自身的利益,一走了之。

采取回避策略通常能维持暂时的平衡,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回避策略的特点是不合作,不武断,忽略或放过问题,否认问题的存在。采用回避策略的理由是分歧太小或太大,难以解决;解决分歧也许会破坏关系或者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协作策略

协作策略就是双方互惠互利,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这种策略通常非常受欢迎,但是它的缺点是耗时长,而且不适用于解决思想方面的冲突。

协作策略的特点是双方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合作解决问题。采用协作策略的理由是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的、重要的,公开坦诚地讨论就能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案。

妥协策略

妥协策略就是双方各让一步,不能追寻十全十美,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所以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共同分享利益。这种策略比较适用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妥协策略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输家和赢家,到达中等程度的合作。

作为调停者要注意的问题

当冲突的双方来找主管解决时,主管就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

作为调停者,要注意避免出现下列错误:

◎两个员工之间有冲突,陈述完之后,调停者自己没想法,没词,出现冷场。

◎对矛盾双方的一方表示赞同,从而引起另一方的不满。

◎自己的情绪比冲突双方还激动。

◎阻止对方的陈述和宣泄,让他们冷静以后再来解决。

◎不问缘由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以工作繁忙为由,把问题推给别人。

◎导致双方都攻击你。

◎缩小问题的严重性。

◎在处理冲突过程中,转换了话题。

◎表现出不耐烦、不高兴的情绪。

上一篇:龙宫作文下一篇:时光半束江湖一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