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

2024-08-13

如何阅读(共12篇)

如何阅读 篇1

一直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境况始终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处境。阅读永远是语文课的源头活水, 课外阅读尤其重要。课外阅读在开拓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眼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学生囿于狭窄的课堂阅读中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语文的世界应该是宽广的, 学生应该在阅读的海洋中学会成长、学会获取、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但是由于高中生缺乏对书籍的鉴别能力, 也缺乏对阅读内容认知上的深度, 如果引导不当, 就容易使学生陷入低俗和流行书籍的泥潭之中, 受到时代浮躁风气的影响, 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其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读好书。笔者运用设计阅读表的方式, 指导学生阅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种设计着力于让学生通过自由的阅读, 深刻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在阅读中逐渐提升能力。

没有目标的阅读容易成为无效阅读, 课外阅读也是如此。但是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截然不同, 阅读指导也要区别对待。课外阅读只需给学生提供一个宏观的阅读范围和能力目标。比如, 可以结合课内的学习进度, 分阶段地给学生提出目标, 诸子散文阅读, 唐诗宋词阅读, 现代名家散文、小说阅读等等。要求学生每次带着一个范围去阅读, 这样学生就不会茫然无措, 也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和思维同化。另外, 阶段性阅读容易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体系和知识结构,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阅读表的过程中, 我考虑到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两个来源, 即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包括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积累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和基础写作的能力等等。思考能力包括感受鉴赏能力、思考领悟能力、应用拓展能力等等。这两方面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说是较为全面的。而通过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无疑是落实这一能力目标的捷径。

表达与交流能力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很多教师通过话题讨论、专题讲解、设置情景等方式来实现, 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因为在一个虚拟交流环境中很难有真实的表达。通过阅读表的设计, 同学们每周或每月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 对自己这段时间的阅读成果进行相互交流, 学生在交流彼此的阅读表时既分享了知识, 在原有阅读的基础上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 同时在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中也会有话可说, 有时还会有思想的碰撞, 实现由“分享一个苹果”到“分享一种思想”的质的飞跃。

教师点评这一设计, 主要是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偏激观念、错误方法等能及时给予纠正。对一些阅读成效比较突出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鼓励。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阅读表挑选出来装订成册, 形成一本班级读书笔记, 以此激励同学们共同读书进步。另外,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 也可以发现学生阅读的偏好。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有些学生只喜欢读一些浅显通俗的杂志, 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别人对某部作品的解读之类的文章, 我就在点评中鼓励学生去接近原著, 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原汁原味的文学。

阅读表的设计将课外阅读化为一种可量化的能力培养过程, 不仅仅是一张表格这么简单, 而是要通过表格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起来, 促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而一旦这种自觉行动成为学生心灵的自觉追求, 那么这将是学生一生幸福的根基。

如何阅读 篇2

“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这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的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无数名人名家都对阅读做出过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经明显地显露出能力的不足,如很多人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科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在美国,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五十亿美元,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在中国台湾地区,1996年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阅读运动蔚然成风。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的定律更加能够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1.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2.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3.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

4.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

“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句话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书籍的内涵: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而且还告诉我们读书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读书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焦虑;读书能使后人接过前人之棒;读书能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地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

我们日照市正在开展的新教育运动,将对阅读的重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其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既然阅读有着如此具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

首先,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这样。事实是,家长越少对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儿童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越多。” 这是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两个观点,以此来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提醒未尝不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阅读才是阅读活动可以继续下去的关键。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去阅读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书目,而是津津有味地趴在漫画书、绘本书上乐此不疲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采取一种不恰当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将书没收,或是警告其以后不得再看这一类的书,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读书起了逆反心理,变得什么书都不再看,适得其反。反思一下我们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太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等于将漫画书统统扼杀掉。现在很多针对小学生出版的漫画书都在有趣的画面里穿插了大量的知识,学生阅读后也都受益匪浅。像《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等等,都极受小学生的欢迎,阅读后孩子们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知识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书来阅读。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别林斯基也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浩瀚的书本海洋里寻找适合阅读的书目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们国家对学生阅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书目,为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像以朱永新教授为首的团队推出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课外阅读丛书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了健康有益的参考。同时,现在的父母都具备了较高的文

化水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阅读生活,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判断力为孩子们挑选了大量的可供阅读的书籍,指导孩子们去阅读,这些都为孩子们健康的阅读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在这样的引导教育下,孩子们对书籍的选择水平也朝着良好的方向顺利迈进。

第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著名作家王蒙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自己学习的能力。因为,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法意识大有裨益;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仅知道词语的中文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该如何去用;通过阅读学生加深了对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形成一种正确的语感„„因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多读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 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曾任台湾暨南大学、静宜大学校长的李家同教授也撰文指出:“大量阅读,可训练孩子们的四种语文能力: 1.很快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 ;2.正确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写文章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 ;4.文章内容不落俗套,有独

到的见解。”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会逐步学会分辨所读内容的优劣,思考不同观念中的闪光点,学到不同作者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出发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的学习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默读就是用脑子读而不是用心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 程中学会抓重点,一般的文章总结句通常都在开头或结尾,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读文章的时候要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而对于文章的中间部分可以通过眼睛和脑力的相结合来大概略过,如果有些句子忘了也不要翻过头来看,一直到文章全都看完之后再看刚才没有记住的句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力,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脑力和眼睛的高度配合。

(三)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1)扩大视读的范围。视读范围是指我们在阅读材料时一眼所能够看到的字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视觉能力,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减少眼停的次数、加快停顿的速度 以及减少眼停时间等,以此来提高眼睛所能够看到的文字范围。(2)阅读时对非重点内容可采取浏览性阅读。浏览性阅读是只求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而不顾细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式通常的程序有:①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

容或值得读的文章。②浏览正文,有选择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③整理收获。当然,对于文章的重点段落,还是要求学生能够认真理解、记忆,甚至进行回味性阅读,这样才能不至于造成读的书很多,脑子里却空空如也的状况。(3)预测阅读。这是根据上下文语境预测文章内容和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就不用逐字逐句去看,而可以掠过一些句子,甚至小的段落,进行跳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的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一些速读训练。速度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为此进行过研究,其中的很多办法都对提高学生的速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速读文章的目光投视方法有:①垂直注视法。在阅读时视线沿着每一页中间的一条假设垂直线从上到下移动;②波浪法。当读物横排的字数超过视读广度,无法使用垂直法时,视觉焦点可作波浪形的上下跳动,以弥补余光无法看到的区域。③斜线法。视线的投射呈斜线行进的一种阅读方法。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对小学生来说,这种训练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且这样的训练必须坚持一步一步地持之以恒地逐步训练。作为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状况等实际情况,选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浅显易见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而不要急于求成,生搬硬套,好心做错事。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很荣幸能够对孩

如何阅读 篇3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阅读能力;课外分级阅读;对策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英语能力的核心要素,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在升学考试中对学生的写作、阅读理解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应该结合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获取英语信息、应用英语、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高中升学考试中,阅读理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对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一、高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词汇量欠缺

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多少,高中学生词汇量少就不能显著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英语词汇意义认识狭窄,就难以领会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因此,词汇量对提高学生阅读准确度和理解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总是靠题海战术,不从基础词汇开始学起。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看到生词就觉得厌烦和紧张,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整篇文章,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学生阅读技巧不足

高中英语阅读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逐字逐句的翻译理解,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大部分学生不太熟悉阅读策略,甚至还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阅读技巧。这种现象就说明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训练。这种问题教师方面存在影响,学生方面更存在认识不足,学生不注重日常的总结和积累,只顾埋头阅读,因此,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技巧是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难题。

3.语法基础知识不足

虽然在高中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法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于学生更好分析句子结构有很大帮助。很多高中学生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语句和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很多学生当遇到这些语句时,弄不清楚句子结构,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时学生理解的意思和原意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整个句子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对整篇文章理解产生了歧义。

4.学生阅读兴趣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之后,就会驱动自己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但是学生却没有花费足够的力气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这种现象从某种层面反映出高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足。高中阶段的很多学生都认为阅读教学节奏单调,气氛沉闷,阅读体裁单一,对阅读学习就是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阅读课上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对他们来说阅读不是兴趣而是一种负担。

二、利用课外分级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分析

1.科学对学生进行分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阅读能力是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学生进行课外分级阅读,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逐渐获得独立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英语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观念以及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对于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高,付出的努力更多,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参与互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外阅读计划制定方面,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指导。

2.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选择课外分级阅读材料

学生课外分级阅读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规范,融合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内容应该包含了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教育、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课外分级阅读的文学作品中难度应该保证与高中英语教材难度相适应。同时积极开展课外分级阅读,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自然面貌、科学知识、文化背景、历史进程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现状,为学生更高年级阅读课外读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具体的课外分级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分级情况,每周选择3~5篇难度适中的英语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做出相应的笔记,同时,要完成文学作品所附带的课后阅读理解,随后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课外分级阅读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积极拓展不同领域的英语文学体裁,吸引更多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强化分级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如何让课外阅读变成有效的阅读 篇4

1. 认真过好拼音关和识字关

对于刚迈入校门的小学生来说, 此时是学习拼音的关键时期。由于拼音学习相对枯燥, 因此教学时要多运用一些激趣手段, 让学生对拼音学习充满兴趣, 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把拼音学好。过了拼音关, 接着就是识字关。教师教学生字时, 切忌每个字都帮助认读, 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备一本《新华字典》, 并教会查字典的方法。至于字的结构和笔顺,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揣摩, 鼓励他们相互交流。有了《新华字典》的帮助, 学生的识字量就会大大增加, 这就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解决好课外读物的来源

过了拼音关和识字关, 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了。现在虽然提倡“开卷有益”, 但是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毕竟有限, 如果没有计划杂乱地读, 只会降低阅读效果。当前, 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 由于没有专门的购书经费, 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 这让课外读书活动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据报道, 内蒙古宁城县的一些学校, 为了开展“高效阅读”教育工程, 教师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致学生家长书》送到每一个家长手中。信里痛陈孩子的阅读现状, 倡议家长拿出十几块钱, 让孩子一人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家长看完信后一致表示支持。有了学生家长的支持, 学校得到了不少的课外书。这时, 班与班之间开始互相借阅图书, 定期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这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好书来读, 较好地解决了课外读物的来源问题。

3. 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要想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有效, 需要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材料积累, 必须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好素材及时记录下来 (包括名人名言、精彩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等) 。要做好积累, 不妨使用制卡片摘抄法, 即把认为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抄到卡片上, 随时翻阅。如果学生一星期制作出五张卡片, 那么一年下来数目就很可观了。另外,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在班级里定期展示各人所做的卡片, 让大家互相观摩, 甚至可以每周抽1~2节课专门组织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阅读交流。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首先, 可以在全班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增加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其次, 通过课堂交流, 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再次, 可以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发言的胆量, 从而增强自信心。无论是积累素材, 还是为了阅读交流, 当学生带着任务去进行课外阅读时, 他们就不会只是泛泛而读, 而是带着一种探究、一种思考去读。

4. 课外阅读时要带着愉悦心情去读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热爱读书, 静心读书。为此, 首先, 教师要告诉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让他们知道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其次, 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的艺术。在开展阅读教学时, 要努力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力争让每一个学生愿说、敢说, 积极参与交流, 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再次,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读书, 并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 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并且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学生有了这种心态, 自然在课外阅读时就会保持愉悦的心情了。

如何阅读名著 篇5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咱们的语文书第五单元节选了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部分精彩篇章,重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要扩大知识视野,积累文学素材,提高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必须认真地、仔细地阅读名著。

凡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广大群众喜爱的,在文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等各方面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甚至是划时代的著作,都可以称为名著。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作,历代著名小说、文言小说;近代的有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郭沫若的新诗集、历史剧;朱自清、叶圣陶等名家的代表作;历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等,都可以尝试着阅读。

在学习生活当中,常听有同学感叹:名著太难懂,啃都啃不进去。欣赏一部名著真的这么难吗?事实上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欣赏的方法是不是对,阅读的毅力是不是够强。

首先,阅读前你要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是意大利但丁猛烈鞭挞教会的诗,是法国莫里哀富有讽刺性的剧本,是苏联高尔基蕴含有斗争意义的小说,还是闻名于世的传记或者历史。当然,你要想知道得更多,读前要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前言和后记,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和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的背景。事实上,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或这篇文章,你就会进一步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总之,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帮助你跨越时代鸿沟,从而达到未曾谋面似曾相识的效果。

其次要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有的人喜欢躺在床上看书,阅读本身是一个思想活跃、器官敏锐的活动,如果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就会埋怨这本书,以至于从内心不愿接近它。阅读时更不要被书中长长的人名、繁多的人物所左右,记得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就用了22个又长又繁杂的名字。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在你眼前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当然,遇到阅读的困难,不要过早地找“我看不懂”这个借口,要坚持读完。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不妨把它放在一边,搁一天或者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回过头来再重新翻阅,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开始喜欢这本书。需要强调的是:名著必须精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行了,要读三遍无边,甚至十遍八遍才行,如果能像茅盾先生背诵整部《红楼梦》那样就更好了。当然,背诵整部作品,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但是作品的经典章节,学生肯定是要能够了如指掌的。一般说来,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能背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最后,在读的基础上要写。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起到推动读书的作用。既然是一部名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从大得思想内容到小的只言片语都可以是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欣赏名著要大段大段地读,千万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对于名著,尤其要学会细细地回味和反复研读。所有名著都经得起细评和反复读。当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可以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回味它,或者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对它的了解更深一步,甚至找到了作者当年的感受。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几年前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并且喜欢它,然而今天

再重新读一遍的时候,都不相信这是几年前自己读的那本书。

是啊,坐拥名著,可洞窗八面,会千古人,知天下事,观五洲奇景,看异域风情。一部名著读完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如何教会学生阅读 篇6

阅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默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集训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鉴于此,探讨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表象阅读

所谓“表象”,即学习主体在感知识的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粗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要求精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渐染熏陶。

②咀嚼法。对作品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教师可采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等手段进行比较。

③评注法。评,是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注,即对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作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获得美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

④涵泳法。“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对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为好的细节在表现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细节,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血肉丰满,而精彩的细节又离不开精彩准确的语言,因此,品味动作描写:“(眼晴)复活了……目不转眼地瞧着……(嘴)动了一动……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不仅会为作者入木三分的夸张描写所叹服,而且也看到了一个“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形象。

二、得意阅读

①再现法。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味,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动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要凭借或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它虽不是个人独创,但由于要表现别人创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②幻联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的方法。

③寻踪法。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好的抒情散文,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写人只见鳞爪,记事只叙片断,状景、咏物也只有点滴掠影,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类作品?可采取“寻踪”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产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点晴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的“踪”就可被抓住了。

④换元法。小说、戏剧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但由于情节性强,人物似乎很“具体”,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偶然的“这一个”的感觉。要把握作者创作主旨,可采用“换元”的方法,即尝试着用改变人物,改变场景、避开矛盾的方法。

三、评鉴阅读

①多视角评价。即对一部作品可采取多视角的方法进行评价,如:“评《琐忆》的议论多姿”“《黄山记》的结构美”“《夜走灵官峡》的构思”等。

②比较评价。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评价,可在同单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行。注意选准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析同辨异,进行分析综合。没有分析,比较就不能进行;没有综合,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确定了。

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文章”,因而在整体把握、理清层次、品味词语等环节上似乎与其他实用文并无差异,如果仅如此,那就抹煞了文学的“个性”。因此,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是文学鉴赏的教学重点,不能简单地把“鉴赏”处理为对内容的“理解”。

②要鼓励新见。在鉴赏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辩论,鼓励新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久有效均可,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都不无裨益。

③要归纳学法。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必须明确、清晰,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如对初读小说的同学归纳小说读法:“理清情节找果因,分析人物看言行,环境包括‘景与‘时,写作主旨了于心。”诗歌的鉴赏方法:“把握整体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展现意境体诗情。”

④要拓展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光靠课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课堂,建立“大单元”“大语文”观念。“大语文”观念即读作品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课堂,跨越校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影视艺术美,运用课内所学鉴赏方法对这些美进行欣赏、评价,并能够将感受写下来。

⑤要注意阶段侧重。以上方法是就整个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课而言的,各个年段对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因而应各有侧重,低年级偏重于表象阅读及适当范围的联想想象,高年级则应以启发联想、想象为主。

如何阅读 篇7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阅读是人们从书本语言中获取信息的活动。据统计, 人们50%的信息是通过阅读获得。阅读是英语教学重点和难点, 也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 它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语言技能五级目标要求: (1)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找出文章的主题, 理解故事的情节,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 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 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阅读量达15万词以上。因此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能力, 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优化阅读课堂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能力的有效途径。英语阅读策略主要有:预测策略、猜测策略、推断策略、略读策略、寻读策略、设问策略、推论策略、找读策略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以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 was on the edge of the Grand Canyon为例, 谈谈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能力的几点方法。

(一) 激发阅读欲望。

这是阅读前的准备活动:激活相关背景知识, 增加新的背景知识, 复习相关词汇, 引出新的话题, 激发兴趣, 为后面的阅读作准备。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构思和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 根据文章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如:用图文并茂方式介绍文章相关背景知识, 简述文章大意, 精心设计问题, 设置悬念, 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复习相关词汇, 对问题涉及内容大胆预测。以新标准九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 was on the edge of the Grand Canyon 为例。我在上这节阅读课时, 先用多媒体 (PowerPoint) 展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图片, 让学生看, 说出它们各是什么地方, 再配上相关文字, 简单介绍, 让学生检查他们的猜测。 (Mount Qomolangma-珠穆朗玛峰;the Great Barrier Reef-大堡礁;the Great Canyon-大峡谷;Victoria Falls—维多利亚瀑布;the Harbour of Rio de Janeiro-里约热内卢港;Paricutin Volcano-帕里库庭火山;the Northern Lights-北极光) 让学生预测本节课会谈到的内容。这些地方地理课上都讲到过, 但学生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图片。通过谈论不同领域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 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实现跨学科发展, 还为后半部分看图片完成练习及写作提供词汇方面的准备和帮助。这节课导入利用学生对图片的视觉感受, 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策略进行阅读。

1.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后, 趁热打铁, 提出本课相关问题:What wonder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in the passage?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quickly.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the Great Canyon.接着问:Is it a natural wonder or man-made wonder? Where is it? Where can you find the answers How do you know? 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在第几段第几行, 而且能通过科罗拉多河推出大峡谷在美国。通过这些问题训练学生利用标题、段落首尾句快速寻找他们需要的信息, 培养学生运用快速阅读 (scanning) 和寻读 (skimming) 、推断阅读等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2.接着让学生快速找到描写大峡谷规模的段落及有关大峡谷的长、宽、高或深的具体数字, 完成第五部分的表格。

完成后同桌互对答案, 找出错误的原因,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这个活动中学生运用了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等策略, 并强化了对deep, high, wide 和long这四个描述景观的常用词的理解和运用, 为后半部分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完成表格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wonderful, huge, greatest所在的句子, 通过对比阅读、找读策略, 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和态度, 为后面归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奠定基础。

3.让学生理解活动3的问题, 利用从上到下的阅读模式进行阅读, 完成第三部分 (Choose the best answer) 。本活动是对文章理解程度的一个检测, 题目涉及判断、归纳、细节理解等。核对答案时要求学生分析选择某个答案的理由,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4.通过上下文关系猜测词义。文中出现几个含look的词组:look over, look down, look across, look to, 让学生找出并画线, 猜测它们的意义, 再归纳扩展:look at, look up, look after, look like, 进行对比理解, 加深印象。

5.总结归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及态度。设问:Does the writer think the Grand Canyon is the greatest wonder anywhere in the natural world? How about you?这一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让学生归纳文章中心,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临某个世界奇观。写几个句子描写第一次看见时, 自己的感受。适当提示一些常用语, 如:saw, size, happened, felt...句子:It’s about...metres / kilometres long / wide / high / tall / deep.完成后让学生念出他们的句子。最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中国长城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找出相关信息, 如:How old / wide / long / high is it? How do you feel if you see it? 然后给关键词, 让学生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1) 以A Trip to The Great Wall为题写一篇作文。 (2) 查找国内外自然或人工景观相关资料, 并按照所在地域和种类分类。这一活动属于语言输出, 利用设问策略,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让学生运用和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由于阅读策略使用得当, 所以学生阅读容量大、收获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馈、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 一) 厌烦情绪。

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 一看到长长的文章, 还有些自己不懂的单词, 就产生厌烦情绪。这需要教师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 利用表扬激励, 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二) 不良的阅读习惯。

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速度慢的缺点, 主要由不良阅读习惯所致。如:阅读中默念、一字一句翻译、“一步三回头”、有声阅读、手指着读、遇生词必查、过多注重语言细节及语法分析等, 阻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严重降低了阅读速度, 影响了阅读效果。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 如:通过文中的图片、标题猜测文章大概意思;通过标题、段落首尾句推出文章中心;通过上下文内容猜出生词的意思;通过略读带着问题找答案, 通过语篇理解推断作者意图等。

(三) 不恰当的推理判断。

1.依据经验常识判断。

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材料来选择和答题, 所读文章是做题的出发点和依据, 而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常常根据生活的经验常识答题, 结果造成错误, 教师要及时引导。

2.“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式的以偏概全判断。

以偏概全是指由事物局部情况推出关于事物整体情况的结论。这种思维定式常常使学生仅仅根据文章的某几句话就推出关于文章的全部结论, 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错误选择阅读理解的答案, 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准确率。教师应指导学生精读文章, 根据标题、段落首尾句推断文章的中心, 不要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四) 不牢固的知识基础。

阅读理解题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语法基础、文化常识和词汇量及词义辨析能力。在阅读理解题目中, 有些选项相近却不相同, 学生常常因为不能区分这些选项的差别而失分, 还有些是因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英语思维方式而理解错误。可见牢固的知识基础也是做好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要素。加强词汇积累, 掌握句子结构及各种文章体裁的结构, 正确运用阅读策略, 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一) 增加词汇量。

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根据英语词汇研究专家的说法, 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至少要达到4000, 阅读一般的文章才没有太大问题。因此, 能准确迅速地识别单词和理解词义是阅读技能提高的重要条件。

(二)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阅读材料题材丰富多样, 若学生缺少必要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起来就会举步维艰, 妨碍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 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技能, 还要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例如, 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有助于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提高阅读能力。

(三) 大量增加阅读的量与面。

阅读材料要尽量题材丰富、体裁多样, 还要增加阅读的量, 可多阅读报刊 (21世纪英文报等) 。广泛和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巩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增加词汇量,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精心设计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关键在于坚持。英语有一句话说得好:“One cannot succeed without perseverance.” 只要学生目标明确, 坚持不懈, 并成功地运用阅读策略, 英文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阅读 篇8

1 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 开阔视野, 开拓思路, 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1.1 英文报刊

阅读外刊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英文报刊不仅能使英语学习者开拓眼界, 与时俱进, 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种多样的“习得”英语的环境。阅读英文报刊, 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下大事, 而且可以在有意无意间学到许多英语语言知识。阅读英文报刊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 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语言, 而报刊是英语语言发展的先锋, 是对英语发展变化反应最为敏锐的媒体, 报刊上的文章总是能迅速跟上时代步伐, 及时创造新的词汇、新的语言形式及语法结构。阅读英文报刊已经成为我们了解英语的发展变化, 增加背景知识的重要手段。

1.2 英文网站

网络的特点是信息量大, 更新快, 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突破线形限制的超链接方式, 多媒体化的互动性以及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 使其更具有广泛深远的传播空间。上英文网站可以及时了解国际时事新闻, 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鼠标一点, 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中学生正处于大量吸收知识的阶段, 网络阅读可以让他们快速获取大量信息, 起到辅助促进阅读的作用。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指的是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阅读行为。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英语方面的许多知识都要经过不断记忆, 灵活运用, 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 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毅力, 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 使他们能持之以恒, 取得成功, 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 经常鼓励他们勤奋努力, 并及时强化这些行为, 克服懒惰心理。那么, 应培养学生哪些阅读习惯呢?

(1) 多用工具书与勤查资料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 除了词典外, 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借用工具书, 参考书加以掌握、理解, 提高自学能力。

(2) 愉快地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是屈服于某种压力 (如:老师、家长让我读等心理) , 而是自觉地、愉快地读, 甚至如饥似渴。

(3) 会设问与好问的习惯。读时仔细思索, 脑海里不断出现问题, 又不断地自己消除问号。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 应虚心向别人请教。

(4) 做符号与写批注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通过圈、点、划、写, 读出个中滋味。

(5)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习惯。既保证透彻理解, 又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6) 每天坚持自觉课外阅读的习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对于开拓学生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 陶冶学生情操, 具有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3 训练阅读技能,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 从中获取知识, 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 那么, 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英语阅读的关键则在于真正读懂文章。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 而句子则是表达意思的基本结构。要真正快速地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还在于多读, 尤其是多读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通过阅读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只有在阅读实践中, 有意识地学习、积累, 才能奠定提高英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提高阅读速度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平时在做阅读时, 要注意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的能力, 例如:阅读时千万不能养成一遇生词就查字典的“强迫症”, 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和构词法等知识学会猜测生词、难词、难句的意思。阅读时也不必对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都进行精确剖析, 应该快速查找某一些相关信息, 阅读时要一目十行, 一些不相关的内容要一带而过。同时还要注意语感的培养, 语感好的人, 理解力就强, 视读的速度就快。这些方法对于提高阅读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在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只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实质所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不断实践, 勇于探索, 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曾华华.如何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2008.

[2]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M].漓江出版社.

如何“突破”阅读 篇9

一、阅读的“突破”在于“品味”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 蕴含着作者的匠心, 透视出文章的内容, 我们由文章的题目入手, 可以寻到破解文章的“蛛丝马迹”, 能够掌控文章的根本所在。因此, 对于文章的题目,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

例如, 《甜甜的泥土》, 一个“甜甜”, 让人们舌底生津, 而用以限制泥土, 则难免让人生疑, 泥土是甜的, 是真的吗?怎么回事?又如, 《蓝蓝的威尼斯》, 一个“蓝蓝”, 唤起人们美好的想象, 一个立体的威尼斯似乎赫然出现, 那样神奇, 那样富有魅力, 让我们为之神往。再如, 《飞红滴翠记黄山》中“飞红滴翠”的夺人眼球, 《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让人疑虑重重……这些题目都引领我们去探究, 去思索。

由题目入手细加品味, 并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单可以掌握题目拟制的技巧, 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对题目的分析, 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品味题目, 以便领悟作者的匠心。

二、阅读的“突破”在于“考察”过渡

文章中有效的过渡可以使文章上下贯通一气, 结构上严谨缜密。借助于过渡, 我们可以更轻松地把握作者的匠心, 解读文章的内容, 还可以建立起对文章的结构意识。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过渡呢?下面以我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进行阐述。

师:同学们, 我们读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后会发现在本文中有一段是由烈日下悄然转入暴雨中, 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找找看。

生1:是这一段:“刚走了几步, 他觉到一点凉风, 就像在极热的屋里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 的确微微地动了两下。街上突然加多了人, 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 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 四下里找。‘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

生2:对, 上面部分主要写的是烈日下祥子的一些活动, 体现出烈日下车夫拉车的艰辛, 由此, 渐次进入暴雨中, 正是这一丝风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 也将祥子拖入另一种苦难。

生3:它告诉我们, 无论怎样, 烈日苦的是车夫, 暴雨苦的也是车夫。同时, 两部分内容和题目相映照, 结构上有机组合。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好了, 我们在文章阅读过程中的确应该关注过渡语段或是过渡词语的作用, 这有益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培养我们文章的结构意识。

三、阅读的“突破”在于“体会”抒情和议论

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又一焦点, 它往往是作者“画龙”之后的“点睛”之处, 观点的显露之所, 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迸发, 对这些地方细加分析, 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解读, 也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所以, 教学中我们同样要巧施匠心, 精妙设计。下面以我教学《散步》为例进行分析。

师:《散步》是一篇温馨之作, 当读到结尾处的文字“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时, 你们有何感想呢?

生1:本文弥漫着细腻而又动人心魄的爱。因为爱, 作者在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时义无反顾地选择委屈儿子, 顺从母亲;因为爱, 奶奶轻轻抚摸孙儿的脑袋, 改变了主意, 听从孙儿;同样是因为爱, 妻子和他甘心俯身, 身背老小。浓浓的爱牵动着这一家三代, 编织了一幅温馨感人的画卷, 让我们见证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而结尾尤为耐人寻味, 看似一般的叙事, 细细品味, 其中何尝没有深重的情感, 人生的感慨。

生2:是的, 我们读到这里能够感觉出文字中的情, 也感觉到肩上的责任。

生3:怎能走得不稳, 怎敢走得不稳, 这是我们的所有, 我们的“家”啊, 这里还有我们的责任, 何敢疏忽, 怎么能疏忽。

师:的确是这样, 这里的文字有了看似无痕的、悄然的情在发酵, 从而让我们觉出平淡文字里的内涵, 那“慢慢”, 那“稳稳”尤为动人心魄, 所以, 我们对于类似隽永的文字要仔细体味其中的情, 揣摩内里的意, 对于那些直接抒情的文字, 我们也不要忽视。

抒情的文字如是, 议论的文字也是如此, 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讨论, 去分析。例如, 《白杨礼赞》不仅有“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赞美声声”, 更有强化文章主旨的含情的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 贱视民众, 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那也是直挺秀颀的) , 去鄙视这极常见, 极易生长的白杨吧, 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唯此, 文章的主旨得以更高的彰扬, 更重的强化。

是的, 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文字需要我们去揣摩, 去思考, 由抒情的文字, 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脉搏;由议论的话语, 我们能够明了文章的内容, 作者的主张。引导学生于此用力, 可说是阅读的又一条捷径。

四、阅读的“突破”在于“思考”结尾的匠心

文章的作者往往不仅注意精心打造开头, 运筹中间, 而且还在结尾上颇为用心, 以求得“撞钟”之效, 使之余音不绝, 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阅读文章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对结尾的考究, 以明确其“匠心”所在。文章不同, 内容不同, 其“点睛”的手法当然会有所区别。下面以一些文章为例来进行说明。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结尾是这样的简洁, 但文章流露的冷漠的态度, 孔乙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却赫然在目, 其让人心酸之况, 让人们感同身受。

“这是勇敢的海燕, 在闪电中间, 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的结尾张扬出时代的主旋律, 基调高昂, 情绪饱满, 其情如火山般喷涌, 给人鼓舞, 促人振奋, 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这个旋律之所以能够如此昂扬, 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一步步推出的, 没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 哪里会有这样的效果, 虽戛然而止, 却回声不绝。因而, 考究“睛”也不可忽视“龙身”, 只有有了“龙身”, “睛”才有所依托, 才更明更亮, 更灵动飞扬。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 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多收了三五斗》的这一结尾看似不经意, 很普通, 却因了它, 小说的内容更加深刻, 揭露得更彻底, 讽刺性更强。

“我在朦胧中,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故乡》的结尾, 无疑是闪着亮色也带着点希望的。而这, 却是作者有了前面的经历, 最后有感而发。

如何阅读课文 篇10

一、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及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二、阅读活动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阅读目的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活动的本质特征的共识:第一,阅读是一种吸收的过程,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归并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逐渐形成的技能过程,这种技能是阅读主体在进行阅读活动过程的同时,伴随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技能,是阅读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提高阅读效果的基本途径

(1)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兴趣。

目的明确是我们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主攻方向。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围绕中心和核心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第十二册第二组导读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有的可以在阅读前收集,为理解课文作些准备;有的可在阅读后收集,使学习活动进一步扩展。坚持这样做了,一定受益匪浅。”同时,结合《读写例话》中的读法指导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人教版)。在进行目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在阅读助推器的作用下,保持积极、饱满、活跃的阅读情绪,与单元教材“亲密接触”。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拓宽丰富知识,提高认识。

课外读物暂且不说,仅就课文课本内容而言,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海洋生物、中外科学家等等,无所不有。一些反映近年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文章(克隆技术等),陆续编入课本中来。语文课本内容的时间、空间的跨度之大,是其他教材难以相比的,可见内容之丰富。学生阅读这样的教材,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更谈不上鉴赏、评价课文的。我们要扩大学生知识面,注意收集积累,并提高他们的认识。

(3)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比这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阅读能力的核心更是思维,阅读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思维,因此,培养阅读能力首先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关注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阅读能力培养要从思维能力培养入手,而思维能力培养,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突破口,因为思维品质的好坏标志着智力层次的高低。

(4)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技能的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①理解词语技能的训练。例如,词意、词性等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用法。在词意理解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②理解句子技能的训练。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理解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形式积累富于意义的句子。③理解段落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理顺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段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④理解篇章的技能训练。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一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习惯呢?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因此,良好习惯对于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作用。阅读中还常常会触发深刻的思考,而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又往往稍纵即逝,这就需要边读边动笔。此外,在阅读中也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也应及时或摘记或做索引。如果学生能养成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将会终身受益。教师要在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阅读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何搞好阅读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83-01

1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由易到难,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例如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可根据诵读的深入,依次设计下列问题: 1.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出自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叫它什么? 2.作者讲话谈论的话题是什么?3.中国学生学理科有怎样的倾向,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结果,有什么影响? 4.作者认为该如何学习?5.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6.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这样来设计由易到难,又有梯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问题逐渐深入,使学生的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不断加强,更能诱发战胜困难的豪情,使学习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从而克服表面轰轰烈烈的低效阅读倾向。

2 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煉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文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写出最想了解的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小组长收齐整理后交给老师,老师再确定讲的重点或共同探讨的话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讲,老师当学生。还可以编课本剧。也可以分组学习再汇报。也可以开答辩会。

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角时,这种自主的权利和被激发的成为课堂教学的激情,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就可以打打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落实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3.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 (1)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要熟练地把握问题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 (2)思想情感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和感受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 (3)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阅读作用很大。老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3.2 感受阶段。《课标》在阅读教育所倡导的取向是“感受性阅读”,即“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见的对话”,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感受文本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整体感知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诵读,从大处、整体入手,抓关键,重玩味。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析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本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品语言、品人物、品环境、品情感入手,知人论世,更好地把握分析与综合。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对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老师还可以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3 批判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估和鉴赏的阶段。初中生应该学会初步批判鉴赏能力。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做评价的能力,并阐明理由。讨论之后,在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如何阅读寓言 篇12

一、区分类型, 抓住特点。

寓言的形式多样, 除了寓言故事这一主要形式外, 还有寓言神话、寓言小说、寓言杂文、寓言诗等。但是, 无论那种寓言形式, 它们都具有教育的目的、讽喻的性质、比喻的手段、鲜明的形象和简短的篇幅等特点。在阅读过程中, 要熟悉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既要注重各自的特点, 又要抓住共同的特点, 体现出寓言的趣味性和讽喻性。

二、分析形象, 领悟主旨。

寓言中的各种形象, 大多数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所写的动物、植物, 或其他无生命的物质人格化。并且抓住它们的某种特点来比拟人们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它们都具有人的思想、性格、行为。因而, 我们要分析寓言故事形象的构成, 要研究如何把深刻的意义寄寓在故事之中, 准确把握形象角色的典型意义, 根据寓言形象既有具体生动又有广泛概括性的特点, 从中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接受教育, 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品读故事, 启迪心智。

寓言一般都是假托一件事来阐明一种人生哲学或者一种教训, 通过故事来借此喻彼, 借小喻大, 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能够给读者以很大的启迪。因此,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寓言故事, 一定要弄清寓言的本意和客观意义, 还要研究寓言如何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 敏锐地发现深刻的本质意义, 进而理解寓言的现实意义, 真正使学生达到理解寓意的深刻性、客观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借助寓言能够分辨是非、真假、善恶和美丑, 向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和审美能力培育。

四、学习修辞、习得语言。

上一篇:辽宁省营口市下一篇:微量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