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础环节

2024-08-10

教学基础环节(精选12篇)

教学基础环节 篇1

摘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多, 概念多, 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职教学生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对内容繁杂的教学内容学习较为困难。教师应在课程的导入、新授、总结、练习、作业等教学环节方面科学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基础,各教学环节,设计

1 新课导入———把握主题、灵活选用、精心设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 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

1.1 设问引疑法:

上新课前, 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疑问时引入新课。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所要解决的疑问之中, 提高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时, 先让同学们观看熟悉的汽车雨刷的来回摆动、风扇的摇头等动作, 然后提出疑问这些机构结构简单但运动形式多样, 采用的是什么机构?

1.2 以旧拓新法:

通过温习旧知识, 进而导入新课, 这样可以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如:轮系部分是由多个直齿轮、锥齿轮或蜗轮蜗杆等组成, 如不能很好的掌握各单独部分的转向判定, 整个轮系中首末两轮的转向也很难判定, 所以对于知识前后联系较紧密的部分, 可用以旧拓新法。

1.3 开门见山法:

这种方法目的明确直奔主题, 多采用模型演示, 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 从而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同学们比较熟悉常见的机构。

总之,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主题, 灵活选用导入法, 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 新课教学———咬文嚼字、层次分明、方法多样

2.1 教学内容上要“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一些易于混淆的概念, 牢固掌握一些基本规律。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有许多概念极易混淆。如机器和机构, 虽然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两者共同之处都由许多构件组合而成。但机器的主要功用是为了利用机械能做功。而机构的主要功用在于传递或转变运动的形成。所以:汽车、机床可叫做机器, 而手表、千斤顶只能称作机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抠”际问题。

总之, 机械基础中许多原理的教学, 教师通过“咬文嚼字”可以帮助学生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 牢固掌握。

2.2 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具, 多媒体等直观教学, 适当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

2.2.1 多采用教具加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 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 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 在教学中应大量应用实物、教具等增强直观性教学, 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

2.2.2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可使教学生动活泼, 学生认识深刻, 记忆持久,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如“液压传动”, 因该篇内容抽象, 对液体的压力、流动可说是看不见、摸不着, 而通过Flash课件, 学生可看见液压泵旋转及吸、压油过程;而液压阀阀芯的移动可直接反映出液压油的通断、并使活塞换向…。通过一个多彩鲜艳的动画液压传动全过程, 再配上重点文字、声音的描述, 使液压传动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的元件、功用及在系统的安装位置呈现在学生的视觉感官中,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液压传动系统的感性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使难以讲授的课简明易懂,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3 适当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 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 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体现了先进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教育观念, 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时,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材内容的选择, 不是所有的内容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都能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能力培养, 但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 有时会使部分师生产生误解, 而忽视知识, 使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再次, 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成绩较好学生包办、代替成绩相对落后学生现象, 使学习没能真正做到全面性。

3 课堂总结———脉络分明、重点突出、易于掌握

有道是, 读书有两法:一是越读越厚, 一是越读越薄。两法均可取, 只是各取所需。读书如此, 教书也如此。所谓“越教越薄”, 即教师思路清晰, 善于归纳和表达, 常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如:在“蜗杆传动”一节中, 蜗轮旋转方向的判定时, 我们已总结成规律性的左右手定律, 再补充这样的顺口溜:左伸左, 右伸右, 四指转, 拇指反。

4 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抓住重点、激发思维

课堂练习是利用较短的时间, 通过做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 使学生接受并掌握知识点。我们在练习设计中, 既要有目的性, 更要有针对性, 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练习, 而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其次, 还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练习。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具有代表性习题方面要多下功夫, 并具有合适的梯度、广度和灵活性, 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 掌握解题的技能和技巧。

5 课后作业———形式丰富、轻负高质、查漏补缺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 它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布置作业要讲究, 作业内容不能大而全, 而应是少而精, 题量适度, 深度适量, 梯度合理, 作业设置要做到实用而有趣味, 作业形式必须丰富起来。而且要注重检查, 对学生反应的共性问题要进行讲解, 不留尾巴。同时, 通过检查作业可以发现自己讲课过程中的不足, 可以查漏补缺, 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总之,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每位教师都可以是作者, 学生永远是我们的主题。

教学基础环节 篇2

根据区司法局《关于组织开展排查司法行政基层基础薄弱环节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所对本所基础工作及辖区人民调委会等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排查,逐项梳理出薄弱环节,其内容如下:

1、硬件建设方面:司法所的办公用房面积达不到上级的要求,缺少档案室和谈心室,现全市司法所全部达“省规范化司法所”标准,在去年的“省规范化司法所”抽查中,我所如被抽中,将面临摘牌的处境,因此不用说创“省优秀司法所”及创星级司法所。

2、队伍建设方面:我所现有公务员编制人员三人,从数量上基本达标,但三人的平均年龄55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53岁,这样年龄层次的人员,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司法所的工作中体现在电脑的操作应用及台帐的制作上出现较大困难;从学历水平看,三人中二人大专,一人高中,因此,也很难适应当今司法工作的需要。

3、矛盾纠纷方面:目前的“动迁、拆违、治乱、整破”行动正在全市如火如涂的展开,三十四标门面房被列入我街道第一批拆违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对违建零补偿的要求,引发经营户生活困难等原因多次到街道来访。目前我所正积极配合街道做好谈判及维稳工作。

五老村司法所

教学基础环节 篇3

[关键词]内容 教法 学法 兴趣 实践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电子电工等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这门课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然而,该课程概念多,公式、定理多。学生普遍反映理论难懂、公式难记、运算繁琐、解题困难。多数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做了一些浅显探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因人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要适中,以实用为原则,知识面宽而不深。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以较高的质量完成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把基本概念、原理及技能训练作为教与学的立足点。如教材中的欧姆定律、电阻串、并联等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作过重点学习,所以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相关的练习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而对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叠加原理以及电磁学等内容,要把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正弦交流电路部分,则可侧重其应用。其次要瞄准重点和难点,理清章节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和公式,要侧重阐述与定性分析,不要进行严密而复杂的推导。对章节难点,应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教学要求,适时调控教学方法,突出实用性,废除填鸭式。再者,要因人施教。对优、良、差三类学生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差生要降低难度,注重课后辅导,加强技能培训;对中等生适当加深部分教学内容,注重学法指导,侧重能力培养,在动手与实践中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提高兴趣;对成绩好的学生,则铺宽加厚知识面,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做中等学生的“指导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选教法,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健

由于《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概念多,内容抽象、枯燥而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活跃课堂气氛,把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帮助学生克服认识障碍。如教材中电阻、电感和电容是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好三个元件的电磁特性,能为学好交流电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电阻元件容易理解,而对电容、电感的性质很难准确的掌握。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元件中一些相似的规律,让学生达到认识、理解电容、电感元件的电磁特性。公式中电阻R = U/I、电感L =Ψ/I、电容C = Q/U ,其中U、I、Ψ、Q都是外部因素,而R、L、C都是元件本身固有的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那么电阻R、电感L和电容C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由于学生知道电阻是导体中阻碍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物理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匀导体的电阻大小由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公式为R =ρS/d,进而引出空心环形螺旋线圈的电感L =μN2S/l,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 =εS/d 。学生通过对比后,理解了电感、电容元件的电磁特性。

(三)加强学法指导,增强求知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

许多学生的学习差,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教材中的左、右手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大部分学生只能够机械的记住定义,而且经常将这三个定则的用法混淆。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没搞清这三个定则的因果关系,无法区分它们的适用场合。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深理解这三个定则的因果关系和适用场合。即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体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次,再通过一些例题,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具体的分析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代表什么?食指的方向代表什么?手心又有什么作用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四)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实践也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导学生学习动机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职高生经历了中考竞争后,带着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因此,要想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必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不能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应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挫折,相信自己。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克服不足,教会学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重树自信心。其次,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许多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强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课程的内容和实用性。可通过实际例子或多媒体动画课件来说明:当今时代是电器的时代,而这些电器的制造、使用和维修都必需要用到《电工基础》中的一些知识。使学生明确电工知识应用的广泛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学好《电工基础》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个人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学好该课程的求知欲。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使学生保持和强化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可靠措施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人才为主。因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要提高《电工基础》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注重实践教学。

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做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如在讲解电容器充放电性质时,我演示了充电后电容器使小电珠发光的现象,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弄得懂、记得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利用演示实验教学的,教师就应尽量利用。

2.做好学生分组实验。能加强学生动脑、动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日光灯电路的安装、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等实验,应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动手连接实验电路,仔细分析实验结果,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和避免的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成立电工兴趣小组,制作简单的电路,如门铃、双联灯等。刚开始时要简单些并多加肯定,意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通过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基础环节 篇4

首先是单词部分, 以《新编日语》教材为例, 它每课的单词量都比较大, 如果每一个词都要精讲, 那么足足需要大概2个课时的时间, 显然这和当前学分制下选修课增加, 基础日语课课时减少的情况严重不符,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之前的讲课方式, 力求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我们可以只把最重要的一些单词拿出来细讲, 而且可以把多媒体及网络引入教学, 这样做不仅能够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 还可以增加日语学习的信息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在词汇教学时, 要注意重点词汇的讲授以及与以前学过的相关词语进行对比, 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要把构词法等有规律性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但是有些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单词的广度和深度, 补充很多新词汇, 这只会加大学生的负担, 加深他们的心理压力, 反而不利于教学, 基础日语阶段最关键的应该是扎实, 只要学生把教材中出现的单词以及用法, 尤其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弄清楚就可以了。

为了提高学生对单词的感性认识, 在向学生讲解词汇时可以同时介绍这个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可以同中国的相关知识进行比照。例如在讲解“新干线”这个词汇时, 除了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的新干线, 也可以和我国的动车、高铁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加深记忆, 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都说外语工作者是沟通两国的友好桥梁, 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日语, 了解日本文化, 对于我们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也绝不能忽视, 因为将来和日本人交流时, 日本人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你了解中国的事情。

另外, 对学过单词的复习和检查也必不可少, 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或者叫同学到黑板前听写等方式检查。还可以通过“单词接龙”等游戏使单词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在语法和句型教学方面, 可能多数日语教师投入的时间是最多的, 但教学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日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日语, 但是他们有很深的中文和英语基础, 有很强的理解能力, 因此教授他们日语时, 我们不应该满堂灌输让其简单模仿, 而应该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再听老师的讲解。《新编日语》每课的语法和句型都很多, 每个都记住是很难的事情, 而且很枯燥。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而且最好是通过记句子来记句型。教师在用例句解释新句型时, 要尽量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句, 并不是越多越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日语中也有一种说法叫“好きこそ物の上手なれ”, 这都说明兴趣对于基础日语学习者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日语。”关于“する”和“なる”这两个词的区别以及和名词、形容词及形容动词的接续, 很多同学感到费解, 我假设了一个场景。比如某人对自己的长相不太满意, 所以去韩国整容, 回来之后变漂亮了, 就可以说“お医者さんが○○さんを美人にしました”、“医者さんが○○さんをきれいにしました) ”或者“お医者さんが○○さんを美しくしました” (意思是医生把某人变漂亮了) 。也可以说“○○さんが美人になりました”、“○○さんがきれいになりました”或者“○○さんが美しくなりました” (意思是某人变漂亮了) 。通过这两组句子的对比, 不用教师费力解释, 学生也会很清楚地明白了“する”和“なる”这两个词的区别以及接续, 还可以启发他们把这种认识扩展到所有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区别。

此外, 对比教学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中英文基础, 我们在讲解日语的时候, 完全可以通过中英日对比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日语的理解。例如讲解日语的表示愿望的“ほしい”、“たい”时就可以和英语的“want sth.”以及“want to do sth.”进行对比。

在前文、会话、读解文的处理上, 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朗读, 教师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音、语调。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 可以让学生试着翻译, 之后教师总结。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问, 让学生回答, 或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大意。通过这些做法, 基本上就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课文部分的内容,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阅读、听力、会话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假设不同的贴近生活的会话场景, 或者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编写情景会话, 在课堂上实际表演。比如在讲到有关问路的课文内容时, 就可以设计出几个场景:1、从火车站到去唐山学院怎么走?2、从唐山学院到南湖公园怎么走?3、从唐山学院到唐山抗震纪念碑怎么走?等等。因为这些地方对于学生们来说非常亲切和熟悉, 他们就会很希望自己能用日语表达出来, 所以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 一定量的背诵必不可少, 尤其是在大一、大二基础阶段。《新编日语》中的前文部分, 因为篇幅适中, 而且里面包含了大多数每一课学习的新单词、语法和句型的内容, 所以我要求每一课的前文都要背诵下来。检查背诵的时候, 我会采用自愿和点名相结合的方式, 先让那些积极性比较高, 很想展示自己的同学背诵, 然后再指定别的同学。

课后练习是教学任务的最后一环, 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 课后练习都是根据每一课所出现的新语法和新句型设计的, 《新编日语》教材也是如此。课后练习形式多样, 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对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由于课后习题的难易度不同, 没有必要把每一道题都讲到讲透。教师一定要提前备好课, 对于每一道题要不要讲, 讲的话用什么方式讲, 讲到哪种深度这些问题都要胸中有数。通过教学实践, 我觉得复习新句型的替换练习部分和汉译日练习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单纯做替换练习比较枯燥, 而且可能学生下课后很快就忘记了。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做完替换练习后, 马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记忆, 然后我再说中文意思, 让学生复述替换练习中相应的日语句子。因为时间紧迫, 学生们精神高度集中, 记忆效果也很好。至于这两部分之外的课后习题, 我会把其中较难的部分找出来让学生回答, 再进行相应的指导。然后再让同学们把自己觉得难的题说出来, 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等到所有练习题都做完之后, 再把一份完整的课后题答案给学生作参考。

为了教好基础日语这门课, 除了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下工夫之外, 还有很多课外的事情要做。比如现在互联网高度普及,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向学生介绍优秀的日语学习网站。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个无限广阔的日语世界, 可以学习日语知识, 了解日本文化, 提高学习兴趣。此外, 日语第二课堂的良好开展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日语的热情, 学生们又会带着这种积极的情绪在课堂上学习。比较适合大一、大二学生的第二课堂形式有日语发音大赛、书法大赛、单词大赛、朗诵大赛、日文歌曲大赛等。

以上就是我对基础日语教学的一点浅见。俗话说“教无定法”, 我想对于良好教学方法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刘晓杰.听说教学法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2 (51) :92-93.

[2]马振秋.日语专业零起点学生基础阶段听说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 2013 (2) :102-103.

[3]谭爽.基础日语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探索, 2009 (6) :40-41.

[4]王丽莉, 张研.高等院校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方案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10卷第4期:32-34.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篇5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只要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 篇6

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种:

一、注重课堂诵读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运用自如,就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让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而诵读就是完成语言强化的有效途径。古人为学,始于读背。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就会“豁然贯通”,既领悟“道”,又掌握“文”,这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很少能听到中学语文课堂的琅琅读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然老师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仍难形成很深刻的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了课堂诵读。我们强调课堂诵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语言实质,化文中语句为己有。巴金曾说:“现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头脑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人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扩大课外阅读

现在中学生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光顾阅览室的时间,课外阅读徒有其名,这种现状极大地限翻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许多文学上有造詣的作家、学者,都有在青少年时代博览群书的经历,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更完整、更严密。所以,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参加课外阅读,如介绍优秀作品,指导写阅读笔记、交流阅读心得、当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适度的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文,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三、强化写作训练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写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毛泽东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道理即在此。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多以中考为目标,注重审题立意、结构布局的指导,而忽略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少是新八股,语言贫乏,缺乏表现力。使学生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所谓“言不畅则意不达”,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要扭转这一局面,强化写作训练,加强语言的锤炼,不失为一种必需的手段。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段与整篇结合、自由写作与统一写作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结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由易到难,突破难点。这样,学生可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既吸收他人的新鲜词汇,又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语言运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教学基础环节 篇7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机械工程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 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综合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 更成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

二、我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按大纲要求的基本实验包括“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范成和参数测定”“带传动”等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只作为课下选做。实验考核成绩,一般以实验报告成绩占平时总成绩10-20%的比例计入平时成绩,且作为考核标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没有计入总成绩,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般学生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集中在课程结束后3周时间,并单独计算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 ,而作为锻炼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大作业,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

(3)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没有充分开展 ,学校实验设备未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深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无论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和研制方面, 还是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改革内容

1.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 加大作业力度 , 通过大作业训练学生简单的工程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综合型、设计性实验项目及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了适应当前工业技术和机械学科综合的发展步伐,实践环节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如实验中增加了联接件结构设计、传动方案综合实验、轴系结构设计、结构分析等。机械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基本机构的应用扩展和组合设计等。教师也可以将科研中新的研究成果,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加工,转变为适合的学生教学实验或课程设计题目。

(1)完善认知教学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该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其主要内容是参观典型零件和机械拆装展示。通过认知实验,增加学生对机械的功能、种类、组成和各种常用零部件和运动机构的感性认识, 清楚本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此外,对零部件的类型、结构等教学内容在实物模型陈列室讲解,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到现场教学。

(2)系统的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中采用传统试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主要的实验环节有:

1机械传动试验。实验装置采用多种组合的设计模式,分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多种组合完成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蜗轮蜗杆传动。通过实验的装配组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轴系装配的理解。

2机构创意组合综合实验。该实验通过对各种空间机构的组合实践,使学生对空间机构的组成、运动特点及其机构运动多样性等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试验台可拼装出30种空间机构。该机构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3轮系创新设计实验。试验台可拼装出12种轮系,通过拼装试验,使学生对轮系结构、类型、应用、传,动比计算与自锁、周转轮系齿数的确定等问题有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4机、电、气、液创新设计综合实验。可实现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与启动、控制和测试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认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

(3)采用现代设计技术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课程设计是该门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 设计中倡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仿真设计等现代设计分析方法。在机械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开设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课程,主要讲授如何运用ADAMS软件进行机构的三维建模和运动、动力学仿真。

2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中, 有侧重地在不同章节讲授Solid Works的三维造型与装配、工程分析应用。在学完机械原理的部分内容后, 要求学生根据机器的工作原理拟定传动方案,确定机构的运动尺寸,用ADAMS建模后,对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学分析。

四、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计划中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普通高校机械工程类本科教育而言,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较宽领域的基础知识、创新设计与综合实践能力。近两年的实践表明,注重实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组合试验和创新课程设计,有意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设计中既要因势利导,又要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设计中采用小组设计模式,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分工合作条件,通过小组讨论,自定设计题目。让学生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联合攻关意识融入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

本文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 对如何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工科类各专业教育工作者参考。

摘要:基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认知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创新设计为实践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根据现有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及改革内容。实践证明,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机械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教学基础环节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品学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商品不仅品种众多, 且更新换代极快。一个中型零售企业要经营上万个品种, 一个大型企业就要经营10万个左右的品种。《商品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受其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要求, 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商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商品知识, 满足从业需要。而大多院校受教学条件、实训环境等多方面影响, 主要以商品知识讲授为主。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让学生既掌握这些必要的商品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 以适应从业的需要, 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商品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思想没有很好地转变, 教学仍然没有脱离普教的模式。

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 没有做到以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 商品学的教学还没有能够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2. 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 但没有突出重点。

商品学分为食品商品学、日用工业品商品学、纺织品商品学。每一商品学中又包含着很多商品大类.它们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日用工业品分为玻搪陶制品、日用化学商品、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纸张制品、家用电器商品等。商品学讲授的内容要覆盖一般百货商店所有的商品大类品种。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到每类商品中去, 泛讲所有的商品大类, 无法有重点地选择商品。这就必然出现很多讲过的内容学生工作后用不上, 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

3. 商品学教学以商品知识讲授为主。

主要是按商品大类讲授商品的基本知识, 首先要满足作为商品营业员的需要, 同时再考虑作为商场管理人员的需要。因商品品种繁多、新商品不断出现, 如何使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 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目前商品学教学需要解决的—个重要问题。

4. 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和实行的是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 但由于商品品种、数量有限, 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全面展开。

有些商品学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实习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二、《商品学基础》的教改方法

为此, 在该课程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现在采用的做法是选择案例性商品, 并以案例商品为线索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在内容编排上通常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商品或事例开始, 提出问题后再层层展开。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做法是:首先将众多的商品进行分类,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案例商品, 这些案例商品往往是商场中销量较大的重点商品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针对这些案例商品,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 通过这种扩展进一步讲授相关的商品学知识。

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 对于解决商品学教学内容过多、过杂、没有突出重点, 缺少理论深度, 以及如何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问题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 用的没学过”等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同时, 强调学校教学、实训条件的充分运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这些教学工具既包括教材 (商品销售入门) 、学生用书、练习题册及答案、教师手册 (有完整的计划和大纲) 。也包括一系列商业企业中现代商品的专业图片、幻灯片、录像片、模型等。

三、《商品学基础》教改的几点实践

1. 商品分类

在学习商品分类时, 为让学生清楚了解商品分类情况, 要求学生到商场、超市等地, 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了解各类商品的分类情况, 具体的摆放位置和场地布置等, 并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自己想要了解的商品类别。

2. 商品质量评价

学习商品质量, 必须要让学生懂得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实地评估。因此, 要求学生收集待评估商品, 列出商品质量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 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 计算出最终得分, 最后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全面操作, 既让学生懂得商品评价办法, 又能在现实中加以应用, 学习成效非常明显。

3. 收集商品标准

要求学生收集自己想要了解的商品的外包装, 学习商品的标准号, 能够识别不同类别的商品标准号。比如:行业标准号种类多, 名目繁杂, 就需要同学们去收集商品号, 从而加深对商品质量的了解。

4. 收集商品条形码

通过对商品条形码的学习, 知道各数码所代表的意义, 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各类商品的条形码。该项目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都很感兴趣, 学习起来也很容易。

5. 商品品鉴 (纺织品、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

为加深学生对各类商品的真切感受, 让学生不但能够识别商品, 而且能够对不同类别商品的认识更加深入, 可设计一些品鉴商品的环节, 如:服装、茶叶、化妆品等。

因此, 在本课程中, 我设置了品鉴茶叶的环节, 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学会识别茶叶;二是学生在学生商品的同时能够体会商品所内涵的文化, 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魏玉芝.商品学基础[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8[1]魏玉芝.商品学基础[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8

[2]陆影.《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高职教育2005 (2) [2]陆影.《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高职教育2005 (2)

教学基础环节 篇9

一、通过自己动手认识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材, 大体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尽管只占了教材十分之一的篇幅, 但实际内容却包括四到五个部分、十几个不同学科方面的内容, 如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这些内容虽然对于学习使用计算机都很重要, 但是单纯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方法, 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全部内容, 确实很难。

针对这部分内容,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概述了计算机的起源、工作原理、发展及组成, 然后用了两个多课时的时间,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拆开计算机, 并卸下各个板卡及部件。让学生们对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实际认识主板、主板上的CPU、各部分控制器芯片、内存条等组件,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硬件的具体参数, 理解这些组件在计算机组成中的作用, 最后再指导学生将计算机组装完好, 并通电检测。

通过这个教学实践环节, 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 同时, 对照教材中介绍的技术指标, 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也有了前瞻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一环节, 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实验演示认识软件与硬件的相互依存关系

对于教材第一部分的一些重要内容, 笔者还与教材的第二部分——《计算机操作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如, 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的组成、硬件和软件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达到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笔者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结合学习进度安排了两次演示实验。

在全面讲授了系统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系统的发展以后, 笔者安排了第一次演示实验。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分别安装了DOS、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等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相应的应用程序, 然后在上述不同的操作系统下, 分别运行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同一幅图片。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在同一硬件平台上, 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发展所带来的速度和效率、方便和快捷。

在重点系统的讲授WINDOWSXP的同时, 笔者安排了第二次演示实验。在一台安装了WINDOWSXP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计算机上, 只改变其内存大小, 分别在安装512M、1G、2G内存的条件下, 用同一套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同一幅图片, 分别用秒表记录下完成图像处理所用的时间。通过对比, 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先进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应用还需要先进的硬件平台的支持。

三、讲解突出重点

教材分三部分分别介绍《OFFICE》中的几种主要的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都采用图形化的用户界面、一致的操作方式、多任务的处理技术、方便的信息交换等模式。在熟悉了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前提下, OFFICE2003的工作平台也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由于它是几种软件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软件, 笔者在讲授时不能通篇都讲到。这时候需要找到这些软件的相通之处。以一个软件 (如WORD) 为例, 该软件包括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等等, 这些常用的项目菜单在几乎所有的常用软件里都是相通的, 这时候只需要把WORD相关的知识详细介绍给学生, 其它的OFFICE软件的知识就只需要抓住其软件的相关特点重点介绍就可以了, 这样既能避免重复性讲述相同的内容, 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基础环节 篇10

一、目前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对整个教育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扶植, 进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整个教育改革中, 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 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

1. 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仍然抱有某些偏见, 总认

为音乐基础课不是数学物理化学, 不是语文外语历史政治, 音乐成绩好一点差一点都不太重要, 因此一些学生, 一些家长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基础音乐教育抱有一种不够重视的想法。

2. 有些学校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上

还存在某些欠缺, 音乐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 业务水平以及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工具 (如电脑及软件) 的掌握与运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在师生关系上仍然存在一些我教你听, 灌输

为主的现象, 缺乏师生的交流、互动, 既影响了教学效果, 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教学内容上, 有些高深的音乐知识技能,

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力不太适应,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文化发展的联系不密切。

二、引导、激发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是搞好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力求参与某项活动, 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前提,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1. 从引导着手, 把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求的脉搏, 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 缺乏兴趣, 就不会出现热情与执著。所以,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索欲望, 让他 (她) 们对基础音乐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 教学才会产生效果, 如果学生连音乐课都不喜欢, 还谈什么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兴趣, 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引发想象和联想。”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希望探索一切的求知时期, 同时, 也是最具活跃的心灵, 爱唱爱跳爱运动青春勃发的年代, 因势利导来引导和激发学音乐的兴趣, 让学生有兴趣、有激情去探求和掌握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 达到基础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基础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 通过教师的有效教育, 培养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 尤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应该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 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的教学水平极为重要, 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是否正确、完整、细腻而生动, 二是如何把这种完美的理解, 通过课堂教授将音乐信息形象化地传达给学生, 达到学生听到音乐瞬间产生联想的目的, 就像一听到《钢琴协奏曲·黄河》, 学生们的脑海里马上会出现一幅奔腾不息, 波浪咆哮, 一泻千里的雄壮黄河的画面, 进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和理解中华民族具有像黄河一样, 数千年来历尽苦难与坎坷, 但仍然不折不挠, 义无反顾, 奋勇前进的民族精神, 使学生通过基础音乐的教育陶冶性情, 培养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3.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设备, 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学生几乎都喜欢音乐, 这是青少年的天性所决定的, 也是进行音乐基础教育的最好阶段, 应用电脑音乐教学系统进行教学, 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电脑音乐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 操作日益简便和人性化, 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 电脑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电脑音乐系统的功能是强大而丰富的, 电脑音乐系统具有可扩展的丰富的音色资源, 为学生听辨音色、了解不同音色和奏法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提供了条件, 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抽象的音乐课程变得真实可感、活泼生动, 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活跃了学习者的音乐思维, 使得音乐教学质量、效率发生质的变化, 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

4. 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 在欢乐中得到教育, 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 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我们在这里不妨把这一重要观点延伸一下:音乐也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 也应对听者有所启迪、有所帮助。一般来说学生具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动爱玩这3个基本特征, 如果能把这3个特征有机地结合到音乐教育中, 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内心世界, 必然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音乐课的特殊性不必拘泥其它课程教育中的严肃或规定, 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 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 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 并让学生体会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三、结束语

优化教学环节,追求教学效率 篇11

一、目标明确,安排精要,方法灵活

1.总揽全局,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总的教学目标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又有阶段性,在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中都应分阶段地落实课标的要求。为此,教师应熟悉并内化《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掌握整套整册教材的结构体系,了解单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与整套整册教材的知识结构之间的纵横关系,明确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一要求是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和练的内容相统一;第二要求是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第三要求是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我们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真正有所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

2.突出重点,安排精要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活动内容极其丰富,但不可什么都教,应分清主次。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精要恰当,主次分明。只有安排好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才能较好地体现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作文课堂教学为例,如果作文课上老师只是简单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只是遵命去写,而后教师只是在学生作文本上写几句套话,可以断言,这种课堂作文教学,永远也不可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写作是由“构思、书写、修改”三个环节组成的思维过程,“构思为要,修改次之,书写为轻”。一篇好文章,不可能一挥而就,必须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书写只是个形式而已,而我们恰恰把最不重要的书写环节当成课堂作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本末倒置。如果我们把作文课扩展为“构思课、书写课、修改课、讲评课”这样的全程训练,每堂作文课都有内容安排和训练重点,肯定比现在的做法效果好。

3.灵活多样,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着重点在于:一方面要考虑通过何种训练来完成具体的教学要求和任务,另一方面则应考虑到学生对这些方法的适应性。教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诗歌单元),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诗、赏诗、写诗、诵诗、评诗。”一进入单元教学,我就提前布置了写作要求:借鉴本单元几首新诗的写作方法,学习单元知识,再看点课外作品或资料,每人至少写一首诗,准备召开诵诗评诗会。单元结束后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原因之一在于我选择的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之二是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一成不变的模式,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周密的安排,并让学生提早参与其中。巴班斯基说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地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僵死的教法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索然无味。如教学《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可与表演相结合;《看云识天气》、《观舞记》等可综合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精心设计,演绎有节奏的教学流程。“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亦然。语文课堂教学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一堂课45分钟,要使教学曲折有致,尺水兴波,必须重视流程节奏的设计,使教学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层次性,波浪式地向前推进。这种流程节奏,反映着课堂教学各个层面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制。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流程可用下图表示:

在教学《沁园春·雪》一课时,我是这样组织学生阅读的:上课伊始,在词语和朗读检查之后先简洁提问: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提炼出词的主线: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评论历代风流人物—抒发诗人的宏伟抱负。然后要求学生仔细默读诗文,从作者描写的雪景中,挑一处你觉得最生动、最喜欢、感受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我作了学法指导,先找出句子,再找到关键词;先讲关键词的含义,再讲自己的体会、联想,最后作简单的总结,在准备时可以写点提纲。学生全神贯注,深思熟虑,课堂气氛也为之肃穆。少顷,我组织交流,学生无不跃跃欲试,企望一显身手。交流中,我适时点拨,学生自由补充,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泼生动。接着,我又提问:你认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哪里写得最生动呢?学生便又趣味盎然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重难点……这样难易、轻重交叉推进,学生便主动地深读了全词,阅读教学的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二、适时精讲,巧妙提问,启发深思

1.适时精讲,引导学生掌握关键。严格地说,精讲是一个质量的问题,针对教学中“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方法,不少老师认为应该少讲,但一概强调少讲,也是一种片面。我们提倡和强调的是“精”,追求的是质,讲要讲在点子上,要得法,而低质量或无质量的讲,即使少讲也是不适宜的。如《愚公移山》一课中出现“阴”和“阳”二字。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而水则正好相反。看来简单,但如果教师不教,让学生硬记,很容易记混。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所以然”上下工夫。之所以有这样的语言现象,与中国所处北半球的地理位置有关。日光从赤道上空向大地射来,山的南坡向阳,所以山南为“阳”;山的北坡背阳,所以山北为“阴”。而水与之相反。明白了这些,再记山水的“阴”和“阳”与南北的关系,自然就容易了,学生掌握了要领,这样的精讲效果就出来了。

2.巧妙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所提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心理的失衡、情感的波动、求知的欲望。因为提问过浅,学生无须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只有巧问,才能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跳一跳摘下桃子”,主动求知。如教学《变色龙》时,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此时,教师适时提问,奥楚蔑洛夫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从不变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设问,可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思考、讨论、顿悟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引发深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讲要收到效果,关键要使学生积极思维。离开“思”,任何好的教法,都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现在我们使用较多的对话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关键也都是在一个“思”上做文章。一个教师能讲得使学生积极思考,就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目的。

试论企业管理的基础环节 篇12

1.标准化是企业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 是现代化管理的组成部分, 是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备条件, 是保证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的基础要素, 是企业生产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代表着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是企业综合素质的象征。然而现实生产中的一些中小企业, 生产的产品既不按国际标准, 又不按国家标准, 从而无法建成质量保证体系。在国际竞争中, 发达国家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经常使用技术壁垒, 制造绿色壁垒, 在产品标准化上要求很高。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二是积极采纳国际标准。如果我们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对此麻木不仁, 对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和发展趋势一无所知, 往往在国际贸易中遭受重大损失。

2.定额管理是生产环节中劳动标准的标志。企业必须合理地利用社会和环境所能提供的有限资源, 根据企业的现状、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耗费做出明确、切合实际的规定, 既要力争达到技术上的先进性, 又要符合经济上的合理性。然而, 现在部分企业却拿不出科学可行的定额管理方案, 随意性极大。定额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我国企业管理的强项, 班组五大员中就有一名核算员, 担负着重要的基层成本管理职能。90年代初, 我国在大力推广的企业现场管理和班组管理中仍强调定额管理。一些中小企业, 如果没有能力解决定额以及成本问题, 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计量管理是质理管理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对计量管理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生产过程中不遵循计量标准, 这是市场上劣质产品仍然占有一定比例的一个原因。计量管理的缺失严重地损害了中小企业生存的根基。

4.原始纪录是企业整个生产活动过程的事实纪载, 及时反映企业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的原始状态。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原始纪录, 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诊断, 借以发现企业运行中的经验和问题,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提升策略。然而现实中仍然有些中小企业连关键工艺也缺少控制措施, 原始记录也往往残缺不全, 丧失了基础管理的有效性, 致使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5.信息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对市场信息的占有量、利用率标志着企业对市场变幻的应对能力。现代企业计算机管理已普及, 一些大型企业还采用国外成功的ERP软件。但由于部分企业基础管理不细不严, 企业工作标准欠缺, 原始纪录的严重缺损和严重失真, 计算机也就处于极度的无能状态。有些企业表面是现代化了, 主要表现在物质层和技术层, 而观念是僵化的, 价值观是陈旧的, 管理基础是脆弱的, 组织与流程的变革无法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 甚至拒绝对企业的组织和流程进行再造, 这样的状态不可能完成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造。

6.正确对待行为学派管理方式。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员工引导到自主管理的轨道上来。领导者的典型示范应该发挥其最为重要的榜样作用。是单纯的行政处罚, 还是注重思想教育与行政处罚相结合, 可以看出一个决策者的道德观与世界观。如果企业的员工没有真正的主人翁意识, 这个企业注定是没有前途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当与普及法律知识相结合, 与人们的社会道德规范相结合, 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7.教育培训是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员工的道德规范、应知应会的培训、现代化高新技术知识的训练、换岗前的培训等等, 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企业造成莫大的损失。没有员工的教育培训, 现代管理就是空中楼阁。中小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世界上一切成功都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 一切失败都在于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在企业管理上, 我们应当学习一切有益于中国企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 但这种学习决不是赶时髦, 也不是装门面。没有坚实的基础管理, 现代化管理只能是海市蜃楼, 更为危险的是容易加速危机的显化。管理没有模式, 管理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和脑”去创造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的兴衰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本领和内在动力, 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 全面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是当务之急。因此, 企业应该学会在生存与发展中学习, 努力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秩序, 夯实基础;以战略的眼光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按照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 循序渐进地推进国际化进程。

要正确对待企业管理中的共性和个性。随着经济全球化, 经济技术一体化,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 许多管理理论世界各国都具有共性, 如“以人为本”的理论, 但每个民族在工业化中的企业管理理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日本、德国是如此, 我国企业也应有志气建立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摘要:文章阐释了企业管理中基础管理的重要性, 并具体论述了基础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上一篇:招生录取工作下一篇:加注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