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德语教学

2024-10-12

基础德语教学(共10篇)

基础德语教学 篇1

格莱斯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语言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在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双方都遵守合作原则,才能更好的相互理解,从而达到最佳的交谈效果。语言教学也属于语言交际活动的一种,它主要侧重于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锻炼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面。而外语教师则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主要以德语基础教学中所遇到的情况为例,从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出发,简单阐述在德语基础教学中老师应当如何遵守合作原则,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格莱斯的 “合作原则”

格莱斯在 “Logic and Conversation” ( 1975) 一文中指出,人们在谈话中所遵守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主要体现在四条准则上面,分别是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质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和方式准则( The Maxim of Manner) 。量的准则主要体现在谈话者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且不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质的准则指参与交谈的双方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联准则则要求谈话者所说的内容要相互关联; 方式准则则要求双方避免晦涩, 避免歧义,简练且井井有条地进行交谈。

二、“合作原则”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际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应用。不同的语言课堂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德语文学、语言学等课程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主,而本文主要以与德语听、说、读、写技能相关的课程为例进行分析,因为在这一类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要相对高一些,因此老师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课堂引导作用。作为老师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

首先,老师应该遵循量的准则。以大一基础德语课堂教学为例,学生们刚刚接触德语,对于德语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但基础却是薄弱的。作为老师应该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做到内容充实,但又不过多补充相关内容,否则学生很容易将兴趣和重心放在补充的内容上而导致本该掌握的课本内容却没有很好得理解。例如,当代大学德语第一册第六课的主题是Essen und Trinken ( 吃喝在德国)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德国的饮食文化,同时让学生们掌握如何在餐厅及食堂点餐。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德国的饮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作为老师应当在课堂中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可以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笼统地介绍一下德国最出名的面包种类及啤酒类型,但点到为止,切记不要面面俱到地将德国吃喝介绍一遍,这样不但耽误课堂时间,增加老师的备课任务,也使得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不知该如何提取重点。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虽上得开心,但收获甚少。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成功的,因为老师所提供的信息量超出了学生的需求,转移了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这一条规定。因此,老师应该把握好信息传递在 “量”这一点上的尺度。

其次,老师应该遵守质的准则。老师作为学生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一定要确保自己所说的话真实无误。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要对授课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做好预先的解决,以此来确保质的准则这一条要求。例如,当代大学德语第二册第一课的标题是Wenn einer eine Reise tut,… ( 如果一个人要旅行,那么他会…) ,为了使标题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补充一些内容,除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和一些常见的回答,作为老师还应多做一些准备,例如露营,探险等词汇的德语表达。当然,老师也有可能面临一些准备不到意外情况,即便如此也不可随意将不确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可将不确定的内容在课下进一步确认后再传授给学生。

第三,老师还应该遵守关联准则。这就要求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要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相关联。如果要讲解语法就应该准备好相关例句,如果讲解课文,就应该着眼于句子结构,词汇分析,文章类型等方面,不要讲与课堂教学毫无关系的内容。

第四,老师同时还应该遵守方式准则,即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且井井有条。这一条准则对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出了要求,即要求老师说话简明扼要,避免用语意含糊的词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作为德语基础教学的老师,上课所使用的语言应该以中文为主,德语为辅。中文讲解应言简意赅,避免使用过多重复性词汇,德语讲解则应尽量使用学生所学过的词汇,适当增加进一些难度适中且可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出的词汇。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也可以学习到新的词汇。

三、结语

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受制于合作原则的规则,另一方面合作原则也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教学在语言使用上要求准确性,条理性,同时考虑到初学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老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应该平衡好 “量” 与 “质”的关系,细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争取用最简洁有效的语言传递出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信息。只有老师遵守了合作原则, 学生们在课堂中才能吸收到最多的知识,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晨.会话合作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2]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大学《综合德语》课程教学探究 篇2

关键词:综合德语 德语教学 语言能力

《综合德语》作为一门德语专业初级阶段的核心必修课程,面向本科一二年级全体学生,旨在从零基础开始,系统性地培养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因此,《综合德语》是学生进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贯穿于本科基础阶段各个学期,同时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其课时也逐步减少,以满足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完成四个学期《综合德语》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当能够建立起基本的德语语法知识框架,应用3500个左右的德语词汇,并且具备在具体语境中学习新词汇的能力,进而能够良好地进行书面及口头表达,达到在语言层面上良好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为高年级德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 《综合德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为基础核心课程的《综合德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这些困难的解决不仅关系到《综合德语》课程自身的教学,也对低年级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克服这些困难是相关教师迫切须要完成的任务。下面就结合本校德语专业的实际情况,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合理选择教学材料。《综合德语》课程涉及传统语言教学听说读写译各项内容,并且覆盖了从初级的语音教学到国情文化等不同板块,因此授课教师在评估教材的时候,必须权衡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除了选择如《当代大学德语》等业内享有口碑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之外,教师还应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注意倾听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补充性材料。例如,本专业综合德语教学团队的老师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及利用在德国访学的机会,搜集了国内外大量适用材料,并且按照主题、知识点、难度等汇总成库,以便团队成员在教学需要时能够及时查询使用。立足于一套核心教材,却不受其束缚,有强大的团队资料库的支撑,并能集思广益,正是通过这样的模式,教师在授课实践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谱、有的放矢,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处理好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德语》,既是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也与其交织重叠,形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避免任课教师重复讲解相关知识点,也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优化知识传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本校德语专业为例,四个学期开设的《综合德语》课程均为每周6个学时。如果任课老师单凭这6个课时的讲解,很难使专业学生达到应有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所以把《综合德语》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转移到其他课程势在必行。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初,《综合德语》课程老师在教授语音时可以和视听类课程的老师合作,由其在课堂上复习《综合德语》课上讲解过的知识,强化学生认知。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综合德语》课的时间,使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达到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视听课初期较难入手的问题,视听老师从复习语音逐步过渡到给学生做简单的听力训练,并进一步讲授教学视频等,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德语视听方面的能力。同样,《综合德语》课程还应与《德语基础语法与词汇》等主干课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达到彼此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目的。而随着学期的推移,语法类课程的学时逐步减少,《综合德语》又可以与国情文化类课程有机联系起来,既让课堂更为丰富多彩,也为国情课的学习打好基础,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对德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中来。

(3)教师讲授与学生能动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在短短两年《综合德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获得的不仅是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入高年级后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纯粹的知识灌输,而应注意培养学生能动性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现在完成时中助动词“haben”和“sein”的选择时,教师不应直接把选词的标准和原则告诉学生,让其死记硬背,而应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对一系列例句的分析进行归纳,找出使用“haben”和“sein”的动词的不同点,由此探索获得的规律更容易识记和应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激励学习进行主动思考和摸索,有利于学生逐步建立起能动性学习的模式,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 《综合德语》课程框架内语言能力的培养

《综合德语》课程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面就分别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在《综合德语》课程框架内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 听力能力

听力理解是外语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能力,与很多其他语言能力不同的是,听力理解过程中有着大量的信息输入(Input),而不是信息输出(Output)。因此,教师须要不断训练学生对于信息的捕捉和加工处理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尤其对于学习德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更是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由于汉语和德语间语法结构差异巨大,句子结构相似度低,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方言词汇和俗语表达,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学生捕捉信息的难度。教师在《综合德语》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以正确的方法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听力材料。尤其在课程初期,听力练习应当与教材紧密衔接,内容也可以与课文同主题,集中体现教材中出现的语法和词汇,以便学生及时复习,强化对于语法结构的识别,缩短反应所需时间。在练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做笔记,通过调动多种身体感官,既能提高识记的效率,也为今后听写和做口译记录打好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性地让学生复述听力材料中的一些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生词、俗语和方言词汇的含义。而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听力选材的范围逐步扩大,如德语教学短片、德语新闻节目等都可以是很好的素材。

nlc202309031356

(二) 口语表达能力

德语中存在大量的词尾变化,因此口语表达通常是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为此,教师在《综合德语》课堂上可以应用一些教具来训练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动词现在时变位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卡片,分别写上不同的人称代词。学生任意抽取其中一张卡片,并被要求将老师随后脱口说出的句子改用该人称做主语的形式进行表达,已达到通过强化语法熟练度来提高口语的目的。

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如果仅凭6个学时的《综合德语》课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正如前文所说,授课教师应加强与其他课程老师的合作,并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例如在讲授《当代大学德语(3)》中以童话为主题的第9课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进行表演。学生在课外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这一方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也活跃了气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 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依靠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提高语法水平,也要求他们扩大阅读量,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在一年级,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和课文主题接近的文章,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到了二年级,老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各类文章,如报刊新闻、简短的小说、科技文章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将遇到的生词、谚语、俗语等积累成册,学习地道的德语表达并且扩大词汇量,同时也能熟悉不同文体的文章,了解德语专业文章的风格,为自己写作打好基础。

(四) 书面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是学生应用语言知识集中产出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一方面须要学生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另一方面也要求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老师应当培养学生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如从初学阶段开始就可以写写小对话。通过多动笔,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语法掌握情况,提高遣词用句的能力,纠正错误的语言习惯。

此外,老师应在《综合德语》课平台上让学生了解如何撰写议论文(Argumentation)、内容提要(Inhaltsangabe)、总结(Zusammenfassung)、书信(Brief)等不同文体以及如何描述图表(Grafik),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具备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胜任各种写作要求。

(五) 翻译能力

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是一种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听力、阅读、口语和书面表达基本功。此外,《综合德语》课程培养的是专业学生的德汉、汉德互译能力,有别于普通的翻译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适当地引入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如功能派翻译理论、归化和异化等。学生则在专业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翻译活动。这也为其修读高年级的笔译和口译课程打好基础。

此外,翻译能力的培养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因为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德语系学生毕业后也将参与涉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翻译活动。以本系为例,老师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科技类文章的阅读和翻译,培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逐步提高专业翻译水平。

四、 结语

《综合德语》是德语专业低年级的主干课程,从零基础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例如如何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处理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能动性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等问题。这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贺莉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综合德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 梁敏,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3)(学生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李崇艺,周磊.德语专业四级应试指南与模拟测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基础德语教学 篇3

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它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 其中包括教育领域, 慕课、微课等多媒体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相互颠倒, 整个教学过程发生翻转, 做到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 来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 该校的两位化学老师为引病无法参加课程的学生补课, 想出了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课堂所用的Power Point演示文稿并将课堂音频录制下来, 将他们制作成视频材料放在网上以供缺课的学生下载或在线使用。未缺席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视频材料来复习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实践, 他们发现, 使用这种方法教学, 更具灵活性, 教学效率更高, 学生也能通过视频反复学习, 得到意外收获, 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2011年, 美国可汗学院利用电脑软件制作出了许多教学视频供网站使用者在线学习。美国的部分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观看可汗学院视频学习新知识, 上课时不再花费时间讲解而是直接做强化练习, 将视频材料中的知识点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知识。可汗学校的成功使翻转课堂渐渐被教师所熟知, 也成为许多教育专家的研究热点。

二、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采取“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顺序的翻转。学生改变那种被动的在课堂听老师讲解, 而是主动选择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观看视频, 可多次重复观看, 自己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选择快进或不看, 学习的时间自己把握, 选择自己效率最高的时候进行学习, 这些优势都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翻转课堂中注重互动交流

翻转课堂分成两个阶段, 即课前和课中, 在课前学生观看视频后可以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中进行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课堂中, 进行内化练习时,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 也可以让会的同学进行解答, 翻转课堂的两个阶段师生间的互动都很频繁。

在翻转课堂中, 老师常常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将自身的知识经验整合, 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 共同努力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课前教学视频中还包括自测题目, 学生在课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在课堂中, 学生针对课前的问题共同探讨, 共同解决, 注重探讨交流的过程和氛围。

(三) 注重教学主体的自身体验

翻转课堂, 为教学主体体验提供了可能。在翻转课堂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选择性地观看视频。学生也可以将未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学视频重复观看。同时, 课堂内化过程又是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度引领和辅导, 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体验。此外, 作为教学主体的另一方教师也能在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价值, 满足自己的教学体验。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德语教学实践

德语专业是高校中新兴的专业, 德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影响着德语专业的发展, 其中基础德语课程是德语教学的基础和先提条件, 因此, 高校把握住基础德语的教学质量是德语专业在众多专业中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尽管基础德语的教学具有国际视野, 但是受到国内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 课堂中还是以教师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 学生课下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能够尽快的学习知识, 但学生的知识内化还有待考证, 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 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革, 尝试在基础德语课堂中进行运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研究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大学德语》第一册中“Fr?hliche Weihnachten und ein gutes neues Jahr! (圣诞快乐和新年快乐) ”一课为例, 探究将翻转课堂在基础德语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一) 课前制作教学视频

为了学生能在课前将所要学的知识提前掌握, 教师需要录制15分钟左右的视频。首先, 可由几幅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圣诞节和新年的欢乐氛围中来, 然后通过几个提问引出课文“Die Weihnachtslegende (圣诞节传说) ”。用5-7分钟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生词、词组和语法, 如ungef?hr、Legende、veranstalten、z?hlen、übernachten、nennen、retten等生词的用法和例句, denken an、ein Kind bekommen、h?ren von、führen zu等重点词组的用法及相关词组的扩展延伸, 以及情态动词过去时、不规则动词现在完成时、可分动词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课前先掌握生词、重点短语的词义和用法以及相关语法, 再阅读课文。接下来教师利用1分钟时间介绍课文背景, 并利用图片展示西方圣诞节的盛景。模仿准确的德语发音并大声朗读是学生学习德语的基本功, 因此插入3-4分钟的课文录音资料, 以便学生观看视频时自主模仿语音语调、纠正错误发音。最后利用3-4分钟设计针对课文知识点的在线练习, 练习题目包括词汇与词组、语法、重难点句型等方面的综合检测与训练, 以供学生在学习课文的知识点后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学视频应该短小精悍, 其中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内容, 融视觉、听觉、检测于一体, 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挖掘他们的探究心理, 自主完成知识传递的前期任务。

(二) 翻转课堂中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教学视频后, 肯定会有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和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课前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在线自测的结果, 发现集中出现的问题, 并利用交流平台收集学生的疑问,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疑虑的地方, 教师可采取“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选出一位组长组织安排组员内部的互动讨论。讨论的内容可围绕本课文的主题“圣诞节”展开, 教师鼓励学生用德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与组员讨论关于“圣诞节”的相关话题, 如:Was erinnert heute in der Weihnachtszeit an die Weihnachtslegende?Was hat nichts mehr mit der Geburt von Jesus zu tun?Was ist Ihrer Meinung nach heute der Sinn der Weihnachtsfeiern?学生在讨论时使用德语作为讨论语言, 这样为学生创造了德语听说的环境, 同时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与他们进行交流, 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学生在整个翻转课堂中将自己的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技能进行锻炼, 此外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与时俱进。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发生改变, 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无论从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都和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微博、云时代等改变了现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那么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变。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 不断更新意识, 把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高等教育中的德语教学也应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做出翻转课堂的改变。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型高校基础德语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为翻转课堂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具体实践。本文通过叙述翻转课堂的特征, 阐释了在基础德语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 探析了翻转课堂应用在基础德语教学中的步骤。随着现代技术的成熟, 高校基础德语教学作出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德语,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崔艳辉, 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1) .

[2]郭文良.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11) .

[3]范立彬, 王春侠.“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4, (4) .

[4]王红, 赵蔚, 孙立会, 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2013, (8) .

高校德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探讨 篇4

【关键词】高校德语 德语阅读 课堂教学

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国际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使德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我国高校德语教学中一定要把阅读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抓,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德语学习兴趣的提高,德语阅读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从事德语相关工作的一个必须要素。阅读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技能,也是促进和提高其他语言应用能力的手段,对于听、说、写和译都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一、语篇教学法的应用是学生德语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语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作者的观点、看法和协作目的的理解,在高校德语课堂上,阅读可以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整个文章的思想和结构的理解上,从中得到启发,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来对全文进行通读,旨在了解全文的大意,然后对全文进行精度,分段掌握文章的段落大意,提炼主题精髓。另外,分析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述进而进行论证的。在对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大意做简要的分析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疑难词汇和句子进行解析,要求通过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而并非教师一人堂。同时,通过课后的练习帮助学生解决词汇语言上的难点。例如举行转换、同义词辨析、构词方法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现代阅读教学法,旨在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教师一定要做到一个指路明灯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德语阅读积极性。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借以养成良好的德语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语篇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阅读思维方式,为学生未来的德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德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要想使高校德语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识是指社会或者文化知识体系。任何语言篇章事实上都没有实际意义,它只作为一种媒介,是作者与读者沟通交流的桥梁。所以,阅读只有当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文章背后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知识的时候,语言文字才产生了意义。阅读的结果是通过语篇的信息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德国文化背景知识,对文化背景知识掌握越多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汉语资料来掌握德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教师要对阅读中产生的背景知识进行概括,为学生提供参考,以便课前进行预习。

三、激发学生的德语阅读积极性

阅读积极性的培养是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阅读积极性越高,德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时效性就越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以内容作为中心的先进阅读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德语阅读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德语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选择上需要选取各种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德语阅读资料,以便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把德语阅读课的风格从老套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活泼灵活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不再把阅读作为负担。教师教学风格的改变,对于高校德语阅读课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教学角度也可以随着阅读资料的不同而在形式内容上体现出多变的状态。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融洽了,德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时效性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重视批判性的阅读训练

批评性的阅读训练是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对深层次的积极阅读起着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作为语意的潜势系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语言篇章都是作者从系统中选择所产生的结果。作者决定作品的角度和作品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学生读到的语言篇章并非客观现实。所以,在高校德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超越语言表面所阐述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阅读资料中的内在隐含语言以及意识形态。从中感悟作者的协作态度,提高学生对语言篇章的敏感度。比如,单纯孤立的看一段文字并不代表任何的社会意义,但是她如果频繁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就可能产生极其重要的特殊意识形态意义。通过学生对深层次的文章内涵的批评性解读,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语言知识。

综合以上,高校德语教学中,德语阅读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在整个德语教学体系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德语教学中必须积极探讨阅读课堂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促进德语阅读课堂时效性的提高。提高德语阅读能力,对学生德语的综合能力增强也有着前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田贵森,王冕.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与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赵晓和.语篇衔接及连贯与批评式阅读法[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专业德语的教学体会 篇5

首先教授专业德语, 最为关键的是专业德语授课教师的选择。既然专业德语是用德语讲解专业知识, 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就与普通德语和普通专业课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专业德语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又要具备运用德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能力, 因此一般的基础德语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都不能达到教授专业德语的要求。做好专业德语的教学, 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 教学经验。专业德语教师应该具有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 懂得如何全面的讲解专业知识并且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势, 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第二, 语言水平。专业德语教师必须在德语语言上具备较高的水平, 即能够熟练地使用德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训练, 这是从事专业德语教学最基本的条件, 也就是说, 专业德语教师必须有条件在授课过程中自如地使用德语进行全程教学。

第三, 留学经历。专业德语教师最好的选择是具有留学德国或者其他讲德语的国家的经历, 并学习过多年的专业知识。如果专业德语教师具有这样的条件, 就能够在教学中现身说法, 通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 在专业德语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专业德语课面对的学生不同, 不是所有学德语的学生都能参加的。因此对于参加专业德语课程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有一定的德语基本知识, 最好是学过一年以上或者800学时以上的基础德语课程, 了解基本语法知识, 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具备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 并且熟悉德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其次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 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 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 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 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 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专业德语课程对内容和教材的要求不能局限于用德语念原文、中文翻译意思、中文讲解难点, 这样就很难与专业课程区分开了。通过对专业德语的教学, 我对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 选材。专业德语教学内容越新越好, 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同专业大一或大二的基础课教材, 以便与国外大学教学接轨, 使学生到德语国家学习之后, 能迅速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内容, 达到学好专业课的目的。

第二, 教学方法。首先要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由于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该课程之前, 已经具备一定的德语基础, 因此在授课中应该采取重点讲解, 突破难点, 而不是逐词、逐句、逐段地讲解。遇到有关翻译技巧或者应用的部分应该详细讲解, 而且要举一反三。比如复合从句的翻译方法, 动词的选择和引申, 动名词的搭配等都是课堂上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余的名词词性、例句和课文则要求学生课后自修。而且每次课中都尽量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翻译练习, 使学生逐渐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其次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对课文进行听写, 让学生背诵或复述课文, 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此外, 要合理安排讲授、练习、复习等环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与国外先进国家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 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外语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本文主要针对专业德语教学的教学, 从教材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以达到增强学生对专业德语的学习兴趣, 最终提高专业德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德语听力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听力,德语,教学法

听力课是大学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精读课中学到的语法和词汇立即学以致用, 避免出现聋人外语和哑巴外语的情况。我国各高校的德语专业普遍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即开设听力课,课程持续到二年级下学期,此后听力课与听力密切相关, 但对听力和其他语言能力要求更高的课程取代。由此可见听力课是为掌握一门语言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

笔者长期从事德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听力教学,教学中喜爱思考和研究,也积累一些经验和心得,总结如下。

1.一 年 级 听 力课

1.1听 写

对于毫无基础,从字母和读音学起的德语初学者来说,听写在一年级这个阶段很有益处。它不但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还检测学生精读课上学到的语法、词汇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此外,还可锻炼在中学时期外语听力和口语练习较少的学生的心理素质。

正因为听写不仅关系到听力,而且对于初学者,听到形容词词尾、复数变音等比较困难,所以在练习听写中除练习听力外,指导学生写完短文以后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检查语法、正字法、标点等,如名词是否大写了,形容词词尾是否符合所修饰名词的性、数和格,动词时态是否前后一致。

对听写短文中经常犯错的地方,要特别指导学生,如复合词是一大难点。复合词靠听是听不出来它们复合为一个词的,只能运用精读中学到的词汇、语法知识推断:两个名词同时大写,一前一后没有连词符号的情况在德语中是会出现的;形容词在名词前只能是修饰名词,必须带词尾,如没有听到词尾,便要考虑是否是复合词; 几个形容词修饰名词都必须带有词尾,如有形容词没有听到词尾,便要考虑能否与下一个形容词构成复合词;动词、副词、介词等都不能直接接名词,数词不能直接接名词单数,若听到这些词和名词一起,就要考虑是否是复合词。当然,复合词是很复杂的语法问题,有专门的学术论文和书籍论述, 这里只是针对听写中的常见错误提出指导学生的意见。

1.2听 力

一年级是学德语最基础的阶段, 当然是为听力打下基础的时期。建议学生在这个阶段大声朗读课文和词汇;阅读时暂时采用在大脑中发声的有声默读, 这样阅读的文章听起来会怎样,心中了然;另外,阅读中遇到的新词汇查字典时一定要大声读几遍,这样听到它时大脑就会辨识。从教学看,以上几个建议对学生打好听力基础,以后扩展提高大有裨益。

2.二 年 级 听 力课

2.1听 写

二年级的学生听力和精读都已经学习一年, 各方面都有基础。此时的听写,笔者认为,不再是提高听力的学习和练习手段,因为它脱离语言运用的实际:听写要求听到每个单词及词尾,而在运用德语的日常交流中,根本没有必要听到每个单词甚至词尾,听懂交流伙伴的意思即可;听写要求学生机械地将听到的东西写下来,对初学的一年级学生有一定好处,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在写作课上学习自己组织语言, 在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文笔;听力和阅读一样,也要靠多练习提高, 我国高校德语专业二年级通常一周只设两节听力课宝贵的80分钟时间要用将近20分钟时间听写,深为可惜。

但是听写是大学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重要题型, 德语专业学生必须勤练习,建议在这个阶段借此机会开始练习速记发展一套自己的速记符号,将来对口译会大有帮助。

2.2听 力

随着水平的提高,二年级学生接触的听力文章越来越难此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和良好的听力习惯。

2.2.1.综 合 运 用 各 种 听 力 技 巧

与阅读异曲同工,听力也有泛泛地听,即为求对听力文章有大概了解的听;精细地听,即逐字逐句理解的听;寻找资讯地听,即带着问题,为了寻找答案的听;分类地听,即对听力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进行区分, 又求把握听力文章主旨地听。二年级的听力课应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引导他们在具体的听力实践当中依照听力文章的类型和要求完成的任务灵活、综合运用。

2.2.2.学 会 越 过 生 词

初学者在练习听力中,听到不认识的单词,思维往往会停下来想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当他冥思苦想的时候,此时已经说完几句话,以至于后面的内容一点都没听到。因此,学会越过生词继续听下去,从而掌握整篇听力文章的意思,对基础阶段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2.2.3.培 养 集 中 注 意 力 的 能 力

听力不同于阅读,阅读中允许中间走神再倒回几个句子去读,还可以随心所欲的放慢阅读速度,而在听力中必须紧跟着说话者的速度和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听力课上和平时练习当中有高度而持久的注意力。练习注意力可以把长的听力文章分成小段,然后逐渐加长段落,引导学生慢慢集中注意力。

2.2.4.养 成 记 录 的 良 好 习 惯

听力文章的内容转瞬即过, 所以我们要练习在听的过程中如何将重要的信息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能把它浓缩成书面的几个字母和符号当然是最保险的。因此,在练习听力中养成纪录的良好习惯,从而边听边记,记不影响听的技巧非常重要。二年级学生应该在听力课上找到和发展一套自己的记录和速记符号,以备适应今后更高的听力要求。

德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纠错方法 篇7

那么要纠错, 怎么纠,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口语错误,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口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下面我们简单了解纠错的方法。

纠错的方法有很多种, 原则上来讲, 有以下形式 (Kleppi1997:86) : (1) 老师直接纠错 ; (2) 犯错误的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并纠正; (3) 班里的其他同学发现错误并直接纠错; (4) 犯错误的同学通过老师的提醒, 自己纠错; (5) 犯错误的学生在班里其他同学的提醒下纠正自己的错误。总结以上的几种形式可归纳为三大类: (1) 老师直接纠错; (2) 学生自己纠错; (3) 学生相互纠错。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这三种方法在教学实践运用的作用都各有千秋, 虽然老师直接纠错和学生互相纠错的方法比较节约时间, 并且不太影响教学进程, 但受每个学生性格及班里氛围的影响, 这些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也有相关研究结果证明这一点 (Kleppin & K觟nigs 1991:291-293) 。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我比较倾向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纠错”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引导学生自己纠错的方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纠错的方式可以分为口头的引导方式和非语言的方式 (比如通过姿势、动作及表情) (Kleppin 1997:76) 。

一、口头引导方式

1.通 过 提 醒 的 形 式 。 例如 : (S=Schüler 学 生L=Lehrer 老师)

S:Ich haben gestern...L:Achtung! (注意 ) 提醒学生这里有错误S:Ich habe gestern...L:Genau!

2.通 过 重复的 形 式 。 例如 :

(1) S:Wenn ich geboren bin...L:Wenn ich geboren bin? (重音放在wenn上) S:Als ich geboren bin...

(2) S:Maria will nach Berlin zu fahren L:Maria will? S:Maria will nach Berlin fahren.L:Richtig, nach Modalverben ohnezu.

(3) S:Am Weihnachten wir feiern mit die Familie.L:Weihnachten feiert ihr mit der Familie? Wir auch, wir feiern Weihnachten auch mit der Familie.

3.通 过 提 醒 学生 犯 错 原 因的 形 式 。 例如 :

S:Ich habe ihr vermisst.L:Vermissen braucht eine Akussativerg覿nzung. (vermissen这个动词需要一个四格宾语 )

二、非语言的引导方式 (用姿势、表情、动作引导学生纠错)

1.用摇头、皱眉头的方式来提醒学生犯了错误。

2.可 以用一些手势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表达时犯的错误, 例如:

(1) S:Er fahrt sehr gern Auto L: (用两只手比划两个圈来提示学生忘记了变元音) S:Er f? hrt sehr gern Auto.

(2) S:Morgens ich stehe...L: 用两手在胸前做交叉动作提醒学生要颠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S:Morgen stehe ich ...

通过相应方式和方法纠正学生在学习德语时犯的错误, 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口语积极性的前提下, 及时纠正学生学习口语时犯的错误, 并通过课堂上师生良性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增强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反省的意识, 使他们口语标准化, 逐步树立学习口语的自信心, 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德语口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为以后的德语学习形成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James, C.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Kleppin, Karin/K觟nigs, Frank:Der Korrektur auf der Spur-Untersuchungen zum mündlichen Korrekturverhalten von Fremdsprachenlehrern.Bochum:Brockmeyer, 1991.

构建新的德语教学模式 篇8

1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的局限

(1) 学生被动, 缺乏德语创新学习精神。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中, 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殆尽, 学生沦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被动接受体。课堂上, 老师和学生都只是德语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和机械接受容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德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使他们养成了盲目依附的习惯而不去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堂缺少思想的“碰撞”。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思想, 增加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德语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和强制式的, 这种机械的“短时记忆”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厌倦和反感。由于课堂上教室仅仅是机械式的教育, 仅仅是“我教”, 而不关注“你学”,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并不注重,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 因而语言的学习较为刻板, 而语言的学习需要的是交流, 这种交流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但是当前输入式的德语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缺少思想的碰撞, 这一点必须予以改进。

(3) 应试倾向明显。很多人学习德语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者应付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在课堂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听, 课外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看。考试一旦通过, 就大功告成, 将德语学习的书籍放到一边。这一点极为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被迫学习, 很快就会遗忘学习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乐学、自学”的习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真正的将德语学习作为兴趣, 认清德语学习的真正需求, 是德语教学改革必须要关注的核心。

2德语教学新模式

(1)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三段式教学法。当前德语课本选材都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等多个方面,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的三段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文解读的基础上,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讨论,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德语课堂教学。该方法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构建多媒体德语教学。随着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德语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网络德语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使师生交流更加便捷及时, 实现了德语“教”与“学”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 要求以校园网为依托, 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音响和大屏幕等。德语校园网络教学模块主要分为信息资源子块和应用服务子块。其中信息资源子块包括网络授课平台、网络学习平台、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网上德语课堂具有以下优势:

(1) 及时的教学管理:教师可以随时注册、注销学生信息, 修改、更新教学计划。学生所有在线课程的练习、新建均有记录, 为教师综合评定学生提供有效依据。

(2) 便捷的教学交流:通过开设德语学习论坛、在线答疑等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和专题讨论的空间, 教师可以在线进行网络广播以实施教学及在线辅导, 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学习心得,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提高学习效率。

(3)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有限的教学及练习很难达到目的。德语教学新模式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学生乐学、自学的习惯, 因此, 为保证学生德语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德语教学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 创设更多的语言使用场景和使用机会, 使学习者认识到德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现实价值,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其学好德语的信心。

课外学习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开展德语演讲、辩论、给电影配音、组织德语沙龙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 积极主动的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积极、自觉、长期的学习德语。

情景教学法。该理论认为:首先一点任何语育都是有声的, 德语教学应该听说领先, 读写步后, 耸是最基本的教学顺序其次, 任何语言都有其特点, 尤其是在句子结构方面, 所以德语教学应该将二共语与本族语加以比较鉴别;再次, 德语教学必城培养学生使用德语的习惯, 这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来扭转, 而不是靠理解力或者语言方面的知识, 按外语的基本句型进行操练是学习德语的捷径。

以网络技术为媒介, 运用多媒体实现德语网络教学, 引入“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三段式教学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 改善了德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德语教学效果, 有利于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新的德语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乐学、自学”为基本出发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最终必将是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婧.浅析基础德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4 (6) .

[2]王亦佳.关于德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2) .

基础德语教学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德语教学;运用;对策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德语教学是教学结构的一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德语教学十分必要。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优势不仅丰富了德语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语教学,必将成为未来德语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多媒体技术在德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教师技术知识水平偏低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影响下,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要想将多媒体技术与德语教学相结合,促使其发挥作用,需要不断学习相关技术,深入了解多媒体技术,并结合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多媒体技术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教学压力大、负担重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修和学习多媒体技术,对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般直接利用现成的教案进行德育教学。另外,教师缺少专业技能,无法熟练操作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2.相关多媒体软件较少

相比较而言,由于德语属于小语种,学生学习比例较小,导致德语多媒体软件较少,而且普遍集中在一些外语院校中,无法满足广泛的德语教学要求。此外,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研发人员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导致多媒体软件开发的滞后性,远远落后于现代德语教学,一部分软件仅仅能够满足个人学习,不能够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3.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受到各个学校经济条件以及管理者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校多媒体设施较少,无法满足实际教学要求,还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设施,但由于疏于管理,导致多媒体教学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学校加强多媒体设施建设十分必要。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操作技能,以此来适应快速更新的多媒体技术。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2.要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如果过多使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帮助教学,辅助教学,但是不能够取代教师教学的引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会减少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德语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语言学科,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说、多听、多练习,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适当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学校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满足师生学习德语的需求。

3.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

多媒体技术在德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很多教师忽略了传统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教学方法不能够完全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学生特点、自身教学风格等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部分教师过度偏向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德语教学重难点。因此,教师在接受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还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强化学生德育基础知识,为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推动德语教学进一步发展。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德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度夸大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作用,就会与其辅助德语教学的目标相违背,也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德语教学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多媒体技术与德语教学融合,如果教师掌握不好,学生就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出现懒散情绪,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上文所述,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结合自身教学风格,注重与传统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洲,彭立,王少华.简论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现代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3):259-261.

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一、德语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与传统的多种媒体简单组合是完全不同的, 它通过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方法, 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系统当中。由于其具有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的动态表现形式, 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1、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 德语教学工作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并且让教学内容、形式、理念与手段都与时俱进地发展。德语教学工作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就难以提高整个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通过将生动、直观、多样化、丰富的信息融入到教学当中, 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让教学模式保持良好的先进性。

2、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是任何学科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德语学习的兴趣培养, 不仅要依靠学生的原始选择德语课程的动力, 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断的培养。在持续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将传统教学中死板、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播, 通过影音、视频、动画等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 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良好的激发, 进而让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

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通过对于人类记忆的研究实践表明, 在进行记忆的过程中, 视觉和听觉上记忆的内容占整个记忆内容中很大的一部分, 并且如果有足够的交流机会, 则记忆的效果会更上一层楼。在当前德语教学工作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多媒体技术其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形式相对较多, 并且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着良好的适应性, 可以根据不同章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形式来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学习中,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并且自身的创造与探索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满足, 在开放性的课堂学习环境中, 获得更好地德语学习效果。

4、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更好地将实现我国教育部门在2010年所办法的相关德语教学要求, 更好地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让学生拥有合格的德语交际能力。虽然现阶段, 教师已经就德语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 并且优化了各种语法、听力的教学方法和过程。但是, 针对于教学资源方面的限制, 整体教学效果依然存在着很多欠缺。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德语教学中, 可以更好地就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通过影音、图文等素材的运用, 全方位地对德语知识、环境以及文化内涵展现在学生的勉强, 通过营造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获得锻炼的机会,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

5、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 德语教学中, 很多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 仅仅靠单一的录音播放与传统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内容不够丰富, 并且难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 学生的学习范围受到较为严重的限制, 学习效果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 通过多影音、文字、图像等多媒体课件的调用, 可以更好地对课堂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与此同时,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将一些课外信息引入到课堂当中,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语背后的内涵, 感受德语的文化氛围, 提高整体德语的学习掌握效果。

二、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

1、课件方面。课件教学是德语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 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求的课件, 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很多德语教师其本身大多都不具有专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并且对于课件设计的相关软件操作能力都存在很大的缺失。与此同时, 德语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 其课件制作的效果也就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由于制作水平的不足, 造成了课件设计过于简单或者花哨, 课件内容不够充实和丰富, 并且其内容也没有经过有效地处理和编辑, 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符合教学规律。不合理的课件形式, 难以达到多媒体教学工作开展的真正目的。

针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自身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 并且积极地参与专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一个重要的专业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于课件制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构想探讨, 更好地提高多对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另外, 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 并且结合相关教学理论需求, 合理地对课件内容进行调整, 保证课件具有良好的教学能效, 真正地为德语教学进行服务。

2、多媒体信息量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增加课堂教学中信息量, 并且通过直观的展示来减少了德语教师的讲解压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不可避免地会对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加快,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密度。如果教学过程中过快, 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出现脱节, 对于所学知识囫囵吞枣地接受, 缺乏足够的思考和理解消化的时间。与此同时, 过快的教学节奏, 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加, 不利于提高整体德语的学习效果。对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控制能力, 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 要加强课前教学准备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学习需求进行了解, 在课堂进行合理的教学信息量安排, 避免过多的信息量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也避免信息量过少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针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信息量的设计要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与目标得到完成的基础上, 给予学生一定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在上课之间,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一些难点提前发给絮儿, 让学生进行提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予以重视, 并且对后续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调整。

3、掌握好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限度。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被逐渐认识到的今天,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的现象, 认为只有多利用、全程利用多媒体技术, 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节奏和需求。教师由以往教学中课堂主导者变成了课件播放者, 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长久以往, 教师的教学能力会逐渐退化, 并且学生的学习思考由于缺乏有效地引导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要尽量避免过多或者过少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者的位置, 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 对课堂教学气氛进行活跃,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多媒体的运用上, 也要避免给予学生造成过多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压力, 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疲劳。教师在多媒体课件播放的过程中, 要结合自身的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 进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水平。

总而言之, 德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对于当前德语教学中的不足和局限进行了突破, 大幅度地提高了德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在现代德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教师的重要选择, 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 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探索研究, 进而更好地提高德语教学的成效。

摘要:针对于传统德语教学中的一系列限制和不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帮助了德语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了整个德语教学的效果与整体质量。

关键词:德语多媒体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受理分析下一篇:安全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