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教学法

2024-10-09

德语教学法(共12篇)

德语教学法 篇1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进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我国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外语类教学工作中, 教育学家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逐渐引进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模式, 实践新型的学习方法, 为国内教育思想的转变开拓思路。受此启发, 并结合本人2年多的听力教学实践经验, 试图以德语听力课堂为基点, 参照现代学习理论, 对德语听力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现代学习理论

现代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 再拓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刺激——反应, 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对象, 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新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行为主义中联结论的观点是:学习是经过反复操练而建立联系, 形成条件反射。而认知主义学习观却认为: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 学习不是被动的, 而是主动获得知识, 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三、实例解析

比如下面一篇题为“Hochschule und Universitiät”的听写范例:

Zum Besuch einer deutschen Hochschule und Universität ist das Abitur (Reifezeugnis) erforderlich.Die Lehrkräfte der Hochschule und Universitäten haben die gemeinsame Bezeichnung Dozenten.Sie können Professoren, Hochschullehrer, Privatdozenten oder Lektoren sein.Ein Vorlesungszwang besteht für die Studenten nicht, d.h.sie brauchen nicht in die Vorlesungen zu gehen, wenn sie nicht wollen.Sie müssen aber imstande sein, in der Prüfung das geforderte Wissen nachzuweisen.

Das Universitäts—und Hochschulstudium ist in al1en Länder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gebührenfrei.Das Studium an den Universitäten gliedert sich in ein Grund—und Hauptstudium.Nach vier oder fünf Semestern des Grundstudiums muss der Student eine Zwischenprüfung ablegen:nut wenn er sie bestanden hat, darf er die Veranstaltungen des Hauptstudiums besuchen.

An der Spitze der Universität steht der Rektor.An der Spitze der Fakultät der Dekan.

Das Studienjahr besteht aus zwei Semestern, dem Sommersemester (Anfang Mai bis Ende Juli) und dem Wintersemester (Anfang November bis Ende Februar) .Dazwischen 1iegen die“groBen Ferien” (August bis Oktober) und Osterferien (Anfang März bis Ende April) .

对于这篇范例, 如果学习者运用听写背诵训练, 就可以准确接收以下主要信息, 并学习到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首先, 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有:在德国, 学生如何能上大学, 高校的学习课程有哪些阶段, 分几个学年, 大学生怎样选课以及高校教师的分类等等。在以上接收到的信息中, 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的背景是有关德国高校体制方面的知识, 比如:要在德国读大学, 必须通过高中毕业考试, 获取毕业证书:进入高校后, 学生的学习是免费的;人学的学年一般由夏季和冬季两个学期组成;学习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 期间, 学生必须通过期中考试才能进入专业阶段学习;学生有权力选择是否去听大课等等。

除此之外, 训练中学列者还可以掌握以下语言知识:比如一些特殊名词的接收, 像das Abitur, der Dozent, das Grund—und Hauptstudium, die Zwischenprüfung, Osterferien und Pfingstferien等;还有部分固定短语imstande sein+zu+Infinitiv可以用来表示“有能力或能够做某事”;“通过考试”的表达为die Prüfung bestehenetw.besteht aus etw.可以表示“某物由……组成”;“划分, 分为”可以用etw.gliedert sich in etw. (Akk.) 来表达;另外还可以掌握brauchen nicht+zu+Infinitiv的语法结构等等。

通常情况下, 语占学习中所讲的“语感”也正是人们对不同语言现象的把握和认知。听诵训练不同于一般的大致记忆。它强调在现有语例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准确记忆, 所以如果学习者可以对这些已经获得的语言规范进行准确记忆, 将语言形式与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储存于人脑中, 就可为以后准确使用语言提供参照和模板。从而实现从听写到背诵的质变, 并对下次听到并理解类似语言现象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听力教学一直是基础德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使德语听力教学更有效,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这些一直都是德语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些障碍, 找出症结, 努力探索一些提高德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德语听力教学,行为主义,认知理论

参考文献

[1].陈家旭、元认知:理论在多媒体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 (01)

[2].师黎、常永英: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2006 (06)

[3].Mischian, Hamymo.Chinesische Lerngewohnheiten Evaluierungen für den Deutsch-als-Fremdsprache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1991

[4].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2003

[5].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2004

[6].张建青:论英语教学应加强听写训练[期刊论文]-外语电化教学2004 (02)

[7].Hansen Zuber Zwischen den Kulturen, Langenscheidt2003

[8].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2001 (02)

德语教学法 篇2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德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听力能力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听力训练,使学生的听力能力由中等水平逐渐提高到较高级水平,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听懂德语一般题材、正常速度、内容较为复杂的听力材料的能力。能够在听第一遍后掌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及其中人物的基本关系,在听第二遍后则能够掌握大多数细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在理解听力材料的基础上,基本掌握要点记录等学习技能,能够边听边记录一段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应该熟悉和了解德国的基本文化历史背景,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

完全按照大学德语听力教程的教学计划完成。

四、教学进度及安排

总学时为54学时。一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每周3课时。

五、成绩考核:

初探中德物流项目德语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德物流项目 德语教学

合肥学院在2011年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联合培养的学生前两年在我院进行基础阶段的专业学习,并进行德语强化培训,通过语言考试Test-Daf后,可以申请去德国继续半年的专业课学习并在德国完成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我院学生在入学时没有德语知识,到德国后直接开始专业学习,所以要求学生在国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德语运用能力。本文将试图从该项目的特点出发,探讨和分析“中德物流”联合培养项目中德语的课堂教学方法。

1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分析

一定的教学对象和目标不仅决定着教学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决定其性质和方向,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明确教学方法前必须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首先,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进入大学后,他们选择德语作为第一外语。其次,他们学习德语的目标比较明确:他们必须在第二学年过德福考试并要达到16分。相比于以往的英语考试,德福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另外,通过考试的学生面临着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所以在本项目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对教学对象、目标的分析,我们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2.1对比法

“对比”是短期外语强化教学中提高“优化率”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任何语言都有其特点,但也有共同点。在外语教学中,目的语和母语相似的语法点较易被学习者掌握,而不同点则不易被掌握。当母语或学过的外语与正在学习的外语比较相近时,可以借助迁移的正向作用,加快学习进度。中德物流项目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因此,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英语知识,采用对比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讲解德语的可分动词时,可以借助英语的动词短语,如aufstehen–get up, aufkommen-come up等等,又如,在讲解“spannend”和“gespannt”两词的区别时,可以参照英文“interesting”和“interested”的区别。

2.2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中德物流项目的德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要增加德语国家文化和国情知识讲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频繁,视听口语的课程内容占据了更大的比例,语法讲解不再是重点。不仅如此,课后布置任务也应脱离死记硬背的套路,应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采取朗读、游戏竞赛、报告演讲辩论、小组讨论、情景设置与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快速提高语言能力。

2. 3双语教学

在课堂上坚持用目的语教学可以把外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学生) 、客体(目的语)和环境三要素维系起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目的语正好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环境,学生在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用外语表达的思想时,所遇到的困难表面体现在语言上,实质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用外语思维时逻辑困难引起的。双语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直接用外语思考的良好习惯。另外,课堂上用目的语交流的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还可以提供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交流过程。但目的语教学并不完全排斥用母语, 如在德语学习初级阶段,对于零基础的学生用母语讲解语法,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并掌握德语这一外语的组织技巧和构成特点,目的语和母语配合讲解能够在短期强化教学中提高项目教学效率。

2.4 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有机结合

专业用语是实现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交际功能的语言子系统,它有着普通语言体系的共同点,但专业外语本身较通用外语在词汇、常用句型、语言风格等方面,更具特殊性和专业性。学生学习德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在专业知识和实践中应用和交流,因此中德物流项目的德语教学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上,应区别于日耳曼语言学的教学,避开过于复杂的深层的语法语言知识讲解,强调专业用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法现象,尽可能缩小词汇范畴,力求在两年短暂的语言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德语知识,以便在之后专业的学习道路上学以致用。中德物流专业的老师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总结该专业的高频词汇,及句法特点融入到平时的语言教学中,以便学生尽快适应之后物流专业的学习。

3 结语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以上提到的几点对中德物流项目的德语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Hans-R. Fluck, 1985: Fachsprachen, 3. Auflage.

[2]吴梦徽. 不同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

[3]翟永庚,赵志勇. 德英对比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东南大学学报, 2005.

专业德语的教学体会 篇4

首先教授专业德语, 最为关键的是专业德语授课教师的选择。既然专业德语是用德语讲解专业知识, 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就与普通德语和普通专业课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专业德语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又要具备运用德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能力, 因此一般的基础德语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都不能达到教授专业德语的要求。做好专业德语的教学, 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 教学经验。专业德语教师应该具有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 懂得如何全面的讲解专业知识并且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势, 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第二, 语言水平。专业德语教师必须在德语语言上具备较高的水平, 即能够熟练地使用德语进行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训练, 这是从事专业德语教学最基本的条件, 也就是说, 专业德语教师必须有条件在授课过程中自如地使用德语进行全程教学。

第三, 留学经历。专业德语教师最好的选择是具有留学德国或者其他讲德语的国家的经历, 并学习过多年的专业知识。如果专业德语教师具有这样的条件, 就能够在教学中现身说法, 通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 在专业德语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专业德语课面对的学生不同, 不是所有学德语的学生都能参加的。因此对于参加专业德语课程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有一定的德语基本知识, 最好是学过一年以上或者800学时以上的基础德语课程, 了解基本语法知识, 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具备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 并且熟悉德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其次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 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 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 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 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 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专业德语课程对内容和教材的要求不能局限于用德语念原文、中文翻译意思、中文讲解难点, 这样就很难与专业课程区分开了。通过对专业德语的教学, 我对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 选材。专业德语教学内容越新越好, 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同专业大一或大二的基础课教材, 以便与国外大学教学接轨, 使学生到德语国家学习之后, 能迅速地适应国外的学习内容, 达到学好专业课的目的。

第二, 教学方法。首先要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由于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该课程之前, 已经具备一定的德语基础, 因此在授课中应该采取重点讲解, 突破难点, 而不是逐词、逐句、逐段地讲解。遇到有关翻译技巧或者应用的部分应该详细讲解, 而且要举一反三。比如复合从句的翻译方法, 动词的选择和引申, 动名词的搭配等都是课堂上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余的名词词性、例句和课文则要求学生课后自修。而且每次课中都尽量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翻译练习, 使学生逐渐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其次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对课文进行听写, 让学生背诵或复述课文, 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此外, 要合理安排讲授、练习、复习等环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与国外先进国家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 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外语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本文主要针对专业德语教学的教学, 从教材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以达到增强学生对专业德语的学习兴趣, 最终提高专业德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德语求职信模版 商贸德语 篇5

* Durch einen Freund wurde ich auf Ihre Anzeige in der gestrigen Ausgabe der „…...aufmerksam gemacht, mit der Sie zum...d.J.einen

kaufmännischen Angestellten suchen.Da ich überzeugt bin, die von Ihnen genannten Voraussetzungen voll erfüllen zu können, bewerbe ich mich hier mit um diese Stellung.经朋友提示我读了贵公司刊登在昨天……报上的广告,你们于今年……(日期)要聘请一位商业职员。为此,我愿应聘,因为我相信能胜任你们所提出的条件。

* Die von Ihnen ausgeschriebene Stelle eines fremdsprachlichen

Korrespondenten interessiert mich sehr und ich bewerbe mich darum um sie.Quelle: Veduchina.本人对你们登报聘请一位外语记者的广告很感兴趣,故愿应聘。

* Die Vorstellungen, die Sie nach Ihrer Anzeige im...von einem neuen Werbeleiter haben, veranlassen mich Ihnen zu schreiben und Ihrem Verlag meine Dienst anzubieten, weil ich glaube, in allen Punkten Ihren Wünschen zu entsprechen.从……的一则广告中得知,贵社想物色一位新的广告部主任,故呈上此信,以表愿为出版社效劳之心,我相信我能满足贵社一切愿望。

* Wie ich einer Anzeige in Ihrer Zeitung entnehme, suchen Sie für Ihre Redaktion eine Chefsekretärin.Dieses Inserat hat mich sehr interessiert, weil ich glaube, dass ich für die von Ihnen skizzierte Aufgabe geeignet bin.从贵报一则广告中获悉,贵报要为编辑部招聘一位主任秘书,别人对此职极感兴趣,因我相信贵报所提任务本人能胜任。

* Einer Anzeige in der...Zeitung vom...d.J.entnehme ich, dass Sie für Ihren Gutbetrieb einen Verwalter mit langjähriger

landwirtschaftlicher Praxis suchen Ich bewerbe mich hiermit um diese Stellung.从今年……月……报刊登载的广告中得知,您要为农场聘求一位具有长期农业实际的管理员,对此职位本人愿应聘。

* Sie suchen einen Ländersachbearbeiter mit guter Allgemeinbildung, Exporterfahrung und gründlichen Sprachkenntnissen.Ich glaube, das meine Fähigkeiten Ihren Wünschen entsprechen.贵公司要聘请一位具有良好普及教育的、外贸出口经验和全面语言知识的国际专业人员,我相信我的能力是能胜任的。

浅谈大学基础德语课堂词汇教学 篇6

【关键词】德语 词汇 教学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巨大或无不足道的变化。而对于老师和学生,这一对历史的洪流中千年恒久不变的教学关系也逐渐地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老师,这个“知识中转站”曾经的主要任务是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在一个叫知识的“食品仓库”里面,搜罗出来,并一五一十实事求是地喂给学生,而学生任务则也仅仅是接受、吃和吸收。然而随着不断的变迁和进步,现如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慢慢地,老师喂的东西营养越来越单一了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在社会中超负荷的营养需求,而面对这种“饥荒”,学生需要接受的不仅仅再是老师提供的食物,而是需要学习独立地在“仓库”里寻找、分辨和搜罗”食物“的这门手艺。授人以鱼的时代终将过去,因此对于老师而言,过时的授予“食物”的方式亟待更新和变革,授人以手艺这一任务转型才是当今高校教师最迫切需要接受的教学理念。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特别是怎么利用短短的四十分钟上课时间来进行教学,就成为这次转型的关键之处。而作为德语老师的我,希望以德语词汇这一个小小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管中窥豹,推陈出新,总结出规律,发现更多更新更实用的方法。

众所周知,德语是一门比较难的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德语词汇又是“难中之难”,学过德语或者对德语有一点了解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德语的词汇系统相当庞大,形容词变形,名次的性、数、格,动词的词尾变形等对初学者来说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记忆和掌握的。而如果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能够系统地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和培训,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体系,那么我相信攻克了词汇这一难关,听说读写这四大方面都会相应的有显著的提高和进步。

根据德语基础教材设置,教学进度是按照单元划分的,而每个单元最后一个部分就是这个单元里的新词汇。通常来说,在开始一个新单元,老师教学的一般的步骤是,先进行词汇的讲解,其次是语法,最后在掌握了语法和词汇的情况下再对课文进行有重点地剖析。而对词汇的讲解一般的方法是老师依次领读单词,学生跟读,然后老师讲解这个单词的用法以及它的一些衍生词汇,最后再抽学生用这个词造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全面、详细地了解和学习到这个单元的所有新单词以及它们的用法和例句。然而通过几次试验,我发现一节词汇课下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就在10分钟前才学到的单词,很多学生却怎么也说不上来。所以看似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依旧是“饥肠辘辘”。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我整理出了对于此现象的两种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症结之一就是这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四十分钟的时间,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生怕不能把这四十分钟当四百分钟使,然而面对这顿词汇的“饕餮盛宴”,学生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填鸭式的生灌,那么即便是再鲜美的珍馐佳肴,一顿囫囵下来,学生不仅胃口大失,那记不住吃了什么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对于此症,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行激发食欲,这便是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一般运用的有几种方法,其一词汇的扩充,比如在遇到Arbeit 这个名词,就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竞赛,让他们列举出学过哪些和Arbeit 相关的名词,这时候学生就会通过学习模式(由个人学习到小组讨论)的变化来增进学习和思维的兴趣,以此来巩固以前所学习的和此相关的名词。除此之外,对于名词的处理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尝试自由复合名词,比如由Arbeit引申出Arbeiter, Arbeitszeit, Arbeitszimmer, Arbeitstisch, Arbeitsplan等。通过对学生的肯定使他们不仅仅是能够熟练地运用Arbeit这个名词以及它的相关复合词,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于复合名词这个构词现象的理解,以训练其举一反三和思辨能力。对于一般动词的处理,我也会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在小组或者和同桌的讨论得出3~5个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动词并说明其原因。而通过各小组的不同的意见和阐释,一个单元里面涉及的动词也就有十有八九都涉及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掌握了主动权,而不同的见解更是集会了从同一个语言水平层面出发所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是熟悉的,是亲切的。而这种讲解的深度和难度也正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比如很多学生认为besuchen 这个词很重要,那么一些学生由此联想到的是Besucher, 有的学生则联想到了可以和besuchen 搭配的学过的宾语,比如 die Schule, das Meseum, jemanden 等,而还有一些人则联想到了suchen 这个词,尝试找出它们词义的一些共同点。通过动脑和在小组的参与讨论以及听取其他同学—— 一个完全新鲜的授课主体对于词语的讲解,学生激发了动脑和聆听的欲望,从而抓住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德语教学法 篇7

根据笔者对目前苏南地区一些高职院校的了解, 商务德语专业的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单一, 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缺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原本的教学方式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 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高职学生听说能力不过关、商务德语实际应用能力欠缺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太仓地区外资企业性质的特殊性, 本地德资企业对商务德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合格的商务德语人才既能熟练掌握商务知识, 又能运用德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商务德语具有为商务活动服务、为职场竞争服务的直接实用性。那么, 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商务德语这门课的实用性呢?情境教学法是把情境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基础, 并借助创设情境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教师可借助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更大程度地接触德语、感受德语, 培养学生养成用德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将情景教学模式应用于商务德语教学中, 尤其是听说训练当中,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以英国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此理论认为语言是与现实世界中的目的以及情境有关的, 是有交际意义的目标活动。而情景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 有目的的设置一些生动形象的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相关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相应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景教学的方式下, 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乃至辅助者, 明显改变了课堂中的定位。而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里, 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差, 需要教师不断激励刺激, 德语教学更要创造条件从而使它成为有效的实践活动, 把学习手段与其交际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通过交际的过程, 不断掌握语言技能、获得语言知识和熟悉语言的特点。

二、情景教学法在听说训练中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德语学生学习外语普遍比较被动, 尤其在德语听说训练中学生大都感到缺乏语言环境, 很多学生感觉德语学习既困难, 又十分枯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与提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 并积极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教师在创设听说教学情景的过程中, 有目的的设置一些生动形象的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对学习对象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听说训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可以营造真实情景的素材, 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内容, 最大程度获得信息, 并主动输出, 锻炼听说能力。

三、情景教学在高职商务德语听说训练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情景教学中高职商务德语听说训练中应用的效率, 教师应明确上课目标, 并针对课程的内容布置学习任务, 使学生有清楚的目标计划。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商务情景, 而学生在受到情景的感染也容易产生表现自己的欲望。在情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商务专业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在贴近真实的商务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 在机场接机单元的听说训练中, 就要给学生提前布置好情景查询的任务, 要求学生按完成小组照任务的模式, 来对相应的情景图片、视频、听力和对话素材进行搜集和整理。在课堂中向其他同学展示, 并且由教师指导、补充。以此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可以丰富课程内容, 以提高课程趣味性和实用性。除此以外,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程度、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商务材料, 以拓展与深化专题内容,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使学生充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中情景图片、视频、听力和对话素材的展示要依托现代化、高科技的多媒体技术, 把相关知识内容融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去, 使整个情景有声有色, 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相应的情景图片、视频、听力和对话素材的展示, 把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清晰明了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用这种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德语思维模式,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 使书本上的知识能够从形象的感知转化为抽象的理解, 大大缩短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时间,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作为高职的学生, 学习德语的最终意义在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进行应用, 实现人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 给学生创造好的语言情景, 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听说训练,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到相关的语言知识, 而且还能够学习手段与其交际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通过交际的过程, 不断掌握语言技能、获得语言知识并熟悉语言的特点。

摘要:诺由于太仓地区外资企业性质的特殊性, 本地众多德资企业对商务德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合格的商务德语人才既能熟练掌握商务知识, 又能运用德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就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商务德语这门课的实用性这一问题, 笔者探讨将情景教学模式应用于商务德语教学中, 尤其是听说训练当中, 以此来革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德语教学,听说训练

参考文献

[1]张艳艳, 肖俊兰.谈情境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9, (24) .

[2]王岩.情景教学法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5) .

[3]王新博.新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4]吴晓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与评价[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1) .

德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纠错方法 篇8

那么要纠错, 怎么纠,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口语错误,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口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下面我们简单了解纠错的方法。

纠错的方法有很多种, 原则上来讲, 有以下形式 (Kleppi1997:86) : (1) 老师直接纠错 ; (2) 犯错误的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并纠正; (3) 班里的其他同学发现错误并直接纠错; (4) 犯错误的同学通过老师的提醒, 自己纠错; (5) 犯错误的学生在班里其他同学的提醒下纠正自己的错误。总结以上的几种形式可归纳为三大类: (1) 老师直接纠错; (2) 学生自己纠错; (3) 学生相互纠错。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这三种方法在教学实践运用的作用都各有千秋, 虽然老师直接纠错和学生互相纠错的方法比较节约时间, 并且不太影响教学进程, 但受每个学生性格及班里氛围的影响, 这些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也有相关研究结果证明这一点 (Kleppin & K觟nigs 1991:291-293) 。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我比较倾向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纠错”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引导学生自己纠错的方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纠错的方式可以分为口头的引导方式和非语言的方式 (比如通过姿势、动作及表情) (Kleppin 1997:76) 。

一、口头引导方式

1.通 过 提 醒 的 形 式 。 例如 : (S=Schüler 学 生L=Lehrer 老师)

S:Ich haben gestern...L:Achtung! (注意 ) 提醒学生这里有错误S:Ich habe gestern...L:Genau!

2.通 过 重复的 形 式 。 例如 :

(1) S:Wenn ich geboren bin...L:Wenn ich geboren bin? (重音放在wenn上) S:Als ich geboren bin...

(2) S:Maria will nach Berlin zu fahren L:Maria will? S:Maria will nach Berlin fahren.L:Richtig, nach Modalverben ohnezu.

(3) S:Am Weihnachten wir feiern mit die Familie.L:Weihnachten feiert ihr mit der Familie? Wir auch, wir feiern Weihnachten auch mit der Familie.

3.通 过 提 醒 学生 犯 错 原 因的 形 式 。 例如 :

S:Ich habe ihr vermisst.L:Vermissen braucht eine Akussativerg覿nzung. (vermissen这个动词需要一个四格宾语 )

二、非语言的引导方式 (用姿势、表情、动作引导学生纠错)

1.用摇头、皱眉头的方式来提醒学生犯了错误。

2.可 以用一些手势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表达时犯的错误, 例如:

(1) S:Er fahrt sehr gern Auto L: (用两只手比划两个圈来提示学生忘记了变元音) S:Er f? hrt sehr gern Auto.

(2) S:Morgens ich stehe...L: 用两手在胸前做交叉动作提醒学生要颠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S:Morgen stehe ich ...

通过相应方式和方法纠正学生在学习德语时犯的错误, 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口语积极性的前提下, 及时纠正学生学习口语时犯的错误, 并通过课堂上师生良性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增强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反省的意识, 使他们口语标准化, 逐步树立学习口语的自信心, 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德语口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为以后的德语学习形成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James, C.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Kleppin, Karin/K觟nigs, Frank:Der Korrektur auf der Spur-Untersuchungen zum mündlichen Korrekturverhalten von Fremdsprachenlehrern.Bochum:Brockmeyer, 1991.

德语教学中的教材评估与分析 篇9

教材评估与分析是德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引起越来越多德语教学法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在国内,人们对教材评估与分析的了解还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教学法研究、教材发展与教材评估与分析之间关系的角度对教材评估与分析的产生、意义、评估原则作以简要介绍,并且从教学法目的和方法的研究角度提出几个制订教材评估标准的依据,以供读者探讨。

教材编写与教材评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教材编写的历史与现状

要了解教材评估与分析的发展情况,首先要了解教材的发展历史和进程。因为教材评估与分析是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教材就谈不上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在教材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材编写与教学法研究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法研究成果影响着教材编写;相反,教材作为教学思想的某种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着教学法研究的成果。

历史上外语教学研究有几个重要的流派: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直接法和交际性教学法。在它们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一大批教材。上世纪50年代的教材遵循语法翻译法,特别强调语法和翻译训练。听说法的教材则着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突出说的作用。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中更青睐强调和重视外语交际能力的教材。迈入21世纪后,外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因此外语教材不能只局限于外语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外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多方面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教材发展方面,德国教材的发展大致与教学法流派发展相一致,而中国德语教材的发展却因为种种原因历经坎坷,发展缓慢,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听说法和交际性教学法影响下的教材。总结起来,中国德语教材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Ni Jenfu,1995:18):

开始阶段(1862-1919年):1862年同文馆建立,开始有了德语教学。当时使用的教材多是国外的原版教材,中国自己编写的教材几乎没有。

第一个繁荣期(1919-1949年):这个时期的开始是因为1919年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成立。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解放。由于和外国没有直接接触,所以当时的教学方法一直延续着中国传统教学的特色,即强调对范文的词汇学习和语法分析。而且,对文学的注重大大强于对语言本身的重视。相比之前,这时的德语教材更多了,而且有了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

革新阶段(1949-1966年):解放后新中国与原东德的外交关系大大促进了德语教学发展,学生们可以使用到原东德的教材进行学习。同其他各个行业一样,这个时期的德语教学也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甚至不加修改地照搬前苏联的德语教材。直至1959年与苏联断交,国内德语界才开始编写自己的教材。

德语教学的严冬(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德语教学与其他行业一样深受打击,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也不得不停止。当时人们使用的教材除了政治口号、毛主席语录和马列著作外,根本没有生活词汇,学生学到的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

第二个繁荣期(文革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改革开放政策人们开始接触到国外的教学法研究成果,例如视听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教材的发展因此日新月异,出现了一大批新教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本科教学还是强化班的教学方面,都出现了各种新的教材,其中以《德语基础教程》为重要代表。

进一步繁荣发展期(21世纪以来):2000年左右,人们去德国留学的要求日益增多,这使得德语培训市场空前繁荣,进而也促使德语教材的编写与改进工作。随着欧洲政治经济的变化(欧盟形成和欧元的使用),国内的德语教材显得内容过于陈旧,这也进一步促使了新教材的编写和老教材的改编。这时期有影响的教材有《当代大学德语》《新求精德语强化教材》《德语综合教程》等。这些教材不仅内容更新,也更重视学习者跨文化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2.教材评估与研究

教材评估与研究是外语教学领域的新生儿。在上世纪50年代,教材的评估和研究还被看成是多余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外语教学界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认识方面还比较局限,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情况,因此教材的形式单一,而且通常是一本教材长期独占霸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材评估和研究显然没有必要。随着上世纪60年代教学法研究的发展、教育政策的改革,在德国出现了符合听说法、视听法要求的教材。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学实用转换的影响,产生了交际性教学法。这时期的教材种类更为繁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材评估与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德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77年德国就有了第一本系统的有关德语教材评估与分析的著作《曼海姆评估》(Mannheimer Gutachten)。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日益增多的教材,有关评述和分析文章接连不断。1985年的《德语水平证书》(Zertifika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中提出了14个教材评估的标准。

与德国相比,中国德语界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关注还很不够。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一部关于教材评估的书。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的教材中没有问题。根据近年来对全国德语专业的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时至今日,教材中的问题依然很明显。

大纲、教材与教材评估之间的辩证关系

了解大纲、教材与教材评估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识教材评估和分析的重要性有重要意义。大纲、教材与教材评估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

教学大纲规定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为组织教学、编写教材、进行测试以及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同时,大纲代表的是教学法研究和教学原则方面的新成果,根据它编写出的教材因此也是符合教学法发展的。相反,从一本教材中也能看出它是在何种理论,什么样的大纲指导下编写出来的。

教材编写出来后也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评判它是否符合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学法原则。并且通过对教材的评判对大纲进行修改。因此可见,教材评估和研究是对教学法研究的反思,是对教材改进和革新的促进,有利于整个教学的发展。

制订教材评估标准的原则

每一个评估标准都反映了教学法研究中教学法原则和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因为教学法研究的是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制定任何一个评估标准时,也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这三方面并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又可以反映出教材所遵循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教学目的决定学习者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例如在《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这样确定教学目的: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德语的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了解有关德语国家的一般国情,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德语水平证书》里是从交际意图、主题、情景和语篇四个方面确定教学目的的。

教学内容具体规定教学的内容,它反映教学目的。如果教材中只有语法规则、文章和文章的翻译,那么教学目的就是语法学习和翻译。德语学习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语音语调、基本词汇、语法句法基本技能,国情及文化知识,关于主题、情景、言语行为、语篇的知识,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等。

方法论方面要考虑的问题是:教材内容是怎么衔接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教授。应该用演绎法还是综合法?语法应该按难易程度安排还是按交际实用的多少来安排?应安排什么样的练习形式?运用什么媒体?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方法论方面要考虑的。

几个具体的评估标准

以下,本文试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法研究中有关教学方法论和目的论的几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几个教材分析的评估标准。

1.教学目的方面

任务能力(Aufgabenfahigkeit):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会说几句外语,而是掌握解决任务的能力。任务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目的:学习者应该具有独立判断任务目的和意图以及解决任务的能力。(2)内容:学习者应该知道任务所涉及的内容和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3)条件:学习者应该具备迅速判断出解决任务需要的各种条件的能力。

行为能力(Handlungsfertigkeiten):这是指学习者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学生应该根据任务要求作出相应的合适的反应,即根据不同的对象、情景作出不同的反应,确定自己在交际中的角色,具备跨文化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另外,还要能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地计划、安排自己的行为。

语言能力(Sprachliche Kompetenz):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就是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包括语篇知识和能力)以及国情知识正确地运用到解决任务中。

跨文化能力(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热点讨论话题。Huneke和Steinig认为,跨文化能力首先表现在对各种文化间的差异的了解和对不熟悉的文化现象的接受上。对各种文化间的差异我们应该对它表示出理解和宽容,而不是随意的评论(Huneke/Steinig,2010:89)。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也应该被列为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智力能力(Intelligente Fahigkeiten):智力能力包括比如记忆能力、思考能力、联想能力、观察能力、感觉能力、分类能力等。学习外语建立在以上这些能力之上,同时这些也是它的目的之一。

学习能力(Lernkompetenz):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法研究和教材编写上都被广泛讨论。它包括学习技巧、学习策略、转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经验的评判能力以及合理、准确运用学习经验的能力等。

学习过程(Progression des Lerninhalts):学习内容的过程安排应该是在语言学(比如:语法、词汇、语篇)和情景(比如主题、情景、角色、意图、语言手段)共同决定下,并且不断地进行螺旋上升的复习。

任务练习类型(Aufgabentypologie):任务练习在上世纪80年代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练习类型(u bungstypologie)的发展。在Fremdsprache Deutsch (1/1994)中对任务和练习的区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外语教学中,任务练习被理解为一个整体的工作任务,它强调的是发现式的读、听,并以口头或笔头的表达形式作为发现式学习的结果(Daiyingjie,1994:18)。Haussermann和Piepho在Aufgaben-Handbuch里也对这两者进行了区别。Piepho认为,任务练习类型和练习类型之间的区别不是固定的。概括起来说,练习比较拘束,而任务练习则具有开放性,释放性(Haussermann/Piepho,1996:17)。

写作(Textverfassen):在写作练习中重要的是掌握目的语的语篇特征,而本国的语篇特征只被看成外语写作的基础。同时,还要对两者的不同加以区分,相互补充。写作作为一个复杂的任务练习应该按一定的过程、阶段来练习。同时对于语篇和语篇类型的知识也不能忽视。

语法(Grammatik):在语法教授方面应注意根据交际实用的要求对语法现象加以选择。就是说,在交际中常用的语法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且语法知识也应该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教授,并且和主题、情景、意图联系在一起。

2.方法论方面

以行动为指导的课堂(handlungsorientiert):以行动为目标的课堂应能调动起学习者的各个器官(眼、耳、嘴等)。在互动的课堂上学生应该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不仅要积极练习,还要对自己的学习主动的安排、评价。

强调解决任务的能力(aufgabenorientiert):外语课堂同时也应是适应与任务练习要求的。学习者要能确定任务的意图、内容和条件,并且能独立地解决任务,适时运用学习技巧和策略,对任务内容进行主题分类,清楚认识交谈对象的意图并进行评价等。

尊重多种学习类型(verschiedene Lerntypen):每个人的学习习惯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就产生了多种学习类型。所以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区别处理,考虑到各个学习类型的不同,同时提供相应的帮助。

注重学习过程(prozessorientiert):外语学习的课堂应该是注重过程的,而不应该只注重结果。对于目的语中特殊难点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强调独立与合作(aktives Denken und kooperatives,selbststa ndiges Lernen):应该提倡主动的思考与合作的、独立的学习。学习方法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学习者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他们也应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一个组织者。

培养跨文化认知能力(kognitiver und interkultureller Prozess):外语课堂是认知的、跨文化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者的要求就是宽容的认识、接受外来事物。教学者应该给学习者指明问题所在,另外他们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习者身上。

有阶段性的练习设计(phasenhaft):练习应是按阶段安排,其中实用阶段是重点。练习应是形象的、有趣的,并且适时使用各种媒体。

不同练习组织形式(Arbeitsformen):不同的练习组织形式应该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对象安排。两人练习,小组练习还有其他形式的合作练习应该优先推出。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教学法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制订出反映现代外语教学特点的教材评估与分析的标准。当然,在制订评估标准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抛开各自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准确地对教材进行描述。

参考文献

[1]Dai,Yingjie,Losen von Aufgaberdmpluse fur den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a[J].In:Frerndsprache Deutsch 1/1994:18-20.

[2]Engel/Krumm/Wierlacher/Ortmann.Mannheimer Gutaehten zu Lehrwerke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M].Groos 1979.

[3]H a ussermann,Ulrich/Piepho,Hans—Eberhard.AufgabenHandbuch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Abriβeiner Aufgabenund ubungstypologie[M].Munchen:iucdicium 1996.

[4]Huneke,Hans-Werner/Steinig,Wolfgang.Deutsch als Fremdsprache.Eine Einfuhrung[M].Erich Schmidt Verlag 2010.

[5]Kast,Bernd/Neuner,Gerhardt.Zur Analyse,Begutachtung und Entwicklung von Lehrwerken fur den fremdsprachhchen Deutschunterricht[M].Langenscheidt,1994.

[6]Ni,Jenfu.Germanistik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0].In:IDVRundbrief,1995:18-41.

[7]黄克琴.德语综合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梁敏,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一、德语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与传统的多种媒体简单组合是完全不同的, 它通过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方法, 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系统当中。由于其具有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的动态表现形式, 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1、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 德语教学工作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并且让教学内容、形式、理念与手段都与时俱进地发展。德语教学工作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就难以提高整个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通过将生动、直观、多样化、丰富的信息融入到教学当中, 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让教学模式保持良好的先进性。

2、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是任何学科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德语学习的兴趣培养, 不仅要依靠学生的原始选择德语课程的动力, 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断的培养。在持续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将传统教学中死板、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播, 通过影音、视频、动画等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 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良好的激发, 进而让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

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通过对于人类记忆的研究实践表明, 在进行记忆的过程中, 视觉和听觉上记忆的内容占整个记忆内容中很大的一部分, 并且如果有足够的交流机会, 则记忆的效果会更上一层楼。在当前德语教学工作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多媒体技术其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形式相对较多, 并且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着良好的适应性, 可以根据不同章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形式来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学习中,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并且自身的创造与探索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满足, 在开放性的课堂学习环境中, 获得更好地德语学习效果。

4、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更好地将实现我国教育部门在2010年所办法的相关德语教学要求, 更好地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让学生拥有合格的德语交际能力。虽然现阶段, 教师已经就德语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 并且优化了各种语法、听力的教学方法和过程。但是, 针对于教学资源方面的限制, 整体教学效果依然存在着很多欠缺。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德语教学中, 可以更好地就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通过影音、图文等素材的运用, 全方位地对德语知识、环境以及文化内涵展现在学生的勉强, 通过营造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获得锻炼的机会,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

5、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 德语教学中, 很多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 仅仅靠单一的录音播放与传统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内容不够丰富, 并且难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 学生的学习范围受到较为严重的限制, 学习效果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 通过多影音、文字、图像等多媒体课件的调用, 可以更好地对课堂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与此同时,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将一些课外信息引入到课堂当中,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语背后的内涵, 感受德语的文化氛围, 提高整体德语的学习掌握效果。

二、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

1、课件方面。课件教学是德语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 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求的课件, 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很多德语教师其本身大多都不具有专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并且对于课件设计的相关软件操作能力都存在很大的缺失。与此同时, 德语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 其课件制作的效果也就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由于制作水平的不足, 造成了课件设计过于简单或者花哨, 课件内容不够充实和丰富, 并且其内容也没有经过有效地处理和编辑, 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符合教学规律。不合理的课件形式, 难以达到多媒体教学工作开展的真正目的。

针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自身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 并且积极地参与专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一个重要的专业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于课件制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构想探讨, 更好地提高多对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另外, 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 并且结合相关教学理论需求, 合理地对课件内容进行调整, 保证课件具有良好的教学能效, 真正地为德语教学进行服务。

2、多媒体信息量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增加课堂教学中信息量, 并且通过直观的展示来减少了德语教师的讲解压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不可避免地会对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加快,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密度。如果教学过程中过快, 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出现脱节, 对于所学知识囫囵吞枣地接受, 缺乏足够的思考和理解消化的时间。与此同时, 过快的教学节奏, 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加, 不利于提高整体德语的学习效果。对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控制能力, 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 要加强课前教学准备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学习需求进行了解, 在课堂进行合理的教学信息量安排, 避免过多的信息量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也避免信息量过少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针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信息量的设计要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与目标得到完成的基础上, 给予学生一定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在上课之间,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一些难点提前发给絮儿, 让学生进行提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予以重视, 并且对后续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调整。

3、掌握好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限度。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被逐渐认识到的今天,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的现象, 认为只有多利用、全程利用多媒体技术, 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节奏和需求。教师由以往教学中课堂主导者变成了课件播放者, 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长久以往, 教师的教学能力会逐渐退化, 并且学生的学习思考由于缺乏有效地引导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要尽量避免过多或者过少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者的位置, 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 对课堂教学气氛进行活跃,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多媒体的运用上, 也要避免给予学生造成过多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压力, 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疲劳。教师在多媒体课件播放的过程中, 要结合自身的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 进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水平。

总而言之, 德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对于当前德语教学中的不足和局限进行了突破, 大幅度地提高了德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在现代德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教师的重要选择, 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 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探索研究, 进而更好地提高德语教学的成效。

摘要:针对于传统德语教学中的一系列限制和不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帮助了德语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了整个德语教学的效果与整体质量。

关键词:德语多媒体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德语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德语,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H3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在交际教学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完成交际任务为主要活动和目的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它强调外语学习者在互相合作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它“从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外语教师的好评。是当今外语界提倡的教学方法。将任务型教学法引入德语听力课堂,可以改变德语听力教学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为德语听力课堂带来活力。

1. 任务型教学的产生背景

“任务型教学”的概念最早是由 Vygotsky 在1962年出版的《思維和语言(Thought and Language)》一书中提出(刘延,2007)。他认为,通过学生在课堂共同完成“任务”,能推动语言学习的社会性和互动性,对学习效果有积极作用。上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 Prabhu 设计并主持了一项为期五年的语言教学改革实验(Bangalore Project)。该实验的特点是强调“做中学”,认为语言学习应该抛弃专家对语言形式的刻意归纳,而以一系列待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为主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关注意义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内化语法规则。虽然 Prabhu 的理念并未获得太多认可,却成功地引起了更多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的关注,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研究者们在任务型教学法的许多核心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任务教学法才逐渐形成体系,开始被广泛应用与外语教学中。

2. 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2.1 任务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顾名思义是以任务为课堂活动核心而组织起来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要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对任务的定义。许多研究者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任务做出界定,丰玉芳和唐晓岩(2004)对此作了列表总结,其中 Nunan, Willis 和 Skehan对任务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

Nunan 认为“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Willis 认为“任务指的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具体某一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Skehan 认为“任务是与真实世界有某种意义联系的一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意义是主要的,并把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同时根据任务的结果来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

可以看出, Nunan 的定义强调了对目的语的使用和对语意重视,体现了交际教学法的特征;Willis 则强调了任务的目的性;Skehan 更看重任务要体现真实交际这一要求。

综合语言学家们的意见,可以说,一项课堂活动需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称其为任务:1)有明确的交际目的,提出了具体问题,并要求学生在交际中解决问题;2)关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的语言能力和互动能力,不关注语言形式的对错与否;3)符合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4)以任务是否完成为评价标准。3. 任务型教学设计

任务型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来说,就是对任务的设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夏纪梅,1998 引自Richards 1994 :39):1)反应原则。要考虑到实施任务需具备的知识、技能;2)交际原则。要考虑实施任务过程中的交际合作;3)复杂原则。任务要有难度,有一定的复杂性。方文礼(2003)强调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让学生焦虑,太简单让学生失去兴趣。

除此之外,刘延(2007)认为,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任务的真实性(具有实际意义)、多样性(类型和题材丰富)和完整性(包括任务前的准备,任务实施与引导和任务后的反思三个环节 )

3. 德语听力教学实例

下面,以教材《德语初级听力(Deutsches H?rvest?ndnis für Anf?nger)》(江楠生等编著,2009)第六课为案列,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德语听力课堂的具体应用。

这是一本专门针对德语初学者的听力入门教材,适合德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使用。书中每课都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共四到五篇听力课文,其中三篇课文篇幅都很短,一到两篇稍长。每篇课文都配有针对性练习题,题型一般是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除此之外,每课后还附有综合练习题,供学生对听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进行巩固练习,也设计了交际任务。每课前面都有生词表和复杂句子/词组的讲解。

第六课的主题是租房。教师课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四到五人。正式上课后,首先针对本课主题提出第一个任务:

任务一:你想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跟小组成员分享你的梦想之屋。记下关键词。

任务分析:这是引入阶段,目的是将本课主题与学生感兴趣的事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关注和热情,激发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引导学生复习与居住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任务一设计时间是五分钟左右。完成后开始听力课文一和听力课文二的处理。课文一共六个句子,要求听后将它们按主题归类,备选主题有“关于房租”、“关于房子整体”、“关于房子面积大小”和“关于找房”。课文二共五句话,要求听后选择正确的理解。第一句话关于浴室,第二句话关于房租是否昂贵,第三句话关于房间光线是否好,第四句话是说房子是否位于安静的位置,最后一句话关于交通是否便利。课文二处理好之后提出第二个任务:

任务二:关于你的梦想之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尝试从课文一和课文二关于房屋的语句中获得灵感,补充或修正信息,在小组里将你的梦想之屋描述得更详细,并记下关键词。

任務分析:任务二是任务一的延续,关于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主要目的是将学生通过听觉输入唤起的或者新学到的表达方式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促进了知识的理解内化,避免了听完做完题立刻就忘的情形。

任务二的设计时间是三分钟左右。完成后开始听力课文三、四、五。

课文五处理完之后提出任务三。

任务三:租一间梦想之屋。小组讨论,综合考虑每个成员的意见,描绘一个小组共同的梦想之屋,并仿照课后综合练习里的例子,将它写进出租/求租广告里去。把求租广告和出租广告贴出来,看看谁的房子最符合你的要求,看最后谁能成功租下梦想之屋。

任务分析:任务三开始前教师将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为两部分,比如坐在教室左半边的三个小组是左部分,坐在右半边的三个(或两个)小组是右部分。要求左边的三个小组写出租广告,右边的三个小组写求租广告。最后左右部分各选代表模拟租房场景即兴表演。这个任务锻炼了学生通过讨论、协商和取舍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综合锻炼了学生在租房这一场景下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

4. 反思

经过半个学期(9周)课堂实践,任务型教学在德语听力课上的应用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反响热烈,课堂氛围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短、样本少,教学方式改变是否有效带来对学生听力能力的提升难以下定论。只能提供一点实践后的反思抛砖引玉:

首先是关于适用性的问题。本次课堂实践的对象是大学德语专业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不同于英语的普及,德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上大学后才接触到的一门语言,大一下学期的学生还算是德语初学者,听、说、读、写的水平都较低。要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还是有比较困难的。所以任务型教学是否适用初学者,或者说有什么办法让任务型教学更适合初学者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是关于课堂掌控力的问题。任务型教学法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改变了过去课堂沉闷的气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活跃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掌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实施任务阶段教师要履行好引导监督的职责,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要清楚知道学生在干什么,不冷眼旁观。

最后是关于任务的设计问题。设计任务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交际目的、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任务的可操作性、时间因素等等。把握不好,任务很可能流于形式,致使宝贵的课堂时间被浪费。任务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关于任务的难易度,Brown等(引述自方文礼,2003)将任务分为三类,静态任务、动态任务和抽象任务,认为这三类任务的难度程递增趋势。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静态或是动态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抽象任务。

5. 总结

任务型教学法提倡把语言教学放在交际环境中,以完成具体任务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有利于推动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内涵,更要在教学中扮演好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应该不断充实提升自己才能充分适应要求。任务型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Nunan, D.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Language Curriculum[J]. TESOL Quarterly, 1991( 2): 279-295.

方文礼. 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9):17-20.

刘延. 试论“任务型”教学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1): 92-94.

高级德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 篇12

一、高级德语阅读课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对于文章难度的增加所产生的恐惧心理。

高级德语阅读课文的难度相对于德语学习基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方面是阅读课文体裁丰富多样, 尤其是一些文学性文章和科学小文章内容上有一定难度,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 无法从文章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 只能注意逐字逐句地理解句子意思, 将课文体裁与课文内容分离;另外一方面是阅读课文陌生单词较多, 课文语言上难度的增加, 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产生恐惧心理, 习惯对于陌生单词直接查字典, 而无法练习从上下文中去理解单词含义, 阅读整体性被打断, 学生也形成了对于字典的依赖心理, 养成遇到陌生单词就要查字典的习惯, 阅读能力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 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陌生词语也只是查过就忘。

2. 教师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课文字句的解释。

由于阅读课文语言难度的增加, 教师在课堂上习惯将重点放在课文字句的理解上, 挑出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来给学生解释, 或者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来理解课文内容, 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 再让学生来做课后习题, 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由于盲目无目的, 忽略了课文内容整体的连贯性以及阅读课文体裁的丰富性, 即使文章读完也难以掌握文章整体, 课后完成习题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无法掌握各种体裁阅读课文的特征, 无法更好地锻炼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二、高级德语阅读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大三阶段高级德语阅读教材主要是使用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德语阅读教程》 (3-4册) , 内容主要是按照文章形式与体裁分类编排。目的在于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来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分析,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 还可以对不同文体体裁有一定的掌握, 增加文化积累。

以《德语阅读教程3》为例, 本册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分为了十六个单元, 主要选用了各种实用性和科普性文章, 诸如“演讲”、“作者肖像”、“散文”、“采访”等。其中每个单元主要包括文章体裁介绍, 正课文两篇, 副课文一篇;而第四和第八个单元是“阅读技巧与训练”专栏, 教师可以借此专栏给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技巧,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下面就以《德语阅读教程3》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Die chinesischen Schuhe》为例, 来探讨高级德语阅读的课程设计。

1. 课文体裁了解。

阅读教程在每个单元开始都有某个体裁的解释。在开始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体裁解释, 了解该体裁的主要定义, 特点等。例如第七单元的体裁是“采访”, 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如“Was ist ein Interview”, “Was ist das Ziel des Interviews”, “Die Formen des Interviews”以及“Was sind die Merkmale des Interviews”, (什么是采访, 采访的目标是什么, 采访的形式以及采访这个体裁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体裁解释时可以针对问题, 有目的性地找到答案, 加强对于该体裁的认识, 更好地了解“采访”这个体裁的特点。

2. 阅读文章的掌握。

a.教师在文章的阅读理解开始之前, 可以让学生先看文章的标题, 然后让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对该标题进行联想, 帮助进行后续教学的展开。例如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Die chinesischen Schuhe》,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Was assoziieren Sie mit derüberschrift?Die chinesischen Schuhe?” (对于“中国鞋子”这个标题您联想到什么) , 让学生自行发言, 对“Die chinesischen Schuhe”这个主题进行联想。

b.阅读的第一步先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并找出与该单元文章体裁相对应的一些体裁形式、语言或者内容上的特点, 将体裁与具体文章对应起来, 加深学生对于每单元所学体裁的掌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Die chinesischen Schuhe》, 回答问题“Zu welcher Form würden Sie dieses Interview rechnen” (这个采访属于什么体裁) 和“In welchem Sprachstil ist dieses Interview gehalten” (这个采访的语言风格是怎么样的) , 学生可以将文章与“采访”这一体裁的形式和语言特点具体对应起来, 能够更好地掌握该体裁。

c.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些与课文内容或者作者所表达观点相关的问题来阅读文章, 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样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文章, 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任务, 适当地再结合自己设计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来阅读。同时根据问题难易和问题数目,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 解决问题。比如《Die chinesischen Schuhe》这篇文章的课后习题中已经有对应课文内容理解的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来共同解决以下问题:“Wie hat Tamara Wyss ihren Film von einer ersten Idee bis zu einem fertigen Dokumentarfilm entwickelt?Suchen Sie aus dem Interview die Informationen zu den verschiedenen Entwicklungsstadien”, “Mit Welchem Chinabild ist Tamara Wyss nach China gereist und wie hat sich ihr Bild im Laufe der Reise ver?ndert”, “Suchen Sie einige Erfahrungen, die Tamara Wyss auf ihrer Reise in China gemacht”以及“Was sagt Tamara Wyssüber die Situation von Frauen in Deutschland und in China aus der Generation ihrer Gro?mutter”。这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同时安排学生分组来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互相讨论, 避免因为课文难度和任务难度而产生恐惧心理。

d.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大意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 教师可以挑出文章当中一些重难点的单词词组来请学生解释, 学生在已经掌握文章大意之后, 有些有难度的词句已经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词句的意思 (im Kontext verstehen) , 也可以克服遇到陌生单词就查字典的依赖心理。另外在解决文章重难点词句时,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对于课文当中的词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句子, 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自己主导的角色,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先让其他同学尝试来解释, 教师最后总结,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克服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角色。

e.最后请学生根据第三步中的“带着问题阅读理解课文大意”, 在文章中找出关键词, 尝试着分组将文章概述整理出来。可以根据文章长短, 安排学生是分组对某几段来进行概述还是对整篇文章来进行概述。锻炼学生处理阅读文章时连点成线的能力。

3. 课后任务。

仅仅依靠阅读课上几篇文章的阅读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够的, 教师需要在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养成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比如在学完《Die chinesischen Schuhe》这篇文章之后, 可以请学生课后阅读与“Das Chinabild in Deutschland”或者“Die Situation von Frauen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 heutzutage”相关主题的文章, 更好地了解该主题, 扩大阅读量以及丰富相关背景知识。

三、总结

针对高级德语阅读课学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以教材《高级德语阅读教程3》中的一篇文章探讨了在高级德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在于随着阅读文章难度的增加, 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技巧。同时教师要根据阅读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 注意对于课堂教学任务安排的调整。比如第九单元的体裁是“产品使用说明”, 该体裁内容较简单, 更多的是注重“使用说明”的实用性, 教师可以请学生分组将该单元的文章翻译成中文, 为日后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相关任务打下基础。同时第四和第十二单元介绍的是“阅读训练与技巧专栏”, 教师要注意在学习该单元时, 将所学技巧与课文文章相结合。比如第十二单元介绍的是阅读学术文章的“五步法”技巧, 教师可以将五个步骤具体运用在第十二单元以及后面相关学术文章的阅读理解中, 锻炼学生处理有一定难度的学术文章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 不同难度, 选择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处理文章, 提高阅读信心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俐.Irina Rakowsky:德语阅读教程3[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赵国伟.浅谈德语阅读教学模式[J].科教导刊, 2012, (10) .

上一篇:藏书结构下一篇:生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