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学习

2024-06-28

德语学习(精选12篇)

德语学习 篇1

掌握两门甚至三门外语技能, 不但是高薪职位的敲门砖, 也是锦绣前程的铺路石, 因此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对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显而易见的, 更不用说英语专业的人士了。上大学时, 二外我选择了德语, 当时只学了点皮毛。如今, 又走上了考研路, 所以又“重操旧业”, 拿起了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学德语》。经过了一年的学习, 感触颇深, 得到了很多德语学习的启迪。几天前, 听了几首德语歌曲, 那曲调让人心旷神怡, 也看了一部德文电影, 那德语声音让人禁不住充满了许多向往, 现想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共享我的心得——对比式学习法。

我们知道语言都是由词汇在语法的指导下起作用的。所以, 德语也不例外。德语名词有阳、阴和中性之分, 有单复数之分, 每个名词又有四个格, 而这些区分又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去遵循, 必须一个一个的记忆。德语动词有弱变化和强变化之分, 这种变化又有各自的变化形态。那么初学者怎么学呢?

1.第一遍, 要根据自己学习德语的目的, 选择一本或两本合适的德语书。这时就要有一个整体思维, 即在一定的时间内 (假如三个月或五个月不等) 将其学习完。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也不可能彻底的学会该书的所有内容, 只能最大程度的学会, 万一有不懂的东西可以将它先放在一边, 当时搞不懂的, 可能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然理解。例如:当时我学到了否定词“kein”, 知道kein”只用于否定名词这一点, 当然这是很浅显的掌握, 可是后来又学习到了“nicht”, 这时, 一下恍然大悟, 经过对比, 很容易掌握了这两个单词之异同, 而且掌握的更深刻, 更牢固。还有各种时态, 像现在时, 完成时, 过去时, 将来时等以及它们被动语态的学习, 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 不但学的快而且牢。这里其实就是我要说的一个学习方法, 即对比式。另外, 各种从句之间的异同, 支配第三格的介词和第四格的介词的记忆, 形容词的弱变化、混合变化和强变化的学习, 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德语的人, 往往都是有英语基础的, 而英语和德语有属同一语系, 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都是学习德语的良好助手。这样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获得与其他语言对比的基础, 通过对比, 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来为德语学习服务。例如:德语中也有不定式, 不定式有现在时和完成时之分, 而它们又包括简单不定式和扩展不定式。对于这些, 完全可以利用对英语不定式的理解来理解德语不定式。倘若要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必须有个整体思维, 否则, 其中的各个成分变化就难以把握。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后, 就可以进行专题式的学习了, 如单纯的学习基础语法, 单纯的记忆单词。所以, 德语学习之初, 好多人会感受到德语太复杂了, 但是一旦能够坚持学习完一本书之后, 就会得到个整体概念, 会突然发觉, 原来在迷茫的尽头, 是一个多么明朗的世界。

2.第二遍, 也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次的要求要比第一次高了, 无论是语法还是单词, 都要求更精细, 更准确的记忆, 但这时候已经拥有了对比学习方法的基础, 达到这个目的就容易多了。

2.1语法是语言的框架。对于初学者来说, 语法就是铁的规则。经常有人说, “语法并不重要, 你看, 小孩子从来不学语法, 而他们照样听的明白, 说得清楚自然。”于是他们忽略了语法学习。其实, 那是对母语的自然习得, 是在母语环境下的学习, 而我们学习德语时, 已经长大成人, 并且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啊!试想, 如果拥有10000德语单词, 但对语法一无所知, 你能否清楚、准确而又自然地表达思想呢?拥有那么多单词还不是徒劳啊。当然, 我说的语法学习是对基本语法的学习, 不要求多么高深的语法。所以, 基本语法是必须掌握的, 要一点一滴, 精准的掌握它。要理解, 要记忆, 要背诵。然后要通过阅读该课的课文来熟悉它。一般初级德语书都是一课讲解一个到两个语法点, 对这些语法中的例子要求熟读, 最好能背诵。其实,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 我们说的语感都来自阅读和背诵。例如:现在时有五种用法, 可通过背诵并对比五个句子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1) Li Ping lernt gerade Deutsch.李平正在学习德语。 (表示目前发生的行为或存在状态) (2) Sie warten schon eine Stunde.他们已经等了一个小时。 (表示从过去延续至今的行为和状态) (3) Abends gehen wir gern spazieren.我们喜欢晚上散步。 (表示习惯行为) (4) Morgen beginnt unser Studium.我们明天开始大学学习。 (表示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出现的状态) (5) Deutschland liegt in Mitteleuropa.德国位于中欧。 (表示不受时间限制、普遍有效的叙述内容) 。这样不但学习了语法而且积累了词汇, 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同时培养了德语语感, 可谓“一箭四雕”, 何乐而不为呢!仅此一例, 足以明理, 不再赘述!当然, 每课后的练习题, 也是学习语法的好帮手。对于学习, 只要善于总结, 你就会发现, 德语中动词始终位于第二位。还会发现德语组句时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很灵活, 但在各个部分内部, 位置谁先, 谁后, 谁中间却又比较固定。善于对比就会发现, 德语名词以-ig, -ling, -ist, -ant, -ismus结尾, 总是阳性;以-chen, -lein, -ment, -um结尾, 总是中性;以-heit, -keit, -ei, -schaft, -in, -ie, -?t, -ik, -enz结尾, 总是阴性。我想说的是, 基础语法是, 而且也只能是德语入门的好工具。

2.2词汇是语言的血液, 没有人会怀疑大词汇量对语言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这一点在我们做阅读时感觉尤为明显。有一种说法是:记忆1000单词是一种语言入门学习的下限。

德语单词的大约三分之一与英语单词相近或相似, 甚至有些单词和英语的写法一模一样。可用对比法记忆。如:das Seminar (讨论课) , finden (认为, 找到) , die Mathematik (数学) , das Semester (学期) , der Winter (冬天) 等。很多英语当中以“c”开头的单词, 在德语中都转变为以“k”开头, 意思和用法几乎完全一样。德语中有很多以“-ieren”结尾的动词。词的构造也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总有一定的相互关系。通过总结和对比, 就会发现德语复数构成大概有这么八种方式: (1) 变音加“er”, 如:der Mann复数为die Mnner (2) 变音加“e”, 如:der Ball复数为die Blle (3) 直接加“er”, 如:das Lied复数die Lieder (4) 直接加“e”, 如:der Abend复数为die Abende (5) 只变音, 如:der Landen复数die Lnden (6) 单复数一样, 如:der Koffer复数die Koffer, 其实以“er”结尾的阳性名词, 单复数往往一致。 (7) 加“en”, 如:das Bett复数die Betten (8) 加“s”, 如:die Uni复数die Unis。德语单词中双写字母以“ll”, “mm”, “nn”居多。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阅读当中背单词, 当你的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的时候, 就可以开始这种方法了。例如, 每课的课文, Text A一定是要精读的, 要“研究”的, Text B就可以泛读了。这就是“单词的重现”, 它对记忆很有帮助。

有说法是:学好德语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动词, 其次是介词。因为动词的变形、在句子中的位置, 决定着整个句子的含义, 时态, 语态等。

总之, 学习德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对比式只是其中一种, 如果英语基础更好, 那么学习起德语来就更容易。

德语学习 篇2

高一(12)班 谭添尹

想来,接触德语也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只是,每周仅仅的一节德语课,让我对德语这门学科依旧是懵懵懂懂。

惭愧的说,现在能张口就说出的德语还真是少的可怜。“Mein Name ist Tan Tianyin.”也要回忆半天才能说出来。相较而言,似乎“Ich liebe dich”记得更牢一些。

德语给我的感觉,用一个字描绘,那就是:难。两个字,则是:严谨。德语的语法结构十分复杂繁琐。有阴性、阳性、中性之分。而且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的变化形式与英文有着很大的区别,常常一个单词,有许许多多的变化形式要去背。这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并且,不同的人称,所搭配的动词、甚至是名词都不同。这一点,让我每每上德语课都是云里雾里。更有趣的是,德语的句子在表达时,只要求谓语动词在第二位,其他的都可以随意排列,这样看来,像我这样经常没有耐心把句子读完整的人应该会闹出不少笑话吧。看来,学习德语也可以让我锻炼培养自己的耐心。

但是,从这样繁琐的德语中也让我看到了严谨的德国人,严谨的德国文化。它的那些规则不可以随意去变更。这点让我不由想到了中文中,随意更改一个标点符号就可以使一个句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德语中,似乎还没有如此有趣的断句练习吧。

至于德语最基础的小舌音,每天含水也只能是以被呛到收场,终究还是没有什么练习成果。但说实话,也挺享受这一练习过程。

德语学习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7-01

一、自主学习

高中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围绕师生确定的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只能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尽快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改革之一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受之支配的,所以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就是其中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是一种需要,从而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

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之前,让学生上网查找和了解“宇宙的奥秘”,让学生通过电脑上的动画,去了解浩瀚的宇宙、去了解星体是如何运行的;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我们就是浩瀚宇宙的一颗尘埃,我们也在随地球围绕太阳高速运转,速率竟然是30km/s;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近在咫尺却又如此的陌生;让学生猛然醒悟,原来我们就生活在如此玄妙的宇宙之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弄懂自己生活的空间;让学生从心底的最深处发出呐喊“在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浩瀚宇宙中我要努力去探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局面,改善了枯燥烦闷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合作动机。合作的形式应为学习内容服务,服从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课堂教学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教师要对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的确定要合适,要讨论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众所周知,现今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注重探究性、实效性、合作性,注重师生互动。而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

教师应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我们注意到,在有的课堂上,也采用了小组学习,而且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情绪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或者是教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反而使教学时间不够,无法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始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成果交流要注重平等的合作互动,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成功的合作学习,必然是一个研究成果交流共享的过程。成果包括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合作互动与共享成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每个个体处于“共同体”中,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上的共生。

三、探究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

这项课程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该项改革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德语学习动机激发 篇4

一、德语学习动机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发现,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较为明确, 二年级的学生部分已经丧失了学习德语的热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可能就是, 学生从最开始学习德语的时候, 就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德语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了然于心, 并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德语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可以是毕业后的德国留学, 或者去德国企业实习。只有树立了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 才能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1. 德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 他们以学习行为为中介。两者的关系是学习动机强, 学习积极性高, 学习行为好, 则学习效果好;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行为不好, 则学习效果不好;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行为好, 则学习效果也好。因此,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 要想使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 关键在于: 首先先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 是他们获得德语学习上的成就感。其次要帮助学生把德语基础知识, 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基本功做牢固, 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德语学习上的成感。

3.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设置合适的教学场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给德国旅游局、德国驻华大使馆、德国歌德学院等热衷德语推广或德国文化机构推广的单位写邮件, 询问有关德语学习或德国旅游的信息, 一般情况学生会收到这些官方机构邮寄过来的材料, 这会让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浏览德语网站, 一定不要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去看难懂的新闻类网站, 能引导的网站可以是一些购物或者儿童游戏网站, 这样能够容易上手。

二、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激发德语学习动机

( 一) 情景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结合德语教学的特点, 有几种行之有效的情景教学方法仅供参考: 角色扮演教学法、视频通话模拟教学法、模拟导游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 顾名思义, 就是让学生先熟读一些德国话剧当中的部分章节, 然后进入角色, 来表演并进行德语对话, 这样生动的形式必能激发学生的德语学习动机。视频通话模拟教学法是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法, 是我在多年的德语教学当中独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步骤为, 首先让学生跟生活在德国的一个德国家庭写邮件联系, 这个家庭可以是德语教师的朋友或者经过朋友所推荐, 往往大部分高校的德语教师都有过留学经历, 所以还是相对容易找到愿意提供协助的德国家庭。在预约好了跟家庭的视频后, 学生应该准备所要提问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跟德国生活, 或德语学习有关, 不一定要非常难得句子, 贴近生活就可以, 这样的过程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模拟导游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扮演或模拟导游接待游客, 是一种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技能掌握程度的互动教学法。模拟导游教学法以它灵活有趣的形式既能激发学习动机, 也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德语教学当中应该加大这类活动的课时。

( 二) 从德语学习动机入手, 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行为可源于内部动机, 也可源于外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 不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是受到外部情境支配而不得不学习, 由于外部动机不是出自学习者本身的兴趣, 因而, 一旦外部因素取消, 学习者很可能放弃学习。所以仅靠外部动机来维持学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教师必须以内部动机为主并结合一定的外部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德语的兴趣, 有下面几点建议:

1. 设立各种场景,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德语。除了课堂教学外, 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语口语角活动, 在活动当中, 教师可将课文的主题与学生实际结合,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即即兴演说, 让学生每周的固定时间, 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口语角活动, 或者自发组织的口语角活动。口语角形式应该多样, 可以播放德语原声电影, 来让学生经行配音, 也可以让学生模拟德国政治家演讲。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 同时能够从文化角度, 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教师应该在德语课堂当中适当的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生动,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 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感性材料, 如在一些教学软件中, 教学场景被设计成了悬拟类游戏, 学生必须凭借德语知识才能通关。而对有趣的练习, 学生思维敏捷, 精神集中,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了德语

3. 让学生成为主体, 翻转课堂

在德语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多的知识的引导者。翻转课堂译自 “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 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堂内的宝贵时间, 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 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 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 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 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结合德语教学语法难学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就某个语法点经行备课, 让学生分组进行语法讲解大赛, 最后给予获胜者一定的奖励, 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德语主体。

德语学习范文 篇5

一.词汇:词汇是语言的血液,没有人会怀疑大词汇量对语言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这一点在我们做阅读时感觉最为明显。有一种说法是:要想进行简单的对话,词汇量的下限为1000,要想基本看懂德国一般的报纸杂志,词汇量下限为5000。于是很多中国学生狂背词汇,又有很多人反对干背单词。

那么到底要不要背单词,要背多少词汇?我想先说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很迷恋于背单词,他曾经把德语单词背得象字典一样,以至于上课时老师偶而忘词了还得向他请教。然而他的德语水平很一般(尽管最终也过了DSH),而且只要有一段时间不去复习那些背过的单词,单词很快就会遗忘。

这个例子说明干背单词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很多单词不常用,背得再熟不用也会忘。不过话又说回来,单词到底还是要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失去血液。既然单词被遗忘是因为不常用,那么我们只需要背那些最常用的单词就行了。另外,常用的单词毫无疑问也是重要的单词,所以必须得背。我估计,这些所谓的最常用单词大约有2000—3000个。这个词汇量记忆任务应当在初级水平----最晚在中级1之前解决。那么怎样判断哪些单词是最常用单词呢?没有标准!你可以根据它的出现频率高低或者用你自己的直觉去判断,或者干脆买本常用词汇手册。

当然,随着你水平的提高,这些最常用单词数量应该是不断扩大的。

那么,怎样背单词?对不同的单词应当用不同方法记忆:

1.出现在阅读理解里的单词(这些单词通常比较难,很书面化):背时只需要混个眼熟,知道中文意思即可,不需要会读会写----最主要是你在做阅读理解时能知道它的意思就行了。

2.口语中的单词:知道意思,能准确说出,会不会写不重要------最主要是你跟别人交流时能把它说出来。背时尽可能开口,准确的读背。

3.听力中的单词:要能反应出它的意思,最好能写出来--------这里关键的是要能反应出它的意思,背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录音,反复的听熟。

4.写作中的单词:除了要能正确拼写出来外,它的性数格要清楚,还要知道怎么用,背时最好在句子中记忆。

事实上,在上面四点中,哪些单词属于哪一点并不固定,你完全可以凭你的主观判断去决定对某个单词采取哪种记忆方法。我上面所说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为了提醒大家外语听说读写中对词汇掌握程度的要求。

关于单词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单词的重现对记忆很有帮助。一种不错的方法是,你可以去买一本“分类词汇手册”,接着你背某一特定的分类词汇,例如背和“健康”相关的一类词汇。背完这一类词汇后你尽可能的多做一些和“健康”相关的练习,比如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和健康相关的德文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时你会发现,很多你刚背过的单词在文章中出现了。你看的文章越多,背过的单词重现的次数和可能性就越大,这种重现对你的词汇记忆很有帮助。当然,你还可以在老师课堂上开始一个新的Thema前背熟相关的词汇,因为课堂上也很可能会重现你曾经背过的词汇,这样又再次加深了你的印象,而且你上起课来要比别人轻松一些。

事实上词汇量的积累不仅仅在“背”上,在你练习听力,阅读和写作时,你的词汇量也在悄悄的增加,尤其是阅读,它对词汇的巩固很有帮助。

二.语法。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在语法的条条框框中填入适当的单词就形成了语言。要想看懂复杂的语句,要想把话说的准,文章写的对,就得有扎实的语法功底。语法和单词都是学好语言的基础,两者是在初级时最需要打好的基本功。

但有人持另外一种轻视语法的观点,我说的是某些专家。他们反对背语法的条条框框,他们认为语言的表达---例如说话----应该靠语感。说话,应该是一种想说什么就能脱口而出的行为,说话时大脑里不应该先去分析这句话的语法,然后再说出来。也就是说,我们说话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而不是需要预先思考的逻辑思维。我们说汉语时完全靠的是语感,从来就不会预先考虑它的语法结构。学德语也应该是这样,你不需要知道某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你只需要知道这句话本来就是这么说,并且不断的把这句话说成习惯,养成自然。

听上去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观点至少对我行不通。事实上很多人也是这样。因为我们都不是小孩了,不能光靠模仿去学习语言,然后再形成只靠语感的语言习惯。我们已经变得复杂的大脑会影响我们对语言的单纯模仿。我认为我们必须好好学语法,尤其是在开始阶段。那学习语法的意义有哪些呢?首先,对于初学者,如果不去了解语法这个骨架,他们甚至学完了初级还不懂得造句,因为德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而我们的大脑一直受着已有汉语思维的左右,但是我们又不能用左右着我们的汉语语感去造德语句子。因此,我们只有先了解和掌握语法这个骨架才能明白,德语和汉语有哪些不同,德语的语序到底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对初学者涉入德语殿堂意义重大。其次,语法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强项,和其他学习德语的老外相比,我们简直就是语法天才。尽管考试时语法所占的分值不多,但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这块容易到手的瘦肉。所以说,语法必须得好好学。

另外,在刚开始时,如果我们学了语法,我们说话,造句,写文章就会常常去套语法,但这只是在开始阶段,只要我们说多了,写多了,熟练了,自然就有语感了,说话和写作就会转向语感而不是套语法了。我想说的是,语法是,而且也只能是德语入门的好工具。

当然,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在语法上花很多时间,我一向很反对一味的钻语法细节,钻牛角尖。和背单词一样,语法不常用的话也会忘,因此我们只要把那些最常

用的语法记熟和用熟就行了。例如,象虚拟式这些平时几乎都用不上的语法,你没必要天天都花时间去复习和巩固,因为虚拟式这样冷僻的语法甚至连德国人自己都不是很熟悉。不过它却是考试的重点,所以你有必要在考试前复习一下,再做些练习熟悉熟悉就好。那么哪些是常用的重要的语法呢?等你学德语时间长了你自然会知道,或者你可以现在就直接去问你的老师。

至于语法怎么学我想不用我多说。我想说的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德语语法确实比较让人郁闷,当你被语法弄得一头雾水时,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学习德语的天分,你要确信,只要硬着头皮学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事实上,这是所有过来人都有的感受。另外,和外教相比,咱们中国老师能把语法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所以,尽可能的在国内就把语法学好。还有,建议你用中文版的语法书,因为德文原版的语法书常常会让你变得更糊涂。最后,有的语法书说得很细,很全,你完全不需要全部都去学去记,知道些常用的用法就行了。

三.听力。听力是中国人的传统弱项,很多人在考DSH时都有会这么说:只要听力考好,一切都不成问题!既然听力是我们的弱项,而且在大多时候是我们是否能通过DSH的决定因素,那么,从初级开始,请你把最多的时间,最旺盛时的精力献给听力!

有人说,学习外语最先要打通的第一关是听力。听得懂是一切的开始。其次要打通的依顺为口语,阅读,最后才是写作。他们认为这样的顺序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这也许是对的。

下面我想讲讲做听力时常遇到的一些麻烦:

1.分心。很多人都会这样,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这可是考试的一大忌讳啊!你在平常练习听力时就应该彻底改掉分心这个恶习。事实上你应该把你的大脑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做听力时大脑要不停的运动,不停的去理解,去猜测。如果你的大脑因为听不太懂而懒惰下来,那分心也就跟着来了。分心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是文章太难,很多句子没听懂,逐渐的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分心,或者是文章太长了,注意力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对于这两种情况你可以选择难度适中的听力文章。对于太长的文章你可以把它分成几部分,不要一次性听完,每次听一部分,然后总结一下刚才听到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听。另外,边听边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心。还有,不要连续不断的听同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听第一,第二遍时注意力通常都比较集中,听第三遍以后就觉得乏味了,也开始分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听下去已经没什么意义,不如就此终止这篇文章,改天再回过头来听,免得养成分心的习惯和形成对听力的厌恶感。

1.回想。很多人常会有这样一种习惯,在老师念一篇听力文章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习惯于去回味和琢磨刚才听到的某句话或某个单词,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刚才那句话我差不多就听懂了,只要我再回味一下就能理解它的意思。或者刚才那个单词我以前背过,就只是一时忘了它的意思,只要回想一下就肯定就能想起。然而事实往往相反,回想通常是徒劳的。可怕的是,在你回想的时间里,你错过了老师念的许多内容。所以,请务必放弃回想!听力考的是瞬间的理解能力,如果你在那一瞬间没有理解的话,干脆就拉倒,别去回想,就当自己确实没理解。虽然有时回想一下或许就会理解了,但你往往不值得这么做。你的注意

力应该跟随着老师所念到的内容。如果不幸你已经养成了回想的恶习,那么建议你多做一些速度较快的泛听,所谓泛听就是你听文章时不需要记录细节,甚至不需要任何记录,同时你也不强求要听懂文章中的很多话,你只要总体上知道文章是讲什么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就行了,所以这是不需要回想的,错过了就让它错过吧。例如你可以听听广播,也许很多内容你都听不懂,但不要紧,你只要听懂其中的某些话,知道讲什么的就行了。因为广播语速较快,中间停顿少,你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回想,逐渐地,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改变你已经养成的回想的习惯。

如何学好德语/2

2.听记两难全。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困难。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记方式。

A.老师读第一遍时不记,第二遍时再做记录。当你边听边记时,你的大脑专注的是细节而不是总体。第一遍不记,你便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第二遍再去记录文章的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你已经总体上听了一遍,所以在你第二遍做记录前你心里就已经有个底了,知道了大概要记录哪些东西。即使你在关键的地方没听懂,或者没记下来,这也没关系,因为你已经知道了文章的整体思想和作者的观点,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凭借你对文章的印象去猜测,这种猜测往往八九不离十,虽然不一定能猜全,但答案的方向肯定不会错。

B.上面这种方法是大多老师所提倡的。不过我想,这对于听力水平高的同学值得提倡,但对于听力较差的学生或许就不那么凑效了。因为他们听完第一遍后根本没什么感觉,他们至少要听两遍才能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对于这样的同学,我建议,两遍都记。别去管文章总体讲什么,你的注意力要充分集中在关键部分和答案细节,如果两遍都记,那么你记下来的细节会更多,命中可能性会更大,完了最后正式答题时再去整理你的记录。

C.不论是第一遍还是第二遍,当你边听边记时,你大部分的精力应该紧跟老师念的内容,小部分精力用在记录。千万不要跟丢了,也就是说,你要时刻知道老师现在念的是第几题的范畴,如果跟丢了,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为这有可能会造成后面的记录出现错乱,也就是文不对题。

D.如果你的听力实在很差,几乎什么都没听懂,怎么办?就算是这样也不能跟丢,也就是说你至少要知道老师现在念到哪道题的范畴了,然后你听懂多少就记多少。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那些容易听懂的部分,或者变相重复几次的部分,也就是说,你能记下来的很可能就是答案所在。另外,注意老师的语调和语速,当老师念得慢或有所停顿或语气念得重时,毫无疑问,这就是答案所在,你不管听没听懂,多多少少都要记下几个单词来。还有,如果老师在念听力前发了单词表,或者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单词,那么这些单词都是重要单词,你必须要听出这些单词到底是在哪些题目范畴中出现的,你需要把它们一一对号入座。最后答题时,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重要单词和你记下来的单词联系起来,并且结合题目的意思,再结合你的常识,把答案“想象”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效果还不错,我以前常用。

E.你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这样的选择:a.当老师念到某题的答案部分时,你先不记,全神贯注的听,等老师把答案念完了再赶紧写几个关键词,在正式答题时再把关键词连成句子.b.边听答案边记录。

那么平时怎么提高听力?方法有很多,同样,你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A.听磁带,边听边做题要比光听不做题的效果好。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使用复读机复读。另外,一盘磁带最少也要听5遍。

B.听广播,广播不是很好懂,但是广播涉及面很广,和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很好的实用锻炼。但也有人说听广播进步不明显。

C.听电视,电视要比广播好听懂,而且通常很口语化,你能从电视中学到许多地道的口语。有人说听电视要比看电视效果好,因此建议你背对着电视机只听不看。

D.交流,当你跟老外说话时,毫无疑问,你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如果你总是很认真,很集中精力去做一样事情,你会取得最快的进步。

E.看有中文或德文字幕的德语原版影片。如果你的听力还不够强,这是一种比较舒服的练习,重要的是,你通常都会有足够的兴趣坚持下去。

F.别错过晚上和清晨的时间。夜深人静了,你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听力要比白天好很多,好好利用这一时间吧,哪怕听15分钟都好。你睡醒了,如果你晚上没做恶梦,你的大脑便是“清洁”的,你的心情是愉快的,这时做听力往往精力会很集中,不容易分心,何不好好利用这一时段?

G.经常性的带着耳机听德语,时时都创造一种德语环境,对于这样的做法,有人认为,即便是心不在焉,也会因为长期的德语熏陶而潜移默化。但事实上我不喜欢这样。

H.有的人认为“听写”对听力提高很大,你也可以试试。

I.如果你已经连续努力练习了4,5天时间的听力,那么,休息一下吧,让你的大脑听力细胞放松一天或更久一点。当放松之后再重新恢复练习时,你会高兴的体验到一种进步。

J.另外,请注意精听和泛听的配合。

我再重复一遍,提高听力的方法很多,你应该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一种或几种。那种方法必须是能让你感到有趣,有效并且能坚持下去。不要破坏了自己学习听力的情

绪,如果听力让你感到心烦,那很遗憾,你的提高将会变得有限。

新挑战德语教研

多阅读,坚持写作,多用新学到的单词.是最好的办法.新单词多用几次自然就记下来了.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名词一般是阳性: 风,雷,雨,电,四季等等

德语不像英语那么简单.词性,复数,形容词变化,不同的固定动词搭配和介词搭配,是否有反身动词,等等.不可能光靠死记的.阅读和写作,不断的练习和巩固,才是最好的办法.个人感觉做题的用处不大。我想关键问题是:你没有培养起自己学习德语的感觉,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你首先要问自己:学习德语是做什么用的?然后有的放矢。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我感觉主要是说得多了,兴趣自然也有了。常给自己设想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场景,在心中反复思量几遍,然后再用德语表达出来。个人感觉,是一个满有意思的方法。当然学语言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所以还要有做得住的心态来应付。

楼主可以尝试买点基础的阅读联系,新求精里也有很多阅读的。本人认为可以使自己提高最快的方法就是阅读和写作。你可以把阅读里看到的生词,立刻按它在文章里出现过的样式写到自己的文章里,再看看字典里的用发,这样很容易记住生词。

语法的联系也是必要的,单项做好以后,主要的是要可以做综合的,因为单项里面比较简单。

至于听力,由于我不是在中国学的德语,所以就没有方法提供了。口语你可以找你们德语老师练练,而且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找PARTNER练习,个人经验是不一定要找德国人的,我在语言班时曾和一个印度,一个马塞多尼亚的朋友一直在一起,觉得进步非常大。

建议多看点DSH或DAF有关写作的例文,背点连接的句子,看清楚文章的格式,分段。然后自己尝试写几篇,给德语老师修改一下,回家再仔细看看!

如果背文章,就不要背故事了吧。

把你的好记性都用在背故事上,有点浪费呀。

学习游戏 游戏学习   篇6

关键词:游戏想象力启蒙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学习游戏,游戏学习,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肌肉和神经发育,强身健体;还能动手、动脑,锻炼孩子的组织、指挥能力,学习做人;更能认识环境、了解物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儿童早期发展,应该全面考虑身体健康和动作的发展、社会和情绪能力、学习态度和入门方法、语言的发展(包括符合发展规律的识字和读写)、认知和数学与科学的常识等方面,而不是只强调智力潜能的开发。学前教育坚持以儿童为本的理念,突出启蒙教育特点,注重儿童潜能开发和个人发展,既要向儿童灌输“知识”、“技能”,又要重视其情感、社会性发展等需求,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学习过程反映出这样的规律,即从感知—探索—深究—应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封闭回路。所以,不能把成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幼儿不甚熟悉的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让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满足幼儿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让幼儿发挥潜能,这样就符合了幼儿学习的规律,孩子们没有压力,不感到拘束,才能学有所获。

“游戏必须作为人的生活来过”。古希腊先贤柏拉图如是说。幼儿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席勒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束缚…… 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游戏是对人生的模拟,游戏永远蕴涵着魅力,使幼儿乐此不疲。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恰好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恐怕没有人会不喜欢游戏。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最佳方法,幼儿通过身心多方面的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幼儿便是在游戏中发展出对社会常规的认识。幼儿的游戏蕴涵着深远的教育价值,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潜藏着坚实的成长扶梯,所以幼儿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游戏来自并超越现实生活,是个体自愿的认知与嬉戏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具备一定规则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一般而言,可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练习游戏,例如跳绳,丢石头,堆积木等。这些游戏有时也可发展成象征性或规则性游戏。但象征性游戏影响人际发展最深。它既是模仿也是想象。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兴趣及想象力,或是以创造力的方式来发展出一种丰富又满意的想象。在象征性游戏的初期,幼儿会在游戏中学习揣摩别人的观点。然后,幼儿便能发展一个比较完整的象征性游戏,并有一连串动作,来组成这个游戏。幼儿经常会创造一个想象性的伙伴,来作为游戏的对象。或者模仿大人的行为,使自己能站在大人的权威立场。以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人的不满心理。此后,象征性游戏中的幻想层次会逐渐萎缩,而变的和现实世界有关联,也比较有程序及组织,不再像早期那样不连贯。同时,幼儿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上也渐成熟,慢慢由自我中心转向世界,而且对事件的时空认知比较清楚。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阳光、空气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新鲜空气能促进新陈代谢,使幼儿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功能得以提高;阳光的照射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户外环境中可选择的游戏有:玩沙、玩水、踩老鼠、揪尾巴、踩影子、钻山洞等。带领孩子做的游戏有一种叫“象形走”,大家用双手分别抓住自己的脚脖子,把头抬起来前行。还有一种穿越障碍的游戏,孩子们手拉着手组成各种地形,有高原,有山脉、有河流等等,或者围成一个圆圈,选两三名同学来突围。这是不容易的,孩子们经常会摔倒,老师就使劲鼓励他们要坚持,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类似的游戏还有“戴眼罩”,让孩子体验失去光明的恐惧和不安,激发情感的迸发;“传彩球”,可以释放不良情绪,解除压力;“顶气球”树立目标;“叠纸鹤”,帮助孩子寄存愿望;赠送艺术品雄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并作出手势,托起明天的太阳。与此同时,播放歌曲《飞得更高》。

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例如,小猫抓线团是在练习抓老鼠,小女孩给布娃娃喂饭是在练习当母亲,小男孩玩打仗游戏是在练习战斗。让儿童在传统游戏中感受快乐。扔沙包、跳房子、滚铁环、抽陀螺、踢毽子、老鹰抓小鸡等传统游戏的回归,深受儿童的喜爱和欢迎。优秀的传统游戏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优秀教育智慧的结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并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玩游戏,玩正是核心,是人类共通的童真。孩子在这些质朴而纯粹的游戏里快乐嬉戏自由成长。传统游戏能让孩子在随时随地的娱乐中得到锻炼,更能锻炼孩子的群体意识,他们逐渐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遵守适应规则、怎样解决矛盾和冲突。儿童在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心和沟通,这是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起点。根据现实需要对传统游戏加以改进,以丰富传统游戏的内容,发挥游戏的最大价值,可以让儿童在这些游戏中真正体验童真和快乐。

结构游戏的特征是具有操作性和创造性。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自由建构各种物体,灵活多变,并且提供尝试设计、实验的机会,是促进幼儿想象力、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结构游戏中,让幼儿针对大主题想出不同的步骤,自主选择场地、围绕主题,按自己的意愿自由搭建,促进幼儿主题性的发挥,让幼儿真正为游戏的主人,使幼儿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最佳的搭建场所,在《动物新村》的游戏中,小朋友为小动物搭建的漂亮的小屋,不建在动物新村里,而建在了远离动物新村的地方。他们的理由是:这是小动物们去度假住的森林小屋。让幼儿自由选择场地,可以拓宽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使游戏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在建构内容的选择中为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拼搭。让幼儿在结构游戏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步骤,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调动幼儿对结构游戏的积极性,从而使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同伴共同游戏。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了解的更为深刻。幼儿之间彼此年龄相仿,兴趣易于接近,理想一致,尤其是儿童最易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当他学会一点新的东西时,他总是热心地教别人知道。”在建构《十字路口》游戏中,老师与孩子们共同讨论确定了大主题,接着由孩子自由选择同伴一起搭建,他们互相商量、互相讨论、分工建构交警指挥塔。一会儿,一个奇特的指挥台拼好了,小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掌握了叠高、镶嵌的技能,幼儿在自由结伴搭建主题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创造性,建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让他们通过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感情、想法和感受。老师要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孩子才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向你表露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想法和感受。你作为观察者和倾听者,你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松弛某种特定情况引起的紧张情绪。例如:“开火车”(孩子当火车头,老师当车厢,由孩子选择火车开往的方向,老师可以在中途不停地报上一些站名,刺激孩子、帮助孩子提高游戏的兴趣)。“过家家”(或角色表演),由孩子扮演妈妈、爸爸、老师、大灰狼等角色,而老师则可扮演小朋友、小兔、小鸡等辅助的角色,了解幼儿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平台。幼儿通过身心多方面的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游戏是带有教育艺术性质的随机教育,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一种默契。幼儿的大脑不是能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科学的激发,可使幼儿大脑的巨大潜能迸发出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尊重和重视幼儿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选择有针对性的感兴趣的游戏,从而使他们与同伴互动,与老师互动,与环境互动,同时提高他们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幼儿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游戏中自我表现,在自由感、安全感、成功感的体验中,获得愉悦、乐观和自信。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又动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兴趣,使幼儿学习不枯燥乏味,不成为负担。以认识种子为例,在认识种子活动的开始,我们把它设计为“到知识宫探索秘密”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感性材料,让幼儿在各自操作材料中,了解这些事物的性质、形状,差异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观察得更细致,而且可以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认识和理解老师提供的认识对象。因此说,老师的“教”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实现了自我机会的“学”。

形式多样的步骤也可以帮助幼儿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最好的玩具是那些他们能够随意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为幼儿提供一些自制材料及半成品,让幼儿在玩玩、做做、想想中看到自己的创造价值,更能促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半成品材料不仅丰富了游戏材料,而且增加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幼儿也可以从游戏中获得与人交往的经验。幼儿在人际关系上,可以学会较复杂的行为。在游戏中建立某些规则,是合群的基础。但如果这些规则不对,反而会造成人际发展的障碍。游戏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幼儿便是在游戏中,发展出对社会常规的认识。对幼儿游戏、活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让幼儿来讨论解决办法,例如:《司马光砸缸》、《手帕这样用》等活动中,设计提问“孩子掉进水缸怎么办?”“手帕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让幼儿自由想象,帮助幼儿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如“上幼儿园时自己乘坐的车坏了怎么办?”“六一到了我们怎样布置教室?”帮助幼儿活跃创造思维。

老师要着眼于幼儿的长处,发现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幼儿的内在潜力很大,但是这种潜力的发掘、展现需要一个过程,老师切忌操之过急,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或答得不对时,老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性点拨,千万不可妄加训斥、泼冷水,说一些诸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为什么不动动脑”等讽刺性的语言评价,应该主要着眼于幼儿的长处,发现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对幼儿的评价不应注重追求是否正确、完美,而应着眼于他们是否动了脑筋,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即使极其微小,也要给予表扬、鼓励,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给予评价,教师只有理解、尊重、激励幼儿的发现,才能使幼儿在学习中具有成功感,并不断增强强烈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教育活动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增加了趣味性,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语学习 篇7

关键词:比较,正,负迁移

1 英语对德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支,两种语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语义等各方面都有惊人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学习德语正迁移作用产生的客观因素。以下从词汇和语法两部分对英语德语进行比较。

1.1 词汇方面的影响

源于“系出同门”,英德词汇构成常出现相似之处,甚至有时置身语言学习之中的人忘乎是在学英语?还是德语。英德词汇主要有两种相似类型,即:完全相同型和可认知的部分相同型。德语中有许多词汇从形式上来看与英语词汇的字母组成完全相同,称为完全相同型;德语中还有些词在形式上与英语词汇非常相似,形式上相差仅若干个字母。

从以上两种类型的词汇中不难发现,完全相同的词汇中大多数是名词,这可能是因为德语中的动词有特定的变位形式,而这是与英语最大的不同之处。但是两者名词完全相同的词汇,其动词多属可认知的部分相同型词汇,德语初级阶段,可抓住了英德两种语言的这一特点而大受裨益。借助英语基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初学者,加上德语的规律性,完全可以利用已学过的英语词汇去推知这些德语词汇。

结合《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摘录部分词汇作举例。

在此引用参考文献中的一组数据,据该文作者调查,德语中常用的5400个单词中,和英语完全相同的占到7.21%,而可认知的部分相同型占15.19%,累计达22.40%。

此外,德语中还有些由可认知相似型词汇组成的派生词、合成词以及与英语中惊人相似的一些词组短语,所以利用英语词汇来学习德语词汇往往会获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英语学习后德语词汇学习的一条捷径。

英德词汇对比举例:

相同:

汉语:日本英语:Japan德语:Japan

汉语:出租车英语:Taxi德语:Taxi

汉语:教授英语Professor德语:Professor

相似:

汉语:茶英语:Tea德语:Tee

汉语:物理学英语:Physics德语:Physik

汉语:与,和英语:und德语:und

1.2 语法方面的影响

语法上,主要从构词法以及句子的构成法两方面来讨论。对于英语和德语的词汇构成,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1.2.1 派生法。

在英语和德语中,用派生的方法来构成单词是很常见的,如[英]:从名词到形容词,rain[雨]——rainy[多雨的];肯、否定,advance[促进的,有利的]——disadvance[不利的]。又如[德]:从形容词到名词,gesund[健康的]——Gesundheit[健康];moglich[可能的]——unmoglich[不可能的]。

1.2.2 转化法。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英德两种语言的外来词也当作是转化而来的。除此,词性的转化也是一大类型,如[英]:从副词到动词的转化,Your talk[furthered]our career.而在德语中像这类转化就比较少。

1.2.3 合成法。

英德两种语言中,利用合成法来构成的词,其数量大到惊人,实际上不光英德两种语言如此,在其他的语言中,甚至像汉语这样的语言中都大量地应用了合成法来构成单词或字。举例:

[英]sightseeing=sight+seeing[游览观光]

[德]Wartezimmer=Warte+zimmer[等候室]。

以上三点在构词法上对德英两种语言进行了对比,下面从这两种语言的句子构成上来进行对比分析。

在正式的行文中,句子是用来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英语相对于德语来说,语法结构不很严谨,特别在口语中,只要能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就可以。而德语则不然,句子构成是严谨的“框形结构”。

个人认为,英德两种语言从本质上来看,其句子的构成,若是完整地来看,是可以看作一样的,只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提法不一样而已。当然,在口语中,英语的“随意性”较之德语体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我们来看,英语中可以分为:(1)只有一个主谓结构的简单句;(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而并列的主谓结构构成的并列句;(3)复合的从句。其次在德语中,一般的文献通常喜欢说成:(1)简单句;(2)复合句。但是其中的复合句可分为并列的复合句和从句复合句,所以说德语中的复合句包括了英语中所谓的并列句和复合的从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德两种语言的句子划分可以看作是一样的。

在我们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德语和英语在语法上的这些相同之处,那么,对于学过英语的同学来说,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在学过德语后,以后看英语也必定从一个联系的角度去思考,这反过来也将有利于英语的学习。

2 英语对德语学习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虽然如2.1节所述,英语学习后可以对德语的学习带来很多正面影响,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对中国学生来说,听力和口语的学习一直是难点,这是由于客观的语言环境造成的,因此在学习外语时就更要从基础开始做好,即从语音和听力开始做起。

但是,恰恰由于英德两种语言的相似性,使得其发音很容易搞混淆。在我学习初级德语的过程中,除了德语复杂的语法外,最大的难点就是英德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分辨。

英语和德语都有26个完全相同的字母,在英语中代表了45个音素,而在德语中却代表了48个音素。这些音素中,有一些是双方共有的,而另外一些要么德有英无,要么英有德无。如元音[a]和[i:]等是共有的;如[e:]等是德有英无;再如[ei]等是英有德无的。

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谁有谁无,而在于共有的音素中,其完全相同的两个字母或音素,而发音却不尽相同,这点是让英语学习者最感到困惑和难受的。有时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老天啊,您怎么能这么造音呢?”

在这些干扰音素中,有时出现在不同的形式中,有时干脆就在相同的形式中出现,这对于德语初学者来说,无疑会造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困惑。

除语音上的干扰,英语也会对德语的拼写造成干扰。这两方面应该联系起来看,语音的混淆有可能造成拼写的错误,反之亦然。

3 如何克服英语所带来的负迁移影响

既然产生了学习上的困难,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思考一下,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能完全解决,那么就找出现阶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得我们的学习得以继续。

3.1 可以在某一阶段专门学习某一种外语,在时间上隔开两种语言相互之间的干扰。对于那些有10多年以上英语基础者。一段时间不用或者不学并无大碍,阅读英文文献时,并不觉得很困难。

3.2 对于无法做到第一点的人来说,可参考以下几点。我们在接触读物或者上课时,可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是在看德语还是英语的读物,抑或提醒一下自己,包括上课。提醒的好处是,从一入境就可调动自己的相关思维。英德两种语言毕竟有差异,我们的大脑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区域和形式。

3.3 对德语的启蒙者来说,最重要是从语音开始,有意识地去比较英德两种语言的差异,特别是发音上。只要过了这一关,你会欣喜地发现,你养成了“区别”的习惯,并影响着你今后学习。

3.4 情景联系法。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时时把内容与场景联系过程。为有效区别英德语,可产生联想,想象自己在德国亚琛工大;学英语时就想象在MIT(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当然,学习者还可以有各种各样联想,就像“白猫黑猫”理论,只要有利学习。

3.5 当接触某个新的容易搞混的现象时,定要在第一时间把它区分清楚,而不是留到以后处理,因为第一时间克服一次,比以后克服数次的效果都好。

3.6 重点突破法。常要用到的,或极易搞混的地方,不妨把它记录下来闲暇时拿出来瞧瞧,不断地强化区别与记忆。可重点记忆一些容易出错的单词和一些典型的句式。

参考文献

[1]Prof.Dr.Gunther Hiller Projektmethode.

[2]芦力军.实用英语德语比较语法.

德语学习 篇8

自主学习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学界的学者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识、动机和行为。”

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地选择认知工具、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实现有意义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1]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对象,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是自主学习充分发挥的结果。自主学习还表现出以下特征: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2]

二、网络环境下电大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打破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学习者与教师转变原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学习者由原来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学习者内心知识活动,强调学会学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与互助。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统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确立自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基本概念,还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导学作用,重视教师间的情感交流。[4]

2. 电大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征

与接受全日制教学方式的普通学生不同,电大学习者在年龄、工作情况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许多电大学习者平时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像在校学生一样接受全日制的教育,有些电大学习者都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更是抽不出身来校学习。由于时代的发展及工作的需要,他们在工作之余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充电并有其独特的特征:[5]一是自发的学习。自主学习者对于学习的选择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包括:生存的、兴趣的、希望被认可的需要等等),因此,自主学习可以忽略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主动介入的特性。二是自由的学习。自主学习者对所学的专业、学习方法、资源、时间、地点和节奏等有充分地选择空间,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自行安排,实行自主控制,不必顾及他人或群体的态度。三是自律的学习。自主学习者由于在学习中获得了主体需求和客体对象(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等)的一致,使他既是学习目标的确立者、学习计划的制定者,又是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因此,对外界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约束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学习的目标。

3. 自主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Hokins指出,最理想的评价是置于社会生活中的自我评价,应该使学生学会从自身的经验中发现更多的有意义的东西。Cook也曾经断言,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评价。[6]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并据此改进学习的计划,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促进学习的发展。

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没有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过程所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没有学习主体根据这种自我监控所做出的学习反馈、学习计划、学习调整及自我激励、自我强化,就谈不上自主学习。

三、促进电大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关键问题

1. 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7]

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应遵循与教学同步的原则,以课程为系统组织资源,对其组织形态、内容要求、功能要求、信息更新频率等做出明确要求,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资源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网络资源库进行滚动优化。同时,网络资源库还应遵循共享原则,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可开展实时、异步教学,具备检索、查询、下载等功能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持。

2.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学作用

教师的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如果教师的教法是科学、灵活和完整的,受过系统的培训或者是自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往往就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普遍且有效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并相互交流

总结和交流是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电大学习者要及时主动地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沟通。适时、主动地进行学习总结,能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修正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交流则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转变观念,博采众长,提高自主学习的成效。

参考文献

[1][3]侯婕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7) .

[2]魏正惠.在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教学, 2003, 28: (4) , 10-12.

[4]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蛟河分校.县级电大构建学员自主学习网络环境的探索与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5]朱品一.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6]蓝欣.自我评价的教育学意义[J].现代教育技能开发, 1999, (2) .

学习科学改变学习 篇9

最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了香港大学谢锡金教授开创的中文“创意教学法”, 觉得很能说明学习科学的研究对于前线教学的影响。这里就拿其中的“创意默书”作为一个例子, 可以从中窥见“创意教学法”的原理。

“默书”, 在香港地区素来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典型的默书, 是拿了一篇文字要学生回家背了, 再默写出来。满分一百分, 错一个字扣五分。我们从事教育的, 往往诟病默书是否真的是有效的学习, 但是长期以来, 大多数教师习以为常, 也没有去深究其成效。

“创意默书”, 是小学二、三年级的默书。一张大纸, 中央印好了“春天”或者“科学”“早点”“泥土”之类两个字, 作为主题。学生的所谓“默书”, 就是在这两个字的周围, 按照自己的思想, 写上想得到的有关的词;最少要写六个, 但是鼓励学生写得越多越好。每个正确的词得三分, 错的不扣分, 总分不设上限。

图为某学生关于“春天”所能想到的词, “159”为学生得分。

结果是每个学生都写了很多的词。谢锡金说, 因为没有上限, 所以也容易发觉资优的学生。要是用传统的一百分, 只有因为写错而扣分, 学生没有机会有突出的表现。

“创意默书”这不过是中文教学的一个小环节 (写字) , 还有种种有关认字、阅读、写作等很全面的一套教学模式, 都是根据学习理论设计出来的。新的教学法已经在香港地区四百多所学校行之有年, 效果非常显著。

这套革新教学法的背后, 是有学习科学作为支撑的。鼓励学生联想———创造———写字, 其实是利用了学生学习的特点, 联系性是记忆与学习的基础;刻意让学生发展他们的心理词汇 (Mental Lexicon) , 等于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文字库, 怪不得势如破竹。

近几个月我在国内外会议上谈到“创意默书”这个例子, 总会引起一点骚动, 纷纷前来问询;只可惜我懂得的有限, 只知道即使不懂中文的人, 也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

“创意教学法”引起了关注, 目前正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加州等地推广。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 但是我们往往没有认真研究学习这个“核心业务”, 习以为常、想当然地、因循地做着许多也许与学习不相称的事情。这里借用谢锡金的一段话:“研究是政策的后盾。当有理念, 就要透过国外研究的基础, 加上香港实地研究的经验, 形成教材。”“我们不光是要做研究, 还要动员报纸、研讨会, 从上而下, 大面积地来做, 变成一个运动。”

德语学习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被动学习

一、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去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我教《草船借箭》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质疑:“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有需要大家帮助的吗?”一位学生立马向我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正确,应该是‘骗’字。”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孩子们身上闪现出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呀!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讨论。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极感兴趣,纷纷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借箭”是可以的。船收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们平时借了他人东西后总会说些感谢的话,诸葛亮正是在“借箭”后对曹操表示“感谢”的。这时马上有学生表示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这不是感谢,而是嘲讽,意思是说:“曹操这下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支箭。”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我觉得课题中用“借箭”,意思深远。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这十万多支箭不是不还的,在日后交战时他会如数归还给曹操。“我认为‘骗’字含贬义,若用‘骗’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而用‘借’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就会顿时醒悟作者的真正意图。

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

我们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点明了阅读与学生个体的关系所在。是学生自主呈现的学习行为,而不是被迫的服从行为。为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介绍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教《将相和》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汇报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我抓住课文的三个故事进行学习,按‘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的顺序去学习。”也有的说:“我抓住课文的重点故事进行学习,如‘将相和’由于廉颇居功自傲,廉颇知道后,勇于认错,最后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感人故事。”由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很浓,比教师将课文“切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效果好得多。

合作学习与学习合作 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组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

一、 引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和配合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此法被许多人誉为近些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外语教学中,组织有效小组活动以促进合作学习在中小学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这方面的探索和应用还相当有限。一方面,在语法翻译教学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英语教师,其自身成长背景影响着它们对自己在合作教学中的新角色的认同和接受以及对合作教学的开展程度;另一方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合作教学的积极肯定和宣扬以及新一代学习者的需求又呼吁着这一教学方式的大量实施。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 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Brown提出,在课堂教学改革等活动中,新的教学方式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反应和态度。因此,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和意见不可忽视。本调查的对象是大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他们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涉及他们所经历的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合作教学开展状况和学习者实际态度。41位学生中29位做出了回答,有效问卷返还率为71%。问卷设计了9个问题,除了7个客观选择题,另外两个在客观选择之余增加了主观表达部分,目的在于使研究者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日后的教学改革。

总的看来,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小组活动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外语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其益处在于学生在和同伴合作之时焦虑感大大减轻,因而能够积极参与合作过程,从而获得多一些的机会练习口语表达,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发展团队精神,增进互相了解等。然而,关于现行教学中的合作教学开展状况,尽管约一半的同学表示基本满意,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现行状况能有不同程度和方式上的改善。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内容涉及合作学习的诸多方面,例如多组织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在分组时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高低,教师更多给予过程指导,增加小组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合作等等。

以上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教学方式尽管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程度上在进行中,其有效性值得注意,避免流于形式和开展只近乎于周边或前后的小组讨论。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开展方式和效果上多动脑筋,结合具体的学校和学生状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实施方法,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合作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内外学习质量。

三、相关文献回顾

Brown将语言学习中的小组活动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完成共同任务的目的,通过使用许多自创的语言共同合作。简单地说,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活动体现出教学者的周密计划和精心考虑及准备等特点。通过开展此类小组活动,学生在双人或多人的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促进求知,扩大学习有效度。

语言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现代诸多教学理论中的必备要素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的交际英语教学法其精髓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者对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用,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练习和使用。在任务教学法中,其中心思想就是让学习者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中互帮互助,解决实际学习需求,提高语言表达和对知识的掌握。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是积极的建构主义者和问题解决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和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各种手段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互动和交流,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和积累知识。

多项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带来的益处有很多,例如:提供互动的语言表达时机;增加学习者实践时间,在实际社会性的交流中学习知识;提高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者的自主意识;降低焦虑,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等。然而,其益处并非是简单地将学生进行小组组合就可以实现的。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用母语代替目的语,谈论内容严重脱离主题甚至东拉西扯,嬉闹说笑,或者有些学生我行我素,根本不参与合作学习过程等等。所有这些走入合作学习误区的问题之存在给教学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Oxford总结了以下6条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组员间的相互依存,积极努力和共同发展意识;组员之间的责任感;小组不同的组合方式;小组人员构成,通常认为7-8人以下为宜;共同的认知发展意识;融洽的社交方式,表现为认真的聆听和有序的交谈以求共同获益等。基于以上的基本原则,Brown重点强调了教育者在合作学习组织阶段需要认真考虑的7个步骤:介绍具体任务及完成方式;解释如此组织教学的缘由;示范;给出具体任务及指导;分组;确认任务明晰;进入小组活动,开始合作。应该说,教师角色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今年来研究者多有提及和强调的是“管理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顾问”以及“同伴”等。

四、 合作学习实施方法及注意问题

小组活动方式五花八门,较为传统的是组织游戏、模仿角色扮演、戏剧、合作完成项目、重组内容以及信息交换等。众多研究实践表明,相对于多变的活动种类,合作学习的任务内容和挖掘深度显得更加重要。常常看到许多教育者在实施某项教学改革时过多地注重结果而非过程,这在合作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简单把学生分组,分配任务,然后等待活动结果等。如此的方式太过笼统,学生常常会很茫然,不明确学习任务或任务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表面热闹但实效不足等现象。为了更大效度地发掘合作学习的益处,在语言教学中,教育者应在谨慎选择合适任务的同时,在活动内容上给予必要指导和规定,同时在布置任务时明确语言导向,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并从中受益。Hu在写作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时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这方面的专门培训。在实践中,Macknish推荐的组织学生辩论赛、Zhang尝试的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言,教授课堂内容;以及Liu探索的专门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合作完成项目等都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合大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值得一试。

德语学习 篇12

关键词:英语学习困难,学习问题,学习对策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说来都会有接受能力的差异, 英语课程的学习也是同样, 总会有一些学生感到不好学或不会学,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英语学习困难学生”。这些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和力不从心的具体表现是, 困难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学习障碍, 不会听课, 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 课后复习也有“老虎吃天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感觉。这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困难会酿成焦虑心理, 甚至会强化到厌学的程度。事实上, 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着先天的不适应因素, 这是因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无论在词汇、句式、段落和思维等方面, 英语和汉语都会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但是, 英语学习并不会因为存有这样的客观原因就真的变得难学了, 正如“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 只要教师能够付出辛勤的努力, 学生能够认真钻研,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悟出学习的规律, 并驾驭好学习的规律, 提高学习成绩。

一、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问题分析

通过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又通过参加高考进入到大专院校校园学习的学生, 应该说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当然, 大家的英语基础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要好些, 有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要差些。但客观地说,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差异绝不是因为个体的智商有差异而形成的, 而是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方面有差异形成的。这些差异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路走来, 日趋被强化, 也就日趋导致持有英语学习困难问题的学生担心自己学不好英语, 天生就不是能够学好英语的料, 以至于不愿意学习英语。

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调研, 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大体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容易分散, 经常被其它事物所吸引, 不愿意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对学习持忽冷忽热的态度, 有时会主动去记忆单词、短语和经典段落, 但是有时又会因为学习太吃苦, 不如溜号玩一玩, 不能够保持持久的认真学习的精神等;二是学习方法不科学, 如盲从于别人的学习方法, 违背教育学的遗忘规律, 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等;三是学习意志薄弱, 如不愿意在学习中吃苦, 学习中遇到困难后见硬就回, 一看到英语单词或者与英语有关的东西就感觉到头痛、恶心, 有自甘暴弃不想好好学习英语的想法等;四是持有英语学习好坏都无关自己的前程的看法, 认为英语学习成绩和自己将来的就业需要关系不大, 因此对于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乏自律精神, 顺水推舟的学, 若学习感觉好时, 就顺风顺水的学学, 若学习遇有困难时, 就消极消极。

二、英语学习困难学生摆脱学习困境的对策

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虽然有别, 或者说,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划分, 一定会有好中差的区别, 但是, 英语学习困难和英语学习成绩并不是必然挂钩的。实际上, 无论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中等及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说来, 学习困难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 只不过是存有困难有大小, 是一时处于困难之中, 还是总感觉出身于困难之中的区别罢了。但是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尤其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摆脱学习困境, 否则, 陷入学习困境中而不自拔, 只能是浪费大好的校园学习时光, 留得“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将英语学习困难学生从学习困境中摆脱出来的“良方”当然应该是对症下药的, 也就是要针对于解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方面的问题下功夫。这样的责任首先在于教师, 教师要能够关注这些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方法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具有敢于碰硬、刻苦钻研的学习意志。这样的责任更在于学习生本身, 学习就是要吃苦, 没有吃苦的精神, 任何学习都不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因此, 每个学生都应该从自己的主观上澄清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改变对英语学习的不正确看法、不良习惯, 尝试和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 积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须知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上一篇:果农调查下一篇:小产权房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