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的教学

2024-05-23

机械基础的教学(共12篇)

机械基础的教学 篇1

《机械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学习, 掌握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 因此,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在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及其重要性, 还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他们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教材《机械基础》把机械传动中最简单的摩擦轮传动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来介绍, 笔者现就此与各位前辈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这种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

由于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与摩擦力有关, 故非常有必要在讲新课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并掌握物理学中的摩擦力f概念:在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 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 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另外要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为两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正压力N和接触面间的摩擦因数μ (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表面粗糙度以及润滑情况有关) 的乘积。

让学生举出一些他们看到的存在摩擦力现象的例子, 并分析说明例子中摩擦力所起的作用, 就此再进一步思考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例如, 自行车的刹车是一个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因此刹车中的刹车皮要用与钢圈接触面间有较大摩擦因数的橡胶制造, 这样在同等的作用力下刹车时产生的摩擦力就会较大, 刹车制动的效果当然就较好;同样在自行车中, 各转动处为保证转动灵活, 都装有轴承, 轴承中的摩擦力此时就是有害的, 这时就要采用诸如在轴承中适当加注润滑油以减小运动件间的摩擦因数的办法来尽量减小摩擦力。通过举例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都是有害的, 相反有些情况下机械的正常工作还离不开摩擦力的作用。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思维习惯)

复习教材绪论中关于机器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 主要说明白传动装置的作用:以一定的方式将动力部分提供的动力传递给工作部分, 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然后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实践中, 传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复杂程度随机械设备的不同而不同, 但可以根据它们传递动力的方式即工作原理归纳为几类。最后引出本节的教学课题。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前后知识联系的习惯)

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试述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向学生强调摩擦轮传动是依靠摩擦力工作的, 同时提出疑问:摩擦轮传动是怎样依靠摩擦力来工作的呢? (这个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事先准备的教具作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的演示。让主动轮D1以某一转速n1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1) 匀速转动起来, 从动轮D2与主动轮D1两轮面间靠近而不接触, 这时, 两轮面间虽然有相对运动但因没有直接接触, 从动轮D2保持静止, 主动轮D1的动力没有传给从动轮D2;接着, 以一定的正压力N使主从动轮轮面直接接触, 从动轮D2将以某一转速n2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2) 匀速转动起来, 主动轮D1的动力传给了从动轮D2。这时, 让学生借助轮面边缘上的标记观察两轮转速大小以及转向关系, 当2D1=D1时可以发现n1=2n2, 由转动物体上某一点线速度和转速的关系公式v=πrn, 推导出两轮面上的线速度关系v1=v2;另外, 主从动轮转向相反。由此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两轮轮面直接接触且接触处线速度相等, 即两轮面间无相对运动, 两轮转向相反, 转速也得到转换。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摩擦轮传动的传动过程, 即它依靠什么工作、又是如何工作的?在黑板上画出摩擦轮传动的示意图, 作分析如下:

一、主动轮D1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两轮面不接触, 此时, 虽然传动轮D2静止, 两轮轮面间有相对速度Δv=v1, 但正压力N=0, 故根据摩擦力定义, 两轮轮面间不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保持原状态静止不动。

二、主动轮D1依旧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不同的是两轮面间直接接触, 正压力N≠0, 此时, 两轮轮面间不但有相对速度Δv=v1, 而且正压力N也不为零, 根据摩擦力定义, 主从动轮之间将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将要对主动轮D1产生阻碍其运动的摩擦力f21,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同样, 主动轮D1也将对从动轮D2产生破坏其静止状态的摩擦力f12, 使其沿f12的方向运动起来,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f12与f21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它们的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 且f12=f21=μN (μ为两轮面间的摩擦因数) 。

三、摩擦力f12在从动轮D2上产生一个力矩Mf, 它克服从动轮D2的负载及其他因素形成的阻力矩M阻, 使从动轮D2沿与主动轮D1转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起来。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摩擦力矩Mf与阻力矩M阻应相等, 即Mf=M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轮传动是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讲解分析“打滑”现象。当由于某些因素造成从动轮D2上的阻力矩M阻增大时,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再次做演示, 给正常工作的从动轮D2人为地增加一阻力, 同样借助两轮面上的标记可以发现从动轮D2的转速下降, v2也将下降, 两轮间的相对速度Δv为零的状态被打破, 从动轮D2的运动将滞后于主动轮D1, 这时, 传动中出现了两轮面的相对滑移现象, 即“打滑”, 长时间的打滑将对轮面造成较大的磨损, 特别是当从动轮D2轮面较软时, 它将首先被磨损, 并且又因其运动滞后, 故其磨损通常是一种局部磨损, 这将造成轮面规则几何外形的破坏而影响传动质量。因此, 要采取措施防止“打滑”的产生。

怎样避免“打滑”和增大摩擦轮传动的带负载能力呢?这就要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打滑”是由于从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即摩擦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的, 而从动轮是由摩擦力矩驱动的, 故我们可以采取增大摩擦力矩的办法, 既可以增大从动轮上的带负载能力, 又可以减少发生“打滑”的机会。那么, 摩擦力矩又是如何增大的呢?列出摩擦力矩的计算公式Mf=f12× (1/2D2) =1/2×μNd2, 分析这个式子不难发现, 要增大摩擦力矩可以增大摩擦力f12, 而摩擦力的增大又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大正压力N, 二是增大摩擦因数μ。实际当中是如何利用实施这两个方法途径的呢?一可以在摩擦轮上安装弹簧或其他施力装置以增大正压力N, 但这同时也增大了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外力, 要使轴和轴承此时不产生过度的变形而影响工作, 就必须增大它的尺寸, 导致了机构的笨重, 因此, 正压力N只能适当增大;二增大摩擦因数μ的方法是实际当中主要的一个途径。由于摩擦因数μ与两直接接触表面的材质有很大关系, 通常是将其中一个摩擦轮用钢或者铸铁来制造, 在另一个轮子的工作表面粘上一层较软的石棉、皮革、橡胶布、塑料或纤维材料等。但这时要注意:主动轮宜是轮面较软的摩擦轮, 这样在传动中一旦产生“打滑”时, 首先磨损的是主动轮而不是从动轮, 并且由于主动轮由动力源带动始终处于匀速转动故他的磨损是均匀的, 对于从动轮避免了遭受局部磨损而影响传动质量的后果。

归纳小结: (1) 摩擦力的定义; (2) 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3) 摩擦轮传动工作时两轮的运动特点; (4) 摩擦力在摩擦轮传动中的产生和作用; (5) 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6) 摩擦轮传动中“打滑”现象的产生原因; (7) 摩擦轮传动带负载能力的提高和避免“打滑”的方法。

通过以上从相关学科的相关概念“摩擦和摩擦力”讲起, 一步步地把它引入到本学科中并与教学课题联系起来, 赋予了它在机械传动中新的意义, 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传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逐步引入到新的领域再配以演示, 学生接受新的知识自然顺畅, 而且牢固。

机械基础的教学 篇2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正处在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对中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在实际学习机械基础的课程中为实现对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取需要针对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不断提升。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可借助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统一实现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促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学生也可在此种背景之下高效的掌握有关于机械的一系列基础知识。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活动;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TP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025-01

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较为迅猛,国家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实现对一定技术的掌握。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借助必要的措施与手段帮助学生实现对必要技能的掌握。概述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机械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该课程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机械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主要是学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对全面性的满足。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是机械基础课堂的效果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中主要包括基础教学环境较差以及教学设备不完善等。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实现对微课的科学应用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同?r也可促使相关课程实现顺利开展的目标。通过对现阶段的中职教育教学状况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图像资料以及文本资料较为缺乏是机械基础课程教育的现状,不同的学校在资源共享与交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目标的实现造成较大阻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课件的有效制作可从根本上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改善,这种做法的优点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直观体现。首先是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可促使自身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直观体现。其次是在使用不同教材的过程中一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在借助微课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可得到该是改善,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微课教学实现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有效教学

教师可借助建构主义原理的作用实现对微课是教学理论作用的不断充实,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作为主体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在实际针对教学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核心与主体,做到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为学生发展的目标。微课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领很重要,起到主导作用。我们的学生不应当是知识的接受者,应当成为获取知识的参与者。教师作为学生的服务者,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师生共同探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及当前教学条件是教师设计微课过程中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得到保障,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微课教学在中职教育领域中推行的必要性

通过相关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有85%的比例为知识视觉,听觉在这一过程中所占比例为10%。因此在对人类视觉刺激进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可实现对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取。所以,刺激学生的知识视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欲望,增强教学内容可视化,可实现对微课教学优势方面的体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这一原理的有效应用教师可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加视觉内容,促使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形成微课优势和特点,创造出科学的教学环境供学生学习,学生的正确知识体系也可在此种推动之下逐步形成,微课的诞生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满足了随时学习、高效理解的学习需求。通过微课,学生探索、领会、掌握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形式多样、自主选择性强、针对性强,符合中职学生个性,提供给学生个性化服务,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魅力,体验学会的喜悦。这使得微课教学走入中职教育课堂,成为必然。微课教学的应用

(1)提升学生能力。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不断增加是情景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学生的任务实施能力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将微课科学的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促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实现对问题的解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先进高效的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已经逐步实现在教育教学和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充分运用,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针对微课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工作,这对微课教学多样化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2)真实性。学生需要在形成主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新知识点的接触,只有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地转变为相对抽象的认识。这要求我们在创建教学情景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监督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升各方面能力。

(3)可行性。机械基础教学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因为大量的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困难而大大削减。微课教学的设计恰恰解决了这一困扰,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前,以提前制作好的微课交由学生自主预习和学习,上课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习近平面连杆机构这一任务时,以任务演示的形式制作微课,举例雨刷器、汽车车门、电风扇等实例,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这一知识点,让同学们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将生活实际和学习内容相结合,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分类,认识了常见的平面连杆机构,初步理解了四杆机构的特性,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理实结合,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内容丰富的课前准备才是课堂高效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微课可以很好地在中职教育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中应用。

(4)开放性。机械基础教学中,微课设计可以从新课导入、重难点突破、任务实施、知识拓展等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创作,虽然资源容量不大,但精致的教学设计、经典的师范案例,让机械基础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断完善与微课相配套相关的课堂训练和学习巩固材料与评价,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打破传统讲授一片死寂的课堂僵局,提高机械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5)情景化。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综合实践里拆装减速器、CA6140车床、自行车等任务,耗时较长,可以通过微课形式,让课堂教学时间变得充裕,教学资源针对性变强,课堂和车间、机房融为一体,知识经过碎片化、视听化处理,更为便捷的、简短的、立体化的显现,学生获得全新的自主学习体验。微课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情景化,从一个情景的创设到一个重、难点的突破,抽象的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结语

中职教育中机械基础这门课程要想收到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应用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切实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在微课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引起教师关注的是,无论应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把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与启发即可。所以,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还可以应用更多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技术,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职高《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16-01

21世纪的机械制造业是一个现代化的崭新的产业。机械制造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机械加工,而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工业的综合体。为了使教育与经济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国家“十五”科技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必须加决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数控技术、先进加工工艺的应用,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念的贯彻,都急需大批高中级技术型、创新型的应用人才,而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形势下,如何让机械基础课的教学适应或紧跟制造业飞速发展和新技术变革空前活跃的时期,建立高职机械制造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学生熟悉的洗衣机、小四轮拖拉机来分析带传动;从缝纫机、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的启闭、自卸王的自卸料等入手来讲解平面四杆机构;从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变速系统以及水泥砂浆搅拌机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相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说《机械基础》这门课学起来很枯燥,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可根据职高学生活跃、好运、爱讲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如在介绍制动器时,可采取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同学们选择使自行车快速停下来的最有效的方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由于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很有“刹车的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答案是“C”原因是自行车前闸的作用是制动,后闸的作用才是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就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实现制动的。由此可见,设计必要的教学情境,可使教学活动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良好,学生就会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自主学习专心,有问题时积极思维,回答问题时发言踊跃,课堂纪律也会很好。当学生合作探究时,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教师及时点拨和积极引导。当学生通过自学、互助互学、比学赶帮等活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时,学生会产生满意愉快、友好团结等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改变班上的学习风气。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良好途径。

(一)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构建过程,也是师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动态交往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导学评价时间,亮出自我风采,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的魅力,欣赏教师的活力,由此受到很好的熏陶感染,并深深爱上机械基础这门学科。在课堂导学中,无论是恰到好处的活动点评,还是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都应该光芒四射,都应该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粉丝”,从而牢牢地抓住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二)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师生关系融洽,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机械班的学生,男生偏多,他们容易冲动,学生难免与同伴之间,教师之间发生矛盾与分歧。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教师要调查研究,与学生一起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双方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处理矛盾冲突时,教师要主动承担责任,给学生做出良好榜样。

三、合理地组织好教材、使用多媒体教具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多都是采用封闭式教学,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十分重要。必须做到前后知识应衔接,讲解由易到难,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学得更轻松,同时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接纳,对自己会产生自信心,教和学便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具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加探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组织好教材的同时,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型。如:在学习画零件的剖面图时,拿一个已剖开的零件模型组合体,先让学生去想象剖开面,绘出草图,然后把模型分开,对照剖面,看看自己的草图是否正确。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通过摸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的兴趣有了,也就有了上进心,对自己产生自信,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其次可配合教材采用一些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在机械基础课的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机械传动和一些常见的机构。如果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而缺乏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合理地采用机械传动模型的演示,有助于学生对每种机械传动在直观上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每种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也便于记忆和以后的应用。

浅谈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4

一、关注课堂教学, 强化目标意识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学”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 学得自主, 能否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是否具体有效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机械基础的教学应摆脱传统的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 强调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注意实际应用, 适当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求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基础中的机械原理部分主要研究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中机构的运动特性性能和设计问题, 这与一般的基础课程的存在不同之处: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只要能实现给予的运动要求, 其方案都是对的, 而差别在于考虑现实问题的周到性和合理性;三是不限于逻辑推理的结果, 发散思维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机械零件部分是解决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掌握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准则、设计方法等。课堂教学应围绕目标进行, 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意识。

二、突出教师的指导启发,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积极思维相结合。这是当代兴起的“情境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 符合课堂教学条件下心理活动规律。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用于当今教学中, 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启发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面临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它可以是直观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练习启发、演示启发等各种方式相互使用。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 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就会感到新奇, 并逐渐通过学习会在知识上有所长进, 在精神上有所享受。例如在讲“机械工程材料”时, 让学生观察建设楼房所用钢材与汽车或拖拉机的变速齿轮及平时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不锈钢刀、丝锥、凿子等, 让学生归类分析它们的使用性能, 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知道这些材料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三、抓好课程设计, 注重平时能力的积累

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差配合、机制工艺及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联系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解决机械设计问题。学生首先要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工作原理分析, 拟订传动方案, 再进行传动装置设计和各部件、零件的设计, 这其中涉及大量公式、经验数据和一些参数的选择应用, 还接触到各种标准、规范和图表, 最后还要用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表达出来。全部工作量在60学时左右。如果不重视平时的训练, 单靠这段时间就事论事地完成任务, 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解决的办法是, 把课程设计中的有关内容分解到每个章节的教学中, 重视阶段性练习, 用化整为零的方式为课程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 在学习齿轮传动和轴系零件等有关章节时, 不能因为学过机械制图就只是让学生掌握设计计算, 而忽略零件的几何尺寸计算及零件图的绘制。因为, 为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包括机械制图在内的很多课程都压缩了课时, 甚至调整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而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没有降低, 况且学制图时, 主要是解决空间概念和作图方法问题, 对零件的技术要求并不十分了解, 因此, 只有抓好平时的每个环节,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为此, 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章节后, 就要让学生认真研究其结构特性, 完整地画出零件图, 熟悉查阅手册的方法等, 以降低课程设计阶段的难度梯度。

有了这些积累, 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在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地介绍整体设计内容, 对机械设计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综合阐述, 就能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当然, 要把课程设计做成一个既实用又高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设计分组时, 还要注意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人特长的差异, 做到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老师也要全程为学生服务, 随时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答疑, 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四、重视实践教学,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基础不仅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很多学校已把它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形成了较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这些课件能将一些黑板教学不易描述清楚、学生难以理解, 甚至于有些是在实验中看不到的现象直观而形象的展示出来。但是, 对于这种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无论如何不能取代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比如在讲授机构部分时, 除了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各种机构的运动外, 还要让学生观察各种机构模型、动手测绘各种机构, 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 通过计算机来观察结构由于构件长度的改变所导致的机构演变, 或对机构进行创意组合。

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及培养动手能力。因此, 教学中还要安排一些有较强实用性的实验课, 如: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齿轮参数测定、齿轮加工范乘法原理、减速器拆装等。实验前,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 回答预习思考题, 构思实验报告;实验中, 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实验形象等进行理论分析, 弄清理论和实验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实验后, 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实验报告, 特别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分析、思考写在报告中。这样完成的实验课, 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富有创新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主, 更新教学观念, 因地制宜, 不懈努力和探索, 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目标、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莉.河南教育, 2007年11月

机械基础教学总结 篇5

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担任了职高班两个班的《机械基础》的教学任务。如今一个学期又过去了,虽然日子过得很紧张很劳累的但收获也是蛮大的。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教书育人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教学思想

一个学期来在各级领导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教学上采取“教学做”三合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确实做到“教一懂一”、“教一会一” 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彻合《机械基础》教材的特点,抓住重点(如:齿轮传动、凸轮机构等章节。)把实用放在首位,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教材中的其它次要内容(如:其他常用机构、液压元件等。)加以简明介绍。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如:V带的相关参数计算、螺旋传动的旋向判定及移动距离的计算等章节。)应彻合现实生活加以适当点评,多讲多练,使学生对这方面有一定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来进行教学。首先从认识上加深对《机械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例举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各种机床、机器,交通运输的各式汽车,航天航空的歼—

10、神舟号、嫦娥系列等。生产生活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课堂上的气氛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把他们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借用各种教具模型是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也是一种选择。由于学生的特点课后是很少去看书复习预习的,因此我每次上课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完后板书出这次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一些预习题目,给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黑板的题目预习这次课的内容,找出自己的疑点。之后集合学生预习的情况讲述新课解答学生的问题。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配有相关的习题,务必做到教一会一,课堂剩下最后10分钟左右给学生自己消化整理当次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四、作业情况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反思

在教学上的一些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以典型题目为主,最具代表性题目才能反映学生真实掌握的程度。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上新课前对上次作业评讲,为曾强学生的自信,每次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教学质量

为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前作了充分的备课,对教案进行工整有序的书写。教学前,在大脑里作一次完整的模拟过程。课后对所教内容进行总结记录,并对当天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以便下次上课时有所提高。由于是新教师听课是用来提高自己的一个最重要环节,从中取长补短,从别人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经过课后调查,发现了有同学抵触这一科目,就是因为抽象学不懂。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匆略他们,对他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社会是发展的,特别是我国目前逐步成为“世界工厂”机械工业更是突飞猛进,教学也应与社会同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面向社会,解放思想。因此,不能匆略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了解新技术。通过阅读各类科技、人文书藉和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

六、存在的不足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做好教育工作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漫长的过程,其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开始,由于对学生基础不了解,导致教学进度过快,讲述内容偏深,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使有的同学失去了对本课程的信心。经过分析与反思,与学生的沟通,我迅速地调整了过来,学生也很快适应了自己,各方面都进入了正常状态。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生上课迟到屡禁不绝,部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屡有出现。如此种种令我举手无措,多次与其他老师探讨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管理学生是我亟待提升的一大环节。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对教学基本功、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机械基础的教学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题;课程设计;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教学,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学习的交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力学》等所修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课程设计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手册等相关资料,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掌握一套完整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到:(1)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通用零件的结构设计。(2)根据机器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能够进行外观造型设计。(3)使学生通过绘图及运用设计资料等方面的训练,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课题的选用和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课题的选用必须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课题应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所谓普遍性是指能够充分反映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即通过课题的完成能够将课程大部分知识加以应用;实践性是指课题的选择要符合生产实际和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此外,设计工作量应当适合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鉴于上述要求,以常规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课题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所以此设计课题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课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巩固、提高和拓展所学内容。然而经常采用这样的课题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既要科学,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多样性。

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为两周。对于整体的设计内容,以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为例,通常采用“带式运输机”,设计输入为运输机所输出的基本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工作:(1)拟定、分析传动设置的设计方案。(2)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3)进行传动的设计计算,即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计算;两根轴的结构设计、校核以及选用轴承、键和联轴器的计算;减速器的润滑和密封等。关于设计输出的内容有:装配图(A1);轴或齿轮零件图(A3);技术和使用维护说明书(大约20页)。最后环节为学生的设计答辩,陈述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整体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的质量

以往的程序是这样的:在设计任务下达之后,前三天的计算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和学生需要加班赶任务,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十分劳累。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随之会出现应付心态,出现问题马上就问,过分依赖指导教师。也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做事马虎,设计计算时喜欢照搬照抄,一错都错,问题成堆。这对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讲,课程设计的前三天,几十位学生争相提问,教师要不停地答疑讲解,疲惫不堪。如此以往,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都难有太大的进展。为此,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在不减少学生设计任务的前提下,把课程设计和课程的讲授结合在一起,即在学期初就将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学。可以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选择和键的强度校核,还有联轴器的选择和校核等)放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作为课后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适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敦促他们及时纠正。课程设计的结构部分可以放在学生“装拆减速器试验”一节中同步进行。在装拆试验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剖分式减速器的结构,轴的结构,轴承的安装和固定方法,为以后对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和画装配图打下基础,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试验报告的同时,完成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课程设计采用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学生的课后时间完成的。周期长,学生和教师都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也可以从容不迫地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学生一起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绘制装配图和编制设计说明书,对于装配图的绘制通常用AutoCAD软件,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软件有拷贝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监督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防止个别学生的拷贝行为。

(二)多样化的设计内容

几十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千篇一律,都是以减速器为题,这是因为减速器作为机器中的一个独立部件所包含的零件覆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适合学生学习。另外,减速器的类型和原始数据的不同,便于学生设计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减速器是可行的。然而,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会影响教师的创新精神。另外,有些学校关于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比如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观察卷扬机的结构和功能,将其作为设计课题;还可以把起吊重量分成多个参数供学生分组设计,这样就把带式输送机构改为提升机构,增加减速器以外的如卷筒、钢丝绳等零件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尽管做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并辅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例如,给出电动机的转速和功率,通过皮带传动到主轴箱,在这样的传动中,可以让学生练习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的设计,内容拓宽了,效果也提高了。实践证明,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开拓设计思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也不例外。就传统设计题目减速器而言,在设计之前必须让学生有一次装拆减速器实物(不是模型)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让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观看录像。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形状、结构和装配关系,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便于学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凡是没有认真参加这一过程的学生在结构设计方面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总言,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向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到生产实际现场进行教学,选取现场中的机器典型机构作为设计课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课程设计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密切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建中,黄达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瑷昶(195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

《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7

教师应多参加实践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且扎实备课

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教师, 既是老师, 又是技师, 既精通理论又会实践;“既能动口又能动手”。作为一位专业课教师若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 只能黑板上对刀, 口头上修机器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 更不用说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教师要真正学到工厂的知识必须深入工厂, 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 工、夹、模具的设计才能提高水平, 也只有通过在工厂的学习, 才会知道所教学科知识中哪些是实用的, 做到有的放矢。当然, 专业课教师下工厂锻炼、学习, 应当是学校教师培训的重点工作, 学校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工厂学习, 丰富实践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并举。在此基础上必须扎实备课, “要想上课很精彩, 必须课下不精彩”要想在讲台上挥洒自如, 驾轻就熟, 抽象的理论讲述得津津有味, 枯燥的知识描绘得有声有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必须对教材的熟练把握, 再加上最佳教学方案、教学艺术的设计。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成为能否学好本课程, 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 要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调整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 如挂图、实物、电子模型、实物投影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程的整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凸轮机构”时, 我首先以凸轮机构的模型引入, 然后边演示边讲解。随着机构的演示, 学生的多种感观被调动起来, 参与教学。借助模型, 还可以完成“凸轮机构的组成”、“凸轮的形状”、“从动件的基本类型”等内容的教学。又如在介绍联轴器的结构特点时, 我制作了电子模型, 用它来辅助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还通过INTERNET搜集有关机械常用机构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本课程内容的教学, 学生们普遍反应效果特好。

丰富第二课堂内涵,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而且注重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和成效, 将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相结合, 积极承担所教课堂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指导教师工作,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理论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优化结构, 而这种结构正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过程来实现的。如轴系零件中轴的结构一节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应该掌握轴的结构、轴上零件的装拆顺序、如何紧固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学习光靠教师课堂理论讲解, 其教学效果是较差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特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工场现场教学, 面对一台减速器, 在我的指导下, 几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动手拆卸机器, 一便拆卸, 一便讲解, 让同学观察机器中轴上零件结构的构成。在教师和学生对机器的装拆配合过程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而且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专业。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将课程建设和课程学习与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相结合,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举行机器构造拆装比赛;开展机构设计兴趣小组活动;下工厂参观实习;也可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 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赏识鼓励、体验成功, 获得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赏识鼓励,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所以, 教师要做到深入钻研教材, 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当代职业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同学、尤其是老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源动力。

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篇8

一、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一致的教学场景, 是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接近生产实际的情景下或者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生产实际的情境下学习, 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有关知识和经验, 激起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由此可见, 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机械基础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创设情境相当重要, 机械基础是一门枯燥、复杂且不系统的课程, 若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必然生产厌学情绪, 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困难, 为了唤起并始终保持学生适度的学习兴趣, 必须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 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创设情境, 将基本概念生动化、形象化。例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 通过观察飞机起落架, 汽车前窗刮雨刷的录像, 引起学生思考, 导入新课。使学生感觉到机械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机械的兴趣。在上课过程中,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如缝纫机、起重吊车等, 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认识到生活中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 教育学生只要注意观察, 处处都有机械的影子, 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给予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 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 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要对学生的提出要求, 提供探究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 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工作, 学会什么知识, 掌握什么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以学生为主体,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老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在解答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 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 获取信息, 解答相关问题, 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在学习策略上可采用认真观察与典型案例分析等, 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现在的中职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别很大,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合作学习, 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了课堂讨论、分组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将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联系起来, 将5~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里面兼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每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担当一定角色。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时。如果遇到新的技能问题应由教师提供帮助, 但不一定采用授课形式, 这样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例如在离合器和制动器类别的判别时, 先通过实物教具和多媒体动画的进行演示, 再采取让小组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师巡视检查的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加强, 培养了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本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成这些任务, 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且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性、识别力和成就感, 而不是无动机的被动地学习, 在任务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整体性任务一般不要太小, 太琐碎;三是任务必须明确并对学生富有吸引力。

例如, 在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的学习中, 选择“螺纹测量”作为任务, 在场景的设置上,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 每个小组配备螺纹试样、游标卡尺、螺纹样板 (牙规) 、钢直尺等工量具, 然后布置任务:每一小组最少测量5件螺纹试样, 其中必须包含有单线、双线、三线螺纹及左旋和右旋螺纹, 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因此,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 合理地评价学生相当重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后, 老师应及时对进步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一个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 如果他能正确完成任务, 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对于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来说, 正确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够深入思考, 那么教师也应给予高的评价。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 应增加学生互相评价环节, 而不是只由自己或老师进行评价。

四、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对学生或者学习小组评价, 并不是简单给出成绩, 很多情况下是确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在下次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 我采取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发言、小组讨论、任务完成情况及纪律表现等。这样, 不仅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能评价学习成果,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们在评价过程中重要作用。

总之, 教学方法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非常重要, 它制约着教学的效果。虽然教无定法, 但万变不离其宗, 绝对不能离开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比较繁杂、枯燥且不系统, 学习难度较大。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获取知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机械基础,创设,探究,评价

参考文献

[1]端俊.汽车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试析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9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机械基础中的气压传动教学 篇10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明确学习气压传动的重要性

气压传动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课机械基础中必学的一部分内容。气动有许多优势: (1) 工作介质是空气, 来源方便;使用后直接排至大气, 即使泄漏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2) 空气黏度小, 流动压力损失小, 适用于远距离输送和集中供气, 系统简单。 (3) 压缩空气在管路中流速快, 可直接利用气压信号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 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4) 易于实现快速的直线运动、摆动和高速转动。 (5) 调速方便, 与机械传动相比易于布局及操纵。 (6) 工作环境适应性好。气压传动是现代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械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现代化大生产的自动化过程中约30%是用气动设备来实现的。在教这部分内容前可让学生观看本校毕业生在轿车总装线上工作的视频, 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生产线上所用到的各种气动夹具和工具, 使他们明白自己将来就业的方向,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本部分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二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压传动系统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气源部分, 包括空压机、冷却器、储气罐;第二部分为控制部分, 包括分水滤气器、减压阀等;第三部分为执行部分, 包括气缸等。这当中的一些零部件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如在讲解换向阀时可利用实验器材, 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 而元件的功能可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 两者结合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活化, 便于学生理解。

三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是生产一线上的操作人员, 在校应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气压传动这部分内容抽象、实践性强, 在教学中应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气压传动实训相对液压传动实训操作起来较干净、安全, 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典型的回路以任务的形式进行讲解, 如以两缸顺序启动回路为例, 将学生带进实训室, 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操作, 让学生理解各控制元件的工作原理, 同时让学生学习教师解决实际回路与连接问题的方法。在讲解一个典型回路后, 根据实训台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 在分组时要有意识地按学生的成绩合理搭配, 以好带差, 让好的学生任小组长负责整组人员的分工和协作。教师展示类似的回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在连接回路的过程中, 可以将刚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而又不是完全模仿操作。这样进行的任务难度适中, 有利于学生主动协作地去解决问题。最后, 教师评比各组的实训回路, 选出优胜的小组和小组长, 并在全班表扬。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克服了“满堂灌”让学生越学越难、越学越无趣的不良后果,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训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

四在教学中引入PLC内容, 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目前, PLC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行业。总之, 只要涉及控制的地方, 都离不开PLC这个“大脑”。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随着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PLC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使学生将来能更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在讲解气压传动基本回路的过程中, 应渗透一些简单的PLC知识。同时在常用气动多执行元件行程顺序动作回路中, 通常也有全气控和电气控两种方法, 而由电气技术参与的电气控制已由普通继电器回路控制发展成可编程控制器 (PLC) 控制, PLC控制具有工作可靠、编程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 因此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愈来愈广。在气压传动控制的实训中, 增加PLC控制内容,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能达到机电结合, 也拓展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范围。

总之, 随着气动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对气压传动内容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相应处理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将该部分理论、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

摘要:气压传动是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内容, 随着气动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越来越重要。这部分内容抽象、实践性强, 而中职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差。针对以上因素, 本文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中职生,气压传动,教学方法,PLC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中级)、数控车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也不能融合。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课程内容采取“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专用周的形式),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进行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整合课程内容,增强适应性。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变化很大,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注重培养他们查阅、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二、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环节

1.导人。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人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人。笔者在实践中吧课程导人安排在绪论进行,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用时45分钟,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它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相对具有较好的效果。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如螺纹连接,先介绍应用,再介绍一般结构,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讲授“轴”的课时,先从轴的功用导入,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1)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2)加强与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力学模型)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以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效果显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后,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弥补了他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12

1 合理安排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基本依据, 教师要善于合理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删、更新和调整, 使其变为更适合专业需要、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例如:讲“定轴轮系”时, 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要选补实例, 侧重分析计算机床的传动系统, 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 则应通过选补实例, 侧重分析汽车变速传动系统, 让学生掌握汽车变速换档的原理及各档转速的计算。又如:周转轮系在汽车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要着重讲解, 而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只需作简单介绍。总之, 教师在教学时, 要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向, 有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

2 理论联系实际

讲好书本中的概念理论的东西若能体现其实用性, 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中许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在讲课时, 应该联系我们身边的东西, 使学生看到机械基础这门课的实用价值。例如:讲完带传动后, 带学生到实习车间观察普通车床, 先观察电机和主轴之间的V带的形状, 熟悉普通V带传动的怎样安装、调整、使用、维护等。然后观察该机床带传动部分张紧的方法。再如讲到链传动时, 可以找些旧自行车的链条, 说明链条的种类及组成, 理论联系实际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3 构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3.1 先进性原则。

机械基础实验的先进性反映在设备、内容、手段以及教学思想和方向的先进性上。实验设备先进是硬件保证。在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设计性实验中, 如采用了德国慧鱼公司的最新"创意"实验装置, 实验内容基本反映了机械学科的机电结合的发展方向, 也同时带来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

3.2 分层分级的原则。

实现基本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 选开实验与必开实验相结合,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

3.3 突出实验设计的原则。

开设实验专题,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专题查阅资料, 确定方案, 选用仪器, 完成实验设计, 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测定及数据处理工作最后按技术文件的要求做出有分析的实验报告。题目来源可以是科研任务、工业生产之需、教师的专长、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中的实验内容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成才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独立工作能力。

3.4 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工作。

创新型实验是我校这两年实行的模式, 采取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对象等方面实现开放,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条件。

4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跳出课本的局限, 把课本里面的内容引申出来, 机械基础课程里面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在学习螺栓联接的内容的时候, 我们可以穿插膨胀螺栓的发明, 改变螺栓结构, 解决了墙面物体固定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 以参加校级创新设计大赛为契机, 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本校每年举行的创新设计竞赛以及两年一届的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

结束语

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使得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完整。经过几年来的尝试和不断的改进、完善, 新的教学体系通过课程重组, 知识结构调整, 加强了多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不仅转变了教育观念, 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全面素质高的新型专业人才。

摘要:《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针对学生和学校的条件与现状,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合理处理教材, 并加强直观教学, 注重教学反馈。只有抓住这些教学环节, 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创新意识培养, 才能便于实现教学目标,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效果,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预算内部控制下一篇:3D打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