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教学

2024-08-28

机械基础课教学(精选12篇)

机械基础课教学 篇1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比较繁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觉非常困难, 会由开始学习时的满怀热情, 逐渐发展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 如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是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我常把学生摆在重要位置,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学生学习进程的主要作用;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协作完成任务能力的培养。在这几年的实际教学当中, 不断摸索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多采用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效果评价等教学环节, 经过精心构思, 辅以优质的教学手段,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实际一致的教学场景, 是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接近生产实际的情景下或者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生产实际的情境下学习, 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有关知识和经验, 激起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由此可见, 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机械基础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创设情境相当重要, 机械基础是一门枯燥、复杂且不系统的课程, 若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必然生产厌学情绪, 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困难, 为了唤起并始终保持学生适度的学习兴趣, 必须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 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创设情境, 将基本概念生动化、形象化。例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 通过观察飞机起落架, 汽车前窗刮雨刷的录像, 引起学生思考, 导入新课。使学生感觉到机械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机械的兴趣。在上课过程中,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如缝纫机、起重吊车等, 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认识到生活中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 教育学生只要注意观察, 处处都有机械的影子, 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给予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 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 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要对学生的提出要求, 提供探究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 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工作, 学会什么知识, 掌握什么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以学生为主体,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老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在解答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 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 获取信息, 解答相关问题, 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在学习策略上可采用认真观察与典型案例分析等, 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现在的中职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别很大,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合作学习, 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了课堂讨论、分组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将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联系起来, 将5~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里面兼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每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担当一定角色。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时。如果遇到新的技能问题应由教师提供帮助, 但不一定采用授课形式, 这样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例如在离合器和制动器类别的判别时, 先通过实物教具和多媒体动画的进行演示, 再采取让小组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师巡视检查的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加强, 培养了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本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成这些任务, 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且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性、识别力和成就感, 而不是无动机的被动地学习, 在任务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整体性任务一般不要太小, 太琐碎;三是任务必须明确并对学生富有吸引力。

例如, 在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的学习中, 选择“螺纹测量”作为任务, 在场景的设置上,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 每个小组配备螺纹试样、游标卡尺、螺纹样板 (牙规) 、钢直尺等工量具, 然后布置任务:每一小组最少测量5件螺纹试样, 其中必须包含有单线、双线、三线螺纹及左旋和右旋螺纹, 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因此,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 合理地评价学生相当重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后, 老师应及时对进步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一个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 如果他能正确完成任务, 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对于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来说, 正确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够深入思考, 那么教师也应给予高的评价。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 应增加学生互相评价环节, 而不是只由自己或老师进行评价。

四、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对学生或者学习小组评价, 并不是简单给出成绩, 很多情况下是确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在下次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 我采取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发言、小组讨论、任务完成情况及纪律表现等。这样, 不仅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能评价学习成果,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们在评价过程中重要作用。

总之, 教学方法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非常重要, 它制约着教学的效果。虽然教无定法, 但万变不离其宗, 绝对不能离开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比较繁杂、枯燥且不系统, 学习难度较大。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获取知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机械基础,创设,探究,评价

参考文献

[1]端俊.汽车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学伟.机械基础教学方法初探.心声, 2009.

机械基础课教学 篇2

篇一: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机械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包括工程材料、静力学、材料力学、平面机构、机械零件、机械传动、金属材料、轴系和液压传动为知识主干的课程,教材主要是机器的组成,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常用机构传动常识,轴系零件,液压气压传动的原理等内容,作为基础理论课概念繁杂,理论抽象,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专业课教学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比较注重理论部分且内容有限,那么有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就是不爱理论学习,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一个群体。认识到这一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实训来服务这样的理念,使整个知识体系与生活,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常用机构的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学生对演唱会感兴趣,那我就问学生知道演唱会是怎么从现场转播到电视中的吗?引发出本节的内容,四杆机构,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都认真的听老师要讲的内容,了解到原来就是我们所学的铰链四杆机构,知道了这四个看似简单的杆件,谁担负着整周回转运动,哪一个又担负着往复摇摆运动,四个杆件的不断变化,而形成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在好奇心下期待出谜底的揭晓。这样学生就有光彩炫目的舞台是靠我学习的铰链四杆机构来传递的满足感中找到自信。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让学生以骑自行车为例,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这样的分析更能让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讲解专业的内容,比如缝纫机的驱动靠的是我们学习的四杆机构,公交车门的启动关闭,自卸货翻斗车等。这些实用性很强的事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说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给学生设置问号,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成为知识传授,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然后和他们一起解决问号。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充分的给予了学生参与的权力和机会,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

二、注重直观性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

对机械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不系统的学科来说,不进行教学信息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始终唤起比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更需要老师下工夫,在讲解轴、轴承的部分教学中,我拿出实物,让学生亲眼看到轴承的构造及安装,轴的结构、接触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具体事物,获得的初步印象。在感知过程中引导学生,我在讲解轴的加工时,对轴的结构要求,为什么按装在轴上的零件,要能牢固而可靠的相对固定?实现了轴向或周向固定。轴要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在讲解应力集中的问题上,我拿了一块有裂痕的玻璃,和完好的玻璃都施加同样大小的力,让学生来猜测结果,这正符合这个时期学生活跃,好动的特点,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应力集中的危害讲清楚。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理解,记忆比较牢固。

三、注重由浅显易懂的>故事逐步归纳结论

关于静力学,材料力学部分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学。那么我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把涉及计算设计的内容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然后直接运用结果,应用在材料选择上。像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中提出了强度、硬度耐、磨性、塑性、疲劳强度等性能要求,这就涉及计算,我就从金属材料热处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材料的性能改变就是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形成,如果我只是讲解加热的温度是多少,保温的时间是多少,冷却的时间有多长,就这么一串数字的罗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还是那句话,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给学生讲了神刀蒲元、吴王征战的故事。战争中吴王连连吃了败仗,他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断的寻找原因,最终发现是兵器不如对方,就命令铁匠半月内打造出锋利坚硬的兵器,老铁匠们是用性命在打造这批兵器,反复的实验,不断的总结,打造出锋利强韧的兵器。给学生呈现一个古代战争的场面,这些的铺垫都是为了引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那我就告诉学生铁匠烧铁,实际就是对金属材料的加热过程,是热处理的第一步,铁匠的不断捶打就是给金属材料的一个保温过程,直至冷却。这样本来需要大量数据计算得出的结论,我们就故事使学生找出其根本原因,直接应用到生产材料的选择上。既避免了大量的计算过程,又能准确的选择材料。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目的是培养出有动手能力,能掌握基本操作体系的学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工人。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了解简单的基本技能操作,为生产实习,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篇二: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步伐,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机械制图教学面临着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方面的难题,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法及体会。

一、机械制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改革都离不开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改革的成功和整个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学时为各门技术基础课之最,一门技术基础课占这么多学时,显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制图的产生和日益普及,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机械制图课首先就要解决好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的矛盾。怎样实施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实践。

三、机械制图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方针,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课的最终要求,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计算机绘图的技巧,以及公差与配合在图纸上标注的有关内容。要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质量,必须通过认真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实施办法。

1、改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

我们对机械课程学时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上把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放在了画法几何上,通过点线面的投影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作图直观性差,学生难掌握,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样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经过分析,我们决定改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改变以前的直观性较差的点线面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主体的直观性较好,所以既大大降低了难度,又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联系。加强投影制图教学,既减少了学时、又降低了难度、又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的效果,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2、把计算机绘图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的手段。

根据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总要求,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由过去的选修变为必修,并且讲课和上机相结合。如果只从学时上看,它确实是一个负担,但我们认真分析后,不仅把它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且把它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压缩学时的一种有利措施。

机械制图学时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要通过大量的手工仪器绘图训练来提高绘图技能技巧和图面质量。由于有了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手工仪器训练可以适当消弱,压缩出一部分学时。

另一方面,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还可以组合造型,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节省学时,又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还能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

3、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械制图,由于直观性较差,抽象难学,因此老师讲课特别多、特别细,又是模型、又是挂图,没有模型和挂图就画立体图,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主动积极思考的余地,尽管老师讲的很卖力,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老师的期望值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学时压缩了,内容增加了,我们必须改革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程关键的、有关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内容必须仔细讲清楚,对于应用性的和信息化的知识只讲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引导性讲解,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样看起来讲话的速度不快,但每堂课给学生的信息量并不少,知识面同样很宽。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机械制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加模型图,由于画图费时多,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很少,一些图只为了作某些说明,画了十多分钟只讲3―5分钟就不用了,挂图和模型由于是事先定制的,成本高、灵活性差,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计算机绘图这种内容,不在计算机上讲很难讲清楚,既费时效果又差。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等,即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加大信息量,同时又能形象直观地加强教学效果。

四、实施效果。

1、压缩了学时,提高了效率,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专业知识,为新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效果。由于CAI课件,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造型等内容的学习,和以三维形状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抽象走向直观,学生感觉轻松,提高更快。

3、计算机绘图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中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方便、快捷和高质量,从而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计算机绘图,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开设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的CAD、CAI等现代技术课程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了知识上的准备。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们应用现代的计算机绘图技术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收到了既压缩学时,又增加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用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改革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把现代科学技术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和强有力的手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好方法。

篇三: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机械制图这门基础课程。

论机械基础教学怎样不“机械”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而职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而且缺乏实践经验,如果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会感到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和不易理解,从而也不会取得很好的課堂效果。此外,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和实习课两部分,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有机结合,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脱节现象,上理论课缺乏实践的验证,上实习课又缺乏理论的支撑,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那么,怎样在机械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本人在这里谈谈几点体会。

一、启发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机械专业的课程既来源于实践又直接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可以利用洗衣机讲解带传动的应用,为什么脱水的衣服会贴在滚筒壁,那是因为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所以带传动的带速不能过高,否则离心力会降低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从而导致带传动传动能力的降低。又比如可利用自行车讲解链传动的组成,以及滚子链的结构,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骑自行车的体会讲解内啮合棘轮的超越。再比如可以利用饮水机讲解凸轮机构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中充分联系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勤动手勤思考,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机械专业通常的课程结构是:先文化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教学,习惯于先理论学习,再安排技能训练。在理论学习时,由于缺少感性认识,学生只能对枯燥的书本知识死记硬背,难以深入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教学也由此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到了实习课时,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也有了学习的兴趣,可是之前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多都忘了。甚至有的在上实践课时,还没有学过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践时,缺少理论的支撑,也只能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学生实践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模式提倡模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完理论,学生能够及时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及时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动脑,锻炼综合技能。如学习齿轮变速机构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车工实习时为什么车床主轴可以输出多种转速,还有为什么手动档汽车挂不同的档位可以输出不同转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从中学习到车床和汽车的变速机构之所以能够变速是因为改变了齿轮的啮合方式。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可以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动手制作教具,在制作四杆机构的过程中,体会杆长和取不同的杆作为机架对四杆机构运动形式的影响。自行车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通过学生骑车的感受可以体会内啮合棘轮的超越作用,还可以看到链传动的原理,还可以通过拆装链条,看到链传动的组成以及滚子链的结构。机械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少一些抽象,多一点直观,感觉到学习并不是那么难的事。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多给学生说和做的机会,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除了上述的鼓励学生自制教具以及拆装设备之外,在讲解轴和轴承的结构和种类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实物讲解。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多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辅助教学,一些机构的运动,如四杆机构、棘轮机构以及凸轮等机构的运动通过动态演示都可以清晰直观的表达从而容易被学生接受。这种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有了艺术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教学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参观齿轮的加工,可以使学生了解切削法加工齿轮的过程,参观牛头刨床、插床等往复工作的机械,学生可以看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急回特性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结束语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作为教师,让我们在教学中多以实践验证理论,帮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从而热爱学习,找到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程益良.机械加工实习.机械工业车版社,1990.

[2]唐梓荣,陆翠英,张常有.机械加工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④数据查询修改。

机械基础课教学 篇4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计算方法和基本设计理论等。课程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各类机构共有的特点 (机构自由度计算、运动分析、速度波动调节和回转件平衡) 和各种常用机构 (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 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应用;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常用连接 (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 、机械传动 (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 轴系零部件 (轴承) 等。

针对近机械类专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和“加强知识运用”, 突出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并重的培养理念, 而不应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牢固掌握, 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教学要求与学生一起开展教学活动, 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传统的教学形式

现今, 课堂授课仍然是大学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依然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由于受到从动件运动规律、基圆半径、滚子尺寸、包络线画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仅靠教师口头讲述, 对近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 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涵盖面广、内容庞杂、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学时有限, 仅有56学时, 若只靠教师课堂讲授, 一定会影响学生对更多机械方面知识的掌握, 限制对学生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 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理论知识, 特别是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积分变换等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除了能运用一些高等数学中的知识, 其他相关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传统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 口头表述困难, 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吃力,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 授课教师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机械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即注重采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 而近机械类专业和机械类专业要求不同, 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因此, 在内容设置上应以一本教材为主, 其他教材为辅,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现代化的网络工具, 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精选内容, 突出特色, 反映学科新成就, 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将不同来源渠道 (教材、教辅书籍、网络、实物) 的相关知识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同时,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知识,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和扩宽知识面。教师还应在这些过程中不断充实新内容, 以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2. 教学方法的确定与实施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材前半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分析的基础上, 认识各种常用机构, 通过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3种典型的机构系统了解机构的组成形式、工作原理和运转特性, 用系统的观点将各类机构联系起来。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不要孤立地去认识单个的机构以及机构设计, 而应前后联系起来, 掌握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确定机构设计的要求。例如:教师在讲授第一章“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时, 明确机构自由度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讲授计算自由度的方法, 并列举工程实际中的相关例子进行练习。

教师在按顺序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三大常用机构时, 通常会面临学生初学时难以建立各类机构间联系的问题。这时, 教师可以内燃机为例, 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 (如香港科技馆中展出的八缸和六缸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运动视频) , 让学生对内燃机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介绍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四个冲程运动, 明确了三大机构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连接关系, 能就将这三大机构非常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看到先进机器的视频, 可以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容易理解内燃机工作原理及组成, 加深对三大机构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并且, 教师通过画出内燃机机构运动简图、计算自由度、考虑速度波动及转子平衡、螺纹连接、轴系设计等问题, 很自然地将教材要求讲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联系在一起。所以, 教师应该在讲授第一章内容时, 详细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并在后面各章节的教学中注意联系。

二是采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设计计算部分, 以及螺纹连接、带传动、轴系计算等部分都涉及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 教师口头讲述费时费力, 学生也感到枯燥无味, 不能更好地从宏观的、工程的角度理解设计过程, 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所在教研室做了很多工作。2006年基于VB开发了一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机构教学辅助应用软件, 以典型机构为分析对象, 通过编程实现数据的输出、图形的输出以及程序设计辅导, 其核心功能模块为设计计算演示模块。该软件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三个独立的计算演示子模块。例如凸轮机构模块可完成五种基本廓形的设计和分析, 可实现五种不同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输入原始参数后可点击按钮输出凸轮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的纵、横坐标, 以及从动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也可输出推程或回程的最大压力角等;还可以输出凸轮机构图形结果, 包括动态演示、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规律曲线。该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后, 由于使用方便, 设计结果显示直观,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显著提高学生计算机辅助机构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受到了学生普遍好评。因此, 我们不断对该软件进行改进和完善, 现已扩展不少功能, 多年来一直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中, 笔者还利用大型通用软件进行相关内容的辅助教学, 既可以避免大量的复杂计算, 又可以将分析结果生成图形、动画等, 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要求, 笔者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 并主动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积极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进行工程分析与计算, 为其将未来更好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竹丽, 陈江义, 王迎佳.基于VB的《机械原理》机构教学辅助工具开发[J].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6, (17) .

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篇5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专业课教学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比较注重理论部分且内容有限,那么有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就是不爱理论学习,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一个群体。认识到这一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实训来服务这样的理念,使整个知识体系与生活,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常用机构的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学生对演唱会感兴趣,那我就问学生知道演唱会是怎么从现场转播到电视中的吗?引发出本节的内容,四杆机构,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都认真的听老师要讲的内容,了解到原来就是我们所学的铰链四杆机构,知道了这四个看似简单的杆件,谁担负着整周回转运动,哪一个又担负着往复摇摆运动,四个杆件的不断变化,而形成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在好奇心下期待出谜底的揭晓。这样学生就有光彩炫目的舞台是靠我学习的铰链四杆机构来传递的满足感中找到自信。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让学生以骑自行车为例,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这样的分析更能让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讲解专业的内容,比如缝纫机的驱动靠的是我们学习的四杆机构,公交车门的启动关闭,自卸货翻斗车等。这些实用性很强的事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说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给学生设置问号,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成为知识传授,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然后和他们一起解决问号。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充分的给予了学生参与的权力和机会,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

二、注重直观性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

对机械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不系统的学科来说,不进行教学信息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始终唤起比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更需要老师下工夫,在讲解轴、轴承的部分教学中,我拿出实物,让学生亲眼看到轴承的构造及安装,轴的结构、接触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具体事物,获得的初步印象。在感知过程中引导学生,我在讲解轴的加工时,对轴的结构要求,为什么按装在轴上的零件,要能牢固而可靠的相对固定?实现了轴向或周向固定。轴要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在讲解应力集中的问题上,我拿了一块有裂痕的玻璃,和完好的玻璃都施加同样大小的力,让学生来猜测结果,这正符合这个时期学生活跃,好动的特点,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应力集中的危害讲清楚。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理解,记忆比较牢固。

三、注重由浅显易懂的故事逐步归纳结论

关于静力学,材料力学部分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学。那么我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把涉及计算设计的内容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然后直接运用结果,应用在材料选择上。像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中提出了强度、硬度耐、磨性、塑性、疲劳强度等性能要求,这就涉及计算,我就从金属材料热处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材料的性能改变就是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形成,如果我只是讲解加热的温度是多少,保温的时间是多少,冷却的时间有多长,就这么一串数字的罗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还是那句话,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给学生讲了神刀蒲元、吴王征战的故事。战争中吴王连连吃了败仗,他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断的寻找原因,最终发现是兵器不如对方,就命令铁匠半月内打造出锋利坚硬的兵器,老铁匠们是用性命在打造这批兵器,反复的实验,不断的总结,打造出锋利强韧的兵器。给学生呈现一个古代战争的场面,这些的铺垫都是为了引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那我就告诉学生铁匠烧铁,实际就是对金属材料的加热过程,是热处理的第一步,铁匠的不断捶打就是给金属材料的一个保温过程,直至冷却。这样本来需要大量数据计算得出的结论,我们就故事使学生找出其根本原因,直接应用到生产材料的选择上。既避免了大量的计算过程,又能准确的选择材料。

浅谈机械专业基础课的兴趣教学 篇6

一、举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

举例教学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金属材料时,笔者先举身边的例子如黄金饰品是金子做的,教室的门是钢铁做的,然后让学生举出所知的金属制品的例子,如电线是铜或铝芯的,做饭用的锅铲是钢做的等,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生产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以及金属的性能,如导电、导热、光泽,强度等等。再比如学习弹簧钢时,让学生举出所知的应用例子,起缓冲作用的车辆上的板簧,自行车坐下面的弹簧,起驱动作用的发条等,跟学生一起总结弹簧钢要具备的性能特点:强度、弹性、韧性等。

举例教学,办法虽简单,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观察生活,收集素材,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二、讲故事,挖掘学习兴趣点

在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讲述春秋末年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炼丹(金)术等等。特别是干将、莫邪做成的铸造精湛、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之剑在1965年刚出土的时候,仍然寒光闪烁、锋利无比,20余层纸一划而破,表面文饰清晰、精美,尾部有11个同心圆刻纹,其间隔仅有0.2mm,做工极为精细,被称为“天下第一剑”,这柄剑带给我们一系列的谜,如不锈、高硬度、超长的尺寸、表面的精美文饰如何加工等,至今仍有一些不能解释清楚。

另外,讲到淬火冷却介质时,给学生讲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人綦母怀文的故事,他是灌钢法的实践者,同时对我国的淬火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北史》记载:“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五牲之脂是动物油,淬火应力小、变形开裂倾向小;五牲之溺则含盐水,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可见,在南北朝时,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发现了油、水、盐水这些淬冷剂对淬火后性能的影响。讲完故事后,笔者对淬火这道热处理工艺的特点及淬火冷却介质进行了补充和总结。这样的讲解无疑比枯燥的照本宣科有趣得多。

三、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力学性能这节课上,开始新课之前笔者举了一个学生熟知的例子,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在与冰山的一次冲撞后,出现了90多米长的大裂纹,在短短3个小时后就沉没了。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悲剧,它的沉没也是近一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后来科学家对沉船的残骸进行了分析,认为事故的发生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密切的关系。那到底是什么性能呢?笔者在课堂的最后解开谜团:原来泰坦尼克号的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韧性太差,经不起冲击和震动,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之所以韧性差,是因为钢材含磷量太高,造成了“冷脆”现象,此处再设一个伏笔,在讲述钢中常存元素的影响时细讲。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猜想这一“催化剂”,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演示,调动学习主动性

学习力学性能这节课时,笔者拿一支粉笔,还有一根同样粗细的面条,先用手拉(静载荷),然后用手指弹(冲击载荷),让同学们比较两种结果的不同之处。然后总结说明在不同性质载荷作用下,材料反应出不同的性能,从而引出强度和韧性的概念。学习疲劳强度这个概念时,笔者拿一根铁丝,用力拉,很难拉断,这时候让学生想办法不借助任何工具折断铁丝,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反复弯折的方法,从而引出交变应力,疲劳破坏的理论。再比如学习热处理这节课里,用一根钢丝截成两段,在酒精灯上烧红,然后一根空冷(正火),一根水冷(淬火),比较结果的不同,从而给出热处理的定义,并说明有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获得不同的性能。

恰当的课堂演示,可把一些深奥难懂的问题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通过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收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后,可提问:“自行车的中轴和链盒所用的材料,哪种需要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哪种需要较好的塑性和韧性?为什么?”在介绍“碳素钢”时,可提问:“家用电器上用于连接的螺钉、螺母和汽车轮子上用的螺钉、螺母可以选用相同的材料吗?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六、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记忆

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可视性强的特点,把静止的教学画面动态地、连续地贯穿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例如在讲授“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时,可展示铁素体、奥氏体的晶胞示意图,让学生体会两者晶格间隙的大小,可能溶碳的能力;展示铁素体、珠光体、莱氏体的显微组织,让教室的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之中。在讲授“钢的热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时,把“退火”与“淬火”操作过程录像片段插入课件,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工厂的车间之中,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通过这种手段,一方面使教学过程更紧凑,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对于十几岁的技校学生而言,理性认识固然重要,但感性的直觉知识更重要,仅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身也有能力、有条件学习好,但兴趣索然,仍然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演示、讲故事、提问、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最终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生产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果.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

[2] 唐电,邱玉朗.中国古代金属热处理——试论退火、淬火、正火与回火[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1(2).

[3] 刘振武,姜建华,徐观明.情趣教学法实验研究(二)——对中职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作者单位:漯河高级技工学校)

《机械基础》教学初探 篇7

一、技工学校所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重视《机械基础》教学

1.学好《机械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职业学校学生只有学好《机械基础》才能熟悉和掌握各种机械设备的构造及原理和运动规律,才能合理使用、保养和改造甚至发明各种机械设备,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2.学好《机械基础》是技工学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技工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必须学好《机械基础》,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从基础开始,密切联系我国机械工业的特点,并尽量反映我国工业生产中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成就, 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系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3.学好《机械基础》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机械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好《机械基础》,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操作技能对将来有不可估量的帮助,反之,连起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都不会,将来走上社会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二、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树立的意识

1.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每一名技工学校学生都应该树立信心,看到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有一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

3.要 有不怕困难 、勇于吃苦的精神 。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多学习多实践

1.多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 掌握学习方法 , 培养学习毅力,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2.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 技工学校学生的实践主要指教学中的实习, 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3.实 践是知识的源泉 ,实践性教学对知识获取 、能力形成有重要作用。

四、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几年教学实践,吸取前人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一套教学方法,称之为“问题跟踪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对“问题跟踪到底”,直到学生明白为止。我把整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提问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当学生开始思考问题时,针对所讲内容提出问题,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提出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定轴轮系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汽车设立不同的档位?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拨杆就能操纵汽车的运动呢? 为什么汽车有时行驶速度快、有时速度慢?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我给学生这样分析:司机师傅扳动手柄的下端是一个轮系,通过拨杆带动滑移齿轮的滑动改变不同齿轮间互相啮合,从而使传动比发生改变,使输出轴转速发生改变,因而汽车有时快有时慢。

3.引申问题 ,举一反三。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把问题向更广方面引申,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还给学生列举其他如车床、摩托车等变速原理,它们都是通过改变传动比改变输出轴的转速。

五、加强学科间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 ,和《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有密切联系 。教学时要和这些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如讲到“轴”时,以车床主轴箱为例进行讲解。一个车床主轴箱就综合了以上几门学科的内容,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尺寸确定,齿轮、轴等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的选择,齿轮、轴等零件的结构图,齿轮、轴等零件的加工工艺,轴上零件装拆、轴承选择,轮系传动比、末轮转速计算等。通过对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原本孤立的知识重新整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教学模型及多媒体教学

1.采用模型教学。在 《机械基础》教学中 ,接触最多的是机构。每当引进一个新机构时,我们应该以机构的模型导入,让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颜色和形象逼真的模型激发学习兴趣。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有了感性认识,就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而且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直观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 (1)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与呆板的黑板相比,更能充分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表达工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学生快乐学习。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运动机构,然后进行播放,加深学生对该机构运动特点的理解,如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这些机构通过动画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对机构特性的理解,并且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上是我对《机械基础》课教学方法的一些初探。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及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 从而为他们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出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他们以后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是第一生产力,强烈地体现在各个领域,要求社会不断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而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正是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

浅议机械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8

1 当前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基础》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等方面, 均难以适应当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1.1 课程内容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机械工程设计领域, 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层出不穷, 而旧的课程内容与建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很不适应, 如手工绘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图解法分析机构与计算机解析法分析、机械零件中以材料力学导出的强度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传统车钳刨铣工艺与CAD/CAM以及CIMS之间等。现在, 机械基础课程中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 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二是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三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1.2 实验及工程实践性环节薄弱

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实验, 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如机械原理实验仍是“老三样”, 即机构简图测绘、齿轮范成及转子动平衡三个实验。又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沿袭50年代的作法, 啮合传动、带传动及联轴器的综合传动课程设计, 通常采用减速器传动装置设计, 但从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CAD技术能力方面仍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1.3 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较陈旧, 大多数还是使用教学挂图和模型作为主要教具, 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培养灌输式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2 解决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及对策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为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熟悉的缝纫机、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的启闭、拖拉机自卸料等入手来讲解平面四杆机构;从放映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相关内容。这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证明, 《机械基础》这门枯燥、繁杂的课程, 若照本宣科, 不进行教学的双向交流, 学生必学之无味, 学之困难。因此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气氛, 可根据高职生活跃、好运、爱讲的特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如在介绍制动器时, 可采取这样的教学情境: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在平地上快速骑车, 然后刹车, 请同学们选择使自行车快速停下来的最有效的方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 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 后刹前闸。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由于他们熟悉自行车, 也有“刹车的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会最多。答案是“C”。理由是自行车前闸的作用是制动, 后闸的作用才是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 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就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 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实现的。由此可见, 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 可使教学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2.2 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 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 增强直观性教学, 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

2.2.1 采用模型教学。

教学中, 接触最多的是机构, 在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 借助模型导入, 让学生通过动感、颜色和形象来激发兴趣,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结合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

2.2.2 采用多媒体教学

2.2.2. 1 课件。

《机械基础》教学涉及很多概念和具体的图形。我们可以把有关的教学内容, 分层显示, 从而达到系统展示有关知识的效果。如联轴器的类型, 可以把固定式联轴器、可移式联轴器, 安全联轴器和万向联轴器放在第一层。如果想介绍可移式联轴器分类, 可直接点出可移式联轴器进入第二层等, 采用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方便的掌握联轴器的分类, 且有助于教师的讲解和课后总结。

2.2.2. 2 动画演示。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和综合处理功能, 可在网上下载一些运动机构, 然后播放, 使学生加深对机构运动特点的理解, 并且使学生产生联想, 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3 建立现代机械制造实验实习基地

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为此, 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采用“三结合”的组织模式, 即实践能力培养做到分类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模拟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同时建立科学的实践技能考核模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提高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手段的技能, 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加强实习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之外, 必须提高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 还应提高分析能力, 计算能力和绘图能力。教学中, 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工程问题, 布置一些针对工程中的大作业,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能力, 综合应用和计算能力及绘图能力, 又为今后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基础知识要讲, 人文知识要会, 新知识要学, 实践要加强, 课时却要压缩……怎样来处理这些尖锐的矛盾?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教师台上满堂灌, 学生被动写作业。肯定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如何让学生做到主动积极地学, 自觉地学, 创造性地学呢?简言之,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CAI技术、教学课件, 利用光盘、录像、投影、电视、数控机床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5 贯彻够用原则, 突出重点

《机械基础》教学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 这是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可以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 将常用的机械和常用零件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 加强知识的连贯性, 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记忆。加强有关零件的结构设计、维修、安装、调试等内容的讲解。在介绍液压传动的有关内容时, 重点介绍液压元件作用、安装和维护及基本回路的作用、检修和故障诊断等内容。

2.6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 (如教学考核、晋职、评优等) , 鼓励教师走“产、学、研”的道路。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层次。此外, 学校需要选派青年教师到大学接受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或攻读在职研究生, 以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力《浅析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机巧”》《教学研究》2003.10

[2]张红燕《如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3

机械基础课教学 篇9

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教材《机械基础》把机械传动中最简单的摩擦轮传动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来介绍, 笔者现就此与各位前辈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这种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

由于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与摩擦力有关, 故非常有必要在讲新课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并掌握物理学中的摩擦力f概念:在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 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 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另外要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为两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正压力N和接触面间的摩擦因数μ (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表面粗糙度以及润滑情况有关) 的乘积。

让学生举出一些他们看到的存在摩擦力现象的例子, 并分析说明例子中摩擦力所起的作用, 就此再进一步思考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例如, 自行车的刹车是一个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因此刹车中的刹车皮要用与钢圈接触面间有较大摩擦因数的橡胶制造, 这样在同等的作用力下刹车时产生的摩擦力就会较大, 刹车制动的效果当然就较好;同样在自行车中, 各转动处为保证转动灵活, 都装有轴承, 轴承中的摩擦力此时就是有害的, 这时就要采用诸如在轴承中适当加注润滑油以减小运动件间的摩擦因数的办法来尽量减小摩擦力。通过举例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都是有害的, 相反有些情况下机械的正常工作还离不开摩擦力的作用。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思维习惯)

复习教材绪论中关于机器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 主要说明白传动装置的作用:以一定的方式将动力部分提供的动力传递给工作部分, 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然后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实践中, 传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复杂程度随机械设备的不同而不同, 但可以根据它们传递动力的方式即工作原理归纳为几类。最后引出本节的教学课题。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前后知识联系的习惯)

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试述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向学生强调摩擦轮传动是依靠摩擦力工作的, 同时提出疑问:摩擦轮传动是怎样依靠摩擦力来工作的呢? (这个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事先准备的教具作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的演示。让主动轮D1以某一转速n1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1) 匀速转动起来, 从动轮D2与主动轮D1两轮面间靠近而不接触, 这时, 两轮面间虽然有相对运动但因没有直接接触, 从动轮D2保持静止, 主动轮D1的动力没有传给从动轮D2;接着, 以一定的正压力N使主从动轮轮面直接接触, 从动轮D2将以某一转速n2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2) 匀速转动起来, 主动轮D1的动力传给了从动轮D2。这时, 让学生借助轮面边缘上的标记观察两轮转速大小以及转向关系, 当2D1=D1时可以发现n1=2n2, 由转动物体上某一点线速度和转速的关系公式v=πrn, 推导出两轮面上的线速度关系v1=v2;另外, 主从动轮转向相反。由此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两轮轮面直接接触且接触处线速度相等, 即两轮面间无相对运动, 两轮转向相反, 转速也得到转换。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摩擦轮传动的传动过程, 即它依靠什么工作、又是如何工作的?在黑板上画出摩擦轮传动的示意图, 作分析如下:

一、主动轮D1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两轮面不接触, 此时, 虽然传动轮D2静止, 两轮轮面间有相对速度Δv=v1, 但正压力N=0, 故根据摩擦力定义, 两轮轮面间不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保持原状态静止不动。

二、主动轮D1依旧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不同的是两轮面间直接接触, 正压力N≠0, 此时, 两轮轮面间不但有相对速度Δv=v1, 而且正压力N也不为零, 根据摩擦力定义, 主从动轮之间将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将要对主动轮D1产生阻碍其运动的摩擦力f21,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同样, 主动轮D1也将对从动轮D2产生破坏其静止状态的摩擦力f12, 使其沿f12的方向运动起来,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f12与f21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它们的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 且f12=f21=μN (μ为两轮面间的摩擦因数) 。

三、摩擦力f12在从动轮D2上产生一个力矩Mf, 它克服从动轮D2的负载及其他因素形成的阻力矩M阻, 使从动轮D2沿与主动轮D1转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起来。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摩擦力矩Mf与阻力矩M阻应相等, 即Mf=M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轮传动是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讲解分析“打滑”现象。当由于某些因素造成从动轮D2上的阻力矩M阻增大时,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再次做演示, 给正常工作的从动轮D2人为地增加一阻力, 同样借助两轮面上的标记可以发现从动轮D2的转速下降, v2也将下降, 两轮间的相对速度Δv为零的状态被打破, 从动轮D2的运动将滞后于主动轮D1, 这时, 传动中出现了两轮面的相对滑移现象, 即“打滑”, 长时间的打滑将对轮面造成较大的磨损, 特别是当从动轮D2轮面较软时, 它将首先被磨损, 并且又因其运动滞后, 故其磨损通常是一种局部磨损, 这将造成轮面规则几何外形的破坏而影响传动质量。因此, 要采取措施防止“打滑”的产生。

怎样避免“打滑”和增大摩擦轮传动的带负载能力呢?这就要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打滑”是由于从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即摩擦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的, 而从动轮是由摩擦力矩驱动的, 故我们可以采取增大摩擦力矩的办法, 既可以增大从动轮上的带负载能力, 又可以减少发生“打滑”的机会。那么, 摩擦力矩又是如何增大的呢?列出摩擦力矩的计算公式Mf=f12× (1/2D2) =1/2×μNd2, 分析这个式子不难发现, 要增大摩擦力矩可以增大摩擦力f12, 而摩擦力的增大又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大正压力N, 二是增大摩擦因数μ。实际当中是如何利用实施这两个方法途径的呢?一可以在摩擦轮上安装弹簧或其他施力装置以增大正压力N, 但这同时也增大了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外力, 要使轴和轴承此时不产生过度的变形而影响工作, 就必须增大它的尺寸, 导致了机构的笨重, 因此, 正压力N只能适当增大;二增大摩擦因数μ的方法是实际当中主要的一个途径。由于摩擦因数μ与两直接接触表面的材质有很大关系, 通常是将其中一个摩擦轮用钢或者铸铁来制造, 在另一个轮子的工作表面粘上一层较软的石棉、皮革、橡胶布、塑料或纤维材料等。但这时要注意:主动轮宜是轮面较软的摩擦轮, 这样在传动中一旦产生“打滑”时, 首先磨损的是主动轮而不是从动轮, 并且由于主动轮由动力源带动始终处于匀速转动故他的磨损是均匀的, 对于从动轮避免了遭受局部磨损而影响传动质量的后果。

归纳小结: (1) 摩擦力的定义; (2) 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3) 摩擦轮传动工作时两轮的运动特点; (4) 摩擦力在摩擦轮传动中的产生和作用; (5) 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6) 摩擦轮传动中“打滑”现象的产生原因; (7) 摩擦轮传动带负载能力的提高和避免“打滑”的方法。

机械基础课教学 篇10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教学模式,转变方法

机械基础教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教学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践学习。有了好的实践经验, 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熟练应用技能。但是, 据目前调查结果看, 机械基础课教学模式与思维明显存在落后现象。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而机械基础课教学的模式与思维却没有跟上步伐, 所以有必要转变机械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与思维,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以取得更多更好的教学成果。

一、转换传统机械基础课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应该针对学生的主要心理要素帮助他们增强教学接受能力, 帮助教师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如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抓住这门课的核心, 而机械专业的核心问题就是机械零件的设计和维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机械维修和零件设计这两个问题作出详细的教案, 在上课的时候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并帮助学生实践操作, 逐步在教学中减少计算公式和公式推导的讲解, 花更多时间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核心知识点。

二、合理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 必须营造出一种气氛, 以深深地吸引学生上课学习和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的辅助, 教师在教学时就会变得十分轻松,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持续高涨。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知识。在教育这样的学生时, 老师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将内容转化成实践, 这样不仅脉络清晰, 而且可以利用教师幽默的口才和熟练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于机械基础课的爱好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还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灵活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知识点。例如, 教师在教授机械零件的设计时, 就要利用PPT演示大量实例, 利用图片和声音的刺激帮助学生研究机械零件设计的方法和他人的创新思路, 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和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机械基础课教学模式与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

三、从实际出发, 建立有体系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 大量的机械类基础课程内容存在交叉现象,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将基础类型的课程零散地讲解, 而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具体的体系。所以, 在研究教案时, 教师可以把一些课程中交叉的部分列出来, 利用一个大的框架将所有的知识点融入其中, 这样知识体系就变成有机的整体 , 使得学生 在学习时 更有条理 , 思路更清 晰 , 头脑也更灵活。

例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汽车维修和电子应用的基础课内容有许多交叉的地方, 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教学, 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常识,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绝对有利的。

四、做好教学课后工作

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相应的, 做好课后的总结工作也同样重要。课后的总结工作主要包括:综合评价和开课后的反馈工作。这两项工作在教学后期工作中的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由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评定工 作。所谓的评定工作主要是由学生完成 , 主要是学生评定老师的教学水准等级, 并予以一定的建议和意见。这样, 在教学后期, 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很好的交流, 与此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 教师在收到教学评定的结果时, 也可以很好地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修改和转换。

2.做好反馈 工作。教 学结束后 , 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备案整理工作, 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自己的教学成果是否符合基本预期目标。然后按照自己分析的结果, 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机械基础课教学模式中, 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机械基础课程是一个基础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 改善教学模式与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伟森, 吕永震, 等.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若干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 2000 (04) .

[2]李勇智, 等.对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认识与探讨[J].林业建设, 2004 (08) .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析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设计;教学实例

我校每年为徐工集团、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大型集团定向培养机电类高级技工,同时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为专业核心课,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掌握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特点及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进行机械设计,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环境,更快地进入角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一、当前社会环境及背景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多数技术工种来说,却存在着一人难求的局面。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比普教经费来源稳定,教学设备需求不高,职教的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工厂设备和实验仪器,且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技术的不断进步。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缺少,而且教师多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对于教学技能的把握比较欠缺,较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二、本校学情

本校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三年;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五年;一类是高中生源,学制三年。开设本课程的为高中生源班。

高中生源相对于初中生源,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但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技能实践的学时一般多于理论课的学时,再加上最后一年多为入厂实习时间,所以给予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对于教材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取舍,并且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就读于本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因此大多吃苦耐劳,通过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一定能使之努力地刻苦学习。

三、教学探析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工程力学部分,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排除相关的静力学部分。由于学时较紧,教师还应在保证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尽量删略繁琐公式的推导和理论引证,简化设计计算公式。

结合订单企业产品特点,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各种起重机、挖掘机、工程车辆等的升降机构)、连接(液压系统的装配、转动系统的装配)、齿轮、轴及轴承章节的内容。

对于带传动、链传动以及周转轮系的计算等实际应用较少的部分教师应予以删减课时。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的教学进设计,突出可操作的实践部分

所以,对于学生的情况前边已经有了相关的分析。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尽量避免理论的枯燥灌输,多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如通过一些视频短片介绍机构的运行原理或者是实际生产的加工,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又如在讲授“齿轮渐开线的形成”时,可以借助绳索、粉笔以及基圆的圆柱形替代品来演示绘制。这些都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但是又能起到很好的表达理论概念的作用,学生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产品的精密复杂化,人员的分工协作化,生产上实际问题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高级技工,就需要学生具备对整个机械的总体把握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时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对学生分组,然后各组进行柱塞泵实物的分解和测绘,根据讲解和练习过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画出柱塞泵的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到液压相关的知识来读懂柱塞泵的结构原理图,要掌握运动的知识,要用到拆装的操作技能,要用到公差配合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技术,还要考验大家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克服硬件缺憾

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学(基本已普及),还有各种CAD/CAM软件,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到三维软件。如徐工集团使用的就是PRE设计软件,当然还有CAXA,AutoCAD,CATIA,UG,SolidWorks等二维、三维软件可供

使用。

例如:对于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及凸轮间歇机构等平面图形难以读懂和讲解,通过三维软件的建模和运动仿真,能非常逼真地演示其运行原理和过程,且可以任意角度放大或缩小地观察,

就像在展示极其精致的实物。

四、持续改进

教学是常抓常新的东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把握企业办学的特点,借助假期的工厂实践机会,调研一线的用工需求,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不使教学内容老化,为教学实例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孙学斋.当前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成因探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

[2]王国新.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探析.职业,2010(35).

[3]时忠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会英.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篇12

目前, 大多数技校学生都是高考落榜生, 知识基础薄弱。在专业课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课老师, 我们不仅要把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 还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 把学生当朋友, 平等相处, 相互尊重,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你说出心里话。我们的学生多数是中考成绩不太好的,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把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让他们认识到, 上技校是出路, 只要他们努力学习, 将来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并要列举大量事实作为佐证, 我们学校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有的是行业比赛状元, 有的已经走上高层领导岗位, 从而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让学生看到希望, 增强信心, 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2 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同时还应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及参考图书, 了解教材的内部联系并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内容, 多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与生活中、工业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对教材的不足能恰当的补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因材施教。

3 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3.1 回顾法

利用课前几分钟, 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简要回顾一遍, 以便承上启下。回顾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采用教师复述的方式进行, 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课程内容教授的中间, 也可以经常穿插引用回顾复习法。

3.2 导入法

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 有好多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关和以后的工作有关, 老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实作室上能看见的例子, 接着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实物教具, 学生一目了然, 短短几句话,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讲授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讲授知识, 在讲解的过程, 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使用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 使教学概念、方法表述得生动明了, 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素质的活力。

3.4 问题式方法

教师合理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 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 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机,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3.5 直观形象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 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难度。

模型教具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 我们应该以机构的模型导入, 随着机构的演示, 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与呆板的黑板相比, 多媒体教学更能充分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如平面连杆机构这一章节, 传统的教学很难反映出机构的运动特性、受力情况;而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可从通过Flash课件看到铰链四杆机构运动的全过程、各构件的运动速度及位置。做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良好。

3.6 课堂讨论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的问题, 采用“课堂讨论法”, 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 热烈讨论,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学到了知识。例如在讲V带的正确安装和使用时, 让学生结合实际, 讨论V带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 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针对技校学生自制力差, 纪律性差的特点, 我们上课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听课及参与课堂学习情况, 要不时的将视线重点落在后排和两边, 不至于因为老师关注的“盲点”, 而放松自己或感到自卑。同时, 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表情, 力争从他们的表情看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良好的课堂气氛, 既要严肃又要活跃。在课堂教学中, 该严肃的时候一定要严, 比如课堂纪律要严肃。教师不能放任学生随便说话, 做小动作, 玩手机等一系列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另外, 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活跃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 尽量使用赞扬性的语言, 不采用批评性语言。其次, 教师应该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 把枯燥的概念和理论, 借用风趣的语言, 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愉快。

5 总结归纳

在学习中学生经常感到教学内容繁杂, 零散, 缺乏系统性。对此,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系统地复习, 不仅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检查、纠正自己记忆中的错误;而且还能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陈海魁, 机械基础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2]王伟华, 多媒体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作用.[M].职业技术教育, 2006

上一篇:建筑地下防水下一篇:控制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