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共12篇)
机械基础课程 篇1
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开展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充分掌握和了解机械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深入学习机械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来讲, 其更具抽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也略显得的枯燥乏味, 同时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 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起抽象性较强的机械基础课程也相对较难, 所以,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提高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中职机械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下面, 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了解。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4]刘海庆.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14) :200.
机械基础课程 篇2
1课程性质与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校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按照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则在“过关”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其行为表现为机械记忆。教师的讲授过程抽象,不具有问题导向性,传递的信息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了考试过关,学生把信息作为一种事实去背诵,而不是将信息作为对相关问题解决的一种工具来掌握。在这种非问题导向的教学环境下,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应付考试突击记忆的现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在经过短期记忆后即遗忘,更谈不上将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以“教”为核心,学生为了达到考核要求,往往会放弃“体验、思辨、感悟”等有助于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过程,而是集中于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方式,也很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主动学习教学体系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如何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是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大量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力量,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其根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知识,强调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此可见,建立问题导向,有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且有利于实现知行结合,达到教育的目的。
2.1问题导向主动学习的关键构成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创立。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育学认为,主动学习的特征为,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受教育者能够清晰理解知识的本质作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逐渐脱离教育者的指导和影响,形成独立的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强调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学习者理解知识本质并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本人。从心理激励和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学习行为是心理选择的外在表现,对学习者而言,学习成就是学习的主要动机,实现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心理激励是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主动学习积极性的产生,来自学习结果促成的“学习需要”。但是对成就动机而言,教育者能清晰明了地将与成就关联的知识构成、知识体系以及知识本质对被教育者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并使被教育者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认知,这是实现主动学习的心理激励和关键构成。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归纳出主动学习实现的关键构成: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问题导向的教学情景;与问题关联的知识结构;开放合作的探索环境;建立成就动机激励体系。
2.2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主动学习教学策略设计
在教学模式设计中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是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所在,同时给定和设计好贯穿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逻辑的系列问题,是实现问题导向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根据前面对问题导向主动学习的关键构成的讨论,我们设计了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主动学习教学策略。
2.2.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程初始介绍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控制在机械中的价值和功能,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教师在绪论讲授过程中辅以大量的国内外图片和事例以及在机械控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外,最有效的办法是设计与课程相辅相成的实践观摩和实验演示,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性和价值所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2.2构造问题导向的教学情境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与问题导向的情境,明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形成客观独立的认知,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设计者,围绕整个课程要求和专业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应在课程开始就明确告知学生,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能够沿着知识逻辑顺序解决这些问题,并逐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既要明确,又要涵盖知识要点。根据教学组多年的教学体验,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1)系统确定条件下的输入输出关系确定问题(系统分析问题);
(2)系统确定、输入确定,如何满足输出要求的问题(系统优化与设计问题);
(3)输入输出确定,何种系统结构适合的问题(系统辨识与预测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被归纳为“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系统设计、滤波与预测、系统辨识”五类问题,但因为主要是基于知识传递而形成的知识抽象,而非与问题关联,对于初学者而言过于抽象而不够形象,我们归纳成以上三类问题,并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问题导向的知识构建体系。
2.2.3提示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涉及控制理论、数学基础、机械运动、力学基础等多门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明晰问题与解决路径之间的知识关联,教师需要对该课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需构造的知识体系进行关键知识点的讲解、串通知识,关键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为主要导向的知识构成。如课程的性质,首先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输入、系统、输出”,希望实现系统稳定和优化。在引导学生构建问题导向的知识体系中,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来进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认识系统关系,继而理解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分别对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系统稳定性,最后在系统特性分析基础上,依据系统的性能指标对其进行校正。尽管对于一些复杂系统会涉及较为抽象的数学运算,如一阶或二阶微分方程,但是只要理解系统与输入输出的关系,系统模型很容易与输入建立起关联,自然就能够建立反映系统特性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所以,只要让学生建立“输入、输出、系统”三者间的关联,问题就会明确,主动学习方向就会明确。引导学生建立基于上述三类问题解决的知识构建体系,是引导学生学好该课程的关键。
2.2.4构建开放的适于探索性学习的学习环境
设计开放的实验体系,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进度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设计出基于个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实验项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实验项目要求,提出解决哪一类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内容,独立或合作完成。例如:控制过程经常涉及拉普拉斯变换,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要点的前提下,可以自主改变控制参数,并设计不同的控制目标。同时,我们引入基于MATLAB的辅助实验条件,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验证实验和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2.2.5建立成就动机激励体系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表现应是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卷面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考核内容与方式要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断地提升专业素养。在考核方式上,我们摒弃传统方式,建立基于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方式,该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和加分,是有学生参与和开放的评价模式。
3结束语
如何上好机械基础课程 篇3
一、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低:中职学校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学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而现在则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2.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机械基础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学习较为抽象,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
3.配套实习实训设备缺乏:由于经济问题,很多学校机械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设施以及实验实习器材相对比较短缺,没有相配套的实习实验,这门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自然学生难以理解,也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
二、对于《机械基础》教学模式的新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于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部分没进过工厂,对于机械方面的各种名词概念从未听过,也几乎没有见过机床设备。而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是理论教学,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在课程教学的初期就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更是没有积极性了。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实习场地参观或者直接参加拆装实训,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由于有新奇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上课时如果仍然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产生厌学情绪,破罐子破摔,“反正听不懂,也就不学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想办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平时所见的东西相关联,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讲解齿轮轮系时,讲到轮系的传动比的变化,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坐公交时经常可以看到司机师傅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为什么随着拨杆位置的变化,汽车行驶的速度会时快时慢?然后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对汽车的兴趣一般较大,所以讨论会比较激烈。最后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教师再告诉学生,司机拨动拨杆是在调整汽车变速箱里齿轮轮系中的齿轮位置,从而改变轮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汽车行驶的速度。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大不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结合挂图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进行课堂讲解分析。教学手段较为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并且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利用板书、模型、实物以及挂图进行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靠的是老师的仔细讲解,利用挂图和模型来比划机械零件的构造、作用和传动机构运动、传动的原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卖力、很详细,但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云山雾罩,完全没明白这个原理是怎么回事,效果很不理想。
多媒体教学则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很容易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这样可以使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与机械的接触不是很多,有些学生更是对机械一无所知。而在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没有什么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学生一般会有强热的好奇心,并且有十分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因此可以尽量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较为抽象,职校生一般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些长度不一的竹片,让他们用螺栓螺母将竹片组装成简易的四杆机构,然后针对课本上的四杆机构的类型以及运动原理,让他们用自己组装的四杆机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3)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职校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例如轮系这个章节,就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周转轮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他们只要掌握定轴轮系的知识就可以了。
4.完成理论教学后,应转入实习教学。进行完理论教学后,应当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机械机构的拆装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到校外的实训基地或者工厂進行参观或者直接参与生产,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篇4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1、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 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 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 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 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 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 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了解学生,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才能相互尊重, 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 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1、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 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 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 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 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 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 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3、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模型教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中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各种模型教具。[2]如在学习运动副时, 向学生展示燕尾滑块和铰链连接的模型, 通过模型让学生看清每种运动副的接触元素, 从而更好地区分高副和低副的判定原则。《机械基础》中通过摸型,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 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了其他教学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 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解四杆机构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将四杆机构的各种用图片和动画吗, 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运动形式的直观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3]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与参观教学相结合, 如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参观, 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工厂师傅请教学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青莲:《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之友》 (B版) , 2009, (08) :139-140。
[2]张宏灿:《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的讲课质量》, 《职业》, 2010, (06) :160。
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说明 篇5
1.本课程的性质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数学等机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专业知识基础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冷热加工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其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的同时讲授相关的机械制造实践基础;二是在实践基础上辅以专题讲授的机械制造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使之对机械制造系统有一个初步而又是完整的,比较清晰、系统的认识。
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零件的切削过程、机械加工的工艺装备、工艺方法、零件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以及先进制造方法等方面问题。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器零件切削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精度、加工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其它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获得机械制造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零件几何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及选用,具备制订机械加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了解特种加工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6
摘要: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对于没有实践经验、基础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极易失去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体验,就如何提高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05-02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等,这些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性,难以激起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点主要是:普通教育是“以知识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均按学科体系设置,讲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这与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即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差甚远。《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必然选择。能力本位就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机械专业的课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机械专业的普遍能力,还应具备一项专项技能。因此,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和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四个矛盾:一是有限的学时与较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的矛盾;二是有限的学时与未来社会整合性要求劳动者掌握多元技术的矛盾;三是有限的学时与扎实的继续学习基础的矛盾;四是有限的学时与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较宽泛知识面的矛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再加上机械专业建设投入高,很多设备和实验器材严重不足也影响学生的感知能力。且中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使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因此,为使教学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突显学生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是有必要的。
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无目的性等问题。尤其是机械基础课的学习理论多,名词多,枯燥无味更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但笔者发现,中职生普遍对实操感兴趣,动手时也比较认真,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利用生本理念,让他们先学后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取舍,以够用、实用为准,让学生在学习机械中产生爱好。
赫尔巴特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话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多方面的自我活动,这也就要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入手。 以“趣”激趣。“趣”,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
四、提高自生教学能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机械基础课程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专业课联系紧密。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举例讲解时尽可能使用见过甚至使用过的设备。例如,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利用柴油机上的皮带(V带)讲解煤矿上普遍使用的皮带运输机(平带);讲解四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内燃机的气缸进行讲解;讲解链传动时可以利用自行车的链条给学生讲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机构,讲解时他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理论课教师还可主动与实习教师联系,在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去一些机械制造厂参观时与其一道参观,并在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谐的课堂我们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保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本特征。一堂课的美在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教学因素的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7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机械基础课程 篇8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当前, 《机械设计基础》面临着知识量不断扩充, 教学课时不断减少、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的现状:教学内容丰富且杂乱, 缺少教学重点, 相关的概念、名词、公式、图表很多, 同时夹杂着各类数据标准、国家规范等, 许多学生抓不到头绪, 学起来很吃力。因此, 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 增加实践性、应用性教学的课时, 减少理论性内容的教学课时。
(一) 四线式教学体系
从教学体系上, 将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安排。采用四线式教学方式, 将机械设计基础的四大板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核心, 即以分析机构的工作原理、设计零件结构、以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知识对机构强度校核、采用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知识对机构和零部件的形状、位置、配合精度进行规定和选择这四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改革和四线式教学体系的建立, 能够从基本的知识、理论、方法上有效导入教学,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一步发展专业课的学习、加强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今后的从业率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推动了人才的持续发展。
(二) 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学校和企业还应联合携手共同培养和塑造应用型人才, 如让学生参与产品的机械设计和科研课题研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知识, 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和各个实验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实验要求, 对机械结构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加以分析、辨别, 进而掌握了常用机械设备的传动原理、结构特征和设计方式等知识, 使学到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融化。教师通过组织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升华, 将课程内容变得紧凑和有序, 脉络分明, 重点突出, 学生知道应学什么内容, 知道用在什么地方, 目的性更加明确, 学习效果更显著。
(三) 开阔视野, 增添新知识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与时俱进,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吸取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思想, 将技术应用的新拓展和改革的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实际案例偏少, 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地增添些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的新内容, 及时将校企合作研究项目、企业生产实际应用项目中的合适案例介绍给学生, 将当前生产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创新技术应用引入教学课堂, 让学生开拓知识面, 补充信息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改善教学效率。
二、实验项目的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环节, 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多年来, 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的是认知型、验证型的实验科目,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验证、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等,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因此, 已远远落后于创新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因此, 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 丰富实验项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 增添实验项目
教师可以在常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富有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如3DMC机构组合创新实验、轴线结构创意设计等, 让学生亲自去组装、调试、设计,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3DMC实验台是一部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化实验设备, 可以模拟和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创新性思维进行机械原理和设计的学习, 实验台包括高、低副杆组成机构以及相应的构件、构架、连接件和辅助机构, 还包括机械传动领域的各类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带传动、涡轮、蜗杆等, 通过试验台学生可以进行机械传动项目的方案设计, 还可以改变执行构件, 采用不同的运动构件自由组合, 搭建新型的传动机构, 进行不同传动方案性能的比较和测试, 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个人的思维、操作相结合, 优化和分析实验方案和实验课题, 进一步提高了相应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学校可以开放机构陈列室和部分实验室, 实行半开放式管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学和实践。机构陈列室中展出了各种常见机构的构造和形式, 运行原理和基本用途, 学生可以随时进入陈列室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研究和观察, 在样品陈列室还可以对内部结构不清楚的地方, 进行拆装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应用实践活动, 如全国性和区域范围内的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 激起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以减速机为课程结构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设计理论和学科知识, 掌握一般的设计规律和设计思想, 使学生能够在机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在制造工艺、性能维护、经济安全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一方面, 由于教学仅限定于减速器, 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 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2~3 周内集中进行, 使学生在着手课程设计时与基础理论知识产生疏离, 问题和难点增多。因此, 改革教学模式应从改进课程计划入手, 将课程设计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使学生能够边学习边动手, 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拿到课堂中学习, 提高教学的效率, 减少问题的堆积, 学生学习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 能够带着问题求知, 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同时, 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温习, 通过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 可以布置一项创意发明任务, 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带着问题和思索进行, 找到创新的节点, 形成初步的设计思路和方案。
四、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细节上予以关注, 通过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能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顺利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工程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引导的学习气氛, 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促进作用,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学科, 学好这门课程, 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 更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的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改善教学内容, 改善实验课程设计和应用等方面, 分析探讨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以期提高课程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的探究 篇9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条件有限,在授课中教师任然是以示教板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直观的讲授,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很少主动地对内容进行思考,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行业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行业发展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还是以传统、经典的教学理论为主,缺乏先进技术的引入,导致《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只是基础教学,教学内容缺乏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组成机器的一些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机构、原理及应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设计和选用机构及零件的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工作后在实际的接触中对一些常用的机构和零件,例如联轴器、轴、轴承等仍不知所以然,甚至不认识。归根结底,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程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平日里缺乏观察,学起来抽象,缺乏想象能力,又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书本与黑板上出现的简单线条使他们无法与结构复杂的机械零件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解决学生的感性认识,开设《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教学目标设计。但在中职院校中,大多是因教学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健全,或者完全没有机械设计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大多是被忽略的,造成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学生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实验教学目标必须突出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培养,出动手能力外,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关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思维设计,实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2 建立实验室及对实验室的几点要求
中职院校应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引起重视,并建设本课程的专门实验室,具备实验与理论一体化教学的能力。结束教师带着模型与示教板进课堂的时代,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按照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辅线的思路展开;其次应与机械科学、机械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相一致。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在规划时,应注重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投资,建设出最具特色的实验室。根据大纲对课程实验的要求,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常规仪器与设备,具有独立的实验操作平台,将教学模型及常用机构、零件的展示柜环布于教室,添置投影仪与学生用电脑。
教师制作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收集大量图片与视频材料,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在专业教室上课。讲授的同时,学生可直接观察零件或机构的模型,并通过老师的讲解,课件的演示,对所讲授内容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并开设网络课堂。拟将各类拓展实验项目以网络为基础,开设与实物实验相对应的虚拟实验内容,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验。例如齿轮范成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代替一笔笔绘制类似加工过程,省时省力且更具体形象。
根据大纲对实验课程的要求,学生还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机械结构的拆装等实践动手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 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
基于上述机械设计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对实验室的建设,我们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下转P296)(上接P254)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提升试验课程的地位,建立新型试验课程体系。
3.1 建立新型实验教学方法
首先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经典的实验,学生通过经典实验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新增开设综合性实验,综合之前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材料、制图、极限配合、工程力学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实践能力。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采用“项目驱动”法,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自主研究,评价其可行性,提高自学及讨论研究能力。
试验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钻研精神,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重视理论指导,对于拓展性知识,教师首先要做好铺垫,以免学生因理论知识不足失去实验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加强创新技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实验原理,强化动手环节和数据分析处理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3.2 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以往的机械设计考核中,只采用试卷考试的方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严重限制了实验课程考核的必要性。实验课程的评价方式只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打分,而且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小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不认真做实验,抄袭别人实验数据等现象。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成绩应以实验考核为主,采取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书面考核重点理论知识并以占据总分小比例为辅。教师需根据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方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考核的方式既包含书面考试、实验报告评价,还包括观察学生实验过程、展示技能,体现创新能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定。
3.3 建设一体化师资力量
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先进设备的应用,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增加,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一体化”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仍存在着理论教师只愿意承担理论教学,不愿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很少花时间去了解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更谈不上接触专业的前沿领域,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一体化教学”的认知。要改变理论教师不兼实验教学的状况,鼓励和提倡理论教师担任实验教学,对于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理论教师最清楚课程当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可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得到进一步完善,还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4 结论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10
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
1.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实用性强的特点, 且内容繁杂、各章节间即自成独立体系又相互关联。根据以往教学经验, 若在课堂上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学生感觉枯燥且难以理解,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下降。因此, 将项目化教学中引入课堂将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 让教师的作用由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以解惑为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知识, 从而提起其学习兴趣, 提升其学习效果。
1.2 项目设计
该课程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所有项目都依托于一个完整的典型机器, 强调机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学生在由具体机器构建的真实情境中去分析每一个项目, 这样可以使多种机构和零部件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根传动有关的联轴器、轴、轴承、齿轮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项目。该项目集合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 根据各教学内容它又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项目, 每个子项目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 即联轴器的选择、齿轮及轮系的设计、轴及轴系零件的设计、支撑部件的选择等。在进行项目设计时, 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在子项目中所学的知识, 完成总项目的内容,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并树立自信心。
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包含了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两大部分内容, 在过去的教学中将各部分内容按章节的形式介绍, 这样虽然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但各内容间的关联性不理想。又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工程实践, 对机械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 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其结果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 并不能将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因此,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从工程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 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如在介绍轮系知识时, 介绍轮系的基础知识后, 增加减速器、变速箱等轮系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同时, 还应附带介绍实例中轴系所涉及到的轴、齿轮、键等各个零件的功能,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串联,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能力。
另外, 该课程中存在较多的公式、概念, 因此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公式时会存在较强的厌烦情绪。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强调对知识的应用, 简化公式的计算, 淡化理论的推导,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及原则即可, 重在对结果的应用。
3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 学习吃力的实际情况, 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门课程, 会使学生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较差。因此, 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本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 以期达到应有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手段的主流, 它可以表达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用语言和粉笔难于描述清楚的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可以实现图形美观, 信息量大, 提高课堂效率等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 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各种机械零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各种机器、机构、部件和零件的内部机构及零部件的装配和工作过程, 增加学生对机械结构的感性认识。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开设一些应用型实验, 如联轴器拆装实训、减速器拆装实训、内燃机拆装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实训等, 另外还可以增加到工厂参观实习, 通过这些实训实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形成工程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4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部分是一种检查学习效果的有效形式, 而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部分则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们认为该课程应该从三个方面考核学生:第一, 学生职业素质, 如学习态度、求实精神、吃苦耐劳、自我激励等;第二, 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的掌握程度学;第三, 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因此, 在考核是可根据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完成情况, 实训课题的整体完成情况给分, 再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 出勤情况等, 以及学期末的笔试成绩等, 综合起来作为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这样的考查方式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每个学生的课程能力掌握情况。
5 结语
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 符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 我们的课程改革, 应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激发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姜韶华, 吴宁, 杨俊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3) :43-44.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31-33.
[3]张晶莹,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8) :69-70.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初探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本门课程包含内容广泛,涉及学科多,内容较抽象,不仅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还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教学内涵、知识面、实践能力等等。但是,即使这些要求都做得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仍感到教学内容枯燥,灌输知识多,缺乏生动性。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十几年,使用的教材先后换了五个版本,虽然教学经验愈加丰富,但教学效果仍感“事倍功半”。笔者一直致力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讨,结合教学体会和虚心学习,在教材编排、教学思维、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一)教材编排更趋科学化,便于学生吸纳
不论采用哪种版本教材,该课程的主要章节均包括概述、金属材料学、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机械传动、液压气压传动等六个部分。这相当于五门课程的综合,各章具有相对独立性,也有内在联系。这五门课程又分别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按部就班地教授,就不能将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鉴于这种情况,本人以利于教师教学为出发点,将教学顺序作如下调整。
1.概述——概括本门课程基本内容,是基础。概述主要涉及机械专业的一些基本概念、专业名词介绍,是进入机械专业的必经之路,必须第一部分学习。
2.金属材料学——是机械制造的皮肤。机械工作离不开材料,而其中大部分是金属材料。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低,有利于学生起步阶段学习。
3.工程力学——机械安全工作的保证。这章内容涉及物理、数学知识多,而中专生的薄弱点就在于此,所以教学难度大。放在第三部分学习,一方面是学生已基本适应中专学习生活,畏难情绪不会太大,另一方面相关课程也已进入主要部分教学,便于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4.机械零件——是制造单元。有材料的支持和安全的保障,才能制造零件。这样的顺序自然顺理成章,教学脉络十分清晰。
5.机械传动——是运动单元。机械零件组成机械传动部件。作为机械运动的基本部分,本章传动种类繁多、趣味性强,利于学生学习。
6.液压、气压传动——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在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也为今后专业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转变教学思想,适应教学新环境
进入新世纪,教学也进入了崭新的环境。教学对象更具个性、和创新意识,他们不满足教师生硬的讲解,满堂灌只会造成学生昏昏欲睡,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有些教师抱怨现在学生素质低,安于享受,厌学情绪重,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堂枯燥无味的课就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本人认为,老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把过时的“教师主体”式教学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式教学,增强教育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上帝”,“以质量求生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的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更要重视与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比如,学习轮系知识时,有些学生不理解轮系的运动过程,这时老师就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将静止的内容变成运动形式,增加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学中,笔者将课堂移到实习室,提出首末齿轮的转向和转速有何关系?汽车怎样变速?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也可使学生亲自组装一个简易的轮系,使他们从实践中获得学习自信心。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生存之本”这句企业的至理名言同样是老师的生存之道。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课程更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1.情景化教学。创造教学场景,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可使教学生动起来。如: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时,笔者给出一缝纫机的工作场景,提出如果你在使用缝纫机,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对缝纫机难以掌控,踩踏很困难等感受,我就告诉学生这就是学习的内容——死点。然后进一步提出死点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等学习要点,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互动教学可以顺利展开。
2.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本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用语言难以表述的内容,多媒体就会以快速、简便、明了的形式弥补实践缺乏的遗憾。它在减时增效、扩充课堂教学的有效容量,促进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明显优势和自身特色,真正实现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本课程中的传动部分教学,依托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平台,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改善一人说了算的授课局面。
3.參观型教学。这是教学与实践的一种有机结合。通过参观可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便于后续教学。比如机械零件和液压的教学就可采取此方法。
4.实践性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中专生的专业学习也是实践学习,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十分高涨,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比如金属材料学和机械传动两部分教学,可模拟工厂车间建立实验室,作基本的热处理练习。如对菜刀、锉刀的热处理,体会热处理的意义所在;有条件的学校去有关工厂实习一段时间则更能开阔视野,全面了解机械传动特点、应用场合、加工方法等内容,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公正
过去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都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教师照本宣科的局面,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而中专教育是能力教育即素质教育,所以要客观评价教学,就必须摒弃老一套评价体系,以更科学的评价激发教师工作激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本课程特点而言,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1.既评理论教学,又评专业技能。中专教师要求是“双师型”教育,因而从这两个方面评价教学能力会更公平。
2.既评学习能力,又评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答疑解惑的指路人,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是个真正称职的老师。
3.既评教师能力专一化,又评知识的博采众长。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片海洋。要迎接新的考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总而言之,《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它是一项科学、严谨、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述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为今后的专业教学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符颖示.机械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工科院校对其课程教学都很重视,近年来课程教学条件和资源都有所提高,但是课程教学的质量却未能有大的改观,主要原因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教学思想陈旧,缺乏吸引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仍以教师讲授课程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未能有大的改进,不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就是教师仍以灌输式授课为主,缺乏讨论课,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真正能够学到并且能够应用的知识特别少;其次,当前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依赖于各种电子讲稿,内容更新的很少,与实践接触的更少,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学生应试式学习,学习能力不强
目前,国内很多学生学习模式仍然是以应试性学习为主,主要表现为:(1)对课堂教授内容没有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2)学习课程主要以应试为目的,缺少思考性,考试以死记硬背为主,对知识未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3)机械基础课程学习实践性很强,而很多学生学习手段单一,动手实践性很差,理论不能够与实践良好地结合。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改革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转变课程的教学观念,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改革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覆盖面广,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就很难理解,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课本上面枯燥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理解,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2.1.1 直观教学法
传统的抽象的说教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将知识关键点讲得通透。而直观教学法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让知识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和领会。例如,在讲到机械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材料时,可以将铸铁块、铜块、尼龙棒等材料的实物或模型进行对照;讲到测量部分时,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测量器材如圆孔塞规、卡板、量块等等进行实物或模型展示。总而言之,对于一些小型的机械基础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或模型展示等诸多直观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
2.1.2 现场参观教学法
随着国家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近些年学校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毕竟有许多大型的机械器件只有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才会有,学校的机械加工等设备还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的认知水平,可以与企业联系安排一次参观教学,让学生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够观察识别到的大型机械设备如大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龙门铣床等进行一次集中的现场观摩,直观地学习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加工流程和方法等。通过现场参观,学生会对各种机械设备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课程讲授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2.1.3 多媒体形象教学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而机械基础课程学时较少,要学习的内容多,一两次的现场参观学习并不能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可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图形、图像、模型、动画和录像等材料通过软件组合到一起,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化教学办公的主流趋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复杂机械的构造、生产和制作过程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化,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难以讲解和理解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1.4 一体化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将课堂设在实验室等地点,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无法及时感受到机械制造的现场气氛,从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对相关理论得不到很好的理解,不能够与老师就相关难点问题进行沟通互动,等到实验时又要重新讲解,费时且效果差。采用一体化互动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力,提出学习的体会和心得,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改变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2.2.1 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授机械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外,还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机械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工具,如课程教学模型、机械实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机械零件陈列柜、教学内容展柜、自助式课程教学实验台、课外学习参考书和设计手册等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集中到一起,施行全天候开放,使学生随学随用。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2 改革考核和辅导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学习方式
一方面,老师要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督促学生认真深入地参与到机械课程学习中去。目前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仍是以笔试为主,按照期末考试的成绩论高低,这样的考核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分为期末考试成绩、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四部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较大一些。而且,期末考试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针对平时作业、课堂作业和实验结果,另一部分则针对更加专业的专业课知识。这样,只有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这三部分都参与进来的学生才能有机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平时多努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突袭考试等现象的出现,新的考核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2.3 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1)建设学习资源丰富的教学与实践中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知,收集各种机械设计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例展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有效地发挥出来,给学生亲手实验的条件,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学生对各种机械认知系列的实验,提高对机械内部系统结构的认知和识别能力,这是学习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基础。其次,加强对机械性能综合性测试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际体会让学生对各种机械工作能力和可靠性等参数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机械分析和研究的实际能力。最后,加强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设计思想通过制作实物或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机会,提高学生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3)注重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以实用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为主题,侧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机械综合应用和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能力。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设计题目要提前布置,分散进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新,最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各种设计方案的讨论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4)以开展各种创新设计竞赛或者项目立项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实践钟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意识。以各种创新项目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选题并设计模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加以辅助答疑。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竞赛过程中选出的优秀设计产品申请国家专利,发表专业论文,让学生创作的有较大应用价值的作品得到国家和学校的承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新机械的积极性。
总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途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非.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0.2:37.
[2]周家泽.机械基础[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施文龙.机械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职业,2010.10:145.
[4]杜红平《.机械基础》教学浅析[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
【机械基础课程】推荐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11-03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06-17
机械基础课程趣味教学08-11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10-24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论文07-29
机械电子基础课程教学08-2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要点09-13
机械设备基础课程群论文09-0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初探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