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共12篇)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1
阅读是指读者通过视觉理解用文字写出来的东西, 从中得到某种满足。也可以说, 阅读是人们对书面材料的认识、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首要任务, 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然而阅读教学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许多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盲目性, 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导致阅读教学的效率很低, 我根据当地情况结合近年课题研究的成果, 就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谈几点认识, 供大家参考。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
1. 把学生放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主权的实现过程。阅读教学更是如此, 学生是拥有阅读主权的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期待和质疑、自由的阅读联想和推论、自动的阅读反思和批判、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 坚决杜绝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和分析。
2.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好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拥有保障学生学习权的责任与任务, 这是教师的使命。为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阅读教学与学生个人的和社会的活动实践结合起来, 创设情境, 组织有适当难度的阅读任务和问题,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让他们尝到成功阅读的乐趣。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充满灵性的人来看待, 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 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 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习惯、情感等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3. 阅读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
现代教学活动都是凭借班集体开展学习活动的, 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和同学组成的班集体中相互交流进行的。因此, 有效的教学不能不面对这个集体活动过程。教学这一过程拥有两个侧面: (1) 作为知识的学习、习得的集体思维过程; (2) 学生们彼此交流需求与愿望的集体思维过程。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集体思维的过程。为有效地组织, 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规律及其与外部生活实践的有机联系, 还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提示、提问、说明、示范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以便把集体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二注重兴趣的激发, 培养阅读的能力
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 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如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表演帮助体会课文中的情趣、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师生角色互换、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或随手画上几笔, 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手段。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 可让学生读读课文, 想想插图中哪些景物画得好?好在哪里?哪些画得不好?为什么?根据课文, 插图中还应有哪些景物?这样,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同时, 通过积极大胆的讨论, 也进一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2.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 只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如果学生确实提不出来, 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在阅读课文时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
3. 利用兴趣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实现阅读教学的长效性
首先, 听故事,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利用孩子这一特点, 在课前2分钟为孩子们讲小故事。故事的内容大多来自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目的是让学生爱听故事, 从故事中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其次, 引导孩子们看儿童刊物, 提高阅读兴趣。调动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还要老师去引导。这样才能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于是, 我们为孩子们征订一些儿童刊物、报纸、故事书等, 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再次, 讲故事, 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前一个阶段学生是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阅读兴趣, 这种兴趣是被动的。怎样让学生主动培养阅读兴趣呢?我们给了学生一些空间。如课前3分钟由学生来讲。故事每人轮流讲, 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又采用先在小组内部讲, 再到全班讲, 每周评出五名“故事大王”的方式。为了获得这一称号, 孩子们总是利用空余时间读故事, 再创造故事, 有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家都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最后, 设立班级图书角, 再次感受阅读兴趣。图书馆的设立, 又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读书的天地。开学时, 我们可以号召小朋友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五本书。登记编号, 由专人小保管员负责。班上的书多了, 读书的兴趣也就浓了。每次下课, 在图书角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每周我们还定期交流读书的内容。在交流中, 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这又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机会。
三利用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许多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原因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任务理解得不全面, 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排斥在教学任务之外。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扭转这一局面,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对培养阅读习惯谈几点认识:
1. 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前预习、课堂深入学习、课后及时巩固, 更重要的是把阅读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阶段的全过程, 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在各种阅读活动中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需要多次重复, 进行不懈的努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校外, 随时随地关注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保证。
3. 将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课外阅读首先要选好内容,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 可以净化思想, 提升修养。所以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文质兼美,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文章或书籍来读, 唯有如此, 学生才能成为精神富翁。其次要加强阅读练习, 选择一些短小但具有语言美和人文性的阅读练习来补充课内阅读,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积累。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 整理归类, 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达到读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写成文章, 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阅读的积累就是一个吸取与倾吐的过程, 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
总之, “培养学生独立的, 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 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 还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内容, 学生不同的阅读心态, 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2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低年级出现了重识字而轻阅读的现象,一堂课中除了识字就是写字,只是形式变换了好多样。然而忽略了阅读,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低年级的有效阅读能够促进听、说、读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创造才能。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字:低年级 阅读 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和起步阶段,对于阅读习惯的形成、养成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越早,对智力发展越有益。”阅读有利于孩子接受语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促进智力开发。所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能认为孩子识字少,就忽略阅读教学,而应该让识字教育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言语活动以直觉思维为基本过程,不能仅靠抽象的分析,要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形象感来达到阅读的目的。低年级学生还处于依靠直观形象进行思维的阶段,他们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的过程中,直观的形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抓住孩子的形象感,丰富和充实主观世界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或借助图画、实物、动作等帮助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获得良好效果。对低年级而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而激发兴趣的最好时机是阅读前的情境创设。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故事引趣。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我选择一些益智、有趣等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这样,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了。2.表演的乐趣。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表演则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我根据低年级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进行表演,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人物角色的情感。如教学《三个儿子》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三位妈妈,通过体会三位妈妈说话的语气来理解课文。相信这样的阅读课,在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生活上的启迪。3.交流的乐趣。在教学实验中我经常鼓励激发学生去交流,让全班学生感到亲切和平等,学生敢于同我进行内心的交流。在班内组织“世界童话真精彩”的故事会,让学生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个“世界童话真精彩”活动中能看到了孩子们对阅读学习的自信。
二、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
1.培养学生自学。在教学中,首先从培养自学能力着眼,多让学生实践。学生的这些自学能力,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起来。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去学生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蜜蜂引路》一课,通过读课文、查字典孩子们能的理解“常常”和“往常”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能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子。在对课文理解的过程中,就需要老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去理解课文,真正做到活性课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讨论完善,这对学生来说是在思想上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大胆提出问题,同师生进行交流,这是值得鼓励的。
2.指导阅读使学生会阅读
①读图法。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从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要下雨了?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
②读思法。阅读教学中,我经常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在反复地读中感悟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啊?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不仅能从它们两个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还能就小柳树的态度进行前后对比,思维异常活跃。
③读演法。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有想像力,常常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同悲。他们通过扮演课文中的形象,很容易进入角色。学习了《荷叶圆圆》后,我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表演起来更是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此时,课文中的语言已经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④读写法。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低年级练习写几句话的同时,也是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过程。如在教学《假如》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每小节的结构相似,教学时,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写起话来也是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3.学会读书
①朗读。朗读训练要求能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流利地读,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速度缓慢,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一致。
②默读。这种形式最适宜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我认为这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内蕴的有效方法。那么低年级儿童语言积累不是很多,对他们提出的默读要求不能太高。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画出所要学的生字,并利用文本中的拼音,自己把课文读通顺。
③齐读。在低年级儿童阅读课文中,可以经常运用,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很难自己把课文读通顺,这时需要别人帮助他们克服这个困难。这时齐读可让他们在集体读中找到自信。这种方法不能经常运用,还需要不断改变齐读的策略,如:分小组齐读,同桌齐读。④范读。教师进行范读,学生摹仿。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进行模仿阅读。
⑤个别读。在个别读的过程中,我先让不是很准确把握文本感情的学生读,再让稍好的学生读,最后可读得较好的学生读,而这个过程中,一定得让之前读得不是很好的学生再次读,以便他们更好的掌握文本中透露出的信息。
⑥想像读。想像读就是在想象中读,这种读的形式适合两个人进行,而且对文本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下进行。我与学生配合完成想象读,如: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法帮助学生想象读。4.积累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的途径。每学习完一篇课文,要求他们把喜欢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然后再熟读至背诵,通过写句子写日记来展现出来。
三、品味语言,扩展训练
1.读说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有序的表达的能力并培养他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捕捉语言信息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课文中有一些优美的插图可以用来作为说话的辅助内容。2.读写结合。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鼓励孩子写日记,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虽然写不好,但这样的积累会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3.内外结合。对于低年级教师应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慢慢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
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方法 篇3
一、读与看使感官配合
读书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懂课文,就必须做到读与看的结合。从“看”的基础上出发,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是课文当中的文字,文字是整个教材的核心,文字不但能够给读者一种直观的感受,还能给读者营造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不过,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读者通过不同的读法,结合各种不同的看法来进行。“看”的变化,完全是参照“读”的变化,像对一篇课文进行选读、略读、浏览等,所进行的“看”速度就较快,但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却不够深入。有时,看法的不同,所读出来的意境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导学生读课文时,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看着读,不可进行盲目阅读。
例如,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仔细看一篇课文,当教学进行到学生阅读的阶段时,教师就会发现,仔细看过的学生在阅读时非常流畅,而敷衍了事的学生则读起来结结巴巴,让人听起来也索然无味。这就充分说明读与看的结合跟单纯的读相比,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二、读与背使知识积累
1.促使学生多读,读书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还没有定“型”,所以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文进行多读,要求学生多读不是要求他们盲目地“读”,而是要给予学生多种不同“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够从读里面收获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示意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像赛读、带着问题去读等等,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去读或者从儿子的角度去读,再问问学生的感受,这都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些阅读方式,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地将学生带入整个课文内容当中去,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读懂整个课文,充分读懂课文当中所要讲的内容。
2.促使学生多背,提高读书效率
多读固然重要,但却无法过目不忘、熟记于心。所以还需要求学生多背,做到读背结合,这样才能熟记于心,挥洒自如。背诵能给学生一个过目不忘的效果,使学生即使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也能回想起课文的内容,这样就能对课文中的内容和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充实了学生的词汇量。当然背诵不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多种不同的背诵法。比如:(1)分段背诵法。这个方法要求学生对整个课文进行一段一段的背诵,一般是作用在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上,像《草原》以及《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2)重点语句法。这可示意学生挑每段里面的一些重要或者经典的语句来进行背诵,然后再将这些语句贯穿起来,最终成为整篇课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些主题描写浓郁的课文,像《鸟的天堂》,里面就描写了大榕树的各种美态,学生也可牢牢抓住里面一些跟大榕树有关的“树枝”“枝叶”等等,这就非常便于学生背诵。(3)抄写法。这种方法本人不推荐,因为此类方法较为辛苦,通常适合那些背诵起来较为晦涩的古诗,像《题西林壁》。(4)抓取线索法。促使学生牢牢记住整篇文章的线索,比如文章的主角、具体发生的事情、整件事情的简单经过、最后的结果等。这样能使学生事先弄清楚整篇文章的脉络,背诵起来也就更加轻快灵活。
三、读与思使思维放飞
读书是一个学习知识,并将知识化为己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熟读整篇课文之后,必须通过自身的想象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或别人身上。这种思维的转换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才能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很多同学都认为挑山工的奋发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而那些游人的行为则非常不可取。有的同学经过深入思考则会站起来反驳这种观点,挑山工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是游人的行为也没有错,因为游人是去旅游的,跟挑山工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就会引起所有同学的深思,从而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对于阅读教学当中的“读”的研究和运用,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梁岭小学)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4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1.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情境。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小学生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也是形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的课文内容变为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前提,这样,不仅能够突破疑难,深刻,全面的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激发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只有当他们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巨大的感染,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教师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这是描写知名景区的文章。教师可以课前下载有关景区的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提供给学生观看。美丽的风景一定吸引学生,教师再引导学生:“视频中就是我们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这样,学生被自然而然的带入文章的阅读学习中。这种创设情境导入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2.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小学生都喜爱表现自我,对新奇的,好玩的事物非常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多多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因此,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应是课内活动。
例如,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教师把铅锤和瓶子带进课堂,组织学生亲自来体验。不论学生的实验成功还是失败,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教师非常成功的吸引到这个实验当中了,在学生体验之后,带着疑问去看看文章中的主人公实验做得如何,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当中,他们自然就会认真地去阅读。
3.恰当地迁移学生的兴趣。将跟文章相关的内容所产生的兴趣迁移到需要阅读的课文中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实施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得弄清楚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再实施迁移,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例如,有关《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有关《西游记》的动画片和电视连续剧等,小学生们早已是非常熟悉了,不过有可能没有阅读过原文罢了,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对动画影视的兴趣引导到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上来。教师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喜欢《西游记》当中的哪位人物,给自己留有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由于小学生对《西游记》这部作品非常的熟悉,都会争先恐后的纷纷表现自己的见解。
二、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其进行科学地阅读
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就是要先对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的生字,生词等跟课文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为初读做准备。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去查阅或搜集一些与这段历史相关的资料或故事,有助于学生理清这段历史发生的原因和之后它起到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准备工作妥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初读文章阶段,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学生阅读需要回答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罗列出学生初读之后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就会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初读课文。(2)教师范读,让学生有效模仿。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去感知课文内容,展开想象。(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的大概内容,也可以检验学生的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细读文章,品味理解。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师一般是采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力。学生在进行朗读时,字句都要准确,而且要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句子的语气,边读边思考作者的用意,遇到优美的句子或不懂的词语,就要做上记号,之后可以向教师请教。另外就是默读,在安静的气氛中用心细读,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通过“动”和“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阅”和“读”的各自侧重点,从阅读方法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3.精读文章,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精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等。二、活读。一篇好的作品都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将自己想象成文章的主人公,发散思维,大胆的想象。三、美读。结合自己本身理解文章,充分透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充斥着阅读的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只有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才会使小学生真正受用。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与探索,潜心研究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仅能使小学生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更容易深入透彻的理解文章,而且也能够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5
崇德小学 崔伟成
课改春风又绿校园大地,无数专家和一线老师们不懈探索实践,使我们语文教学不断地纠偏反正,推陈出新,取得了累累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不禁高呼: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其有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初读尝味,走近文本
把文章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通顺的基础上进一步入情、入理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因为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等等。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这就有别于数学,它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因此,在初读时,要从整体上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使学生初入文章情境之中,尝尝字词的意蕴之“味”,尝尝段落的安排之“味”尝尝作者的构思之“味”。
二、再读入味,走进文本
尝味之时已进文本。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入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由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读得入味。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读出真滋味。
三、细读品味,深入文本
“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品味语言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更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路,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要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与语感。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可见“品”的动态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感悟到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位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与其说是在教导学生,还不如说在告诫老师怎样解读文本。
四、读后回味,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需回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和技巧,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内容的,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叙述和说明的方法,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学以致用。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我在几次教学中,也逃脱不了传统的理解,紧抓“绿”字大做文章,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来处理,试图让学生明白——春天江南的美丽。可当我了解了《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后,让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浅薄和无知。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他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把诗眼定位于“绿”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真是“大师一出手,方知有没有”,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就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对《泊船瓜洲》如下的解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但当下却不能还。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也准了,意境也有了,于是就像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了。
浅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阅读资源;课外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教学过程,它的任何环节都关乎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这一模块,并对此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争取能使学生掌握各种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为他们日后学习、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做几点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充分利用文本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着具有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所以,身为初中英语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展开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教学。
比如,有的阅读材料中会出现学生从未学过而且新颖、有趣的词汇和句型,这时我们就可借此机会让学生学习新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且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指导和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比如,在阅读一篇材料之前,我们可通过介绍文章背景或者探讨与材料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阅读兴趣,并适当引导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预测、猜想;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对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行为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果发现具有不良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及时的纠正,让他们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阅读完毕后,设计几道阅读练习题,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及思想,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有效掌握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阅读水平也会在此过程中逐渐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光是靠英语教材中几十篇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向他们提供或推荐具有时代特点且内容丰富、健康的阅读材料,如此既能开阔学生眼界,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涉及国外饮食文化、风景名胜、家庭教育、服装礼仪、音乐类型、娱乐、运动等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再与课本上的英文文章相比,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积累了大量有关西方国家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在日后进行英语阅读时,就能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阅读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对此付出长期且艰辛的努力与探索,如果我们急于求成,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课堂教学效果。希望广大英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继续研究和实践阅读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争取研究出更多、更实用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此,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会更加全面和完善,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也会迈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7
问题主要出在哪呢?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没有有效地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课文进行简单而有效的写作方法的提炼。我们知道, 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些文章融汇了许多作家的写作智慧,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摹本。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提炼出课文的写作方法, 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大有帮助的。那么, 如何从课文阅读教学中提炼出写作的方法呢?
一、展示出文章的赋形原理
苏东坡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他所说的“随物赋形”应该是指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好的作品在“赋形”上都有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是具有普适性的, 学生如果把握了这种相似性, 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那么, 如何让他们把握文章的赋形原理呢?
《教育心理学》中说:“教师不必告诉学生现成的规则、概念, 而要让学生参与归纳的过程去发展这些规则。”那么,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就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再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赋形原理, 使他们对好文章的赋形规律有全新的深刻认识, 这对他们的写作实践活动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当代写作学理论的研究专家马正平先生认为, 文章的赋形规律就是“重复”与“对比”, 那么,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赋形规律呢?首先, 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 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任务;然后,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怎样使这一主题得到强化的, 也就是说, 文章的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赋形方法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外化的。
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学生在把握了课文的主题——“盼春、爱春”之后, 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
师:作者为什么要盼春、爱春呢?
生:因为春天很美。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很美呢?
生:从文中描写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春很美。
师:这四幅“图画”是不是都是表现春天的“美”的呢?
生:是的。
师:那也就是说作者在表达“春美”这个主题的时候是以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重复渲染这一主题的。那么, 我们在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以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重复渲染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这样, 就引导学生把握了“重复”的赋形原理, 完全不用讲理论, 花的时间也不多, 效果却不错。
再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来引导学生把握了“对比”的赋形原理。《济南的冬天》的首段, 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来引出文章的主题的。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
师:在课文的首段,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想告诉我们“济南是个宝地”。
师:作者在这一段里除了写济南之外, 还写了哪些地方呢?
生:北平、伦敦、热带的地方。
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济南是个宝地”, 可他写这些地方干什么呢?
生:作者是把济南与这些地方进行比较, 来突出济南的冬天无风、有阳光却不热, 从而证明济南是个宝地。
师:哦, 那也就是说作者在首段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主旨的, 大家感觉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呢?
生:好!
师:那我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的写法, 通过“比较”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呢?
这样, 就引导学生轻松地把握了“对比”的赋形原理。“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原理是普遍存在的规律, 好的文章都会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这可能是人类思想情感完美表达的需要, 用刘勰的话说是“自然”所致。
诚然, 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中赋形的方式是不同的, 有的只用“重复”, 有的是“重复”与“对比”结合使用, 还有些文章“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模型很隐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很多文章进行像上面那样的分析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赋形原理的灵活性、多样性, 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实践, “写作知识”就能转化为“写作技能”。
二、挖掘出写作的构思方法
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非构思状态, 非构思并不是不构思, 它的构思是在瞬间或者说是在潜意识里就已经完成了的。这种高的写作境界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任何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技能。作为中学生, 他们的写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他们写作时需要构思, 有时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构思。而课堂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构思方法的最佳途径, 占用的时间短且有效。不过, 这里所说的构思不同于传统的“构思论写作”的构思, 它实际上是当代写作学的“路径思维”理论, 包括因果思维、构成思维、过程思维、程度思维等。
下面仍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接上文) 继续论述。
师:首段作者以“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济南是个宝地”, 那么下面几段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济南这个宝地的呢?
生: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师:有没有同学去过济南, 济南这个地方是不是只有“山”和“水”呢?
生:不是。
师:哦, 济南除了“山”和“水”之外还有很多构成部分, 即还有很多地方。那么, 谁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只写“山”和“水”, 而不提及其它呢?
(学生思考或交流, 教师适当点拨)
生:因为“山”和“水”最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特征。
师:也就是说, 作者在写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 而是选择最能表现济南冬天的特征的构成部分“山”和“水”来进行描写。那么, 我们作文时能否从作者的这种构思方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像老舍先生那样选择某一事物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部分来表现主题。
这样, 就引导学生把握了写作的“构成思维”原理。
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明显运用了写作的“过程思维”原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最后的一课》, 可文章一直到第几自然段才进入“最后一课”的呢?
生:第八自然段。
师:那么前面七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生:写“我”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师:哦, 那也就是说作者把“我”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都记录下来了。那么从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的结束又写了什么呢?
生:写“我”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师:也就是说作者又把“我”在最后一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了。那么, 我们作文时能否从本文作者的这种构思方法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
师:这种构思方法通常适合于哪一类文章呢?
生:叙事类。
这样, 就能很容易地引导学生把握写作的“过程思维”原理。
总之, 语文教材上所选的经典篇目蕴含有很多写作的方法, 如果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能花几分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写作方法, 在作文训练中要求他们实践这些写作方法, 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快就会有质的飞跃, 教师也就不用为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发愁了。
参考文献
[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3]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8
一、科学的混合编组
1. 编组方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最常见的讨论编组方式是将学生与前后左右邻近的同学组成二人或四人小组。实践中发现, 这样分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讨论的有效性。作为一种合作学习小组, 讨论小组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混合编组。“组内异质”使具有不同长处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 在组内实现优势互补, 为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形成积极依赖关系创造条件;“组间同质”使小组之间的水平尽量接近, 为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 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打下基础。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个性、兴趣、态度、英语语言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包括学业水平低、中、高各个层次的学生, 分组后各组的平均成绩应大致相同, 为有效开展小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组人数
人数的多寡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小组人数少, 观点、信息来源少, 学生在讨论较难的问题时会有困难, 致使讨论无法继续;人数多, 讨论会变得更加热烈, 但平均到每个成员的发言、交流时间会相应减少, 某个学生被忽略的可能性会提高, 会给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带来“不作为”的机会。实践中发现, 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小组的人数以四人为宜, 这样既有利于集思广益, 又便于分配角色, 提高参与度。如果在阅读活动后只剩下少量时间可供讨论, 四人小组还可以随机应变改成两人一对;一对学生相互讨论后, 随即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换看法。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二、灵活的座位编排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交流, 教师要改革传统的固定的秧田式座位编排, 使小组成员能紧密地围坐在一起, 分享学习材料, 充分开展讨论, 同时不会影响其他小组。另外, 还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室墙壁之间留出空间, 这样便于教师巡视检查、监督各小组讨论情况, 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必要时到其他小组交流和获取信息。课堂观察中发现, 教师常组织前排同学转过身体和后排同学面面相对而座, 组成四人小组实现生生互动。这时, 有些学生是背对着讲台坐的, 当小组讨论转变为全班互动时, 他们必须安静地转过椅子, 否则就注意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些什么。为了避免这种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面对教室的侧面坐, 四个组员两两相对 (如下图所示) 。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 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将座位按照要求调整好, 防止出现上课时临时调整的混乱状态, 降低学生对讨论活动的专注程度。
注:图中曲线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巡视的一条路线。
三、明确的角色分工
根据合作学习活动中“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分配角色、分享领导”的原则, 讨论之前各小组应先通过教师指定或小组协商分配好各个成员的角色和具体承担的任务, 使每个成员各负其责, 共同为小组顺利开展讨论并在全班展示小组活动成果付出努力, 这样有利于成员之间逐渐形成积极依赖关系, 避免“不作为”和“一言堂”现象的发生。两人结对的小组中可以一人担任组长, 一人担任报告员。组长负责确保小组完成讨论任务, 报告员负责在讨论结束时向全班或其他小组汇报讨论内容。四人小组的成员在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中, 可以分别担任组长、记录员、计时员和报告员, 分工负责, 共同承担起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责任。四个角色的任务可以分别定位为:
组长:负责组织引导同伴开展讨论, 确保人人参与讨论, 讨论紧扣主题。
记录员:负责记录下小组讨论内容的要点, 为报告员提供必要的文字材料。
计时员:负责管理小组讨论的进度, 确保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
报告员:负责在讨论结束时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内容, 展示活动成果。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各个角色, 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 不断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这样做还可以防止一些学生消极依赖其他小组成员, 减少讨论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
四、综合的技能培养
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还需具备多方面的合作技能。这些合作技能包括仔细聆听、适时打断、征求意见、表示赞同、礼貌地提出异议、鼓励他人、称赞他人、感谢他人、劝说他人、提出建议、陈述理由、检查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的看法、征求反馈意见、总结观点等。教师要将合作技能的培养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合作技能, 从而能顺畅地与同伴一起讨论、分析、比较、归纳, 最后达成较为一致的讨论意见。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首先利用教材Task部分Skills building环节的内容, 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表达赞同、礼貌地提出异议、陈述观点的方法。
Agreeing:
I agree with you on…/that…
I am of the same opinion (as…)
Exactly.
You’ve got a good point.
Tha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Disagreeing:
I’m not sure that’s true.
That’s true, but…
I take your point, but…
I see things slightly differently.
Really?I don’t think that…
Presenting one’s own point of view:
I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seems that…
It seems to me that…
Personally I agree/disagree because…
Asking for people’s opinions:
What do you think?
Don’t you think so?
Do you agree?
Do you feel the same about…?
Do you have any other suggestions?
在此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关于“友谊”的观点, 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陈述理由。在讨论开始前,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别人发言时眼睛注视着对方, 神情专注地听, 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同;要先听后说, 不随意插话、打断别人的发言。
五、充分的阅读铺垫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前, 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阅读, 捕捉细节信息, 把握主旨大意, 探寻作者思路, 细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 扎扎实实开展一系列思维活动。这种学生个体内隐、静态的阅读思维活动是有效开展外显的、动态的小组讨论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阅读铺垫, 学生无法全面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 在讨论中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 后续的小组讨论便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开展, 学生在讨论中便会出现言不对题、无话可说甚至消极等待的现象, 讨论便会成为表面热闹实际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低效活动。
六、精当的任务设计
小组讨论的任务要源于阅读课堂, 与阅读内容紧密相关,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而且使他们可以通过仿用文中的表达方法或者援引文中的观点, 将讨论顺利地进行下去, 有效降低讨论的难度。同时, 讨论的任务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要适度高于课堂, 是对阅读内容的迁移和阅读能力的拓展。为了完成任务, 学生需要利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 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思考问题, 并与同伴交流、合作, 集思广益以形成较为科学、全面的观点。这样通过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在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开发了思维, 提高了合作技能, 更好地实现了讨论的有效性。
七、适时的教师介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各小组, 发挥好组织、促进、指导、帮助的作用, 适时介入, 点拨、督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在按照分配的角色, 以友好、合作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 努力完成讨论任务, 防止出现“不作为”、“一言堂”现象。教师的介入、干预要注意适时、适度, 指导性语言要简明扼要, 要避免频繁打断学生的阅读、讨论活动, 并尽量关注每个小组、所有学生的行为表现。
例如, 在略读文章、归纳大意的讨论活动中,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独立阅读, 通过找寻主题句、关键词等方法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在静态的个体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轻声鼓励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注意阅读速度、积极思考, 防止消极等待“不作为”的现象。随后,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以不同角色开展讨论, 交流看法。教师在巡视中要注意及时发现角色分工不明确的小组并加以指导。讨论中, 小组内阅读、表达能力强、已形成明确观点的学生会成为讨论的主导力量, 这时教师要注意提醒理解和归纳能力较弱、尚未把握文章大意的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同伴的陈述, 鼓励他们在听的同时注意分析、判断同伴所讲的内容是否令人信服, 是否需要补充, 或者通过提问提出质疑, 和同伴一起理顺思路。在讨论结束前, 教师可以提前几分钟提醒各小组的报告员做好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的准备, 并以此督促尚未完成讨论任务的小组抓紧时间。实践中发现, 在学生讨论前和讨论过程中适时的教师介入对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全面的评价激励
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指定几个小组派汇报员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大家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同时对汇报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激励机制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评价学生的合作、共享行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不退缩旁观、消极等待他人成果。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在进行后续的评价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评价讨论情况时应客观、公正, 适度运用褒奖语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指出, “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课堂观察中发现, 部分教师不管各小组讨论开展得如何、任务完成情况怎样, 都一概予以表扬,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正面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 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还助长了“不作为”和“一言堂”现象, 致使小组讨论持续低效。笔者认为, 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们付出的努力的同时, 应客观、委婉地向没有很好完成任务的小组指出问题所在, 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
2. 对讨论情况的评价应是对语用、思维和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准确性、得体性和逻辑性等微观语言行为方面的表现, 也要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所作的分析、对比、判断是否科学、合理, 经过讨论形成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或有创新, 综述讨论意见是否有条理等思维方面的情况。为了通过评价控制在讨论中的“一言堂”和“不作为”现象, 教师在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讨论中与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既要让小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认识到只有自己表现突出还不够, 要调动同伴的积极性, 大家共同努力;又要让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薄弱的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小组讨论中主动参与, 从而提高讨论活动的效果。
3. 对讨论情况的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课程标准》在“评价原则”中指出, 评价活动应“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以自评为主”。教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设计小组讨论个人自评和组内成员互评表, 阶段性地定期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参加活动时参与、倾听、交流、合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 教会学生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和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并将平时自评、互评的总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平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认真开展阅读活动, 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参与讨论, 不断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更好地巩固阅读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George M.Jacobs, Michael A.Power and Loh Wan Inn.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杨宁, 卢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蔡慧萍, 蔡明德, 罗毅.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9
关键词:阅读初感,批注评点,示范,评价,引导重点,突破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以往的阅读教学, 教师往往用琐碎的、过多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读课文时就不会有读课外作品时那样放松的心态和浓厚的兴趣,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得不到珍视, 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在教学某些课文或某些教学环节中, 教师如果不先用过多的问题去牵制学生, 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阅读时自由批注评点, 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实现讲堂向学堂的转变。这一学法和教法即为“批注评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给方法, 具体示范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 大多没做过批注评点尝试, 所以, 教师首先要教给方法, 具体示范。比如, 给学生讲清楚, 批注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 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是一个词, 也可以是一个句、段等) 赏析, 可以就整篇课文谈阅读感受, 也可写出自己的疑惑, 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此外, 教师自己可对课文某些段落、句子或某个词做评点, 给学生以示范, 让学生有现成的范例作为参考。
二、积极鼓励, 热情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要告诉学生,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并不一定相同, 但只要合理就算对;即使理解偏颇, 也可以探讨交流, 理愈辩愈明, 通过辩论加深理解。对学生的评点, 教师要热情鼓励。比如, 学习《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时, 我发现一位同学在“母亲站在阳台上, 从那里瞅着我们, 直到瞅不见为止”下划了横线, 并在旁边批注:从这一句可看出母亲其实也很想去出游。到交流环节, 我就让他起来读他的评点内容, 并给以热情评价:“你真了不起, 能从细微处见精神, 同时我发现, 你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一位同学评点《女娲造人》:我从“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 又听见‘妈妈’的喊声, 不由得满心欢喜, 眉开眼笑”看出, 女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高度评价:“我非常赞同你的评点, 同时老师看出, 你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因为, 只有充满爱心的人, 才能深切体会爱。”这样的评价, 让学生心里暖融融的, 可有效激发他的参与热情。
三、引导交流, 突出重点
一篇课文, 如果教师不加引领, 学生批注评点的内容和角度可能五花八门,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明确学习重点, 要在学生评点过程中抓住契机, 点拨引导, 突出重点。以《养母》为例,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之一是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表现养母无私的母爱。可在评点人物形象时, 学生评点最多的却是表现养母“小气”的内容, 我顺势引导:“通过同学们以上评点, 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篇文章通过充足的材料, 主要为了表现养母的小气?”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最终明确:“当然不是, 主要为了表现养母无私的母爱, 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这样的写法。”这就顺势将学生引向了学习重点。
四、点化深入, 突破难点
学生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他们的阅读初感、批注评点有可能是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 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批注评点后, 组织交流, 发现问题, 突破难点。必要时, 教师还要通过及时的点化来弥补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以《故乡》为例, 让学生通过批注评点法归纳主题时, 他们总停留在“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与眷恋上, 那么,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深入提问:过去的故乡好, 那么, 作者为什么在小说开头写“故乡本也如此?”回忆中的故乡究竟好在哪里?本文如果仅仅是回忆、眷恋和对于现实的失望, 那么, 怎样理解希望孩子们的生活是“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通过这样的点化,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作品的深处, 引导他们去探究生活和社会本质, 指导学生完成阅读的自我构建。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10
一、整体回环阅读法, 整体感知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 需要注重整体阅读, 由整体上分析篇章结构, 把握文章大意, 给后续重点阅读奠定良好基础。而整体回环阅读法则符合上述要求, 由整体到局部, 而后由局部再到整体, 如此回环。尤其是对于有些长篇文章, 利用整体回环阅读, 更能抓住重点, 节省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法, 渗透了阅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整体阅读, 重点阅读, 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对学生自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另外, 在整体回环阅读法中, 局部阅读就是重点阅读, 即根据课文的重点意群以及重点语段, 由写作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揣摩, 细细品味, 体会感悟, 激活思维, 产生情感共鸣。一般而言, 整体回环阅读法的步骤如下:首先, 整体粗读, 对文章进行初步感知, 知道文章“写什么”;然后局部细读, 观察与分析, 知道课文是“如何写”的;接着, 再整体精读, 进一步探究, 了解作者“为什么写”。
如《甜甜的泥土》, 是一篇微型小说, 文笔朴实而细腻, 构思严谨而巧妙, 以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体现了一位离异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深深爱意, 尤其是结尾新奇, 蕴含深意, 值得品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提出阅读任务: (1) 文章描绘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 (2) 作者是如何写的?提示:找出本文的线索, 并结合线索, 总结概括文章情节。 (3) 为什么泥土会是甜甜的?这样, 利用问题, 驱动学生整体感知。而后在细读文本, 思考回答: (1) 本文描述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主人公又是谁?说明原因。 (2) 本文第1小节属于什么描写, 起了怎样的作用? (环境描写:交代故事时令;给下文将奶糖埋在雪中伏笔;给人物悲剧命运铺好基调。) (3) 品味结尾:“他, 又笑了, 那泥土, 甜丝丝的。”请问为什么小亮尝到了泥土的甜味呢?而后再次回到整体, 探讨:小说中描述的是个带有苦涩的故事, 为什么作者以“甜甜的泥土”为标题呢?这样, 通过整体回环阅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结构, 理解文本内容, 也体会文本意蕴。
二、读写结合法, 综合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读写能力是基本能力,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 读是理解吸收过程 (语言输入) , 而理解表达过程 (语言输出) , 如要实现有效理解与表达, 则需要以理解与吸收为基础。可见, 读写是紧密相连的。另外。由语文教材看, 所选文章本身就是良好的范例, 有优美的语言, 独特的构思, 精巧的手法, 这些都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语言素材与方法指导。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 找准读写结合的融合点, 开展读写结合教学, 以读为本, 以写学法, 促进阅读与练笔的融合, 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一举几得。
如由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情感角度等入手, 设计多样形式的练笔活动:片段训练, 读写同步;模仿写作, 活用知识;写写读后感想, 加深认知, 启发思维。这样, 可变换教学方式, 避免学生心理疲劳, 既加深文本理解, 也渗透写作指导,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石榴》一文时, 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喜欢的语句或短路,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而后集体交流, 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体味本文活泼、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而后引导学生利用“忍俊不禁”, “争妍斗艳”, “柔媚”等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尽量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方法, 运用巩固, 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 教学方法
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是作者抒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情感、体验、感悟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散文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他们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帮助他们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因此,初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散文作品,使他们领悟文章的内涵、意境,获得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笔者将在本文中谈几点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借鉴。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类文章,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的分类和特点,并根据具体的散文和单元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和方式。通常情况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性散文,一类是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的特点是“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因此文章中不管是对人的描写,还是对事和物的描绘,都是真实的,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抒写。教学记叙性散文时,教师可以从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作为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事件,并挖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理清文章的线索: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再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来让学生体会“我”因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对生命的感悟,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为主,大致可以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以事抒情三类,在教学这类散文时,教师可以从分析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准情感线索,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重视朗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像散文这种至美的文学,具有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教师更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所感悟。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感受散文诗一般的情韵,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之美。不同的类型的散文,情感抒发的方式各不相同,朗读的语速、语调也应当有区别。比如,朱自清的《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了希望、生气,学生应当用轻快、柔和、欢乐的语调朗诵,营造出一种舒适、惬意、生机勃勃的氛围。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恩,以及自己的忏悔。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朗诵这篇文章:1.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朗读文章?2.如何读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以及深深的懊悔之意?学生反复揣摩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就能够带着情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用变化的语调、抑扬顿挫的声音再现文中的情境,通过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和核心,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境”是作者对具体事物和景物的描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引起共鸣。因此,散文中的“境”并不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和景物的单纯描绘,而应当是这些外物与作者的情感的统一和融合,进而产生了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艺术画面。因此,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描述,产生想象和联系,进而进入到作者用文字创设的的艺术境界中,与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跟随着他的思想去认识世界、感悟人生。这样,才能够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比如,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就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对济南的赞美、喜爱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描绘出的美景中细细玩味和欣赏,透过种种意象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济南的冬天的“和谐之美”。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散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方法,内容比较粗浅,观点也有待完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维,调动他们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引导他们感悟散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体会到散文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2]王丽娜.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0).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篇12
一、激活求知欲望
求知欲无疑是认知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语文阅读中, 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渴望。例如: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屈原列传》时, 可以让学生回忆复习之前所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虽然这两面文言文都是笔出同一作者, 但是这两篇文章却是显著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 让学生对作者在《屈原列传》的写作中用到的评论手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这样不仅将新旧知识顺利关联到一起, 更是激发学生渴求欲望, 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再如: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第三段时, 教师创设出一个有着亭亭玉立的荷叶、艳艳丽丽的荷花、袅袅袭人的荷香的画卷, 此时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乐曲, 促进学生借此发挥想象, 从而身临其境在那柔美的月下荷塘。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这段文字的美更是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求知欲就好像学生的学习发动机, 需要在教师这个催化剂下激活,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以及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二、呼唤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以情感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对美的情感的体验, 让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中去逐渐了解和认识人生的美好。例如:教师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又哀伤有愤恨的情感, 更能认识到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 与此同时, 教师把另一篇课文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虽然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差不多, 但是认识的却是不同,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认识到自我封闭起来拒绝现实的驼鸟精神之可笑。不同的人表现的情感、高尚情趣以及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不尽相同。再如:在教学《警察与赞美诗》,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苏比在教堂时的心情, 让学生以苏比自比, 假想自己处于那个时代、那个阶层,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更能促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审美情感的培养, 促进学生在深刻形象的情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今后的人生经历中持久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 让学生感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意, 去体验文中的审美情境。
三、激发创新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必要的。对于作品来说, 不同的人去品味将会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因此, 在促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想象去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每一种理解, 这些将会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诞生, 教师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理解结果, 有利于促进年学生个性与独创性的共同发展。例如:在教学《画意绵绵》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文中的线索并将这些线索用独具创意的图表表现出来,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如: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 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辩论, 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去发散思维, 提出问题, 然后相互交流。而这篇文中学习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开始质疑, 然后将引导学生将叶子进行分类:有关人物、有关主题、有关结构、有关词语等, 这样不仅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更促进他们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 自由发挥对作品的创造思维, 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语文的平台, 展示每个人独特的魅力。
四、强化知识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到知识的教授, 更要注意到知识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牢固。“强化训练”不等于多做练习, 可以将强化训练的内容丰富化, 形式多样化, 角度多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强化的兴趣, 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夯实。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之后, 提炼出学习的关键: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作者论证的方法、文章语言的特点等知识。针对这一关键, 设计合理话的训练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论点出现的具体位置以及作者陈述论点时的重要句子。这样不仅可引导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准确运用, 更有效的提高学生能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再如:在教学关汉卿与《窦娥冤》的时候, 可以相应的推荐学生看汤显祖与《牡丹亭》、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同时配合精彩的表演加以想象化, 让学生从中对比作家彼此不同的写作风格。再如:讲到舒婷的诗时, 可以推荐学生看同时期的诗人北岛、顾城等作品, 以从中领略这些诗人的朦胧美, 强化学生对诗的训练。或者是推荐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法》《吕氏春秋》《战国策》;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秦汉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唐宋八大家等等方式。
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促进学生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有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知识更加牢固、坚实。
总而言之, 阅读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质的飞跃的过程, 而阅读教学的策略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要我们从整体出发,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有目的去了解、掌握、学习知识, 并在课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完善。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阅读教学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策略,审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淑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 .
[2]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2)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07-30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10-19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10-12
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12-21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06-20
阅读教学的方法10-30
“辩论式”学习──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10-01
阅读方法的有效渗透06-27
有效提高阅读的方法07-12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