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长效机制

2024-08-28

控制长效机制(共12篇)

控制长效机制 篇1

因为我国的很多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特殊的地位, 企业的成本控制又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因而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的特点以及成本的控制行为进行分析以及研究, 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企业的经营体制、投入和产出的决策机制、预算的体系和成本的监控以及考核等方面长效的体系, 实现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1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 满足成本的要求, 主要是满足顾客、管理者、相关方和法律等对企业的成本要求, 而成本的控制对象是成本的发生过程, 包括了设计和采购的过程、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过程、销售和物流的过程、售后服务的过程、管理的过程以及后勤保障的过程等发生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使成本控制结果达到控制成本所规定的要求。所以为了使成本的控制达到要求, 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有效控制成本工程所涉及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 VE价值工程、IE工业工程、ABC作业成本法、ABM作业的成本管理、SC标准的成本法、目标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CVP本量利分析、SCM战略成本管理、质量的成本管理、环境的成本管理、存货管理、成本预警、动量工程以及成本控制方案等。

2 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2. 1 企业对财务不够重视, 导致了在成本的控制时财务和实际脱节

在企业管理的制度要求, 企业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首要的生命线, 管理的效果将影响企业的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 而财务的管理又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的内容, 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起作用, 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首要问题就是导致了在成本的控制时财务和实际脱节, 对财务不够重视, 财务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一个企业, 每个部门只要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 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应该重视财务, 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 为企业提供利润的服务, 然而利润又是企业首要的生命力, 因而成本控制不能与企业利润脱离, 否则就应抛弃。

2. 2 财务人员的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不高

在企业的管理中, 要以人为本, 所以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争夺的巨大的资源, 也是企业的资本。目前, 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 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较低, 是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样使得成本的核算以及控制只是一种放在嘴上的口号, 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所以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的技能。第一, 加强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相关的培训, 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的同时, 还应当进行实地考察, 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二, 鼓励会计工作人员加强学习, 让他们获得初级、中级或者高级的职称。

2. 3 企业员工没有成本的节约以及控制的意识

在企业成本的控制上, 企业使用的材料占了很大一部分, 因此, 加强材料的控制, 实现节约, 就成为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施工的现场大, 工作量多又复杂, 造成成本控制的管理难度加大, 企业员工又没有成本控制的意识, 没有成本节约的意识, 无法跟上成本控制管理体制的需要。所以企业要有效的控制好成本, 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让每个工作人员了解成本的节约以及控制和切身的利益关系。在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时, 还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奖惩的体系, 慢慢培养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

3 建立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

3. 1 企业确定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目标以及三大原则

随着市场竞争变得激烈, 企业应该建立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 来应对激烈的竞争下所面临的挑战。根据企业实际的财务情况以及内外部环境, 提出应对的措施, 确定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成本规划的战略性发展目标。

建立企业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 要遵循三大原则:1经济性原则, 主要是包括了结合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微观的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分析, 把宏观的经济效益作为主体; 结合短期以及长期的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分析, 把长远的经济效益为主体; 结合直接以及综合的经济效益两者的分析, 把综合的经济效益作为主体; 结合动态以及静态的分析, 把动态的分析作为主体。2前瞻性原则, 就是要以国际市场的竞争为基础,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来分析企业的每个部分生产量、技术水平以及成本等因素, 了解成本的控制底线, 保证企业的有效生产。准确把握成本的控制程度, 维持好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状况, 建立成本的预警机制, 使之在成本控制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报警, 让企业能够及时的处理, 调整成本控制的目标以及决策。3全过程原则, 因为企业的生产是连续作业的过程, 企业的成本控制也是连续全过程的控制。所以成本的控制就是要以实际勘探以及开发系统为基本, 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全面控制企业的成本, 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 及时解决成本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把成本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生产以及经营中的每个部分, 实现企业生产以及发展的轨道化。

3. 2 建立企业单元化的成本控制体系

企业应提高高层成本的控制意识, 建立有关成本控制的制度, 加大对基层的成本管理的约束力, 将成本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相挂钩, 制定以及实施评优的制度, 切实将成本的控制和生产的经营理念融入到实际的发展, 分期进行成本管理, 定期评价在这个阶段内所达到的成本管理效果, 开设作战会议, 进行讨论以及总结实际的经验, 完善成本的控制理念,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内以及市场的竞争形势下, 完善成本的核算体系, 分析优化体系将成本控制管理单元化、体系化、科学化。

3. 3 减小企业的生产和成本两方面的管理信息之间的差异性

企业在运营高的收益以及高的利润下, 认真分析企业所投入的成本, 使成本以及管理的信息在很大的程度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 实现成本节约, 要认真做好预算财务的申报工作, 要合理和合法, 增强生产的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契合度, 使信息的交流能够更加顺畅, 降低企业所投入的成本, 减小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以及成本控制信息之间的差异性, 提高企业经济思维效益。

3. 4 建立企业成本的预警控制系统

企业成本的预警系统就是通过系统反映成本发生时敏感性的指标数据改变情况, 运用一些预警的方法, 对成本的发生状况以及后续的发展进行评判, 并且将分析的结果显示出来, 及时对成本控制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发出预警信号。预警控制就是对这种警告的信号进行控制, 所以预警的控制是对预算进行前瞻性监控的措施。这样便于企业在成本超出规定的标准之前就能够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阻止在企业的生产中的各种因素以及环境对成本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在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的风险, 避免企业在经营以及决策的失误, 把因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所以建立企业成本的预警控制系统, 就是选取预警的指标, 构建预警的指标体系, 确定预警指标的标准值以及区间, 最后建立综合的预警控制模型, 其中预警的指标就是为预警系统选择成本控制发生的情况的一个临界值, 运用预警的系统进而得到成本运行的状态信息渠道, 标准值就是将成本运行的状态进行各方面特征化, 使其拥有可比的性能, 便于统计以及处理数量的测度; 预警的区间就是一组输出预警信号的临界值; 预警的信号就是显示预警的结果。所以从企业的本质上来说企业成本的预警系统就是以企业资金的支出、资源的数量以及生产的业务量的关系为基本, 以成本动因的分析为理论基础, 借鉴国内外的其他企业实践, 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以成本控制为目的的预算预警系统。

4 结 论

总之,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所以要重视企业的成本控制, 正确把握好成本控制的标准, 加强企业经济的核算能力, 改进企业的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的成本控制长效机制, 实现成本控制单元化, 建立预算预警机制, 从管理者以及成本管理的本质上改善控制管理, 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如.论建筑装饰企业成本控制方案[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9) .

[2]林怡文.油田企业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研究[J].企业研究, 2012 (18) .

[3]谢芳.如何建立企业的精益成本控制系统[J].企业研究, 2012 (18) .

[4]万寿义.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0.

[5]姜秋丽.浅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3 (46) .

[6]王丽霞.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2) .

控制长效机制 篇2

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的报告

甘南州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

根据州非公办发《关于报送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的通知》的要求,现将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的报告随文上报,请查收。

附件:1.合作市非公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2.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实施“三大 工程”,破解非公企业党建五大难题;

3.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创建创先争优 动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汇报。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主题词:创先争优 推进计划 通知

抄送: 市委创先办,市直机关工委,州工商局。合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2012年4月18日印

合作市非公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合作市委关于在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和《2012年全州工商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要点》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合作非公党委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现将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总结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展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州非公委的要求,合作市非公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以破解企业党组织组建难为重点,组织领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围绕建设“五大甘南”,以创先争优为载体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非公党建创新发展年”活动。市非公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强基固本、承诺践诺、破解难题、为民富民活动,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深化为民服务,夯实执政基础。通 过努力,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中树立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企业共产党员,使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使创先争优活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实效。

一、组织领导,固本强基,规范行为分类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有序开展

为保障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序开展,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市非公党委探索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有效途径,全面落实各个活动的工作部署,并以党支部为重点,对党组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重点调查组织设置是否合理、领导班子是否健全、组织制度是否完善、经费场所保障是否落实、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切实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在此基础上,市非公党委对所属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确定先进、一般、后进党组织的名单和数量。分类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并要求后进党组织领导和指导党组织明确改进提高的目标、责任和措施,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使每一个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提高。

今年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进一步探索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有效途径。一是把岗位资格等级认证作为全面推动党员干部队伍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深化岗位练兵活动,抓好基层队伍履职的标准化建设,大幅度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务员考录、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在职或脱产进修学习等方式,培养专家型、专业型复合人才。三是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工作力度,继续有计划选派党员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工商分局挂职锻炼,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机关挂职锻炼,切实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履职能力。

并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中争先进、创优秀。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方法,严格学习考试制度,提高学习质量效果,坚持用党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用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行为,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争做学习实践的模范。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调查研究,牢固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争做创新创业的模范。健全了党内生活制度,充分发扬了民主,增进了团结,并定期召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会议,凝聚集体智慧,发扬团队精神,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营造风正气顺、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干事创业环境,形成相互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提醒、互相依赖的良好风气,争做团结奋进的模范

二、结合破解难题主题活动,创新开展“三大工程”,实现创先争优向纵深开展 为把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向纵深开展,围绕非公党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破解确定的难题的基础上,加大监管力度,着力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难的难题。合作市非公党委以促进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和谐共进、相融互促这条生命线,找准企业非公党组织组建率和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出发点和着力点,扎实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实现了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和谐统一,有效促进了企业党建工作的提升。合作市非公党委实施了三大工程,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助推非公党建再上台阶。

1.实施“凝聚工程”,确保非公党建扩面提质。以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深入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非公组织大组建。对全市非公企业党员情况进行摸底,具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对党员少且相对集中的非公企业,按照地域相邻原则,采取划片建立“区域型”党组织;对党员少较分散的非公企业,采取市非公党委牵头,同行业非公企业成立协会,依托协会成立“同业型”党组织,努力扩大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面。二是开展三级合力大指导。深化非公党委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非公党委副科级成员联系规模上企业、非公党委成员联系规模下企业党组织活动,加强对非公党建工作的指导。对未建立党组织、员工1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按照属地管理,下派党员干部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企业做好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培养党组织负责人等工作,推进非公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三是开展了党建之友大培训。依托党校举办1-2期培训班,采取专家讲座、论坛研讨、会后交流等方式,对20名影响较大的非公企业业主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对业主的党建意识引导,赢得企业主对非公党建的理解和支持。在原有的非公企业党支部的基础上新增加16户党支部,为合作市基层党组织中注入了新鲜血液。2.实施“领雁工程”,力促非公书记素质提升。围绕选任、培育、奖励抓活非公党织织书记队伍建设。一是开展选任源头行动。对党员人数较多、没有合适书记人选的非公企业,组织非公企业面向社会招聘党组织书记。区域型党组织书记,鼓励离退休机关事业单位党务工作者、改任非领导职务党员干部等优秀党务干部担任。同业型党组织书记,由协会会长担任。二是开展素质提升行动。在市工商局举办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对全市非公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推荐优秀非公党组织负责人参加上级举办的相关党建培训。举办非公党组织书记论坛,促使其交流学习,帮助打开视野、提高水平。三是开展奖励激励行动。对于有非公党组织的企业,在企业年检时予以优先,以保证企业的积极性。

实施“先锋工程”,力促党的作用充分发挥。深化创先 争优活动,着力解决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一是开展“岗位建功”活动。深化“双向培养”,注重发现、培养优秀员工、岗位能手为党员,努力把党员员工培养成岗位能手。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诚信服务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次品、党员身边无违章”为主题的“三亮三有三无”活动,构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平台。二是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每季度组织非公企业党员围绕企业管理、技术革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开展建设方面等出谋划策。

三、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典型示范带作用。

市非公党委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发展壮大非公企业中党员人数,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成立党支部29家,发展党员137人,同时非公党委向部分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19名。并坚持注重实绩、突出创新、群众公认、民主公开的原则,挖掘一批素质过硬、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决定在“七一”前,召开市非公企业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2010年至2012年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显著的先进企业进行专项表彰,激发企业员工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进一步引导广大企业党员成为推动合作市经济事业发展的 主力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带头人。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四、深化窗口单位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升为民服务质量

强化职能,营造环境,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非公党委和市局精心制定方案,以“五亮五比五创五评三上门”为载体,广泛开展“窗口月”、“窗口周”、“窗口日”活动。树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继续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工作。在市非公党委开展“书记接待日”、“科长、分局书记接待日”活动,书记、副书记和有关科室、分局书记负责人与公众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了解社会公众对非公党委的需求,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时解答社会公众提出的问题,接受建议、投诉和举报,以改进机关作风,更好地为非公企业党支部和非公企业党员服务,为社会服务。并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点,集中开展窗口服务活动,实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党员亮明身份示范、窗口公开承诺服务,充分展示市非公党委优质高效、务实创新、勤政廉洁的窗口服务形象。而且协助市局建立完善并联审批制、首办责任制和特事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相关措施,努力增强党员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舆论宣传,营造活动氛围,在建设 “五大甘南”中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新变化。

五、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成员、办公室干部职能,结合“四联一带”“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

积极动员引导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一步深化“四联一带”结对共建和结对帮扶活动,坚决打一场“利民富民”的攻坚战、持久战、决胜战。在帮扶困难、促进发展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在联系群众、为民富民中锤炼党性、创先争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工商法律法规、强农惠农政策、消费维权知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充分利用非公党委与广大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向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牧村人口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综合运用非公党委职能,累计为贫困户捐款捐物资金达2.5万余元,并组织非公企业党员为贫困党员牧民党员捐款捐物,并积极为贫困村、贫困户牵线搭桥,促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成功嫁接,实现农牧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互利共赢。为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群众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不断深化公开承诺、自觉践诺活动 坚持开展“一诺三评三公开”活动。各党组织和每个党员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目标要求,结合中心工作和岗位特点,组织开展公开承诺。坚持年初开展公开承诺,每季度一次领导点评,每半年一次群众评议,年底进行考核考评。一是深化公开承诺。党组织围绕服务合作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总体的部署及年度中心工作任务提出了承诺事项(承诺事项达54项),党员干部围绕监管执法维权、提升素质效能等提出了承诺事项,并接受了组织监督。二是开展领导点评。5月份,集中开展了领导点评工作。领导点评与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年度总结考核结合起来,对党组织和党员履行职责、兑现承诺、服务群众和创先争优情况进行了点评。三是组织群众评议。坚持群众广泛参与、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示反馈的原则,以党支部为单位,做到每了个党支部和每名党员都接受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公开到公开栏中,对群众不满意的事项,限时进行了整改提高。

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

实施“三大工程”,破解非公企业党建五大难题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结合破解难题题主题活动,创新开展“三大工程”破解党组织难组建、支部书记不会开展工作、支部工作难开展、党员作用难发挥、党员培训教育难进行等非公企业党建难题,实现了党建与企业发展共赢。全市196家非公企业,共建立党组织45个,规模以上组建率达到100%,规模以下组建率达23%,有700余名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新发展党员137名。有效促进了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和谐统一,有效促进了企业党建的提升。

实施“凝聚工程”,确保非公党建扩面提质。以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深入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非公组织大组建。对全市非公企业党员情况进行摸底,具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对党员少且相对集中的非公企业,按照地域相邻原则,采取划片建立“区域型”党组织;对党员少较分散的非公企业,采取市非公党委牵头,同行业非公企业成立协会,依托协会成立“同 业型”党组织,努力扩大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面。二是开展三级合力大指导。深化非公党委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非公党委副科级成员联系规模上企业、非公党委成员联系规模下企业党组织活动,加强对非公党建工作的指导。对未建立党组织、员工1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各党建工作站派党员干部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企业做好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培养党组织负责人等工作,推进非公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三是开展了党建之友大培训。依托党校举办1-2期培训班,采取专家讲座、论坛研讨、会后交流等方式,对20名影响较大的非公企业业主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对业主的党建意识引导,赢得企业主对非公党建的理解和支持。

实施“领雁工程”,力促非公书记素质提升。围绕选任、培育、待遇抓活非公党织织书记队伍建设。一是开展选任源头行动。对党员人数较多、没有合适书记人选的非公企业,组织非公企业面向社会招聘党组织书记。区域型党组织书记,鼓励离退休机关事业单位党务工作者、改任非领导职务党员干部等优秀党务干部担任。同业型党组织书记,由协会会长担任。二是开展素质提升行动。在党校举办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对全市非公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推荐优秀非公党组织负责人参加上级举办的相关党建培训。举办非公党组织书记论坛,促使其交流学习,帮助打开视野、提高水平。三是开展奖励激励行动。对于有非公党组织的企业,在企业年检时予以优先,以保证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挂点制度,指导、帮助企业党组织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党员一岗双责、党费收缴管理、党建工作经费保障等各项党建工作制度,促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实施“先锋工程”,力促党的作用充分发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着力解决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一是开展“岗位建功”活动。深化“双向培养”,注重发现、培养优秀员工、岗位能手为党员,努力把党员员工培养成岗位能手。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诚信服务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次品、党员身边无违章”为主题的“三亮三有三无”活动,构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平台。二是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发挥旗帜标杆作用。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范畴,引导党员在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为企业健康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等方面发挥标杆作用,成为引领员工奋发向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非公党委为帮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员工摆脱困境,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到组织的温暖,全体党员带头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愿捐款。三是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 利渠道,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员工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向企业主建言献策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科学发展动脑筋、出主意。广泛开展“我为企业献良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员工待遇、企业党建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

合作市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创建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汇报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活动开展以来的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机制运行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有效举措。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现将合作市非公制企业委员会创建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报告如下:

1.建立公开承诺制。建立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制,明确党组织争创“五个好”、党员争当“五带头”的承诺目标、承诺内容、履诺措施等。重点要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承诺;围绕如何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出承诺,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

2.建立联系点制。根据党委和各支部的实际情况领导干部每人联系若干非公企业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暨创先争优活动的联系点,适时深入联系点了解开展党建工作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建立联系点信息沟 通与工作协调制度,帮助解决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指导联系点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在加快科学跨越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上求创新,在工作业绩上争创一流,下大力把联系点培育成为党建暨创先争优活动的示范点。

3.建立分级点评制。建立并认真落实领导分级点评制度,通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点评专会、集中汇报会、现场检查等方式,对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情况进行点评。专会点评可与落实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评议相结合,原则上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创先争优活动进展情况适时进行不定期点评,以点评促改进、促提高。

4.建立群众评议制。采取述职测评、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群众评议会、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党员和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意见;或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州非公党委领导进行评议;可通过简报、报刊、网络、专栏等各种形式向群众公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情况;认真梳理汇总评议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以整改的实际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四、建立活动台账制。创先争优活动台账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履诺践诺的执行手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书面见证,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备的档案资料。应当及时 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承诺践诺情况台账、点评情况台账、创先争优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续改问题台账,办实事办好事台账,典型选树台账等。

6.完善考评监督机制。坚持科学求实、简便实用、分类考评、公开公正、群众满意的考评原则,在实践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监督,促进考核成果转化。

(一)成立常设考评机构,确保考评科学公正。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考核成果转化。

(三)强化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创先争优社会化。

希望省上着眼于干部的选拔任用,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长效机制酝酿中 篇3

解决供需失衡,除了加大供应量,满足购房者需求外,近年来业内一直呼吁,要逐渐采用市场化长效机制替代短期行政干预。据有关消息人士称,有关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已形成初步草案,目前正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但推出时机尚未确定。据有媒体报道称,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或将从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入手,其中房产税是重点研究课题。

加大楼市供应

限价政策推出之后,成为套在北京房企头上的一个紧箍咒,北京商品房开盘节奏开始逐渐放慢,涨幅也得到一定控制。各大开发商尽管感觉到了压力,但仍应对有道。有的通过分拆精装修变相涨价,有的干脆抱着“拖字诀”应对。

但是,限价副作用也随之产生。由于楼市供应进一步减少,短期内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使得购房者买房更加艰难,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21世纪不动产分析师张磊表示,从短期来说,不可抑制项目入市,而应引导项目加大推盘。对于已供应的土地,相关部门要监督其尽快投入开发建设,使之形成有效供应。对于已经具备销售条件的项目,要促其尽快开盘,形成供应。

住宅供应的源头在于土地,从土地资源方面来看,土地供应主要都将集中于五环以外的郊区甚至远郊区县。对此,张磊表示,政府要增加土地供应,给市场形成一个明确的预期,即土地供应是充足的。

长效机制或出台

除了加大供应外,要平衡供需,就必须将从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等一系列领域入手,进行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政府近几年就致力于推进房产税试点,在此基础上,个人住房信息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均是为全新的中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据相关媒体报道,相关部门组成了专门调研机构,对房产税的试点扩容以及全面开征做相关调研准备。一直传闻的第二批房产税试点城市至今仍未出台,但房产税的推出,只是时间和征收范围等问题。

控制长效机制 篇4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成本管理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 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依靠行业优势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经营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之中。面对良好的市场环境, 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一) 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

首先, 企业领导层的重视不足。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 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决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当中, 企业领导并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重视, 没有将成本管理当成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来抓。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 需要全员参与配合。然而, 由于观念上的差别, 企业的上下层之间并没有形成默契, 所有的工作均由财务部门承担, 其他部门只是配合而已。由于认识上的欠缺, 信息沟通渠道十分闭塞, 这样企业的上下层便不能形成亲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就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效益;其次, 财务部门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基层部门对成本管理并没有太多好感, 常常感觉成本管理对他们是一种约束, 所以不愿与财务部门沟通。在成本管理中遇到了问题, 财务部门就必须找分管领导进行协调, 工作十分被动。

(二) 成本管理范畴过窄。

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 企业主要是针对生产成本进行管理, 没有从战略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供应商、本企业、购买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了。其表现为:1、只注重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 而忽略了对生产前的研发成本、供应成本和营销成本的控制。许多企业将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的管理系统, 与其他业务活动没有形成密切联系, 从而影响了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2、企业对内部价值链分析较多, 分析范围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 但价值链不仅包括内部的还包括外部的, 对外部价值链也应当重视起来;3、成本管理观念不正确。在成本管理中, 企业认为成本管理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其实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是不积极的成本管理。从现代成本管理出发, 成本管理不仅要关注企业生产、销售等各项环节的成本效益, 同时还要注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 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身技术水平, 进而依靠技术优势获得更低的成本, 产生更大的收益, 这才是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 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陈旧。

虽然许多企业对成本管理方式进行了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管理方法的创新不够, 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了。许多企业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核算, 由于各部门的利益目标不同, 造成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局面, 弱化了成本控制的整体优势。同时, 我国大多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传统的统计核算方法仍然被应用, 已经与时代严重不同步了。虽然企业实现了财务电算化, 但仅限于事后核算, 几乎没有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及事前预测的能力。仅重视生产成本核算, 不重视供应成本核算, 使成本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一)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成本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是企业财务会计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首先要对成本管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清楚其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重要性, 要充分肯定会计管理在规范管理、履行职责、完善机制方面的作用。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成本管理的宣传, 让企业员工了解成本管理的真正意义, 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 形成日常化的管理, 进而促进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转换经营机制。

成本管理是与企业改革的大背景息息相关的, 其是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成本管理影响巨大。目前, 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更没有主动选择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理念。因此, 企业应在国家政策的前提下, 完善治理结构, 加快成本管理理论及实践的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主要表现为:企业产权清晰, 具有法人实体结构;企业依法经营、自负盈亏;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在市场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要在市场中竞争生存;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 加快成本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首先, 单位领导者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 企业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 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 要想使企业规模日渐宏伟, 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单位领导者必须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理念、现代化意识, 重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注重人才培养和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 加快成本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其次, 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慎重, 其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要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规划, 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有效对接, 相互协调。及时做好各个信息化子系统之间的沟通, 以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完成。

(四) 加强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是竞争的关键所在, 也是企业成本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以人本创新为切入点, 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管理, 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合法形式提高会计人员薪酬,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 发挥其作用。要加快会计人才队伍的培养, 建立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子计算机系统, 使成本管理进入信息化、集成化的时代, 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企业要不惜重金聘请优秀的会计管理人员, 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 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能与企业共同进退。只有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 成本管理水平才能上去, 才能帮助企业开创成本管理的新格局。

(五) 增加成本管理人员的配备。

一直以来, 由于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成本管理工作人员较少, 工作任务繁重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随着现代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 现有的人员配备已经无法满足成本管理工作的需要, 成本管理制度建立、制度约束力的提高, 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完成。所以说, 企业要将财务人力资源部分切实重视起来, 为财务部门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 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同时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后续培训教育, 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学习, 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造就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尚、专业素质扎实并精通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优秀财务会计管理人员。

摘要: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成本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成本管理不善将会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企业成本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崔本照.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9.

[2]阎红霞.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因及改进措施[J].商业文化, 2013.13.

[3]王兰, 杨志勇.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财会, 2011.22.

社区创卫长效机制 篇5

一是严格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卫生志愿者坚持每天巡视卫生制度,居委会坚持每日一查,每月对辖区卫生进行总结。同时居委会干部经常深入社区倾听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如有好的建议办事处及时采纳。

二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素质。宣传栏和倡议书,将市民守则、居民公约、门前三包,发放到居民和商铺业主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使居民群众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三是组织建立环境卫生监督小分队。在各社区建立由党员、热心居民和楼片长组成的卫生督导小分队,看到居民乱堆乱放乱丢及时指出,并令其改正,积极协助居委会搞好社区内环境卫生,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保持楼院内外的环境整洁。

四、社区每周组织一次社区卫生支援者队伍,对辖区内的卫生进行彻底的清理,防止卫生死角的出现。

五是除“四害”工作常抓不懈。积极做好除“四害”工作,从宣传入手,使人人都知道“四害”对人体健康的害处,以减少“四害”的滋生。

六清扫办公室卫生,每天对社区办公场所进行卫生维护,在每个星期五下午对社区办公场所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扫,保持社区整洁无杂物垃圾。

七是配合协助小区物业、城管、工商等专业部门整治社区环境,及时举报违章建筑和市场扰民等问题。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篇6

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近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深刻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这对于统一思想,把握全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安全生产领域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从法制建设、管理体制、财政投入等方面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加强和改进,促使全国安全生产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目前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相当严峻。要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落实会议精神,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上,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现观上,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任务,把安全生产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按照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理论、监管体制和机制、监管方式和手段、安全科技、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加快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五个转变:一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政治向法治转变,依法规范,依法监管,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二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管住源头,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三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四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在各类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五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健康工作转变,把职工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要通过五个转变,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约束激励机制;要求加快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理顺各方面关系,依法履行职责,严格考核奖惩,尽快形成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要求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安全生产工作第一线,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控制长效机制 篇7

关键词:铁路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思考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 铁路企业的财会控制工作也需要不断转变其管理方法与手段, 扩大管理区域。面对如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 想要处于不败之地, 企业就应创建能够长期确保制度正常运转同时发挥预期功能的财会制度, 保证财会部门资金投入更加合理, 细致, 促使财会工作同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提高铁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下简要论述了当前铁路财会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 并探讨相应处理方法, 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当前铁路财会控制工作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一) 铁路企业的管理制度对财会控制的影响

在没有推行铁路企业直管站段的管理制度以前, 对于铁路企业来讲, 其管理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分层较多、管理链条较长。基于双层法人的管理制度下, 不管是股权资本的管理工作, 还是行政的管理工作, 都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分局的局势, 很难科学、合理的掌控好管理的尺度, 进而无法全面发挥出财会工作的控制能力, 力度相对较弱, 效果较不明显。

(二) 对预算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造成创建整体预算管理系统较为缓慢

整体预算的管理制度是由美国企业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应用的管理方法, 之后被部分欧美企业大力推广与使用。当前, 我国部分工业企业及民营企业也开始实行整体预算的管理制度, 并获取了较好的成果。在2004年, 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也开始逐步应用整体预算进行管理工作, 效果喜人。然而, 整体预算的管理制度并不能平衡各个铁路总局及铁路局内各个部门间的发展。在对目标的认知方面, 对功能的认知方面, 对执行的认知方面, 对操作及考核的认知方面仍存在不足。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将整体预算的管理工作同以往的计划管理工作划等号, 仅将其看作是控制成本的方法, 从而缺少协调部门的功能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从而对创建整体预算的管理制度, 控制财会工作造成影响。

(三) 监管缺乏力度, 导致财会控制工作的权威性能降低

对于铁路企业来讲, 其财会的控制工作是一项时间较长、综合性较高、难度较强的工作, 同冗长、庞大的监控对象相比, 铁路企业的财会监管工作缺乏力度。现今, 铁路局内部监管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 对运输的收入进行稽查;其二, 对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其三, 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其四, 对财会信息进行控制;其五, 对平时纪律进行检查;其六, 开展临时专项监察工作等。而铁路局外部的监管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 选取会计事务所对年度的会计报表、资料进行审计;其二, 审计部门对预算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其三, 我国相关部门对其他项目进行监管、检查等。尽管监管、检查的次数较多, 但很多常见的财会问题依旧屡禁不止。这就说明当前各个监管部门、监管方法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 并没有将其全部的功能发挥出来。同时, 监管的惩罚力度与方式较为轻微, 缺少对主要业务的动态监管。

(四) 控制层内部不标准, 造成财会控制内容不全

因为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 造成控制层内部存在不标准的问题, 从而就造成了铁路企业财会控制工作无法严格遵照相关标准及法规解决问题, 唯有遵循历史的轨迹, 延续以往的内容, 从业人员也只能叹息, 造成财会控制内容不全的问题。

(五) 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加剧了财会控制工作的风险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企业的财会工作也迎来了很多风险, 主要包含。物资风险、资金投入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合同风险、资金筹措风险等。最近几年, 各类资产损失情况频频发生, 主要原因就是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预计不足, 没有创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估算、评估、责任等管理标准。另外, 处理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加剧了财务控制工作的风险程度。

(六) 没有充分发挥财会信息管理体系的功能

在创建财会信息体系过程中, 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 部分财务会计管理行业急需利用创建信息化的方法推动管理工作, 管理质量及效率相对较弱;其二, 相关从业人员对信息化的管理及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其三, 信息缺乏共享, 尤其是业务信息及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间, 缺少沟通。

(七) 创建的财会团队无法紧跟财会控制的发展

现今, 我国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约6×105人, 以学历的层面看, 研究生的比例约占整体的0.3%, 本科学生的比例约占整体的15%, 大专类院校学生约占整体比例的55%。以技术的层面来看, 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约占整体的0.9%, 中级职称的人员约占整体的18.5%。不管以学历还是职称方面看, 都对财会控制的能力造成一定禁锢。另外, 部分财会从业人员, 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陈旧, 缺少进取心, 专业技能相对较弱, 严重的甚至自身法律观念薄弱, 道德素养较低。由此类人员构成的财会团队无法与财会控制的发展相适应。

二、创建铁路财会控制长效制度的方法

对于铁路企业来讲, 增强其财会控制水平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重视的事情。铁路财会控制的整体任务为:将隐患遏制在萌芽, 将风险防范在源头, 对经营进行规范, 提升资金收益。整体原则为:基于理财制度的层面上, 全面发挥管理、聚财的功能, 突显控制资金的作用, 增强整体预算管理的力度, 实行多元化监控, 创建高素养的财会团队, 全面应用科技、先进的信息技术, 打造全角度控制环境, 创建铁路财会控制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 对管理结构进行完善, 增强财会团队的控制水平

对于财会工作来讲, 其需要同铁路企业各个管理、改革、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提高财会团队的控制水平。以推行铁路企业直管站段的管理标准为基础, 不仅应增强对铁路企业财会工作的控制力度, 加大对站段的关注力度, 进行管控工作, 同时, 还需要铁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主动肩负其自身责任, 增强所有人员对经营人员的委托及代理管控职能。现今, 可以应用向企业委派财务从业人员或者监管人员的方法增强铁路企业的管理能力。另外, 企业也需要落实出资人的责任, 对经营人员进行控制, 全面发挥企业监督、控制结构的功能, 将弱化及虚化的控制资本股权内容转变成强有力的控制财会工作。

(二) 促进整体预算的管理工作, 全面发挥控制功能

对于整体预算的管理工作来讲, 其是以铁路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任务导向, 以资金管理工作为基础, 开展的全面管控、奖惩、考核的管理行为。整体预算的管理主要特点为以下四方面内容。其一, 企业内全体人员参与其中;其二, 整体覆盖;其三, 实行全程跟踪;其四, 对整体进行控制。集体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包含:资产预算、金额预算、财务预算及运营预算等。以横向覆盖来看, 其延伸至市场运营领域, 以纵向覆盖来看, 其延伸至生产领域。

想要使控制功能全面发挥,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 应处理好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各级层之间对整体预算的错误认知;其二, 对整体预算的管控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 创建预算的决策体系、预算的管理体系、预算的编制体系、预算的执行体系, 预算的反馈体系等;其三, 对整体预算管理制度及系统进行完善。铁路企业应在整体预算管理工作中, 做好中枢的管理工作, 创建并落实铁路整体预算标准, 依照“由上至下, 由下往上, 上下接合, 平衡动态”的标准, 逐步创建并落实铁路企业各站段的整体预算控制工作;其四, 对预算的控制标准及奖惩制度进行完善。推行整体预算的审批、上报、授权等标准, 同时对其法律性及严肃性进行维护, 全面发挥预算的约束性。分析预算的落实效果, 并完善考核、奖惩内容;其五, 创建并改善整体预算的信息体系。对铁路企业整体预算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统一, 创建整体预算管理的控制平台及网络渠道。

(三) 对资金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全面发挥资产的控制功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其一, 加大银行账户的监管力度, 依照“管理集中式、支付集中式、账户进行精简、对层次数目进行降低”的标准, 重新对企业的银行账目进行清理。创建并改进铁路体系银行账目的资料管理体系, 审核、监管、控制企业的银行账目;其二, 对各类资产进行整理、归类, 实行集中管理标准。增强对企业物资流动的动态监管力度, 对企业的银行账目推行“零”余额的管理, 对企业融资、担保、拆借等职能进行严格限定;其三, 对企业各层资产的支出及收益、审批权能进行明确与限定, 落实大资产签署标准及追究责任标准。

(四) 对财会监管系统进行完善, 增强财会监管控制水平

铁路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其一, 增强内部财会监管团队的创建力度。创建专业性高、独立性强、权威性良好、覆盖面积大的财会监控及管理机构, 对财会工作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组织、落实。同时, 对铁路企业平时的财会监管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同外部的结构进行协调与配合, 对企业的财会控制进行监管, 从而实现监管合理、科学、没有交叉、重复的情况, 降低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其二, 通过中介的能力开展审计工作。增强对年会报表、财政纪律的监管与审查力度, 并且, 在中介的选聘方面, 不断探索、引进竞争制度, 保证监控的质量及效率;其三, 对国有资本的监管标准进行改进与完善。增强对监控内容的分析能力及应用质量, 从而为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其四, 对绩效的评价制度进行完善。逐渐达成同资产运营责任评价相融合的制度, 创建一系列科学、合理、先进的奖惩标准;其五, 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共同研讨并完善纪律标准及惩处规定。对处罚方法进行统一, 对惩处标准进行落实, 从而确保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违者必究;其六, 增强财会监管的信息能力。增强财会监管的质量及工作效率, 对铁路企业的业务及资金流动进行动态、远程、实时控制。

(五) 对会计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增强财会管理的基础控制水平

其一, 对企业财政标准及会计制度进行统一。对铁路企业的会计处理流程及方法进行规范, 从而高效控制铁路企业。保证企业各层级的财务核算内容及结果显露出来, 有助于统一分配铁路的资源财产, 增强对企业的监管能力, 将以往强者越强, 弱者越弱的情况更改, 进而对铁路企业的经济收益实现最优化;其二, 对会计的报告系统进行完善。严格遵照《企业会计报告标准》及审核会计方法相关规定对财会报告进行编订与完善, 将与合并报表条件相符合的内容共同编订到合并会计报表内, 遵照相关标准全面揭露关键的会计信息, 从而在根本上处理会计数据失真、上层信息同下属资料不匹配的情况, 落实并明确财会报表的编订、监管、审核等责任及惩处标准。另外, 应对责任会计系统及建设会计管理系统的工作予以重视, 从而使企业在管理期间对特别数据的要求得以满足, 全面发挥内控管理功能;其三, 加大促进网络财务管理及会计电算的力度。严格遵照“资源整合、共享资料、全面发挥体系功能”的标准, 对财会管理的方法及技术进行改进与完善, 不断创建并统一财会管理信息体系。应用互联网控制方法, 增强对铁路企业会计核算账目、表格、资金情况的力度, 对业务的交易流程进行远程动态监管;其四, 对会计的结构组织进行完善。遵照我国会计法等相关规定, 设定会计从业人员, 对内部控制的管理与标准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信息技术创建与下属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及区域核算体系;其五, 增强会计标准的基础内容。转变以往重视财会管理工作, 忽视财会基础的状态。在2010年, 是推行全路会计工作标准化的结尾一年, 企业应狠抓目标, 增强会计标准的基础内容;其六, 对会计的稽核系统进行完善。将创建会计稽核标准当做实行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 将会计核算工作划分为事前控制及事中监管两方面内容。

(六) 对风险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增强企业财会对风险的控制水平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其一, 对财会的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创建专业的部门或在相关部门中选取专业人员从事风险的管理工作, 对风险的程度进行监管与评估;其二, 创建并改进企业财会部门对风险管理的预警制度。对类别不同的风险, 创建相应的风险预警标准系统及风险预警的警示线;其三, 创建财会管理风险的信息体系。通过信息技术的方法, 利用创建风险数据库, 对风险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等方法, 为预测风险水平及衡量风险程度提供理论信息保证, 从而降低风险的几率及影响;其四, 创建对风险的管理及监管体系。对企业财会的风险实施动态管理及控制。如果发生特殊问题, 马上进行补救;其五, 创建管理风险从业人员的管理体系。使管理风险的从业人员明确自身责任, 工作内容及流程, 从而把财会风险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对于铁路企业来讲, 良好的财会控制工作是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其对铁路企业的运营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功能。唯有解决好铁路企业财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应用多元化的控制方法, 实行整体预算管理, 增强监管力度, 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优化, 创建长效铁路财会控制机制, 才能够确保铁路企业财会同当前时代发展相适应, 增加铁路企业的资金收益, 确保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 逐渐壮大。

参考文献

[1]张世祥.分析建立铁路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经贸 (下半月) , 2013 (01) .

[2]王强.探讨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考[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02) .

[3]黄永忠.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下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0) .

[4]叶映兰.寿险公司财务管理运营机制研究—组织、控制与系统[D].武汉大学, 2010.

[5]籍永周.浅析如何建立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J].经济视角, 2011 (08) .

[6]马力.行政事业单位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7]阳秋林, 阳志成, 熊娟.基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效果研究——以衡阳市企业为例[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C].2013.

[8]曾布次仁.西藏公路建设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04) .

[9]于川.铁路财务制度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若干问题[J].中国铁路, 2008 (01) .

控制长效机制 篇8

(一)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

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执行者,财务会计人员在财物管理方面的任何行为对公司整体财物状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的会计准则背景下,虽然财务会计人员人才素质的管理力度已经大力增强了,但是从整体上看,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还有不少企业会计人员缺乏相应专业知识。由于一些财务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方面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使得在财务控制实践中无法灵活应对,财务计算、支付以及财务会计设置等方面常常出现错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状况,甚至是企业整体的发展。

(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一个合理、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能够使企业的财务控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了财务会计控制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新的会计准则背景下,虽然加强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个完整的财物会计审核制度成为了关键。在企业项目中,缺乏完善财物会计审核制度的企业对企业项目的审核不够重视,财务会计人员在审计完各项项目款项之时缺乏审核意识,项目款项在审批和复核时常常出现各种错误,虚报项目款项的造假现象也时常发生。这种错误及易造成给企业的财物状况的严重损失,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也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没有形成财务会计控制的层次工作

企业财务会计内部的合理控制,能够协调财务会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使企业财务会计的各个部门能在财务内部的控制机制下,合理、协调地完成整体的财务管理任务。在新的会计准则背景下,虽然加强了财务会计的控制力度,但是从整体上看,财务会计各部门之间的分散工作时常发生。在财务会计控制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无法相互协调、共同合作,企业各部门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群体。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各部门工作缺乏层次性,不能做到协调配合、分工合作,这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内部工作的混乱。各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脱容易阻碍企业发展。财务会计缺乏控制层面的工作极易造成各种问题的出现,这将影响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解决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问题的关键

(一)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育

自从新会计准则实行以来,企业就面对着重重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将挑战转变为机遇,首先得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专业知识过硬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目前,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素质还呈现普遍较低的状况,因此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企业发展首要的事情。首先,企业必须重视财务会计人才的选拔。在进行人才选拔过程中,遵循严格的考核程序,对财务会计人员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保证选拔出高素质人才。其次,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岗前培训,重视在岗人员的充电培训。在财务会计人员入岗前,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团体精神的建立。在财务会计人员在岗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加强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保障其职业道德的提高,培养出一群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财物会计制度,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控制工作时,能够保证财务会计控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即使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出现问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也能根据会计制度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将问题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一个合理、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必须是严格的、清楚的、具体的,它应该包括财务会计控制的具体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制度应该包含一个合理的财务会计审核制度,将业绩审核列入会计控制工作中,激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企业控制的层次工作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层次工作,使财物会计人员在各部门能相互配合、协助工作。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控制的层次,使企业中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财务会计在工作过程中,各部门充分利用各自地特点和优势,将财务会计工作有层次的、条理清晰的完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控制层次工作促进企业财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财务会计控制工作中出现的误解和推诿指责等不良现象。

三、结语

自从新会计准则实行以来,虽然企业财务会计的控制水平有所增加,但是从整体上看,财务会计控制仍然时常出现问题。因此,寻找出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了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必须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加强企业控制的层次工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我们在现实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会计长效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强.探讨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考[J].经管空间,2012.

[2]籍永周.浅析如何建立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J].河南省融通投资有限公司,2011.

[3]杨淑娟.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大连施奈莱克创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12.

控制长效机制 篇9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内部审计

一、绪言

在现代社会中, 企业要想取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内部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控制机制, 确保企业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都会在掌控范围之内, 企业财务会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受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影响, 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建立企业会计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但是,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种机制在建立与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财务会计经验, 简单分析了现阶段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二、当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存在偏差, 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财务会计控制机制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 它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得以健全和实施的基础, 然而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 拥有决策权的往往是一些综合行政管理人员, 这些领导人员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 本身并不具备很好的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 也认识不到企业财务会计控制机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很多企业至今为止也未曾建立起财务会计控制机制, 或者说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建立, 但是由于管理机构重发展轻管理, 内部监管系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这些控制机构也只是徒有一副架子, 根本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二) 市场体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展程度低

我国的市场经济再近些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建立的稍晚, 一方面很多制度问题有待完善, 相应的, 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再加上很多企业主还未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转变过来, 管理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因此有一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建立甚至未曾考虑过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机制。此外, 关于经济体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多数企业未能按照法规办事, 疏于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 加上财务机构负责人只能按照上级领导意图办事, 权利的监督制约出现失衡, 内部机构混乱不堪。

另一方面, 很多企业内部虽然配备了会计财务机构, 但是人员配备却极不合理, 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 一人担任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多个严格来说并不相容的职务, 而这些任职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教育, 没有具备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资历, 工作态度随意, 财务工作处理的也极不规范, 还有一些会计职务从事人员, 素质低下, 甚至为了谋求一己之利, 利用职务之便作假帐、挪用公款, 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是对企业的财务控制长效机制认识不到位导致的恶果, 财务与会计分不清楚, 缺乏专门的会计人员, 对企业财务状况不清不楚, 管理人员也根本不可能依据会计信息来指导公司的生产与发展。

(三) 企业权利机构缺乏制约

如果缺少对权利的制约, 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机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当前企业对于法人和高级主管的监督主要是董事会, 而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设立董事会, 对于企业法人的制约往往处于一个真空状态, 而较大的一些企业设立了董事会, 但却不能发挥董事会的积极作用, 名存实亡, 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型的家族式企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对权利监督的失衡很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的产生, 很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 利用职务之便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漏洞, 大肆敛财, 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 审计系统奖惩制度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制定很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内部员工, 督促和保障他们高效完成任务, 这是为了追求高额营业利润的一般做法, 但是对于财务会计控制工作, 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一个严格的有执行力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这种制度的缺失使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大多数处于一个散漫、不规范的状态, 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监督, 考核工作缺乏科学性, 奖惩不分, 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工作积极性, 财务信息统计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同时, 也更加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的现象。

(五)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 执行力差

大多数企业在建立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的时候, 并未形成一个严格有执行力的条规, 而只是泛泛而谈, 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这些会计控制者设计者自身并不具备相当成熟的理念, 缺乏经验, 水平有限;另一方面, 控制设计者过度的关注上级领导的喜好, 并没有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 这就在无形之中人为地使控制机制失了效;在执行力方面, 过度的行政干预, 越权管理, 使绝大多数控制机制并不能按照制定之初的要求来执行, 长此以往, 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统计人员因此而人浮于事, 散漫松垮, 控制机制徒有虚名, 成为了一个空壳, 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三、建立良好有效控制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 重视人才选拔, 为公司甄选合格的财务会计人才

人才永远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白热化竞争环境中, 人才是保障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条件。换言之, 企业财务会计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与准确度, 因此, 企业必须重视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选拔, 借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由于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单靠经验来进行工作, 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系统内业务流程运营技能, 所以企业在选拔人才之初, 就必须得建立严格的、切实有效的考核程序, 对财务人员实行竞聘上岗, 保障录取机制的公正与公平, 其次, 还应对其加强岗前的培训,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财务会计工作需求来安排培训内容, 建立属于自身的员工培训体系, 在重视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同时, 着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保障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与高水平。

(二) 完善内部审计, 发展长效控制机制

企业要想发展长效的控制机制, 必须对内部的审计制度进行完善。作为企业内部审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 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 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的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而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检查与评价内部控制, 有效的完成管理者的目标。因此, 企业内部应专门设定审计机构或指定特定人员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建立和健全审计监督体系, 赋予该机构和人员特定的权利, 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地运行。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 企业可以有效地促进财务会计长效控制机制, 解决控制机制发展慢, 以及虽然建立但却未发挥实际作用的现状。

(三)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考核和奖惩制度, 提高控制机制的执行力

企业必须在现有审计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内部考核与奖惩制度, 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使其更加适应企业内部机制运行的需要, 还能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考核与奖惩制度的建立, 也可以督促财务会计控制机制的相关设计者, 从以前过于照顾领导喜好的旧观念中转换过来, 专注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本身, 也使其设计工作更切合于企业现状,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 制定与执行法制法规, 从根本上制约权利机构

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财务会计长效机制的过程中, 未能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认真执行, 企业内部也没有相关条例规定, 使其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权利干预, 未能按原计划进行, 因此, 企业必须在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有关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的相关规定, 严格执行, 以此来制约被过度滥用的权力, 也在很大范围内避免了企业缺少董事会或者董事会形同虚设带来的监管空缺, 保证财务会计长效控制机制的不受干扰、稳定运行。

四、结语

现代企业必须认识到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从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出发, 严格甄选相关人才, 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 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明确审核与奖惩制度, 最大限度的调动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强化工作人员执行力,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陈康斌.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探析[J].经济视角.2011 (8)

[2]籍永周.浅析如何建立财务会计控制长效机制[J].经济视角.2011 (8)

建立建筑节能长效机制 篇10

1. 建筑节能中的主体

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为了保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各方的利益得以调和,避免各方的利益冲突,事务中的执行主体必须有一定的共同作用和互动关系。建筑节能包含5个重要的参与主体,它们分别是:政府、开发商、消费者、物业公司、建筑节能服务公司。这些主体在建筑节能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相互关系受其利益关系的影响,只有其利益和需求达到平衡,其相互关系才能稳定,建筑节能才能得到普及和发展。其具体的关系如下图:

1.1 政府

政府是建筑节能方面的规则制定者和引导者, 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开发商的节能积极性。在规则制定方面, 政府应该履行好市场秩序创立者和维护者的职责, 加强建筑节能市场的法制建设。在激励措施方面, 政府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奖励建筑节能效益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以达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在引导作用方面, 政府明确了建筑节能参与各方的权力与义务,努力培育市场主体的竞争,加大激励力度,激发市场主体及社会组织推动建筑节能的积极性。

1.2 开发商

开发商作为建筑的建设单位,是政府制定规则和引导服务的对象。它对消费者的建筑节能观会产生较大影响。开发商在开发地产项目时可以多宣传建筑节能环保的优点,比如节水、节电、低噪声、生活舒适等。在广大消费者的建筑节能意识还没有建立之时,开发商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消费者接受建筑节能概念提供可能。

1.3 消费者

消费者是建筑节能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这类群体的支持和认可是建筑节能推广的最坚实的动力。目前消费者购买房产时,建筑节能只是他们考虑因素的一小部分,更多还是要考虑价格等因素。因此,需要政府发挥节能引导作用,在宣传上打消消费者对建筑节能产品的各种疑虑,并通过各种补贴措施来激发消费者购买建筑节能产品的积极性。消费者是建筑节能推广的强劲动力。

1.4 物业公司

物业公司是建筑节能运营的实际操控者。建筑节能对物业公司的要求是:一要有意识,二要有水平。物业公司对建筑节能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节能效果是否能达到设计应用水平。为了激发物业公司对建筑节能的积极性,应该在对其服务水平的评定上引入建筑节能评估一项,让物业公司对业主负责,保证节能设备物尽其用,发挥节能设备应有的效果。另外,物业公司应注重自身的素质和员工的培训,良好的素质和合理的管理有助于建筑节能水平的提高。

1.5 建筑节能服务公司

建筑节能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以上四个主体的参与之外,还需要一类专业化的建筑节能服务公司的参与。这类公司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它的服务对象有很多,可以涵盖上述的四个参与主体,为各方对建筑节能方面的问题做出解释,针对不同主体参与建筑节能的利益做出评估。建筑节能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开发商,它在建筑节能产品的前期研究和设计阶段为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持,以其专业的技术为开发商的决策提供帮助。建筑节能专业服务公司是推广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

2.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的推广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非节能建筑存量大,改造困难

我国目前现存的90年代以前的建筑数量巨大,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没有任何节能措施,能源消耗较节能建筑高出至少20%以上。现在国家准备对非节能建筑进行改造,但目前的情况是,大量建筑都已商品化,产权属单位或个人,改造由谁来出资,收益如何分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很现实的问题。

2.2 民众的建筑节能意识不强

消费者是建筑节能发展的强劲动力,尽管全球能源危机频发,形势日趋严峻,但由于与广大民众的生活关系不是很密切,民众对于建筑节能并没有多少概念,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广大民众对《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知之甚少,好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一条例,民众对建筑节能的意识还需加强,这一段路还比较长。

2.3 建筑节能标准执行不严格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对国家强制推行的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程度不一。个别地区的城市还未启动建筑节能工作,设计单位未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相关设计标准,施工图审查单位也对建筑节能专项审查不严格。施工单位在实施建筑节能过程中,擅自变更做法,降低标准,采购非节能目录内产品时有发生,造成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执行率不高。

2.4 建筑节能技术落后

建筑节能对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一大批成体系的生产、研发、质检等相关单位去共同实现。而目前在国内,建筑节能不受重视的大环境下,建筑节能产品的发展体系存在着人员数量不够,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缺点,适应我国的建筑节能的可选技术和产品较少,制约了建筑节能的推广和应用。

3. 建筑节能推广动力机制

为了解决目前建筑节能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建筑节能的自我发展,提出了建筑节能推广动力模型,如下图:

3.1 建筑节能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意识水平和宣传程度。建筑节能的思想意识是推动建筑节能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对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节能宣传和示范引导是改善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

3.2 建筑节能市场成熟程度

建筑节能是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市场的成熟程度直接决定着建筑节能的发展,为建立建筑节能长效机制,就必须考虑影响建筑节能发展的市场因素,如建筑节能的市场定价,需求与供给等。我国需要对建筑节能市场加以引导,对市场中的参与主体进行激励,使市场更加成熟,建筑节能也更加普及。

3.3 建筑节能的推广外在动力

建筑节能推广的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能政策、节能基金、节能技术和节能制度。节能政策是政府对参与建筑节能的主体给予的激励和优惠措施;节能基金用于建筑节能研究和奖励的专项基金,是一种经济政策;而节能技术是采用建筑节能各种新产品、新材料的集合,主要依靠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来实现。节能制度是政府制定的引导措施,依据该措施对建筑节能中的各种行业加以规范和引导,属于管理措施。

3.4 建筑节能推广的内在动力

外在动力的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政府的调控作用实现的。而内在动力源于建筑节能各相关企业自身发展的微观方面。它主要包括:节能意识、节能管理、节能考核和节能效益。节能意识是建筑节能各参与主体首先应该达到的目标,它是对建筑节能进行推广的主观意识,是建筑节能推广的核心内因。节能管理主要针对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在节能建筑的建造和运营中进行节能管理。节能考核是根据政府制定的相关考核体系标准,通过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评估,得出每个建筑的节能效果。节能效益就是根据节能考核的评测结果,来分析节能主体的相关效益。

4. 结语

建立长效机制 直面制度改革 篇11

在北京,排号依然火热,开盘依旧爆满,房产中介仍然忙碌,房价、地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房企销售额继续直线上升。

但人们似乎也嗅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意味。中央频频释放的改革信号,各地接连加码的调控手段,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在此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房地产税立法”等方面,“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

可以确定的是,以行政化为主的调控手段将逐渐淡出,以市场化为基础的调控长效机制将逐渐补位。于是不少人拍掌欢呼,乐观地认为,既然政府提出了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那么今后政府能承担足够的保障房建设,放开商品房市场,这样就可以形成长效机制了。

其实不然。房地产市场调控应建立在长效机制的基础上,长效机制所依赖的,则是财税、土地、金融等多个手段。现有的制度问题不解决,长效机制只能是个伪命题,或是个空中楼阁。

因此,现行的调控政策能否成功转化为长期制度,关键在于解决房地产以外的问题,如财税制度问题、土地制度问题和户籍制度问题等。

以土地制度为例,房价上涨的根源是地价涨,地价涨的根源则在于土地供应不足,正因为如此,农地入市才会成为如此火热的话题。如何逐步破解农地入市的难点,如何减轻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如何进行各方利益博弈,已经是摆在桌面的难题。

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也难以大量开展。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提法,从五年前的“逐步建立”到这次的“建立”,还是彰显了中央推动土地制度改革的决心。

不只是土地制度,作为长效机制最根本的基础,财税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户籍制度、金融体制的改革,无一不是积累了数十年的痼疾,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这些措施的完善和执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同雏鸡要打破蛋壳,才能看到光明一样。市场化是这个光明的“方向”,制度壁垒的改革与攻坚,则是打破行政调控痼疾、建立长效机制的真正难点。

控制长效机制 篇12

创先争优活动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带头学习提高”作为首要条件提出要求。而把“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培养学习型党员”作为重要任务来布置, 就要使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战斗凝聚力和工作推动力,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从而实现组织先进、党员优秀的目标。

为此, 我在实践中, 觉得必须要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 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的源动力, 通过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 为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现思想先进、工作先进、作风先进、学习先进提供坚实基础。觉得应该从针对不同群体、围绕突出问题、立足创建实际、着眼学风转变等方面去构建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建设。

1 要针对不同群体, 建立健全学习组织制度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 牢牢坚持干部领学制度、党员比学制与辐射制, 促使领导干部争作学习表率、全体党员争当学习标兵, 推动领导干部与全体党员创先争优。

1.1 坚持干部领学制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 可以依托中心组这个学习平台, 把握“开阔干部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共谋科学发展”这个功能定位, 沿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条学习路径, 采取专题学习报告会、学习交流会、集中研讨会和调研成果汇报会等形式, 引导领导干部围绕主题、带着问题学习、研究、创新。每次学习, 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都应该亲自确定主题、审定学习计划、主持集中学习, 带头谈学习体会、作学习总结, 并定期对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党组织其他成员在抓好自学的基础上, 积极参加集中学习, 踊跃发言畅谈体会。做到把对党组织班子成员学习作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有效途径来抓, 这样也就达到了一级带一级, 一级抓一级的效果。

1.2 坚持党员比学制

通过一定的学习载体, 经常性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理论知识竞赛, 编发党员干部知识读本, 推动党员干部加强理论武装。像笔者所在地区的“三会一课”和举办读书节活动,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专场辅导,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倡导党员干部勤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从而营造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全面提高的浓厚氛围。

1.3 坚持中心辐射制

可以按照“全员、全程、全覆盖”的原则, 像构建起以社区大讲堂为核心的社区教育网络, 可以对普通党员实行菜单选学、灵活讲学, 来辐射带动社区群众经常性开展学习。像所在地越城区, 2011年就开设各类“社区大讲堂”教育讲座1100余场, 听课人数达到15万人次。也可按照“小型、便民、灵活、有效”的原则, 精心培育社区党员学习中心户, 通过“个人提出问题→团队协商→解决问题”, 示范带动所在小区、楼道其他党员主动参与这种问题求解式学习。如今, 绍兴市越城区从社区大讲堂到社区党员学习中心户, 从户到楼, 学习网络逐步健全, 学习内容日益丰富, 学习空间也得到深度拓展。

2 围绕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学习考评制度

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过程中, 普通存在像“监督实施难、质量评价难”的问题, 可以探索建立学习型党组织量化评价体系, 实现学习管理从定性评价向量化考评的突破, 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善学的突出问题, 为创先争优夯实学习基础。

2.1 分类制定

各地可以根据党组织与领导干部实情, 按机关、事业、企业、社区、农村等类别, 针对性制定切合本地区的“学习型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 包含目标体系、学习体系、保障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可以按占打分权重的10%、40%、20%、30%计分。目标体系要做到有明确目标、加强规划部署等评估标准, 学习体系要有坚持学习制度、学习内容全面、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方法创新等评估标准, 而保障体系做到有组织、经费、设施、激励等, 最后效果评价体系要有学习成果、工作创新、整体发展、社会认同等评估标准, 一环扣一环, 确保评估科学有效。

2.2 宽柔并济

在操作中既要有“创建目标明确、单位创建规划务实、个人创建计划具体”、“注重环境文化建设, 形成创建活动氛围”等软性要求, 又要有“个人自学时间和党组织 (包括小组) 集中学习不少于一定时间量”等硬性指标, 对于硬性指标, 要着重加强台帐检查。而对于软性要求, 则应有具体的细化考核项目。

2.3 全面评价

做到考评体系要使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对自主学习的学习计划、学习记录、学习笔记与集中学习的时间、形式、载体要进行不同权重的量化评分, 对环境文化建设、领导重视等一些软性要求, 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也要进行量化计分。

2.4 注重效果

对于各基层党组织学习过程中积累产生的理论成果, 应按理论层次、成果应用评价计分;对于实践工作效果, 则按工作效能、工作业绩、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进行量化计分。通过这样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价, 相对较好改变了以往学习流于形式、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促使学习与整体工作、服务大局挂钩。

3 立足创建实际, 建立健全学习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常规的定期学习、个人自学、学习档案、学习预告、请假补课、学习通报、学习交流、学习调研和学习考核等一系列学习制度, 促使学习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实践化, 提升学习长效, 以确保创先争优的制度化、长效化。

3.1 规范管理

考核部门, 要对列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计划的单位, 可以按机关、事业、企业、农村、社区等类别建立档案、分类登记、动态更新。年初应该发布各级党委 (工委) 的学习意见与学习计划, 每月公布理论学习提示, 为各单位开展规范性学习活动提供指导。年中可以定期公布学习动态, 考评登记各类学习活动情况。

3.2 严格考评

要定期组织开展旁听、抽查各级党组织平时学习情况, 积累日常考核资料。年底, 可以先由创建单位自评, 再由有关创建工作小组实地查阅实施意见、学习计划、学习记录、活动图片、调研报告、经费保障措施、汇编资料等各类学习台帐资料, 并开展问卷调查和单位互评, 切实提高考评质量。

3.3 强化激励

各地在实际操作中, 要按照评估指标体系, 对机关、事业、农村、社区、企业等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 评为优秀的, 要认真进行表彰, 促使各级党组织自觉落实学习制度、学习计划、学习时间、保障措施。同时, 根据学习台帐, 可以评比表彰像“十佳学习阵地”、“十佳学习活动”、“十佳学习材料”等。

4 着眼学风转变, 建立健全学习实践制度

我们要从弘扬优良学风入手, 做到“三个坚持”, 推动党员干部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运用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的方法, 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作风改进。

4.1 坚持沉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各级党委 (党组、工委) 班子成员要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 深入基层, 可以围绕年初各地确定的学习目标和课题,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认真研究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从而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坚持立足本职开展实践活动

围绕社会热点、工作重点, 适当举办类似创新社会管理与法律保障、依法行政等专题学习会,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主讲, 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正确分析、有效面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可以围绕工作热点、难点、焦点, 组织开展工作研讨会、金点子征集等活动, 促使党员干部在工作的全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学习、提高, 又对工作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实现学用结合。

4.3 坚持深入群众充实学习内容

上一篇:机械基础课教学下一篇:平面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