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长效机制(精选12篇)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1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卫生部于2010年年初正式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北京协和医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医院高度重视此次活动,根据卫生部提出的活动具体要求,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在全院范围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宣传,召开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启动大会,部署活动方案,梳理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完善支持保障系统。为将优质护理服务与整体护理密切结合,建立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我院第一批10个试点病房重点从沟通机制、护理管理体制、临床护理模式、绩效考核办法、激励机制及以专科护理带动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初步建立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切实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形势下的公立医院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1 医院高度重视,全院共同行动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因此,需举全院之力为临床解决困难,才能有效保障“创优工程”的顺利开展。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刚刚落下帷幕,我院立即行动起来,在全院院周会上传达了此次会议精神,部署“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在全体科主任、职能处室领导及护士长范围内广泛动员,领会卫生部“夯实基础护理工作”的内涵并落到实处。在医院行政办公会上召开专题讨论,人事处、药剂科、保卫处、器材处、财务处及行政处等多个部门出台具体的支持措施,如在缓解临床一线护理人力短缺方面,扩大护士和护理员招聘数量,公开招聘护士骨干,建立机动护理人员库,鼓励护理人员归队,限制护士向非护理岗位流动;在后勤保障方面,为试点病房安装门禁系统,增加保安人员协助病房管理探视和陪伴;为试点病房集中配送药品,减少临床护士到中心药房取药;病房请领物品由院内网上申请,并限时配送到病房,降低病房库存数量,减少管理环节;加强外包公司的管理,对配膳员、保洁员及外勤人员加强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保证患者的饮食供应及病室环境的清洁卫生,保障了患者外出检查的安全。完善支持系统,减少护士非护理时间,切实做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积极引导,统一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由于医学诊疗手段快速发展和临床路径不断推进,住院患者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危重患者多,手术量大,床位周转快,由此带来了护理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属和护工承担了患者的部分生活护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要求这部分工作重由护理人员承担。在活动的初期阶段,个别护理人员误解为这是“重基础、轻专科”、认为“护理工作失去前景”,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为此,医院从全院和科室两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思想工作。
经过半年的实践,医院与基层护理人员之间通过座谈会、院长信箱等形式建立了有效地沟通方式。定期召开护士长、年轻护士及高学历护士等多层次人员的座谈会,了解护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和临床一线的实际困难,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在护士长会上多次强调“夯实基础护理工作”护士长必须做好示范带头作用。针对护士们反映的问题,组织分析调研,认真答复,及时解决。
在做好试点病房工作的同时,积极将此项工作向全院推广。召开第一批试点病房工作经验交流会,广泛征求非试点病房护士长意见,及时组织答疑,并编印《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临床护理辅导手册》,帮助护士长解除思想包袱,稳步推进试点工作,目前全院试点病房达到55%。
3 进一步强化护理部的垂直护理管理,明确责、权、利
多年来,护理工作在护理部统一领导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建设了一支过硬的护理队伍,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护理部的统一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招聘、奖惩、调配与考核、绩效分配、护理人员职称初聘、护士长及教学老师职务聘任、护理经费预算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医院再次强化了护理部的管理职能,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如补充一线护理人力,完善后勤保障、提高一线护士待遇等均由护理部统一分配、调整及管理,使得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全院各科室得到均衡开展。
4 落实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科学人力管理
责任包干制护理强调的是对患者实施连续的照顾,即责任护士对其“承包”的患者全面负责,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1]。病房护士长按照能级对应关系,将病情轻重不同的患者分配给不同能级的护士进行护理,每名责任护士护理一定数量的患者。由于责任护士与患者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责任关系,护士更加清楚地知晓自己所管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效果及心理状况,主动向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专科护理及健康指导,并向主管医生及时反映患者的状况。患者在住院期间乃至出院后遇到问题,可随时找到责任护士帮助解决。实施责任包干制护理,实现了患者从住院到出院以及出院后全程护理,充分满足了患者的需求,不仅家属放心,而且病房医生也放心。
为充分发挥各层次护理人员的能力,实施科学地护理人力管理,经实地研究制定了适合我院临床实际的《护理人员分层管理指导意见》[2],综合考虑护士的“工作能力”、“业务职称”、“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划分为三层使用(N1~N3),其中以“工作能力”作为分层的首要指标。N1包括护士及低年资护师,主要承担轻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一般性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N2包括高年资护师、主管护师及低年资专科护士,主要承担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重症患者评估和健康教育等。N3包括副主任护师、高年资主管护师及高年资专科护士,除了承担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评估和宣教工作外,还承担带教N1和N2护士的任务,指导他们进行危重症、疑难病例的护理。对护士分层管理绝对不是将护士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积极为护士们搭建发挥潜能的平台,力争做到人尽其才,让他们看到护理职业前景并成为个人成长的动力。
同时,结合临床危重患者多、外地患者多等特点,为缓解临床护士短缺状况,医院出资雇佣护理员,按照每10张病床配备1名护理员的标准,为试点病房配齐护理员,辅助护士完成轻患者简单的生活护理。
在排班模式上,全院范围内推行护理人员弹性排班,即根据工作量并兼顾护士意愿整体动态调整护理人员班次。在治疗、护理高峰时间段增加护士,在晨、晚间增加护理员,协助护士完成患者生活护理。弹性排班与护士分层管理的紧密结合,使人力使用达到最大化。
5 完善护理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为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落到实处,实施护理质量目标管理,对护理工作质量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动态调整,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危重患者护理和基础护理作为每月质量检查的必查项目,占考核总分值的20%。科护士长参与护理质量检查,加大了临床护理质量检查力度。增加绩效考核加分项,如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达标的科室或在上级部门的质量检查评比中成绩突出的科室,根据具体情况给予10分以内的加分。定期调查患者满意度,对患者提出表扬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护理绩效考核系数从护理人员岗位风险系数、护理工作量、质量检查得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等4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真正体现出高责任、高风险、高报酬。
医院不断提高临床一线护士待遇,稳定临床护理队伍。如大幅提高护士夜班费,另外,每年拿出约100万元不同程度地奖励全年夜班数大于80的护士;增加临床一线护士特岗补贴,如试点病房补贴、重症监护病房补贴、化疗病房补贴等;提高护理费提成;奖金和绩效奖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实行护理人员带薪休假;增加一线护士外出参观学习机会等,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提高了一线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
6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马晓伟副部长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讲到[3]:“强调要加强基础护理,是要以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做支撑来从事基础护理,没有基础护理做基石,护士的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不可能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更不可能实现对患者的整体护理”,明确指出了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夯实基础护理带动专科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强调在基础护理的过程中,重视与患者的沟通,通过专业知识,观察和掌握患者第一手病情资料,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反馈给医生,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例如我院某病房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责任护士为术后第一天的一位老年患者做晨间护理时,发现其左右脚的温度不同,于是又进一步询问患者的肢体感觉。护士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自己的专科知识,判断该患者有可能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之后立即将发现的问题汇报给医生,及时预防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此细微的一件事,反映的却是“硬道理”——基础护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洗脸泡脚”,而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医疗意义。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医院通过狠抓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形成了厚积薄发的稳定模式。全院每年组织40余次专业知识讲座,由副教授以上级别的医生或专科护士亲自授课,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重视“三基”训练,定期组织护士技能训练,每年进行CPR培训及考核。扎实的训练为护理人员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在2008年卫生部举办的全国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金奖。
近年来,我院加大了专科护士培养,目前,全院有专科护士近60人。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肿瘤、糖尿病、血液及腹膜透析等6个专业是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承担了全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任务;另外每年还选派骨干参加国外、境外的专科护士培训,已经通过认证的有腹透、艾滋病、造口、疼痛、血友病等专科护士,其中血友病专科护士还被选为亚太地区血友病专和专业指导工作。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建立良好的长效制度和运行机制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通过几个月的探索与总结,我们初步归纳出了务实有效的管理模式,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北京协和医院将秉承优良传统,在实践中改进,在摸索中创新,继续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卫生政务通报,第9期,2010-04-30.
[2]曹晶,谢瑶洁,李玉乐.等.护理管理者对实施护士分层次使用的态度及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8,(8)6:3-5.
[3]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例会在江苏扬州召开[R].医政工作简讯,www.moh.gov.cn,2010-06-07.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2
创新安全发展思路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文章从创新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创建隐患信息管理平台、突出“三违”治理重点6个方面介绍了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新兴煤矿在安全管理上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作法.
作 者:张延 Zhang Yan 作者单位:鹌岗矿业集团公司新兴煤矿,黑龙江,鹌岗,154100刊 名:山东煤炭科技英文刊名:SHANDONG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X925关键词:安全管理体制 风险抵押 机制 创新安全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3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首席专家。中国化学等多家央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被媒体誉为“中国管理咨询业的拓荒者”、“中国咨询行业教父”。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是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先行者与领导者,其创始人王璞是北京大学首届工商管理硕士,0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北大纵横践行“推动企业变革与成长”的使命,荣膺管理界无数荣誉。国资委全面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旨在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军工文化》杂志有幸就此话题对话王璞先生。
《军工文化》:是怎样的一次契机,您去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做管理提升的讲座?
王璞:国资委提出管理提升专项活动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很重视,专门搞了一个启动仪式。我受邀在启动仪式上做了报告,也就是驱动这次活动的动员开展,从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解决。
《军工文化》:也就是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想通过启动仪式为这次活动找到驱动力?您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来提供驱动力?
王璞:可以这么理解。其实,接受邀请时,我也很困惑。因为管理是一个大课题,究竟讲什么才能最切入本质问题。经过仔细思考以及和对方多次沟通,我觉得应该从核心竞争力切入。管理提升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吗?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聚焦在三个领域:战略、人本和氛围。战略我总结为七大意识和六大趋势,人本意指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工作推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事业冲动,氛围指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把这三个领域细分的方方面面做好了,就能保障企业基业长青。反过来,也就是希望企业在细分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军工文化》:这实际上跟国资委的思路是一样的,通过管理提升培养具有世界一流素质的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大军工集团及其成员单位,很多都是北大纵横的客户。从您与这些军工集团的接触来看,现在军工集团管理提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璞: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军品和民品的比例。到底是政治任务优先,还是市场竞争优先,如何在保军品的同时发展好民品?未来三四年甚至几十年的世界大环境与大格局的发展态势如何,军品的供应方式会不会改变等,都必须要有一个前瞻性的研判。只有把握好这个趋势,也就是说把握好军品民品的比例,才能针对不同产品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军工集团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熊群力总经理就明确提出未来中国电科的军民比例是2:8,并且细分了军品和民品的重点发展领域,这样整个集团发展的战略就比较清晰。
《军工文化》:我们在为“管理提升”专题做调查过程中,有人反映国资委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是“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有些流于形式,您如何看待?
王璞:我不认同这种看法。国资委推动管理提升专项活动,两年以后,即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国资委的初衷和目的是通过绩效管理提升央企内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抗市场冲击能力,这实际上非常契合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国资委希望推动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必须要勤抓苦练的内功。
其实,通过我和很多央企包括军工集团老总的接触了解到,他们其实有很强烈的抓管理的意愿。还有二级公司的老总、部门经理,也有强烈的意愿。通过这些年的市场变革,大家普遍意识到市场的残酷性,都希望通过抓管理使企业发展得更好。但是管理的突出难题在人的问题,这一点在央企尤为凸显。也就是说央企的管理改革往往受制于人的环境的制约。借助国资委的这次活动契机,很多领导就像是有了尚方宝剑,可以坚决果断地推行管理改革。比如刚刚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中船工业胡问鸣董事长,不久前就委托北大纵横为中船工业进行组织变革等管理咨询,不断超越自我,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军工文化》:国资委这次管理提升活动提出了13个方面,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而升华到较高的层次,比方说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管理。央企甚至军工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一直以来社会似乎褒贬不一。您如何看待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王璞: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单纯跟一些民营企业类比,或者说用同一标准,比方说社会捐赠的额度。军工企业有自己的特殊性,是特殊中的特殊。如果把中国企业形态划分为四个圈:一般企业、国有企业、央企、军工集团。军工企业处于最里面的圈,国家赋予了军工集团国家战略安全的特殊使命,军工集团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履行好国家的战略安全使命。现在,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提出了“强军富民”,则是兼顾社会责任和市场发展的战略思维。正是因为军工集团这种特殊的使命和身份,才给各位企业老总带来了军品和民品协调发展的大难题。从这点来讲,中国的军工集团目前还没有处在最佳的状态,每个集团都还有进步的空间。像国外的波音、霍尼韦尔等军工企业,也承担着和中国军工集团相同的社会责任,但它们军品和民品的比例定位比较明确,所以灵活度更高。
《军工文化》:在现有环境下,您觉得军工集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构建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王璞:我觉得首先要强化管理提升的意识,尤其是负责人要重视,因为管理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一种工作的习惯。其次,企业应该树立管理体检的意识并形成常规制度,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这就像职工的身体体检一样。20年前,个人普遍都没有体检的意识,那时候,体检或许只针对部级以上领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体检已经成为公司必须提供给员工的福利,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应该已经推而广之。企业管理体检就像职工的体检一样,应该年年都执行。管理体检的重要性,可以用中国古代医学界有名的典故来比拟:大家都知道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能通过手术治疗绝症。实际上,比扁鹊厉害的是他二哥,能发现生病的苗头,防患于未然;而最厉害的是扁鹊的大哥,会调养身体,减少患病的机率。管理体检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调养,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企业保持创新的活力。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4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科技和教育是这一战略的两大支柱, 前者涉及到知识的创造和应用, 后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而不论是知识的创造和应用, 还是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都离不开创新和创新人才。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涌现, 是这一战略实现的前提和可能。另一方面, 国家明确提出, 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 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 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强化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敬业、创业的精神。
一、国内外此类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国内外近年类似于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鳞次栉比, 但是真正把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作为一项长效可行性机制融入实践在市场经济中成功范例少之又少。其中, 各大企业、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评价标准又参差不齐。主要培养机制突出体现在课程体制改革、教育培养机制国际化、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等, 具体如下:
1. 课程体系改革是此类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增设创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 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科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必须使学生对工科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 并基本上掌握工科创新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课程设置而言, 首先, 高校要找出一条适合本校的模式, 实施和推进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以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为依据, 课程设置突出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工科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工科创新创业能力, 这是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依据, 而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又是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方向。
2. 教育培养机制国际化
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设计面向全世界此行业的教育框架。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 部分课程全英语教学, 本科生开设第二外语 (如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德语等) 。引进国际高端智力资源。聘请一流大学知名教授、企业家、专家学者、教育家担任某门课程的“讲座教授”或作为咨询专家参与学生培养和教学管理。引进外语原版教材、国外教学系统软件和课件, 将国际最新理论成果和科研前沿成果引入课堂。
3. 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国内多数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 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实行“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 尤其注重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合作, 使其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相对而言,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中, 能从各大高校能直接培养本企业人力资源供应, 也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下降, 效益提高。同时对相关岗位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 进入岗位后的适应能力, 职场生涯的规划期盼度等, 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难以形成长效人才培养机制的原因剖析
首先, 作为工科院校, 本科阶段的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特别在教学计划中如何很好地结合产学研的成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 国内很多此类院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其次, 相关订单式企业研发过程中与校企合作项目上, 对企业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在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环节还未实现无缝链接, 还有在校期间对学生的企业文化输出信息量不够。再次, 国内工科院校对于跨文化国际、跨区域交流合作上, 在教学理念的相互契合上, 还存在较多的差异, 导致学生普遍难以及时适应不同的教学理念转换。跟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 我国高等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念。最后, 目前国内对于创业计划的政策扶持稳定性不够, 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瓶颈。
三、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的建议
1. 提出深化课程改革, 拓宽学生自主选择性
高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首先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上, 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 作为主导改革理念最重要的因素。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 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其次, 要在课程设置上,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比重, 可选选修课专业范围、毕业学分灵活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国外许多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 如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 需要增加结合专业实践的课程, 逐步细化课程的针对性。最后应在相应的课程中, 大幅度地增加课堂讨论, 企业案例宣讲的环节, 以此作为促使学生自主思考、课堂反馈、创业项目实际可行性的一大措施。
此外,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也是创造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单纯技能型活动, 而是师生共同发掘新知、启迪思维, 引领无知求索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国家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 首先要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国内工科院校要深入开展教学学术研究, 鼓励教师推进教学创新, 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 重在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围绕“培养工程化、应用性强、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样一个教学质量目标, 使课程设计始终围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进行, 用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使各类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成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性人才。要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措施, 为教师发展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大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 广阔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有一流的教育方法和创新能力, 能够给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感染,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
另一方面, 在教学督导量化指标上, 要把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创业评价指标, 作为一项必要的教学量化标准。
3. 建立拔尖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点
按照规模小、学科范围广、精英教育的原则, 建立拔尖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点, 通过相关企业、科研团队的二次选拔认定, 在相应双向选择所选导师的带领下, 采用适合拔尖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兼顾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学校要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 确定实习内容和方法。一是可以构思一定数量的设计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习项目来进行实习, 二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只是直接参与基地现场生产开发, 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4. 增强高水平、跨文化国际、区际交流合作能力
在不断深化海外学院建设的基础上, 增强高校在联合培养、海外志愿服务、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国际会议及合作研究等在内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此外, 通过与香港、澳门、台湾院校联合办学共同培养等模式, 增强区际学术交流合作。发挥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华文教育项目的特色, 有针对性地提升本校的办学实力, 拓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提升点。
另一方面, 要提高海外、域外人才引进的力度, 进一步扩大本校教师的海外研修规模。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送到国外进行研修, 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 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是提高广大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坚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尽力开展教授对接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 要求一位教授至少带领一位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5. 提升订单式创新人才对企业文化认同度
在课程设置中, 引入相关行业重点协作企业, 知名龙头企业的企业文化介绍。并将相关管理模式借鉴并直接引入学生学习班级管理中。同时, 在订单式企业研发与校企合作项目上, 科研团队带领学生参与也是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度的一大措施。教学内容的安排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 将基础性、体验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 将实操性强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二学年以及第三学年。
6.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建议
目前, 国内关于就业创业的法律法规, 创业项目政策为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就业促进法》、YBC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办的SYB项目、团中央和学联组织承办的KAB项目等。就《就业促进法》而言, 在创业立法上属于一般法的地位, 例如:第七条第一款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二款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 提高效率, 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但是, 对于国内创业行业、模式层出不穷的现状, 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予以细化。另一方面, 从总体上来说, 国内对以上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已经涵盖了主要的创业方向, 在法律位阶、政策制定中具体申请条件、奖励条件的详细规定等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在工科院校中, 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需要形成长效机制, 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 塑造出具有本行业竞争力的人才。同时, 各地高校需要结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近年本地区大学生就业行业趋势的导向, 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也只有不断地改革摸索, 才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伯耿.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专业新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3) .
[2]程鹏.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9) .
[3]杨海燕.“十二五”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3) .
[4]徐文苑.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09 (1) .
[5]程鹏.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9) .
[6]马岚.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11) .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5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实现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应构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从系统科学原理出发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通过校企合作,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育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文化激励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6
高校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定位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办出高校各自的特色,提高就业率,使高校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那么,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作出创造性成果,并有所建树的人”。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的客体,更在于学的主体;不仅在于课程之内,还在于课程之外;不仅在于校园之内,还在于校园之外;不仅在于教育的某一时段,而在于教育的全过程。创新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育人环节的方方面面,不能够仅仅利用课余(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因此,创新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的组织的几次活动或开展的若干项竞赛的活动,而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创新教育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2]。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
1.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社会和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现代的、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重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它要求全面考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创造型人才。
2.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质量。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习惯于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评价标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因此,现代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
3.教育人才观
教育人才观是指对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才的衡量标准的认识。高素质人才既要有高科技知识和能力,又要有高水平的人文修养,还要有个性,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人才观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育发展观
教育发展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发展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观。与之相适应,教育发展观是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效益、轻质量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到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与之相对应,教育发展观应是一种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5.教师观
教师观主要指对教师角色、职责等的认识。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要完成“育人”的天职。因此,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教授学生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更要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以自身的良好人格去影响、塑造学生。所以,现代教师观不再只是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把教师视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引路人、改造世界的榜样和伙伴。
6.学生观
学生观主要指教师认识学生、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或观念。学生不只是被动受教育的客体,而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个体,教师应该尊重、信任学生,热爱、关心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效果。开展创新教育,尤其要突出学生主体理念。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则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个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体系
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运用和创新知识。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善,知识面越宽广,就越有利于创新。而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抓好理论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保证和提高理论教学质量,为学生创新提供厚实的知识基础。首先要深化教学改革,一是拓宽专业,认真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可根据各自特点和志向自由选择,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三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实行对话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其次要以终身学习观和学生主体观等为指导,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要探索建立“互助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为主导”转为“学为主动”,从教师的“自我表现”变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把学生“维持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
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构建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基本模块,细化、分列在每个专业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实践教学,一要抓好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初始培训,而创新能力则正是一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二要抓好生产实习和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环节,一方面,要做到课堂内外的结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适应工科学生实践的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基地及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鼓励学生科研立项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受到启发、锻炼,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三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检验自己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求异、逆向和创新的思维,不断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构建新的教师观,优化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它的建构和实施需要创新型教师去完成,如果没有教师的广泛参与,没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教育教学方法的充分发挥,要想创新教育持久开展下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成为能动口、会动手、能力强、水平高的引路人,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保证。现代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教师的应具备高尚的品行,能为人师表;富有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学科前沿,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富有奉献精神、民主作风,热心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计划,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的。只有形成一支具备国际知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笔者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是,要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队伍是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是第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力量,也是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课题就主要来源于专业教师提供或从专业教师课题中分解的子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支队伍是学生工作者队伍。要注重提高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工作者经常性地、直接地参与组织课外教育活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最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创新的意义,树立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观念; 研究创新理论,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习,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使他们成为创新型的课外教育专家。
四、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保证创新教育有效地开展
随着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推进,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愈来愈不能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需要。主要存在问题有:第一,传统教学评价是以教为主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教师,评价学生也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的;第二,传统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模式的核心,是终结性、预见性、精确性、一律性评价;第三,传统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分数化评价。针对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一套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支撑和促进了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3]。
以评价为切入点,从实践出发,构建全面、科学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探索全新的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考试由目前注重知识的记忆和传承向注重考察创新素质转变,引导高校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质量观,促进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创新教育评价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充分体现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创新教育评价以全面提高创新精神为宗旨,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掘,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创新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包括涉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教育人员、教育过程、活动及结果等在内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实施价值判断,并为促进创新教育发展提供信息反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评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源。
创新教育评价指标应包括一级指标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教育定位、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建设、校级创新项目的设计和开展)、创新教育条件(包括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基地与工作室建设、创新教育的经费投入)、创新教育管理(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创新教育效益、社会声誉、社会评价)等指标。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推进创新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以一种理智的心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刘玉,张建新.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1).
[2] 潘懋元. 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4):8-11.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7
1. 建立培训基地。
要从各村劳动力资源和培训资源的实际情况, 从市场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用工需求出发, 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工种设置也应当各具特色, 形成品牌效应, 不能资金分散、遍地开花。另外, 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 应当大力开发利用社会培训资源。社会培训机构只要符合条件, 就应当对其承担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格予以认定, 不应该歧视, 不应该提高门槛。
2. 改进补贴办法。
一是提高补贴标准。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或者说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无论农民个人还是培训机构, 其付出和成本都要高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政府补贴的标准应当与此相适应,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 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二是补贴倾斜向高技能培训。一方面, 鼓励农民努力学习高等级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培训机构加大对高技术含量培训的投入, 开展较高等级的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层次。三是加大培训能力建设的投入。支持和扶持基础实、管理严、有特色、层次高、服务好的培训机构不断提升培训能力, 形成适应镇情、村情、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能创品牌而且方便农民、适应市场的培训网络, 为实现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完善管理服务。
严格按照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场地、资金、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资格认定。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定期考核, 加强对具体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 指导培训机构按照标准组织培训, 规范培训行为。对参训农民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考试和技能等级的鉴定, 严格把好购买培训成果的质量关, 杜绝参训人员或者培训机构弄虚作假的行为。减少环节、简化程序, 从参训时间、专业工种和培训机构三个方面给农民自主选择的权利, 方便农民直接受益, 让想学的农民能够及时参加培训, 学会自己想学的职业技能, 为他们竞争就业或者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4. 入户指导, 跟踪服务。
培训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在上课时, 按照要求, 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培训教师, 下课后, 要及时转换身份。在培训教师身份背后, 同时还有一个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身份, 不要忘记农村推广员应有的职责。每一堂课讲完后, 培训教师应该进村入户, 跟踪服务。进村入户, 跟踪服务不仅仅限于在培训村进行, 也可以到其他的村。在其他的村推广、服务时, 可以搜集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以此来充实自己, 使自己能更好地完成培训班的任务。
5. 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使政府有关农民转移培训优惠政策的知晓面不断扩大、知晓度不断提高、惠及面也能够随之扩大。强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 使“先培训后就业, 先持证后上岗”成为用人单位自觉遵守的规则, 成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自觉行动。开展常规性的执法监察, 对用人单位违反就业准入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并责令其限期改正。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将使农民转移培训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 培训新型农民不是一、二年就能完成的, 要通过多年努力, 才能完成。尤其是以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工作, 要三、五年时间, 甚至更长一些。另外应该能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培训新型农民师资的培训, 要把更新农村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长期化、经常化, 不能只是有项目就进行;三是培训经常化, 长期以后, 经营要有保障。
摘要:培训新型农民,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 使培训村的主导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收入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农民长效培训途径和办法, 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切实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为实现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8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阶段
1.专业认知阶段。每年大一新生入学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加入营销策划协会, 让其在空余时间内由高年级的学生负责指导参加各类专业活动。新生自由组合, 以四人为一组组成一个专业学习团队, 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指导下进行校企合作, 并进行销售活动、调研活动、广告宣传活动、营销策划等基础性的工作。
2.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结合高职院校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 形成“四阶循环教学法”。本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进入大二阶段开始实施, 其目的是通过真实工作任务和设计课程教学项目, 采用项目驱动、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进行。具体操作如下:⑴项目导向的校企合作阶段。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 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应明确课程实施项目主题及大致的工作任务, 并与其单位签订合作意向表。授课教师根据合作单位的要求, 结合课程授课内容, 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 为学生制作明确的工作任务及实施步骤。⑵任务驱动的教学阶段。教师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模块, 利用典型的工作任务开展理论教学。⑶工学交替阶段。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实行的是指导教师制, 具体是指利用校内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 开展工学交替教学。⑷方案撰写阶段。在一期的项目实施完成之后, 教师根据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案例报告, 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
3.职业实践阶段。对于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 主要采用的是岗前就业方向课程指导和培训。由学校及教研室共同为学生寻找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 这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渠道研究
1.完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校企合作资源, 建立更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让学校与企业全程、深层参与人才培养, 负责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拟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计划、学生就业安排与跟踪培养等工作, 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 工业文化进校园, 企业文化进课堂”。
2.社会合作单位的多样化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保障。本专业学生进行的校外合作单位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在维持固定数量不变的合作单位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根据所做项目的不同, 自主寻找合作单位, 开展项目的合作工作。
3.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可以采取内部培训、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师资培养和稳定工作力度, 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 (聘用) 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
4.构建工学结合的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建立起以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 (群) 要求改革教学内容, 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5.建立高效率的、高融合的实践教学和创业模拟平台。建立互惠性校企合作平台。在现有实习基地基础上, 再建设教学实习基地, 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 巩固专业竞赛和创业模拟平台, 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技能大赛和创业模拟对抗等竞赛活动, 紧密结合专业特点, 实现以竞赛为载体, 以创业模拟为过程, 以此锻炼学生根据实际项目设计方案, 达到强化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制订专业、课程、教材、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科学的质量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毕业设计作品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而第三方的评价则决定了学生的成绩等级。
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新方向。高职院校在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 还选定试点专业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系统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适应国际大环境的能力, 这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新方向。
摘要: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前提下, 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渠道改革, 从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合作办学七个方面着手, 提出适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长效机制的运行渠道和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韦国燕.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1, 3.
[2]沈晓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大家, 2010, 3.
[3]马继权, 司春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7.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9
1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1.1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内涵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1]。课外科技创新注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精神、主动学习意识和思维创新的锻炼, 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科技创新的本质依旧是科技实践活动, 也是学术活动的一种形式, 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与课堂教学不同, 课外科技创新强调对课余时间的利用, 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发挥, 教师在其中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背景、知识储备情况选择不同的题目和指导老师, 组建团队, 配合完成科创内容。
1.2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特点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特点鲜明,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自主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是由学生自主申请、自主实施、自主规划, 具有极强的自主性[2]。学生选择自己的课余时间, 针对感兴趣的题目寻找指导教师, 通过六个月到两年不等的研究, 取得一定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 学生往往需要自学专业课程和相关知识才能完成任务。
第二, 实践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题目以动手为主, 很少涉及到单纯的理论知识。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实践,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 协作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 鼓励多年级、多学科交叉组队,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协作精神。团队内部的学生需扮演不同角色, 发挥各自特长, 有助于其理解分工合作的内涵。
2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对“钱学森之问”的研究逐渐深入, 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都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意见。2005年, 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文中特别提出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 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随着高校科研实力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学校表达了对课外科技创新的重视, 纷纷投入资金和人力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按照组织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全国规模的科技竞赛。该类活动影响范围大, 持续时间长, 参与高校众多, 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第二类是由各高校教务部门、学院组织的科技创新立项评比。此类活动模式固定, 管理成熟, 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通过立项进行科创活动。第三类是由高校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举办的小规模科技创新比赛。
3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研究
为了更好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发展, 首要是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机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灵魂的运作机制, 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持久发展的必备要素。
3.1 整合科创资源, 成立管理机构
现阶段各高校都注重锻炼学生的科技创新能能力, 但是由于学院和学校管理部门都可以进行科创立项工作, 导致资源重复使用, 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学生重复参加不同单位组织的科创活动, 这增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如果能整合高校科创资源, 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这种情况将得到极大缓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的经验告诉我们, 成立常设机构是维持课外科技创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3]。该计划既是学生参加科创的平台, 又是一个管理机构, 设有专人管理学生的科创项目。该管理机构可以由负责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务工作的部门共同建立, 通过设立管理机构, 将科创项目全部信息化, 有助于筛选重复项目, 同时为后来人提供参考。
3.2 吸引学生关注, 加强创新引导
学生是课外科技创新的主体, 如何让更多热爱科技、勇于创新的学生参加科创, 是课外科技创新研究的重中之重。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关键字等方式, 第一时间掌握科创资讯, 寻找科创队友, 迅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和老师, 进行“选课式”的科创立项。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 进而选择最合适的学生指导。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学分、评奖评优和推荐攻读研究生等方面为学生科创提供政策支持, 提高学生的科创热情;同时以科技创新实验室、科技创新交流论坛为依托, 向低年级学生介绍科技创新, 为他们以后参与科技创新打下基础。
3.3 依托学生社团引领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理工科高校中的技术类社团较多, 其成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基础, 是科技创新的的重要参与者。部分社团依托全国竞赛和国家重大课题, 取得了一定成果。利用现有的学生社团可以扩大科技创新参与度, 弘扬创新精神, 达到活跃校园创新氛围、引领校园创新文化的目的。
结束语
课外科技创新以其自主性、实践性、协作性的特点, 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结合, 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科研报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 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任小龙, 陈晏辉, 李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12) .
[2]吕校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3 (9) .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10
一、构建廉政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不断加剧,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 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 党员思想出现了多样性的局面。因此, 加强廉政教育, 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增强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对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 能够治国兴邦, 为民造福, 用之不慎, 也可以身败名裂, 祸国殃民。在反腐败问题上,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不惩治腐败, 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 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很多领导干部感觉到“角色冲突”带来的冲击与压力:既是“公家人”, 又是社会人;既代表公共利益, 也有个人利益。“官德”的失范体现出道德自律在“经济人”本性面前的力不从心。这些权力异化、权力寻租的突出问题, 如得不到有效解决, 势必影响党的执政成效, 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建立健全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保证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党的宗旨, 勤政为民, 廉洁奉公, 发挥模范作用, 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第二, 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党建科学化是我们党一切事业的根基。当前世界正处于知识社会和信息爆炸时代, 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千变万化的新情况、错综复杂的新局面层出不穷,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能力低弱、作用退化甚至腐败变质等严重问题。公权寻租的泛滥, 固然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关, 但归根到底是腐败者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 这样的腐败价值观在起着根本性的诱导作用。因此, 必需要顺应潮流探索创新, 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廉政教育体制机制, 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思想道德进一步净化和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第三, 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依托弘扬廉政文化,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建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 核心是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实践证明, 党性问题是由社会环境、制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更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 而是既要靠思想教育, 又要靠制度保证;既要靠个人自觉, 又要靠严格管理;既要靠集中教育, 又要靠常抓不懈。因此,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要建立健全使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用“教育引导人、制度约束人、法律规范人、利益驱动人、环境改造人、管理监督人”, 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
第四, 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腐败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毒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培养共同的理想信念, 建设“良好的道德规范”, 清除侵入党健康肌体的毒瘤, 保持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 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 也是构筑和谐社会防腐倡廉的堡垒。
二、当前廉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加强廉政教育和党性教育, 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成效机制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成绩, 积累不少的弥足珍贵经验, 但依然存在着教育对象的扩大化、教育内容的泛泛化、教育过程的形式化、教育方式的简单化等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第一, 对廉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偏差。不少党员干部, 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存在错误的认识。片面认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对象和教育重点是领导干部, 搞廉政文化是“干部生病, 群众吃药”;廉政文化是软指标, 往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量太大, 涉及面广, 影响和分散查处腐败分子工作和精力。
第二, 廉政教育工作与文化教育相互融合不足。一些地方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的性质、理论等与文化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是生搬硬套, 就廉政抓廉政, 就文化抓文化, 导致了廉政工作、文化“两张皮”, 使廉政教育变成了空洞无物的口号, 感染力不强, 缺乏教育亲和力。
第三, 廉政教育工作缺乏合力。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有些地方只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单打独斗, 唱独角戏”;有的地方仅强调党政部门的作用, 仅着眼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而没有真正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缺少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造成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
第四, 廉政教育长效机制尚不完善。有的地方某些虽开展了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收到了较好效果, 但由于没有建立长期有效地运行机制, 形式上缺少进一步创新, 活动不能持久深入, 结果使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只红火一阵子, 不能持久坚持, 文化节目缺少持续供给的作品, 其他活动出现断层;有的缺少责任机制, 没有检查监督, 没有奖励惩罚措施, 使廉政文化建设只停留在“文件”和任务部署上。
第五, 廉政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有些地方的廉政文化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 各种展出、演出、宣传一哄而上, 热闹一阵子;有的是热衷于标新立异, 追赶时髦, 搞概念炒作, 求一时的轰动效应, 领导出席, 媒体宣传, 只有声势, 缺少实在的效果;有的“轰轰烈烈搞形势、认认真真走过场”, 只为应付上级检查, 活动“作秀”。
三、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进一步增强廉政教育的科学性, 体现党性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使廉政教育更有说服力, 预防腐败更有推动力, 反腐倡廉更有号召力, 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
(一) 明确廉政教育工作目标, 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的思想性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 以艰苦奋斗、勤政廉政为主题, 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一个讲廉洁、崇诚信、守法纪的良好环境,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尊廉崇洁、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情操, 增强党员干部的从政修养, 自觉养成守法、诚信、自律的良好行为规范, 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 找准廉政教育推进新平台, 切实
增强廉政文化的实效性
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中, 我们把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 注重以下三个结合, 突出廉政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首先, 坚持与执政理念教育相结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理念, 也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注重利用廉政文化的影响力, 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 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其次, 坚持与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通过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规范机关行政行为,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再次, 坚持与机关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影响和辐射作用, 借助机关文化生动、灵活的特性, 结合机关工作特点, 将廉政思想融入各种文化活动中, 使广大机关干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勤政廉洁的教育和熏陶。
(三) 找准廉政教育推进着力点, 切实增强廉政文化软实力
围绕“廉”字, 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社会, 充分发挥文化功能, 切实增强廉政文化“软实力”。
1、读书思廉, 增强廉政文化的互动力。
清廉以自守, 激浊以扬清。净化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 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 是廉政教育的根本。根据部门情况、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 积极开展“读廉政书、听廉政课、写廉政文”等系列主题活动,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反腐败导刊》、《中国监察》、《纪检监察报》、《廉政准则》等廉政书刊, 督促党员干部熟读精思, 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开展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上廉政讲台、讲廉政党课”评选和“党风廉政知识”测试活动;举办“读廉文、思廉政、树形象”专题讲座, 让党员干部决定理想信念, 恪守宗旨意识, 树立“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等“三本账”的观念, 增强腐败风险意识。
2、教育倡廉, 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
注重分类施教,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出现的不同问题、不同的阶段, 进行反腐倡廉教育, 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心入脑。因人施教, 突出重点, 区别对待, 对领导干部着重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享乐关和亲朋关等“五关”教育;因事施教, 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教育, 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 抓好任前教育、任中教育和离任教育;针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 强化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尤其是突出管人管财管事管项目的政府“强力部门”这个重点, 抓住在这些“强力部门”有“话语权”的公职人员这个关键;针对节假日、婚丧嫁娶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问题, 加强廉洁自律教育。
3、谈话促廉, 增强廉政文化的预警力。
坚持完善谈话制度, 把谈话教育作为关心干部、帮助干部、爱护干部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实施, 全面开展任前谈话、诫勉谈话、廉政谈话等为主要形式的预警促廉机制。对新提任或转任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开展任前廉政谈话, 告诫他们廉政从政;开展信访诫勉谈话, 实施信访“四书告诫”, 达到保护干部、教育干部的目的。
4、典型导廉, 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充分挖掘、积极提炼身边勤政廉政方面的先进典型, 组织观看《任长霞》等勤政廉政正面典型专题片, 举行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 开展学习先进典型事迹活动, 形成弘扬正气、尚廉倡廉的社会风尚;以案说纪, 把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作为警示教育的事例, 增强自我约束意识, 经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达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的效果。
5、媒体传廉, 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
媒体具有影响面广、信息传播及时、快捷, 受众多等特点, 是进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主阵地。用好网络、用好电视广播、用好报纸、手机通讯等四大媒体平台, 拓宽廉政文化的传播渠道, 大力开展廉政教育活动, 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 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文章简要阐述了构建廉政教育成效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剖析了当前我国在廉政教育中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强化廉政教育的科学性, 提升廉政文化的“软实力”对策建议。
关键词: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侯琦.反腐倡廉加强官德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 2001 (3) .
[2]、刘宗洪.党性教育科学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10.
[3]、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姚桓.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科学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11
1997年以来,为严厉打击传销活动,我国相继出台了《传销管理办法》、《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禁止传销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严厉打击传销活动。湖南省工商部门更是把打击传销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推进打击传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有效遏制了我省公开化、大规模的传销活动。
但是,目前我省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传销形势依然严峻。去年以来。传销活动在我省有抬头、反弹之势,个别地区活动猖獗,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已呈现出打而不死、驱而不散、遣而不返甚至暴力抗拒执法的严峻态势,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传销形式由传统的“传产品”转为“拉人头”。2001年至2005年底,省工商部门查获各类传销案件219起,其中“传产品”的案件占86%,而2007年以来工商部门查获的57起传销案件中,近90%的传销案为“拉人头”方式。二是组织力式南传统的人传人向网络化、职业化转变。2007年以来全省查获的63起传销和变相传销案中,57起是利用互联网从事传销活动的。他们内部分工严密,分职责进行管理。三是传销人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近年来,传销组织已从原来的普通民众开始向高校学生、退伍军人和公务人员等群体发展。四是性质上呈现出“经济邪教”的特征。由于长期聚集异地,传销活动使一些人丧失了正常人的伦理道德,形成了社会帮派,有些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一些传销人员在骨干分子的鼓动下,公开对抗行政执法人员,甚至同攻、打砸行政执法机关。从2005年至今。我省每年都发生此类案件5起以上,传销分子的气焰十分嚣张,
(二)
我省打击传销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但为什么传销活动仍然屡禁不止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逐利心理是加入传销的经济原因。一些传销人员受传销能带来所谓“暴利”的诱惑,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有的传销人员在被解救、遣返时说:“我从家中带来的钱被骗光了,回去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一有机会将继续从事传销活动。2、对传销危害的模糊认知是传销存在的社会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及部门对打击传销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对打击传销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传销的欺骗性、危害性、违法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3、被“洗脑”和精神控制是传销存在的个人原因。传销人员大多头脑简单,发财心切,在传销“高回报”的诱惑下,受骗上当。传销组织在培训时对传销人员采取体罚身体,封闭监控,限制自由,甚至侮辱人格等所谓“励志”方式使其身心受到控制。加之执法机关在查处传销组织后,对骨干分子以外的其他传销人员只是简单教育便予以驱散、遣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从事传销的思想问题,他们一旦有机会就会再从事传销活动。4、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执法手段缺失制约了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刑法》等法律没有给传销规定相应的罪名,很多现行案件只能依据治安案件处理或以非法经营罪、非法集资罪、非法拘禁罪、诈骗罪等定罪量刑,使得有效打击传销存在一定难度。在查获传销头目时,由于他们行踪诡秘,一般是单线联系,异地控制,抓获十分困难。传销组织的封闭性、人员的流动性和区域的广泛性等特征,造成了调查取证的闲难。加上执法合力不强,个别地区或部门甚至认为传销活动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从而阻碍了打击传销工作的开展。
(三)
打击传销是《禁止传销条例》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针对上述传销活动呈现的新特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标本兼治、打防结合,从宣传教育、部门协作、基层防控、整合资源多方面人手,走群众路线,依靠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打击传销的长效监管机制。
1、完善宣传教育机制,营造打击传销的社会氛围。抓好宣传教育是广泛动员群众。提高群众辨别能力,从源头上遏制传销,推动打击传销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方法。因此,增强舆论宣传攻势,完善宣传教育机制,运用一切宣传手段,形成立体宣传态势,营造拒绝传销,远离传销的社会氛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下岗职工、在校学生和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的预防教育,如针对在校学生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同活动,提高他们对传销的危害性和欺骗性的识别能力,认清传销违法活动的本质。在集中专项打击传销行动结束时,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一批典型案例,针对农民、居民开展送法上门活动,以生动易懂的案例分析来揭露传销黑幕,以达到警醒社会,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目的。
2、建立和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打击传销的合力。工商、公安部门是打击传销的主力军,要忠于职守,勇于担当。要围绕《禁止传销条例》提出的由政府牵头,工商、公安为主,司法、商务、电信、教育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权责一致的打击传销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打击传销工作部门协作机制,具体制定和落实“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一是工商、公安部门建立联络制度。工商部门的公平交易和公安部门的经侦之间、工商所和派出所之间相互确定联络人员,及时沟通信息,共同研究联合整治和案件查处方案。二是建立案件线索移送机制。重大传销组织和案件的查处,工商部门提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同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脱。三是会同公安、民政、交通等部门建立传销人员遣返制度。工商和公安部门在打击传销活动中抓获的传销人员由交通部门提供交通工具送至救助站,由民政部门负责送返。总之,要始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整合执法力量,综合治理。通过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查处一批大要案件,起到震慑作用。树立执法权威。有效遏制传销在我省的回潮。
3、建立基层防控机制,消除传销监管盲区死角。根据传销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尤其是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倒闭破产企业厂房宿舍等地的特点,大力开展“无传销社区”创建活动。把创建“无传销社区”作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动群众防范和抵制传销。首先消除打击和防范传销的盲区死角。然后确定重点,组织全面清查。对在本地长期活动、社会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传销组织,进行挂牌督办:对跨地域的传销活动,组织统一查处:对从事传销活动的违法企业,坚决取缔;对转型企业从事传销、违规培训、跨区经营等违法活动的依法予以查处,消除传销监管肓区死角。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等基础组织的作用,发挥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社会监控网络,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联手防控的良好局面。
4、加强信息沟通,整合执法资源。打击传销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加强信息沟通。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工作。要保证系统内外、上下之间、部门之间信息畅通。要建立包括传销分子“黑名单”在内的打击传销信息库,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通讯设施,加强信息沟通工作,做到动态跟踪、及时有效、精确打击。对大要案、恶性或群体性事件、跨省区市的传销组织等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建立群众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扩大信息来源。要整合两方面资源:一方面工商、公安、司法、商务、电信、教育等有关部门及时沟通信息,开展联打联防,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工商部门内部协作,整合工商部门内部资源:要搞好省市间配合,开展区域间协作,解决传销“一打就跑,异地另起炉灶”的问题:要搞好工商内部职能部门的业务配合,注意发挥工商的整体执法力量,
创新型长效机制 篇12
1 创新产地检疫模式, 建立三个倒查机制
产地检疫是动物卫生监督的基础性工作, 为提高产地检疫申报率, 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三个倒查机制。一是从市场严查屠宰检疫, 即在批发市场、零售摊点、超市等严查动物产品检疫证明, 没有证明, 不准入市销售, 从而促进屠宰检疫的开展;二是从屠宰场倒查产地检疫, 即在定点屠宰场严查进场动物产地检疫证明, 从而促进产地检疫率的提高;三是从饲养场倒查引进种用乳用动物, 即在饲养场严查引进动物随附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是否真实有效, 从而促进引进动物落实隔离制度实施。三个倒查, 环环相扣, 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只有紧紧抓住每个环节, 产地检疫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 建立屠宰检疫“一二三四五”检疫制度, 规范屠宰检疫行为
在屠宰环节, 以规范求创新, 以创新求规范, 在屠宰场使用追溯码制度, 在入场申报和检疫事后处理上制定使用“两单”, 在设施要求上规范三个检测室, 在求创新、促规范基础上, 同时还严把“四关”, 健全五项档案记录。我们将此总结为“一二三四五”屠宰检疫工作制度, 即“一码二单三室四关五档案”。具体做法是:
2.1 在屠宰场给猪肉加施一个追溯编码, 实行肉品追溯管理
具体做法是凡在石家庄市上市的猪肉批发企业都必须备案;每个企业一个固定编码, 制作成追溯码滚动章, 屠宰场对屠宰后经检疫合格的猪肉加施追溯码;执法检查人员对上市的肉品查验追溯码。通过追溯码的实施, 实施了上市肉品的可追溯管理。目前, 石家庄市21个生猪定点屠宰场全部实行了追溯编码, 批发市场、冷库猪肉上全部印有追溯编码, 与检疫证明上的追溯编码一致, 做到了检疫证明和猪肉的一一对应, 有效地保障了上市肉品的的安全, 为进一步健全完整的猪肉追溯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今后, 石家庄市将总结猪肉追溯管理经验, 逐步建立牛、羊肉追溯管理制度。
2.2 屠宰前实行“屠宰检疫申报单”和“准宰通知单”
在动物屠宰前6 h, 畜主对需屠宰动物填写“屠宰检疫申报单”, 申报检疫, 驻场检疫检疫员根据巡查记录及宰前检疫结果, 开具“准宰通知单”, 准予屠宰。
2.3 在屠宰场规范建立三个检疫检测室
一个是入场检疫室, 设在门口, 悬挂监督台, 对动物进场进行检疫, 回收票据并做好入场登记;一个是屠宰同步检疫室, 设在屠宰车间, 按照规定对屠宰动物实施同步检疫;另一个是“瘦肉精”检测室 (肉品质量检验室) , 屠宰企业对屠宰中的动物按比例进行“瘦肉精”抽检。
2.4 严把“四关”
严格按照农业部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的要求, 严把入场、宰前巡查、同步检疫、无害化处理“四个”关键环节。
2.5 做好五项记录
规范填写进屠宰场动物检疫情况、宰前检疫巡查、屠宰检疫、畜禽标识销毁、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等五项记录。
3 加强重点环节动物卫生监督监管, 做到“三抓三看三到位”
3.1 在宏观管理上做到“三抓”
一是抓企业主体责任对监管对象实行责任管理, 明确专人负责辖区内各类监管对象的监督管理, 监督饲养场、屠宰场、冷库等管理相对人严格履行报检义务, 落实“瘦肉精”自检等主体责任, 签订责任状, 如果违反规定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屠宰场派驻驻场检疫人员, 履行检疫监管责任, 监督企业落实“瘦肉精”检测主体责任;二是抓公开承诺。监督养殖场、屠宰场、动物诊疗机构、冷库等企业都要对社会做出公开承诺, 张贴上墙。承诺内容包括动物防疫条件、不添加使用“瘦肉精”类违禁品、诚信生产、加工、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 落实动物出栏检疫申报、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落实动物免疫、检测等规定。三是抓封闭式管理。督导规模养殖场科学防疫, 实行封闭式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强制免疫病种进行免疫, 建立健全9种畜禽养殖档案, 做到病死动物不出场;严格屠宰场入场、出场消毒制度, 建立消毒池, 严格消毒, 规范检疫程序。
3.2 检疫人员入场检查要做到三看
一看防疫条件。在饲养场看门口消毒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内部规划是否合理, 无害化处理设施是否齐全。在屠宰场查看布局是否合理, 有无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独立检疫室、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等设施设备。有无建立动物入场和动物产品出场登记、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各项制度。在交易市场查看有无患病动物隔离间和污水、污物、粪便处理设施;有无害化处理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在动物诊疗机构严查设施、设备、用具是否违反防疫条件, 诊疗人员有无人畜共患病, 是否远离动物生产、屠宰、经营, 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场所;在冷库严查防疫制度是否健全, 有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有无采购动物产品检疫情况登记等健全的动物防疫制度;二看档案台账。养殖场查看检疫、免疫、监测、消毒、出入栏登记、“瘦肉精”自检记录等档案记录;屠宰场严查五种记录;冷库查进出库登记, 报检备案记录;三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在养殖场查看畜禽发病、诊疗、死亡情况, 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处理记录等, 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动物流入市场;在屠宰场查看检查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处理情况, 是否严格按照“四不准一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并做好记录。
3.3 对执法人员内部督查, 要求做到“三到位”
一是宣传是否到位。是否将《动物防疫法》和“瘦肉精”监管等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宣传到养殖场、屠宰场各管理企业, 是否开展技术下乡, 各项培训活动;二是监督检查是否到位。检查检疫、监督人员是否做到检疫程序到位, 巡查次数到位, 在饲养场是否做到临栏检疫, 按病种检疫, 屠宰场是否按照程序进行屠宰检疫, 动物诊疗机构、冷库监管是否到位;三是记录是否到位。在监督检查中, 是否有完整的检疫出证记录、日常巡查记录和“瘦肉精”类违禁品抽检等记录, 各项档案记录是否完善, 并按照规定填写。
4 造声势、抓关键, 建立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加工病死动物长效机制
4.1 造声势, 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活动, 为打击违法经营病死动物营造良好氛围
打击违法经营病死动物要注重从源头上控制经营和贩运病死动物行为, 在饲养场、屠宰场、基层所 (站) 、批发市场大力推行“二二二一”宣传工程, 即每个场所制作两条大字标语、两个科普宣传栏、两个警示牌和一个责任公示牌。要求每个被监管单位写出承诺书, 并上墙公示, 树立生产经营单位是打击病死动物直接责任人的意识。向政府宣传, 争取政府就打击经营病死动物、动物产品行为下发文件或通告, 层层签订责任状, 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打击违法经营病死动物行为的重要手段;在人口密集的村镇、集贸市场悬挂条幅、发放材料, 在每个村张贴公告、书写永久性标语面向消费者进行宣传。
4.2 抓关键, 以冷库为节点开展监督检查行动, 加大执法力度
冷库是贮藏病死动物的重要场所, 是追查贩运、加工病死动物的入手点, 通过冷库的检查, 上可追溯到屠宰场、养殖场, 下可追查到使用单位。石家庄市以此为结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对有过问题的冷库重点防范。同时对冷库实行台账管理制度, 按规定对贮藏后继续调运、分销的动物产品实施重新检疫, 重点监督动物产品冷库储藏户落实动物产品专区存放、分类管理、进出库登记、冷库定期消毒等制度, 严查违法贮藏行为。
4.3 建网络, 加强部门协调, 强化乡村两级职责
积极加强与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等部门的沟通联系, 开展联合执法, 强力查处非法加工病死动物的窝点, 震慑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强化乡村两级职责, 发挥属地管理作用, 市、县两级要指导乡村开展对非法屠宰、经营、加工, 贮藏、运输病死畜禽及其产品违法行为的排查工作, 从而形成监管合力, 建立起政府支持、多渠道监管网络并行, 多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
4.4 定机制, 建立举报投诉应急机制, 对重点案件跟踪督办
【创新型长效机制】推荐阅读:
强基础求创新建立乡镇成校发展的长效机制12-18
度创新深化机制制度创新06-14
机制创新08-29
企业创新机制07-17
创新运行机制05-14
自主创新机制05-27
教育机制创新05-27
创新运作机制06-15
集群创新机制06-17
机制与创新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