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共12篇)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篇1
一、以科学决策为着力点, 保障城市和谐拆迁
《物权法》明确征地拆迁是一种政府行为, 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研究制定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也将进一步明确拆迁属国家征收行为, 应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政府来主导完成。因此, 城市拆迁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顺应民意, 对保障群众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应引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
一是加强拆迁规划的前瞻性。今年初, 媒体报道福建省某市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完工的现代化样板小学又面临拆迁, 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学校。在许多城市的拆迁中, 虽然没有这种极端例子, 但建成不久的新房列入拆迁、一个单位先后被多次拆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社会反响较大、群众意见较多。为此, 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审慎决策, 科学合理地规划,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 提高城市拆迁的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拆迁工作的系统性。城市拆迁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一个城市或地区, 如果在短期内实施大规模城市拆迁, 而安置房源又相对不足, 必然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造成影响, 进而拉动房价过快上涨。而房价的过快上涨, 反过来又会引致绝大多数被拆迁家庭选择实物安置, 或要求大幅提高拆迁补偿价格, 给本已困难重重的拆迁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因此, 城市拆迁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还是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放在全局角度, 统筹加以考虑。
三是加强拆迁实施的计划性。对城市拆迁工作, 必须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和社会资源可承受度, 制定中长期拆迁计划及年度拆迁计划, 合理确定拆多拆少、早拆晚拆, 切实增强拆迁实施的计划性。拆迁计划应向社会公开并严格执行, 便于群众根据拆迁计划提早安排好搬迁事宜, 主动配合做好拆迁工作。同时, 拆迁实施前要精心组织, 统筹考虑,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保证拆迁资金到位、安置房源数量充足、政策执行透明公开。在谋划重大区块、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时, 应同步考虑配套足额的安置用房, 并提前启动实施建设, 避免因拆迁安置房源不足引发房价过快上涨。对涉及军产或大型企事业单位房产拆迁的, 应提前与被拆迁单位沟通, 制定好搬迁安置方案, 及早落实搬迁用房或土地, 保证部队或企业搬迁后的正常运转。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 推动城市和谐拆迁
近年来, 宁波市加快拆迁工作重心下移, 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完善街道分块包干制度, 形成了“属地负责、各方联动”合力推动城市和谐拆迁的工作格局。去年4月, 宁波海曙区启动了15个区块约40万平方米的城市拆迁任务, 短短3个月时间, 签约率和搬迁率均达到96.6%, 其中轨道交通市府站和大卿桥站项目取得了“两个100%”的骄人成绩。这是海曙区积极推行“协调拆迁组+包干街道办+拆迁事务所”拆迁工作机制, 采取以包干街道办为主体的责任落实机制所取得的效果。下一步, 宁波将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创新完善推广这一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贴近群众、脸熟门清好说话的优势, 达到以情助“迁”的目的。
三、以民本关怀为切入点, 实践城市和谐拆迁
一是要确保“安居”。对拆迁面积较小、补偿总额较低的群众, 鼓励其安置较远的地段, 以获得较大的面积, 改善居住条件;对不愿异地安置的老人, 要积极帮助其选购合适的二手房;对购房有困难的特困家庭, 要帮助其解决廉租住房, 通过多途径千方百计解决居住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二是要帮助“乐业”。对以开店摆摊为生的群众, 拆迁后要尽量安置其店面房, 或在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帮助解决营业摊位;对一些需要再就业的拆迁群众, 要优先组织就业培训, 提供公益性的保安、保洁等就业岗位, 积极帮助他们“乐业”。
三是要尽力“帮困”。属地政府可采取设立专项拆迁补助资金的方式, 对拆迁中的特困户、孤寡老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体现政府的人本关怀。要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千方百计为拆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全力营造拆迁“民心工程”, 以真心换取群众对拆迁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推进和谐拆迁。
四、以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口, 维护和谐拆迁局面
一是要加强拆迁前的维稳评估。在拆迁前以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与拆迁群众的沟通, 掌握民情民意, 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事先进行信访维稳评估, 全面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及早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的, 一律不实施强制拆迁。
二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建立县 (市、区) 政府、属地拆迁管理机构、拆迁事务所、街道社区四级信访工作网络,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加强对拆迁项目矛盾纠纷排查, 发现矛盾, 及早沟通, 力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调处力度。拆迁中一旦发生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 属地政府应迅速组织信访、公安、司法、街道办、社区等各部门力量, 及时疏导化解,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篇2
筑牢基层和谐发展基础
创新社区民主决策机制
筑牢基层和谐发展基础
x社区位于x区汉口路中段,面积约x平方公里,由x个自然院落组成,共有楼栋x栋、x户、x人,共有党员x人,其中自管党员x人。x年x月以来,x社区以创建“四项机制”示范社区为契机,把基层民主科学决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推进,针对近年来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小区整治、低保和廉租申请等热点难点问题,在社区全面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提升了社区的民主化、法制化管理能力,切实提高了社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具体做法是:
一、深入学习,掌握方法
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对“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专题深入学习,并组织模拟演练,让社区“三委”人员在学习讨论中找不足、理思路、明职责,在演练中掌握“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决策程序、操作要领等,切实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双重准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会议、党务居务公开栏、社区中的广播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广“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意义和方法步骤,为广大党员群众了解、接受、参与、运用好“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健全制度,阳光透明
在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过程中,社区紧密结合辖区实际,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健全社区重大事项决策报告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凡是重大事项均按照“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决策实施,并对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及时性、真实性监督评议。完善了“社区干部坐班制”“党员责任分区”“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公开”“党员承诺公开栏”等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利于各支部和党员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充分沟通党员和群众联系渠道,及时了解和公开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同时宣传、引导执行各项决议。完善党务居务定期公开制度,设立了专门的公开栏,至少每个季度对社区级事务集中公开一次,对于“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的事务随时进行公开,使群众及时了解社区里的大小事务。
三、落实责任,加强督导
一是明确责任。
社区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时刻牢记责任担当,对制度落实要亲自抓、具体抓,抓住不放、抓出成效;社区党委副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对决策事项具体抓;居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部门,对实施过程和结果全程跟踪督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副书记具体抓、监督委员会审核审查,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导。明确由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社区落实“一征三议两公开”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纳入“一征三议两公开”决策范围重要事项办理情况,实行全程跟踪督办;通过微信、电话、面对面等方式,向社区居民代表了解社区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的工作情况,督促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到“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中,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月进行一次督导检查,检查会议记录、照片资料等,并将督导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四、规范程序,探索创新
一是严格规范决策程序。
坚持决策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策中让群众参与、决策效果由群众检验,使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如针对辖区破产单位电焊条厂家属院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社区党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经过“两委”提议、与业主代表协商、经全体业主投票表决,最终形成了小区环境整治方案,着重解决小区硬化、煤池改造、车位规划、绿化等问题。随后通过党风政风公开栏对实施措施和实施结果予以公示,使得电焊条厂家属院的环境得到彻底解决,小区居民满意度由不到x%提高到x%以上。二是细化简易程序,提高运行效率。对涉及不同问题的类似事件进行集中提议、商议,逐个进行决议,减少召开党员和居民代表会议次数。如每年x月份和x月份是低保和廉租房复核最集中的月份,每次复核都会有一些家庭出现是否符合条件的问题,社区都会统一征求意见,共同进行提议、商议、听证,分别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决议,集中解决了一批问题,提高了效率。五、突出实效,群众满意
x社区主要是单位型社区,除x家属区外,还有几个破产单位的小区,大部分小区建设年代久,基础设施差,水、电、气、暖以前基本没有配套到位,由于仅x元的垃圾清运费,物业管理基本形同虚设,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曾被市综治委定为高发案社区。x年底开始,x社区以区委区政府推进旧小区综合整治惠民工程为契机,将一些旧小区纳入政府整治范围,通过整治,现在社区各小区基本实现了物业全覆盖,一些破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我们将一些旧生活小区纳入综合整治时,大多数的居民都很高兴,但意见却难统一。为把区委区政府拨付的资金用好,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操作,整治后居民十分满意,目前社区已经完成x个小区的整治。低保和廉租房审核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前,社区干部为减少麻烦,只要居民提供材料,社区干部讨论商议就审定上报了,往往到区有关部门审核时会有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被审掉,群众总是意见不断,到社区又吵又闹,有的甚至为提高标准把老年人留置在社区,社区干部夹在中间,工作实在难做。自从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后,我们严格按照工作法办事。在每低保审核工作前,我们就针对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低保家庭提出议案,社区“两委”班子商议、党员议事会审议、居民代表会决议等环节都严格把关,必要时组织居民代表举行听证,认真审核,最后公示上报,接受群众的监督,不仅真正解决了需要帮助群众的疾苦,而且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今年以来,社区共利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小区水网改造、小区暖气安装、节日慰问品发放等问题x件,受到群众好评。
经过近半年多的“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广与运用,现在群众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高了,同时对社区干部的信任度也明显得到提高。“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不仅让我们规范了社区事务管理,使社区财务透明化、议事程序规范化、决策依据科学化,使群众能广泛参与、监督到位,不同意见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化解,使社区里因社区事务管理不民主而引发的群众矛盾纠纷日趋减,少,而且也树立了社区“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学习兄弟社区先进经验,进一步健全配套制度,规范民主程序,准确把握细节,完善监督检查,不断改进和加强社区服务,争取把x社区建成民主和谐示范社区。
“三类”模式“四项法则“五种”真心
营造和谐稳定新社区
x办事处x社区所辖区域位于x沿线,虽地处繁华地带,但辖区老旧小区、破产企业家属院占辖区总院落的x%。老小区,老问题,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及社会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而居住环境短期无法改变,各种矛盾越发凸显出来,如物业矛盾、邻里纠纷等成了社区调解工作主要的重点。针对社区这一实际情况,近年来,x社区积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新机制、新方法,以基础稳定、建章立制及创新举措为保障,以有效排查预防、减少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目标,真正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努力打造“平安、文明、和谐、美丽”社区”。
一、夯实基础保稳定,网格排查打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基础是一切工作的支撑,只有打牢基层基础,各项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开展。x社区为了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社区网格长、格警、辖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党员、热心群众、五老人员等组成,将排查化解力量全面覆盖到辖区的每一个院落。自x年x月起,x社区以“四位一体,两级网格”为契机,以加强综治工作力量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了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辖区x个院落中,建立x个矛盾纠纷排查网格,实行统一排查调解模式,利用各个网格的网格员、院落的信息员,最大限度地保障各类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把排查出的各类矛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小矛盾不出院落不出网格,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二、建章立制抓落实,“三三”模式显成效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建章立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抓好落实是建章立制的保障。除了常态化的制度,如《矛盾纠纷调解制度》、《定期报告制度》、《调解员例会与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包片包案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和《考评奖惩制度》等x余条制度,x社区还把日常的调解小经验、小办法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全过程,再结合实际,制定出了社区调解“三三制”,即在矛盾纠纷处理过程中,先由网格调解三次,若不能解决,则由社区综治办协调各方力量调解三次,调解不成功,再交由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再进行三次调解。这是真正体现社区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热心和耐心的工作模式,调解员只要尽心尽力真心实意,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通过这一方法,社区成功化解了x起几乎要诉诸法律的邻里纠纷,把烦琐变成了温暖,把矛盾变成了和谐。和法院相比较,判决是法官依法给矛盾双方划一条杠,而我们调解员则是心装这条杠,把律条变成家常话,达到平息矛盾的目的,也充分调动和发挥了网格、综治办、社区三级调解网络的源头维稳作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三、创新举措解矛盾,温情奉献筑和谐
辖区的破产院落、无物业公司管理院落较多,致使矛盾纠纷随时随地有可能发生,且大多数矛盾都是由小纠纷引发,并涉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头绪多、原因复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化解,就有可能向民事案件、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转化,有的可能发展成为缠访、闹访或集体访、越级访等大的社会不稳定事件。为此,x社区把着力点放在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各种各类大小矛盾纠纷上,注重调解成效、强化调解创新、提高调解能力。我们总结出了“真诚”调解法,“五步”调解法,“疏心”调解法和“四两拨千斤”调解法。
“真诚”调解法。就是用一颗“诚心”,奉献一颗“爱心”,去感化一些“偏心”,纠正一些“私心”,温暖当事人的“伤心”o第二中医院家属院的一对母女,因为房产的归属问题,多次争吵,矛盾升级,最后甚至出现了肢体上的伤害,心理的伤痛严重的打击了老人,在母亲将女儿告上法庭期间,社区网格长、居委会主任及社区书记二十余次与双方进行了谈心和劝解,本着母女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的话语来化开双方心中的疙瘩,用诚心和爱心感化了当事人,使纠纷远离法庭,母女重归于好。
“五步”调解法。就是真情相待,稳定情绪;加强教育,摆明事理;深入调查,摸清实情;协调各方,凝成合力;依法调解,维护权益。x年x月x日早上x点左右,x西苑小区居民给社区主任打来电话,称院内发生一起意外事故,一居民倒车时将一老人撞倒,社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将老人安排到医院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因双方各执己见,认为对方的责任更大,无法达成调解。社区调解员则放弃吃饭和休息时间,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的原则,一股作气,最终使这起事故在第二天就得到圆满解决。
“疏心”调解法。就是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要学会语言变通,不要把不利于调解的话相互传达,不要歪曲当事人意愿,做工作时说一些当事人心里舒服的话,从而减少双方的怨气和怒气,达成调和的目的。x年x月,威远公寓x号楼x单元的下水道堵塞,问题并不复杂,但因为过去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邻里关系因恶言相对而导致现在关系的恶化,以至于楼上部分居民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费用。网格长得知后,与调解员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实地查看后,发现是因为管道老化而经常造成堵塞,为了解决问题,工作人员以执着的态度,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挨家挨户的拉家常,最终使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由每家出资对整个楼门的下水管道进行了改造,达到了每一户居民的满意。
“四两拨千斤”调解法。就是在调解同样的矛盾纠纷时,要根据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和社会交际等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换一句话说,就是有的人吃软不吃硬,有的人吃硬不吃软,有的人顾其颜面,有的人见风使舵,只要你对症下药,矛盾纠纷就能迎刃而解。
同时,x社区把“精心、细心、诚心、耐心、公心”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精心安排工作。做到一周一排查、一旬一汇报、一月一通报。二是细心排查矛盾。网格员在日常入户工作时,耳听四路、眼观八方,善于及时发现各类矛盾隐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三是诚心调解纠纷。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工作人员设身处地为双方当事人考虑,对他们既讲共性也讲个性,既讲大道理也讲小道理,既讲原则性也讲灵活性,防止简单化、绝对化。四是耐心进行疏导。在调解过程中坚持法理、道理、情理相结合,对合理合法的,全力解决,对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理顺情绪,尽力解决,对不合情理不合法的,强化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五是公心解决问题。矛盾纠纷调解人员坚持做到公平公正,使当事人都能心满意足的接受调解结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在一线、化解在社区,结合这些,x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功率达x%以上,最大限度地杜绝集体访、反复访和越级访现象。
总之,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人员有保障,制度有落实,措施有创新,才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从而确保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提升服务惠民生打造精品树形象
扎实推进基层便民服务制度建设
x路办事处x社区位于x区建设路x号,成立于x年x月,占地面积x万平方米,居民住户x户,人口x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x人,大专以上学历x人。社区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单位”“省先进基层党校”“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城布示范社区”“市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市十佳志愿服务群体”等荣誉称号。
一、完善设施,强化自治
(一)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夯实社区基础建设。
一是本着“方便群众,便捷实用”的原则,打造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工作服务区、咨询查阅区、娱乐区等多个功能区。工作服务区设有党建、民政、社保、计生等多个服务窗口,做到有明显的指示标牌,有必要的办公设备,有固定的值班人员,有公开的联系电话,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有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有咨询电话,有便民服务卡,为居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为提升服务质量,便民大厅设有党员服务岗。岗位亮明党员身份,面向群众提供困难帮扶、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社区公益等十余项服务。社区党员发挥自身优势,认领服务项目,并签订办事承诺。从服务群众小事入手,让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三是社区设有便民工具柜,柜中存放手锯、万能表、钳子、雨伞等十几种工具,方便群众借用,为生活提供便利。(二)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文化生活。
办事处为给居民群众提供更便利更人性化的场所,经多方努力筹资建立了法律服务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爱心驿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多个服务场所,面积达到近x平米,为居民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如今,在社区你可以看到有借阅书籍的,有书法交流的,有科普小制作的,还有唱歌练舞的,服务场所的打造大大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居民群众自发成立的老年合唱团、夕阳红舞蹈队、女子手工坊等组织依托社区打造的平台正在蓬勃发展。二、立足群众,提升服务
(一)打造“爱心驿站”服务品牌,架起爱心传递桥梁。
“爱心驿站”通过“爱心物品互换”“爱心服务与爱心服务互换”“爱心服务与爱心物品互换三种方式传递爱心,探索创新出了开展社区服务事业的新方法、新举措。这些便民事项均围绕着“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目的,结合社区特点与实际,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服务意识,协调社会各界力量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让居民切身体会到“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截止目前,“爱心驿站先后共接受爱心捐助x批次,收储各类总价值x万元的物品x件,组织“爱心物品置换活动”x次,交换物品x件,先后为x余人和x名困难党员发放爱心物品,无偿向x余名居民提供爱心工具,累计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x多场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x多件,参与活动的党员群众达x多人次。(二)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优质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也是我社区的一项品牌工程。近年来,社区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奉献精神,先后组建了“党员家电修理志愿队”“党员义务巡逻志愿队”“党员文体志愿队”“党员文明督导志愿队”“党员矛盾化解志愿队”“学雷锋志愿维修服务队”“白衣天使志愿服务队”“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等x支、x人的优秀志愿服务队伍。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志愿者进行义务劳动x次、开展文艺演出x场、义务治安巡逻x小时,为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解决衣食住行问题x例,服务企业x家次,服务居民x余人次,有效提高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指数。(三)坚持三个到位,确保服务群众工作不留死角。
即:思想工作做到位、居民需要想到位、为民服务干到位。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各项活动中来。利用身边先进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居民。x社区最大的特点是人口多,老人多、孩子多,做为社区居委会,就是要为居民想到位,才能服好务。在日常工作以及入户过程中,社区向x户居民发放了便民服务卡,一张小小卡片,方便居民的同时,也拉近了社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为居民排忧解难,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除了便民服务卡,还充分发挥社区网上居委会、居民微信群、社区微信平台的作用,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业务预约、纠纷调解等便民服务。社区的工作,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们对居民的承诺就是:对居民的承诺要做到位,对居民的服务要干到位。社区专干始终坚持学习制度,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政策和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各项业务办理流程,做好为居民服务干到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执行政策中,既不违反原则,又要尽可能多为居民解决困难。三、完善监督,提供服务新保障
(一)自我督改。
围绕社区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个人自查、自我批评、邀人督促、短信反馈等方式,比先进,明差距,找不足,提能力,改作风,在自己改中提升服务效能。(二)群众督诺。
全面公开承诺事项,跟踪检查践诺进度,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卡、设置意见箱、与群众面对面议诺、集中评诺以及组建居民监督员队伍等形式,坚持督导结合,奖惩并举,创新监督模式,加强督诺力度。(三)领导督查。
办事处针对社区建立一周一督查、一查一通报、一报一处理的常态化督查机制,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全面督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工作秩序、工作态度、工作效能、工作作风等开展督查。(四)活动督办。
在社区便民服务窗口积极开展“提效增能”活动,遵循特事特办、大事先办、急事立办原则,通过群众大座谈、民情大走访、窗口大排查、服务大评议等方式,查找服务不力行为,提升服务效率,激发服务窗口创先争优内在动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机制分析 篇3
关键词:经济决策;地方政府;提升
一、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权力来源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从契约的角度阐述了政府的来源,人民将权力委托给统治者。另一位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洛克提出,天赋人权理论,认为个人自然权利是天赋的,是与生俱来的。人民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力,政府的形成基础是人人都同意并订立社会契约,那么政府必然要保护人的这种自由状态。卢梭则从社会契约论推演出人民主权论,从天赋人权的角度得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是建立在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契约之上的,每个人的权力都是由社会契约所给予的,国家、政府都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无论从上述哪个理论阐述,都证明了一个真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形成是基于人民权力的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的智慧,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为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了科学证据。
地方政府权力是由人民委托的,是一种公共权力。地方政府权力直接来自人民代表大会,它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人民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所以政府的权力归根结底源自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赋予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所有的权力。为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监督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
二、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履行路径
政府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人员,在其管辖范围职责范围内,根据国家所赋予的职权,依法处理行政事务而做出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年度计划以及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大措施。政府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及政府所发布的行政决议与指示都属于政府的决策范围。政府行政机关是政府决策的主体,行政管理的程序是决策的过程,行政管理职能是其职责,国家公共事务是决策事项。
决策是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来管理当地的公共事务。因此,决策贯穿于地方经济活动管理的全过程,处于核心地位,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约束主体
政府决策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约束主体即对政府决策的监督主体,人民群众、媒体、民主党派是除政府自我监督之外的重要监督主体。不同的监督主体对政府经济决策监督的影响是不同的。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社会事务的管理。这就决定人民全中有权对政府经济决策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发挥对决策的监督作用,政府漠视群众意见也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应该提高人民的决策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其次完善公民的监督制度,如信访制度等,认真对待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建议。
在西方国家,很多学者认为舆论监督与立法,执法,司法同样重要,被当做现代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可见舆论监督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获取信息,来了解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舆论在监督政府工作和政府决策的制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应该允许新闻媒体对政府决策工作的及时报道,对失误决策曝光,提出与决策相关的批评和建议,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加强自身改革,杜绝新闻腐败,以客观、独立、严谨的态度传播信息,树立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有助于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制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经济决策。
民主党派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并且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说明民主党派能够对政府经济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出更加专业、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制定出更科学的决策,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经济决策能力。但是民主党派的监督缺乏法律保护,没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容易使民主党派监督流于形式。因此需要从法律上保证民主党派的权力与职能。
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违规、违纪、违法决策。由于地方政府做出的经济决策事关众多经济活动项目,往往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些政府领导干部无视国家、全局的利益,而是以部门利益或者个人私利为中心,滥用职权,做出明显违反法纪、法规的决策。第二、缺乏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基层民主与公众参与也多流于形式,公众参与更高层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机会还受到各种限制。甚至有些决策者把自己凌驾于公众之上、组织之上, 缺乏民主,独断专行,在决策时一个人拍板说了算。第三、缺乏决策原则﹑程序和监督制约。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就难以形成科学决策,缺乏有效的决策监督,就容易导致失误决策的出现而无人被追究责任,损害人民的利益。目前决策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科学化决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常,王睿,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篇4
一、建立完善的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的必要性
1、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是油田开发的需要
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笼统经营模式的制约, 措施管理机制比较陈旧, 在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指导下, 效益观念只停留在了各级管理者的号召中, 并没有落实到各级管理者的具体行动上和上产措施中。一方面原油上产主要依靠简单增加投资、增加新井和措施工作量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 在产量和成本两项指标均完不成的情况下, 只好舍成本保产量, 确保产量指标完成, 最终造成了成本超支, 产量欠产的被动局面。随着油田开采难度的不断增加, 在后备储量接替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受油田自然递减客观规律的影响, 油田要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 必须不断增大措施投入, 依靠措施增油量来弥补自然产量的递减, 在这种情况下, 措施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采油厂整体效益的高低。因此, 创新措施决策评价机制, 不断提高措施效益就显得至关重要。
2、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需要
众所周知, 油田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有充足的后备储量接替, 必须有一系列技术创新做支撑。在目前后备储量接替不足的情况下, 立足于现有储量、资产和技术装备, 要想实现老区开发水平的稳步提高就需要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 就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地质和工艺技术难题, 否则便无法实现老区的稳产超产。然而, 不论是增产措施效益的高低, 还是后备储量的发现, 都离不开地质开发技术的突破和工艺技术的创新, 简言之, 地质工艺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措施决策及措施实施效果的好坏, 更是提高油水井措施效益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措施效果与责任人挂钩考核机制, 将措施每个环节的管理责任和效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实现地质工艺技术创新, 最大限度降低措施投入成本, 提高措施效益和措施成功率, 最终实现油藏开发水平的稳步提高。
3、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是加强油藏经营管理的需要
采油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实现油藏管理就必须建立整体效益评价体系, 而单井措施效益直接关系到区块的整体效益, 关系到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 产量递减和措施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成本控制难度增大, 为提高措施投入回报,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我们必须强化措施管理, 从细化措施环节入手, 分别制定每个环节的评价管理办法, 确保每个环节做到最好。通过开展措施前期效益论证评比工作, 加强措施投入论证, 提高措施决策水平, 开展措施跟踪评价, 建立措施效益与个人利益挂钩机制, 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确保措施效益不断提高, 实现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采油厂措施管理现状
由于石油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不规律性的特点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采油厂措施管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措施运行机制具有高度的行政计划性, 与油田效益开发原则不协调。
目前各采油厂措施工作量的投入主要受产量指标的影响, 如果原油生产任务紧张, 全厂上下就突击开展措施会战, 把完成产量任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忽视效益原则, 依靠堆砌措施工作量提高原油日产水平。如果按照效益分析的原则, 措施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最大化, 在建立科学准确的措施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 不受产量任务的制约, 而是依据效益的高低决定措施是否实施及投入。
2、措施的实施与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来说, 措施的实施与否应该根据对该井效益的评价结果来决定, 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来决定。但是在产量紧、生产任务重的时候, 措施的实施与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措施的实施与否可能是由于产量紧张, 没有通过客观科学的论证就进行决策实施, 从而导致有些措施投入产出比较低, 不但没有把产量搞上去, 反而造成了较大的成本浪费。
3、注重措施宏观目标管理, 忽视单井措施效益评价。
采油厂的措施产量是按照年初上级部署的措施工作量计划确定的, 按照历史措施吨油成本和措施产量确定措施总成本, 措施效益目标是按照历史目标确定的不高于预计国际油价的吨油成本, 这种部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按照同类方法, 采油厂一方面将上一级制定的措施目标转移到工程地质部门, 作为技术部门的工作目标, 另一方面根据区块措施工作量将上一级分解的措施总目标切块分解到各采油单位。由于受地下动态不确定、投资不确定、市场油价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措施总目标的预测准确性很低。同时, 措施目标的利益挂钩方法不科学, 没有突出技术人员的责任分工和管理机构的责任分工, 造成单井措施效益评价管理缺位。
4、注重措施的结果评价, 忽视措施的过程评价。
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采油厂措施的运作方法一般是提出人员提出措施方案, 决策人员召开措施分析会论证后, 确定旬度 (或月度) 措施运行大表, 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实施后比较普遍的是开展措施的效果跟踪评价, 而对形成结果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决策人员的分析论证、决策准确程度却很少评价。同时, 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了提出措施的有效性的高低。要提出符合油田开发地下客观规律的上产措施, 必须具有很强的地质专业知识, 以及较强的掌握油藏开发规律的能力。采油厂油水井措施从资料分析论证到措施实施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协作的过程, 其结果目标的实现需要过程目标做保证, 没有过程目标的完成就不能保证结果目标的实现。不对决策环节进行有效评价, 就不能克服措施实施不严肃、随意性的弊端, 就不能准确评价技术人员对油藏开发规律的掌握程度, 就无法将强化油水井分析由定性化的要求转变为量化的考核。
5、注重油井的措施效果评价, 忽视水井的措施效果评价。
油田开发过程中, 注水是基础, 压力是灵魂。强化油田注水, 恢复地层压力, 是油田重新取得开发工作主动权的关键。虽然大家都知道水井的重要性, 但真正到产量紧张时还是以油井为中心。以中原油田采油二厂为例, 笔者统计了近几年的油水井措施工作量及效果:2008年油井措施270口, 增油4.84万吨, 单井增油179吨;水井措施344口, 对应油井增油3.1万吨, 单井增油146吨。2009年油井措施328口, 增油5.46万吨, 单井增油166吨;水井措施320口, 对应油井增油2.85万吨, 单井增油112吨。2010年油井措施326口, 增油4.07万吨, 单井增油137吨;水井措施307口, 对应油井增油1.89万吨, 单井增油135吨。从统计数据来看, 水井措施的增油效果在油田措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油田采出程度的不断增加, 投入的油井工作量逐年增加, 但油井单井增油效果逐步变差, 而水井措施效果要好于油井。因此, 建立水井措施评价方法, 对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水平, 实现效益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三、强化措施管理的对策和做法
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就是通过建立措施效益与技术人员利益挂钩的运行机制, 对措施前、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 达到加强措施投入论证、提高措施决策水平的目的, 最大限度降低措施投入成本, 优化措施结构, 提高措施有效率和措施效益。
1、建立多项制度, 科学跟踪评价措施效益
为了提高措施的有效率, 实现措施的最大效益化, 我们建立了科学有效地跟踪评价制度。首先通过建立措施单井效果评价跟踪台帐, 对措施进行“三期评价”, 做好措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期的有效联结, 将措施的培养、实施与巩固有机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建立油水井措施“听证会”制度, 对油水井措施效益进行分析排队优选, 切实做到措施前“四个不能上”, 措施后“四个不放过”, 即:油水井措施资料不全不能上、不经过专家论证不能上、没有会审签字不能上, 不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不能上;措施后不追踪措施效果不放过、不制定巩固方案不放过、不查清无效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再次我们不断完善计量制度、基础资料录取制度, 每月检查评比, 量化排名, 奖罚兑现, 措施决策依据的各项基础工作逐步到位, 从而促进油藏开发水平与措施目标的统一。
2、搞好技术人员绩效评价方法, 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后期, 油藏开发的效果取决于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为了更好地调动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我们转变思路, 成立了油气藏及滚动增储项目组, 制定了项目组考核办法, 对项目组成员实行绩效工资风险管理。通过实行绩效工资与油藏开发效果相挂钩的方式来激发油藏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油藏经营开发的良性循环。其次为准确评价基层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在全厂基层地质技术人员之间开展措施增油有效率排名。每月对地质技术员所提措施的实际增油同当初预测相比较, 每季度末对上一季度措施增油有效率进行排名, 措施增油有效率代表了地质技术员对地下开发规律的掌控水平, 通过创新评价方法, 迫使地质技术员提高自身素质, 深钻地下, 使分析工作由定性的要求变成了定量化的考核。再次我们以“投入产出比”为主要考核指标, 对措施井、新井实行效益评估。通过对新井设立高效奖和井位设计奖, 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分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直接与每个人效益挂钩, 避免了大锅饭思想, 真正的建立起多劳多得考核体制, 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责任感, 对无效措施和无效新井在厂月度生产会上进行通报, 并对全年没有提出措施的油藏动态人员在年度岗位竞聘中降级使用, 以进一步激励各层面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树立“精品”观念, 提高决策成功率
科学准确决策是最大的效益, 因此把好措施实施的决策关, 也是措施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强化措施决策环节管理, 我们成立油水井措施会审小组, 将每一口措施井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优化, 当作精品工程来组织实施。措施会审中, 横向上突出地质、工程、注水、作业“四大系统”的结合, 纵向上突出制定措施方案、编制设计的技术部门与措施组织实施单位“三个层面”的结合, 使措施方案的地质意图能够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上得到较好的体现。同时对会审小组中的专家实行考核, 对专家进行定期更换和淘汰。每月对措施运行会上决策人员对即将实施的措施提出“同意、不同意、弃权”三类意见, 个人、专家实行签名制度, 并写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原因, 措施实施后根据措施的评价效果与决策意见相比较, 评比决策人员的决策成功率。通过决策成功率评比, 将措施的决策责任、决策水平与决策人的利益相挂钩, 不但能提高措施提出人的责任感, 也能增强决策人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的技术水平。
四、实施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后的效果
2011年, 采油二厂实施新的措施管理机制后, 有效激励了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措施方案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提高, 油水井措施效果有显著提高, 油田稳产基础得以加强, 油藏开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共实施油井措施264口, 措施有效率88.6%, 有效率提高近11个百分点, 油井措施年累增油4.49万吨, 比2010年增加了0.42万吨;实施水井措施259口, 水井措施增加水驱控制储量328.3万吨, 增加动用储量270.6万吨, 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150万吨和161万吨;对应油井年累增油3.98万吨, 比2010年增加了1.12万吨。
决策机制制度 篇5
“三重一大”制度是指医院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制度。“三重一大”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现领导干部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结合医院实际,经研究,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三重一大”决策事项
(一)重大事项决策
1、医院的办院方针、指导思想,医院和科室规划、人才培养目标。
2、医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医疗、科研、行政、基建、后勤管理等重大事项。
3、科室岗位设置、调整及人员编制。
4、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及废除。
5、财务预算、进人计划、医疗设备及固定资产采购计划。
6、涉及职工福利的重大事项和有关办法。
7、重大问题及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决策。
8、其他应当提交讨论的重要问题。
(二)重要人事任免
1、全院各科室正、副主任、重点岗位管理人员的调整、聘用等。
2、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聘用。
(三)重大项目安排
1、医院发展和基本建设规划;
2、合同标的50万及以上的基建、安装工程项目;
3、物资材料、固定资产(含医疗设备及一次性医疗用品)标的单价30万元及以上的采购项目。
4、其他重要项目安排。
(四)大额资金使用
1、医院每年经费的预算、决算;
2、融资项目、融资规模和偿还计划;
3、一次性投入在5000元及以上的资金支出。
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
根据工作需要,充分做好“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的准备,严格按照会前酝酿决策、会中集体决策及会后执行决策三个阶段进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一)酝酿决策阶段
1、充分征求意见。“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前,应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应充分听取相关科室及职工、群众的意见,扩大职工、群众参与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应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涉及稳定方面的重大决策还应进行稳定风险评估;涉及其他科室的要主动征求见,并形成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会议讨论。
2、适当进行酝酿。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前,班子成员可通过适当形式进行酝酿,但不得作出决定或影响集体决策。内容涉及多个部门的,应事先做好沟通协调;未协调或经协调仍存在较大分歧的,不得提交医院领导班子会议讨论。
3、按照程序提议。提请医院领导班子会议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需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报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确定。除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外,不得临时动议。
4、做好相关准备。除必须保密内容外,承办科室应在会议召开前向医院办公室提交议题,并将会议材料提前送达参会人员,保证其及时了解相关情况。
(二)集体决策阶段
1、保证出席人数。会议由医院主要领导召集并主持,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干部人事问题,应有三分之二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方能召开会议。
2、充分发表意见。审议“三重一大”事项,应由承办科室汇报情况、分管领导作出说明,其他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对不同意见认真讨论,医院主要领导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后,作总结性发言。
3、逐项作出决策。会议决定多个“三重一大”事项时,应采用口头、举手、无记名或记名投票等方式逐项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可形成决定。对意见分歧较大或发现有重大问题尚不清楚的,应暂缓决策,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再作决定;特殊情况下,可将争议情况报告上级组织,请求裁决。
(三)决策执行阶段
1、分工组织落实。经医院领导班子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应由班子成员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遇有职责分工交叉的,应明确一名班子成员牵头。在落实决策过程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2、严格执行决策。医院班子成员不得擅自改变集体决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也可以向上级报告,但不得公开发表违背集体决定的意见,不得在行动上违背集体决定。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需要改变领导班子已经作出的决策或出现新的需要集体决策事项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决策。紧急突发事件未经集体研究先行处置的,主要领导干部事后应及时向班子成员通报,并有书面记录。
3、加强督查反馈。对院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三重一大”事项的执行情况,由医院办公室负责督办检查,并及时向院领导班子及其主要领导报告。在事项实施过程中,承办科室、主管领导应及时向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反馈实施情况及结果,并认真评判决策执行的效果,对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决策,应及时分析原因,提出调整决策意见,报班子集体决策。
三、“三重一大”决策有关要求
1、“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列入领导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范围。除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外,“三重一大”事项应由领导班子以会议形式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集体决策。
2、集体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必须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有利于医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二是合法原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三是保密原则:对未通过和有限定范围的,不得擅自传播。
3、集体决策的会议形式:集体决策的会议形式有党支部委员会、院长办公会等形式。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医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基建、财务、人事、后勤管理等重大事项。
4、参与议事人员范围:召开相应会议,院长办公会参加人员为院长、副院长,会议可根据需要分别请其他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5、会议记录要求。医院长办公会由院办室指定专人负责记录。记录人员要对决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发言内容、表决意见等如实记录,同时整理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及会议纪要存档备查。
四、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
l、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并将执行情况列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
2、医院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情况,应列为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3、职代会和全体职工有权监督“三重一大”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有权向各级党组织和上级部门反映意见。
4、凡属下列情况,要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
(1)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三重一大”制度决策程序,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
(2)未经集体讨论而由个人决策、事后应通报而不通报的;(3)未向领导班子提供真实情况而造成决策失误的;
(4)执行决策时发现可能造成损失,能够挽回而不采取措施挽回的;(5)其他违反本规定的情节。
5、责任追究应当依据职责范围,明确集体责任、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
公共租赁房建设规模决策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公共租赁房;建设规模;差异化比例模式;固定比例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租赁房制度是2006年以后中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公共租赁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得起的价格,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住房[1]。它主要针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之间的边缘人群(即所谓的住房保障“夹心层”)。
公租房制度在全国推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众多学者从公租房的建设模式[2]、融资模式[3-5]、运作机制[6-7]、经济可行性[8]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公租房具有保障性质,导致公租房建设的投资收益率低,并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形成压力。所以,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为理性人的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大规模、持续地进行公租房建设。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公租房建设比例,激励地方政府进行公租房建设,是中央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探讨根据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公共租赁房建设比例的问题,从而保障公共租赁房制度能够在全国有序推广和实施。
二、基本假设及模型
假设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进行公租房建设,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在确定公租房建设规模时,首先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设比例;地方政府根据该建设比例提出自己的用地指标,并报中央政府审批。地方政府i(i=1,2)每年的用地指标是Si,计划按比例将其中的ki用于公租房建设,将余下的(1-ki)用于商业住宅建设。
由逆向推导法,地方政府的征地成本为
摘要:公租房建设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住房保障制度。文章建立了在两种建设模式下的公租房建设博弈模型,探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租房建设中的利益关系。研究发现,在两种建设模式中,公租房收益和商业住宅收益之间的差距对于公租房建设比例、地方政府用地规模和收益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就中央政府而言,其更倾向于按差异化的比例进行公租房建设。
关键词:公共租赁房;建设规模;差异化比例模式;固定比例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租赁房制度是2006年以后中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公共租赁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得起的价格,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住房[1]。它主要针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之间的边缘人群(即所谓的住房保障“夹心层”)。
公租房制度在全国推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众多学者从公租房的建设模式[2]、融资模式[3-5]、运作机制[6-7]、经济可行性[8]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公租房具有保障性质,导致公租房建设的投资收益率低,并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形成压力。所以,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为理性人的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大规模、持续地进行公租房建设。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公租房建设比例,激励地方政府进行公租房建设,是中央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探讨根据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公共租赁房建设比例的问题,从而保障公共租赁房制度能够在全国有序推广和实施。
二、基本假设及模型
假设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进行公租房建设,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在确定公租房建设规模时,首先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设比例;地方政府根据该建设比例提出自己的用地指标,并报中央政府审批。地方政府i(i=1,2)每年的用地指标是Si,计划按比例将其中的ki用于公租房建设,将余下的(1-ki)用于商业住宅建设。
由逆向推导法,地方政府的征地成本为
摘要:公租房建设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住房保障制度。文章建立了在两种建设模式下的公租房建设博弈模型,探讨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租房建设中的利益关系。研究发现,在两种建设模式中,公租房收益和商业住宅收益之间的差距对于公租房建设比例、地方政府用地规模和收益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就中央政府而言,其更倾向于按差异化的比例进行公租房建设。
关键词:公共租赁房;建设规模;差异化比例模式;固定比例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租赁房制度是2006年以后中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公共租赁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得起的价格,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住房[1]。它主要针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之间的边缘人群(即所谓的住房保障“夹心层”)。
公租房制度在全国推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众多学者从公租房的建设模式[2]、融资模式[3-5]、运作机制[6-7]、经济可行性[8]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公租房具有保障性质,导致公租房建设的投资收益率低,并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形成压力。所以,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为理性人的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大规模、持续地进行公租房建设。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公租房建设比例,激励地方政府进行公租房建设,是中央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探讨根据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公共租赁房建设比例的问题,从而保障公共租赁房制度能够在全国有序推广和实施。
二、基本假设及模型
假设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进行公租房建设,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在确定公租房建设规模时,首先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设比例;地方政府根据该建设比例提出自己的用地指标,并报中央政府审批。地方政府i(i=1,2)每年的用地指标是Si,计划按比例将其中的ki用于公租房建设,将余下的(1-ki)用于商业住宅建设。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篇7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进程中, 随着相关涉农制度创新的加快和各级财政倾斜力度的加大,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为追求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 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不尊重农民意愿、偏离农民需求的倾向, 集中体现为一些短期能凸现基层政府“政绩”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剩, 而需要大量政府投资又不能短期见效但符合农民长远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 是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涉及国家、地方及基层政府各个层面, 就基层而言, 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改革原来主要由基层政府决定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机制, 建立起科学合理地符合农民真正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一、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体制容易使供给偏离农民的价值偏好和真实需求
在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下, 提供什么样的农村公共产品, 提供多少农村公共产品, 资金来源是什么, 通过哪些渠道来提供, 大多是由上级政府部门依照自己的价值观, 设定农民的想法和需要并由此作出决断。农民是农村公共产品消费的主体, 农民自身需要的东西, 自己少有表决权, 基本上由供给者来决策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决策体制实质上体现了供给学派的“供给决定需求”经济观, 其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农民的真实需要和价值偏好, 因而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在这种决策体制下, 农民有效参与不足, 容易造成供给偏离农民的价值偏好和真实需求, 使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供给效率下降。
(二) 基层政府决策者对政绩和利益的不当追求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治领域的人也是“经济人”, 任何政府都是由人组成的, 政府职能也是由人去完成的, 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的性质, 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农村基层政府及其部门也不例外, 在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它们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行为和目标有可能与农民追求的目标发生偏离。当前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 需要大量政府投资又不能短期见效但符合农民长远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如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农业科技、良种培育、市场信息、农村环保等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而这些公共产品具有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的属性, 由于投资巨大, 技术要求高, 又具有外部效应, 单个农户根本无力和不愿生产这些产品。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使得农民单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严重影响农民农业生产收益, 对我国的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另一方面, 短期能凸现政府“政绩”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在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正当理由下, 一些楼堂馆所、农贸市场、中心广场、歌舞剧院、“美化”景点等农民较小需要的非生产性公共品出现供给过剩, 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浪费了大量钱财, 甚至有的公共产品供给还损害了农民利益。
(三)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和整合机制的缺位降低了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科学性
当前部分地区出现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原因之一, 就是在实践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不够, 没有真正从农民的需求出发, 而只单纯的、强制的、被动的把农民作为农村公共品的接受者。农村公共品供求失衡, 使农民存在不同意见和看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农民正常利益表达机制受阻、农民间缺乏整合机制、个体力量太微弱而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致。不加强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整合机制的建设, 就无法改变农民成为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地位, 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被动地位就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农民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最大消费者, 应该建立起利益表达机制和不同农民群体之间的利益整合机制, 增强自己的谈判力量, 防止农民的整体利益在内耗中损失。
(四)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影响了其有效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而作为主体的农民应当是组织起来的农民, 分散的农民是难以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主体的。把农民组织起来, 可以节省费用, 降低成本, 可以使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中处于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当前, 许多农村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 农民协会尽管已经发展多年, 但由于服务内容的单一性和组织管理的松散性, 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农民利益共同体, 还不能承担有效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重任。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使农民被拒之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之外, 无法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来选择农村公共产品, 只能由政府说了算, 而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利益需求, 更愿重视增加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而不愿增加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结果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走向失衡。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路径
当前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可以集中表述为“政府决策—农民被动接受”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供给决策程序, 它具有明显的低效缺陷。建立“农民表达需求———政府根据需求集中决策”的“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主导型决策程序是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的现实选择。
(一) 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
机制, 降低交易成本
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是一个市场决策过程, 而是一个政治决策过程。在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下, 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是由消费者说了算, 而是由生产者说了算。这种“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只表达了政府单方面的利益诉求, 忽略了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 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和不足并存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修正这种由村区域外部变量决定村区域内部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 建立充分体现农民需求的“下→上→下”式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具体做法是:开辟多种途径倾听农民的心声, 调查研究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按照需求的迫切程度排列出公共产品供给顺序;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意见征求办法、建立和完善村民推选民意代表参与决策的制度;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建立通畅的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信息沟通渠道, 使下情能够迅速上达, 上情能够及时下达;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和村委会各自在公共品供给中承担的责任与范围, 对于村区域内部的公共产品供给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并依法进行监督。对于全国、省、县乡 (镇) 区域内的大型涉农公共产品供给也应在广泛听取农民意见的基础上, 举行专家论证会进行论证, 再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检查;政府和村委会要向农民公开供给公共产品的职责范围、供给内容、供给标准、供给程序, 公开供给公共产品的工作计划、人员管理和经费筹集使用等情况, 以此增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降低因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二) 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引入听证制度,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 是建立有效完善的需求表达机制和整合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离不开基层政府的主导规划, 但并不意味基层政府拥有完全的决策权。基层政府在制定公共产品供给规划时, 应该是组织规划和服务的角色, 是民意的提炼者和升华者, 而不应该是越俎代庖的拍板者和不顾民意的决策者。听证制作为一种制度性利益表达机制和法定的申述渠道, 它不仅能够为农民提供表达利益需求、参与公共产品决策的正式制度安排, 而且有助于基层政府检验公共品供给决策执行的效果, 并集思广益、根据信息反馈对原决策方案做必要补充或修正。在涉及较大范围区域的大中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引入听证制度, 将农民的需求、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政府的长远规划进行有效的整合, 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由“暗箱”决策向“透明决策”的转变, 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科学性。在听证中可增加农民的听证代表名额, 只要农民经法定程序提出申请听证, 经审查合格均可参加听证会。提供农民需求表达缺乏的救济途径, 若是被拒绝参加听证或听证结果不满意, 农民可向行政机关或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同时, 应增强听证结果的法律效力, 确保其对决策活动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三) 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农民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作用
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它不仅是显示农民需求偏好的需要, 而且是在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中确保农民利益的核心问题之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改革实质上涉及城乡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 把分散的、缺乏有机联系的农民组织起来, 拉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大体系中, 可以改变现有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 从而有效改变政府在公共产品决策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当前在一些农村出现了“支部+协会”的组织模式就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制度创新。在该模式下, 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民和农户重新组织起来, 不仅体现了产权明晰和市场机制的优势, 而且为党的基层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开辟了有效途径, 还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继续与广大农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渠道。这一制度创新模式内含着反映农民意愿的信息机制, 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扩大农民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参与决策权, 值得借鉴和大力推广。
(四)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科学决策提供制度保障
由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能否体现在决策中,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听证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 决策后能否贯彻执行, 关键在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状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功能实现得并不充分, 尚不能够有效保障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得以有效表达, 它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对乡镇行政的制约力并不强;乡镇领导人更换较快, 造成在公共品供给中的思路变化也很频繁, 许多决策得不到持之以恒的有效贯彻执行。为此, 一是要努力把乡镇人大与村党支部、村委会衔接起来, 使经选举产生的村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成为乡镇人大代表, 为村民对公共产品需求愿望在乡镇人大中得以表达建立通畅的渠道;同时, 树立起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 实现其法定功能, 使其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决策机构, 并强化对乡镇政府的监督。二是要改革乡镇领导人的产生办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领导干部由村民直选的制度, 使乡镇与村委会领导干部的产生保持一致, 把领导人的产生与农民对其的评价相挂钩, 通过选举约束, 使乡镇政府领导人有为农民谋利益的内在动力和制度基础, 从而能够使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更加充分地考虑农民的需求。同时, 应严格执行任期制, 在任期内,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未经党代会、人代会罢免或本人辞职不得调走, 从而加强乡镇干部的任期责任意识, 使公共品供给决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 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中途夭折。
参考文献
〔1〕李彬.乡镇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我国行政决策机制改革探析 篇8
关键词:行政决策,改革探析,市场化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大都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角度研究行政决策机制改革, 布坎南等学者认为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或政府——政治行为及过程的“新政治经济学”即公共选择理论, 这不仅对现代经济学与行政法学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创新和方法论意义, 而且对我国政府如何更好的进行决策,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实践中西方国家针对行政决策机制改革各有不同, 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改进行政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期适应不断发展的公众需求。在英国, 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任命担任过帝国化学公司执行总裁的伊布斯出任了行政决策机制改革顾问, 制定了一个行政决策改革计划《改进政府决策:下一步行政计划》, 其核心思想便是将行政决策与执行, 或政策制订与政策实施相分离, 将内阁各部分离为决策核心与执行机构。前者由擅长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估的各部部长和少数高级文官组成, 后者主要负责政策的具体实施和提供公共管理服务。
国内学界也从不同的视角为行政决策体制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有的学者主张引入公众参与制度, 有的学者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视角阐释, 还有的学者通过中西比较, 主张借鉴国外经验。当然实践中我国对于行政决策机制改革的探索正处于摸索阶段, 各地的做法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在深圳, 2003年推出行政决策三分制改革, 将行政决策制定、行政决策执行和行政决策监督区分开来, 把很多职能交叉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大部门, 由一个大系统来组建部门, 在某种程度上, 把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在大部门的框架下逐步分开, 大部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行政权三分的问题, 但它为其开辟了一个途径, 提供了一种可能。在江苏, 2004年江苏宿迁市委书记仇和推行了行政决策机制的一系列的改革, 改革的方向是一卖到底, 只要是决策内容中涉及公共服务供给、而且市场能够解决的, 均由市场去做, “能卖不股, 能股不租, 以卖为主”, 只是这种极端的市场化行为违背了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但总体来看我国在行政决策机制改革的市场化改革方面的问题研究尚属空白, 尤其欠缺如何具体运用市场化方式来改革行政决策机制困境的解决机制研究, 我们期望能在借鉴、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于其解决机制的建立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2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2.1 我国行政决策市场化的描述
目前, 行政决策机制如何改革是我国理论界和实物界探讨颇多的话题之一, 并且,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行政决策市场化的概念, 通俗的说, 是指行政机关保留行政决策的核心部分和内容, 将其他部分 (如数据的取得、数据的汇总等) 通过“市场交易”销售给“适格的市场主体” (如咨询公司、营销公司、高校科研机构等) , 政府只负责决策议题的协调和监督, 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提高政府决策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建设“服务型”社会。
行政决策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动态活动, 现阶段, 我国尚未有大幅度的行政决策市场化的举措, 它既可能是成功的、有效的、也可能是失败的、无效的。基于此, 行政决策的操作重点是:前期评估, 剥离交易内容;中期出售, 选择交易对象;后期监督, 完善服务质量。而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为:健全法律法规, 转变决策理念, 杜绝内幕交易, 鼓励市场参与, 建设公民社会。
2.2 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发展及特征
中国作为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的国家, 其行政决策机制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历史的产物, 我国的行政决策是执政党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为巩固政权, 以及建设政权的重要手段, 其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出现了众多新兴的市场主体, 如国内外的咨询公司、以公关为主的公司、学术智囊机构、会计事务所、营销公司、律师事务所等, 这些在政府活动中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有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将市场化的手段引入行政领域成为必然的选择, 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有益探索。
3 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现状及问题
3.1 决策部门众多, 相互冲突
目前, 我国行政决策的主体级别、部门众多, 而决策者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各不相同。由于沟通不够, 联系欠缺, 在很多决策上缺乏协调性, 导致了行政决策的相互冲突。
3.2 程序繁多, 不够公开、透明
行政决策的程序是比较多的, 在决策程序过程中, 很多决策者不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相关的问题只是结合自己的认识以及有限的参考资料, 便进行决策, 公众的参与性差, 无法保证决策的效果。
3.3 内容偏离, 不具有科学性
行政决策的决策方式决定了行政决策的结果, 而决策层在决策时一般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 结合有限的参考选项来进行决策。无论在决策目标的定位上, 还是在决策内容的执行上, 都或多或少的导致了决策内容的偏离, 最终导致了决策内容不具有科学性, 使公众对于政府的决策信赖感下降。
3.4 公众参与度低
政府部门在具体决策过程中, 特别是涉及公众相关的决策过程中, 很少听取公众的声音, 即使是听取公众的意见, 也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公众的参与度低, 无法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的反馈给政府部门, 这就不便于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 不利于加强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与监督。
3.5 行政决策注重结果, 但未建立反馈体系
政府部门服务于社会, 但是, 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公众监督没有途径, 导致了公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的结果, 这样不利于我国行政决策体系的完善。同时。行政决策者注重结果, 还尚未建立完善的反馈体系, 无法合理、有效的评价行政决策的效果。
4 我国行政决策机制改革的市场化
4.1 政府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公众的视野和对政府政策的认识程度愈来愈高, 对于政府的决策力要求程度也随之增强。但是, 中国的政府决策层在具体决策的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者仅靠自己的主观认知, 结合有限的参考资料, 不与其他相关的决策部门进行协调, 较为随意的进行决策, 导致社会公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同时, 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低, 民意无法完全的反映到决策中, 决策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反馈体系, 公众监督不到位, 导致了我国行政决策机制改革市场化的道路步履维艰。
4.2 市场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出现了众多新兴的市场主体, 如国内外的咨询公司、以公关为主的公司、学术智囊机构、会计事务所、营销公司、律师事务所等, 这些在政府活动中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有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 这些机构具有专业的背景, 在开展工作之前会进行完善的调研与分析, 运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和软件进行分析。政府部门将某些决策外包给这些市场主体, 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的,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3 行政决策机制市场化的难点
政府在将某些决策工作分包给专业公司的时候, 要在分包前看清决策的重点所在, 将那些较为不重要的, 但是又需要结合民意的, 需要听取公众声音的决策分包给专业公司。同时, 政府要站在一个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待行政决策机制市场化的问题, 如何运用市场化更合理, 怎样实现效益最大化, 都是决策层应该考虑的问题。最后, 政府部门的决策层不能一味地相信和使用这样的方法, 要有决策层自己的限度和意见, 专业公司在结合决策层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 经过专业的分析给予政府部门意见, 才是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晨.论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2004.
优化政府危机决策机制的若干策略 篇9
一、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 增加决策理性比重
所谓危机预警机制, 是指“在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 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进行严密监测, 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科学的估计, 依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决策警报, 促使其进行决策的一套运行体系”。通过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危机事件的各种诱因及其发展变化, 把危机事件控制、消除在萌芽阶段。
二、提高决策者素质,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和价值取向
1. 提高最高决策者的素质,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和价值取向。
(1) 严把公务员入口, 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 在源头上保证政府人员的基本素质。 (2) 严格执行公务员法,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
2. 提高参与决策成员的整体素质, 发挥整体效能。
首先, 参与危机决策的成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修养, 对事件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其次, 成员要具有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以大局为重, 互通信息。再次, 成员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要敢于发言, 阐述自己的见解, 为最高决策者开拓思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 增加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完善性。
三、强化危机决策模式的选择机制, 保证危机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或做出决定时所依循的程序、框架和范式。对决策模式的选择, 关系到所做出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直接影响着决策实施的速度和质量。
强化危机决策模式的选择机制就是要建立完备的危机决策模式库, 收集相关的决策模式理论, 分析每一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条件, 并把决策模式的适用性与现实社会中各种危机事件的预测情况和实践总结情况相对照, 得出匹配度较高的模式———危机对应表, 进而在危机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优化决策组织结构, 保证决策快速、高效
1. 建立统一常设的危机决策中枢机构。
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危机决策中枢机构在危机管理中的统领地位, 保证其绝对的领导权、指挥权、调配权。这有利于高度综合协调危机管理中各相关部门, 整合有限资源, 发挥整体优势, 确保危机决策快速出台, 确保危机决策的权威性。
2. 完善信息机构, 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汇总及交流与反馈。
3. 充分发挥咨询机构的作用, 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1) 政府要给各种咨询机构提供广阔的空间, 支持其独立发展。 (2) 政府要建立专家库, 汇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以便在危急时刻能快速联系到专家, 寻求专家的帮助。 (3) 政府要保证专家的独立性空间, 使专家可以畅所欲言, 为决策提供不同见地的见解。 (4) 决策者要坚持自身的职责, 不能放弃抉择的权力, 不能让专家代替决策。
4. 健全监督机构的配置,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监督机
构独立的法律地位, 确保监督的独立性、有效性, 保证决策的正确取向;促进监控主体的多元化, 保证监控的全面性、有效性、决策的合法性;加强监控主客体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和及时反馈, 为决策者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5. 确保决策组织的物质技术支持。
在决策组织中要优先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比如各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运筹学、规划论、对策论、系统分析等决策技术和方法, 提高决策的理性化水平。
五、建立沟通平台, 激励全社会参与危机决策
1. 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中心。
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中心, 由权威决策者之一担任信息发布员, 定时面向全社会公布信息, 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促使全社会思想一致、认识一致, 共同抵御危机。
2. 运用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收集民众、各类组织的反馈信息。
3. 充分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
构建促进科学决策的长效机制 篇10
一、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事实证明, 许多好经验、好办法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领导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是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注重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我们党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天, 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以及党自身的状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更加需要注重倾听民声、了解民意, 谨防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 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 注重倾听民声、了解民意, 汲取群众智慧, 不仅可以集思广益, 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而且可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感情。所以,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有必要想一想、问一问自己对群众的呼声、意见、建议倾听了没有, 听出了什么, 又做了些什么, 从而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二、关键要完善机制,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 增强工作针对性和长远性的关键所在。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法纪制约机制和问责纠错机制, 促使领导干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中的不合理因素, 以争取获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大成果, 同时把代价或难以避免的损失减到最小程度。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 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不能只凭听一两次汇报就判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 只看一两个“亮点”就评定一个干部政绩的大小, 必须把党组织的考核与群众的评价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 把干部坚持正确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方面的考核情况, 作为班子调整和干部提拔、奖惩、培训的重要依据, 形成有利于树立正确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制度环境和外在动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 把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作为干部“德”的核心内容, 通过分析干部政绩的形成过程、实际效果、长远影响, 看干部德才素质的优劣, 让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得到提拔重用, 而那些成日忙于投机钻营、拉拉扯扯、上窜下跳的“穷折腾”型干部则遭到组织和群众的唾弃。对那些被认为有政绩, 但实际上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 决不能任其一走了之、心安理得地易地为官, 必须加以认真追究。
三、必须加强管理监督, 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问责制度
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失误事故之所以屡屡发生, 固然有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 但问责制度执行不力、渎职行为惩罚不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地方和部门, 干部问责制度的实行流于形式, 出了责任事故藏着掖着, 对干部的渎职行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甚至出了问题还可异地为官。这就使一些干部产生了“负不负责任无所谓”的心理, 在客观上助长了“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负其责”的风气。权责一致, 是我们党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同时,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权力越大, 责任也越大。因此, 人们通常把领导干部称为“负责人”。既然是负责人, 就应首先明确到底负责哪些事务, 各项事务的内容和要求又是什么。对这些事务, 在考核和评价时不仅要有定性的要求, 而且要有定量的指标。这样, 履行职责和追究责任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但现实生活中,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领导干部权责关系上却出现了“轻重不均”的现象。往往是权力内涵明确、界限清晰、人员配备到位甚至出现超编现象, 而责任的内涵和界限却不甚明确清晰, 也未具体到人, 有的还出现“问题面前绕着走”“踢皮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不负责任的现象, 甚至导致责任事故的发生。一个好的制度, 不仅要求内容合理、程序规范, 而且要求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如果一个制度、规定得不到严格执行, 没有体现必要的奖惩原则, 再好的制度、规定也会是一纸空文。在干部问责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如果不能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渎职行为进行严格的追究, 这种问责制度就是不完善的,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领导干部的责任明确化、具体化。所以说, 建立科学有效的问责制度, 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在其位, 谋其政, 负其责, 真正做到任务明确, 职责清楚, 认认真真做事, 踏踏实实履职。
基于决策树的网络通信机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决策树;网络通信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决策树通信安全机制分析
应用安全决策树通信机制:应用安全管理是每个应用系统最为核心的功能,就如同程序的事务控制一样是每个业务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业务平台小组的CuteFramework Security模块作为一个通用的框架来满足通用的企业级应用安全需求,完整实现ACL授权模型。
(一)组织安全机制设计
组织机构决策树通信机制:组织管理分为组织类型管理、组织关系类型管理、组织树管理,涵盖了对组织机构业务模型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功能。组织管理支持单一部门的组织树的管理,也支持多个组织树之间组织节点的业务关系的管理,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组织机构网络。根据某类业务,支持在行政组织基础上定义业务条线组织,从而可以清晰地体现某类业务相关的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安全数据访问模式
数据访问模式(DAO)模式是成功确立的J2EE模式,在很多J2EE的书里面都被提及过,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说了。只说一句:DAO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持久性相关问题与一般的业务操作和决策树通信机制流程隔离开来。
我们在CuteFramework中,提供了对Hibernate、JDBC和JPA的抽象层支持,它能让大家忘记怎么写SQL、忘记怎么写冗长、枯燥、简单的CRUD代码。虽然Cute Framework提供了依葫芦画瓢的可能也能让大家提高依葫芦画瓢的决策树通信机制效率(并且这个瓢应该非常的好画)得到很大提高,但本论文的读者和相关的开发成员对IoC容器和AOP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数据访问,对应于业务系统的持久化层,是业务系统的核心层。按照常规的步骤,需要分别实现BO实体对象、DAO数据访问接口与Service服务接口,并将具体的Service服务实现与Spring事务绑定。Hibernate为我们屏蔽了不同决策树通信机制数据库的异构性,能够帮忙我们从复杂的底层SQL中解放出来,以对象化的方式来持久化和查询我们的业务对象数据。
二、决策树通信机制表现层设计
(一)表现层通信机制映射
对前台表现层UI和Controller提供框架的是Struts技术,Model模型框架是不存在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Java的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把对象映射成类是程序开发时的基本方式,但是对于本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应该是建立在关系决策树通信机制数据库基础上的,实体表中字段的增删改查是一个程序访问的基本操作,所以我们开发人员要通过Hibernate实现这两种差异的有机结合,提高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Hibernate是作为新型的对象关系映射工具提出来的,实现了把决策树通信机制数据库实体表抽象为一个对象单位,解决了上面的缺点,甚至还保存了数据的恢复和查询等方面的应用,从而实现了数据层对象的持久性,使开发人员能够运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对决策树通信机制数据库进行基本的增删改查操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决策树通信机制量。
(二)表现层决策树机制信息传输
用戶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数字信息,用户每次能接收和发送短信的字符数,是160个英文或数字字符,或者70个中文字符。
决策树通信机制是电信增值业务之一,通过该业务可实现移动终端的信息传送,移动终端发送和接收的是文本格式的消息,消息可以包括文字、数字和字母等,消息的长度一般有所限制。
决策树通信机制是一种数字业务,它不需要建立端到端的业务通道,因此与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互不干扰。该业务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具有分组数据的特点。决策树通信机制分为两种:点对点决策树通信机制和短信小区广播业务。点到点决策树通信机制实体(SME)之间通过决策树通信机制中心(SMSC)进行短信收发的业务。小区广播业务是通过基站向特定区域中所有短信终端设备发送。
三、决策树网络通信机制策略实现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通信工具逐渐得到普及,人们每天的决策树通信机制、生活都离不开手机等通信设备,通过这些工具,人们能够快速的沟通,频繁的联系。使用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优越性,使得终端的使用者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这就为电信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一)通信机制决策树模式实现
决策树通信机制发展的几个阶段:SMS决策树通信机制是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有别于语音传输的通信业务,该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业务内容、业务模式和网络结构等:
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篇12
1. 重大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决策基本类型中的一种,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解决国家行政事务或实现公共利益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依法做出决定的过程。对于“重大决策”的规定最早出现于1996年第十四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公报中的“三重一大”制度,具体表述如下: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决策内容在时空上的长远性和全局性。长远性是指决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能产生持续性影响;全局性是指决策在地域上应至少覆盖制定决策的行政机关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某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产生影响。
其次是决策过程的高投入性。重大行政决策从决策问题的出现到决策成型,再到具体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大量人员参与讨论和论证,同时需要诸多部门配合。因此高成本也是重大行政决策的一大特点。
最后是决策后果的不可逆性。错误的决策会导致未达到预定目标却消耗大量资源,可以将其表述为目标性实效。这一特点要求决策者在决策前科学论证,依法决策,尽可能减少决策的不良影响与失败风险。
重大行政决策在类别上可分为三种:一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决策;二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某领域范围的专业决策;三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决策。
第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决策。这类决策是指决策者站在整个行政区域的视角,把握社会、经济、文化等趋势,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对该区域一定时期内发展目标、定位、策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的战略性决策。例如我国的五年规划、土地政策、国企改革等事项。
第二,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某领域范围的专业决策。这类决策是指决策者立足于社会某一具体领域,以专业性、技术性视角,对该领域发展方向、运行规范等方面所做的规范性决策。这类决策并非站在某一宏观视角,而是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所进行的。因此与宏观性决策相比,这类决策更具有技术性,对某一行业或领域更具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指导作用。例如食品药品领域的行业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性政策与公民信息安全保护政策等。当然,专业性决策也可以看作是宏观决策的具体衍化与实现。。
第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决策。这类决策是指惠民生,给予公民发展机会,解决公民生活问题,保护公民基本权益的,影响或直接决定所在行政区域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例如社会保障政策,居民住房政策,医疗改革政策等。
2. 风险评估
小阿瑟·威廉姆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解释为在给定的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所谓决策风险,就是指在决策者在决策活动中,由于条件与时间限制以及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的结果具有与预期目的不同、并产生消极后果的可能性。
行政决策的风险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行政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决策者的数量相对于决策影响面来说是很小的,越是重大决策,其影响受众就越广泛。决策能否符合多数受众的需求、与该行政区域内的问题保持匹配,都涉及决策的不确定问题。
其次,行政决策负面影响应对的滞后性。应对行政决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是事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干预与解决。这种滞后性会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后果,这就要求在事前预知风险而加以防范。
最后,行政决策次生风险的易生性。重大行政决策的适用时间越长,其所在环境下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变化就越复杂,其结果不确定性越大。同时,其间接影响也越复杂和不可预期。例如,三峡大坝工程的直接结果是发电和航运效益的实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地质问题、附近居民的卫生疾病等次生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形成决策的次生风险是其风险的重要特性之一。
由此可见,重大行政决策若发生负面结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会对该地区未来发展产生巨大阻碍。这要求决策之前,决策者要认知风险并将其量化,通过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理性考量。
综上,重大行政决策的风险评估是指在重大行政决策实行之前,由多样化主体针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依法进行科学评价与考量的过程。
二、现有政策及分析
20世纪世界范围内针对经济安全所进行的评估预警思潮,是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这一想法的来源。
我国目前可查到最早涉及重大行政决策规范的文件是2002年5月1日施行的《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此后,国家、省市及以下各部门都开始关注到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规范问题。
在中央层面,2004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提及“涉及全国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这一程序中已经涉及风险评估的内容。200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将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完善工作向基层政府推进。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并且“未经风险评估的,一律不得作出决策”。这标志着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作为行政决策程序的重要环节被提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至此,风险评估正式成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中重要步骤之一。
在国家行政决策规范不断健全的同时,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规范性文件。2002年4月,汕头市出台《汕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基本程序的规定》。2009年12月,安徽省黄山市发布《关于印发黄山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的通知》,其中规定“决策拟制部门应当进行决策风险评估……并提出防范、减缓或化解措施”。2010年,河南、北京分别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2011年,江阴市、合肥市分别推出《江阴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办法》《合肥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此后,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等地相关规定纷纷出台。
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现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第一,各地在风险评估机制的程序规范方面尚不够具体。目前多数规范仍是以规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为主要目的,而风险评估只作为其中一个步骤,并未进行详细规定。这就容易导致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在实行过程中出现形式化现象,造成评估机制的不健全。
第二,风险评估的内容多只重视社会稳定方面的事项,缺少广泛性。重大决策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而社会稳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有规范及研究,多只涉及社会稳定方面,而忽略了对环境、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评估。这样的规范不能完整预测决策的影响,无法起到科学决策的助力作用。
三、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发展建议
1. 风险评估规范具体化,为其评估程序提供制度保障
(1)制定相应的程序规范。对于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应予细化,制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具体运行程序。各省、市都应有统一标准,并在标准下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本单位的工作程序。规范中应明确评估各阶段主体,明确“谁主管、谁负责、谁评估、谁反馈”,保证评估过程的客观性;明确评估范围,避免漏掉重大项目,导致决策失误,也要避免不必要的评估,造成人力财力等资源浪费明确评估过程,使评估工作更严密;明确评估结果上报要求,应将评估结果分级以区分其风险度,并在评估结果中提出每项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完善相关立法,加快风险评估机制法制化。目前虽然风险评估已经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之一,但该机制本身尚无法可依。法制是保证风险评估机制实施的重要保证,应加快相关法制建设,完善该领域的法律缺失,约束评估主体及过程参与人的行为,避免评估的随意性,杜绝相关人员的“擦边球”行为,这也便于责任明晰和事后的责任追究。
(3)建立风险评估过程及结果的监督机制。在有些决策评估中,评估主体与决策主体过度重合,导致评估结果倾向化严重。为此建议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加快评估过程公开化进程;设立明确的指标,对评估结果进行考核,如风险类别是否全面,评估主体是否科学等;决策者、评估者、监督者、项目实施者四体保证独立性,避免利益倾向;对评估结果引入同行评议机制。
2. 加大民主参与力度,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加快实现评估过程及结果公开化、评估主体多元化。在评估过程中,应定期对外发布评估进程和结果。尽量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坚持通过召开听证会、走访相关群体,利用政府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渠道给予公民更多的参与方式,以此提升公民的信任度。
重大行政决策所涉及利益群体较多,为平衡各群体需求,应纳入多元化评估主体。建议加强与媒体合作,有利于评估过程透明化,了解不同群体诉求。应利用好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功能,使其成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同时,发挥专家团体和非政府测评组织的作用。
3. 建立反馈和倒逼机制
(1)跟踪关注评估项目进程。重大行政决策的影响是长远的,同时其风险又带有次生性特点。风险评估并不结束于报告形成,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当跟踪关注受评估项目,关注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预测的结果,以此来反馈评估结果是否准确;关注评估中对不良结果的应对方案是否有效,以此来反馈评估机制是否起到应尽的作用。在后续跟踪中关注这两方面问题,有助于总结风险评估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后加以反思、修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完善该机制。
(2)引入倒逼机制。作为顺向施行的方式,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容易使风险评估的实施者在过程中降低难度,简化步骤。对此可以引入倒逼机制,在评估前对评估实施者进行责任明晰,明确其对结果的责任和一旦出现预测偏差实施者所需承担的后果。事前的权责明晰作为以结果为基点的倒逼,有利于评估实施者在过程中的准确和投入。
4. 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指导实践的有效手段。加强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理论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评估机制本身的研究,在运行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究更为科学、完善的评估程序、模型,不断增强风险评估意识。二是对相关立法的研究,有法可依是风险评估机制顺利进行的保障,如何法定评估行为中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如何将评估过程以法律形式规范化,都是今后立法研究的关键问题。风险评估机制只有拥有法律规范与保障,才能真正顺畅地运行起来。三是可以在基层地区进行试点,也可以同时将风险评估工作较为完善或有特别之处的地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例如四川“遂宁模式”等。这样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探索出最为稳妥和高效的风险评估手段,加以推广可以有效加快全国各地的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进程。
摘要: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重大行政决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其风险性也就值得格外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重大行政决策的特点及现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共性,对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提出建议,即进一步细化评估规范,加强法律保障;加大民主参与力度,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建立风险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倒逼机制;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理论研究。
关键词: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政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马玉卿,乔钰.浅议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36).
[2]陈占锋.加强和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2(09):70-74.
[3]柳恒超.风险的属性及其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4]成协中.风险社会中的决策科学与民主——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例的分析[J].法学论坛,201.3(01):46-54.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推荐阅读: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07-19
创新投资决策08-03
决策树技术07-18
度创新深化机制制度创新06-14
机制创新08-29
企业创新机制07-17
创新运行机制05-14
自主创新机制05-27
教育机制创新05-27
创新运作机制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