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础教学

2024-06-18

生物基础教学(共12篇)

生物基础教学 篇1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5个生物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心主任滕利荣教授获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中心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8篇, 出版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专著4部, 获各类教学改革奖励与荣誉63项 (其中, 国家级11项、省级32项) , 先后14次在全国性研讨会和研修班上介绍经验, 承办了4次全国性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研修班。

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开放运行和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是构建了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符合学生现代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搭建教、研、产于一体的“三实一创”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使学生从基础层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训练, 到综合层的仿真实训, 再到提高层的真实训练, 最后到创新层的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 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三是组建了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 调动了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积极性。四是建立了实验室24小时开放运行机制, 活化了各种教育资源, 提高了共享效益。五是为本科生开设了课内外结合的自主创新实验, 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创办《大学生创新实验》期刊, 设立“创新实验专项奖学金”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本科生创新实验发表研究论文163篇 (其中入SCI、EI索引27篇, 核心期刊78篇) , 其中, 本科生第一作者90篇, 参加申请发明专利36项, 获创新奖175项 (其中, 国家级一等奖4项、省级奖32项) 。

经过10年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开放运行、自主研学、不断创新、协调发展”的示范中心。目前, 已有国内外700多个实验室前来学习与交流。教育部以“注重内涵建设, 发挥辐射作用”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题发简报介绍本中心的经验,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 《人民政协报》在“人才培养质量特刊”中, 以《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为题介绍了中心的典型事例。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简介

滕利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 现任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国家精品课负责人,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育部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获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药学会委员;全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近5年来, 他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9项 (国家级项目5项) , 发表教研论文22篇 (被CSSCI索引6篇) , 主编出版教材8部、教改专著4部, 获各类教学改革奖励与荣誉28项 (其中国家级10项) 。承担科研项目13项, 其中国家级3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新药基金2项) 、部 (省) 级3项、横向项目7项, 科研经费共693万元。发表论文117篇, 其中SCI索引34篇, EI索引15篇,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获省 (部) 级科技进步成果奖2项。

生物基础教学 篇2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因为虽然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但是却都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医学院将基础化学课程设置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特别多,而学习时间又相对少,是当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又能切实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呢?接下来将从构筑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和实施多元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构筑教学体系

构筑教学体系即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持续精简教学内容。针对内容的更新,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地参加学术研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前沿发展和最新的实践应用,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添加到教学体系中,同时要剔除一些过时的知识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用。针对内容的精简,一方面出于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习课时不断压缩的被迫要求。在精简内容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同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生物化学的应用中,并实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不仅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接下来将阐述具体的精简措施。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对只需了解的内容,课堂教授时一笔带过仅作简单介绍;对需要熟悉的内容,课堂讲授时要做到讲解详细;而对需要掌握的内容,则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且需要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可通过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和课前预习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教授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会显得尤为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急需我们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而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需要,所以可考虑将启发式教学引用到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和规划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时,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式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留一些带有启发式的作业,最好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得他们充分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三、重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模式的优缺点,传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某一类问题讲解的更透彻,但是传统的板书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感觉;而多媒体技术容易将一些结尾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和图示化,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但也具有容易使学生分心的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综合起来使用。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该按照讲课的思路来组织幻灯片,并适当加入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元素,使其成为讲课时的.辅助,而不是仅仅将课本内容和备课笔记罗列幻灯片上;在教师讲课时,则要注意将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幻灯片用来统领教师讲课的思路,当遇到重难点时,还是要用板书的形式来为学生详细讲解。

四、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课时时间,可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其大多枯燥无聊,以减弱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减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它的复杂性,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增多综合性试实验。

五、实施多元评价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不仅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向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上来讲,要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从评价过程来讲,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并且平时表现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六、结语

生物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基础知识教学    教学质量

1.充分运用启发性原则,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为更深一步的生物学习乃至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是生物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一个好老师会教人发现道理,而一个坏老师只会奉送真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本理念应该贯穿于任何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教师的角色要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引导者,要将学习的主动地位归还给学生,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民主、民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中学会知识,以实现启发教学的最好结果。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是:先导,首先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意义,以合适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方式导入课程,为课程开展做好铺垫;再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探究,以抓住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开展生物基础知识的小组竞赛等学习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注意将创新思想与科学实践相结合

对于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层面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并注意将创新思想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现代生物教学的根本要求。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科学依据,需要生物老师在日常教学时树立科学的态度,注重教学语言的严谨性,要教导学生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要善于以一双发现的眼睛探索自然,要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老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生物实验的机会,在实践中让学生认清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内部的统一与矛盾之间关系的理解。另外,生物教师也有义务在日常教学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鼓励学生学好生物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多作贡献。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含许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知识点,因此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生物老师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完善的部署安排。还需要多开展生物实践活动,为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供机会,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有趣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的室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处于生态环境之中,直观地领悟到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后果,通过调动所学知识想方设法找出解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的重组、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4.教师要遵循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中生物是一门内容丰富又复杂的学科,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普遍反映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切记不可过于追求教学速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需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开始教学之前,老师应该首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深入探究,了解知识体系及生物知识内部的联系,还要掌握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方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案,将丰富的生物知识有序地呈现并教授给学生。例如在教授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将其与数学学科的排列组合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100对碱基的排列方式。在讲“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可以将其与物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利用物理原理了解生物电。另外老师需要及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推理能力。

5.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时代学校普遍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生物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身份的转换,不仅要研究自己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要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老师要不断对自身进行充电,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业务能力,树立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讲究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现有能力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需要老师多为学生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自身的能力。

加强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五种,需要生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且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共同努力。总之,在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雪,龚大洁,王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2]高新春.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待“学困生”的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徐慧琴,曾丽霞,何桢,张灿,杨雪,熊丽,刘德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

[4]潘加磊.浅谈新课改形式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生物基础教学 篇4

一、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 解剖概念

我们都知道, 一个完整的概念一般都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相关要素,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概念。那么如何准确找出概念的要素呢?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 在教学“环境容纳量”的相关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其中主要有三大要素: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一定空间以及种群的最大数量。结合三大条件, 设置问题:“假如环境遭到破坏, 这个种群的K值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设置问题, 指导学生思考, 进一步巩固这个概念, 有利于学生掌握并且有效理解环境容纳量的相关概念。再如, 在学习“相对性状”的相关概念时,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一种生物、同一性状和不同表现类型。这些概念中的要素缺少任一个都是不成立的, 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因此, 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 进而再有效解剖概念对于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大有帮助。

二、创设比较情境, 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生物教材中很多章节都涉及到相关的概念, 这些概念就像一张网上的结点, 前后之间联系密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有效指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归类、比较、总结, 进一步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再找出相关知识点间的本质区别。例如,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概念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呼吸作用进行比较。学生也很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以及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有效比较, 这样使他们既可以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又能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而且还能够理清两者间的关系。再如, 在学习有关植物“育种”的概念, 这一内容主要分布在必修与选修教材中, 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能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同类知识联系起来, 进而再理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采用问题设疑,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对于直白的生物学概念学习兴趣不高, 而对未知知识则是充满好奇的,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结合这一实际设计教学方案。那么怎样巧用学生这种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 精心把生物学中的概念转化为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把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呢?问题设疑时, 教师既要有效分析学情, 也要有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 或结合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展开相关生物概念的学习与总结。在问题的设疑上, 一定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 在分析“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小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大多数植物都需要光照吗?在光照下植物生长的速度是不是很快?也就是说,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光合作用”, 而要让学生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以及条件和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 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能让学生展开探究与思考,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利用概念图对相关的概念知识进行有效总结, 能使学生对概念以及与概念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 在概念图这个大的知识网中, 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总体上加以把握。概念图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更加直观, 印象更为深刻。在概念图的知识结构中, 学生也能借助概念图直观地看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 对其思维发展与知识的梳理等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利用概念图对概念进行理解与探究的过程中, 生物教师也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在新知识的讲授之中, 复习旧知识的时候以加以使用, 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有一个系统认识、把握。当学生对概念图进行有效学习后, 再继续研究学习新的知识时, 就可以把新学到的知识添加到这个概念图当中, 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整体把握。利用概念图的学习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放到一个系统中, 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这个概念图中, 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清晰。

学习生物概念知识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种,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浅见, 还需要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遵循着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建立更加系统、全面且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结合实际多总结出一些生物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以此来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是, 教学是一门科学, 同时也是艺术, 教无定法, 只要在生物概念教学中, 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最终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提升。

把生物教学活动比喻成修建大厦, 概念教学就是修建大厦之前的奠基工程。其中的基础是否牢固, 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大厦的质量与落成。因此,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果, 作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就要抓住基础概念, 想方设法通过科学高效的概念教学为生物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正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J].教师, 2011 (33) .

[2]曹宝金.如何提高中学生物学中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2012 (11) .

[3]陈敏.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总结中应用的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 2008 (1) .

[4]彭云祥.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24) .

高考生物基础训练题 篇5

针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请判断下列(1)~(4)叙述的正误

(1)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

(2)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让其生根( )。

(3)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药液处理的时间、植物种类、枝条的老幼、温度、湿度等( )。

(4)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 )。

答案 (1)√ (2)× (3)√ (4)√

2.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1)实验操作

(2)实验现象:装置a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b和c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3.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1)实验操作

(2)实验现象:A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组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4.验证生长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及合成部位

(1)原理:果实发育与生长素的关系

①如果切断生长素的自然来源(不让其受粉或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果实因缺乏生长素而停止发育,甚至引起果实早期脱落。

②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子房正常发育为果实,因为没有受精,果实内没有种子。

(2)过程

相同黄瓜植株

(3)结果:A组发育出有子黄瓜,B组不发育,C组发育出无子黄瓜。

(4)结论:生长素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

5.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随机均分为3组(如图中A、B、C):

A组自然生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

B组去掉顶芽→侧芽生长快,成为侧枝。

C组去掉顶芽,切口处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侧芽生长受抑制。

[典例透析]

【典例1】

(·课标,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解析 此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等知识。胚芽鞘尖端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向运输,故a′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胚芽鞘基部运输,而b′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D正确。

答案 D

【典例2】

(·江苏卷,30改编)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的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__种培养基。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物兴趣小组另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插条,均分为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插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2,4-D溶液浓度/(mol·L-1)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数(平均值)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促进桂花插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是10-11mol/L

B.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D.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

解析 由图1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2)图1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 μmol/L,月季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若要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分别含有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含有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同时含有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激素类似物乙以及无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的四种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研究。(3)根据图2可知,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再结合图1可知,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在促进生长浓度中有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浓度存在两个浓度(一大一小)对生长效应相同。由此可以得出抑制作用的X浓度应该大于起促进作用的Y和Z浓度,但Y和Z浓度大小不能确定。(4)由题中信息可知,:以2,4-D溶液浓度为0的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组为实验组。由生根数可知;2,4-D溶液对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中数据没有体现2,4-D溶液对插条生根的抑制作用;该题中2,4-D溶液浓度范围设定太小,故不能确定最适浓度;题中没有涉及有关生长素对插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不能说明相同浓度的 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

答案

(1)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 (2)不能 4 (3)①抑制 ②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4)B

【解题指导】

确认植物激素是起到促进还是抑制作用的尺度是“与蒸馏水组作对比”——凡生长状况好于蒸馏水组的即可认定“促进”凡生长状况差于蒸馏水组的可认定为“抑制”。

技能提升

1.实验设计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的确定

(1)查找有关资料,确定应设计什么样的浓度梯度。

(2)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浓度梯度较小的实验)。

2.实验总结

(1)预实验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2)浸泡法处理并非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让其生根,而是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1.5 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然后再将其扦插到完全培养液中让其生根。

(3)实验的测量指标可以是枝条的生根数目,也可以是生根的长度。

生物基础教学 篇6

【關键词】基础生物化学 ; 实验教学改革 ; 作法 ; 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88-01

基础生物化学是农科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尤其是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将使学生获得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实践技能。但长期以来,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依附或补充,实验教学时间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1/3左右。

1.加强硬件建设,夯实改革的物质基础

基础生物化学是当今发展比较迅速的学科,而且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又使其内容不断拓宽。为此,我们本着面向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科研实际、面向学科未来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科研经费、学校专项经费、实验教学经费,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实验室先后配置了一些高档的仪器设备,如:LNK多功能快速消化器、荧光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冷冻干燥计、高速冷冻离心机、数码显微镜等,并更新了一批已经长期使用、老化的常规仪器设备。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等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大家的业务能力。

2.精心选择实验项目,优化教学内容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数量很多、但学时数较少,因此必须精心选择实验项目。首先,我们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在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技术方法进行了重新组合。一是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训练和学生自选两类。基础项目为必开内容,是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学生自选项目,则根据学生的要求和专业实际需要选择开设。二是减少验证或定性实验。实验教学以定量内容为主。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更好地反映了相关内容间的联系,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1合理搭配教学时间

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我们根据实验项目所用时间,将其合理搭配。如一些具有显色反应或层析过程的项目占用的时间较长,利用这一段间隙,就可增加一些实验内容。在一个实验学时内,利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就可以完成过去要做两次以上的实验内容。再利用空出的实验学时,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3.2认真组织教学

由于我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条件所限,加之一切学习活动均以迎接高考为核心,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为组织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为此,我们主要从下几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3.2.1抓好实验前的预习

学生预习并非简单的浏览一下实验指导书。由教师预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做“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实验前,教师提出:有几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实验指导工作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植物的各部分器官是否都可用于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指导书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对实验的方法、步骤提出自己的设想,可重新编排、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2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

实验操作既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关键环节。在每一次实验中,我们都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尤其是对一些已养成习惯的不规范的操作,特别重视,并耐心的亲手示范,直到学生改正过来为止。例如,在取植物材料时,须用镊子进行操作,有的学生则习惯于用手。对这些不科学的操作习惯,教师,要随时指出。以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3.3.3重视实验结果分析与实验报告的完成

在实验教学中,过去曾一度忽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经过全过程的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后,最后得出结论。这不但可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呼应,而且在教师指导下,会引起学生对植物生理理论的深刻思考。加强这一环节,无疑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每次实验课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实验结果误差较大的学生,要求查明原因,重新操作。

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课的主要作业。完成实验报告,不仅使学生全面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报告也是科技应用文的一种。因此,不仅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也不能忽对实验报告的批改。我们不仅对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对每份实验报告除对实验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行批阅外,还对实验报告的格式、文字甚至标点符号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向学生反馈。

参考文献

[1]刘厚芬,廖国华.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高等农业教育,1994:(2)

[2]彭涛,杨兴洪.改革植物生理实验教学,加强素质教育,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3)

[3]王振龙.改革我校植物课教学的探索,熊岳农专学报,1996:(1)

[4]江月玲,郑燕玲.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实验课,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4期

[5]李宝平.改革师专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尝试,运城高专学报,1994:(2)

[6]童贯和.师范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一点作法和体会,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

[7]王双明.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植物生理生化教学质量,绵阳农专学报,1996:(3)

[8]韩晓光.浅谈现代植物生理教学改革,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4:(3)

[9]肖琳,蔡荣先,曹桂荣等.农专植物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 2003:(2)

[10]张立军.农业院校植物生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高等农业教育, 2002:(1)

[11]刘大宇.“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0:(31)

[12]赵开勇.对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生物学通报,2005:(1)

生物技术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1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强弱, 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 在生物技术基础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在讲授遗传与变异时, 先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原理, 然后启发学生在自己家里开展血型调查, 并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双亲是A型血, 自己的兄弟姐妹可能有A型、O型血, 而不可能有B型、AB型血?卡介苗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学生通过查教材及资料, 积极地思考问题, 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看到了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 教师也看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从而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 也有效地锻炼了创新思维。

2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教师对学生及自身教学能力的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及自身教学能力的发挥, 对教学改革的成败起较为关键的作用。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服务于学生,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教师要真诚地欢迎具有不同基础、背景、个性和志趣的学生, 满怀信心地发现和珍惜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并充分相信这些特长和潜能能够被利用, 从而致力于个性化教育, 使学生自爱、自信、自强。

3 教师要提高把握和创新教材的能力, 为学生学习和探究提供动力

教材中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科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创新教材, 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基本知识;同时, 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及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增加生物安全与防护、细菌生长和繁殖知识。此外, 结合实际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比如, 在讲细菌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适合的酸碱度时, 开展细菌接种与培养实践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 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处理教材, 那么教育的主题就越鲜明, 学生的感触将越深刻, 于是他们会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4 教师要注重学生分组实验, 加强教学管理

开展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主设计, 独立操作, 探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按步骤操作、分层次记录的良好实验习惯,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耐心细致地发现、分析、掌握问题发展规律。例如, 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中, 引导学生先观察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核型图, 再看每条染色体的形状, 从大到小, 从群体到个体, 研究染色体形状、位置、数量, 分析染色体核型, 报告结果。又如, 在培养基配制实验中, 把天平、蔗糖、琼脂、常量元素、铁盐、微量元素、有机物等分发到各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观看教师的正确操作, 然后独立完成培养基的配制。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各小组要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用科学态度完成每次实验。指导教师按考核标准给操作者评分, 作为实验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占良.试论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理解力[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58.

[2]朱新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教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

[3]顾玉平.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 2003, 4:31~32.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8

关键词: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化学是揭示和研究生命活动本质及其机理的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合肥学院在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1 实验教学内容优化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制备和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设置实验项目时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并在保留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技能。如“多酚氧化酶活力测定”实验,该实验项目不仅是让学生独自测定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而且由授课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以5~6人为1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在预习、总结后再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待教师协助完善方案后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材料,然后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流程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多酚氧化酶功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并可提高其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

2 对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课预习

由教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步骤等。然后带着问题听课,根据授课教师的讲解思路,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可提高上课效率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1]。

2.2 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改变以前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等教师讲完后再进行实验的老方法。教师只讲授实验目的,具体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摸索和验证,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巡视,以及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2,3]。对实验中出现的与理论不符的现象,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将所见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果有某组学生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组有较大出入,分析原因,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实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必要时重做该实验。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参与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实验分析能力,并最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1,4]。

3 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考核实验成绩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课题知识的掌握水平,可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认真操作实验,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前,考核学生实验成绩时主要为实验报告成绩,改革后为重点考核技能,除了每次实验前的预习报告和结束后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外(占50%),加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由教师打分,占该实验成绩的50%。

将各种实验成绩合理地计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生化实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养成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中积极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主动提出各种疑问,实验后认真、务实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5]。

总之,对基础生化实验进行改革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基础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天荣,杨受保.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82-83,121.

[2]肖维威,马文丽,张兴梅.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基本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0-271.

[3]林春兰,吴智慧,严玉霞.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56-257.

[4]吴茜茜,刘斌,吴克,等.我国生物工程研究进展与人才培养的特点[J].生物学杂志,2002,18(1):45-46.

生物基础教学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 主要是因为虽然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 但是却都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 医学院将基础化学课程设置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特别多, 而学习时间又相对少, 是当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 既能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 又能切实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呢?接下来将从构筑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和实施多元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构筑教学体系

构筑教学体系即优化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要持续精简教学内容。针对内容的更新, 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 积极地参加学术研讨,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前沿发展和最新的实践应用, 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添加到教学体系中, 同时要剔除一些过时的知识和应用,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用。

针对内容的精简, 一方面出于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习课时不断压缩的被迫要求。在精简内容时, 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 同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生物化学的应用中, 并实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

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不仅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 接下来将阐述具体的精简措施。首先, 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对只需了解的内容, 课堂教授时一笔带过仅作简单介绍;对需要熟悉的内容, 课堂讲授时要做到讲解详细;而对需要掌握的内容, 则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并且需要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 可通过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和课前预习的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 课堂的教授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会显得尤为枯燥无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就急需我们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而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需要, 所以可考虑将启发式教学引用到当前的教学体系中, 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和规划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时, 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 比如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式问题, 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在课下, 教师也可以留一些带有启发式的作业, 最好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从而使得他们充分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三、重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这并不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采用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 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 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某一类问题讲解的更透彻, 但是传统的板书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感觉;而多媒体技术容易将一些结尾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和图示化, 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 但也具有容易使学生分心的缺点, 所以要将两者综合起来使用。

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 教师应该按照讲课的思路来组织幻灯片, 并适当加入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元素, 使其成为讲课时的辅助, 而不是仅仅将课本内容和备课笔记罗列幻灯片上;在教师讲课时, 则要注意将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 幻灯片用来统领教师讲课的思路, 当遇到重难点时, 还是要用板书的形式来为学生详细讲解。

四、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充分利用课时时间, 可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基础性实验, 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自学, 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 由于其大多枯燥无聊, 以减弱学生学习的热情, 所以可适当地减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 由于它的复杂性,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可适当地增多综合性试实验。

五、实施多元评价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是激发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 仅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不仅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向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从评价目标上来讲, 要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从评价过程来讲, 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相结合, 并且平时表现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六、结语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 是学习其他课程和以后参加实践的基础。通过构造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法和实施多元评价等多种措施, 可以提高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实践能力, 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凤侠, 陈治宇, 刘丽艳.医学院校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

[2]许红平, 张娟, 冯宁川.提高医学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生物基础教学 篇10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2]。通过实验教学, 能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规范其基本操作, 培养基本实验素养, 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和科研态度,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因此, 如何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更好地适应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需要, 是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直面现状, 科学构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生物工程属于非化学类专业, 基础化学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 是训练学生实验操作和技能的基础实验课程, 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但长期以来, 受本科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沿用了化学化工专业的课程模式, 导致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不理想。

1. 注重基础操作培训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应用型人才要求动手能力强, 在工程实践中操作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障实验安全与成功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才能做到操作流畅、规范、标准, 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基础化学实验授课对象为大一、大二学生, 课程教学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和个人实验习惯的养成影响深远。故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 以基础操作为单元, 以技术要素为纽带, 从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实验内容、撰写预习报告开始, 认真抓好基本操作练习。通过实验内容预习, 要求学生知道在这个实验中, 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通过实验现场指导, 让学生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规范的、可行的;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及批改,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结论) , 实验中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何总结提高, 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整合教学资源, 创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共有四门课程, 分属不同实验室, 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以生物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契机, 在课程建设中, 对这四门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打破旧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附属于理论课程设置所形成的细而全的小系统, 优化教学体系, 共享实验教学资源, 做到既突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特点, 又体现生物工程专业特色, 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之目的。

3. 结合专业特点, 优化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 从内容安排上, 忽视了学生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科学素养的培育, 实验教程不能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埋没了学生的创造力。为此, 我们在设计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内容时, 首先选择与其专业相关联的实验内容, 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又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本专业上,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 选择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实验课题,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良好。如我们安排了钙片中钙含量测定;胶囊壳中铬含量测定;大米中铬、镉含量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测定;红枣中多糖提取与分离;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等实验项目;这些实验供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这些措施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勇于创新, 改革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为此, 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

1. 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到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解并进行部分操作演示, 受实验场地的限制, 离教师较远的同学可能没有注意到一些具体操作细节, 也不明白实验成败的关键, 实验过程中对教师依赖度高, 只知道按部就班, 照方抓药, 不能掌握实验成功的操作要领, 操作技能也不能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基础化学课程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 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 具有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等优点, 能使教师讲课更生动, 学生更爱听。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它不仅教学信息量大, 而且可以非常直观地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很多实验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如基本操作单元、仪器的使用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利用流媒体技术, 在实验室环境下将所开的基础实验过程进行拍摄并制成视频教材, 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反复观看, 自主地开展预习、学习和复习。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视性, 而且增加了教师演示的可再现性, 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从而提高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使实验教学得到延伸。

2. 减少验证型实验, 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综合型、设计型与研究型实验。

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把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要求定位在对基本操作的熟练和常规仪器的使用上, 并将这些基本操作和技能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后续学习和实践中。因此, 在安排实验内容时, 我们按照化学实验教学规律, 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 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遵循由单元操作到技能组合, 由综合型实验到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四个层次, 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选择实验课题, 布置实验任务。

在综合型、设计型与研究型实验中, 让学生学会自己查找文献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独立开展实验, 教师及时跟踪指导, 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开展实验及科研的能力。

3. 实施开放型实验教学。

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的改革, 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一种体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实验教学新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在现有实验条件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自主选题, 并鼓励学生提出可行的实验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这种实验, 具有新颖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学生主动性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教师对学生只需进行科学引导与指导。

4.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注重学生实验素养。

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 优良的实验素养, 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考核的过程中, 仅凭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难以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为了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 需要优化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建立全面的基础化学实验综合考核办法。将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分为实验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理论考试成绩, 单项考核不合格, 则总成绩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个实验环节,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验过程成绩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 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实验习惯和个人素养给出的评价;实验报告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书写、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等情况来评判;在实验理论考试中, 除了常见考题外, 还结合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特点, 增加了实验方案设计等考核内容, 突出了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为了适应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在讨论和进行中。我们根据我院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目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 对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从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对生物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认为科学构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改革基础化学实验传统教学模式, 创建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工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廷红, 霍翼川, 何平.非化学化工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体系的建立[J].广东化工, 2011, 38 (12) :153, 95.

[2]杨新斌, 戚群, 陈朝晖.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1 (9) :168-171.

生物基础教学 篇11

摘 要: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学时安排少,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从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同时与中医中药临床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1]。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是指机体能够驱除外邪、内邪,维护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其中就包括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邪”则是指破坏人体内部和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其中就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一切致病因素。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2]。从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医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的各门课程,还要学习西医的一些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往往中医和中药学课程为主,《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专业都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导致不少同学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将来的临床实践意义不大,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3];②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口腔、影像以及护理学等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课程,总共安排180-210个教学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110-130学时,实验课为60-80学时,远超中医院校的安排。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学学时的安排都要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导致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然而,要像西医院校那样大幅度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非常困难,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而,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安排下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

鉴于在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改革的思路和个人体会整理如下。

2.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我们以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并积极参与编写适合中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如本教研室选派了几位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将有关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领域的最新中医药研究成果写入教材,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建设紧跟科研和临床,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将一些与中医药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如在医学免疫学部分,我们将“中医药与免疫”这一章作为本专业的重点讲授内容,培育和强化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此外,我们在领会和掌握中医专业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有关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和要点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而一些不作要求的或者了解内容则调整为学生课堂外自学的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消除了以前那种满堂灌和额外补课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学生们往往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结合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授医学免疫学Ⅰ型超敏反應一章时,提前准备了马血清致敏的豚鼠,上课时在讲台上给各组豚鼠分别心脏注射马血清和鸡蛋清,然后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抗原后豚鼠发病死亡情况,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知识的印象和体会,在后续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为了克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抽象、不好理解的困难,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微观世界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显著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2]。如在讲授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菌章节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了临床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课外查询资料,然后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给出成绩,并指出回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学时安排偏少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问题和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斷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本课程大部分老师由于常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临床经验知识欠缺和不足,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临床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本课程中医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多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我们采取跟班听讲的形式,跟随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或者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中医学院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丰富中医学知识;或者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观摩,熟悉本课程在中医学专业方面是如何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的,找准结合要点。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能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4-5],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6]。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7-8]。设计性实验即创新性试验,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9]。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鉴于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诸多优点,我们设计了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如脓标本和咽拭子化脓性细菌的分离检查、肠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皮肤创伤及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生物实验室检查、中药体外抗菌试验、中药无菌检查及质控菌检测等试验项目,让学生组成各个试验小组,自主选择1-2个项目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部分设计性试验,如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物学检查、市售洗手产品杀菌效果的检查、食用猪肉的寄生虫学感染检测等试验项目,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试验设计和检测。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科研思路、文献检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语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从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建设项目(NO.15);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45;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1);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4;NO.11);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

[3]李 岩,李 明地,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9-241 4

[4]雷萍,关洪全,侯殿东,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3-20

[5]蔡锐,卢芳国、李珊。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中医药导报,2009,15(6):114-115

[6]田兆菊,江新泉,马玉红,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1

[7]杨红,张学农,陈韶华,等。开设综合性实验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4

[8]吉杰,赵春艳,苗小艳。临床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56-257

[9]李伟,朱艳琴,李瑞琴,等。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592-593

[10]朴杰,赵光,王丽娟。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11]薛胜平,王海燕。食品卫生检验综合设计性试验与评价体系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3):98-101

作者简介:高强(1973-),男,湖南省慈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生物基础教学 篇12

1 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博州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双语教学比较滞后, 处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条件学好汉语。加之来我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初中升高中考试落选的, 本身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就不太好, 突然进入护理专业学习, 必然会存在很大困难。

(2) 由于历史的原因, 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 遇到问题不是去积极地想办法解决, 而是表现出许多为难的情绪。有的学生还没上几天课就想退学, 学生流失情况较严重。

(3) 由于汉语基础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进度, 课堂笔记混乱, 抓不住重点。

(4)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上实验课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解决措施

2.1 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帮助、关怀, 使之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从而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1) 依靠班主任的协助, 详细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对汉语的掌握程度、自身的学习习惯及目标等,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对课程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优点, 及时给予鼓励。对学习差的学生稍有进步即给予表扬, 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 班干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润滑剂。他们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这有助于教师制定和调整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在学生中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帮助学生摆脱各种压力, 转变角色, 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2 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促使教学效果最佳化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笔者借鉴了汉语教学的手法, 每节课前先领着学生读、写重要内容, 对不认识的字、词单独讲解, 然后再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这样虽然看起来课程的讲授时间少了, 但学生可以听得懂, 易接受, 反而节省了时间。

例如, 在讲细菌的基本结构时笔者用对比法将细菌细胞与人体细胞的结构作比较, 以此来强调细菌是有细胞壁的;用煮熟的鸡蛋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四层结构;用少数民族加工食品的原料来比喻分散在细胞浆某一部位的核质;用提问法将免疫与小孩打防疫针相联系, 从而将学生的关注点渐渐引入课程学习中来。用让学生做游戏的方法来讲补体活化这节课, 使学生摆脱书本, 很容易在师生互动中接受并理解这一内容。这些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3 优化教学内容, 使之与实际相适应

根据我州目前社会需求, 我校培养的应是有技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为了突出发展快、应用广的免疫学部分, 笔者相应减少了寄生虫的课时数, 增加了免疫学部分的课时数。在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 对有些章节的内容详讲, 有些略讲, 节约出的时间适当增加了一些临床应用。如细菌接种法就略讲, 而“细菌与外界环境”就详讲。原因是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进入医院首先接触的无菌操作, 就与这部分内容息息相关。在讲细菌时, 引起常见病的病原菌如“葡萄球菌”作详细讲述, 并与医院感染相联系;在讲寄生虫时, 新疆地区常见的如细粒棘球绦虫病, 不但在理论课上详细讲述, 还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外科手术等方法突出重点, 强调特色, 保证了在较少课时里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

2.4 利用合适的考试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 完全用汉语授课本身就存在很大困难。光讲课, 不考核, 学生感觉不到压力, 也就没有动力。采取一些适当的考核手段, 及时评估检查和反馈教学效果, 对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问在每节课前预先拟好几道题目, 采用不同的提问类型如事实性提问、描述性提问等向学生提出问题, 得到回答后适当给以分值, 答对了予以鼓励, 答错了及时纠正。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课后及时认真复习课程内容。 (2) 课后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教师要认真批改并给出分值, 分数计入期末成绩。既可调节课程结业时可能出现的成绩差距, 又可弥补由于回答问题和考试时因情绪紧张而出现的失误, 这种做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3) 实验课后要求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认真批改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 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实践能力, 及时弥补不足。 (4) 使用常规课时目标测验和单元目标测验以及期中、期末考试等手段, 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可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 努力的方向

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特别是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许多针对边远地区贫困生的扶持政策, 使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萌发学医护专业的愿望。特别是对于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的学生, 在实施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 就需要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去努力配合完成。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是一种榜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 还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对待学生。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 获得他们的信任, 从而使之树立起自信心。蒉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可从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突破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Hadoop平台数据挖掘下一篇:热式气体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