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精选12篇)
生物化学教学 篇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交际与应用能力。生命科学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 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学素质, 因此, 该门课程的教学在各医学院校中都很受重视。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对其他生命学科如遗传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 是生命学科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桥梁[1]。
1 高校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
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tion) 指的是采用母语和外语讲授专业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国内主要指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强, 内容抽象, 基本概念多, 学科进展快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很多医学院校的多数专业中, 生物化学都是必修课程。因此,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知识点多、内容复杂, 所以, 教师应大胆尝试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运用双语教学, 以双语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形象生动性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基本理论知识, 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在进行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的尝试和研究。在清华大学2001年开设的1 440门课程中, 其中54门课程采用英文授课, 涉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今后3年内清华还将有500门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名牌大学的原版教材[1]。2007年某所高校的一项调查发现, 该校2007年期末生化双语考试平均分比2006年提高了4.7分 (试题难度相当或高于2006年) , 问卷调查 (有效回收率100%, 共126人) 显示:80.2%的学生对该双语课程满意;74.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90.6%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有必要[2]。由此可见, 在高校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体系发展趋势的。
2 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1 运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出现在高校的课堂, 必定会带来课堂的改革和授课方式的改变。这里所讲的双语教学, 是指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的语言和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 也就是说, 在生物化学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做到文理穿插进行, 可以缓解大脑疲劳, 对理论性、逻辑性强, 内容抽象, 基本概念多, 学科进展快的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来说, 这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教师选取部分章节内容实施双语授课, 先从名词解释入手, 将本章主要名词解释用全英文表述, 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在介绍新知识、新规律的同时, 穿插英文故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世界上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讲述生物化学里程碑事件背后的动人故事。学生通过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 熟悉专业英文词汇, 增加其对英文阅读和理解的自信心, 消除其对生涩词组的畏难情绪, 等学生慢慢适应英文穿插式的教学模式后, 逐渐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讲绪论时, 为了不让学生有思想负担, 可以只要求学生先掌握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和生物大分子 (Macromolecular) 两个概念和英文单词, 再用中文讲解, 最后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在介绍生物大分子 (CMOcromolecular) 时, 引出重要的名词, 如protein/amino acid;nucleic acid/nuclides;starch/glucose等, 与此同时, 再结合多媒体进行阐释和说明, 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在讲到生物化学发展历史时, 先展示出对该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 再用英文讲述他们的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后续内容的欲望[3]。
2.2 运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扩展学生的视野
对高校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实施双语教学,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 提高学生应用外语、查询外文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掌握前沿的科技资讯。此外, 实行双语教学还可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拓宽学生的科研知识面。由于生物化学是连接临床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桥梁课程, 也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 因此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衡量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诺贝尔奖近百年的历史, 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 52%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和40%的化学奖都属于生物化学领域, 由此可见, 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当今世界是信息全球化世界, 生物化学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国际刊物、学术论著和互联网上通常都是以英语出现。生物化学专业词汇多而且冗长, 如“糖代谢”中的一些单词:glycogen, lucose, glycolysis, glucogenesis等, 单词拼写近似, 易混淆, 所以专业词汇应是双语教学的首要切入点。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专业词汇的构词法, 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后, 只要解决词汇问题,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相应提高。授课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逐渐增大英文授课比例[5], 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的同时, 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 让学生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专业英语词汇,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为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阅读外文文献打下基础。所以实施生物化学双语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门课程。
2.3 运用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的接受能力
生物技术是当今最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 在生物技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对培养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必要。如今, 在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中, 课堂上都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授课, 在此条件下, 对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 可训练学生运用外语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 使理论教学成为集语言、文字、图像、视频为一体的教学。在介绍一些生化过程时, 教师需要引用一些动画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由于大多的动画资源都是有英文注释的, 整个动画用的都是一些专业的医学单词或缩写, 教师在应用双语教学后, 已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词汇, 提高了学生阅读外文的能力。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时, 笔者就会应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放映其合成的动态过程, 期间就会涉及codon (密码子) 、peptidase (转肽酶) 、translocase (转位酶) 、initiation factor/IF (起始因子) 、elongation/EF (延长因子) 等专业词汇, 由于笔者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就已经和学生一起学习过相关的词汇, 播放动画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内容, 这样, 教师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 双语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改进的方面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形式进入高校生物化学的课堂, 由于种种原因, 其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来讲, 可能会因未能尽快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苦恼, 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自卑心态, 从而对这门课程有畏难情绪, 还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外语存在抵触心理而不愿接受双语教学等。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将趣味性知识的教授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另外, 双语教学在给教师提供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要求教师不但需要掌握生物化学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必须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所以学校可以有目的地开办一些英语听说训练班, 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或外籍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 从而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同时, 学校也可以与国内外的高校进行师资交流或引进英语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与此同时, 应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只有当教师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 双语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目标[6]。
总之, 尽管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 但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具有培养精通专业和英语的高级医学人才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加大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这一学科教学上的运用力度, 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平又精通外语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实行双语教学。结合实践, 对目前我国实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现阶段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彩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2) :130-131.
[2]林盛国, 张嵘, 杜秉娜, 等.生物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08, 24 (2) :35-37.
[3]王征, 卢向阳, 饶力群.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 (6) :126-128.
[4]杨致芬, 郭春绒.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尝试[J].科教文汇, 2008 (8) :163-164.
[5]王怀颖, 张悦.医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25 (6) :90-91.
[6]杨涛.关于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7 (6) :584-585.
生物化学教学 篇2
通过18周课时的教学,对《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这门课的学习也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的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另一个就是对代谢疾病的研究。
一、生物化学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调节及维持生命活动各种化学变化及其联系的一门科学。它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如:蛋白质、酶类、核酸、脂质等等一些东西。而我们要学的东西,无非就是这些物质的化学本质、结构、功能等等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
《基础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核酸、蛋白质、酶和糖类等大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及其它们的代谢、调节。它们是维持生命机器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基础物质。
第一部分,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和发布,并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另一种是核糖核酸(RNA),其作用是把特殊的遗传信息转变成特殊的氨基酸指令系列。它们根据不同的结构反应功能,DNA将生物遗传信息RNA,再通过RNA合成蛋白质,由蛋白质表现出一定生物性状。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组分,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由氨基酸通过肽键按各种特定顺序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高级结构决定功能;而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又是它结构的反映。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酶,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特征,其分子基础是在生物体内不断地进行着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它们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和少量RNA。酶具有活性中心、酶原激活、动力学方程(米氏方程)、抑制剂对酶的作用。
第四部分,糖类化学,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生物体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基本原料。主要有:糖酵解(共同途径)、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支路氧化)。
第五部分,生物氧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其实质是需氧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第六部分,脂类代谢,主要有脂肪的水解、甘油的转化、脂肪酸的分解代谢。掌握脂肪酸β-氧化。
二 教学的总结:
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宽了视野。更毫不保留的把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们,总是一丝我认为学习生化应做到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可大多时候我没有做好、做到)。
我们上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讲课,只有在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本质。
懂得记忆法,学习生物化学时,最大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太多太杂。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简化记忆法(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老师或自己所编顺口溜),对比记忆法(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比如我归纳的:字母加H为还原性、加P为**磷酸 等),纲要记忆法(将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衍射记忆法(懂得将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记核酸结构功能时联系蛋白质的结构功能)。
一切为学生着想。在思想上,积极为学生考虑着,有专业前景、学习方法、怎样适应大学等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主动性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再学习能力是一位好老师的基础表现。照本宣读,平铺直叙,一定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同学
们的眼球。
二、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生化机制讲清楚,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形象、生动。
《化学教学》和一个化学教学时代 篇3
《化学教学》创刊的第二年春天我在大学阅览室就开始阅读,1982年起订阅《化学教学》杂志,二十九年订阅从未间断。书柜现存是从1991年开始的(前10年杂志,调沪时落在老家),她一直是我的最爱和珍藏。中小学在“文革”浩劫中度过,中学四年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正式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藉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专业书籍、教育心理学与哲学、专业杂志等占据了家里四面墙壁。其中读的最多的要数《化学教学》,成了我工作的伴侣,近三十年教学中与我如影随形。阅读专业杂志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的快车道。阅读走进《化学教学》的广阔天空,在杂志中与专家学者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成功实践者沟通,与智慧撞击,不仅开阔眼界积累可借鉴的经验,又能积淀和打下沉实、厚重的学科教学素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对于化学教师成长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是以《化学教学》为典型代表的杂志,由杂志的编者老师为我们搭建。
从1988年开始在《化学教学》发表文章,至今有近20次露面。有大块文章,也有几百字实验创新改进短文。特别难忘和高兴的是省首届教学改革科研课题(一等奖)阶段性成果论文、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化学新课程改革研讨会”获一等奖论文(共主办三届,其中在上海金山召开的第三届没有论文评奖,第一届一等奖论文空缺,第二届高中组一等奖全国共评出三篇,本人拙文“论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生成与使用”发表时列居第一;2006年浦东化学教育从国内30多个学术刊物选120多篇论文在网上发布作为新课改学习论文,本文也列入其中,并以此文题目为总标题)刊登的那几次。这次编辑部约我为杂志的三十华诞写篇文章,为了完成嘱托,于是又重读珍藏在身边的历年杂志,一年一年地翻,一期一期地看,《化学教学》给我每一步成长的助力、对我所有的影响凝聚为一句话:一本杂志和一个化学教学时代。
1化学教学理论引领一个时代
一个杂志一个时代,感谢《化学教学》在教育理论上的引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创办至今,因为主办单位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原因和优势,在我们心中,《化学教学》一直是一本中央级杂志,在同类刊物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她的作者队伍中名家大牌及相应的高质量文章一向引人注目。同时,一些重要文献和权威信息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率先刊发,引领化学教坛,凝聚化学人心。比如,1991年第1期刊出“中国化学会召开理事联席会议”报道中科院有机所蒋锡夔教授(中科院院士,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连续5年空缺)、华东师范大学范杰教授、长宁区教院上海市一期课改教材主编刘正贤先生等当选理事的信息;同期还有“全国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研讨会”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时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孙元清理事长关于“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综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李嘉音教授作的题为“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报告,让广大化学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向、亲炙先生们教诲,及时沐浴一代化学大师化学思想的照耀。同时,发表这种最新最权威的文献资料,既让读者受益,也有利于刊物身价的提高。
我喜欢《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从刊物汲取教学思想的营养。1991年《化学教学》开辟了“教改实践与探索”,尽管每期只有一、二篇文章,但均为名家名作或化学教改一线教师的精品,文章含金量高,认真品读,让人久久眷恋。2000年又开始了“专论”首栏,撰稿者都是当代化学教育界名家、资深教授、中科院院士或中年专家学者:刘恒椽、刘知新、何鸣元、孙元清、高剑南、钮泽富、吴俊明、施其康、解守宗、王祖浩、王麟生、宋心琦、张长江、毕华林、钱扬义、江家发、马宏佳等,超一流的专家作者阵容,引领思潮,为我们提供了至纯至浓的思想和精神大餐。
当然,吸引我阅读珍藏的更有历年那名牌栏目的“大块头”佳作。20世纪90年代开设,一直延续至今的老牌专栏“教师论坛”、“实验与创新思维(实验与教具改革)”、“教学设计(教学资料)”、2001年刊出的“考试研究”和2003年开出的“研究性学习”至今仍保留着,都是富有理论实践色彩能给人思想滋养的广大化学教师的精神食粮。
2009年《化学教学》又专门开设“开论——化学前沿”、“骨干教师之窗”。仅1、2两期就有闵恩泽(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林励吾、高剑南等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著名院士和国内著名教授,提供专稿大作。在为读者奉上科学技术、创新思维、实践方法、正确把握所教化学知识科学性的同时,也为杂志打造着一流的金牌栏目。三十而立,我们为《化学教学》在办刊的道路又登新高而欣慰和庆贺。
2化学教学英雄创造一个时代
《化学教学》创办的这三十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型,中学化学教学斗转星移,风起云涌,名师辈出,星光灿烂。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或曾是中学化学教师)中,吴俊明、王祖浩、叶佩玉、夏正盛、周益年、刘怀乐等前辈专家或中年专家学者,借化学教学等一块宝地,登上时代舞台,领引风骚,并终成荦荦大观。徐睿、王后雄、林卫民、吴晓晖、林肃浩、陈永平、陈前进、王云生、郑胤飞、胡列扬、杨明生、陆军等中青年才俊崭露头角,一个个名字在全国被广为关注,并且名声日隆。翻开旧时的《化学教学》杂志,在这些人的文章上,往往留有我的圈画笔墨。
披览历年杂志,让我特别兴奋和感动的还有《化学教学》对青年教师的大力扶持和培养。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怎样从技术层面研究化学新课程的教与学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实,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在上海金山区主办了“全国化学教学过程的技术分析研修班”,《化学教学》积极承担这一盛会的主办组织、媒介工作。研修班历时五天,讲课的老师尽是国内课程改革权威专家教授学者,宣讲艺术,展示妙招。全国代表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热闹非凡。与会的200名代表中教学新手、青年教师居多,这显然切中新课改实际,标志着大会的针对性强和开得圆满成功。《化学教学》第8期即以整版的封4予以及时报道,图文并茂,会场研修班图片学员朝气蓬勃,令人过目不忘。《化学教学》对新课改如此关注,对全国中青年化学教师点拨扶植,热情培养,爱护有加,实在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人。
仔细研读每年杂志,每个栏目的文章作者中既有前辈专家,又有中年名师,也有全国各地的年轻新秀,老中青三代同堂,满门生辉。挖掘大师宝贵的绝对财富,展示中青年专家学者各具个性的丰富精彩,扶持青年木秀于林的茁壮成长。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等精彩的时代啊!让更多的人成为名师,让名师影响更多的人,也许正是《化学教学》编者老师的良苦用心。一个刊物的品位,就在于把一个时代智者的声音放大。《化学教学》就属于这样的刊物。
有人说,和平时代,什么是英雄?对一种精神的坚守,对一种使命的执著,这样的人就是英雄。以叶佩玉为代表的教育功臣(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名师就是这样的英雄,正在发展成熟的“新生代”名师也是这样的英雄。然而,在我们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应该向发现和培育了这些英雄的如《化学教学》一样的刊物致敬。
3化学教学实践感动一个时代
理论是伟大的,实践之树常青。《化学教学》受化学教师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及时总结报道本真经验,广泛提供原汁原味的大众智慧。对取得成功经验的有影响力的课改实验课题进行全面深刻地报道,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色,也让一线教师获益很多。如1991年对湖北省“启发——讨论式教法的探讨”课题、1999年对教育部重点课题组“中学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课题、2002年对上海青浦“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课题、2005年对广东佛山“线索引探——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课题作重头报道。又如,2009年第1期对“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的报道等。关注和扶持甚至直接组织指导、参与全国或省市重大教改课题的评价验收,作为《化学教学》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发扬至今。
新课程改革伊始,《化学教学》即敏锐地关注到考改与课改的关系,如2001年第1期“考试研究”栏目横空出世,2007年第3期“化学原创试题选登”栏目诞生等,为考试研究、习题教学研究与教学提出理论支撑和翔实的资料,这也是广大教师人人都会关心和都会感兴趣的共性话题。另外,从2007年第1期起刊物由64页增至80页,有效信息量增大,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实践者们的需求;露在外面28年的钉子被有棱角的“书脊”取代,标志着《化学教学》的装帧质量也更上一层楼,方便了读者阅读和收藏,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化学教学。
宝贵的实践,神圣的教学行为,往往能影响大众甚至感动一个时代。几十年中,我既是《化学教学》的读者,也是她的作者。作为读者,可以说,《化学教学》是培养我的恩师,让我感念身受。作为作者,《化学教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教学研究、论文创作快乐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动。多年来,我写的比较多的是化学教改实践研究方面的文章。我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唤来对化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唤来灵动的化学教育机智,进行有效合理的化学教学,感谢《化学教学》让我多多少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当我即将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一种感触萦绕脑海:读了近三十年的化学教学,才觉得刚刚迈进化学教学与研究之门,求索路长。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是“化学教学”使我有机会结识(接触)了许多先生、恩师和同道知心人,《化学教学》更是给了我一生感动的知己知遇。无以回报,谨以此文献给《化学教学》的三十华诞。祝她永远年轻,欣欣向荣。祝她在未来的岁月与化学教师相伴相随,一起书写化学教学的新篇章,一起走过化学课改的历程,一起创造新时代的化学教学辉煌!
周改英
生物化学教学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的中介[1]。教学策略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案。因此,科学地研究教学原则是合理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
1 生物化学教学原则
生物化学教学原则既是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又是对生物化学教学规律的理性反映和经验总结。笔者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生物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是否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教育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并根据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实际情况而定[2]。学生是教育对象,教育产生的影响只能体现在教育对象上。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育及教学中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并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性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3]。生物化学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基本方法。首先,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中,因此,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必须与理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相一致,体现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和学生应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次,生物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应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相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一些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典型范例,引导学生用生物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解释。也可先从这些典型范例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教学目标。
1.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只有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才能使大学教学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科学研究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在富有学术气氛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善于开拓的科学能力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这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1.4 深化教学内容与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相结合
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信息量大,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这是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5]。深化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较高水平上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眼未来,密切关注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科学问题,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科学新进展[6],扩大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5 协作交流,及时反馈
在教学中提倡协作交流的良好风尚,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这包括2方面内容:一是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交流学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二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协作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听取他人意见、团结互助的科学素质,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及时反馈则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教学信息的及时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包括教师及时从学生那里了解教的信息和学生及时从教师那里了解学的信息。及时反馈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动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检测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及时调控,提高教学效率[7]。
2 生物化学教学策略
生物化学教学策略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原理。笔者通过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2.1 诱导启发,循序渐进
诱导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可信的例证,创设情景问题,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智力活动状态,活跃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状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在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8]。例如,在学习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了解蛋白质电泳的基本过程,观察预备液及电泳缓冲液的配制,以及制胶、灌胶、加样、电泳及染色等操作步骤。然后,教师讲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这样,学生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并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泳动行为、蛋白质分子的电荷性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质和特点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诱导启发,逐步展开,讲解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概念、原理,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2.2 归纳共性,分析特性
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即教师在揭示具体生物化学原理、方法和概念的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归纳相关的生物化学原理、方法和概念的共性,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使学生将所学生物化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分析特性、归纳共性,使许多不同的、复杂的、独立但相关的生物化学原理、方法和概念显得条理清晰、系统有序,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不同生物化学原理、方法和概念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归纳共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隐含于共性背后的特性,而其往往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应加以重视。
2.3 保证系统性、科学性、拓展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以生物化学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形成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又要根据生物化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提高。所谓拓展与提高,是指对学生生物化学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与综合。这一策略对于在教学中兼顾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并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有效培养学生能力与科学思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应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生物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二是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三是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介绍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科学素质。
例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系统学习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生物氧化等内容后,向学生提出“解释葡萄糖(脂肪酸或氨基酸)在生物体内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以及生成ATP的过程”“为什么减肥者不宜进食含糖量较高的食物”“解释CO中毒的机理”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生物化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融会贯通。另外,将一些重要的生物学网站(如生物谷、NCBI、生命科学论坛等)介绍给学生,并在课堂上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利用这些网站介绍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 视学习为科研,视学生为科学研究者
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应把科学研究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将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习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研究者。因此,教师应以科学研究的思想为指导,科学、系统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思想、教方法,高标准、严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思想、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5 互动交流,耐心指导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大量教学信息(如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交流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加深相互了解、相互信赖,活跃课堂气氛。爱心和耐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9]。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一方面,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任务和学生能形成不同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同一教师可运用不同策略去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没有适用于一切情况的最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最有效的、科学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吴启迪.开创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5~6.
[4]韦钰.发展高科技优势,为科教兴国做贡献[J].教育研究1,997,(1):3~10.
[5]陈瑜,林德馨.适应学科发展,开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2(2):39~40.
[6]陈修全.谈谈生物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88~89.
[7]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8]车振明,李明元,李玉锋.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尝试[J].高等教育,2006,22(1):53~54.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篇5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及其应用。组成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文名字及英文三字编写符号;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等)。多肽链、肽及多肽的定义。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重要性。蛋白质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胶体性质,变性、沉淀和凝固、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 熟悉:二十种基本氨基酸的分类。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肽(GSH、多肽类激素、神经肽)。蛋白质三种常用分类方法(按分子组成成分分类、按分子形状分类、按其主要功能分类)。α折叠的结构要点;一级结构与功能的直接关系;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基础的实例(RNase 变性与复性)。思考题
1.复习下列名词
肽键 蛋白质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结构域 等电点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协同效应 变构效应 分子伴侣
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重要的生理功用?
3.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中,哪一种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其含量在蛋白质样品检测上有何意义?
4.试述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含义和层次?
5.举例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6.举例说明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维系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键或作用力有哪些? 8.蛋白质为什么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 9.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分离蛋白质?
10.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什么?在医学上有何意义?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 熟悉核苷酸、核酸的化学组成;掌握 DNA、RNA 的碱基组成及其紫外吸收特性及应用; • 掌握核苷酸概念、结构特点、命名与分类、各种核苷酸的英文符号;熟悉核苷酸的其他功能(辅酶、高能物质、第二信使)
• 掌握核酸主链共价键、侧链、两端的概念;掌握多核苷酸书写; • 一级结构概念(DNA 及 RNA 比较);熟悉 chargaff 规则;
• 掌握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DNA 二级结构);熟悉原核、真核细胞 DNA 的三级结构
• 掌握 DNA 的基本生物学功能;熟悉基因组的概念; • 掌握动物细胞中三种 RNA 的功能; tRNA 的二、三级结构 • 掌握 DNA 的 Tm、增色及减色效应、变性及复性、分子杂交的概念
• 熟悉核酸酶、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及其在 DNA 重组技术中的应用 思考题
1、试比较两类核酸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2、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
3、简述真核细胞的mRNA的结构特点和功用。
4、简述tRNA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5、什么是TM值?他有何生物学意义?
6、什么是核酶?他在医学发展中有何意义?
7、什么是DNA变性、复性、分子杂交和增色效应?有何实际意义?
第三章 酶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酶、酶活性中心的概念、化学本质及主要作用特点;影响酶反应的多种因素; • 熟悉: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的特点,酶促反应动力学,pH、T、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了解:酶催化作用机制。思考题
1.试述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机制。
2.试述在酶促反应中酶蛋白与辅酶(辅基)的相互关系。
3.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4.试述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及磺胺类药物抑菌的机制。
5.别构调节有何生理意义?
第四章 糖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 糖酵解、糖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的概念,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 • 掌握 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的关键酶。糖异生的概念、进行部位、主要反应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 掌握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要点。• 掌握 糖酵解、糖有氧氧化反应过程及其反应的调控点
熟悉主要 英文单祠 思考题
1.一分子葡萄糖是如何分解生成乳酸的?关键酶有那些?(提示:糖酵解的反应过程)2.蚕豆黄的发病机理是什么?(提示;蚕豆黄患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而发生溶血性黄疸)
3.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为什么不能参与血糖水平的调节呢?又是如何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的呢?(提示: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并把糖原分解过程与糖酵解过程联系起来)
4.详细论述乳酸循环的反应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成葡萄糖消耗几分子ATP?(提示:糖酵解和糖异生的反应过程及其关键酶)
5.谷氨酸是如何异生成糖的?(提示:谷氨酸脱氢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以苹果酸方式出线粒体,再异生成糖)
第五章 脂类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 熟悉脂类的概念、分类、熟悉甘油三酯合成的部位;合成的基本过程(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途径)。掌握甘油三酯合成的原料。
• 掌握脂肪动员、激素敏感脂肪酶(HSL)、脂解激素、抗脂解激素的概念;掌握脂肪水解产物的去向及甘油的代谢。
• 掌握脂酸氧化的主要器官,掌握脂酸的活化及脂酰 CoA 进入线粒体的概况。掌握β-氧化的概念、部位、四步循环反应及反应的产物的代谢去向。以软脂酸为例,熟悉脂肪酸氧化产生 ATP 的计算。
• 掌握酮体的概念、部位。掌握酮体在肝中生成、在肝外利用的要点。掌握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及病理意义。
• 掌握脂肪酸合成原料的主要来源。熟悉其合成部位、丙二酰 CoA 的生成、限速酶。熟悉从乙酰 CoA 及丙二酰 CoA 合成软脂酸的概况;了解脂肪酸合成酶系(属多功能酶)的组成特点。
• 熟悉磷脂的概念,分类。
• 熟悉胆固醇的基本结构,熟悉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合成原料的来源、合成的三个阶段及限速酶。掌握胆固醇在体内转化为三个重要物质。• 熟悉血脂的概念及组成。熟悉血脂的来源;熟悉脂蛋白的概念及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掌握各类脂蛋白的化学组成(组成特点)、来源(合成部位)及主要生理功能。熟悉载脂蛋白的概念及主要的五种类型。熟悉载脂蛋白的三大功能。了解各类血将脂蛋白的代谢要点(生成、降解或转化、最后归宿)思考题
1.脂肪消化吸收有何特点? 2.饱和脂酸如何氧化供能?
3.计算软脂酸氧化成水和CO2时,可使多少ADP磷酸化生成ATP 4.在体内糖如何转变成脂肪?
5.何谓酮体?酮体是如何生成和氧化?酮体代谢有何生理意义? 6.欲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可采用哪些措施? 7.血浆脂蛋白可分为那几类?各有何生理功用? 8.何谓载脂蛋白?载脂蛋白有哪些生理功用? 9.试述VLDL和LDL代谢。
10.何谓逆向转运胆固醇?有哪些因素同逆向转运胆固醇有关?
第六章 生物氧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呼吸链的概念,组成以及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ATP 概论、胞液中 NADH 的氧化;
• 熟悉:熟悉呼吸链的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其它氧化体系; ATP 的生成和利用。
• 了解:体内呼吸链递氢递电子的原理。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了解腺苷酸载体的转运。线粒体外其它氧化酶系的催化特点和功能。思考题
1.何为生物氧化?有何特点? 2.试述呼吸链的定义,体内有哪两条呼吸链? 3.试写出两条呼吸链组分的排列次序和ATP的生成部位。4.体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举例说明。5.试述化学渗透学说的主要内容。
6.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说明。
7.胞浆中生成的NADH必须经哪两种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氧化,各生成几分子ATP?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 熟悉蛋白质的生理作用、氮平衡的三种情况、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及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其中掌握营养必需氨基酸及半必需氨基酸)。熟悉蛋白质腐败的概念及主要腐败产物(胺、NH2 及其它)。• 掌握氨基酸的几种脱氨基方式
• 掌握α-酮酸的代谢去向、氨的来源、转运和代谢去路 • 掌握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整体情况
• 掌握一碳单位的概念及种类及生理功能 思考题
1.何为氮平衡? 正氮平衡? 负氮平衡? 举例说明。2.何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有何生理意义? 3.试述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4.试述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5.试述嘌呤核苷酸循环的主要过程。
6.丙氨酸是如何异生成葡萄糖的? 写出主要过程和关键酶。7.谷氨酸是如何彻底氧化的? 产生多少ATP? 8.试述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的过程和生理意义。9.试述鸟氨酸循环的过程和生理意义。10.试述肝昏迷氨中毒学说的主要内容。11.试述一碳单位的生理功用。
12.试述甲硫氨酸循环的过程和生理意义。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核苷酸的生物学功用。掌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部位,关键酶,关键调节,及抗代谢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制。掌握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参加的关键酶,主要终产物。掌握嘧啶从头合成的原料,主要酶,抗代谢物。掌握嘧啶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 熟悉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步骤及调节。熟悉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几种反应及参与的酶。
• 了解核酸消化概况,根据所学知识 , 评价 ” 珍奥核酸 ” 的功用。了解核苷酸的分布情况。了解嘧啶从头合成反应过程,了解嘧啶补救合成过程。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 2.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 3.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4.痛风症
(二)简答题: 1.核苷酸的生理功用
2.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
(三)论述题:
试比较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经的异同点以6-巯基嘌呤为例说明抗代谢物的作用机制
第九章 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代谢途径、关键酶(调节酶)的概念;关键酶(调节酶)所催化反应的特点;变构调节、变构酶、变构效应剂、调节亚基、催化亚基的概念;变构调节的生理意义;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概念及主要方式。
• 熟悉:,三大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系;糖、脂、蛋白质、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三大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系;细胞内酶隔离分布的意义;代谢调节的三种方式;酶活性调节的方式;变构调节的机制;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酶量调节的方式;激素种类及其调节物质代谢的特点
• 了解:物质代谢的六大特点;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物质代谢整体调节的两种方式。饥饿和应激状态下的代谢改变。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变构调节酶的化学修饰调节诱导剂阻遏剂限速酶变构效应剂催化亚基调节亚基
2、简答题:
简述物质代谢的特点
简述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
简述酶的别构调节的机制和生理意义 简述物质代谢调节的方式及其关系 简述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机制
3、论述题:
举例说明美的隔离分布在细胞代谢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试述短期饥饿时机体代谢发生的主要变化
第十章 DNA 的生物合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半保留复制的概念,DNA 复制系统的组成(底物,聚合酶,模板,引物,其他酶和蛋白质因子),逆转录的概念。
• 熟悉:半保留复制的意义; DNA 生物合成过程; DNA 损伤概念;逆转录酶的作用及应用。
• 了解: DNA 突变时 DNA 分子改变的类型,四种修复途径的概况,逆转录现象,逆转录病毒。思考题
1.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所需的物质包括有哪些? 2.DNA复制为什么能准确的将遗传信息转递给下一代,其机制是什么? 3.DNA复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4.DNA半保留复制中,两条新合成的链为什么是半不连续性合成? 5.遗传的中心法则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6.引起DNA损伤的因素是什么?损伤的修复方式有哪些? 7.逆转录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第十一章 RNA 的生物合成(转录)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 转录全过程概况,真核生物转录后修饰特点 • 熟悉 转录起始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转录加工的一般方式
• 了解 转录因子的作用,其它元件在转录起始过程中的作用 思考题
1.转录与复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如何解释不对称转录?
3.RNA转录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4.真核生物中三种RNA聚合酶的转录产物是什么? 5.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如何进行加工?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 翻译、遗传密码、核糖体循环的概念,mRNA,核蛋白体,tRNA 在翻译中的作用 • 熟悉 氨基酰-tRNA 合成酶,保证翻译准确的两大环节,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 了解 原核生物翻译起始概况,合成终止概况,能量消耗 思考题
1.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需要什么物质参与?各起什么作用? 2.简述氨基酰-tRNA合成酶在氨基酸活化中的作用。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有何异同?
4.简述核糖体循环中起始、肽链延长及终止的重要步骤。5.简述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有哪些方式?
6.举例说明生物活性物质和抗生素干扰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机
7.蛋白质合成后靶向输送的主要类型?分泌性蛋白质是如何实现靶向输送的?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原核)乳糖操纵子结构、(真核)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反式作用因子
• 熟悉 阻遏蛋白、负性调节、正性调节、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 了解 原核、真核基因转录调节的特点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阻遏、诱导、启动子、操纵子、反式作用因子、顺式作用元件 2.基因转录调节的基本原理。
3.简述乳糖操纵子基因表达的正、负调控。4.转录调节因子的分类。
5.转录调节因子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6.真核RNA pol II转录终止的调节。7.真核生物翻译后的调节
第十四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 基因重组、DNA 克隆、基因工程、目的基因、基因载体的概念 • 熟悉 工具酶,特别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其特点,DNA 克隆的一般步骤
• 了解 基因重组的几种方式,重组 DNA 技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及意义 思考题
1、自然界有哪几种常见的DNA重组方式?重组机制如何?
2、细菌基因组的转移方式有哪几种?
3、试述限制酶的作用特点。
4、制备目的基因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5、连接DNA片段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6、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在结构及应用上有何异同点?
7、连接DNA片段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8、试述重组DNA技术的基本过程。
第十五章 细胞信号传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细胞信息)受体,信息分子,第二信使的概念
• 熟悉 受体与配体作用的特点,信息传递进入细胞内的两种方式,细胞膜受体介导的 5 条信息传递途径的大致过程
• 了解 受体活性的调节作用,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途径,信息传递异常与疾病的关 系 思考题
1.何谓细胞转导?有几种方式? 2.受体的种类基结构特点。3.G蛋白的活化过程。
4.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有哪几条途径 5.PDGF-R介导的信号转导有哪几条重要途径及其反应过程? 6.举例说明JAK-STAT途径反应过程。7.何谓信号途径交会和信号转导网络? 8.信号转导专一性决定于哪些因素?
9.举例说明信号转导缺陷与疾病的关系。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血液中各成分所占比例;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液固体成分的组成及功能;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和功能;红细胞糖代谢的特点及其几种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血红素合成特点、合成调节。
• 熟悉:血红素合成步骤。
• 了解:白细胞代谢的特点。思考题
1.简述血液的组成。
2.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及共同特点有哪些?
3.红细胞中ATP的来源和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4.简述2,3-BPG旁路,并说明2,3-BPG是如何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的。
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生物转化概念;胆色素的代谢(包括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胆红素在肠道中的转变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 熟悉: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包括肝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代谢中的作用。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及生理意义。各种胆汁酸的名称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三种黄疸时血 , 尿和粪的改变
• 了解: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包括胆汁酸的生成、排泄及生理功能。思考题
1.概述肝脏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2.比较两种不同的胆红素 3.生物转化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4.胆汁酸的生理功能及其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第十八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几种常见维生素的活性形式及作用;
.了解各维生素缺乏导致的疾病。思考题
1、维生素A、D的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2、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3、在氨基酸代谢中参与的B族维生素
第二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癌基因的概念,并能正确的区分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关系。掌握原癌基因的四大特点,五大癌基因家族的名称、编码产物的性质和功能。原癌基因的活化机制、产物种类和功能。抑癌基因的概念。掌握生长因子的概念。
• 熟悉:两种抑癌基因 Rb 和 P53 的定位,结构、转录产物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生长因子的分类、产生及作用的三种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熟悉细胞凋亡的概念。
• 了解: Sis 基因表达产物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联系。Rb 蛋白的磷酸化形式与细胞周期及其作用机制的关系,Rb 蛋白如何与转录因子 E-2F 作用。P53 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了解生长因子与疾病的关系。思考题
1.什么是癌基因,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2.阐述原癌基因产物与功能。
3.什么是抑癌基因?举例说明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4.什么是生长因子?阐述生长因子的作用方式及机制。
第二十一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基因诊断的概念; • 了解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 掌握基因治疗的概念; • 熟悉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思考题
1.什么是基因诊断?介绍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2.简单介绍基因诊断的应用。
3.什么是基因治疗?简述基因治疗的方法。
4.基因灭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简述灭活的原理。5.简述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第二十二章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核酸分子杂交、探针的概念; • 掌握 PCR 的概念、原理及基本反应步骤; • 熟悉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熟悉 PCR 的主要用途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的两种方法;
• 了解斑点印迹、原位杂交、DNA 点阵、DNA 芯片;核酸序列分析的两种方法的原理; •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了解疾病相关基因克隆的两种主要策略
• 了解转基因技术、核转移技术与基因剔除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分子杂交 PCR 基因文库 基因芯片 2.试述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3.试述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手段;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即微观)水平探讨生命奥秘的医学基础学科,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缩写符号多、分子结构多以及代谢途径错综复杂等学科特点,这令大多数高职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教师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1]。为此,笔者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认为结合学生特点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实例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采用实例引导法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在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上对生化课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也提高了兴趣,拓展了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采用实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新课的导入采用实例引导法,以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病例作为实例,带着问题,层层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把被动灌输知识转化成学生主动求索答案的过程,以具体生动的实例、逻辑清晰的讲解,达到教学目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手段教学时,注意通过形象的比喻、通俗的语言,配以实例强化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很大。比如把DNA的双螺旋结构比喻为旋转向上的楼梯,碱基相当于台阶,磷酸戊糖链相当于楼梯的扶手,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它的结构,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核酸的结构,找出基本结构单位、主要化学键、官能团的差别,再介绍性质。如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较为复杂,可以记忆为“乘客”(氨基酸)乘着“小推车”(转运RNA)来到“大火车”(核蛋白体),沿着“轨道”(信使RNA)5′-3′方向前进的过程。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生化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枯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十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动画等方式展示,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让课堂教学艺术化。比如以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还原代谢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想象空间,学生可以轻松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改进教学模式,合理引导,让学生课外检索搜集相关知识,扩大摄取知识的能力,学以致用,养成让知识生活化的习惯。例如学习核酸化学的时候,先让学生上网收集核酸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核酸有个全面的了解,能起到入门生趣的作用。
二、联系学科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并注意把握信息反馈
1.联系学科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在教学中,适当融入生物化学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人类最新科研进展,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比如2009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以色列女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三位科学家构筑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在医学上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而“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教学中及时地把最新科研进展介绍给学生,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生命科学的本质,了解人类科学的认知规律,丰富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2]。
2.信息反馈和教育引导并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须注重信息的反馈和教育的引导。如每次课后,我都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交流,第一手掌握学生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反映情况,通过他们的反馈信息来完善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适当提问、布置适当的作业,都是获取信息反馈的直接途径。
三、狠抓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课,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因此,生物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从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个环节狠抓管理,实验结束后系统考核,严格把关,收效明显。
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包括实验涉及的相关理论部分和实验操作程序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课都要有预习报告,做到对实验内容心中有数。
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则,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结果,督促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客观记录实验结果,如果实验没能一次成功,不准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应该查找原因,再重新进行实验。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探讨其他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常发现很多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分析,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忽略对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的实验目的不明确外,没有掌握好实验分析方法、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学会实验分析方法,培养其实验分析能力。
实验后,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为了防止学生间互相抄袭实验报告,明确要求如果报告雷同,所有雷同实验报告以零分记,并给予批评。同时要求学生写实验的心得体会及对实验改进的意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实验结束,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尤为重要。笔者将以往单一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依据的传统考核方式改变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方式,制定了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实验理论考核成绩。除了考查学生的实验效果、所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外,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讨论部分,对于有独特见解或有创新思维的实验报告,将给予“综合分析讨论附加分”,加以鼓励。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总之,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两方面,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尹幼明.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更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0):155-156.
生物化学教学 篇7
关键词: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和谐教学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 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选择, 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面临的全新历史性课题[1]。美的真谛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 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 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 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备和谐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理念、同时具有强创新能力以及掌握和谐发展规律的多能人才, 才能建立创新型国家。因此, 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就是实施和谐教育[2,3]。生物化学是高等学校中农、林、生物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4,5,6]。2007年教育部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科目纳入全国统考范围后, 2008年又新增农林学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为全国统考科目[7,8,9,10]。高等学校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初步等生物化学知识对于提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多年来, 生物化学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11,12,13],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改革刻板的教学方法, 以前学生只需“按方抓药”地进行实验操作。我们一直以验证理论为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只是注入式的教学, 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程失去了兴趣, 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针对目前教学情况, 我们拟对生物化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 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创建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让其充分理解生物化学的知识。
一、和谐教学的构成要素
和谐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以及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 它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课题, 和谐教学的本质是“以和谐施教, 求和谐发展”, 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和谐教学内容。
1. 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最主要的要素,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热爱、以诚相待, 并且相互尊重、理解及平等相处, 教师与学生是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有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展示,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2. 和谐的师生及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以及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等多方面的诸因素, 在教学方法上, 选择从实际出发考虑, 要讲求实效、有的放矢,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 全面及个性发展的和谐。
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和谐教学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基本素质也要获得全面发展。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 教学环境是指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和谐发展的个性全面教育则是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美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 使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心理环境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学风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相互信任、尊重、爱护、帮助, 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与心理环境的和谐,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默契地配合,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就会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构建和谐课堂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因人施教进行授课, 同一班级中, 学生的差异很大, 尖子生毕竟是少数, 中间层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所以授课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确定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有良好的讲课心境, 师生之间要有协作精神, 使师生的情感得到更好的交流和传递, 教学中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 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心理, 建立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2. 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要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教师教学重在教会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法, 这是主导作用, 要构建和谐的学科素质教学结构模式, 学生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是属于主体地位, 使诸要素形成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局面, 使之成为善于独立学习、工作和富于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我们注重训练学生在每一章学习后都要进行小结,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不足, 使其明确学习方向, 增强信心, 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正体会到了独立学习以及主体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效果显著。
3. 和谐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开设, 在设置主修课、辅修课和选修课时要合理, 必须注重及时选择社会所需要的, 而且要适应学生基础素质的结构需要, 具有前沿学科的特点, 比如科学性、广博性及应用性, 以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 近十多年来, 我们在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开设主干课程比如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另外还专门开设了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 比如有机合成、波谱解析、综合有机实验、开放实验、天然产物化学课程等课程。使学生不但巩固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4.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不断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用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秉承“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完成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的利用,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整合有关的录像、CAI课件、PPT课件, 重视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的交互应用, 实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化学有很多东西需要理论性强又抽象无法用生动的例子解释,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 并获得大量信息。我们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吸取大量的因特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 根据实际情况, 制作了适合本专业的生物化学课件, 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不断充实、修改、完善, 以多媒体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利用声、光、形、色、动等视觉、听觉多方位的刺激, 培养学生从理论到空间想象力的转换,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思维转换。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使多媒体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 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往学生的学习很多都是被动式,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授课的一个很重要目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以及如何解惑。比如:讲糖代谢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一个朴素的现象入手, 从人生阅历和已积累的知识出发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等等, 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开阔思路, 举一反三。 (3) 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 生物化学内容繁多、深奥, 以教科书为中心, 需要教师按章节内容作系统重点介绍并且在讲课上下功夫。教师只有通过把渊博知识讲清楚才能传授给学生, 并且教师必须熟悉教材, 讲课时语言要流畅, 比喻生动, 将书面语言以通俗的方式表达给学生, 内容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 而不是负担, 使他们期盼下次授课。 (4) 教学中融入科研理论和新知识, 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它的新知识、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大部分院校授课内容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普遍重视理论课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通常感到所学内容比较枯燥。很难与重点大学的教育水平接轨。因此, 笔者在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 尝试将科研理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中。不断探索, 更新观念, 用新思维、新观点、采用新方式改革教学,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实验教改的新形势下, 教学与科研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5. 考核方式和谐化。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加考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学中基本是满足于画、抄、记、背的局面, 课堂教学成了考什么就讲什么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们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使考核能多角度、多层面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我们一直坚持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的方法, 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考核更加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 使考核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考核成绩包括 (1) 开卷考试成绩。让学生结合选修课所学的内容, 开卷完成一份答卷。学生就会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进行积极主动去系资料室、图书馆以及上网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 经常与教师讨论确定试卷的主题内容, 学生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和确定好的主题内容完成自己的答卷, 使得答卷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普遍反映, 开放式考核对原本枯燥乏味的选修课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也扩大了同学们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 (2) 口试。口试考核方式就是给学生出一个主题, 让学生在一个广大、自由的空间里尽情发挥, 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试, 我们采取口试考核方式, 依据学生的表现, 给出合理的成绩。 (3)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即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方法, 依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纪律情况进行重点考核, 按比例计入最后总成绩中。考核方式的改革, 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达到个性发展的要求。把考核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考核的检验、反馈、发展功能。
生物化学教学 篇8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积极构建网络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 在高等学校的理论课教学中, 多媒体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及多媒体教室的增多,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理论课程的网络化进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们大多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同时还组织编制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软件和课件, 丰富了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 开发适宜生物化学的网络教学资源, 构建本门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4]。利用多媒体并结合网络进行感性材料教学, 扩大了教学信息量, 集音像、图形、文本、动画为一体, 刺激学生的感官, 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的概念, 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抽象讲述而学生收获甚微的现象[2]。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积极性
互动式教学的特色是在课堂教学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学习情感,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则为课堂中教学的参与者,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热点问题”,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 进而产生互动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解答与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由被动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5]。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能够激励学生勤奋思考、大胆质疑,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应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纳入到平时的考核成绩中, 这样增加了学生参与的动力, 同时也有了学习的压力, 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参与到讨论中, 必然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广泛涉猎相关知识, 扩大了知识面。通过课堂互动式教学, 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6]。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体验到教师给予的尊重和信任, 无形之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及时的信息交流也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有利于课堂教学进程的调节。
三、设计研讨专题, 进行探究式教学
传统意义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 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在部分章节内容的讲授方式上进行探究式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 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7]。在生物化学的部分章节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 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研讨的专题, 要求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研讨的专题, 5~8个人组成自主学习小组。学生选定研讨专题后, 教师指导学生查找检索相关专题的文献知识点, 制作多媒体讲稿, 并在班级内针对每个专题进行交流汇报、答疑并讨论。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演讲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教学素材和实践经验。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和观点的形成, 真正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形成理性批判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是一种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四、提高实验课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实验教学的。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又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有必要对实验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在提高实验教学学时的同时, 还应该及时更新实验的内容, 调整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在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上, 也应该进行改革。改变单一的由报告单赋分的方式, 通过课堂考勤及表现、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口试等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技能的考核。另外, 还应该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学校应该加大对开放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和管理力度, 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在课余的时间里, 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实验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理论内容复杂但重要, 为了能让学生对学习复杂的知识有兴趣, 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进行因材施教, 使单一的课堂“填鸭式”讲授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时间, 并针对课程内容设定学生自主研讨的课题,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网络课堂,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将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与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师本身的素质紧密结合, 及时观察和检测学生接受的程度, 并通过实验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复杂、知识点抽象,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生物化学是高校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文重点介绍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种具体做法, 并就每种教学方法的开展达到的效果进行了总结。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松华, 孙玉军, 等.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06) :137-138.
[2]于永红.怎样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更生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2) :122-123.
[3]李燕, 李建宁等.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7 (5) :479-480.
[4]王应红.开发“生物化学”网络课程的重要意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7 (9) :9-12.
[5]陆红玲, 唐彦萍.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0 (2) :148-150.
[6]杨志伟, 张玮玮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 2013, 33 (1) :105-108.
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 篇9
一明确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 有些教师觉得绪论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 往往对绪论的讲解是一带而过, 甚至有教师干脆不讲, 这是不对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绪论是对生物化学课程的高度概括, 是全书的学习指南, 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让学生知道生化要学什么、怎么学,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从容自如。上好绪论课是今后正常教学的基础。如果绪论课没讲好, 学生一开始对这门学科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楚, 心中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好了也没用”的思想, 并产生种种疑虑, 影响听课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绪论教学内容
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拘泥于教科书, 生搬硬照地把书本的知识平铺直叙地讲解完, 对一个刚刚开始接触生化的学生来说, 这无疑是枯燥乏味的。绪论课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意愿,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引入与生化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如美国的三位科学家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等。在讲生化发展简史时, 如果照本宣科地把三个时期讲给学生听, 很难使学生对生化有概括性的认识。因此, 教师在讲每一个时期时, 都可以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学事件, 比如教学分子生物学阶段, 我们可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克隆多莉羊的诞生为例。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院校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是大家的愿望。如讲生化研究内容时, 第一篇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可用镰型红细胞贫血症的发生机制, 来阐述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体现;第二篇主要研究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可以讲解白化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体内缺乏酪氨酸酶而不能合成黑色素, 让学生明白物质代谢紊乱可引发疾病;第三篇是基因信息传递及调控, 可以介绍一些目前在基因诊断及其基因治疗方面的成功事例等。通过例举这些常见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化学并不是抽象的学科, 而是和自己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介绍课程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对绪论课而言,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正是其教学要求之所在。事实上, 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也恰恰是绪论课教学的精髓。因此, 教师首先应明确指出生化本身是一门记忆与理解并重的学科, 相关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代谢途径等必须记忆, 在记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才能变成理解式的牢固记忆。如我们可以利用“麻油花生”记住“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三种必须脂肪酸, 另外归纳法、对比法、联系法等都可以运用到生化的学习中。此外,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记忆必须以理解为前提,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牢固。学生只有对生化学习有方法和目标, 才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 教师需要端正对绪论课的教学态度, 充分认识绪论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对生物化学绪论内容的讲解和精辟的分析, 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了解学习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学习主动性,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查锡良.生物化学 (第7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袁丽丽、赵霞、孙革新.绪论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7) :55~56
[3]田智、郭小芳等.医学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 :137~138
生物化学教学 篇10
近20年来生物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它涉及的范围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所有分支, 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内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几乎都与生物化学有关,国内外科学家纷纷预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1]。因此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生命科学院开设的重要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成为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拓展课程。
作为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因为不是生物化学专业的方向,生物化学不是专业基础课,而是作为拓展课。但学生应该对基本生物化学知识有一个了解,在今后的考研和工作学习中,如果碰到生物化学方面的内容,应该知道怎么去学习。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负担,大学中每学期的考试科目有一定的限制,除规定的少数考试课程外,相当数量的非专业课程以“考查”的形式结业[2]。生物化学课程在本校的课时为32节课,2学时,作为学生的一门拓展课程,了解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
因此,由于课时较少,因此本校选择了李再资先生编的《生物化学工程》这本教材,这本教材相比其他教材简单,但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本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本教材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工程是一门由化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在工业条件下运用微生物或离体动植物组织细胞,在发酵罐或反应器中进行有用物质生产的过程。近十余年来,随着对生物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分离纯化设备等的研究,生物反应和分离纯化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的系统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等的运用,生物化学工程这门新兴学科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整个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正确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是生物化学教学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教学模式怎样,要有效实施教学,就必需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机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自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多方面进行。
在大学阶段获取知识的能力较获取新的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是大学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学习对象的重点,从而在获得学习方法的同时,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课程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为生物化学的内容很多,课时相对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课时较少,对难度不大的内容和章节,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关于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去了解,每年都有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在上课时进行提问和讲解。
对教师的要求:备好学生即是通过学生简历、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来源,哪些是文科学生,哪些是理科学生,已上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成绩如何,哪些学生成绩好些,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哪些学生不够用功,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课堂纪律如何,活跃程度如何等。根据学生这些情况,一方面可以估计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负担能力,可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知道需要给学生补充哪些内容。如文科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讲到与以上化学有关的知识时,可以适当简单些,让学生课下的时间自己去看。相关学科成绩不好,要补充相关学科内容。这样能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对本二和本三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差别,他们的基础差别很大,本三的学生上课的内容讲的简单一些,本二的学生可以自学内容多一些。
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与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通过使用不同的字体、颜色、背景增强视觉效果,适时强调、重复重点内容,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到代谢途径的调节、蛋白质的合成、酶的反馈抑制时,通过动画及Flash 短片的演示,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里形象直观地掌握所讲内容。但要注意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
同时,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生物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很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出现,但是不可能一年换一次教材,而教材的编写也需要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及时把最新出现的新技术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增加他们的印象。
3 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掀起了高校双语教学的热潮[3]。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高校开设双语课程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要求我们把双语教学同高校的专业建设紧密连接起来,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上有误区,对双语教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等都不同程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一是脱离本校实际情况,不顾师资条件和学生外语水下强行开设双语教学。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好,失去了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
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研究型本科教育的使命而言,非重点普通高等院校以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它们无论是在硬件教学设备和资源上,或是软件教学师资、科研水平或是生源质量上,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鉴于种种现实情况的不同,非重点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运用上也不适合套用与重点本科院校相同的思路和方法。
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能力,不能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本身不是很好,如果全是英文的话,学生根本理解不了,因为涉及到很多英语专业词汇,老师讲解起来费劲,学生掌握程度也不好,我认为,不涉及到专业词汇的可以用英文来做powerpoint,涉及到生物化学专业词汇,最好用中文来讲,效果比较好。
可以随着上课的不断深入,英语的知识可以逐渐增加,让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因为学校达不到所有专业都是采用双语教学,学生也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双语教学,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基础不一样,重点大学可以开一些双语课,学生基础好,而一些二本、三本的学校,尤其三本的学校,开双语课要慎重考虑,拿本校来说,通过教学发现二本和三本的学生的基础相差很大,二本的学生80%以上都能过英语四级,可以给二本的学生开双语课,给三本的或专科的学生不用开双语课,他们的英语非常薄弱,我们的职责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如果一开始就全部英文,学生会慢慢对这门课失去兴趣。教师上课也就非常困难。因此要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首先应调动他们的兴趣,每堂课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自己身边应用到的生物化学知识,学生通过以前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人事,然后慢慢引导学生,去学理论知识。
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是根本,在生物化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处理好讲课内容的选择和讲课方式与节奏的把握,完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再资.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丁毅.非专业课考试中考查方式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6):127-128.
生物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由于实验具有有趣、生动、直观的特点,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降低对枯燥的理论的理解难度,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下是我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心得: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实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其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可是在实验时里,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做分组实验时有的学生在各实验台窜来窜去的;有的同学在边做实验边大声嚷嚷;有的学生就抱着手看同组同学做实验说风凉话;演示实验时有的同学只看热闹不去思考等等。科学态度的培养势必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提高课堂效率。要避免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初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态度的教育。
还要规范操作实验。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做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示范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旦操作失败,就会对学生造成心理暗示,同时不要过分夸大实验的危险性。实验课前要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做好准备,同时课前对实验做好预做工作,掌握好实验成功的条件、关键和所用时间。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时,观察要有目的,要全面、细致、敏捷。强调要求:“视、听、嗅、触”来获取直接感知的“色、态、声、味”温度的变化、火焰的颜色、沉淀等现象及变化,边观察边思考。如做有关氯气的制取时,就要求学生观察:仪器的安装连接及整套装置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什么最后要用盛有Na0H溶液的小烧杯来接收尾气?在做氯气性质试险时,就要求学生观察铜、磷、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烟、雾、焰……”等现象,使全体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教师要做到:
一、课前准备要精心。
在实验前,教师先要积极指导。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一般在实验前2—3天布置,对实验的原理、步骤、操作过程要清晰而明确,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做到:
1、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所需仪器、药品,并能画出实验的有关装置图、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列出实验操作步骤,指出实验注意事项,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及纠正,一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高一学生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我就抓住了配制过程中“一算(计算),二取(称取或量取),三溶(溶解),四冷(冷却),五转移,六洗(洗涤),七振(振荡),八定(定容),九摇(摇匀)十装瓶”这一环节进行教学,使所有同学都抓住了这一要点进行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设计和改进要精心
1、实验的精细化。化学实验设计精细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验的整合。化学课时少,我们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个实验整合的同时,可以将教材的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约课时,减少教学时间,同时使知识更具系统性,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的改进。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4、实验的增加。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
三、要创造实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这種方式课堂始终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看似有序,但学生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收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教师的操作,只是等待成功的实验现象,没有完全融入实验过程中,只顾看实验的热闹,实验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大为扫兴,很难从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酸碱盐这部分的演示实验多,操作比较简单,这样的实验学生完全能够完成的,而且随着化学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实验都由学生来操作,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没抢到操作的同学经常问我,老师,还什么时候做实验呀?同时,亲自实验对现象的准确描述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要运用视频教学的声像优势,积极指导实验。
视频教学表现力丰富,既能有效揭示事物的本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丰富教育内容,及时完成巩固、反馈、矫正、深化等教学环节,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其独到之处。如实验前,可放一些有关实验内容的视频教学片,介绍实验情况(一般学生都很感兴趣),有关操作、实验现象等,实验后,在分析实验时,又可重播,一些实验中不易注意的细节、关键。特别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复杂过程,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把漫长的实验过程迅速展示出来或是将稍纵即逝的过程慢速播放出来(即再现过程法)。通过点对点的与学生交流,使同学加深记忆,闯过认识误区,建立正确的观念,达到知识的深化,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巩固率。
要创设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时,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设家庭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学习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时,我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改一下,上面铁棒接电源负极、下面碳棒接电源正极,整个装置就上面留一个小口让氢气出来,这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家庭制消毒剂的实验。
六、要让学生认真做好实验作业,并加强实验考核。
每一次学生实验,都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作业(实验报告及有关练习)特别要求:
1、能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现象的原因,能进行综合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如做定量实验,还要分析所测数据是否正确、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3、如实验失败,除要求重做外,还要探讨失败的原因,如操作顺序是否颠倒,用量是否太多或太少,反应条件是否达到要求等。
4、对实验,还须进行书面考核。以利巩固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水平,达到知识的深化,形成较强的实验能力的知识。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风雷.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加强.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02)
生物化学教学 篇12
生物化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基础与临床各个学科,生物化学教学方法与理念也在快速更新发展[2,3,4],多媒体教学几乎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老师的讲授也在不断更新进步,提出了PBL法、启发式、提问引导法、总结归纳法、联系临床法、比较法等多种授课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为了更好地讲好生物化学课,笔者针对生物化学各章节的不同特点做多种尝试,找到了一些适合各章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1 绪论教学——引入框架理念,教会学生如何学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包含4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第二部分为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第三部分为专题篇,第四部分为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这4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联系。
在传统教学中,绪论教学普遍不受重视,实际上绪论教学作为开篇第一次课,怎样讲、讲什么对后续教学影响重大。由于学生对生物化学普遍存在恐惧心理[5],第一次上课就要“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怎样轻轻松松学习生物化学。
在绪论教学中,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发展简史等,然后重点讲解如何学习生物化学。
要想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首先要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此,笔者提出生物化学的框架理念,即生物化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棵树一样有自己的框架结构与层次。其中关键内容就像树干,各内容的不同部分是树干的分支,不同层次是分叉,各个知识点如同一片片树叶,要想真正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必须在整体上掌握树干、分支及分叉,然后再填充具体的内容,在学习时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1]。
任何知识如果只是去死记硬背,肯定学不好记不牢,内容繁多复杂的生物化学更是如此。为此,笔者主张先理解、后记忆。理解的过程中将知识重新归纳总结,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理解的过程也是将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过程。对于生物化学课本中几乎无所不在的化学结构式,笔者主张记住关键的、认识常用的,能够看懂代谢反应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即可,不要求全部记忆,更不主张死记硬背。
2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比较法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一部分内容具体包括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与维生素,属于静态生物化学,相对容易掌握。学生在高中生物课本中已经学过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以及氨基酸如何构成多肽、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等内容。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学习蛋白质及核苷酸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学生会感觉容易掌握。
蛋白质与核酸同为大分子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简单,而它们的空间结构复杂,具有三级甚至四级结构,可以从化学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一级结构、高级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等方面将两者对比讲解,归纳比较后的知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记忆。
维生素一章内容涉及营养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多较活跃,维生素又与代谢篇联系紧密,尤其是B族维生素,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简单看一看这些维生素作为辅酶所催化的反应,如在讲解维生素B1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本翻到糖的有氧氧化一章,看丙酮酸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的反应过程,使学生对辅酶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同理,其他作为辅酶的维生素也可以联系它们所催化的反应进行讲解。
大部分的酶本质上都是蛋白质,同时酶的功能是催化机体内的化学反应,所以在酶这一章的讲解中要注意与前面蛋白质一章及后面的代谢章节联系,例如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 H值就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有密切联系。
3 物质代谢篇——绘图总结法
物质代谢篇包括糖、脂类、蛋白质与核苷酸在体内的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代谢,同时,生物体对自己体内的新陈代谢进行调节控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化学反应多、步骤多、催化反应的酶多,各反应途径联系广泛,学起来枯燥难记且容易混淆,许多学生学完后只记得有三羧酸循环,别的都不记得了,但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来讲,物质代谢都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要想讲好物质代谢,必须条理清晰,重点明确。笔者在讲解代谢篇时力求精炼,在本篇第一次课就明确告诉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一条代谢途径,要理解它的发生区域,掌握不可逆步骤、限速酶和伴随的能量代谢。途径不同,具体要求也不同,如磷酸戊糖途径要求掌握生理意义和主要产物。
学好物质代谢,必须善于归纳总结,笔者在讲完糖代谢后,要求学生自己绘制一张糖代谢图,图上内容包括6条代谢途径及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如限速酶、不可逆反应步骤、ATP生成或者利用的步骤还要求特别注明。学生在自己作图、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也就基本掌握了糖代谢要求掌握的内容。
在讲完物质代谢所有内容后,布置另外一道题——绘制物质代谢图,具体内容包括三大物质代谢的所有途径,重点标明要求掌握的内容,在学生绘制完成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完善该图。经过这2次自己绘图归纳总结,学生的脑海中会留下清晰的物质代谢总体框架,重点明确、直观,方便记忆。
4 专题篇教学——回顾总结法
专题篇内容包括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生化和钙磷代谢,根据各专业情况选择讲解。大部分医学专业会选择肝的生物化学,这一章内容较多,且与前面学过的内容联系紧密,如肝脏在三大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在前面各章中均已讲过,在课前作回顾性小结就可以了。由于肝脏在物质代谢中具有特殊性,掌握了肝脏的物质代谢,还可以将全书前后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新知识就简单了。
5 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动画教学法
学生在高中生物课本中已经初步学习过中心法则、遗传密码、DNA的复制、基因表达及基因突变等,该部分内容又是目前的前沿课题,学生对此往往兴趣浓厚。笔者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在幻灯片中加入大量动画来演示复制、转录与翻译的复杂过程[6,7],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生物化学抽象难懂,是医学基础课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各篇内容特点尝试应用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重视绪论教学,在此部分提出生物化学的框架理念,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物化学;应用联系比较法讲解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一部分内容;应用绘图总结法讲解代谢篇内容;应用回顾总结法讲解肝的生物化学;应用动画教学法讲解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这一部分内容。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框架理念,联系比较法,绘图总结法,动画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成凡,曹美茹.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王小引,王天云,昝玉玺,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0-662.
[3]程凯.加快推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0):828-829.
[4]尹幼明.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更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0):155-156.
[5]刘小宇,黄才国,冯伟华,等.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3):278-279.
[6]程桂平.生物化学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285,287.
【生物化学教学】推荐阅读:
生物个人教学计划高三生物个人教学计划10-22
生物《生物课的导入技能》教学反思08-26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06-17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10-11
生物基础教学06-18
生物概念教学08-01
生物活动教学08-21
生物基础教学08-29
高一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08-30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医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