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础教学(精选8篇)
生物基础教学 篇1
《运动生物力学A》教学大纲(04)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运动生物力学基础是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它是实现运动技术分析的唯一手段,其运动技术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是本门课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体育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编写依据:本大纲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及目标,结合考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三)目的任务: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中人体(包括器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中重点掌握运动生物力学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从运动生物力学数据中解读运动技术信息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四)课程编码:20520009,适用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五)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86学时,5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基本内容
讲授
第一章 运动生物力学概述 第二章 运动生物力学数据采集 第三章 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原理 第四章 骨、关节、肌肉力学基础 第五章 运动技术分析基础
合 计 16 16 16 16 66
教学安排 讨论
实践
实验4 2 20 30 20 18 16 86 小计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知识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基本概念,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第二章 运动生物力学数据的采集
知识点:运动技术数据的意义,运动学数据的测量,摄影摄像基础、视屏数据转换,运动技术解析原理和方法介绍,测力原理,测力应用介绍。
相关实验:
实验1:摄像机操作,视屏数据转换操作 实验2:运动技术图片重心实测
实验3:运动技术录像解析(自编软件)实验4:艾里尔录像解析软件(或同济大学解析软件)实验5:三维测力平台
实验6:应变片在测力中的应用之一(应变片粘贴技术)实验7:应变片在测力中的应用之二(应变测力仪使用)第三章 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原理
知识点:运动学基础,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稳定性原理,流体力学原理 相关实验:
实验8:一维平衡板实验 实验9:平衡台测量重心位置 第四章 骨、关节、肌肉力学
知识点:骨力学、关节力学、肌肉力学 相关实验:
实验10:纵跳实验(人体素质测量仪)第五章 运动技术分析基础
知识点:运动技术分析基本方法、跑跳投技术分析、举重技术分析、体操技术分析、游泳技术分析。
四、考核
(一)考核形式:实验报告、闭卷笔试。
(二)成绩计算:较好的完成大纲安排的基本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以实验报告评定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20%。较好的完成大纲各部分讲授课安排的内容及问题。成绩评定采用闭卷笔试,占总考核成绩的80%。
(三)考试的形式及试卷结构
1)答题方式: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题目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
2)考试时间(考试所需要的时间):120分钟。
3)题型分数比例:填空题15%、判断题10%、选择题15%、问答题30%、计算题30%。
4)内容比例:绪论10%、运动生物力学数据的采集40%、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原理30%、骨、关节、肌肉力学20%。
5)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本题60%、难度题30%、发挥题10%。
五、教材与参考教材
教学用书: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力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考书目:
1.石玉琴等编,《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1版。2.刘北湘编,《竞技运动技术原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1版。
生物基础教学 篇2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5个生物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心主任滕利荣教授获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中心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8篇, 出版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专著4部, 获各类教学改革奖励与荣誉63项 (其中, 国家级11项、省级32项) , 先后14次在全国性研讨会和研修班上介绍经验, 承办了4次全国性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研修班。
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开放运行和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是构建了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符合学生现代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搭建教、研、产于一体的“三实一创”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使学生从基础层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训练, 到综合层的仿真实训, 再到提高层的真实训练, 最后到创新层的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 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三是组建了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 调动了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积极性。四是建立了实验室24小时开放运行机制, 活化了各种教育资源, 提高了共享效益。五是为本科生开设了课内外结合的自主创新实验, 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创办《大学生创新实验》期刊, 设立“创新实验专项奖学金”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本科生创新实验发表研究论文163篇 (其中入SCI、EI索引27篇, 核心期刊78篇) , 其中, 本科生第一作者90篇, 参加申请发明专利36项, 获创新奖175项 (其中, 国家级一等奖4项、省级奖32项) 。
经过10年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开放运行、自主研学、不断创新、协调发展”的示范中心。目前, 已有国内外700多个实验室前来学习与交流。教育部以“注重内涵建设, 发挥辐射作用”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题发简报介绍本中心的经验,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 《人民政协报》在“人才培养质量特刊”中, 以《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为题介绍了中心的典型事例。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简介
滕利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 现任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国家精品课负责人,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育部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获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药学会委员;全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生物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0-02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的工程原理的学科。它主要以临床医学为对象,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传统自然学科为基础,融电子、机械、化工、计算机信息为一体,对于揭示生命现象、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显示了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综合或理工科大学、医学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基础生物学是其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础生物学、医学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奠定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基础生物学课程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给基础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因此作者针对在该专业基础生物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在基础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把握课程整体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以研究内容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以研究课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一、精选教学内容,灌输思维方法
目前国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对于基础生物学的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体现出自身特色。对于工科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础生物医学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按照以往传统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授课,很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容易造成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同时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相对突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于本课程的教材,精心选取国内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生物学导论》等作为主要参考书,基于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目的,依据教学内容的差异,为学生推荐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的优秀教材,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精炼和完整。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适当删减基础生物学教材内容,调整重点、难点,强化学习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逻辑联系,注重交叉学科的联系渗透,通过不断引入新的理论和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发育时,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着重向学生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使学生在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能够和之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应付考试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因此对于每一门课程,任课教师必须要清楚教学目的,把握课程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灌输思维方法,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还要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启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思维。
二、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基础生物学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涵盖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涉及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健康等诸多社会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精讲、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完善,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进一步获取更专业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启发学生拓展知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门课程基础性较强,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繁多,所以在每次新课前的预习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梳理教材,增强其自学能力,每节新课开始前教师首先指引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说明本节课的授课目标,以及前后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并且每节课的最后都要进行课程总结,鼓励学生自行对章节内容做出小结,并依据课程目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进行钻研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细胞分化时,鼓励学生思考从一个细胞到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时空性意义,影响分化的原因都有哪些,体外三维培养对于细胞分化的作用,等等。按照这种方法启发学生拓展知识,让学生投入到积极地自主学习中,逐渐让学生发现基础生物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探索、富有挑战性及成就感的创造性活动。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突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在教学中融入生物医学工程国内外前沿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组织课堂讨论,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训练学生以精练、准确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比如采用动画演示或者其他计算机辅助手段,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那些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理论及相关实验的操作技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颇有争议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引导学生积极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查阅文献,了解课堂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撰写学术报告,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具有专业特点的知识体系。采用传统灌输式的讲课方式,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早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远远不够,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各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改进教学手段,从而构建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析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知识网络资源信息库系统,使学生不仅可以查询到某一专门知识的全部内容,还能引申、发散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理论,即构建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系统完善,随时更新的网状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地查询某一领域问题的前因后果,按图索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可以高屋建瓴,在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微观上把握具体知识,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本学部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本实验室本专业的研究特色。例如在讲授组织工程章节时,结合作者所在实验室在干细胞及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思路,为学生详细介绍了皮肤、骨、神经等组织的体外构建及其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演示体外细胞及组织培养过程,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及使用原理,使学生对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有了更加感官的认识,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还开拓了视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改革考核形式,深化素质教育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的“一纸定乾坤”闭卷考试,本课程灵活采用在总评成绩上加重实践环节的比重,即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拆分为闭卷考试方式与组会讨论、课题答辩、论文报告等平时成绩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还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书本知识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论文报告要求学生自主选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现代生命科学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撰写专题论文,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对写作优秀者加分。此外,根据教学内容及本学部相关的研究领域,为学生设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且还能使得一些在教学中难以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促使以后教学的改进。这种考核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研文献,查阅检索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科研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基础生物学课程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生物医学知识体系,还为实现和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工程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医学问题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基础生物学的课程建设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保持其自身特点,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教师首先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重新确立教学的侧重点,同时更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今后教学中,继续优化和完善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的网络资源信息库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灵活头脑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玉林,李勤.生物医学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32-136.
[3]王光利,代小红.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讨,2010,9(4):454-456.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编号:MS201145)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7 篇4
浙江省江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张容
【教 材】王社光、刘 强。《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 版 【课 题】第7章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了解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进展;初步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五个工程的基本过程;了解五个工程的意义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生物技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对生物技术的内容形成规律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通过生物技术工程这些内容的讲授。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事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技术工程的内容。难点:生物技术工程的内容与步骤。【课时安排】2学时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PPT演示实验、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PPT 【教学过程设计】
第7章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生物技术定义
1982年国际合作及发展组织对生物技术这一名词定义: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伴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这一内涵。
二、生物技术的进展 1、1943年,大规模工业生产青霉素,以及后来的多种抗生素生产与利用,标志着传统生物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1944年,美国著名微生物学家Avery首先
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是生物的遗传物质。随后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从此,生命科学的发展开始进入现代生物技术的时代。
2、表7 1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3、生物技术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操作技术更加成熟与完善,使得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取得重大突破。(2)医学生物技术为人类疾病治疗和健康等发挥巨大的作用。
(3)基因组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成为今后生物技术的热点问题。(4)生物芯片广泛应用,(5)干细胞生物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治疗性器官移植成为可能。
(6)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物信息进行处理、贮存、分析和解释,形成新的生物信息学科。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与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以及生物芯片等。但总的来说,一般分为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五个部分。
一、基因工程
1972年,Berg Jackson将猿猴病毒基因组sv40的DNA通过λ噬菌体导入大肠杆菌后获得表达,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首次DNA体外重组实验,标志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始。
1、定义: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技术,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主要是通过有机合成,或者以m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合成碱基因互补的DNA,按照人们的需要对DNA序列进行设计、剪接、修饰加工,再和载体DNA(质粒)连接在一起重新导入细胞,大量繁殖,生产所需要的蛋白质、激素、疫苗、酶等,培育出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
总之,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把一个生物体中的遗传信息(DNA)转入另一个生物体,并表达出其特有的、人们需要的性状。
2、基因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取供体生物的目的基因(外源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开,将含所需性状的目的基因连接到另一DNA分子上(常用大肠杆菌),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
(2)转化过程。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中复制保存。
(3)对受体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以保存并复制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一般通过特殊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淘汰没有转化的细胞,筛选出那些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重组质粒。
(4)对含有重组DNA的细胞进行大量培养,并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
基因工程的意义在于:大规模生产生物分子;设计构建新物种;搜集、分离、鉴定生物信息资源。在医学上、轻工食品上、环保上的应用,农林领域带来的是第二次农业大革命。
二、发酵工程
1、定义:发酵(fermentation)来自拉丁语“发泡”(fervere)一词,当时是指酒精发酵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的一种呼吸类型, 广义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和生产各种目的产物的过程,包括利用好氧微生物进行的需氧发酵、利用兼行厌氧微生物进行的兼气发酵和利用厌氧微生物进行的厌氧发酵。
发酵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卫生、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2、发酵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步骤:(1)发酵原料的预处理。(2)菌种的活化和种子扩大。具体操作为: 种子培养 培养容器为5 ~ 10 mL试管。
一级种子培养 将种子接种到200 ~ 1 000 mL锥形瓶中,在振荡器内培养。二级种子培养 将一级种子接种到10 ~ 100 L的种子发酵器内培养。(3)微生物发酵和控制。(4)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对发酵液进行浓缩、纯化过程是提纯产品的过程。
三、细胞工程
1定义: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将具有某种特定基因和性状的细胞与异种细胞融合,形成新型细胞,使其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基因和特点。
2、细胞工程的主要步骤分两部分,一是上游工程,包含细胞培养、细胞遗传操作和细胞保藏三个步骤;另一部分是下游工程,是用已转化的细胞来生产生物产品的过程。
(1)细胞培养:包括单个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和器官培养。(2)细胞融合(3)细胞亚结构移植
四、酶工程
1、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经人工操作而获得大量所需的酶,并使酶发挥最大的催化功能。
2、酶工程的内容主要是:酶的生产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酶及固定化酶的反应器、酶与固定化酶的应用等。
1)酶的来源 2)酶的分离纯化过程
3)酶的固定化,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三种:(1)载体结合法(2)交联法(3)包埋法(4)酶反应器
五、蛋白质工程
1、定义:蛋白质工程主要是在明晰编码蛋白质的基因DNA碱基排列顺序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定点突变技术更换蛋白质分子的某一特定氨基酸,即更换一个片段,修饰改造现在已有的酶、多肽激素、疫苗等,使之具有某些新的特性,满足人类的需要。
2、蛋白质工程一般需经过以下步骤: ①分离纯化需要改造的目的蛋白;②对已分离纯化的蛋白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一系列测试,尽可能多地获得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数据;
③通过蛋白序列设计核酸引物或探针,从cDNA文库或核基因文库中获取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序列;④设计改造方案;⑤对基因序列进行改造;⑥将经过改造的基因片段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并通过蛋白质加以表达;⑦分离、纯化经过改造的蛋白质,并对其进行功能检测。◆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
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转基因动物:是用实验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体内,这种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染色体整合,这时外源基因就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传给后代。:
3、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4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二、简答
什么叫基因工程,简述基因工程步骤? 答: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技术,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主要是通过有机合成,或者以m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酶合成碱基因互补的DNA,按照人们的需要对DNA序列进行设计、剪接、修饰加工,再和载体DNA(质粒)连接在一起重新导入细胞,大量繁殖,生产所需要的蛋白质、激素、疫苗、酶等,培育出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
基因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取供体生物的目的基因(外源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开,将含所需性状的目的基因连接到另一DNA分子上(常用大肠杆菌),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
(2)转化过程。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中复制保存。
(3)对受体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以保存并复制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一般通过特殊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淘汰没有转化的细胞,筛选出那些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重组质粒。
(4)对含有重组DNA的细胞进行大量培养,并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生物技术定义
二、生物技术的进展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一、基因工程
1、定义:
2、基因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二、发酵工程
1、定义:
2、发酵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步骤:
三、细胞工程
1、定义:
2、细胞工程的主要步骤:
四、酶工程
1、定义:
2、酶工程的内容:
五、蛋白质工程
1、定义:
2、蛋白质工程一般需经过以下步骤:
◆课后评价与思考: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
浙江省江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张容
【教 材】王社光、刘 强。《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 版 【课 题】第7章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生物技术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了解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上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工程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进行分析,认识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待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得到提高。培养其学习科学的兴趣、努力的掌握新技术,并运用技术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难点:生物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课时安排】1学时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PPT演示、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PPT 【教学过程设计】
第7章 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生物技术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形成热潮后,给农林、食品、医药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0年世界生物技术产品市场接近4 000亿美元。
一、生物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上的应用
主要是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农作物利用生物技术主要在以下方面:
1、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农产品品质
2、进行抗逆与抗病虫害育种
3、培育抗除草剂农作物
4、生物肥料
5、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药品和贵重蛋白
二、生物技术在园艺上的应用
人们想方设法改进花色色泽、花形外观以及延长花的保存期
在果树上的应用, 如果树的育种,抗病虫害,抗逆,提高果品甜度、香味、色泽及个体 形状、大小等性能的新品种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希望。
三、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1、培育抗性优异的基因工程林木
2、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林木
四、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1、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方面:(1)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2)转基因动物作为移植器官的供体。(3)转基因技术用于动物育种和改良。
2、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②生产转基因动物;③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④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3、干细胞技术
4、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疫苗
五、生物技术在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1、基因工程药品。几种主要的基因工程药品:(1)人胰岛素。(2)人生长激素(3)细胞因子(4)生长因子。(5)疫苗
2、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3、展望未来医药卫生领域中的生物技术。未来医学领域中的生物技术可预期取得的突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转基因药物”将进入市场。(2)人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将取得新突破。(3)基因治疗将逐步实现临床应用。(4)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将不断得到改进。
◆习题与答案: 简答:
1、简述克隆技术应用前景? 答:克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②生产转基因动物;③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④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 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2、简述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在药品生产方面的意义? 答:利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组织作为生物反应器,能够生产出具有完全生物活性的药用蛋白,纯化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对环境无任何污染。这样的生物工厂,就是一座天然原料加工厂,只要提供牛羊饲料,就可以从其乳汁中源源不断地获得人类所需要的药用蛋白。
3、简述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答:
1、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农产品品质。
2、进行抗逆与抗病虫害育种。
3、培育抗除草剂农作物。
4、生物肥料。
5、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药品和贵重蛋白。
4、简述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答:
1、基因工程药品:(1)人胰岛素(2)人生长激素(3)细胞因子(4)生长因子(5)疫苗。
2、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工程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基因工程则以基因诊断和治疗开辟了医学的新纪元。
3、展望未来医药卫生领域中的生物技术未来医学领域中的生物技术可预期取得的突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转基因药物”将进入市场。(2)人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将取得新突破。(3)基因治疗将逐步实现临床应用。(4)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将不断得到改进。
5、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技术的应用
一、生物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上的应用
二、生物技术在园艺上的应用
三、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四、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五、生物技术在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微生物基础填空题 篇5
2、放线菌的菌丝根据其功能分化成、和
3、真菌包括单细胞的丝状的子实体较小的和子实体大型的。
4、病毒根据其宿主分为病毒、病毒、5、微生物根据其能量来源分为和蓝细菌属于真菌属于 生物。
6、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和
常见的五大类。
7、培养基根据其成分分为、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
基是,高氏一号培养基是。根据其物理形态分为 培养基、培养基、培养基。
8、微生物纯培养常用的方法包括、、、。
9、细菌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基因重组。真菌常通过
和 实现基因重组。
10、微生物实验中固体培养基的灭菌常采用,温度用。接种工具采用 灭菌。
二、名词解释(30分,每解释5分)
菌落和菌株
质粒
菌丝体和子实体
发酵和发酵作用
厌氧呼吸
消毒和灭菌
三、问答题(48分)
1、什么是革兰氏染色?为什么会出现染色反应的差异?怎样确保染色结果的准确性?(8分)
2、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配制过程。(7分)
3、在工业发酵的分批或单罐培养工艺中,试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的实际用途。(7分)
4、简述微生物生长的条件。(8分)
5、试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0分)
广东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 篇6
1.层析液与解离液
层析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开来。
解离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1:1混合液。
2.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3.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动物的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细胞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培养。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也有人把第1代细胞的培养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
5.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次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它们可能积累在细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环境中。
6.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与秋水仙素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细胞伸长)等作用。
生长激素: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长的作用。
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主要是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类营养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质,如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种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能诱发基因突变,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7.雌激素、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对机体代谢也有明显影响。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8.侏儒症与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是身材过于矮小,一般不超过130cm,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除身材矮小外,最明显的是智力低下。
高中选修一生物知识
DNA和蛋白质技术
1、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2、DNA溶解性:①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②DNA不溶于酒精。
3、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因为酶有专一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对DNA没有影响。DNA比较能耐高温。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无影响。
4、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5、提取DNA的材料一般用鸡血而不用猪血,因为哺乳动物(猪)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无DNA。
6、破碎鸡血细胞时,可以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
7、为了纯化提取的DNA,需要将滤液进一步处理。在滤液中加入NaCL,使其浓度为2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再加入蒸馏水,使NaCL浓度为0.14mol/L,析出DNA,过滤除去溶液中的杂质。
8、向溶解了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溶液,目的是提取含杂质更少的DNA。
9、PCR原理:DNA体外复制
10、PCR的条件:①一定的缓冲溶液;②DNA模板;③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引物;④四种脱氧核苷酸;⑤耐热的DNA聚合酶;⑥控制温度的仪器设备。
11、为什么要引物?因为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12、PCR三步骤:变性、复性和延伸。在PCR循环之前,常要进行一次预变性,以便增加大分子模板DNA彻底变性的概率。
13、PCR的结果:特异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使这段固定长度的序列呈指数扩增。
14、DNA在260nm的紫外线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
15、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凝胶色谱法和电泳。
16、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移动速度慢,后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快,先洗脱出来。
17、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
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
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3、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
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7
关键词: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化学是揭示和研究生命活动本质及其机理的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合肥学院在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1 实验教学内容优化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制备和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设置实验项目时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并在保留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技能。如“多酚氧化酶活力测定”实验,该实验项目不仅是让学生独自测定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而且由授课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以5~6人为1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在预习、总结后再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待教师协助完善方案后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材料,然后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流程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多酚氧化酶功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并可提高其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
2 对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课预习
由教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步骤等。然后带着问题听课,根据授课教师的讲解思路,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可提高上课效率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1]。
2.2 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改变以前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等教师讲完后再进行实验的老方法。教师只讲授实验目的,具体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摸索和验证,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巡视,以及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2,3]。对实验中出现的与理论不符的现象,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重视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将所见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果有某组学生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组有较大出入,分析原因,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实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必要时重做该实验。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参与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实验分析能力,并最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1,4]。
3 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考核实验成绩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课题知识的掌握水平,可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认真操作实验,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前,考核学生实验成绩时主要为实验报告成绩,改革后为重点考核技能,除了每次实验前的预习报告和结束后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外(占50%),加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由教师打分,占该实验成绩的50%。
将各种实验成绩合理地计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生化实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养成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中积极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主动提出各种疑问,实验后认真、务实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5]。
总之,对基础生化实验进行改革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基础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天荣,杨受保.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82-83,121.
[2]肖维威,马文丽,张兴梅.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基本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0-271.
[3]林春兰,吴智慧,严玉霞.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56-257.
[4]吴茜茜,刘斌,吴克,等.我国生物工程研究进展与人才培养的特点[J].生物学杂志,2002,18(1):45-46.
生物基础教学 篇8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思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是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期学习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刚接触到本门课程时,由于理论课深奥难懂、实验课枯燥乏味,常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认为,护考中没有包含本门课程,所以学习时也不太重视。现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就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他们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遇到较难的课程,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反感、退缩等不良反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从简单的知识入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首先,为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可作适当调整,应选择在前半期学习较直观易懂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后半期学习较抽象难懂的免疫学基础。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整理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重点内容仔细讲解,如微生物的种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而难点内容应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免疫分子的种类、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拉出主线,不宜过于详细。这种很难的内容讲得越详细知识的深度也就越深,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中职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很多理论性强的知识,在护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用到。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應重点选择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学习中,重点介绍日常护理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同的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如何针对这些途径进行预防。比如流感病毒的侵入途径,针对它的侵入途径该如何预防,有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在免疫学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应重点讲解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免疫预防知识,比如疫苗的种类、用途、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样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她们期望老师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讲懂。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把医学课堂完全的变成故事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一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做成动画的形式显示,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更直观易懂。而有趣的动画也大大减少了课堂中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Barrows教授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结构不良的临床病例问题来学习临床前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以一些有趣的案例开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操作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结合我校特点可先进行多媒体、录像由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另外还可到附属医院进行参观教学,比如医院不同环境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相关免疫检验应用,免疫预防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在医院直观的看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中职护理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恩,苏盛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2]刘桂英.药理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2(4):99.
【生物基础教学】推荐阅读:
生物基础教学06-18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09-10
生物基础训练答案10-28
生物拉丁文基础07-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10-15
高二生物基础知识总结09-06
生物基础教育调查报告06-30
基础生物化学学习总结07-3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2-21
生物课生物教学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