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复习(通用12篇)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 篇1
《电化学基础专题复习》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鹿泉一中
冯文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解决电化学工作原理相关问题。2.能够快速的写出陌生的电极反应式。
3.克服学生对陌生的电化学装置和电极反应式的恐惧心理。教学过程:
环节一:近三年高考电化学考点剖析
1.基本原理考察(如电极反应类型、得失电子情况、电子流向、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2.质量变化、气体产生、颜色变化、pH变化、离子交换膜等 3.转移电子数、电极质量、产物的定量计算 4.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判断 5.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相关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解决上述考点中的1、2、4。环节二:归纳电化学原理一类题目的解题步骤 展示例1(2014·广东卷)某同学组装了图4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电极I为Al,其它均为Cu,则()A.电流方向:电极Ⅳ→A→电极I B.电极I发生还原反应
C.电极Ⅱ逐渐溶解
D.电极Ⅲ的电极反应:Cu2+ + 2e-= Cu
从这道较为简单的高考题入手,归纳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1.判断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2.判断电极(正负极或阴阳极)3.解决与工作原理相关的问题 4.解决与反应式相关的问题
并且总结电极的判断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处理习题中出错较多的问题。
5、(福建卷.2015.T)11.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0和C0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下列说法正确的
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电能 B.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 C.每生成1mol O2,有44gC02被还原
D.a电极的反应为:3C02+18H+-18e-=C3H80+5H20 Lil-xCoO2+xLi++ xe-=LiCoO2
9.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条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①区Cu电极上产生气泡,Fe电极附近滴加 K3[Fe(CN)6]后出现蓝色,Fe被腐蚀 B.②区Cu电极附近滴加酚酞后变成红色,Fe电极附近滴加K3[Fe(CN)6]出现蓝色,Fe被腐蚀 C.③区Zn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Fe电极附近滴加K3[Fe(CN)6]未出现蓝色,Fe被保护
D.④区Zn电极反应式为2H+ + 2e-===H2↑,Fe电极附近滴加K3[Fe(CN)6]出现蓝色, Fe被腐蚀
6.将H2S通入FeCl3 溶液中,过滤后将反应液加入电解槽中电解(如下图所示)电解后的溶液还可以循环利用。该方法可用于处理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H2S废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得到的沉淀可能是FeS和S B.若有0.20mol的电子转移,一定能得到2.24L的氢气 C.可以用Fe与外接电源的a极相连
D.与a极相连的电极反应为Fe2+-2e-=Fe3+ 【自我检测】(2012·福建高考)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
2c(SO4)
增大 C.片刻后甲池中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
环节三:陌生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展示了学生在书写电极反应式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电极反应式书写的一般步骤。巩固练习
【典例】按照要求完成下列电极反应式:
(1)MnO2的生产方式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 液。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形式(2)已知H2O2是一种弱酸,在强碱性溶液中主要以
存
电池总反应如在。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Al-H2O2燃料电池,其原理如图所示,---2Al3HO2AlOOHH2O 22下: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反应:2CO(g)+O2(g)====2CO2(g)ΔH<0,根据原电池原理判断该反应能否设计成燃料电池。若能,请写出当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时的负极反应式(若不能,该空可不作答):_______________。(4)工业上常用如下方法制备K2FeO4:以铁丝网为阳极电解NaOH溶液,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最近,工业上用更加廉价的Fe2O3代替铁丝网制备高铁酸钾,写出阳极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
展示学生答案。纠正其中的问题。板书设计
电化学基础
一、归纳电化学原理一类题目的解题步骤
1.判断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2.判断电极 3.基本原理解题
二、电极反应式书写
产物——电子——电荷——元素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 篇2
其实,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无论从试题形式、题量、难度各方面, 都已被广大中学师生认同, 试题的知识要求没有超出中学化学课本。怎样做好高三的化学复习,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基础还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注重基础的问题上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三复习以《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为准, 了解大纲, 熟知高考命题特点, 对高三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样, 就可以根据考纲的“了解、理解、综合应用”等不同要求界定课本中的各知识点。
化学该记的东西很多, 被称作“理科中的文科”,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描述性知识多, 推理性知识少, 因而高考化学试题和数学、物理试题相比在考核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更为不易。化学试题大多是知道就能很快答出, 所谓的推理题也只是将几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形式综合给出, 没有过多过深的思维技巧。化学试题对知识考查多, 综合性试题也只是将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 它要求学生解题时条理清晰。
试题回归教材更是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一大特色。如Ⅰ卷中第6题的“A项沸点:NH3>PH3>AsH3;C项酸性:HClO4>H2SO4>H3PO4;D项碱性:NaOH>Mg (OH) 2>Al (OH) 3”;第7题A项Li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只有Li2O, 取材于人教版第一册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C项“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取材于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D项取材于高二第一章氮族;第9题取材于第二册第三章相关内容;第13题“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 实际上来自于第三册第一单元结构图;28题“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①A有刺激性气味,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均来自于课本。以上几例充分体现了“以本为本”的学科教学思想, 避免出现了忽视教材、漫无边际的联系和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等形式主义。
抓基础知识, 如重要单质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公式定义等, 而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推断题、有机物信息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等都是近年乃至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和焦点。它不仅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基础知识, 而且能深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该类题目条件隐含, 综合性强, 思维容量也很大。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 在综合的知识应用中, 就显得反应迟钝、盲目、无从下手, 所以该记的一定要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现在, 一定要吃透课本。化学考题所需的知识点基本不变, 它们就好像考题的“根”, 所以, 吃透课本, 通过课本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及其表达形式, 就能拥有破解各类考题的“物质基础”, 以不变应万变。思维的条理性可通过做一定量的综合试题来练习, 但绝不可通过做习题来掌握知识, 因为学习课本掌握知识远比做习题来得快, 掌握得准。
除了课本以外,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好每日一题发给学生, 学生通过每日一题进行强化训练, 从而熟练、牢固地掌握课本里的知识网络。高考题未必都是前所未见的新题, 可能就是我们做过的某个题或其变形题, 充分利用每日一题、一题多变,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变中求突破。在做题时, 许多学生往往忽略“做对”与“做好”的差别, 觉得只要自己会做, 到时细心一些就可以了。但考试中相当多的学生, 虽然理解了题意, 但由于解题过程不规范, 得分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表达不清,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配平或不写反应条件, 书写酯化反应方程式时漏掉水等。针对这种情况, 建议高三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 按照收集错题→归好类别→分析原因→针对模拟→重新查看→最终过关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 这样对于得到高分很有好处。
狠抓基础搞好高考化学总复习, 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注重基础, 还应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 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 多遍阅读, 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通过这次复习, 一定要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地总结, 融会贯通, 有所升华。如,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多、涉及面广, 学生往往死记硬背, 不易掌握, 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 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 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中考化学基础复习之优化设计 篇3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中考;章节复习;知识板块
在中考化学复习体系中,第一轮基础复习都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复习的基石,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们是如何进行这一轮复习的呢?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按教材章节的顺序为线索进行;二是按知识内容分成几部分进行,作为教师的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呢?这两种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会一样吗?
一、教法诊断,有的放矢
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辨析和应用能力。经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教材比较熟悉,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学生能够较快地“找回记忆”,减少复习的难度,提高复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容易全面地抓住知识点。毕竟教材是复习的主体,教材可以对所有考点全面覆盖,做到不遗漏。
这种复习方法的缺点:一是复习所花时间较多,在本来就只有八、九周时间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其二是战线过长,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对将要复习的内容会逐渐失去热情,对复习课的投入也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有可能在复习完最后的章节时,又把前面的章节遗忘了,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复习。
基础复习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知识内容将教材分成几部分进行复习。比如可以将教材内容分成:我们身边的物质、基本原理和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几部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和综合,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第二轮提高能力的专项复习。①有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梳理以及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②有利于形成方法体系,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及方法体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种复习方法的缺点:①一些基础知识不够好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复习时会有时清楚有时茫然,不利于解决学生以前留下的问题,更有甚者可能会是疲于应付,无所适从。②在这种复习过程中,有时会让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呈现得比较直接,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能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比较片面,有时是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有时甚至发生某些知识点的缺失。
二、优化选择,教改实践
这两种方法肯定是各有所长,在教学具体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总的原则是,对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学习比较勤奋认真的学生比较适合采用依据教材章节顺序的方法进行复习;对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学习投入相对较少的学生比较适合采用根据知识内容划分教材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在采用依据教材章节顺序的方法进行复习时,强调“回扣式教法”,每周定时在周一的化学课上留出10分钟对前面某一部分进行回扣。教师在教学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超前复习”,对课堂教学中将要讲解的习题,让学生提前作为课外作业进行“超前练习”,这样上课时学生有备而来,大大提高了听课的质量,也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同时我们对所讲例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习题和讨论,因此它又成了一种实施分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针对某些重要章节的复习时,我先布置学生进行单独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哪些是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
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对知识要点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由班级中的“领头羊”出来现身说法,并且交流为落实知识要点的精选的例题,然后由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在复习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疏理,学生广泛参与是复习效果的一个前提。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在采用根据知识内容划分教材的方法进行复习时,一是强调让学生对书本的回归,强调以实验为主,让部分实验再进课堂,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的相关知识的回忆带动复习进行;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找回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将个人、行、排、小组、本班之间的竞赛活动经常性地穿插在复习课中,在竞赛中强化记忆,突出心得,促进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竞赛,内容具体可涉及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以及重点的典型例题的列举、分析、举一反三等,重要章节时进行出试题比赛等。在组织课堂竞赛时注意“精、短、快、广、活”的五要素。即:内容要精,时间要短,学生动作要快,参与面要广,组织方法要活。竞赛可以增强学生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也会驱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复习。还有就是学习某些文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某些章节内容的复述比赛,如第六单元课题3进行CO、CO2性质
的教材复述,让学生将实验性质应用一遍就掌握。
复习课的复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现状出发,复习方法也须相应变通,因“地”制宜,让复习课堂因为教师的优化选择而和谐,让复习课堂成为学生精彩表现的舞台。
高考化学复习基础知识点记忆口诀 篇4
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齐平。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
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
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数据记录要及时,重复滴定求平均。
误差判断看V(标),规范操作靠多练。
7.气体制备
气体制备首至尾,操作步骤各有位,发生装置位于头,洗涤装置紧随后,
除杂装置分干湿,干燥装置把水留;集气要分气和水,性质实验分先后,
有毒气体必除尽,吸气试剂选对头。
有时装置少几个,基本顺序不可丢,偶尔出现小变化,相对位置仔细求。
8.制氧气口诀
口诀1: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
口诀2: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试管倾。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
9.集气口诀
与水作用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 所得气体纯度大。
10.电解水口诀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 篇5
1.(2017·全国Ⅱ,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2.(2016·全国Ⅲ,6)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3.在家蚕遗传中,黑色(A)与淡赤色(a)是有关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相对性状,黄茧(B)与白茧(b)是有关茧色的相对性状,假设这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有三对亲本组合,杂交后得到的数量比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黑蚁黄茧
黑蚁白茧
淡赤蚁黄茧
淡赤蚁白茧
组合一
组合二
0
0
组合三
0
0
A.组合一亲本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
B.组合三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
C.若组合一和组合三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与组合三的相同
D.组合二亲本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
4.假如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现有一高秆抗瘟病的亲本水稻和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杂交,产生的F1再和隐性类型进行测交,结果如图所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问F1的基因型为()
A.DdRR和ddRr
B.DdRr和ddRr
C.DdRr和Ddrr
D.ddRr
5.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现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
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而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
6.某植物个体的基因型为Aa(高茎)Bb(红花)Cc(灰种皮)dd(小花瓣),请思考如下问题:
(1)若某基因型为AaBbCcdd个体的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种,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若某基因型为AaBbCcdd个体的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种,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7.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甲×乙 乙×丙 乙×丁
↓
↓
↓
F1白色
F1红色
F1红色
↓⊗
↓⊗
↓⊗
F2白色 F2红色81∶白色175 F2红色27∶白色37
甲×丙
甲×丁
丙×丁
↓
↓
↓
F1白色
F1红色
F1白色
↓⊗
↓⊗
↓⊗
F2白色 F2红色81∶白色175 F2白色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8.(2020·全国Ⅱ,32)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9.(2018·全国Ⅲ,31)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杂交组合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个体数(个)
甲
红二×黄多
红二
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红多×黄二
红二
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乙
圆单×长复
圆单
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圆复×长单
圆单
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________的比例。
10.(2019·江苏,32)杜洛克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C
5.B
6.(1)8 27 8
(2)4 9 6
7.(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①本实验的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根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2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3/4)n,可判断这两个杂交组合中都涉及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所涉及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8.(1)板叶、紫叶、抗病
(2)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3)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4)AaBbdd
9.(1)非同源染色体 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 一对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
(2)1∶1∶1∶1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 篇6
一、有针对性地确定基础知识的复习内容
按照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是四大板块:一是词汇、二是短语、三是句型、四是语法。在词汇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动词的复习,动词可以分为谓语动词(动词时态、语态、语气、主谓一致)和非谓语动词(-ing动词、不定式和过去分词)。除此以外,还有复习一些重点动词(连系动词、感官动词、使役动词、带虚拟语气的动词、常带宾补的动词、带双宾语的动词)。除了动词以外,还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名词要关注其数的变化,即单数、复数和不可数;形容词要关注其级的变化,即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在短语复习中,主要是要掌握几种短语:一是动词短语、二是介词短语、三是形容词短语;在句型复习中,要系统梳理各个单元出现过的重点句型,按顺序列出清单,以免遗漏。在语法复习中,要把各个单元的语法列入复习范围,摘录课本中典型的例句并加以理解和运用。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1.词汇的归纳:1)按构词法将阶段所学的词汇进行归类:前缀与后缀归纳法、合成法、转化法;2)按首字母方法归纳;3)同义词归纳;4)反义词归纳;5)话题词汇归纳;6)不规则动词归纳;
2.短语归纳法:1)以动词为中心归纳;2)以介词为中心归纳法3)以副词为中心归纳;
3.句型归纳:1)重点句型归纳;2)相似句型归纳;3)句型转换归纳;
4.语法归纳:1)按词法归纳(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2)按句法归纳(三大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
三、强化基础知识应用意识
基础知识必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坚持词不例句,句不离篇的重要原则。一是口头应用,二是笔头应用。口头应用包括开口朗读,口头造句,口头对话;笔头应用包括单词拼写、单句改错、完成句子、句型翻译、句型转换、语法填空和基础写作。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 篇7
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合格水平, 虽然只记等级, 分数不计入高考, 但是普通考生需要全部达C (及格) , 才能参加高考。特别是在我们学校, 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 能否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就成了通向高考必须攻克的第一座“堡垒”。
笔者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以及几年的带班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与学生共同努力, 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一、明确目标, 树立信心
首先, 要学生明确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的考试, 不是选拔性的考试, 因此考查的内容几乎都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涉及《化学一》、《化学二》以及《化学与生活》三本教材, 而且95%都是较容易的、普通难度的题目。要让学生树立复习的信心, 勇于面对。
其次, 要明确化学水平测试卷的结构: (I) 卷共23道选择题, 总分69分, 尽管涉及知识点全面, 但都是单项选择, 而且难度大的题目也往往只有一到两题, 所以是普通学生平时的训练重点和得分重点。 (II) 卷共有3题, 共31分。其中, 化学与生活1题 (15分) , 包括填空和选择, 无机推断1题 (6分) , 综合应用1题 (10分) 。从难度看, 化学与生活的题目难度普遍不高, 且考查的知识点不多, 是普通学生比较容易得分的重点;无机推断题则要看具体难度和学生的灵活程度, 学生答题极有可能全对或者全错;而最后一道大题是冲A的重点, 其中肯定有几个小题是有难度的, 所以普通学生要学会放弃, 以节约时间, 保证会做的题目都答对。
最后, 要学生明确只有高二这一阶段全力以赴, 认真复习, 保证所有测试科目一次过关, 才能确保在高三一年中对其他重点科目的正常复习和应考。
二、把握细节, 重视基础, 查漏补缺
由于现在学业水平测试的时间一再提前, 在高二年级除了要学习《化学与生活》这一册教材之外, 复习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因此复习只能分成两个大的阶段:
1.知识点梳理阶段
知识点梳理阶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应该不算困难, 只要跟上复习进度, 基本可以保证一次测试过关;但是对于我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说, 因为高一年级对化学不够重视, 导致很多化学基础知识不是缺失就是遗忘, 很多时候复习就像上新课。
因此教师在备复习课之前要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在设计复习方案时可以做两手准备:遇到容易的内容, 复习时要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发挥学生学习互助小组的作用。使用的复习方法也要经常变化, 有学生自学的、有教师评价的、有小组内讨论交流的, 有小组之间互相比赛挑战的, 教师要灵活掌握教学的节奏, 既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又要保证在课堂上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果遇到较难的或者学生普遍反映掌握不好的内容,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耐心, 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去思考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要保证做到既能弥补知识的空白, 又能同时达到复习的效果, 而且也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始终对复习保持兴趣。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 在处理的时候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心血, 特别还要注意切忌出现急躁情绪, 或者对学生产生不满情绪。
2.冲刺阶段
通常对所有知识点梳理结束之后, 最后的综合复习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主要的复习内容就是让学生做几份综合模拟试卷, 以巩知识点和提高应试能力。因此这几份试卷的选择至关重要, 教师要在之前花费较多的时间, 去完成大量的综合模拟试卷, 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有些试卷只适合训练学生做选择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可以当堂完成, 当堂评讲,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做选择题的正确率;有些试卷有关化学与生活的题目很好, 可以将其剪贴下来整合成几张专题模拟卷, 以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巩固率, 把握得分要点;有些试卷整卷的题目、难度都设计得很好, 可以留到最后, 使用完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不过为了提高训练难度, 平时测试时间为75分钟的题目, 我们一般要求1小时完成, 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 经过这样训练, 到正式考试时学生解题时就会游刃有余。
做综合试卷, 最重要的是试卷评讲的环节, 做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坚持从第一次试卷评讲开始, 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己的“知识盲点”记录本。在评讲过程中, 我会专门留出时间给做错题的学生, 在“知识盲点”记录本上记录自己从这道题中发现的知识疏漏, 以便下次考试之前翻一翻, 看一看, 提醒自己注意。学生会发现, 一开始要记录的东西很多, 好像学了这个却忘记那个, 没有成就感, 但是一段时间以后, 一堂试卷评讲课下来, 有些学生只记了寥寥几行, 或者什么都不需要记录了, 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甜头, 而这个本子也成了自己复习中最有针对性的重要资料。
三、个别辅导, 有的放矢, 整体推进
通常需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的课时都不算多, 所以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保证复习的进度和效率,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检查和督促,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复习热情的持久性和复习的效果。
我校普通班的学生, 在学习上往往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教师抓得紧些, 学生热情就高些, 教师稍有放松, 学生就立即情绪懈怠。因此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学案和练习完成的情况, 要经常与学生谈话交流, 时刻为学生鼓劲。
特别是对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 可以单独要求他们到办公室进行学案的面批, 让教师清楚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 并且能够一对一及时解决, 这样做效果很不错。还要定时抽查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化学方程式、化学用语的记忆情况, 为此我还特意制作了很多相关的卡片, 学生可以先抽出其中任意一张, 然后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完成相关内容,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 学生兴趣很浓, 对表现好的还经常给予加分表扬, 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形式。
这种针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形式既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心, 增强了学生对考试过关的信心。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 篇8
一、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是对所学知识梳理、积累的过程,也是巩固强化的过程。这一轮是全面的复习,因此要求教师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总揽全局,覆盖全面,这一环节有以下作用:一是巩固过去所学知识,二是弥补过去所学的漏洞,三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回归课本”,立足教材,高于教材,实现“双基”。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复习的依据,离开课本,复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杜绝学生“看书”的盲目性,应做到的是教会他们“看书”,解决“看什么,怎么看”的难题,使其明确“看书”的目的,把握“看书”的内涵,真正做到温故知新。在看书中引领学生重温教材精要,牢记重要定律、结论及公式,再次强化知识的巩固与应变的准确度,从看书中了解课本插图、例题、表格、习题、实例,将其读通、弄懂,并以此做为出题的源点,自己尝试将其变形,重组题目,以提高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课改后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难度降低了,但是知识面更宽了,加之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时超出教师的想象,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日益增长,尤其在复习中,他们要得到的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再现,而是要在复习中将知识巩固、强化与拓展,这就对我们教师来说,自身的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改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也告诫自己,必须“洗脑”且“充电”。在准备每一节复习课之前,我都会将自己设想成一名学生,积极地运用信息提供的便利广泛采集资料,筛选处理运用于课堂,比如:复习到“浮力”一环节,我展示给学生“死海不死”、“曹冲称象”、“孔明灯”、“探测气球升空”、“热水选种”、“饺子熟了会浮上来”、“驶进大海的轮胎”等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与现象,使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兴趣,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拓宽了眼界。
另外,通过系统的复习,我也注意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方法的梳理。在教材中更多出现的是“控制变量法”,因平时讲到每个类似知识点时都已明确,所以我便将总结与举例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在积极互动中很快做出了较完整的概括: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用了控制变量法,欧姆定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物理规律的得出也都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在此环节的进行中复习的不仅仅是“控制变量法”,而且对其涉及的各角度的知识进行了再现与强化。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等效代替法”、“间接测量法”、“类比法”、“归纳法”、“推理法”等。
二、综合复习
通过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初步巩固,本环节则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双向提高,让学生在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再次理清思路,强化知识体系,使综合能力得以升华,思维实现飞跃。因本环节已进入专题复习阶段,我便将复习过程大致分为“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中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同时也强化学科的横向联系与理解。这一板块作为本轮复习的核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
1. 知识与知识的链接;
2. 章节与章节的关系;
3. 年级与年级的联系;
4.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包容;
5. 书本与社会的知识渗透。
另外,“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近年来中考的主流,使学生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会收集处理社会信息,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及数理推导能力,都已成为当今学生面临的检测点,因此对这一宽广的领域,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涉猎。因此继“力、热、光、电”四大板块之后,我又穿插了“科技与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两个趣味板块。
“科技与物理”板块中,我将话题留给学生课下去完成,学生具有极高的兴趣,他们的采集结果也是形形色色,如神州六号、太阳能汽车、金星凌日、能源开发等等话题。
“生活中的物理”板块则是将其分为小板块如“厨房中的物理”、“水中的物理”、“操场上的物理”等等,让学生的思维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中的角落,去寻觅身边无处不在的物理。学生们的结论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就这样通过本环节的复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进一步领悟其中的价值。
在这一轮复习中,笔者尤其注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了规范的训练,从正确读题、全面分析、仔细推敲、准确审题、规范答题的每一步骤抓起,教会学生纠正“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毛病,同时也更多地注重了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原题变形、原题拓宽的训练工作和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三、模拟复习
英语基础复习计划 篇9
2.在作阅读理解的同时每天作一篇完形填空,依旧是把不懂得单词标出,要结合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结构,分析这个空应该选择名词、形容词、副词还是介词。要学会根据语法选择空格中需要的单词性质。
3.9月份有一个阶段性测评,建议大家参加一下,一是可以对自己的英语复习状况摸一下底,再者,有助于10月份的考研报名正确选择自己理想的院校。
四、考研冲刺阶段:10月9号—12月20:《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阅读理解答案乱序版)+《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英语写作范文100篇》+考研模拟试卷两套
复习计划: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强化记忆,找到做整套英语试卷的感觉
1.在历年真题阅读理解做过三遍之后,买一本《考研英语历年真题》试卷版的,这套试卷阅读理解的答案打乱顺序,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由于前面做过几遍阅读理解对答案有印象而影响自己对英语阅读理解做题水平真实的判断,这套真题从完形填空到大作文必须全部做,保证在一个月内做一遍。
2.把重点放在后面的新题型和翻译、写作上面,把历年真题的新题型和翻译仔仔细细地做,做完以后重点看老师的分析思路。学着练习写作,每天自己写一篇英文作文,这一阶段每天复习英语5个小时。
3.每天开始背诵英语写作范文,市场上面这种辅导书比较多,给大家推荐新东方的《考研英语写作范文100篇》,把黄剑的历年真题解析中的范文也要背一下,不多,也就十几年的。试着把所背诵的范文中的好的句式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看自己的错题笔记本,强化记忆。
4.最后两周建议大家抽出周末时间,周六上午做一套政治试卷,下午做一套英语试卷,晚上时间用来分析两套试卷;周天上午做一套专业基础课试卷,下午做一套专业综合课试卷,晚上时间用来分析该天的两套试卷。
《通信技术基础》复习 篇10
基本通信系统组成网络拓扑结构、信号交换
传信率、传码率、m进制通信系统
第二章信号与信道
信号的频谱:相邻谱线的间隔,周期与频率间隔大小,脉冲宽度窄,频带宽度宽。线性失真与非线性失真,线性失真补偿
信噪比、分贝
第四章数字编码技术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A/D转换,数字编码的方法
波形编码,A/D转换时,取样间隔,量化粗细;量化电平数,量化噪声功率,S/N A律13折线PCM编码
信道编码
第五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基本波形、码元长度
CMI码、AMI码、HDB3 码
无码间串扰的条件、奈奎斯特、眼图
RS-232-C标准
第六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调制、(ASK)、(FSK)、(PSK)、频谱
FSK信号波形、(2PSK)、(2DPSK)波形
第七章通信网基础
多路复用、扩频技术、香农公式
第八章主要的通信系统与网络
卫星通信、多址连接方式
光纤通信系统一、填空
二、判断
浅谈对口高考《机械基础》复习 篇11
[关键词]对口高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对口高考专业理论考试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教学方法要求各异,有的要求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有的要求记住繁多的材料牌号、性能及热处理方法,有的要求看懂复杂的受力图等等,这些都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下面就我在担任近十八年的对口高考教学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方法
1.研读考纲 找准教学目标。复习中紧扣考纲要求,吃透考纲对知识点五个层面的要求---了解、识记、理解、掌握、综合运用。根据考纲要求,解决两类问题:第一,在教学课时的分配上,工程力学和机械传动教学占教学总数的1/3,属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要用简介的语言进行总结,要熟背知识点;在机械零件教学中以轴的分类和作用、键的分类和作用、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和应用为重点;第二,在教学设计上,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知识,就必须有所选择。
2.精讲多练,注重系统性、规律性。考纲对带传动、螺旋传动的计算、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尺寸计算、蜗杆的计算、轮系传动比计算等有较高的要求。平时复习时要详讲、精讲,让学生能理解和熟记公式,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达到融合贯通境界。
要让学生记得牢,必须要“巧记忆”,教师要把有规律性的知识点总结,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我为学生补充了这样的顺口溜:曲柄摇杆是基型,机构条件细分请,曲柄主动有急回,曲柄从动死点停。利用这些规律,学生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3.精通拓展,注重综合性、实践性。机电专业的相关学科,如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学、公差配合等,要全面理解,注重知识的外延,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渗透。要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机械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书中的知识原理都能在生产生活中找到实例,如用钥匙开门、扳手拧螺母、自行车上的链条等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参观,以此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做好各阶段复习,全面提升解题能力。第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逐章逐节的复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与讲授新课不同,要避免重复教学,要使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概念,达到新的高度,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将全书分四大部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复习过程中既要梳理上阶段复习的基础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主要是综合练习,结合考纲以及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卷、老师平时收集学生易错题目等形式,反复训练以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模拟效果。
在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重要模块,有利于学生对比学习。
二、《工程力学》模块
1.第一部分是“平衡方程的应用”
(1)补充数学知识:三角函数知识。
(2)正、负方向的判别。
(3)能正确判断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任意力系。
(4)牢记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
(5)二力杆的判断,杆子自重不计,两端受力,基本上就是二力杆。
(6)如何正确求出力矩中的“力臂”。
2.静力学中求某某力的大小是有固定步骤的
(1)取XX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上面一定要有“已知力”。
(2)因为XX平衡,又是XXX力系。
(3)根据力系的特点,列出平衡方程。
(4)有的题目所求的力与计算得到的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所以最后一定要加一句:根据作用与反作用力。
3.第二部分是“杆件的基本变形”。在复习这章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受力特点—变形特点—截面法求内力(包括内力名称、符号、方向、大小)—应力及计算——强度校核条件--提高变形措施。强度校核条件解决三类问题:校核强度、截面尺寸设计、确定许用载荷。只要掌握这张表,杆件基本变形就基本掌握了。学生要记住这张表(以拉压变形为例)
三、“常用机构”和“轮系”模块
灵活运用部分只有“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及轮系”。
1.常用机构
(1)铰链四杆机构的判断:如果四杆长度已知就等于是送分题目;如果是涉及到求某一杆长度范围就要进行讨论,最复杂的题型是“双摇杆机构”。
(2)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运动特点、典型生产实例。
(3)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
(4)拓展—曲柄滑块机构,掌握三个层面:能把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移动;有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滑块的行程是曲柄长度的两倍。
(5)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运动特点、分类、生产实例
2.轮系
(1)带传动、直齿、斜齿、蜗杆蜗轮机构简图
(2)方向:直齿内啮合:相同;直齿外啮合:相反;锥齿轮:同时指向或同时背离节点;蜗杆蜗轮:右手螺旋法则。
(3)三个典型“轮系末端件”题型。
鼓轮带动重物上升或下降,重物上升或下降速度(位移)
V=πnD
丝杆带动螺母(工作台)做直线移动,工作台移动的速度(距离) L=n×螺距(或導程)
齿轮齿条:齿条移动的速度(距离):L= nπmz
四、其他知识点及注意事项
1.机器概述、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液压传动(今年分值上升)四章都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将所有知识点做成填空题,以供学生复习总结用。
2.各本科院校考试范围正式出来后要仔细核对,如今年滁州学院就增加了知识点: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及转向判定;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万能角度尺及百分表的使用等;黄山学院增加了知识点:自由度的计算;淮南师范学院涉及到均布载荷知识点。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口高考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复习方法非常重要,对口高考相对于普高来说是弱势群体,无鱼目混杂的补习班,无漫谈飞舞的复习资料,更无“全家总动员”,中职生靠的就是任课教师的责任心,靠的就是课堂45分钟教学,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把握考纲,找对复习方法,争取使每位同学能考取理想院校。
参考文献:
[1]张艳.对口单招高三机械基础复习课教学的几点策略[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3.
[2]张国年.浅谈如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
[3]王华.浅谈对口单招《机械基础》复习方法和策略[j].黑河教育2014.
[4]薛小虎.浅谈对口单招《机械基础》复习[J].《成功.教育》,2011.
[5]叶周.基于江苏省对口单招机电专业《机械基础》第三轮复习思考与探索[J].考试与评价,2014,(8).
“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复习 篇12
二、疑难点拨
(一) 探究遗传物质是DNA的两个经典实验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做了四组实验, 分别是:给四组小鼠分别注射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的混合液。实验结果分别是: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实验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是将S型细菌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 然后在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 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出现S型细菌。实验结论是:DNA是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点拨: (1) 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都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体外转化实验是在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进一步确定了“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 (2) 通过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DNA最终并没有被破坏。在加热的过程中, 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被破坏, 从而导致DNA双螺旋结构解体, 双链分开 (这一现象称为DNA分子的变性) , 但当温度缓慢降低以后, 变性的DNA又可以恢复为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称为DNA分子的复性) 。这就是为什么S型细菌经过加热杀死后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因。 (3)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一变化属于生物变异的范畴, 变异的来源是基因重组。
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病毒的特性和T2噬菌体的结构:病毒是专门寄生在相应的活细胞中的非细胞生物, 在活细胞外病毒不具有生命特征, 在寄主细胞内病毒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的原料 (核苷酸和氨基酸) 、场所、能量、酶等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和控制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并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和合成的蛋白质组装成子代病毒, 从而实现病毒的增殖。T2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 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 它是一种DNA病毒, 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DNA组成。
(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两组T2噬菌体分别被35S和32P标记, 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最后经过搅拌、离心, 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点拨: (1) 对T2噬菌体进行标记的方法:先对大肠杆菌进行标记, 再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即让T2噬菌体与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子代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35S;用含有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子代T2噬菌体的DNA含有32 P。 (2) 不能用C、H、O、N作为标记元素, 这是因为C、H、O、N是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 被标记后无法确定进入细菌的是何种物质。
3. 转化实验和侵染实验的比较
(1) 实验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 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
(2) 实验设计原则相同:都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3) 实验结论: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这是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3) 两实验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 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解
1. 生物遗传物质的种类
(1) 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所有的细胞生物 (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部分病毒 (如T2噬菌体等) 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2) 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含有RNA的病毒 (如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的遗传物质是RNA。
2. 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解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只有极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这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误区: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的几种常见错误——— (1) 认为“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RNA是次要的遗传物质”。实际上, DNA和RNA不可能同时成为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可能是DNA或RNA; (2) 认为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实际上, 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RNA不是遗传物质; (3) 认为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实际上,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三) DNA分子的结构
1. 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它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 (结构如右图) 。 (1) (2) (3) 分别表示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 (A、T、G、C) 。由于碱基有4种, 因此, 组成DNA基本单位的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2. 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DNA
脱氧核苷酸通过两种连接方式形成DNA, 即在一条单链上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在两条单链间通过氢键连接。磷酸二酯键是一种共价键, 它是在两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中的其中一个脱氧核苷酸上的脱氧核糖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上的磷酸之间形成的, 由于这种联系特点, 使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成为“…—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的结构。氢键将两条单链连接起来, 它是在两条单链间对应的碱基之间 (A与T、G与C) 所形成的化学键, 这一特性决定了DNA分子两条单链上的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对应关系。DNA分子两条单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关系就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一原则是进行与DNA分子结构有关计算的基础。
点拨: (1) DNA的分子结构可用“点 (脱氧核苷酸) →线 (脱氧核苷酸链) →面 (两条链连接成的平面) →体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的系列物理模型来帮助理解; (2) 氢键只在DNA分子的两条单链间形成, 在A与T间有2个氢键, G与C间有3个氢键, 因此, 含有G-C碱基对较多的DNA分子结构比较稳定; (3) 磷酸二酯键可被限制酶破坏, 可在DNA连接酶或DNA聚合酶作用下形成;氢键可被解旋酶或高温破坏。
(四) DNA的复制
1. 复制时间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在DNA复制时, 有可能出现差错, 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2. 复制的场所
有DNA的地方或结构 (如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原核细胞的拟核、线粒体、叶绿体、质粒) 就有DNA复制, 但病毒 (含有DNA的) 的DNA并不是在病毒体内复制, 而是在宿主细胞内。
3. 复制的特点
上图显示, 上一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在所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保留下来, 体现了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此外, DNA在复制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
4. 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1) DNA双链分子中, 若某种碱基 (或脱氧核苷酸) 有x个, 复制n次, 则需要作为原料的该碱基 (或含有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 的数目为: (2n-1) x个。如果求第n次复制需要该碱基 (或含有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 的数目, 则有如下关系:第n次复制需要的原料数量=复制n次需要的原料数量-复制 (n-1) 次需要的原料数量= (2n-1) x- (2n-1-1) x=2n-1x个。
(2) 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 形成2n个子代DNA, 其中含有亲代DNA分子单链的DNA只有2个。
(五)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 转录和翻译中的碱基互补配对
(1) 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和RNA分子之间, 图解如下:
点拨:DNA上的碱基T与RNA上的碱基A配对, 而DNA上的碱基A与RNA上的碱基U配对。
(2) 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mRNA和tRNA之间, 是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之间的配对, 图解如下:
点拨:DNA、mRNA和tRNA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建立联系, 即DNA—mRNA—tRNA。只要知道三者中任一物质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序列, 即可求出另外二者对应的碱基序列。
2. mRNA上的密码子
(1) 密码子的种类和功能。
mRNA上的密码子共有64种, 除了3种密码子 (称为终止密码子, 在翻译时, 终止密码子为肽链的合成提供终止信号) 不决定任何氨基酸外, 其他61种密码子都分别决定一定种类的氨基酸。
(2) 密码子的特性。
(1) 通用性:密码子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都是通用的, 也就是说一种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种类在各种生物体内几乎都是相同的。这一特性说明了地球上不同种类的生物均有共同的起源。
(2) 简并性:61种密码子只决定20种氨基酸, 这说明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往往并不只有一种, 这一特性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在密码子表中, 除了极少数种类的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外, 其他密码子都决定2种或2种以上的氨基酸。
点拨:如果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密码子决定, 这样能够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就只有20种, 余下的44种密码子都将作为终止密码子。当基因的结构改变时, 引起肽链合成不正常终止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但是由于密码子简并性的存在, 当基因结构改变时, mRNA上对应的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种类常常不会发生变化, 这样所合成的蛋白质结构也不会改变。可见, 密码子的简并性对于维持生物性状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有关计算
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因此, DNA分子 (或基因) 所含有的碱基数量大约是mRNA的2倍;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mRNA上的密码子 (由3个相邻的碱基组成) 决定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 因此, mRNA的碱基数量大约是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的3倍。由此可见, 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 DNA分子 (或基因) 中的碱基数量、mRNA中的碱基数量、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量三者的比例关系约为6∶3∶1, 常利用这一比例进行相关计算。
(六)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 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 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一种基因决定一种性状, 一种性状由一种基因决定, 即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或“一因一效”; (2) 一种基因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 即“一因多效”; (3) 一种性状受多种基因控制或影响, 即“多因一效”。
三、典例剖析
例1.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B.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
C.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
D.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解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格里菲思确定了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但没有确定转化因子究竟是何种物质, 艾弗里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确定转化因子的种类。他设计的思路是提取、分离和鉴定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 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 不至于影响转化实验的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体内, 因此, 转化的有效性与S型细菌的DNA有关, 并且S型细菌的DNA纯度越高, 转化越有效。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例2.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 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
B.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
C.用含32 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
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解析:在实验中对两组噬菌体分别进行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对一组噬菌体用35S标记其蛋白质, 对另一组噬菌体用32P标记其DNA, 然后分别用这两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再经过搅拌、离心, 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并比较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差异, 就可以确定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S元素只有蛋白质中才有, DNA中没有, 但DNA中有P元素, 蛋白质中没有P元素, 因此, 应分别用35 S和32 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噬菌体为病毒, 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 对噬菌体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应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答案:C
例3.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只含有RNA的生物, 遗传物质是RNA
B.只含有DNA的生物, 遗传物质是DNA
C.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 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D.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 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
解析: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只含有RNA的生物 (如HIV、SARS病毒) , 其遗传物质是RNA。只含有DNA的生物 (指含有DNA的病毒) , 其遗传物质是DNA。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 其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RNA。
答案:C
例4.下列有关计算中, 错误的是 ()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 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 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 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 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 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
D.用15 N标记的细胞 (含8条染色体) 在含14 N的培养基中培养, 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含15 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16
解析:DNA复制3次, 形成8个子代DNA分子, 其中含32 P的噬菌体占2/8=1/4。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 则在该链上含有的A+T=300×35%=105个, 由于在两条链间碱基A与碱基T相互配对, 因此, 另一条链上的A+T数量也有105个, 则在该DNA片段中含有的A+T总数为210个, 这样可以得出G+C=600-210=390个, G=C=195个, 第3次复制需C=195×23-1=780个。基因中碱基数至少是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的6倍,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 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120×6=720个碱基。含15 N的为亲代DNA分子的链, 细胞第一次分裂后, 所有染色体 (DNA) 都含有15 N, 而细胞第二次分裂时, 只有一半的DNA分子含有15 N, 即细胞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5 N的染色体8条, 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后, 含15 N的染色体仍然为8条。
答案:D
例5.下列有关遗传物质基础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A+C) / (T+G) 的碱基比例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B.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实现的
C.要用32P标记噬菌体, 可直接用含相应磷酸盐的培养基培养
D.基因通过控制血红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红细胞形态
解析: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 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从碱基对比例的角度看, 决定DNA分子特异性的是A+T/G+C, 而不是 (A+C) / (T+G) (在DNA分子中, A=T, C=G, 则A+C=T+G, 这就是说不同的DNA分子都具有A+C=T+G的关系) 。氨基酸上没有碱基, 不能与tRNA进行碱基配对。噬菌体是病毒, 寄生在活细菌中, 标记噬菌体, 先要用含32 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答案:D
例6.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 图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图甲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内, 图乙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质内
B.图中催化图甲、乙所示两过程的酶1、酶2和酶3是相同的
C.图丙中a链为模板链, b链为转录出的子链
D.图丙中含有两种单糖、五种碱基、五种核苷酸
解析:图甲所示为DNA的复制过程, 图乙所示为转录过程, DNA的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图甲中酶1和酶2相同, 都为DNA聚合酶, 图乙中酶3为RNA聚合酶。由于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图丙的a链中含有碱基T, b链中含有碱基U, 故a链为DNA模板链, 而b链为转录产生的RNA链。图丙中含有2种单糖 (核糖和脱氧核糖) 、5种碱基 (A、T、G、C、U) 、8种核苷酸 (4种脱氧核甘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 。
答案:C
例7.如图是某DNA双链的片段和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段多肽链 (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DNA片段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4个游离的碱基
B.转录的模板是乙链, 其碱基序列可代表遗传信息
C.转录形成的mRNA片段中至少有18个核糖核苷酸、6个密码子
D.若箭头所指的碱基对被替换, 则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会改变
解析:该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在DNA单链的末端, 每一条单链上各有一个, 方向相反) , 但碱基是互补配对的, 以氢键相连, 所以不能说碱基是游离的。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与转录的模板链上的碱基TAC互补配对, 甲链和乙链中含有TAC碱基序列片段的是乙链, 因此, 乙链是转录的模板, 其碱基序列代表遗传信息。乙链上有18个碱基, 因此, 由它作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上至少有18个核糖核苷酸。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因此, 该mRNA上至少有6个密码子。因为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 故密码子改变, 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
答案:A
四、跟踪训练
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 (1)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研究各自的效应; (2)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运用了 (1) 和 (2)
B.前者运用了 (1) , 后者运用了 (2)
C.前者只运用了 (2) , 后者运用了 (1) 和 (2) D.前者只运用了 (1) , 后者运用了 (1) 和 (2)
2.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 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太长
C.32 P、35 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用噬菌体侵染3 H标记的细菌, 离心后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3.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
D.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下列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G与C这一碱基对含量越高, 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越大
B.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 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C.生物体所有DNA分子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同地进行的
D.亲子代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进行
5.下列有关DNA复制过程的叙述中, 正确的顺序是 ()
(1) 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 (2) 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形成 (3) 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 (4) 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5) 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 (1) (3) (4) (2) (5) B. (3) (1) (5) (4) (2)
C. (1) (4) (2) (5) (3) D. (3) (1) (4) (2) (5)
6.下列有关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 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B.该过程需要有三个高能磷酸键的ATP提供能量
C.该过程一定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即A一定与T配对, G一定与C配对
D.DNA转录和翻译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7.下面是几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以及中心法则的图解。已知: (1) 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3) 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以阻止其发挥作用; (4) 利福平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环丙沙星会抑制a过程, 利福平将会抑制b过程
B.除青霉素外, 其他抗菌药物均具有抑制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作用
C.过程d涉及的氨基酸最多20种、tRNA最多有64种
D.e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8.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 下列选项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 (1) (2) 过程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下降
D.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9.据研究, 并非任意两株R型菌与S型菌之间的接触都可发生转化。凡能发生转化的R型菌必须处于感受态。所谓感受态是指受体菌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 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处于感受态细菌的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分泌感受态因子, 该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 诱导产生一些感受态特异蛋白, 其中包括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其转化过程图示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步骤是____将S型菌加热杀死。
(2) S型菌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 其中一条链在____酶的作用下水解, 另一条链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菌细胞内。
(3) 完成步骤 (4) 需要___酶和___酶, 实现了____。
(4) C细胞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 产生大量的____型菌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这说明____得到了表达。
(5)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说明了, 通过DNA可以实现细菌间____的转移。
(6) 科学家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关实验, 说明生物界基因表达的基本机制是相同的, 一种生物的基因表达系统能够识别另一种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并可在适当条件下加以表达。性状的表达需经过___和____过程。
10.图1、图2 (图2中甘、丙等表示甘氨酸、丙氨酸等) 表示人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过程, 据图回答:
(1)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 图1、图2分别表示___和___过程。
(2) 图1中 (2) 和 (3) 在组成上的区别是____。如果 (2) 发生改变, 生物的性状____改变, 原因是____。
(3) 图2中c表示____, 色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 若图中多肽a是由6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则 (1) 中至少含有____个碱基对。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D 6.D 7.C8.D
9. (1) (1) (2) 核酸 (3) 限制DNA连接基因重组 (4) S重组的S型菌的基因 (或DNA) (或重组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5) 性状 (6) 转录
翻译
10. (1) 转录翻译 (2) (2) 含有脱氧核糖, (3) 含有核糖不一定密码子的简并性 (3) tRNAUGG 180
【基础生物化学复习】推荐阅读:
生物学基础复习计划01-07
生物基础教学06-18
生物基础教学08-29
生物基础训练答案10-28
生物拉丁文基础07-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10-15
药用微生物基础实验01-25
高二生物基础知识总结09-06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09-10
生物基础教育调查报告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