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林经济管理

2024-08-29

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精选8篇)

关于农林经济管理 篇1

一 概述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院农经三班,彭国威,20114082131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首批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2006年由国家教育部学位办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排名为第一。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与农村发展、食品与涉农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业与农村发展、食品与涉农业企业管理等方面从事行政与经济管理、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鲜明的专业特色,体现“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于三农的人才培养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强化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多年来,该专业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共113人,近三年共毕业296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0%。

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多,实践机会少;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看,学生普遍对专业教师的素质感到满意,愿意接受教师互动式或讨论式的授课方式,但认为教师授课的内容陈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并且专业课之间存在内容重复和交叉的现象;从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获得的,并且通过学习其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层次逐步提高,结构趋于合理。“十五”以来,经济管理学院制定了《经济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为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着“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坚持“人才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发展之路”的理念,以“敬业、求实、协作、创新”为团队精神,通过优化工作条件,培养、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7;教授、副教授比例为60%,专业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为14人,99%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之所以体现出这种优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本专业所依托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优势,在稳定现有师资的基础上积极培养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引进校外高层次优秀人才,近三年来,本专业从解放军军需大学、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单位引进三位博士,其中两位晋职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3.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提升。从经济管理学院“十一五”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申请到的课题总数逐年增多,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占当年课题总数比例也在逐年递增。近五年专业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77篇,人均16篇;承担的科研项目共36项,科研经费近118万元,人均约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其中8部为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科研成果获奖18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11项。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内其他同类先进院校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少,尤其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0,国家社科基金也只有两项。

4.教学改革有所突破。在课程体系改革上,突出主干课,加大选课和实践课程比例,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模块化;注重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升其适应市场竞争以及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以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为补充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6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之一,为学生实施创新项目、组织第二课堂及参加各种竞赛提供条件和活动场所,从1996年开始,学院学生实施了百乡千村的“555工程”,以及发起了“班村共建”活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广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突出成绩。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是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展开,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重点[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2.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目前全国各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面临困惑,那就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萎缩[2]。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近几年的招生也反映了这一问题。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专门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人才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相继改革,该专业变成为社会培养人才

[3]。从目前来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并无差别。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在“偏向于农,或偏向于综合(非农)”之间选择,其结果是学生感到专业的特色不明显。

3.师资队伍建设与同类院校相比仍然落后。主要是新教师队伍扩大以后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一是新进教师,特别是前几年新进的具有一批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压力。由于教学的任务是刚性的,导致他们无暇顾及科研。二是新进教师大多缺乏农学背景,对农林经济管理缺乏感性认识,对三农问题了解不深,难以把握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三是科研方法陈旧,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4.专业的地位和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人才队伍看,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处在农林院校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之下,学缘结构与一些综合大学和名校根本无法相比;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而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尽管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他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所以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

四、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保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4]。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定位于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学校与经济管理系统、社会经济部

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2.进一步凝练专业科学研究方向,突出特色。凝练学科方向,使学科方向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在凝练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优势;二是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三是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

3.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以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为补充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逐年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及时更新实验、实习教材,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农业经济学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实验室不仅为学生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参加各种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形成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而且每个学都有半个学期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4.构筑学科建设平台。学科平台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手段,更重要的它是学科人才的聚集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构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包括与同学科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的途径建立创新平台。

五就业前景

一直以来,我国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可以看到农民的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从古至今,农业都是我国脆弱的一环,现在国家重视农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用武之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的市场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如何配置稀缺的自然与经济资源,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召唤着大批就业方向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政府部门从事农业管理及农业政策研究,农业类公司的经营管理,银行、保险、税务等部门的相关工作的仁人志士。

可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看到中国经济的腾飞,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国家赖以生存的第一产业,忽视了农业,即使中国有着8亿的农民。恢复高考以来,又有多少学子报考并且去学习农林专业?现而今,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发展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进农林行业,即使,农业不是最赚钱的,但它绝对是可持续发展的。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到现在,也算是个冷门专业,学习的人并不多,可是全国有多少农民,多少田地多少山林,如此大的缺口等着我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弥补。

即使,即使现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并非很好,但是百大应届生就业网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必将被业内看好。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经济学院班级:农经3班 姓名:彭国威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2年8

月学号:日 20114082131130

关于农林经济管理 篇2

那么如何引导集团下属各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紧紧围绕集团整体利益谋划,切实保障集团可持续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并力求完善的难题。这几年,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通过对下属各部门及控股公司经济责任目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引导各部门以集团利益为中心,有效利用自身资源,深挖内部潜能,拓宽外部市场;通过科学合理的下达指标数据,引导下属单位有计划地开展部门各项工作;通过严谨的目标测评体系的设置,更好地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为集团实现做实、做精、做强的目标提供了财力支持,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一、我校后勤经济责任目标考核体系

(一)我校后勤集团财务预算工作流程

2008年我校后勤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考核集团各部门、各控股公司的经济效益指标由集团财务部负责制订并提交集团预算委员审议通过,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我校后勤集团综合绩效考核办法

我校后勤集团专门成立综合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由其负责集团各部门、各控股公司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实施具体考核工作。并成立考核监督小组,负责对考核工作实施监督。绩效考核内容如下:

1. 指标

(1)社会效益a:服务效益;管理效益。

(2)经济效益b: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产管理及保值增值。

2. 权重

根据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将考核对象分为职能部门、服务保障性部门、服务经营性部门、直属部门、控股公司,设定相应的考核权重,具体为:

(1)职能部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安全与质量管理部):a=0.8,b=0.2;

(2)服务保障性部门(公寓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a=0.7,b=0.3;

(3)服务经营性部门(饮食服务中心、接待服务中心):a=0.6,b=0.4;

(4)直属部门(包括校车队和校卫生所):a=0.8,b=0.2;

(5)控股公司:a=0.5,b=0.5。

(三)年终绩效奖励考核办法

绩效奖励分基础绩效与奖励绩效。其中:基础绩效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奖励绩效根据奖励办法计算,由部门统筹发放。

1. 基础绩效

基础绩效主要用于员工基础性奖励,按实际发生工资总额的5%每月预提。

(1)目标责任单位:完成目标任务,按预提金额由部门统筹使用;未完成目标任务,以基础绩效冲抵未完成金额后,余额由部门统筹使用。冲抵金额以预提数为限额,基础人员经费不核减。

(2)非目标责任单位:部门考核合格以上,基础绩效全额由部门统筹使用;部门考核不合格,基础绩效不发放。

2. 奖励绩效

(1)目标责任单位:奖励绩效由超额奖励(或结余奖励)、创收收入分成、人员经费结余和集团奖励构成,具体计算如下:

绩效奖励=超额奖励(或结余奖励)+创收收入分成+人员经费结余+集团奖励

其中:超额奖励或结余奖励指利润目标单位超额完成指标或者费用控制单位经费结余,按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奖励的部门人员经费;

创收收入分成指有创收收入的部门,按照《创收收入管理办法》计算的收入分成;

人员经费结余奖励指各目标责任单位的人员经费核拨与实际使用差额部分,按100%奖励部门人员经费;

集团奖励指集团视总体经营情况确定是否发放奖励及奖励金额。

(2)非目标责任单位:按目标责任单位各对应岗级奖励绩效人均平均取数,没有对应岗级的,按下一岗级奖励绩效人均平均数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计算如下:

绩效奖励=部门各岗级对应用工人数*对应岗级的目标责任单位奖励绩效平均数*绩效奖励系数

部门考核合格,绩效奖励系数为0.95;部门考核良好,绩效奖励系数为1;部门考核优秀,绩效奖励系数为1.05。

二、高校后勤集团经济责任目标的设计

(一)测算内容和下达形式

部门经济目标的测算以集团年度预算为基础,按是否下达经济目标,进行目标考核。其中目标责任单位(除职能部门和直属部门外的其他部门)下达经济目标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非目标责任单位(如:职能部门)不下达经济目标,只进行预算控制。

目标责任单位按主要经费来源不同,分为费用核拨性目标责任单位(以下简称“费用核拨性部门”)和自收自支性目标责任单位(以下简称“自收自支性部门”)。

1. 费用核拨性部门测算总费用

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维持经费。其中:人员经费分基本工资、部门福利、社保和公积金;日常维持经费包括日常运行费及部门日常专项。费用目标与部门负责人聘期同步。

2. 自收自支性部门测算总利润

利润指标与部门负责人聘期同步。

利润指标=年度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预计人员经费-预计日常维持经费。由于专项经费未在测算之内,因此经营性部门不实行全成本核算下的目标利润考核(其中没有专项经费的经营性部门是全成本考核)。

目标责任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将在部门负责人岗位聘任时做为聘任条件之一同时公布。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部门负责人在聘期内调整的,目标任务不进行调整。因部门职责范围调整,目标任务相应进行调整。

(二)目标任务中辅助指标的设计

在下达各目标责任单位经济目标(主目标)的同时,为加强部门对预算经费的合理使用,提高部门增收节支、提能增效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制度的要求,设置部分辅助指标。辅助指标根据作用不同,分为控制性指标与激励性指标。

1. 控制性指标

主要包括对人员经费、“三公”经费、资产完好率等限定性标准。

(1)人员经费指标。人员经费包括按定编定岗测算的基础性工资、福利费、社保和公积金(不做为人员经费结余基数)。基础性工资包括工资(含加班费),福利费按部门实际用编数核定总额,部门进行统筹。

(2)“三公”经费。包括部门业务招待费、车辆费用(不包括按标准发放的油费补贴)和出国出境费用。三公经费超标的按超标比例核减奖励绩效,核减金额以奖励绩效总额为限。

(3)资产完好率(最高为1)直接作为部门奖励绩效的系数。

2. 激励性指标

主要包括超额完成奖励性指标、对外拓展奖励性指标等。

(1)超额完成奖励性指标。其中费用核拨性部门以日常维持经费结余的30%做为部门目标考核奖励。自收自支性部门以超额完成目标利润的30%做为部门目标考核奖励。

(2)对外拓展奖励性指标。为鼓励控股公司积极对外拓展,其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三)引入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理念和借鉴兄弟院校后勤经济责任目标考核模式并举

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目前的这种经济责任考核方式,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或改进之处。在现有的考核体系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目标单位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还存在目标单位不惜牺牲集团整体利益而提升自身利益等不利于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要想真正将集团下属各单位分散的利益归集在一起,需要引入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理念,并借鉴兄弟院校后勤先进的经济责任目标考核模式。

1. 什么是“阿米巴”

阿米巴是日本企业家兼哲学家第一人稻胜和夫独创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系统性、分权式、精细化的管理体系。阿米巴经营是把公司分成若干个小阿米巴,以领导为核心,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经营,通过会议通报等形式向全体员工公开有关阿米巴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等重要信息。通过尽可能地公开企业信息,营造全体员工主动积极参与经营的氛围,体现“人人都是经营者”这一经营原则,最终使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成为可能。

2. 高校后勤如何引入“阿米巴”

高校后勤兼具服务和经营双重属性,不能如一般的企业一样单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于“阿米巴”不能生搬硬套。

后勤组织庞大,部门运行情况各异,上层管理者较难掌握整体损失浪费的情况,因此也较难进行必要的经营改善,发布的经营举措未必适用每个部门;同时,后勤做为高校实体,组织架构很多时候根本不允许自行设计。所以有些员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瓶颈,因为他的能力已经超出了现在的岗位,很多员工选择了离职。采用“阿米巴”管理模式,把经营(服务)内容划分成了多个可以独立经营的阿米巴,这样的话,可以让更多的员工有机会参与管理,成为经营者。

后勤引入“阿米巴”,首先要把成本—产出—业绩—利润的意识传递到每一位员工,其次把部分经营(服务)项目进行分解,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让其自行制定计划,依靠本项目内从上至下的人员全体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阿米巴模式是一种小集体自负盈亏的模式,讲究整体利益的模式,职能部门与经营(服务)部门要密切配合,打造通畅的信息渠道,及时传达各类数据,让部门适时调整经营举措。

集团要分析经营发展整体状况和目标责任单位的近三年的目标完成情况等,适时引入“阿米巴”经营理念。通过调研考察省内外兄弟院校后勤财务经济责任目标的考核设置情况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并将收集的材料与本单位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我校后勤经营现状的经济责任目标考核体系。

三、结束语

关于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 篇3

本文通过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认知,分析制约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实际因素,探寻农林院校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的动力机制,并就现今农林院校学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深入理解学科建设的本质内涵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推动大学科学发展,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充分把握学科建设的趋势走向,不斷提升对学科建设内涵的科学认识。现代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学科建设已经从对单一科学领域或者知识分支的强化,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不仅包含学科方向、队伍组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内容,还与基地平台建设、配套设施保障密切相关,各方面自成体系又互有交叉。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方向是引领、队伍组织是关键、人才培养是目的、科学研究是载体、基地平台是依托,需要各方面各司其职、统一运转,形成有机的整体。对于学科建设的本质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学科建设内生于对未知领域的不懈追求。在我国,学科建设已经为众多高等学校所重视,“985”、“211”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无一例外地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然而,在以各种量化数据为主要表象的学科建设模式背后,却少有对学科建设的动因缘何产生的研究。学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而独特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知识分类体系[1],学科的出现、分化、甚至消亡,都应源于知识体系内的冲突和演变,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无尽探索。学科建设应该遵循知识认知的客观规律,学科发展的过程应该反映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而非行政权力对教育的主观干预。归结起来,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不懈追求真理的学术信念。

二是学科建设是构筑高水平大学的坚实根基。从11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的出现,到文、法、医、神四个学科的形成;从1810年柏林大学开启传统大学迈向现代大学的转型,到现代“多元巨型大学”和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壮大,“从学科到大学”这一建设路径已经被诸如牛津、剑桥、哈佛和耶鲁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轨迹所证实。就大学的本质而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根本上的表征形式是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学术共同体,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大学追求真理、探索知识、培养人才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同样的,大学为学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雄厚的科研实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又使大学在“从大学到学科”这一维度上充分体现出反哺学科的重要作用。学科建设和构筑大学之间相互缠绕又互动相生的特质,注定了学科建设应置于高水平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三是学科建设的水平由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来体现。纵观高等教育的历史,世界一流大学的集中地往往是文化经济中心,社会为大学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资源,也为学科的不断追求卓越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世界诸多知名大学都将学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包括为社会所用的高质量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科研成果。现代科学研究如果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就不会得到资源上的资助,也失去了检验成果的平台。因此,学科建设不仅要围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两项目标展开,更要重视在社会服务中发挥支撑作用。

二、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不足

农林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院校类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农林领域相关学科为特色、依托农林行业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农林建设的鲜明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农林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科和专业的数量显著增加,涉及范围逐步拓展,但始终保持着办学特点。这些特点直接体现在优势学科的建设上,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学;北京林业大学的林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这类学科在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与识别效应。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为农林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农林院校与农业和林业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失去了垄断行业的保护和长期依赖的资源;另一方面,在与其他高等学校的竞争中,农林行业的相对狭窄和弱势限制了农林院校的学科建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多数农林院校缺乏对学科进行有层次、长时间、动态化的发展规划,学科视野相对狭窄,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自身建设,很少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及从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二是农林行业优势逐步削弱。随着固有的农林行业壁垒被打破,传统的农林领域的院校面临来自综合性大学的竞争,综合性院校凭借其整体突出的学科基础,发展势头强劲,相比而言,农林院校特色学科的增长点不多,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模式有限。三是学科发展的支撑条件薄弱。农林院校普遍存在高端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足、国际一流的学术大师缺乏的现象,对照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在重点实验室、实验场站、图书馆、教学设施等方面,支撑条件比较薄弱。四是学科特色不够明显。农林院校的行业面向相同,优势学科相近,学科内部研究方向趋同,同质化现象严重。五是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部分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看着高,实则虚”,存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支持社会发展等问题。

三、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潜力因素与动力机制

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源于学术拓展的内在逻辑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外在要求两个方面,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潜力因素与动力机制,对于农林院校做好学科建设大有裨益。

(一)知识结构的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

学科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功能是认知知识,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学科才能不断地延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史,都是从单一或较少的学科门类开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要逐步增设新的学科,哈佛大学在建校之初是一所培养神职人员的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初创时也仅仅是一所建筑机械方面的技术学院。相比而言,国内农林院校的学科体系大多产生于与农林行业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北京林学院,就是由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而成。发展至今,农林院校大多从单一的农业或林业学科,逐步拓展出文、理、工、管等学科门类,由于农林院校的主干学科或专业多是依据行业生产及运行的需要而设置,并未对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进行科学、严密的规划,这类带有浓重行业色彩的学科在农林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势必受到知识积累和演进需要的冲击,并且按照科学化的原则不断修正和调整。伴随着知识内容的丰富和结构的优化,学科也必然一步步从初创走向成熟。

(二)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

农林院校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学科建设也打上了浓重的行业烙印,农林院校在设立之初,就与社会和行业形成了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联系,为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完成国家和行业赋予的任务都是农林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基于此目标的学科建设也自然要围绕社会发展和农林行业的需要而建构。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农林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丰厚的资源支持。延续和深化行业优势,围绕行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以行业应用目标培养人才,强化学科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密切合作成为了学科发展的不二选择。

(三)体制和制度变革对学科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对农林院校产生了巨大影响,行业隶属关系的改变为农林院校的调整带来了新的契机,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都必然随之调整。农林院校必须适应原有农林行业垄断模式的改变,寻求新的、更加具有活力的发展路径,学科也必须重新进行规划和布局,其中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学科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别从2002年的14个和22个增加到2013年的39个和116个。在制度变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政策方略、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异质文化全面渗透和作用于农林院校之中,使得农林院校在学术研究、学者引进、信息共享、物质基础建设等学科建设的各方面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学科建设构筑了全新的起点并将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四、强化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农林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强化学科建设水平,对农林院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要紧紧抓住国家和行业的需要,顺应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律,优化内部结构,争取外部资源,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遵循学科建设的学术本质,重视创新本源认识

农林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学科设置主要侧重实践需求而忽视学术本质的内在逻辑,容易出现知识逻辑的断层。多数农林院校在自然基础学科方面的短板就是明显的例证。因此,要主动占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依据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组织各类资源协同科学的推进学科建设。

(二)强化社会服务的导向作用,推动特色学科发展

农林院校与农林行业部门在多年共生共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林院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大多围绕着农林领域展开,这是农林院校能够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继续强化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导向作用,同行业部门建立起长期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机制,继续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共同打造国家级的高水平学科创新体系。

(三)借鉴国际化先进经验,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

相比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在知识理解和学科建设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树立埋头苦干、迎头赶上信念的同时,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有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千年佳釀的准备。要努力培养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将农林院校的学科建设放在世界范围的大系统、大格局内进行谋划,对照国外学科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

(四)打造面向未来的学科体系,构建优势学科群

实践证明,单一的学科组成或同质化科研团队的知识结构无法承担综合性越来越强的课题及项目。建立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农林院校要以农林领域的优势学科为中心,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构筑良性发展的学科群和学科体系,从而产生强劲的学术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经纬.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J].南京大学报,2013,4(1094).

[2]李玲玲.大学章程:高校治理的制度保障—哈佛宪章透视[J].大学(学术版),2010(11).

关于农林经济管理 篇4

作为一名农经专业的大一新生,以学习以来,我由对农经这个概念还一点都不理解的状态渐渐融入了农经这个大家庭。是老师的孜孜不讳的教授,让我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的魅力和学习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重要。

农林经济管理是要培养在农林专业方面更加突出的管理人才。我国农林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我国的农林业的经济管理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我们要努力学习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努力学习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法约尔说管理分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农林经济管理,在这个专业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掌握多门专业知识,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

力; 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与其他社会性专业一样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对管理学来说也是这样,这其实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瓣证关系,管理中存在一些客观规律,不论你发现或没发现,它们是存在的。正因为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这些客观规律,人们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发现这些规律,并利用了这些规律,从而使以前经验性的东西变为了科学性的东西,一门科学也就逐渐形成。作为学生来说,有时,我们看书常常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孤立,分解的看待每一章节,而没能将整个书的知识体系连结起来,即使你在考试上得了高分,但是当问及这门学科到底讲的什么时却答不上来。

选择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专业,我们就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今后为祖国的农林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的学习管理和农林专业知识。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有了一些认识,管理是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方法。虽然管

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问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 它有时很具体, 有时又很抽象, 我认为管理是人与人以及周围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一个企业中, 管理有着不同的层次,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与责任, 有着不同的权限, 有着不同的分工, 但是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企业的赢利与持续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 它们的管理风格也很不同, 美国人崇尚自由民主, 日本人对上级指示绝对服从, 它们的管理方式可以说相差很大。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导员工走向成功, 使员工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为这个公司效力, 而不是靠刻板的制度或强硬的上级命令.一个成功的企业里必定有一批优秀的人才, 但一批优秀的人才未必会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杰出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引爆员工潜能的催化剂。每一个农经的学生都要积极参加专业安排的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努力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努力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篇5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各行业都取得了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行业也在改革步伐的带动下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农业大国,林业占有面积大,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林发展,农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建设,以促进农机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建设

1、引言

农林经济管理不是简单的农业管理或林业管理或经济管理,而是需要农业林业与经济相结合,进行统一管理,属于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农林经济管理主要对农林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为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加入经济概念进行创新管理与建设。农林经济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农林行业的发展速度,提升农林行业的发展层次,以促进农业和林业健康发展。

2、农林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知识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带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信息技术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促进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传统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能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和产业要顺从知识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以避免被行业淘汰。我国是农业林业大国,农林业在我国属于非常传统的产业,传统的发展方式适应其发展,但是随时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也需要将新的知识融入农林经济管理过程中,以丰富农林经济管理模式,拓宽农林经济发展道路和渠道。新知识体系的出现使传统农林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对管理方法等进行创新,以使农林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位置。

2.2经济转型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推进,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会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效率低速度慢,特别是农林产业,管理的粗放表现更明显。在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下,我国的农林业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转型,向规模化发展,在这个特殊时期需要加强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以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和竞争力。通过创新建设管理方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林业管理效果,使农林产品的供应更符合市场的需求规律,改变了传统农林业产品单一,产品各要素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粗放式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使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使生产成本与资源有机结合,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单一的`农林生产结构向多元化转变,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农林业的整体发展。

2.3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向经济大国迈步,经济不断地发展使我国有农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主要地位,在保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发展是人们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国家进步的保障。对于我国农林大国来说,农业和林业的发展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农林经济进行创新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解决渴问题的前提,可以提升国家经济总体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中进步。

3、农林经济管理创新与建设是必然趋势

3.1现代农林发展要求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农林的发展方向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同时也在为未来的农林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目前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属于人员自给自足,农作物和林业产品的生产需要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效益以达到对城市的有效反补。在众多产业中,农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发展方式和模式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处于弱势。为了保证农林经济健康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在协调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农林经济发展。现代农林业要求种植技术、栽培技术、品种选择、生长环境等方面都纳入经济管理中,传统农林业种植规模小,为了改变这一不适应环境需要扩大农林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范,使农林发展形成一套产业链。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使资源大大浪费,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需要在改革道路上寻找农林发展的新方式,将行业中不规范去除,以积极和创造促进农林快速进步。

3.2人才培养是农林经济管理创新的支撑。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农林经济管理也是如此。在进行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前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的人才能不断学习,学习在掌握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汲取,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创新,才能使农林经济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次,人才培养要使人才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有转化知识为技术的能力,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4、结语

总之,农林经济管理创新是知识发展的需求,是经济转型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农林经济创新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支撑。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林经济创新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以作为相关部门进行经济管理时的参考,促进我国农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丽雅,史金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4).

农林经济管理的论文 篇6

现在农林经济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但是农林经济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农林经济管理的问题所在,根据国家对农林经济制定的法规和政策,不断的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农林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提高。

2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强国,农林经济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林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在不断加强和提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和农业强国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分析发现我国的农林业种植土地面积比较广阔,但是分布比较分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农民在工作时还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很多新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由于农业地区比较落后不能够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大部分的农村人员都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

这样的结果导致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增大,对城市和农村建设都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解决农村人口生活压力大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问题。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农林技术中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加快了农林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农林经济的技术水平。时代的不断进步,各种专业知识也在融合,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渗透,单一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体系建设。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林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农林经济体系的发展建设。

3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农林企业的保障力度不够

农林企业的发展和环境和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因素会直接导致农林企业的经济损失。劳动力的缺乏也是制约农林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在不断的减少,农民的工作热情表现不够高涨。这样不仅让农民获得的利益减少了,还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

3.2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

我国的农林业很多都在贫困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农林的发展和改造进行的十分缓慢,最重要的是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导致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低下,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这样就会出现恶性的循环,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低下,还导致农林现代化的管理不能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因为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管理层会搭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对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正确的指导。企业一旦在管理上出现问题,将会不能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打消农民工作的热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中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3.3 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就是企业的目标的制定,农业部分企业还存在着战略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导致企业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农业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低下 ,也是导致企业不能够适应农业发展,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所以农民需要尽快的提高文化素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需要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才的企业会让其发展的脚步变得缓慢。

4 农林经济管理的实施措施

4.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企业的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农民的经济情况去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让农民在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让农林经济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

4.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知识缺乏,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现象,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管理实施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就需要农林业的企业和个人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规划,制定合理的农林经济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农业操作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管理,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林经济的发展,只有企业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才能够帮助企业稳定的发展。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是解决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的重要手段。需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企业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不断的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科技兴农战略得到正确的实施。

结束语

我国发展农林循环经济对策探讨 篇7

再生利用以及物质循环是农林循环经济的发展原理, 同时也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植物从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中获得无机物, 利用自身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给其自身以及其他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食物, 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由于动物等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其只能够直接、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从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群体。而生态系统中大量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等构成了分解者, 它们将各种有机物, 包括枯枝落叶、动物尸体、排泄物等进行分解, 形成小分子的无机物, 然后再为生产者提供养料。

正是基于这个物质循环链, 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物质循环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 它能够完成包括“生产—消费—分解—再生产”等在内的所有物质循环功能, 同时伴随着信息、能量的流动。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 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自我调节与控制的功能, 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整个地球生物圈的良好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好要求人类基于生态系统的循环理论, 对地球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 保证地球生态系统生生不息、持续有序的发展。

二、当前农林生态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类生存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城乡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这使得产品、资源等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流动, 而人畜的排泄物、尸体等养分难以再完全返回到土壤中。这直接使得人类生存系统与农业生存系统之间存在的物质与能量联系被截断, 整个物质与能量循环遭到破坏, 造成了人类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环境发生破坏, 整体功能出现衰退。

而林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了和农业生产相类似的情况, 滥砍滥伐的现象导致生态系统中大量的能量以木材的形式输出, 而又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 造成了林地荒芜、土壤贫瘠、植被衰退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热带雨林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在我国, 由于人口压力大, 为了弥补土地养料缺失的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造成了土地板结、肥力下降的问题, 使得分解者不能在土壤中生存, 物质和能量循环被截断, 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三、我国发展农林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 利用“有机肥回流”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稳定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通过秸秆回田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补充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肥力下降问题, 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这关系到整个地球复合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物质与能量的循环问题。所以, 在农业生存过程中, 应该将当前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生活污染物处理方式进行改变,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来自居民区与农业生产区域的废水分开处理, 对于不含有农业生产污染物的居民生活废水中含有的高浓度有机物进行加工处理, 制成有机肥后回流至农业生产系统中。这中垃圾资源化的处理方式, 不但有利于减少农场居民区的垃圾量, 减轻垃圾处理的压力, 同时为构建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源循环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二) 做好林地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管理工作

我国的传统农耕、林作方式是一种初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但是其对当前农林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 在园林以及林地的管理过程中, 通过有意识的保留枯枝落叶以及修剪之后的碎叶等, 任由其覆盖在林地表层, 或者将枝叶腐熟之后当有机肥料使用。这实际上属于将林地物质循环路径耦合起来, 帮助其在现代农林生产过程中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保证林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另外, 在水体污染控制过程中应该将水体的自我净化容量作为根本依据, 对水体污染物的输入以及水产品的养殖密度等进行严格控制, 保证水体的生产力处于稳定状态。同时, 要及时的恢复并保护生物物种资源, 做好水体污染控制应以水体自净化容量为依据, 严格控制污染物的输入和水产种养殖密度, 维持水体生产力的稳定。对牧草和水产资源的利用必须限制在其最大可持续产出范围内, 并及时恢复和保护生物资源。

(三) 建立资源化的生产体系

传统的种植模式当中, 农业生存流程通常只注重单一植物的生产方面, 而人类只是对其中四分之一的粮食作物加以利用, 而将其中75%的植物秸秆/糠秕等直接浪费。据统计, 我国每年农林生产可以生产约6亿t农作物秸秆, 油料秸秆3000万t, 其中具有巨大的生态发展以及经济开发潜力。但是, 很多地区对于秸秆的处理都是直接焚烧, 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 在农林循环经济生产过程中, 可以采用所谓的“过腹回田”方法, 将秸秆作为动物饲料对动物进行喂养, 之后将其粪便进行回田。随着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可以对其中的纤维成分进行处理, 例如从水稻或者小麦的秸秆中获得生物纤维, 用来替代木材以及其他纤维材料进行加工, 有效提高了其利用价值。

四、结语

除了上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之外, 在农业生存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外来物种的控制, 杜绝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吴亮宇, 杨江帆, 陈凌文.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茶叶产业[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0 (1) :71-75

[2]陈昌洪, 霍学喜.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生态经济, 2007 (12) :95-98

关于农林经济管理 篇8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塔里木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培养模式依然采用“专才”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缺少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训练,以至于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随着新疆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正在向新的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转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适应我国新疆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又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家对农经人才的需要。

1 塔里木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作为本科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在实现教育目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包含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长期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来设置专业课程,只注重对农业经济政策及理论的研究,课程设置不合理性导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当前,国家和社会需要更多具备较强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农经类毕业生,因此,各地方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将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1.2 教学方式单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塔里木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知识结构陈旧,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各大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目标。而塔里木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然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很严重。具体表现在: ①教学计划安排中,专业课及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②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多数依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而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③考核方式中实践考核的方式不合理,学生未能从实践环节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

“专才培养”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同时,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导致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活动环节方面极力减少经费开支。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及形式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内容陈旧,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教学方式仍然是以单一性的“填鸭式灌输性”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和沟通。②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少,使实践环节和实验室建设难以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塔里木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缩减,导致该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出现经费不足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最终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的局面。

2 高校農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即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实际人才需求来制定具体目标。尤其在处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着重大历史变革时期,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更应适应新疆社会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为方向,逐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2.2 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是以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体现出来,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优化改革的同时,必须以市场就业需求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及安排要合理分配在大学四年的学期中,课程内容要避免交叉和脱节,对于基础课的安排要加大课时量,专业课程更应注重实用性,时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便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2.3 强化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联系

在素质教育改革浪潮的背景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外的补充,也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①开展以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兴农、强农及爱农的使命和责任;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的现实情况下,课外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③积极开展以“挑战杯”及“创青春”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培养学生继续创新创业能力,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早日融入社会的能力;④考核方式将技能类证书考核相结合,如兵团初级会计师、市场营销师、人力资源师、教师资格证等。

2.4 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及划分

专业方向的细分和划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专业方向,为了能够更好的增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各高校对专业方向的细分势在必行。依据南疆的发展情况及塔里木大学的区域优势,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农村发展方向及作物学经济方向,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方向的研究,有利于学生的继续深造。

参考文献:

[1]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

[2]张庚灵.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特点及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J].高等农业教育,2003(4).

[3]李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

[4]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北方经贸,2007(8).

上一篇:生物基础教学下一篇:车辆抵押贷款怎么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