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2024-07-2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12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1

1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理论探讨

1.1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内涵

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体系等内容得到广泛的研究, 但实践性教学的概念模糊, 鲜有“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 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内涵和边界。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和学者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义, 实践性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 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研究等教学形式、方法、模式, 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掌握技能、技巧,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实践性教学通常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广义的实践性教学则是把“从实际问题出发, 对问题的探索、发现和寻找创造性方法的解决过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模式和方法等教学活动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达到开发潜能, 激发创造性, 教学相长、师生能力共同提升的过程。广义的实践教学是狭义实践教学的高级化, 包容了理论教学, 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和创新。前者是实践教学的外在表象, 而后者则是创新型社会高校本科教学的内在要求和灵魂。

一般意义上,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本领、功能和力量。因此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是专业 (组织) 顺利完成实践教学的功能和实力, 从广义实践教学概念来看, 反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 (能力发挥和实现的中介) 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组织层面, 能力建设就是通过对组织的塑造和对组织能力发挥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改造, 达到开发组织潜能, 激发创造性, 使组织能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承担者通过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塑造及实践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环境改造 (资源、技术、人力、组织、科学、机构) , 达到激发教师教学实践感和实践教学能动性, 实现教学创新、学生实践和创造性能力提升, 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专业竞争力和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持续完善的动态过程。

1.2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过程和内容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区别在于组织性。组织的功能在于能够从战略层面形成组织目标和集体行动合力, 降低行动交易成本, 提高行动效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能够确立专业作为学业门类的特色和核心能力。能力建设是主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 主体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主体能力现状与现实对主体能力要求发生矛盾时, 主体为解决矛盾面对困难和困境的超越, 包括了主体心理上对矛盾压力的认知→主动解决矛盾→超越矛盾的过程。从组织角度来看,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属于组织制度和行为创新范畴。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动力来自于专业学科群体或组织对当前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和竞争压力以及潜在组织行为改进获得的长期“利益流”的认知形成创新动力, 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和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改造, 以及超越环境约束的专业自我实践教学环境创建。

根据内涵和动力解释,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内容, 见图1, 包括: (1) 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和设计能力建设。专业实践教学认知和设计能力为专业确立实践教学建设方向和主动寻求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包括了专业实践教学定位的认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认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认知。 (2) 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实践教学认知能力的提升形成的动力会推动专业对制约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积极的认识和谋求改善, 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 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改造 (资源、技术、人力、组织、科学、机构) 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3) 专业的政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政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是为专业实现自我环境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尤其对于应用性专业, 包括服务区域政府、企业、产业经济的能力;社会活动参与和专业推广能力;专业间和专业内合作能力。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2.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老牌专业, 我国现有60多所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近十年以来, 大部分高校的实践实验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环境等得到很大改善。大多数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日益重视实践教学, 并力争突出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践形式多样, 实践过程规范;大学生科研训练日益加强, 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依托专业隶属“财经院校”和“国际贸易学院”, 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和本专业师资情况, 突出专业特色, 明确定位为培养“农产品流通、贸易、管理”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构建了“1+2+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专业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占学生总学分比重不断增加, 包括了军事、科研拓展、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增加了实验课程课时, 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技能训练如ERP、项目管理、计量经济学、农产品市场调查与分析、农产品期货等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了团委学工、专业教师、实习单位等为主体, 实验室、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取得较大进展。

2.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根据前文理论探讨, 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主要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认知、实践教学实施和产学研合作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 重理论, 轻实践, 很多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一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老牌专业, 教师们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影响大。且传统概念下的理论教学比较简单, 易于操作 (两三本教材, 一套课件) , 易于评价。而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三农”紧密相连, 需要深入到农村、涉农企业、农业经济组织等, 条件艰苦, 费时费力, 成本高。这使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处在有计划无内容或者学生自主实践状态;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体制跟不上实践教学需求。教务部门对于实践实验教学疏于监管、考核制度和标准不健全。实验课程开设与理论课程挂钩, 多数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 没有要求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和规范, 实验教学课时工作量计算不合理, 学校的实验资源和网络资源不能实现开放式共享, 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自主实践实验活动需求, 都强化了教师“理论为主, 实践为辅”的教学认知, 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2) “专才”与“通才”之争, 专业特色实践教学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等困境。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扩张, 传统的“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化, 强调“宽口径, 厚基础, 强能力”的人才培养。为适应就业和人才培养需求, 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财经化”和财经院校“非农化”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特色的凝练和相应的支持力度。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根据对涉农企业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流通和贸易等相关的人才严重短缺, 急需对口人才培养。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精心的系统设计和全方位的资源配置和实施, 而专业所获得的支持较小, 很多设想流于形式和计划。另一方面学生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 专业课程挤压严重, 实践形式多样, 但没有一个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践体系, 学生什么都懂, 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学, 什么都没学好。学生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3) 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取向的冲突和矛盾较明显。与其它经济管理专业不同, 在我国长期“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背景下, 社会文化中歧视农业的思想较为严重。虽然我国城乡一体化加速, 但很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取向上“去农化”思想仍很严重, 学生在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上显示较明显的“避农”倾向。而紧跟社会需求的特色农林经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不起来, 专业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4) 教师实践实验教学与绩效改革脱钩。当前的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不断强化“科研”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 科研奖励倾向于激励国家级课题、纵向项目, 而对服务地方经济的横向项目支持不足, 在职称评定上一味求“高、精、尖”成果。这使教师忙于科研, 对教学研究不重视, 对产学研合作服务项目不重视, 对实践教学无暇顾及, 绩效工资与教师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等联系少。教师聘用和评价机制与实践教学需求出入较大。也是实践教学不能得到实质发展的重要原因。

(5) 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缺乏切实制度保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植根性”强, 实践性强, 客观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但由于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方面没有规范的制度、优惠政策或互利协议, 而涉农领域的相关经济主体相对规模小, 资金少, 观念落后, 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涉及到安全等问题, 这使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 政农学研关系松散。

(6) 专业内和专业间实践教学交流少。虽然近些年不同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但实践教学实质性的教学经验交流, 尤其相应的开设培训课程、信息技术交流合作、人才交流等与其他专业相比严重不足。且随着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不同专业之间的实践教学交流需求也日益加大。

3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3.1 发挥系 (教研室) 组织功能, 建立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微系统

系 (教研室) 是最小教学行政单位, 专业能力建设的直接受益主体和风险受损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 须不断强化各学校农经系 (教研室) 的功能和作用: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系 (教研室) 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及专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树立危机感。加强教研室实践教学学习、研究和交流, 建立广义实践教学理念和思想;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和规范。 (2)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传统教学观念较重问题, 以理论教学贯穿“实践”理念为抓手, 进行积极的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 打破理论教学的固有方式方法束缚, 在此基础上开拓更广阔的实践教学领域。 (3) 弥补绩效激励不足问题, 强化教研室精神激励功能。建立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教研室研讨制度, 推广实践教学反思、集体交流、评价、改进机制, 为优秀教师争取和提供更多实践教学培训、职称评定等机会, 加强以实践教学为内核的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的集体认同感和尊重感。 (4) 由教研室牵头, 积极申请、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地方项目或者与企业建立服务协议, 形成互利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政-农-学-研链接模式。并从项目或合作协议收益中的提取部分资金作为专业建设资金, 弥补实践教学能力建设资金不足。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调查、实践和课题研究。 (5) 加强专业对学生服务“三农”的爱农情节和使命感教育及引导, 把团委“三下乡”等活动与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6) 建立专业实践教学交流推广机制, 加强兄弟专业间交流、合作和教学推广, 积极参与专业内和专业间的教学交流会议和学术推广等。

3.2 加速学校实践教学制度改革, 建立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学校支持系统

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个例问题, 它反映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推进实践教学方面尚停留在狭义实践教学层面, 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制度建设。并成为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学校应成为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主体, 针对当前问题: (1)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与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关系, 是高校新时期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好充分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访谈, 提高对专业实践教学和不同专业面临问题的认知, 形成改革动力和方向。 (2) 为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提供环境。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 学校应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制度,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动力, 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贯通的激励机制和体系;支持系 (教研室) 和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 建立新型教学质量评价和评价办法;为专业特色培育提供必要的资金资源支持;改革不合理的实践实验教学管理办法, 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与设施;提高实验教学的工作量考核系数,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监管制度, 推动实践教学合理有序运行;加强学校网络、信息数据资源以及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功能。 (3) 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切实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文件关于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若干意见。改革学校的教师聘用条件。 (4) 推动产研合作机制建立, 制定相关的制度和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等相关有实践经验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交流, 鼓励教师以多种方式到企业和基层等进行挂职锻炼、社会调查、实践或实训等。

3.3 建立循序渐进、社会协同的高校实践教学推进机制和宏观支持系统

我国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处于初始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客观认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艰难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为高校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支持系统: (1) 教育权威部门应继续不断强化对高校实践教学实施的要求, 并由软性约束逐步向硬性约束转化, 加强在前瞻性、合理性和专业特色性等方面的引导。 (2) 客观评价高校教学质量, 不易过度进行学校三六九等分类, 应充分发挥各高校服务区域的功能, 使高校、专业和教师能够在相对从容的环境进行“从实际问题出发, 对问题的探索、发现和寻找创造性方法的解决过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探索; (3) 对特殊学科、特殊专业应创造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如推动“大学生村官”录用与农经专业对接或向农经专业倾斜;适应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 多部门合作支持农经专业进行对口实践实习和向县域、乡村输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明, 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 2010 (15) :64-66.

[2]盛迪韵.教学实践能力的涌现—从日本教师教育课程模式谈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1) :59-66.

[3]乔兴旺.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188-192

[4]毕红霞, 薛兴利, 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3) :60-6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2

作为一名农经专业的大一新生,以学习以来,我由对农经这个概念还一点都不理解的状态渐渐融入了农经这个大家庭。是老师的孜孜不讳的教授,让我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的魅力和学习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重要。

农林经济管理是要培养在农林专业方面更加突出的管理人才。我国农林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我国的农林业的经济管理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我们要努力学习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努力学习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法约尔说管理分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农林经济管理,在这个专业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掌握多门专业知识,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

力; 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与其他社会性专业一样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对管理学来说也是这样,这其实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瓣证关系,管理中存在一些客观规律,不论你发现或没发现,它们是存在的。正因为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这些客观规律,人们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发现这些规律,并利用了这些规律,从而使以前经验性的东西变为了科学性的东西,一门科学也就逐渐形成。作为学生来说,有时,我们看书常常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孤立,分解的看待每一章节,而没能将整个书的知识体系连结起来,即使你在考试上得了高分,但是当问及这门学科到底讲的什么时却答不上来。

选择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专业,我们就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今后为祖国的农林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的学习管理和农林专业知识。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有了一些认识,管理是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方法。虽然管

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问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 它有时很具体, 有时又很抽象, 我认为管理是人与人以及周围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一个企业中, 管理有着不同的层次,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与责任, 有着不同的权限, 有着不同的分工, 但是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企业的赢利与持续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 它们的管理风格也很不同, 美国人崇尚自由民主, 日本人对上级指示绝对服从, 它们的管理方式可以说相差很大。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导员工走向成功, 使员工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为这个公司效力, 而不是靠刻板的制度或强硬的上级命令.一个成功的企业里必定有一批优秀的人才, 但一批优秀的人才未必会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杰出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引爆员工潜能的催化剂。每一个农经的学生都要积极参加专业安排的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努力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努力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3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教学;内容界定

About the Accounting Courses Reform for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ONG Xue-Yan LIU Xin-Zhi

【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the need to compile an associate text book by discussing some major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education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pursue a better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Accounting Courses; Education; Content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61-02

财政部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统一会计政策,加强会计的国际协调,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开始执行,2005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后,为了使农业企业能够顺利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部分高校专家教授制定了两个《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社会性收支”,要求我国的农业企业2005年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接着2006年初财政部颁布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准则中也包含了农业企业的特殊核算内容——生物资产的核算。这给正在改革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

本文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1 课题研究和培养目标的定位

1.1.1 课题研究。近几年来,各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方案修改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期间进行了很多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学校内部课题的资助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徐峰、郑炎成(2004)研究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失去了清晰的边界后,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找到了转变培养目标的演变方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正在形成。”杨根宝、刘德弟(2005)“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研究”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首先应从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着手,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各项工作。张於清等(2006)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组织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不断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1)本科专业应在提高基本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强学科内基本技能的训练。(2)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各农林高校根据调查、科学研究的结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改,在加强基本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展了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会计课程就是属于操作性非常强的、需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更是如此。

1.1.2 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各高校对培养目标的认识达到了统一: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找到了方向和目标。

1.2 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本来在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从课时比例看“初级会计学”、“农业会计学”、“成本会计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在新《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培养方案修改时会计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有的学校设置了专业一般技能课“经济核算基础”;有些学校设置“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有些学校设置“会计学”,有的学校设置“林业财务与会计”,但不管设置课程的名字是什么,课时都较原来少了很多,同时,凡是首先开设“初级会计学”而后再加一门课的,后者基本都开成了选修,这给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的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增加、细致繁杂,另一方面是课时的减少,以及选修。

1.3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背景、人才需求、培养规格恰当的确定。根据目前的情况,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应该首先使学生明确我国会计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明确统一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核算技能,同时,又要使学生明确农林经济管理核算中的特殊性,那就是农林经济管理中要核算有生命的动植物,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国有农场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现状,农林经济管理中还要求企业单独核算其社会性收支,还应该让学生考虑农村农业核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求有科学、统一、适合的教学大纲,科学界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但在现实教学中,一是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统一、适用的教学大纲,二是没有一本适合的教材能够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应包括的内容系统、科学的包容进去,所以教师的授课因人而异,很多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没有任何专业特点,内容缺乏界定、课时盲目压缩,必修列为选修,由于课时的压缩以及必修改选修,有些教师想做一些工作也无能为力了,但农林经济管理都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必须在改革中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2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等农林院校缺乏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转型的统筹安排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作为农林高等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进行改革、转型,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计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安排中发生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能够把握大局,能够把握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定准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以便能够在各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修改时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但目前并不是这样。

2.2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科学界定。统一会计制度、准则以后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一个科学界定,各高校随意性比较大,因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在国有农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进行,农业的特点、农林经济的特殊经营方式都寓于核算之中,由于经营方式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实际上是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国营农场的会计核算,目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另一部分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目前,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教学中其实就舍去了所有的特点,没有结合专业和经营的实际情况讲授,而是脱离了现实。

在本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内容缺乏界定直接导致了课程缺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路径,一方面降低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本课程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也无从体现,成为一门脱离了实际的课程,非常令人担忧。

2.3 找不到一本适合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材。目前,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一般院校都选择了初级会计学加上财务会计的教材模式,由于课时的压缩,一般情况下各院校初级会计学能够讲解比较清晰完整,但财务会计是选修,而且内容多学生望而生畏,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完成内容的讲授,成本核算内容根本不在之列,笔者认为如果能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将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安排讲解与技能训练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界定。既然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与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结合安排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内容必须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会计的特点,掌握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的经营方式不同造成的核算现状。

3.2 尽快出一本适合本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材。最好能够在十二五教材规划中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保证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完善、系统,做一些宣传工作,保证在各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得到应用,首先解决教学内容不完整、不系统、不规范的现状。

3.3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拥有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各院校,应该采取配套措施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缓解内容多、课时少的压力。

3.4 加强实践教学凸显会计课程的特点。会计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应该尽量让学生拥有实践的机会,这需要在原来一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到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了解一些具体业务的产生、发生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做到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核算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一点一滴的积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于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是统一会计制度、准则的契机,一方面是专业特点与经营的现实状况,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无私奉献,才能够保证改革的成功。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4

(一)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 培养需求导向发生变化, 从政府需求导向型转向政府需求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并重、政府导向型逐步萎缩的需求模式。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文化意识等高度发展的21世纪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实践技能。因而高等院校应适应市场需求,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科学的培养方案及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 适应农业向国际化、市场化及现代化发展。

从国际方面来看,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后,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将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以充分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从国内方面来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日益完善, 农业相应地出现了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及新能源技术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并逐步应用到具体的产业中, 我国农业借助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正逐步由传统农业阶段步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向国际化、市场化及现代化方向发展必然要求专门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全方位提高能力及素质。因而要求培养人才的高校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并加以优化。

(三) 推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横跨经济学及管理学, 涉及部分农林业基础知识的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要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经济学、管理学及农林业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因而要适时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工作, 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及教育部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各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都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目前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2) 课程非农化的趋势日益严重。 (3)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较多。 (4) 专业课程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及统一编写的教材。 (5)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三、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适应农业向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可以概括为“适应市场、准确定位、系统规划、突出特色, 注重实践”。 (1) 适应市场, 就是要定期了解人才市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并结合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来明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最终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 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最后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 准确定位是指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明确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类型定位、学位专业定位、发展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特色定位。其中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与学校特色定位对课程体系优化比较重要。 (3) 系统规划, 就是要把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而不是单个的分散个体的堆积。在实际中, 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来系统规划课程体系, 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并注意处理好课程的前后衔接次序, 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等问题。 (4) 突出特色, 就是学校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及服务面向等确定专业的具体发展方向, 最好能达到与其它高校所办专业能有明显的区别。 (5) 注重实践, 就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增多实践环节,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优化的途径

在上述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指导下, 应按照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再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最终优化课程体系的途径来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

(一)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适应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的发展, 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就业取向的变化, 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 掌握党的方针与政策, 熟悉农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外语水平较高, 能在各级农林及相近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规划编制、政策研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 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石。专业培养方案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 体现学校的整体目标定位, 必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制定培养方案时, 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注重重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注意课程安排的均衡性;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为了体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根据文理知识兼容与专业之间合理交叉渗透的要求, 应构建一个各类课程之间有机联系、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经过优化的课程体系, 应具有科学性及系统性。要注意调整各类课程学时 (学分) 的比例关系、特色课程的设置、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相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选修课程的门类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问题。

通过优化调整, 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具体为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 5个平台下设8个模块来构成。具体各模块课程 (学分) 所占比例见表1。

(四) 各课程模块的具体设置。

1.公共必修课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 军事理论, 大学语文, 汉语写作,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听说, 高等数学 (经管类) , 线性代数,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数据库应用, 体育。

2.公共选修课模块。

目前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计算机应用类、国际化类、体育卫生艺术类五大类, 共140多门课程,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

3.学科共同课模块。

管理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会计学, 统计学, 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法概论, 市场营销学, 财务管理。

4.专业基础课模块。

农学概论, 农业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组织行为学 (双语) , 农业政策学。

5.专业课模块。

农产品营销学, 农业区划与规划, 农产品贸易, 公司战略管理 (双语) , 人力资源管理,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6.选择性专业课模块。

共设20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视野。主要有市场研究, 管理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投资经济学, 资产评估, 土地资源学, 小城镇发展战略, 农村社会学, 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世界农业经济概论等。

7.实践教学模块。

专业实践或中期实习, 学年论文,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设计) 。

8.素质拓展模块。

入学教育、专业教育, 军事训练, “两课”实践, 公益劳动, 假期社会调查, 体育达标, 第二课堂教育, 毕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月书, 张兵.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3

[2].张於倩, 李顺龙, 马文学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竞赛题库 篇5

1、农田的化肥流入到河流和湖泊中,主要引起的反应是(B)A.化学反应 B.富营养化 C.物理反应 D.生物反应

2、造成土地资源的丧失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A.滥伐森林,滥垦草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 B.人类正制定法规 , 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它 C.土壤沙化

D.大面积养殖与种植

3、(C)不属于节水灌溉技术。A、滴灌 B、喷灌 C、漫灌 D、微灌4、1860年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地表温度的年平均值升高了(),其中,最暖的十年都出现在 1990年 以后。这是科学家称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依据。()(B)A.1.0℃ B.0.6℃ C.0.5℃ D.1.5℃

5、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是()。(C)A.太阳辐射、洋流 B.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C.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D.大气环流、洋流

6、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可能出现()。(B)A.1月份 0摄氏度等温线将在秦岭-淮河以南 B.天山的雪线将下移 C.我国暖温带将北移 D.空气中氧气含量降低

7、大气污染会造成以下后果:①海面上升;②荒漠化;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其中大气 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A)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 臭氧层可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的(), 保护地球生物生存。(A)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白光

9、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A)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 D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递减

10、国家重点造林工程的造林补助为(C)A.50元 /亩 B.60元 /亩 C.70元 /亩 D.80元 /亩

11、空气污染与天气条件关系密切,在一天当中,一般()空气污染比较严重。(A)A.中午 B.傍晚 C.早晨 D.凌晨

12、如果全球变暖,南极冰川全部融化,我国首先将被淹没的地区是(A)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3、森林被乱砍乱伐的直接后果是:(A)A.水土流失 B.降水量减少 C.沙漠化 D.天气变化

14、世界防治荒漠化日是(C)A.4月 22日 B.5月 22日 C.6月 17日 D.6月 23日

15、世界上龙卷风发生最多的国家是(B)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16、世界湿地日是(B)A.1月 1日 B.2月 2日 C.4月 10日 D.3月 23日

17、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是()。①调整工 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 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C)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对大气污染程度最小的是(C)A.液化气 B.煤油 C.木柴 D.汽油

19、十八大确定的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A.二百 B.九十 C.一百

19、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C)A.逐步发展 B.分步发展 C.同步发展

20、地表水源地(我们的饮用水源地之一)周围()米范围内,禁止建厕所、牲畜圈,不能倒垃圾、喷洒 农药。(B)A.50 B.30 C.40 D.20

21、发现环境污染或是企业排污问题,可以打()电话,向环保部门投诉。(A)A.12369 B.10086 C.10010 D.12306

22、病死的鸡、鸭、猪等的尸体应该()处理。(D)A.堆肥 B.出售 C.焚烧 D.填埋

23、塑料(包括塑料袋和农膜等)大约需要()才能在自然界中分解。(C)A.10年 B.50年 C.100年以上 D.30年

24、废电池随处丢弃会产生(),对水体、土壤和动植物造成危害。(A)A.重金属污染 B.白色污染 C.酸雨 D.空气

25、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可回收的垃圾是(D)A.烟头 B.煤渣 C.油漆 D.废纸

26、农业普查所需经费, 由 _____负担, 并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 按时拨付, 确保足额到位。(C)A.中央政府 B.地方政府 C.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 D.基层组织

27、农业普查每 ____进行一次。(C)A.5年 B.7年 C.10年 D.15年

28、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是(C)。A、芋 B、菜豆 C、辣椒 D、老南瓜

29、农耕期一般指日平均温度在(A)以上的持续时期。A、0℃ B、5℃ C、10℃ D、15℃ 30、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B)。A、小暑 B、大暑 C、处暑 D、芒种

31、过度使用激素催生瓜果蔬菜的后果是(C)A.使它们的营养价值更高 B.使它们口感更好 C.会给人类发育带来异常

32、给农田施肥,应尽量不选择(C)A.农家肥 B.生物肥 C.复合化肥

33、完全不含人工化学合成物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素、催熟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的食品是下面哪种食 品(A)A.有机食品 B.绿色食品 C.无公害食品 D.无机食品

34、以下哪种产品的生产方式对农民健康最有利、对环境最友好?(A)A.有机农产品 B.绿色农产品 C.无公害农产品

35、国家明令禁止的农村地区“新五小”是什么?(B)A.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小水泥、小钢铁 B.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炉、小钢铁 C.土炼焦、土炼砷、土炼汞、土炼铅锌、土炼油

36、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的本质区别是(C)(A)经营规模不同(B)经营管理水平不同(C)是否为独立的法人(D)承包关系

37、农业生产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A)(A)农业生产效率(B)交易效率

(C)政府工作质量和效率(D)信息化服务 “ 三农 ” 水平

37、()不属于基点县测算中稻平均亩产常用的方法。(B)(A)实割实测法(B)电话询问法(C)入户调查法(D)典型调查法

38、我国()年开始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B)(A)2005(B)2006(C)2007(D)2008

39、批发市场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处于()地位。(C)(A)基础(B)辅助(C)核心(D)引导

.40、最低收购价意在指导农民的()行为。(C)(A)销售(B)流通(C)生产(D)购买

41、()不属于郑州农产品交易所交易种类。(C)(A)小麦(B)白糖(C)玉米(D)棉花

42、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 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 查是(A)(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全面调查

43、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标准属于(C)A、国际标准 B、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地方标准

43、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颜色是由(C)组成的。

A、红色和蓝色 B、红色和绿色 C、绿色和橙色 D、蓝色和橙色

44、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形成和发展的是(B)。

A、土壤矿物质 B、土壤有机质 C、土壤水分 D、土壤空气

45、蔬菜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施肥主要是为了提高植株的(A)。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氧化作用

46、蔬菜嫁接育苗的主要作用是(A)。

A、防治土传病害 B、提高产量 C、提高品质 D、提高抗寒力

47、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哪个?(B)

A.谷雨 B、芒种 C、惊蛰

48、“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A)A.谷雨 B、芒种 C、惊蛰

49、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A、节气反映中国传统农业与四季变化密切相关 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50、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的循环生产方式。(A)A.初级 B.中级 C.高级

51、无公害蔬菜是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蔬菜。严格来讲,无公害是蔬菜的一种(),普通蔬菜都应达到这一要求。(A)

A.基本要求 B.最高要求 C.一般要求

5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农业的_______。(C)A.先决条件 B.关键 C.物质技术基础

53、蓝色农业是指对_______的开发和利用。(A)A.海洋 B.湖泊 C.森林

54、目前常用的蔬菜育种技术有哪些?(C)A.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B.杂种优势 C.以上都是

55、土地资源的特性之中不包括_______。(A)A.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空间的固定性

56.农业普查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A)A.农林牧渔服务业 B.种植业服务业 C.畜牧业服务业

57、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是()(C)A.转基因玉米 B.转基因大豆 C.转基因棉花

58、白色污染是指农田被()污染的情况。(C)A.农药 B.化肥 C.地膜

59、秸秆(如麦秸、稻草、玉米杆等)可以用来做什么?()(D)A.直接还田 B.可以用来种蘑菇 C.可以用来生产沼气 D.以上都是 60、秸秆(如麦秸、稻草、玉米杆等)为什么不能随便烧掉?()(E)A.污染大气环境 B.引发火灾 C.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影响交通和航空安全D.破坏土壤,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E.以上都是

61、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杂交双低油菜后期生长的主要病害是()。(B)A.霜霉病 B.菌核病 C.黑斑病

62、在已经产气的沼气池旁需要照明时,可以使用()。(C)A.油灯或蜡烛 B.火柴或打火机 C.防爆电灯或手电筒

63、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D)A、单种、复种 B、间种、套种 C、混种、轮作、连作 D、以上都是 64、不良环境因素消除,暂时中止的生长发育就会恢复的现象是()。(C)A.生长发育 B.滞育 C.休眠

6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A)。

A、承包方 B、发包方 C、村民小组 D、村民委员会 66、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水分、温度和()。(A)A.氧气 B.土壤 C.光照

67、《农业法》中的“农业”包括(D)等产业。A、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B、种植业、林业和渔业 C、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 D、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68、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费用,由(A)。A、财政拨给 B、农民集资

C、受益者支付 D、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自筹

69、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是(B)类疫病。

A、一 B、二 C、三 D、四

70、国家根据(B)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

A、保证水产品充足供应 B、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 C、促进渔业产业发展 D、均衡渔业捕捞能力

71、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六个字,即(A)。

A、减轻、规范、稳定 B、减轻、规范、确保 C、规范、稳定、确保 D、减轻、稳定、确保

72、在夏天几角钱一斤的黄瓜,在冬天可以卖到几元钱一斤,这主要是由(B)引起的。

A、批零差价 B、季节差价 C、地区差价 D、购销差价

73、农民购买了假冒授权品种,可以直接通过(B)的途径获得赔偿。A、向当地乡 投诉 B、向当地县农业局投诉 C、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 D、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4、农民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应通过(A)向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提出品种权申请。

A、本人 B、村民小组 C、村民委员会 D、乡 75、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由(A)共同组织实施。A、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 B、农业部、团中央、科技部 C、农业部、教育部、团中央 D、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 76、目前我国强筋小麦播种面积最大的省是(B)。A、黑龙江省 B、河南省 C、江苏省 D、四川省 77、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与纬度之间的关系是(B)。A、高纬度地区蛋白质含量高,低纬度地区脂肪含量高 B、高纬度地区脂肪含量高,低纬度地区蛋白质含量高 C、蛋白质含量不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D、脂肪含量不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78、油菜的适宜收获期应在(B)。A、绿熟期 B、黄熟期 C、完熟期 D、完熟后期

79、我国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大产区,其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40%以上的产区是(A)。

A、渤海湾 B、西北黄土高原 C、黄河故道 D、西南冷凉高地 80、修剪成年脐橙树,不合理的修剪操作行为是(C)。A、剪阴不剪阳 B、剪密不剪稀 C、剪翘不剪吊 D、剪弱不剪强

1.净出口为正值时,被称为(B)(A)贸易赤字(B)贸易盈余(C)贸易逆差(D)入超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英文缩写是()。(D)(A)GDP(B)GNP(C)PPI(D)CPI

3、(A)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活跃、最敏感、最难以有效控制的因素。(A)农产品价格(B)消费者的消费心理(C)消费者的购买力(D)农产品销售渠 道

4.假设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定基价格指数为 100, 2013年为 105.3,则说明 这一时期的价格水平(C)。

(A)下降(B)持平(C)上升(D)不确定

5.GDP 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总和,其名称是(C)。

(A)生产者物价指数(B)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国内生产总值(D)国民生产总 值

6.粮食平衡表的基本原理是(C)。

(A)总生产 =总消费(B)总需求 =总消费(C)总供给 =总需求(D)总供给 =总生产

7、GDP 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总和,其名称是(C)。

(A)生产者物价指数(B)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国内生产总值(D)国民生产总 值

8、.粮食平衡表的基本原理是(C)。

(A)总生产 =总消费(B)总需求 =总消费(C)总供给 =总需求(D)总供给 =总生产

9、最低收购价意在指导农民的(C)行为。(A)销售(B)流通(C)生产(D)购买

10、农产品成本构成中,(D)不属于生产资料分摊费用。

(A)固定资产折旧费(B)初期生产费(C)小农具购置和修理费(D)塑料薄膜费

1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d)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是

1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13、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a)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14、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d)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5.产业组织是指(a)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16、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A.不会发生 B.可能发生 C.取决于商品数量 D.是不可避免的

17、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A.价格机制 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利率机制

18、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C)。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相对人口过剩规律

19、相对过剩人口是:(B)A、相对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B、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C、相对于生活资料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D、相对于经济资源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2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A、市场经济排除任何经济计划 B、计划经济是一种 “ 命令经济 ” C、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对行政干预的否定 D、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21、当人们无偿地享有了额外收益时,称作(D)A.公共物品 B.消极的外部性 C.交易成本 D.积极的外部性

22、经济学家所指的 “ 效用 ” 是指(C)A.人们对电子服务的消费 B.某种商品对人们的用处

C.人们从消费一种商品中得到的好处 D.人们消费商品的总成本

23、.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A)A.企业数量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D.企业忽略其竞争对手的反应 24.、消费者购买每单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一定等于(D)A.消费者从消费第一单位的这种物品中获取的边际效用 B.消费者从消费这种物品中获得的总效用 C.消费者从平均每单位物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 D.消费者从消费最后一单位物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

26、市场失灵指的是(C)A.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资源配置不均 B.不能产生任何有用成果的市场过程 C.以市场为基础的对稀缺资源的无效率配置 D.收入分配不均

27、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 “ 夕阳 ” 产业是指(b)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28、汇率波动受黄金输送费用的限制,各国收支能够自动调节,这种货币制度是(B)A 浮动汇率制 B 国际金本位制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混合本位制

29、国际债券包括(B)A.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 B.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C.美元债券和日元债券 D.欧洲美元债券和欧元债券 30、金融汇率是为了限制(A)A.资本流入 B.资本流出 C.套汇 D.套利

31、(B)膨胀是引起财政赤字和银行信用膨胀的主要原因 A 消费需求 B 投资需求 C 社会总储蓄 D 社会总需求 3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 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

33.下列属于典型公共物品的是(C)。

A、收费公园 B、高等教育 C、国防设施 D、高速公路

34、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A)。A、流转税 B、收益税 C、资源税 D、财产税

35、在财政支出中,对价格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财政补贴 D、税式支出

36、下列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的是(B)A.降低再贴现率 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回购操作 D.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现券买断操作

37、中国银行的前身是(A)A、户部银行 B、中国通商银行 C、交通银行

38、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39.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D)A、边际消费倾向为0.6;B、边际消费倾向为0.4;C、边际储蓄倾向为 0.3;D、边际储蓄倾向为0.1 40、I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经济含义是(A)。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B、产出不变利息率提高;C、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41、成本价格是指(D)A.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 B.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 C.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流动资本

D.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42、.有效竞争理论是由(a)提出 A、克拉克 B、马克思 C、贝恩 D、霍夫曼

4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A.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D.剩余价值的实现

44.当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时候,下列选项中,政府不能采用的手段是:(c)A、减少政府采购 B、提高再贴现率 C、在公开市场买进国债 D、增税

45、下列表述中不属于WTO基本原则的是:(D)A、非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46、一般均衡分析指对下列哪一项的分析(C)A.一个部门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 B.一个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忽略其他市场 C.经济中所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 D.一个特定部门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47、一般而言,下列债券的信用风险依次从低到高排列的顺序为(C)。A.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 B.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政府债券 C.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D.金融债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

48、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货币政策不包括(B)A.存款准备金制度 B.增发国债 C.再贴现政策 D.公开市场业务 49.CDS 机指的是(B)A.自助取款机 B.自助存款机 C.存取款一体机 D.圈存机

50、某投资银行存入银行 1000元,一年期利率是 4%,每半年结算一次利息,按复利计算, 则这笔存款一年后税前所得利息是(B)A 40.2 B 40.4 C 80.3 D 81.6

5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C)A.交换 B.分配 C.生产 D.消费

.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的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B)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Ⅰ C.级差地租Ⅱ D.垄断地租

52、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一个国家利息率的最主要因 素是(C)A、历史和道德 B、生活习惯和法律观念 C、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D、商品的供求关系

53、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原因是(C)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劳动力供给增加

5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C)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价格 C.平均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

55、假 定某国经济目前的均衡收入为 5500亿元, 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 高到 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 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政府 支出(C)亿元。A、10;B、30;C、50;D、500。

56、如 果边际储蓄倾向为 0.3,投资支出增加 30亿元,可以预期,这 将导致均衡 GNP 增加(D)。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100亿元。

57、政 府在预算平衡条件下增加支出会使总产出(A)。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

58、货币供给量增加使 LM 曲线右移表示(D)。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B、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C、产出不变利息率提高;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

59、水平的 LM 曲线表示(A)。

A、产出增加使利息率微小提高;B、产出增加使利息率微 小下降;C、利息率提高使产出大幅增加;D、利息率提高使产出大 幅减 60、当(A)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较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较敏感 C.支出乘数较小 D.货币供给较大

61、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c)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62、下列不属于 SCP 分析框架内容的是(d)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63、世界上国际金融中心有几十个,而最大的三个金融中心是(C)A.伦敦、法兰克福和纽约 B.伦敦、巴黎和纽约 C.伦敦、纽约和东京 D.伦敦、纽约和香港

64、竞争性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同样是他的(B)A.平均收益曲线 B.供给曲线 C.边际收益曲线 D.需求曲线

65、如果劳动供给曲线几乎垂直,这意味着替代效应(B)。A.起主要作用

B.差不多被收入效应抵消 C.可忽略,只有收入效应起作用 D.同收入效应相比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

66、(D)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7、.一个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是由(A)负担的 A.经济中的所有人 B.生产该产品的厂商 C.生产该产品厂商的客户

D.除了生产该产品厂商的客户以外经济中的所有人

68、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需求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B)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D.对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均不产生影响 69、商品的二因素是指:(C)A、商品的物质属性与商品的社会属性 B、商品的生产与商品的消费 C、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使用价值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70、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商品 X 和 Y 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他们的(C)A 价格之比 B 数量之比 C 边际效用之比 D 边际成本之比

71、假定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水平,总需求增加就会引起(A)A.物价水平上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物价水平上升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C.物价水平下降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物价水平下降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72、恩格尔曲线从(b)导出

A、价格--消费曲线 B、收入--消费曲线 C、需求曲线 D、无差异曲线 73、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A)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衰退、复苏、繁荣、萧条 C.萧条、衰退、复苏、繁荣、D.繁荣、萧条、衰退、复苏

74、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D)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 系 75、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C)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76、以下关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理论特征,错误的是(A).A.价格是刚性的 B.货币是中性的C.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 D.经济波动的刺激机制源于生产技术等外生冲击

77、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A)A、有效需求不足 B人们收入不足 C、商品生产过多 D、资本积累过度

78、.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79、以下关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定,错误的是(C)A.该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 B.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 C.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有内生因素决定 D.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

80、.超额利润是(A)。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1.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指:计划、组织、领导、(C)。A.沟通 B.协调 C.控制 D.指挥

2.在现代社会中, 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 社会管 理可分为公共管理和(A)。

A.企业管理 B.经济管理 C.社会管理 D.法律管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活动应以(D)为导向,以经济 理性 为最大原则。

A.公众利益 B.目标 C.法律 D.市场 4.儒家思 想的核心反映的是(A)。

A.仁、义、礼、智、信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以和为 贵 D.性恶论 5.管理者面临的内部环境, 是指组织性质、(A)。A.人员状况 B.生产力水平C.制度 D.法规

6.从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管理人员 分为综合 管理人员与(C)。

A.开发人员 B.生产人员 C.专业管理人员 D.营销人员

7.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各种技能要求程度不同,但(B)则同等重 要。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管理技能

8.较早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并进行了理论概括,成为科 学管理启 蒙者的人是(C)。

A.亚当·斯密 B.罗伯特·欧文 C.查尔斯·巴贝奇 D.享利·普尔 9.“科学管理之父 ” 泰勒的代表作是(C)。

A.《 国富论》 B.《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C.《 科学管理原理》 D.《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

10.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A)。

A.战略战术性决策 B.程序化、非程序化决策 C.确定型、风险型 决策 D.个人、群体决策

1l.决策的基本前提是(D)。

A.拟定备选方案 B.分析方案 C.选择方案 D.确定目标

12.决策盈亏平衡点法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 企业的销售收入(C)。A.小于总成本 B.大于总成本 C.等于总成本 D.参考成本 价 1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有保守法,冒险法和(D)。A.主观 概率 B.大中取大法 C.大中取小法 D.折中法

14.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惊恐阶段, 抗拒 阶段和(D)。A.狂躁阶段 B.抑郁阶段 C.无望阶段 D.力竭阶段

l5.群体决策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消耗时伺长,少数人说了算,屈 从压力。(A)等方面。

A.责任不清 B.方案太多 C.意见太多 D.认知能力差距大

16.从职能空间对计划进行分类, 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与财务计 划。(D)。A.战略与战术性计划 B.长期与短期计划 C.指导性计 划 D.人事计划 17.根据计划内容明确性标准,可将计划分为具 体性计划和(B)。A.业务计划 B.指导性计划 C.财务计划 D.程序计 划 18.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 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D)。A.例行决策 B.常规决策 C.定型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19.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 可分为确定型决策, 风险决策 和(A)。A.不确定型决策 B.程序化决策 C.非程序化决策 D.常规决 策

20.根据实践结果, 对初始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革使决策合 理,这 是决策(D)。

A.满意原则 B.系统原则 C.比较选优原则 D.反馈原则

21.决策者既希望行动轰轰烈烈, 又顾虑成本开支巨额投入, 这 是一种(D)心理压力。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得失冲突 D.趋避冲突 22.参与决策是 削弱和(B)集权式领导的手段。A.牵制 B.制衡 C.抵制 D.反对

23.择案规则就是(D)选定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A.主要部 门 B.上级领导 C.决策个体 D.决策群体

24.组织是管理的职能, 它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结 构、(D)。A.组织机构 B.组织类型 C.组织原则 D.组织文化 25.目标一致性是组织的主要标志,也是组织形成的(B)。A.基本要 求 B.基本条件 C.基本目的 D.基本规定

26.按照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程度, 组织可以划分为机械式组 织和(A)。A.有机式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行政组织

27.对于一个特定的组织, 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 于它的 战略目标和(B)。

A.组织机制 B.环境状况 C.组织关系 D.组织文化 28.直线型组织 结构使用最早,最为(A)。A.简单 B.复杂 C.科学 D.直接

29.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一种(A)组织结构形式。A.分权制 B.集权 制 C.直线型 D.职能型 30.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A)。A.表层 B.中间层 C.核心 D.灵魂 31.制度文化是组织文化的(B)。A.表层 B.中间层 C.核心 D.灵魂

32.原则统一性是组织目标和价值的(D)体现。A.合法性 B.合理 性 C.规定性 D.规范性

33.等级结构明确、决策流程化,行为可预见性强,这是(C)的优 点。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正式组织 D.非正式组织

34.组织筹建成本与运行成本较高, 适应变化能力差, 容易形成 官僚主 义,这是(C)的缺陷。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正式组织 D.非正式组织

35.组织成员自主意识强, 组织沟通良好, 较易得到满意感, 这 是(D)的优点。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正式组织 D.非正式组织

36.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不同, 正式组织的组织目 标是(A)。A.利润或社会服务 B.成员满意 C.利润 D.社会服务

37.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运作基础不同, 正式组织的运作基 础是(D)。A.兴趣 B.爱好 C.法律 D.制度、规范

38.组织职责界限分明, 工作程序精确, 责权关系固定等优点是(C)的表现。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机械式组织 D.有机式组 织 39.组织相对分散,权力分化,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强等优点, 这是(D)。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机械式组织 D.有机式组 织 40.组织结构的(B)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最显著的特征。A.平面化 B.扁平化 C.金字塔式 D.命令链 41.精神层文化是组织文 化的(D)。A.表层 B.中间层 C.最高层 D.核心和灵魂

42.领导者的权力按其影响力来源可分为职务权力和(A)。A.个人 权力 B.法定权力 C.强制权力 D.奖惩权力

43.领导者素质的层次性可分为三类, 即概念能力、人际能力和(A)。A.技术能力 B.领导能力 C.协调能力 D.沟通能力

44.美国学者认为为达到组织目标, 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 属的角 色倾向程度叫(B)。

A.关怀维度 B.结构维度 C.高关怀维度 D.高结构维度 45.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点和情感的程度叫(A)。A.关怀维 度 B.结构维度 C.高关怀维度 D.低关怀维度 46.领导风格理论是由(A)提出来的。A.勒温 B.坦南鲍姆 C.菲德 勒 D.赫塞 47.领导替代理论是由(D)提出来的。

A.罗伯特·豪斯 B.菲德勒 C.勒温 D.史蒂文·克尔约翰·杰迈尔 48.激励这一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关键因素:需要、努力及(D)。A.物质要求 B.精神要求 C.政治要求 D.组织目标 49.力图以最少付出获得最大报酬的人是(A)。A.理性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50.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C)。A.不满意 B.没有不满意 C.没有满意 D.比较满意

51.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 组织成员所得报酬的绝对 值与其积极性的高低(C)。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直接的必然联系 D.关系密切 52.人际沟 通的根本特点是(D)。A.书信 B.讨论 C.文件 D.语言

53.谈判有两种基本方法,即零和谈判和(C)。A.非零和谈判 B.对等谈判 C.双赢谈判 D.非双赢谈判 54.在组织 的权力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是(B)。A.个人权力 B.职务权力 C.群众影响力 D.上级组织 55.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掌 握的(D)。A.知识 B.经验 C.能力 D.技巧

56.对组织成员关怀备至, 制造了一种舒适、友好的组织氛围和 组织基 础的领导方式叫(D)。

A.任务型 B.团队型 C.贫乏型 D.俱乐部型

57.以最小努力完成必须做的工作, 以维持组织成员的身份的领 导方式 叫(C)。

A.任务型 B.团队型 C.贫乏型 D.俱乐部型

58.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的领导 方式叫(B)。A.任务型 B.团队型 C.贫乏型 D.俱乐部型

59.只强调工作效率而忽视人的因素的领导方式叫(A)。A.任务 型 B.团队型 C.贫乏型 D.俱乐部型

60.激励是指针对人的各种需要而给予适当满足, 从而激发、加 强人们 实现特定目标的(D)。

A.手段 B.方式 C.规则 D.过程 61.需求层次理论是其他激励理论的基础,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亚当斯 D.斯金纳

62.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A)年提出的。A.1959 B.1969 C.1950 D.1962 63.维克多·弗罗姆在(C)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期望理 论。A.《人的动机理论》 B.《管理方格》 C.《工作与激励》 D.《怎 样选择一种领导模式》

64.公平理论又叫社会比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提出 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亚当斯 D.斯金纳 65.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D)提出来的。A.赫茨伯格 B.马斯 洛 C.亚当斯 D.斯金纳

66.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沟通叫(C)。A.横向沟通 B.纵向沟通 C.正式沟通 D.环式沟通

67.员工生日聚会、工会组织的文娱活动、走访等活动,属于(B)。A.横向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正式沟通 D.环式沟通

68.管理中经常发生的冲突, 绝大多数是由(B)的差异引起的。A.沟通 B.组织结构 C.个体 D.社会背景

69.传统的控制办法几乎都是事后控制,其致命缺陷在于造成(C)。A.管理过程结束 B.管理出现偏差 C.损害无法补偿 D.错误势 态扩大 70.“ 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 ” 的分布规律,反映的是控制应突 出(B)。A.灵活 B.重点 C.适度 D.准确

71.从逻辑关系上说,制订计划本身实际上构成了控制过程的(A)。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三步 D.第四步

72.管理者在控制工作中可采取的处理措施有两种,一是纠偏, 二是(D)。A.控制势态 B.调整策略 C.调查人员 D.调适 73.管理控制的基本任务就是(A)。

A.发现偏差 B.分析原因 C.发出指令 D.做出改进 74.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是控制的(B)。A.基本前提 B.基本条件 C.基本功 能 D.特点 75.控制具有整体性是控制的(D)。A.基本前提 B.基本条件 C.基本功能 D.特点

76.公务员的招录考核、入学的考试和体检、领导审查工作方案 都属于(B)。A.直接控制 B.预先控制 C.过程控制 D.事后控制

77.用过去的情况指导现在和将来, 从而实现对管理过程的控制 叫(A)。A.反馈控制 B.前馈控制 C.事后控制 D.过程控制 78.对照 标准衡量实际工作成效是控制过程的(B)。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三步 D.目的 79.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是控制的(C)。A.第 一步 B.第二步 C.第三步 D.目的

80.1999年 11月,山东烟大轮渡有限公司两艘客货混装船沉没 是(D)造成的。A.环境变化 B.经营失误 C.计划不合理 D.管理不佳

填空

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和 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长时,会抑制 ‎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止生长,一些 就会 速生长。这种 优‎先生长,抑制 发育现象叫(端优势)。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 放出氧气的过程‎。

3、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根据土壤肥沃程度等情况种植适当(密度)的植物。

4、微量元素肥料可作基肥、种肥或追肥施用。为节省肥料,提高肥效,通常采用条施或(穴施)方法。一般亩用量1—2公斤。土壤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有一定的后效,需隔年施用。

5、经过加工造粒的复合肥比粉末肥分解缓慢、不易流失和挥发、肥效持续时间长,宜做(底肥)使用。复合肥不宜用于苗期肥和中后期肥,以免作物贪青徒长。

6、叶面施肥吸收见效快、养分利用率高、能 速改善作物(养分)供应状况。腐殖酸类、氨基酸类叶面肥还能增强作物抗逆性,明显改善产品品质。

7、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新技术是将(秸秆还田)、免耕和轻型‎ 培三者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组装形成配套的新技术

8在除草剂的分类上,根据使用方法分为茎叶处理剂和土壤封闭处理剂;根据其作用方式分为选择性和(灭生)性两类;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分为触杀型除草剂和传导型除草剂;根据化学成分分为磺酰胺类除草剂及苹果酸类除草剂等等。

9、我国农药现在使用最多的剂型是(乳油)、可湿性粉剂、粒剂、水剂、烟剂等,每种农药可以加工成几种剂型,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0、(化学)灭 是指选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杀 剂 成,用 杀灭‎害 的方法‎。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操作简单、工效高、见效快、灭效好、投资少的杀‎ 方法。

11.(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12.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总的可以分为(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专业性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四个阶段。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

14.(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

15.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资本),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17.(加热、浓缩、干燥、浸出、压榨、过滤、蒸馏)是农产品加工物理、机械加工技术。

18.我省粮食加工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大米加工、米面制品及烘焙食品加工)三大领域。

19.超微粉碎技术,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方法克服固体内部凝聚力使之破碎,从而将3毫米以上的物料颗粒粉碎至10-25微米的超微 粉末‎。20.果蔬加工的冷加工技术包括:(高压、脉冲电场、超声波、紫外线)以及(臭氧技术)等。

21.冷冻食品的最终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冷冻技术)而 取决于(解冻技术)。2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结构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大系统组成,并 分为(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六大产业。

23.现代农业的构成要素有(机械化)、(电气化)、(产业化)、(商品化)。24.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有(都市型农业模式)、(外向型农业模式)、(生态循环型农业模式)。

25.粮食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26.作物 培的四大环节有(整地)、(播种)、(田闾菅理)、(收获)。

27.绿色食品是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28.三段式污水处理工艺”是指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过程中先后采用(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有氧曝气)三种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29.有机蔬菜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蔬菜产品。

30.目前常用的蔬菜育种技术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

1.“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2.“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3.“战略”一词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科学,艺术)。

4.(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

5.(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6.(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7.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8.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事业部制结构)。

9.按预测属性的不同,可将预测划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10.按照沟通方式不同,沟通可以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非语言方式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类型。

11.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全面控制,局部控制)等类型。12.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方式是(正式沟通)。

13.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14.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15.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16.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17.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是可取的方法。18.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特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哥顿法)。19.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20.对供应商的评价,(协同能力)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房需求变化的能力。

21.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达标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

22.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环境,它主要包括(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3.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24.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定规维度)。

25.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总预算和部门预算)。

26.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于自然属性相联系的是(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27.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高工作-高关系)。

28.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SWOT分析)。

29.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量才使用)原则。

30.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经济人)。

1.计划经济是由(中央)计划部门预先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一种形式。2.在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目的是为了(交换)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态。4.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自主的企业制度)5.市场经济发展经历了(2个)阶段。

6.自(1825年)年资本主义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每隔8—10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成为西方经济 运行的常态。

7.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滞后性)8.经济学家(凯恩斯)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合理性。9.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10.现代市场经济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一种发展,而不是完全否定。11.硬性预算约束要以明确独立的(产权关系)为基础 12.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13.价格机制循环过程是(市场价格变动——市场供求变动——生产规模变动——供求关系变动——市场价格变动)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把形成有限的(买方市场)作为市场发育和运行的目标。

15.市场上存在极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至于单个的卖者和买者无能力影响价格,此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

16.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卖者,不同产品存在一定差异性,企业进出该市场较容易,此市场为(垄断竞争市场)。

17.“看不见的手”指:(市场及市场机制)

18.在经济水平大大提高,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计划经济)、(自然经济)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难以(实现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19.资源配置方式一般体现为某种具体的经济体制,其基本形态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自然经济)20.市场经济经历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2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1.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解决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2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某一给定时期内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 值)。

24.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25.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二部门模型中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26.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27.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28.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29.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30.当就业人数为16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时,失业率为(5.9%)。

判断

1、目前的气候变化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与农业生产没有关系。(×)

2、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3、沙尘暴的原因是因为沙漠地区干旱所致。(×)

4、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是在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6、水资源的缺乏程度可以用水的价格来衡量,而农村灌溉水价格很低, 说明水资源并不缺乏。(×)

8、土壤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天气两方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

9、土壤酸化对蔬菜生长的影响表现在直接破坏根的生理机能,导致根系死亡。(√)

10、要通过高温处理、熏蒸及各种消 方法来对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通过掩埋或焚烧等方法处 理。(√)

11、资源节约型农业可将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转化为饲料或食物,是经过微生物处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综 合利用。(√)12.狭义的农业资源仅指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13.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14.中国海水养殖量居世界之冠.(√)

15.农田杂草—般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 培的、适应人造环境并违背种植者意愿的植物。(√)

16.锄的出现是原始农业时期的一场技术革命,它使原始农业从“刀耕”阶段进入“锄耕”阶段(√)

17.在我国,经向地带性差异表现较为明显的是水分。(√)

18.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林业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突出林业的社会效益, 强化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开发利用(√)

19.林业是培育、管理森林资源, 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 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0.农产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农产品的交换过程, 它是连接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不可 少的环节(√)

21.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人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

22.绿色革命是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 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 新技术革命(√)

23.进入 21世纪的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指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新型产业。(√)

24.新的绿色革命既重视农作物高产挖潜,又注意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25.第一次绿色革命以追求农作物高产为主要目标,忽视了资源环境的保护(√)26.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与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7.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的建立应该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

28.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

29.农户家庭承包制的实施, 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被称为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第三次 解放.(×)

30.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

1.均衡价格就是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2.已知某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收入效应减少,替代效应也一定减少。(×)3.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不平等的面积也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大。(√)4.点的需求曲线是表示一个寡头垄断企业当它要提价时,对手企业也同时提价。(×)

5.外部不经济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6.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递减阶段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端。(×)

7.如果企业没有超额利润,就a不应该生产。(×)8.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分。(√)9.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一个行业。(√)

10.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是指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是确定的。(√)11.经济学中的产品差别是指不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别。(×)12.供给曲线右移表示生产者在每一种价格上提供更多的产品。(√)13.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14.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15.随着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线向左下方倾斜。(×)

16.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7.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18.短期中的供给曲线就是整条MC线。(×)19.当边际效用减少时,总效用也是减少的。(×)

20.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公共物品消费者人数并不需要减少其他消费品的生产。(√)

21.生产者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原则。(√)

22.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达极大值。(×)23.公共物品必须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24.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

25.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不平等的面积也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大。(√)26.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收益但不等于边际收益。(×)27.完全竞争市场一定比垄断更以保证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28.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29.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30..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是一种直接需求。(×)

1.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正确地实现组织目标。(√)

2.企业的大量日常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层管理人员来负责进行。(√)3.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对操作工作的活动进行直接监管。(√)4.部门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

5.技术技能是指沟通、领导、激励下属的能力。(×)6.技术技能对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管理人员通过分析,确定问题的所在,得出解决的办法。(×)

7.领导工作涉及为各项职务配备合格人选,并通过激励调动工作积级性。(×)8.管理自有了人类集体活动以来就开始了。(√)

9.管理的基本活动对任何组织都着普遍性,但盈利性组织比非盈利性组织更需要加强管理。(×)

10.高层管理人员花在计划决策上的时间相对更多一些。(√)

11.中级管理人员往往处理现场管理、指导操作,技术性工作较多。(×)12.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 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程序性决策。(×)

13..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因此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就是法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韦伯。(×)

14.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15.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 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16.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 当组织规模一定时,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17.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18.在马克思所述的管理二重性论述中,指挥劳动体现了管理的社会属性 , 监督劳动体现了管 理的自然属性.(×)

19.在面试中,求职者可自由选择回答或不回答面试者的问题.(×)20.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职工是“经济人”。(×)

21.权变理论认为虽然两种情景不能完全一样, 但有可能类似,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 相同的。(×)

22.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他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23.“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管理过程” 是现代决策理论的观点。(√)

24.授权后不利于管理者执行更具有竞争性的任务。(×)25.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模式。(×)

26..渐进性变革和根本性变革的差别是渐进性变革需要较长的时间。(×)27..工资结构决策以工作估值为依据,从劳动的质量来确定一项职务的大小,以确保组织 内部各工作间的报酬公平。(对)

28.零基预算通过不断评价组织现有预算来提高组织生存能力。(对)29.创新的方法很多,但它们的基本原理不外乎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30.职能部门化更适合大型的或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简答题

1、农产品市场监测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1)一致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4)及时性原则。

2、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 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 ② 农产品流通业态蓬勃兴起;③ 市场体多元化。

3、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有哪五个发展趋 势?(1)强化基础设施与装备建设(2)规范市场组织与管理;(3)加强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建设(4)加快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5)创新多元化的产销机制。

4、数据采集有哪三项原则? 答:“三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品种

5、我过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呈现出哪四个发展趋势? 答:1.个性化趋势;2.专业化趋势:3.区域化趋势;4.融合化趋势。

6、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 数量小、规模小、缺乏整体带动力;② 服务层底,服务范围小;③ 机制不健全,运作有待规范。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

答: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和(通常不包括根}。经济产量指 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总量

8、我国良种繁育的“四化一供”具体内容是什么? ①:品种布局区域化: ②种子生产专业化; ③种子加工机槭化; ④种子质量标准化; ⑤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

9、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的基本概念

承包经营: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企业投资主体把所有的资产经营权按约定条件,承包给承包人经营的一种特定经 营形式。

租赁经营:在不改变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资产所有者将其资产出租给承租者使用,并定期收取租金的一种经营形式。

股份经营: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基础,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劳力等折股投入,自愿组织、合作经营、民主管理、自负盈亏、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法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10、农业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方法

(1)

制度激励(2)目标激励(3)榜样激励(4)感情激励(5)员工持股计划(6)劳动报酬激励

1、简述企业成为决定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活动的基础性力量的原因。(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答:第一、企业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 第二、企业是技术产业化的平台; 第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 胞; 第四、企业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

第五、企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主体。

2、简述人事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答:第一、根据企业活动的特点,选聘符合一定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劳动者;

第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劳动力的特点分配适当的工作,明确工作责任,据此考核工作情况和分配劳动成果,并努力提高和维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

第三、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素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准备力量。:

3、简述分工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答:第一、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第二、劳动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其它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第三、劳动分工使劳动简单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4、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工作定额。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必须进行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时间研究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动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工人工作时动作的合理性。

第二、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须有能力做第一流的工作;第一流的工人必须愿意去做工作;一般的工人通过培训可以成长为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须干第一流的工作。

第三、标准化。泰罗认为工作中应该实行标准化管理,即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工具和材料、作业环境标准化。

第四、刺激性工资报酬。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泰罗提倡差别计件工资制,就是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和工作量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第五、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开。泰罗认为要有意识地实现企业管理当局和工人之间的分

离,把原本由工人承担的工作分成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交由企业管理当局承担。

5、简述X理论和Y理论的主要内容。答:X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

第二、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方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第三、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第四、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6、Y理论主要内容是:

第一、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和娱乐一般自然;

第二、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第三、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 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第四、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

7、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答:第一、全体成员有共同的愿望和理想,第二、善于不断学习,第三、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第四、员工的自主自觉性管理,第五、员工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第六、领导者的新角色改变为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8、试述企业再造工程带来的根本性变化。答:第一、工作单位划分的基础,从职能变成以流程为基础; 第二、工作内容从单一变成丰富;

第三、人员的角色,从被控制转变为有决策权;

第四、获得工作能力的方法,从没有系统的训练,变成有全盘计划的教育; 第五、绩效考核与奖励方面,从观察单一活动转变为观察其整体活动的结果; 第六、决定晋升的因素,由以绩效为主转变为兼顾绩效与技能; 第七、在价值观方面,将为主管而工作变成为顾客而工作; 第八、在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由监督者变为教练; 第九、组织结构,由层级式变为扁平式;

第十、高层主管,由事后评分变为对员工主动引导。

9、简述职务分析的内容。

答:第一、对职务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分析,第二、对工作职责的分析,第三、对职务关系的分析,第四、对任职者应具有的起码知识、技术、能力、经验、身体状况的分析,第五、对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的分析。

10、简述职务丰富化的途径。

答:第一、实行任务合并,让员工从头到尾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不是只让他承担其中的某一部分;

第二、建立客户关系,让员工有和客户接触的机会,出现问题也由其负责处理; 第三、让员工规划和控制其工作,而不是由别人控制,员工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进度和处理遇到的问题;

第四、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使任职者能够 速地评价和改进自己的工作绩效。

1、什么是市场经济 ? 它有哪些特点 ? 答: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1)决策机制是分散决策;(2)协调机制是价格

(3)激励机制是个人物质利益。

2、简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1)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反映了当其他要素不变时, 一种要素(劳动)变动与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则反映了当产量不变时,两种生产要素变动时 的相互替代关系。

联系:在两种生产要素同时变动而产量不变的情况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就 表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3、简述长期内经济增长的对策。

答:(1)储蓄率政策;(2)开发人力资本;(3)鼓励研究和开发;(4)完善基础设施;(5)优化经济增长模式。

4、简述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

答:(1)厂商数量较少,少数几家厂商占据整个行业或其较大份额,每个厂商都 有较大的影响力。

(2)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3)进入一个行业有较高的壁垒。

(4)对产品价格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厂商是价格搜寻者。(5)寡头厂商之间的相互依存,这是寡头市场最突出的特征。5.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同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一定义有以下几 方面的意思: 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 值。3)GDP 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生产价 值。4)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6)GDP 一般 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范围内一年中 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2)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所生产 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 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 GDP 是 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3)NDP(Net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是指 GDP 扣除折旧的部分, 即 NDP=GDP-折旧。

(4)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 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 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5)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 要素所等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 GDP 的关系为: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

(6)PI概括了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总收入,表示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政府、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7)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 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DPI=PI-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

7、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几种,请详 回答。答: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1)支出法。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 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收入法。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 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 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 容。

(3)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 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8、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1)充分就业: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 状态,即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情况

(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9、简述财政收支的功能影响。

答:(1)财政收入主要是指税收,增加税收会抑制国民经济的发展;(2)财政支出主要是指财政赤字、公债,增加赤字和公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自动稳定器作用:经济繁荣,增加税收,减少投入,抑制发展;经济萧条,减少税收, 增加投入,刺激发展。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6

[关键词]农林院校 市场营销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方威(1971- ),男,湖北天门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静(1984- ),女,浙江金华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邓德胜(1956- ),女,湖南邵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14-01

一、農林院校开设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1.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0世纪末,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进一步调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形成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新格局,部属院校大部分划归地方管理或与地方共建;二是国家实行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之下,广大农林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迅速调整了专业结构,办起了非农林类专业。而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市场需要量极大的专业,就成为很多农林院校在拓展专业时的首选。

2.市场的需要。首先,巨大的市场需求总量为农林院校设立市场营销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据人事部门统计,2005 年、2006年及2007年上半年,在招聘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中,市场营销专业均列第一。其次,营销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发展。企业对营销人员学历要求日益提高。再次,复合型营销人才受到青睐,为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带来了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营销人员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二、农林院校开办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在高等农林院校中,缺乏如农林类专业所具有的行业垄断优势。高等农林院校中,农林类专业是优势专业,非农林类专业是弱势专业。农林院校的营销专业,既比不过综合性院校的,也比不过财经类专业院校的。因此,农林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很难进入用人单位的第一视野。

2.高等农林院校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费与精神危机。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转换,国家财政拨款大减,投入严重不足,农林院校所处地区又大多经济不太发达,办学经费自然就十分紧张;另一方面,与全国各类高校一样,农林高校也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师生思想不稳,出现了精神危机。

3.陈旧的择业观念,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市场营销专业是目前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相比农林院校的其他专业而言,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因此,就业过程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比较严重,不少毕业生仍抱着“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即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

三、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准确。相关调查表明,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综合性大学及财经类院校大致相同,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营销类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差,难以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与考试方法陈旧。由于农林院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农林院校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教学,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教师对学生实施单向知识灌输,理论知识多,应用内容少,没有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本身的特点,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相当突出。同时,考核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许多高校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案例分析、实践过程考核等评价方法,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环节薄弱。目前,在农林院校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往往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黑板上搞营销,教室里做市场”,学生只有认知,而没有体验,进入企业实际营销岗位往往感到茫然无措。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市场营销教学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相应的经费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从而使得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缺少专门或固定的实习单位,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实践环节也缺少创新,没有建立起适合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1.要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通”“专”结合。“通”“专”结合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是基本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四是能力的培养,即生存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的培养。

2.要突出农林特色。农林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础行业,对市场营销人才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而且特别需要既懂营销又懂农林基础知识的人才。因此,农林院校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突出农林特色,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如“家具营销”“农林产品营销”等。这样,农林院校就能培养出其他综合性院校无法培养出的营销人才,体现出行业优势。

3.要加强实践环节。第一,校企联合。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就应该加强同林业企业的联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与兴利集团、皇朝家私、深圳华源轩家具有限公司、华日家具集团等建立起了校企联合的关系,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走出去,请进来。“请进来”主要包括聘请大量校外专家、企业家到学校来开设讲座,让学生们直接感受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思路和实际经验。“走出去”主要包括让学生撰写市场调研立项书,承担企业的调研项目。根据企业的要求,编写调研计划书,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废卷甄别,数据处理,直至撰写调研报告,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以及学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很多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有的高校甚至还因此而设立了管理咨询或营销策划公司,实施公司化运作。

4.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是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培养的基础。根据我国部分高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学生对市场营销的直观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维明.国高等林业教育规模的历史变化与趋势分析[J].等农业教育,2006(2).

[2]赵鸿雁.场定位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改革分析[J].场周刊,2007(7).

[3]邵华,刘志成.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4]赵越春.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5]任春.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J].团经济研究,2007(7).

[6]纪宝成.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国高教育研究,2006(10).

[7]钟新颖.培养营销专业应用人才——探索校企合作模式[J].江教育论丛,2006(4).

[8]李文元,郭龙建.创新高素质营销人才培养研究[J].场现代化,2006(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7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特殊性分析

国外大学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 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大学教育对创新人才的界定, 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的界定[2]。

众所周知, 高校承担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 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所从事工作的领域主要面向的是“三农”, 该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牢固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二是该类人才应该关心、关注“三农”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农业和农村实际, 愿意投身农业和农村建设;三是该类人才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四是该专业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个体, 他们的创新必须是基于我国特有的农业和农村实际, 他们的创业行为必将推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案例教学法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 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思维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从分析问题中得出知识结论, 再从解决问题中设计出方案方法, 这其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思维技巧, 极具启发引导性[3]。面对全新的农村或农业领域中的案例, 大学生必须先对案例本身进行信息整理, 并分析案例问题, 然后依据案例问题去收集相关信息。这必将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论证,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思维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

(二) 通过多次合作与争辩, 培养学生既会团结合作又善质疑的行为能力

案例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分组讨论, 这个环节既可以在课前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 当然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往往安排在课前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完成。在这个阶段, 各个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和对问题的理解先各抒己见, 然后再逐步集中观点, 在集中观点的过程中免不了要经过热烈的争辩。争辩中既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 又要求学生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 通过扬长避短, 通力合作, 最终统一各组意见。同样, 到了课堂讨论, 各小组首先要将各自的观点进行陈述, 然后再进行讨论, 在讨论阶段, 学生也要进行质疑, 学会补充意见与观点, 学会合作, 最终得到比较合理的一种或多种意见, 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通过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两个阶段, 学生逐步学会质疑与团队合作。

(三) 让学生更早、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将来面临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教学中有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它的实践教学组织比较困难, 学生难以全部安排实习。采用案例教学法, 不仅能够使学生较早了解本专业将来面临的实际问题,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教学的不足。通过对专业实际问题的分析, 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 有时还需采用多学科知识, 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 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不断的训练中, 学生也逐步地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一) 教学环境不够宽松, 管理束缚过多

为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都加强教学管理, 严肃教学秩序, 有全方位的教学监督体系。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加强自我管理, 重视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 对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来说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譬如:“教师讲得少, 学生讲得多”往往被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个别教学督导专家误认为是偷懒的行为, 不被认可。有的时候, 由于是两三个班上课, 人数多, 换个环境搞讨论效果会更好, 但这种请求往往得不到批准。

(二) 考试改革跟不上步伐, 教改分离达不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理想效果

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比较缓慢, 对学生的成绩评判制度比较单一, 绝大多数需要进行考试 (笔试) , 且在最终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比例大多是20∶80或30∶70, 各高校均有统一规定, 难以更改。

采用案例教学法比重大的课程假如也延用这一考试制度及成绩评定模式, 那么它是达不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理想效果的。因为学生仍然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点, 对于实际问题的探讨的积极性将受到影响, 案例教学的参与性将打折扣。

(三) 案例选取难

案例教学法看似容易, 其实很难组织。首先, 它需要符合教学内容且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 虽然有些课程有国内专家进行了编辑, 但更多的课程是没有人进行专门的编辑, 引用国外的一些案例较多, 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案例更少。因此,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选取合适的案例。

(四) 理论教学学时与案例讨论学时分配困难

采用案例教学法还会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课程教学的理论教学学时与讨论学时如何分配较为合理。国外大学教育中, 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 所用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90%。以哈佛商学院为例, 除一两门课以外, 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高达90%, 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 一般只有2个学时的理论讲授, 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来说, 不会用案例教学将被淘汰[4]。

由于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的普及度还不高, 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不一致, 农林经济管理的主干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适用度也不一样, 因此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学时与讨论学时比较困难。

(五)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有一定难度

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假如, 学生没有百分百的热情参与进来, 那么教师再好的准备也无多大用处。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愿地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去搜集信息资料和小组讨论, 否则“南郭先生”多了, 案例讨论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四、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思路

(一)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使创新人才培养有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教学管理者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而且要求教学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辩证地对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破除“一刀切”的做法。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 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确定大概所需的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灵活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或校外进行, 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和指导。教学管理者采用目标管理法或学生评价法等对教师绩效考核。

(二) 构建以考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成绩考核与评判机制

要改革高校考试制度, 允许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成绩考核与评判机制。对于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 要构建以考查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为主体的考核与评判机制, 引导学生不断开发创新潜能, 摆脱原来的那种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 选取和编写农林经济管理典型案例

基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案例选取困难, 专业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或编写典型案例。一是校内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应相互提供案例;二是加强校际交流, 多参加相关学术会议, 同行互通有无, 建立案例库;三是自己动手或发动学生力量调查和编写案例, 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调查研究, 从而形成案例;四是参加教材的编写, 发动国内同行专家的力量, 为相关课程编写出有代表性的案例, 供全国同行参考、使用。

(四) 不同类课程应根据实际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学时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不同类课程, 专业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学时与案例讨论学时, 不应一概而论, 从而较好处理理论教学需要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譬如, 管理类的课程可以以案例讨论为主, 讨论学时可占50%—60%, 营销类课程可占30%—40%, 会计类课程可占5%—10%。

(五) 压缩教学课时, 强化教学改革,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热情参加案例讨论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的保障, 要准确把握教改的方向, 合理压缩教学课时,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搜集信息资料, 参与讨论, 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全身心地参与案例教学中来, 真正培养大批创新意识强、创新和创业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特殊性, 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与困难, 最后提出了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1-3.

[2]朱晨辉.关注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青年报, 2006-09-28.

[3]刘晓晶, 吴海燕.案例教学法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3)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8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如何协调农业和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 制订科学培养计划。20世纪90年代末, 通过教学改革撤消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而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所实践的领域和服务的对象有较大差别, 在本科教育中很难培养出适用于两个领域的高质量人才。随着林业传统功能的改变, 林业和农业差别不断加大, 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要求的差距也在增大。如何设计出既适合林业经济管理要求, 又能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

2.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大学生存在相对过剩的情况, 若不立足于区域农林业特色及区位优势, 明确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将会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 就业困难, 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 家长对专业不够认同, 社会知名度逐渐降低, 最终导致生源困难。

3.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教学内容大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 能让学生亲身感受的实践教学较少, 实践学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比例较小, 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其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跟不上。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 教学实习基地开发难度大。

4.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近几年来相对不被社会重视, 教材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而且从最近几年的教材发展来看, 真正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的教材较少, 正逐渐地变化为与工商企业管理相对应的教材, 导致专业的特色性无法从教材中体现。

5.专业建设资金缺乏。在人才培养、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教学设备的购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举办专题讲座等方面急需资金支持。而在这几个方面, 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足, 许多必须要完成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由于资金不到位而流于形式。

二、复合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本专业将以服务于区域特色农 (林) 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为方向, 以教师为中坚力量,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 进一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增加教学投入、改善科研与教学条件、构建科研教学奖励与教学管理新机制、形成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框架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格局, 形成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3]。

复合型农经人才的培养应围绕以下四个目标:第一, 建设一支“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基础, 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优秀教学团队。第二, 打造一个“以专业理论为根本, 体现学科动态和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三, 形成一种“以教为辅, 以学为主, 教学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第四, 完善一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4]。

三、复合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立足于区域农业特色, 培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经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立足于区域特色,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广东省地处沿海, 有着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和独特的农业资源, 同时消费优势、资本优势、信息优势、交通优势极其明显, 目前全省已培育了近150个具有较高效益和品牌的特色产品, 区域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于广东区域农业特色, 对专业课程、特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5]。

2.建设教学团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对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指导。每年举办高层次专题进修班、讲习班、研讨班等, 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讲学, 指导、帮助教师拓宽视野, 提升知识层面;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及国外进修或合作研究, 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重点扶持、优先培养。建立动态的师资管理机制和开放的人才管理模式, 积极聘请政府、大型企业、研究部门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 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出台有关教学奖励办法, 向为专业建设做出贡献的教职工倾斜, 不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梯队结构, 形成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3.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要求和“三农”问题, 体现广东区域农业特色, 注重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结构的改革, 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特别是本学科前瞻性问题和有代表性的成果。突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其由知识型向能力素质型转变。①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区域特色。同样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地的特点而有所区别。广东省地处沿海, 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省份, 也是中国农副产品最为丰富的省份, 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加工的特色明显, 应根据沿海经济特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适当调整课程教学的内容, 同时增加涉农 (林) 专业相关选修课, 增加中国农 (林) 业经济专题、农 (林) 课业热点问题、农业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社会需求、当前热点问题等适当增加相关课程。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②以素质和能力提高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第一是对每门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 避免重复、遗漏;二是加大力度, 鼓励教师围绕实际问题自编讲义、丰富教材内容;三是对课程内容改变单纯的原则框架式的介绍, 注重对学生思维分析方法、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对当今社会经济、管理现象的分析能力, 以及动手处理某些具体问题的能力;四是要打破统编教材的局限, 大量增加最新的理论和方法, 以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增加对现实经济管理问题的介绍和引导性分析。③教材建设。课程教材应涵盖基本教材、实习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电化教材、电子教材等内容。以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紧密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的特色性, 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林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出版与专业课相关配套丛书, 扩大电子教材的建设和应用, 选用先进适用的外文教材参考书, 提供详细而适量的课外阅读文献目录。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开展教法研究, 经常组织开展教学工作交流会议, 总结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经验, 推广好的教学方法。按照目前情况, 教学环节大致分为课堂讲授、实习、论文写作和考试, 侧重于知识性教育, 改革教学环节就必须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 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资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 综合运用讲授、个案分析、专题讨论、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推进师生互动式教学;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 上网开放相关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案例、参考文献目录等, 以便于学生学习, 并且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成绩根据平时课堂讨论、课程论文、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5.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项目小组, 为学生提供典型案例进行讨论, 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以培育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聘请兼职教授, 邀请企业家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学术活动,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并给予各种形式的资助、指导, 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级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新大赛。建立稳定的能够满足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试点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优势, 将特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导师制”培养试点,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 由一名教师担任一个专业班级导师, 指导、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并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同时导师积极吸纳所指导的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 提高其动手和创新能力[6]。

摘要: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 (林) 业科学技能, 能在各类农 (林) 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文章在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对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农经人才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农经人才,人才培养,优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辉, 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2) :59-61.

[2]何蒲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农经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21) :41-42.

[3]许翔飞.市场经济体制下农经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 :78-80.

[4]吕立才.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农经本科人才培养的非农化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4, (3) :221-223.

[5]罗峦.新时期高校农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高等教育, 2008, (6) :113-11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9

因此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为此本文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以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意愿、对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课程设置需求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力图从分析学生视角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调查对象为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四所北方高等农林院校大二年级以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 得到有效问卷175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意愿

高等农林院校综合改革提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将人才培养类型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拔尖创新型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 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农林业科技交流合作能力。复合应用型的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用技能型培养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三种类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科技创新型人才要求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发展前沿, 科研创新能力强;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 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 某一方面比较擅长;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在普及上述人才类型的基础上进行。

结果显示, 本科生对自己的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复合应用型, 占比为66.29%, 其次是应用技能型, 占比为23.43%, 拔尖创新型占比最小为10.29%。这与当前社会经济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学生对个人培养目标的期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选择培养自己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学生中男生占比相对略高, 为55.56%, 选择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的学生中女生比例较大, 分别为60.34%和75.61%。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个人培养目标选择上均表现为复合应用型占比最多, 应用技能型其次, 拔尖创新型最少。同时, 选择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农民家庭和上班族家庭, 分别占61%和33%, 只有一个样本来自中等或大城市, 同时该样本是意愿取向为拔尖创新型学生中唯一来自经商类家庭的, 上班族家庭中来自乡镇或县城的样本数明显多于中等以上城市。这说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正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意愿

本科生在个人能力培养意愿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共性和特殊性。样本总体统计分析表明, 对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 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学习并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协调组织领导能力、一技之长 (如:英语、写作、计算机等)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

人才培养目标意愿不同的学生对各种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以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以42%的优势占据重视程度的首位, 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这三点所占的比例都为16%。

以复合型应用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最受重视, 占比25%, 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居次分别占22%和19%。以应用技能型为目标的学生中, 人际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两者最受重视, 占比均为19%, 其次是较强的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 两项占比均为12%。

综上可见, 本科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已较为明确, 对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有较为明确的认知, 并已经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对“交往能力和待人接物的举止、专业领域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学习和汲取新知识能力”三者的重视成为能力培养中的共性意愿。

三本科生视角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那么, 当前教学是否能满足学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呢?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学中的确存在不能满足学生人才培养需求的现象。

从课程体系看, 学生对当前课程体系的满意度不高。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三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中, 分别只有44.44%、44.83%和41.46%的人认为当前的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尚不足半数。认为“不是很满足”的分别占50%、52.59%和46.34%;认为“满足不了”的分别占5.56%、2.59%和12.2%。因此, 学生视角下教学最不能满足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其次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侧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看,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都认为实践课程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77.77%以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56.9%以复合应用型为目标的学生和63.41%以应用技能型为目标的学生都认为当前的实践课程无法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认为能够满足的分别只占11.11%、17.24%和14.63%。

对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 学生培养意愿中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没有达到。调查发现, 学生认为培养最薄弱的环节依次是口才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认识三农问题的能力、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统计学经济学等必修课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在满意度中排名居中, 培养效果最满意的是对专业及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是实践课方面, 综合素质培养没有达到学生的预期。调查中, 实践课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认为最薄弱的环节, 其后依次是团队合作能力、一技之长 (例如英语、计算机、写作等) 、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能力。

三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不很紧密。有41.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紧密程度一般;认为不紧密和非常紧密的被调查者比例相当, 均为16%;25.71%的被调查者认为紧密。这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没有受到重视, 本科生在专业课程与就业之间感到脱节。

四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建议

综上, 满足学生人才培养需求意愿, 落实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政策, 按类培养是突破点。为此需要创新农经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一)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人才分类培养平台

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教学进步的指导。根据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本科生自身的人才培养意愿,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需要主动融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创新发展中, 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尤其为地方服务的理念,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与合作, 强化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教学不足, 结合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农业、“一带一路”下外向型农业发展、可持续和生态农业、六次产业推动农业发展等新发展思路和方式, 着力打造本科生亟需的能力锻炼平台。

一是构建本科生通识教育平台。通过改革学分制增强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提供更多的通识课程, 培养学生对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兴趣和认知, 为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供基础。通识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 既可以在本校不同专业实行互认学分等办法, 还可以进一步打通高校间的通识教育。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行业领域修习相关通识课程, 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农业农村经济实际, 掌握生产经营的基础知识, 为今后学生在农村公共管理、农业合作社经营、涉农企业管理、农业投资创业等方面打下基础。

二是构建多样化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岗位教育平台。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比较完善, 但是还需要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口径、培养方向、时间、空间安排上不断完善, 以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强化大二上学期理论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实习内容, 突出对学生表达、交流沟通、软件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培养。高年级以后的实践教学则应强调与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重视独立时间段的岗位实习。针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开展顶岗实习、学徒计划等专门技能提升的实践教学。

三是构建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家、省市层面已有的平台,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身特色的平台, 可以采用赛事、项目、计划等形式, 比如可以借鉴国外“本科生研究计划”“独立活动计划”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农业经济和经营管理创新创业活动,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创业平台配套还要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贯彻精英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制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鼓励结合风投、建立创业基金等手段, 鼓励和引导社团活动为人才培养服务, 鼓励多种形式获取实践教学学分;应用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可以与订单培养结合, 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和质量。

(二)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

首先, 以专业方向为载体, 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设计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是分类培养的前提与保障。对国内外高校来讲在农林经济管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是有高度共性的, 课程平台和教学体系可广泛借鉴;能力培养重点应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演讲等科研对外交流能力、计算机和经济分析软件技术、学术论文撰写等。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则应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就业实际和未来就业导向, 设置贴近就业的课程或突出为就业服务的教学内容, 重点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口才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一技之长等工作能力。

其次, 以教学环节为发力点, 实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尤其在专业课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课堂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师生互动, 以发言、辩论、案例讨论等形式为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提供学术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型或者应用型的活动主题。课外环节可以为不同目标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和作业, 拔尖创新型为目标的学生提倡阅读学术论文和经典论著, 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提倡阅读问题导向的论著或随笔等;写作作业则可以有专业论文、市场报告、工作方案、策划书等不同类型供不同兴趣目标的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分别建立实验室和基地, 在学时学分一致的前提下分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人才分类培养的可行手段。

最后, 重视多类型师资培养是提高人才分类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师资建设中一贯重视科研型教师, 追求科研教学相长。为满足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还要重视培养双师型以及有各种教育教学特长的师资力量。农经专业教师应多参与三农实践, 参与指导相关社团活动, 参与和指导相关竞技比赛和各种交流活动,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尽快适应学生分类培养和多种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

摘要: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对接, 提高就业质量也是学生的客观要求。以北方四所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总结了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意愿和对当前教学的认知, 提出通过平台创新和教学创新推进人才分类培养的对策建议, 旨在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於倩, 李顺龙, 马文学, 万志芳, 王玉芳, 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5) :21-23.

[2]孟全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2) :43-46.

[3]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R/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49/201404/166946.html, 2013年11月22日.

[4]柯水发, 李红勋, 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1 (5) :1-7.

[5]颜华, 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274-29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10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模式,运行建议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

能够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民族的文化传统, 影响全体国民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和需求满足程度。然而都江堰市人力资本存量少且水平相对较低, 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层次和效果, 都江堰市农业、工业等产业恢复重建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就与现实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产生很大冲突, 必将会制约产业恢复重建进行的速度和效果, 进而影响到都江堰市今后的城市发展, 制约其经济水平的提高。

3.4投资信心恢复较慢

由于受灾严重, 很多相关产业面临资产、效益评估难和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农村金融也相应面临信贷难的问题。即使由农信社帮助介绍专业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但在实际中也会出现担保公司针对借款人现状不愿担保的问题。又加之融资困难, 就出现了对都江堰市投资信心恢复较慢的状况。

4都江堰市农村产业恢复重建的政策建议

4.1对种植业实行三年农资全额补贴政策

农民的收入主要是种植业收入、务工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在“5.12”地震中, 农民的住房损失惨重, 失去了财产性收入的基础, 重建家园需要较长时间使他们的务工收入大幅减少。因此, 要恢复农业产业, 国家必须通过财政支持, 对农户的农资进行全额补贴。通过连续三年的农资全额补贴, 尽快促进当地种植业的大面积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并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户的收益, 从而尽可能提高种植业发展的潜力与积极性, 真正从根本上保证产业的恢复与发展。

4.2围绕产业发展,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根据都江堰市的农业基础以及都江堰市整体发展定位, 都江堰市的农业发展是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为目标的, 并重点选择了猕猴桃、生猪、冷水鱼、茶叶、蔬菜及食用菌产业为特色优势产业, 今后加以重点扶持。为此, 我们必须重视特色优势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强农部分, 承担着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任务, 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

田路网规划与建设, 开展低产田、塘的综合治理,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完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排灌系统整治, 提高生产基地的科技程度, 实现生产基地园区化、设施化。

4.3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农村产业深度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大力发展。为此, 围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认真研究, 积极谋划。一是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 (项目) 优先解决用地指标, 对土地出让金采取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

各乡镇办、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在土地、税收、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 对现行的项目审批制度从上至下进行综合改革, 取消、下放一批审批审核事项, 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 在保留的审批事项中, 推行投资并联审批, 优化投资环境, 促成更多项目的生成落地, 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和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考察组, 印尼、日本促进重大灾害恢

复重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7) .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 日本阪神地震灾后重建的启示与借鉴

[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16) .

[3]陈光、雷叙川、刘桂花, 国内外经验对灾民参与重建的启示[J].四

川省情, 2008 (07) .

[4]张克俊:《地震灾区农村重建的思考与对策》[J].四川省情, 2008

[5]徐玖平、杨春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产业集群调整分

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6) .

节,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分析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 实践教学居于从属地位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目前, 重理论, 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 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将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 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专才培养”的思想根深蒂固, 知识传授纵多横少, 基础较窄。加之实践教学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 不愿意过多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2 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形式单一,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 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实验实习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在实验实习前, 教师把实验实习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连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一清二楚, 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 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 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 机械地完成操作, 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 一但离开了教师, 学生就不知所措, 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1.3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使实验和实习教学环节受到影响

近年来, 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的缩减, 开设该专业的各高校教学院系, 不愿将大量经费投入到该专业的独立实验室建设中, 各教学院系之间又不能做到实验室资源共享, 直接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

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一直不太充裕, 学生的实习经费多年来一起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 由于实习经费的紧张, 不得不把本该分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内容一减再减, 以便将有限的经费集中起来, 保证最后阶段的毕业实习。同时, 为了节省费用开支, 本该集中实习的改为分散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或分散实习, “放羊式”的分散实习使学生实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1.4 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单位都讲经济效益, 由于学生到单位实习, 给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一方面, 校方由于实习经费不足, 不能向相关单位提供优惠政策, 也导致一些单位不愿意接受作为实习基地。这就使得一些实践环节只能”走马观花”, 甚至因联系不上理想的实习场所将学生”放羊”, 实习质量可想而知。再者, 即便有些已经签字、挂牌的校外实习基地, 也存在着虚大于实, 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 并没有发挥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

1.5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措施不科学

相比理论课的评价措施, 实践教学的评价措施明显滞后, 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与评价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沿用理论教学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常常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检测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 加上老师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考核办法简单且不严格, 学生常常应付了事, 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第一, 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要, 立足于高素质应用型高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 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考虑出发, 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三, 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 实现优势互补。第四, 实践教学应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 从内容到目标, 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逐步积累和深化, 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不断总结过去实践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三种形式”的“133”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 把依附于或与基本理论课相关的实验整合为独立的实验课程, 实验课尽可能单独设课, 突出实践教学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三个层次”:把实践教学划分为由低到高3个不同的实践层次, 即基础技能实践层次、专业技能实践层次和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层次。基础技能实践包括军事理论与军训, 社会实践、基础课实验和上机 (公共和学科基础课) 等, 这一层次重在基础技能与素质训练, 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 为后续实践教学打基础。专业技能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学实习, 实训、专业课实验和上机 (专业核心、选修课) , 旨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 强化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同时要了解社会, 为综合创新性实践做准备。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等, 这一层次重在课内外创新实践训练, 强化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创业素质。

“三种形式”:主要通过三种实践形式来实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逐层提升。第一种形式是教学实践,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认识实习、课余科技活动等教学实习活动, 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第二种是生产实践,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校内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生产实习, 促使学生学习基本操作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 增长实际知识, 积累在实践工作中的感性认识;第三种是综合实践, 要求学生到实际单位第一线参加技术和管理工作, 进行顶岗实习, 把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拓宽、深化专业知识,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产生技术成果, 并结合生产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33”实践教学模式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内在的系统性, 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而且能够分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运作建议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物化成果和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育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 紧紧围绕“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首先, 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学分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0%, 其次, 从培养方案上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保证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 再次, 增设创新学分, 采取创新原理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教学,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法, 采用引导启发和探索式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 努力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3.3 增加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增加经费投入, 其一主要是在实验室的建设上, 增强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条件, 以便实验的开出有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其二是投入到学生的实习上, 包括教学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在组织管理运作中投入更多的费用, 让不论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 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实验教学的实施应适应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要继续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减少覆盖面小、效率低的小而全的实验室数, 加大投入, 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评估, 提高综合实验室服务、育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应更新实验指导教材, 减少重复, 扩大系列实验课开设面。打破因理论课程分别设置而造成实验课连续性、通用性不够的局面。30学时以上的实验课应独立开课、单独考核。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逐步减少印证类实验, 增设综合型、设计型、研究性实验。应尽可能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3.5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 认识参与实际业务操作所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3.6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而且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深入企事业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 丰富他们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并提炼实验实习素材, 二是要多创造一些让他们外出进修、交流的机会, 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 改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也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融合, 提高教学效果。

3.7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措施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的考核首先是对教师的考核, 可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信息、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实践教学检查组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 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 进而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敬业度。其次是对学生的考核, 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 考核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 又要有操作技能, 还要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考核, 同时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应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出发, 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 考核方式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 达到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锦域, 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6) .

[2]张庚灵, 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特点及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4)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大学不断扩招的进展,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用人单位从单纯的追求高学历向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化,招聘的人才应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快适应工作的能力。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在新的人才需求挑战下,农林院校工科的专业课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形势变化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成为专业课教学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要做好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对专业课程教材、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等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以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材的选择

作为一本教材,其内容不仅仅是介绍现有的、成熟的知识和概念,同时也应介绍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见解,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学习已有的知识仅仅是一种手段,开拓未来才是真正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代科学发展进度相一致。因此,专业课的教材必须逐年选用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科学发展新动态、新理论、新知识的优秀教材。即使这样,教材内容也落后时代3~5年,失去了它的新颖性。完全按教材教学,会使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科学的实际有较大差距,使学生一踏入社会就感到知识的落后,无法很快地适应从事的工作。因而,专业教学必须在依据教材内容,将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构造和原理等共性知识讲明的基础上,通过介绍新知识、新概念、新构造、新理论,直接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将教师本人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新成果、新动向穿插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获得新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适时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课程和课时大量被缩减。众多的公共选修课设置杂乱,垃圾课程较多。跨系统、跨专业选课较多,学生听不懂,成绩较差,浪费大量学时。专业课程和课时被大量缩减的结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肤浅,广而不精。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仍以专业方向为主,用人单位以精通专业知识的对口招聘为主,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修改教育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范围内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增加专业课时和选修课,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本课程的特点,而且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我们对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研讨和调整。对于部分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删除。对相近课程的重复内容合并,节约课时。将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归纳、精选、充实到课程中,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新知。让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学科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近,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将来从事的工作,激发起学生对学科前沿继续探索的兴趣及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激情,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堂讲授主要是突出重点,着重对共性理论的讲解。个性特点及实践技能性强的内容在实习中解决,以突出重点,提高时间利用率。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静动结合,动声相配,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课时内,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

四、实验实习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实验实习课,是学生对课堂抽象内容的感性认识,是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巩固、补充和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课。通过实验实习课,验证课堂理论、定理、公式、特性,巩固课堂知识,补充结构装配、间隙调整、故障诊断、使用保养等因繁琐而课堂无时间详细讲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达到巩固课堂知识、补充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课进行了改革。其方法是:(1)根据教学内容,把结构和理论结合起来,实验实习内容密切配合课堂讲授内容和进度进行。(2)实习中以强化检测、调试为重点,着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技能和理论的统一。(3)注意典型机型的深化和特殊机型的突出,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以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

五、教学实习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特点的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以使学生达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整个教学内容综合贯穿起来,使整个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实践,认识、巩固、提高课堂理论,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实验实习设备更加感到不足。为解决实习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问题,我们对实习内容和实习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1)实习内容的改革:在全面实习的同时增加重点实习内容,以强化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2)实习组织方式的改革:根据实习内容分为多个不同实习内容的小组,齐头并进,定期轮换,从而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创造了人人动手的条件和机会,保证实习质量的提高。

六、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科技活动,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获得创新成果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实行教师指导、研究生引路的办法,提早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参与撰写课题申请报告、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实验过程、总结结题、撰写论文的全过程。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巩固和提高。同时,带着科研中的问题去探求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申请、论文撰写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形势在不断发展,人才知识的需求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现在的人才需求是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应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应由“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厚基础、精专业、广适应、善创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努力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的教学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王会明.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1.

[2]冯承明.培养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3]孙增良.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工作[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4]王芳.浅谈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篇12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专业。

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前身是1981年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湛江校区创办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干部专修科”专业。最初只是为热区国营农场培养管理干部而设的专业, 在老一代教师的艰苦奋斗下, 逐渐发展壮大。1990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点, 是海南省第一个经济管理类硕士点;2003年获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 (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2007年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 (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 ;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如下:

1、研究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占地约48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1.5亿人, 横跨华南9省 (区) 。热带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 热带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本学科点主要研究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热带渔业经济管理等内容, 努力构建有热带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国内其他院校很少涉及的。

2、跟踪世界热带地区各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研究动态。

我校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研究热带地区农业的高等院校。本学科点在热带大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紧跟世界研究动态, 为中国热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 在中国-东盟“10+1”模式下, 本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国家之间的农业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专题研究。

3、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学, 基于热带作物生产与管理特色、农垦企业自身特点, 开展相关研究。

中国热区有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 主要是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农垦企业。

(二)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热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的主要专业。

自198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立以来, 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 累计培养了3, 000余名本科与硕士毕业生, 为华南热带农业经济, 尤其是海南农垦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培养了大量领导干部, 并输送了大量优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了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王法仁、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等3, 000多名专业管理人才,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为海南、广东和云南三大农垦及海南农业厅系统培养了200多名中高层干部。并完成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 参与政府与企业咨询200多次, 学术报告和培训讲座听众年均3, 000多人次。随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不断改革和优化, 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 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热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从而为海南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师资力量不断加强。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完善的同时, 师资队伍得到壮大, 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目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共有30人组成, 基本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10人, 副教授18人, 讲师2人, 其中有硕士生导师24人, 高级职称比例为90%以上。

学历结构:博士11人, 硕士16人 (其中7人为在读博士) , 学士3人, 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

年龄结构:教学队伍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年龄结构合理, 30岁以下的教师3人, 占10%, 30~40岁的教师15人, 占50%, 40岁以上12人, 占40%。

其中, 出国高级访问学者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6名,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 省优专家3人, 省“515人才”第1层次专家2人;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次, 获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次, 获省级“优秀教师奖”1人次, 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2人次, 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次。

2、实验设备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师生需要。

在实验设施方面,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 实验室的面积达到310m2, 为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 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全面开放制度, 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 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收藏农业经济、产业经济、世界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六类。期刊方面, 院里近年来每年订阅的期刊平均有80余种, 报刊及论文材料限馆内阅览及借出复印。馆里的计算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提供给读者使用, 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以弥补纸质资源的不足, 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

3、具有良好的办学平台。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1个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 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农业推广和高校教师) , 2个博士研究方向 (生物技术经济学、种质资源经济学) ;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重点课程。因此, 该专业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学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4、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 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4项, 其他省部级项目20多项, 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为学校和农垦及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 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知识, 接受领导技能、经济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来看, 基本上非农企业, 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并无差别。但是相对于正规财经类专业科班的学生来讲, 无论是在学校影响力, 还是专业名称上和实际操作能力, 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举步维艰, 社会认可度逐步下降, 导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 一些课程依然存在问题。首先, 与全国其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并无差别, 没有体现热带农业经济特色, 同时也没有关注农业热点问题。例如, 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发展等;其次, 有些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 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农业生产函数和农业技术进步测算等内容与经济学中内容几乎相同。

(三) 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 教学效果难以达到。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长期以来,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在课程教学计划中, 实验或实习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 虽然有些课程也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 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不明确, 实践教学考核成绩 (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打分) 单一, 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 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 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 立足热区,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就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 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 但就各高校来说,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 即“热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热带地区经济发展, 以华南地区农业经济、农垦企业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积极探索热带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也应相应的做出调整, 增加华南地区经济专题研究、现代农垦企业经营管理、海南农业政策研究等课程,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 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真正成为特色专业和社会认可专业。

(二)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目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公共课程教学、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一般来讲, 必修课应占70%左右, 选修课占30%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较少, 原本是选修课的课程却变成了必修的选修课, 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几乎没有开设, 导致本是“特色”专业却没有开设“特色”课程。因此, 首先, 要真正加大选修课课程备选比例, 扩大选择范围, 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等;其次, 开设专业特色课程, 如热区农业发展概括、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等;第三,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加强实践教学,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 认真制定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 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 重视教师培养,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上一篇: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下一篇:局域网中的ARP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