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企业(精选12篇)
农林企业 篇1
农林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保证农林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为现代农业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想要在以后的国际竞争当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要促进自身农业水平的提升,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在现代中小农林企业的发展当中,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较大,整个的商业发展模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很难有效的发挥出其在推动现代农业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很多的阻碍。所以说,通过强化中小农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从而采取具体的创新发展措施,更好地促进农林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中小农林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方面的制约,我国目前中小农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农林企业的创新水平提升,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首先来看,现在大多数的农林企业当中,并没有新型的农业人才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管理,大部分参与者局限在农民层次,其文化水平十分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农林企业的发展上限,无法有效的紧跟市场的发展步伐,很难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目前的中小农林企业发展当中,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上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许多农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采购先进的农林发展设备,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整体工作水平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最后,由于中小农林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这就使得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中小农林企业在获取市场信息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就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中小农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措施
1. 坚持生态文明道路
农林企业的发展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开展良好的农林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获得经济收益,还能够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农林企业在创新商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文明的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够过分的索取,必须要坚持一个适度原则。特别是涉及到林业发展的项目当中,不能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滥砍滥伐,必须要在坚持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农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发展互联网交易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间,电子商务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改变企业发展模式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农林企业在创新商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通过发展互联网交易来更好地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的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起自身垂直专业化的网站,充分的发挥出互联网技术在促进自身发展当中的作用。在交易模式的选择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交易形式,应该更好地发挥出O2O、B2B等交易方式的作用,通过拓展自身交易渠道,更快捷的与顾客之间取得联系,从而更加迅速快捷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更好地促进自身品牌形象的提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强化多方合作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企业之间必须要通过更为紧密的合作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中小农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多方合作,通过吸取其他企业的优势,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强化多方合作的过程中,中小农林企业应该加强政产学研用共同发展,通过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为自身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内在的动力。特别是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当中,必须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学习他人方面,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除此之外,中小农林企业应该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以及其他合作社等相关单位强化合作,通过建立发展联盟来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就能够在价值链获取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出网络技术的竞争优势,最大程度上降低由于技术落后以及信息缺乏对企业的发展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发挥出农林企业在促进现代农业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
三、结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想要在以后的国际竞争当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要促进自身农业水平的提升,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在现代中小农林企业的发展当中,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较大,整个的商业发展模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很难有效的发挥出其在推动现代农业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很多的阻碍。因此,必须要加强中小农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从而改变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更好地发挥出农林企业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基,忻展红,申志伟.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商业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81-88.
[2]卜毅然,姚超.商业模式与可持续竞争优势关系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126-130.
农林企业 篇2
农产品入库
借:农产品
贷:农业生产成本
农产品出售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农产品
农产品盘盈
借:农产品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批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管理费用
农产品盘亏和毁损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农产品
批准后
借:管理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或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幼畜及育肥畜
外购幼畜
借:幼畜及育肥畜(含价格、运费、保险)贷:银行存款
自繁幼畜
借:幼畜及育肥畜
贷:农业生产成本
结转幼畜饲养费用
借:幼畜及育肥畜
贷:农业生产成本
产畜或役畜转为育肥畜
借:幼畜及育肥畜
生物性资产累计折旧
生物性资产减值准备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幼畜成龄转为产畜或役畜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存货跌价准备-幼畜及育肥畜跌价准备 贷:幼畜及育肥畜
幼畜对外销售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幼畜及育肥畜
幼畜因死亡在成损失的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存货跌价准备-幼畜及育肥畜
贷:幼畜及育肥畜
属自然灾害的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购入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价格、运费、保险)
贷:银行存款
自繁幼畜成龄转为产畜或役畜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存货跌价准备-幼畜及育肥畜
贷:幼畜及育肥畜
农业生产成本
盘盈的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将产畜或役畜转为育肥畜
借:固定资产清理
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成熟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同时:借:幼畜及育肥畜
贷:固定资产清
盘亏的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因死亡、出售、毁损等减少的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
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成熟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成熟性生物资产折旧
借:农业生产成本
贷: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1508 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提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贷: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自行营造的生物性在建工程
借:生物性在建工程
贷:现金/银行存款
原材料
应付工资
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等原因造成的生物性在建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报经批准后计入继续营造的生物性在建工程成本
借:生物性在建工程(其他支出)
贷:生物性在建工程
如为非正常原因造成的生物性在建工程报废或毁损,或生物性在建工程全部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生物性在建工程
生物性在建工程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贷:生物性在建工程
计提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贷: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混群核算禽畜的价值+饲养费用
借:农业生产成本
贷:银行存款
分群核算的禽畜的饲养费用
借:农业生产成本
贷:银行存款
期末结转饲料成本
借:幼畜及育肥畜
贷:农业生产成本
间接费用
借:农业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收获的农产
借:农产品
贷:农业生产成本
不通过入库直接销售的鲜活产品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农业生产成本
混群核算的幼畜成龄转为产畜或役畜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福建农林大湿地公园 篇3
位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观音湖,坐落在校园的北侧,三面环山,依山而建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办公楼与宿舍。有两条堤岸把湖面分隔成三块,中间的堤岸筑有一座石拱桥,人们叫它“春晖桥”,游船可以从洞口悠然通过。另一堤岸靠西,西边的湖面小巧而生机盎然,夏天的荷叶举起一片片绿色,把整个湖面笼罩。在湖面上有一个小岛——湖心岛。
站在福建农林大学的明德楼顶鸟瞰,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湖心岛上,30多年树龄的南洋楹静静伫立,枝条上若隐若现着白色的星星点点,一阵翅膀拍击声,白鹭张开优美的翅膀掠过水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在这里得到完整的再现。谁也不曾想,这里曾经是一片面临水体富营养化的荒芜鱼塘。
“这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带来的启发。前几年,有媒体报道了他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湿地公园信息,我们现场考察后被震撼了。于是下决心回来也大胆试验。”校党委副书记翁善波回忆起创新的初衷。当时,利用广东中山闹市区一个废旧的船坞,俞孔坚成功改造成为一个恢复性湿地公园。
“恢复性湿地建设一般至少需450亩,我们只有几十亩,做还是不做有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建一个恢复性湿地公园。”这一决定成就了今天省内高校绝无仅有的湿地景观。
按生态学原理,公园不但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同时这个湿地公园还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强大功能。
原入侵物种福寿螺曾经在校内池塘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和破坏到水生贝类、水生植物的生长,经科学的引进可吞食其产卵的鱼类后,近年来福寿螺数量明显减少,并成为湿地生态食物链构成中的一部分。
目前,湿地公园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物链,以往让人头痛的入侵物种福寿螺也在生物链中被消化。与此同时,公园的半岛被改造成湖心岛,这成了小鸟的栖息地。良好的生态吸引了60多种1000多只鸟儿常年在这里栖息。
农林企业 篇4
依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的精神, 基层就业包括以下区域单位的就业或以下方式的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 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 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 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 自主创业, 部队, 艰苦行业企业等[1]。
2003年, 我国开始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 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2008年,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11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以上基层项目及应征入伍工作做了统筹安排[2]。
尽管国家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 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仍不是很高, 由于受基层工作环境、晋升条件、自身价值取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愿意扎根基层的大学生较少。
二、研究样本及研究对象概况
(一) 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样本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2004~2014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数据。由于农林类院校专业培养的特殊性, 多是往农业、林业领域输送人才, 而农林业多是基层产业, 所以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比例较其他类院校较高。
福建农林大学建校78年, 是福建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高校。是福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 是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 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学校现有75个本科专业, 涵盖农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二) 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分析
2014年, 福建农林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总数为5783人, 截至2014年9月1日, 本科生基层就业人数3153人, 占毕业总人数的55.10%。其中比较多的是在基层的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民办非企业就业, 分别占到基层就业人数的60.39%, 12.88%, 7.96%。
三、2004-2014年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动态分析
(一) 基层就业人数动态分析
2004-2014年之间, 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在2005年时达到顶峰, 基层就业率为80.96%。2004~2005年, 这一比例急速上涨, 由原来的44.90%上涨到80.96%, 上涨了将近1倍, 这与2005年7月5日中央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及一系列鼓励政策关系密切。继2005~2007年, 基层就业比例发生了波动后, 2008年至今, 基层就业比例持续下降, 截至2014年, 基层就业比例为55.10%。
(二) 基层就业去向偏好动态分析
从上表可知, 2004—2014年间, 在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中, 去向偏好排名前5名的为: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县及县以下机关。其中, 学生选择去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 而且较为稳定, 每年都居首位;其次为国有企业, 除2006年排名第4外, 其他年份都是第2位;接下来为“其他事业单位” (除艰苦事业单位外) 及民办非企业, 这两者相当, 但前者更为稳定, 波动不大。另外, 这几年来, 地方基层项目的偏好排名处于上升趋势, 2010年至今基本处于第3位。
四、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建议
(一) 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 一味追求编制、高薪、轻松, 故而害怕去基层工作[3], 更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基层就业只是为了躲避竞争压力, 再没有充分了解基层的情况下盲目选择, 导致初次就业的失败, 走了很多弯路。高校应在学生大学一年级伊始, 就开始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正确择业意识, 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作用[4],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专业意识,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服务心态。
(二) 大力宣传及贯彻国家鼓励政策
21世纪以来, 我国公布了很多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鼓励及扶持政策, 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政策, 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及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发布[5]。还应组织专场介绍会, 帮助高校老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政策、学习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6]。
(三) 加大校企合作及实践教育
通过设立实践、实习、见习基地,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7], 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及艰辛, 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剖析自我, 明确自我定位及未来规划, 解决“为什么选择基层、是否适合基层、如何在基层实现价值”这一系列影响学生终身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于自身事业的认同感及幸福感。
五、小结
以福建农林大学2004-2014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数据为样本, 研究10年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动态变化情况, 发现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在2005年时达到顶峰, 2008年至今, 基层就业比例持续下降, 目前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并不是很高。另外, 发现基层就业中, 大学生偏向选择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县及县以下机关等单位。
虽然国家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仅2005年新政出台时的基层就业人数比例突增, 而后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一直处于下降, 必须持续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设计专业指导课, 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应大力宣传及贯彻国家有关基层就业鼓励政策, 加大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余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 2011.
[2]刘振中.大学生基层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6) :162-164.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2012.
[4]杨海波, 左永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13, (3) :16-19.
[5]庞先坤.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苏小菱.农林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3) :74-75.
农林企业 篇5
公告
2012年第3号
黑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明确农林牧渔业
企业所得税备案事项的公告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8号)和〘黑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办法〗的通知〙(黑国税发〔2010〕39号)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现将农林牧渔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事先备案事项公告如下:
一、从事农产品初加工企业,需报送以下资料:
(一)〘备案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免税项目及核算情况说明、企业各类产品的工艺过程描述、政策依据、初加工产品品目明细表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1—
(三)经营场地租赁协议、经营项目场地证明;
(四)企业经营项目有前置审批环节的,应提供有关部门批准经营的证明、文件等;
(五)企业根据委托合同,受托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服务,其所收取的加工费,可以按照农产品初加工免税的,受托方应提供的证明资料包括:委托加工合同、受托方收取加工费的明细等;
(六)主管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国有农场以“土地承包费”形式取得的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收入,需报送以下资料:
(一)〘备案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从事减免税项目说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收入核算情况的说明、政策依据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为农场职工上交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和农业保险费复印件;
(四)农场与家庭农场承包户签订合同复印件;
(五)经营场地租赁协议、经营项目场地证明;
(六)主管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三、农垦企业取得的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财政性资金,需报送以下资料:
(一)〘备案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农场基本情况、款项 — —
2拨付的时限、来源、用途、金额等;
(二)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预算或上级主管部门关于预算的批复;
(三)上级主管部门拨付资金的原始凭证及会计凭证(复印件);
(四)主管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四、上述形式以外的农林牧渔业企业,需报送以下资料:
(一)〘备案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企业种植、养殖项目的品种、农林牧渔服务项目的具体服务项目、收入核算情况的说明、政策依据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经营场地租赁协议、经营项目场地证明;
(四)经营项目有前置审批环节的,应提供有关部门批准经营的证明、文件等;
(五)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应提供农业或科技部门对其新品种选育成果的认定证明资料;
(六)企业委托其它企业或个人从事符合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应提供委托合同、支出明细等证明资料;
(七)企业受托从事符合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应提供受托合同、收入明细等证明资料;
(八)主管国税机关对从事购入农产品进行再种植、养殖的企业是否符合条件难以认定的,企业应提供县级以上农、林、牧、—3—
渔业政府主管部门的确认意见;
(九)主管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五、本公告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分送:各市、地、县国家税务局。
黑龙江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2012年3月20日印发 校对:所得税管理处
农林业:新兴产业值得关注 篇6
在林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2011年《目录》继续强调对天然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对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建设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培育珍贵树种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另外,2011年《目录》提出要建设碳汇林。这是为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发展碳汇林业已作为重要措施被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
具体来看,我国已明确提升了种业的战略地位,生物育种被纳入了新兴产业的范畴。随着种子行业进入门槛的提高,加上政府扶持力度加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登海种业等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在畜禽养殖方面,2011年《目录》增加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条目,这对主营生猪养殖的雏鹰农牧,主营肉鸡和种鸡繁育、生产的民和股份、益生股份等上市公司是利好。
在水产养殖方面,2011年《目录》增加了海水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海洋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条目。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运输等方面的扩展和海洋污染范围的扩大,使得沿海适合养殖海洋水产品的海域资源缩小,供需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将令海洋水产品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因此,海产品的养殖和产品加工在中长期将成为农业中增长性较好的子行业之一。政府支持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利好獐子岛等上市公司。
在林业种植方面,拥有丰富林业资源,同时在林木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将受益于相关政策的支持。另外,碳汇将提升林业资产价值,林业企业将从中受益。拥有资源和成本优势的吉林森工值得关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篇7
◆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具有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及招收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于1934年,所在地——陕西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农科城”。校园占地6000余亩,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是青年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之地。
学校从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建校近80年来,为国家社会培养了12万多名毕业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3个学院(系、所、部),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63个本科专业。现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利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点以及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506人。其中,专任教师1665人,专职科研人员272人;教授347人,副教授426人;博士生导师379人,硕士生导师933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8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地址: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招生咨询电话:029-87091406、87091407、87091408、87091409、87091410
E-mail:zhaoshb@nwsuaf.edu.cn
招生网址:http://zhshw.nwsuaf.edu.cn/
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1900余人,各类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辅修专业制度,形成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重视个性化培养,设有大学生创新基金,实行导师制。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建立了完备的资助体系,设有20多项奖、助学金,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学生奖励和困难资助。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连续10多年就业率在90%以上,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30%以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获得部分国际留学基金组织的支持,广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科研合作、人员互访、学生培养等活动,实施本科生“2+2”、“3+1”、“1+2+1”等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留学项目。学校是外交部和国务院港澳办授予一定外事审批权单位,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重要签约单位,每年选派200余名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学校设有国际学院,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8项,培育出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育苹果优良品种“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探讨 篇8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事。后魏《齐民要术》中林粮间作的经验以及1856年起源于缅甸的在人工幼林中实施混农作业的汤雅系统 (Tangya-Systern) 等, 都是极早的例子。但农林复合经营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 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 当时, 因人口、贫困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热带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一些传统的农林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而农林复合经营作为术语提出, 是在70年代中期。1975年, 加拿大人JohnBene在向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IDRC) 提交的“树木、食物和人们”的报告中指出:“ (热带) 优先考虑的应该是使土地最优利用的综合林业、农业和 (或) 畜牧的联合生产系统”, 并建议把注意力从林业转到更为广泛的土地利用上来。他把这一土地利用方式称为“Agroforestry”, 并提议组织一个国际研究机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这就是现在很有影响的在1977年6月成立的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 (ICRAF) 。
2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从概念的提出到各国有指导的实践, 发展速度非常快。如在山地丘陵占90%的印度喀拉拉邦, 50%以上的可耕地上发展了一种庭园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主要模式是以咖啡为主, 林下栽种多种经济作物 (椰子、香蕉等) 、粮食作物与蔬菜, 并与家畜 (牛、羊、鸡、鱼等) 在有限面积内 (0.30亩~15亩) 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模式在所有组份全部投产后可达每亩年收入410美元, 建成第二年即可达170美元, 达到了增加收入, 满足村民对木材、食物、饲料的多种需要。还促进了地方工业发展, 促进劳动就业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种乡村发展的目标。在撒哈拉沙漠热带地区正发展一种筛屏造林法, 即把树木稀疏不规则地栽植在农田内, 以防止土壤沙化并促进农作物增产。在中国, 农林复合经营很有传统。在清人编撰的《农桑经》一书中即有“种竹必养鸡, 竹得鸡矢而茂”的记载。在今天又有吉林长白山的林———参药人工生态系统, 江西萍乡市的油茶———山苍子———牧草——畜禽等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3农林复合经营在乡村林业中的作用
3.1农林复合经营可特别地用于解决当地的某些特殊土地的最优利用
在人口众多而生态系统又受到严重破坏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乡村, 人们必须依靠有限的甚至由于土壤贫瘠而被认为是“废地”的土地来生存。如热带、亚热带山坡, 热带酸性大草原及干旱半干旱地带, 山区不适当农垦形成的“废弃地”等。在这样的地区, 农林复合经营可发挥它独特的生产与保护的功能, 既能保持生态系统稳定, 又能提供粮食、薪柴、饲料、动物、木材等多方面需要, 因而对当地居民生存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河北景县的董庄村, 原是亩产粮食不足50kg的盐碱窝, 后来在全村87 hm2耕地上建立杨、柳、紫穗槐为主的农田林网, 林下种植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粮食与经济作物, 治碱治贫, 改善地力与农业生态环境, 现在亩产粮食已超过700 kg。
3.2打破行业与部门分割下的土地利用的界面壁垒, 从森林和农业各自的小天地中走出来, 促进了乡村的综合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 由于孤立划分生物产业, 乡村的土地利用被各行业与部门切割成相互脱离的独立部分, 从而割裂了生物系统组份之间在生物学、生态学及经济学方面固有的有机联系。这种分化的各自封闭的乡村部门经济模式, 形成土地利用的界面壁垒, 使得乡村开发难于采取综合措施, 取得整体的综合效益, 各部门经济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目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日益显得范围广大, 影响因子众多, 关系复杂, 已不能再用过去条分细缕的方式来解决。在乡村, 农业走“持续农业”、“多维农业”之路, 林业也要实行林业综合经营, 已成为农业、林业科学家的共识。农林复合经营是根据一定目的, 按一定经营谋略, 通过林业与农业和 (或) 畜牧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的联合, 从有限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中, 稳定而持续地获得比条分细缕下的土地利用制度更多的产品, 更大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整个乡村范围内则创造出新的财富、新的价值、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方法。如在广大平原地区, 整体上是由点、网、带、片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宏观上起到了控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景观及提高粮食总产的作用, 具体地段上是多种形式的农、林、牧立体结合, 发挥一林多用的作用。如湖北潜江市白果树村222.80 hm2农田由21条护田林带划为35个网格, 结果降低风速30%~40%, 提高空气湿度3%~6%, 夏季降低气温1.1℃~1.4℃, 网内作物与对照相比, 棉花增产6.40%, 小麦增产3.30%。
3.3农林复合经营促进了乡村社会深层次变革
农林复合经营的提出和迅速发展, 必将引起乡村社会的深层次变革。首先是土地利用方式在传统观念上的变革, 从单一利用转向综合经营, 从单纯的生产转向生态与社会, 重新确立了人类与自然的良好的关系。其次, 这种变革的结果, 减轻了人口增长对土地与就业的压力, 为改善乡村贫困和稳定社会环境作出了贡献。第三,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 传统的智慧和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很好地交接融合, 使得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得以发扬传播, 激发了乡村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并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经营素质。
摘要:农作物与经济林树种间作, 称为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以及农林复合经营在乡村林业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研究 篇9
1卓越农林人才的界定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膨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和经济化。社会各层面对农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高等农业院校以往培养出的农林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而是亟需培养出一批卓越的农林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主题报告中指出: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 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 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环节; 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卓越农林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爱农、肯吃苦、肯实干、 肯奉献的执着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创新和协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卓越农林人才还需要在掌握必要的新农业专业知识上,能熟练运用生产技术理论与技能,了解新农业科技革命趋势,追踪农业发展动态,把扎实的学科基础、系统的专业理论、宽泛的高新技术知识, 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卓越农林人才的能力构成( 见图1)
2. 1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部分。 知识经济的时代,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自身知识掌握程度,而是要把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并且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卓越的农林人才应掌握必要的基础学科知识、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农业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三农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它的解决可能跨越多个相关的专业领域,也可能涉及社会、资源、环境、法律等多个领域。因此,卓越农林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知识面较宽”的特点。培养人才的理性思维和宽阔的视野,使学生成为既有较高科研水平,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核心部分。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活动的启发而不断提升的一种能力。卓越的农林人才就是应该具备吸纳新知识、搜集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整合新鲜内容、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把创新贯穿于整个农业发展中,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思路、新的技术的高精尖创新人才。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不受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探究问题的全新性、独特性,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生产方式及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农业问题日渐复杂多变的今天,更需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适应当今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未来。
2. 3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关键部分。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的是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才。社会发展的进步,不是个体行为,也不提倡孤芳自赏,而是需要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精诚团结、协同合作的群体,这样才能使得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点。卓越的农林人才要学会相互信任,学会在公平竞争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学会在生活中相互照应、和谐相处,学会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谋求共同的发展、分享共同的资源,协同攻关,集思广益。
2. 4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能力构成的提升部分。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使其不仅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学科联系在一起,而且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乡镇文化建设等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达到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既能精通农业技术, 又能正确处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有综合处理农业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交流沟通、创新等能力融合起来整体发挥作用的目的。 实践证明,凡是卓越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发展并和谐结合的结果。
3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开阔的视角、 发散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农业院校学生的特殊品质要求中,需要培养学生吃苦精神、责任感、自信心、顽强意志、上进心等品质,培养学生服务于“三农”的意识,使其成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模式的飞速转变,以及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今天。
3. 1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培养计划不完善
首先,是教学内容制订中的“三多”和“三少”,即专业课程多、理论课程多、必修课程多和基础课程少、 实践课程少、选修课程少,这种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仍没有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没有得到较高的提升; 第三,是培养计划与“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得不密切,农林人才的培养如果对“三农”问题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就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林人才的需求。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实际经验不足,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思维不足,必然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强。
3. 2高等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等农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近年来有显著提高,但与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较,高等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农业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高水平的学术大师相对较少,相应的教学理念、方法都不够先进,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整体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缺乏献身农业科技研究、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并能承担重大课题的优秀年轻学术骨干; 第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普遍严重,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突出,团结协作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科梯队,缺乏既能带动团队进行教学又能进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队伍。这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对农林人才的培养, 更难以培养出卓越的农林人才。
3. 3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各高校在这个阶段都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而不断新增专业,追求“大而全”,而一些高等农业院校本身并不具备开设新专业的条件, 造成教育质量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这种“大而全”也带来了许多专业人才过剩,给就业带来严重压力。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出现师资短缺、教学基地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致使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质量下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这种情况导致了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其次,在求职过程中应聘和面试的准备不够充分, 缺乏就业技巧,这与毕业生不能主动学习就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性质和状况, 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弱有关; 第三,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城镇生源比例超过了农村生源比例,大部分城镇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品质,在就业时难以适应农业生产技术一线的艰苦环境,成为农业院校就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就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在制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既突出各自办学特色又有利于培养出一批卓越的农林人才。
4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要培养出一批卓越农林人才,需要加强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如采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实行中小班授课模式。课程要注重全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4. 1制订科学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卓越农林后备人才,不同类型的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农林人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制订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农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的深度参与,科学制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符合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聚集校内所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各层面对卓越农林人才需求的标准。
4.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按照实验班和英才班两种模式进行培养,实验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英才班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见图2。
4. 2. 1 “实验班”采取“3 + 1”的培养模式前三学年进行本科课程学习,第四学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验班学生实行“班主任+ 校内导师+ 校外导师”的本科生导师制,学院第四学年聘请高级职称或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专家等担任校外导师,每位导师最多带8名学生。
4. 2. 2 “英才班”实行本硕博连读的形式采取 “3 +2 + 3 + x”的培养模式。前三学年进行本科课程学习,第四学年通过各项选拔进入硕士课程学习,根据国家政策及学生实际情况,硕士阶段培养为2 + x年,博士阶段培养为3 + x年。英才班实行“班主任+ 校内导师”的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导师最多带5名学生。
4. 3积极构建产、学、研一条龙的实践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较欠缺相关的工作和实习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较好地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中。以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理论培养”为基础,以企业的“专业技术实践”为依托,构建产、学、研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专业技术的转化和运用。这样既使得企业了解人才,为培养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也使得学生获得了扎实的专业技术实践,为将来入职提供有利的经验,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减轻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压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也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更新。
4. 4配备优质教师资源,制订鼓励政策
制订相应的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培养计划,加强优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通过培养提高中青年师资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鼓励教师在现代农业关键领域有所斩获,掌握学科前沿核心技术,在不断丰富自身的同时,向学生的知识领域源源不地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卓越农林人才。
在制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中,凡是主干课程授课教师,都应由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领域扎实、热衷教学改革的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担任; 学生班主任由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担任。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竞争意识,自觉地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中。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多的具备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才,在大学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同时,需要更多的是方方面面卓越的人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是需要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卓越的农林人才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把握未来农业发展的动向,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新时期新农业的挑战。
摘要:卓越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需要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地,肩负着推动新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高等农业院校不断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能够担负起时代给予使命的合格人才。文章从卓越农林人才的界定、卓越农林人才的能力构成、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如何培养出卓越农林人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颜敏,贺金社,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30(4):114-119.
[3]张法清.坚持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卓越人才培养[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22(2):39-41.
[4]胡凤堂.论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社科纵横,2009,24(4):160-161.
卓越农林人才科研实习探索 篇10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科研实习,培养
2012 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时提出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并联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主张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2013 年,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 教高函[2013]14 号) , 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此背景下, 黑龙江省教育厅也于2013 年开始落实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被批准获得了该项目。
高校的职能之一是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农业大学来说, 培养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技术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农林人才是当代农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本科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100% 的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没有接触过科学研究类型的实验; 98% 的本科生感觉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 仅仅2% 的本科生认为本科阶段没有必要开展科研训练, 认为科研训练应放在研究生阶段; 68% 的本科生认为科研实习不仅不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反而能促进学习。因此, 从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 高等院校的教育应改变以往本科教育的传统模式,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科研训练能使学生身处第一线实地了解生产的实际过程, 并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使学生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感性的认识, 既拓展了知识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理解相结合,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 同时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科研实习的重要意义
1. 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科研创新能力
尽管农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仍多为抽象理论, 并极具教条性, 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生硬且呆板。因此, 按照传统农学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会有“高份低能”的现象, 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说起。为解决农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农业院校必须将科研训练贯穿在理论教学之中。只有在科研实习过程中, 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最大效应地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与价值, 也才能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
2. 提升卓越农林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自1999 年扩招以来困扰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业院校也不例外, 这对本科生就职理想的岗位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科生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学校需要为学生搭建科研实习平台, 因为科研实习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就业。首先, 在科研实习中, 学生容易发现职业兴趣, 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和重新确定学习重点, 避免盲目就业; 其次, 学校根据实习反馈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择业。因此, 做好本科生的科研实习工作, 势必会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就业率。
3. 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顺利对接的窗口
目前, 本科生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已经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形式。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差别就是科研能力。本科阶段, 由于一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多个本科生, 同时本科生存在动手能力差、对仪器设备生疏等问题, 在实验室只能帮助研究生做一些粗活, 导致多数本科生接触不到科研, 更谈不上创新。所以, 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尽可能地多接触科研实习, 为以后读研究生做好充足的准备, 以完成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顺利对接。
二、科研实习的过程
1. 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培训
首先, 做好必要的岗前培训, 督促学生严格执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一些易燃易爆的溶剂, 例如乙醇、乙醚等; 有毒药品, 如氰化钠等; 腐蚀性药品如硫酸等, 在实验室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引起火灾、烧伤、爆炸等严重事故。此外, 易碎的玻璃器皿、水电等使用不正当, 后果也不堪设想。为确保学生和实验室的双重安全,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 必须认真做好安全教育。
其次, 实验原始记录的规范化书写体现的不仅是学生的科研态度问题, 同时也提醒学生不要弄虚作假, 要培养良好的科研正气。在实验记录方面, 鼓励学生使用专门的实验记录本, 要求学生如实完整地记录实验日期、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方面, 记录应该包括实验的原始数据, 相关图表和统计分析结果。指导教师应定期对原始记录本进行检查, 以达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2. 合理安排实习方案
结合指导教师课题组的实际需要, 从卓越农林人才的专业特长和个人能力出发, 由指导教师确定学生的科研实习题目, 其内容多数为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项目。以科研项目“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为例, 在实验前一周将题目发给学生, 让学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包括结合所学专业查阅相关文献, 拟订实验所需的仪器、耗材、实验材料、试剂等。然后将实验方案提交给指导教师, 得到认可后, 学生才能进入实验过程。
3. 撰写科研报告
实验结束后, 根据实验记录和相关的文献检索, 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有的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科研论文和科研报告的写作。本科生在学习中欠缺的能力之一是写作, 然而科研论文的写作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对于卓越农林人才, 这一基本功更有必要强化。学生完成第一稿的写作以后, 指导教师要及时为学生点评指正, 从而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的写作能力。
三、科研实习的形式
1. 校内科研实习
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学院以农业部寒地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大豆生物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 两个实验室均为开放实验室) , 可以组织卓越农林人才每年定期深入实验室独立完成小型的科研项目。这样即有效利用了便捷的实验室资源, 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亲身地体验与实践, 必将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 提升科研能力。另外, 组织卓越农林人才参加作物整个生育期的调研, 打破传统的本科生在生产实习中只是参加播种环节的单一局面, 让卓越农林人才能够有机会深入到科研的最前线, 实地考察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外观表现和生理状况, 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校外科研实习
校外科研实习多是高校与企业通过采取互惠互利的原则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这样充分利用了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的财力资源优势。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校外科研实习可以与种业公司合作, 将实习基地建立在种业公司, 聘请种业公司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作为卓越农林人才的指导教师, 在实习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接触和实践大型的仪器设备, 让学生实际感受种子在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情况,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宝贵的资源。
四、科研实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 存在问题
在科研实习中发现, 卓越农林人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 学生进行科研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实习中表现懈怠, 不喜欢独立完成科研实习任务, 动手能力不强。其次, 设计实验的能力较弱, 查阅参考文献的能力较差, 难以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另外, 学生的写作功底差, 不善于动脑琢磨如何写作, 而是完全依赖网络抄袭, 因此撰写的科研论文质量差。
2. 解决方案
根据卓越农林人才存在的几方面不足, 提出如下解决方案。首先, 指导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学生意识到科研实习的重要性, 并认识到科研实习是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只有学生有热情, 积极主动投身到科研实习中来, 才能使科研实习收到理想的效果。其次, 动员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例如,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关键词查阅文献, 为学生梳理常用的文献查阅网址, 以达到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最后, 针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问题, 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 全面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的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五、结束语
农学专业因其实用性、实践性、地域性较强而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 中央明确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行业就业, 在此背景下, 东北农业大学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卓越农林人才科研实习培养模式。通过科研实习, 学生提高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也适应了农村基层对农林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宁海龙, 李文霞, 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9 (9) :85—86.
[2]宁海龙, 姜振峰, 张淑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手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 :95—97.
[3]宁海龙, 邹德堂, 唐鑫华, 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5) :43—45.
[4]黄樱华, 蔡庆群.药学科研实习带教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63—64.
[5]李桂梅, 何静, 龙艳军.新形势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 :187—189.
农林企业 篇11
信利国际(00732.HK)管理层日前表示,虽然20l5年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跌9%和24%,但有信心2016年的收入同比增长10%。公司预期2016年指纹指别组的出货量将上升10倍或者以上,而非智能手机产品(尤其车载屏幕)的收入将会同比上升20%。
今年二季度,公司在惠州厂房的第4.5代TFT生产线将正式投产,有机构预期大型TFT显示屏在2016—2018年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4%,带动高毛利率的车载显示屏在同期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5%。公司3月份的按月收入同比上升15%,扭转了之前连续3个季度的跌势(1月和2月分别同比下跌12%和4%),预期按月正增长将会在今年持续。
此外,公司AHOLED生产线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开始大量生产,公司管理层估计需要2-3个季度产能利用率才可以达到平均50-60%的水平,使收支平衡。
中国农林低碳:挺进集装箱房屋业务
中国农林低碳(01069.HK)最近的一次收购,将目标锁定在集装箱房屋市场。公司拟收购深圳恒富得莱斯智能房屋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总代价最高为2.5亿元人民币(可调整),将以现金及发行代价股份的方式支付。2015年,住人集装箱全国用户市场总量200万个,得莱斯以及合作企业市场占比超过20%,行业领先。机构预计,这或将成为中国农林低碳下一个巨大的增长点。
公告显示,得莱斯的集装箱房屋服务链已经相当成熟。得莱斯已与集装箱房屋拥有人订立管理经营协议,于中国提供广泛服务,包括代表集装箱房屋拥有人出租及管理集装箱房屋、建立集装箱房屋承租人及终端用户网络、精简集装箱房屋出租服务的管理及营运、安装集装箱房屋及提供集装箱房屋业务相关的顾问服务。公司拥有国家认证的各项自主专利技术16项及国家注册商标,具有专利优势。
公告同时显示,得莱斯前两年业务出现小幅亏损,其中2014年和2015年分别亏损0.1万元和23.9万元。不过,随着集装箱房屋业务市场的成熟,2016年公司成功扭亏为盈,截止2016年3月31日,公司净利润为131.3万元(税前)。
此前,中国农林低碳以低碳环保为主线,形成现代化低碳林业产业链和低碳农业产业链。但受国内经济下滑影响,2015年业绩不佳。在此背景下,该集团一直积极寻求多元化商机,以期实现持续发展,并向股东提供稳定回报。
对于本次收购,公司董事对该项收购充满信心,认为收购事项可为集团提供机会,多元化发展其业务至集装箱房屋业务,以进一步改善其收益来源并为股东带来正面回报。
农林企业 篇12
1.1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内涵
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体系等内容得到广泛的研究, 但实践性教学的概念模糊, 鲜有“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 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内涵和边界。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和学者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义, 实践性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 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研究等教学形式、方法、模式, 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掌握技能、技巧,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实践性教学通常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广义的实践性教学则是把“从实际问题出发, 对问题的探索、发现和寻找创造性方法的解决过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模式和方法等教学活动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达到开发潜能, 激发创造性, 教学相长、师生能力共同提升的过程。广义的实践教学是狭义实践教学的高级化, 包容了理论教学, 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和创新。前者是实践教学的外在表象, 而后者则是创新型社会高校本科教学的内在要求和灵魂。
一般意义上,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本领、功能和力量。因此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是专业 (组织) 顺利完成实践教学的功能和实力, 从广义实践教学概念来看, 反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 (能力发挥和实现的中介) 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组织层面, 能力建设就是通过对组织的塑造和对组织能力发挥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改造, 达到开发组织潜能, 激发创造性, 使组织能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承担者通过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塑造及实践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环境改造 (资源、技术、人力、组织、科学、机构) , 达到激发教师教学实践感和实践教学能动性, 实现教学创新、学生实践和创造性能力提升, 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专业竞争力和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持续完善的动态过程。
1.2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过程和内容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区别在于组织性。组织的功能在于能够从战略层面形成组织目标和集体行动合力, 降低行动交易成本, 提高行动效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能够确立专业作为学业门类的特色和核心能力。能力建设是主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 主体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主体能力现状与现实对主体能力要求发生矛盾时, 主体为解决矛盾面对困难和困境的超越, 包括了主体心理上对矛盾压力的认知→主动解决矛盾→超越矛盾的过程。从组织角度来看,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属于组织制度和行为创新范畴。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动力来自于专业学科群体或组织对当前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和竞争压力以及潜在组织行为改进获得的长期“利益流”的认知形成创新动力, 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和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改造, 以及超越环境约束的专业自我实践教学环境创建。
根据内涵和动力解释,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内容, 见图1, 包括: (1) 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和设计能力建设。专业实践教学认知和设计能力为专业确立实践教学建设方向和主动寻求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包括了专业实践教学定位的认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认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认知。 (2) 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实践教学认知能力的提升形成的动力会推动专业对制约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积极的认识和谋求改善, 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 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改造 (资源、技术、人力、组织、科学、机构) 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3) 专业的政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政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是为专业实现自我环境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尤其对于应用性专业, 包括服务区域政府、企业、产业经济的能力;社会活动参与和专业推广能力;专业间和专业内合作能力。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2.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老牌专业, 我国现有60多所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近十年以来, 大部分高校的实践实验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环境等得到很大改善。大多数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日益重视实践教学, 并力争突出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践形式多样, 实践过程规范;大学生科研训练日益加强, 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依托专业隶属“财经院校”和“国际贸易学院”, 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和本专业师资情况, 突出专业特色, 明确定位为培养“农产品流通、贸易、管理”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构建了“1+2+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专业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占学生总学分比重不断增加, 包括了军事、科研拓展、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增加了实验课程课时, 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技能训练如ERP、项目管理、计量经济学、农产品市场调查与分析、农产品期货等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了团委学工、专业教师、实习单位等为主体, 实验室、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创新创业项目、课题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取得较大进展。
2.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根据前文理论探讨, 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主要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认知、实践教学实施和产学研合作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 重理论, 轻实践, 很多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一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老牌专业, 教师们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影响大。且传统概念下的理论教学比较简单, 易于操作 (两三本教材, 一套课件) , 易于评价。而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三农”紧密相连, 需要深入到农村、涉农企业、农业经济组织等, 条件艰苦, 费时费力, 成本高。这使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处在有计划无内容或者学生自主实践状态;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体制跟不上实践教学需求。教务部门对于实践实验教学疏于监管、考核制度和标准不健全。实验课程开设与理论课程挂钩, 多数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 没有要求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和规范, 实验教学课时工作量计算不合理, 学校的实验资源和网络资源不能实现开放式共享, 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自主实践实验活动需求, 都强化了教师“理论为主, 实践为辅”的教学认知, 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2) “专才”与“通才”之争, 专业特色实践教学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等困境。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扩张, 传统的“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化, 强调“宽口径, 厚基础, 强能力”的人才培养。为适应就业和人才培养需求, 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财经化”和财经院校“非农化”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特色的凝练和相应的支持力度。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根据对涉农企业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农产品物流管理、流通和贸易等相关的人才严重短缺, 急需对口人才培养。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精心的系统设计和全方位的资源配置和实施, 而专业所获得的支持较小, 很多设想流于形式和计划。另一方面学生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 专业课程挤压严重, 实践形式多样, 但没有一个以专业为核心的实践体系, 学生什么都懂, 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学, 什么都没学好。学生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3) 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取向的冲突和矛盾较明显。与其它经济管理专业不同, 在我国长期“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背景下, 社会文化中歧视农业的思想较为严重。虽然我国城乡一体化加速, 但很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取向上“去农化”思想仍很严重, 学生在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上显示较明显的“避农”倾向。而紧跟社会需求的特色农林经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不起来, 专业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4) 教师实践实验教学与绩效改革脱钩。当前的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不断强化“科研”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 科研奖励倾向于激励国家级课题、纵向项目, 而对服务地方经济的横向项目支持不足, 在职称评定上一味求“高、精、尖”成果。这使教师忙于科研, 对教学研究不重视, 对产学研合作服务项目不重视, 对实践教学无暇顾及, 绩效工资与教师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等联系少。教师聘用和评价机制与实践教学需求出入较大。也是实践教学不能得到实质发展的重要原因。
(5) 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缺乏切实制度保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植根性”强, 实践性强, 客观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但由于学校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方面没有规范的制度、优惠政策或互利协议, 而涉农领域的相关经济主体相对规模小, 资金少, 观念落后, 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涉及到安全等问题, 这使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 政农学研关系松散。
(6) 专业内和专业间实践教学交流少。虽然近些年不同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但实践教学实质性的教学经验交流, 尤其相应的开设培训课程、信息技术交流合作、人才交流等与其他专业相比严重不足。且随着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不同专业之间的实践教学交流需求也日益加大。
3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3.1 发挥系 (教研室) 组织功能, 建立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微系统
系 (教研室) 是最小教学行政单位, 专业能力建设的直接受益主体和风险受损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 须不断强化各学校农经系 (教研室) 的功能和作用: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系 (教研室) 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及专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树立危机感。加强教研室实践教学学习、研究和交流, 建立广义实践教学理念和思想;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和规范。 (2)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传统教学观念较重问题, 以理论教学贯穿“实践”理念为抓手, 进行积极的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 打破理论教学的固有方式方法束缚, 在此基础上开拓更广阔的实践教学领域。 (3) 弥补绩效激励不足问题, 强化教研室精神激励功能。建立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教研室研讨制度, 推广实践教学反思、集体交流、评价、改进机制, 为优秀教师争取和提供更多实践教学培训、职称评定等机会, 加强以实践教学为内核的精品课程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的集体认同感和尊重感。 (4) 由教研室牵头, 积极申请、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地方项目或者与企业建立服务协议, 形成互利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政-农-学-研链接模式。并从项目或合作协议收益中的提取部分资金作为专业建设资金, 弥补实践教学能力建设资金不足。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调查、实践和课题研究。 (5) 加强专业对学生服务“三农”的爱农情节和使命感教育及引导, 把团委“三下乡”等活动与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6) 建立专业实践教学交流推广机制, 加强兄弟专业间交流、合作和教学推广, 积极参与专业内和专业间的教学交流会议和学术推广等。
3.2 加速学校实践教学制度改革, 建立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学校支持系统
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个例问题, 它反映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推进实践教学方面尚停留在狭义实践教学层面, 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制度建设。并成为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学校应成为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的主体, 针对当前问题: (1)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与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关系, 是高校新时期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好充分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访谈, 提高对专业实践教学和不同专业面临问题的认知, 形成改革动力和方向。 (2) 为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提供环境。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 学校应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制度,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动力, 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贯通的激励机制和体系;支持系 (教研室) 和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 建立新型教学质量评价和评价办法;为专业特色培育提供必要的资金资源支持;改革不合理的实践实验教学管理办法, 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与设施;提高实验教学的工作量考核系数,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监管制度, 推动实践教学合理有序运行;加强学校网络、信息数据资源以及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功能。 (3) 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切实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文件关于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若干意见。改革学校的教师聘用条件。 (4) 推动产研合作机制建立, 制定相关的制度和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等相关有实践经验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交流, 鼓励教师以多种方式到企业和基层等进行挂职锻炼、社会调查、实践或实训等。
3.3 建立循序渐进、社会协同的高校实践教学推进机制和宏观支持系统
我国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处于初始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客观认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艰难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为高校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支持系统: (1) 教育权威部门应继续不断强化对高校实践教学实施的要求, 并由软性约束逐步向硬性约束转化, 加强在前瞻性、合理性和专业特色性等方面的引导。 (2) 客观评价高校教学质量, 不易过度进行学校三六九等分类, 应充分发挥各高校服务区域的功能, 使高校、专业和教师能够在相对从容的环境进行“从实际问题出发, 对问题的探索、发现和寻找创造性方法的解决过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探索; (3) 对特殊学科、特殊专业应创造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如推动“大学生村官”录用与农经专业对接或向农经专业倾斜;适应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 多部门合作支持农经专业进行对口实践实习和向县域、乡村输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明, 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 2010 (15) :64-66.
[2]盛迪韵.教学实践能力的涌现—从日本教师教育课程模式谈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1) :59-66.
[3]乔兴旺.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188-192
【农林企业】推荐阅读:
农林企业品牌建设07-28
农林牧渔业企业规划书09-05
我区召开农林生产企业现场观摩和项目推进会08-12
农林生产09-09
农林教育11-07
农林生物11-11
农林院校10-06
农林高职教学06-17
高等农林院校10-09
农林复合模式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