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复合模式

2024-11-14

农林复合模式(共5篇)

农林复合模式 篇1

1农林复合经营的提出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事。后魏《齐民要术》中林粮间作的经验以及1856年起源于缅甸的在人工幼林中实施混农作业的汤雅系统 (Tangya-Systern) 等, 都是极早的例子。但农林复合经营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关注, 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 当时, 因人口、贫困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热带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一些传统的农林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而农林复合经营作为术语提出, 是在70年代中期。1975年, 加拿大人JohnBene在向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IDRC) 提交的“树木、食物和人们”的报告中指出:“ (热带) 优先考虑的应该是使土地最优利用的综合林业、农业和 (或) 畜牧的联合生产系统”, 并建议把注意力从林业转到更为广泛的土地利用上来。他把这一土地利用方式称为“Agroforestry”, 并提议组织一个国际研究机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这就是现在很有影响的在1977年6月成立的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 (ICRAF) 。

2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从概念的提出到各国有指导的实践, 发展速度非常快。如在山地丘陵占90%的印度喀拉拉邦, 50%以上的可耕地上发展了一种庭园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主要模式是以咖啡为主, 林下栽种多种经济作物 (椰子、香蕉等) 、粮食作物与蔬菜, 并与家畜 (牛、羊、鸡、鱼等) 在有限面积内 (0.30亩~15亩) 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模式在所有组份全部投产后可达每亩年收入410美元, 建成第二年即可达170美元, 达到了增加收入, 满足村民对木材、食物、饲料的多种需要。还促进了地方工业发展, 促进劳动就业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种乡村发展的目标。在撒哈拉沙漠热带地区正发展一种筛屏造林法, 即把树木稀疏不规则地栽植在农田内, 以防止土壤沙化并促进农作物增产。在中国, 农林复合经营很有传统。在清人编撰的《农桑经》一书中即有“种竹必养鸡, 竹得鸡矢而茂”的记载。在今天又有吉林长白山的林———参药人工生态系统, 江西萍乡市的油茶———山苍子———牧草——畜禽等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3农林复合经营在乡村林业中的作用

3.1农林复合经营可特别地用于解决当地的某些特殊土地的最优利用

在人口众多而生态系统又受到严重破坏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乡村, 人们必须依靠有限的甚至由于土壤贫瘠而被认为是“废地”的土地来生存。如热带、亚热带山坡, 热带酸性大草原及干旱半干旱地带, 山区不适当农垦形成的“废弃地”等。在这样的地区, 农林复合经营可发挥它独特的生产与保护的功能, 既能保持生态系统稳定, 又能提供粮食、薪柴、饲料、动物、木材等多方面需要, 因而对当地居民生存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河北景县的董庄村, 原是亩产粮食不足50kg的盐碱窝, 后来在全村87 hm2耕地上建立杨、柳、紫穗槐为主的农田林网, 林下种植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粮食与经济作物, 治碱治贫, 改善地力与农业生态环境, 现在亩产粮食已超过700 kg。

3.2打破行业与部门分割下的土地利用的界面壁垒, 从森林和农业各自的小天地中走出来, 促进了乡村的综合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 由于孤立划分生物产业, 乡村的土地利用被各行业与部门切割成相互脱离的独立部分, 从而割裂了生物系统组份之间在生物学、生态学及经济学方面固有的有机联系。这种分化的各自封闭的乡村部门经济模式, 形成土地利用的界面壁垒, 使得乡村开发难于采取综合措施, 取得整体的综合效益, 各部门经济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目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日益显得范围广大, 影响因子众多, 关系复杂, 已不能再用过去条分细缕的方式来解决。在乡村, 农业走“持续农业”、“多维农业”之路, 林业也要实行林业综合经营, 已成为农业、林业科学家的共识。农林复合经营是根据一定目的, 按一定经营谋略, 通过林业与农业和 (或) 畜牧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的联合, 从有限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中, 稳定而持续地获得比条分细缕下的土地利用制度更多的产品, 更大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整个乡村范围内则创造出新的财富、新的价值、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方法。如在广大平原地区, 整体上是由点、网、带、片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宏观上起到了控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景观及提高粮食总产的作用, 具体地段上是多种形式的农、林、牧立体结合, 发挥一林多用的作用。如湖北潜江市白果树村222.80 hm2农田由21条护田林带划为35个网格, 结果降低风速30%~40%, 提高空气湿度3%~6%, 夏季降低气温1.1℃~1.4℃, 网内作物与对照相比, 棉花增产6.40%, 小麦增产3.30%。

3.3农林复合经营促进了乡村社会深层次变革

农林复合经营的提出和迅速发展, 必将引起乡村社会的深层次变革。首先是土地利用方式在传统观念上的变革, 从单一利用转向综合经营, 从单纯的生产转向生态与社会, 重新确立了人类与自然的良好的关系。其次, 这种变革的结果, 减轻了人口增长对土地与就业的压力, 为改善乡村贫困和稳定社会环境作出了贡献。第三,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 传统的智慧和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很好地交接融合, 使得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得以发扬传播, 激发了乡村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并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经营素质。

摘要:农作物与经济林树种间作, 称为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以及农林复合经营在乡村林业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探讨

农林复合模式 篇2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6-0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政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保.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39-40.

[2]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3]王月英,冯社章,李志强,郑志勇.园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6:73-75.

农林复合模式 篇3

自1978年以来,世界各地都广泛开展了对农林复合系统方面的研究,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我国平原地区已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关于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3],本文以黄河故道中豫东防护林中段商丘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黄河故道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了一种可示范的经营模式。

1 研究地区概况

黄河故道西起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经商丘入山东再经皖北、苏北,地跨4省6市,全长730 km,总面积2.4574万km2,总人口约1 500万。黄河故道为高滩悬河,由于流域内河道失修,排水系统不畅,造成黄河故道风沙、旱涝、盐碱等多种灾害,是我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研究地区选取为豫东防护林中段商丘市梁园区,该地区为黄淮冲积平原,有广泛的代表性,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4]。适宜多种北方树种,主要有刺槐、毛白杨、意杨、泡桐、旱柳、侧柏等。2002年建立起豫东防护林后,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改变了农区面貌,构成新的农林地理景观,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地区分别有3年生欧美杨树林与冬小麦间作、4年生中林46杨树林与油菜和生姜间作、超过4年生的中林46杨树林与中草药间作,以及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地上养鸡、养羊的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研究地区林区林相整齐,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株行距为3×4 m,株高6 m左右,平均胸径为14 cm,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研究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特征与分布状况,采取实地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其经营模式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不同树龄的林区进行相应的农林资源合理配置,提出了一条适合黄河故道地区发展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利用途径。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农复合生态模式

3.1.1 林麦(冬小麦)间作

林麦间作即林下种植冬小麦,研究地区采用的是杨树林下种植冬小麦的农林复合生态模式。03年栽种的3年生欧美杨树干通直、圆满尖削度小,株行距为3×4 m,平均胸径为12.10 cm,比对照稍有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仅为0.69 cm;小麦生长状况良好,产量水平平均为7 500 kg/hm2。调查结果表明,在树龄为1~4年间,小麦产量变化不大,但是4年后,由于杨树郁闭度达90%以上,已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导致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与过去相比,这里由于风沙、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小麦干热风的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常年低而不稳,20世纪七十年代小麦每公顷产量仅750~1 500 kg,通过农林复合经营,改善了单一种植冬小麦所面临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小麦单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采用林麦间作模式,该地区小麦10月中旬播种,10月下旬出苗,此时杨树已开始落叶,争光现象不明显。小麦进入越冬期时,由于林下的温度高于裸露地,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到第二年春季3、4月份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是小麦一生最旺盛时期,对光、水、肥需求量最大,此时杨树刚发芽,两者的生育周期是错开的,加上树木较小麦根深,所以争光、水、肥的现象不突出。5月份小麦进入灌浆乳熟期,此时影响小麦生产的关键是小麦干热风,杨树已进入旺盛期,枝叶茂盛,降低了风速和温度,提高了空气湿度,避免了干热风危害,增加了小麦千粒重,提高了小麦产量。总之,对于小麦生长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言,林麦间作为其高产、稳产、优质提供了保证。

3.2.2 林油(油菜)间作

林油间作即林下种植油菜,研究地区采用的是杨树林下种植油菜的农林复合生态模式。02年栽种的4年生中林46杨林相整齐,树干通直,株行距为3×4 m,平均胸径为14.98 cm,比对照粗0.35cm,蓄积量明显增加。这是由于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肥力,促进了林木速生;由于中林46杨树已生长4年以上,郁闭度达90%以上,油菜生产已受到影响,生产状况不佳。调查结果表明,油菜前两年每公顷产量可达4 500kg,第3年产量有所下降,第4、5年每公顷产量仅450~750 kg。由此可见,林油间作仅仅适用于1~3年的幼龄林,4年后争光、水、肥现象突出,已不适宜发展林油间作的农林复合生态模式。在1~3年的幼龄林发展林油间作,油菜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同时金黄色的油菜花也美化了周围的环境。

3.3.3 林姜间作

生姜是一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种、易管理、产量高而稳定,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为耐阴性作物,不耐强光和高温,而且生姜的幼苗期正处在炎热的夏季,阳光强烈,必须对其采取遮阴措施,否则姜苗矮小,导致减产。所以农谚有“种起姜搭不起姜架”之说[5],这个问题在林区正好可以利用树冠遮阴的办法加以解决。树冠遮阴可以改善姜田的小气候,在降低光照的同时,可以降低温度,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林木根较深,生姜为浅根性作物,二者在利用土壤肥水方面无直接矛盾,因此,有利于生姜生长。同时种植生姜施用大量肥水,不仅可满足生姜生长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林木的旺盛生长。因此,为充分利用土地,也可在幼龄林带内间作生姜。采用林姜间作模式,姜产量平均为45 000kg/hm2左右,产值75 000元左右,在高产地块姜产量可达60 000 kg/hm2以上,产值达90 000~150 000元,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3.2 林药复合生态模式

林药复合是指林下种植中草药药用植物的套种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不仅郁闭度较大的林木可为药材提供蔽荫条件,以防夏季烈日高温伤害,而且林药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研究地区共有林芍(芍药)间作、林留(留兰香)间作和林牡(牡丹)间作3种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在研究地区的林芍间作系统中,02年栽种的4年生中林46杨株行距为3×4 m,林相整齐,树干通直,平均胸径为14.53 cm,与对照相比,减小幅度不大,仅为0.41 cm;芍药原产我国北部和西伯利亚,其肉质块根为重要中药材,白芍更为名贵,有镇痛解热等功效。芍药性耐寒耐旱,喜肥怕涝,喜土壤湿润,夏季喜凉爽气候[6]。林芍间作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空气和土壤湿度,使芍药免受烈日灼伤。研究地区芍药生长状况良好,株行距为0.25×0.8m,平均株高为62.87 cm。林下间种芍药,种植3年后每公顷可收获6 000~7 500 kg,据市场调查,按照价格为8元/kg的话,每公顷产值可达48000~60 000元。同时,芍药为公认的花中之相,与花中之王牡丹齐名,大面积发展林芍间作不仅有很好的经济收益,还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在研究地区的林留间作系统中,02年栽种的4年生中林46杨生长状况与林芍间作系统相同。留兰香是一种喜温暖、湿润,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生长快,产油量高的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荒山、荒坡都可种植。而且留兰香草抗灾、抗病性强,种植成本较低,管理上比较省工。从留兰香茎叶中提取的留兰香油是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方面的重要香料,不仅国内市场需要,在国际市场上也很受欢迎,留兰香1年可收获2次以上,产油量为450~500 kg/hm2,收购价格为100~120元/kg,每公顷可收入45 000~60 000元。此外,提炼过的留兰香残茎营养丰富,还可用来育肥牛羊。

研究地区的林牡间作种植面积较少。牡丹以根皮入药,有清热凉血、散淤通经之工效。牡丹皮不仅是临床上常用的大宗药材,也是许多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更是堪称花中之王,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研究地区紧邻牡丹之乡山东荷泽,菏泽是我国主要牡丹生产基地。两地的土壤、气候一致,都比较适宜牡丹生长,但牡丹对光、水、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林木郁闭后争光、水、肥现象突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

3.3 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当林木生长期达到4年以上,郁闭度较大时,不利于大多数植物生长,可种植牧草,发展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研究地区采用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的林地树龄都在4年以上,共有林鸡和林羊两种复合生态模式。

林鸡复合生态模式主要分布于商丘市梁园区刘口乡、李庄乡,饲料为纯天然制品,不含激素。鸡平均60~70 d出栏,重1.5~3 kg,长期收益为5~8元/只。04年申请了“梁园区林鸡(土鸡蛋)”品牌,目前市场很畅销,主要供应上海市。林下养鸡具有饲养空间大,养殖环境好,空气新鲜,光照充分,营养来源全面,养殖设施简易,投入少,成本低,放养鸡运动量大,养殖时间长等特点,故其肉蛋品质好,味道鲜美,被视为污染少、近似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天然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售价高,畅销不衰,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优质土杂鸡饲养方式[7]。而且,在林下养鸡有利于林带除草、灭虫。此外,鸡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林下养鸡又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林木的品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林羊模式通过林下放牧羊可以直接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的经济效益产出,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阈值,因此实践和理论都是可以接受的。林下饲料资源丰富,杨树叶适口性强,适度放牧对林区物种多样性良性发展具有一定刺激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在1~4年的幼龄林里尚未郁闭,光照充足,空间大,可以种植喜光作物,发展林农复合生态模式,尤其是林麦(1~4年)、林油(1~3年)间作有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4.2 4年后的林地郁闭后阳光较少,可以种植耐阴中草药,发展林药生态模式;郁闭度增大后可进一步发展林牧生态模式。

4.3 林下还可以尝试种植适宜本地植物益母草、草决明等适应性强的中草药。

4.4 也可以尝试发展混交林,可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运用生物防治法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参考文献

[1]李文华,赖世登.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兰登明,李志恒,金光清.赤峰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增刊:46-49.

[3]孟平,张劲松,高俊.中国复合林业发展机遇与研究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6):30-34.

[4]董中强.河南农业气候[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3-145.

[5]徐坤,等.生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60.

[6]秦魁杰.芍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0-41.

农林复合模式 篇4

关键词:林业,农林复合经营,现状,对策

1引言

农林复合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 将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形成多种群、多层次、多效益、 高产出的复合型生产系统[1]。该经营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关边缘效应与因子互补作用, 将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结合, 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通过林农业的协同发展,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有力地预防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

2贵池区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现状

贵池区隶属于安徽省池州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年均降水量在1400~1700mm之间, 森林资源丰富, 非常适合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但目前, 贵池区农林复合经营才刚刚起步, 现有林地14.7万hm2, 其中, 适合林农复合经营的有1.2万hm2, 截至2015年底已经营近0.17万hm2, 年产值为3820万元。 生态林5.14万hm2, 占林地总面积35%, 经济林0.882万hm2, 占林地总面积6%。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牧模式、林渔模式均得到广泛应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创造出不错的经济效益。相关产业基础已初具规模, 林地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3贵池区农林复合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资金支持, 造林树种单一, 规模小

由于很多树种生长周期较长, 加上资金周转缓慢等原因,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尽管地方财政对农户发放了一定的资金补贴, 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 加上农户贷款难等因素, 很多农户缺少资金, 难以将现有的复合经营规模做大做强。目前, 退耕造林与荒山荒地造林所用树种比较单一, 混交林、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林地偏少。比如, 贵池区周围山地通常种植的林木均为杉木、外松、马尾松、杨树等。

3.2农户不了解复合经营模式, 参与意愿不高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能否成功推广, 除了需要科学合理的模式设计外, 还取决于农民对这一新型发展模式的认知程度。当地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缺乏了解, 更无复合种养的经验。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中都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而本地的农技服务体系比较滞后, 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另外, 林木生长的周期较长, 而复合经营获得经济效益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这造成农民对农林复合经营的参与性不高, 更愿保持原状, 采用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林木种植, 因此, 获得的效益很低。

3.3缺乏专业性人才, 科技含量低

贵池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发展主要依靠农民自身的经验与自主创造, 因此, 科技含量偏低。同时, 林农方面的技术人才较少, 在职人员年纪偏大, 知识结构老化, 难以为农民提供先进、实用的林农技术。目前, 当地种养模式比较单一, 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 忽视了林农综合效益, 随意占地毁林, 随意放牧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林业环境资源[2]。 此外, 由于纯林面积较大, 树种单一, 病虫害防控能力较低, 极易爆发病虫害, 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扰。

3.4信息化程度不高, 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

当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仍是以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农户之间缺乏交流, 加上信息流通不畅, 能获得的市场信息十分有限, 容易跟风种植, 导致复合经营品种单一, 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 本地的相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数量不多, 规模较小, 信息化与组织化程度均不高。因此, 无法充分发挥出行业组织的优势, 不能为农户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与专业指导。这样造成了当地林农产品市场流通滞后, 极大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售, 也明显阻碍了贵池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

4贵池区林农复合经营发展对策

4.1明确指导思想, 确立发展目标

首先, 要遵循“因地制宜, 科学布局,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的原则, 明确当地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3]。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围绕池州市林改工作思路,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将林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带动农业、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努力将贵池地区打造为生态林业地区、林业产业高速发展地区。

4.2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

贵池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农林复合经营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 将其纳入当地林业长远发展规划中。同时, 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 从有关单位抽调管理技术人员集中办公, 并公开招聘专业人才, 确保备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邀请专家对农林复合发展模式出谋划策, 并开办讲座, 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相关部门要充分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 广泛宣传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的重要性, 介绍主要经营模式与成功经验。

4.3创新经营机制, 增加发展活力

在大力实施兴林富民的发展战略时, 贵池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效益中心, 创新运作机制。首先, 要放活产业政策, 遵循“谁投资谁受益”与“谁受益谁管理”两个原则, 进一步放活林业产业方面的政策。通过优惠政策与优质的服务对外积极招商引资, 并继续扶持林业产业大户、行业龙头企业。其次, 要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 对辖区内的林地与“四荒”资源均根据“不变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活化经营权”的原则, 通过租赁、转让、买断等方式, 促进林地资源的合理流转[4]。再次, 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通过业主式经营、反租倒包等手段来有偿开发林地资源, 进一步调度公众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4.4加强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农技服务水平

一方面要积极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开展讲座, 对村干部、种养大户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同时, 由区农林部门组建相关技术服务小组, 上门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向农民介绍病虫害防治、疫病防治、科学种养等知识。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进林业人才、复合农业人才, 并抓好对镇街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 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为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

4.5健全市场流通网络, 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由当地政府牵头, 积极引导各镇街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相关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其组织化与信息化建设, 及时为农户与相关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切实为他们解决林农产品的销路问题[5]。另外, 要以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品牌体系建设为依托, 利用互联网+ 林业模式, 加快推进林地综合开发重点项目的网站建设, 打造覆盖贵池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 为农户与企业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信息服务。

5结语

林业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贵池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 因此, 要坚持走农林复合经营之路。通过大力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 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 改善林业生态环境, 推动当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兴.农林复合经营在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8, 33 (4) :120~124.

[2]陈静, 叶晔.农林复合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9, 32 (5) :84~87.

[3]洪文智.浅议当前林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 35 (8) :36.

[4]李玉航.辽西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 2015, 19 (6) :47~51.

农林复合模式 篇5

关键词:须弥红豆杉,幼树林,间作,复合经营

1 引言

复合农林业是农业和林业的英语复合词。从译名到定义都有多种提法, 如农用林业、农区林业、农地林业和混农林业等[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国, 在农林复合经营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生产经验。从20世纪80年代始, 曾先后派出科技人员赴亚洲、非洲的国际研究中心考察和学习。同时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上也作了大量的工作[2]。须弥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 [3]是红豆杉科 (Taxaceae) 红豆杉属 (Taxus) 的一个种, 同红豆杉属的其他植物一样, 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是珍贵的药用和材用树种。红豆杉属树种起源古老, 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在研究物种起源、进化、森林演替、森林地理等方面具有重大科研价值。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发现从红豆杉树皮、树叶中提取的紫杉醇对肿瘤细胞有独特的抑制功能, 因此红豆杉属树种倍受人们的关注。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20世纪90年代初, 红豆杉资源在局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破坏, 物种的保存受到极大威胁[4]。目前销售的紫杉醇主要还是从天然和人工栽培红豆杉的枝叶、树皮或树根中直接提取而得。而野生的红豆杉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一旦开发就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 大规模营造紫杉醇含量高的人工原料林是解决紫杉醇紧缺的最好途径。在培育红豆杉原料林过程中, 可采用实生苗和扦插苗两种进行造林, 实生苗生长后发力强生长速度快, 但由于云南红豆杉结实率底, 种子还要进行后熟处理, 所以尽管目前云南红豆杉出苗率到达了较理想的效果, 但实生苗的价格还是较高。相对而言, 其扦插容易成活, 穗条丰富, 所以扦插苗的成本较低, 在田种植时可用扦插苗, 但扦插苗初期生长缓慢, 需要的湿度较大, 树势较小, 还未采枝, 行间空间大。同时没有收益, 为了解决须弥红豆杉幼树林无收入, 经营成本高等问题, 开展了不同间作试验, 进行农林复合经营研究, 力求寻找合理有效的优化模式。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丽江市林科所基地内进行, 位于滇西北的丽江市古城区南郊敏儒村, 北纬26°59′;东经100°15′, 海拔2420m, 属山地暖温带, 年平均温度为12.7℃, 最暧月 (7月) 平均气温17.9℃, 最冷月为 (1月) 平均温度9.9℃, 极端最高气温32.6℃, 最低气温-7.2℃, 无霜期216d, 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 土壤类型为红壤。

材料选用云南红豆杉扦插苗;蚕豆;大豆。

2.1 种植红豆杉

2005年2月种植红豆杉:种植采用苗圃式栽培模式, 通过整地, 深耕细作, 去除杂草, 做床:床面宽1.2m, 长依地形而定, 床间距50cm;定植:每亩施厩肥1000kg作底肥, 并与土壤充分拌匀, 定植沟深30cm左右, 于雨季土壤透雨后定植, 要求做到根舒、株正。栽植密度及株行距:每亩栽植1167株, 株行距0.5m×0.8m。培育管理:红豆杉喜荫, 要搭建遮荫棚, 棚高2m, 以利工作人员操作, 1~4月, 圃内温度低, 土壤湿度大, 透光度约60%~70%, 5~8月, 透光度30%~40%, 9月以后阳光渐弱, 植株进入停长阶段, 透光度50%~60%;红豆杉喜湿, 保持土壤湿润, 以减少水分蒸发。如天气干旱, 要及时浇水, 最适宜的时间是早上和傍晚, 浇水要用清水。雨季要注意排涝, 床间步道及排水沟要保持畅通。

2.2 间作豆类

2006年红豆杉成活后, 12月份开始在行间种植蚕豆, 次年5月份开始即可采收青蚕豆作为蔬菜出售。到2007年6月种植大豆, 到10月份即可采收青大豆作为蔬菜出售。

2.3 间作模式

间作试验分为四组, 方法A:红豆杉-蚕豆-不间作;方法B:红豆杉-不间作-大豆;方法C:红豆杉-蚕豆-大豆;D:不间作, 4个处理、3个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

2.4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07年11月, 按不同间种模式 (红豆杉-蚕豆-不间作、红豆杉-不间作-大豆、红豆杉-蚕豆-大豆、对照, 分别设置面积约为0.13hm2的标准地, 选出50株调查树高、地径、当年发新梢数、当年生最长枝的情况, 每种间种模式设置3次重复。树高、新梢长度采用钢卷尺测量, 精确到0.01cm;地径采用游标卡尺测量, 精确到0.01cm。因为供试的材料为同一批种植的扦插苗, 差别不大, 所以树高、地径在试验前视为相同。

2.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 具体见表1, 对差异显著的树高, 用Tukey-W检验法进一步的作多重比较分析, 见表2。不同间作模式对红豆杉树高、地径、当年生最长枝长度及发新梢数的影响用柱状图表示见图1~图4。

3 结果与分析

对红豆杉树高、地径、当年发新梢数、当年生最长枝调查结果显示, 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 间作模式的不同对红豆杉幼树树高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差异显著, 依次为:红豆杉-蚕豆-大豆>红豆杉-蚕豆-不间作>红豆杉-不间作-大豆>未间作;树高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 (表2) 说明未间作与间作模式C (红豆杉-蚕豆-大豆) 之间差异显著, 而对红豆杉幼树当年生最长枝、发新梢数的作用不大, 无明显的影响;虽然地径未间作大于间作, 但差异不明显。

3.1 间作作物产量

夏季, 产青蚕豆250kg/0.067hm2;秋季, 亩产青大豆300kg。

3.2 经济效益分析

3.2.1 产值

以0.067hm2为单位进行计算, 从表2可以看出, 主要的增加值在于豆类的收成, 间作方法1有蚕豆的收入;间作方法2有大豆的收入;间作方法3则有蚕豆、大豆的收入;间作方法4无收入。

kg/0.067hm2

3.3.2 投入和产出

各间作模式投入产出具体情况见表3, 而不同间作模式的纯收入用柱状图表示见图5, 青黄豆按蔬菜市场价10元/kg计算, 青蚕豆按蔬菜市场价8元/kg计算, 间作模式1, 蚕豆产值为2000元/0.067 (hm2·年) , 纯收入1150.00元/0.067 (hm2·年) ;间作模式2, 大豆收入3000.00元/0.067 (hm2·年) , 纯收入2150.00元/0.067 (hm2·年) ;间作模式3, 蚕豆、大豆共收入5000元/0.067 (hm2·年) , 纯收入3600.00元/0.067 (hm2·年) ;而未间作则需要投入300.00元/0.067 (hm2·年) 。

单位:元/0.067 (hm2·年)

4 结语

在红豆杉幼林中间作作物, 效果较好的为间作模式3 (红豆杉-蚕豆-大豆) , 能获得较大效益, 间作植物的红豆杉幼林的树高生长高于未间作, 且差异显著;而地径则小于未间作, 对当年生最长枝及发新梢树无明显差异。间作作物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及促进林木生长已被许多研究证实[5,6,7,8,9,10,11], 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只有红豆杉地径未间作模式大于间作模式, 可能间作植物增加了密度, 影响了红豆杉地径的生长。

上一篇:差异性比较下一篇: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