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2024-10-22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通用12篇)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1

一、基层就业的内容及现状

依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的精神, 基层就业包括以下区域单位的就业或以下方式的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 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 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 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 自主创业, 部队, 艰苦行业企业等[1]。

2003年, 我国开始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 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2008年,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11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以上基层项目及应征入伍工作做了统筹安排[2]。

尽管国家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 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仍不是很高, 由于受基层工作环境、晋升条件、自身价值取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愿意扎根基层的大学生较少。

二、研究样本及研究对象概况

(一) 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样本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2004~2014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数据。由于农林类院校专业培养的特殊性, 多是往农业、林业领域输送人才, 而农林业多是基层产业, 所以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比例较其他类院校较高。

福建农林大学建校78年, 是福建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高校。是福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 是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 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学校现有75个本科专业, 涵盖农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二) 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分析

2014年, 福建农林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总数为5783人, 截至2014年9月1日, 本科生基层就业人数3153人, 占毕业总人数的55.10%。其中比较多的是在基层的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民办非企业就业, 分别占到基层就业人数的60.39%, 12.88%, 7.96%。

三、2004-2014年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动态分析

(一) 基层就业人数动态分析

2004-2014年之间, 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在2005年时达到顶峰, 基层就业率为80.96%。2004~2005年, 这一比例急速上涨, 由原来的44.90%上涨到80.96%, 上涨了将近1倍, 这与2005年7月5日中央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及一系列鼓励政策关系密切。继2005~2007年, 基层就业比例发生了波动后, 2008年至今, 基层就业比例持续下降, 截至2014年, 基层就业比例为55.10%。

(二) 基层就业去向偏好动态分析

从上表可知, 2004—2014年间, 在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中, 去向偏好排名前5名的为: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县及县以下机关。其中, 学生选择去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 而且较为稳定, 每年都居首位;其次为国有企业, 除2006年排名第4外, 其他年份都是第2位;接下来为“其他事业单位” (除艰苦事业单位外) 及民办非企业, 这两者相当, 但前者更为稳定, 波动不大。另外, 这几年来, 地方基层项目的偏好排名处于上升趋势, 2010年至今基本处于第3位。

四、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建议

(一) 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 一味追求编制、高薪、轻松, 故而害怕去基层工作[3], 更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基层就业只是为了躲避竞争压力, 再没有充分了解基层的情况下盲目选择, 导致初次就业的失败, 走了很多弯路。高校应在学生大学一年级伊始, 就开始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正确择业意识, 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作用[4],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专业意识,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服务心态。

(二) 大力宣传及贯彻国家鼓励政策

21世纪以来, 我国公布了很多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鼓励及扶持政策, 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政策, 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及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发布[5]。还应组织专场介绍会, 帮助高校老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政策、学习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6]。

(三) 加大校企合作及实践教育

通过设立实践、实习、见习基地,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7], 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及艰辛, 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剖析自我, 明确自我定位及未来规划, 解决“为什么选择基层、是否适合基层、如何在基层实现价值”这一系列影响学生终身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于自身事业的认同感及幸福感。

五、小结

以福建农林大学2004-2014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数据为样本, 研究10年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动态变化情况, 发现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在2005年时达到顶峰, 2008年至今, 基层就业比例持续下降, 目前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并不是很高。另外, 发现基层就业中, 大学生偏向选择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县及县以下机关等单位。

虽然国家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仅2005年新政出台时的基层就业人数比例突增, 而后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一直处于下降, 必须持续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高校应设计专业指导课, 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应大力宣传及贯彻国家有关基层就业鼓励政策, 加大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余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 2011.

[2]刘振中.大学生基层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6) :162-164.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2012.

[4]杨海波, 左永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13, (3) :16-19.

[5]庞先坤.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苏小菱.农林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3) :74-75.

[7]周铃.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3.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2

西部计划招募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和陕西省项目办《关于下发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陕西省各高校招募指标和招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校今年西部计划的招募指标为40人,为了做好我校2008年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各院(系)、有关处(室)的作用,切实提高招募质量和服务成效,特制定我校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提高招募质量,完成招募工作任务。

二、组织机构

学校项目办办公室设在校团委,负责我校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组织安排,各学院(系)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由团工委书记或主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具体负责。

三、主题口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宣传口号

因为这个选择,西部的明天更加美好;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加壮丽。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4月22日至4月29日,各院(系)团工委、学生分会要在校团委的统一安排下,精心策划、认真安排,加强对胡锦涛总书记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战略决策的宣传,积极开展动员会、政策说明会,邀请往届志愿者返回母校作报告等形式的活动,宣传农村基层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校团委和各学院(系)要利用报刊、网络、橱窗等各类媒体,以新闻、专题、公益广告、招贴画、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精神和政策,宣传在西部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典型,努力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形成参加西部计划光荣的积极导向;要突出宣扬志愿服务理念,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及时宣传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学校和家长典型,加大对重点专业和重点人群的动员力度。

招募活动期间,各院(系)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及时告知学生,校团委将通过网络、电话和各院(系)保持联系,指导招募工作。

(二)网上报名。

4月22日至4月29日,报名学生可登录西部计划网站(xibu.youth.cn)和中国志愿者网站()上下载表格,按照要求,规范如实填写后打印《报名登记表》

(四)交表。报名表由主管就业的辅导员或院系团委负责人签字,并由所在院(系)党组织盖章后,5月4日前交至我校项目办办公室(团委楼2-205)。

(五)审核。学校项目办将严格把关,选拔思想品质好、业务素质高、奉献精神强、身体健康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审核后,在“招募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审核意见。

(六)选拔志愿者

(1)选拔标准。应按下列标准择优选拔志愿者。①具有志愿服务精神

②学分总绩点(或学业成绩)排名在本院系同年级学生总数前70%之内。

③通过本校毕业体检。④获得毕业证书。

⑤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优先。

⑥优秀学生干部和有志愿服务经历者优先。⑦西部急需的农、林、水、医、师、金融和法学类专业者优先。

⑧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在西部地区者优先。

⑨已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优先。(2)考察面试。5月5日起,我校项目办综合考察报名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成绩、志愿服务经历等情况并通过面试择优选拔志愿者。面试参照《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面试开展办法和评分标准》评分,结果要求书面备案,并与于5月14日前报送至省项目办。

(3)确定体检名单。我校项目办根据考察面试结果和招募指标确定参加体检志愿者名单,填写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加体检志愿者电子档案,并于5月14日前以Excel表格形式发送至省项目办招募专用邮箱(163xbjh@163.com)。

(4)签订招募协议。参加体检的志愿者在西部计划网站上自行下载《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协议书》,一式三份,志愿者本人留存一份,交招募我校项目办、省项目办各一份。

(5)留足替补名额。为应对体检和公示阶段可能发生的志愿者人选调整,我校项目办应根据考察和面试情况留足替补名额。

5、统一体检。

5月29日前,校团委根据省项目办统一指定时间和医院,组织我校入选的报名者进行集中体检(具体通知另发)。体检不合格的,要在本校及时调换。

6、公示

6月8日前,我校项目办公布拟录取志愿者名单并在全校公示3天。若无异议,报名者即被录取。6月中旬,我校项目办将录取名单报省项目办。经审核,省项目办将全省录取结果通过团省委网站公示三天。

7、发放确认通知

6月中旬,受全国项目办委托,省项目办向志愿者发《确认通知书》(包括服务岗位、培训报到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

六、西部计划志愿者待遇及相关政策

(一)经费保障:

1.志愿者补贴、保险。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生活补贴为每人每月680元,同时根据所在服务地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1号)),全国有984个县、市、区纳入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范围,每月津贴标准分别为:一类区65元,二类区120元,三类区215元,四类区370元,五类区640元,六类区950元),按月发放。

交通补贴按志愿者家庭所在地和服务地之间的实际里程发放,每年发放两次。志愿者的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由全国项目办划拨至服务省指定专户,服务省项目办统一拨付至志愿者所持银行卡中;志愿者所在服务县、服务单位要切实关心爱护志愿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志愿者适当生活补贴。

志愿者保险由全国项目办统保,保费为每人200元,险种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综合保障险。

2.志愿者体检费。由中央财政按照人均200元的标准给予支持,全国项目办一次性拨付给招募省项目办,各招募省项目办要严格按照体检要求专款专用。

3.陕西省困难地区范围

一类 延安市: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宜川县, 铜川市:宜君县

渭南市:白水县

咸阳市:永寿县、彬 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宝鸡市:陇 县、太白县

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

县、绥德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安康市: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泉县、平利县、镇平县、白河县

商洛市:商州区、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二类 榆林市:定边县、米脂县、佳县

4.陕西省服务县:蓝田县、周至县、陈仓区、麟游县、眉县、千阳县、泾阳县、三原县、永寿县、礼泉县、耀州区、宜君县、华阴市、潼关县、蒲城县、澄城县、榆阳区、绥德县、镇巴县、略阳县、宁强县、兰皋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平利县、旬阳县、丹凤县。

(二)、政策优惠

公务员考试: 服务于本省加7分 服务于外省加5分

考研 加10分

(三)其他相关政策、有关文件:

(1)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04]16号)

(2)关于做好200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05]17号)

(3)200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

(4)全国项目办和陕西省项目办200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

(5)关于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07] 号)

(6)关于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07]号)

(7)关于实施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04]22号)

(8)关于实施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05]23号)

(9)最高人民法院 共青团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法„2007‟103号)

(10)关于实施开发性金融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07] 号)

七、咨询方式

(一)全国项目办联系方式:

010—85212269 ;E-mail:zyz2269@126.com。

(二)陕西省项目办联系方式:

029—88412074;E-mail:163xbjh@163.com

(三)学校项目办联系方式:

029—87092170;E-mail:tw6@nwsuaf.edu.cn

八、工作要求

(一)增强储备。各院(系)要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志愿者人才库,把入选和未入选的报名学生全部纳入其中,以备岗位更换和因体检等因素更换之需。

(二)做好服务。为加强志愿者管理,志愿者服务期间,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服务期满后志愿者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学校再发放报到证。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出现违约行为,学校将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3

关键词: 农林高校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学习动机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英语学习动机则是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激励自己达到英语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加德纳(Gardner)等根据学生学习目的的差异,把动机划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和文化表现出积极正向肯定的态度,期望融入目的语群,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追求某一语言所能带来的实际价值和优势,如出国、娱乐、工作等而学习语言的动机,即语言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1]。黛西(Deci)等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和外在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自身对目标语言的兴趣、爱好及求知欲等内在因素,类似于融合型动机,而外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来自于外部因素如获得表扬、出国、工作等,类似于工具型动机[2]。高一虹、周燕在研究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时,总结出7种动机类型,即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景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3]。赵绩竹、李守时提出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动机主要有学习发展工具型、工作发展工具型、语言学习兴趣型、文化欣赏兴趣型和从众型[4]。石勇珍通过调查发现理工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多为证书型动机[5]。

目前,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侧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也有一些研究者关注英语专业大学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三本大学学生、艺术类学生、医学类学生、大学新生、女性大学生等。农林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在以往的动机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所以,本研究以动机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选项采用李克特式5分量表的形式分级,从“很不同意”(1分)到“很同意”(5分),共30道题。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覆盖全校18个院系。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60份,并利用Excel统计问卷结果,分析处理数据。

三、结果与讨论

(一)动机现状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占有一定比重。图1反映学生对各题目的认可度,其中A(很不同意)、B(比较不同意)、C(不确定)、D(比较同意)、E(很同意),分别代表-2、-1、0、1、2分,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对该题的认同度越高。例如,第11题(我学英语是因为它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得分371分,分数最高,显示学生认可度最高。此外,学生认可度排在前五位的第11、22、12、10、21题都属于工具型动机,可见工具型动机仍然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中占主导地位。根据Gardner的定义,第5、6、7、24、25题都属于融入型动机,但这些题目的认可度都较低,这表明融入型动机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占从属地位。因此,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工具型英语学习动机较强,融入型动机不足。

(二)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的各题目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及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及学校因素,见图2。图中的分数由各选项换算得来,其中A(很不同意)、B(比较不同意)、C(不确定)、D(比较同意)、E(很同意),分别代表1、2、3、4、5分。家庭及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人和社会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其平均认可度得分最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工具之一。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其必备的基本技能。大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及前途不得不重视英语的学习。自身因素与融入型动机相关,学习者学习英语是出于自身对英语的兴趣,这种动机更有效和持久。然而,这类因素所得平均分居于三者之间,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对英语的兴趣有待激发。学校因素主要涉及英语教师、英语课堂、英语教材、英语考试等方面,这类因素平均认可度得分最低,可见学校因素对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影响较小。

(三)农林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如图3所示,农林专业学生对题目的认可度总体与全校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其中对第3,21,25题的认同度,农林专业与全校平均基本持平,且这三道题都受社会因素影响。由此可见,农林专业学生和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在学习英语动机上很大程度地受社会环境和需求的影响。在其他题目上,农林专业学生的认可度都比平均水平低。这可能是因为农林高校的农林专业在专业水平上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更为重视,导致英语的学习时间和兴趣不足。但是,随着农林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林专业势必要走向国际化,对农林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积极激发农林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了解农林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期帮助学生增强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内在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可以了解农林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与英语学习情况,提高农林专业学生国际化交流水平,加大农林专业的影响力。

在本研究中,“社会要求”和“证书动机”的驱动作用明显。然而,当今社会盲目地强调四、六级证书,导致某些高校把重点放到片面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出现了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应试教学倾向。这些因素可迫使学生做出努力,但不一定能产生强烈动机,这就使得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作为考试目标,设计出科学的评估标准,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拿证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消除考试的负面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适时导入英语文化的介绍、学唱英文歌曲、欣赏英文电影,也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兴奋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课堂之余,教师也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增强学生的内在英语学习动机,例如开展英语角活动、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自办英语报纸、排练英语话剧等。

参考文献:

[1]Deci E.L.,R.M.Ryan.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Springer,1985.

[2]Gardner R.C.,W.E.Lambert.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1959,13(4):266-272.

[3]高一虹,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

[4]赵绩竹,李守石.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实证分析及启示——以英语专业二外学习动机为例[J].外语教学研究,2014(2).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4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国与国之间、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 因此, 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世界公民教育、培养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势在必行。法国、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都在实施世界公民教育。如英国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活跃探索的头脑;能理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理解人类的成就和抱负;能了解现实世界, 关注世界性问题;了解国家、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韩国在1995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提出, 要强调培养民主社会公民的共同意识和具有道德素养的国民基本教育, 培养学生对信息化、国际化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成为具备多元视角和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 也为我们大学生学好英语提出新的视角和挑战。本课题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调查大学生如何理解世界公民的概念, 世界公民应具备哪些要素, 如何将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我们的英语学习中, 激发我们的批判性思维,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备将来更好的融入全球化时代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2 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认知的现状调查与讨论

本课题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大学生对世界公民的认知, 内容涉及世界公民的特质、责任义务和应具备的技能以及英语学习对世界公民的培养所起的作用。研究对象主要是该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共发问卷调查表53份, 其中有效调查表53份。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其调查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大学生对世界公民意识认知的现状, 以及探讨如何将世界公民意识培养融入英语学习。

2.1 问卷设计

该问卷是采用韩慧教授课题问卷的基本内容, 针对我们课题组要调查的内容作了相应的的修改。本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公民”的理解 (3个开放性问题) ;2、对世界公民/跨文化公民认知 (2个问题) ;对“世界公民”这人义务的理解 (4个开放性问题) ;3、有无跨文化交流经历 (3个问题) 。

2.2 问卷分析与讨论

1) 对“公民”的理解

根据学生们对‘公民’的理解及文字表述, 我们进行了分类, 见表1。

表1的数据表明, 学生对于“公民”的理解主要认为公民应具有合法的身份及国籍;承担责任与义务;应有主人翁意识;权利与义务统一;品德良好。具有合法的身份及国籍和主人翁意识说明“公民”对于国家的从属关系和归属感, 当进行涉外交流时, 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 并具有国家自豪感和维护国家荣誉的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责任与义务则强调了“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权利, 负有对祖国的责任, 承担一定义务。品德良好则是对“公民”的素质文化要求。

《辞海》中对于“公民”的定义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 并根据该国的法律规定, 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大英百科全书》将“公民”定义为:“公民乃一个个人与一个国家的关系, 受那个国家的法律所规范, 也在那国家拥有相应的义务及权利。”这里都提到了公民的三个要素, 具备一国国籍、遵守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从数据可看出, 学生对于“公民”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问卷整理中还发现了诸如“是个人”“追求、分享、快乐”等答案, 这也说明还是有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公民”的定义, 因此出现了模糊不清甚至偏离问题的答案。

2) 对“世界公民”的认知

表2的数据表明, 66%的学生听说过世界公民, 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经济全球化”等词汇也借由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传入人们耳中, 这也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们了解、习得了“世界公民”这一词汇, 具有了对“世界公民”的概念。但是仍有34%的学生没有没有听说过这一词汇, 说明对“世界公民”概念的普及仍有待加强。

“跨文化公民”从表2看是一个全新概念, 72%同学均没有听过。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跨文化公民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贾玉新教授 (2012) 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在去年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中国语境下的跨文化公民教育概念。

表3显示, 20%的学生认为世界公民就是要了解不同文化, 8%认为需正确对待不同文化, 作为世界公民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国内文化, 事物的了解, 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 以国际化的意识去了解, 对待不同文化。10%认为世界公民应知识渊博, 9%认为应通晓世界通用语言, 这说明作为世界公民要不断的学习, 丰富知识储量, 掌握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对于一个国家的认识及了解, 掌握世界通用语言则是我们融入世界文化的快速通道。

表4显示, 30%的学生认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世界公民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身份, 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数据表明, 学生认为世界公民的责任还应包含尊重学习各国文化、促进世界和平等。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必然要首先维护本国利益, 其次在此基础上发扬本国文化的同时学习并尊重其他国家文化, 进而促进世界和平, 文化大繁荣。从数据可看出学生对于世界公民所承担的责任具有一定的认知。

表5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世界公民应具备通晓多国语言、熟悉他国文化的技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 这也对学生的能力, 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仅有对本国的了解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与发展, 对知识文化的了解应从本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从数据中我们还看到了有7%的学生认为应具备思辨、创新能力, 这一所占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大, 但是对于这一技能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说明学生对思辨、创新意识在提高, 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此外作为世界公民, 其三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即知、情、行能力: (知) 知识和能力:明白全球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认识全球发展与本土的关系, 了解贫穷与不公平的成因, 并且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具备有效讨论、批判思考、欣赏差异、调节分歧及纷争, 以及选取合适行动方案的能力。 (情) 情感/价值: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 切身处地感受贫穷与不公平的情况, 反省个人对世界的关系, 并且思索个人世界的责任。 (行) 行动:身体力行, 为个人行为对世界的影响负责, 愿意在社区以及世界层面作出行动, 为建设更公平, 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 (Oxfam, 2006)

表6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应以尊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和民族。世界各文化互相碰撞, 必定会产生冲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以“海纳百川”的态度看待接受其他文化, 说明了学生们对时代主题有一定了解, 强烈的国家自豪感以及“和”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学生们对待其他文化和民族的态度。

3) 跨文化交流经历及方式

表7显示, 53人中有45人有跨文化经历, 8人无。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多学生有跨文化交流经历。

表8显示, 71%学生的跨文化经历来自结交外国朋友, 77%为与外教交流, 11%的学生短期出国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有13%的学生无跨文化经历。在国内的跨文化接触方式中, 96%的学生通过大众媒体了解西方文化;87%为接触外国朋友或学者;77%为参加外教讲座或课程, 15%为参与国际性交流活动, 13%为担任对外交流活动的翻译或志愿者。以上数据说明了当前的跨文化经历方式、国内的跨文化接触方式还是较为丰富, 但绝大多数经历方式都是来自与外国朋友的交流, 这与受访学生皆为外语专业有着直接联系, 也说明了我国的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此外, 大众传媒的普及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跨文化接触, 成为学生跨文化接触的主要方式, 出国交流的方式还只是属于较少部分。总体而言, 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跨文化经历。跨文化经历对培养世界公民是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

3 世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世界各国对世界公民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力争把世界公民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我们国家的公民教育主要在政治课, 思品课等课程中实施, 并没有将公民教育纳入到我们的学校教育里来。我们观察到国家对加强公民教育, 道德观, 价值观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

世界公民的教育对个人、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针对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世界公民的意识较为薄弱, 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世界的格局, 有助于学生的跨地域和跨文化交流。大学生在具备世界公民意识的情况下, 能更好地承担起身为世界公民的责任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我价值, 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 加强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 是中国能在思想层面上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有助于中国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同时也减少了人才的流失, 使中国在国际中与他国竞争不会处于劣势,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世界公民教育与英语学习结合

4.1 世界公民教育与外语学习的结合

外语的学习和教育是全球化下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的趋势化要求, 也是一个国家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化选择。因此, 将培养世界公民纳入外语教育目标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我们应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外语学习和教育方式、方法, 以一种新的立体式外语学习方式, 探索如何把世界公民的三要素 (知、情、行) 融入到我们的外语学习中, 激发我们学生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

4.2 世界公民教育与外语学习结合的立体式学习方式探索

4.2.1 小组讨论

外语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加入小组讨论的形式, 提供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 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思考,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整合,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4.2.2 专题讨论

在外语的学习中适当加入专题讨论的形式, 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整合, 可以让学生对事物有比较全面的认知, 并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 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2.3 跨文化体验

在校的跨文化体验一般是通过与外籍学生、外籍教师等跨文化群体交流的形式, 丰富我们的这种经历。虽然这种跨文化体验在如今的外语学习中已经较为常见, 但由于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生的个人行为, 很多学生因此不愿自己去增加这种体验, 所以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学生们的跨文化体验交流大多仅限于与外教交流, 交流方式较单一, 所以我们大学生应增加跨文化体验的同时应丰富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方法, 以提高交际和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培养我们的世界公民意识,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2.4 导师讲座

邀请导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 从横向扩充跨文化背景下的专业知识, 增加学生相应的知识储备, 同时加以纵向的深入讲解, 使学生在简单了解的基础上, 有方向地对跨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此基础上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

5 结束语

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 交流内容越加广泛, 世界公民教育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新趋势, 各国也愈发重视世界公民教育。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 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经济飞跃发展, 这也对专业、精英人才有着很大需求, 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的世界公民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势在必行。将世界公民教育融入大学生英语学习教育中,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培养具备国际意识、了解国际事物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辞海.1999年版.

[2]大英百科全书.2010年版本.

[3]世界公民活动手册.2006.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5

作业名称《我是歌手》项目管理分析

学年学期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工程项目管理

专业年级

水利水电工程 2014级

组 长

张振宇

组 员 杨建秀,刘振兴,安婷莉,黄雪雅,宋昀,单立峰

提交日期

2017.10.10

成绩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目录

一、导言.........................................................................................................................1

1、项目介绍...........................................................................................................1

2、背景...................................................................................................................1

3、项目流程简介...................................................................................................1

二、项目整合管理.........................................................................................................2

1、制作项目章程...................................................................................................2

2、制作项目管理计划...........................................................................................2

3、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2

4、监控项目工作...................................................................................................3

5、执行整体变更控制...........................................................................................3

6、结束项目...........................................................................................................3

三、项目范围管理.........................................................................................................4

1、收集需求...........................................................................................................4

2、明确范围...........................................................................................................4

3、工作分解结构...................................................................................................4

4、核实范围...........................................................................................................5

5、控制范围...........................................................................................................5

四、项目时间管理.........................................................................................................5

1、明确活动...........................................................................................................5

2、进行活动排序...................................................................................................6

3、确定活动所用资源...........................................................................................6

4、确定活动的持续时间.......................................................................................6

5、制作时间安排表...............................................................................................7

6、控制进度...........................................................................................................7

五、项目花费管理.........................................................................................................7

1、确定总体花销...................................................................................................7

2、确定细节花销...................................................................................................7

3、控制花销...........................................................................................................8

六、项目质量管理.........................................................................................................8

1、计划质量要求...................................................................................................8

2、对质量进行控制...............................................................................................8

七、项目人力资源管理.................................................................................................9

1、制定人力资源计划...........................................................................................9

2、组织项目团队...................................................................................................9

3、培训项目团队...................................................................................................9

4、管理项目团队.................................................................................................10

八、项目交流管理.......................................................................................................10

1、明确项目干系人.............................................................................................10

2、计划沟通.........................................................................................................10

3、发布信息.........................................................................................................10

4、管理干系人的期望.........................................................................................10

5、报告绩效.........................................................................................................11

九、项目风险管理.......................................................................................................11

1、计划风险管理.................................................................................................11

2、明确风险.........................................................................................................11

3、进行定性风险分析.........................................................................................11

4、进行定量风险分析.........................................................................................11

5、规划风险应对.................................................................................................12

6、监控风险.........................................................................................................12

十、项目采购管理.......................................................................................................12

1、计划采购.........................................................................................................13

2、进行采购.........................................................................................................13

3、管理采购.........................................................................................................13

4、结束采购.........................................................................................................13

十一、总结...................................................................................................................13

一、导言

1、项目介绍

《我是歌手》(I am a Singer)是中国湖南卫视从韩国MBC引进推出的歌唱真人秀节目,由洪涛团队打造,节目每期邀请7位已经成名的歌手进行竞赛。

《我是歌手第一季》于2013年1月18日起于湖南卫视播出,羽泉获得冠军,林志炫居亚军。《我是歌手第二季》于2014年1月3日播出,韩磊夺歌王。《我是歌手第三季》于2014年12月正式启动,韩红夺歌王。《我是歌手第四季》于2016年1月15日播出,李玟夺歌王。

2017年湖南卫视全新打造重磅音乐节目《歌手》(又名《歌手2017》)于2017年1月21日播出。林忆莲获得总决赛冠军,迪玛希获得亚军,狮子合唱团获得季军。

2、背景

2011年3月,《我是歌手》在韩国播出后,受到总统褒奖,并且让多个沉寂已久的实力唱将的演艺事业枯木逢春,在韩国几乎将本地歌坛重新洗牌,每期节目中由七个知名歌手演唱的七首歌几乎雄踞了所有音乐排行榜,以至于唱片公司开始联名抗议,认为这大大扰乱了流行音乐生态,让偶像团体们无处逃生。2012年9月,湖南卫视制作人洪涛在继续制作节目《百变大咖秀》的同时,开始进行新的项目选择,看中了这档海外节目。

3、项目流程简介

我是歌手包括普通赛、复活赛(第二、三、四季为突围赛)、踢馆赛(第三、四季)、半决赛(第一、二季)和歌王之战。

第一季和第二季普通赛共分为5轮,每轮演出分两场。每轮有7名歌手参与竞演,在选歌上,除了第一次参赛可以唱自己的代表作,其他一定要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每场均有500名观众听审参与表决,500名听审来自五个不同年代,专家顾问只对参演歌手的表现作出点评,并不参与评分和筛选的工作。每次工作人员进行票数计算时,都会有专业的专家进行现场监督,对每位选手的票数都是十分认真负责,杜绝黑幕现象。每位歌手都有一位“经纪人”,“经纪人”一般由湖南卫视主持人担任。歌手被淘汰,相应“经纪人”也被淘汰。另外,节目无固定主持人,主持人一般由参加竞演的某位歌手担任。

每期七名歌手演唱完毕之后,每位听审选择3位自己认为本场表现最佳的歌手。每轮的第一场和第二场竞演所得票数相加,总得票率累计最低的选手被淘汰出7人阵容,由新加入的一位歌手顶替。被淘汰的歌手在淘汰后的第二期中作为压轴返场演唱,返场演唱不再计入投票。第一季复活赛邀请在节目中被淘汰的选手再进行一轮比赛,胜出者可和留下的6位选手角逐歌手。第二季突围赛则是新补进的歌手与已淘汰的歌手都要参加突围赛,优胜者进入歌王争霸赛。

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淘汰赛制,在常规比赛的基础上,在每两场一轮的竞演后增设了踢馆赛,将赛制升级为“2+1”的模式。前3轮比赛每轮3场,按先后顺序为排位赛、淘汰赛和踢馆赛。最后一轮则有4场,分别是排位赛、淘汰赛、突围赛和总决赛。

二、项目整合管理

1、制作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是正式批准项目的文件,制定项目章程过程的目的是核实为项目制定与颁发章程所做的各项决定。

没有详细的制作宝典,而是通过实地学习和自我摸索建立规则,这不单单体现在洪涛团队对《我是歌手》节目要素的把握和内容创作上,更体现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与制作流程上。在韩国的实地学习期间,主创团队格外注意对技术方面的实现可能向韩国团队提出各种各样细节的问题,例如保证录音的质量与取舍、如何用不同的灯光渲染歌曲的情绪、如何合理的分配拍摄机位和统一视觉风格、如何用科学的流程解决海量素材的管理与剪辑等等,从而为回国后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制作的合理化工作流程提供尽量多的参照信息。

因为没有具体的宝典规范,开始拍摄场面非常无序且混乱,因此,主创团队只能够依靠自己的经验,为规范好所有场景和镜头内容,为每一个镜头环节全部拍摄了一个模式片,包括从走廊如何进入,歌手如何采访,到选手如何从房间出来去到其他功能区,如何上台,艺人在唱完歌以后如何进入采访区采访等等环节,全部拍摄了模板,并且详细制定了拍摄角度和拍摄内容。

2、制作项目管理计划

对定义、编制、整合和协调所有子计划所必需的行动进行记录的过程。

在即将录制前,洪涛团队提出了一个方案,采用一个预录来发现问题,并通过预录总结积累下一个指导各流程制作的标准手册,即录制台本。预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彩排,而是一次制作模拟,通过请来的学生模拟艺人采访与演唱,来将全部流程录制一次,从而发现各个环节的问题并为确定最终详细的制作台本给予参考,台本包括流程单、场记单、剪辑剧本,录制剧本等详细方案,而录音、灯光、摄像、导播等制作环节也将严格按照此方案执行。

3、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

为实现项目目标而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的过程。在歌手现场演唱环节,除了之前导演组制定的流程台本的参考外,现场导播还会提前收到团队送来的歌曲小样进行试听去找歌曲的感觉,针对每个歌手与歌曲的内容和演唱情境在彩排时设计一个详细的分镜脚本,从而确保不会遗漏现场每一个精彩画面的捕捉。而根据主创团队表示,这也是湖南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电视节目分镜头化的拍摄方案设计。

《我是歌手》还采用了现场导播切换 + 后期精细制作的模式,从而大大缩短了海量素材的剪辑时间保证了每周节目的正常播出。第一期节目的原始拍摄素材超过 1000 分钟,此后逐步精简为 300 分钟,最后精剪成 90 分钟的节目播出。根据现场导播的粗剪版本,剪

辑团队在粗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精剪,这样会大大缩短剪辑的时间,也会为剪辑团队提供一个素材时间点的参考。

4、监控项目工作

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

(1)如在其中的一场比赛中,辛晓琪为怀念一个发生了不幸的小朋友,临时决定换一首能够表达艺人责任的一首歌。为了在电视上表现这个过程,节目组就设计了可以让大家看到的方式 :让节目组的编剧去和音乐总监说这个事,因为换歌涉及到音乐总监重新谱曲,大家重新排练。通过编剧去请求音乐总监的桥段让观众了解到歌手的要求,然后拍摄音乐总监的反应,从而让观众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同时为保证比赛的公平,现场的观众是不能够知道这些故事的,一切只能够在电视播出的时候给大家看到。

(2)在谈到总决赛采用直播是如何决定的,总导演洪涛表示 :“《我是歌手》自推出以来,都是采用录播形式,我觉得它还是适合精致制作、大片制作的方式来生产会更加有感动内心的力量。而此次总决赛如果采用录播的方式,录制时长要3到4个小时,给予后期的制作时间将非常紧张,因此主创团队在讨论和技术论证后索性决定将进行直播尝试,而此次直播和原版《我是歌手》直播不同,在 1200平米演播厅如此小的舞台录制,仅做一个现场将使时间性的效果弱化,因此我们最终决定把录播中所展现的领域全部采用直播方式呈现,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质感。

5、执行整体变更控制

审查所有变更请求,批准变更,管理对可交付成果、组织过程资产、项目文件和项目管理计划的变更的过程。

在具体的执行上,如何顺畅调度前后台40 余台机位,如何实时切换成最佳版本,如何收录前后台的声音等等都是摆在主创团队面前巨大的技术难题,此外由于真人秀部分的实时性和无法复制性使得无法录制节目备播,这就使得直播必须一次性并且万无一失的进行,这对从台领导到创作团队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此,导演团队利用一周时间制作了一个一百多页的比录播还要详细和周密的技术流程方案,它是所有部门,包括灯光舞美音响技术设备和制片出场摄影全部流程的执行标准。并详细列出了关键场景的重点表现内容和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预案,同时在直播前进行了一次彩排跑顺流程。月 12 日直播当天,可以说湖南卫视全部技术岗位全部都被调动了起来,整个制作团队的人数达到了 300 多人。为了完成三个小时内真人秀和现场部分的20 多个场景,40 余台机位的节目直播,《我是歌手》特别调用了台里的导控室和一辆转播车组成的二级导播制分别完成现场和真人秀的切换工作,现场视频信号就将导控室总控中心的 34 块屏幕全部占满,而通过录播的经验积累和细致的技术预案,最终达到了同录播播出节目相同的水准与效果。

6、结束项目

完结所有项目管理过程组的所有活动,以正式结束项目或阶段的过程。总导演洪涛在访问中谈到的 :“从《我是歌手》制作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学习和摸

索出了一种通过科学的电视生产手段,将各个制作环节放大从而将节目最终效果发挥到极致的制作模式。”这体现在《我是歌手》光在前期舞美、灯光、音响的部分就投入了上千万元,40 多台摄像机位参与拍摄,第一期节目的原始拍摄素材超过 1000 分钟,并最后精剪成 90 分钟的节目,而创作人员更是从第一期到决赛一直 24 小时轮班制作,而这些都是为了将歌手对歌曲的演绎推向极致。

三、项目范围管理

范围管理就是通过需求分析来制定项目范围,进而做工作分解结构(WBS),以制定项目的范围基准,并在项目工作中参照范围基准来核实范围并控制范围。

1、收集需求

1.投资人:争取更大利益,增加产品知名度 2.制片人:取得效益,制作一档优秀的节目

3.制作团队:制作一档优秀的节目,扩大团队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团队能力,取得效益

4.电视台:扩大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 5.审核部门:审核,监控节目的质量 6.观众:收看一档优秀的节目

7.艺人团队:提高艺人知名度,取得效益

2、明确范围

力争将《我是歌手》打造成专业水准高和可看性强的音乐竞赛。

3、工作分解结构

洪涛团队把工作分成前期准备、节目彩排、现场录影、后期制作几个部分。a.前期准备

(1)确定工作场地及场地布置(2)聘请专业人员及购买专业设备

(3)邀请顶级艺人参与,筛选年代观众评委,确定主持人及主持形式。(4)节目广告宣传(5)节目彩排

艺人确定演唱曲目,根据演唱曲目初拟舞美、灯光及录像方案。彩排预演,根据现场实际效果进行调整,确定最终方案。

b.现场录影(1)真人秀部分

①首先设定一个真人秀剧本,规范所有场景和镜头内容,确保环节可控。②在剧本的设定下进行拍摄,具体内容由艺人自由发挥 ③分编剧负责汇总每位艺人的实时情况,根据每位艺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剧情调整,最终

确定具体方案。

(2)音乐组织部分

①艺人按照预定方案出场及进行演唱

②按照彩排预演时确立的拍摄方案进行拍摄 c.后期制作

①导播根据节目需求将现场录像素材实时切换,完成节目的粗剪版。②剪辑团队在粗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精剪。③后期团队进行最后的完善,最终完成节目制作。

4、核实范围

符合范围

5、控制范围

采用一场预录来发现问题,将全部流程录制一次,从而发现各个环节的问题并为确定最终详细的制作台本给予参考,总结积累下一个指导各流程制作的标准手册。

四、项目时间管理

1、明确活动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通过每天一个小时的咨询时间,洪涛团队把工作分成导演、真人秀、音乐组织等几部分,各工种分别准备相应的问题去向他们询问节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以往制作电视节目的经验和向韩国团队的学习,进行明确活动。

前期准备

1.前往韩国学习经验

2.场地,物资等硬件设施准备 3.联系沟通干系人 4.制作时间安排表 执行

1.制作团队准备 2.艺人接待 3.彩排 4.观众接待 5.表演

6.观众投票离场 结束

1.宣布结果录制 2.后期制作 3.审核

4.播出 5.宣传

2、进行活动排序

(如上)根据以往制作电视节目的经验和向韩国团队的学习,进行活动排序。

3、确定活动所用资源

好的剧本,好的团队,好的分工,科学合理的技术流程,“极致”的声音,灯光和舞台,多机位拍摄,多通道剪辑系统,现场导播切换。各小组分别按照人力资源,资金,物力资源三项确定所用资源列表。下为小组名单:(1)导演组(2)编剧组(3)摄像组(4)音频技术(5)舞美技术(6)灯光技术

(7)服装化妆道具组(8)后期制作组(9)宣传组(10)统筹组

4、确定活动的持续时间

前期准备(两个多月)

1.前往韩国学习经验(一周)2.场地,物资等硬件设施准备 3.联系沟通干系人 4.制作时间安排表 执行(两天)1.制作团队准备 2.艺人接待 3.彩排 4.观众接待 5.表演

6.观众投票离场 结束

1.宣布结果录制(半个小时)2.后期制作(一周)3.审核

4.播出(90分钟)5.宣传(一直持续)

5、制作时间安排表

每周一更新,一星期为一个周期进行时间安排

6、控制进度

第一期节目的原始拍摄素材超过 1000 分钟,此后逐步精简为 300 分钟,最后精剪成 90 分钟的节目播出。而制作时间只有一周,30 个机位的素材光看就要耗费一周的时间,因此在如此短的制作周期下,大量素材与高片比剪辑根本就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而采用现场导播切换加后期精细剪辑的方式就成为了《我是歌手》后期编辑讨论节目剪辑的必然选择。根据现场导播的粗剪版本,剪辑团队在粗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精剪,这样会大大缩短剪辑的时间,也会为剪辑团队提供一个素材时间点的参考。但是,面对 30 多个机位,现场导播如何更好的完成粗剪版本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洪涛团队在去韩国考察期间,便格外注意学习这个技术环节的解决方法,韩国《我是歌手》团队采用了 AVID 的现场切换系统给了主创团队很大的启发,回到台里团队就根据兼顾台内系统资源的前提下,邀请索贝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研发完成了一套满足自身需求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解决方案,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套多通道剪辑系统,主创团队俗称为“九宫格”。利用它即可让导播完成每一期《我是歌手》现场录制时同一时间点多路机位画面同时切换剪辑的工作,而节目中著名的“哭泣姐”和“哭泣哥”们也正是“九宫格”的应用,被导播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被运用到节目中。

五、项目花费管理

1、确定总体花销

每期经费上千万元,总经费上亿。

2、确定细节花销

细节花销分为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后勤,宣传及其他。

在《我是歌手》光在前期舞美、灯光、音响的部分就投入了上千万元,40 多台摄像机位参与拍摄。

使用湖南台1200平米演播厅。音乐上,全部使用音乐器,音乐演奏也由知名乐队担任,总决赛时更将近40人的乐团搬到现场,并且进行分声部、分乐器收音,每个歌手更是配备了自己专享的话筒,整个节目录制中话筒数量就达到了近百个。而音响师和录音师,由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频项目的著名音响师何飚以及日本音乐界的大师级人物担任。

《我是歌手》每集的拍摄一共使用了47台机位进行素材的采集,其中包括7个歌手真人秀部分十几台,包括跟拍、采访、歌手房间和走廊的监视机位。歌手现场演唱部分共使用

了 30多台,包括拍摄台上20多台,观众表情7台。

《我是歌手》还采用了现场导播切换 + 后期精细制作的模式,从而大大缩短了海量素材的剪辑时间保证了每周节目的正常播出。邀请索贝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研发完成了一套满足自身需求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解决方案,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套多通道剪辑系统,主创团队俗称为“九宫格”。

3、控制花销

将项目的总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在获得批准的预算范围内,自行决定各岗位的具体人数,部门负责人对部门的业务目标和岗位人数负责。

六、项目质量管理

1、计划质量要求

将《我是歌手》打造成专业水准高和可看性强的音乐竞赛。

(1)真人秀:用电视的表现语言进行呈现一些规定性的情节把纪录片的特点和戏剧片的特点结合起来表现故事性,对电视语言和表现方式的设定成一个个平行交织的叙事格式,真人秀电视节目有两个核心概念有关,一是它的纪实性,一个是它的戏剧性。

(2)音乐组织:极致的声音和灯光,分镜头设计,多机位拍摄,通过制作手段把歌曲的内涵和音乐的感染力完全还原,将最终歌手对歌曲演绎的氛围与情感表达推向极致,从 而让观众产生共鸣。

(3)后期制作:为了真实还原现场情绪,洪涛曾强调要求节目组在剪辑时不准加观众掌声、不准对镜头“移花接木”。

2、对质量进行控制

总编剧下面每个歌手都跟了一个分编剧。这保证了每次录制前都有一个在电视上呈现的方向,分编剧大概知道为了准备这个歌曲,艺人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前期了解并汇总决定表现的内容后,再有计划的按步骤推进进行设计和拍摄。这样编剧的前期工作保障在制作和呈现的时候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寄托在现场的发生,由此真人秀就不只是一个原原本本的拍摄,而是在有一个保底的内容上进行展现。《我是歌手》中的编剧制度。编剧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反复的与歌手之间进行互动和反映、并对此进行梳理和沟通,保证它的表现符合电视视觉的需要,最终完美的呈现出来。

通过实地学习和自我摸索建立规则,不仅在节目要素的把握和内容创作上,更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与制作流程上。采用预录来发现问题,并通过预录总结积累下一个指导各流程制作的标准手册,即录制台本。

研发完成了一套满足自身需求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解决方案,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套多通道剪辑系统。利用它即可让导播完成每一期《我是歌手》现场录制时同一时间点多路机位画面同时切换剪辑的工作。

七、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1、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1)导演(2)编剧(3)摄像(4)音频技术(5)舞美技术(6)灯光技术(7)服装化妆道具(8)后期制作(9)宣传(10)乐队(11)艺人

2、组织项目团队

经过多方考核,湖南卫视决定将《我是歌手》节目交给洪涛团队。制作团队是洪涛团队和韩方带来的制片人、执行制片人以及灯光音响方面的人,以及招聘的技术人员。

3、培训项目团队

(1)虽然《我是歌手》的版权早已购买,但当《我是歌手》花落洪涛团队时,这个节目并没有宝典。由于韩国版的《我是歌手》第二季正在制作之中,洪涛和他的团队就反复去看,看这个节目最有卖点的是什么,节目组可能会有怎样的预想方案,在短短的一周中,通过每天一个小时的咨询时间,洪涛团队把工作分成导演、真人秀、音乐组织等几部分,各工种分别准备相应的问题去向他们询问节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而在即将录制前,洪涛团队提出了一个方案,采用一个预录来发现问题,并通过预录总结积累下一个指导各流程制作的标准手册,即录制台本。预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彩排,而是一次制作模拟,通过请来的学生模拟艺人采访与演唱,来将全部流程录制一次,从而发现各个环节的问题并为确定最终详细的制作台本给予参考,台本包括流程单、场记单、剪辑剧本,录制剧本等详细方案,而录音、灯光、摄像、导播等制作环节也将严格按照此方案执行。

(3)洪涛团队在去韩国考察期间,便格外注意学习这个技术环节的解决方法,韩国《我是歌手》团队采用了 AVID 的现场切换系统给了主创团队很大的启发,回到台里团队就根据兼顾台内系统资源的前提下,邀请索贝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研发完成了一套满足自身需求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解决方案,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套多通道剪辑系统,主创团队俗称为“九宫格”。利用它即可让导播完成每一期《我是歌手》现场录制时同一时间点多路机位画面同时切换剪辑的工作,而节目中著名的“哭泣姐”和“哭泣哥”们也正是“九宫格” 的应用,被导播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被运用到节目中。

4、管理项目团队

(1)总指挥部:人员:总制片人、总导演、总协调、各组负责人,由总制片人担任总指挥。

(2)各个小组:导演组、编剧组、摄像组、音频技术、舞美技术、灯光技术、服装化妆道具组、后期制作组、宣传组、统筹组。

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员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八、项目交流管理

1、明确项目干系人

(1)投资人(2)制片人(3)制作团队(4)电视台(5)审核部门(6)观众(7)艺人团队

2、计划沟通

投资人、制片人、制作团队、电视台、审核部门、艺人团队、观众等可以采用面对面沟通,会议沟通等方式,制作团队、艺人团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观众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各干系人的需求寻求并进行有效的沟通方式。

3、发布信息

总结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每一期节目的成果会反馈给投资商等干系人。

4、管理干系人的期望

歌手希望唱出自己最想唱的歌,有时会突然换歌,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制作团队需要及时与艺人团队沟通。

5、报告绩效

2017年第一期我是歌手录制完毕,宣传期介绍各位参赛歌手,张敬轩被曝港独,洪涛导演及时与他沟通,要求他表明政治立场,但他的态度依然含糊不清,最终导演组无奈要求他退出比赛,剪掉其演出镜头。

九、项目风险管理

1、计划风险管理

识别风险是系统化地识别已知的和可预测的风险,在可能时避免这些风险,且当必要时控制这些风险。

邀请明星的困难程度、电视语言的表达、节目性质(真人秀)导致的突发状况、技术流程、音响、灯光、舞美、现场导播切换、后期制作、影院模式的创新„

2、明确风险

根据模拟情况,确定风险如下:

邀请明星的困难程度、节目性质(真人秀)导致的突发状况、音响、灯光、现场导播切换、后期制作、影院模式的创新。

3、进行定性风险分析

经综合分析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对风险做以下排序。(1)邀请明星的困难程度

(2)节目性质(真人秀)导致的突发状况(3)现场导播切换(4)后期制作(5)音响、灯光(6)影院模式的创新

4、进行定量风险分析

根据韩国原版《I’m singer》运行情况,和在中国的现场模拟。(历史资料法和模拟法)邀请明星的困难程度(100%)

节目性质(真人秀)导致的突发状况(20%)现场导播切换(10%)后期制作(10%)音响、灯光(5%)影院模式的创新(2%)

(括号内为发生概率)

5、规划风险应对

根据以上的方面的风险,通过以下的规划来进行应对:

(1)通过预录,对节目的流程进行测试,从而发现并调整各个环节不一样的地方。(2)总编剧下面每个歌手都跟了一个分编剧。这保证了每次录制前都有一个在电视上呈现的方向。分编剧大概知道为了准备这个歌曲,艺人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前期了解并汇总决定表现的内容后,再有计划的按步骤推进进行设计和拍摄。

(3)如果说最终监视中发生了两到三个情节,但是写方案的时候应该有十个的情节备选。备选的情节只是用于预判,而不是告诉演员。《我是歌手》真人秀有一个情节就包括了 12345678910 十个人写完的十个情节。这十个方案提前跟导演和摄影部门全部沟通过,他们知道发生任何一种情节的时候要如何推进。

(4)制作模拟,通过请来的学生模拟艺人采访与演唱,来将全部流程录制一次,从而发现各个环节的问题并为确定最终详细的制作台本给予参考,台本包括流程单、场记单、剪辑剧本,录制剧本等详细方案,而录音、灯光、摄像、导播等制作环节也将严格按照此方案执行。

(5)在具体设计方面,《我是歌手》的灯光师首先要了解每期节目歌手所演 唱的歌曲,要对歌曲歌词熟练于心,要了解歌词与歌曲的思想与情境,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歌词的意境设计出一个灯光初稿。最后,灯光师和导播会在每次节目彩排时进行预演和交流,对应歌曲的节奏和情绪变化将灯光色调、变化、关键的烘托点(比如歌手、乐器)进行进一步的细致调整,从而确定最终方案。

(6)《我是歌手》每集的拍摄一共使用了 47 台机位进行素材的采集,其中包括 7 个歌手真人秀部分十几台,包括跟拍、采访、歌手房间和走廊的监视机位。

6、监控风险

通过发现在节目运行中的种种情况,导演团队做了针对性的分析并有效减低了各种不利风险的出现概率。例如韩国原版有粗剪系统,这极大的减轻了后期制作的任务量,于是《我是歌手》团队根据兼顾台内系统资源的前提下,邀请索贝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研发完成了一套满足自身需求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解决方案,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套多通道剪辑系统,主创团队俗称为“九宫格”。利用它即可让导播完成每一期《我是歌手》现场录制时同一时间点多路机位画面同时切换剪辑的工作。

如果在录制过程中出现微小或者不太严重的失误,可以通过在后期剪辑的方式将风险删除。

十、项目采购管理

目采购管理包括从执行组织之外获取货物和服务的过程(process)。这些过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过程之间相互作用。如果项目需要,每一过程可以由个人、多人或团体来完成。

1、计划采购

(1)音响,舞美,等硬件设施设备费用(2)明星出场费,乐队及各种人工费(3)版权费(4)宣传费用(5)后勤费用(6)其他费用

2、进行采购

(1)设备如下:

舞台主扩音是:L-ACOUSTICS KUDO V-DOSC、加拿大ADAMSON阵列 舞台返送:L-ACOUSTICS HIQ15 调音台:DIGICO SD5 SD7 功放:LAb和皇冠

话筒:舒尔UR2 森海5200 N多只

灯光系统:光束灯:广东明道GTD230II BEAM 光束 85台灯控台:德国MA2灯控台 雾机: 安特利 台湾品牌

(2)技术采购:邀请索贝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研发完成了一套满足自身需求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解决方案,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套多通道剪辑系统。(3)其他采购

3、管理采购

在经费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采购,如果遇到任何的采购需求变更,则进行合理的控制。

4、结束采购

随着项目的终止,采购也随之终止。

十一、总结

制作电视音乐节目是一项繁杂庞大的项目,需要一个庞大,完整,专业的团队来组织管理,更需要向他人学习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6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更改刊名前后的引用文献量、篇均引文率、文献语种、文献类型、引文年代分布、引用期刊分布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学报》1986-2004年刊载的3284篇论文共引用参考文献30346条,其中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分别有18526和11820条,平均引文率为9.24条。《学报》2001-2004年刊载论文的引文类型以期刊类文献为主(占引文总数的75.21%),其次是图书专著类文献(占引文总数的19.03%);2001-2004年引文中引用近10年文献的数量达引文总数的60%以上,引文半衰期分别为7、6、7、6年;对《学报》引文中引用期刊进行了统计,得到了《学报》引用最多的前20种中、外期刊,符合农业期刊文献来源的规律。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159-06

引文是科技论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引文的准确、清晰标引,不仅有利于展现所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突出本研究的创新性;而且也体现了对科学研究的继承和对前人劳动的尊重[1];引文的规范标引,也是对读者获得相关知识、查阅检索文献资料的指引,有利于读者找到所需的同类文献;同时,这也是引文计量分析的基础数据,而引文分析又是期刊评价、科研绩效评估、图书馆文献资源配置和信息服务、科技管理等领域相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引文分析工作一直受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视。[2]通过对引文的分析,可以评价专业期刊的吸收能力和渗透能力、发文质量和社会影响,从侧面反映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揭示期刊作者利用文献的能力和规律。[3]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数据,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术期刊的质量,合理提升文献计量指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期刊质量的目的。[4]因此,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直受到图书情报工作者和期刊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36年,其前身是《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00年),该刊为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于2001年随校名更替而变更为现名,2004年改为月刊。创刊70多年来,《学报》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之一。[5]刘翠兰等[6]曾对《学报》1986-1992年载文的引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但难于反映《学报》目前的引文状况。为此,本文拟对《学报》更改刊名前后的引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便为图书情报机构在农业文献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学报》办刊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材料

以《学报》1986-2004年刊登的所有论文,包括增刊文章的文后引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对《学报》1986-2004年的引文总数、平均引文率、中文文献量、外文文献量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将2001-2004年文后参考文献输入EXCEL表,利用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引文类型、引文年代分布、引用期刊分布等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引文的年度统计

由表1可见,《学报》1986-2004年共发表论文3284篇,共引用文献30346条,其中中文文献18526条,外文文献11820条,平均引文率达9.24条/篇,略高于或与同期国内期刊的平均引文率持平。大体来看,《学报》刊载论文的作者吸收外部信息的意识较强,但远低于世界科技期刊篇均15条(普赖斯数)[7]的引文率,说明《学报》的引文数较世界科技期刊的平均引文量还有较大差距。

(二)平均引文率

平均引文率指期刊每一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由表1可见,《学报》的平均引文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特别是2001-2004年呈直线上升,于2004年达到最高,为13.03条/篇,接近国外研究论文的平均引文率(15条/篇)[7-8],超过2004年中国科技期刊8.81条/篇的平均引文率。[9]

(三)引文的语种分布

统计分析引文语种的分布情况,对于确定国外文献的引进和论文作者对各文种文献资源的选择使用颇有参考价值。分析引文的语种构成,对了解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及论文作者对文献语种的需求也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了解作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献信息的能力。

对1986-2004年《学报》发表的3284篇论文引文语种的统计发现,引文语种有中文、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几种,但由于英语语种居多,其他语种应用很少,因此仅将引文语种按中文和外文2种来区分,其结果见表2。

《学报》论文作者对外文文献的引用意识、获取手段及能力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值得说明的是,在统计中发现,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学报》引文中的外文文献以英文最多,达90%;其次是日文文献。这是因为70年代以前,中、苏关系紧密,曾掀起过俄语学习的高潮;同时,我国留学俄罗斯的最多,援助中国建设的俄罗斯专家也最多,所以有大量俄文文献输入;而苏联解体后,其科学研究工作受到较大影响,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和外国科学家交流机会的增多及我国对英文学习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的英文水平快速提高,其引用英文文献的能力得到加强,引用的英文文献数量也就随之增多。另外,国际间交往多少、国家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是文献引用多寡的影响因素之一。

由表2还可看出,引文的增长以中文引文为主,中文文献数量由1986年的3.92条/篇增加到2004年的8.61条/篇,增长率为119.64%,而同一时期外文文献由3.03条/篇增加到4.42条/篇,其增长率为45.87%。说明中国同类研究成果增加,可资参考的文献增多。另外,近年来中文数据库的增加和网络的普及,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输和获取,使科技人员有了更为方便的信息获取途径。同时也说明,我国吸收外国信息的能力虽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待加强。

(四)引文类型

对科技期刊的引文类型进行统计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引文文献的来源与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价值,并可为图书情报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对《学报》2001-2004年引文类型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结果表明,《学报》2001-2004年刊载论文的引文类型有9类,其中以期刊类文献最多,占75.21%,高于我国农业科技期刊67.8%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世界自然科学期刊论文期刊类文献的平均引用率(65%-70%)[7],且4年来表现稳定;其次为图书专著类文献,占19.03%;二者之比为3.5∶1,高于发达国家3∶1的平均水平。[1]该结果说明,期刊文献因其出版周期短、内容新、传递信息快等特点,已成为农业研究人员的主要信息源。另外,由表3还可以看出,电子文献近年来增长迅速,说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已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的利用,也说明我国网络技术普及较快。

(五)引文的年代分布

对引文的年代分布进行分析,可以从时间上把握引文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有助于了解期刊作者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载文的创新性评价,也可用以评价专业文献的老化速度,获得文献的最佳利用年限,并可为文献的收集和存储提供参考依据。由表4可见,《学报》2001-2004年载文的引文中,引用近10年文献的数量达文献总数的60%以上,说明《学报》作者比较注意新信息的引用。另外,可以大体计算出《学报》2001-2004年的引文半衰期分别为7、6、7、6年,与中文文献半衰期为5-6年的平均结果相比[6],《学报》吸收、利用新研究成果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六)引用期刊的分布

引用期刊的分析是确定行业核心期刊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某一期刊载文引用期刊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些被引期刊的读者群和影响范围,有助于读者掌握本专业的文献来源,也有利于评价这些期刊在本学科领域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粗略统计表明,被《学报》2001-2004年引用的期刊分别有756、919、1060、1108种,其中分别有中文期刊320、405、504和575种,引用最多的20种中、外文期刊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本《学报》是我刊作者最喜好引用的期刊,其是农业科学研究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这与文献[1,9-12]的统计结果,即中文期刊引用率以本刊最高的规律一致;20种中文期刊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有6种,说明我校是农业科学研究成果较大的产出机构之一,同时也说明农业科学研究受地域性的影响较大,同类研究相互引用也就较为普遍。20种外文期刊中,多种期刊的引用次数相差不大,说明《学报》作者获取外文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均衡。

三、结论与建议

1.《学报》引文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86年的6.95条/篇上升到2004年的13.03条/篇,上升率达187.5%,其中2000年后的平均引文率表现稳定,超过了国内期刊平均引文率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期刊论文平均引文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以后的办刊中还应注意引文条数的提高。

2.《学报》引用文献的语种比例均有明显升高,与1986年相比,《学报》作者获取和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和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主要以中文和英文为主,提示《学报》作者外文文献的综合利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3.《学报》引用的文献以期刊类文献最多,达75.21%,高于我国农业期刊期刊类文献的平均比例,略高于世界自然类科技期刊期刊类文献的平均利用率。《学报》期刊类文献与图书类文献的比例为3.5∶1,高于两类文献的平均比例,应继续保持。

4.《学报》2001-2004年引文年代分布的分析表明,本刊引文中近10年文献的比例超过60%,4年的引文半衰期分别为7、6、7、6年,半衰期超出平均水平1-2年,应在办刊中予以注意。但据黄晓霞[13]报道,农业文献的最佳传播时间以10年为期,农业文献的有效期大约为30年。以此来看,《学报》的半衰期符合农业期刊文献引用的一般规律。

5.《学报》引文引用期刊分布的分析表明,本刊是农业科技工作者较为方便且喜好引用的主要农业期刊之一,说明本刊读者群和影响范围较大,是农业科学领域较为重要的文献发布平台。外文引用期刊的分析表明,知名度较高、容易获得且为国内众多科研机构认定为重中之重的期刊,是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主要文献来源。

参考文献:

[1]吴肖菊.1988-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学报》引文统计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1):115-122.

[2]叶协杰,蔡丽珠,邸铭.我国近年引文分析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06(2):130-132.

[3]黄晓斌,张惠恩.《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引文评价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6,4(1):31-34.

[4]方志蓉.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及提升其数值的途径探求[J].出版发行研究,2005(4):66-68.

[5]温晓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刘翠兰,李汉章.《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引文分析[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1):99-104.

[7]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8]缪建兰,郭盈.我校学报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1999,17(2):188-192.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Z].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

[10]腾洪松.《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2004年载文中引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79-80.

[11]王芳,贺志荣.《金属热处理》2001-2004年载文和引文的统计分析[J].金属热处理,2005,30(10):52-55.

[12]陈秀萍,邹武.《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引文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9(5):55-57.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7

1 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构成

1.1 信息素养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从最初的提出到逐渐完善,主要经历了4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4 年以前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在图书馆中开展的文献检索相关技能的教育和用户教育。侧重于研究如何利用图书馆等较为传统的技能与知识。第二阶段即初步发展阶段(1974—1979 年)。Paul Zurkowsk(1974)认为:“具备了信息素养的人即经培训后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的人,他们在掌握了如何使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具体问题”,这一阶段信息素养的内容已经逐渐丰富,侧重于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与策略。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1980—1989 年)。在这个阶段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能够判断需要信息的种类,并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和有效利用。第四阶段是指成熟阶段(1990 年至今)。国外对于信息素养概念的研究进入了成熟期。信息素养已经不仅仅是指能够获得信息,而是指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够批判性地吸收自身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核心是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根本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信息素养理论的研究逐渐在我国开始。许多研究学者都对信息素养进行了阐述。马海群于1997 年研究了信息素质,将信息素养的涵义定义为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信息品质,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信息主观品质[1]。王吉庆于1999 年研究信息素养,将其定义为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养,人们能在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2]。徐晓东于2004 年指出,信息素养不但包含利用信息工具、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这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能力[3]。李慧敏于2007 指出,教师应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4]。

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内涵不断完善的概念,综上所述本文作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所具备对信息的辨识、采集、处理、运用、传播、评价、再创造等意识和能力的综合。

1.2 信息素养的构成

与信息素养概念相同,在构成上各专家学者也持不同的看法,但主要集中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 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信息意识起先导作用,包含信息认知、信息行为倾向和信息情感3 个层面的内容,其强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主体的信息行为效果。信息知识是一切的基础,包括信息基本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信息能力是核心,体现为信息需求分析、获取、处理、利用能力,随着信息量的不断膨胀和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及信息超载的出现,对大学生在信息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道德则起保障作用,可以使人们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尊重信息知识的原创性,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从农林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通常的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实际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农林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以及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5 个大项25 个小项[5],在安徽农业大学范围内以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实施过程中,从安徽农业大学2011—2014 级本科生中分别考虑学科、年级、性别比例进行抽样调查(表1),发放100 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96 份,回收率96%,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填写的准确性和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2.2 现状分析

2.2.1 信息意识整体性不强。 调查问卷设计了9 个与信息意识相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关注度上,大部分学生会主动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信息,其中74%的学生比较关注生活信息,总体上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但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利用的意识,许多学生除了做毕业论文设计,平时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在信息素养是否清楚方面,有38%学生没听说,60%学生听说但对其模糊,仅2%的学生非常清楚。在上网时间(包括使用各种设备)上,52%的学生1 周超过15 h,48%学生1 周在15 h以内,没有不上网的。对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上,使用在线学习的学生占25%,使用聊天娱乐游戏的学生达到94%,说明网络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渠道,但利用网络游戏和娱乐的学生很多,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对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是否会被其他无关信息所吸引偏离最初主要目的上,结果显示,仅17%学生不会,83%学生偶尔或经常,说明大学生在信息意识保持上有很大的随意性,需加以正确引导。在对图书馆资源的了解程度上,2%学生完全不了解,96%学生一般性了解,只有2%学生很了解,但在学习和学术研究方面,在众多的渠道中,82%学生选择从网络搜索引擎直接获取,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缺乏主动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在对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程度上,竟有62%学生不大清楚,仅38%学生比较了解,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获取学科专业的信息意识很淡薄。

2.2.2 专业性和应用性信息知识薄弱。 调查问卷设计了9个信息知识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见表2。总体上看,50%以上的学生对信息污染、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文献、数据库检索和计算机犯罪比较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总体状况较好。但是60%学生对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或网络资源不了解,仅1%学生对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或网络资源非常了解,可见大学生的专业性信息知识明显薄弱。由表2 可见,仅7%学生对网络相关概念非常了解,虽然大学生已具备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计算机的原理及其硬件、网络、系统维护等知识仅停留在了解层面,没有真正掌握如何应用。

2.2.3 信息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问卷设计了9 个信息能力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对于是否能快速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48%大学生能找到,但较耗时,仅11% 大学生能迅速找到, 将潜在的信息需求转为显在的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分析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于获取信息的能力调查中,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较高,69% 学生经常使用百度、 谷歌等搜索引擎来解决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在进行信息检索时,检索手段单一,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直接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索,73%学生竟都没使用过多个关键词搜索或高级检索,没有使用过布尔逻辑运算符来提高检索效率,由此可见大学生信息获取手段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在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调查中,对于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 欺诈信息、 违法信息是否能辨别,38% 大学生能辨别真假,52% 大学生偶尔上当, 但仍有10%大学生不能辨别,经常莫名其妙下载或安装自己不知道的软件,或被弹出的信息欺诈。对于是否经常分类整理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大学生能做到,仅1%学生从不进行信息的归纳与分类整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从水平上看处于中等。在信息利用能力调查中,对于是否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16%大学生能熟练使用,已经将其作为自己不可缺少的帮手,59%大学生能进行一般性的操作,而25%学生仍只会简单操作(如文字的录入等)。对于在浏览、阅读资料时,能否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调查中,82%学生能,没有人不能。可见,大学生能将各部分信息在新层次上进一步系统化,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新的信息。总体上看,信息需求分析和信息获取能力有些薄弱,有待加强,其他能力还可以。

2.2.4 信息道德不容乐观。 调查问卷设计了3 个信息道德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对于写文章时引用他人的观点是否能自觉注明出处,10%学生从不注明也没有习惯,51%学生偶尔注明,仅39%学生经常自觉注明,表明大学生对信息的合理利用在道德、法律层面上还有欠缺。对于非法获取信息、破坏网络或在网上传播病毒的行为,仅5%学生无所谓,95%学生认为对社会有害,应该严惩尽力杜绝,表明大学生能对网络上的不良行为有了鲜明的态度。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反应,77%学生保持沉默不予理睬,23%学生想举报却不知怎么举报,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反应比较冷漠,对净化网络环境的意识比较缺乏。因此,在对待信息道德具体问题上,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做好网络监管者,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2.2.5 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力度不够。 高校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关键,本次调查设计了3 个有关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开设及学生对课程开始建议的问题。结果显示:对于信息与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情况,仅38%学生上过,62%学生没上过,且在上过的学生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说明还需调整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的开始时间,并扩大开设面,借此来提高整体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是否应当开设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67%学生非常希望开设,30%学生认为可有可无,甚至3%学生认为无必要。可见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信息素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对于具体的信息素养类课程选择上,35%学生选择 “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34%学生选择“现代信息技术”,17%学生选择“科技应用文写作”,14%学生选择“大学生信息素养”,可见当前高校应创新信息检索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各种需求。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方面分析大学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由此暴露出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课程体系和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较落后

由调查来看,虽然低年级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到高年级除了少数专业开设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外,基本没有再开设全校性的中、高级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安排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上已落后于当前流行的信息技术潮流3~5 年。如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分别是Windows 7 和Office 2007 及以上版本,而教学中学习和使用的还是Windows XP和Office 2003 及以下版本。

3.2 教学过程忽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指导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性增长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迅速老化,面对无比渴望信息但又缺乏信息甄别真伪能力的大学生,非常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指导。教师若熟练掌握网上技能和数据检索能力,在互联网上不断学习和吸收新鲜信息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再传授给学生,会让学生直接养成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好习惯。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大多注重讲述文献基础知识、简单的检索语言、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的检索工具,缺乏对现有的内容进行整合,没有增加文献评价与利用,撰写科技论文,科技文献查找的介绍。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分析、利用文献信息方面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中忽略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意识。学生也更多的是关注考试的分数,因此学生在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应用等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3.3 学校图书馆未充分发挥作用

调查中很多学生很少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的原因是很难找到自己要寻找的书籍,图书资源没有得以及时更新,竟有56%学生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文献资源。相对于软件而言,高校图书馆大多重视硬件建设。此外,图书馆很少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因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缺少了最直接的推动力。

3.4 信息素养的宣传力度不够

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必须吸收大学生参与,这既是信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精神诉求。学校在信息素养的宣传力度上明显不够,调查中竟有64%学生不知道信息素养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

3.5 外在普及的网络环境麻痹了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

调查表明,安徽农业大学拥有电脑的学生数量超过总数量的70%,且电脑都连接了网络。在当前网络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普及的网络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虽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信息搜集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出现了信息收集、分辨、利用的障碍,很多有用的信息没有被利用。

4 信息素养提高的实现路径

4.1 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暴露的问题,高校应在基础课程中增加信息和数据库检索课程、网络信息实用课程及信息道德课程,有些专业课应打通与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联系,利用选修课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多普及一些网络知识。其中,信息检索课程亟需进行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模式上,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从原先单一的课堂讲解向讲解和实际检索操作结合转变。课程内容上,应强调文献检索教学中的数据库实验检索,文献检索课不仅讲授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在查询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实践中培养信息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责任感。考核形式上,应向检索机考形式转变,或机考与课题检索实习相结合转变。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的过程,应贯穿于其学业的始终,不同阶段具体培养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低年级学生重点进行图书馆认识和利用教育,掌握图书馆利用方法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技能,激发他们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对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题调研能力,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文献资料及对自己所学专业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知识,掌握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对毕业生,应强调信息道德和信息分析能力的综合培养。

4.2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营造高品质的信息素养氛围

教师是提升信息素养教学质量与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教师应该了解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和最新动态,熟悉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尤其专业课教师要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学校也要营造一个高品质信息素养的氛围,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4.3 改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

要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尽快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有着独特的优势,图书馆应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自我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网络咨询服务与专题讲座。通过举办信息知识技能大赛、新书推介等活动,激起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大学生养成利用图书资料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5]。

4.4 加大信息素养的宣传力度

通过信息素养专题讲座、信息知识竞赛、信息技术竞赛、信息协会等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公告栏等途径加大信息素养、网络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信息素养知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大学生了解提高信息素养的优势,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利用、创造信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5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外部优质资源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8

历史上, 中国农林高校在建立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生产实践忽视理论和重专业理论技能忽视人文素养的两个阶段。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思想改造”和“人才培养”双重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 强调“专业性”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浓厚的政治色彩下, 中国的农林高校最早走的是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 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坚持半工半读、勤工办学方针, 形成了“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共大精神, 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评价和称赞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毛泽东曾发来贺信, 公开赞扬:“你们的事业, 我是完全赞成的……我希望不但江西有这样的名校, 各省也应该有这样的学校。”[1]在“教育革命”时期, “红专大学”等一批在农村中出现的高校被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恢复高考制度后, 受“专业模式”教育影响, 农林高校经院系调整形成单科性学校, 在国家专业目标统一管理下, 学生专业的形成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专业招生先行确定专业发展趋向。在这样的一种专业培养框架内, 课程设置以涉农专业为主, 人文教育课程受到漠视, 在高校课程中起点缀作用。随着教育改革深入, 很多农林高校意识到, 单科性涉农学校培养人才的片面性, 纷纷恢复和兴建人文学科, 很多农林学校将自己发展目标定位为:把学样建设成为以农为主, 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在农林高校得到迅猛发展。2004年以来, 在就业导向下, 一些高校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削减甚至取消了大量文化素质课程, 往往用几门文化素质作选修课来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提升办学层次, 培养高素质人才, 农林高校加强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二、农林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作为知识产生、传播、创新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人”而开展。大学应坚持的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西班牙著名教育学家奥尔特加认为, 大学教育体系应包括三项职能: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这三项职级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其重要性依次递减。整个大学教育体系好比一个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其基础部分即金字塔的基座是文化教学, 处于金字塔尖的是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科学的大量内容并不是文化, 而属于科学技术”[2], 文化与科学的区别在于科学分析, 文化综合;科学的琐细分工切割了整体、脱离了生活, 而文化则是与生活相融的、随时作为一个完整、统一和连贯的系统而存在。通过文化教育, 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杨叔子院士提倡大学应培养“全人”, 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进一步提出:“没有一流的文科,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理、工科。”[3]

三、农林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 着眼于人文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高

“办学之道, 师资为本”。大学存在着三支人才队伍:教师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如何实现三支队伍的协调发展, 一直是大学探索的重要课题。而在农林高校, 又存在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自然科学人才的孰重孰轻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中, 存在着两个理论。一是“二八理论”。即帕累托发现的: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创造和控制着80%的财富。在大学中, 存在20%的高层次人才创造着学校80%的核心竞争力。在农林院校, 这20%的高层次人才是传统优势学科人才, 因此大学对这20%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了特殊关照。然而一个整体要发展, “木桶理论”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木桶理论指一个桶能盛多少水, 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部分,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部分。这涉及农林院校如何对待人文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高校应确立“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的人才队伍建设总原则, 坚持以整体素质提高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坚持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同等重要, 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自然科学人才同等重要, 甚至要重点扶持弱式学科, 坚持教学人才与科研人才同等重要, 以促进学校的协调发展。

农林院校要尊重和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首先, 要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大学教师中产生的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情绪, 主要源于对教师职称评聘与考核中的定量化要求。定量化评聘与考核能够促使教师抓紧做事, 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然而这种考核制度需要完善。一方面, 应对成果的量进行分析, 区别对待, 分出等级。另一方面, 应在定量的基础上加上定性的考核。一是将本人的工作表现和对学科建设的贡献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根据研究内容所需的周期, 鼓励教师潜心研究, 甚至“十年磨一剑”。其次, 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模式来提高哲学人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要对每一位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则指导, 使每一个人能清晰地预见自身的学术发展空间。

教师要重视学术与人格相统一。耶鲁大学的诺厄·波特在1871年的就职演说中谈道:“一个学院里最有效的道德影响力来自于教师的个人品格……一个高尚的品格, 再加上学者的智力和成就的尊严就可以成为一种启迪和追求。”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哈佛大学第二十五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 对于大学老师而言, “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无疑是取得学术成功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但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素质, 用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的话, 即学术道德, 这也不必不可少的”[4]。

(二) 积淀大学精神构筑人文素养的灵魂

大学通过传播、创新文化和培养人才等文化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 沉淀凝练为大学精神。农林院校应凝练催人奋进的大学文化精神, 具体内容包括:其一, 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以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为己任。大学的学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强调知识的客观性,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排除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耶鲁的校训是:light and truth (光明与真理) 。陈寅恪先生提出以“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的价值取向, 大学就是学术的殿堂, 思想的圣宴。其二, 反思批判的精神。马尔库塞认为, 在顺从化思维的作用下, 现代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 使人感到受压抑和受统治的不快。批判反思精神是“用理性检验教条, 哪怕它拒绝否认教条所具有的真理”[5]的精神。即对时代某些成熟了的情势、事物, 采取一种否定或怀疑的态度, 因而从理论上促成某些事物的崩溃或加以纠正, 并希望诞生更好的事物。反思批判精神表现为注重精神和文化的自由与争鸣。要尊重教师的学术兴趣, 提倡学术讨论与交流, 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对话及相互尊重, 形成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通过学术争鸣, 相互讨论,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增加, 才能更好地启迪学术思想,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其三, 充当社会的良知。社会良知是理性精神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英国教育学家奥克肖特坚持, 大学应该与外部的商业世界、政治和权力世界保持距离[6]。作为社会良知的体现者, 大学不应对社会上种种怪异的思潮随波逐流, 更不能沦落为一些部门利益的代言人。弗莱克斯纳认为, 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应随社会的风尚、喜好乱转;不应像报纸和政客那样见风使舵、赶时尚。大学应以其匡扶正义而无愧于“社会良知”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称誉。

(三) 提高农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农林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的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 注重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的培养, 以使大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 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注重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兼顾。农林院校应重点建设“大学国文”和“哲学基础”等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国文”通过学习先秦经史和诸子典籍, 开展人文历史的基本教育, 开启学生关注永恒问题的视野;学习哲学改变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从哲学高度来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使学生体会到将杂乱整理为有序, 从经验抽象概括出原理之美。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为。素质教育还应贯彻于专业课程中。其次, 理论教学与实践深入结合, 实现学习知识与核心能力培养相统一, 并从体验生命, 体悟教育。学院安排学生有组织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从中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后, 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的目的包括培养幸福的人。长期应试教育活动中功利化倾向严重, 教师只教实用的知识, 注重灌输和记忆,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则应付课业, 学习各类实用技能, 生活空间被挤压在以应试为基准的分数争夺上, 最终导致他们只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现, 而忽略精神和社会生态和谐的幸福追求。加强幸福观教育, 学生通过浸润良好的校园文化, 学习文化知识, 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培养自己, 自己生产自己。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高等干部进修班.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大事记:1949—198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127.

[2]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淅江教育出版社, 2006:82.

[3]汪青松, 等.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84.

[4][美]德里克.博克.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13.

[5]E.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01.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9

创业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创业的成功是受创业者的人格特质、环境因素等综合影响的。创业既是智慧的比拼,同时也是人格特质的较量。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人格是决定着人思考和行为的内在动力组织。相应的,创业人格就是决定创业者独特的创业思想和行为的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1]。创业人格的完善是大学生创业的源泉和内在动力,良好的创业人格能提升创业者的自信与创业能力。根据创业人格的理论模型,影响创业的人格特质可分为一般的人格特质(如大五人格)和具体的人格特质(如成就动机、自我效能)[2]。在高校广泛开展的创业大赛中,不少大学生会积极参与创业赛事,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但仍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参与赛事和自主创业是没有兴趣的,而积极参与创业大赛并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创业群体。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当前有少量对创业大赛的效用研究[3],但鲜有对潜在创业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间的差异实证比较研究。

潜在创业大学生在人格上有着哪些特质呢?对比研究潜在创业大学生和无创业意向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有利于发现潜在创业大学生特有的人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选取福建农林大学在校生,随机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96%;其中选取潜在创业(即参加过创业大赛和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的大学生共41人;选取无创业意向(即没有参加过创业大赛并无意向于创业的大学生)的大学生共64人。

(二)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是Costa和Mo Crae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理论(the Big Five)编制而成。该问卷含N(神经质)、E(外向性)、0(开放性)、A(宜人性)、C(责任性)五个维度,共60个项目,每个维度12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以1、2、3、4、5记分。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值为0.83。有研究指出,NEO-FFI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群体[4]。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中文版GSES共10个项目,涉及努力感、天资、环境感、目标达成感和自我预期五个方面。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分半信度为0.82,主要是测量非特定领域的最广泛的自我效能感。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就越强,更自信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

(三)统计工具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潜创组与无创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比较

潜创组与无创组大学生在大五人格量表中的神经质、外倾性和责任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潜创组的大学生在神经质分值上显著低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而在外倾性和责任性维度上显著高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同时,潜在创业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也显著性的高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见表1。

(二)不同专业类别的两类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理工类专业的潜在创业组和无创业意向组在神经质、外倾性、责任性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农林类专业仅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差异,经管类专业仅在外倾性上存在差异,文科类则仅在责任性上存在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见表2。

注:*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极显著性差异p<0.01(下同)

(三)不同性别的两类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比较

女性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潜创业与无创业的显著性差异,男性除宜人性维度外,在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责任性和自我效能感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见表3

四、讨论

(一)潜创组与无创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神经质维度上,潜创组显著低于无创业意向组,这表明,潜在创业的大学生,他们更不容易体验到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他们的情绪调节、应对能力比较好,较少情绪化,在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界压力的情绪能力较强。在外倾性和责任性维度的得分上,潜创组显著的高于无创业意向组。这说明潜在创业的大学生更为开朗,好交际,有保持忙碌的需求,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冒险、寻求刺激,更容易体验积极的情绪;同时潜创组的大学生也更能自律,审慎,他们更有责任感、目标感,做事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体验上,潜创组大学生也是显著高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潜创组的大学生对自身能处理好各种事情更加有自信和控制感。

(二)不同背景的潜创组和无创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专业类别和不同性别两组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类别两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的差异上是有差别的。理工类的潜在创业的大学生其情绪的稳定性、积极情绪的体验、人际活动的卷入和活力水平、个人的责任感和自律感明显好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而农林类的潜创组大学生对完成应对各种事情的自信感和控制感明显高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经管类的潜创组大学生相对无创业意向大学生而言,更喜欢与人接触,好交际,充满活力,更加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文科类的潜创组大学生更具有条理、更加能自律和审慎。另外男性两类大学生在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责任性和自我效能感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女性两类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差异,这提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加潜在创业大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提高男性大学生情绪管理、开放性等水平。

五、建议

(一)以创业人格培养为立足点,夯实创业教育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开创性个性的人,重视学生的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这说明了创业教育的实质和基础是一种创业人格的培养教育,创业人格在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高校广泛的以优厚的创业政策和举办各个层次的创业赛事来推动创业教育,但是只有少部分“精英”群体的学生参与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未能参与其中;同时因教育资源的限制,创业教育课程也是以大型团体授课的方式开展,更多的是一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未能深入内在创业人格的唤醒和培养。而人格的形成除内在遗传学因素的影响外,更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教育可以影响社会化过程以达到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大学阶段正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人格塑造的绝佳契机。为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应以创业人格培养作为立足点。

首先,树立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要改变以创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的的授课,充分尊重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客观规律和发展特点,提升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采用积极有效、新颖的授课方式,改进教学管理,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形成使得大学生获得创业知识、技能和创业人格培养协调一致的课程教育体系。

其次,构建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大学生除了接受第一课堂的教育外,还置身于校园文化中。学校积极培育的创业文化和创业导师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典型引导和榜样示范,而这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更为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强化创业实践的磨练。创业人格的教育需要回归创业实践中,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磨练的机会和条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注意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实际效果,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更深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检验培育完善创业人格。

(二)遵循潜在创业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提升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创业人格的养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也是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创业教育也要遵循这样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类别的潜在创业组大学生和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为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和教育。例如,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情绪管理和调节、人际交往和沟通、个人责任感和自律感的教育;对于农林类专业的大学生,则要注重对其自信感提升的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则是要加强人际沟通和活力的训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感受积极情绪的能力;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则要重点提升其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心,训练做事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增强责任感。而男女生所表现出的差异提示,在创业教育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大学生都要注重其对自身完成任务的自信感的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而对于男性大学生,还需要重点加强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

摘要: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福建农林大学170名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潜在创业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显著低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外倾性、责任性维度和自我效能感上显著高于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2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类别、不同性别)的潜在创业大学生和无创业意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的不同纬度上也显示出了显著性差异。在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以创业人格培养为立足点,夯实创业教育的基础;要遵循潜在创业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提升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格,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烈琼,周永卫.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人格缺陷及其健全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4(6):74-77

[2]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403-411

[3]薛辉.创业大赛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效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2):184-185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10

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高,有研究表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且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对高于其它专业[3],但农业类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水平相对较低[4]。在社会经济不乐观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连续多年增长的双重背景下,全国高校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同步提高。农林类高校是发展创新模式的农业产业最大希望所在,所以针对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研究很有必要。由此,本文对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所学校农经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条件、外界影响、政策、专业等,并提出改善创业教育模式,注重细节把握,融资政策推行等创业政策建议,对提高农经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项目选取了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经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这4所学校都采取了不同形式、不同强度的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和成功率的措施,包括开设创业理论课程,支持创业类协会的建立与活动的举办等。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在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各抽取20人进行问卷调查,由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未设立农经专业,故省去了对该学校大一学生的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91份,经过筛选后剩下有效问卷284份。在分析问卷之后,针对问卷中缺漏的某些部分,通过访谈正在创业的学生来充实调查结果。

2 数据分析及影响因素总结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总体水平不高,根据调查的数据,运用SPSS20.0对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认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总结为4点。

2.1 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背景影响

学生自身的性别、性格,以及父母从事的职业性质,家人的支持程度都影响着农经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

首先,由表1显示,60.2%的男生有创业意愿,而只有26.5%的女生有创业意愿,男生的创业愿意比率明显高于女生,女生的选择更多偏向于考研和出国。有调查显示,女性创业者选择创业行业多为风险小、投资少的服务性行业,而男性多选择风险大、利润高的产业,这是由于社会对男人的地位和男人自身对自己的定位所导致的,而促进女大学生创业对于发展大学生创业具有一定潜力[5]。

其次,父母的工作性质以及家庭的支持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是否创业的选择。数据显示,父母亲工作性质为自主创业的,学生创业意愿在50%以上,而父母在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的学生创业意愿相对较低。同时,分析有创业意愿学生群体样本,29.57%的学生家庭是完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而家庭不支持创业的仅占5.22%,学生在考虑未来的职业生涯时必定要考虑家庭背景(见表2)。

最后,学生对个人特质的判定也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之一,由表3可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面对风险承受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两项。甚至在有创业意愿的群体样本中,也有一半学生认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自己内心不够坚定的问题。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过的挫折教育较少,逆商偏低为普遍现象,所以很多学生不能够承受创业所需承担的压力和困难。

2.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局限性

调查数据表明,在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中,有23.67%认为自身的知识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不适合创业,并且30%以上的学生因为缺少创业团队而不愿意创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企业经营模式的理论知识掌握比较牢靠,但没有技术使创业成为空谈。而且,在没有创业意愿的样本中,有59.8%的学生表明自己没有创业意愿是受到农经专业的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是要知道该经营什么,而农经专业学生对于帮助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只能发挥在经济管理的层面上,限制学生创业意愿。

另一方面,创业灵感的缺乏也是学生不愿创业的一大原因之一。创业的灵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大基本条件,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很多高校组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及发挥学生的管理、营销能力。但对于学生本身,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市场,对未来的产业发展认识过于片面,往往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不懂得如何创新和如何管理。

2.3 对政策缺乏了解

由表4可知,44.7%的学生认为政府的创业政策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7.0%的学生认为创业政策完全没有效果,并且31.7%的学生从不关注创业政策有哪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创业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阻碍或执行部门工作不到位,使得政策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信息不对称导致对创业政策的运行效果没有更客观的认识。

对于政策认识不足还体现在资金问题上。无创业意愿的学生群体样本中61.5%认为资金不足是自己不创业的原因之一。政府为大学生创业者制定过很多政策以激励大学生创业,如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进入壁垒、商务支持政策等以期减少大学生创业障碍,以及小额担保贷款和部分省市启动的创业基金政策,可以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减轻部分资金压力。但调查发现,正在创业的学生对国家在资金这方面的政策使用甚少,甚至不了解政府的政策,有人则表示,不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知道创业政策。

2.4 创业氛围不浓厚,创业兴趣不大,对创业了解不深刻

有近一半的无创业意愿的学生回答其原因时选择了“没兴趣”(见表5)。同时,学生对身边创业的案例了解程度普遍很低,超过80%的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创业情况基本不了解或是完全不了解。现在高校大学生更多注重课程学习,自己身边更实际的案例却往往被忽视,提高对创业的兴趣更无从谈起。

3 政策建议

3.1 高校完善引导学生创业体系

3.1.1 改进创业理论的教育模式

目前,学校的创业理论的教育模式大多为教室授课和笔试考核,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会让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创业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使学生对创业失去兴趣。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倾向于研究创业案例、参观等参与性更强的形式。因此,创业理论的教育模式可以从更加具体的实际案例中加以传授和体现,考核模式则可以是创业计划写作、实践论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

3.1.2 抓住细节,补充农经专业课程内容缺陷

学生对政策、市场缺乏了解是农经专业大学生创业的重大阻力。学校虽然设置了营销、管理类课程,但都注重理论和书本,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只知道书本内的知识。因此,建议相应课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穿插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对创业政策的把握,鼓励学生多了解自己身边亲朋好友的创业情况,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了解市场并且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也可以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对自己创业的评估更加准确。

3.1.3 注重实践,丰富活动形式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创业实践积极性比较高,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创业实践的活动,邀请成功的创业家或是从事扶植大学生创业的工作者向学生讲授经验,分享失败教训,带领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多举办模拟创业环境的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创业过程,接受更多的挫折教育,训练学生的抗压能力,另外,学校创业活动的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3.1.4 多创造交流平台

农经专业的技能局限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也表示缺少创业团队。因此,建议学校可以多举办校级活动,鼓励跨院组队,为学生建立更多的认识创业合伙人的平台。

3.2 政府加大支持创业力度

3.2.1 加强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推行

政府帮助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政策基本上有小额贷款担保和创业基金政策。大学生创业问题中最严重的是资金问题,小额贷款担保政策给大学生创业降低了门槛,贷款的额度也在逐渐上涨。然而还是有非常多的学生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创业,因此,小额贷款担保的额度还有增加的必要。另外,大学生对于创业基金政策的评价更高。因此,更多省市创业基金政策的推行和更新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的实施迫在眉睫。

3.2.2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

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学生降低门槛,提供融资、技术指导等,但学生普遍对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表示怀疑。其中,一方面涉及创业政策实施的监管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甚少,了解创业政策的途径也很少。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多开发信息发布的渠道,让创业政策惠及更多人,也同时激励更多大学生创新。

4 结语

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愿高,但创业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且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6]。这样的现象表明,创业参与度变高并且创业成功率变高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而应避免盲目创业。所以,高校在加强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更加客观正确地认清自己,认识市场,然后再做出选择,学会发挥自己作为应届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优势和精力的优势,多多补充缺乏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杨立安.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5):31-32.

[2]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40.

[3]刘洋,黄雯雯,栾卓.基于SWOT分析法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0):38-39.

[4]刘月秀.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9):48-53.

[5]杨加勇.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创业能力提升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11

摘要: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1--2010年共60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刊10年来共刊载论文1800多篇,平均年载文量为180篇,篇均页码为5页/篇,篇密度平均值为0.2篇/页;《学报》的基金论文率稳步提高,至2010年达到了48.44%;2001--2010年共有作者3376人次,分布在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94.43%来自高等院校;以31--40岁年龄段者居多,比例占45.86%,职称以中级和副高级为主,分别占29.09%和21.82%,且有68.41%的作者为在读硕士、博士或已经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平均合著率和合作度分别为59.47%和1.87,合著类型以同单位合著为主,比例占67.79%;论文的引文质量较高,篇均引文8.11条,中文引文占87.22%,引文中属于期刊的占50,14%。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载文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1--0135--06

前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200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经济与管理学、旅游业、哲学、政治与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外文化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能反映本学科研究前沿或热点的学术论文。《学报》曾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一等奖、全国农业期刊一等奖以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全国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陕西省权威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等荣誉称号,并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本文以该刊2001—2010年共60期为调研的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载文、作者和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可供《学报》的读者、作者、编辑参考,为进一步提高《学报》的论文质量提供依据。

一、《学报》载文量及基金论文率

1.载文量。载文量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输出能力或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篇均页码(总页数除以年载文量)反映了期刊单篇论文的信息量,篇均页码越高,其单篇论文的信息量越高。篇密度(年载文量除以总页数)反映了期刊的信息量,篇密度越高,其信息量就越大。对《学报》2001—2010年各卷48期载文(消息、通知、简讯、稿约、书评、书摘、作者介绍、分类总目次等均不在统计之列)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2003年《学报》的页码从96页增加至140页,其载文量也有所增加,年载文量由原来的140篇左右增至180篇左右;期均载文量由24篇左右增至30篇左右,篇均页码也较为稳定,平均值为5页/篇。篇密度同样比较稳定,平均值为0.2篇/页。说明《学报》的载文在数量和篇幅上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范式。

2.基金论文率。基金项目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期刊的载文质量和学术水平。《学报》2001—2010年刊发基金论文率的统计结果(见表2)表明:2001年(创刊年)的基金论文率最低,为8.33%。“说明来自社会科学类研究科研课题的论文较少,因此,应鼓励从事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在《学报》编辑和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报》刊载的基金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基金论文率稳步提高,至2010年,基金论文率达到了48.44%。《学报》10年中共刊发基金论文516篇,其中85%以上为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另据统计,在所有的基金论文中,92篇获得了2项基金的资助,32篇获得了3项基金的资助,3篇获得了4项基金的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学报》载文的创新性,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二、《学报》作者分布与年龄、职称及学历结构

1.作者的地区和单位分布。经统计,10年中《学报》的作者遍布除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由表3可以看出,《学报》10年中共有作者3376人次,其中94.43%来自高等院校,0.98%来自国家科研院所,4.59%来自省市地县有关单位。且10年中作者机构分布数据高度稳定。说明来自高等院校的师生是《学报》的主要作者,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

另由表4可以看出,《学报》10年共刊发论文1801篇,其中校内论文611篇,比例占到33.93%,校外论文1190篇,占66.07%。但整体呈现校内论文逐年递减、校外论文逐年递增的状况。说明2001年创刊时,“《学报》作为学校展示自己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窗口,主要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论文为主”。但经过10年的发展,《学报》已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来稿也愈加广泛,以致刊发的校外论文数量逐年递增。

2.作者的年龄结构。对《学报》10年刊载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结构统计见表5。可以看出:180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发表论文时年龄在31—40岁的最多,占到46.17%,其次是20—30岁,占25.17%,再次是41—50岁,占21.14%。20—30岁和31—40岁两个年龄段的作者合计占第一作者总数的7.68%,表明20—40岁的中青年作者是《学报》的主要作者群,显示《学报》注重培养年轻作者。

3.作者的职称结构。表6是对2001—2010年《学报》第一作者职称结构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报》论文作者以中级职称者最多,比例占到29.09%;其次为副高职称者,比例占到21.82%;再次为正高职称者,比例占14.43%;初级职称者最少,比例占5.49%。可见中级和副高职称者是《学报》的主要作者群。另据统计,第一作者中,博士研究生或已取得博士学位者有669人,硕士研究生或已取得硕士学位者有563人,共计1232人,比例占第一作者总数的68.41%。这一比例较高,说明《学报》作者的学历层次较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1—2010年10年中《学报》共刊载了12篇在读本科生的论文,这说明《学报》选稿坚持以论文质量为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注重青年作者的培养。

三、《学报》论文的合著状况

1.合作度与合著论文量。合作度是衡量期刊科研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又称篇均作者数或作者系数。由表7可以看出,《学报》的合作度为1.87,且10年中无显著的增减变化,但明显低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8的合作度。说明社会科学研究合作较少。论文平均合著率为59.47%,合著论文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学报》作者的科研合作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待加强。

2.合著类型。由表8可以看出,《学报》的合著类型以同单位合著为主,比例占67.79%,但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次为跨省(市)合著,比例占16.43%,再次为同省(市)合著,比例占18.39%,两者均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学报》的学术研究日趋多元化,作者问的学术交流日益加强,这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提升《学报》的科研成果质量。

四、《学报》引文分析

1.引文量。引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时域内的引文总条数。学术期刊的引文量常被用作引文测度指标。,它可以反映期刊所发论文与已有成果之间的继承性、连续性和相关性的大小,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文的质量和所含的信息量。对《学报》10年来刊载的1801篇论文引文的统计结果(表9)表明,引文总数为14 612条,平均每期引文243.53条,篇均引文8.11条。而且篇均引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学报》论文作者利用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不断提高。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 篇12

一、深入研究学籍管理的规律

遵循和摸索学籍管理内在必然规律, 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一客观规律, 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 将学籍管理的规律与网络信息化技术紧密地结合, 显得尤为关键。学籍管理能够更好提高高校的学习、教学风气, 是完成培养人才目标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家进一步放宽高校的自主权, 结合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对西方高校教育经验的借鉴和学习, 使得高校学生在个性化发展、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方面有许多突破和创新, 这就要求学籍管理适应新形势和变化, 引进新方式和思维, 学籍管理既要起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 同时又要能够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管理部门从上至下, 从下至上反复的摸索总结, 遵循从实践中来, 再到实践中去, 让理论与实践不断的互相检验, 探索出必然规律, 并将规律与网络技术密切相结合, 使客观规律要求能借助网络平台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各种规章制度未进行统一和规范, 有些不合理, 在高校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 学籍管理应转化管理模式, 适应新形势要求, 制定更加行之有效且人性化的规定, 才能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立于不败之地。目前, 高校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 沿用历史, 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 而进行合法合理的更新, 有些制度陈腐而不适用仍在使用, 在新的形势下, 那些不适应新情况的学籍管理规定, 应明文废除, 将学生手册中含糊不清, 不够具体的统一要求进行具体化、细化, 这关系到需求变更带来的快速调整的实现。

在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的另一问题是, 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办事流程, 虽然在学生手册上有阐述, 但表述不是很清晰, 规定不易懂, 再者学生将其束之高阁, 对其知之甚少。在学生进校之初, 就应该强制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并考试合格, 在教务的网站上, 应建立一个新生学籍管理指南这样一个模块, 将补修、重修、免听、免修、台湾交换生、出国交换生、休学、复学、退学、缓考、学分互认、辅修专业、转专业、图像采集、学分奖励、请假、教学测评等等方面有关的规定、会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予以解答, 并不断根据基层教务员反馈回来的新问题予以更新, 亦即基层的教务员将学生们会遇到的问题汇集、汇总, 由校教务处统一整理、归纳, 以一个类似回答500问的形式, 在网站上发布, 便于学生查询, 每一项工作的操作流程, 如在哪些部门办理, 需要哪些职位的人员签署, 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 并做到适时更新, 也可以在新生入校之初, 将这些校规章制度及解释, 以知识竞赛等多种的形式进行宣贯、学习、普及, 让学生能够更加熟悉这些规章制度, 能够顺利渡过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确保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健康有序地进行,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在可控的情况下简化各种手续

高校现行学籍管理所有的办理手续是延续历史手工管理的做法, 附属于制度的表格, 操作起来, 手续繁琐, 责任不清, 还引起部门之间互相扯皮, 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起到教学管理的作用, 使学生们奔波于手续之中。现今已是网络时代, 有些过程已经可以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实现, 却依然没有简化那些办理手续, 这是很不人性化的体现, 也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因此, 简化各种程序和手续, 将书面纸质的东西与网络结合起来, 取消那些没有必要的环节和纸质审批表格, 实现审批网络化流程, 减少那种师生为审批表格的手续而进行的奔波, 学籍管理为新的管理方式所逐渐替代, 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 改变那些成为瓶颈的工作程序, 从而改善工作节奏, 提高效率。

四、学籍的档案资料应妥善备份

高校现行学籍管理基本上已进入全面的网络管理时代, 电子文件可追溯性问题就比较突显, 纸质档案的可追溯性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学籍管理的软件已引入可追溯理念, 并最终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可追溯性, 注重学籍信息的安全性要得到有效保证, 做到各部门同步更新, 信息录入后, 应有严格、规范的校对程序和方法, 并形成规章制度, 专人负责校对并签署, 由于教务部门工作繁杂, 任务重多, 以致学籍管理人员, 往往在没有校对的情况容易出错, 备份和留存重要的档案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五、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大学籍管理的投入

学籍管理贯穿每个学生在高校整个过程的记录, 既要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法规, 又要能够实现高校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 整个教学程序的稳定运行, 有赖于学籍管理来实现, 并且学籍管理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乎着办学的水准, 而且学籍管理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 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错误 (工作失误) 都会影响到整个学籍管理其它环节的正常工作, 应该增加查核的环节, 要求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大网络时代的到来, 对学籍管理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完善和建设过程中, 学籍管理工作更加繁重, 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方法和方式。虽然我们早已结束学籍管理的手工时代, 只有加大学籍管理投入, 才能深化和完善学籍管理平台, 从而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籍管理进行无缝对接。

对于教务管理系统中不适宜的那些方面, 迅速作出改进是当务之急, 使得教务管理系统无论从人机界面, 操作方法上都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务管理人员。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操作界面字体过小, 这是很不人性化的设计, 基层教务人员反映了多年, 并未得到改善, 不知是反馈问题, 还是衔接问题, 这是应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以人为本, 改大字体, 才能使管理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学校, 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 降低差错的几率, 提高效率, 并有效保障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身心健康。归根到底还是人力和财力投入不够, 各方的高度重视, 才能确保高校学籍管理的投入。

六、学籍管理的应持续改进

目前, 高校教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应有适应市场机制的管理模式, 在国家法制日益健全的大背景下, 高校必须以法治校, 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 势不可挡的冲击着高校, 学籍管理应紧跟时代, 将学籍管理与新技术全面融合, 逐步实现教育部门高层次联网和数据共享。在这个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 学籍管理工作更加繁重, 对学籍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方法和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重塑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才是我们学籍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将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理念与学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 寓教于行, 只有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才是最行之有效和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 说教式的灌输收效甚微, 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这才是他们在高校应获得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我们在学籍管理中, 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把德育建设, 渗透到学籍管理的方方面面, 这会与教学形成强大合力, 共同创造学校的育人氛围和环境。这也是我们在学籍管理中持续改进的方向, 通过不断的改进, 最终必能实现目标。

摘要:深入研究学籍管理的规律, 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在可控的情况下简化各种手续, 对学籍档案资料进行妥善备份, 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大学籍管理的投入, 持续改进学籍管理体系。

上一篇:大型供水管道下一篇:油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