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2024-07-19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通用12篇)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1

互动式教学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出现的一种新模式,是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其内涵表现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目前互动式教学已经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生物芯片技术等课程改革中取得一定成效,笔者将结合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简介

1.1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目标

该课程主要介绍糖类、脂类、核酸、蛋白质、酶、维生素等的结构、性质与功能、生物合成及降解、食品组织生物化学、食品加工生物化学等内容。通过食品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能够为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风味化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食品生产加工中遇到的问题。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一般为1∶5。

1.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生物化学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庞杂分散的课程内容之间统筹安排的矛盾;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限,实验教学理念落后等。

2 互动式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其优势在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将课程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因此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较为成功的方法有五种,即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情境创设法和多维思辨法。

2.1 主题探讨法

主题探讨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特定的主题开展深度讨论。主题探讨法给学生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组织实施的步骤按程序进行:主题确定→各自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分组讨论,阐述结论→教师点评。教师提前一周将下次课堂讨论的主题与相关要求告知学生,由学生回去准备相关的资料。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将班级学生随机分组,每组5~7人,随后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讨论时间一般为20 min,每组推选1名同学进行综合阐述,时间为3~5 min。听完学生的结论后,教师对整个探讨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因此教师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考评的基本原则是既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也不能过度迎合学生的想法,同时可以引入学生的互评作为考评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让更多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

2.2 问题归纳法

学生往往容易针对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提出疑问,当知道答案后经常不能再深入了解,导致在后续的学习中容易再出现类似的疑问。在食品生物化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多角度、深度发掘问题的关联点,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根据食品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可用两种方式实施问题归纳法:一是教师对整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课程开始时提出关键的大问题,大问题中又有小问题的分枝,将整章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串联成线,学生更容易记忆;二是针对掌握程度为了解、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布置学生自学任务后,收集学生自学中的疑问,教师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类,利用1~2节课时间讲解其中出现多、影响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效率。

2.3 典型案例法

案例分析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辅助手段,精选个案,要求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2.4 情景创设法

情景创设法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活跃性的场景,增加形象思维的效果。如在介绍植物组织的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实地观察削皮苹果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在课堂中亲眼目睹其变化,配以教师的理论教授,使得学生对其相关的知识点有比较直观的理解,也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但由于这种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要求较高,食品生物化学可创设场景的内容也比较少,实施和操作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的较少。

2.5 多维思辨法

当课堂教学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时,安排部分时间由学生自由阐述观点或组织正反两方辩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寻求真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颇受争议之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学生可以从遗传与变异、核酸代谢的角度展开争辩。遗传与变异这部分内容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理解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辩论,既活跃了枯燥的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互动式教学的成效与体会

首先,互动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发现,主题探讨法可以引发学生课后对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继续讨论和思考;通过对层次相当的教学班的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班级比没有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班级对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其次,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提高:一方面,教师从学生获取关注的问题与丰富的反馈信息,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另一方面,教师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如案例教学时教师就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增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游刃有余,给学生做出恰当的指导和点评。

综上所述,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令教和学真正产生共鸣,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这一教学模式与相关方法也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完善、探索与推广。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2

高一是中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培养兴趣、扎实基础,发展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起始教学直接影响高中三年的学习,因此,本学科的教学必须做到常常总结和反思,才能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水平。随着期末的到来,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接近尾声了。回顾这学期本学科的教与学,虽然基本上按时地完成了教学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点和不足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方面,本人平时做好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在上课过程中,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基础上讲授重难点,组织好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课堂上的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此外,及时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听课、评课等工作也同步进行,并借助各种学习渠道广泛收集课堂素材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成绩方面,依据本学科在开学初制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掌握人体主要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熟悉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过程及生理意义,了解生物化学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认识到科学是一个过程,进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达到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掌握了学习生物化学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少数后进生虽然知识上掌握了该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但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有待发展与提高,因此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二、教师自我发展情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为了使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上,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提高教师的教以利于学生的学,教师应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不断地进步和提高,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在教师的自我发展方面,学习新的理念是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一种不能中断的学习。

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但由于初上讲台,教学技能与策略都不够熟练,所以这方面得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取长补短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现在班级存在的问题是后进生的学习,没兴趣、听不懂、不想听是他们普遍表达的观点,如何培养后进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成绩是耽误之急,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同样,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离不开生物化学实验。在高等学校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以及农、林、医、药相关专业中,生物化学实验都是生物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普通生化实验、生化分离实验,以及一些技术水平更高的生化实验等。普通生化实验主要是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生化分离实验主要是利用层析、电泳、超速离心等方法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分离和纯化;其他高级生化实验则包括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物质代谢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DNA重组技术,等等,其中的一些技术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并成为这些学科的核心技术。

在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要是普通生化实验和生化分离实验。这些实验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通过比较在不同pH值下酪蛋白溶液的沉淀量,不仅可以反映出酪蛋白的等电点,还使得同学们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酶的抑制与激活”实验中,利用同学们自身的唾液淀粉酶,通过比较分别存在Cl-和Cu2+时,酶催化淀粉水解后,水解产物与碘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不仅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抑制剂和激活剂对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帮助理解酶的抑制和激活这一性质,还可以促进同学们思考抑制剂与变性剂之间的差别,并使同学们对各自的唾液淀粉酶酶活高低及其性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

生物化学和相关的生命科学都是实验科学,实验是这些学科的基础,是理解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良好手段。生物化学作为揭示生命的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是21世纪最富生命力的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热点众多、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的学科之一,其旺盛的活力离不开实验的开展和创新。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这有效地缓解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感,使得生物化学焕发出它本身特有的学科魅力。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糖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上面提到的“酶的抑制和激活”实验中,由于使用的是同学们自身的唾液淀粉酶,个体之间存在酶活差异,需要同学们自己对酶液进行适当的稀释。有的同学酶液稀释得正好,激活组、抑制组和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分别呈现出黄褐色、蓝黑色和酒红色;有的同学第一次酶液稀释过头,重新调整后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鲜明的实验结果令同学们非常新奇和兴奋,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热情和研究兴趣,并使同学们领会了酶活力的影响因素和酶活测定的关键。糖代谢是动态生化的重要内容,其中的糖酵解途径以及糖的有氧代谢需要同学们完全掌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碘乙酸抑制糖酵解”实验,比较在三氯乙酸、碘乙酸存在下酵母的葡萄糖代谢情况,以及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的积累差异,使同学们对酵母的葡萄糖代谢和糖酵解途径有了更为生动和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对动态生化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和研究微生物代谢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三、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方法

生物化学研究的是生命的化学本质,生物化学实验所用的材料是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稳定性较差,因此生物化学实验的相对误差较大。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需要具备优良的实践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灵活、创新的科研作风。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的有效手段。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采用的多为方案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在正确的理解和严谨、规范的操作条件下通常都能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这不仅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的神奇,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有时候也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实验失败或结果不太好,这时,鼓励同学们从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进而解决问题,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在“蛋白质的凝胶过滤层析”实验中,不同分子量和颜色的样品在凝胶柱中彼此分离开,并通过检测器和电脑的记录,显示出它们的洗脱曲线,使得同学们真正理解了凝胶过滤层析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组样品分离效果很好,洗脱峰狭窄;有的组则分离效果不好,峰形展宽,通过观察、分析,同学们重新沉降柱面、并平稳上样,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技能,也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操作需要严谨、细致。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安排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之外,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在“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实验中,通过让同学们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分子分离的常规过程和常用方法;通过让各个组实施不同的操作方案,不仅能锻炼他们的科研技能,还可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不同实验方案的实施,使同学们认识到生化分离实验除了具有嚴谨的科学性之外,还表现出灵活的艺术性,并随着被分离样品的不同而可以艺术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生化分离手段。

总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钱长法.生物化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建武,萧能,余瑞元,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4

1 高校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

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tion) 指的是采用母语和外语讲授专业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国内主要指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强, 内容抽象, 基本概念多, 学科进展快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很多医学院校的多数专业中, 生物化学都是必修课程。因此,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好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知识点多、内容复杂, 所以, 教师应大胆尝试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运用双语教学, 以双语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形象生动性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基本理论知识, 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在进行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的尝试和研究。在清华大学2001年开设的1 440门课程中, 其中54门课程采用英文授课, 涉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今后3年内清华还将有500门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名牌大学的原版教材[1]。2007年某所高校的一项调查发现, 该校2007年期末生化双语考试平均分比2006年提高了4.7分 (试题难度相当或高于2006年) , 问卷调查 (有效回收率100%, 共126人) 显示:80.2%的学生对该双语课程满意;74.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90.6%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有必要[2]。由此可见, 在高校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体系发展趋势的。

2 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1 运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出现在高校的课堂, 必定会带来课堂的改革和授课方式的改变。这里所讲的双语教学, 是指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的语言和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 也就是说, 在生物化学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做到文理穿插进行, 可以缓解大脑疲劳, 对理论性、逻辑性强, 内容抽象, 基本概念多, 学科进展快的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来说, 这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教师选取部分章节内容实施双语授课, 先从名词解释入手, 将本章主要名词解释用全英文表述, 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在介绍新知识、新规律的同时, 穿插英文故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世界上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讲述生物化学里程碑事件背后的动人故事。学生通过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 熟悉专业英文词汇, 增加其对英文阅读和理解的自信心, 消除其对生涩词组的畏难情绪, 等学生慢慢适应英文穿插式的教学模式后, 逐渐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讲绪论时, 为了不让学生有思想负担, 可以只要求学生先掌握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和生物大分子 (Macromolecular) 两个概念和英文单词, 再用中文讲解, 最后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在介绍生物大分子 (CMOcromolecular) 时, 引出重要的名词, 如protein/amino acid;nucleic acid/nuclides;starch/glucose等, 与此同时, 再结合多媒体进行阐释和说明, 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在讲到生物化学发展历史时, 先展示出对该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 再用英文讲述他们的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后续内容的欲望[3]。

2.2 运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扩展学生的视野

对高校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实施双语教学,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 提高学生应用外语、查询外文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掌握前沿的科技资讯。此外, 实行双语教学还可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拓宽学生的科研知识面。由于生物化学是连接临床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桥梁课程, 也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 因此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衡量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诺贝尔奖近百年的历史, 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 52%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和40%的化学奖都属于生物化学领域, 由此可见, 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当今世界是信息全球化世界, 生物化学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国际刊物、学术论著和互联网上通常都是以英语出现。生物化学专业词汇多而且冗长, 如“糖代谢”中的一些单词:glycogen, lucose, glycolysis, glucogenesis等, 单词拼写近似, 易混淆, 所以专业词汇应是双语教学的首要切入点。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专业词汇的构词法, 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后, 只要解决词汇问题,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相应提高。授课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逐渐增大英文授课比例[5], 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的同时, 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 让学生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专业英语词汇,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为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阅读外文文献打下基础。所以实施生物化学双语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门课程。

2.3 运用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的接受能力

生物技术是当今最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 在生物技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对培养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必要。如今, 在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中, 课堂上都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授课, 在此条件下, 对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 可训练学生运用外语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 使理论教学成为集语言、文字、图像、视频为一体的教学。在介绍一些生化过程时, 教师需要引用一些动画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由于大多的动画资源都是有英文注释的, 整个动画用的都是一些专业的医学单词或缩写, 教师在应用双语教学后, 已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词汇, 提高了学生阅读外文的能力。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时, 笔者就会应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放映其合成的动态过程, 期间就会涉及codon (密码子) 、peptidase (转肽酶) 、translocase (转位酶) 、initiation factor/IF (起始因子) 、elongation/EF (延长因子) 等专业词汇, 由于笔者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就已经和学生一起学习过相关的词汇, 播放动画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内容, 这样, 教师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 双语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改进的方面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形式进入高校生物化学的课堂, 由于种种原因, 其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来讲, 可能会因未能尽快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苦恼, 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自卑心态, 从而对这门课程有畏难情绪, 还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外语存在抵触心理而不愿接受双语教学等。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将趣味性知识的教授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另外, 双语教学在给教师提供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要求教师不但需要掌握生物化学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必须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所以学校可以有目的地开办一些英语听说训练班, 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或外籍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 从而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同时, 学校也可以与国内外的高校进行师资交流或引进英语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教师。与此同时, 应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只有当教师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 双语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目标[6]。

总之, 尽管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 但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具有培养精通专业和英语的高级医学人才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加大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这一学科教学上的运用力度, 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平又精通外语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实行双语教学。结合实践, 对目前我国实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现阶段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彩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2) :130-131.

[2]林盛国, 张嵘, 杜秉娜, 等.生物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08, 24 (2) :35-37.

[3]王征, 卢向阳, 饶力群.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 (6) :126-128.

[4]杨致芬, 郭春绒.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尝试[J].科教文汇, 2008 (8) :163-164.

[5]王怀颖, 张悦.医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25 (6) :90-91.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篇5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原理及方法研究生命活动化学变化的学科,是很多专业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当今的教育主张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顺序的调整

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是生物化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传统的教材上,学习的顺序是先从蛋白质的结构开始学习,进入到课程中期才会学习核酸的结构。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核苷酸代谢的内容,但由于核酸结构与蛋白质结构学习的思路一样,都是讲其组成的化学元素,然后是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如果将这两个章节进行调整,先讲蛋白质再讲核酸,不但可很快掌握核酸的结构也可以让学生对刚刚学习的蛋白质结构进行一个很好的复习。合理地调整教学顺序,可让学生更加合理地接受知识。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生物化学课程要具有系统性。如在讲解糖、脂类以及蛋白质代谢这个环节时,教师可以通过三大物质代谢图,将糖、脂类以及蛋白质这三大物质利用三羧酸循环联系起来,通过三羧酸循环,三大物质相互转化。教师在课堂上可将人的体内代谢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繁琐的化学公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利用自身的代谢功能来了解一些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

3.教学内容的简单化

生物化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知识点,学生在开始学习时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造成学习的恐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身边一些事例进行比喻,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突出教学要点,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适当运用启发性教学思维

由于生物化学中的很多内容过于抽象,如物质代谢这一章节,让很多学生摸不到头脑,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困扰。教师可以通过对启发性思维教学对学生加以辅导,通过启发式教学既能把知识点拓展开,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2.自学自讲

在生物化学进行到维生素与激素这两部分内容时,由于这两个知识点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通过分组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由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与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在讨论时对各组加以辅导,讨论后,由各个小组上台讲解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定和讲解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氛围,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团队意识。增加了生物化学课堂的生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一人主导,学生进行机械式学习的教学。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计算机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个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生物化学内容更加地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点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三 实验课教学的改革

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可以将教学质量带上一个新台阶。由于条件有限,传统的实验教学仅仅立足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缺少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验结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 结束语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农学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75-02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浙江农林大学为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园艺、园艺(观赏园艺)、作物、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组成和生命活动机理的一门科学,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及一些专业课的前期必修课程,在农业科学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2009年至今,我们一直致力于生物化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以郭蔼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生物化学》为蓝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引入一些视频资料和教学模型,从而加深同学们的直观认识与深层次理解,课堂中尽量举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关的例子,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启发式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指出的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知识的传授者、以学生为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方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再加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容较多、理论抽象,既有一般化学反应,又涵盖复杂的物质代谢途径、调控网络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乃至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最新理论、方法及研究进展,使这门课程成为我们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很多学生感到本课程内容繁琐,难以理解与记忆,学习兴趣不高。

调动和激发不同专业本科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任课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如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生化反应及代谢过程转变成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则需要结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教学、说教式讲课,且因本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讲授内容多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组的各位老师一直在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在继承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吸纳校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新方法,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基础知识及学习能力差别很大,以相同的教学方法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及知识水平的学生中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各专业的课程设定标准及教学计划要求,结合其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知识要求。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生物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与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用生化知识如何解释?为什么双胞胎会长得很像?为什么剧烈运动以后肌肉会发酸?豆腐、酸奶分别采用什么原理做成的?这些与生活结合紧密的问题虽然简单,但与生化知识结合紧密,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将生物化学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件融会贯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在生物化学课程的许多章节中,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生活案例。

(三)采用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题式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创立的,目前国际上比较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他们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局限于教材,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相关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全面理解相关知识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熟悉相应的实验原理,有利于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相关问题。通过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良好平台。加之教师的参与,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更具目标性和方向性。

在近四年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展出一种新型的问题教学模式,即基于多问题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围绕多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并不受学生人数限制。每次课都可以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2-3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生物化学问题,并利用当堂课所学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提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理论的讲解过程中,适时穿插问题答案。课堂最后5分钟,再次提出问题,看学生能否解释。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课前兴趣引导,课堂穿插讲解,课后回顾加深。

(四)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互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班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讲授知识点时,提供知识的相关背景资料,设计科学合理的生物化学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问题讨论,主动探讨与交流,在此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由于学生需要跟其他同学交流、发言,因此,这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在紧张与轻松交错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受关注的重点之一。今年是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而提升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则是实现这些关键措施的必备条件,而这些都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也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课程学时安排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农学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云贵,李富桂,刘祥云,张凤才.面向21世纪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教材内容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9,(2).

[2]武洋仿,孙鸿,景晓霞.三聚氰胺的性质及其在奶制品中的危害[J].农机服务,2008,(12).

[3]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

[4]高会贤,任清华,马全福.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5]马季兰.试行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方法的体会[J].太原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1,(3).

[责任编辑:碧瑶]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生物化学,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 (Task Based Learning, TBL) 模式是一种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将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对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

当前国内流行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范围较窄, 方法比较单一, 绝大多数应用于技术操作性课程, 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教学过程并没有将任务驱动的真正内涵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应用视野打开, 对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理解要符合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要超越现有所谓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技术方法论式的教学[2], 不能只是拘泥于表面内容, 而应该“吃透”其内在精神, 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在各领域教学中得到通用。因此, 笔者在三年制大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1.1 创设情境, 任务呈现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主题中, 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因此, 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 教师通常应首先给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

1.2 分析任务, 提出问题

任务提出之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即任务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些子任务。任务中包含的问题有一些是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的, 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能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 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对于某些任务, 不可能一次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 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时才有可能发现, 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应告知学生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 从而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与任务有关的知识信息和学习材料。

1.3 探索研究, 实现任务

有了前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计划, 接下来就该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在做中学”、“以用促学”的教学思想, 任务的执行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通过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同时, 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 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4 总结评价, 构建知识体系

总结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总结, 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提炼知识点, 梳理知识结构,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完善其知识体系, 提高其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做总结评价时, 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 也要看到学生的缺点, 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可以挑选学生的佳作进行鼓励, 并修改其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讨论, 从而再提高、再学习, 以便使他们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完善与提高, 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互评、共同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并指出不足之处, 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案例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是基础医学课程中最抽象、最难懂的学科, 多年来在学生中流传着“生化、生化, 深而难化”的顺口溜。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 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3]。

下面以氨基酸代谢为例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 教师将整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实施计划、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及评价方式提前告诉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然后,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 教师进行评价, 并系统地总结教学内容。

在氨基酸代谢一章中, 共设计了5个分任务, 并提供每个分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总任务:掌握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氨的来源与去路, 一碳单位的概念、种类、载体、来源和生物学意义。

分任务1:蛋白质有哪些营养作用?蛋白质代谢概况可用什么描述?蛋白质有什么营养价值?

知识点: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氮平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临床联系:临床上对某些需要补充营养的病人, 为什么要补充氨基酸及蛋白质?

分任务2:肝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

知识点: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

临床联系:为什么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可以反应肝功能?

分任务3:氨的来源与去路有哪些?

知识点:氨的来源与去路, 尿素的合成, 高血氨与肝昏迷。

临床联系:说明高血氨症导致昏迷的生化基础, 为什么对高血氨症病人禁止使用碱性肥皂水灌肠且不宜用碱性利尿剂?怎么样治疗肝性脑病?

分任务4:氨基酸代谢与核苷酸代谢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知识点:一碳单位的概念、载体、来源、互变、意义。

临床联系:为什么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分任务5:含硫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是如何进行代谢的?

知识点:甲硫氨酸循环, 酪氨酸的代谢去路。

临床联系: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尿黑酸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倡导更为开放的课堂, 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职业岗位紧密联系的真实任务, 且学习的内容有所扩展, 形成了通过多种途径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和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和增强。

3.2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把知识记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 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或无意义地练习。学生在明确任务之后, 可以自己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 师生、生生互动更充分, 学习环境更轻松, 因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3.4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为圆满完成任务, 学生不仅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有时还要联系临床实际。这样,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就无形地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

3.5 强化了各章节之间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为完成氨基酸代谢的各项学习任务, 学生必须熟悉糖代谢、脂代谢等相关知识, 同时还要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其他学科广泛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学生获取的知识不再是单个的知识, 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3.6 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我们在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3个班级的学生中使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班级平均分为83.6分, 最高分为94.0分;其他班级平均分为75.6分, 最高分为92.0分。使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班级与未使用此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平均分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种理论认为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 他们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因此, 教学不应是“由外而内”注入, 而应是“由内而外”主动吸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体现这种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之一, 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第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 将再现式教学转化为探究式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4.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其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课堂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实行的是大班制教学, 由于学生人数多, 使实施管理的难度加大, 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任务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课堂管理和对学生的评价难度加大。 (4)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 受生源质量的影响, 专科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其自觉性和自控性有待加强。 (5)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4.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通过多年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笔者有了诸多教学体会: (1) 任务的设计要贴近临床、贴近生活。创设的问题情景必须是尽量真实的情景, 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和职业岗位贴近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设计的任务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 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完成教学任务。设计的任务应该贴近临床实际,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有机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可使教学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 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 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3)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任务驱动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4) 不要把“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与案例、实例、作业等同起来。 (5) 任何时候, 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就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对于少数实现任务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恰当点拨, 使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对于实现任务容易的学生, 教师可以对其提高要求, 布置拓展任务, 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郭双海.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2) :74-76.

[2]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3) :45-49.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化学,PBL模式

PBL即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PBL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真实的教学任务,将知识的学习放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对问题进行解决,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与科研活动的相互结合

相比较其他学科,生物化学最为显著的优势是其背后具备庞大的科研资源,能够持续提供最新的信息,推动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确保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将科研技术或者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模式主张的是自由化教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例如,生物大分子的相关内容是生物化学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应的科研实验场所,对核酸提取过程、浓度测定等进行简单分析和讲解,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将其与大分子的理化性质联系起来。回归课堂后,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确保其能够对生物化学学科进行准确定位。不仅如此,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加深入的科研内容,持续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学科以及科研活动的兴趣,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1]。

二、与临床实践的相互结合

PBL也被称为病例式教学,通过与临床实践的相互结合,其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生物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作为揭示生命本质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与探索。例如,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化学课程中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就是物质代谢,其中所涉及的大分子合成、分解和相互关联性,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抓狂,对于教师而言同样会感到难以下手。结合实践应用,相比较单纯的了解物质代谢的过程,掌握代谢紊乱或者代谢酶缺失引发的相关疾病往往更加重要,教师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将PBL模式与临床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与合作医院的联系,提前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参观,参与病例探讨和查房,使得学生对于疾病的成因以及临床诊断治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减轻恐惧心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对于生物化学的期望值。对于教师而言,其不仅应该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更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从整体层面上对教学活动进行掌控,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针对生物化学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搜集,推动教学的顺利展开。

三、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

一方面,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大致可以将PBL模式划分为几个阶段,课前提问—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尤其重要,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建立讨论群组,鼓励学生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上传分享,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资料,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提出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超过10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教师可以将其与PBL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以视频、图像等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对生物的肝脏进行教学时,考虑到其是对物质代谢的总结,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核心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其参与了哪些代谢活动?结合相关知识,能否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和治疗措施进行阐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和分享,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2]。

综上所述,PBL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也是未来医学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相关院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思想认识,深入探索,实现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相互结合,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姚丽,靳秋月,史娜,等.基于PBL模式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24):4761-4763.

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目前很多医药类和理科类的专业都把生物化学作为基础课程来开设,双语教学也逐步应用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本文对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优化双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1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已经应用于高等农业院校、师范类院校,医药类院校等,(2)(3)涉及生物专业、化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等,(4)(5)(6)做过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各个院校的师资还有学生素质情况参差不齐,所以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材的选定问题。每个专业对生化有不同的侧重点,教材有很多种,选择适合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关键。中文教材中,王镜岩版的生化教材是生物专业的教材,医药类专业则选择人卫版的生化教材,双语教学还应该配合相关国外教材,很多学校采用了科学出版社的Hames和Hooper编著的影印版Biochemistry,但是这本教材内容过于宽泛,很多生化的学科重点没有涉及,选择合适中英文结合的教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双语教学需要任课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英语,而且要有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目前,年轻教师虽然有良好的理论和英语基础,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造成他们口语表达相对较弱;而一些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年代原因,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他们都无法很好的胜任双语教学的工作,培养专业和英语交叉融合的双语教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学生的素质问题。因为中国式的传统教育,让学生们已经适应了高中式的教育模式,要接受双语教学要求学生们有良好的理解和英语听说能力,生物化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大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的模式,这样很难达到互动的效果。

2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策略

2.1 教材选择

针对教材选择的问题,应该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层次选择合适本校的教材,另外网络资源也是急待开发的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上的一些动画专题可以更加直观地解释相关的抽象概念,或者通过学习网站的方式让学生们可以课后访问国外的网站,直接上网看相关国外教材,不仅解决了国外教材打印精美费用高的问题,而且也更加灵活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层次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2.2 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相关教师应该首先在备课这个环节上做充足的准备,现在大多是多媒体教学,因此高质量的PPT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同时还应该加强口语的锻炼,不仅仅是在专业词汇这方面还应该包括串联词的运用等等。另外,还应该选择一些重点培养的教师去培训,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人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3 教学形式的改进

对于生物化学这种抽象概念的基础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接受效率也相对较低,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了,也活跃了教学气氛,双语教学可以仿照英语口语课的模式,在语音教室上课,这样的教室使教师和学生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互动也会增多。教学形式改进的同时考核手段也可以进行相应改进,比如文献汇报的形式,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

另外,学科之间存在渗透交叉,结合其他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能事半功倍,如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开展双语教学,把知识串起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也是一个关键点;结合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书本上难以理解的相关原理。

3 总结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促进我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改革的路还要走很久,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优化教学模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模式。

摘要: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本文就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双语教学的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优化

注释

1王颖,岳娟娟.推进双语教学拓展国际视野U1.中国高等育,2005(23):32-33.

2李新征.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2010(3):16-19.

3赖小伟,付瑞敏.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河南教育(中旬),2010(9):42.

4李延兰,李小英,张会勇,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高教探索,2007(S1):43-44.

5凌雪萍,卢英华,敬科举,等.化工专业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5):90-92.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和谐教学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 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选择, 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面临的全新历史性课题[1]。美的真谛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 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 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 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备和谐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理念、同时具有强创新能力以及掌握和谐发展规律的多能人才, 才能建立创新型国家。因此, 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就是实施和谐教育[2,3]。生物化学是高等学校中农、林、生物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4,5,6]。2007年教育部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科目纳入全国统考范围后, 2008年又新增农林学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为全国统考科目[7,8,9,10]。高等学校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初步等生物化学知识对于提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多年来, 生物化学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11,12,13],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改革刻板的教学方法, 以前学生只需“按方抓药”地进行实验操作。我们一直以验证理论为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只是注入式的教学, 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程失去了兴趣, 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针对目前教学情况, 我们拟对生物化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 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创建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让其充分理解生物化学的知识。

一、和谐教学的构成要素

和谐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以及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 它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课题, 和谐教学的本质是“以和谐施教, 求和谐发展”, 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和谐教学内容。

1. 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最主要的要素,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热爱、以诚相待, 并且相互尊重、理解及平等相处, 教师与学生是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有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展示,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2. 和谐的师生及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以及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等多方面的诸因素, 在教学方法上, 选择从实际出发考虑, 要讲求实效、有的放矢,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 全面及个性发展的和谐。

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和谐教学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基本素质也要获得全面发展。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 教学环境是指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和谐发展的个性全面教育则是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美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 使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心理环境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学风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相互信任、尊重、爱护、帮助, 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与心理环境的和谐,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默契地配合,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就会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构建和谐课堂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因人施教进行授课, 同一班级中, 学生的差异很大, 尖子生毕竟是少数, 中间层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所以授课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确定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有良好的讲课心境, 师生之间要有协作精神, 使师生的情感得到更好的交流和传递, 教学中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 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心理, 建立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2. 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要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教师教学重在教会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法, 这是主导作用, 要构建和谐的学科素质教学结构模式, 学生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是属于主体地位, 使诸要素形成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局面, 使之成为善于独立学习、工作和富于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我们注重训练学生在每一章学习后都要进行小结,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不足, 使其明确学习方向, 增强信心, 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正体会到了独立学习以及主体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效果显著。

3. 和谐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开设, 在设置主修课、辅修课和选修课时要合理, 必须注重及时选择社会所需要的, 而且要适应学生基础素质的结构需要, 具有前沿学科的特点, 比如科学性、广博性及应用性, 以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 近十多年来, 我们在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开设主干课程比如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另外还专门开设了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 比如有机合成、波谱解析、综合有机实验、开放实验、天然产物化学课程等课程。使学生不但巩固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4.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不断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用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秉承“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完成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的利用,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整合有关的录像、CAI课件、PPT课件, 重视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的交互应用, 实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化学有很多东西需要理论性强又抽象无法用生动的例子解释,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 并获得大量信息。我们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吸取大量的因特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 根据实际情况, 制作了适合本专业的生物化学课件, 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不断充实、修改、完善, 以多媒体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利用声、光、形、色、动等视觉、听觉多方位的刺激, 培养学生从理论到空间想象力的转换,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思维转换。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使多媒体教学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 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往学生的学习很多都是被动式,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授课的一个很重要目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以及如何解惑。比如:讲糖代谢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一个朴素的现象入手, 从人生阅历和已积累的知识出发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等等, 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开阔思路, 举一反三。 (3) 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 生物化学内容繁多、深奥, 以教科书为中心, 需要教师按章节内容作系统重点介绍并且在讲课上下功夫。教师只有通过把渊博知识讲清楚才能传授给学生, 并且教师必须熟悉教材, 讲课时语言要流畅, 比喻生动, 将书面语言以通俗的方式表达给学生, 内容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 而不是负担, 使他们期盼下次授课。 (4) 教学中融入科研理论和新知识, 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它的新知识、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大部分院校授课内容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普遍重视理论课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通常感到所学内容比较枯燥。很难与重点大学的教育水平接轨。因此, 笔者在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 尝试将科研理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中。不断探索, 更新观念, 用新思维、新观点、采用新方式改革教学,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实验教改的新形势下, 教学与科研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5. 考核方式和谐化。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加考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学中基本是满足于画、抄、记、背的局面, 课堂教学成了考什么就讲什么的教学模式,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们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使考核能多角度、多层面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我们一直坚持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的方法, 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考核更加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 使考核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考核成绩包括 (1) 开卷考试成绩。让学生结合选修课所学的内容, 开卷完成一份答卷。学生就会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进行积极主动去系资料室、图书馆以及上网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 经常与教师讨论确定试卷的主题内容, 学生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和确定好的主题内容完成自己的答卷, 使得答卷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普遍反映, 开放式考核对原本枯燥乏味的选修课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也扩大了同学们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 (2) 口试。口试考核方式就是给学生出一个主题, 让学生在一个广大、自由的空间里尽情发挥, 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试, 我们采取口试考核方式, 依据学生的表现, 给出合理的成绩。 (3)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即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方法, 依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纪律情况进行重点考核, 按比例计入最后总成绩中。考核方式的改革, 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达到个性发展的要求。把考核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考核的检验、反馈、发展功能。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教学 内容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98-01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内容不同方法各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物生物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该门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相对于其它基础课程显得枯燥、抽象、深奥,重点、难点较多,因此学习负担较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针对不同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 讲授教学法(讲课法)

讲授教学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主动、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讲授法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显著。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较低,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且学生接受的知识系统而全面。但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可以使用讲授教学法先系统的对整门课程进行阐述,使学生熟悉本门课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大概轮廓,并知道学习本门课程后将会有哪些收获。

2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设置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讲解与点拨,以当堂训练后掌握新知识为目的新式教学法。首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如讲到脂肪分解代谢时:提出运动为什么是最好的减肥方式?讲到糖的分解代谢时:提出机体活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提出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后,学生自然愿意动脑思考,并且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自然的引出脂肪的分解代谢和糖的分解代谢。而后教师对于以上问题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这一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糖的无氧分解代谢时,先创设一个剧烈活动的场景。如学生熟悉的长跑,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经常锻炼的同学长跑后会感到腿部肌肉酸痛?学生会根据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把自己放到其中的位置去想象并回答问题,教师紧紧抓住这一问题,总结学生回答的结果并引出糖的无氧分解代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去学习,学生首先能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4 对比式教学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多,层次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但是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的异同点加以比较,通过对比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些。例如,讲授糖有氧分解代谢时与无氧分解代谢对比讲授:先复习回忆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代谢过程,生成丙酮酸后机体内氧气充足与否直接决定反应的下一个生成产物:氧气不足生成乳酸;氧气充足丙酮酸穿梭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柠檬酸循环即三羧酸循环。在教学过程中对比两种代谢过程中生成ATP(三磷酸腺苷)的数量,进一步说明糖的有氧分解代谢是机体活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动物生物化学抽象概念多、信息量大、重点和难点多、教学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如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二、三、四级结构)。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对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二、三、四级结构)具有最为直观的感受,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 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兴趣相伴。作为一名《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一定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入门该课程并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出色的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江春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西部(下半月),2007(4):135-136.

[2] 李彦林.对比式教学法在电机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企业导报,2011(17):240.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 篇12

根据现有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对比以云课堂、CLASS、教学云、翻转课堂及Tron Class畅课等做出了相关对比。总结得出Tron Class畅课比较符合高校混合教学模式, 其他的则单纯作为网络在线教育, 其中Tron Class畅课有几大特点:第一, 以云计算服务器为存储资源使得教师可以灵活上传课件等教学资源;第二, 帐号独立特性, 教师帐号与学生帐号分离, 同时支持教师的相关使用及学生的学习;第三, 可以轻松创建课程, 录入课程信息, 并管理课程内容和章节知识点, 清晰规划课程进度安排;第四, 支持分组教学及讨论, 老师可以创建并管理班级分组, 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五, 测试及考试, 老师可以布置线上交付、纸本交付和微课交付三种类型的作业给学生, 查看学生的作业内容和附件, 并通过手动打分或Rubric打分的方式在线批改作业和写评语;第六, 社交化与个人定制, 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时接收最新动态消息, 查看在线教材, 查看课程和公告信息、发起聊天、发起点名、参与课堂互动等。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和互通, 节省老师和学生的时间, 快捷而高效。

1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1.1 前期准备工作

收集整理药学系教研室的教学课件、讲课视频、教材电子版等准备上传至云平台, 供学生下载学习;整理教师名单及学生名单, 方便平台入库, 方便学生绑定微信及APP帐号;收集教学课表及教学计划, 可方便整理教学数据平台搭建过程中的需求表建立, 并在后期通过微信及APP推送学习任务;整理学生考试试卷, 方便后期做成题库形式反馈。

1.1.1 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及大纲按照凤凰出版社的标准书号为号:ISBN978-7-5537-2887-2《生物化学》为主, 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糖类的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肝的生物化学。

1.1.2 教学视频

本次教学上传了《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糖类的代谢》《氨基酸的代谢》三个视频, 视频可以在应用程序端在线观看。

1.1.3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主要以学生教材的课后测试习题相关, 每个课程按照10 道题目进行下发任务。

1.1.4 题目

考试题目按照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选题、多项选择及是非题上传, 由于简答题及论述题目在应用程序终端不太方便评分, 故此并没有上传。

1.2 生物化学课程开始阶段

生物化学开始阶段主要需要与学生沟通混合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过程依据及教学中会遇到相关的问题。首先需要指导每个学生下载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 在此应用程序上按照实名注册自身的账户并进行登录。同时, 将课程邀请码发送给学生, 学生进行加入课程后, 统计学员人数是否都加入进来进行相关确认。

开始课程之前, 需要与学生交流完成相关混合课程的一些学习考试事宜, 由于网络课程资料等是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辅助, 所以只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到总成绩。

1.3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阶段

生物化学课程总共安排有13 周时间, 学员可以在自身移动应用程序上面首先查看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等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可以与学员交流与互动, 并且分发相关小结测试, 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使用相关点名、分组讨论等相关互联网络的教学模式, 在这不一一赘述。

1.4 生物化学课程结束阶段

课程结束的时候根据高校教学模式需要测试, 作为互联网教学方式的混合教学模式, 考试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上的考试, 另外一个则作为课堂考试测试成绩, 试卷也分为2 套。结果表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上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课堂考试成绩, 此结果可以作为真实依据。

2 混合教学模式的正面意义

总结根据移动互联网及课堂模式的混合教学模式下可以解决并提高相关教学工作方式, 对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有很重要的正面意义。

2.1 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在当前教学模式下, 各个教师有自身的教学课件等教学方式, 通过云计算平台搭建, 各个教研室、跨院校之间, 可以通过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原理性FLASH (动画) 、考试题目等到服务器, 供学生下载或者在线观看。

2.2 教学的管理性

高职院校讲课形式拘泥于课堂, 采用一对多方式, 无法全局掌控每一个学员的掌握情况, 通过教学管理平台, 完整的查看到学生学习的动态, 包括进度、时长及形式反馈。

2.3 学员学习的便利性

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移动互联网终端, 学员可以在随时、随地、随心学习, 不拘于课堂模式, 可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

2.4 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APP或者微信等多种方式推送教学任务、重点、难点, 学生可以提前预习, 并在云平台上查看, 学生通过APP或者微信提问或者反馈其他事宜, 教师可在线处理。

3 结语

总之, 通过移动互联网与课堂模式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是一种巨大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倡导作为一种近似于保姆的角色, 提供学生学习的相关服务即可, 教师前期工作完善之后, 后期的课程内容可以简单复制而减轻教学工作。学生可以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

摘要: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研究包括网络建设的可行性, 通过架设云计算平台之后, 开发相关的移动APP (移动应用程序) 和微信, 教师通过上传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实验指导、课后思考等内容, 并通过建立班级或外班级人员名单, 学员通过个人电脑及移动智能终端登录, 可以很方便的学习—反馈—指导—实践—考试—总结—评价等一个整体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有几个优势:能够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上传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料学员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到并学习;及时监控并指导学员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及时查看学员学习进度, 并通过推送方式指导学生;远程评价总结, 能够通过微信或者教学APP方式推送教学评价及总结。对学生来说有几个优势:随时随地学习, 学员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可在不同地点学习;点对点寻求帮助, 可通过微信和移动APP提问等方式寻求帮助;随时考试、反馈及总结, 学生能够在线考试、反馈及总结评价;实时推送从而获取到相关教学方面内容。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生物化学,移动APP,教学模式,畅课

参考文献

[1]马鸿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1) .

上一篇:深化企业预算财务会计下一篇:重力式组合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