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业教学

2024-08-01

生物专业教学(精选12篇)

生物专业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是未来中学生物新课程的实施者,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与败。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母校,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出更好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生物教学论》课程是师范院校生物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它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的基本手段及方法、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面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生物教学论》课程如何为师范生保驾护航,造就他们雄厚的竞争实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脱颖而出,进行《生物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实现新课改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对接, 已经成为高师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也对《生物教学论》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尝试,我深刻体会到在掌握新课程标准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对快速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增强师范生的竞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一个问题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对话、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知识对所描述的教育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何正确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此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能力,我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寻找典型的案例、设计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案例应源于教学实际,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所编写的,教学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案例能尽量客观而多维地反映事件发生的背景,并力图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以启发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要含蓄,通常是显而不露,启发学生思维,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二是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和节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了课堂中的“主角”,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担任好课堂“导演”的角色,适时地抛出问题,点明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维;在学生困惑、有分歧的时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恰当地运用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高度地概括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生物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带入一个思维和辩论的空间,通过此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生物教学论》的总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

采用“微格教学”的实践训练方法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始终是生物学教师的职业追求。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技能不但不能抛弃,而且还应使这些技能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浸润下,更加鲜活、生动。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心应手,我在生物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中采用了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并加大微格教学的训练力度,以求用较短的时间和精力,迅速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是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教学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与传统的技能训练相比,微格教学能将复杂的生物教学过程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等,使每一项技能都成为可观察的,并能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微格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摄像技术、视听设备,真实而准确地记录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的训练中,每个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每个人的角色频繁地调换,从学习者到执教者,再转为评议者,学生反复地从理论到实践,经过实践再进行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这样的训练方式,既体现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进,又体现了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更新。这对于学生实际技能水平的巩固和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引入“说课”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微格教学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但这样的技能训练并不能看出师范生运用了哪些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为加强学生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掌握和运用,我在《生物教学论》的教学中增加了说课的环节。

所谓“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利用口头语言和有关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与听课人相互交流、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不同于上课,上课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展示教什么和怎么教,说课不仅要说明教什么和怎么教,重点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么教,其教育教学理论依据是什么。即要求教师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在教学中增加说课的训练,不仅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加强,而且能帮助师范生更好地以科学的、全新的教育理论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师范生的内在教育理论素养。

通过近两年对《生物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在教学中加强和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师范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从以盲目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教学,使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进而增强了他们未来从教的信心和竞争力。

生物专业教学 篇2

生物教学论文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想要将高中生物教好,必须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并能将知识系统化;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我们要尽量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课堂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那怎样转变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高效的构建自身的知识,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当学生走进生物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生物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生物”知识。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生物知识、生物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所以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我们在教学生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占主导地位,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需做好学习的领路人,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经常去问问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最重要的,我们还要转变看待学生学科的态度。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中,初中生物是不参加中考的。生物便成为了我们心里的一门“豆芽科”。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发展,学生、家长也持无所谓的态度,生物教师更是提不起精神。但是生物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新课程改革提倡从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其次,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个体的学科。在学习初中生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从认识身边的生物到认识自己。再从了解自己到了解其他生物,最后熟知我们生存的环境----地球。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例如,知道我们从哪儿来?为什么需要吃东西?怎样才能健康的生活?明白其他生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进而形成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饮食、卫生和疾病预防等,都离不开生物学的知识。学生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的培养,体现在教学教学目标上就是三维目标的确立,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在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争取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同时,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生物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或难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通过语言、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适当地安排一些教学参观、实验、角色扮演等活动,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强调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2]。学生在活动时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在对难点进行讲解时,最好是由易到难,阶梯式上升,然后再深入浅出,将知识点讲解透彻。课堂之尾还可以让学生巩固练习、或者交流讨论,总结出了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以便加深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符合学科特点

首先,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理论、规律的得出都以科学的实验为基础,学习和领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而体验教学正好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方法,获得所需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不断的体验中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其次,初中生物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饮食、卫生、和疾病预防等,也都离不开生物学的知识,它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健康的生活。学生在学习生物以前就已经了解和积累了一些生物学知识,因此,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体验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为体验教学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基础。总之,体验教学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体验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2、关注初中生特点

初中是学生身心加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加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社会化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独立意识也渐增强。体验教学法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能在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中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或小组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爱上生物,可以多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让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模式,然后每周用一定的时间来考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形成班级有竞争,班内有竞争,使每个人在学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基本掌握,形成意识,造成氛围。

3、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在能力培养,概念教学、环境保护、德育强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样是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验教学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有直接的帮助。

四、习题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讲课或是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在堂课中,教师该精讲是不能缺少的,该重复的地方不能少讲,该少讲的地方不能重复累赘。让学生在掌握经典题型的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动脑,手脑并用。不要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要思考很久才能出答案,就有点心急,然后就忍不住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会想出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给学生说出这个概念的中心是哪些,重点是什么,怎样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然后抽学生起来理解;讲完一个例题后,开始练习,根据练习的难易程度请水平不同的学生上台板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不但要多对他们进行板演练习,还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让他们能热爱生物,学好生物。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多看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引导他们简单清晰的理清题意,简洁规范地书写解题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常用的生物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图文结合的思想以及实验、模拟、探究、小组合作、体验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生物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生物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培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每堂生物课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了解学生,多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利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深爱生物,学好生物。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晏玉霞. 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J].新课程教育学术,,(4)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闽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黄煜峰,雷雳,杨伟.初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生物实验与生物教学 篇3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生物实验 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更是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知生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工农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并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可以为发现生命奥妙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生物教学中更有其特有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再者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生物实验不仅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而且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学生物实验主要有三种形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所以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当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可以进行一些创新的设计,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师一般做得都比较好,而对于课外实验则往往是不了了之或简单的布置一下,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当在提高课堂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生物课外小实验以及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生物现象。课外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家里利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器皿独立地进行操作和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学生课外实验可以扩大知识领域,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些实验,如自酿米酒、制作酸奶等实验,需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还有一些实验,如馒头的发酵现象,只能在课余、家庭进行,这些都是课外实验很好的题材。在进行课外实验时,教师也应当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目的、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是,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生物课外实验时,应当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其次实验内容要有意义,使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有关的生物现象或解决有关生物的生活问题;最后,实验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或者昂贵的材料。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教育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生物专业教学 篇4

教学过程是依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史化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②也是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要求,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来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反馈等要素组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只有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相互配合,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娴熟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要能驾驭住教材所阐述的整个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桶水”的知识量,教师自己就要准备“十桶水”的知识量。“神经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新的研究成果又不断出现,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科发展动向,不断地增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师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富有成效,就要不停地去发现以及正确使用那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从而对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进一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或者学科专业会议交流都是很好的方法。

2 维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最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于中小学阶段主要是获取知识,也不同于研究生阶段的发现新的知识。“神经生物学”的内容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出来并且仍有很多未知的知识,比如智力发展之谜和药物成瘾之谜等等,学生会对这些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和兴趣,也有许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就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难解答,诸如中枢神经损伤后难以再生的道理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什么?社会等级是如何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什么?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癫痫、抑郁症、药物依赖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这些未知问题提供给学生很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本科“神经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彻底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式作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鼓励鼓励他们不屈服于权威,也请学生对教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来促进教学。这样学生才会对课程更感兴趣,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富有创新力。教师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对其教学和科研都是有利的帮助。

3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既要符合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也要符合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诸如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受教育阶段、所从事的不同的专业等等来确定学习层次,从而选择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神经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具有适当的选择性。目前,我校生物科学本科教学在学习“神经生物学”课程以前已经具有“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专业基础。所以不仅善于从分子水平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与意义。同时,也对脑的进化与发育、遗传与环境对脑的影响、以及学习记忆、语言、情绪、注意、社会等级等脑的高级功能活动以及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去向多数是要继续专业深造,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准备继续专业深造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应更侧重科研思维的培养。除了对基本知识的讲授外,可以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从“神经生物学”中一个问题的历史研究过程入手,以讲科学发现故事的方式介绍这些经典和重大发现,从这些发现本身寻找科学家当时受到启发和触发灵感的蛛丝马迹。同时可以在某个部分的讲授过程中提及目前国内外各个相关机构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和优势,这对于他们日后选择也会提供一些帮助。另外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笔者在开始讲授该课程的时候由于没有教学经验,面面俱到全面讲授,没有重点,教学效果并不好。所以有限的学时里应该考虑到内容的取舍,比如神经系统发育在发育生物学中有详细的讲解,可以合理安排给其他内容的教学。

4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进行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与教学对象进行充分的交流,找出既适合学生同时也适合老师的双赢的教学方法,找到他们的共同需要。从而采用既有利于学生的学又有利于教师的教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启发学生学习的作用,并且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真正使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更愿意学习、善于学习,与此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更好的实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笔者教学过程中就尝试过要学生写不记名的小纸条,充分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教学过程的差别,这样使教师充分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利于下次教学活动的开展。神经科学发展迅速、信息量大,应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生物科学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教学过程,主要用多媒体教学来呈现抽象概念和理论,③④再辅以板书来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呈现对于展示抽象复杂的内容更形象化,使人更容易理解问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可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重点难点,这样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神经生物学”本科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多加启发和引导,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对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有所提升,也能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从而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大家公认的比较好的模式,也比较适合在神经生物这门课程在生物科学本科生中的教学。比如可以先提出一些与临床有关的问题,如邓小平以及拳王阿里患了帕金森氏病之后会表现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态不稳等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神经活动过程来控制的呢? 如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患有抑郁症,严重时需要靠药物来缓解,知名作家三毛患有抑郁症导致自杀,作为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现存抑郁治疗药物的弊端在哪里?这些临床现象以及伟人名人学生本就有所感知并感兴趣,但是对其发生机理并不了解。也可以提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手接触到烫的东西会做出迅速反应而收回,这种感觉的传导主要是什么样的神经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感觉是不是一件好事呢?通过把这些学生日常积累中的已经感知的现象与“神经生物学”中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功能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会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尝试采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推荐国外知名高校的网络教学内容,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此外,笔者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探索了课程考核方式,其一是采用闭卷考试来考核“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其二是将学生对该课程所涉及的相关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PPT讲解和演示,并作为考查的部分纳入该门课程最后的总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将学生对课程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结合起来,是一种比较好的检验学习的方式。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维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这些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神经生物学”是近年来新兴并发展十分迅速的科学。该文作者结合“神经生物学”课程教学体会,总结了在神经生物本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维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选择合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科学,“神经生物学”,本科,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注释

11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3-7.

22 吴雪梅,乔守怡,刘恩山等.我国高校生物专业教育发展的脉络与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4.

33 武明媚,游思维.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神经生物学教学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73-974.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 篇5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生物科学类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和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知识;

◆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生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生物学。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等。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安排18周。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院校分布(部分)

生物专业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对比 问题研究

一、素质化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

现代化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产品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突出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具体的实现方式要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教学数据为主要依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堂。素质化课堂教学模式还要突出一个个性化教学方式,就是要结合信息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教学ppt课件和动画视频短片的制作来完善个性化学習引导机制,根据信息多媒体集中化的个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突显视频信息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确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生物课堂素质体系建立

要想充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建立多动协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建立特色化的课堂素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同时在素质化课堂教育体系搭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打造专业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调查,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确立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体验中的学习目标,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课堂素质教学模式打造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于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阶段当中的生物素质教学方式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相关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素质课堂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教育方式的质量。其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型总结思维。

四、课堂教学体验模式的设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验模式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层次划分,针对在课堂学生的实际变现和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和实际学习情况调查,为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学习排忧解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素质水平,打造班级体的课堂体验模式,选择不同的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际选择,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课堂的知识难点解释模式,做好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知识体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班集体的素质水平。依据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实现和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打造智慧型语文课堂,用三维图像,知识原理分析图像和电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结合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优质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五、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研究

单纯的进行课堂实际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在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感官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六、结语

现代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完善,不断地结合于现代教学理念完善高中生物素质课堂教学体验,满足于学生生物知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2]黄梅,龙武安.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关系与整合实施[J].教学与管理. 2008(13)

生物专业教学 篇7

生物分离工程是大学本科生物工程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了解国内外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开发趋势, 掌握各种分离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常用分离设备的操作, 懂得如何结合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样品特性去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并设计合理的分离过程, 既满足产品纯度、回收率等要求, 又能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该课程的学习及灵活应用日益重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作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具有内容多、所关联的课程多、更新快、实践强、学时少、理解难等特点, 被学生普遍反映不好掌握。课程的开设应该在学生已掌握了普通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内容后。然该课程中有些部分与其它课程有重复, 比如, 核酸电泳在基因工程课程中已有安排, 细胞破碎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涉及部分, 萃取、干燥等内容已在化工原理课程有安排, 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而其它新的分离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课本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例如, 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生化分离工程》中, 各类萃取技术是重点内容, 色谱分离技术和电泳技术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原理[3],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分离工程》第二版中, 将亲和色谱单独列为一章, 突出了色谱方法作为亲和分离纯化技术主体的重要地位[2], 而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蛋白、肽类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 与此同时, 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和电泳技术以及相应的样品处理方法在该行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没有这些分离技术的发展, 也就没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除了这些教材, 我们还借鉴了李校堃等主编的《药物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J E.科林根等著, 李慎涛等译的《精编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等的部分内容, 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技术的最新文献, 把这些技术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

总的说来, 本课程的讲解应与其它课程相互协调, 一方面为节约时间, 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点, 课堂上只讲解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科的前沿和热点, 查阅大量课外资料, 讲述较先进的科学技术, 跟踪国际上最新进展, 力求在教学内容上反映出最先进的科研成果, 同时兼顾教学要求、主要内容、相关科研领域、前沿进展等, 将生物分离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 不仅使学生可以更新知识, 拓宽视野, 而且让学生明白本课程与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产业等的关系, 了解社会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比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制药行业抗生素类药物和蛋白类药物的一般提纯工艺的差异, 也了解了生物分离工程在化工、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纯净水、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作用, 使他们对就业前景也感到信心倍增。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这样的方式枯燥乏味, 学生对所用的仪器连最表观的概念都没有, 听课效果差, 听完课对所学知识仍然一知半解。本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 对于基本理论, 可以在课堂上以板书、PPT、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枯燥的内容变得饶有兴趣,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和生动;而对于实际应用, 尤其是需要特定仪器的一些分离技术, 如色谱分离法, 电泳分离法等, 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 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使学生不仅对其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对所用仪器及其基本操作、注意事项有所了解, 还能了解针对不同的分离方法, 样品所采用的前处理、试剂配制及操作条件等应该注意的问题, 并能初步认识和判断可能碰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在凝胶过滤色谱中出现拖尾峰、前置峰, 该怎样从众多影响因素中一一排除, 最后确定影响因素, 优化操作条件, 达到预期分离效果。如果没有条件现场教学, 也可以采用录制的方式, 将老师操作和讲解过程录制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放录像给学生看, 使学生对该分离技术有最直观的印象。

3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工程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4]。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操作,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实验课, 一般都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原料、操作步骤, 并逐一讲解, 而学生按部就班, 根本不需要思考, 最后所交的实验报告大同小异, 学生把老师讲的内容抄一遍,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其不利。我们可以在实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设定一个分离对象, 让学生根据分离对象的各种性质, 实验室的实验材料、仪器, 自己设计实验过程, 包括从样品前处理到得到产品, 然后由老师指导修订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内容, 最后对比不同分离过程的结果, 让学生对所用方法、流程及其结果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 既了解和熟悉了科研过程,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当然, 开展这种综合实验的基础就是,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 因此在开展综合实验前还是需要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来进行。

在我们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发酵液中的放线菌素D、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和小鼠Ig G1单抗等为例, 讲解了它们的分离、纯化的过程设计及其依据, 使学生了解纯化方案设计的方法, 并更好地掌握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源, 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流程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讨论其结果, 对比流程的优缺点。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也使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学生要完成前述的综合实验, 就必须学会学习的方法, 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 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去获取知识, 查阅文献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因此, 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推荐学校图书馆可以查阅的电子书籍、期刊、数据库, 教他们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查阅实验过程中分离对象的性质, 根据性质确定分离方法, 针对特定的分离方法, 样品的处理和分离过程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不同于其他方法的注意点。例如, 在讲解不同的细胞破碎方法时, 在课堂上, 我就以高压匀浆法为例, 教学生如何应用中国知网、Science Online、Springer等数据库查阅文献, 并且如何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精髓, 抓住文章的重点;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作业, 让他们查阅文献, 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 对比任意两种细胞破碎方法的工艺流程、工艺成败关键点、以及破碎的实际效果等;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 学生对中文文献的查阅完成得还不错, 但是对英文文献的把握情况不甚理想, 主要问题在于:第一, 掌握的专业词汇量太少, 第二, 用中文的思路去考虑英文的内容, 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因此, 为了使学生能够查到相应的英文文献并更好地阅读文献, 在课件中我将每项技术的名称和一些图表用英文标识, 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解, 加以重复, 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加了专业词汇量, 解读图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 还要教他们学会利用图书馆以外的资源, 如Google学术搜索, 一些专业期刊的网站等, 查阅前沿知识, 了解发展动向, 学习先进技术。

5 结语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学生对传统的分离方法和现代生物分离技术有了系统的认识, 掌握了各种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其次, 通过讲解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和各个行业的联系, 以及相关技术的前沿进展,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使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明确了方向。当然,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教学资源有限, 教学经费不足, 但我们坚信, 在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会将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逐步实现有效的链接, 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摘要: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结合课程教学实践, 就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环节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体会, 力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以期形成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分离工程独特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2, 2 (2) :3-10.

[2]孙彦.生物分离工程.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11, 312-361.

[3]严希康.生化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131-332.

生物专业教学 篇8

1.生物专业中开设生物制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及在现代制药领域的广泛使用,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品即生物制品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设为药典三部(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3]。其中药 典 (三部 )中关于生物制 品的定义 为 :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者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生物制品已成为生物药品或生物技术药品的同义词。目前,生物制品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成为全球制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约占全球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7%, 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占7种[4]。因此 ,目前我国绝 大多数高校的生物专业,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教育科学等专业均纷纷开设了生物制品学[5]。

2.教材建设和参考书选用

虽然早在19世纪末,疫苗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就初见成效但生物制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二三十年内才形成的, 因为生物制品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几乎涵盖生物医学所有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生物制品学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生物类课程正如聂国兴等老师在其主编的《生物制品学》的第二版[2]前言所说的:“编者于2008年出版了《生物制品学》,3年间经历了次印刷,在为该书如此受市场欢迎高兴的同时,编者感到了深深的惶恐,我们深知该书之所以受欢迎,不是因为它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大家没有更多选择。”虽然这段话写得很谦逊,却真实地反映出生物制品学教材匮乏的现状。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性真正通用的生物制品学教材仅有两本[1,2]。从这个 意义上说,生物制品学教材建设任务刻不容缓。鉴于教材建设不足,教师阅读相关参考书就成为关键。令人欣慰的是,有关生物制品的著述和期刊还是较多的[6,9], 对于生物 制品学这 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 教师详细研读这些著述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内容有限和滞后科技前沿的不足, 极大地开阔教师对生物制品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野。

3.做好理论课程教学

3.1教学内容的取舍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庞杂无比,包括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因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体内体外诊断制品等[6]。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生物制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程内容的有机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首先,就目前市场需求而言,生物制品主要集中在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这几个方面[1,2,7,9],是讲解的主 要对象。 其次 ,对于其他内容,如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诊断制品等可以略讲,由于这几类生物制品发展极为迅速, 因此重点讲述该几类产品的巨大潜力和制备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1,6]。最后 ,对于重点讲述的生物制品,也需要适当取舍。如细菌减毒活疫苗,可以结核疫苗为代表讲清楚,其他略讲;血液制品,主要讲述白蛋白的开发与工艺流程等,其他略讲;等等。这样才能做到重难点突出,举一反三。

另外,每类生物制品的产品历史、开发过程、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涉及多种学科,其中课本中有关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内容可以省略不讲。但是有关医学和药学等方面内容,如GMP管理、生物安全、临床试验等要适当讲述或补充[7,8]。

3.2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品学理论知识体系庞杂,学科发展迅速,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对于这门与应用直接相关的学科,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提高学习兴趣是关键。生物制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本质上都是药品, 都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只要随时把握住这条主线,就可以不自觉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再次,适当运用案例式教学。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 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10]。生物制 品学是一门实 践性极强 的学科 ,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 如多糖疫苗的制备, 流感疫苗的生产,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等优势,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克服传统文字材料单调乏味的不足, 尤其是讲解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工艺流程和产品研制等方面。同时,日常网络媒体中有很多紧密相关的专业视频和新闻线索, 适时插入这些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

3.3研究性学习和课程论文

法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可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11]。教师可 根据学生 群体特点 ,分成几个小组,以重要生物制品,如人血白蛋白制剂、流感疫苗、诊断试剂盒等为专题,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小组课堂答辩。同时,老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小方向,给小组里每位学生单独布置不一样的课程论文,让每个学生独立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教师批改,记录成绩,并选出优秀论文,让学生登台宣读。这样,既分工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作为一门年轻正蓬勃发展的学科,生物制品学缺乏其他成熟学科具有的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必须参阅大量有关著述与最新文献,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同时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了增强生物制品学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在总结学科特点和教学原理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专业教学 篇9

《生物技术前沿》是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新开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领域宽, 涵盖范围广, 由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组成, 是自然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 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生物技术相关课程, 但我校学生具有自身特色, 生物工程与医学工程类课程均有涉及, 学科交叉性明显, 如果照搬其它院校的教学模式, 可能会出现与学生知识背景现状分离,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给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如何在较少的课时中既不重复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又能不断引入新的内容?如何解决课程中存在的前沿技术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成为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结合本学院学科设置的特点, 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大胆改革, 引入实践教学, 让综合性实验走进课堂,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1 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顺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 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与前沿性, 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是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一个关键[3]。《生物技术前沿》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

在教材的选取上, 以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为目的, 精心选取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如《生物技术概论》、《Basic Biotechnology》等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根据内容的差异, 分别为学生推荐各领域的优秀教材, 从而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整。在授课过程中, 既要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还得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 以现代生物技术基本原理的介绍为切入点, 以不同类型的技术范畴为骨架, 着重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 对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前期学习的基础课程有的放矢, 选取重点章节回忆复习, 理清脉络;注重相关学科贯穿渗透, 通过不断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来突出课程的前沿性。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为生物医学工程, 把内容侧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医药等领域, 如在讲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时, 着重向学生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使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 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对生物技术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改进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生物技术涵盖范围广, 涉及医药、食品、环境与农业等诸多领域,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本课程的特色, 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4]。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该课程日臻成熟。

2.1 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应用

根据本课程侧重于工程技术类型, 具有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色, 在课堂上, 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 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 放映一些标准试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片, 如在讲基因工程PCR技术时, 通过放映一段采用PCR技术检测细菌的录像, 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掌握该技术的要领, 为后期进实验室做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内容可以搜寻一些Flash动画展现出来, 如在讲细胞工程中细胞周期时, 为了让学生对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及其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播放相关Flash, 使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吸引力,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增加了兴趣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增强师生互动, 合理安排课外作业

在授课过程中, 对一些有争执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在基因工程这章中讲转基因技术时, 先为学生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文献, 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讨论,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本章结束时, 选取部分学生通过PPT形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基因工程技术,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增强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表述能力,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此外, 在课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渠道查阅文献, 掌握课上内容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习题、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前沿有基本的了解, 并从全新的视角认识生命科学, 为今后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融入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3.1 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文献或相关网站, 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另一方面, 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发酵技术生产疫苗时, 就适时地引入了本实验室对艾滋病与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细胞工程时, 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思路, 为学生详细的介绍了干细胞的分化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在讲重组DNA技术时, 就有意补充了被国际分子生物学顶级杂志评为“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 micro RNA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前沿内容, 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 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形式, 为学生介绍了本学院最新购置的大型实验设备如实时定量PCR仪, 流式细胞仪及活体成像仪等的使用原理, 并带领学生进实验室参观学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而且拓宽视野, 增强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 为后期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生物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 通过课堂上的抽象讲解远远达不到作为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理论教学完成之后, 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16课时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将分别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酶学等相关内容,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课操作外, 还组织学生到制药公司进行观摩教学, 使理论学习内容与生产实习对应起来,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转变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学期末, 对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本课程灵活采用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并重方式, 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 分析总结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撰写专题论文, 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 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此外, 还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一门前沿技术,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考试结束后发现论文完成认真, 课堂演讲PPT准备充分、生动, 内容包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环保、食品与军事等多方面的应用, 其中一部分是课堂中没有涉及到的, 表明学生对新考核方式的认可, 并较全面的掌握了《生物技术前沿》这门课程。

5 小结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研究和总结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的改进教育思想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与手段, 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对《生物技术前沿》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融入实践教学, 突出学科特色,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欧阳平凯.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生物产业技术, 2008 (1) :25-26.

[2]宋思扬, 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1-7.

生物专业教学 篇10

一、生物学史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大大增加了生物学史方面的内容,使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色盲遗传时,新教材上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和第一个被发现是色盲的人是同一个人———道尔顿,这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时就轻松地突破了这一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如青霉素的发现、进化论的提出、沃森和克里克创立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多莉”羊的克隆成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等,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学中以故事作导入或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插入一个感人的故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大脑和解除疲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生物学史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科学习惯。

例如,新教材在讲述生物进化时,在对达尔文做简单介绍时指出: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帝创造世界、上帝造人的思想占着统治地位,达尔文一开始也是一个虔诚的神的信徒,是“神创论”的坚定维护者和宣传者。但是,在有幸随英国勘探船“贝格尔”号做了8年环球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与“神创论”的思想是不相符合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于是,他对“神创论”思想产生了怀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悉心研究,逐渐地形成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并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后被马克思认为是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之一。生物书通过这一科学史的介绍,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很多重大的科学现象,就是从身边发现的,从生活中发现的,而它的发现更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入地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从生活中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新教材在讲述生长素的发现时,重点地介绍了学生熟知的三位科学家:达尔文、温特和郭葛,以及他们发现生长素过程中所设计的巧妙实验。其实验过程大致如下:(1)用两株带胚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一株在光下生长,另一株在黑暗处生长。(2)切去尖端,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发现,植株既不生长又不弯曲。实验做到这里,通过(1)(2)对比,科学家就推测:可能是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这种物质引起植物的生长和弯曲。为了验证推测是否正确,科学家紧接着设计了如下的巧妙实验:(3)将放在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儿放置在切去尖端的燕麦幼苗顶端的一侧,一段时间后,它恢复了生长,并弯向了放置琼脂块儿的另一侧。而将没有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儿作为对照,重复该步实验,则植株既不生长又不弯曲。这一巧妙的设计,科学地、严密地证明了胚芽鞘尖端确实能够产生促使植物生长的物质,并为最终发现生长素奠定了基础。

这一科学史的讲述,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生物科学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能力。

例如,新教材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设了酶的发现的教学要点,分别解释了五位科学家所作的贡献和相关的科学实验。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使科学家们普遍地认为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但是,历史的快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生物的某些RNA也具有催化功能,从而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我们以前对酶的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因此,在新教材中,对酶的定义由原来的“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改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通过这一科学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科学家对酶的本质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和不断修正的,而且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有新的种类的酶被发现,使学生牢固树立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思想。

五、生物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新教材在很多地方提到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我们国家在生物学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先进行列,有很多重大的科学成就甚至是独领风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例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RNA;素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及其合作者创立的水稻二系杂交法令世界刮目相看。而此时,他正向水稻的一系杂交最后获得成功而不懈地努力着;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我国承担了1%的研究计划,是加入该计划中唯一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它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高科技领域的垄断,而且使世界充分地认识到了中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篇11

生物教学皆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改变学生重知识轻素养的传统学习方法和思维意识.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应有的探究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即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因为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和情感等价值观与知识范畴相比,其适应性更广,持续发展更长.

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是生物教师在备课推理与确定教学目标,开拓备课思路,构思教学策略和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内容,是完成生物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情感价值观,应为每个教师深思的课题.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教改是学生生物素养提高的捷径

就传统的中学生物科学体系来讲,从学科内容的编写和传授上,都突出知识传承的发展脉络,即按照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模式进行循序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往往是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其目的是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知识结构构建方面传讲知识,以便学生容易掌握生物知识体系.然而,在当今信息渗透各个行业领域的社会中,这种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凸显出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就知识传承方面,应当传承的不是信息量,而是信息的质量.传统的知识的传授方式越来越突出求大面宽,严重挤压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相去甚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进行有选择意义的学习.

在这方面,新的课程目标要求给了生物教师切身的启发和指导.如在教学中结合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地观察、实践、调查和资料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探究举措,是教学中必须推敲和选择实施的.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与操作技能要求较低和容易做到的探究活动.如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物做起,循序渐进地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并采用多途径的一些探究活动.如制作切片,装片到对比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等,通过学生主动实践来寻求知识的答案,而不是光凭教师手舞足蹈地去演示或讲解.在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技能训练中就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学生的生物知识素养和生物知识体系.

二、教材是为学生生物素养提高设定的航标

生物教科书不光从深度和广度给生物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可实践的超前思维模式,还强调了教师要从当地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如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的图片——“小鸟何辜”,学生就能自然联系到当地某些人对鸟的伤害,引起学生对其他图片分析讨论的兴趣.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应对,就无形地把生物教学推向了“本本”的深渊中,不但有违目标教育的实施,而成了栓在教科书上的一只蚂蚁,总是探不出新思路、新教法来,并且越“缠”范围越小,营造不出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课堂氛围.

在构思和确立讲课目标时,如能灵活地开合思维之门,把思维精力放到对教科书的深度探究上和对所教学生每天思想波动的真实全面的了解上,设计出具有课堂操作价值的教学方案,才能使自身的教学处在淙淙小溪中,永远有清晰的思维出现.

清晰思维的存在,当然与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关,但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是靠一两本专业书就能一蹴而就的,务在通过涉猎其他各学科领域,使自身的知识框架硬郎起来,在备课举例与讲课引证时才能游刃有余,课堂就不再是传授、解惑一门学科知识的“专卖店”而是一个“超市”;不是一本生物“经典”,而是一本“笔记本电脑”.如是,无论你怎样去设计课堂,都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赞许.

三、课堂是为学生生物素养提高搭建的平台

初中生物教师面对的,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的传承,而是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的素养和发展,即提高每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所涵盖的相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可以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一种个体化的充分发展的人际交流与合作,以便共同进步.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一个发散性的、开放性的、留有余地的发展平台.发散性课堂平台的搭建,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的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应有的探究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概念就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一个生物教师要心领神会的.否则,就无法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对生物的讲解总嫌不过瘾,不到位,于是就设法补充,结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弱化了学生的生物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皆在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改变学生重知识轻素养的传统学习方法和思维意识.所以,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等探究活动,获得信息,掌握和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设定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时,要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该要的、能做到的,必须要有,做不到的、不该要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地写入教案,否则只会加重备课负担,空耗精力.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比知识范畴,难点解析,重点掂量更为重要.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其适应性更广,持续时间更长.要达到这一点,其教学内容常涉及跨学科和泛学科领域,教学中立足于生物学科,辐射社会、经济、文学等多个学科,在探究与训练中,既有生物学的,又有跨学科的,把各门学科聚焦一点,就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生物专业教学 篇12

《生物技术实践》共有6个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和植物有成分的提取。其中每个专题下又分为2-3个课题, 共16个专题。笔者按着课题的可操作性和难易程度, 将其分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具体划分为: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可依据实验的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学生独立实验

《生物技术》中, 笔者认为有三个实验原理简单, 可操作性强, 材料装置易取, 适合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也可以在家中完成。要尽量让学生在做中学, 尽量将实验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内容相关, 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为其建构新的内容。如:果酒的制作

实验思路: (1) 果酒的制作其实操作非常简单, 需要榨汁机、发酵瓶、灭菌锅, 其实在家中完成用消毒的手可以代替榨汁机, 未开封的矿泉水瓶可以代替发酵瓶 (因矿泉水瓶本身已经灭菌, 发酵时拧松瓶盖就可放气) , 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 (2) 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可以事先准备好已活化的酵母菌。

实验器材:每组未冲洗的赤霞珠葡萄若干 (新疆地区品种优良, 来源广泛) 、烧杯1个、未开封的矿泉水1瓶 (学生自带) , 75%的酒精棉, 活化的酵母菌少量。

学生实验过程:挑选葡萄;冲洗;去梗榨汁 (用75%的酒精消毒双手和烧杯, 直接用手挤压葡萄, 尽量揉烂一点) ;装瓶 (留出1/3的空间不要装满, 便于以后放气) , 并在瓶内滴入几滴活化好的酵母菌;盖好瓶盖并拧紧。

课后任务:学生将自制的发酵瓶保管好, 最好不要放在阳台上暴晒, 每天要观察现象并记录, 如果一旦瓶子胀气了, 要及时轻轻拧送瓶盖放弃并注意闻闻气味, 是否有酒香, 有时一天需要放气2~3次。

二、学生小组实验

《生物技术》中有部分实验虽原理简单, 但个人不易完成, 需要教师适时地对一些操作技能进行指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此期间教师要仔细观察每组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如何, 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适宜的引导, 同时要让学生彼此之间学会合作。随后当实验完成时, 教师要对小组的实验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与总结, 同时还要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总结。这些看似程序性的教学模式所隐含的意义非同小可,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提问、合作、评价中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而这也是选修Ⅰ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在进行选修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教会学生实验技能以外, 在适当的情境中还应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科学的推理, 即给学生做示范。在这个推理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合作伙伴, 师生应就某些科学现象构建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地告诉学生答案则不会有长远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与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一起就科学现象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或假设, 再一起收集数据,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最终师生共同建构理论或模型解释现象。在此过程中, 不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 对教师的生物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教师只有拥有正确的态度 (坚定的信念) 、丰富的视野平台 (知识领域) 、充实的内在营养源 (专业知识) 、必备的硬件设施 (实践知识) 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教师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选修Ⅰ的内容实质, 才能较好地完成选修Ⅰ的实验教学。

摘要:《生物技术实践》共有6个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和植物有成分的提取。其中每个专题下又分为2-3个课题, 共16个专题。笔者按着课题的可操作性和难易程度, 将其分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可依据实验的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践,学生独立实验,学生小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1]刘浩然.高中生物教师“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8-42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下一篇:逻辑分析诊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