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础教学

2024-11-05

色彩基础教学(共12篇)

色彩基础教学 篇1

我国学校色彩基础教学中,大多延袭西方的色彩理论模式。就西方色彩而言,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到最终后现代主义是个庞大完整的体系。其中印象主义把光色理论做为科学依据运用到美术色彩中,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色彩课题。使西画写实色彩理论和实践达到了高峰。至今我国学校色彩基础教学仍然把印象主义色彩理论与实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其作为训练基础然后再求多方融合。笔者以此为立论基础谈一下对美术色彩基础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美术色彩基础教学入门阶段的训练

1、美术色彩基础教学从哪里入门

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认为美术色彩基础教学入门应从色彩语言本体多做考虑,即暂时抛却物象,从强调色彩本身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对比等方面抽象因素带给人们的不同知觉与情感入手,利用大量时间进行色彩抽象因素带来的知觉与情感联想训练,比如利用画面色彩的不同调配与组合,表现高贵典雅或朴实无华;表现色彩与味觉的联想如酸、甜、苦、辣;表现色彩与情绪联想的喜、怒、哀、乐等。在训练中还可以让学生听音乐,然后用色彩画面表现如古典、流行、民乐、爵士、摇滚等乐段。这些训练之后再逐步强调色彩抽象因素与具体物象的写实性结合,是从色彩的平面抽象转向物象立体具象塑造的过程。这种训练方法有些象中国文人写意画训练从书法笔墨入手的路子。即先学会墨分五色和用笔抑扬顿挫使转之后再用这些来自于平面的抽象笔墨去表现具体物象。其二,从单色素描造型入手,利用素描造型手段先解决好具体物象的写实造型问题,之后再转入色彩诸因素的训练当中来,有了素描造型基础再把色彩中的冷暖、色相、明度、纯度、对比等抽象因素按照光色理论就位到各明暗调子之中,从而完成素描中立体造型到色彩塑造的顺利过渡。两种色彩基础教学入门的套路似乎殊途同归,但作为基础训练效果却颇有不同,两种教学路子中各自的优点即是它的不足。在教学中不要过于偏执一方,要注重矛盾双方的转化与共融性。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经过探索和实践后认为先强调素描立体造型诸多因素的协调性,进而再解决素描与色彩因素的结合,以此顺序作为美术色彩基础入门教学训练较为顺畅合理,这也是由我们目前学校美术色彩基础训练由写实色彩作为基础所决定的。

2、美术色彩基础教学中对素描训练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幅色彩画来说其中素描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与素描是分不开的。目前素描的塑造方法有所不同。倾向于国画专业方向主张把线或线面结合的手法作为主要塑造手段,突出线与黑白布局的韵律感节奏感;倾向于设计专业方向主张所谓的结构素描,注重透视线与结构线相互转化;倾向于西画专业方向主张明暗素描塑造方法,注重明暗调子、黑白灰的刻画,主张对物体结构光感明暗变化进行全方位全因素的塑造。明暗素描方法的价值在于它充分反映画面中黑白灰色调深浅的节奏韵律,注重表现物象空间体积与质量感,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好结合。我主张在色彩训练中重点练习明暗调子素描,因它注重光感,恰而,光又是色彩光色理论当中的母体。所以明暗调子素描的光色理论与色彩光色理论正好相合。

素描训练当中要注意三点要求:其一,以整体贯穿于绘画的始终,它是完善绘画方法、步骤的载体;其二,用明暗五调子塑造体积方法,在解决比例、结构、透视基础上,注重五调子的分布及黑白灰特点,做到下笔准确果断,干净利落;其三,注重利用画面虚实塑造物象前后空间关系,充分利用明暗调子把空间对比前后关系拉开。以上三点是在素描训练中为将来能顺利完成色彩基础教学提出的最首要最基本要求,至于质感、量感、画面节奏、个性等素描要素当然也要进行循序渐进适度的引导。

3、美术色彩基础教学中素描训练与色彩训练的结合

适度的素描训练之后转入色彩塑造训练,因为有了素描学习中对物象整体空间体积塑造能力的达标训练,色彩训练中则主要强调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与物体上明暗五调子的对应关系了。在对光源颜色的感知能力训练中,观察不同光源颜色对画面色调的影响,观察光源颜色影响物体的部位。固有色在物体上体现最明显的部位在哪里,环境颜色影响物体的哪些部位,这些部位与明暗调子如何对应。如果素描的明暗与物体上条件色彩、固有色彩体现的区域能够对号入座,使色彩与素描明暗完美结合起来,再能通过色彩冷暖虚实等对比因素的利用拉开画面物象空间,那么作为写实色彩入门训练基本上就达标了。万事开头难,入了门槛,进了色彩艺术的殿堂,倘佯其中再求变通就会乐趣无穷。训练当中对色彩的把握,要多观摩参照西画印象主义大师们的作品,欣赏印象主义作品既能充分体会色彩与素描结合的写实性,又能为提升作品写意性提供充分的营养。

经历以上色彩入门训练以后,接下来就应是美术色彩基础教学提高巩固的阶段了。下一阶段中又应有哪些努力方向呢?

二、美术色彩基础教学中提高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笔要以形当先,笔落随形讲求写味

色彩基础训练基本以短期作业为主,在短期作业当中不可追求工细之美,一般要求以“写”字为感觉。初学者用笔肯定无所适从,应以随“形”用笔,逐渐再追求层次性,这里所说的“以形当先”不单纯指外轮廓形,还包括物体本身内在的“结构形”。做到了随形用笔,那么素描中体积、空间等诸多要素就会很好的展示出来,用笔也有了目标、方向,初学者就不至于茫然无措了。在基本的“随形用笔”解决之后再考虑画面整体构成中的用笔布置需求,从而感悟画面整体的气势韵律和整体的协调统一。

2、感悟色彩,协调画面各因素关系形成一曲完美的交响乐篇

大千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为了让我们的画面能发出光彩,就需要我们了解色彩的规律,运用色彩规律更好地表现客观世界。色彩是不稳定的,它会因光线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起变化。有人说“色彩会在空气中跳舞”,这有一定道理,我们就是要依靠色彩变化的原理和自身的色彩感觉来捕捉色彩。协调各种不同对比因素构成画面的整体丰富性。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阴阳学说玄妙无穷,阴阳无极充满着智慧哲理,对立因素互为依托从而构成世间万物的丰富多彩,画理更是深谙此道,利用如大小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曲直对比、进退对比等知觉因素,再融合色彩的情感因素进而相互协调构成美丽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就会如一曲完美的交响乐篇令观者着迷。

3、追求色调的情感情调,达到色彩的升华

美术色彩基础教学提高训练阶段时要着力抓色彩的基调,画面里的每一块色彩都要与基调和谐,从而组成一幅画的色调。如果一幅画没有调子,就会在颜色上出现脏、乱、灰、碎的现象,导致画面琐碎。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组织画面的调子,调和各种色彩关系。如一幅田野风光的画面,主体是绿色的原野,于是就形成了绿色调子,给人感觉生机勃勃。色调从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方面分为:红调子、黄调子、绿调子、冷调子、暖调子、高调子、低调子、艳调子、灰调子等或它们的组合。这些调子指某一类颜色所占画面面积大小比例来确定命名的,不同基调所带来的情感感受是不一样的。如高雅与朴实、传统与现代、奔放与忧郁等等。古人云:“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了解了色彩的基本规律后,就要通过实践来掌握色彩的表现力,在不断调色过程中使自己的色彩语汇丰富起来。对于初学者着重于入门阶段训练的同时要逐渐加强对提高阶段训练要求的领会与感悟。

三、结语

在色彩基础教学中,素描是色彩的灵魂而色彩是素描的升华。通过对色彩的分析,对素描的解析来达到二者的融合。以上是作者历年来总结的一套思路,撰写此文并不是号召把教学搞死板僵化了,而是求得一个畅通之路来节省美术色彩基础入门教学训练时间,以求效率。

摘要:通过分析提出色彩在关术基础教学中不同阶段的目标、方向以及要求,并探索如何完成色彩基础教学由入门到提高的一系列过程。

关键词:基础教学,印象主义,用笔,色彩的升华

参考文献

[1]1黄今声著:《色彩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2]周长江著:《解读色彩》.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色彩基础教学 篇2

禹城市第一中学 朱兴亮 2010年7月21日 22:50 设计有别于其他的美术门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所以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构成设计,它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类。但是,高中设计基础的教学,又必须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高中设计模块时间短,学生基础低,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开设基础课程时要考虑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在构成的三大类中,选择一类学习。考虑到应用的广泛性和课程的难易度,建议在平面构成或色彩构成两者中,选择一个开设。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色彩构成的主要知识点。

色彩构成

1、概念: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2、色彩与光的关系。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物体吸收光线中的部分色光,反射不能吸收的光线,这就是物体呈现不同色彩的原因。

3、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1)色相: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黄、绿、蓝,青等。

(2)明度: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也即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都是红,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如六标准色中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度之间。

(3)纯度:纯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单种标准色成分的多少。

4、三原色:不能用其它颜色调配出来的,红、黄、蓝。三间色:三原色两两调配而产生的颜色叫间色,橙、绿、紫。

还有同类色、互补色、对比色

4、色彩的性格: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2)橙色,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3)黄色,所有色相中明度很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4)绿色,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

(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

(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

5、色彩的冷暖:冷色和暖色是一种色彩感觉,冷色和暖色没有绝对,色彩在比较中生存。但通常情况下,红黄橙被认为暖色,蓝绿紫被认为冷色。

6、色调的变化: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不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于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构成部分知识点的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色彩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理性色彩研究 综合色彩研究 基础教学 项目课题

色彩,以其无限的魅力解读了光和物体之间千变万化的关系,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种观看之道——那就是我们对世界认知与理解的视觉呈现,渗透着观念、历史与文化等深层因素。

从视觉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色彩被看作激发创作情绪的一种要素,它不仅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元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色彩与传达媒介紧密关联,新材料和新媒介的出现往往对我们既有的色彩理解力提出挑战,继而引发艺术形式革新,促成新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教学中,现代色彩观念的成型直接得益于20世纪上半期包豪斯的实践探索。伊顿、克利和阿伯斯等人的色彩实践不仅接续了塞尚以来让色彩脱离对形体的依附,构建画面独立主观色彩系统的观念,更以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规律进行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的实验方式累积视觉经验,构建新的视觉原理,独创了“色彩构成”这一专业基础训练课程。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在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色彩构成教学已然成为完整教学过程的必经阶段。但《色彩构成》课究竟怎样设计才能达成其与时俱进的有效性,避免模式化;教学执行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基础课程与最终艺术创作、设计项目的有机关联,才能使学生将基础训练中掌握的视觉原理和技巧顺利运用到今后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去,这些问题仍然是今天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综合色彩研究》介入基础教学

公共艺术专业采用综合色彩的训练方法,将色彩学看作系统的、多元叠合的、综合的、更具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开设《综合色彩研究》课程,以实证性、科学性为基础,旨在解决艺术创作中的调研方法问题,着重探讨专业范畴中有针对性基础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独立研究能力,将《综合色彩研究》课程打造为可为多领域实际应用的带有色彩分析性质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专业《综合色彩研究》共设计有前后两部分共五项训练课题。

前期课程集中于色彩关系探索,由“经典名画色彩提取练习”,“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立体形态中色彩组合实验”三项训练构成。将色彩从写实造型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色彩不再只是传统绘画和二维视觉图像的叙述;以理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建构科学的色彩系统。我们探求有关色彩的知识,积累有关色彩美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但绝非概念上的公式化。对色彩近似科学的分析、对比,对色彩组合关系近乎实验的记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累积色彩感受,创造、发现新色彩关系与效果的经验。这样的研究方法贯穿课程的始终,一方面,课程以亲身实践的方式深化学习者对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打开学生对色彩原理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色彩分析的方法、色彩体验的记录为学生以后在具体创作项目中发现色彩问题、解决色彩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综合色彩研究》的主体课程是“环境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环境色彩的更新主题创作”两项。环境色彩,是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的一种创作方式,体现着理性色彩系统的影响力和价值作用。将前期课程中学习积累的色彩调研、采集与分析方法运用到环境色彩更新项目中去,理性的色彩调研与分析报告,为进一步提出建设性设计改进方案提供了可能。色彩,从一种设计手段变为设计目的,建筑与环境色彩改变了城市附加装饰者的身份,成为城市长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色彩关系探索

色彩关系探索是课程安排中学习者运用色彩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基础。

对色彩的准确命名依赖于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数据描述,而色彩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和文化联想却无法得出恒定的说法。色彩在不停地流动,只有环境才能给予色彩一定的限制性;色彩与环境相互依存,通过色彩关系达成视觉呈现。

色彩的分类、结构、范围、秩序、搭配、比例、调和、冷暖以及色彩与空间、时间、光、材料、表面等等的互动都存在于色彩关系的探索之中。

色卡是进行色彩研究的有效工具,一方面它避开了调配颜料耗费的时间,使研究者能够集中精力快速观察和记录色彩搭配;另一方面,色卡的标准化、数字化为大量实验研究增加了严谨性和科学性,也便于研究者将所积累的色彩模型与实施制作相衔接。

1.经典名画色彩提取与范例存储

艺术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历代绘画大师对于自然色彩博大精深的探索与表现。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一幅名画图片,对图像进行网格化处理以简化图像色彩和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用相互关联的一组色块对原有作品色彩特征做出归纳和提取。通过学习优秀作品的最佳色彩关系组合方式,增强对色彩范例的记忆,提升对自然界色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对象中提取基本色块组成色谱系统的色彩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注重思考所选作品的色彩系统形成因素——是什么导致我们眼前的这幅作品选择此色彩而非它色彩或它材质进行表达——其所涉及的历史与文化、象征与情绪、民族与时代等多重内容;注重色彩结构分析,主导色、对比色的分配和色调提取,整体格局与局部色彩关系的研究。

2.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

自然界中的色彩既相当丰富又异常微妙,而传统视觉习惯使观察者难以从特定的角度深入细致地看待事物,因此也就无法发现超出“常规”的色彩。课题要求学习者选择花卉或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自身特点、光源因素、季节因素、背景比例、花叶比例等做出细致记录,提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系列化的色彩层次,对微观色彩进行有序归纳、色卡比对,确定主体色调和色块取值,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这一训练,学习者得以发现细微差别,提高微观的色彩感知力,理性地解释外部色彩印象及颜色个性。

3.立体形态中的色彩组合实验

现实世界中形体(尤其是建筑、雕塑等大体量物体)的外观色彩总与其所处空间产生互动,从而影响人们的观感。深入理解三维空间中形体的色彩存在状态,有助于学习者在未来创作中综合把握和熟练运用色彩表现技巧。

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三至五件现成品分别进行色彩涂装,并设置一定的空间环境颜色条件实施限制,实验其在不同光源、光照角度、改装品组合方式以及改装品与背景多种组合方式条件下的色彩氛围变化。这样的形体外观色彩存在状态观察,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对“单体形态与系统组合之间关系色彩”的认识。

三、环境色彩调研与更新

经过前期对色彩的采集、量化比例、色卡比对、确定色块、色调和色谱等一系列具有实证性的色彩分析与存储方法训练,学习者对色彩运用原理和色彩调研方法有了基本了解,获取了一种深入研究色彩规律的基本途径,为未来不断储存色彩组合范例、积累色彩表现经验奠定了能力基础。其所积累的各种色彩知识和审美经验最终都是为了在综合创作中能够具备良好的色彩控制力和表现力,在解决具体的艺术或设计问题时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色彩手段。课程最后在众多艺术、设计领域和媒介中选择“建筑与环境色彩”作为《综合色彩研究》的核心训练和主题研究与创作课题。

“建筑与环境色彩”承载着《综合色彩研究》课程的多向深化考量。

首先,环境色彩调研以户外群组环境(如:建筑群、街区、商业区、厂区、社区等)为主要调研对象,研究对象选择涉及建筑单体、单体之间的组合、建筑物与地面、天空、周边建筑环境等丰富的关系色彩,为课程学习者的最后色彩能力提升提供了复杂的色彩研究综合对象。

从课程渐进式深入的教学角度看,从简单的抽象形体空间向现实环境中复杂的关系色彩进阶,调研环境色彩可望实现与课题“对立体形态的色彩组合实验”的积极有效衔接,而学习者的色彩认识与调研方法也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要面对许多现实的城市色彩问题。城市快速发展,各式亭、杆、箱等公共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商业广告和店面店招杂乱等造成色彩混乱,大量新建筑的兴建并未保证视觉品质反而造成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点和文化审美特征的现象,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无法和谐共存……公共艺术除了以雕塑、装置、壁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为城市增添视觉趣味外,要从更现实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整体美学氛围入手进行创作和更新。

“环境色彩更新创作”基于一套具有科学、实证特色的调研方法和理论模型——现场色彩特征取样与评估、环境色彩导向性因素分析与区域历史条件形成因素分析;以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 色卡中色谱系统为基本比照工具,通过调查、测色记录、色卡比对、取证、归纳、色彩编谱等步骤,完成对环境色彩现状的调研、问题分析,提出有建设性的色彩更新计划和未来可行性色彩规划手册。整体规划后的理性色彩系统不仅能够重组城市色调,构建和谐、均衡有节奏感的城市空间,还可以运用光照明和数字化媒体等新科技手段带来色彩影响,使环境具有更整体的色彩传播力。

附录1 学生课程作业:《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大纲)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学生 吴韵珑

指导教师:丁乙

一、色彩调研分析

1. 目标建筑在大区域中所处位置

2. 目标建筑及环境色彩调研

东南西北墙面、地面、门的取色分析;户外娱乐设施取色分析;周围环境取色分析。(图1~图5)

3.色彩调研总结

园内总体色彩比较丰富,操场在浅色背景下运用对比性较强的鲜艳明快色彩,提升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幼儿园主楼以中性色为主,缺少鲜艳的颜色,虽有些许点缀,但气氛显单薄。

主入口色彩过于沉闷,没有活泼、有序的色彩气氛。

外观色彩设计没有清晰表现出其办园特色。

园内绿化不少,但未有效分配土地面积,略显杂乱。

二、色彩设计建议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感官教育,她认为,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而为进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而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

色彩,在幼儿的世界里无处不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然而色彩却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

建议:

1. 主建筑入口与正门的色彩更加丰富。

2. 增加暖色调,使儿童获得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3. 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来表现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

三、色彩设计分析解说

1. 幼儿园建筑色彩设计原则

健康性原则:已有实验证明,儿童确实易被丰富的色彩吸引,所以,幼儿园建筑采用丰富鲜艳的色彩搭配有其必然。

特殊性原则: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色彩设计上,既要符合色彩心理学的普遍法则,又要满足儿童的特殊心理。

趣味性原则:儿童的注意力相对成人容易涣散,同时又易被丰富的色彩变化吸引。因此,通过合理而富于趣味的建筑色彩设计,可以避免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变性与幼儿园单调色彩搭配的矛盾,有利于保持儿童对园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图6)

2. 周围环境的处理

法办色彩垃圾:对破坏景观的色彩垃圾进行经济处罚。

大力推广职业环境色彩规划:城市建筑的色彩运用离不开专业的指导。

建筑规划前需对周围环境进行色彩调查:建筑色彩需注重整体的和谐。创建一支保护建筑色彩的小队,定期检查、修补及维护。

3.总结

建筑色彩设计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

不能过分关注单体的色彩使用,而是要和周边横向比较,尽量寻找色系相近的颜色搭配,这样看起来比较和谐。

在整体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对颜色进行丰富和扩展——如果颜色太过于统一,会显得枯燥和乏味;在局部添加一些色彩变化,既照顾整体和谐,又使建筑不乏活力。

附录2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点评

丁乙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吴韵珑的课题作业。调研使用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色卡系统,通过现场色样比对、采集进行色号确认,以实证方法对色彩进行编谱分析和主体色彩的取值。

报告以图片、色标、列表、文字小结与更新建议作为研究框架,以整体建筑区域、不同立面、空间与周边环境,局部元素与设施等对象的调查作为基本的涉及面,以深入观察、分析为基础,提出“幼儿园色彩设计健康性、特殊性、趣味性三原则”;为业主提供“色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关系”的区域色彩管理建议及更新计划。

该报告的论证结构和研究方法可行,提出的色彩更新建议有益。

报告结论推导的合理性、可靠性还可深入探究。

丁乙,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于设计色彩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色彩基础教学中, 教师要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对课程设置的长短以及内容都应该有所定制, 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色彩表现应有针对性的涉及,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 要加强对我国传统色彩的研究和学习, 传承我国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色彩经验, 形成具有东方民族特点色彩体系, 借此使学生的色彩审美意识更加完善, 并从中获取色彩创作素材和灵感, 尝试设计色彩表现多种面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加强与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融合。西方美术史倾向于研究印象派之前的艺术流派, 西方设计史侧重于研究实用性美术, 总体上西方色彩的发展是沿袭了一条有感性到理性再到商业应用的认识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对西方美术流派进行融合, 可以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具象绘画到研究性绘画形式的转变。

二、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最终学会在设计实践中合理的运用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 创新思维必不可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自始至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让学生找到更多的兴趣点, 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 在色彩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逐步寻找并完善表现语言, 从而调动学生通过色彩的张力想要表达自我内心的欲望, 实现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应该注意的是, 创新可以是意识上的, 也可以是形式上的,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 不可千篇一律。

三、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应用能力

首先, 色彩设计的学习必须与设计的整体结构同步, 使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 使设计与色彩设计有机结合, 因此整个色彩设计课程的作业设置上应由浅入深, 按照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的认知规律来设计作业内容, 让色彩学习成为最为活跃地接受各种信息的课程之一。其次, 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直觉体验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开始阶段, 教师就要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也具有相互的关联, 并有意识将设计色彩教学更多地跟现实设计联系起来, 注重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的意识。另外, 对色彩设计理解和应用不会在短时间内就完成,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助课程体系和授课模式的完善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同时, 还要针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实际需要, 培养要求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控制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更高些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设计色彩是绘画写生色彩与设计用色之间结合的桥梁, 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表现能力为主旨, 在通过色彩教学, 把作品形成的每个步骤清楚地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色彩表现物象的客观规律。但由于各个年级的教学重点不同, 再加上每班学生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 色彩的感知能力强弱不均, 因此, 在色彩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写生色彩教学针对的是刚入学的新生群体, 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性思考能力与审美能力。而色彩构成教学是启发学生理性思维, 提高色彩设计能力的训练。在教学形式上, 要以色彩设计的理念统领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色彩设计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掌握色彩构成知识在运用中所表现的各种技能。此外, 在每个阶段结束时, 要利用讲评、讨论、修改等方法, 找出本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 并积极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设计色彩基础教学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进程中, 设计色彩教学也应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而不断改革, 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 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制, 使设计色彩教学发挥其真正的基础优势。

参考文献

[1]安偲毓.设计色彩基础教学的时代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1 (4)

[2]白雪.高职建筑装饰设计色彩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11 (4)

[3]胡天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 (10)

[4]张学军.浅析设计色彩教学与后现代色彩观的融合[J].艺术教育.2009 (11)

色彩基础教学 篇5

内容摘要:色彩教学是高中美术专业学校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现如今很多美术特色高中招收的新生中,有一大批美术零基础的学生,因此如何提高色彩教学的效益就显得尤为迫切。我所任教的学校就是一所美术特色完中,高一新生入学时90%以上学生美术基础为零,学生既要学习美术,又要学习普通高中的文化知识,因此,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注重教学实效成为我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本文研究的是提高色彩教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规范的小色稿训练能培养学生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的能力;风景写生中的大师作品色彩移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静物摆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效实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色彩基础并且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为今后在视觉艺术领域再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色彩 零基础 有效教学

哥德曼和伯内特在《约翰尼需要阅读》一书中敦促教师在常规的人文学科中给视觉语言的学习留点空间,因为“没有这样的训练,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将越来越少,逐渐成为无用的公民。他们被电影、电视这些无头脑的、使人入迷的东西洗脑、操纵、促动。但是,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才会从正常的学校教育经验中获得更多,而不是成为输送带上被动的乘客。”因此在探索色彩有效教学的同时笔者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及视觉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除却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应付考试之外,带给学生终生受用的以后能进行继续学习的本领。色彩零基础的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上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如白纸般的学生身上进行视觉艺术能力的有效教学的研究,为学生以后长远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宽大如金字塔底座般的基础,作为美术专业教师责无旁贷。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学科学化运动,主要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本文所讲的如何进行零基础色彩的有效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把色彩基础知识的核心要点通过简明清晰的讲解和切实有效的训练进行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表现方法,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写生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为学生在今后艺术领域的再学习打好基础。

一、小色稿训练是有效教学中最优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有效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在色彩学习中,色调是表现画面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色彩绘画中的难点所在,而对于初学水粉的学生而言,往往只能看到颜色看不到色调。在此环节中,笔者采用小色稿训练的教学策略,用小色稿的方式去练习,一可以节约

时间;二迫使学生抓住对景物最初的瞬间感觉;三要求学生用大笔作画,概括整体地画出大的色彩关系。总而言之,小色稿训练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色调的统一处理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色稿训练具体实施:

1.学会色调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即眯起双眼,对整组静物上下左右前后整体看,减弱形体,以色块为主,寻找色块的联系和区别。教师课前用Photoshop软件处理静物照片,模拟以上两种色调观察法及看到的效果,清晰直观。如图:

2.引导学生找寻把握色调的几个关键点。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同类色调和时,用色轮+大师作品+本校学生作业三位一体进行阐明。

同理,在讲对比色调、光源色调以及大调和小对比时,也是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

3.画小色稿。学生学会了“看”即整体地看之后,就要学会“画”——画小色稿。舍弃细节,注重色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大笔作画是画小色稿的三个原则。小色稿与长期的色彩习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侧重点有所区别。长期色彩习作追求画面的完整性,从素描关系到色彩关系,画面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层次,而小色稿只是把精力集中在色彩的统一性和大关系的完整性上。

小色稿训练前后作业对比:以下是某高二学生小色稿训练前后的静物小色稿作业对比。静物小色稿练习

从学生小色稿训练前后的作业对比可以看到,通过小色稿训练有效地达到了以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提高画面色彩的组织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概括画面,整体地处理大关系、大色块、大色调的基本技能。从学生的课堂作业反馈来看,85%左右的同学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每人个体差异,即使当堂作业上不尽人意的学生,通过再交流,基本掌握了色调的观察方法和理解了色调的组织规律。

二、色彩风景教学促进了有效教学之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提出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当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有效教学在主张教学效益的同时,关注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所以笔者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现行的美术高考专业考试色彩部分大多考静物和人物,极少涉及风景题材,因此很多美术学校和美术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升学目标,缺乏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长远目标,忽视了风景写生。有别于室内静物写生的稳定光线,风景处于外光中,日光移动,一日之内,从早到晚,色彩变化很大,这对于锻炼学生色彩的敏感性、写生技巧及作画激情十分有益,而在艺术上的取舍、提炼、概括,以及有所感悟之后当机立断的表达能力和美感

培养方面,更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空间和机会。因此风景写生历来是我校色彩的必修课之一。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体现了色彩风景教学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控制风景色彩画面感受之色彩移植训练有效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色彩理论对画面的指导作用主要还是如何还原客观物象,但在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们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风景色彩更要求学生具有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力和对色彩的主观表现力。

好的画面要求作画者必须有敏锐的色彩感受和分辨能力,从生理因素上看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天赋成分。但是,专业的色彩基础训练本身就是一项后天的实践锻炼,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

1.从印象派入手,临摹学习研究光色的变化。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干草垛》系列和《鲁昂大教堂》系列是很好的临摹范本。

2.在已临摹好的作品上选取颜色并进行归纳,在新的画面上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新的作品。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多看(大师)、多想(构图色调)、多动手(有针对性)、多积累(反思总结)。

通过色彩移植训练学生深入体会了大师作品的精髓,并且通过新画面表达了色彩的主观感受,拓展了艺术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今后艺术领域的再学习作好准备。

3.风景写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良好教育契机。在野外写生中,用激励赏识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在面临专业学习的低谷时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在艰苦条件中锻炼学生百折不挠的毅力;通过集体生活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近距离接触乡村生活,去学习关爱他人等,这些优良品质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在有效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导学生参与静物摆放体现有效教学的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活动起来,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霍林姆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色彩静物写生之前的静物摆放,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摆放即将要画的静物,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物体的高低形状对比变化、物体间的色彩搭配和黑白灰关系的设置,还能锻炼他们色彩搭配能力以及对整个画面节奏感的控制能力。如教师故意把厨房类、水果类、学习用品类等不同主题的静物杂乱地混在一起,请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摆放,当然,在这一环节的实施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引导学生自主

组合静物之前,教师必须借助大师的静物作品和优秀的静物色彩范画讲解分析色彩组合的和谐美原则。

学生在进行静物摆放这一环节时,整个状态往往是非常兴奋的,他们完全投入到了对于静物组合色彩和谐美的思考中,最后摆放出来的静物也是他们静物写生练习的主题,对于实际绘画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学生已经在摆放静物的过程中有所了解。这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静物色彩绘画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色彩基础教学 篇6

关键词:素描色彩;设计;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类考生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也随之显现,入学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条件、就业压力等等关乎教育环节方方面面的各种问题成为了家长、考生、学校、社会这些直接推动这股热潮因素的重要困扰。

素描,训练的是学生在平面媒介上制造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觉的能力,也就是使用笔、纸等各种平面工具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兼具视觉美感的作品。对学习艺术设计类各个细化专业来说,造型能力,审美能力都是一个前提。而学习素描绘画正是具备这一前提的最有利方法。常见的训练题材有素描静物、素描石膏像、真人头像等,其中又有调子素描、结构素描、设计素描之分。

现在设计类专业都在极力的强调创意一词。的确,好的创意是一个优秀设计作品的灵魂。我们目前看到的很多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的作品都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创意,因此现在的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里面加入了大量关于创意方法、创意规律的课程,如《图形创意》、《创意方法论》等。这些课程都有效的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更新鲜、更专业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审视作品。然而,很多教师和学校都忽略了再好的创意也需要用各种手段去表现出来呈现在观者面前这一问题。由于他们在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上的缺陷往往抱着好的创意却无法完美的再现到人们眼前而一直停留在他们的脑子中。

现在的好多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PHOTOSHOP、3D MAX等等这些计算机绘图软件。的确这些软件一出现就成为了设计师的好帮手,现在各个方面的设计最后呈献给客户和观众的效果往往都经过这些软件的处理。对它们过度的依赖也使很多人把纸笔丢在了一边,变的没有电脑就做不了设计。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任何软件对设计师来说无非应该就是一支笔、一张纸而已。简单点说就是,不会软件和电脑的人一样可以成为最优秀的设计师,而只会电脑而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色彩课程指的是以颜料为媒介塑造物体的形象、空间的能力。作为设计师而言,很多时候追求的并非空间感、立体感的表现,而是各种媒介上进行颜色的组合搭配(如动态影像或静态广告内人物服装色彩的搭配,房间或场景内各种色彩的合理搭配,产品外观或包装上色彩的搭配等等)从而创作出具有视觉美感的作品。这种对色彩的驾驭能力最早就是从色彩绘画课程中得来,通常状况下谁对色彩的认识深刻,作品的颜色搭配就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这种通过主动调和来得到新色彩的能力与绘图软件的被动选择色彩是不一样的。

调研表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在大学的学习期间专业课的成绩都会优于绘画基础差的同学,其踏入社会后求职顺利程度、薪金水平都会优于绘画基础差者。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考生深思。

参考文献:

[1]贾金柱、邹咏梅. 素描.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伯群、陈艺峰设计素描实训,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0。

[3]陈伯群、陈艺峰设计色彩实训,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0。

色彩基础教学 篇7

但是在传统的色彩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 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基础课程的功能, 阻碍着学生对色彩绘画理解与掌握, 从而对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传统色彩绘画课程体系存在的缺点

(一) 课程缺乏方向性, 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没有专业特色。

传统的建筑专业色彩课程内容是色彩静物写生与风景写生, 与艺术专业绘画课程毫无区别, 这样的色彩课程就明显失去了专业方向性, 与其所服务的专业脱节, 教学目的模糊。色彩课所服务的专业不同,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不同, 应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设置。

(二) 课程目标不够系统、详细。

传统色彩课程往往只有一个教学目标, 过于笼统和简单, 会导致教学计划的简单化, 同时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均会受到影响。

(三) 课程内容陈旧, 不能充分满足专业需要。

传统的建筑专业色彩课程内容主要是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色彩写生是教学中的必备环节, 但教学全程都是单一的写生, 这与艺术专业的绘画课程并无明显区别, 要知道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非艺术类, 其造型能力无法与美术专业学生相比, 而课程内容却是一样的,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造型基础“零起点”的情况下单一的进行写生训练, 课时少, 任务量大, 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 很难把静物写生及风景写生与专业联系起来, 所学知识不能被直接应用。因此传统教学中单一、陈旧的课程内容已经不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

(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是按照教材中章、节、单元安排和划分具体教学内容的,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授课中要先讲解知识点, 然后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上,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研究色彩教学的重要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拟将建筑专业色彩基础课程进行如下改革。

二、建筑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改革的方案

建筑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色彩课充分与建筑专业相结合, 突出专业方向性, 根据专业需要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色彩绘画课的功能, 为专业服务”。

(一) 课程目标系统化、条理化、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相对应。

新的课程目标包含总体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1. 总体目标

本课通过水彩静物与建筑景物的写生、建筑设计效果图分解与重组等系列任务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色彩原理、规律及表现方法, 最终达到熟练应用色彩颜料表现建筑设计效果图及相关造型的绘制的能力, 为建筑设计表达奠定色彩造型基础。

2. 专业能力目标

(1) 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技法表现静物造型的能力

(2) 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技法表现建筑造型及建筑环境的能力

(3) 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原理制作数字造型的能力

(4) 能够将表现静物与风景的能力转化为表现建筑效果图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 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原理, 掌握色彩冷暖关系、对比关系及色彩协调

(2) 掌握光与色的变化规律与正确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建筑设计专业专门的水彩表现技法

(4) 掌握水彩画的绘画步骤

(5) 掌握水彩画与建筑效果图的内在联系

4. 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细致刻画、精益求精的耐力与意志, 挖掘学生潜在创造力与设计才能。

(二) 更新课程内容, 使其更适用于专业。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始终围绕“色彩造型能力与建筑设计相结合”为中心, 明确色彩最终应用到专业中什么地方?众所周知色彩是直接为建筑设计效果图服务的, 所以新的课程内容中保留原有的色彩静物写生与风景写生, 加入静物写生能力转化训练、风景写生能力转化训练、色彩造型分解与重组等项内容, 在训练中建筑效果图成为了教学中重要的“载体”, 所有写生课都要与效果图相结合, 效果图色彩的分解与重组贯穿课程始终。

(三) 更新教学模式,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除了学生主观原因外, 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弥补了这个问题。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能够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此外, 从事建筑设计色彩绘画教学的教师, 在教学中不仅要进一步学习来自美术和建筑行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知识,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应对来自教学中各方面的变化, 更要不断细化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 保持色彩绘画教学与建筑专业的统一性, 不断的推进课程改革。总之, 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 要充分的解放思想, 认真研究,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重新解构剖析, 从而获得一个全新的、更适合现代建筑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

摘要:色彩是建筑设计效果图表达的重要语言, 色彩绘画也就成了建筑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当今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 基础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为专业服务, 色彩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也是如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双重作用下, 建筑设计色彩课程必然要以新的、更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姿态出现。

关键词:建筑设计专业,色彩研究,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色彩基础教学 篇8

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与教学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该培养目标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确定了基本的框架。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人才培养, 基于中等学校美术教学的具体需要, 应重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美术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全面的人文艺术素养。这就要求在本科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要侧重于学生对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及其规律的深入理解。这一点应成为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本科各门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之一。其中, 专业基础课教学尤其应体现这一原则。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素描》和《色彩》为主。《素描》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造型规律与表现能力的掌握, 《色彩》着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两门课程包含的内容构成美术学学科基础的核心部分, 且贯穿其他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 因此也是美术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主干部分。在这两门课程中, 对学科基础知识要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效果, 并进而对学生本科阶段总体学习效果起到决定作用。立足于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以《素描》《色彩》为主干的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重点, 理清教学思路, 将对本专业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就这两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而言, 《素描》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纯、其教学重点也相对明确。1《色彩》的教学内容则相对丰富, 所涉及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重点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色彩》课程教学重点与核心目标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使之清晰与明确。这中间, 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这三方面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同时兼顾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一门课程支持和引导下, 保证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实现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汤贞敏.民办教育研究与立法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01.[2]王屏山.民办教育必将推动中国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高教探索.1998.03.

[3]王宗敏, 徐广宇.关于民办教育创新体系的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民办教育研究专号) .2000.01.

[4]陈舒.构建理想引领中国高等民办教育.中华工商时报.2004.

的教学核心与主旨的确立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与实现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单向的, 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中, 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 但同时也对教学内容和思路的发展和调整起到影响作用。事实上, 目前在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方面的问题与既有的色彩课程教学方式直接相关。

如前所述, 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色彩》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色彩基本表现语言的掌握。但是,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该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呢?或者说现有的色彩教学模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实现此教学目标呢?既有的色彩教学方式与色彩课程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存在或者部分地存在偏离的问题呢?

二、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方式及其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影响

众所周知, 目前被绝大部分美术学专业所采用的《色彩》课程教学方式是以课堂写生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非常成熟的教学模式。以写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通过写生这一最为直接有效的绘画学习途径, 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体会——表现”的过程中获取对绘画色彩表现语言的直观体认。其在基础色彩教学方面的有效性不容置疑。艺术是以实践为其根本的, 任何艺术规律的认识与理解都必须建立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讲, 把写生作为学习艺术基本规律和培养艺术表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是, 随着美术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化, 这一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 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偏重画面色彩表现技法的训练。其训练的效果以画面表现效果为主要衡量尺度。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具体的画面表现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对其进行辅导, 同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具体的表现技法。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并无问题, 但是通过考察历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色彩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在认识上的明显欠缺。很多学生在写生中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画面表现效果很好, 对基础色彩技法的掌握已经比较充分。但是这些学生却很难对所掌握的色彩表现技法做更深入的认识, 将其有效提升为对色彩基本表现规律的理解。更为严重的是, 在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中, 学生暴露出对学科基础知识要点的掌握不清晰甚至不准确的问题。作为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而言, 这些欠缺显然会对其未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 正是在基础色彩教学中, 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 在色彩写生教学中, 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适应、体会和掌握特定工具材料在具体画面表现中的技术性问题, 并且极易流于描摹对象。在这样的学习状态里, 学生的思维状态陷于被动、主动性不强且不够活跃。总体而言, 动手有余、动脑不足。这固然不能促成其对色彩规律形成系统的内在理解。同时也不符合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5]蔡丽煌.民办高校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探索.“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5.

陈玉中, 讲师, 高级景观设计师, 现供职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张玉兰, 助理馆员, 现供职于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同时,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更多地陷于对具体技法的个别辅导, 忽视了对相关的学科通识知识的系统灌输。在过于偏重技法的教学中, 教师的状态也极易陷入被动, 被大量的画面技法问题所牵制。即便教师试图通过理论讲解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加以强调, 这一意图也很容易在之后的写生中被随机出现的各类个别问题所分散和淡化。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必须从知识形态的角度对“技法”加以认识。我们经常会认为, 掌握了技法就意味着理解了规律。画面上显现出较好地表现效果就意味着对相应艺术规律的认识也已顺理成章的完成了。而实际上, 技法本身更多地倾向于经验。通过大量的技法训练, 学生获取的是对具体的色彩表现技法的经验型知识, 又由于每个人在绘画表现中存在个性差异, 因此对经验的积累也带有明显的个人化倾向。这种个体经验不能简单地与对于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解等同起来。更由于本专业所培养的是从事普及性美术教育的教师, 这种个人艺术实践中培养的经验型知识不足以满足其未来的职业需要。所以, 过于偏重技法训练的基础色彩教学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我们必须认识到, 职业艺术家和职业艺术教育工作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两者之间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是存在差异的。要切实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就要对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模式加以调整和丰富。

三、偏重实践的学习模式向侧重研究和理解的学习模式的转型

上述分析说明, 如果基础色彩写生教学仅仅着眼于写生本身, 就会导致整个教学流于技法训练之中。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说, 技法训练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对基本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 因此也就不能充分胜任普及性美术教育的职业要求;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来说, 画面表现语言的锤炼是个人长期学习实践的过程, 本科阶段有限的学识很难满足此类学习的需要, 因此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基础色彩课程结束时, 对技法的掌握远不到位, 而对基础知识与规律的理解也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够充分。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使基础色彩教学切实有效, 就必须立足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严格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和主线。同时, 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将侧重实践的学习模式向侧重研究和理解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培养对基本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上。

不能把完整的色彩写生作业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是否能够完成好的写生作业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写生中培养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规律的理解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2. 针对课程教学目标, 对传统写生教学方式与思路进行适当调整。

对在本课程中应掌握的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加以条理化,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渗透到色彩写生课题中。对写生课题的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每一个课题都应针对特定的知识要点, 其目的是通过写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而非局限于训练技法。对规律的理解不能仅靠理论讲授, 更要通过实践来完成, 而写生实践是掌握色彩基本规律的途径。

3. 调动学生在学习中动脑为主动手为辅, 引导学生在写生实

践中研究色彩的内在规律, 着眼于分析对象、分析画面, 而非仅仅着眼于画面效果, 培养学生建立学科意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综合上述三点, 色彩基础教学的总体定位应为“通过在系统理论教学辅助下的写生教学, 培养学生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要点, 理解色彩在美术学科中的位置与作用以及与其它学科组成部分的关系, 具备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的意识与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色彩素养”。以此作为色彩基础教学的基本思路, 才能够使色彩基础教学充分符合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

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在色彩基础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了试验性调整。具体做法是:

1. 重新设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传统色彩写生教学的内容设置主要通过调整写生对象来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意图。如课题复杂程度的由简到繁、针对不同色彩要素设计课题、针对画面表现的不同类型设计课题等2。由于这些课题的设计意图在课题中的体现常常较为笼统, 因此学生很难很好地领会, 因此意图也就难免落空。看似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实质上很可能是原地踏步。我们的思路是通过较为单纯的课题导入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要点, 将以往相对笼统的知识分解为更为细化的知识点, 并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对象中逐一加以认识。作业设计与知识点密切关联, 每一个作业都针对一个知识要点进行。将以往的全因素长期作业根据课题需要分解为小规模的中短期作业, 讲求有效性, 不以完成作业为目的。课程内容框架的设计也不再基于课题进行考虑, 而是紧扣课程知识要点的逻辑次序逐步展开。通过这样的方式, 将色彩基础知识有序地分解在系统的作业设置中并针对性地逐一解决, 教学有效性就得到了保证。

2. 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方式介入学习。

将一般的技法写生训练调整为针对不同知识要点的研究型作业,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学科研究方法, 并应启发学生独立研究,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作业这一研究过程得到答案。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都是通过各种色彩现象得到体现的, 而进行研究型作业正是发现色彩现象和分析色彩现象的途径。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感性的、零散的经验与理性的系统的理解较好的结合起来, 避免以往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接受环节上存在的脱节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以简单训练为主的学习引向主动的研究型学习。前者注重将一种既有的方法教给学生, 后者则注重启发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和方法。这仍然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3. 增加和深化辅助教学环节, 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丰富和充实。

要确保上述教学意图能够得以实现, 还需在写生作业的同时增加和深化辅助教学环节。例如: (1) 作品分析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 范画的作用其实主要是提供技法范例。我们主张改变解读范画的角度和方式, 引导学生从色彩语言和表现规律的层面对经典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形式应以必要的理论讲解和临摹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此环节应根据各阶段教学内容与目的进行设计并安排在写生作业之前进行。 (2) 阶段研究报告环节。要了解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不能单纯考量其作业效果, 还要通过文本作业的方式考察其理解和掌握情况。每阶段的作业都应辅以相应的研究报告, 这种小篇幅的研究报告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 作业讲评环节。此环节对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学生极具必要性。在此环节, 学生应对自己的作业和研究情况进行简短和准确的阐述。此环节能够有效训练学生将学习和研究的心得进行梳理并能清楚地加以表述的能力。

本文限于篇幅, 着重于分析和讨论在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色彩基础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调整思路。对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难以做到非常详细的阐述, 而只是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且上述关于色彩基础教学思路和方式的一些调整, 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 还远未达到成熟。需要更多地吸收与借鉴同类型院校和专业对相关课程教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 进而在更多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充实, 使之更趋完善。但可以明确的是, 要适应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对色彩等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式不断深入研究、调整, 使之充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注释:

1.此处对《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方面的论述均属相对而言。本文就《色彩》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所讨论的问题其实在《素描》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限于本文主题和篇幅不做更多讨论。

2.针对不同色彩要素设计课题是指基于色彩明度关系、纯度关系、冷暖关系等色彩要素设计的具有针对意图的课题;针对画面表现的不同类型设计课题是指基于写生对象的不同视觉形态 (包括造型形态、材质形态) 引导画面形式形态的课题设计。

作者简介:

摘要: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与教学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该培养目标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确定了基本的框架。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色彩》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色彩基本表现语言的掌握。但目前被普遍实行的以色彩写生技法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虽规定的方向, 也不能充分满足中等美术教育对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对传统色彩基础教学方式加以适当的调整和丰富。本文主要就传统色彩基础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与调整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知觉理论基础上的色彩关系新论 篇9

关键词:颜色,整体与局部,色彩关系,色调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在设计色彩或绘画色彩实践中, 所有的颜色都被别的颜色环绕包围, 呈现给我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色彩面貌。正因为人们总是把几种颜色相互配合使用, 很少单独使用某一颜色, 也不会局部地、静止地审视颜色, 这就必然涉及颜色与颜色之间关系问题。我们把色彩造型的形式要素抽取出来, 与色彩造型的目的、意义相分离, 也就是说先不管是什么决定着美的价值, 我们仅限于对色彩形式要素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其意义在于:对这些色彩形式要素诸关系的认识程度及其组织处理手法的高下必然影响色彩的形式美感。

知觉倾向于把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色彩知觉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整体性展开的, 包括色彩的形式美感。形式美感建立的基础, 是基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由局部构成, 局部又由整体统一时, 美感才得以确立。整体与局部是在比较中确立的相对概念, 即只有在具体的参照框架内才能确定某事物是整体或是局部。比如, 一条领带自身作为整体, 是由形、色、图案、材质这些局部元素构成的, 假如这些组成元素之间没有互不相干、南辕北辙的分裂现象发生, 那么这条领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 看起来基本上不会差到那里——形式美感的基础有了。当这条领带被某人穿用时, 它就由一个整体变成了局部, 与西服、衬衣、裤子、鞋帽等同处于局部元素的地位, 从整体装扮的角度看, 这些元素又与穿衣人的脸形、体态等一起成为是否能构成统一美感的局部因素。

知觉的整体性决定了色彩是在整体关系中经比较被知觉到的, 换言之, 色彩知觉是各种颜色对比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没有颜色对比就没有色彩现象。同样, 在色彩的组织关系中, 没有色彩的对比只会形成单一节奏, 视觉上平淡无奇, 谈不上美感。色彩只有以对比作为基础才可能产生调和的美感, 而要达到一个调和的色彩组织效果必定要在统一秩序的规定下追求色彩的变化。当色彩组织一方面利用对比因素造成色彩的变化, 另一方面又用调和因素统辖变化, 使其得到有秩序的统一时就实现了色彩形式美感的创造。

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概念的建立, 是认识色彩现象和把握色彩组织效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正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相反相成造就了色彩整体的面貌。

在一个色彩组织关系中, 如果要比较颜色与颜色的不同之处, 无非从色相、明度、饱和度、冷暖、面积、肌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在颜色明度差别基础上的对比称为明度对比, 建立在颜色相貌差别基础上的对比称为色相对比, 依次类推还有饱和度、冷暖、面积等不同类型的对比。色彩对比在一个具体的色彩组织中存在着对比程度强弱的问题, 在色立体空间内相互位置越远即色距越大, 对比度就大, 对比效果强, 反之亦然。

从构成角度讲, 色彩的组织就是色彩各对比元素的组合过程, 无非有三种情况:相同或相似元素反复使用, 因过于相同, 结果单调死板;另一种极端, 用性质完全不同 (对立) 的元素作杂乱无章的组合, 因庞杂而失之主次, 结果造成不快感;第三种情况兼有两者的特征, 做到了单调和混乱的均衡就近于调和了 (对比与统一恰如其分) 。可以说秩序是调和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色彩调和是指对一些对比的颜色进行的调整过程, 目的是建立和谐而统一的整体。

色彩调和从整体出发肩负着以下平衡、调控和评价任务:

1.使色彩对比不带尖锐刺激。

2.使色彩组织总效果满足人的视知觉对秩序感的预期。

3.全面衡量、评判所有色彩对比元素的使用是否符合整体表现要求。

4.与设计目标是否吻合。

作为色彩的组织者 (设计者) 要追求一种既有变化又和谐有序的色彩效果, 与其运用色彩对比与调和的能力密切相关。色彩组织的效果最终是以色调的形式再现的。

在音乐中, 某首乐曲中的基调, 就是这首乐曲对主音的倾向性, 其他音以主音为准去确定自己的地位, 我们以音乐中的调子类比, 色调就是由颜色与颜色的组合关系所决定的整体色彩效果的倾向性。

寻求事物间不同含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们总是很在意此一配色效果与已知的其它配色效果有何不同, 对于观看者而言, 彼此总体感觉的差异或倾向性的不同, 往往意味着此一配色整体所蕴涵的信息即含义就不同与别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色调是表示不同配色效果倾向性的概念, 或者干脆就是提示配色整体含义的方向标。

由这一色调定义则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下面的结论:

1.色调是对配色所呈现的视觉效果的总体倾向性描述的一个概念。

2.既然有倾向性, 则表明参与配色的诸颜色三要素中的某一个要素必定在配色中占优势地位, 否则倾向性不能确立。

3.由色彩对比原理可知, 三要素中某一个要素优势地位的确立是以占有相对最大面积或最大比例决定的, 其余要素与之必然形成主、次关系。

4.对配色的组织者而言, 色调的不同不仅是形式美感的建立问题, 更要紧的是藉以色调传达 (表现) 不同的情感信息, 即色调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色调是色彩设计者用色彩语言组织出的“文章”。一般可把参加配色的全部颜色按所占面积大小不同分成三类:主调色、辅调色和点缀色, 作为色调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 色调是由主调色、辅调色和点缀色的相互搭配而成。主调色、辅调色和点缀色间的关系就是色调组织的“章法”。

色调倾向性是由参与配色的诸颜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和面积关系共同决定的。主调色、辅调色和点缀色关系的变换, 色相、明度、饱和度因素的变化, 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色调。色调的倾向性由于有了主观的介入而且主要是主观的介入, 使得我们打开了一扇用色调表达人类情感的大门, 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的色调变化具有无限广阔的可能性, 因此而具有可贵的人文性面貌。

参考文献

[1]荆其诚, 焦书兰, 纪桂萍等.人类的视觉.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2][美]卡洛琳.M.布鲁墨.张功钤译.视觉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美]内森.卡伯特.黑尔.沈揆一, 胡知凡译.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色彩基础在设计教育中的职能体现 篇10

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创造性思维方法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同步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素质。例如,艺术院校在现行的基础色彩教学中,大部分模式依旧沿用的是古典主义的写实方式,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造型训练的模式。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能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品,无异于艺术生命的自杀。所以当今的素描教学,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构想能力、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 造型基础训练中,似与不似不再是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这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审美知识与审美创造相互融合才能使学生具备审美创新能力。因而,作为基础训练的色彩课程应该起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作用,同时起到坚实绘画底蕴的功能。

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倡导的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相同步的设计教育体系至今对世界都有深远影响。包豪斯学员接受实用的技艺训练与科学的设计理念,使包豪斯产生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即发挥美学性能和新材料、新工艺,注重满足实用功能;物品造型简洁,构图丰富多样;色彩偏重理性主义等。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将把平面、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和色彩的研究三者独立起来,分别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设计中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物质,以批量化生产为目的,创立了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设计教育。

包豪斯教员兼色彩学专家约翰·伊顿便创造性地开设了色彩基础课,这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构架。色彩基础课中很重要的课程就包括色彩训练与材料分析,其中重要的预想图基础就包括水彩、水粉、丙烯等媒介。同时,几位世界级的绘画大师都有在包豪斯执教的经历,他们都是运用水彩(油彩或其他色彩媒介)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教学, 其中著名的当属克利和康定斯基。克利十分注重实践练习,并布置了大量的绘画和制图作业。他深信只有通过刻苦的试验和训练,学生才能领悟他的理论原则。他曾在课堂上给学生这样演示过水彩技法:“我们把一条长白色分成七段,用基浅的纯红色水彩淡彩来染其中6段(第7段留白)。等这片红色干透了以后,我们再用极浅的纯绿色水彩淡彩来染这一部分(第一段留白)……” (2) 克利在包豪斯执教期间,他热衷于技艺的多样化和材料的试验。他在探索表现形式时,认为技巧起了很大作用。不同材料的尝试带来了不同的创作灵感,使克利在材料语言的创新上得到突破。克利在设计课与理论课上,通过自身探索和与同行的交流,逐渐领会到绘画或设计艺术范围内的精确研究的价值。在代数,几何或机械力学的研究中他都可以找到一些内在的秩序,他将这种结论引入课堂示范图。这些示范图不像绘画作品,更像物理学,工程学的插图。“他在不同方向的力的相互作用中寻求平衡,在线条的巧妙运用中寻求运动感,在对色彩的精确研究中达到对色彩的自由把握。包豪斯使克利的艺术更有结构性,更具有力度,也更具有设计性。” (3)

由此可见克利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创造的艺术路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重要作用的。作为一名设计教师与画家,克利身上代表着现代主义流派:从表现主义到立体主义,从视觉具象到纯粹的抽象。他将灰色视作一种能调和所有极端色彩的工具放在中心位置,在他的纵横构图形式中赋予水彩画全新的活力。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色彩技巧的探索中,他在日记中承认“色彩已将我占有,对我行使它的权力。” (4)

与此同时,俄国著名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在进行大量色彩(水彩、油彩)创作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画面的分析和研究,完成了他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点、线、面》一书。书中他对每一种绘画元素都作了外在的和内在的两方面分析。“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实际上,外在的形并不具有一件绘画作品的特征,而这种力度等于活跃在这些形中的张力才成其内容”。 (5) 康定斯基的画论确认了点、线、面、色彩的独立表现价值与相互和谐关系。为画面的构成要素作了理性的分析,为日后的平面设计打下了理论根基。

在当前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设计教育尚处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设计教育模式,需要实际的理论作指导。为了能创造舒适而合理的生活环境,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设计艺术人才以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加大设计教育的力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设计者的绘画基础的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色彩与造型的感受力,并在思维与表达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注释

1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 [英]惠特福德著.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3 王美钦.克利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4 [墨西哥]费雷尔, 色彩的语言[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刍议色彩与色彩构成教学 篇11

【关键词】色彩;色彩构成;教学;写实;抽象

色彩和色彩构成是两门既有相关又相对独立的课程。是因为都源于同一个色彩理论,即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是其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英国科学家牛顿把一束阳光从小缝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青、兰、紫七色光谱。物体由光源而产生光源色。物体对所投照的光源的吸收反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固有色。无论是色彩课还是色彩构成课对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分析研究与应用贯穿整个色彩教学。但两门课是从不同的色彩造型方式切入教学的。故有各自的教学要点及教学目的,相对独立,各具特色。

一、色彩课教学的特征

19世纪法国画家莫奈,他的家乡在阿弗尔。他的住房就面对着港口,每天清晨画家从自己的窗口看见勒弗尔港口日出的景象,这景色充满迷人的色彩。于是,画家抓住太阳光谱七色和港口景色融合在一起的瞬间印象,而创作出了著名油画《日出——印象》。画面上朦胧的港口充满雾气,太阳慢慢升起,在雾气中远处的河面上模模糊糊一片深色,三只小船隐约可见。阳光照射在河中形成一个圆形的桔黄色的点。

与莫奈同时代的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一批法国印象画家打破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固有色观念,提出明暗变化不是同一颜色的深浅变化。阴影并非没有光。而是不同性质不同明度的光。阴影不是色彩的熄灭。而是意味着新的色彩诞生。他们把色彩从自然中抽取出来,按照色彩自身的法则来表现自然的内在规律,大胆运用色彩,大大扩展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开创了色彩写生的先河,现代美术教育的色彩写生也源于此。色彩课的教学内容分静物色彩写生、风景色彩写生和人物色彩写生,教学中要求学生面对客观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在室内光源下或室外阳光下被描绘对象的固有色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相互作用影响下产生的色彩变化及总的色彩基调和冷暖倾向,运用水粉或油画技巧,比较准确地艺术地再现对象的形体和色彩特征。色彩写生塑造的色彩形象来源于自然物象的原生形态色彩,比较客观具象。

二、色彩构成教学的特征

色彩构成是在色彩写生基础上,从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客观到主观发展演变而产生的。19世纪法国以高更、梵高等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在绘画作品中己不再追求画面的光色效果。而是更强调具有强烈介性的色彩。以马蒂斯为首的法国野兽派画家以鲜明的红、黄、青、绿四原色为基调。运用单纯的形和线。追求色彩装饰美、画面的色彩构成和

主观处理。抽象派绘画大师,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康定斯基等教授,用接近原色的强烈色彩和线条以抽象的形构成色彩的交响乐,华丽而谐调。把绘画色彩的作用强调到极致,从客观的写实绘画色彩逐渐发展到抽象的主观设计色彩。从19世纪到20世纪经过许多画家对色彩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带来了整个艺术的变革,并由此而产生了现代美术,产生了现代设计色彩。

色彩构成的教学注重色彩理论的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成基本的要素。利用色彩空间、量与质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在色彩构成的教学实践中,运用色彩的色相或明度或纯度的渐变。对比、调和、空间并置以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感知联想来完成新的色彩构成。其所呈现的己不是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主观理想化的带有数理逻辑抽象的色彩组合,给人以新的色彩美感。

三、教学中色彩与色彩构成的互补

1.色彩构成教学使色彩的应用设计更具魅力

只掌握了色彩写生技能而未学习色彩构成的人,对于艺术设计里的色彩设计是有缺陷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刚上过色彩写生课的学生,往往对图案的色彩配置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容易被物象的客观固有色彩所左右。比如将写生的红花。作为素材运用到图案设计上时,认为花就是红的,叶子永远是绿色,红花配绿叶天经地义。如果改成绿花红叶或改成红花绿叶縱外的其他色彩,则认为不科学。这是因为思维的禁锢而导致想象贫乏,配色范围非常狭窄的缘故。在色彩的搭配组合时,还经常出现只管对比不管调和的现象:将高纯度的互补色或对比色杂乱地并置在同一画面上尖锐对立。有的色相用了很多,却主次不分,没有统一的色调,也不冷不热。让人眼花缭乱。还有的注意了色相对比变化,却又忽视了色彩明度上的变化。比如,天蓝底色衬托橙黄色的主体,属互补色对比,画面艳丽明快,但由于两色同属于较高明度的色彩,如果拍成黑白照片,由于缺乏明度对比而显得模糊一片。随着色彩构成教学的深入,学生对色彩逐渐有了较为深刻的全面认识。对色彩的设计应用和开拓创造性思维,也逐步从狭窄的经验圈子中走出。跨入了更加宽广的色彩表现空间。设计实践中,运用色彩明度对比的高长调或低长调加上独特的创意,让路牌广告能在较大空间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起到宣传作用就是实例。

2.色彩教学为色彩构成奠定扎实的色彩造型基础

学生学习色彩首先接触的是色彩课。通过色彩写生,学生对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写生实践中逐步提高了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逐步掌握调配色彩的技能。特别是色彩写生强调画面的色彩基调,即要求学生处理好各描绘物体的固有色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作用下的对比协调关系。在表现客观对象的色彩时,加上画者的主观处理,使色彩既丰富又统一,呈现出基本的色彩和冷暖倾向。它类似色彩构成的对比与调和。色彩写生中色彩形象的塑造。培养了学生的色彩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描绘技法,使色彩形象从具象走向抽象的设计色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综上所述,色彩课为色彩构成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色彩教学从感性——理性——设计应用,循序渐进。

3.色彩与色彩构成在教学中的交叉

一幅优秀的色彩丰富的油画或水粉画,不论是风景、肖像还是静物画,均可成为色彩构成中色彩空间混合构成的好素材。画者可将素材画面分割成许多小方块或小条块,再对画面上每一小格的色彩进行分解,提高它们的纯度,根据色彩空间混合的舰律进行重构。一幅以原作为基础,类似原作,又比原作色彩更丰富更强烈。并且具有色光闪烁的新画面产生了,与原作相映成辉。是原用色彩上的升华。反过来。通过色彩构成的学习和色彩空间混合练习,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色彩理论,对色彩的分析辨别能力提高了。配色技能更加娴熟。在绘画写生过程中对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以及冷暖基调的认识更具理性化,对色彩更为敏感。克服了以往过分依靠感觉和经验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因长时间画画使眼睛疲劳所带来的色彩迟钝、麻木的弊病。比如静物色彩写生中,在感觉迟钝的情况下,对物体暗面、反光及投影的色彩缺乏色感。只见一片灰暗。通过补色理论指导及对色相指导分析分解,便可找出较丰富的色彩了。

色彩基础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职特色,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介质

1 引言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 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和抽象思维, 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 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置, 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平行互补的设计造型基础课,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构成体系, 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引进西方的传统构成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授课, 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 再通过手绘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手绘的表现技巧;通过绘制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细心、严谨的治学作风。但是, 它仍存在有明显的三个弊病:一是注重对色彩理论的分析, 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 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二是缺乏市场主题性设计的引入, 缺乏色彩研究的创新思路;三是在表达色彩介质上有使用传统颜料的惯性, 颜料也不是唯一能表达色彩的介质, 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 而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搭配、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运用能力。以至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色彩构成课程结束后, 学生并不理解色彩构成对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帮助, 怎么运用到专业中去?

伍。

4.2加强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建设,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制、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和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物价指数的上升, 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体育场馆要提高效率, 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科学管理思想, 运用科学管理方法, 加强体育场馆的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同时利用场馆的优势开展体育场馆的综合开发利用。

4.3建设高品味的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同时具有历史延续性, 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没有文化形成不了体育, 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因此,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科学地拓宽学生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地时间和空间, 利用书本、电教、课余等, 促进学院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

4.4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

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传授, 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用性, 并照顾到学生未来的需要。应当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 充分发掘教材的价值,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面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

体育教学应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 可灵活运用“非常规”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

随着我们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思考并尝试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对此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和个人的一些见解。

2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动机

目前, 色彩构成基础教学已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它不是“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也不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 而是打破以往的单调模式, 针对各专业特点, 进行实践, 将基础教学向专业与实践相结合。

而高职与普通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动手能力强, 职业素质好。为此必须以能力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的本质特征在于职业性, 其独特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其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 还应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定位, 更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与高职的特色结合起来。

设计新潮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种视觉上的感受和作用,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色彩构成的教学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加之, 这两年来人才结构的变化, 高职教育在现阶段的社会建设中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 要办出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3 高职艺术生的特点分析

用“内外”教学法, 即把课堂教学内容放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一步提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 寻找思考的方法, 积累思维的经验, 而且还要不失时机给学生以启发诱导。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设疑启发、以情启发、类比启发、联想启发等。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程内容要讲求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弹性化及自主化, 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并力求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划, 必须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 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庄小平, 郭公帅.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6 (4) :102.

【2】李丽华.21世纪高校体育的创新教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5 (5) :4.

【3】王志刚.关于目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0 (5) :4.

【4】马德森, 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体育函授通讯, 2000, (3) .

【5】汤起宇.体育高等教育观念变革论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 生源不同, 素质差异较大

根据“国发[2002]16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职业教育是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看出, 高职的生源是多种多样的, 自然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

(2) 文化和专业成绩相对比较薄弱, 更有零专业基础的学生

因为社会需求量大,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较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美术类招生规模也急剧扩大, 高职教育也降低了准入门槛, 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招生录入时的标准差异上, 有的艺术专业取消了文理科的差异化招生政策, 有的甚至取消了对专业成绩的要求。所以, 整体来说, 高职的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高。

(3) 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专业不感兴趣

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考前班的培训, 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美学认识和绘画基础, 对于来到大学才刚刚接触到美术的同学来说, 短短几周的素描和色彩基础课简直就是走马观花的肤浅的认识。对其基本功的训练帮助不会太大, 甚至有的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学的进度, 在作业的完成上也不如有基础的同学做得好, 久而久之, 使得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就有想放弃的念头, 更谈不上有什么兴趣了。

4 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传统的技法训练仍十分必要

绘画基本功是艺术设计创作的基础, 也是设计灵感的一种有效的记录方式。绘画功底的好坏, 将影响到学生未来设计水平的高低, 对审美、造型、颜色搭配上都之关重要。针对高职艺术生的文化和专业成绩相对比较薄弱, 专业基础比较差的特点, 有必要保留传统的技法训练项目。通过传统的技法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以及对颜料 (如水粉、水彩) 等介质的熟练掌握, 教学中老师对作品技艺上的严格要求。使学生们的耐心、细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这种态度的培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的态度和处理困难问题的实施。当然, 表达色彩的颜料性能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运用介质再现人肉眼所见的光的色彩世界。色彩构成的训练应该回到它的本质轨道上来, 也就是对色彩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

前面也提到传统的技法训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4.2 电脑多媒体教学的介入, 有助于色彩构成教学更生动形象的开展

在色彩构成课上, 老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进行直观讲解, 一些复杂的光色原理可以在学生的眼前真实再现, 使学生轻松掌握色彩的规律。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用文字表述、学生靠联想去感受所达不到的效果。例如:色彩构成中的空间混合练习,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画小方格, 并往里面填颜色。现在, 学生可以直接利用photoshop软件, 取一张色彩丰富的图片, 用“滤镜”中的“像素化/马赛克”功能进行处理, 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这样学生就省去了花费在手工制作中的时间, 而把精力放在研究色彩关系上和图形的创意上了。

但是,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学生, 不要认为把电脑软件学会了, 就以为会设计了, 而忽视色彩美的基本规律, 单纯追求电脑的色彩特技, 这并不是创作。电脑只是绘图工具, 本身不会带来创意, 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是我们的大脑。同时, 强调学生加强手绘设计水平的训练。

4.3 表达色彩构成的介质应该生活化、多元化

从色彩写生开始大家接触最多的就是颜料 (水粉、水彩) , 主要是它的方便实惠, 而且表现的效果好, 易于掌握。使得一提到色彩, 大家就误认为色彩只能用颜料去表达才是对的。这种观点显然不对。我们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物基本上都具有颜色:绿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蔚蓝的天空、金黄的太阳、粉红的裙子、深蓝的牛仔裤等等, 色彩无处不在。因此, 颜料只是表达色彩的一种材料, 而不是唯一的材料。

在我们进行的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中, 针对表达色彩的材料运用方面, 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把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等引入到色彩构成中来, 以“色彩美食、色彩时装秀、色彩空间、色彩日用装饰品”等活动, 在校园内全面展开。活动重在加强学生如何将色彩构成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色彩美食是训练学生用食物本身的不同颜色来搭配, 并现场烹饪出一道道色美味香的菜肴;色彩时装秀是训练学生根据材料颜色和质感的差异来进行色彩搭配;色彩空间是训练学生用简单的材料 (如:彩纸) 来布置自己的宿舍, 让整个空间色调协调;色彩日用装饰品训练的是在不同的日常用品上作画 (如:杯子、盘子、抱枕等等) 训练学生用色彩装饰不同的日常用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色彩时装秀”。这是我们色彩构成课程改革中最具特色, 也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时装秀以班级为单位, 分别以“中国风”“时尚之都”“青春赞歌”“人体彩绘”为主题进行创作。用来做时装的材料也不受限制, 但必须能体现其主题调性, 通过材料本身的颜色和不同质地的材料来设计出不同风格, 不同类型的服装。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全被释放出来, 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五花八门:树叶、树枝、有色卡纸、光碟、红包、扑克、塑料袋、宣纸、羽毛、尼龙绳、布匹等等。更关键的是学生通过动手去制作服装, 主动的去研究那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会协调, 什么质地的材料搭配在一起才更能体现出主题基调。而且, 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 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在T型台上展示, 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这一系列的活动, 将枯燥的基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提高了大家对色彩构成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更深刻的体会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大家认识到表达色彩的材料可以多元化。

4.4 主题性设计引入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 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 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题性设计是设计市场领域的惯用手法, 它的好处在于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 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 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 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 而不是提供答案, 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主题性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德国仍是如此, 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 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 一起研究与分析, 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色彩构成课中也开设有主题性系列作业 (如题为“大师作品与设计运用的构成”等等) 。我们在色彩构成的教学改革中引入的主题设计, 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基础课程中, 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 提高创造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峰, 《高职学生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2]吴卫, 《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株洲工学院, 设计在线网站

[3]宋东东, 《职业教育生源市场分析》,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高效课堂自主学习下一篇:高职测绘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