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色彩教学改革(共12篇)
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篇1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教学不能一味的追求传统模式, 而要大胆创新, 要着重培养学生在色彩上的设计意识, 有了设计意识,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色彩教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色彩模仿、色彩归纳、色彩设计和综合材料的使用这四个教学阶段,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设计意识和表现能力。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出一批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要求该专业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要与实践结合, 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 作为该学科基础课的色彩课程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在色彩上的设计意识, 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在艺术设计的专业领域中, 不管是视觉传达艺术还是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色彩的应用和色彩的设计意识尤显重要, 这就要求在色彩基础课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传统的模式, 仅对自然物和人造物进行客观的模仿, 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和表现意识, 引导学生逐步从客观走到主观,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及视觉和心理要求来设计色彩和组织色彩, 真正从模仿阶段进入到色彩设计阶段, 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 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都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模式和模仿阶段的表现为主要实践要求, 虽然在后期教学中也加进了一些装饰色彩的表现, 但是对于色彩设计意识的培养还是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国内一些院校常用的教材, 大都侧重基础知识的表述, 而对于设计意识方面的表述却蜻蜓点水。这些内容并不能使学生掌握设计意识的知识点, 当然也更谈不上对该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了。因此, 为了更好地突出设计专业的特点, 色彩课程的教学就必须改革创新。本着这样的目的, 结合教学实践, 探讨出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四个教学阶段, 即色彩模仿、色彩归纳、色彩设计和综合材料的使用。色彩教学只有通过这四个教学阶段,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和表现能力。
一、色彩模仿阶段,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分辨能力和表现能力
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色彩不仅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生命力, 而且它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一, 在任何设计艺术中都是非常有魅力的艺术语言, 并非常直观和重要。对于色彩课程的教学改革仍然要以基础的色彩知识和表现为基础, 也就必须经过色彩的模仿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和本质规律, 如光影变化、形色关系、色彩冷暖、色彩虚实等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写生为主, 对自然或人造物象进行模仿和再现。通过写生来研究和探索色彩表现的规律和方法, 了解物象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形、色、虚实等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因素中结合理论知识探寻色彩的本质规律。
写生色彩的训练无疑是色彩模仿阶段最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方法, 写生不仅能挖掘学生的视觉美感, 还能让学生掌握色彩的本质规律和色彩语言的表现方法。在训练中, 教师一定要强调色彩三要素的原则, 即色相、明度和纯度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 告诉学生不能盲目的抄袭物象, 要用敏锐的眼光去感受物象并用色彩语言生动地将其表现出来。在写生实践中,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和表现能力。可见, 色彩教学中的模仿阶段非常重要, 它能让学生更准确更生动地体悟出自然界色彩中的微妙变化, 提高分析色彩的能力, 为培养色彩的设计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色彩归纳阶段, 引导学生对复杂色彩进行归纳、概括和提炼,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高度概括能力和主观表现能力
在基础部分教学结束后, 学生对色彩知识已经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我们不能局限于只要求他们对色彩永远进行模仿再现, 而是要根据专业特点逐步向色彩的设计阶段转变。那么色彩归纳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色彩设计意识的最好教学方法, 它能使学生由传统的绘画模仿色彩转变为概括提炼、主观表现色彩。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突破以往常规的色彩基础表现方式。
色彩归纳主要是通过写生的形式, 在物象原有的光色原理中, 以归纳为主要手段, 对色彩进行提炼和概括, 使画面呈现出和谐的色彩装饰效果。客观的物象色彩变化无穷、纷繁复杂, 写实性的绘画色彩是用科学的视觉原理来反应这些色彩的, 而现在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要将变化无穷的色彩主观地、理性地进行整理和概括, 通俗地说就是把同类的几种色彩归纳为一种或两种可以概括这几种同类色的平均色彩, 使之与其它平均色和谐相处。在面对一组物象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种简单的审美方式把纷繁复杂的色彩变化进行主观减法, 注重画面的色彩搭配、色彩呼应和色彩调和。归纳色彩并不是减少而是一种简化, 在实践过程中要大胆主观的进行色彩编织, 色彩经过大胆理性的概括提炼之后, 表现手法是采用平涂的形式, 与完美的构图相结合产生和谐的装饰美感。
色彩归纳阶段中的概括和提炼色彩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客观感受色彩的同时, 能敏锐的发现和概括出平均色, 比如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与固有色合成后, 会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概括色, 或者渐变色等等, 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客观基础上主观用色的能力和色彩的搭配能力并引起学生对色与形装饰性表现的兴趣和感悟, 从而培养色彩设计意识。所以, 色彩归纳阶段的教学必不可少, 它是学生设计意识的开始, 也为后期的色彩设计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色彩设计阶段, 培养学生设计色彩和表现色彩的能力, 使其由被动模仿、概括色彩转向主动规划、设计色彩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装饰色彩表现为主。装饰色彩是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对色彩进行主观整理、变化、想象、夸张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和作者的主观感受以及主题的要求来合理搭配, 力求创造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并通过特殊的构图、变化的造型和对比调和的色彩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或者从中获得某种启示。因此装饰色彩在用色上要符合设计要求, 要大胆地对色彩进行缩减、夸张、寓意、升华或者符号化, 并融入主观的感悟和创造, 使整幅画面主题更明确、形式更美观、内容更益身心健康, 甚至达到艺术功能之外的视觉感触。
装饰色彩不拘泥于形式, 色彩上不受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限制。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主观创造, 加强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意识, 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 考虑每一块色之间的明度、纯度、色相、面积等的对比, 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调和形式。装饰色彩是一种理性的色彩表达方式, 它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和属性的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 才能自由地发挥主观想象力并游刃有余地利用色彩的魅力以达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 装饰色彩阶段不仅能考察学生是否能充分的掌握和运用色彩的基本规律, 更能培养学生主观用色、主动规划和设计色彩的能力, 使学生利用具有的设计意识从表现方式上由一个绘画者转变成一个设计者。
四、综合材料的使用阶段, 能培养学生广泛的设计意识和审美情趣, 并创造出特殊的色彩视觉效果
一直以来我们的基础色彩教学都仅局限于用水粉、水彩、油画等颜料作为表现工具, 绘画的纸张也是与上述颜料相符合的规定纸张, 在色彩的初级阶段很是受用, 并且对高考也很有帮助。但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我们所面临的不是升学的压力, 而是如何应对设计需要, 如何培养设计意识, 如何用设计者的身份去看待、去规划和表现色彩。所以, 作为基础课程的色彩课, 必须本着这一目的引导学生多动脑, 面对色彩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一味的去画, 而是要思考, 并根据主观感受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使色彩作品充满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同样的或者不同的主题, 从而产生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比如在材料上面, 不仅可以用色彩颜料, 还可以用油画棒、马克笔、水溶性彩铅等等具有表现力的工具, 或者使用不同的纸张如底纹纸、色卡纸等来进行色彩的表现, 不同的工具、材料能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除此之外, 综合材料的拼贴也可以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例如报纸、杂志等根据主题思想需要的形式、色彩和内容进行剪切和拼贴重组, 使画面产生另类的视觉效果。
综合材料的使用这一阶段, 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组合和色彩特殊效果表现的兴趣, 能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广泛的设计意识和审美情趣, 并顺应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 人们在观察和感知世界时, 视觉神经对色彩的反应是最快最敏感的。人们在观看一件事物的时候, 首先感知的就是事物的色彩, 并且对色彩的注意力达到了80%。由此可见, 色彩在设计艺术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发挥的作用非常之大, 这也对未来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要有很强的色彩驾驭能力, 不仅能完美的搭配色彩, 还能用各种材料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冲击。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设计创新意识。这些, 就是综合材料的使用实践要达到的目的。
总而言之,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不能传统的说教, 也不能一味的对色彩进行模仿, 而是要注重将色彩的基础知识与设计创意思维表现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色彩模仿、色彩归纳、色彩设计和综合材料的使用这四个阶段要做到有机联系和充分配合, 在明确教学目的后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在实践环节中,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最初的色彩模仿表现转变为主观地设计色彩和组织色彩, 即让学生从一个绘画者转变成一个设计者。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色彩, 必须与现代设计接轨, 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本着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这一目的, 逐步使学生具备主观表现色彩和驾驭色彩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更早的感受到设计的魅力, 并为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等.设计色彩[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2]孙为平.色彩归纳写生[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4
[3]胡明哲.色彩表述-主观配置色彩训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篇2
第十六课
色彩常识
写生教具:水果,几何体。
示范教具:教学范画学生准备:作画工具作业安排:完成两张四开的色彩练习。授课时间:第十六周共
2课时展示目标:
1、掌握水粉静物的作画步骤及其方法。
2、能正确地观摩色彩,从整体出发,通过比较的方法区别色彩倾向,表现出它们之间的色彩关系。在色彩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色彩调配规律,色彩对比和调整的规律。导入新课:前一周我们学习了单个静物的塑造方法,加深了对水粉静物的作画步骤的认识,在实践中也对色彩的规律以及色彩的调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讲授新课:(1)
只有通过整体的观察方法,才能进行全面的比较,从而取得正确的认识。当一组错综复杂的静物摆在你面前时,在光线与环境的作用下,便呈现出了物体的大小、主次、色彩的冷暖明暗,前后空间虚实等等,实际已经形成一种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连接、互相对立的整体制约关系,这时要迅速敏锐地抓住对象色彩总的倾向,确定其基调、尔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局部的色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色彩“大关系”。
(2)
在确立“大关系”前提下,仔细分析研究局部色彩关系,要多作比较多找关系。a.同冷暖,比色相,比纯度,比明度;b.同色相,比冷暖,比纯度,比明度。c.同明度比冷暖、比色相,比冷暖。D。明暗相近比冷暖,冷暖相近比明度。总之,在作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在同一静物中各种白色、红色、黄色等衬布及物体自身颜色的区别,及其在分辨出在不同调子的静物中,同一块白布、有色布及物体有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倾向。
(3)
形体塑造和视觉中心的把握:形体塑造在一幅习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幅好的习作是大关系好和局部色彩关系正确,质感的表现充分,空间虚实关系合理等诸方面的结合。不同质地的物象的表现,借以灵活的用笔、扫、摆、拖、点几种笔法兼用,注意到其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的结合,加之恰当而有力的笔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视觉中心即画面中最主要的部分,作画时眼睛盯住主要部分,用余光去看其他部分,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和找到它们之间的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同时也能更好的表现其空间主次和虚实关系。摆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探究一:研究色彩规律的正确分布。尝试练习一:单个静物与单个几何体的塑造刻画。探究二:研究在作画过程中的用笔规律。
尝试练习二:静物写生、几何体。探究三:静物水果与几何体尝试练习三:静物水果与几何体的组合测试课后探究:总结与单元小测灵活安排在课时内进行,教师应注意示范与辅导。静物应选择形体简单,颜色鲜明,易于写生的实物。
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色彩 色彩构成 融合式教学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断取的新的成就,新时期社会各领域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培养出良好的艺术设计专业素养,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可以教育发展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新时期社会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上有一定范围的重叠,若想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这就要求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保证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精髓,这样才能确保通过融合式教学可以更好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对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理论的精准把握与比较
现阶段在我国各大出版集团所出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材中,很难挑选出适合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新时期教学中所需要的高标准教材,这便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要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教材内容,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调整,创建出一门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内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归纳写生(主观写生、客观写生)、色彩的联想和感知觉的表达以及色彩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所有色彩设计的共同规律。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是对色彩规律系统进行完整、科学、理性的深入研究,在揭示艺术设计专业在实际设计中所使用色彩规律的同时,通过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色彩设计使用规律,使学生可以运用科学、系统的色彩规律完成艺术设计等。从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的项目驱动任务书中可以发现,除设计色彩课程中的色彩歸纳写生等教学内容较为特殊外,其他的任务书都是对事物形与色的相互补充与作用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明确了解到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对画面形式感的要求也十分相似。
2.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等教材,由我国各大出版集团分别设计、整理、出版的相关书籍共有百余种,其中很大一部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书籍无法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使用,同时在这百余种相关书籍中真正有价值的教材寥寥无几,而且这百余种相关书籍中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内容也良莠不齐,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的关系感觉到十分疑惑。现阶段通过对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文献的研究及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重叠性,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又各有侧重,从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写生、物象形色表达以及色彩设计共同规律等,而艺术专业所使用的色彩构成教材内容主要是对色彩规律系统的深入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所使用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题作业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除色彩写生与设计色彩在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外,由于创意表达与色彩构成作为形与色的相互补充与作用,使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题作业内容几乎融为一体,而且艺术设计专业当前所使用的课题作业内容画面形式基本相同。根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文献分析得出,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互为独立、相互交融的关系,由于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叠,这要求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在开展融合式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两门课程特点以及共性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以及灵活的排序,这样才能确保通过开展融合式教学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养。
3.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的融合式教学实践
3.1融合式教学内容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展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实践中,根据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色彩基础知识与色彩写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融合式教学中第一阶段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色彩构成中有关色彩的分类、要素以及属性等基础知识,同时也将设计色彩教材中的色彩写生基础知识融入到了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性静物写生的示范教学与应用教学等,所以融合式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将研究训练贯穿写生、创意以及应用整个课程全程,使学生通过在深入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感受、理解来自生活的设计理念。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包含了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同时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是物象创意表达和色彩构成两个环节的训练教学。融合式教学第三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是设计色彩在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学以致用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永远坚持的原则,所以设计色彩在设计专业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可以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与能力进行一次有效检验,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
3.2融合式教学实践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的融合式教学实践中,在针对第二阶段物象创意表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第一阶段教学活动中的主题静物写生转向为设计的物象创意表达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物象创意表达课程内容教学重点,同时也更好的将融合式教学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教学内容相连接。教师在针对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的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充分调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个体经验下的心智感受与表现,同时也要求教师在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避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新课题产生迷茫、困惑以及无从下手等感觉。本文在针对融合式教学实践中的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中,先后设计并使用现实形态的解析变体、视觉方式的转变以及运用电脑图形软件等方式,帮学生可以快速的对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考、选择、剖析、取舍以及重构等,这些方式对提高融合式教学第二阶段物象创意表达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展示名家作品、本校往届优秀作品以及其他院校优秀作品等,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基于生活设计角度對展示作品进行阐述与分析,使学生在融合式教学活动中通过客观角度对物象创意表达的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式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对物象创意表达具有一定认识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直觉的判断对前阶段静物写生进行选择,使学生通过具象的自主选择明确其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对画面进行整体调整以及解构分析等处理,通过打破先是物体的轮框束缚重新构建出新的画面秩序,帮助学生完成由具象形态向创意物象形式以及形态结构向画面结构的转化。本文通过展示名家作品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观看方式与习惯性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式教学中可以掌握改变视点、视角以及充分观看等方式,通过具象、抽象、意象、变形、夸张、联想以及拟人等途经找到自身思绪入口,从而使学生通过融合式教学活动找到适合自身而又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融合式教学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3提高融合式教学效果的措施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实在课程教学内容还是课程教学体系中都存在很多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在融合式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探索与研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完善融合式教学体系,这样才能确保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效果与质量。现阶段教师要根据院校办学方向与生源的类别合理安排融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明确自身在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融合式教学活动中要采用更多的启发和激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融合式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其整体专业素质。
4.结束语
根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相关文献分析得出,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互为独立、相互交融的关系,由于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叠,这要求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在开展融合式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两门课程特点以及共性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以及灵活的排序,同时也要充分使用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融合式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确保通过开展融合式教学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养,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育质量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琪.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教学改革.教育理论,2011.
[2]孙慧霞.设计基础教学中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融合式教学研究.教学档案,2011.
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篇4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换一种角度观察色彩———要从有意识的角度观察色彩,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色彩感觉。不要让身边美丽的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轻易地溜走,要让这些色彩汇集到一起,调配出自己的梦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瞬间都可以发现美的色彩:在电影中发现穿着漂亮衣服的人物的瞬间,登山时发现岩石缝隙中不知名的野花的瞬间,偶然看到有意思的牌匾的瞬间……我们要做的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留意生活中的色彩,记住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要了解色彩、认识色彩,培养良好的色彩感,留住对身边色彩的记忆和感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在自然中寻找既舒适又简洁的色彩感
自然是我们感受色彩最好的老师,她拥有非常迷人的魅力。蓝天和大海的色彩、土地和田野的色彩、树叶和花朵的色彩、昆虫和动物的色彩以及人类的皮肤和头发的色彩等,这些全都可以成为色彩设计的素材,自然中有让人永不厌倦的舒适感和完美感。
我们仰望蓝天,黎明前的朝霞和夜幕降临时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我们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自然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虽然大自然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可以归纳出它的几种特征:
第一、与纯色相比,自然色彩的彩度呈现为中间色调以下的情况很多,即使是强烈的色彩也可以和其他低彩度的色彩搭配得非常协调。
第二、在自然界色彩的变化中,可以看到许多浓淡变化的配色。色彩因为光线的存在而存在,只要有光线的存在,任何物体都可以出现明暗的现象。通过明暗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浓淡的变化,比如海水的色彩、晚霞的色彩以及秋天落叶的色彩中都具有浓淡的配色。这种配色给人以既舒适又安全的感觉。
第三、在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像补色对比这样的强烈对比效果。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在自然风景中万绿丛中的红花、作为背景的天空的蓝色和向日葵的橙色都是互为补色关系。在自然中看到的补色关系常常给人以华丽、强烈的感觉。补色关系的配色在设计中虽然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效果,但是色调调节时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体效果显得非常的粗俗。但是在自然界中看到的补色效果,却显得一点不粗俗。所以恰当地运用补色关系,就可以创造出既强烈又简洁的配色。
二、寻找渗入传统中的地域色彩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国家的固有的色彩。在特殊的地域或文化圈中,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流传下来的传统,也可以称为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当今这个年代把东西方文化融合到了一起,使他们渐渐变得不分明,但是在其间依然可以找到各个国家的传统气息,蕴含着民族性和趣味性,并且具有美丽、独特的色彩感。我们可以分析各个国家传统的色彩,进而培养出有异国气息的、不同的色彩感觉。比如我们中国的中国红、阿拉伯世界的绿色、韩国的白色等,都具有本国和本民族独有的特色,我们在运用时可以巧妙地加以利用并分析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色彩,进而培养出具有异国情调的、不同的色彩感觉。
三、在流行中寻找独特的色彩感
从色彩的流行角度来看,色彩也是最敏感的,流行变化非常快,可以说,如果能够读懂流行色彩,把握住流行的趋势,就能熟识多样、敏感的色彩。
为了熟悉流行色彩,训练挑选服装是一个好办法。如果用心观察流行杂志或是百货商店的展示窗,就会得到很好的启发。根据年龄或性别的不同,在色彩感和各个趋势特点的搭配中,在适合构思的色彩和色调的搭配中,都可以找到流行的色彩,从而培养自己的色彩感。
另外,由于流行杂志的纸张质量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好的图片有很多。如果平时看流行杂志时,看到自己满意的色彩图片,可以收集起来,制作成色彩调色板,也是寻找色彩感觉不错的方法。
四、在画展中寻找宝石般的色彩
绘画中的色彩体现了画家的情感并饱含着画家对人生、哲学的理解。设计和艺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又有许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特别是绘画作品,蕴涵着画家丰富的感情,也表现了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色彩。
现在可以说是感性的时代,色彩尤其能刺激人们的心理和感情。所以在色彩的设计构成中,如果很好地运用绘画里的色彩,就可以制作出能够刺激人们感情的设计作品。
我们可以经常到画廊或展示会上走一走,在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在脑海中把有价值的色彩信息记忆下来。书的封面或书签、包装纸上的图画等都是非常好的素材,如果有与构思象匹配的色彩,或能够刺激自己感情的色彩,一定要收藏下来,这样可以感到自身的色彩感在一点点地加强。
在教学中用以上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色彩感的辨别能力,观察得越多就记忆得越多,对色彩的感觉也就越熟悉,就会在今后的观察和学习中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色彩感。
参考文献
[1]张宪荣.张萱.设计色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全智殷.设计师谈网页色彩与风格.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篇5
1、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字,写好“泥、们、红、绿”等(左窄右宽)左右结构的字;
2、通过分角色朗读、演一演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尝试用“滴、欢、题”等字扩词,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通过想象、课后观察等方式了解“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点
1、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等方法识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开展游戏活动,学习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自由读,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组朗读)
2、出示本课11个生字,全班各个小组轮流读。
3、识字小擂台。
4、游戏猜字。
5、检查巩固:全班快速读字词卡片。
四、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提问引读第一段:你们看,春雨像什么?(学生读句)听,春雨的声音。(学生读句)
3、瞧,田野里,飞来了一群小鸟。它们在干什么呢?你怎么知道的?
4、小燕子是怎么说的?(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小燕子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教师范写“绿”,学生注意观察)小燕子为什么认为春雨是绿色的?引读小燕子说的话。
小结后美美地朗读第三段(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五、小组合作,角色表演
1、回忆学习上一段老师提出的问题,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人问,三人答。教师范写‘红“,注意观察,引读小麻雀说的话,指导读出争论的语气。
2、借鉴学法,
各小组合作学习小黄莺的话。
3、找出写春雨落下来样子的词语,感悟用词之美,指导朗读2—5段。
4、下位找朋友练习表演。
5、选一组表演,评议。
六、启发想象,引导探究。
1、春雨真美,给大地披上了彩衣,在小动物的眼中,春雨还可能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板书……)学生想象探究。
2、小朋友,让我们睁开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春雨吧,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3、感情朗读全文。
七、积累练习。
从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搜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读读记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2、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出示生字卡片“滴、题“,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3、读读书上“读读说说”中的词语。
4、任意选择生字,分小组互相组词。
二、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表演。
2、男、女声和教师一起分角色表演。
三、表演唱《春雨沙沙沙》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学生观察后,自由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学生范写,评议。
2、展示学生作品,点评。
五、扩展活动
试析设计色彩教学体系 篇6
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是艺术性实践比较强的,而色彩又是其基础行课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将色彩与设计相结合的能力。随着时代技术进步的发展,色彩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在艺术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近年来,基础课程是设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使得在专业教学的视角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使得课程更加合理有计划。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而色彩基础课程也是这样,学生在色彩基础课中是否具有创造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学体系是否具有创造性,教学效果怎么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学体系的。
色彩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缤纷的世界不能离开色彩,色彩在自然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类生活有着很大的关联。色彩是人们世界的重要方式,即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式,同时也在我们感受世界时赋予我们不同的情感。在艺术设计时候,利用色彩来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的微妙情感,表达出个人的丰富情感。
在产品设计、服饰设计、环境设计等现代设计中,色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色彩作为艺术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艺术设计者的灵感。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色度也丰富,可以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更主要的是可以给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带来广泛的创造空间。比如说在服饰方面的设计,国际上一些知名品牌的服饰都会在设计好的图案基础上利用色彩不同的变化来显示其设计理念。对一幅设计作品来说色彩是其内在精神的体现。然而当色彩作为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时,它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在色彩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懂得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达相关思想内涵。
色彩基础课教学体系探索
设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因而,设计专业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要以此为中心。色彩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要为日后的设计提供创造性思维。所以,色彩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这样的教学是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并且有针对性的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
第一,设计色调。色调不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而是需要进行组织与设计的。色调主要是分成色相、明度、纯度基调。为了能够使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是需要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三种属性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够进行单独的使用。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可以使学生更加有逻辑性,是可以让三种色调结合使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让学生要对色调有着明确的条理性,但同时也要让学生坚持个性,在规律中发现自己。在设计好色调之后还应该需要合理的色彩关系来完善,使得色调变得更加完善,在设计艺术品中,无论是什么色调都应该要相关的色彩关系来协调,使得艺术设计变得平衡。
第二,有目的的应用色彩形式。色彩具有丰富的创造语言。运用其内在韵律、节奏等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对于色彩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作品的效果来进行选择。因而,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有目的的应用色彩,教师应该在课题实践中设计好两个视觉效果。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色彩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学生主动的发挥想象力。在该课题实践中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而是需要利用新的方式来进行重新的组合,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主题与色彩结合
如何的选择色彩,选择什么样的色彩更好,这与作品的视觉效果有着很大的关联,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事主题。在为一广告做设计时候,都是需要从主题入手的,视觉效果更是以主题为核心。主题是一设计品中的灵魂,而没有主题的设计也会显的空洞。在该课题实践中是需要学生根据主题来选择色彩,也需要对其他形态的组合进行色彩的处理。通过实践表明,我们就会发现在该阶段的学生对艺术形态的理解是非常浅薄,多数情况下只会进行模仿复制。
总结
当代社会中,艺术设计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而色彩作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达着相关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促进人们的审美观念,由此看出色彩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探究教学体系,推进优化改革。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篇7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不少学生还存在“学而无用”的想法, 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甚至还有些学校因此减少基础色彩课的课时。色彩课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 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教”与学生的“学”都还建立在传统的绘画模式上, 对色彩课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导致这个课程形同虚设, 学生怎么画都行。教师只是从中发现一些闪光点, 这就很容易误导学生, 即把学习色彩课程的目的定位于“怎样在画面上取得某种好的效果”。色彩课已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色彩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是以完成一个“好”的画面为标准, 这就把色彩训练的根本目标架空了, 脱离了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二是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 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 如三要素对比 (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 和视知觉对比 (如冷暖对比、面积对比) 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 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 缺乏新意, 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助于将精力和时间运用在更广阔的色彩领域, 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三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之后, 学生以手绘形式完成作业, 由教师评判成绩, 然而随着数字化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趋势, 单一的传统模式显得相对机械和枯燥, 如“色环”“明度九调”“色彩推移”等教学内容的手绘训练,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投入过多精力在手工制作上, 颜料手工制作作业费时、耗神, 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 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 忽略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 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 其结果是“动手不动脑”, 不利于对色彩创造性的深入思索。四是我国艺术类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专业有严格的要求, 且考试科目大都为素描、色彩, 所以选拔上来的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据此, 部分教师认为没必要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重复的基础训练, 于是把色彩课课时一减再减或武断地取消。殊不知, 现今在高校扩招形式下的美术考生与以前的考生素质已不可同日而语, 许多“速成班”出来的学生, 他们的基础只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结果, 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艺术认知, 更谈不上艺术修养。
这样的现状, 给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 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对色彩本质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他们能够恰当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 从而赋予设计对象以适合的色彩。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 应在重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与写实色彩一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吸收各种表现形式, 着重研究设计色彩的认识表现及应用, 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色彩体系, 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 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思维空间, 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与设计色彩的原创性审美能力。
(一) 以写生为基础, 培养主观色彩的形成。
基础色彩教学离开了绘画语言特征的可操作性, 教学思路容易出现混乱, 学生也容易失去学习的方向。但是这种以色彩写生为形式的写生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再现, 而是要求学生以头脑和眼睛进行思考, 以再创造为目的写生。因此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中, 必须强调教学可操作性的特点, 采用以自然色彩为基础, 以色彩写生为形式, 有针对性的课题训练做支撑。在培养学生主观色彩形成方面, 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分析方法、认识规律和色彩写生实践等方面的基本思路上, 着眼于指导学生把对于自然色彩的视知觉经验加以整理、发展, 实现学生色彩经验的积累和色彩修养的升华。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研究色彩造型的基本规律和色彩的组构方式, 摆脱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 注重对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位置和不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视觉变化, 将自然物象的色彩和写生的色彩归纳、概括, 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 从而超越一定的具象、客观的写实色彩, 过渡到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等主观性色彩、表现性色彩。
(二) 加强色彩与设计的内在联系。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介于绘画写生教学与专业色彩设计教学之间, 既具备绘画色彩的特征, 又蕴含用色彩进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维, 侧重运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研究色彩的规律性, 强调对构成色彩、装饰色彩、抽象色彩等的造型规律的研究。在教学中要通过讲解不同的色彩组合与视知觉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所特有的性格和它们作用于人的视知觉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及情感。色彩具有自己特定的语言和语义, 在形态相同、材质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的颜色会表达出或华丽、或朴素、或典雅、或秀丽、或庄重、或热烈的不同表情性格, 从而给人以或喜庆、或舒适、或沉稳、或愉快、或严肃、或欢乐的多种知觉感受。通过教学, 学生会认识到色彩在人的视觉感情中所起的重要调节作用, 并逐步进入主动设计的层次, 达到设计色彩课程衔接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目的。
(三) 对设计色彩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标。
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 并且深入研究色彩的视觉机能和特征。在与绘画色彩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 设计色彩有它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设计色彩写生一方面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表现, 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光色的变化,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理性认识, 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不局限于三维空间的界定, 在艺术风格上做到多元化、个性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色彩原理理论和绘画技法, 还要向学生强调色彩的感觉、知觉、象征、联想、寓意等各方面的表现;追求色彩的平面、含蓄、简洁、夸张。应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感性观察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侧重于对客体的表现、写意, 注重对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位置和不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视觉变化, 强调主观感受;以现实主义作为基础, 用夸张、虚构、幻想、象征、抽象的浪漫主义表现进行写生训练;从自然色彩中提炼、归纳、组合, 采用色彩调和间隔法、空间混合法把绘画与色彩构成理论相结合完成设计专业色彩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挖掘学生的求异潜能,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具个性的审美情操, 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机械化、程式化的绘画风格, 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注重借鉴其他形式艺术。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除了掌握色彩原理及色彩的造型能力外, 借鉴传统色彩和对其他姊妹艺术精髓的吸收、借鉴, 是进行色彩学习更有效的途径。借鉴前人的经验及成果, 通过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使之转化为艺术的一种再创造, 依创意所需有目的地选择、提炼、归纳、组构新的色彩形式。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中外优秀作品, 详细分析其作品的色调和色彩的关系, 以及色彩的构成元素等, 使学生根据传统审美规律和从现代大师作品中悟出真谛, 并从中感受审美表现的色彩语言技巧, 在借鉴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激发创作的灵感。同时, 自然为师, 向大自然和多彩的生活学习, 自然界四季变化和动植物变化万千的色彩为我们提供了色彩美的源泉, 激发了遐想的空间, 拓展了新的色彩思路, 将大自然色彩元素进行提炼、归纳与重构, 注入新的设计思维, 使自然色彩转化为艺术美。另外, 借鉴和学习民间艺术作品中具有纯真质朴和鲜艳浓烈的色彩特点, 再按自己的想象及构思需要重新组构和表现, 获得新的表达情感色彩。借鉴与重构是一个十分注重分析和再创造的过程, 在借鉴色彩的学习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学生对其色彩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的研究式学习, 找到色彩的规律性和色彩特征, 重在认识和理解, 培养创造性构想的能力。使学生在色彩借鉴重构练习过程中变成一种有创造性的学习表现, 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色彩重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强对色彩的理解及色彩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 指导学生多读书, 提高艺术修养。
设计色彩是文化的载体, 不是简单的技巧, 不是表达事物, 而是用形色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如果设计者没有很好的文化修养, 就很难设计出思想深刻、形式感强的作品。形式是传递思想的外在媒介, 是艺术修养的直接反映。技术虽然是艺术不可或缺的, 但终不能代替艺术, 若没有思想, 则作品平淡庸俗。技术不能提高人的素质, 素质是多方面的, 是文化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技术才能得以升华, 作品也才能被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极强的形式美。一般的师徒传承与高等设计教育存在最大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高等设计教育能提高学生全面的文化修养。目前招收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相对差一些, 所以, 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因此, 在最初的设计基础教学中, 教师指导性地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一些有关中外设计史、中外画论和哲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书籍, 从低年级开始就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能够依靠综合文化艺术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深层的问题, 为将来培养能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专业设计人才, 拓展和提升他们在艺术上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总之, 设计色彩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已深入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学。在设计色彩课程探索与研究中, 教师应凸显探究意味, 突破教学传统模式, 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高度,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究设计色彩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应用, 着力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主观色彩表达和运用的设计色彩体系, 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空间。相信经过锲而不舍的长期实践, 学生的色彩设计素养和色彩审美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进: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 2009, 6.
[2]任陶:浅议艺术设计中的设计色彩[J].美术大观, 2008, 11.
《色彩与表达》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了解简单的色彩与心理知识;掌握色彩冷暖与情绪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色彩构成练习和上色练习, 提高色彩表现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色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色彩的基本常识。难点:运用色彩表达感情。●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PPT、应用软件、电子绘画板。
●教学过程
1.回顾学过的色彩基本知识
(1)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 色调的概念:画面整体的颜色倾向。
(3) 色调的分类:高低、鲜灰、冷暖。
2.色彩的明度与纯度
(1) 明度高的颜色变暗会比明度本身低的颜色更灰暗 (出示6组不同深浅度的颜色, 比较他们变暗后的效果) 。
(2) 在调节颜色的明暗时, 还要考虑颜色本身的明度, 这样我们才能按照需要来调色。
3.色彩与情感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情, 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单纯。
蓝色象征——理性、冷静、平静、忧伤。
绿色象征——和平。橙色象征——热情。
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更好地表现感情。
4.色彩实践练习1—色彩构成 (四季)
在调色区, 调出5~7种色彩, 表现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1) 学生实践, 教师辅导巡视, 帮助学生分析。
(2) 交流与评价。教师随机挑选学生, 上台讲解自己表现的季节和所使用的颜色由来。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5.色彩实践练习2——色彩创意练习
教师布置任务:对画稿进行调色, 同时展示成品范例 (如右图) 。
要求:使用有个性的颜色进行填色练习, 结合不同的笔触和机理进行。
●教学反思
其实本课设计的最初灵感来自于我大学时候色彩学的一节课。这种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抛开固有的色彩认识和观念, 抛开固有的色彩与形态的联系, 引领学生从新角度认识色彩。而信息技术在颜色的计算和表达上与传统美术颜料相比, 更全面、更理性、更科学。所以在色彩认识的这个点上完全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艺术知识结合。
本课分两个部分, 前面的练习1是抽象部分, 让学生根据季节选出几种颜色, 填在方块里, 形成一幅马赛克画。利用软件进行操作, 非常简单, 从技术难度上充分降低美术的部分。但是知识上却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思考色彩, 感受色彩。练习2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半具象创作, 侧重点仍然是在色彩的组织上。
谈高职院校《设计色彩》的教学 篇9
一、目前设计色彩课程出现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授知识点, 重点和难点, 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 基本陷入自我陶醉式的讲课状态中, 学生是否学习了, 学习效果如何在所不问。而学生的任务是什么?主要是进行被动的听讲, 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或者有另外一种情况, 教师简单说了画法的原理, 剩下的全是学生在操作, 教师不再讲解, 学生只靠自己的理解来学习, 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可能走弯路。
2、设计色彩教材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 教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市场上各种设计色彩的教材比较多, 编者水平不一样, 导致教材编写的水平参差不齐, 教材没有一定的科学性, 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形成阻碍。
3. 师资严重不足, 缺乏专业方向的专职教师,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不稳定。
目前高校扩招, 导致高等院校尤其艺术类院校学生素质的下降, 进而影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 随着老教师的退居二线, 更加需要大批的年轻教师, 但他们的业务水平还不如那些老教师, 快餐式教学培养的师资无法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
二、加强设计色彩课程的改革措施
原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交给你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因此, 针对目前设计色彩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决定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也反映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无法适应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结果造成设计色彩教学模式的枯燥、不灵活, 最终出现色彩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无法衔接脱节现象, 可能出现色彩设计课程形同虚设的情况。要想使教学取得成效, 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艺术类学生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对艺术大师和艺术殿堂的崇拜, 才进入高校, 学习艺术设计, 即使学习设计, 但他们之前所接受的专业训练主要以绘画为主, 所以对设计色彩的理解模棱两可, 不是十分清晰。要求教师通过教学, 让他们明确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不同, 从学习传统色彩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入利用主观色彩理性地表现画面构成, 在思维层面上摆脱传统色彩训练对主观色彩思维创造的束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变设计色彩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 以便学生及早进入设计色彩的学习状态, 走出对设计色彩认识观念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意识和设计创意能力, 意识是艺术的灵魂, 往往需要刻苦的磨练和感受, 要有扎实的基础和不断的努力。现在许多高校的设计色彩教学, 仍然沿用三原色对比与视觉对比等教学套路。这种方法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导入, 导致学生学习的僵化, 不会灵活处理。打击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要转变教学理念;同时加强基础色彩与专业色彩的联系, 不要割裂开来, 从色彩基础学习转型到专业色彩设计中来;掌握最新的设计方面的内容, 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将设计色彩教学重点放在色彩主观表现能力与创意培养方面, 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便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而让学生在就业时基本具备胜任相应岗位的能力。
三、色彩设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色彩设计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有计划的变化。色彩设计是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的, 不能偏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轨道,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课题设计时在内容上要注意围绕画图的主题并学会运用方法和技巧, 要严格限制设计的时间、技术、规格、流程等方面。围绕新的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计划来设计新的训练课题。在进行课题设计, 主要需要较严谨的设计态度和工作方法性。同时要兼顾趣味性、活跃性, 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并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并能更好的让学生学会思索和解答, 主要想想对色彩的感受、分析、记忆、表现与创造的热情, 研究色彩的主观性、风格的多样性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 发挥学生个性思维, 这也是色彩设计课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增强设计色彩的客观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训练过程的主动性。比如在风景设计中, 运用冷色调来表现阴沉的天气和灰暗的气氛, 暖色调来表现和煦的阳光和融融的春意。学生在进行设计时, 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同时要根据学生难感受来进行设计, 加进一些自己的思维的内容, 来充实这些色彩的理论知识。
总之, 色彩设计经过理论结合实践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 由浅入深的设计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色彩的配比和融汇, 来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 这样让学生体会更深, 并在日后的工作进一步加以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许亭方:《设计色彩》,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年。
[2]胡明哲:《色彩表述》,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
设计色彩教学改革 篇10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基础色彩教学因沿袭前苏联的美术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再现性绘画方式,写实主义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其影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目前存在着以下弊端:重模仿、轻创造;重技能、轻思考;重绘画性基础、轻设计性分析。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色彩深层领域的探求,不利于个体主观思维的发挥,不符合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
2 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改革的意义
色彩是艺术设计诸要素中重要的形式因素,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是设计中最具魅力和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作为一门应用性专业,社会需求促使艺术设计专业应有更适应时代要求、促进专业的发展的色彩教学。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科学地学习和研究设计色彩的基本规律,熟练掌握设计色彩的基本理论与表现技巧,提高审美修养和色彩造型能力,以训练思维、创造能力、表达个性为核心,以实用为前提,建立起为设计服务的基本素质,最终通过色彩运用来装饰人们的生活坏境、工作空间,从而创造出更理想、更高境界的色彩。
3 色彩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3.1 转变传统观念
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向更深的艺术层次探求色彩的本质特征。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绘画的教学模式,重技法而轻思维。传统绘画色彩与设计专业色彩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表现光与色、光与影、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关系, 研究色彩的基本规律, 凭借感性,注重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描绘与表现;而后者是研究色彩的配置规律, 强调的是主观意念的表达, 注重对色彩理性控制, 强调创新思维的训练,以服务于艺术设计为目的,注重色彩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绘画色彩的基础上向设计色彩进行过渡。
3.2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正如费尔南德·莱热所言:“艺术的内容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艺术必须有创造自由,必须使我们大大超越客观真实。”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现代艺术已经从技术性时代转化为创造性。设计专业色彩教学要树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走上设计创作的道路。在色彩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大胆地打破色彩的自然规律,去探索,去创新,把个人独特的观察与感受以及情感带进对客体的认识与艺术表现中。
3.3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色彩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艺术发展的趋势,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设置,以满足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色彩教学前期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实验、写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进而掌握色彩规律。在后期阶段,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与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理性认识,提高创新意识,强化主观认识。侧重色彩的感觉、直觉、联想、象征、寓意等的表现,运用色彩提炼、归纳、概括等手段,进行色彩情感与设计形式的结合,逐渐向艺术设计的应用过渡,建立集绘画专业基础知识所长和设计专业实用性、创新性于一体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3.4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对色彩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当前艺术类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仍是“师傅带徒弟”式的言传身教和为追求“短期的、表面的”教学效果过分依赖与强调色彩教学中的临摹技能等等。因此, 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艺术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性与特殊性,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从事教学与艺术创作的经验和能力、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和和专业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理解自然物象,思考色彩的用途和表达的意义,建立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各种基本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既要告诫学生尊重客观对象,又要合理引导、尊重每位学生独一无二的认知、“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相结合,以更好地达到训练目标。
总之,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自始至终要贯彻以创意、设计观念为指导的思想,以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为目标。教学与时代同步,使色彩教学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发挥其真正的基础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中.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初探[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2]曹田泉.设计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3]秦凡, 袁诚.高校色彩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方法的探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2003.
[4]宁新安.高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探讨[J].艺术教育, 2008, 5.
对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认识 篇11
【关键词】整合自然色彩 色彩整合训练 色彩符号训练
设计基础涵盖了三大方面的内容,即以观察能力 、审美训练、造型能力与表现能力训练为主的设计基础造型;以形态、功能、表现、应用、推广艺术为主的设计基础;以图形、创意和应用素材为基础的设计。
随着社会和设计的不断发展,在对色彩的认识。研究与应用上,设计色彩经历了画工作坊,走出画室,步入现代化的设计演进过程。色彩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绘画、工艺美术与视觉 传达设计三大领域。然而这三大领域又在用色形式、用色方法、用色手段、用色目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与不同。
通过色彩训练,使学生应用色彩语言自由地表现创意设计的构想,并通过色彩的相关训练将设计提升到艺术的表达 层面.设计色彩的表达与训练要求学生们“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和无序色彩”,它是从相对限定的一组对象的光色关系与对色彩认识与现实物象写实的描绘能力表现入手,逐步进入创新空间、相对整体的空间色彩的认识,在进入对于色彩的处理和整合能力的训练,最后再进入对色彩感受、设计的演化与训练,使练习者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设计色彩的内在变化与规律。
设计色彩,是以设计要领为先导的色彩造型形式,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色彩写生色彩表现和色彩设计与表现方式。怎样使色彩训练成为应用设计的本质训练,而不是作为感性的艺术表现训练,成为设计创新造型与教学艺术设计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色彩教学的应用与认识中,最早和最有成效的应算是画家的艺术表现了,然而,由于绘画艺术表现的特点,画色彩的人研究主要侧重对于光色条件,以及对于心理感性条件下的色彩应用完全是主观的个人感性追求。倘若画者利用理性的手段去获得画面色彩安排、变化,将把绘画艺术带入全新的领域。
设计色彩的学习与教学是从认识、理解、掌握各种色彩现象入手,作为视觉思维训练、色彩整合训练和色彩表现训练、教学与画法的独创性语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色彩训练是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必不可少的训练过程与学习方式。
2.设计色彩是设计师自由应用色彩语言设计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
3.设计色彩训练要求学生个人主动认识自然光色的关系,在动手调色与色彩写生实践过程中认识光色关系的构成与变化因素,了解色彩三原色以及调色与色彩塑造形体的规律与方法。
(1)设计色彩训练是从感性的绘画色彩角度出发,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的描绘对象,学习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形式的感性基础上,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逐步变化、规律化的分析与实践上来。
(2)设计色彩训练将使学习设计色彩的同学最终从色彩图形出发,并深入理解。色彩图形不仅具有传达美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认识、接受、转换、变化功能。
从教学的时间段与知识点来认识,设计色彩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来进行。
1.光色认识写生:学生在认识、理解、表现自然光色关系。这一时间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准确地分辨色彩、生动地塑造所描绘的对象,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整体地观察色彩、分析色彩,从整体的意义上去理解色彩。
2.空间色彩:空间色彩写生训练是针对学生主观表达色彩而言的。
A. 使学生充分理解空间中色彩的组织与秩序,以空间的认识重新审视色彩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教学单元中,我们将复杂的静物摆放在较大的空间环境中,使得一些对象从一个主要位置转变为次要位置或一个组成部分时,画面中各部分的色彩关系发生变化,要求学生更要从大的色彩关系入手、从整体色彩入手、从色彩的表现特性入手,重新认识空间色彩。
B. 充分认识和理解深度空间和平面空间。要求对空间中大的色彩感受与变化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通过这种理解方式来认识画面的纵深度和变化空间。
如果说色彩的光色写生训练、空间色彩的写生训练还只是无意识的认识与反应的情形,那么色彩图形的表现可以说是从被动塑造到主动色彩设计的一个转变。设计色彩的过程是在画面中建立色彩和谐关系,设计组织画面色彩,使符合色彩的规律呈现出新的色彩关系。
C. 从感受到变化的色彩训练,要求学生除了从色彩可以被感知的色相、明度、纯度等方面来认识色彩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进行画面色彩的演变时注意对画面色彩的深入认识,使最终的表达画面色彩既有画面的方式又有设计的意图,具备了传达画面的内容与形象。
设计色彩是广义的针对学习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它的目的在与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观察理解与动手操作,系统的学习色彩变化的规律,变化色彩及设计色彩的意义,为对色彩的应用进一步步入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建筑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12
一、色彩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与功能
(一) 生理上———视觉冲击与美化。
当我们从远处眺望一座城市时,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建筑整体色彩感觉, 色彩往往是“先声夺人”的。色彩可以给建筑增光添彩, 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 是传达审美意识的表现。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建筑, 应用各地不同色彩, 以展现各地不同的文化风采、城市特色。色彩也可以强调建筑的重点, 比如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多应用于工业建筑的某些重点位置, 比如入口、管道及危险区域等, 突出重点, 发挥了色彩的标志作用。色彩对比, 可以强化对建筑的印象。色彩还可以传达多种信息, 色彩的差异也起着标识作用, 增强了可识别性。我们可以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用色彩区分, 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感, 增加建筑的美感。
(二) 心理上———增强人的舒适度。
色彩不仅有美化建筑的作用, 还有心理暗示作用, 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延伸。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给人的心理舒适度不一样。比如色彩的冷暖就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例如暖色红、橙、黄令人想起有温暖感觉的太阳跟火, 红色代表着兴奋、喜庆, 蓝色令人想起有寒冷感觉的冰雪、天空等, 代表着忧郁、深沉、清净。色彩的冷暖引起冷暖心理感受, 北方寒冷地区与南方热带地区在用色上就不同, 北方在用色上会考虑暖色调, 南方就多考虑用冷色调。这样可以调节人们对色彩的冷暖心理感受。同一色相在不同色调、明暗及饱和度方面的搭配对人的心理暗示是有差别的, 比如青色, 如果绿色偏多就显得偏绿, 如果蓝色偏多就显得偏蓝, 同一色相的色调的差别及与不同的颜色搭配, 效果不完全一样。合适的色彩搭配会增强人们在建筑中的舒适感觉。
(三) 环境———改善环境功能。
建筑色彩改善环境功能, 在建筑设计应用色彩时通常要考虑与自然颜色相适应、相协调。自然色彩不断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受气候、光线、温度、湿度、降水、雾、风等因素的影响。云南湿度比较大, 多雾、雨水多, 建筑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 形成一种古城特有的感觉, 所以当地的建筑色彩多倾向于黑灰颜色。在我国的干旱黄土高原, 建筑色彩就适合选用以绿色为基调, 在枯黄的大自然中增添一笔绿色, 更具有生机活力。自然色彩融入到建筑色彩设计中, 建筑空间同样融入到自然空间之中, 形成力与美的和谐统一。G.勃罗德彭特说:“建设的基本理由是改变大自然所给的气候, 方便舒适地进行一些人类活动。所有建筑须完成此项目———在人的需要与特定地理气候之间达到协调”。
(四) 空间———增强空间表现。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 建筑的形体结构在色彩的搭配下, 很多时候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形体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从形体大小、比例、质感、方向加以调节, 而且对空间的表现同样起到独特效果, 利用色彩与视觉产生的心理性视错在建筑空间构成的表现上烘托和渲染建筑空间的气氛。比如室内空间包括地板、墙壁、天棚等, 室外包括建筑外墙、天空、地面、周边的绿化等。每一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已经是呈现出色彩的组合, 并且每种材料的使用不同, 色彩的组合就愈加复杂化,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色彩的组合进行建筑色彩设计调整, 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正如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所说:“在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建筑中, 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 色彩也被纳入同样的用途, 它不是用来表现客观物体, 而是用作韵律链接的一种抽象手段, 说到底, 色彩是用来帮助创造深度幻觉的。”这种幻觉正是产生于色彩的韵律与空间的巧妙融合之中, 对建筑的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 色彩对建筑的功能是很丰富的, 但是如果对色彩使用不当, 就会适得其反, 建筑色彩设计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 建筑师的设计素养、艺术涵养、审美经验对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培养建筑师的学校教育中, 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 在视觉、通感等方面的相似性, 引导学生寻求、整合、发掘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的内在价值。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及重视程度较低, 现阶段建筑设计教育很难将这种潜在的关联性价值完全实现。将色彩设计引入到建筑设计中, 便成为教学的目标。
二、建筑学专业加强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可行性探讨
(一) 将色彩设计课程重点引入建筑学教学, 更新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 现有的主导教学模式仍是“教师—学生”单一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是经过教师高度理论概括化的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存在着局限性, 即使换一批教师教授, 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这种教学模式如同大工业的批量生产, 很难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要克服这种教学上的障碍, 关键要更新课程内容, 改变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之一是对理论知识的疏导, 更为关键的课程内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积极地总结理论。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今后设计问题的基础, 在建筑设计课程作业的过程中, 要多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现场教学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假期外出对各个不同的城市建筑色彩做调研活动, 可以是分组的任务, 收集某一地区的建筑的色彩信息, 再加以分类和重组, 得到一个关于某个地区的色彩体系。然后在课内对每个小组的调研活动成果开展研讨会, 各组汇报调研情况, 相互讨论, 并且提出问题, 提出建设性意见, 建立改革方案。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受、体验, 并且对所收获的感受、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从而加深对艺术色彩的审美理解, 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根据教学特点改进学习方法。
建筑学是一门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 是各领域交叉、渗透、融合的学科,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 知识面广、素质高。做个匠人不难, 但是做个有才情的建筑师就需要融入更多艺术的内涵, 使设计的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更具感染力。艺术色彩设计课程是目前国内建筑教育中较为缺乏的, 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建筑学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得很少, 虽然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建筑学与艺术专业,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两个学科之间交流也很少, 即使开设这门课程, 也多沿用美术学院通过静物或者风景写生过程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缺乏专门的理性的对适合建筑配色的色彩训练, 这使得色彩设计在建筑学课程中处于一个尴尬处境, 由于建筑学专业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 部分学生包括教师对艺术课程没有足够重视, 还有部分建筑学学生缺乏对建筑色彩的理性认识, 就很难谈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修养了。
色彩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思考是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色彩学本身是一门系统的学科, 建筑色彩设计更是一项综合的复杂性的工程, 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 在具体的色彩设计过程中, 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在接受教育时, 教师能够尽可能地给予引导, 从色彩设计的思维的产生到色彩设计的表达。对这个课程, 师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艺术课程学生色彩设计训练中, 老师要尽可能与建筑色彩训练相结合, 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多看、多想、多练、勤问, 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根据学科的特色, 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看图、读图的学习方法, 所谓多看就是为了确保学生脑海中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图, 也就是欣赏、分析优秀作品, 因为读图的过程是认识、理解、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等设计素养的好方法之一。读图涉及的范围可扩大, 不仅仅是建筑色彩图, 可以有更多其他门类的艺术欣赏, 包括绘画、影视、服装、动漫、音乐等, 还应关注当代前沿艺术发展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 带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野, 更有活力、有魅力的设计灵感。
(三) 加强色彩心理学的教学。
建筑色彩是表达建筑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表达建筑心情的直接方法之一。优美、和谐、有秩序的色彩会在人们心理、生理留下美好的影响, 会给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带来视觉享受, 反之就如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破坏着人们的生活。《庄子·天道》说:“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人们的视觉元素的要素为形与色。而人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大于对形的敏感度, 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色彩心理是人们对色彩的主观反应, 色彩的刺激会让人产生各种的联想, 从经验感觉到主观联想, 再到理性判断的循环过程, 具有联想、象征、记忆作用。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情感的影响, 也就是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感受。因此, 在建筑设计时, 不同色彩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必须考虑的一个设计课题。
色彩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心理学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只有了解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才能对症下药, 设计出适合人们居住的美的家园。因此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和视觉经验, 当视觉经验与色彩知识相碰撞时, 色彩的灵感就油然而生。每一种色相随着纯度与明度的变化或者与不同颜色搭配时, 都会产生独特的色彩情感特征, 这种情感特征是在我们在对色彩心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听”到及感受到的。融入色彩心理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建筑色彩设计能力。
(四) 尊重传统, 突破传统, 加强传统文化在建筑色彩设计应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建筑色彩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 建筑色彩是与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修养和内涵紧密相结合的, 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生命力, 反而因为时间的磨砺而愈加有活力。色彩就如每个城市的衣服, 这件衣服正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品位、文化。建筑色彩更体现了不同地方的特色, 很多城市都在为此努力改变。比如日本的京都将传统经典建筑样式的色彩基调搭配细致清雅的建筑材料色彩风格, 展现出古代日本城市原有的景观原貌。国内比如杭州结合自身的千年古都历史和地理文化等因素, 把城市颜色定格为“一卷江南水墨画”;厦门区分城市主色调, 黄厝区屋顶主要采用暖灰色, 墙体以白色、暖灰色为主调, 而五缘湾区则主要分灰色调跟闽南色彩“红砖文化区”。这正是体现了建筑色彩的人性化的一方面。罗西曾说:“城市是历史的场所, 人们记忆中、历史性的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现’。它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 也就是说建筑色彩上不可回避地印有历史、人文的烙印。”色彩的选择与应用所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包括人们生理、心理和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外, 还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这个城市所积淀的历史人文。现代建筑设计教育应该从传统思想的根源出发, 符合时代要求, 加强对民族人文历史的关怀, 并且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建筑色彩设计中, 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设计色彩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设计基础色彩教学06-29
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07-11
水果写生色彩画法教学设计08-13
《居室的色彩搭配》教学设计10-17
“春天的畅想”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05-09
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09-05
数字色彩系统色彩设计08-20
从写生色彩到设计色彩05-26
色彩设计课程10-20
色彩设计特征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