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计课程

2024-10-20

色彩设计课程(共12篇)

色彩设计课程 篇1

斑斓的色彩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感受, 色彩的感染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魅力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在建筑设计中, 设计师通过色彩表现建筑的个性、用色彩诠释建筑的情感表现, 产生人性情感感染, 实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正如塞尚所说:“只要色彩丰富, 形状就会饱满。”这句话精辟地描述了色彩所具有的功能, 利用色彩的变化对建筑物的形状、空间及情感的表达完美地表现, 全面地表达设计理念。

一、色彩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与功能

(一) 生理上———视觉冲击与美化。

当我们从远处眺望一座城市时,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建筑整体色彩感觉, 色彩往往是“先声夺人”的。色彩可以给建筑增光添彩, 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 是传达审美意识的表现。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建筑, 应用各地不同色彩, 以展现各地不同的文化风采、城市特色。色彩也可以强调建筑的重点, 比如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多应用于工业建筑的某些重点位置, 比如入口、管道及危险区域等, 突出重点, 发挥了色彩的标志作用。色彩对比, 可以强化对建筑的印象。色彩还可以传达多种信息, 色彩的差异也起着标识作用, 增强了可识别性。我们可以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用色彩区分, 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感, 增加建筑的美感。

(二) 心理上———增强人的舒适度。

色彩不仅有美化建筑的作用, 还有心理暗示作用, 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延伸。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给人的心理舒适度不一样。比如色彩的冷暖就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例如暖色红、橙、黄令人想起有温暖感觉的太阳跟火, 红色代表着兴奋、喜庆, 蓝色令人想起有寒冷感觉的冰雪、天空等, 代表着忧郁、深沉、清净。色彩的冷暖引起冷暖心理感受, 北方寒冷地区与南方热带地区在用色上就不同, 北方在用色上会考虑暖色调, 南方就多考虑用冷色调。这样可以调节人们对色彩的冷暖心理感受。同一色相在不同色调、明暗及饱和度方面的搭配对人的心理暗示是有差别的, 比如青色, 如果绿色偏多就显得偏绿, 如果蓝色偏多就显得偏蓝, 同一色相的色调的差别及与不同的颜色搭配, 效果不完全一样。合适的色彩搭配会增强人们在建筑中的舒适感觉。

(三) 环境———改善环境功能。

建筑色彩改善环境功能, 在建筑设计应用色彩时通常要考虑与自然颜色相适应、相协调。自然色彩不断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受气候、光线、温度、湿度、降水、雾、风等因素的影响。云南湿度比较大, 多雾、雨水多, 建筑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 形成一种古城特有的感觉, 所以当地的建筑色彩多倾向于黑灰颜色。在我国的干旱黄土高原, 建筑色彩就适合选用以绿色为基调, 在枯黄的大自然中增添一笔绿色, 更具有生机活力。自然色彩融入到建筑色彩设计中, 建筑空间同样融入到自然空间之中, 形成力与美的和谐统一。G.勃罗德彭特说:“建设的基本理由是改变大自然所给的气候, 方便舒适地进行一些人类活动。所有建筑须完成此项目———在人的需要与特定地理气候之间达到协调”。

(四) 空间———增强空间表现。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 建筑的形体结构在色彩的搭配下, 很多时候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形体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从形体大小、比例、质感、方向加以调节, 而且对空间的表现同样起到独特效果, 利用色彩与视觉产生的心理性视错在建筑空间构成的表现上烘托和渲染建筑空间的气氛。比如室内空间包括地板、墙壁、天棚等, 室外包括建筑外墙、天空、地面、周边的绿化等。每一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已经是呈现出色彩的组合, 并且每种材料的使用不同, 色彩的组合就愈加复杂化,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色彩的组合进行建筑色彩设计调整, 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正如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所说:“在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建筑中, 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 色彩也被纳入同样的用途, 它不是用来表现客观物体, 而是用作韵律链接的一种抽象手段, 说到底, 色彩是用来帮助创造深度幻觉的。”这种幻觉正是产生于色彩的韵律与空间的巧妙融合之中, 对建筑的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 色彩对建筑的功能是很丰富的, 但是如果对色彩使用不当, 就会适得其反, 建筑色彩设计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 建筑师的设计素养、艺术涵养、审美经验对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培养建筑师的学校教育中, 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 在视觉、通感等方面的相似性, 引导学生寻求、整合、发掘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的内在价值。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及重视程度较低, 现阶段建筑设计教育很难将这种潜在的关联性价值完全实现。将色彩设计引入到建筑设计中, 便成为教学的目标。

二、建筑学专业加强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可行性探讨

(一) 将色彩设计课程重点引入建筑学教学, 更新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 现有的主导教学模式仍是“教师—学生”单一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是经过教师高度理论概括化的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存在着局限性, 即使换一批教师教授, 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这种教学模式如同大工业的批量生产, 很难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要克服这种教学上的障碍, 关键要更新课程内容, 改变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之一是对理论知识的疏导, 更为关键的课程内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积极地总结理论。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今后设计问题的基础, 在建筑设计课程作业的过程中, 要多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现场教学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假期外出对各个不同的城市建筑色彩做调研活动, 可以是分组的任务, 收集某一地区的建筑的色彩信息, 再加以分类和重组, 得到一个关于某个地区的色彩体系。然后在课内对每个小组的调研活动成果开展研讨会, 各组汇报调研情况, 相互讨论, 并且提出问题, 提出建设性意见, 建立改革方案。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受、体验, 并且对所收获的感受、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从而加深对艺术色彩的审美理解, 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根据教学特点改进学习方法。

建筑学是一门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 是各领域交叉、渗透、融合的学科,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 知识面广、素质高。做个匠人不难, 但是做个有才情的建筑师就需要融入更多艺术的内涵, 使设计的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更具感染力。艺术色彩设计课程是目前国内建筑教育中较为缺乏的, 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建筑学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得很少, 虽然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建筑学与艺术专业,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两个学科之间交流也很少, 即使开设这门课程, 也多沿用美术学院通过静物或者风景写生过程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缺乏专门的理性的对适合建筑配色的色彩训练, 这使得色彩设计在建筑学课程中处于一个尴尬处境, 由于建筑学专业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 部分学生包括教师对艺术课程没有足够重视, 还有部分建筑学学生缺乏对建筑色彩的理性认识, 就很难谈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修养了。

色彩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思考是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色彩学本身是一门系统的学科, 建筑色彩设计更是一项综合的复杂性的工程, 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 在具体的色彩设计过程中, 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在接受教育时, 教师能够尽可能地给予引导, 从色彩设计的思维的产生到色彩设计的表达。对这个课程, 师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艺术课程学生色彩设计训练中, 老师要尽可能与建筑色彩训练相结合, 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多看、多想、多练、勤问, 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根据学科的特色, 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看图、读图的学习方法, 所谓多看就是为了确保学生脑海中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图, 也就是欣赏、分析优秀作品, 因为读图的过程是认识、理解、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等设计素养的好方法之一。读图涉及的范围可扩大, 不仅仅是建筑色彩图, 可以有更多其他门类的艺术欣赏, 包括绘画、影视、服装、动漫、音乐等, 还应关注当代前沿艺术发展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 带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野, 更有活力、有魅力的设计灵感。

(三) 加强色彩心理学的教学。

建筑色彩是表达建筑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表达建筑心情的直接方法之一。优美、和谐、有秩序的色彩会在人们心理、生理留下美好的影响, 会给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带来视觉享受, 反之就如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破坏着人们的生活。《庄子·天道》说:“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人们的视觉元素的要素为形与色。而人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大于对形的敏感度, 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色彩心理是人们对色彩的主观反应, 色彩的刺激会让人产生各种的联想, 从经验感觉到主观联想, 再到理性判断的循环过程, 具有联想、象征、记忆作用。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情感的影响, 也就是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感受。因此, 在建筑设计时, 不同色彩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必须考虑的一个设计课题。

色彩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心理学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只有了解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才能对症下药, 设计出适合人们居住的美的家园。因此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和视觉经验, 当视觉经验与色彩知识相碰撞时, 色彩的灵感就油然而生。每一种色相随着纯度与明度的变化或者与不同颜色搭配时, 都会产生独特的色彩情感特征, 这种情感特征是在我们在对色彩心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听”到及感受到的。融入色彩心理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建筑色彩设计能力。

(四) 尊重传统, 突破传统, 加强传统文化在建筑色彩设计应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建筑色彩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 建筑色彩是与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修养和内涵紧密相结合的, 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生命力, 反而因为时间的磨砺而愈加有活力。色彩就如每个城市的衣服, 这件衣服正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品位、文化。建筑色彩更体现了不同地方的特色, 很多城市都在为此努力改变。比如日本的京都将传统经典建筑样式的色彩基调搭配细致清雅的建筑材料色彩风格, 展现出古代日本城市原有的景观原貌。国内比如杭州结合自身的千年古都历史和地理文化等因素, 把城市颜色定格为“一卷江南水墨画”;厦门区分城市主色调, 黄厝区屋顶主要采用暖灰色, 墙体以白色、暖灰色为主调, 而五缘湾区则主要分灰色调跟闽南色彩“红砖文化区”。这正是体现了建筑色彩的人性化的一方面。罗西曾说:“城市是历史的场所, 人们记忆中、历史性的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现’。它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 也就是说建筑色彩上不可回避地印有历史、人文的烙印。”色彩的选择与应用所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包括人们生理、心理和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外, 还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这个城市所积淀的历史人文。现代建筑设计教育应该从传统思想的根源出发, 符合时代要求, 加强对民族人文历史的关怀, 并且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建筑色彩设计中, 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2]庄子.外篇.天道.

色彩设计课程 篇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课程代码:041110900;开课专业:适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课程总学时:35学时(理论讲授学时:4学时;课堂讨论学时:1学时;课堂点评学时:2学时;课堂实践学时:28学时)

学分:2学分

(二)课程性质

《设计色彩1》是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针对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它是装饰色彩造型学习的序曲和引子,是为后续装饰色彩造型学习所做的铺垫和过渡。本课程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通过色彩写生、色彩研究和色彩实践活动,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色彩的归纳、整合规律,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它引导学生用观念、视觉思维理性地创造色彩空间、色彩意象,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为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设计色彩1》是培养装饰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是对装饰色彩的立体造型方法和规律的研究。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最终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

本学期主要对色彩的立体归纳进行研究,学生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有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有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作铺垫。能够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借鉴、转换及造型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色彩课题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设计色彩1》属于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专业基础课的三类基础课程(理论基础、设计基础1和设计基础2)中,《设计色彩1》属设计基础1的课程。和《设计色彩2》一起与其它两类基础课程共同地构筑艺术设计本科的专业基础平台。

修读本课程前应先预修《设计素描》课程中结构分析部分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形体与色彩的塑造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题式教学的形式,将《设计色彩1》整合为一个课题:立体归纳。(1)主要内容:

立体归纳是在不违反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提炼,在形式上遵循客观原形的基本状态,对复杂细微的色彩关系、明暗关系做以减法,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或客观色光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该课题的训练是个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过程。

立体归纳在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和表现中,一般采取减法。通过简化,集中本质、删除多余,使冗繁的自然得到艺术的加工,产生一种净化、单纯的效果,达到形和色的简洁、明了和高度概括。使主题更突出、形象更典型、色彩更鲜明,画面形式更具视觉效应。立体归纳应强调用简洁朴素的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在表现方法上,立体归纳严格按照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色彩作为描绘依据。要求用较逼真的色彩去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质感等关系,画面着重表现空间虚实关系和形体的立体空间状态。

在构图中采用焦点透视,所经营的各个形象依自然序列来分布,以表现对象静止的、客观存在的空间样态,着重表现客观物象中的三维体积关系和纵深感,具有真实性和实在感。运用一点透视进行形象经营则比较容易表现物象近深、虚实、主次、肌理等客观效果。

立体归纳的形象变化是在忠实于自然物象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剪裁、取舍、修饰,对形象中特征突出的部分和美的部分加以保留,或进行艺术处理,使之产生一种净化、单纯、整体的效果。把自然中的杂乱无章、散乱无序的东西规理成章,予以条理化和秩序化。通过变化处理,使构图、构形、构色等有别于一般色彩写生的画面形式,而在整体上具有装饰特点。

立体归纳的构色不是机械地照抄、模仿自然色彩,而是在准确把握其色彩关系的前题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是分阶法和限色法,可使形象主体更突出,更集中、更加明确概括,能达到最为整一极至的效果,从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课题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立体化

形象描绘仍然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基本面貌,保持立体的空间状态,每个物象的体形特征以及形与形之间的空间关系,都是按照客观的自然序列来进行塑造的。只不过是使物象形体更突出、更集中、更明确而已。

第二、整体感

在忠实于客观对象的基本形态的塑造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在形态丰富的层次中,采取减法:即通过简化,集中本质、删除多余,使冗繁的自然得到修饰理顺和艺术加工,强化形象的整体感。

第三、秩序化

秩序化是把自然中杂乱无章、散乱无序的东西,顺理成章予以归类。在不失自然天趣的情况下,通过变化处理,使形体、空间、结构、位置、质感等呈现出秩序感,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特点。

第四、分阶法

立体归纳的构色不是机械地照抄、模仿自然色彩,而是在准确把握色彩关系的前提下,用有限的颜色去表达丰富的色彩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进行归纳或限定,分阶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分阶法是对每一个单体的物象首先确定亮、灰、暗等区阶的明暗或色彩,每一区阶的色彩纯度,明度不突破此阶区的界限,并把此阶区丰富的色彩层次概括为一个整色,如在明度序列的九级台阶中只需用1-5-9三个级数的关系就可表现出使形象主体更突出、更集中的效果。这是一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提炼方法。

第五、限色法

限色法和分阶法一样,也是最常用的提炼概括的构色方法。限色可用多套色过渡到少套色,甚至是黑白两极色。多套色可相对自由地表现物象色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是对物象丰富繁杂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归纳梳理。即将客观自然的色彩关系,通过色的概括或限制浓缩于画面上。少套色的设色在一定程度上有主观意象,表现中要明确、概括,以达到最为整一极至的效果。

(2)教学要求:

教师应该在此部分让学生熟悉、了解和掌握“立体化、整体感、秩序化、分阶法和限色法”等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这些是此阶段的重点和难点,需强化把握。在具体动手作画时,教师应该明确绘画步骤,强调铅笔稿的制作过程,尤其在色域形状的归纳上需要着重解释说明。学生在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作画程序,不能省略铅笔稿的步骤而直接上色。

要求教师在本课题的讲授中备以课件、幻灯片或其它视觉资料用以作为课题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采用理论讲授、交流讨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多边教学,采取个别辅导、交流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3)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有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有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作铺垫。

(4)计划学时:35学时(理论讲授学时:4学时;课堂讨论学时:1学时;课堂点评学时:2学时;课堂实践学时:28学时)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根据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上采用以“课题式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学生动手训练为显著特点的教学方式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建立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多边教学。采用个别辅导、分组教学、交流讨论等多种手段,不定期地举办相关课题讲座、作品展览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设计色彩的造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应在课前做好三个课题的相关课件、幻灯片等视觉性资料的制作和准备,学生也应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画册资料,并根据不同的画面效果尝试不同的媒介与材料。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为校管考试课,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平时表现、学习态度等)占总成绩30%,课堂作业占总成绩70%。要求课堂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色彩作为描绘依据,要求用分阶法和限色法去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质感等关系,用简明扼要的画面语言表现空间虚实关系和形体的立体空间状态。

五、课程纲要制定程序

制定时间:2006、3、16 参加人员: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许燕德、封永辉、李坤泽 执笔人:李玉

六、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1、《色彩归纳写生教程》

赵云川、安佳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设计色彩》

陈晓惠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3、《设计色彩》

许亭方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二)参考资料

1、《色彩形式语言》

赵勤国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2、《色彩表述》

胡明哲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3、《绘画构图基础教程》

李晗鸣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4、《设计配色基础》

于雯竹

陆娜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5、《色彩学》

朱介英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三)其他参考资料

1、《自然天成与绘画》

孙甲平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设计元素》 [美]G•G汉娜 李乐山译 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3、《视觉思维》 [美]R•阿恩海姆 滕守尧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4、《从常态到非常态》 孙 晶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5、《设计基础:来自自然的形式》 邬烈炎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色彩设计课程 篇3

关键词: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很多毕业生也踏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这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促进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发展。

1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的写生色彩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设计色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流程如下:首先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色彩基础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静物写生训练,达到巩固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起到强化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但是学生陷于一种模仿的处境,影响设计色彩的技能的提高。目前,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在现实中,却比较缺乏。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加强色彩的训练,融入自己的思想,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的设计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1.2 受到学生自身美术基础的影响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很多学生选择了设计色彩专业,但是,很多学生美术功底薄弱或者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在色彩的认识上比较薄弱,对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而且,在学习设计时,注重模仿,忽略了创新,所以,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的方法。

2 目前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不符合设计专业的需求

在设计色彩专业中,很多教学模式都来源来西方,教学内容注重绘画性,追求形似。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只是盲目追求写实,不利于学生深度探求色彩教学的目的,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内容缺乏对设计色彩理论的探究

目前,很多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写实性,忽视了对多元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教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会传授一些关于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造型,但是忽略了色彩的历史、人文内涵等,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缺失。再加上,学生获得的色彩知识比较片面,因此,学生在后期的实践中,往往不能正确运用色彩,从而影响色彩的实际应用,并且在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

2.3 色彩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的设计比较简单,实践内容比较单一。而且,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未能充分发挥个性,在实践中自我意识不足,也未能将色彩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充分结合,影响了设计色彩课程实践的开展。

3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

3.1 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模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纯绘画,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片面,不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素质模式”教学的方法,可以采取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对自然的形、色等进行全面的观察,便于学生加深对色彩的印象,更好地进行感知;第二,要提高学生的全面分析的能力,和日常所看到的紧密联系,并总结出规律,从而在头脑中进行创新;第三,要使学生重视“画”的意识,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工具和介质进行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教学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3.2 改革传统的作业方式

在传统的作业方式中,学生更加重视做工,在色彩的关系上把握不准,而且,创作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设计色彩。所以,可以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将电脑作为设计色彩的重要工具,提高学生设计的效率,激发学生的设计色彩的兴趣,并且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而且,通过电脑设计出的作品,具有更多的优势。比如,当在进行明度推移训练时,传统的方式需要调节好明度关系的颜色,然后填入草稿,但是若一种颜色用完,就需要重新调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调制出完全一样的颜色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会影响作品的效果。但是,通过使用电脑图形处理软件,将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的情况中,要按照实际需求来定。

3.3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传统的设计色彩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向学生讲授教学理论和各种技巧,知识点众多,且比较枯燥,因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因而,这一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当教师在课堂讲评作业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首先让学生小组谈论,推出代表进行互讲,互评,并提出一些意见,然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从而可以提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 结语

目前,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是在现实中,设计色彩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加强色彩的训练,融入自己的思想,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设计色彩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模式”教学;改革传统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叶蕾.从绘画色彩到设计色彩的突破——简论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83-86.

[2]刘冬梅.浅谈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137.

[3]戴悦.从绘画色彩到设计色彩的突破——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与实践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44-145.

色彩设计课程 篇4

关键词:视觉传达,色彩视觉化,设计色彩,应用研究

视觉传达专业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历程上已经走了相当远的路程, 基本上覆盖了我国所有的艺术设计院校, 它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视觉化的艺术表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样式, 不同文化, 不同地域, 不同语言的人们, 通过视觉化表达进行文化的交流、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随着交流和审美的需要, 人们创造了更多更丰富的视觉化语言, 色彩就是其中相当典型的一种。色彩直观鲜明的视觉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带动起一个新的视觉传达的领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体现色彩的视觉化语言的意义与价值, 不只是传达的需要, 也是人类情感寄托的需要。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了多层次高能力的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非常具有科学性,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这些专业都是在于看来作为媒介进行信息与文化的传达。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艺术设计教师, 我深深地体会到色彩的运用对于艺术的表达是多么的重要, 而只有让学生确实的了解的色彩表达背后的文化意义才是正确掌握运用色彩的方法。我经常跟学生讲解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的文化性来源于人类的文化与文明, 它受到历史, 习俗, 地域, 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的范围内,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文化活动中逐渐建立起了对于文化包括色彩语言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下, 色彩的视觉化语言也在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中不断受到提炼和补充, 在人类活动中进行大量的发展与反馈, 从而逐渐丰富起来, 成为我们现在达成一致的、用于交流的“色彩的语言”。由于色彩语言是通过人们对自然万物和生活感触不同, 对色彩所产生具体的或抽象的联想, 所以色彩语言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 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比形体与文字还直观、更丰富的魅力。我们在进行色彩的视觉化设计是就能比较准确地抓住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 从而使色彩能够充分的达到信息传达的作用。

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用色彩语言的方法。设计色彩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 我们将以此为中心, 通过对课程的概念体系, 课程内容的讲解, 帮助学生系统化的对色彩进行归纳和分析, 其宗旨在于训练学生深入挖掘设计色彩课程的内涵, 清晰的界定色彩语言的概念, 理清色彩视觉化语言的发展脉络, 需找色彩语言内容演变的内在逻辑, 推导出色彩语言文化体系演化的必然逻辑, 明确掌握色彩语言的设计方法。

设计色彩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准确地把握色彩的视觉化语言并加以运用。因此对于色彩的语言表达我们要给学生做以下归纳和划分:

1、色彩的传统文化表达。前文我们讲了色彩的文化特征和表述, 特定的色彩会产生特殊的精神感染力。视觉传达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彩带来的民族感和时代感。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 在缤纷多彩的世界里人们对色彩有着很重的依赖。从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来看, 节日时节庆祝用的色彩已经在我们的心理根深蒂固了。直到现代, 每逢佳节时, 祖国大地上都会使用大红色来庆祝节日, 此时人类在心理上需要从绚丽的色彩中寻求刺激和满足, 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最极致的宣泄, 同时他们也在追求着色彩带给他们的情感的享受, 这种享受的过程从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色彩语言的识别效果。通过对色彩的传统文化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的视觉化语言是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的, 她对于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是离不开的。富有文化气息的色彩语言最能够深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心理情感表达之中。

2、色彩的多元化文化表达。现代社会的文化充分的接轨国际, 多元化的文化表达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趋势不可逆转的一部分。多元化重点在对于色彩语言表达的创新设计, 要完美的挖掘和利用各国传统色彩语言表现的风格, 将色彩语言与历史发展进行完美的结合, 赋予色彩语言别具一格的创意表现。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多元化而忽略了色彩语言的正确表达。色彩语言是复杂和多变的, 有时候将两种文化融合的过于草率也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要抓住色彩对于人类心理的反应, 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待多元化的表达。

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走向成熟、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 设计色彩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意义重大的, 设计色彩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 色彩这一重要的形式语言与信息传达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算是在一些具有名望高等院校, 色彩的视觉化语言的运用也显得墨守成规和过于保守。这充分说明我们平时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对于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一种忽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打破以往的相对狭隘的色彩表现观念, 提高学生的宏观构思能力。对于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改革创新, 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我们丰富的传统色彩这一深厚积累的财富, 教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充分的利用这个宝藏, 弥补先天的缺失和不足, 才能使我们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真正具有独立的、成熟的设计思维和掌握科学的色彩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145

[2]杨乃麟.色彩对人们心理感受的作用研究.科教文汇, 2006, (上半月刊) :169-170

[3]赵百祥.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8 (4) :108-110

色彩设计课程 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类课程;现状;专业要求;重构思路

色彩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艺术设计进行视觉表达的最有效手段。作为人类最敏感的视觉信息符合,色彩无疑是最具特色的。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色彩类课程通常是必修课,加强色彩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色彩辨析力、表现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多围绕“色彩类教学”来展开,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探索与整合。但从艺术设计专业性质来看,色彩教学与传统的纯美术专业课程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艺术审美性与实用性,往往是通过色彩的理性与感性、色彩的艺术与技术等方面来实现的。

1色彩类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问题

从专业性质来看,艺术设计不同于传统的绘画专业,特别是在色彩教学上,多从设计造型形式上来讲究色彩的运用,体现色彩的实用性和艺术审美性。然而,在实际课程教学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1轻专业素能重色彩知识问题

知识教学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对知识的积累与素能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类课程,一方面强调色彩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应该着力发挥色彩在培养学生色彩能力及创新思维上的积极作用。但从实际教学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多讲究对教材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对色彩素能的训练,如在临摹、写生教学上缺乏系统化、技法性训练,更无法实现色彩设计思维的养成。其问题与色彩类课程的教学定位有关,忽视动手实践是主要因素。

1.2色彩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度不够

艺术设计本身讲究应用性、实践性,对于色彩类课程多安排在初期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美术训练转向艺术设计教育。然而,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源自美术类专业,色彩类课程具有相似性,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关联,忽视学生的色彩感知与色彩表现能力,在平时的色彩训练上缺乏实践,导致学生对色彩的表达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反而制约了学生对色彩的创新力。

1.3过于强调对色彩构成的教学

色彩类课程是多方面的,既有色彩课程,还有色彩构成。从色彩的感知力来看,色彩属于“感知教育”,对色彩的认识应该从客观世界中来发现客观规律,并加以创新运用。然而,色彩构成课程在色彩教学中占比较大,不可否认色彩构成对于提升学生艺术设计具有促进性,但过于强调色彩构成的内涵及特点,往往从技能技法的训练上忽视了色彩教育的本质,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感知。事实上色彩是变化的,任何色彩都是与环境相融合的,通过色彩的分析与对比远比单纯的色彩构成教学更有意义。

★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刍议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论文

★ 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课程论文

★ [中学地理论文]加强中学地理教学刍议

★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选题

★ 有效教学课程论文

★ 课程教学论论文

★ 课程教学数理统计论文参考

色彩设计课程 篇6

【摘 要】分析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 设计色彩课程 职业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62-03

设计色彩课程是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传统的三大构成之一的色彩构成教学共同构筑起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色彩课程教学体系。室内设计技术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其专业中所进行的设计色彩教学是不能脱离装饰市场的实际需要而单独探讨色彩设计的。传统的设计色彩教学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相对孤立,与其相关专业的后续联系性不强,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基础课程的魅力。为了将设计色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探索高职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教学模式成了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现状。设计色彩课程作为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该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它起源于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因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力,世界各国的设计院校纷纷效仿并开设其相关课程,最后发展成为各国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设计课程。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大众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扩招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和后起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的院校都一直沿用相关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教学设置和教学模式,甚至有时连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本教材都很相似。就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设计彩色这门课程而言,因受其影响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更不用说具有高职自有的基础设计教学特色。传统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往往以临摹、写生、向大师学习等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利用专业画笔工具及水粉、水彩、油画等绘画颜料进行设计色彩的练习,教学内容无非是色彩基础理论的教学、色彩构图、各种色调练习、色彩的采集和重构、色彩归纳及装饰色彩训练、各种色彩表现技法的练习等为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练习方法造成了设计色彩课程与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严重脱节,忽略了其专业特色,也没能很好地为该专业服务。同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老套僵化,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发展要求脱节。设计色彩课程是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一方面,设计基础课程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另一方面,设计基础课程是奠定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较多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依旧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教材及教学内容陈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密切联系,而且也没有很好地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进行无缝衔接,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其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服务的特性。

2.课程内容缺乏整合,职业化教学成分不足。目前在高职院校,师资不足成为普遍现象,加之各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中自然有欠考虑各开设课程内容是否重复,缺乏应有的整合力。以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因缺乏应有的课程整合能力,出现了较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设计色彩、构成原理、室内设计、室内手绘表现技法等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存在明显的交叉和重复,这样就有必要对所开设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在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偏重对学生绘画技法、技巧的应用,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室内设计实践中针对不同室内空间进行具体的色彩设计应用的引导,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教学内容与学生以后所从事的职业严重脱节,偏离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教学的方式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审美、创造、设计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高职学生学习设计色彩最终还是服务于其专业设计,因而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须向职业化的教学转变,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朝着针对性、应用性的色彩表达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把色彩设计灵活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

(一)结合专业实际,突出“三段式训练”模式,强化基础理论应用。具体如下:

1.色彩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是设计色彩课程必要的教学阶段,也是进行色彩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色彩的写生、临摹、借鉴、想象四段式的基础训练,并结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实际,由浅入深进行设计色彩教学。具体训练从静物、风景写生到两者临摹的阶段,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教学,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及色彩绘画的基本处理手法和绘画技巧;在此基础教学上,结合室内设计工程实例进行借鉴、想象阶段的实际训练,并借助数字化媒介,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分析和推演。写生、临摹阶段是了解和认识色彩的基础阶段;借鉴是由模仿延伸为色彩实际运用阶段;想象是色彩设计能力的提高阶段。学生在这四段式的色彩基础训练中,加深了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掌握了从色彩的初步描绘到思维创作的过程和技巧。

2.色彩色调、归纳、重构训练。色调是一幅作品的主旋律,也是衡量设计、绘画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色调的分析与研究是设计色彩的主要任务,也是色彩基础训练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设计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以及与之相存的形式与内容等,色调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据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讲解色调练习时,可结合室内空间六大界面及家具、陈设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冷、暖、中性色调的实际应用练习。在教学时,可多结合任课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讲解室内色彩设计,重点教授案例中材质、灯光等的色彩对整个室内空间整体色调的影响和如何去把握好该室内空间的主体色调。依据该专业,进行色调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概括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室内设计实践中能根据室内空间的实际需要加以灵活运用。

色彩归纳训练是在色彩写实技法练习的基础上,对于同一组色彩画面,通过主观的概括和提炼,以归纳的手法所进行的色彩再现过程。在这一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色彩小稿的表现形式,快速保留画面整体色彩的主调,减少部分色彩的种类,同时,可根据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特性,从画面色彩构图、属性、主体色调等方面进行理性地分析色彩,并迅速地将画面多样的色彩进行概括、提炼,以此来达到一种特定的画面氛围。色彩归纳训练最能反映出设计人员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意图,是设计创新的有利手段之一。通过训练,学生对色彩的归纳能力和驾御画面主观色彩的能力将大大加强。

在进行色彩重构训练时,教师可根据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际,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室内及绘画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优秀的资源素材,并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色彩的构成、组合及色彩的对比与统一。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利用重构的设计手法并结合学生个人的设计理念,将具象、抽象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的色彩进行转化、移植到个人实际的作品中去。学生通过这种打散、重构的色彩专门训练,无形中加深对色彩设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身的审美和创造力都有提升。

3.色彩鉴赏训练。色彩鉴赏训练是全面拓宽学生见识、思路,提高审美情趣和丰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于课堂内容的教学,要打破固有观念,力求色彩设计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要零距离接轨。深入社会、行业,多参观家居体验馆、艺术馆等的展览作品及教师、行业设计师的优秀室内设计实际工程项目作品,让学生直接体验、感受作品的色彩魅力。同时,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讲解该作品色彩的组合、对比、色调等处理手法,并分析作品色彩设计的构成与实际材料、机理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系列的训练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依据职业需要,设置典型课题,突出实践应用。针对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职业发展需求及就业方向,除了完成如上基础理论的教学外,还要将设计色彩课程的技能与应用部分进行专业化的课题设置,如“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室内材料色彩设计”、“室内软装色彩设计”等专业化的课题设置,使设计色彩表现应用能真正地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服务,让学生能将色彩设计运用到他们所从事的设计专业中去。在设置好的典型课题中,可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室内空间的地面、顶棚、家具、室内软装及室内装饰材料等方面进行色彩表达。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现代数字化媒介,把授课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各种现代数字设备并结合相关设计类软件,以此来代替传统的颜料、画笔等绘画性工具。用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可以很方便利用网络数字图片,对典型课题内容进行讲解、演示和讲评;学生也可利用数字化媒介来进行相关课题的练习。设计色彩课程运用数字化教学模式,不仅可弥补教学中传统案例图片少、可视性不强、人工调色有色差等不足外,还因其修改性强,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业的整体质量。学生通过典型课题的训练后,知道如何在室内空间、室内材料、室内软装设计等中进行相关色彩的实践应用,学生基本上已经能够主导自己的色彩设计任务,也基本达到了职业化教学的目的。

(三)立足岗位需求,引入实际项目,实现职业化教学。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室内设计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因此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须为其专业培养目标而服务。教师将室内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色彩设计课堂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是实现职业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模拟装饰企业将工程实际项目划分为多个子项目,并把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探讨、分析其各个室内界面、家具、陈设等方面的色彩设计。这样,教师可将色彩基础理论慢慢渗透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下转第100页)(上接第63页)主动性、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具体实际问题时,教师可进行专门讲解和分析,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相关色彩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把室内设计实际项目引入色彩设计课堂教学,除了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外,还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色彩设计课程的职业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其专业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教学方法、模式,把室内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要摸索出一条既结合专业实际,又具有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职业化的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还有待一线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双双.浅谈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商情,2011(20)

[2]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杜兵,李晨,杨锦雁.设计色彩[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论设计色彩课程中的装饰画教学 篇7

关键词:设计色彩,装饰画,表现性,抽象

一、设计色彩课程中融入装饰画教学的原因与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较纯绘画更贴切人们的生活, 设计色彩的教学中也应该溶入更多与生活衔接的内容, 而装饰恰巧就是这座桥梁。通过设计色彩课程的学习, 为之后艺术设计更多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色彩基础, 同时也可以诱发学生开创更宽的设计视野。作为一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设计色彩是基础之基础, 是整个设计专业的基石, 更应该着重提高全面的色彩修养。所以, 将装饰画教学融入设计色彩教学中可以让该门课程更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设计色彩课程中装饰画教学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 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课程是以现有的再现性视觉描绘的教学模式为主, 而近年来随着影像、电脑技术在设计和绘画中的应用, 大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甚至已经被取代。然而我们在审美思维方式的多向性、综合性方面却依然难以跟随时代的步伐。所以,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再现能的同时, 还应该训练学生迅速表现感知力引发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思维方式, 即在设计色彩中融入装饰画的教学方式, 来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趣味和造型意识, 以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巩固学生对色彩基础规律的把握。

2. 培养学生主动驾驭色彩的能力。

3. 探索色彩中新的形式语言——色彩装饰语言。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提纲:

第一周 (1——16课时) :静物临摹。对色彩基本规律的回顾, 临摹大师们的作品, 尤其那些具有装饰味的静物作品, 如梵高、塞尚的作品。分析其作品的技法、构图、色彩应用的方法等。作业量:1——4课时每课时一张32开纸, 5——16课时每两课时一张16开纸。

第二至三周:静物写生。将上一周在临摹中所领悟到的沟土方法、绘画技法及色彩应用等融入自己的色彩静物写生作业中, 同时尽可能的突出自己的主观色彩。作业量:平均每周完成两组静物写生, 每组静物分别用具象、表现、抽象三种绘画手法来完成。平均3课时一张8开纸。

第四周:风景临摹。临摹从印象派之后至当代大师具有装饰味的风景作品, 以春天景物为主。分析作品的构图方法、色彩概括方法及风景写生的技法。作业量:每两课时一张16开纸

第五至六周、风景写生:应用多种绘画手法进行风景写生。第五周每2课时一张16开纸;第六周每4课时一张8开纸

四、在设计色彩课程中应突出装饰色彩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的课程中应该突出装饰色彩的教学。对于客观物体, 在设计色彩中要体现其主观性, 突出主观色彩, 而装饰色彩同样注重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彰显个人主观感受, 并以色彩的形式表达出来, 而且装饰色彩不仅能反映个人专管感受, 更能锻炼和提炼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我们在进行色彩描绘时, 画面中的色彩不可能都是符合我们个人主观色彩的要求, 有的颜色太鲜艳、有的颜色又太暗淡,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对色彩进行提炼、组合, 从色彩的基本要素及感情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从而设计出我们在画面中所需要的色彩。这种组织画面的方法, 即训练了学生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 又可以使他们锻炼色彩创意和提炼色彩的能力。在设计色彩课程中融入装饰色彩的教学可以从静物写生入手。在布置静物时, 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造型比较简单、质地平整的静物, 静物造型简单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能的精力放在对色彩的研究上。比如静物对象是西瓜、陶罐等, 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时, 重点放在色彩与形状的关系上, 把对象看成一块绿色、一块褐色等, 而不是看到的具体物象, 用平面化的观点去理解、分析和提炼。在设计色彩课程中融入装饰画教学应该重视想象力在色彩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将色彩与现实生活的情感相融合, 并用色彩的手法将其夸大, 使我们在创作的时候, 由生活到色彩画面;当我们欣赏色彩作品时, 又由画面还原到我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正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

五、装饰色彩的再现性、表现性、抽象性

课程中加入西方现代美术中有关色彩的发展变化和基本规律等知识。深入了解色彩的自然性、社会性及精神性。自然性即我们现有的写生色彩, 其色彩的目的是忠实的再现客观对象的色彩;社会性也叫色彩的象征性, 如在中国:黑色象征高贵、庄严, 红色代表喜庆, 黄色象征下流或王权, 白色象征纯洁、死亡等, 各个国家民族的色彩象征各有区别;精神性指的是色彩的个性化, 色彩的个性化因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而制约了人们对色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如:梵高、塞尚、高更, 他们的作品都是把色彩从自然性推向精神性, 强化色彩的精神因素, 而每个人在作品中的色彩风格又各不相同。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只重视色彩的自然性, 而在装饰画中则更突出色彩的精神象征性。我们在设计色彩课程中突出装饰画教学, 因为在装饰画中有具象写实绘画中的表现性绘画、抽象性绘画等, 这些不同艺术语言在装饰画的表现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使得装饰画中的色彩成为情感的倾诉, 象旋律中变化莫测的音符, 所体现得更多是色彩的精神因素。这正是设计色彩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让学生在完成一张具象写生作业的基础上再根据同样一组静物完成一张表现性作业, 要求其在作业中强化主观色彩, 让色彩成为其情感的符号, 通过情调与气氛的渲染自由改变光色调从而获得自在驾御色彩的快感。最后再完成一张抽象性的作业, 要求以几何线形构成画面的基本图像结构, 抑制以往在作业中三维空间及具象形体在画面中出现, 将造型符号化, 让形式在独立于客观世界的地方呈现高度的自律性。通过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主观色彩、主观造型呈现心灵的高度自律, 顺其自然的将装饰画融入设计色彩教学中, 领略色彩艺术的无限自由。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的视觉认识基础, 在深入学习设计色彩的过程中, 强化装饰画教学即强化了“变”与“创新”意识, 使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视觉思维创造的能动性, 并为开放艺术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图像设计的创造能力提供了一条更为先进的途径, 为艺术设计奠定了更为深厚的美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楠.平面设计与色彩[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5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伍立峰.设计思维训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4]冯进.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 2009.06

色彩设计课程 篇8

但是在传统的色彩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 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基础课程的功能, 阻碍着学生对色彩绘画理解与掌握, 从而对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传统色彩绘画课程体系存在的缺点

(一) 课程缺乏方向性, 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没有专业特色。

传统的建筑专业色彩课程内容是色彩静物写生与风景写生, 与艺术专业绘画课程毫无区别, 这样的色彩课程就明显失去了专业方向性, 与其所服务的专业脱节, 教学目的模糊。色彩课所服务的专业不同,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不同, 应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设置。

(二) 课程目标不够系统、详细。

传统色彩课程往往只有一个教学目标, 过于笼统和简单, 会导致教学计划的简单化, 同时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均会受到影响。

(三) 课程内容陈旧, 不能充分满足专业需要。

传统的建筑专业色彩课程内容主要是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色彩写生是教学中的必备环节, 但教学全程都是单一的写生, 这与艺术专业的绘画课程并无明显区别, 要知道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非艺术类, 其造型能力无法与美术专业学生相比, 而课程内容却是一样的,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造型基础“零起点”的情况下单一的进行写生训练, 课时少, 任务量大, 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 很难把静物写生及风景写生与专业联系起来, 所学知识不能被直接应用。因此传统教学中单一、陈旧的课程内容已经不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

(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是按照教材中章、节、单元安排和划分具体教学内容的,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授课中要先讲解知识点, 然后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上,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研究色彩教学的重要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拟将建筑专业色彩基础课程进行如下改革。

二、建筑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改革的方案

建筑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色彩课充分与建筑专业相结合, 突出专业方向性, 根据专业需要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色彩绘画课的功能, 为专业服务”。

(一) 课程目标系统化、条理化、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相对应。

新的课程目标包含总体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1. 总体目标

本课通过水彩静物与建筑景物的写生、建筑设计效果图分解与重组等系列任务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色彩原理、规律及表现方法, 最终达到熟练应用色彩颜料表现建筑设计效果图及相关造型的绘制的能力, 为建筑设计表达奠定色彩造型基础。

2. 专业能力目标

(1) 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技法表现静物造型的能力

(2) 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技法表现建筑造型及建筑环境的能力

(3) 能够运用色彩规律及原理制作数字造型的能力

(4) 能够将表现静物与风景的能力转化为表现建筑效果图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 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原理, 掌握色彩冷暖关系、对比关系及色彩协调

(2) 掌握光与色的变化规律与正确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建筑设计专业专门的水彩表现技法

(4) 掌握水彩画的绘画步骤

(5) 掌握水彩画与建筑效果图的内在联系

4. 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细致刻画、精益求精的耐力与意志, 挖掘学生潜在创造力与设计才能。

(二) 更新课程内容, 使其更适用于专业。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始终围绕“色彩造型能力与建筑设计相结合”为中心, 明确色彩最终应用到专业中什么地方?众所周知色彩是直接为建筑设计效果图服务的, 所以新的课程内容中保留原有的色彩静物写生与风景写生, 加入静物写生能力转化训练、风景写生能力转化训练、色彩造型分解与重组等项内容, 在训练中建筑效果图成为了教学中重要的“载体”, 所有写生课都要与效果图相结合, 效果图色彩的分解与重组贯穿课程始终。

(三) 更新教学模式,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除了学生主观原因外, 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弥补了这个问题。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能够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此外, 从事建筑设计色彩绘画教学的教师, 在教学中不仅要进一步学习来自美术和建筑行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知识,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应对来自教学中各方面的变化, 更要不断细化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 保持色彩绘画教学与建筑专业的统一性, 不断的推进课程改革。总之, 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 要充分的解放思想, 认真研究,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重新解构剖析, 从而获得一个全新的、更适合现代建筑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

摘要:色彩是建筑设计效果图表达的重要语言, 色彩绘画也就成了建筑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当今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 基础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为专业服务, 色彩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也是如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双重作用下, 建筑设计色彩课程必然要以新的、更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姿态出现。

关键词:建筑设计专业,色彩研究,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色彩设计课程 篇9

1本校的办学定位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 一直以来坚持学校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所谓应用型就是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003年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 通过研究了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本色彩构成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改革和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历经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 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具体设置

2.1课堂精讲:

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理论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更形象的把理论和实际融合, 在对“色彩构成综述”前提下, 围绕“色彩物理”、“色彩视知觉”、“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五个传统色彩构成教学内容, 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摒弃了过去, 只强调颜料的误区, 使学生理解, 颜料只是色彩媒介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手段, 而我们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了解色彩规律、培养色彩感觉, 培养色彩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把色彩构成和专业性质结合起来, 以便将色彩知识加以综合运用, 并引入现代设计的理念来指导色彩设计。同时, 紧跟时代步伐, 采用先进的色彩表达介质传递色彩信息, 特别是Photoshop、Corel Draw等电脑辅助软件辅导色彩构成教学, 如:在空间混合原理的讲述中, 一般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太晦涩, 难于理解, 但是通过借助Photoshop的教学和演示, 学生对这项理论原理一目了然。借助这些新的教学媒介, 学生更好的理解色彩构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 为以后在专业设计中色彩配色方面打下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很多的工科学生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思维定向较严重, 例如:在冷暖色的教学项目中, 很多学生就把很多的颜色强加到冷暖色之列。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理解:任何色彩都是在一个环境之中的, 不能简单的把某一种色彩强行定义成冷色或者暖色。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学生的思维定式逐渐被打破。

2.2课题训练: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非常重视课题训练对本课程的作用。色彩构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课程中, 安排了大量的课题训练。除了对传统的色彩构成进行练习外, 针对工业设计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色彩的基础进行强化。通过系统的练习, 使学生对色彩有了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同时, 在基础练习中, 重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在传统练习之一———色环练习, 不再让学生单一的对色环进行临摹, 而是希望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 对色环进行创意设计。在这个练习中, 学生不仅对色彩的属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除此之外, 也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把原本枯燥的色彩临摹训练, 变成能发挥他们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趣味的练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设计是一项富有创意的工作, 好的创意思维, 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通过不断的系统的练习,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在课程结束时, 会根据教学要求和专业特点, 安排一次综合性的色彩构成练习。而这次综合性练习, 就是对课程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 以此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

2.3调研报告:

在教学取得一定基础后,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市场。以3~5同学为一组, 以某一特定课题为研究方向, 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 抽象的色彩理论知识在工业设计产品中的运用。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 使学生们的眼界打开, 把平时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重新再认识, 也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 从而增强了自己的理论素养, 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理论素养。例如:市场调研中的一个课题:牙刷中的色彩。把平时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牙刷作为研究对象, 了解到儿童牙刷的色彩、女性牙刷的色彩以及男性牙刷的色彩不同之处, 使学生对色彩和造型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调查完成后, 每位同学要求图文并茂的写一份调研报告, 把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及调研结果汇总出来。每组同学做一份汇报PPT, 把调研过程表达出来,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态度。

2.4课堂讨论:

色彩教学还是要为设计服务, 为设计的使用者———人服务, 通过系统的色彩学习, 去探索解构自然、社会和人三个领域的色彩精华片断。所以, 从教学过程中, 特意在教学中后期, 安排一次课堂讨论, 根据几个特定的场景, 以四到五位学生一组, 针对选定的选题, 用色彩的语言进行表达, 并附100字内的设计说明, 作业完成后,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走上讲台, 从设计的思想和色彩语言出发, 阐述设计理念。然后教师点评。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方式,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例如:阳光明媚的周末, 与一群好友去郊游, 野餐。学生就会对这个场景, 发挥自己的想象, 用色彩表达出情景, 这就是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反应。

2.5考核方式:

我们系在三年前就开始了考试制度的改革, 把从重结果转变到重过程, 采用N+2课程考试制度。具体内容是:在课程考核上, 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 其中N是三到五项内容, 可以包括:课题训练、调研报告、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内容。而2则是考试成绩和读书笔记。通过N+2的教学模式, 更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 促进对课程知识的实际运用, 促进对本课程的更好的学习。

3结束语

通过对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和实践, 笔者发现通过一些列针对性的、系统的练习, 工科学生的对色彩的感觉、认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 对色彩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是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良好的思维方法、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会让学生终生受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案例评价、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 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 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招收工业设计工科的学生, 而基础的教学课程都是照搬艺术类学生的教学体系, 尤其是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这些基础课程, 没有考虑到工科学生的特点, 造成他们在造型、色彩、版式方面知识的欠缺, 从而对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了障碍, 如何从工科学生的实际出发, 又兼顾到专业设置的要求, 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工业设计,色彩,构成练习

参考文献

[1]吴卫, 肖晟.色彩构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闫朝华.工业设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7) :41-42.

色彩设计课程 篇10

设计色彩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客观认识自然色彩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对色彩的空间表达能力和对色彩的艺术思维能力, 注重理性的分析和主观的表达;是通过理性分析客观事物表象色彩达到能动、灵活地表现主观色彩的一门课程, 同时也是从传统色彩课程到设计课程的过度阶段, 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设计色彩是一个认识、掌握到应用色彩的过程, 此过程是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逐步掌握色彩知识和运用。

在训练过程中以色彩理论基础为依据, 色彩理论知识是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 如色彩的三要素和冷暖关系, 一切色彩变化都是围绕色彩三要素和冷暖展开的, 同时任何色彩都会在明度、纯度、色相和冷暖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只有掌握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素的前提下熟练掌握色彩的搭配与组合才能启发学生主观能动表达意象思维, 拓宽学生对色彩的灵活掌握能力。

以上内容是现今形势多元社会需求情况下对设计色彩教学的新要求, 如何才能使学生启发学生能够表达意象思维是关键, 具体分为几下几个阶段来解决。

一、色彩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要让学生掌握了较为牢固的色彩造型能力, 了解和掌握色彩理论基础知识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了上段中提到的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和造型等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发现问题, 每位学生的基础不一样, 同时每位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同, 顺利发现和明确每位学生的问题和兴趣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先找资料进行临摹, 在临摹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临摹作品的优点用到自己色彩创作当中去。并且在选临摹稿时要明确临摹稿的特点和自己临摹要学习的方向, 这是第一阶段。在本阶段中, 会发现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逐个开展下面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以下几种最为多见, 第一, 色彩的色相问题, 偏橙的红色, 有的学生在用色把它定位为红色, 第二, 有些偏灰的红色, 纯度找不准, 第三, 有些整幅没有明暗关系, 缺乏体积与塑造。这些问题主要是对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对写生色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颜料调和的技能实践方面还缺乏锻炼。在发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针对这些问题, 逐渐开展第二、第三、第四阶段的练习。

第二阶段针对色相和纯度问题展开, 在本阶段, 所练习的内容以写生为主, 在静物的选择上选同一色系或邻近色系的静物为主, 主要是要体现出色彩在色相间的差别和纯度上的差别。本阶段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色彩理论的深入认识, 明确每块颜色在色系中的位置, 增强了学生对色彩学习的信心。本阶段是要发现存在的问题, 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对物体固有色的定位。这是本阶段的关键词。

二、色彩的亮暗与塑造问题

第三阶段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第二阶段的前提下进行, 针对色彩明度和体积塑造的训练, 本阶段也以写生为主, 所选静物以衬布和不同类型器物为主, 通过对不同器物的体积认识和对衬布的塑造练习, 让学生通过由至少三块色彩来表现一个物体。如衬布通过三块色彩来表现布折, 通过五块左右的颜色来表现其它复杂器物。本阶段能够解决塑造上的问题, 同时也对色彩明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本阶段要注意的问题是, 要明确每个物体间的明度差别, 并非每个物体的色彩变化都是从最亮到最暗, 而是有物体间的明度次序。

三、色彩写实能力培养与意象表达

第四阶段分为写实色彩和意象表达两部分, 写实色彩是以结构和质感较为复杂的静物为写色对象, 在静物的选择上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色彩倾向不太明确, 如破旧机器零件;第二, 结构上不一定有规律, 如树根树皮等。本部分主要是体现对色彩的主观性表现和对画面点线面的处理, 如机器零件大都色彩倾向不明确, 适合表现主观颜色;树根树皮能够体现对画面点线面的构成处理。要注意的问题是构图和静物选择, 同时是要有很好的构思和对画面的整体把握。

意象表达主要是以色彩想像训练为主, 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想象, 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色调, 并且色调要和表现主题想吻合, 本阶段是在欣赏大师作品基础上的意象表达, 其中介绍大师作品, 培养学生对色彩表现多样性的认识。

四、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

第五阶段是以培养色彩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色彩训练, 主要是把写生色彩和运用色彩直接联系起来的联系, 这也能体现本课程桥梁的作用, 把自己从写生色彩中认识和运用的色彩关系直接用到设计作品中, 如平面海报、包装或者卡通画、插画中, 这些能够很好的跟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也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把第三阶段画面中出现的色彩用到平面海报中, 或者把第四阶段中的写实色彩直接用到包装设计中, 通过这些色彩的实际运用, 培养学生从认识色彩到运用色彩的能力。

以上几个阶段的练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够有效的解决大部分学生色彩造型能力, 为设计色彩打下了较为厚实的写实基础, 同时也为设计思维表达创造了技术条件, 只有具备了较好的色彩表现能力, 才能充分的表现设计者的主观意象, 才能表达设计者所想, 才能更好地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较为良好的基础。同时这几个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色彩,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色彩的表现能力, 分别从认识理解色彩原理, 到熟练掌握色彩的运用, 最终能够使色彩成为表现设计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能够使设计色彩更好地为之后的专业课程奠基, 能够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铺路。

参考文献

挖掘人文色彩,深化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初中美术;人文教育;教学策略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加强中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能力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本人一直致力于初中阶段美术学科的人文教育研究,颇有一番心得与体会,现把做法与诸位共享。

一、依托教材,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根本

虽然由于地区、版本的不同,美术教材的内容编排略有差别,但均是以美术专业知识为线索,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心理与思维特点编制的。故而,依托教材,从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根本。

譬如,《你、我、他》是初中生入学之后的第一节美术课,本人抓着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极力挖掘其潜在的人文因素,在优化师生关系、促进相互了解、强化养成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情景一:学生甲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画在黑板上。

教师评价:通过眉毛、眼睛、嘴巴的变化来体现人物心情,充分说明这名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技能基础。同时告诉大家,在未来的三年里,就像这名学生绘画的表情,我们的学习、生活将会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但无论怎样,都请同学们记住,老师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也希望你们能够在经历种种挫折与奋起之后,一步步走向成熟。

情景二:在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时,学生乙给同桌画了一幅素描,其国字脸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

教师评价:在绘画人物头部时,的确应当像同学乙这样先整体把握人物脸型,再去刻画人物五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无论是同桌,还是班里的其他同学,将是我们今后三年里乃至一生中的挚友,我们唯有相互帮助、理解、信任、合作,才能一起去搏击人生风雨,共创人生辉煌!

情景三:赏析《梵·高自画像》时,学生丙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随着课程的深入,他对梵·高的油画了解得越来越多,开始以顶礼膜拜的神情来欣赏这幅名画。

教师评价: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我们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打击与挑战,我们都不能轻易言败,应当像梵·高先生一样以乐观的心态、进取的精神、执着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记住,是金子就总会有发光的一天,只要我们不懈追求,就总会有成功的一刻!

二、艺术鉴赏,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观念,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课在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多元艺术形式、感受不同艺术的审美趣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

譬如,本人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时,就针对一些著名的国画展开了艺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积极发言。学生在鉴赏的同时,顺利掌握了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及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另一方面也巧妙渗透了人文教育,使浓郁的人文色彩浸润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有效推进了课程改革。

生1:我非常喜欢王希孟先生的《千里江山图》。它从整体着眼、高处把握、以大观小,将祖国的千山万水争雄竞秀的画面表现得大气磅礴、淋漓尽致,气势十分雄伟壮丽,颇有杜甫诗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从这幅画中,我认识到了祖国山河的神奇瑰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生2:我对中国画《鹊华秋色图》和西方油画《干草车》比较感兴趣,它们可以代表东西方文化在思想意境、美术技巧方面的主要差异。《干草车》遵循自然真实,讲究光色变化;《鹊华秋色图》则重在通过笔墨的运用、虚实的处理来营造一种含蓄蕴藉的气氛,崇尚气韵生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一定要全面发展,更广泛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厚度与广度,学贯中西,让中国的传统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生3:这些作品中,韩滉先生的《五牛图》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诚然,这幅画以笔法精妙、构思奇特、线条流畅、形神俱佳传之于世。但细细揣摩作者笔下牛的情态、眼神、举止,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其任重而顺、默默耕耘、脚踏实地的品行。一瞬间,我似乎还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似乎更需要一种牛的精神!

……

三、学科整合,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升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美术课堂已不仅仅教学专业的美术知识技能与艺术情感,更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美术学科与语文、信息技术、思想政治、历史、音乐等学科知识相互整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感受到学科整合不仅是提升美术课堂效率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积极挖掘人文色彩的平台,是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升华。

譬如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心灵的关爱》时,本人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羚羊木雕》、《再塑生命的人》开展了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在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卡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升华了美术课堂的人文色彩。

小组一:小组成员徐伟明的父亲刚刚遭遇意外去世不久,他整天沉浸在一种痛苦的情绪当中。本组成员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帮助伟明设计了一个菱形的父亲节卡片,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帮助父亲寄钱、照顾弟弟妹妹等画面设计在了卡片当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的文章寓意来鼓励伟明早日消极情绪,像文章中的英子那样积极面对生活。

小组二:友情是初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常会遭遇《羚羊木雕》式的尴尬。本组成员面对文中“我”和万芳之间的心理困惑,相互设计了单页的不规则形贺卡,以自己制作礼物的方式来纪念友情,或许这种方式要比文中送羚羊木雕那样贵重的东西更有意义。从本组成员无一例外地均把羚羊木雕的图徽设计在贺卡中,我也陷入了沉思,这个问题或许应当引起所有老师、父母的思考。

小组三: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也不乏莎莉文那样的良师益友。本组成员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设计了“感恩,师魂不朽”贺卡制作活动。在学生的作品中,针对不同老师的不同喜好,有送给老师一束温馨的康乃馨的,有送老师五颜六色的粉笔套的,有送老师一本《三毛散文集》的……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材中深厚的人文底蕴给我们的教学活动以深刻的启迪,激励我们在挖掘人文色彩,深化课程改革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些浅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美术教师大胆创新、极力开拓,就一样会让人文色彩在美术课堂中熠熠生辉,为课改活动做出积极的注解。

参考文献:

[1]赵冠群.人文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于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2]王麗华.试谈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科学大众,2013(01)

色彩设计课程 篇12

1 扬弃传统色彩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色彩教学中经常会以经验技法为主进行教学,通过临摹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各种颜料的认识,消耗了很长的时间,却没有重视到学生自主的去对色彩观察、思考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更别说是培养色彩的设计意识。一味的追求画面模仿的精美表现缺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被忽视了,对色彩运用的自觉感知和思考过程根本没有机会体验。课程结束后,学生还是停留在模仿表现层面,没有办法直接将理论转变到实际的色彩设计创作中去,并且存在大量的色彩关系的规律性问题,为日后的专业设计定下了基础不扎实的隐患。因此,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中,应该抛弃那种不实际的教学模式,重新思考如何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如何使设计色彩教学课堂氛围营造出生动而具有时代活力的气息、如何使基础理论对专业设计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培养出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2 教材选取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选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必要的。曾经的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有过选择雷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经历,结果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那种过于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模式根本就没有办法产生理想的教学成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还是完全依赖于去模仿,套用,甚至是直接搬来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任何创造性思维表现,出现了作业完全一致的尴尬局面。可见,一本好的教材,对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教材仅仅只作为参考工具的形式存在。因此,教材选择需要充分考虑适用学生特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讲,所要达到的最终培养目标便是专业技术型人才,使其充分的具备创造性和自主思考能力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对于上述观点的陈述,接下来有一实例进行验证。本学期所带班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是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很好的向没有任何设计意识的新生灌输创造性设计思维的锻炼方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寻求最恰当的引导模式。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和自己的想法贴切的教材,那就是由林家阳编著的《设计色彩教学》,美中不足的是这是一本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指导教材,不是专门的高职高专教材。不过,我所欣赏的是教材编写中出现的课堂内容呈现,非常的直观,让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灵感。课程内容总体规划从理论到方法到应用,章节理论都配有一定的训练,并且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递进式安排,完全不是拘泥于一味的模仿中,打破了传统的教材编排模式。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细致深动的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体验。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本教材,也经过了自己的取舍、归纳、拓展式梳理,并且还借助了网络多媒体系统从多方位讲解一个知识点,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

3 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增强审美、设计意识

色彩是一切视觉因素中最具冲击力影响力的因素。研究色彩的对比规律,是色彩得知色彩效果增加的主要依据。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可以营造出无穷无尽优美的色调,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对比,相互交错,协调,形成各具特色的理想呈现,为观众提供了感官愉悦感。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设计意识,常用的方法便是根据教材的要求,从认识色彩到了解色彩的属性到掌握它们的调和方法等着手,试图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确实是起到一定的审美意识。但在引导学生去体会好的色彩以及配色能力的创意性设计意识培养上却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在临摹别人的成果,学生的主动性未能发挥作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也不足。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顾讲授、学生只顾听取”的单调性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将课堂的知识结构组织为以下步骤:

1)章节理论知识点讲授。

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欣赏并分析大量中外优秀的作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色彩的直观感受。

2)运用适当的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

主题由教师提出,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等各领域,扩展学生的视野,避免了学生个人的经验局限性。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自己去领悟对象,抓住对象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并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出内在的色彩关系。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发挥创造性思维获得个性的色彩表达。

3)成果展示。

学生之间互相评析,老师最后总结评析。师生共同研究通过点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好的创意和方法予以肯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构建出“求异、探索、协同、竞争”的共振互动氛围。

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充满趣味和挑战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思路活跃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设计色彩》课程的探索与思考正在进行中,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对于还是年轻教师的我来讲,要想培养出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学生,必须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适应更高层次教育发展的需要。

摘要:结合目前社会的应用需求和精神消费要求,针对高职高专《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设计色彩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措施,包括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取教材和开展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两方面,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教材,多元化主题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行行.对《室内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2010(2):20-28.

[2]申红.浅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论坛),2009(5):30-32.

上一篇:高中物理学习下一篇:全媒体特征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