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特征刍议

2024-10-20

全媒体特征刍议(共3篇)

全媒体特征刍议 篇1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主要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由于数字化技术的推动, 国内较早进行了媒介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传统纸媒积极进行新旧媒体的融合改造, 广电与通信也积极实践三网融合, 这些融合措施的落地, 为媒介间进一步深度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8月18日, 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媒介融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 因此2014年被称为媒介融合元年。

“媒介融合代表的是一个过程, 而非某一终点。”既然融合是个过程, 注定这个过程是分阶段实施的, 而且会表现出不同的融合层次:融合之初是各种媒体之间技术限制的破除, 接着就涉及到新闻内容生产的资源整合, 随后融合提升到传媒战略层、市场营销领域, 最后还要进行传媒文化以及媒介价值观的调试和重构。融合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深度融合, 以全媒体的形态呈现出来。

未来已经来到我们中间, 只是还没有均匀地分布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威廉·吉布森, 加拿大科幻作家。

1. 媒介融合铺垫全媒体

数字化技术大潮裹挟着传媒业, 学界公认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到媒介融合一般会关联到全媒体, 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递进关系, 媒介融合是全媒体形成的先决条件——有了成功到位的全面的媒介融合, 才会出现全媒体形态。全媒体是对各种媒体形态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是基于先进技术的媒体一体化发展之路, 将呈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一言以蔽之, 媒介融合是全媒体的铺垫步骤, 没有深度的媒介融合就没有全媒体。

全媒体兼容并蓄的超强功能远远超出现有的媒介融合概念, 未来出现的新技术、新的媒介形态都会融入到全媒体范围内, 它是传统媒体、广播、电视、通信、网站、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卫星甚至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电的接入平台。

2. 全媒体概念探析

目前学界并没有对全媒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 这个词汇来源于omnimedia, 是一个外来的合成词。随着近年来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和普及, 学者们普遍认为全媒体是媒介融合后的最终媒介呈现形态, 即指各种媒介融汇于一体的状态。因此, 全媒体不是一种新型的媒介类型, 它是各种不同媒介的合理整合, 整合后的功能将大于单个媒介之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的《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全媒体化, 则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单一报道仍然可以是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的。但是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报道系统。从总体上看, 报道便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 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全媒体不是简单的大而全, 而是根据需求和经济性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的最优化媒介形态。

3. 全媒体特征刍议

新媒体出现后,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它们具有的某些特点也是全媒体特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具有的双向互动性及多向交互性、受众参与感、媒介体验感构成了全媒体的基本特征。同时, 全媒体是开放性的媒体, 这种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技术的兼容性, 还表现在媒体功能的发散性和扩展性。

全媒体时代是媒介融合后的终极状态, 不同的媒介形态都有可能溶入到全媒体平台内, 它是人类历史上新闻业界最彻底的革命性颠覆。全媒体将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

3.1 全能化

全媒体是新型传播技术和传播载体的集大成者, 是一种充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条件进行传播的形式。在表现方式上, 文字的深度、震撼的图片, 同时兼具移动伴随性和实时点击以及互动性特征;就媒介种类而言, 是集传统纸媒、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卫星于一身的全能型综合媒介。这种大而全的特征要求全媒体首先要处理好技术上的无缝衔接, 还要做到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的合理整合。技术上的融合难度不大, 关键在于如何将不同形态具有各自特点的媒体科学的整合起来, 取长补短、合理搭配, 形成最优化的组合形式, 才是最大的困难, 这也是全媒体进化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克服的。

3.2 多元化

多元化是全媒体特征的内在属性。首先, 将不同的媒体形式集聚一堂, 根据各自的媒体特色生产特色不同的新闻产品, 这是全媒体新闻生产环节多元化的体现。其次, 受众对全媒体提出了多元化需求。媒介融合后, 全媒体技术平台上的统一性要求打破不同媒介载体之间的技术壁垒, 实现对信息资源全方位、立体的深度整合, 满足读者数字化时代下对内容的多元需求, 是全媒体应有之义。第三, 全媒体的信息来源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草根记者、民间新闻、微博、微信都可能成为新闻的来源渠道。此外, 全媒体时代对同一件新闻事件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采编队伍的组合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特征、经营销售模式更加多元化……

3.3 定制化

全媒体的综合优势使得它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人财物资源对信息资源实施最优化的配置, 轻易实现以往任何单一媒体不能实现的按需生产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和多层挖掘, 实现受众个体特征和需求的细分, 使得未来定制化生产新闻、提供定向的信息服务, 或者根据信息表现的侧重点对媒体形式进行取舍和调整成为可能。

3.4 众创化

“创客”是指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前卫群体, 他们是一群以互联网为依托, 不以盈利为目的完全出于兴趣与爱好, 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是掌握了自生产工具的一群新人类。互联网上众多单点的创客集合起来, 为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汇聚集体的智慧力量就是另一个新词汇——众创。众创已经出现在传媒领域了, 发端于微博、微信的民间新闻说明传媒界的众创时代已经来临。来自于民间新闻的集体智慧将是职业新闻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这种自下而上的来源于草根大众的众创新闻, 将是全媒体时代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

3.5 智能生活化

未来全媒体时代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等于一身的具有智能化特征的媒介形态。对受众的浏览习惯和点击率进行大数据分析, 可以预测受众的兴趣和偏好, 体现了全媒体智能分析和预测能力。在全媒体时代, 各种载体形式可以与生活无缝融合, 可穿戴设备与媒体嫁接, 媒体外在形式将不复存在而是完全溶于各种可穿戴设备中, 甚至日常智能化的生活用品也可以融入媒体。虽然媒体的承载外壳消失了, 你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媒体, 但是你却能随时随地便捷的使用媒体, 这就是媒体形态的完全生活化状态, 也是全媒体在未来的功能和特征。

结语

全媒体将重构整个传媒生态, 消解传统的媒体形态, 将与媒介营造的媒介环境和互联网的拟态交互环境共生共存。全能、多元、众创、定制尤其是智能化特征将是全媒体时代最具颠覆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郜书锴.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传媒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

[2]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 2009, (2) :22

[3]皮泽红.中国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中的瓶颈及其对策[J].战略决策研究, 2014, (3)

刍议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 篇2

1 全媒体时代为广播发展带来挑战

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信息技术

的作用下加速融合: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都在不断地创新信息传输途径,在保持原有媒体品牌的同时,注入更多时代因素,以符合受众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信息技术,呈现新的内容、新的姿态,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还加速了传播速度,在信息量不断加大的同时,还提高了信息质量。可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使单一的媒体传播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信息,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使信息的接收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是大势所趋。

1.2 新媒体时代,媒体内容的传播

方式发生了变化:微博和微信成为了目前人们获取信息和网络交流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微博,多年以来都被人们所利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会发表自己的感言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念和看法。相比较于微博,微信的使用频率更高。智能手机上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取资讯,以及以发布信息或者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转播给他人。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今天,传统媒体受到冲击,使传统广播的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

2 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要明确自身定位

2.1 城市广播要立足为本地城市居

民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品质也有所提升。与日常生活相伴的广播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播节目,而是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实施全方位互动式传播。城市新闻广播要注重本地新闻,并从本地视角加以评论,将新闻信息定位在本地区,此外,为了打破对信息传播的狭隘认知局限,也需要适当地传播国内及国际信息,让人们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国内国外要闻,以扩展视野。在播报原则上,要根据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选择有影响力的信息。

2.2 新闻资讯在固定的时段滚动播

出:一般而言,每天不同时段都有不同的广播收听高峰和收听率。新闻广播应根据不停的收听需求,传播不同的广播资讯。一些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有固定的时段,比如许多电台新闻广播都设有《整点快报》栏目,每天每个整点都滚动播出新闻节目,也有一些新闻广播有《新闻进行时》栏目,每5分钟左右的时间播出一些最新的新闻资讯等。不但确保了新闻信息播出的时效性,也保证了广播新闻的质量和便捷性。

3 突出广播的服务性,着力打造精品栏目

3.1 突出城市新闻广播的服务性特点:

新闻具有服务性,要以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民生为重点。新闻,就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广播媒体要打造服务至上的品牌,新闻内容要关注舆论引导,信息传播要做到准确无误。比如,某地区突发地震,新闻广播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有关地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播报出去,一方面要保证不对民众造成恐慌,另一方面还要引导人们如何防震抗震救灾,还要及时发布正面信息,以避免出现因地震而引发的各种猜想和混乱,从而使受众群体接受到更多的正面信息,让其能够感受到媒体的服务,并获得心灵的安慰。

3.2 根据城市发展特点打造城市新闻广播品牌栏目:

时代的不同,对于新闻资讯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广播电台对于新闻作品的质量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人们更为注重信息的时效性,要获得更多的受众量,就需要以快捷的传播完成信息收集、编辑工作,并在第一时间播出,提高社会的关注度。面对社会的复杂化,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就需要用新的视角来挖掘新闻,受众群体对于各种新闻的关注度与个人的关注倾向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节目或主持人的观点往往会对新闻内容有一定影响,要引导公众将目光投向所播报的新闻。那么城市新闻广播在栏目设计上,要给予主持人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主持人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效应,不但可以让新闻节目更为丰满,而且还能够通过丰富的话题内容,吸引更多的听众关注品牌栏目。

3.3 运用优质资源,实施全媒体时代广播的整体运作:

各种新媒体技术促使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打破了传媒的原有生态。城市广播媒体由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转变,因此,传统的广播节目需要全方位整合节目制作的思想,经营模式等等,以适应新形势下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有专家认为,目前传媒界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行业的细分与整合,全媒体的迅速发展,文化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城市新闻广播就需要抓住机遇,实施产业化发展,以适应全媒体融合的不断提速,新闻广播产业联盟的不断壮大。比如,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开启新的广播传播形式,实施网络广播,手机广播、开通微博和微信,实现广播、移动终端与数字化网络的融合。另外,还要开通多元化广播平台,比如平台化网络广播电台,虚拟互动场所以及综合性试听平台,将互动交流作为服务的一个品牌战略,真实的新闻资讯以这种形式传播给受众群体,将新闻传播打造成为潜移默化的渗入,赢得受众对于新闻广播品牌价值的认同。

4 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新闻广播是以服务为宗旨,在品牌的塑造上,需要赢得受众的认同。处于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用真诚的服务吸引受众,以推动广播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启武,李旦.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第三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二十五周年高端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2(2).

[2]E.M.罗杰斯.传播学史[M].上海译文出散社,2007.

[3]吴冬梅.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探析[J].中国广播,2012(11).

[4]应响洲,赵明.全媒体时代武汉广播发展思想[J].财会研究2012(7).

全媒体特征刍议 篇3

关键词:媒体时代,体育新闻,报道特征,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取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市场,全媒体时代的兴起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媒体在科技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媒体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改进和完善,利用更多的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近年来体育新闻逐渐兴起,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报道借助了更多现代化的媒介,对传统的报刊、电视等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思想和理念,为新闻体育的报道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1 全媒体时代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

1.1 发布渠道复合化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信息的发布也不再是单一的媒介传播,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闻发布的速度较慢,需要借助更多现代化的媒介进行发布,如说新闻网站、移动媒体以及户外LED媒体等。这些媒体的应用扩宽了新闻发布的渠道。新闻网站不仅可以发布报纸上内容,还可以发布音视频新闻,具有文字、图片、语言、影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较强的发布渠道;移动媒体最主要的就是手机,手机新闻的发布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并且可以听过短信、手机网站等多种方式及时地发布信息,例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手机新闻会及时向群众发布最新消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动态性;户外LED屏幕是现代商业常见的推广方式,在人群密集的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利用其较大的屏幕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在电影院,通常会利用户外LED屏幕及时发布电影的最新信息,包括价格、时间、票数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多样化的媒体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新闻发布的渠道。所谓的复合化并不是将这些媒体进行简单组合,而是互相融合渗透,利用各自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价值[1]。

1.2 报道内容全面化

一方面是新闻来源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另一方面是新闻报道方式逐渐多样化,这两方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报道的内容。新闻来源的丰富体现在,很多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可以抓拍精彩瞬间,并且从多个角度搜集新闻事件,报道的内容也逐渐丰富;报道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新闻发布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一种情景再现的状态,并且可以通过微博、新闻网站等多种新型媒介及时更新和发布相关消息,覆盖的范围较广,报道的内容也相对更加全面。

1.3 新闻记者全能化

新闻记者的全能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记者设备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记者的专业知识逐渐丰富。传统的记者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就是一支笔和一个采访本,然后将采访的信息和素材进行记录,并且通过报纸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媒体时代的到来引进了更多的先进设备,能通过摄影机、笔记本电脑、网卡等多种工具设备获取素材,并且利用这些设备搜集的信息以文字、图片、影视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发布;另一方面,设备的更新、内容的丰富以及渠道的扩宽对记者的各方面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熟练地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方式,准确地归纳和总结这些相关信息,保证了新闻发布的重要性[2]。

1.4 受众角色多重化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单一地扮演读者的角色,还可以扮演观众、听众以及参与者等多重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公众的参与度。例如,很多电视节目都会设置一定的参与方式,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多种途径来参与节目,这个时候受众就担任观众和参与者双重角色,这种角色的多重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1.5 信息资源共享化

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所谓的信息共享化就是通过建立新闻中心模式、报网合一模式、台网互动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对内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趋势。例如,2013年某媒体公司将新闻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新闻的重复发布[3]。

2 全媒体时代新闻体育报道的发展对策

2.1 加强媒介之间的竞争与融合

竞争是激发潜力的重要方式,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媒体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不管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都在竞争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然后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新闻的传播;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的应用拓宽了发布渠道、丰富了发布内容,但是其可信度也逐渐受到质疑,体育新闻的报道对真实性有较高的要求,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两种方式的融合才能保证体育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2.2 提高记者编辑的专业性和全能型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记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那么,提高记者编辑的专业性和全能性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传统的媒体记者各司其职,文字记者只需要写报道,采访记者则只负责采访,而全媒体的报道对记者提出了全能型的要求,记者需要集采访、摄影、编辑、发布等多方面的能力于一体,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全面性。例如,广州亚运会的记者在参与前进行了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信息采集、记录、拍照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强化了记者的全媒体思维,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能发乎其全能性的优势[4]。

2.3 扩大和细分受众市场

受众是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要扩大和细分受众市场,首先要充分了解受众群体的兴趣,抓住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后根据群众的兴趣点设置相应的新闻栏目,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例如,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可以分为比赛类、点评类和娱乐类,因为受众的年龄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受众的细分来设置不同的体育新闻,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动体育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2.4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公众是新闻发布的主要对象,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对整个新闻媒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前兴起的微博和微信,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参与到体育新闻话题中,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体育新闻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的参与丰富新闻的内容,扩大新闻的影响力[5]。

3 结语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媒体的转型在数字化时代的引导下呈现蓬勃趋势,在体育新闻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体育信息获取的途径逐渐多元化,新闻报道也应该相应地跟随社会的潮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的体育新闻借助传统的报刊、电视等形式传播较多,缺乏现代化意识,需要在全媒体时代下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雯.全媒体时代的电视体育新闻报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4(9).

[2]丁中林.全媒体时代体育平面媒体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12).

[3]曹彧.论民生视角下体育新闻报道与体育媒体责任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

[4]曹彧,王津.从中华龙舟大赛探究我国群众体育全媒体整合传播的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2).

上一篇:色彩设计课程下一篇:HJ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