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管理体系

2024-08-06

全媒体管理体系(精选12篇)

全媒体管理体系 篇1

0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电视中的“受众”角色向“用户”转变, 他们已经成为整个生产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是再生产者和再传播者,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能够发布新闻”变为现实, 尽管发出的信息不具有媒体记者那么专业, 但已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同时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UGC/PGC为传统电视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线索。

虽然电视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一种高度依赖技术的传播媒介, 但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媒体决不是简单的“电视+ 互联网”, 而应该是电视融入互联网生态, 可以实现端到端双向传播、跨屏互动、多渠道分发, 可以对用户的评论、各类行为数据、自生产内容等进行采集、分析、再利用, 可以利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对用户进行统一管理, 做到产品的定制化生产、定向推送、精准投放, 将观众、用户、消费者合一, 内容、用户、商业紧密相连, 成为更强大的融合媒体, 甚至进化为新型营销平台, 打破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

1 构建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 笔者认为电视台要打造现代传媒、取得更大发展, 必须按照融合媒体甚至是一个营销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 构建与之配套的生产管理系统。首先我们要明确传统媒体与融合媒体生产模式的不同。

传统电视媒体的采编播生产是线性的, 得到素材后, 只为电视播出制作节目, 即传播渠道决定生产方式。在互联网时代, 我们常常说“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服务, 那么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决定节目产品形式, 并且采用合适的生产工具完成节目生产, 最后才是根据产品的形式, 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投送给特定的用户, 即用户需求决定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

传统电视媒体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 受众只能是被动的、瞬时的通过电视机接收。而融合媒体条件下, 传播是双向的、互动的、多渠道、多终端的, 媒体提供的不仅仅是当前的节目本身, 还要包括历史的数据、节目、相关产品的各类信息, 以及检索、聚合工具, 即媒体最终提供的是全程的信息服务。用户可以随时调换、点播节目, 同时还可以积极进行互动, 彻底告别坐在家里被动看电视的传统方式。

传统电视媒体, 从采访开始, 经过编辑制作, 到播出传输后, 就基本完成了全部工作。而融合媒体条件下, 此时工作才进行了一半, 用户的转发、评论、再生产等等同样是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对用户的统一管理, 对各类用户数据的采集、分析, 获得对我们的产品生产及经营有利的信息, 也是生产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的转变, 实际上是传统的线性、广播式生产模式, 向定制化敏捷生产、精准快速投放、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目标、互动的、支持多终端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必须构建新型的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

2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流程设计

全媒体节目生产流程设计图如图1 所示。

全媒体节目的生产经营模式应该是一条闭环的流程, 具体如图1 所示。

全媒体节目生产流程如下。

1.节目生产调度

节目生产调度涵盖着我们传统的节目生产流程, 及采、编、播的全过程, 但在全媒体生产条件下, 不仅仅是传统的采编播, 还包含着新媒体的统一生产和调度。

1) 线索汇聚。传统的线索汇集只是热线电话, 全媒体条件下则是各种线索收集方式的统一管理, 及在统一界面下, 各种信息的统一检索、筛选、调度。

2) 节目策划。获取节目线索后, 开始节目策划或任务分配, 并通知相关人员开始采访、收集素材等节目生产准备过程。同时, 根据节目的实际情况, 通过新媒体的提前生产开始节目的预热发布, 并根据反馈数据不断调整节目策划情况。

3) 节目生产准备。节目生产准备包括人员、设备、车辆等一系列资源的分配、调度, 以及采访、拍摄、从各种渠道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等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4) 节目制作。传统节目制作仅仅是电视节目的编辑, 全媒体下的节目制作首先是根据相关资源的类型和用户的需求, 由节目调度中心确定各种发布形态和发布节奏, 分别选择相应的生产工具, 完成相应节目的生产。

5) 节目播出 (发布) 。全媒体条件下, 除了传统电视播出, 还需要根据节目形式选择发布渠道 (如微博、微信、APP等) , 然后发布出去, 同时在节目播出时还可以提供给用户跨屏互动的入口 (如摇电视) , 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用户进入我们的服务平台, 增加用户粘度。

2. 节目营销

传统电视到播出已经完成全部工作, 而全媒体条件下节目的转发、再生产和再传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与此相关的营销工作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1) 渠道营销。主要是相关服务商、根服务商的渠道营销与合作, 是将我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渠道的关键, 也是打破传统“覆盖”观念的关键。

2) 终端营销。终端营销是使得最终用户保持忠实与活跃的关键, 也是真正赢得用户、掌握用户的关键, 最根本的是转变从“受众”到“用户”的关键。

3. 发布后管理、用户管理及大数据应用

传统电视只有“受众”而无“用户”的关键就是漠视观众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 如何从大量的用户反馈、行为等数据中分析了解各类用户的不同喜好、需求是决定我们下一步节目生产的关键。目前, 基于用户的数据收集和多维度数据分析, 即大数据应用, 已经开始成为电视媒体应对竞争挑战的工具。

1)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在节目制作前进行内容挖掘与策划, 使我们能够根据可靠数据策划新节目, 并用数据分析结果吸引广告投放。

2) 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进行内容衍生和调整, 能够在节目制作中提供背景、脉络、时间相关性等有深度的数据分析, 提高节目内涵和关注度。

3) 可以在节目播出后为节目的后续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能够在节目后期进行内容优化及效果评估。

而掌控用户资源, 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 也将是我们进行产品营销的关键。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 可以使舆论引导、节目内容和广告营销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先机。同时用户本身也是节目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仅是转发和再传播, 用户的大量自生产和再生产的节目, 也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源。

3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规划

3.1 系统融合

1. 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统一的运营技术支撑体系, 统一存储管理, 减少文件迁移和流程环节;统一资源调配, 解决目前硬件使用忙闲不均、数据交互带宽波峰波谷的现象。

目前, 河南电视台使用的全台网系统包括:数字内容管理 (中心媒资) 系统、备播系统、共享审片系统、演播室共享系统、主干互联平台、广告管理系统、各制作系统等, 结构如图2 所示。系统整体采用了ESB + EMB的双总线结构, 各个子系统通过主干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播出系统只与备播系统进行网络互联。

虽然我们在全台网的备播系统、中心媒资、主干平台建设中均大量采用了云计算技术, 但是当时因为考虑到各网络系统的安全等级不同, 并没有把它们建设为统一的数据中心, 所以仍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种“烟囱式”的系统结构不仅造成了系统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而且不能进行统一调度, 还存在文件迁移、资源使用忙闲不均、数据交互带宽出现波峰波谷的现象, 十分不利于全媒体生产模式的建立。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臻成熟, 它已经成为改变信息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信息岛式的架构无法满足新业务层面需求的情况下, 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整合新媒体业务, 促进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融合发展的唯一技术选择。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云平台架构的规划设计如图3所示。

2. 在云架构的技术体系基础上, 打造统一的生产管理体系, 采用统一的工作流引擎, 实现可配置、可调度、可调整的灵活的流程管理, 实现“端到端”的生产传播模式。通过机顶盒、APP、微信、微博等终端直接获取大量的、直接的用户信息, 并对这些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从而形成:节目生产——分发传输——终端营销——用户数据采集分析——节目生产, 一条完整的闭环节目生产系统。

3.2 内容及资源融合

全媒体环境下内容资源的类型更加多样, 除了传统的视音频外, 还包括大量的网页、图片、微博、微信、爆料资源等。系统需要构建全媒体内容汇集平台 (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智能汇聚) , 将通过各类渠道收集汇聚的内容, 包括用户意见和评论、新闻线索、用户自采集自生产的节目素材、记者通过互联网回传的大量节目素材等, 由CMS (内容管理系统) 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内容素材的充分共享。并可实现对生产资源的统一分配调度, 包括人员、设备等。

以河南台为例, 都市频道、法治频道、民生频道经常会播出同一个新闻事件, 但基本都是每个频道都分别派了记者前往, 拍回来的也素材没有共享。实际上这就是资源的浪费, 在全媒体生产模式下, 只需派一组记者前往拍摄, 之后将所有相关素材汇聚进入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 实现充分共享。

3.3 业务融合

形成内容播出发布的统一指挥调度, 由节目调度中心根据相关资源的类型和用户的需求, 并结合各频道以及各发布渠道的不同定位, 确定各种播出及发布形态和发布节奏 (包括新媒体) , 通过非线性的全媒体生产流程控制, 实现多渠道的内容产品融合生产。了解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 针对这些需求, 生产出各种形式的媒体产品, 满足多样的用户需求。

3.4 集成生产工具集

多样的媒体产品形式必然需要多样的生产工具, 因此需要在生产系统中集成更多的, 满足不同节目形式的生产工具集, 打破系统捆绑束缚, 使编辑人员更灵活选择制作工具。

3.5 统一管理发布平台集

目前我台除了传统的播出平台, 台里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平台, 各频道、栏目、以及编辑、记者也不同程度使用了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工具, 今后我们还会拥有大象融媒、地面数字广播等各种发布平台, 只有将这些多样的发布平台统一管理, 实现用户 (粉丝) 共享, 以及用户 (粉丝) 数据的统一采集,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效应。在对用户 (粉丝) 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协调我们与用户在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 向用户提供创新式的个性化的交互和服务, 从而吸引新用户、保留老用户, 增加用户粘度, 将已有用户转为忠实粉丝。

3.6 建立自有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数据统一采集后, 巨量的汇聚信息如果没有有效的分析是毫无意义的, 建立自有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基础, 是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 定制化服务、精准性投放才有实现的可能。

广电业务的大数据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如图4所示。

1.IPTV业务

IPTV通过机顶盒除了向用户提供电视直播、点播、回放等电视基本业务, 还整合了各类电视节目产品包等增值业务。

2. 广电传统业务

以往的传统电视媒体关注的是电视的收视率, 目前互联网播放收视率也是广电重要的业务指标。

3. 自运营网络平台

自运营平台数据需求主要包括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数据。

4. 网络舆情数据

网络舆情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政府舆情, 一是电视台业务舆情。

政府舆情:根据中央以及省委发布的各类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公告条文,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需要知道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影响, 即相关网络文章、微博的提及量和论坛贴吧的相关讨论帖子数量等, 从中可以得知各类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广度, 可以作为考核宣传工作的参考标准。

业务舆情:主要是互联网对电视台节目的反馈信息, 渠道包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等, 这类信息的搜集主要是作为电视台调整业务方向的依据。

3.7 配套建设

1. 新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在融合媒体的机制下, 节目播出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 此后的传播、转发、再生产、再传播等等过程才能反映一个作品的实际传播效应。同一个记者可能同时为多种媒体形式服务, 同一节目内容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媒体形式中被反复利用,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版权管理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记者制作的节目, 无论在何种平台传播都可得到相应的报酬, 其原属的栏目、频道也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2. 新的组织模式。全媒体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打破目前纵向的组织模式, 转向更加扁平化的网络状的组织形式, 如:统一的节目生产调度中心、统一的节目营销中心 (包括节目营销、传播渠道营销和终端营销) 、统一的技术管理中心。

4 结束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迫使传统媒体进行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型, 以及生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做为承载业务的技术支撑系统必须随之而变, 笔者认为其建设方向应如图5 所示。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最终将会是私有云、专属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系统。其中台内私有云负责全媒体节目的制作, 媒资专属云专用于媒体资产内容的管理运营, 在公有云上进行新媒的运营管理、用户 (粉丝) 管理、数据回采和大数据分析等。

全媒体管理体系 篇2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蚕食着传统媒体固有的领地,当代的新闻媒体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点击鼠标纵览天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利润被新型媒体抢先分羹。在新闻产业的链条上,新的产业方式、产业格局、产业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的思维。县级广电媒体在应对同类媒体激烈竞争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对手。完善自身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及互动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给海量信息注入媒体的灵魂,以创新求发展,成为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一、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契机,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新媒体以移动化、便捷化、方便化和流动性强的优点向全球覆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也促使传统媒体发生变革。县级广电媒体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克服自身的不足,实现转型升级,借助新媒体流动的信息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新的立足点;网络媒体则可借广电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来拓展节目内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各电视台都陆续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网络电视台操作模式日渐成熟。经过充分调研和认证,吴江市文广新局决定依托吴江电视台、吴江电台的传统媒体资源,强力打造一个新型的全媒体门户平台。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2011年7月1日,“吴江在线”门户网站正式投入运营,它实现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覆盖,在本地网站中首家引入了微博、播客、SNS社交平台、在线直播等网络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宣传工作开辟了新形式。

以前,一个新闻事件电台、电视台有好几个栏目的记者都去采访,网络新闻媒体库建设以后,我们把所有新闻稿件都放入共享库,每个部门、栏目都可以使用,实现新闻资源信息

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个基础上把资料细化,各种各样的节目、场景、声音,只要节目需要随时都可以找到。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它可以迅速地链接出相关的信息。县级广电媒体拥有大量的本土节目资源,这些节目通常在一次播出之后就被放进资料库,失去了再次传播的机会。电台、电视台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这一新的媒介渠道,利用网络新技术,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把所有的历史资料和新闻进行在线包装,根据关键词配以各式各样的画面、资料,进行多种形态的节目开发,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使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传播。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媒介渠道的呈现上落伍了。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建设,突出核心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资源由多个载体共享,为核心内容打造不同的载体模式,发挥集约效应,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科学运营的目的,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1]

二、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占领舆论的制高点

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海量快速,但由于其信息发布的随意性,表现形式大多只是信息的堆积,其可信度受到质疑,难以满足网民的需求,他们更希望看到新闻事件的背景、逻辑以及媒体的观点。传统媒体赢得受众的信任,关键在于信息发布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是广电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差异化竞争手段之一。

县市级广电媒体可以把网络媒体提供的大量资讯,作为收集新闻线索的渠道之一。尤其是一些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县市级广电记者不能只盯着手头对口联系的单位,而对沸沸扬扬的“网事”不闻不问,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接纳并使用网络媒体,学会并善于从中发现新闻线索。[2]记者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等,更敏锐地捕捉当前的新闻热点,随时与朋友分享最新的信息,让自己置身于流动的信息源之中,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度。

2010年4月,一位网友骑一辆自行车从吴江盛泽出发,沿着318国道单骑走拉萨。一路上他每天坚持记日记、写诗歌、拍照片,还把撰写的几万字日记、即兴创作的几十首诗歌和照片上传到了吴江东太湖论坛上,成了网友们热议的“潮人”。我从网上看到这个信息后,了解到这位网友名叫曾仲明,今年60岁,是吴江市黎里人。我与曾仲明取得联系后,进行了专题采访,以《六旬老人单骑走拉萨》为题采写了一档广播社教节目。节目穿插曾仲明日记配音和采访录音,向听众介绍了曾仲明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靠一辆自行车爬过了十几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了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历时两个月,最终于2010年6月7日19点45分到达圣地拉萨,完成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颂扬了曾仲明老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另外,记者也要看到网络信息大多是杂乱的,片面的,充满不确定性。在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后,记者必须求证、追踪、深度挖掘,把网友报料放在一个宽而厚的背景中,赋予新闻的本质,撇去浅薄、跟风,再付诸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巩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闻的生命在事实,评论的力量在理性。当前,30%的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在地市县。县市级广电媒体应及时介入,承担起化解、引导、梳理网络舆情的责任,在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强化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新闻分析、新闻解读和新闻追踪,在热点引导中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广电记者不能简单地炒网络新闻的“冷饭”,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受众释疑解惑,阐述自己独到的观点。近年来,吴江电台、电视台分别聘请了一批特约评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伴随式的深度解读,有效提高了报道的可性度和权威性,帮助受众深刻思考事实和结论。

三、以创新求发展,通过节目生产模式的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

目前,不少县级广电媒体只是改变了传播模式,并没有改变盈利模式,因此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产业和差异化的竞争。

在全媒体互动平台的支撑下,县级广电媒体可以对自己固有的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加工,实时化、娱乐化、互动化、俱乐部化,按照产业的方式去运作,根据不同的终端,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节目的定制生产实验,研究制作面向多种媒体的发布形式和播出形式,实现节目资源的增值。如把整点新闻、交通疏导信息、商业信息、停车场信息等打包分派,接受定制,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最终实现从广告收入为主向终端收费、多元化收费的转换,成为适应全媒体播出需求的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获得发展内容产业的机遇。

广电媒体还可以输入网络媒体的大量内容,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和手段,开发出更为精彩的节目内容。2008年,吴江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开设了《播客总动员》直播节目。2011年,《969随身听》节目中设置了《一网搜天下》板块,借助网络平台,每天为受众搜索全球网络信息,包括来自网站的独家信息,凤凰论坛上的公众声音,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的热帖,博客思想主页,网络热点话题。节目还建立了QQ群,让受众借助网络加入到节目话题的讨论中来,再将受众的网上回应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良性互动,大大拓宽了广播的传播渠道,增强了广播的影响力。

读网节目、播客节目较好地实现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现了对网络信息的深加工和二次传播,是对传统广电节目的一种补充和丰富。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民的评论也是千奇百怪,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恰当的网民评论,对于这类节目的制作者们是一个考验。读网节目、播客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有独具个性的风格魅力外,更需要有很高的整合能力和解读水平。[3]

四、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高度多样,价值理念日趋多元的时代。全媒体时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黏度大大增强,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音频等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剪辑加工后,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间创建关联关系,并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发布,广播电视同时进行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为受众真实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还要做受众信息的“保姆”,如在内容制作上便于受众理解消化信息,通过论坛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通过种种方式将信息服务延伸化,帮助受众释疑解惑,提炼观点,等等。

媒体融合型记者不但要有很强的写稿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思考大格局,对自己报道范围内的情况非常熟悉。面对海量信息,内容竞争往往是策划力的较量,不管是重大突发性事件、日常工作报道,还是深度报道、典型报道,都要事先做功课,从新闻发生的厚度,寻找新闻的角度,以独家、独特见长,采用与众不同的表达。

全媒体管理体系 篇3

首批全媒体记者上岗 打造报业全媒体生态

《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日前正式上岗,他们将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新闻,同时也承担起视频采访的功能。

据了解,《扬子晚报》在做强做大传统报业的同时,正全力打造全媒体生态。《扬子晚报》目前新浪官方微博粉丝量120万,在全国报纸类官方微博影响力指数中稳居前三。《扬子晚报》还推出iPhone、iPad和安卓移动客户端,总下载量近30万。此外,《扬子晚报》与江苏有线云平台合作试推出的“高清电视看报纸”。《扬子晚报》总编辑刘守华表示,全媒体记者队伍的建立,将让新闻通过微博平台“滚动”起来,通过流媒体“生动”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可行的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方向,在创造让新一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的同时,更具有适应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创造报业新未来的重要战略意义。

(易沐)

东方网完成转企改制 迈出传媒改革第一步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发展推进大会上,“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历经12个春秋的东方网完成转企改制。

作为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成立于2000年的东方网目前拥有120余个频道,业务涵盖新闻发布、舆论交互、电子政务、市场广告、商务合作、技术运营等多领域。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继良介绍说,目前东方网正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上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东方网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盈利模式、管理运营体系、业务市场拓展、经营财务数据等各項指标上,均已达到了上市要求。年内将向主管部门正式提交上市申请报告。”

业内人士指出,传媒转企改制,上市融资,对有幸获得机会的新闻网站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而且挑战大于机遇。行百里者半九十,转企改制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重点新闻网站的使命和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逍遥)

中华网推出“大乐斗” 呼吁各界关心食品质量

食品安全紧系着每一个人,但是时下,“山寨”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食品市场中,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更多利益,模仿、抄袭正规企业品牌食品的包装样式及名称。让消费者真假难辨,并且严重危害着大家的健康。

在此情况之下,中华网食品频道于5月7日推出为期一个月的“大乐斗”活动,为广大网友提供一个打假的平台。活动以打假、辨假的方式,让网友们在娱乐中认识、发现“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山寨食品,从而让更多的网民了解当下食品安全信息,并且深入地挖掘食品事件对每一个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带来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篇4

一何谓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应受到保护, 不受偶然因素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制性和不可抵赖性的基本特征。

从广电行业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日常运维管理情况来看, 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信息系统自身的脆弱性、网络攻击和病毒、软硬件故障等偶然因素、工作人员误操作等人为因素、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干扰破坏等违法犯罪活动等;这些威胁通常会造成网络带宽拥塞、节目播出等业务应用滞缓或中断、计算机设备感染病毒、业务系统被破坏、相关播出系统数据和信息被泄露或篡改、重要敏感数据被盗取、用户身份被滥用或假冒、互联网站被攻击、网页被篡改、网站无法提供服务或彻底瘫痪、单位或个人财产遭受损失等。

二涉及信息安全的播出业务

对于广电行业来说, 涉及信息安全管理的业务主要有总体网络架构、节目制播系统、互联网新媒体等, 不同的业务类型要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合理规划总体网络架构是信息安全运行管理的基础, 业务网和办公网之间如何隔离、业务网内部如何划分安全域、不同安全域边界处如何配置安全控制措施, 才能既确保播出和网络运行安全, 又满足数据传输和业务应用高效。

节目制播系统可以大致分为重要等级系统、一般业务生产系统和新媒体生产系统, 其中重要等级系统是指各电台、电视台根据总局等级保护相关标准、在各地公安局定级备案的信息系统。

互联网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电视台、IPTV、OTT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移动客户端、互动电视、互联网站等。

三总局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业务的不断拓展、互联网应用与传统节目生产的不断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总局在信息安全和新媒体管理方面, 管理要求越来越明确, 工作力度也越来越强。

1.管理要求

在2014年10月全国安全播出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上, 总局领导提出“针对广播电视新技术、新业务、新媒体的发展可能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 要强化开放、包容的互联网思维,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可管可控、绝对安全。”“要逐级落实安全播出和信息安全责任制。”“要全面加强新媒体安全运行管理, 提出新媒体安全播出管理框架, 全面提升新媒体安全播出管理水平, 用新的科技手段加强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总局监管中心还专门设立了“信息安全处 (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 专门负责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工作。

2.管理规范

2011年5月总局针对承载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输、覆盖等生产业务相关的网络与信息系统, 首次发布行业信息安全规范性技术文件《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D/J 037-2011) 和《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D/J 038-2011) , 2012年11月发布了《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GD/J 044-2012) 。2014年9月总局对《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第62号令) 及10个专业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 强化了信息安全管理要求, 增加了对视听新媒体、新业务技术系统的安全播出管理规范。

3.运行监管

总局各监测台加大了对网络电视台、互联网电视、互联网站等的监管监测力度, 设立专门机构, 搭建监测系统, 专人24小时实时监测。自2012年开始, 每年7~9月总局组织开展广播电视行业网络安全检查专项工作, 全面检查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防护、应急工作、宣传教育培训、等级保护工作落实、商用密码使用、安全问题整改等情况。

四安全播出方面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

广播电视制播互联网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情况, 一方面, 业务系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与外部系统互联、数据交换的需求越来越多, 访问控制难度加大;另一方面, 节目传输、分发以文件化为主, 安全播出关注的内容除节目本身外, 还包括数据、图文等可在用户终端展现的综合信息;再一方面, 传输分发网络多样性、网络开放性、终端复杂性、用户行为不可控性, 面临更严峻的信息安全风险。因此, 重点关注信息安全是必然, 对日常工作中比较普遍或经常发生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梳理分析, 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

1.技术防护

网络安全域划分模糊, 系统边界不清晰;

内外网安全隔离措施不完备, 网络访问控制不严密, 技术防范措施不健全;

核心设备仅单点部署, 未配置冗余;

业务系统终端使用混乱, 一些终端既连接了业务系统, 又能够访问互联网;

对于业务系统终端非法外联和非法接入的情况, 缺乏有效的技术检查和阻断措施;

重要业务系统开启远程服务;

没有关闭服务器和终端不必要的USB口、光驱等外设;

移动介质使用混乱, 对业务系统使用的移动介质没有采用两种以上的软件进行杀毒。

2.系统运维

系统拓扑图、技术资料过于简单或不及时更新, 不能真实反映系统实际情况;

不重视安全审计, 缺少日志记录和审计分析;

多人共用一套用户名和密码, 口令强度弱且长期不更换;

对关键用户只进行用户名和密码认证, 缺少双因素认证;

没有配备安全管理中心, 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安全设备等的运行情况没有状态监控;

不重视信息安全测评, 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听之任之, 不加整改。

3.日常管理

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存在重系统建设、轻系统管理的情况;

信息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没有将信息安全管理职责、运维职责明确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缺失或不全面;

信息安全相关培训少, 管理规范宣贯、执行不到位;

工作人员对技术系统缺乏必要的掌握和了解, 技能培训欠缺;

缺乏针对本系统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相关演练;

对于信息系统或网络的灾难性故障没有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

4.新媒体

一味追求新媒体应用的便捷性, 忽视新媒体的信息安全防范和管理;

新媒体系统与互联网相连, 原本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低风险漏洞变成了开放环境中的高风险漏洞, 而技术防御和管理跟不上;

新媒体信息来源多、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 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审查机制, 主动发现能力差, 监管难度大;

智能终端多样化, 搭载的操作系统也随之多样化, 增加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相对薄弱;

信息发布渠道多, 与广电行业外的企业合作增多, 安全方面不可控因素也相应增多。

五信息安全管理思路和方法

通过以上对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现状的分析, 可以看出要做好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安全管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落实到具体工作上, 以总局第62号令及其实施细则和等级保护行业标准相关要求为基础, 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系统建设完备性

根据新建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需求、系统规模、与其他系统的关联度等要素, 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 以系统等级为核心, 将相应等级系统的行标具体要求和相关专业实施细则的信息安全要求, 贯穿到系统设计、建设、验收的全过程中。重要业务生产系统准确定级, 一般业务生产系统可按二级系统要求实施。

系统规划、设计阶段, 根据系统等级设计、制定安全方案;系统建设阶段, 根据系统安全方案进行服务商选择、设备选型和系统建设调试;系统评估、验收阶段, 根据等级要求和系统安全方案, 测试、验收系统安全策略部署情况以及运维管理准备情况, 必要时可请第三方单位进行信息安全测评。

2.信息系统健壮性

信息系统的技术防范措施一定要完备、有效, “先天不足”会给系统上线后的使用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技术配置要全面, 包括网段和安全域的划分, 网络带宽的分配, 防火墙、网闸、IPS、代码保护设备、异常流量控制等硬件防护设备的配备, 防病毒软件的部署及升级更新策略;防范措施要到位, 包括边界访问控制, 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关键设备管理员账号管理, 系统用户账号分配和身份鉴别, 终端设备管控, 外部系统或设备接入控制, 移动存储接口和远程服务控制, 日志记录和安全审计, 系统运行和用户行为集中监测;数据保护要完备, 包括数据传输、交换、存储策略, 数据备份策略, 数据恢复策略。

3.规章制度全面性

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做。一是台整体层面, 根据总局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 结合本台的信息安全工作实际, 制订全台性的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从组织管理、系统建设、运维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纲领性和总体性要求。二是信息系统层面, 制订包含管理机构、岗位操作、巡检维护、设备操作、备份与恢复、机房管理、资产及介质管理、委托运维、技术档案管理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规范, 涉及新媒体的还要制订内容审核发布、新版本上线测试、远程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

4.运维管理规范性

(1) 组织架构体系完整

台层面由台分管领导牵头指挥,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各运营单位由单位分管领导组织工作, 指定专人落实信息安全具体工作。

(2) 专项经费保障

专项经费是推进信息安全工作落实的基础, 也能体现出各级领导对信息安全工作的支持。台层面和各运营单位都要有专项经费用于系统改造、软硬件设备更新升级、安全测评、技术服务等。

(3) 等级测评常规化

按照总局要求, 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等级测评工作, 针对等级系统、重要系统、重点网站等, 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系统运维等方面逐项进行测评, 通过测评进一步提升系统安全水平。

(4) 借助外力支持

管理部门可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以协助监管, 定期对新媒体应用、互联网站、重要网段等进行远程扫描, 对重要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提供紧急现场应急响应服务和技术支持。通过技术服务发现的问题由第三方单位出具报告, 管理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 相关单位限期整改, 再由第三方单位进行复查。

(5) 各类检查全覆盖

结合各上级管理单位的要求, 不定期组织各类检查, 针对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出口、互联网新媒体、互联网应用等, 重点检查系统边界安全防范、访问控制、系统安全防范、数据安全、应用安全、账户管理、终端控制、介质使用、安全审计、系统值班维护、应急管理、操作规范、新媒体应用的安全防范、运行监测、后台维护、更新审核、上次检查发现隐患的整改情况。

5.应急预案有效性

台层面要制订全台性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从组织体系、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预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 保障业务应用的持续运行和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各信息系统、新媒体、互联网应用的相关运营单位, 要根据系统和应用的实际运营情况, 制订日常类突发故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灾难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其相应的处置流程。涉及直播的业务系统, 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要根据突发故障距离节目播出时间的时间差以及故障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来制订, 软硬件故障、系统瘫痪、病毒攻击、网络入侵、服务彻底中断等情况造成系统应用无法立即恢复时, 可按故障发生在播出前2小时30分钟内、播出前1小时内、播出前30分钟内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是与传统安全播出应急预案的不同之处。

6.教育培训多样性

在日常的信息安全管理中, 我们会发现不少员工有“信息安全问题是技术问题, 与使用、管理没有关系”的认识误区, 因此要普遍提高全台的信息安全水平, 首先要普遍提高员工们的信息安全意识。面向全体员工, 可以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宣传、解答经常遇到或可能忽视的、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 包括基础知识、日常办公应用、邮箱使用、互联网应用、网络系统运维管理等等;可以在内部网络上宣传各类信息安全小知识, 发布行业内外最新信息安全动态;可以邀请总局领导和互联网业资深专家, 组织相关单位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信息安全管理和新媒体安全播出管理专题培训。

针对技术运维人员, 教育培训则要以应急演练、专项培训为主。制定应急演练计划, 开展实战演练, 训练一线运维人员的临场反应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各岗位间的配合能力, 做好演练记录, 及时对演练工作进行总结, 分析存在的问题, 改进应急预案;同时各运行单位还可以从工作实际出发, 组织各类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培训和新媒体相关业务培训。

7.重大活动保障针对性

重大活动保障, 除传统安全播出的保障要求外,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还要包括:重要保障期前, 与上下游协作单位、运营商、外包维护单位等明确保障要求及责任, 建立协同保障机制;集中进行全面“体检”, 可要求第三方单位对新媒体应用和重要网站进行扫描测试, 查出问题的相关单位立即进行整改, 或对风险暴露点进行安全控制。重要保障期间, 加强对播出链路、信息系统运行、网络流量、通信链路、用户行为等的实时监测, 加强对互联网站、新媒体应用等的运行及内容的实时监看, 同时外包单位还可为网站、互联网新媒体等提供24小时远程状态监控和技术支持。

六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广电行业的不断渗透, 随着新媒体融合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入, 信息安全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不容忽视。我们必须要花力气、下功夫, 从梳理本单位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和要求等基础工作开始, 查找信息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盲点和误区, 分析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才能拿出一整套适用于本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才能为本单位的全媒体发展起到促进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总局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讨论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篇5

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大、传播快,舆论引导正确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随着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也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因为虚拟世界具有非中心性,它不存在权威,任何新媒体拥有者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消费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因此说:新媒体不仅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便捷、高效的桥梁,而且也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传播速度呈喷发状态,其传播受众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地方政府官员如何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力、迅速处置网上舆情危机已经成为执政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序、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报道、爆料炒作价值,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主体的政府及主管部门、传播的媒体和终端的受众,这三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三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作为主体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希望能多做少说,作为传播的媒体希望能多报快报,而作为终端的受众则希望能尽快了解真相。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置,其成功与否,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说”的问题:

一是要不要说,这是态度问题。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序。认识到位了,工作措施就能有效落实,也就会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如果连认识都没有到位,又谈何重视,也就更谈不上高度自觉和积极主动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般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是不希望该事件被扩大化的,尤其是不愿看到该事件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热点,担心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抱着侥幸心理,对消息进行封锁,以为我不说,别人就可能不会知道,媒体也不会炒作。这种做法在过去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在当今社会,想要依靠封锁信息蒙混过关越来越难,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在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那种对突发事件进行“捂盖子”的做法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即丧失了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实上,有许多突发事件被曝光之前,当地领导多有试图“捂盖子”的行为,结果反而是弄巧成拙,被网民抓住“猛打”,以致事件被不断放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规律,并非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若故意隐瞒造成的后果,则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就是无限的。“流言始于封锁,谣言止于公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及时跟进,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失语,那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等到政府追查谣言、追究媒体责任时,媒体会说:就是因为你政府不说,大家关心,我们又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只能根据道听途说、只言片语来报道了。追究起来责任还是政府的,他们顶多是有错而已。而如果政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人们就没有想象空间,谣言也就没有传播空间,媒体也就没有炒作空间。实践证明: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官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才能赢得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机会。

二是什么时间说,这是时机问题。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新闻贵在“新”,满足第一时间“早知道”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想最早知道向谁、到哪里去获取权威信息,政府部门只有尽早出来“发言”,才可能赢得主动权;否则一旦信息泛滥、资讯多样传播,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来说,政府部门必须坚持快速介入、先声夺人,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及时公布事实、揭露真相、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查清,因而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报道”,这从情理上说是有道理的,但错失了引导舆论的先机。在信息社会,舆论上的后发往往意味着把事件的描述权、解释权、评论权拱手让人,放弃舆论主导权。一旦谣言盛行,政府尽管一再公布事实真相予以解释,公众仍然是不相信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总是被动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有一句话说得好:“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2003年SARS发生,直接导致国家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引咎辞职;2005年中石化吉林分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下台。这些高官下台,并不是作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应对媒体不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导致公众恐慌,引起民众对政府信任产生危机,所以他们要承担责任。

三是由谁来说,这是主体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各方的信息汇总、梳理,从而描述出事件的基本面貌、分析出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无疑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此外,政府的权威性还在于其具有对媒体的管理职能,能够迅速协调组织媒体、统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口径,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形成主流社会舆论。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导致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媒体急于要报道真相、群众急于要知道真相,而政府新闻发言人正是媒体和群众得知真相的唯一官方途径,能起到公布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消除恐慌情绪的重要作用。新闻发言人对于一般性的公共事件是适用的,但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说是不够的,主要是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设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专门管理机构(设立新闻中心),由政府部门的常务副职来担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这一职位比较合适(政府的一把手不宜担任这一职位,因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和统筹区域内的全面工作,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如果任由其来发布和应对媒体的话,一是缺乏回旋余地,二是情况掌握不是最全面。),对于媒体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做出及时权威的回答,以正确信息引导公众、以真实信息抵制虚假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要对谁说,这是对象问题。传统媒体受新闻采编、制作、播发作业流程的制约,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出现信息延迟的情况;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兼具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滚动播出,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地快速传递信息、全程展示事件,舆论效果比传统媒体更强大。因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迅速行动,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开展评论,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网上舆论引导高效迅捷、准确到位;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沟通,冷静地对待媒体的负面炒作,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赢得社会公众理解,为妥善处理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相反,在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媒体又热衷报道时,如果政府不及时发布信息、不主动把握舆论主导权,就会失去处置危机的良机,就会引起公众恐慌,使政府失去威信,那无疑是政府的失职。正如美国学者费姆•邦茨所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

五是要怎么说,这是技巧问题。突发事件没有不能报道的,关键在于怎样发布、站在什么立场发布。在资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拖延时间无疑会让更多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作原则表态,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媒体现在情况如何,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要通过迅速组织新闻通稿的形式予以发布,新闻通稿是记者们最熟悉、也是最愿意接受的形式,它可以帮助记者直接、明了地发现信息、提供消息源,并可以保持后续接触。最初的信息发布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核心信息,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什么原因、怎样发生、已经采取什么措施、政府对此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记者和公众最关心的。我们不必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事实上也做不到,只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就行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要根据事情进展不间断地发布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补充,把事故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广而告之;即使在事故得到妥善解决后,也可以采取小型通报会的形式,将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处理情况、经验教训告知媒体与公众。

迎接“全媒体”时代 篇6

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已经是传媒业的大势所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据普华永道的《全球娱乐和传媒展望(2012-2016)》报告,传媒与娱乐业的数字起步阶段已经结束,步入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常态时期,数字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和常态。

“2012年,互联网超过报纸,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媒介。总体来看,基于数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媒体品牌价值凸显,苹果、脸谱、谷歌、百度、腾讯等的品牌价值,相对于传统媒体,在整个传媒行业中已处于绝对领跑位置。”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如是说。

在技术进步带来媒体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应当如何积极应对?又有着怎样的转型经验与创新思路?近日在青岛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来自全球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及港澳台的华文传媒的领军人物以及国内各主要新闻机构的高层代表们,就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突破之路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专业精神不会式微

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谈及报纸等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颇为乐观:“网络刚刚兴起时,曾有人预言,再过十几年,传统媒体将不复存在,但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并没有实现。互联网应该是融合,而非取代所有的媒体,面对网络的冲击,传统媒体的专业精神不会式微,只会转变形式。”陈小川不无幽默地祝愿在场所有的同仁“转型成功”。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章新新在阐述当今传统媒体面对的形势时,用到了“前所未有”一词,他认为,无论是金融危机等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全球格局大调整,还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上社会生态的大变动,都使传统媒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

从技术层面看,“社交媒体”、“移动互联”、“大数据”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传媒业发展变革的三大关键词。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国内微,博用户数已经达到了3.09亿,超过半数网民都在使用微博,而具有中国特色的腾讯微信2011年1月上线,到2013年1月已经有3亿用户。

在章新新看来,网络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那种“抚摸着书籍,闻到油墨飘香”的阅读体验,是电子媒介没有办法满足的。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完全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也并不可取,记者亲赴新闻现场获得的真实感、现场感远比通过网络采集的信息要可靠得多。

来自澳大利亚《大洋日报》的冯团斌社长认为,网络降低了媒体的门槛,微博、微信、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媒体”,不少人喝杯咖啡也会拍照片发到网络上。这样便带来了一个问题,媒体门槛降低了,应该传播些什么内容?媒体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专业、内容,冯团斌由此得出“内容为王”、“原创为王”的结论,并且需要用专业主义的精神来传播丰富、专业、准确的信息,从而超越网络上那些冗余的垃圾信息,这是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冲击的出路。

中国台湾“中国时报”社社长王美玉谈及,在台湾这样一个媒体传播相对自由、多元的市场环境中,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网络的冲击,她以《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收购为例,说明当前纸媒的窘境,这是一场“残酷的革命”,传统媒体必须“革自己的命,别无选择”,她认为,纸会被取代,但内容不会被取代,媒体的内容、观点才是最有价值的。

“全媒体”诠释

面临变革压力,传统媒体拥抱新媒体,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对于“全媒体”这个概念,走在媒体实践最前线的媒体人又是怎样诠释的呢?

一直秉承着“原创为王”、“内容为王”理念的凤凰卫视,近年来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方面也有着较为成功的探索。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认为,随着时代的变革,内容、技术、渠道三者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到底谁是“王”?这个问题越来越难以回答,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在这个界限模糊的时代,必须要“跨界”、“捞过界”。马化腾、马云这“二马”就是打破界限的成功例子,对于媒体而言,单纯地去强调“新媒体化”,或者单纯地强调“网络化”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媒体化。

以凤凰卫视为例,1996年创立凤凰卫视,1998年就诞生了凤凰网,当时,凤凰网就是凤凰卫视的垂直延伸,但是从2005年开始,凤凰卫视就开始了“全媒体战略”,现在,凤凰网绝不是凤凰卫视的网络版。根据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凤凰网已经实现了利润同比增长121%的业绩,这是一个媒体市场运作方面的成功案例,也收获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刘长乐认为,一个平面媒体的网站,决不应该是平面媒体的电子版,网络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链接以及和受众的互动,其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平面媒体,“全媒体”的概念是立体的、多维的。

“中国梦”与海外华文媒体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讲道,“中国梦这个概念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地图上,还要放在世界地图中进行讨论。中文是华文媒体的‘共同行李’,我们要背着它继续前行。”

据统计,目前海外学习中文的人数在7000万人以上,这是个华文媒体大有可为的时代,以新加坡为例,华人占了人口比例的74%,当地媒体的广告大多是中文的,中文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就如同中餐,已经成为了融入血液的文化记忆。正如斯洛伐克斯中商报社长季岳普所说,斯洛伐克是个小国,仅有三四千华人,华文媒体生存艰难。但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季岳普认为自己有责任将《斯中商报》做下去。他说,对于大部分在斯华人来说,这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中文报纸。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中国在信息方面与世界的接轨,据统计,美国华人人口已经超过400万之众,加州亚裔社区组织公布的最新人口结构数据显示,华语是加州移民除英语外使用最多的语言。在加拿大,华裔人口已经接近150万,超过全加拿大总人口的4%。一项权威调查显示,52%的加拿大华人读者平时只看中文报纸和杂志。

法国侨报总编辑钱海芬把海外华文媒体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定位为“民间公共外交”。钱海芬用“转换插头”来比喻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做好中转作用,这会帮助中国快速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国际接轨。”

实际上,对于海外华文传媒来说,面临的挑战除了新媒体的冲击,还有如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提升话语权空间的问题。在海外众多主流媒体受冲击而风华不再的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华文媒体也未能幸免,但同时,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也为海外华文媒体的突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浅析全媒体下中国梦的传播体系 篇7

中国梦传播体系的建构需要结合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 通过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细致的解读和了解, 充分把握中国梦传播体系的建构。全媒体视角下中国梦的传播途径, 通过层次性、方位性和立体化的多角度系统工程的设置, 来把握全媒体传播的对策和实现机制。在把握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思想的基础上, 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媒体传播经验, 通过创新和继承的发展手段, 实现对我国中国梦传播体系的构建。提升青年群体对中国梦实现的对策研究、认知能力和信仰高度, 将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实现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从思想、心理、情感层面提升中国梦的渗透力、感染力、征服力, 以理论与体验、主体性与发展性、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中国梦传播体系的建构。

二、仪式化建构:中国梦的外溢扩散与青年文化价值的联动机制

全媒体的实践形式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媒体传播途径下存在着精神文化传播的挑战, 全媒体实践平台的创设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 为中国梦的内涵延伸和青年价值文化的良性共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全民传播、自觉追求”的理念深入挖掘中积极探索青年文化价值实现的联动机制, 不断丰富中国梦原创性的思想内涵, 结合青年文化价值特写以适宜的方式传递给不同的群体, 实现群体间的价值认同与利益共享。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通过全媒体视角的传播手段来引导, 通过科学的仪式化机制对策的开展, 提升青年人的主体能动思考和行为实践, 为青年的发展带来助推力量。

三、影响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的因素

全媒体下中国梦传播过程异变、断裂现象的呈现, 是社会价值观易变性、不稳定性的表露, 是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考量和研究的资源和衡量指标。对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 需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主体特点和全媒体内容的传播特点。在不断的回顾、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 找寻青年群体受全媒体传播的影响的重要条件, 带动内在传播机制的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对话语语境的构建, 中国梦实践视角下, 全媒体传播理论能够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 以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实现对其内涵的深化和提升, 逐步扩大全媒体的影响力, 实现传播影响力的不断渗透。

四、青年群体的中国梦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青年群体的中国梦传播中需要对自身有准确的角色定位, 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 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都不相同。青年群体应当通过全媒体传播途径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 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不断推动作出积极的努力, 努力实现青年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塑造完善的人格, 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 创造出社会价值。

五、中国梦传播的异变表征及相关风险传播现状的分析

全媒体下中国梦的传播过程中, 传播异变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播文本与其原初意义之间存在异变、断裂等乱象;另一方面是对于媒体符号的泛化滥用是否会消解主流价值观念。全媒体的传播扩散渠道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特点, 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极易受到社会主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青年群体价值观嬗变与社会主导价值碎片化相互交织、相互解构的现实状况下, 创设全媒体传播的稳定环境能够相应地降低传播风险。

六、全媒体下中国梦传播体系建构的对策

全媒体视角下, 中国梦传播体系的建构需要严格把关传播内容、传播机制和传播手段, 以创新性的视角和手段提升中国梦的价值内涵, 通过全媒体的教育实践将中国梦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形成全面性的、细致化的传播影响力。

在传播内容上, 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和宣传需要结合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 小到具体的人物事迹, 大到群体性的社会行为, 从个人的价值层面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 帮助青年人明确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 形成内心坚固的精神文化信仰, 提升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以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信仰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凝聚力的形成。

从传播机制上来看, 应注重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引导,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在全媒体影响下逐渐的扩散, 青年群体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内容和理念, 在对这些精神文化理念的理解和吸收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价值判断的模糊。因此, 对于中国梦传播体系的建构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通过中国梦的价值引导和价值规范形成对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的约束力, 规范青年群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判断, 巩固中国梦实现的现实基础。

从传播的手段上来看, 全媒体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信息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都能够成为中国梦实现的优势条件。注重媒体传播形式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通过报纸、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丰富传播的手段, 在多种感官体验上提升青年群体对中国梦的解读能力, 形成深刻的价值文化理念, 带动青年群体的行为实践能力的顺利开展。注重全媒体和其他行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形成传播机制的辐射范围, 以强大的合作力实现对青年群体的可持续影响。

参考文献

[1]董海宁.新媒体境遇下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新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 :145-147.

[2]吴杨婷, 李仁.浅谈中国梦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 2014 (01) :100-101.

[3]姜艳红.“中国梦”国际舆情分析与我国外宣策略思考[J].传媒国际评论, 2014 (06) :70-77.

全媒体管理体系 篇8

一、研究分析

(一) 传媒和传媒集团的研究

传媒指的是, 传播媒介,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组织中, 传媒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 一个商品, 一个产业, 想找快速让人们所了解, 最快速传播渠道就是通过传媒, 在古代中国, 未有传媒这个词语, 但古往今来, 古代通过飞鸽, 快马, 烽火等传播信息, 就是传媒的途径, 但古代这些途径只能是用来传播重要的信息, 传媒的转折点, 是在改革开放后, 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所涉及的领悟叫较浅, 人们对于传媒的概念涉足不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涌现出来, 而传媒出现了多种媒介, 并且涉足的行业逐渐增多, 分布至生活的点点滴滴, 如今的社会发展, 传媒已不仅是分布至生活, 关乎着社会影响力, 乃至国家的和谐稳定, 所以, 如今传媒集团所承载的传媒事业, 该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 成为传媒集团所应考虑的, 全媒体形势下, 传媒集团的管理分析, 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此次分析, 将能够简明的对当下所处的媒体环境分析, 主要分析原则和法规, 同时分析传媒集团所在的社会地位, 制定解决方法, 增强自身实力, 使之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 传媒和传媒集团社会调查

将整体性和个体性融合发展。当掌握媒体发展的全部过程后, 对其进行归纳, 总结存在的不足, 从中找出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 将其进行社会调查, 划分为封闭和开放, 两种调查模式, 封闭式的调查要以多样性的角度, 多样的选择为主, 使之能够使调查更具数据性, 更容易了解发展规律, 从而对未来传媒行业发展进行分析。而在开放式的调查中, 主要以目前的发展形势为主体, 对于存在的问题或建议, 进行详述, 进而了解大众对媒体的看法, 最后形成报告模式, 使之调查的结果更具有真是性和说服力。

二、全媒时代的问题

(一) 全媒定义分析

全媒体是一个新兴词语, 出现于现代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在现代化制度的发展下, 人们开始对媒体的关注较多, 并且给予足够的信任度, 如今的媒体时代, 与古代媒介发展不同。自从网络技术的出现,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出行, 全媒时代具有现实性的社会意义。全媒时代所覆盖的范围较广, 包含传统媒介, 例如:广播、报纸、电报等, 同时也包含网络技术的兴起, 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今后发展中, 全媒体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媒介的发展模式将会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二) 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分析

全媒时代条件下的传媒集团, 包含两种原因:第一种, 内部原因。一个企业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必须要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 顺求时代的发展变化, 因此, 企业改革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企业的发展, 其最终模式是产生较大的效益, 但一个聪明的企业领导, 懂得长久发展, 不会受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长远的发展, 有危急感, 传媒集团正式走进行业发展中, 就要懂得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对行业的动态发展, 要有实时的掌握, 确保自身企业能够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优势, 吸引大众的关注度和信任度。第二种, 外部原因。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工业革命对现阶段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充分展现出社会生产力的优势, 社会进程不断加快, 各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向前进。

三、集团管理的方法

(一) 结构管理方法

在行业发展中, 都会存在基本的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在生产力发展中, 具有一定会的推动作用。全媒体时代, 网络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要求, 第一, 转变结构体制, 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建全网监单位、网络制度, 同时, 结构组织要重新寻找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在这点上, 传统集团占有一定的优越性, 例如:经验和资源等, 健全组织结构, 其目的是能够传承传统媒体结构, 再经过网络技术的融合, 从而使传媒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动。另一方面, 具有一定实力的网络集团, 要充分体现网络集团的生机, 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 人员变革

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资源, 当具有足够的人才优势和方法策略时, 才能够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从事传媒行业的人, 首先要对行业的市场, 有基本的了解, 对行业的变化要有一定的灵敏度。而传媒集团就要挖掘这种人才, 使之不断壮大集团实力。

(三) 集团文化变革

传媒行业的发展, 要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 打造创新思想、多样化发展模式、开拓进取的集团文化, 同时分析集团内部结构模式。文化的概念是广泛的, 是行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企业发展中, 文化的变革要从思想意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掌握, 尤其是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宣传上,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实现双赢的网络概念, 进而推动传媒集团的变革。

四、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压力

在传统社会发展中, 报业集团在传媒行业发展中, 占据有力地位,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媒介逐渐涌现出来, 致使报业集团的行业地位受到冲击, 产生巨大的变革压力, 而其变革压力的原因:网络技术的发展, 打破了传统传播新闻的模式。从古至今, 每一次的新闻传播变革, 对于报业集团而言, 无外乎是一种行业打击。最明显的打击媒介, 就是电视的出现。由于电视的出现, 使报业集团面临着体制变革, 重新审视行业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证明, 报业集团想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就要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 数字化

数字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不管是影音还是音频, 逐渐转向数字化的发展形态, 全部能够利用数字语言为代表。这种变化形态, 贯穿在整个信息的搜集、储存、宣传展示上。站在信息的角度看, 媒介传播形式较为狭小, 效果没有明显的变化。现代社会, 人们已经进入一个艺术性的时代发展, 对于一切事物的变化, 都可以利用科学技术, 加以创新发展, 以感受生活艺术的不同。数字化是一种艺术表现过程, 并非是结果展示。而这种展示过程, 完全符合传统媒体的转化。不仅使新闻变得更加多样化, 同时使新闻具有一定的参与性。

(二) 网络化

互联网的普及, 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发展时代, 而对于传播效率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 若是通过其它传播方式, 其产生的效果将会较低。据相关规调查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6.8亿, 至2016年4月, 国际顶级域名注册量高达1688万个, 这在传播人员看开, 网络发展将会越来越快。这不仅体现了信息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增加了媒体单位传播信息的压力。网络化的传播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双重的特点, 注重网民的需求, 获取关注度。

(三) 移动化

现如今, 手机用户以达到普及。使用手机的移动网络、电子软件等, 已成为手机的主要功能和使用象征。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 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6.14亿, 平均周上网时间26.1小时, 据2013年上涨2.1和百分点,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群体, 无论是哪一种传媒企业, 都希望得到大众的关注。手机技术的发展, 其更根本的发展原因是, 移动化的推动。从全媒体时代看。移动化的传播形式, 代表着传播速度的加快和形态的转变。

我国的集团报业的发展目标是国际化的, 无论是从客观的角度还是内部结构上, 需要长时间的发展积累。无论是哪一种传媒行业的出现, 对整个媒体行业而言, 都是一种冲击, 尤其是报业集团, 但随着全媒体的改革, 报业集团将会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逆境中求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全媒体行业的出现和传媒集团的兴起, 对传媒集团而言, 造成了较大的人才、结构、经济影响。所以, 可以依靠资本主义制度的监管和改革, 实行上市, 利用新时代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投资的方式, 推进全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建设。

摘要:随着全媒体趋势的流行开来, 媒介多样化和行业结合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种冲击, 原有体制之下传统媒体开始改革, 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实现产业模式转型, 而媒介则成为了催化剂,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 使媒体行业逐渐演变为产业的结合体, 将实行开放式的发展模式, 使之成为成为对媒体竞争和运行又一项挑战, 基于此点, 本文以我国传媒集团为主体, 对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媒集团,管理模式,变革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星, 赵敏.全媒体时代学校治理的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6 (08) .

[2]孙妤.全媒体时代行业报记者如何转型[J].新闻窗.2016 (04) .

[3]张蔚然.全媒体时代党建节目的创作及其传播特性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5 (18) .

全媒体管理体系 篇9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曾说过:“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数字化革命为电视台迎来机遇的同时, 也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新媒体的发展, 毫无悬念地蚕食着传统电视的份额。综合发挥优秀节目的版权价值和节目资料的再利用价值已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突围之路”。为了使电视节目资料在支持节目创作的同时, 进入增值产业链, 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我们将从电视台节目代码“一码到底”的设计思想出发, 共同探讨节目资料综合管理的途径与手段。

1 从节目资料到内容资产的“蜕变”, 必须完善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和评估利用手段

国家广电总局1994年颁布《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定义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的行业管理要求。在广电媒体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行业背景下, 节目资料的重要价值愈发突显。节目资料数据库及媒资系统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原来对节目资料的“粗犷”管理所显现出来的不足。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变革促使电视媒体管理者深刻认识到节目资料的战略核心价值以及对节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媒资系统对节目资料深入和全面的管理, 节目资料除了承担节目创作的基本功能, 更有条件变为有形资产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电视节目资料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资料“蜕变”为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节目内容资产。

电视台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机构, 一方面要会利用节目资料进行节目创作和生产, 另一方面要加强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能力, 实现从“资料”到“资产”的转变。在电视媒体经营活动过程中, 电视节目资料真正成为媒体内容资产应该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广泛的可利用性, 其次是清晰的版权信息, 第三是具备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和销售平台, 使资料的二次开发可再创造价值。电视台媒资系统的建设已经使节目资料在内部的共享使用成为可能, 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为节目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再利用提供条件, 让节目资料走入市场真正成为创造额外价值的“内容资产”, 是广大媒资内容管理者苦心寻找的创新之道。

2 以节目代码贯穿生产全流程, 为快速形成资产元数据创造条件

2.1 编目是媒资内容管理初期的最有效手段

节目资料的管理者往往面对的是大量离散分布和保存的海量资料。在媒资系统建立初期, 首要任务是不断丰富库存资料, 以时间线和节目线两个维度在库存容量建设上不断扩充, 达到满足节目制作和安全保存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的内容资料有以下特点。

1) 资料来源不统一, 大多以收集离散在编导手中的视频内容资料为最初目标, 来源复杂, 质量不统一。

2) 内容类别较分散, 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大批量的资料收集和提交过程很难快速建立起有效内容管理机制, 只能做到先安全保存、后细化管理。

3) 资料内容管理主要依靠编目建立检索条件, 并通过检索系统实现媒资内容的查询和调用。

4) 管理效率较低。由于节目资料入库以后, 大部分需要靠人工建立检索数据信息, 编目工作依赖第三方人员进行, 对素材内容的拆分和编目过程由于对原始拍摄环境不了解, 造成后期管理效率不高。

在这个阶段, 对内容的拆分、筛选和编目是为后期资料使用者建立查询和检索条件的必由之路。随着资料库存的不断增多, 后期编目人员数量需求大幅增长, 管理负担不断加重。如何找到更好方法, 将节目资料管理从后端逐步引向前端,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必须从电视节目生产的流程和特点去寻找突破口。

2.2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使媒资代码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生产型媒资从系统组织结构上来看, 比传统资料馆型媒资系统在对节目和素材的综合管理方面存在先天优势, 主要体现在:

1) 成品节目和素材的关联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对素材的管理更加方便。

2) 对媒资的管理节点比传统媒资更加接近拍摄前端, 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直接。

3) 制播网络和媒资网络通过全台系统链路实现对接, 节目资料相关版权、管理信息可以直接继承和移植, 大大节省了后期拆分和编目时间, 效率更高。

4) 通过节目编导的参与, 实现了节目资料入库前对主要内容可以完成初级编目和基本信息的录入, 用户对媒资管理的参与性更强, 更有利于后期开发利用。

针对生产型媒资的系统特点, 如果能找到生产型媒资与网络化制播体系之间的联系纽带, 就可以让原本独立的媒资系统整体融入到全台网络化环境中, 变“独立作战”为“多元化管理”, 极大的拓宽了媒资管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为了寻找媒资系统与制播管理系统之间的结合点, 以节目代码的“身份证”方式管理节目和素材的媒资代码管理模式脱颖而出。

2.3 媒资与代码管理模式的探寻与启示

2.3.1 以节目代码管理模式实现播出版节目元数据的快速整理, 推动节目成片播出后尽快形成“内容资产”, 创造节目附加价值

北京电视台从2008年开始逐步进入全台网络化阶段, 首先实现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代码制”管理。“一码到底”的管理方式为综合管理节目相关信息创造了条件。

1) 申报和立项阶段, 通过代码为栏目建立账户。

2) 拍摄和制作阶段, 通过节目代码综合节目文稿、节目相关人员、节目执行方案的过程信息。

3) 审查和播出阶段, 严格记录审查意见、播出安排情况;

4) 播后管理阶段, 通过代码提取节目版权信息, 完成成品节目相关管理信息的完整记录。

节目代码对成品节目的管理能力, 取决于我台节目代码体系的设计思想和管理模式, 通过代码方式在节目制播全流程中对各个节点环节的控制, 实现了过程可跟踪、内容好管理、流程可控制、信息好发布, 对成品节目资料实现快速入库, 为实现节目对外输出与销售的购销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节目代码作为整个节目生产播出流程的主线, 贯穿了节目创作的各个关键节点, 通过在各节点收集信息, 最终达到汇聚播出版节目元数据信息的目的, 加快成品节目发布过程, 减少播出后端处理环节, 促进播出版节目资料更快具备“内容资产”的基本属性。

2.3.2 以成品节目代码管理体系为依托, 探索节目素材代码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实践方法, 形成“成片+素材”的复合型媒资管理模式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首先确保了在整个节目生产过程中, 节目相关信息会被快速搜集并以节目元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 为节目的二次开发创建了条件, 实现了媒资系统对节目成片管理的前移, 提高了媒资系统处理成品节目的效率。可否以此为基础, 对节目相关的素材内容也采用代码方式进行管理, 实现“成片+素材”的统一管理, 使成品节目与视频资料成为有机整体, 实现拍摄素材的媒资化快速处理呢?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 相关数据的继承性将加快资料编目效率。

2) 以节目为中心聚合相关资料, 快速实现在同类素材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形成“网状”的节目资料关系图, 加快检索效率。

3) 以素材代码作为节目资料的唯一标示, 方便以节目资料条目为中心开发节目资料对外销售平台, 实现节目资料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目标。

4) 在确保节目资料被完整保存的前提下, 将素材代码与非线编EDL表相结合, 快速实现节目时间线的拆分与重组, 为未来在原节目结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重新剪辑创造条件。

为了实现以代码管理素材的目标, 素材代码一定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1) 方便创建, 在素材进行上载时即以一定规则产生。

2) 与成品节目代码要存在固有的关联关系。通过非线编辑过程实现素材代码与时间线EDL表的捆绑对应关系, 进而在最终形成故事板时间线的同时, 建立起节目成片EDL表与素材代码的关系, 将成片节目与每一条素材片段联系在一起。

3) 符合目前媒资内容四层编目的基本规范。由于素材的采集过程具有很高自由度, 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应首先定义内容的层级, 素材代码也要与之匹配, 形成片段、场景、镜头不同层级的代码序列。

4) 以节目母体为核心, 建立素材代码纵向关系;以后期编目为手段, 建立素材条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素材代码与节目代码的匹配关系确定了本节目下所有素材的归属关系和关联关系, 我们称之为纵向关系。而通过后期编目和数据挖掘, 可以将不同节目的同一类素材建立联系, 我们称之为横向关系。

在以上这些条件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素材代码, 我们可以建立同一节目中素材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往媒资系统的处理形式, 大多以建立素材条目的横向关系为主。通过人工编目和计算机处理将库存资料进行归并、分类, 为检索查询提供数据条件。而纵向关系的建立, 为节目播出后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更科学化, 更高效率的手段。在传统编辑时代, 为了让节目适应不同需求, 我们会制作多个工作版进行保留。工作版往往与播出版的主要区别在于广告的插入、特技的使用、字幕的有无, 甚至是长短容量的不同。一个节目往往要使用磁带或硬盘保存多个版本, 占用大量存储空间。而如果能够在全流程网络中建立素材代码的工作模式, 在大规模素材库的支持下, 对于一个节目仅需要保存不同的EDL表文件, 通过EDL表文件和素材代码的关联关系, 在未来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关联素材汇集成为时间线故事板, 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对节目进行重编和再造。当节目资料真正走入市场成为可再造财富的内容资产的时候, 建立以EDL表和素材代码为核心的素材纵向关系表将会极大的提高节目的二次开发效率和数据集成度, 为开拓节目资源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3 以代码方式管理节目资产为“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升级做好准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媒资系统必将从“管理资料”逐渐过渡到“保存历史”。媒资工作者将不会满足于我们“看到的”内容, 而会将目光最终放在那些“背后的”故事。媒资工作除了要对本地资料进行解析, 更要依赖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寻求资料之间的关系, 将碎片化的资料聚合在一起, 并通过集中分析找到资料所蕴藏的社会学价值, 毫无疑问, 这也将是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的重大使命。依托编码学理论而产生的媒资代码管理理念, 将为下一代媒资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代码管理方式所带来了信息聚合能力, 将传统意义上的节目资料转变为内容资产的构想,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林宗武, 等.新形势下广播电台内容产业发展中媒资系统的挑战.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5) .

全媒体管理体系 篇10

多媒介高度融合的行业背景不断冲击着传统出版业态, 在信息传播主体全民化、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受众群体扩大化的全媒体时代,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育平台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步, 整体优化与更新教学内容, 使得出版选题学这一实践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得到合理优化, 培养与出版行业衔接、具有整体策划能力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 是解决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规划及就业难题的关键。

总体而言, 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偏重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不同, 国外出版学教育注重对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国外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不仅注重在本科阶段培育人才, 而且注重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编辑出版人才, 更重视在职培训。相对而言, 亚洲一些国家更倾向于认为编辑和出版是对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 所以出版社在用人时更看重其所学的专业, 而不是对编辑和出版的了解多少。因为编辑和出版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是经验性的, 在实践工作中可以得到, 而某些学科的专业知识却并非可以速成。正因为有此认识, 所以在这些国家的大学里, 专门设置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专业并不多。

国外课程教学多注重实践性, 细分程度很高, 涉及出版行业的各个业务环节, 如出版策划、编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而国内高校专业课程多以理论性课程为主, 课程更偏重语言文字类、文学类、新闻类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专业性不强。

现代出版业作为知识和信息的拥有者, 数字传播技术促使它转型为内容的提供者, 并且拓展出版空间, 从而吸引多种媒体的力量, 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的产业化使得出版业中人才的构成更复杂, 新的技能素养和从业理念变得日益重要, 陷于供需尴尬的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教育势必不能按照传统书本教育方法培养出版人才。现代编辑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不同环节的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建立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平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这些都对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要求。

出版策划作为出版优化理论与出版创新劳动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产物, 在推动出版产业优化升级和优质高效方面, 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出版策划学作为与业界衔接密切的重要实践性课程,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现代视野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保证。

在新媒体环境下, 如何界定新的出版形态, 学界、业界往往通过制造概念实现对于现象的认知, 于是“概念”层出不穷, 却多流于表面, 仅作夺人眼球之用, 在没有得到清晰界定之时, 便已得到普遍性应用。近年来, 出版界言必称及“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概念化名词, 正在冲击着传统观念里“以文教化”、“以文化成”的图书出版行业, “从纸介质出版物向多介质形态出版物的产业转型”已成浩荡之势。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 出版选题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需注重引入最新出版业市场状况, 通过讨论性课程探讨出版业运作方式, 培养具备出版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 以及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出版、印刷和发行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未来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就要求在出版选题学的课题教学中做出如下改革:

一、利用案例教学模式, 推进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

从广义上讲, 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围绕核心知识体系组织案例, 并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的案例, 将学生尽快引入案例情境, 从而进行知识点的传输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缩短课题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差距。通过及时更新出版案例, 更新学生对专业课程及行业的认知, 出版属于内容产业, 创新是其不竭的灵魂。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 出版策划学课程对于教材的需求更多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提供, 而是行业知识的更新。寻找一本体现创新原则, 吸收出版界最新理论成果, 反映出版界改革发展最新动向的教材作为课程依托, 以此贯穿学期教学的传统模式, 在出版策划学这门培养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中并不适用, 并且目前国内现有教材建设远未能跟上出版产业的发展。于是要创新高校课题教学模式, 在现有基础上, 在全媒体背景下, 使课堂教学成为融知识讲授、案例教学、小组研讨、模拟出版、网络学习平台搭建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作为教学方式的模拟出版社, 突出媒介融合理念, 培养数字出版的综合能力。

参考国内外法学专业广泛采用的模拟法庭这一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 研讨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设置模拟出版社的可行性。模拟出版社通过出版选题分析、角色划分、选题策划案提交、选题策划会、文字编辑、三审三教、排版设计、印刷 (或电子书制作) 、上市销售、宣传营销、数据反馈等出版常规流程模拟出版社。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模拟出版社作为实践性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完成出版社建构、角色设置、选题策划会, 最终完成电子书的制作, 并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策划的推广。因为纸质书成本较高, 电子书成本低, 所以更适合日常教学实践, 使学生在出版情境中实践出版选题的理念。

三、增设研讨性课程, 改进教学方式。

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 课堂教学引入出版社选题例会的模式融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业模式于一体, 通过分组开拓小组研讨性空间, 促使学生自由思考与辩论, 充分体现案例式、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针对课程进度确定研讨题目, 各小组围绕一个相关问题有意图地开展一个实时集体会议, 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集中起来解决问题、发现思考, 然后每个小组在汇总陈述之后, 通过与其他小组的讨论, 形成第二轮研讨, 深入洞察问题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研讨中, 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意识, 并充满热情地对待课程学习。研究证明, 学生间的合作比竞争及各自单独的努力更有效, 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作为一门策划类课程,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力, 传统课堂教学只能为学生提供教师一个人的观点与视野, 而这一行动导向性教学法的引入,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观点的提供者, 一方面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为彼此视野的开阔提供参考性角度。

四、邀请业内专业人士进入课堂, 参与研讨。

行业前辈与学生一起针对出版界热门话题进行讨论, 从而使学生对出版行业有更直观、更深入、更真切的认识。

出版选题与策划作为出版工作的第一步, 既是整体编辑流程的基础, 又是统领整体编辑工作的灵魂。在全媒体背景之下, 选题策划与组织成为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现有教材为数不多, 并且仅有的几本教材提供的理论知识相对陈旧, 面对此困难,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充分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把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等新鲜业态带入课堂教学, 并且开拓产学研教学,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课程教学空间, 使课堂知识与行业现状衔接。

数字时代为编辑出版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出版选题学课程之于出版工作的意义尤为突出, 且呈现出明显的“整体策划”、“全程策划”趋势, 教学应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跨媒介型人才, 不仅培养内容的提供商, 更需培养胜任多种媒体的传播商, 甚至是技术设计者。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出版人才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 是出版选题学教育改革应实现的目标。

全媒体总动员 篇11

随着数字营销在整体营销规划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广告主已经不满足于只在一个活动Minisite宣讲自己的品牌信息,更多地寄希望于更为开放、用户黏性更强的社会化平台进行品牌沟通,通过多渠道全面且精确地“打中”目标消费者。adidas NEO新鲜范选秀正是探索网络全面互动模式的一个潮流先锋。

玩法不只一种

临近暑期意味着年轻人又有大把时间尽情玩乐,在过去的几个暑假中“选秀”一直都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关键词。如今一纸限娱令却让电视屏幕中硕果仅存了几档选秀类节目,数量不多加上伴随而来的山寨、同质化、缺乏创意等负面评论也影响着观众的收看情绪。

能利用选秀的魅力接近年轻人固然好,但是真的只有电视这一条路吗?

就像adidas NEO所要表达的那样,不循常规的风格才是“新鲜范”达人们该有的态度。因此,品牌营销人独辟蹊径,把选秀的平台建立在互联网上。

“新鲜范达人”活动通过网络征集正式启动,低门槛的报名条件和充满新意的任务试题,获得由adidas NEO Label提供的一年全系列服装及登上adidas官网及宣传版面的机会,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个性活力的大舞台。

汇集了10万粉丝的腾讯原创栏目星工场,这个造星平台直接推送网络红人、模特等参赛,利用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影响力和人气,保证了选秀活动的可看性和热度。

达人们不管是根据活动指定主题,将混搭秘笈发布到微博上,还是拍摄视频并发布在活动官网上由网友投票决定是否晋级,或者是在不同城市进行路演为自己拉票,只要够有型、够创意,就能获得粉丝拥护。

活动的亮眼之处还在于adidas NEO找准了目标人群达到了最为广泛的覆盖。借由PC端的活动官网、腾讯各媒体产品资源和平台资源的互相联动,在关注潮流时尚服饰的年轻网民们目之所及的每个地方都能得到“新鲜范达人”的活动信息。为活动引流了占总体67%,共2万名参赛者。

别忘了你还有手机

“新鲜范达人”活动在移动终端也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最新市场数据显示,学生群体是智能手机的主要购买群体,相较于其他消费群体,他们更加关注手机的性能与应用,刷微博、看视频、微信聊天是他们每天都会做的事。

活动利用微信进行跨媒体战略合作,在微信平台开通活动官方账号,在全国22家媒体、300多家潮流杂志封面、150P广告露出均有活动的二维码信息,用户可以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微信ID了解详细赛况,并随时随地为自己喜爱的“新鲜范”选手投票。

灵活运用手机QQ,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查找附近的人”功能满足了参与活动用户之间在有地缘关系时实时社交的好奇心,手机查找添加adidas NEO官方账号,查看空间及微博,第一时间获得手机QQ推送的活动信息及领取兑换奖券,引流到店拉动消费,进一步扩大活动效果。

活动的路演和代言人彭于晏、Angel-ababy亲自担任评委的最后决赛阶段,手机就成了网友现场发布、互动的第一媒体。移动终端WAP专题首页共获得124万PV、59万UV,活动官方微信的粉丝数迅速上涨及手机QQ Tips推送数超过2000万,获得曝光1000万,这也再次印证了活动重视移动终端的正确性。

传播无处不在

从2012年4月“新鲜范达人”活动开始网络召集并选拔出100名选手晋级,到根据比赛要求拍摄主题视频经过网友投票评选出30名入围30进10比赛,再到10强选手与代言人一起参与城市路演为自己拉票,最后在6月中旬的决赛现场最终选出4名优胜者,获得“新鲜范达人”终极称号。如何在两个月时间之内持续保持活动的热度?

答案就是动用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集中精力打配合战。

为了确保比赛的精彩程度,adidas首先选择的是腾讯出品的原创栏目《星工场》。这是一个从2006年开始对草根完全开放,只要注册并且在微博平台足够活跃,就有机会成为网络红人并获得推荐参与选秀、广告拍摄、就业机会的造星平台。在星工场积累的达人中选出符合adidas NEO风格的高素质选手参赛,并以其KOL(Key Opinion Leader)社会化传播的实力,为活动奠定了内容基础。

而利用腾讯的社会化媒体关系链,整合平台资源为活动提供了全方位的传播渠道。全面打通微信、腾讯微博、QQ空间和IM客户端的网络人际关系,让用户与选手、用户与好友之间没有传播、分享、互动的障碍,网友自发生成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二次传播素材扩大活动的影响力。零门槛的参与规则与微博、手机QQ的随时随地发表见解、加入讨论,又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同时,落地于全国多家媒体,也集中了各类媒体的强势资源充分指向活动主平台。

量身定制的专题页面、足够强势的推广资源、跨媒体的传播联动,造就了“新鲜范达人”活动的广告总曝光量达18.3亿,广告总点击量达193万,吸引眼球获得人气。其中女性专题PV达550万,WAP专题首页PV达124万,由此可见垂直类页面和手机端的用户数量正在呈现飞速增长。

全媒体管理体系 篇12

一全媒体时代背景

1. 全媒体时代概述

媒体是传播媒介的简称, 是普遍意义上的大众传媒, 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是传统媒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也是大众传媒的中心力量。在信息科技的带动下, 21世纪的媒体逐渐走向了“网络传媒”的方向, 门户网站、各种交流平台成为传播媒介, 表现出传播途径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二次传播影响力更大等特点, 人们无论身处社会的任何角落, 都受到媒体的影响, 这就是全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2. 全媒体时代对出版业的影响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 全媒体时代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由网络平台支撑起来的强大的文化交流网络之外, 电子图书的存在, 使图书出版业跻身到新媒体发展的行列当中。各种阅读软件的发布和图书阅读器的问世, 使图书爱好者们能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使用一部掌上电脑就能阅读到所喜欢的图书, 也可以足不出户就把图书馆搬到家里。电子化趋势使图书、杂志等各种纸媒形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 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的意义

在全媒体背景下,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所利用的媒介和所获得的反馈都将与传统媒体环境有所不同, 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学报编辑和出版工作, 需要以编辑们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 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 这对编辑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全媒体时代背景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1. 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体现在高校学报的出版形式和出版工作的基本过程两个方面。一方面, 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阅读方式使高校学报不能再以纸质和文字印刷作为主要的出版形式, 出版数字化期刊和将期刊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 高校学报要在出版形式上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 就必须进行出版工作基本过程的改革, 即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审稿和排版编辑, 还包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学报出版和发行。因此, 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高校学报编辑应做到以下三点: (1) 应用网络系统接收作者的投稿并进行投稿反馈, 与学术论文作者们建立长期的联系, 通过网络了解作者研究方向, 为以后的收稿和编辑工作做准备; (2) 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作弊行为的审核, 保证高校学报出版的学术成果是有效的、有用的; (3) 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学术动态信息, 分析并综合这些信息, 快速定位高校学报的整体出版走向, 避免工作陷于被动。

2. 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稿件修改和加工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 也是最能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的工作行为。一个成熟、优秀的学报编辑应本着对整个学报出版和发行负责的态度, 进行稿件的审核和加工, 这就意味着除了要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提名、关键词等细节内容的编辑要求之外;学报编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 以求将学报编辑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全媒体环境下, 网络的发展使作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献的引用, 其中由于只改动字句造成的抄袭行为也不在少数, 但这些抄袭往往是通过抄袭率检测系统检测不出来的;反而, 有些作者的文章因为文字加工不善, 表现出更多类似“抄袭”的迹象。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对网络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加工, 而不仅仅是依靠目前的抄袭率检测系统来辨别文章的原创程度。

3. 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具有与全媒体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创新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学报的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纸媒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图书、杂志的网络化出版, 还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服务活动, 如与读者交流、与文章作者交流、发现并确定最新的学术动态并以此指导作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因此,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 高校学报编辑还需要在职业素养培养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即通过不断创新高校学报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报编辑和服务, 使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下发展成为能影响高校师生学术研究、影响全国学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媒体。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优化体系

1. 培养高校学报编辑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出版仍以纸媒的形式为主, 虽然有电子杂志出版, 但出版时间较纸媒稍有延后, 而且很多高校学报并没有被纳入学术研究数据库, 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降低。因此, 高校学报编辑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首先, 学校应为高校学报编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使高校学报编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网络编辑的技能, 使学报的电子版发行量增加, 能跻身到学术研究数据库之中。其次, 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了解、学习和掌握与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 不断总结学报网络出版过程中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校学报网络编辑的能力适应网络出版的要求。

2. 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思想水平

在全媒体环境中, 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更加重大, 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一个人负责一个版块的工作模式是不适用于电子杂志出版和发行的, 一期学报的出版, 需要整个学报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因此, 高校学报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每个学报编辑都应将学报编辑的每一个工作细节视为自身的直接责任, 通过不断合作去完善整个期刊的出版形态, 努力提升期刊的质量。另外, 在全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 还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具有长远的眼光, 从多个角度发掘学报发展的可能性, 用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分析目前的学术研究动向, 使学报的质量走在学术出版业的前列。因此, 高校学报编辑自身的学术思想水平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努力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自身素质培训。

3. 鼓励高校学报编辑进行业务创新

高校学报编辑的业务包括与高校学报编辑相关的各种工作事项, 高校学报编辑以高校学报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了解其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动态, 将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新成果引入学报是高校学报编辑日常工作中的主要业务。此外, 高校学报编辑还必须重视业务的创新, 使学报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之外更具有服务性质, 这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的顶层。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了解和学习走在时代前端的纸媒的编辑方式, 如在电子杂志出版之后开设读者讨论论坛、开创学报下期文章“预告”和“预读”版块、在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建设学报文章作者与读者交流窗口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 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下扮演起新媒体人的角色, 如何使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中有所创新, 是每个编辑都应思考的问题。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优化体系建设是能引导高校学报编辑进行资深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手段。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包含职业技能优化、职业思想优化和创新能力优化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建设都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自身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只有这样, 高校学报编辑才能胜任全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工作, 使高校学报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庄秋.浅析信息技术和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J].价值工程, 2013 (9) :228~230

[2]黄英.论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困境[J].今传媒, 2013 (10) :105~107

上一篇:短波通信的发展及现状下一篇:安徽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