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开发

2024-05-09

全媒体开发(精选11篇)

全媒体开发 篇1

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大量共同兴趣的访问者,针对同一主题的多信息渠道繁杂多样。为了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特性,提高节目收视率,越来越多的频道、频率将节目模式与互联网社区应用相结合,使得广泛受众能通过互联网渠道参与到节目中来,从而增强了节目的收视率以及节目品牌在网民间的推广和传播。

二传统广播电视互联网应用

传统模式下的广播电视机构对素材的采编,局限于单向电视推送模式,无法对电视观众产生粘性。信息的通知和内容的提交采用电话、短信和邮件等方式;这些传统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海量信息采编和节目制作的需求。

三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的创新背景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导致了互动是全新演播室的节目形态的突破方向,而低成本、大容量、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信息高效双向传输互联网技术,必然要改变我们在传统单向电视基础上形成的节目形态,最大的变化就是视频节目的互动化。基于语音识别技术和视频识别技术加上链接技术构成了节目与观众互动的窗口,而手机的触屏技术将捅破这扇窗户的最后一层窗纸,形成受众与节目主创人员间的即时互动。观众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节目之间的深度互动全面展开,一个马戏团式的“收视场”得以形成。全球各地的观众将如同在马戏团的大棚里,彼此之间,与台上的演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叫好、起哄。

基于上述原因,需要建设一个互动管理平台,为各栏目组制作打开一条互联网应用与电视及广播播出之间的双向通道,从而提高互动节目制作的效率;同时通过全媒体互动平台与文稿、非编、媒资、大屏实现对接,进一步打造演播室全媒体互动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

四全媒体形式下电视节目制作的新需求

每隔10年都会有一个关键词可以概括:80年代是个人电脑、90年代是互联网.00年代是移动终端、10年代或许就是融合;融合在笔者看来就是建立在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终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一种设备和网络来传输各类信息,并由此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交换和互联。

因此在当今全媒体形式下电视节目制作理念、制作流程以及管理流程都将改变。制作理念趋于多元化: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制作流程从单一化(电视)到多元化(各种媒体);从单向化(广播)到双向化(互动);从分离式制作到一体化制作:从单一制作素材到多信息制作处理;管理流程也是一种全新的内容和业务管理体系。

无论全媒体形式下电视节目的制作变得如何多元化,都需要技术层面的先行和支撑。比如新的制作手段之一的AR虚拟叠加增强技术、图像搜索技术、数据挖掘和行为分析技术、无人驾驶航拍技术,再比如内容管理手段的云技术,包括数据云、信息云、存储云等等,都是技术先行后来丰满节目制作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建立起新的内容制作系统、内容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

五全媒体环境下演播室应用系统拓扑

互动管理平台将具备以下功能:

●演播室系统的互联互通:平台内容直接导入演播室图文系统,平台内容直接导入演播室文稿系统;

●内容实时进入演播室播出:高效导入演播室,高效同步到互联网,如微博,APP等;

●互动管理平台完成海量信息的整合,信息的筛选,素材内容加工(视频,音频),多终端输出(大屏、SDI、移动终端)。

六全媒体演播室业务流程

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是互联网与演播室两者之间的双向连接通道。图3为应用系统平面数据流程示意图。

首先将手机互动内容、微博数据、视频数据、RSS数据等互联网数据一并抓取到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平台。

互动管理平台发布的统一接口数据能被各大图文包装系统兼容,包括傲威、vizrt、avid等等;此外还可兼容各类触摸大屏,并将所有发布的数据在大屏中显示。

主持人可以通过在大屏的任意位置进行互动点评,再发送到指定平台,其中包括微博和移动终端等。

七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功能

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就是来解决节目制作过程中、演播室播出过程中互动资源匮乏问题的一代产品。它的核心设计模式是“多路进”和“多路出”。

1.多源信息输入

“多路”涵盖了移动终端的实时数据、各自台内的媒资素材、以及互联网的所有互动都能被实时汇聚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中,包括微信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微博的关注、@、评论、话题;优酷等网站的各类视频素材等等。解决了以前节目制作团队通过电话预录音、短信筛选难、网络海搜无果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2.信息整合

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能将这些信息汇聚在一个平台上,并能通过灵活的具有广电行业特色的三审制度的用户管理体系,来统一管理这些不同来源的素材。同时系统具有强大的安全性,在外网和内网中设置了USB安全机制,直接将网络病毒过滤在外网,还通过包头的解析技术让文件病毒也无处藏身。

3.信息播出

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可以灵活配置将筛选好的素材提供多路媒介,包括图文包装系统、文稿系统、视频制作深加工系统,或者大屏触摸系统所见即所得。根据不同栏目形式和景别,可以选用不同的互动解决方式。

4.互动

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能汇聚各类APP应用的互动信息,比如演播室内容与移动终端用户的全互动,直播/点播观看,实时播出内容截屏、分享微博,节目提醒,用户投票、评论、签到实时同步,与演播室互动,上传功能丰富内容源等互动。

八应用案例

1.体育比赛

主持人在演播室的大屏幕上分析比赛的战术,他可以进行截屏并把分析结果分享到微博上,获得博友回复,并把博友的精彩回复在节目中进行实时反馈,从而实现了演播室到互联网再到演播室的双向互联互通。

2.财经播出

主持人可以在节目播出前或节目播出之中,对本期节目的内容发布投票预告,系统在随后的节目播出中会在后台实时获取投票信息,最后会在节目播出结束前推送到大屏展示投票结果。

3.演唱会播出

演唱会中电视台机位镜头是有数的,不能无限增加,但很多精彩瞬间往往都是无意间拍摄到的,现场的热心观众可以将自己录制的现场画面上传到系统平台之上,经过系统的筛选整合发布在栏目的网络平台上,这样更多的观众就可以在平台上欣赏到更多演唱会的精彩瞬间,有别于转播画面的其他角度的演唱会画面。

4.直播节目

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随时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抽奖,图片,视频等方式与现场的以及非现场的观众进行互动,主持人或导播也可以使用iPad等平板设备操作演播室大屏进行展示。

九总结

各大电视台需要建设一个互动管理平台,为各频道频率的节目制作打开一条互联网应用至电视及广播播出之间的双向通道,从而提高互动节目制作的效率、丰富节目制作模式、拉近受众与节目制作团队的距离;同时通过全媒体互动平台与文稿、非编、媒资、大屏实现对接,进一步打造各电视台演播室全媒体互动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

摘要:分析了全媒体形式下电视节目制作的新需求,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的创新背景,介绍了全媒体演播室应用系统的拓扑结构、业务流程、功能及应用案例。

关键词:全媒体,演播室,互联网,互动,多元化

全媒体开发 篇2

摘要

电视媒体是中国覆盖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可谓最有观众的媒介了,据调查我国电视机数量世界第一,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关键词:传媒现状;网络电视;全媒体;营销策略

一、我国传媒行业和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我国传媒行业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约为5440亿元,较2007年增长13.1%。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6%,达到6300亿元。

从传媒产业的分类看,传媒产业涵盖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以及广告等多个行业,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新媒体是目前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

(二)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

2009 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行业逐渐进入质变阶段。《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开文化传媒行业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大型传媒集团,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从细分行业来说,出版、有线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有线网络的省网整合都限定在2010 年底前完成。政策导向与行业自身发展都迫切需要传统媒体打破区域垄断、跨地区、跨媒体整合资源,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型媒体集团。另一方面,以网络游戏、动漫娱乐、影视制作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机勃勃。这些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媒体产业都受惠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增长前景。

(三)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视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从政治化走向平民化,从新闻报道转为新闻解读与深度分析。进行差异化的电视媒体定位成为新的趋势,如浙江卫视和广东卫视的“财富”定位、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定位、江苏卫视的“情感”定位、广西卫视的“女性”定位、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东方卫视的“体育”定位等等,同时符合各地方特色的活动营销逐渐被我国各级电视媒体所重视和应用。

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了解并整合网络的优势,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二、全媒体的概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形式日渐多样,视频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用户体验,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电视、看报纸、玩微博等等,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竞争的同时,媒体之间也不再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所谓的全媒体,就是指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

简单说,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图、文、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三、经营策略分析

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全媒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都在为三网融合做着积极的准备,融合以后互联网拥有制作视频的牌照,广电网有了通信的资质,电信网涉足视频和互联网领域,这种情况下,视频的制作不再是电视媒体的特权,互联网和电信网也可以参与其中,在传播的渠道上,互联网对于视频传播已经占有先发优势,电视媒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之竞争,值得思考。作为电视媒体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准备,应对挑战。

(一)实施全媒体战略

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今后竞争的态势,全媒体战略有助于解决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问题。

1.全媒体的实施

“台网互动”模式是目前电视媒体全媒体战略实施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电视媒体依托自己特有的资源开办网络电视台,实行资源共享,创新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开拓了接触受众新渠道的同时又增加了广告收入。

2.节目内容建设

电视媒体立足的根本是视频节目,要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就要丰富节目的内容,在节目内容上深挖掘,出精品。第一,两个平台的建设,即“节目内容平台”和“互动参与平台”。节目内容平台的建设增加了节目的数量,同时也使节目内容具有了多样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互动平台的建设能够使观众和主持人(媒体)有及时的交流,能够使媒体最快地了解观众的想法,改进自己的节目,解决以往电视媒体互动性不足的缺点。第二,节目的定制化。网络视频与传统的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节目的定制化,即可以点播和回看,这一点互联网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电视媒体的节目通过三网融合也可以实现定制化的收看,弥补这一不足。第三,提高节目质量。互联网与电信网都有了制作节目的牌照,电视媒体为了确保优势地位,节目内容方面就要给予足够重视,丰富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才能富有竞争力,抓住受众的眼球,减少观众的流失。

3.为多种形式终端提供内容

传统的电视节目受到接收终端的限制,只能通过电视机来收看电视节目,如今,由于各种媒体的竞争加剧,了解新闻和收看电视节目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机,如通过网路等媒体、手机等同样可以收看到视频内容,这就导致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依赖的程度明显减弱,为了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力,电视媒体应该主动做出改变,在渠道上尽可能的贴近受众,在内容上也要制作出适合各种渠道播放的视频内容。

(二)拓展盈利模式

1.广告

广告作为电视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观众数量被大量的分流,观众的视线在哪里广告就投放在哪里,企业在投放广告时有了更多选择,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额度明显减少,为了保持广告收入的持续性可以做如下调整。

(1)巩固传统的广告形式

传统的广告受众不喜欢原因很多,如广告粗制滥造,缺乏审美,影响收看节目的连续性等等,为了吸引观众有限的注意力,获得观众的好感,应该加强广告的审核,提高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给观众美的享受,让观众不再逃避。

(2)开发定制式的广告形式

由于三网融合的技术逐渐成熟,IP电视和手机移动电视使用人数的增加,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会逐渐普及。IP电视和移动手机都是固定对应着一个或是几个特定的观众,他们每天的收看习

惯和收看的内容都能够准确的通过电子手段反馈到视频播出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每个IP或手机相对应特定受众的偏好,企业的广告根据观众近期的需要或者偏好来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的效果会更加有效。这种形式的广告能够吸引企业加大对电视媒体广告投放额度,保持电视媒体广告收入稳定持续的增长。

2.零售

电视媒体拥有制作视频节目的资源,通过自制的电视节目可以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可以把电视节目出售给其他视频播出机构,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视频网站收看电视剧是观众很喜欢的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插播广告的影响,收看很流畅,但是视频网站很少自己制作电视剧,只能通过购买版权来播放,电视媒体把自己的视频节目做好也同样能够增加收益,湖南卫视自制电视剧的出售就是很好的案例。另外,节目衍生品的出售也是对零售收入很好的补充,《财富故事会》的火热播出之后受到很多创业者的追捧,他们借此又推出了《财富故事会》的书籍出售。

3.付费频道

付费频道的节目个性化强,观众数量有限,但是由于付费频道的节目质量高,特定的观众对于此节目还是有持续的关注度,加之终端形式的多样化,付费频道的节目还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4.购物平台

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消费值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相对于网络购物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看到实物的演示和使用的效果,对于消费者还是有吸引力的,完整的物流体系,都是电视购物发展的有利条件,电视购物平台的搭建能够使电视媒体的收入有新的来源,不仅仅停留在节目和广告投放,更多的参与到经营当中。

(三)构建品牌体系

要用经营企业的思路来经营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需要尽快完善。电视媒体数量众多,竞争异常的激烈,一般家庭有线电视的免费频道在50个左右,网络的入户到家使观众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观众的自主权与决定权电视媒体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要想留住观众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去主动地寻找我们。

1.找定位

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比照竞争对手定位,同时要结合观众的喜好,确定自己的定位。例如,海南卫视的定位是旅游卫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自己的想法,每天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在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难免会有一种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经常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回到家看看旅游的资讯,看看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是一种心灵的放松。旅游卫视正是瞄准这部分人群,定位准确,与观众的需求吻合,而且节目质量也很高,积累了一大批喜欢旅游的观众,形成了很好口碑。

2.树品牌

树立电视台的品牌,形成品牌忠诚。品牌的树立能够培养观众的忠诚度,形成收视习惯。在国内,最早树立品牌的应属湖南卫视芒果台,《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的支撑使湖南台奠定了娱乐江湖的霸主地位。湖南卫视2011的广告收入在30亿以上,这就是品牌带来的直接效果。树立品牌的方法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种,第一,打造特色栏目,带动整个电视台的发展。相亲类的节目《非诚勿扰》的火热播出,让江苏卫视一跃成为省级卫视的领跑者之一。第二,直接打造电视台的品牌。中央电视台利用其特定不可复制的资源,打造出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频道的专业化细分,带动每个频道的发展。央视品牌形象是正面、积极、权威的,观众对他有一种天生的信任,这是一般的省市电视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四、思考

全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与网路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电视媒体要想留住观众其本质就是要提高用户的粘性,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对观看的节目产生兴趣,进而对电视台产生信任感,最终形成收看习惯。

从全业务到全媒体 篇3

2009年3、4月间,以3G为龙头、移动互联网为长尾、“三屏合一”端到端为特色的电信全业务商战拉开大幕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和NGB的行业战略指向下,广电不可能只作为一名旁观者

1电信:向3G和移动互联网进发

08年电信大重组、09年初3G牌照正式发放,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大战彻底开闸,拼速度、比套餐、端到端成为三大典型特征! 首先。是速度和套餐资费的比拼。

4月3日,中国电信在全国120个城市全面推出3G商用业务,主打无线宽带上网。在包时长、不限流量,接人速率优于中国移动TD-HSDPA,整合3G/IPTV/WiFi/固话,固网宽带等应用的策略下,铺天盖地的“天翼”品牌广告,开始变现为用户量净增长。

面对中国电信的来势汹汹,中国移动在北京迅速投放80元/月的不限流量、时长上网套餐——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其次,除了速度和资费套餐。同样激烈的竞争还在“端到端”——定制上网本和智能手机。成为运营商推广3G及全业务应用的重要阵地。

4月15日,中移动宣布与17家国内外PC厂商联合推出29款TD定制“G3上网本”,最高上网费补贴达1400元,台;在江苏,电信CDMA定制上网本早就摆进营业厅,价格3000元左右;中国联通虽肯定也要推出WCDMA定制上网本,但毕竟在时间上已落下风,只能通过引入苹果3G版iPhone的噱头来造势。

其实,在国外通信市场,运营商对终端产品,业务定制与渠道的控制一直是主流;在国内,移动通信初期也是遵循这个路子,但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大量手机终端厂商得以一度占据主动。去年以来,受困于全球金融危机,从手机到电脑厂商都希望能“抱上”运营商的“粗腿”,借助其强大的运营实力,多卖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综观全球,惟一的异数恐怕只有苹果,因为其iPhone实在太牛,搭配上APP Store等在线应用,对运营商反客为主。

总体来看,在“两厢情愿”之下,中国电信市场重新跨入由运营商彻底垄断的“端到端”时代,也使“全业务”运营的技术和产品支撑形成无懈可击的产业链条。

第三。3G覆盖的普及和端到端控制。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电信全业务的“美妙长尾”。

移动互联网,字面可拆解为“移动+互联网”,但实质远不止如此!

“网络+终端+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共识,即在走向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固网业务的“移植”和“变形”,实现业务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运营商将越来越多的应用植入终端,建立“预使用”环境,牢牢黏住用户。在香港,电信运营商亦将YouTube、Flickr、Myspace、FaeeBook等热门社区网站植入定制手机终端;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二。是越来越多开放式应用平台的涌现,在苹果APP Store成功之后,Google、微软、雅虎纷纷跟进,国内的中移动也在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还正式公测了139,eom网站,主打实名制社区交友。

第四,统一全业务子品牌的建立,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现实的营销手段。

中国电信“天翼”、中国移动“G3”和中国联通即将面世的“沃·WO”,都是以3G为龙头,串联固网和移动网综合应用的全业务品牌架构。如电信“天翼”通过“WiFi+EVDO+1X”实现无线接入的无缝切换,并与固网宽带、IPTV构成“三屏合一”的综合业务环境;联通“沃·WO”主打九大应用,包括3G上网、IPTV、手机电视等。

统一的全业务子品牌策略,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很多的现实营销手段。比如,发票的统一开据,就混淆了个人应用和商务应用界限,使很多个人及家庭全业务消费支出,得以通过手机费的形式实现报销。最后。全业务竞争的“战略趋同”效应明显。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落脚点其实无他,都踏在“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台阶上,应用范围将“语音、数据、视音频内容(IPTV)、增值服务(SP/CP)及行业信息化”全部圈下,主要销售手段是不同应用环境和性质的产品服务打包,指向目标是成为新型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战略趋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而广电亦可从中捕捉到难得机遇,如中移动向CMMB伸出橄榄枝、与泉州有线及新疆广电合作宽带接入等,都是已经出现的实例。

2互联网“全业务”: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

与电信和广电相比,无中心化的互联网不是一个端到端的封闭系统,用传统运营商语境的“全业务”概念套用其实不妥,暂且牵强附会。

抛开经济危机负面影响,互联网在最近两年以及未来三年的发展将是最激动人心的——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电信运营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客观上为第三方独立网站的兴起带来机遇。

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手机友好型网站的数量在近一年中增长7倍。从15万家猛增至大约110万家。在中国,CNNIC调查显示,超过5000万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且增幅迅速。海量的用户基数和完善便捷的支付体系,肯定会催生出新的互联网商业奇迹。

其次。视频化与社区化的交错普及。

创造视频分享奇迹的YouTube、正版影视剧帝国HuLu、纵横付费音乐的iTunes和集聚原创草根音乐的MySpaee,是互联网应用走向视音频化的全球标志,并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批量复制。

这一轮视音频应用的高潮,最大看点是社区化思维,即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实例化和商业化,传统“内容为王”的理念被颠覆。转变为“关系为王”——基于特定内容的身份认同和关系聚合,把握社区用户彼此的“偏好”和“行为”。最终进阶为真正的“精准营销”。

第三。App stor日创造“新媒体发行”财富。

苹果APP Store,专门出售可供iPhone/iPodTouch安装使用各类游戏、模拟程序(利用iPhone/iPod Touch特有的微电机加速系统MEMS,将其变成体温计、血压仪、钢琴键盘、测距仪等)。

绝大多数“应用”并非苹果制作。而由全世界网民,根据苹果提供的开放式、组件式应用开发程序包(SDK),按照统一规范,自行开发、上传、销售。一旦某款“应用”销售出去一份拷贝,则作者获税后收入的70%,苹果获税后收入的30%。

自2008年7月App Store正式推出之后,至2009年4月,全球网民开发的应用已超过3万个、下载总量

达10亿次;2009年的收入预计超过3,6亿美元;排名前10位的应用开发者,已获得9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

“2-vice'’是苹果的成功所在,即Service+Device,也是端到端的延伸!

显然,新媒体生意的核心是发行,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代理发行,而是打造新媒体发行平台,社区,提供SDK工具包或在线开发工具,用户在平台上创造内容、应用或广告,并激发付费,免费发行的活力与欲望。此时,平台,社区的拥有者,就拥有了最大的主动权——这是由新媒体规律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综上,互联网的“全业务”主要表现在——

★典型的无中心组织结构,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任何业务,任何业务也可以面对任何人,可谓天然就是“全业务”,区别不过是规模和商业价值;

★互联网可以与电信、广电专网承载的业务进行自由适配,同时亦存在明显的业务分流,如IP通话、网络电视(非专网IPTV);从电信到广电,与其将无法(完全)控制的互联网视为对立面,不如将其作为“拿来主义”新武器。

3厂电“全业务”:宏观轮廓初显、微观阳力重重

未来3年的广电数字化。有线整合与双向改造是两大基本特征,下一代广播网(NGB)与“部局合作”机制是战略指向,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是希望亮点,直播星与地面国标是必要辅助,广电明确对互联网的部分管理权是“杀手锏”——共同构成行业“全业务”运营前提。但注意,仅是“宏观行业”而非“微观企业”的前提!

有线网络整合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如江苏、贵州、广东等,掀起新一轮省网整合浪潮。通过统一体制的逐渐理顺,省网公司在区域政治和经济领域内的发言权增强,更有机会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建设;而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领域了,又反过来力促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打造与电信固网相仿的技术平台,带来更多行业外增量资本和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

科技部与广电总局于08年底签署基于下一代广播网的战略合作协议,则使广电网络运营商在信息化层面的“登堂入室”变得“名正言顺”。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亦会加速整个行业技术前瞻化、标准规范化和产业协同化进程——这恰恰是广电在过去10年的短板,也是行业大大落后于电信的关键因素之一。

CMMB的意义有二:其一,广电头一次按“全国体制”组建运营主体、推进市场运营;其二,补足手持终端领域的移动应用空白,从移动通信市场的利润水平看,这是最大的金矿。但CMMB目前的最大不足,亦是没有回传通道,需配合移动通信回传信道完成交互业务。

直播星与地面国标,目前的影响和能量有限,但不可或缺,因为提供了广电“全业务”所需的必要覆盖手段。互联网方面,虽然没有国际带宽出口资源。但拥有对网络视音频的绝对否决权。亦占据部分主控权。

放眼广电整个行业,经过5年努力,尤其是2008年的突破,“从天到地”、“室内室外”、“由大至小”的数字电视网络传输覆盖体系已成规模。在宏观上行业已具备“全业务”的运营前提;而从公益到商业的不同属性,使产品服务包的组合在理论上并不逊于电信业。

但是,对微观企业(运营商)来说,实际的“全业务”运营很难迅速启动,原因有四——

★不同传输通路的运营主体分立。除极个别的地方外(如杭州将多项数字电视新媒体业务交由单一主体运营),各地广电系统内不同运营主体均呈分立割据之势,屁股决定脑袋、芥蒂自然较深;

★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仅具雏形,双向化程度严重不足;

★已开发产品线太短、服务应用市场化能力欠缺。如产品的组合打包,如何增加打包组合、针对不同组合如何进行子品牌树立与推广,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台网分离”后,本就不大的广电又被人为割裂成两个子系统,广电赖以起家和最具现实价值的内容、广告资源,网络运营商基本无法染指。

广电突围:全媒体之路

根植特色、构建端到端,竞合电信、借力互联网,形成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全媒体”优势,是广电“全业务”之路的要务所在

广电怎么做“全业务”?撒胡椒面是不行的,本来行业底子就薄,四面出击很可能“家徒四壁”,一定要分清重点、厘清层次、要务为先!

首先。“全业务”路线图(Roadmap)一定要根植于广电的行业和产品特色。即以视音频为根本,进行多维度延伸,形成“全媒体”战略体系。

如前文所述,广电系统本不大,又被人为割裂成“合(内容)”和“网(传输y’两个子系统,后者启动数字化5年来。基本无法染指前者的内容和广告资源,更谈不上有效借力。

但机会正在孕育中。

据广电总局于09年1月初发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预计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695亿元,有线网络收入3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和13.3%。”

乍一看,广告收入无论基数还是增幅,都强于网络收入;但随着全面数字化的推进,网络收入的内涵与增长必然超过广告。就总量而言。笔者预计3年之后,二者有望比肩!这是因为,广告增长受制于时段总时长的天花板,还要面对新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不断分流。此外,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将会有持续负面影响。

此消彼长之间,网络运营商其实变得越来越主动,而电视台,电台将会越来越被动。一个鲜明例证是,已有多家卫视频道与视频网站签署合作协议,正是电视台危机感日益增强所致。

业内整合、反向推进,对亟待展开“全业务”愿景的广电网络运营商来说,必须与电视台、电台、制作公司等大量内容资源拥有者建立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广电网络运营商将摆脱“单一媒介”的尴尬,重归“媒介+媒体”的正常规律,打造“全媒体”的运营竞争力!

全媒体的展现形式,即以融合业务系统和多功能融合终端为支撑,在打通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集文字、图片、超文本、音频、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服务,打造权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体形态,实现娱乐和信息的综合服务及推荐交换。

融合、互通、互动,是“全媒体”呈现的三大前提,广播、点播、时移、电子商务和支付、社会信息化支撑、在线舆情调查……是可供展望的丰富的“全媒体”形态。

事实上,当“全媒体”体系框架切实构建起来后,与电信的竞合也就有了更强大的基础。

其次,“端到端”的产业链构造。亦是广电网络运营商走向“全媒体”的必然。必须加快进度!

广电的“端到端”,第一个务实的切入点是数字电视一体机,尤其是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如是,则可以

将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巨头和广电运营业最大的资产存量(有线)紧密结合,产生规模效应。

过去数年中,囿于条块分割和机卡分离的技术限制,有线一体机市场迟迟无法启动。但在今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4月14日,TCL在北京与歌华有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五一”前向市场推出“大卡+小卡”的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此前,TCL已与广州、郑州、青岛等地有线运营商合作推广一体机。凭借强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只要合作运营商的网络所覆盖到的小区,TCL就会联合运营商一起推广,把产品与服务都直接推进到消费者家门口!

作为国内彩电业的龙头企业,TCL的举措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效应,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彩电业,极容易会引发跟进浪潮。一旦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效应,对有线运营商来说,推进高清内容、开发增值业务,也都能具备紧密耦合产业链的协同支撑——这种格局,恰恰也是电信大大领先广电之处!

再次,抓住电信重组之后的“全业务”竞争格局。实施“竞合”战略,挺进竞争对手的缝隙市场。

广电的行业总量远逊于电信,但内部竞争也比电信弱很多。随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竞争陷入白热化。广电运营商应善于出击、敢于合作,在不同地域与当地相对弱势的电信运营商结盟,共同开发。

至于对未来竞争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味地“保”存量市场,是保也保不住的,只有在增量收益中打到外线去,才能确保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结盟战略,可以帮助广电拓宽客户与合作伙伴资源。在业务线的延展中丰富品牌内涵,在营销执行的过程中打造团队,最终获得多个缝隙(利基)市场的主导权——泉州“有线+移动”推出“有线通”,即为很好的案例。

最后,在借力互联网的过程中。除了成熟的和现金流业务,更重要是踏准“下一场舞会”的舞步。

如前文所述,视频化、社区化和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视频化已是“大路货”,重点是从社区化切人,并真正关注视音频的新媒体发行。

围绕电视的社区概念,远比互联网的真实可靠,因为本地在册用户均为实名制,但同时丧失了神秘感和灵活度。借助互联网社区,基于视音频内容,实现跨地域的实名制用户关系聚合,就是对目前网络社区的升级!

实现这一目标,不但需要借力网站,亦需要跨地域广电网络运营商的数据共享,自然延伸出业务共享。

全媒体开发 篇4

一、河北省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到目前为止, 河北省在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许多资源经过开发和利用已经重现在人们眼前, 但是, 就整体而言, 河北省真正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能够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见, 说明河北省虽然具有众多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但是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影响力, 主要是如下原因影响了其影响力的发挥。

(一) 开发设计不科学、不合理

河北省历史悠久, 因此各类文化资源种类繁多, 而且内容非常丰富, 但是目前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过度开发。目前在河北已经有些著名的历史文化资源, 比如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 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河北历史文化资源的代名词。二是只注重历史文化资源商业价值, 忽视文化价值。三是物质文化资源有待向纵深发掘其价值。

(二) 宣传不到位

河北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省, 蕴藏着具有丰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是相对于全国而言, 就河北来说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的物质文化资源并不多, 剖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历史悠久、价值高、独具河北特色的资源尚没有进行宣传, 或仅进行了宏观的宣传, 在全媒体已经来临的时代, 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却没有自己的网站, 不注重对物质文化资源的宣传及推广, 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 这些资源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二、全媒体背景下河北省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方式和手段

(一) 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法制的健全,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亦是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的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之中, 但是到目前为止, 关于法律方面的规章制度较为滞后, 虽然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但是关于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方面尚未列入其中。加强法治宣传、立法监督、新闻监督和有效的社会监督,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处理文物保护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就目前而言, 河北省关于文物保护的条例仅限1997年12月22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河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 (修正) 。

(二) 资金到位

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的前提是资金到位,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经费的保障, 政府应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已经被开发的物质文化遗产适当收取门票, 以此来进行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将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类似水资源、矿产和树木等资源, 建立专项保护基金, 专门用于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三) 建立一支专业物质文化资源开发队伍

打造一支专业的、稳定的物质文化资源开发队伍, 开发与保护工作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 同时工作要有持续性和有效性, 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意志而改变。通过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硬的专业队伍, 保证人才支撑的延续, 同时鼓励发挥个人的能动性、集思广益, 为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驾护航。

三、全媒体背景下河北省历史文化资源传播与开发的路径

(一) 利用多媒体形式, 传播历史文化资源软实力

传播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传承,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提供了先进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再现其原貌, 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介入,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全媒体技术, 将声、光、电等效果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出来, 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 对其传承是非常有益的。

(二) 走数字化之路, 扩展历史文化资源传播的空间

全媒体开发 篇5

大趋势——媒体融合,既是不同介质资源整合的路径,又为新的媒体盈利模式构建起了框架。

以网络媒体、手持媒体、户外电子频媒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已经引领了视听阅读潮流,挤占了传统媒体老市场、限制了传统媒体新市场,迫使媒体间走向融合,步入全媒体发展环境,尤其是纸质媒体纷纷开始了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选择和转型。目前我国大陆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2000余种报纸、近10000种期刊,与视频、音频、网站、手机、户外LED屏等媒体相处,既不能互相替代,又面临着市场份额被挤占、读者群下降、影响力减弱的状况。它们虽能共存,但不一定能共荣,传媒环境变化已越来越不利于纸质单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报纸、杂志的整合与停刊每年都在发生。从全国看,《中华新闻报》、《球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等已停刊;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北方经济报》、《内蒙古工商报》、《北方家庭报》也已歇业。部分党报党刊因中央和地方引导舆论的需要及行政资源的强力支持,虽不至于办不下去,却也面临着“维持尚可、发展艰难”的问题。怎么办?与新媒体融合、向多媒体拓展即是方向。《北方新报》多年前就与新浪网签约合作,部分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又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创办了北方新闻网和北方新报手机报,初步具备了多媒体业态。《内蒙古日报》两年前挂牌成立传媒集团,集纸媒、网络、出版印刷、房地产开发、物业租赁、酒店经营多种功能、多种营利手段于一体,成为当地强势媒体。再比如阿里巴巴集团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网络时尚生活周刊《淘宝天下》,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新华搜索”引擎等,都是不同媒体、不同业态成功融合的范例。

这种融合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优化了内部资源,吸收了外部有效资源;二是生成了不同介质、不同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体和利益共同体,培植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不同介质主体融合、资源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经过多次磨合、反复实践,确立了新的资源配置理念,表现出长期性和复杂性。

大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为纸质媒体多业态经营、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证和赢利空间。

国家2005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均折射出了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信号,成为报业改革改制的政策依据。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公益性报刊如各级党报党刊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经营性报刊如各级都市报、晚报、行业报以经济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为辅。它们都离不开经营,所不同的是前者属于政府财力扶持下的预算式(或全额或差额)行政化经营,后者属于无政府财力支持的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从全国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改革的力度、模式前所未有,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参股控股其他业态举措频出,报网融合、一报一网已不鲜见。如《内蒙古日报》除有自己的网站增加报道出口、拓宽营利渠道外,又将隶属于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内蒙古新闻网”收归旗下;利用已停刊的《内蒙古经济报》资质与外地企业合股成立网络版。《北方周末报》吸纳鄂尔多斯市民营企业资金参股办报。《西江日报》加盟《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等。这些跨区域、跨行业的改组、兼并、出让、出售、参股、合股举措,壮大了各自实力,拓宽了报纸营利渠道,开辟了围绕以报道内容为王的媒体结构转型、发展历程转折和经营模式转变,尤以新的资源组合模式,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模式,以传统作业为主的融入式经营模式为特征。改革、转制动作不可谓不大,影响真可谓不小。

当然,就经营性国有媒体而言,改革如果仅仅是转企往往是不够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必须在转企的同时进行改制——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目的是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先进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按照现代文化产业理念参与市场运营。如全国最大、最权威的官方新闻网新华网即将转企上市;以新思维办刊、新模式经营的湖北《特别关注》杂志、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入读者需求的《演讲与口才》、《东西南北》、《幽默与笑话》吉林期刊方阵;新华社在南京主办的《现代快报》及其网站、在上海主办的《瞭望东方周刊》等,这些既有管办的,也有经济实体、企业参股合股办的,它们均在政策、法律许可的大环境下大胆创新,转变办刊理念和经营模式,与市场接轨,尝到了市场带来的丰盛果实。

回观内蒙古报业,打造区域多媒体强势纸媒的格局基本形成,省级媒体《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多业并举,一家独大;盟市级党报中,《通辽日报》、《呼伦贝尔日报》精心打造网络视频报道,除自采、转播节目外,《通辽日报》已通过卫星方式接收新华社电视成品节目和素材;都市类报纸中,《北方新报》在平面报道基础上,先后开办了网站、手机报、视频终端、户外电子屏阅报栏,已具备地方全媒体报道要素和发布能力;《呼和浩特晚报》报道内容贴近百姓、广告板块分类经营、报网互动赢得了当地发行市场利益蛋糕的较大份额;民营或股份制的《内蒙古晨报》、《内蒙古商报》多次转型,吸纳其它介质媒体参与宣传活动和经营性活动,尝试走向多媒体方阵,力求新的赢利板块。这些报人都在实践着千年古训——“变则通,通则久”。

大收获——品牌影响力决定赢利能力,以内容为核心、市场为根本的经营战略成为纸媒竞争的软实力和赢利的新支点。

全媒体背景下的地方报刊,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衰落共存。客观地看,大多数报刊依然是品种而非品牌;同样,大多数报刊也在打造品牌的征程中努力不辍。媒体融合时代的品牌建设极其重要,品牌内涵中的历史文化元素、内容风格元素、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元素、社会责任元素、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元素、读者美誉度元素等,是经过市场长久考验、千万读者连续检验铸就的,其知晓率、订阅率、影响力、渗透力和盈利能力是非品牌无法比肩的。可以肯定地说,全媒体时代无论何种媒体,内容依然为王。以此为基点,有的做成了大品牌、产生了全国效应,如《半月谈》、《读者》、《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北京青年报》等;有的形成了小品牌,产生了区域效应,如《北方新报》、《特区文摘报》、《读友》等。

进入全媒体时代,构建新的赢利模式和赢利体系至关重要,满足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是媒体融合后的基本职能。此时的报道方式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平面报道,还需有网络音视频报道、手机和阅读器等终端报道、LED电子屏滚动新闻循环报道等。与之相适应的营利模式、营利渠道构建已成为必然:一是报网互动,开设“三贴近”互动话题,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增加关注度、点击率;二是静态纸质文图版面与动态音视频、手持阅读终端立体式、全方位、多层面展示,将单一新闻信息产品通过不同载体传播,实现由一次使用向多次使用的转变,完成多重传播与多重覆盖,为读者丰富阅读形式和浏览方式,增加了可选性。三是定向征选或招标选择合作伙伴、栏目广告运营商,增加了谈判的砝码和权重,较单媒体运作提高了成功率和利润率。四是选择培训素质高、观念新、业务精、与现代多媒体相匹配的采编、经营、管理队伍,重用复合型人才,是用好用足多媒体资源、发挥各介质优势、收获两个效益的决定因素。五是努力将本报(刊)塑造成全媒体新品牌,使营利渠道多样化、营利模式长效化、营利能力最大化。

全媒体开发 篇6

报业的未来与出路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提出, 清醒客观地认识报业的未来趋势, 是制定报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并对当前全球报业的基本形势进行了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报业持续大规模萎缩, 亚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基本保持稳定。

唐润华通过统计数据分析, 指出报业在传媒市场中的份额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将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互联网发展使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发生重大变化, 对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报业萎缩将成为全球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一天必将到来。但是, 唐润华表示:“萎缩不等于消亡, 在萎缩到一定程度后将有一个相对小的生存空间, 报业消亡论未免言过其实了。”

“落实到各个报业媒体上, 其实‘关、停、并、转’四种出路, 选择哪种出路, 则需要报业媒体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对此, 唐润华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 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的报社可以实施转型战略, 从单纯的内容供应商转变为基于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商, 向各类用户和受众提供多媒体、多功能、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是向新媒体领域拓展: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及购并、合作等手段, 在保持传统纸媒市场份额的同时, 做大做强新媒体产品乃至产业。另一方面是向其他领域——重点是文化产业——拓展。

第二, 综合实力不够强大的报社力争做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打造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产品或服务, 争取在细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或者在被强者收购时卖出一个好价钱。

第三, 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特色的报社最后只能关门停业, 现在能够运用两种方式就是延缓死亡到来的时间: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包括社会资源, 争取市场收入以外的经济来源;二是利用包括裁员、再造采编流程等手段最大限度压缩运营成本。

因此, “全媒体”转型, 并不适用于每家媒体, 即便做“全媒体”也不是所有媒体都要做, 而要考虑自身, 有没有实力, 有没有必要, 有没有可能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用户需求是全媒体价值回归的真正落脚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杨溟在沙龙上对“云”、“大数据”、“官方微博”和“微电影”等2012年的热词进行了盘点, 并对传媒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 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1:媒体往往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想做, 所以产品设计大而全, 全而无当。在微时代, 媒体的产品也要微化。如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服务对象、核心需求和核心功能, 那么这个产品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媒体新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守以下原则:用最快速度开发出核心功能发布。传统媒体内部利益关系复杂, 周期过长风险就会放大, 故建议尽量用现成代码框架、开源项目等现成工具, 解决方案尽量简单化,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观点2:用户需求是核心导向, 也是价值的真正回归。创新, 并不是指做别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在现有的应用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再整合也是创新。因此, 技术路线服务于商业模式是根本。

观点3:传统媒体死在信息过滥, 未来内容管理市场潜力巨大, 不亚于内容生产媒体。行业媒体转型具备这样的资源优势, 以数据挖掘、营销成为情报和增值服务商的机会增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监督的功能衰减, 小众服务和行业服务的黏度增强

观点4:活动的O2O全媒体整合营销将成为未来媒体特别是区域媒体的竞争必争之地, 核心在创意能力。媒体具有天然的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是媒体做活动时, 不能单纯依赖自己, 而要学会共赢、共享、共生的思维方式, 改变霸权时代的强势意识。

另外, 杨溟还提到, 行业报在媒体转型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上。行业报的资源和专业性可以更好地做数据挖掘和营销, 行业报可能成为一个情报所, 一个增值服务商, 而传统意义上公众舆论监督的功能会弱化。因此, 行业报在未来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定位进行调整, 从提供大众服务转向提供小众服务和行业服务, 成为内容管理和营销企业。

融时代纸媒的“深度生存”

在沙龙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女士结合事例, 为在场嘉宾和观众生动地展示了融时代新闻生产发生的几个变化:

1、“手机记者”新应用改革专业化生产;

2、“全民评论”革新舆论引导;

3、由于信息的云端存取, 用户在云端获取信息的时差接近于零, 导致媒介的竞争方式“独家报道之争”转向“独家阐释之争”;

4、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改革深度报道的写作方式, 对交叉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记者使用“全息影像”的采写方式, 人和事件可以得到更加立体的呈现;

5、移动时代新闻的“结构化数据新写法”;

6、专业人士的非专业化操作。

据此, 栾轶玫提出了融时代纸媒的五种生存方式。

一、深度生存。纸媒的优势在于深度, 在“融时代”, 纸媒要做深度势必要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比如, 互联网在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冲淡了信息的可信度, 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性的优势对这些消息去伪存真、证实辩伪。

二、观点生存。纸媒要从追求“独家报道”转向为追求“独家阐释”, 做一家有观点、有态度的媒体。

三、形象生存。在这样一个符号化、碎片化的时代, 形象对于媒介尤为重要, 如何树立一个独立、独到、独家且一脉相承的形象, 对于媒介的营销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四、时效生存。从前, 为了保证母媒的首发优势, 媒体在得到新闻之后第一时间选择在母媒上发布, 而新媒体方面则被许多新闻类门户网站抢占先机, 如今, “在新媒体做时效, 在母媒做深度”成为了很多媒体的选择。

五、真实生存。在这样一个“人人手中有话筒, 人人手持摄像机”的时代, 记者不但要强调身历其境的报道, 更重要的是调动现场UGC提供更多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到报道中, 使得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全面, 树立媒体公信力。

此外, 栾轶玫还特别提出“新新闻标准”。先前纸媒做深度的侧重点在于“why”与“how”, 而在目前“用户为王”的时代下, 需要更加关切受众的“feel“。

《汽车族》发行人、总编辑

聚焦价值链下的《汽车族》全媒体

《汽车族》发行人、总编辑孙刚女士, 以一个哲学家与小男孩的故事作为引子, 引发在场嘉宾和观众对全媒体的思考。那就是, 纸媒做全媒体必须返璞归真、回到自身, 整合、优化媒体现有的资源, 使资源产生价值达到最大化, 才是全媒体价值回归的核心问题。

在沙龙上, 孙刚以三个趣味与哲理兼备的句子, 结合《汽车族》自身的实践和发展情况, 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穿了马甲的蛇做不了千年龟。”

在做新媒体的前期,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做新媒体、全媒体, 但大多数都是换汤不换药, 所谓“新媒体”只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用新的媒介方式呈现给大家而已。投入很多, 却陷入了“花了这么多的钱, 没有跟上新媒体的步伐, 反而成了鸡肋”的迷茫之中。

面对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新型媒介形式, 传统媒体还是要把目光聚焦在自身的核心价值上, 从“一股脑儿地做加法”逐渐转变为“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做减法”。

“王的盛宴仍在继续, 问题是, 今天的王是谁?”

在媒体市场化的今天, 要找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孙刚在回顾来路时感慨道, 《汽车族》在做了很多具体产品之后才摸索出“先做企业的定制式服务, 使新媒体部从一个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这样一条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如果能更地树立盈利模式意识, 可能会做的更好、走得更远、更加可持续。

“上帝已经改变了约会地点, 我们还要在原地等待吗?”

当前, 媒介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之而变的是受众的思维、生活、生存方式, 媒体的理念只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汽车族》将自己定位为“汽车以及相关产业价值链上的服务机构”。目前《汽车族》从网站、移动客户端、线下活动、赛道方面均实现了盈利。孙刚认为, 全媒体不应该仅仅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概念, 资源优化整合能够为纸媒带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利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理事长

全媒体价值回归之思

今天大伙儿议论的主题是“全媒体的价值回归”。最近, 我借到西南地区参加两个会议的机会, 与各地报社的同仁有所接触, 给我总的印象是, 今年报纸的广告明显下滑, 新媒体又赚不到钱, 一些人对全媒体的“价值回归”产生了某些困惑。

几年来, 报业在建设新媒体方面作了许多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投入也不少, 除了少数略有盈余外, 多数还见不到经济效益, 靠传统报纸的收入来买单。有人会说, 社会效益还是蛮大的, 确是这样, 但要知道没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无论是做得成功的也好, 部分成功的也好, 甚至失败的也好, 都需要冷静地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路, 思考一下我们的经验教训在哪里, 以利再战。

我个人觉得, 最大的障碍还是个观念问题, 我们一些长期做传统媒体的报人, 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被打上了太深的烙印, 往往容易用发展传统媒体业务的思维和做法去建设新媒体, 以为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新媒介上就成了新媒体了。就拿户外触摸屏来说吧, 我曾见到过多个户外显示屏系统, 大多仅仅是块显示屏而已, 展示的内容主要还是报纸的新闻信息, 运行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我播你看”, 做了一阵子, 就没有后劲了。最近, 我在云南看到了一个户外显示屏系统, 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他们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媒体搭台、厂商唱戏的做法, 将显示屏当作一个互动平台, 吸引合作者在上面做内容和服务, 以实现互利双赢;他们不仅展示新闻信息, 还提供老百姓所需的衣食住行娱等各种信息, 而且利用交互功能介入电子商务活动, 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这个系统现已发展到了3000块显示屏, 并且已开始实现赢利, 目前他们正在向6000块显示屏的目标努力。你看, 同样的屏幕和技术, 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产生的效果就很不一样。

再一个问题就是要树立技术为先的理念, 重视技术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 技术在报业处于为新闻报道提供保障服务的“配角”地位;现在, 许多报人特别是报业领导开始认识到技术对主体业务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 但在行动上还跟不太上。技术与业务的紧密结合是新媒体的特色之一。要做好新媒体, 不仅需要引进、采用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 还要将先进技术与用户需求、赢利模式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并以提高效益并实现赢利为最终目标, 不可为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 更不可花钱买吆喝。在这方面, 往往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做得比较好, 因为它们没有退路。

还有一个时机把握的问题。未来学家保罗·萨弗的“三十年法则”告诉我们:历史已经证明, 一种新的理念和技术产品完全渗入社会和文化, 一般需要约三十年时间, 第一个十年, 兴奋、迷惑;第二个十年, 潮涨、潮落;第三个十年, 成熟、推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正确把握新媒体现正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 既不要当“技术的近视者”, 也避免当“狂热的超越者”, 而要当冷静的探索者。对于正在探索中的新媒体项目, 看准了的, 该出手的就出手;看不准的, 该稳住的要稳住;花钱买吆喝的, 该收手的也要收手, 努力做到进退有据。

最后说一点, 现在大家都在说“全媒体”, 其实“全媒体”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 更不应该成为每个媒体奋斗的目标。不要刻意地、一味地去追求“全”, 还是应在分 (分众) 、特 (特色) 、专 (专业) 、深 (深度) 上下功夫。什么都做, 可能哪一个都做不好;做出特色, 也许能杀出一条生路来。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

把走“宽”的路走“深”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白俭成结合中电传媒的一些情况, 道出了中电传媒从转企改制到转型发展的心路历程。2006年, 中国电力报社在行业报中率先进行转企改制, 2011年完成了改制, 现在更名为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原来我们做的比较‘宽’。酒店、房地产、文化艺术品投资、电影等这些传媒界比较‘热’的领域和事物我们都考虑过, 其中一些也做过。”

“电力报之前的战略是‘尽快地走向社会媒体’, 然而经过了五、六年的调整, 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狼’更多了, 而电力报还是一只‘羊’, 所以我们决定不往‘宽’走往‘深’走。”白俭成补充说:“不久前, 我们在董事会上决定关掉7个项目。”

“从去年年底开始, 中电传媒开始考虑自身发展的转型战略, 现在的战略目标是要做‘电力能源公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从实际出发, 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 围绕电力能源行业我们还能做什么?我认为, 新媒体是好事, 一个项目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经济效益, 能否盈利才是报社做新媒体的首要标准。

《参考消息》副总编辑

新媒体:不做是等“死”做错了才是找“死”

在沙龙上, 《参考消息》副总编辑范伟国对报刊做新媒体“不做就是等死, 做就是找死”这个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同意前半句, ‘不做就是等死’”范伟国说:“正视报刊市场的现状, 会发现所有的报纸目前都呈现下滑趋势。”究其原因, 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影响, 改变了人的许多生活习惯包括传统的读报方式, 这直接对报刊零售市场造成了冲击。因此, 面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报刊需要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加适合他们的信息平台, 新媒体是一定要做的。”

再看后半句, “与其说‘做就是找死’, 我更倾向于‘做错了就是找死’这个说法。”范伟国说:“新媒体一定要做, 关键是怎么做。很多报刊做网站, 只是单纯把报刊内容全部提供给网站, 既没有盈利, 也没有可持续性。”所以说, 报刊做新媒体, 还是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形式要变、手段要变, 更重要的是内容要变。

总而言之, 报刊在发展全媒体的时候, 大而全未必就是光明大道, 做出自身特色才是根本。报刊全媒体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核心竞争力上。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数字媒体业务部咨询服务总经理

全媒体实践的路径探讨

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媒介纷飞的时代, 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媒介弥漫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身处其中, 主动地被动地、自觉地不自觉地接受各类信息和资讯的问候与互动。尤其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后, 本来视为垃圾的生活碎片时间, 经碎片化信息传播工具的点拨, 成为抢夺眼球战争中的黄金时间。社会化传播中, 我们每个人既是接收者, 又是传播者, 使得信息传播的路径越发难以循迹, 传播速度惊人, 释放着巨大能量。

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传播方式, 就是非结构化数据的传播, 已经成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重要的信息载体, 比如微电影、微博中使用长微博图表、动漫等形式, 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在品牌创意传播、观点资讯表达方面带来了清新的展现, 其中蕴藏着产业化的能力和前景。同时, 非结构化数据也是“大数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研究对象。

新的传播形式拓宽了传媒渠道, 改变了媒介产业链, 媒介边界逐渐消融, “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从2007年的“全媒体”概念讨论期, 到2011年, 以南方日报、现代快报为代表的传媒企业构建了新型全媒体产业链、实现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 报业的全媒体已经进入了实践期, 相关业态初露锋芒。如图1所示。

全媒体传播与营销是传媒的价值落地点

1) 解读全媒体

对于全媒体及其业态的定义一直以来业界各有见解,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 全媒体业务实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从外部的传播介质上, 如何根据自身定位、资源与实际能力, 适应目标市场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 构建适合对路的传播媒介产品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是简单的全媒介堆砌, 也不一定是全产业链的大包大揽;二是从内部的运营机制上, 全媒体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运作理念和工作制度, 如何打通各种介质产品之间的协作壁垒, 如何结合客户需求制定内容策划, 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流程以降低媒介产品单位成本。继而打造传媒与用户之间传播与互动的最佳实践, 营造传媒创意生产与客户互动相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然后落地到具体的经营模式上去, 最终实现价值回报。

全媒体是一个理念, 也是一个过程, 我们期望能够通过全媒体实践路径的探讨, 帮助报业伙伴找到一条通向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传媒融合之路。

2) 全媒体传播和营销是全媒体价值落地的着力点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格局下, 传媒机构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力是立身之本, 策划、运营、营销能力则是强媒之路。如果对一个传媒机构进行考量, 无论是党报、都市报, 还是财经报、周报、杂志等, 喉舌作用和市场回报是两个主要的考察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在传媒传播力、影响力、互动力上得到价值体现和公信认同;而全媒体营销的开展与深化, 则改变以往单纯靠版面广告的赢利模式依赖, 促使媒体对全媒体整合营销的策划、运营能力上的提升, 从而在与各类外部媒体竞争时, 增强自身的客户吸引力和赢利能力, 创建全媒体架构下的营销新局面、新发展。如图2所示。

3) 产业边界消融, 经营格局发生变化

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催生网站、网络电视、移动APP、手机报、OTTTV、微信、微博等层出不穷的新的媒介形式, 拓宽了传媒渠道, 改变了媒介产业链和产业环境。原有的媒体边界正在消融, 报业、广电、出版等传媒集团纷纷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把新媒体纳入自身的经营格局。因此, 报业转型不仅要跳出自我的局限, 直面市场化新媒体公司的挤压, 也要与传统广电、出版比产业升级、市场争夺的速度。全媒体转型, 不是报业一个人在战斗。

全媒体业务实践的实施路径

1) 实施路径概述

根据企业变革实施的一般思路, 我们认为, 全媒体业务变革的实施路径需要从5个方面展开:从全媒体战略及业务模式的确定, 到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的重塑, 从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的制定和设计, 到企业文化与业务培训的开展与实施, 以及全流程I T服务与项目管理, 涵盖了全媒体业务转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是一个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一个链条, 贯穿始终, 践行全媒体业务变革的战略思想和管理思路。如图3所示。

全媒体战略是一面旗帜, 是企业所有目光和资源所聚焦的地方, 也是企业愿景与信仰, 指引着传媒企业符合自身的终极目标和发展方向。全媒体业务模式是行动纲领, 在业务模式规划中, 提纲挈领地描绘出全媒体业务开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与路径, 并指导各业务单元形成自己的作业手册。

我们根据服务报业的经验, 以及结合传媒融合的发展, 围绕报业全媒体业务, 有4大业务区块需要协调开展, 包括:全媒体内容生产、多形态媒介经营、全媒介产品营销、全通路客户管理等四大方面。传媒机构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模式的规划需要及行动步骤安排, 制定相应业务发展布局。

在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重塑一块, 要打破原有以版面资源、功能区隔为导向的机构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整合全媒体融合生产、融合产品包装、以及客户互动的需求, 需要向以产品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形式转变。变革后的组织架构, 没有报、网、新媒体的条块区隔, 实现“以事件为中心”的全媒体报道模式, 以及内外互动的正反馈信息沟通机制。

在这里, 全媒体内容采集可以理解为信息收集与交互的汇聚点, 内容编辑更像是一个产品中心, 负责策划、包装等。视觉中心责任在于, 如何改善用户界面、如何提升客户体验等问题。技术角色负责大数据下的挖掘、项目管理以及日常的IT运维活动。

应该说, 报业向全媒体传播转变的直观表达, 就是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从以前单一的媒介管道和单调的表现形式, 到利用多种介质和新媒体互动的特点, 让我们的媒体产品和媒体品牌更吸引人、更抓得住人。因此, 在流程梳理与设计上, 建议以业务模式规划中的媒体品类与产品定位为依据, 重新构建符合上述要求的业务流程, 以及角色划分与职责定义。

在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上, 可以结合具体业务模式规划安排, 结合媒介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 设计出合理的位置空间安排, 真正降低全媒体业务转型后的沟通和协调的成本。

推荐的办公环境改造是轴辐式设计, 这个模型最初是用在航空运输领域的设计, 设置中心化的交换区, 实现高效率的物流交换。将这种模型应用在全媒体协作平台的办公环境中, 恰到好处地解决了物理空间上协同作战的难题, 最大化降低了沟通成本。

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是业务顺利发展壮大的保障, 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 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与考察等措施, 改变与提升经营观念, 强化危机意识, 为全媒体业务转型多做热身, 结合自身业务, 放低身段去考虑全媒体格局下的变革或改良。

2) 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全媒体业务变革的落地, 离不开对IT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全媒体管理思路的执行, 必定要依赖一整套IT信息平台的支撑与保障。如果在业务变革的初始, IT服务角色尽早参与, 则能更好地协助决策层, 对前面提及的四个方面内容, 进行全面的调研、梳理、沟通、确认, 制定出一个方向明确、操作可行的实施方案, 做到路径明确、结构清晰、有章可循、有据可凭。因此, 以全流程的IT服务与项目管理为基础, 以IT业与咨询业的一般管理咨询思路为指导, 结合行业经验积累下来的方法论, 将是全媒体业务实施的全程信息化保障。

综合分析若干项目实施案例, 以及结合IT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成熟应用模式, 我们提出了“标准+架构”的全媒体IT支撑平台的工作方法论, 用来指导我们全媒体IT设计与布局。

这个方法论是以标准和规范为核心指导原则, 以业务架构为驱动, 统筹考虑与借鉴业界成熟的云计算、软件服务化SaaS、架构平台化、敏捷开发、大数据处理等诸多先进技术理念与应用模式, 实现IT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架构的先进设计。

在应用架构设计上, 所遵循的标准规范是CNML和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这个标准规范是业界共享并达成共识的成果, 是保证应用架构开放性的基础。全媒体IT架构真正实现平台化总线化后, 未来可以根据全媒体业务发展的需要, 随需应变, 支持新业务快速及时、平滑无缝的上线应用。我们建构的全媒体平台将真正成为一个无边界的信息流平台, 实现业务系统相融共生, 和谐发展。

实施路径是全媒体最佳实践的保障

在传统的报业信息化建设中, 由于大多都是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出版工具的计算机化, 因此, 我们在“告别铅与火”“告别纸与笔”的历史变迁中, 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一来是因为外面没有强敌, 没有遭遇行业巨变的压力;二来是系统确实带来个人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提升, 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而如今在全媒体业务变革的实践中, 我们遇到的不是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而是重新梳理新的传媒生产关系的问题。除了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的剧烈变化与严酷现实, 以及内部经营压力的困扰, 加上体制机制的束缚与既得利益的阻挠, 如何跨越与变革, 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媒体业务转型之路, 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路在脚下, 亦须方法。我们认为, 五个方面的抓手, 即从全媒体战略及业务模式的确定、到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的重塑, 从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的制定和设计, 到企业文化与业务培训的开展与实施, 以及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是一个合理的可预期的全媒体业务变革实施路径。

全媒体开发 篇7

网络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并导致报纸原有的读者对报纸的依赖度降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促使我国传统报业集团开始思考转型之路,全媒体、多元化成为国内众多传媒集团的共同选择。

一、“全媒体”的内涵

“全媒体”并非我国首创,它由国外的“媒介融合”理论演变而来。我国的报业全媒体转型方兴未艾,在此之前,国外媒体就已经掀起了一场媒介融合浪潮: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台与网站融合为一体,一改过去媒体线性、单一的采编模式,采用开放式办公,将所有媒体工作人员集中在一个圆桌上统一部署;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将原先独立的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国外著名大报的变革给予我国报业以启发,且伴随新媒体的日益强烈的冲击,以南都报社、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内传统媒体也纷纷加快了全媒体转型的步伐。

然而,什么是“全媒体”?如何界定“全媒体”的内涵?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比较流行的有媒介形态说、媒介运营说、媒介整合说等。

上海交通大学姚君喜教授对全媒体这一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从广义上看,全媒体即对媒介形态、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上看,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的形态、传播渠道和方式、媒介营销观念、媒介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1]纵观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战略,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整合性运用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而媒介运营模式和媒介营销观念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在媒介营销方面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以南都全媒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南都全媒体集群——我国报业转型排头兵

国内传统报业从2006年开始试水全媒体,从不同角度创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推出4I战略,[2]实现在无线、宽频、户外等新媒体通用领域的完整布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建立崭新的“全媒体框架”,按照媒体的内在传播规律制作和发布新闻作品,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实现“报纸社”到“报道社”的转变;2011年1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成立,通过整合旗下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华西手机报三大子媒体,全力打造一个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媒立方”。可以说,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转型“百花齐放”,然而,目前这些全媒体转型还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融合,从整体来看,我国报业的全媒体转型尚未形成气候,仍处在酝酿和摸索阶段,“全媒体”对大多数报业集团而言仍是新生事物。

南方都市报在传统报刊行业一直处于龙头地位,其卓越的办报能力与影响力为业界有目共睹。正是基于原有的积累和资源,2009年,南都报系提出了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这一战略,[3]并取得了一定成功,成为国内报业全媒体转型的佼佼者,进而成为业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笔者通过对南都全媒体转型实践的观察分析,梳理出南都全媒体集群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跨区域办报

跨区域办报在国内报业中不算新鲜,早在上世纪90年代,跨区域办报就成为国内纸媒发展的一个战略途径。标志性的一个事件是,2003年11月11日,南方都市报社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2006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布《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提出报业要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鼓励资金、人力充裕的报业集团跨区域办报。

跨区域办报就是在更大的区域内,组建一个更大的报业集团,强化自身品牌,扩大报业集团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资金、人力的市场重组,最终实现利润的增加。作为跨区域办报的先行者,南方都市报一方面在集团内部创办子刊,形成南方都市报报系;另一方面,南都与其他地区的传媒机构合作,积极尝试跨区域办报。南方都市报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合作改版的《云南信息报》就是跨区域办报的一个成功典范。

跨区域办报为南都开辟并巩固了一大批新读者群,进一步增强了南都的影响力,从而为全媒体集群的构建拓宽读者市场,为跨媒体和跨行业业务确立市场立足点,强化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媒体集群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跨媒体合作

网络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传统报业不可能闭门造车,像过去那样把目光停留在纸媒这一单一媒介领域显然是不可行的,未来的媒体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消失,任何一种纯粹的媒介形态都将不复存在。

全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以及媒介信息的共享。早在2009年,南都就与广东电台的新闻台合作,迈出了试水广电领域的第一步。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南都与广州电视台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亚运报道。此外,2011年,南都利用都市报娱乐版这一优势版块,携手珠江电影频道,联合推出首档原创观点型娱乐节目《花港观娱》,《花港观娱》在珠江电影频道开播后,在业界和观众中引起不小反响。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新媒体的多元张力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媒体旧有的生产方式,以往传统媒体所倡导的“内容为王”的生产理念,已不再是必胜法宝,产品和渠道的价值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南方都市报从2005年开始介入互联网,成立了自身的门户网站南都网,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更新,在互联网领域占得先机,并试图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领域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媒体话语权。

手机、i Pad等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作为受众的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移动终端用户的剧增,为传统媒体开拓了盈利空间。南都自2009年起,先后推出了可供用户免费下载的南都i Phone阅读终端、“南都报系阅读器”i Pad应用以及“南都Daily”新闻客户端,“南都Daily”新闻客户端在当年的“App Store年度最佳应用排行榜”上荣登报刊杂志类推荐首位。[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全媒体集群运管委总裁、南方都市报总编辑黄常开透露,2012年,整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收入已突破2.5亿,南都全媒体集群非报纸类广告的数字业务和增值业务收入初步统计可达到1.7亿元左右。发力互联网,抢占移动互联网战略高地,是南都全媒体集群在国内众多试水全媒体的报业中有不俗表现的关键原因。

(三)跨行业拓展业务

“跨行业拓展”被定性为南都全媒体的升级战略,通过向媒体外行业的拓展,打造品牌增值业务,实现传媒行业之外的新行业的产业增值。近年来,南都全媒体集群的跨行业拓展主要有以下表现:成立汽车、房产、视觉、经济等研究院;主办或承办各类讲座、盛典活动;与高校共建校园培养基地等。

众所周知,传统报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广告收入,尤其是汽车、房产等重点行业的广告,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主要收入来源将继续延续。因此,南都成立自己的汽车、房产、经济研究院,为全媒体重点广告领域创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在宣传自身传媒文化的同时,也解决了广告创收问题。

可以说,跨行业拓展这一战略既可以从更多渠道锁定更多受众,提升集团品牌的人气,实现品牌创收,同时,又可以解决目前国内报业盈利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5]通过跨行业拓展,有利于整个全媒体集群突破本行业束缚,更加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发展。

三、由南都全媒体集群延伸的几点思考

面对日益兴起的新媒体,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实践方兴未艾。南都全媒体集群是这一转型过程中较为典型和突出的媒体案例,综观南都全媒体转型实践,笔者有以下思考与总结:

(一)全面考量报业集团能力构建全媒体平台

我国传统报业发展不平衡,传媒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参差不齐,构建全媒体平台并不是所有传媒机构都能做到的。南都全媒体之所以能构建自身全媒体平台,顺利实施全媒体转型各项战略措施,很大程度得益于南都报系的原有积累。

对于一些能力有限的地方媒体,是否也要构建自身独立的全媒体平台呢?笔者认为不尽然。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播内容的控制与平台以及渠道的控制这两者的分离。[6]全媒体化的过程是每个媒体必然经历的,这点不容置疑。但是,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可以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等合作完成,通过产业重组和流程再造来弥补最初产生于传媒业之外的平台和渠道的技术难题。因此,对于一些自身能力有限的报业集团大可不必把目光聚焦在搭建全媒体平台上,而应该怀着合作共赢的心态寻求其他更好的实现全媒体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二)精心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

全媒体时代需要有全媒体意识的从业人员。南都自2010年3月起,即着手组建音视频部,并培养专门的出镜记者和主持人,专门从事音视频创作。在南都,评论部的评论员既可以是报纸评论版的供稿人,同时又可以担任南都网“全评论”视频节目的主持人,从而基本满足了全媒体集群对人才的新需求。

全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是适应全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媒体从业者大而全的技能本领并不意味着放弃“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记者编辑的全媒体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新闻题材时能有所判断和选择,在全媒体报道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

(三)走多元商业模式

能否盈利是报业全媒体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检验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认为,全媒体是“综合媒介——细分媒介(专业化)——融合媒介”的过程。当前,我国媒介在“细分”这一步还不成熟,整个媒体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没有完全建构。[7]南都全媒体集群虽然在新媒体盈利方面有所成就,但其具体盈利模式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面对此种媒介基础环境,全媒体集团不妨借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尝试信息服务、购物、广告等多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南方都市报在App Store的不俗表现给予报业同行的一个启示就是,无线移动终端将是未来媒体拓展盈利空间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急需转变观念,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四)宽松的政策支持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问题,过去“条块分割、分头管理”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媒介变革。南都全媒体集群立足广东这片开放的热土,有南方人“敢为人先”的魄力和眼界,因此南都报系能在短短十几年里成长为报业旗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报业期待更加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相关政策支持。今年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撤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这一决议也许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吹响了号角。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3-16.[2“]4I”战略即i-news手机报、i-mook网络数码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3-16.[2“]4I”战略即i-news手机报、i-mook网络数码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

[3]南都全媒体集群的整体战略思路是:首先做大做强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通过实施南都跨区域办报这个基础,确保优先做好跨媒体集成这个核心,尝试拓展跨行业业务这个延伸,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全媒体运营.——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09(13):21-26.[3]南都全媒体集群的整体战略思路是:首先做大做强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通过实施南都跨区域办报这个基础,确保优先做好跨媒体集成这个核心,尝试拓展跨行业业务这个延伸,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全媒体运营.——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09(13):21-26.

[4]许成均,林肇生“.南都Daily”——用探索触摸未来[J].中国记者,2012(1):110-111.[4]许成均,林肇生“.南都Daily”——用探索触摸未来[J].中国记者,2012(1):110-111.

[5]王超水,戴仲辉.探析南都报系的全媒体经营之道[J].新闻天地,2011(2):73-74.[5]王超水,戴仲辉.探析南都报系的全媒体经营之道[J].新闻天地,2011(2):73-74.

[6]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6]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

全媒体时代的政府媒体运用 篇8

一、全媒体时代的新情态分析

从2012年底席卷全球的“棱镜门”事件, 到至今仍未平息的“秦火火”、“薛蛮子”事件——当“信息安全”、“媒介权力”成为热点词汇, “公民记者”广泛实施社会监督的同时, 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生态也在发生新变革。

(1) 媒介形态更新快, 功能广。梳理2010年后逐渐推广的新媒介形态, 以社会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微博、微信、易信;以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为应用平台的App、安卓端;依托视频、诗歌、艺术展示等文化形式的“微小说”、“微电影”、“新媒体艺术”等层出不穷, 功能上的复合定位高度契合了受众需求的个性体现。新传播环境加速了单一角色的多重转变, 谷歌迅速完成了从搜索引擎服务方, 向系统开发商、硬件开发商等多种角色的转变;在我国, 百度、腾讯、新浪、网易等涉足新媒体的企业亦快速实现角色转变, 媒介功能从单一领域向复合型、多样化延伸, 受众的高粘性往往左右舆论事件的倾向和走势, 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

(2) 传统媒体逐渐回归。2013年8月19日, 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2013年《舆情蓝皮书》”, 代表性案例中“肯德基速成鸡事件”、“毒胶囊事件”、“白酒塑化剂风波”等一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率先曝光, 引发舆论高潮。传统媒体自我功能的延展和受众的理性回归, 促使传统媒体重回“主流”。在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的不断探索、融中有异, 互助互补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且繁荣发展的全新态势。

(3) 新媒体也遭“冷落”。2012年12月5日, 《第十一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发布显示了政府新媒体建设程度的提高。仅以政府网站工程建设为例, 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开通网站, 网站及信用信息公开专栏的开通率达到百分之百;副省级以上地方所辖部门级区县的专栏覆盖率达89%, 比2011年提高了43.9%。[2]但是, 政府网站的高开通率与舆情引导不利, 两极走势客观存在。2012年1月, “三亚海鲜被宰”事件中, 三亚政府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回应, 其“零投诉”的态度以及“对恶意攻击三亚的人依法追究责任”的反应导致舆情再次升温, “护短”言论导致政府十分被动。2012年8月, “悍匪”周克华落网后数十天内, “被复活”言论高涨,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公安局被动利用官方微博多次辟谣。随着互联网传播走向常态, 政府网站往往陷入新传播形式, 低关注度、低引导效果的尴尬局面, 舆情引导遭受“冷遇”, 导致集体“失语”。

二、纵向维度, 构建长效机制

全媒体时代长效持久的政府媒体运用策略, 基于新传播形势下的新情态分析, 突出趋势预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以传播效果为重要指标, 尊重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的应用, 从构建时间、推广平台的纵、横两个维度, 兼顾缓急并重、新老并用、常态与非常态的协调统一。

(1) 立足长远发展, 常态与非常态并重。常态情境中关注度高、公信力强、传播效果好的媒体, 才有可能在非常态情境中有效引导舆论。主动分析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习惯, 是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首要前提, 是舆情应对的关键。例如, 新时期受众对观点空洞化、表达生硬化的新闻表现出“疲劳”, 舆论引导中就尝试用形象、具体、简洁的方式获得受众认同;新时期受众青睐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 注重互动交流中得到的价值体现, 舆论引导中就尝试丰富多样、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其次, 将非常态情境中的舆论引导常态化, 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和持久执行的态度, 强调舆论引导的价值和意义, 落实舆论引导的规范化、稳定化。例如, 在“秦火火”、“薛蛮子”等网络大V事件的报道中, 注重阐明“网络谣传”与“网络传播”的差异, 明确“公民权利”与“网络犯罪”的区别, 并借助非常态情境中较为密集的舆论引导, 构建起常态情境中规范、有序的舆论环境。

(2) 确保常态公信力, 保障政府网站信息安全。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维持了不确定的突发事件、风险事件中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信赖关系, 是社会稳定的必然前提。2013年3月19日,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CNCERT) 发布报告显示, 2012年我国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16388个, 其中政府网站1802个, 同比增长6.1%和21.4%, [3]政府网站成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多发领域。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端口亦是多发区域, 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样本同比增长25倍, 其中约82.5%针对安卓平台。保障政府网站的信息安全, 特别是推广其唯一“官方”身份的认知度有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 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推广官方微信、微博等移动端口的下载平台, 避免移动端口的混乱无序。许多商业网站在信息安全及“官方”平台推广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亦值得借鉴。

(3) 抢占非常态舆论先机, 助推“航母式”网络媒体。2006年7月30日, 陕西新闻网 (后更名“西部网”) 的上线标志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自己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2012年10月“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获奖名单显示, [4]十大新闻网站品牌中湖南“华声在线”、广东“南方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57页) 网”位列“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新闻网站之后, 占据四席;而烟台“胶东在线”、宁波“中国宁波网”的第九、第十排名亦体现出地市级新闻网站的强大传播力。河南“大河网”《焦点网谈》、湖南“红网”《百姓呼声》等网络专栏屡获中国新闻奖。整合媒体资源组建大型网络平台的“千龙模式”、突显“渝派、务实”的重庆“华龙网”等……, 近年来, 部分省级、地市级新闻网站都在探索与实践中创新, 切实成为点击率高、传播效果好的真正主流媒体。传播学认为, 受众乐于使用并接受某种媒体或讯息, 总是源于自身的使用需要。服务性强、贴近性强、信息量大的“航母型”网络媒体, 比起功能较为单一的政府网站, 在受众接受及传播效果上体现出天然优势。一方面, 民生新闻、服务资讯、教育文化等内容的注入与受众需求有较高契合;另一方面, 其隶属关系和组织形式决定了与政府舆论导向的较强统一, 在常态及非常态情境中都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横向维度, 打造全方位媒体平台

新媒体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媒体表达形式单一、互动性差、信息容量小的局限, 却存在情感交流不足、解读碎片化、渠道难以规范的先天弊病。统筹协调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发展关系, 力求优势互补、新旧融合。

(1) 关注新兴受众, “老”媒体拓展新平台。移动舆情终端系统的研发及推广, 基于主动关注新时期受众偏好, 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上。从受众角度看, 智能移动终端受到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个性化、倾向性需求的实现;此外, 选择过程体现了极强的自主性满足。换言之, 受众对于不感兴趣的软件可以删除甚至无视, 而对青睐的软件终端体现出极好的接受态度。因此, 与受众应用心理及应用实际存在差异的移动软件终端难以获得认同, 能够切实服务受众的应用型移动终端接受度高;此外, 无法展现新媒体传播优势, 与传统媒体差异不大的“同质化”移动终端难以获得青睐。

(2) 回归本位职能, 新媒体延伸“老”责任。2012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后, 公开肯定了其竞选团队借助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的“拉票”卓有成效;已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以Twitter上突破400万的粉丝数, 患病期间利用微博频频发布消息, 依靠新媒体抢占舆论领地。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多种形态媒体的迅速成长, 催生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一些国家将新媒体应用到政治宣传、舆论监督、国家形象塑造等新层面, 延伸新媒体的“传统”责任。大众传媒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传媒行业的基本准则。新传播环境下,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仍需进一步拓展在价值引导、教化公众等传统职能上的更大应用。

(3) 开放前瞻视野, 借力强势平台。强势媒体如何界定?答案并不统一, 但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一体趋势加强的背景下, 有较大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 面向主流受众, 且在社会中具有较高话语权的媒体毫无疑问是强势媒体。全媒体时代开放共享的资源和平等的信息权利, 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很多商业网站在传播效应上趋于“主流”。在美国, 谷歌公司2012年研发出的“谷歌眼镜”, 增强现实型穿戴设计有可能颠覆人类传统的信息获取习惯, 强势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在我国, 凭借qq和微信两大社交工具, 腾讯旗下的新闻资讯特别是新闻弹窗, 在新闻推送的时间和关注度上具有极大优势;同样值得一提的百度搜索, 其搜索结果的排序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接受效果。在常态及非常态情境的媒体运用中, 借力高关注度、影响力强的新兴强势媒体平台, 是提高舆情引导反应速度、增强舆情引导效果的新举措。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环境风起云涌, 呈现出愈来愈频繁的更迭趋势。尊重传播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的开放心态和科学态度构建常态与非常态并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兼顾的全方位媒体运用机制有其必要性。科学合理的体系建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运用应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并深入持久开展, 避免阶段化和片面化。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 2010 (03) .

[2]工业和信息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DB/OL].http://www.cstc.org.cn.

[3]去年我国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同比增长逾二成[D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19/c_115082130.htm.

全媒体背景下的印刷媒体 篇9

然而由此预言印刷媒体即将衰落为时尚早。套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正如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所言:“只要顺应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发展, 顺应当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变化, 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 顺应公众和传媒市场的新需求, 传统媒体就能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创办一张“我”的报纸

从某种程度上讲, 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是决定印刷媒体应对全媒体挑战的关键因素。消费者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推动着印刷媒体调整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

印刷媒体的传播对象是“较大数量的”“不定量的多数”的受众, 而全媒体传播受众是“个体”, 我就是“我”, 印刷媒体适应全媒体受众需求, 积极进行结构调整, 向网站提供新闻资讯, 经营自己的网络版, 已成为国内外报业的新策略。

值得强调的是, 全媒体媒介融合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最终实现利益的共享。印刷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的角色已深入人心。在适应全媒体的过程中, 印刷媒体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在报道中坚守负责任、可信赖的新闻理念。印刷媒体运用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最重要的是印刷媒体新闻人精心筛选事实、精心制作新闻, 传播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受众最需要的信息。受众依赖印刷媒体, 并习惯于在印刷媒体中寻找答案。从互联网的发展轨迹来看, 互联网最初只是一个内容展示平台, 写微博, 再进一步发展网民在网上购物, 网络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平台。在全媒体背景下, 印刷媒体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中, 必须摆脱向网站提供内容的惯性思维, 必须由原创能力转化为影响力。新闻原创不再仅仅指以采访的方式获得独家新闻, 它也包括在内容的组织方式与结构、形式上的创新。

或许有一天, 印刷媒体与新闻受众融合、互动、共动, 根据“我”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质, 满足“我”的需求, 邀请“我”参与新闻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报纸的主编、编辑根据“我”的吩咐策划、采编和组织稿件, 报纸只刊登与“我”有关的新闻 (含影响“我”和“我”影响的人和事) 。新闻受众通过与印刷新闻媒体的互动, 实现了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这是一份“我”的报纸, 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 这是一张有归属感的报纸。

关于“我”的新闻, 以“我”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为主线, 挖掘“我”的重大事件、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的事实并作为切入口, 将多媒体的报道理念、运行模式和操作手法贯穿于“我”的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体现在报道策划、新闻采集、编辑加工和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在与“我”相关的重要、重大、重点的关键阶段, 推出“我”的报纸, 成为“我”的历史见证。

新闻要会讲故事

传媒界一直有“内容为王”的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说, 随着媒介融合的程度加深, 印刷媒体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 取决于经营“内容”。在内容生产和制作方面, 印刷媒体总能给人们带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电视通俗化而浅显的内容相比, 印刷媒体给人们提供了启迪思维的原材料, 并且从大量的事实、缜密的逻辑、丰厚的知识中展示深刻和远见。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相当数量的人甚至不能坐下来安静地读书和思考人生意义。当他们越来越意识到空虚无聊与沉闷单调、越来越渴望获得精神的慰藉时, 就只能依赖印刷媒体的帮助了。

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媒介新闻传播的总的报道面有多大, 具体说来, 包括报道对象的分布有多广、报道的领域有多宽、报道的区域有多大等。媒介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由媒介的性质、办报 (台) 宗旨和受众对象的需要决定的”。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时代周刊》就开始把新闻故事提要放到封面上。由于特殊的原因, 我国新闻类周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改革开放时期。以新颖的“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传播新闻内容, 以独家和深刻的新闻内容解析新闻背景、拓展新闻内涵, 及时、客观、平衡、全面地为读者提供一切有可能影响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新闻和信息,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信息需求激增的需要, 成为读者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和意见领袖, 实现了媒体的环境守望职能。

尽管新闻媒介在增加,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 新闻受众已经严重分流, 他们关注全媒介, 被全新的新闻渠道吸引。在此过程中, 新闻受众的兴趣似乎从严肃新闻转向了趣味新闻。与印刷媒体竞争的, 除了广播电台电视台, 还有博客、闪客、微客、短信等, 形成“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布人”的局面。

尽管新闻故事的核心是为读者已经知悉或欲知未知的事件提供语境、额外的细节以及对事件的解释、评论, 社办新闻类刊物也陆续推出了“封面故事”, 但是重要的新闻故事过于官方化、程式化, 人物新闻成为光荣榜。我们常说, 新闻就是讲故事。但是, 故事讲什么、怎么讲, 却又是我们最为困惑的问题。杰里·施瓦茨 (Jerry Schwarts) 在其所著《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一书中说:“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 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 让人觉得有趣, 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 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 而是真实的生活。”如果以真实的细节、细腻的笔触, 以平实的叙事代替了“总结式”拔高、“枯燥式”说教,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新华每日电讯》去年3月开设专栏“身边的感动”,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身边的平凡人物、普通群众的故事, 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质, 体现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先后推出了《从“郑百万”到“爱心爸爸”:郑安宏用大爱诠释真情》、《“你的心就是金子”———古稀老人39年赡养17位“爹”谱写大爱》、《在无音世界里笑对人生的失聪女孩朱赛楠》、《姬瑞芬照顾偏瘫婆婆九载传佳话》、《大爱无声———黄骅市民热心相救冰河遇险5位异乡人》、《“谁也不会不管”———专访河北省黄骅市冰河救人英雄》、《80岁离休教师蒋国珍:节俭度日资助学生2万余名》、《76岁老人十年如一日刮除城市“牛皮癣”》等报道, 通过细腻的场景描摹和对人物动作、语言的生动刻画, 用心记录下存在于身边的善良与美好, 语言质朴, 却非常入情入理, 真实感人, 引起读者共鸣, 产生鼓舞人心的力量。

尽管电视、互联网青睐戏剧性的、充满令人激动的影像故事, 而印刷媒体的新闻故事同样希望新闻故事点缀着充满感染力的叙事和令人感动的图片。印刷媒体人必须更加重视新闻真实的原则, 更加重视新闻细节的创作, 这是职业记者制胜的武器。试想一下, 周末是身心放松之时, 我们希望以平和的心情来看报刊, 了解一些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的有趣新闻故事, 看看以细腻的笔触叙说真实入微的细节, 感同身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聆听身边感动人物的心声, 启迪升华人生真谛, 这样开启的阅读之旅将是愉快的和有意义的。

信息组合多视角

全媒体背景下, 多样化新闻已成为新闻受众把握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或途径, 多视角新闻也成为无所不在的人类表达与传播信息的手段之一。在尊重个性化受众需要的同时, 印刷媒体不能忽略媒体的信息整合功能。

多视角解读新闻。由于新闻线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新闻受众也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 印刷媒体职业人从选择新闻、“议程设置”开始, 就应考虑从不同视角策划、报道、解释新闻。当新闻顾及了庞大的多样化的新闻受众、包含了多样化的观点时, 那么新闻就逼近了事实真相, 新闻内容真实、准确、客观, 努力做到公正、平衡、完整, 避免了“同质化”新闻, 使报道清晰、令人信服。赢得新闻受众的信赖, 是衡量优秀新闻媒介 (机构) 的重要标准。

全媒体背景下要求新闻编辑具备新闻判断力。新闻判断是指编辑决定哪些新闻重要以及如何呈现新闻。编辑操作过程的核心是新闻判断, 新闻判断是由新闻价值观决定的, 它是编辑们据以衡量事件和议题重要性的标准。真实、客观、即时、贴近、平衡、反常、有趣等因素, 都可以作为新闻判断的依据。

多视角阅读新闻。新闻受众阅读新闻行为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据研究, 人类今天接收信息70%要依靠视觉信息, 因此, 新闻受众更愿意选择“速读、易读、悦读”新闻, 扫描式阅读已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 如果新闻报道没有醒目的关键词, 没有清晰的提示和标志, 没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就难以抓住受众飞速转动的眼球。

激“活”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应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要使新闻标题出新出彩, 就要在以事实说话的基础上,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巧用主动语态动词 (现在时或将来时) , 变抽象为形象, 以动制静, 化虚为实, 吸引受众视线, 令人过目不忘, 耐人寻味。

扮“靓”新闻版面。一版是报纸的脸面, 如何在“黄金版面”上刊出抢眼的大照片, 是办报人必须解决好的一大难题。新闻照片真实性、新闻性、客观性, 是新闻照片的魂。但是这并不妨碍新闻照片追求真实、生动、感人。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

视觉元素直观形象地展现新闻事实, 实现视觉冲击与人文关怀, 实现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易读的信息图表。信息图表因其简洁直观、冲击力强、易于理解等优势, 日渐成为流行的新闻传达方式。在印刷新闻媒体从可读、必读走向易读、悦读的过程中, 信息图表不仅扮演着新闻事件“特种兵”的角色, 而且成为印刷新闻媒体增强竞争力和增长点的一个体现。在实际应用中, 信息图表既独立报道新闻, 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辅助其他新闻报道。当前, 信息图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统计图表、地图、趋势图、平面示意图、立体仿真图等, 许多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通讯或文章, 借助信息图表有助于帮助新闻受众减轻阅读时的费力程度, 增强易读性。同时, 一些零散的、孤立的新闻信息通过信息图表进行有机整合, 实现了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弥补了新闻版在服务性、知识性上的不足, 扩大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有效的版面设计。有效的版面设计越来越重要, 因为新闻受众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报纸、杂志等以报道为主的新闻媒体必须与电视这样的视觉媒体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反过来, 电视也必须用有力的图表设计抗衡印刷媒体的报道深度。未来各种媒体的编辑都需要牢固掌握基本设计技巧 (《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规程》, 展江、霍黎敏主译) 。版面简洁、整齐、统一、大方, 符合以简为美的现代审美取向。新颖的创意、精美的设计引发读者共鸣, 留下无尽回味。

结语

全媒体背景下, 印刷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政策、体制、机制还有人才。不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思想观念。“内容为王”是印刷媒体的优势, 是其他新闻媒体的基础, 然而也仅仅是基础。印刷媒体只有突破惯性思维, 加快战略转型, 加强内容生产和调整传播方式, 加强与新闻受众的互动、共动, 以有趣的新闻故事吸引和感染受众, 多视角地进行信息整合, 其主流传播地位才无法被撼动。

(作者单位:新华社办公厅)

“全媒体战略”的精髓 篇10

“全媒体”在传媒业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概念,因为它很容易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对媒体形态的关注,进而引发能不能“全”、该不该“全”等一连串的疑问。在实践中,确实也有不少报业集团把战略重心放在媒体终端的开发和递增上,办网站、办手机报、建户外视屏、推出iPad应用……再加上原有的平面媒体,报业集团改名为媒体集团,成为当下比较通行的“全媒体战略”模式。但媒体形态的多样性是否真正增强了报业集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答案目前尚不明确。

“全媒体战略”的精髓不在于追求渠道和终端的齐全,而在于以渠道和终端为手段达到影响力与效益增长的目标。渠道和终端固然是媒体转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告别了媒体组织能够控制新闻发布渠道和信息终端的时代。社会化媒体的兴盛,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包括新闻传播活动都能够脱离专业的媒体组织而自发运行。无线移动终端的普及还将进一步加剧这种变化,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趋势必将越来越显著。在这种变化中,用户对于信息传受的控制权不断加大,每个人都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多少人会在自己的信息网络中关注媒体组织发布的内容,并乐意在微博、社交网站上分享这些信息,关键还要看媒体组织提供的内容是否对他们有价值。

县级广电媒体如何面对全媒体时代 篇11

一、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契机,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

新媒体以移动化、便捷化、方便化和流动性强的优点向全球覆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也促使传统媒体发生变革。县级广电媒体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克服自身的不足,实现转型升级,借助新媒体流动的信息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新的立足点;网络媒体则可借广电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来拓展节目内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各电视台都陆续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网络电视台操作模式日渐成熟。经过充分调研和认证,吴江市文广新局决定依托吴江电视台、吴江电台的传统媒体资源,打造一个新型的全媒体门户平台。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2011年7月1日,“吴越在线”门户网站正式投入运营,它实现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覆盖,在本地网站中首家引入了微博、播客、SNS社交平台、在线直播等网络媒体技术,为宣传工作开辟了新形式。

以前,当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电台、电视台好几个栏目的记者都去采访,网络新闻媒体库建设以后,我们把所有新闻稿件都放入共享库,每个部门、栏目都可以使用,实现新闻资源信息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个基础上把资料细化,各种各样的节目、场景、声音,只要节目需要随时都可以找到。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它可以迅速地链接出相关的信息。

县级广电媒体拥有大量的本土节目资源,这些节目通常在一次播出之后就被放进资料库,失去了再次传播的机会。电台、电视台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这一新的媒介渠道,利用网络新技术,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把所有的历史资料和新闻进行在线包装,根据关键词配以各式各样的画面、资料,进行多种形态的节目开发,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使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传播。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媒介渠道的呈现上落伍了。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建设,突出核心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资源由多个载体共享,为核心内容打造不同的载体模式,发挥集约效应,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科学运营的目的,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1]

二、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占领舆论的制高点

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海量快速,但由于其信息发布的随意性,表现形式大多只是信息的堆积,其可信度受到质疑,难以满足网民的需求,他们更希望看到新闻事件的背景、逻辑以及媒体的观点。传统媒体赢得受众的信任,关键在于信息发布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是广电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差异化竞争手段之一。

县市级广电媒体可以把网络媒体提供的大量资讯,作为收集新闻线索的渠道之一。尤其是一些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县市级广电记者不能只盯着手头对口联系的单位,而对沸沸扬扬的“网事”不闻不问,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接纳并使用网络媒体,学会并善于从中发现新闻线索。[2]记者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等,更敏锐地捕捉当前的新闻热点,随时与朋友分享最新的信息,让自己置身于流动的信息源之中,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度。

2010年4月,一位网友骑一辆自行车从吴江盛泽出发,沿着318国道单骑走拉萨。一路上他每天坚持记日记、写诗歌、拍照片,还把撰写的几万字日记、即兴创作的几十首诗歌和照片上传到了吴江东太湖论坛上,成了网友们热议的“潮人”。我从网上看到这个信息后,了解到这位网友名叫曾仲明,60岁,是吴江市黎里人。我与曾仲明取得联系后,进行了专题采访,以《六旬老人单骑走拉萨》为题采写了一档广播社教节目。节目穿插曾仲明日记配音和采访录音,向听众介绍了曾仲明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靠一辆自行车爬过了十几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了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历时两个月,最终于2010年6月7日19点45分到达圣地拉萨,完成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颂扬了曾仲明老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另外,记者也要看到网络信息大多是杂乱的,片面的,充满不确定性。在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后,记者必须求证、追踪、深度挖掘,把网友报料放在一个宽而厚的背景中,赋予新闻的本质,撇去浅薄、跟风,再付诸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巩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闻的生命在事实,评论的力量在理性。当前,30%的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在地市县。县市级广电媒体应及时介入,承担起化解、引导、梳理网络舆情的责任,在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强化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新闻分析、新闻解读和新闻追踪,在热点引导中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广电记者不能简单地炒网络新闻的“冷饭”,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受众释疑解惑,阐述自己独到的观点。近年来,吴江电台、电视台分别聘请了一批特约评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伴随式的深度解读,有效提高了报道的可性度和权威性,帮助受众深刻思考事实和结论。

三、以创新求发展,通过节目生产模式的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

目前,不少县级广电媒体只是改变了传播模式,并没有改变盈利模式,因此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产业和差异化的竞争。

在全媒体互动平台的支撑下,县级广电媒体可以对自己固有的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加工,实时化、娱乐化、互动化、俱乐部化,按照产业的方式去运作,根据不同的终端,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节目的定制生产实验,研究制作面向多种媒体的发布形式和播出形式,实现节目资源的增值。如把整点新闻、交通疏导信息、商业信息、停车场信息等打包分派,接受定制,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最终实现从广告收入为主向终端收费、多元化收费的转换,成为适应全媒体播出需求的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获得发展内容产业的机遇。

广电媒体还可以输入网络媒体的大量内容,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和手段,开发出更为精彩的节目内容。2008年,吴江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开设了《播客总动员》直播节目。2011年,《969随身听》节目中设置了《一网搜天下》板块,借助网络平台,每天为受众搜索全球网络信息,包括来自网站的独家信息,凤凰论坛上的公众声音,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的热帖,博客思想主页,网络热点话题。节目还建立了QQ群,让受众借助网络加入到节目话题的讨论中来,再将受众的网上回应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良性互动,大大拓宽了广播的传播渠道,增强了广播的影响力。

读网节目、播客节目较好地实现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现了对网络信息的深加工和二次传播,是对传统广电节目的一种补充和丰富。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民的评论也是千奇百怪,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代表性和恰当的网民评论,对于这类节目的制作者是一个考验。读网节目、播客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有独具个性的风格魅力外,更需要有很高的整合能力和解读水平。[1]

四、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高度多样、价值理念日趋多元的时代。全媒体时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黏度大大增强,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音频等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剪辑加工后,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间创建关联关系,并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发布,广播电视同时进行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为受众真实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还要做受众信息的“保姆”,如在内容制作上便于受众理解消化信息,通过论坛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通过种种方式将信息服务延伸化,帮助受众释疑解惑,提炼观点,等等。

媒体融合型记者不但要有很强的写稿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思考大格局,对自己报道范围内的情况非常熟悉。面对海量信息,内容竞争往往是策划力的较量,不管是重大突发性事件、日常工作报道,还是深度报道、典型报道,都要事先做功课,寻找新闻的角度,以独家、独特见长,采用与众不同的表达。

面对全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一方面要乘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优惠政策之风,创建自己的全媒体品牌;另一方面,要把强势的原创性、权威性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加强网台的联合、协同运营,才能达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戴程.全球化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问题研究——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为例.新闻界, 2009.

上一篇:留置双腔静脉导管下一篇:借壳上市